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85880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完整版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完整版

医学微生物学名解微生物(microorganism):自然界中一些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到的微小生物。

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 microbes):能引起人类和动、植物致病的少数微生物。

质粒(plasmid):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闭合环状的DNA,可携带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黏液性物质,为蛋白质或多糖的多聚体。

鞭毛(flagellum):许多细菌(所有弧菌和螺菌,半数杆菌和个别球菌)菌体上附有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少仅1~2根,多达数百根。

菌毛(pilus):许多Gˉ菌和少数G+菌菌体表面存在的一种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

芽孢(spore):为细菌的休眠形式,是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的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

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缺陷型bacterial L form):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细胞壁受损后,仍能在高渗环境下存活的细菌。

专性厌氧菌(obligate aerobe):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利用氧以外的其他物质作为受氢体,只能在低氧分压或无氧环境中进行发酵的一类细菌。

培养基(culture medium):将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按比例配置而成的制剂。

细菌素(bacteriocins):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的蛋白质。

菌落(colony):单个细菌经培养后分裂繁殖成的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热原质(致热源pyrogen):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消毒(disinfection):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孢、病毒和霉菌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microorganism微生物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无法直接看到,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者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万倍才能观察的微小生物。

microbiology微生物学用以研究微生物的分类,形态结构,生命活动,遗传以及变异和它与人类。

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以及控制他们的一种学科。

medical microbiology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医学的有关的微生物的圣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机制,以及特异性诊断,防治措施,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和与之有关的免疫损伤等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目的的一门学科。

strains of bacteria菌株是指从不同时间或者地点所分离的同一种细菌。

capsule荚膜某些细菌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分泌的细胞细胞壁外的一层黏液性物质,其厚度不小于0.2微米称之为荚膜或者大荚膜。

厚度小于0.2微米为微荚膜。

荚膜具有抗吞噬细胞吞噬作用,与致病有关。

spore芽孢某些细菌生长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浆失水浓缩,形成折光性强,呈圆形或者椭圆形的一种坚实小体,芽孢耐干燥,在消毒灭菌学上以杀死芽孢作为标准。

flagellum 鞭毛从某些少数细菌菌细胞上面生长的一种纤细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她和免疫性,鉴别,致病性有关。

pilus菌毛某些少数细菌菌体表面生长的比菌毛更细,更短,更硬而直的丝状物,菌毛分为两种,一种为普通菌毛,一种为性菌毛,一种和致病有关,一种和细菌的遗传物质传递结合有关。

plasmid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一种遗传物质,为闭合环形双股DNA能独立自我复制转移,赋予宿主菌产生新的生物学特性,在医学上重要的质粒有R,F质粒。

质粒与细菌的遗传,变异,抗药性形成,某些毒素产生有关。

L型菌是细胞壁缺陷型细菌,形态呈多样性,在高渗低琼脂含血清的固体菌体培养基中产生荷包蛋样菌落。

L型菌依然有致病性。

autotroph自养菌这类细菌以简单的无机物作为原料,合成菌体成分,这类细菌所需的能量来自无机物的氧化,称为化能自养菌。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完整版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完整版

医学微生物学名解Dane颗粒:是有感染性的完整的HBV颗粒,电镜下呈双层结构的球形颗粒,直径42nm。

外层相当于病毒的包膜由脂质双层和病毒编码的包膜蛋白组成,包膜蛋白包括S蛋白M蛋白L蛋白,F质粒,又称致育因子,编码性菌毛,相当于雄性菌,接合时作为供体菌prion朊粒,是一种由宿主细胞基因编码的,构象异常的蛋白质,不含核酸,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和传染性,是人和动物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病原体R质粒,有耐药传递因子和耐药决定子组成,RTF编码性菌毛决定质粒的复制接合及转移,r-det决定菌株的耐药性SPA(葡萄球菌A蛋白):90%以上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表面存在SPA蛋白质。

SPA为完全抗原,能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的IgG分子Fc段非特异性结合,从而降低了抗体的调理吞噬作用,起到了协助细菌抗吞噬的作用。

巴氏消毒法,用较低温度杀灭液体中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以保持物品中所需的不耐热成分不被破坏的消毒方法败血症(septicemia):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

包涵体: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看到有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称为包涵体。

