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第一卷)》阅读章节摘录

合集下载

第一章中国共产党历史

第一章中国共产党历史

侵略战争: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 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不平等条约明细: 1841.05.27:中英,广州和约,670万两; 1842.08.29: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2100万两; 1858.05.28:中俄,瑗珲条约,60万平方公里; 1860.10.24:中英,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1300万两; 1860.11.04:中俄,北京条约,40万平方公里; 中国海军舰 1864.07.10: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44万平方公里; 队在马关条 1881.02.24:中俄,伊梨条约,7万平方公里,280万两; 约纪念日巡 1887.12.01:中葡,北京条约,割澳门; 航钓鱼岛 1895.04.07:中日,马关条约,割台湾及澎湖列岛,2亿两; 1895.11.08:中日,辽南条约,3000万两; 1901.09.07:八国联军,辛丑条约,102270万两。
2、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已经处于封建社会 的晚期危机四伏。
1)、经济上:自然经济任然占统治地位;土地兼并严重。 2)、政治上:政治日益腐败。 3)、军事上:装备陈旧,操练不勤,营务废驰,纪律败 坏。
4)、财政上:国库亏空,入不敷出。
各种情况促使阶级矛盾激化,农民的反抗斗争越来越 激烈。
地点
上海 北京 武昌 长沙 广州
领导人
陈独秀 李大钊 董必武、陈潭秋 毛泽东、何叔衡 陈公博、谭平山
成立时间
1920.8 1920.10 1920秋 1920秋 1920秋
济南
巴黎 东京
王尽美、邓恩铭
周恩来 周佛海
1921春
1921.3 1921.3
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成立的基础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组织基础: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 中国 共产 党的 成立 时间 地点 成立的标志 (中共一大)

《长征》第一章好句好段摘抄

《长征》第一章好句好段摘抄

《长征》第一章好句好段摘抄摘要:1.导言2.《长征》第一章的背景和主题3.重要人物介绍4.好句好段摘抄及解析5.对摘抄好句好段的评价和总结正文:《长征》第一章的背景设定在20 世纪30 年代的中国,正值国共内战时期。

本章主要讲述了红军长征的起因、经过以及长征途中的一些重要事件。

通过生动描绘红军战士们坚定的信念、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英勇顽强的行为,展现了长征精神的内涵。

在本章中,有一些重要人物出现,比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

这些人物形象生动,特点鲜明。

其中,毛泽东展现了一位深思熟虑、善于谋略的领导者形象;周恩来则以其坚定的信仰、高度的责任心和卓越的组织能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朱德则代表了红军战士们顽强拼搏、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

以下是一些《长征》第一章的好句好段摘抄及解析: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解析:这句话表达了红军战士们坚定的信念和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

他们面对艰难险阻,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迎难而上,勇往直前。

2.“但他们(红军战士)的眼睛里,却闪耀着火热的光芒,那是对未来的希望,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解析:这句话通过对红军战士眼神的描绘,展现了他们坚定的信仰和信念。

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他们始终对未来充满希望,坚信胜利最终会属于他们。

3.“这就是长征,一次人类历史上最为艰苦卓绝的战略转移,一段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

”解析:这句话对长征进行了高度评价,突显了长征的重要历史地位和意义。

长征不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一次民族精神的洗礼和锤炼。

通过以上摘抄的好句好段,我们可以看到,《长征》第一章对红军长征的描绘真实、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同时,作品通过对重要人物的刻画,展现了长征精神的内涵。

党史知识摘抄

党史知识摘抄

党史知识摘抄
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23日举行,会场设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

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

2、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陈独秀被选为中央局书记。

3、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中心议题是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

4、红船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

5、党的二大于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召开。

6、党的三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同时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一、单项选择题1、 五四前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A. 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C.否定中国传统伦理文化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 A. 中共二大B.C.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 B. 改造中国的国民性 D. 以俄为帅)。

五四运动D.中国共产党的诞生3、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队伍的主体部分是( A.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领袖 B. 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十 C. 欧美留学生D. 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4、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在 ()5、著名学者胡绳说:“近代中国在20世纪初处于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民 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折,这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下列诸多 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 中国无产阶级的壮大 C.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D.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6、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 指明方向是( )。

A.中共二大 B. 中共一大 C.中共四大D.五四运动7、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A.五四运动B. 京汉铁路罢工C.五卅运动D.省港大罢工A.陈独秀创办《新宵年》B. 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C.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D. 鲁迅发表《狂人日记》8、中共三大就国共合作问题决定()。