包膜,某些病毒在成熟的过程中穿过宿主细胞,以出芽方式向宿主细胞外释放时获得的,还有宿主细胞膜或核膜成分,包括脂质多糖和少许蛋白质,孢子(spore):细菌、原生动物、真菌和植物等产生的一种有繁殖或休眠作用的生殖细胞。

能直接发育成新个体。

胞表面的CD4分子结合的部位,介导病毒与宿主细胞融合作用。

鞭毛(flagellum):许多细菌(所有弧菌和螺菌,半数杆菌和个别球菌)菌体上附有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

由蛋白质组成,是细菌的运动器官病毒体(virion):一个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

病毒体,一个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是病毒在细胞外的典型结构形式,有感染性插入序列IS,是细菌中最简单的一类转座元件,是细菌染色体质粒和某些噬菌体基因组的正常组分,两侧末端有反向重复序列,一般指编码一种参与转移作用的转座酶,可双向插入,通过正反向整合与基因组上肠热症:包括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伤寒,以及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引起的副伤寒。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特异性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等,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

3.细菌:是属原核生物界的一种单细胞微生物,广义泛指各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4.革兰染色法:标本经固定后,先用碱性染料结晶紫初染,再加碘液媒染,使之生成结晶紫-碘液复合物,此时细菌呈深紫色,再用95%乙醇脱色,有些细菌被脱色,有些不能。

最后用稀释富红或沙黄复染。

不被乙醇脱色仍保留紫色者为革兰阳性菌,被乙醇脱色后复染成红色者为革兰阴性菌。

5.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一层粘液性物质,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

6.鞭毛:许多细菌,包括所有的弧菌和螺菌,半数的杆菌和个别球菌,菌体上附有细长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

7.菌毛:许多G-菌和少数G+菌菌体表面存在着一种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

8.芽孢: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

9.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

10.质粒: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

11.异染颗粒:胞质颗粒中有一种主要成分是RNA和多偏磷酸盐的颗粒,其嗜碱性强,用亚甲蓝染色时着色较深呈紫色。

12.自养菌:以简单的无机物为原料,如利用CO2等作为碳源,利用N2,NH3等作为氮源,合成菌体成分。

能量来自无机物的氧化称为化能自养菌,能量来自光合作用称为光能自养菌。

13.异养菌:必须以多种有机物为原料才能合成菌体成分并获得能量。

腐生菌以动植物尸体,腐败食物等作为营养物;寄生菌生活在活体内。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缩印版)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缩印版)

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或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性防治原则的一门学科。

中介体:是细菌细胞膜向内凹陷,折叠、卷曲成的囊状结构,扩大膜功能,又称拟线粒体。

多见于革兰阳性菌。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闭合DNA,控制着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异染颗粒:用美兰染色此颗粒着色较深呈紫色,故名。

用于鉴别细菌。

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

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能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

菌落: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分为三型:1.光滑型菌落2.粗糙型菌落3.粘液型菌落消毒(disinfection):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无菌操作(antiseptic technique):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

毒性噬菌体:能在宿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的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噬菌体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

该种状态称溶原状态。

该噬菌体称温和噬菌体。

前噬菌体: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

转座子:是一类在细菌的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之间自行移动的遗传成分,是基因组中一段特异的具有转位特性的独立的DNA序列。

高频重组菌(株):F质粒整合到细菌的染色体中可使该菌能高效地转移染色体上的基因。

正常菌群:正常人体的体表和外界相同的腔道黏膜中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对人体无害而有益的微生物群,称正常菌群菌群失调症:因长期使用广谱类抗生素,正常菌群中的敏感菌被抑制或消灭,而耐药菌大量繁殖而致病,称菌群失调症或二重感染条件致病菌:当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的生态平衡失调时,不致病的正常菌群引起宿主发病,此时的菌群称机会致病菌,即条件致病菌医院感染:指包括医院内各类人群所获得的感染。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 1)研究病原微生物对人体的致病性及其发病机制; 2)研究病原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即生态环境中的某些病原微生物的种群及其相互关系,如细菌的自然分布与人类健康、疾病流行之间的关系等; 3)研究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即研究和阐明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使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损伤的病理变化。

医学微生物学又称医学微生物学,它是一门从事医学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形态观察、理化检测、血清分离和药物敏感性实验以及病原学诊断的医学基础学科。

它与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即微生物学紧密联系,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也与其他医学各专业有密切的联系。