A. 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B. 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领导权C. 帮助国民党改造,使之成为民族资产阶级的政党D. 同国民党进行党外合作9、李大钊说,十月革命所开始的,“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新纪元。

我们在这黑暗的中国,死寂的北京,也仿佛分得那曙光的一线,好比在沉沉深夜中得一个小小的明星,照见新人生的道路”,以下各项中,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产生最深刻的影响是()A. 给中国革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B. 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向俄国学习C. 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D. 积极帮助创建中国共产党10、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形成的新秩序被称为()。

描写党史的唯美句子短句(精选合集100句)

描写党史的唯美句子短句(精选合集100句)

描写党史的唯美句子短句(精选合集100句)1. 汗青漫卷,党史丰碑永留。

2. 历经沧桑,英雄辈出的党史。

3. 红色烈士的事迹激励着每一代共产党人。

4. 五星红旗,永远飘扬在党史的天空。

5. 党的历史,是我们光辉的篇章。

6. 矢志不渝,革命火种在党史生长。

7. 党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8. 百年征程,党史荡气回肠。

9. 伟大的战争,铸就伟大的党史。

10. 全心全意为人民,是共产党人最鲜明的标志。

11. 铁血丹心,铸就铮铮战魂。

12. 以身许党,为新中国建设奋斗终生。

13. 胜利的曙光照亮了我们党的前进道路。

14. 共产党人的初心不改,奉献人民的志向永恒。

15. 每一滴鲜血都激荡着党史的壮丽画卷。

16. 纵观党史,感慨万千,心潮澎湃。

17. 回望过去,感激党的奋斗,瞻望未来,信心百倍。

18. 党的卓越领导,书写了无数鲜红的一页。

19. 党的光荣历程充满着英雄事迹。

20. 牺牲奉献的党员们是党史的璀璨明珠。

21. 共和国脉搏,跳动在党史里。

22. 为了理想,无数共产党人追逐梦想的足迹。

23. 走过曲折的道路,党史凝结着坚毅和智慧。

24. 革命烈士的光辉事迹彰显了党史的壮丽。

25. 风雨兼程,党的精神不灭。

26. 奋勇前进,开创幸福美好的新时代。

27. 唯有理想,才能使共产党人永葆初心如磐。

28. 党史的征程中,我们铸就了辉煌的一页。

29. 共产党人的胸怀,宽广如海。

30. 党的光芒照亮百姓的心灵。

31. 共产党人的信仰是党史的底色。

32. 为了人民,红色船只停不下来。

33. 共产党人是时代的引领者,书写党史最美篇章。

34. 理想信念照亮了共产党人前行的道路。

35. 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传承千秋。

36. 革命精神闪耀在党史的长河里。

37. 人民的脚步铿锵有力地向前迈进。

38. 党的旗帜在深情厚意中高高飘扬。

39. 为了幸福生活,共产党人勠力同心。

40. 每一次风雨,共产党人都以坚定的信念去迎接。

41. 赤心辞章,永远谱写共产党人的豪情壮志。

关于中国共产党创建时若干问题的考析

关于中国共产党创建时若干问题的考析

57关于中国共产党创建时若干问题的考析王新生(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北京 100080)摘 要:目前,学术界对于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的时间、俄共米诺尔和别斯林与无政府主义者在广州建立的“共产党”、张太雷1921年春到伊尔库茨克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时的身份等问题,有不同的说法。

经过考析,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的时间应为1920年10月底或11月初;米诺尔和别斯林与广州的无政府主义者建立了一定的合作关系,但没有建立“共产党”组织;1921年春张太雷到伊尔库茨克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是受李大钊及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委派,实际上是当时已经成立的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代表。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张太雷目前学术界对于中国共产党创建时的若干问题有不同的说法,笔者就自己所见到的资料对这些问题进行考析,请党史界方家批评指正。

一、关于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的时间问题目前,党史论著关于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的时间有1920年8月、9月、秋和秋冬四种说法。

①收稿日期:2021-04-06作者简介:王新生,男,河南郏县人,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巡视员、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61页),认为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于1920年8月;马连儒著:《中国共产党创始录》(中国社会出版社1991年版,第213页),认为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于1920年9月;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共产主义小组》(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357页)和中共湖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综述》,认为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于1920年秋;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通史•第一卷•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认为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于1920年秋冬。

第五次反围剿李德博古背黑锅

第五次反围剿李德博古背黑锅

第五次反围剿李德博古背黑锅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是中共历史上一次有名的大败仗。