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关于微生物生命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这部分内容属于医学微生物学的传统范畴,另一部分是新兴的微生物学研究,包括人们在防治传染病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和创造的新理论,还包括利用现代技术对微生物的遗传变异、生长繁殖、生态变化等进行的深入研究。

医学微生物学在医学教育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医学院校是向广大医务工作者传授医学微生物知识的重要场所,它担负着培养微生物学方面的高级医学人才的任务。

医学微生物学既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临床学科。

它必须结合临床,才能使医学院校的医学生了解并掌握微生物学知识,才能使学生们在未来的医疗、卫生保健和防疫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目前,其研究领域已由微生物学扩展到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流行病学、寄生虫学和病毒学等,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例如,当前医学微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关系最为密切。

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它将继续向分子水平延伸,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筛选和改造微生物的功能,研制开发具有高效低毒的新型抗生素、氨基酸和其它活性物质等。

医学微生物学在医学教育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医学院校是向广大医务工作者传授医学微生物知识的重要场所,它担负着培养微生物学方面的高级医学人才的任务。

微生物名词解释(完全版)

微生物名词解释(完全版)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微生物:指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包括属于原核类的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属于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等}、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

·原核生物: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生菌两大类群。

·细菌:指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周质空间:指在G-细菌中,其外膜与细胞膜间的狭窄胶质空间。

·L型细菌:专指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

·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间体:细胞膜内褶形成的一种管状、层状或串状物,一般位于细胞分裂的部位或附近。

·细胞质:指被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细胞内含物:指细胞质内一些形状较大的颗粒状构造。

·PHB :聚—β—羟丁酸,是一种存在于许多细菌细胞质内属于类脂性质的炭源类贮藏物,不溶水,而溶于氯仿,可用尼罗蓝或苏丹黑染色,具有贮藏能量、炭源和降低细胞内渗透压等作用。

·羧酶体:指存在于一些自养细菌细胞内的多角形或六角形内含物,大小与噬菌体相仿,内含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在自养细菌的CO2固定中起着关键作用。

·核区: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

·糖被:指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质。

·鞭毛:指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壁厚、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

医学微生物 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 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微生物(Microorganism):存在于自然界得一大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瞧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千、万倍,才能观察到得微小生物。

特点:体积微小、结构简单、种类繁多、繁殖快、易变异、分布广。

机会致病性微生物:有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治病,只就是在特定情况下才导致疾病。

这类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少数微生物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与动植物发生疾病得微生物称为~细菌(Bacterium):属原核生物界,一种单细胞微生物。

广义:各位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狭义:其中数量最大、种类最多、具有典型代表性得细菌。

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具有细胞壁与原始核质,无核仁核膜,除核糖体外无其她细胞器。

细菌分类:球菌:双球、链球、葡萄球菌、四联球、八叠球菌。

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

螺形菌:弧菌、螺杆菌、螺菌肽聚糖(peptidoglycan):复杂得多聚体,细菌细胞壁主要组分,原核细胞特有,又称粘肽(mucopeptide)或胞壁质(murein)。

G+菌得肽聚糖有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组成;G—得肽聚糖仅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组成。

磷壁酸(teichoic acid):由核糖醇或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互相连接而成得多聚物,结构中少数基团被氨基酸或糖取代,多个磷壁酸分子组成长链穿插于肽聚糖层中。

分为壁磷壁酸与膜磷壁酸(脂磷壁酸,LTA)。

磷壁酸得主要功能就是协助肽聚糖加固细胞壁,就是G+菌得主要抗原,与细菌得致病性相关,同时膜磷壁酸还在细菌得粘附上起重要作用。

细菌得细胞壁(cell wall):位于菌细胞最外层,包绕在细胞膜周围,就是一种膜状结构,组成较复杂。

用革兰染色法可分为阳性(G+,紫)与阴性(G-,红)菌。

功能:维持菌体固有形态、保护细菌抗低渗环境、参与菌体内外得物质交换、带有抗原表位,诱发免疫应答。

医学微生物学 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学  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众多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几百倍或几万倍后才能观察到的一类体积小、分布广、种类多、繁殖快、结构简单、容易变异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正常菌群:在人体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的对人体无害的菌群,正常情况下它们与宿主间以及它们之间保持相对平衡。

3、条件致病菌/机会致病菌:在机体正常条件下不致病,只在特殊情况下(当其菌群失调、定位转移、宿主转换或宿主抵抗力的严重降低时),能引起疾病的细菌。

4、病原微生物:能引起人体或动植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

5、细菌L型:细菌在体内外受到各种直接或间接的理化或生物因素影响后,导致细胞壁肽聚糖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进而形成一种细胞壁缺失或缺陷的细菌状态。

6、细胞膜:位于细胞壁内测,紧密包围在细胞质的外面,是一层半透性膜,其功能为生物合成、物质转运、分泌吸收。

7、中介体:细菌细胞膜向细胞质内陷,并折叠形成的囊状物称为中介体,多见于革兰阴性菌,可为细菌提供大量能量,增强代谢、参与细菌分裂。

8、质粒:是细胞染色体之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闭合环状DNA分子,可独立于染色体存在并复制,也可整合到染色体上,与细菌的遗传和变异有关,具有自我复制、赋予宿主菌新表型、可自行丢失或消除、可转移性、相容性与不相容性等特性。

9、芽孢:是许多革兰阳性菌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具有多层膜包裹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是细菌代谢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维持生存、具有特殊抗性的休眠结构。

芽孢能增强细菌对外界的抵抗力,可发育成具有致病性的繁殖体,具有鉴别作用、当进行消毒灭菌时,应以芽孢是否被杀死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10、细菌的生化反应:根据细菌具有不完全相同的酶,分解不同营养物质的特点,借以区别和鉴别细菌种类的生化试验。

11、热原质/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产生致热源的大多是G-菌,热原质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

12、培养基:用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物制品。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微生物(Microorganism):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千、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特点:体积微小、结构简单、种类繁多、繁殖快、易变异、分布广。

机会致病性微生物:有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治病,只是在特定情况下才导致疾病。

这类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少数微生物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和动植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称为~细菌(Bacterium):属原核生物界,一种单细胞微生物。

广义:各位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狭义:其中数量最大、种类最多、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细菌。

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具有细胞壁和原始核质,无核仁核膜,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

细菌分类:球菌:双球、链球、葡萄球菌、四联球、八叠球菌。

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

螺形菌:弧菌、螺杆菌、螺菌肽聚糖(peptidoglycan):复杂的多聚体,细菌细胞壁主要组分,原核细胞特有,又称粘肽(mucopeptide)或胞壁质(murein)。

G+菌的肽聚糖有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组成;G—的肽聚糖仅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组成。

磷壁酸(teichoic acid):由核糖醇或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互相连接而成的多聚物,结构中少数基团被氨基酸或糖取代,多个磷壁酸分子组成长链穿插于肽聚糖层中。

分为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脂磷壁酸,LTA)。

磷壁酸的主要功能是协助肽聚糖加固细胞壁,是G+菌的主要抗原,与细菌的致病性相关,同时膜磷壁酸还在细菌的粘附上起重要作用。

细菌的细胞壁(cell wall):位于菌细胞最外层,包绕在细胞膜周围,是一种膜状结构,组成较复杂。

用革兰染色法可分为阳性(G+,紫)和阴性(G-,红)菌。

功能:维持菌体固有形态、保护细菌抗低渗环境、参与菌体外的物质交换、带有抗原表位,诱发免疫应答。

微生物名词解释85856教学提纲

微生物名词解释85856教学提纲

1.内毒素:即G-菌细胞壁外膜中的脂多糖,由O特异性多糖(O抗原,种特异性),核心多糖(属特异性)和脂质A(无特异性,毒性及生物学活性成分)三个部分组成。

当细菌存活时,LPS是细胞壁结构成分,没有毒性作用,当细菌死亡,人工破坏菌体,LPS游离出来发挥毒性作用。

2.L型细菌: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在理化或生物因素作用下,细菌胞壁中的肽聚糖的合成被抑制或直接破坏,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需在高渗的环境下可以存活。

呈现出多形性,格兰染色多呈阴性,在琼脂平板上形成中间较厚,四周较薄的荷包蛋菌落。

3.荚膜:许多细菌细胞壁外围一层较厚,黏性,胶冻样物质,普通染色不易着色,与四周有明显界限,称为荚膜,功能主要为抗吞噬,粘附和储留水分。

4.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称为芽胞,能产生芽胞的都是G+菌(炭疽在有氧形成芽胞,破伤风在厌氧条件形成)5.热原质:也称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内引起发热的物质,产生热原质的物质大多G-,本质是LPS,蒸馏法去除热原质效果最好。

6.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的芽胞。

7.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8.高压蒸汽灭菌法:是杀死包括芽胞在内的一切微生物最有效方法,常设定在121.3度,用时15-20min。

9.质粒:存在于细菌染色体以外,能进行自主复制的遗传因子, 是环状闭合的双链DNA, 对细菌的遗传性状有着重要的影响。

10.噬菌体: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11.毒性噬菌体:能在宿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称为毒性噬菌体。

12.温和噬菌体:噬菌体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称为温和噬菌体或溶原性噬菌体。

13.前噬菌体: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前噬菌体。

(完整版)微生物名词解释

(完整版)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Microbe or Microorganism):一群形态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的低等生物的统称。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无菌技术:防止实验操作过程中其被其他微生物污染,其自身也不污染操作环境的技术。

原核微生物: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有称做核区(nucleare region)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真核微生物:指一大类细胞核有核膜包裹的、具有真正细胞核的生物。

霉菌(mold):具分支或不分支的繁茂菌丝的“丝状真菌”的统称。

(不是分类学的名词)异化菌丝(霉菌菌丝的特化):霉菌菌丝的某一部分分化成形态特殊的菌丝;这些形态特殊的菌丝往往构成一种具有固定形状的结构。

菌核:菌丝团组成的一种硬的休眠体。

有暗色的外皮。

环境适宜时生出分生孢子梗。

假根:根霉的匍匐枝与基质接触处分化形成的根状菌丝。

显微镜下色深。

作用是固着和吸收营养。

脂蛋白:以共价键把外膜层连接在肽聚糖内壁层上。

孔蛋白:三聚体跨膜蛋白,中间有孔道。

通过孔的开和闭,能够阻挡抗生素进入外膜层。

周质空间(periplasmic space,periplasm):又叫壁膜间隙,外膜与细胞膜之间的狭窄空间,呈胶状。

球状体(Sphaeroplast):叫原生质球。

残余部分细胞壁。

G-细菌形成,有外膜的原生质体。

细胞膜:细胞膜是紧贴细胞壁内侧包围细胞质的一层柔软、富有弹性的半透明薄膜。

有选择性。

载色体:光合细菌光合作用部位,单层与细胞膜相连的内膜环绕,含色素、光合磷酸化所需酶系和电子递体。

间体(mesosome,或中体):一种由细胞质膜内褶形成的囊状构造。

充满层状、管状的泡囊。

细胞质(Cytoplasm):除核区外的半透明、胶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质粒:细胞中除染色体以外的环状双螺旋DNA分子,稳定遗传。

羧酶体(carboxysome):存在于一些自养细菌内的多角形或六角形内含物气泡(gas vacuoles):是许多光合型、无鞭毛水生菌中充满气体的泡囊状内含物核区(nuclear region or area):原核生物特有的无核膜结构,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总结材料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总结材料

第一二章细菌的形态结构与生理1、微生物:(P1)存在于自然界形体微小,数量繁多,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甚至上万呗,才能观察的一群微小低等生物体。

2、微生物学:(P2)用以研究微生物的分布、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包括生理代、生长繁殖)、遗传与变异、在自然界的分布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控制他们的一门科学3、医学微生物学:(P3)主要研究与人类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症状、对人体感染和致病的机理、特异性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措施,以控制甚至消灭此类疾病为的目的的一门科学4、代时:细菌分裂倍增的必须时间5、细胞壁:包被于细菌细胞膜外的坚韧而富有弹性的膜状结构6、肽聚糖或粘肽: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壁的特有成分,主要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及肽链或肽键间交联桥构成7、脂多糖:(P13)LPS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菌毒素。

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3个部分组成8、质粒:(P15)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双链闭合环状DNA结构,带有遗传信息,具有自我复制功能。

可使细菌或的某些特定形状,如耐药、毒力等9、荚膜:(P16)某些细菌能分泌粘液状物质包围与细胞壁外,形成一层和菌体界限分明、不易着色的透明圈。

主要由多糖组成,少数细菌为多肽。

其主要功能是抗吞噬,并有抗原性10、鞭毛:(P16)从细菌细胞膜伸出于菌体外的细长弯曲的蛋白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见于革兰阴性菌、弧菌和螺菌。

11、菌毛:(P17)是存在于细菌表面,由蛋白质组成的纤细、短而直的毛状结构,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那个观察,多见于革兰阴性菌12、芽孢:(P18)那个环境条件下,某些革兰阳性菌能在菌体形成一个折光性很强的不易着色小题,成为生孢子,简称芽孢13、细菌L型:(P14)即细菌缺陷型。

有些细菌在某些体外环境及抗生素等作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

14、磷壁酸:(P12)是由核糖醇或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互相连接而成的多聚物。

最新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完整版

最新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完整版

医学微生物学名解微生物(microorganism):自然界中一些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到的微小生物。

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 microbes):能引起人类和动、植物致病的少数微生物。

质粒(plasmid):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闭合环状的DNA,可携带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黏液性物质,为蛋白质或多糖的多聚体。

鞭毛(flagellum):许多细菌(所有弧菌和螺菌,半数杆菌和个别球菌)菌体上附有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少仅1~2根,多达数百根。

菌毛(pilus):许多Gˉ菌和少数G+菌菌体表面存在的一种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

芽孢(spore):为细菌的休眠形式,是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的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

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缺陷型bacterial L form):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细胞壁受损后,仍能在高渗环境下存活的细菌。

专性厌氧菌(obligate aerobe):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利用氧以外的其他物质作为受氢体,只能在低氧分压或无氧环境中进行发酵的一类细菌。

培养基(culture medium):将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按比例配置而成的制剂。

细菌素(bacteriocins):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的蛋白质。

菌落(colony):单个细菌经培养后分裂繁殖成的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热原质(致热源pyrogen):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消毒(disinfection):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孢、病毒和霉菌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
1.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
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

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病原微生物: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3.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
成被抑制,这种细菌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4.细菌的生化反应:检测细菌对各种基质的代谢作用及代谢产物,借以区别和鉴别细菌种类的生化
试验,称为细菌生化反应。

5.荚膜: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包围的一层黏液性物质结构。

由多糖或蛋白质多聚体组成的大多数为多
糖,不易着色,具抗原性
6.鞭毛:所有的弧菌和螺菌,约半数的杆菌和个别球菌,菌体上细长波状弯曲丝状物,是细菌的运
动器官,具特殊抗原性称H抗原
7.菌毛:菌体表面比鞭毛细、短、直的丝状物,成份蛋白质,具抗原性,编码基因位于染色体或质
粒上
8.芽孢: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中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型小体,是细菌的休
眠形式,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

见于革兰阳性菌。

9.热原质:又称为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产生热
致源的细菌大都为格兰阴性菌,热原质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

10.外毒素:多数G+菌和少数G-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菌体外的蛋白质。

11.内毒素:G-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当菌体死亡崩解后游离出来。

12.灭菌:杀灭生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孢、病毒和真菌等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
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13.消毒: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14.防腐: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15.无菌:无菌是不存在活菌的意思,多是灭菌的结果。

无菌操作: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
操作技术。

16.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

17.毒性噬菌体:能在宿主菌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的噬菌体。

18.温和噬菌体:又称溶原性噬菌体,噬菌体基因组整合于宿主菌染色体中,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也
不引起细菌裂解,但噬菌体DNA随细菌基因组的复制而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分配至子代细菌的基因组中。

19.前噬菌体:温和噬菌体的基因组整合于宿主菌基因组中,这种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
称为前噬菌体。

20.溶原性细菌:前噬菌体可随细菌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并通过细菌的分裂而传给下一代,不引起
细菌裂解,这种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源性细菌。

21.质粒: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的环状闭合双链DNA,具有自我复制能力,
一个质粒即一个复制子。

22.基因突变:是指DNA碱基对的置换、插入或缺失所致的基因结构的变化,可分点突变、插入或缺
失突变、多点突变。

23.转化:是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的DNA片段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

24.接合:细菌通过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从供体菌转给受体菌的方式称为接合。

25.转导:是由噬菌体介导,将供体菌的DNA片段转入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

26.溶原性转换:也是局限性转导的一种形式。

宿主菌在温和噬菌体感染宿主后,以前噬菌体的形式
与细菌基因组整合,使宿主菌成为溶原性细菌,从而获得由噬菌体基因编码的某些形状。

27.原生质体溶合:是将两种不同细菌经溶菌酶或细胞壁合成抑制剂如青霉素等处理,失去细胞壁成
为原生质体(在聚乙二醇的作用下)后融合的过程。

28.致病性:细菌对宿主感染致病的能力又称为致病性。

29.毒力:表示细菌致病性的强弱。

30.侵袭力: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扩散的能力。

31.细菌生物被膜(BF):是由细菌及其所分泌的胞外多聚物(胞外多糖或蛋白质)附着在有生命或
无生命材料表面后形成的膜状结构,是细菌的群体结构。

32.毒血症:致病菌侵入体内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
血。

(白喉)
33.内毒素血症:G-菌侵入血液,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释放大量内毒素;也可由病灶内G-菌死
亡释放内毒素入血。

34.菌血症: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的一过性通过血循环到达体
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

(伤寒早期)
35.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物质,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

(高热、皮肤
和粘膜瘀斑、肝脾肿大)
36.脓毒血症:化脓性菌侵入血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内的其他组织或器官,
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37.医院感染: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或医院内获得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或与前次住院有关的
感染(不包括入院前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38.人工主动免疫:是将抗原性物质(疫苗或类毒素)接种于人体,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从而对相应病原体感染产生特异性预防作用的措施。

39.人工被动免疫:是输入含有特异性的免疫血清、纯化免疫球蛋白抗体等免疫制剂,使机体立即获得特异性
免疫力的过程,可用于某些急性传染病的紧急预防和治疗。

40.疫苗:是指用各类病原微生物制作的用于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

41.类毒素:采用0.4%甲醛液处理,去除外毒素毒性而保留其免疫原性的生物制品。

42.死疫苗:亦称灭活疫苗,是用物理、化学方法杀死病原微生物,但仍保持其免疫原性的一种生物制剂。

43.活疫苗:亦称减毒活疫苗,是通过毒力变异或人工选择法而获得的减毒或无毒株,或从自然界直接选择出
来的弱毒或无毒株经培养后制成的疫苗。

44.SPA(葡萄球菌A蛋白): 90%菌株带有的表面蛋白,可与Ig的Fc段非特异结合,介导协同凝集
试验,具有抗吞噬、促细胞分裂、超敏反应、损伤血小板的作用。

45.病毒:最微小的、结构最简单,只有一种类型核酸、只能在活的、敏感细胞内以复制方式增殖的
非细胞型微生物。

46.病毒体:一个完整成熟并有感染力的病毒颗粒。

47.顿挫感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如细胞不能为病毒增殖提供所需要的酶、能量及必要成分,则
病毒就不能合成本身的成分,或者虽合成部分或合成全部病毒成分,但不能组装和释放出有具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称为顿挫感染。

48.缺陷病毒:因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者因某一基因点改变,不能进行正常复制,复制不出完整的有
感染性病毒颗粒,此病毒称为缺陷病毒。

49.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同时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

50.基因重组:两种病毒感染同一宿主细胞发生基因的交换,产生具有两个亲代特征的子代病毒,并
能继续增殖。

51.基因重配:对于基因分节段的RNA病毒,通过交换RNA节段而进行基因重组的被称为重配。

52.基因整合:病毒基因组与细胞基因组的重组过程称为基因整合。

53.细胞病变作用(CPE):在体外实验中,通过细胞培养和接种杀细胞性病毒,经一定时间后,可用
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变圆、坏死,从瓶壁脱落等现象,称为细胞病变效应(CPE)
54.干扰素(IFN):是由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细胞产生的一类糖蛋白,具有抗病毒、
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

55.中和抗体:指针对病毒某些表面抗原的抗体。

此类抗体能与细胞外游离的病毒结合从而消除病毒
的感染能力。

56.抗原性转变:质变,是指在自然流行条件下,甲型流行病毒表面的一种或两种抗原构型发生大幅
度的变异,或者由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发生基因重组而形成,并出现与前次流行株的抗原结构不同的新亚型。

57.抗原性漂移:量变,亚型内变异,变异幅度小或连续变异,通常由病毒基因点突变和人群免疫力
选择性降低,引起小规模流行。

58.SSPE: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麻疹的晚期并发症,属于病毒急性感染后的迟发并发症,表现为大
脑渐进性衰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