传统党史多从中共中央的战略战术错误来探讨此次败走麦城的原因,认为“如果红军能够正确地估计形势,利用有利条件,针对地方采取的新战略,灵活运用历次反‘围剿’的成功经验,即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集中优势兵力,扬我之长,攻敌之短,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打破这次‘围剿’仍然是有可能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377页)。

然而,《革命》并不局限于从中共这一视角,同时关注了国民党的战略与战术。

由于前几次“围剿”的失利,蒋介石对此次“围剿”极为重视,势在必得,全力以赴,从作战准备、作战方针、作战基础、作战部署等方面全面重视,甚至不惜采取“堡垒主义”寸寸推进的“笨方法”,只为能够求稳、求准、求狠。

另一方面,传统党史将此次反“围剿”的失败主要归因为李德、博古等人“采取消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强令装备很差的红军同用新式武器的国民党军队打正规战、阵地战、堡垒战,同敌人拼消耗”(《党史》第一卷上册,378页)。

但实际上,共产国际代表一直强调运动战的原则:“中央苏区的主力不应参与阵地战,它们应该进行运动战,从两翼实行夹击。

中央苏区要有预备力量,以对付任何突然袭击。

”(221页)李德同样头脑清醒:“至于阵地战,不管是什么形式都不合适,这一点我们大家是完全清楚的。

”但是,国民党步步为营的堡垒战术客观上造成了红军“诱敌深入”战略的无法实施。

李德指出:“至于在我们区域内进行歼灭战的有利条件,只要不能诱敌深入,那就没有希望得到。

”林彪也认为:“诱敌深入的方法,在对付历经惨败而有无数血的教训的敌人,已经不是可靠的有效的方法了。

”(225页)在第五次反“围剿”中运用的“短促突击”战术,也并非“要求红军在敌人修筑堡垒、步步为营地向前推进的情况下,也修筑堡垒防御阵地,以堡垒对堡垒,当敌人走出堡垒前进时,则在短距离内对敌人进行突击”。

“所谓‘短促突击’,即以一部防御吸引敌军,同时将主力埋伏在附近,当敌军出现在我前沿阵地时,以埋伏之主力部队‘实行短促的突击及袭击,以便于堡垒前瓦解敌人’。

共产国际与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决策

共产国际与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决策
!
“在湘川方向寻找发展苏维埃运动的新的地 区” 。但赖安更着重强调的是第五次反“围 剿”为什么没有取得胜利的原因,认为 “造成中央苏区目前极其不能令人满意的军 事形势和江西、福建地区暂时遭到重大挫 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党在非苏维埃地区, 特别是在主要工业中心城市和工业领域, 首先是由于群众工作做得很不够而没有能 力在最近一个时期发动强大的群众性运动, 来积极支持和保卫中央苏区,并给予国民 党帝国主义的第六次讨伐行动以毁灭性的 打击”"。赖安批评包括埃韦特在内的远东 局一些成员, “坚持这样一种看法: ‘占有 优势的、总数近 !" 万的南京军队,在北面、 东北面和东面战场与中央苏区对峙,它们 得到了帝国主义的武装和积极支持’ ,与参 与包围战役和进攻行动的粤军和湘军等一 起,在目前的情况下,预先决定了中央红 军主力 ‘迟早’将不得不放弃中央苏区” 。 “这些同志,特别是从去年#$ 月起,一方面 阐发了关于本阶段在中央苏区不可避免地 要发生决战的失败主义‘理论’ ,而另一方 面与此相联系,仍在考虑红军能否‘坚持’ 到春季或夏季,而现在是到秋季的 问题。 ” 赖 安 指 责 这 种 观 点 是 “机 会 主 义 ” ,认为 “这样的失败主义和投降主义的投机行为是 不能允许的” 。他认为,这种观点和行为, 只能导致并且实际上已经导致了对国民党统 治区开展保卫和支援中央苏区的群众性革命 运动的组织和领导工作的削弱。# 在赖安看来,造成中 央 苏 区 军 事 上 失 利的原因主要是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
埃韦特向共产国际反映的 意 见 概 括 起 来:第一,对中央苏区的形势及国民党军 的战略意图的判断基本上是正确的;第二, 否定了红军主力坚持留在中央苏区转入游 击战等待敌人消灭的错误方案;第三,在 否定第一种方案的同时,并未完全否定游 击战的作用,提出了在敌人的 “围剿”实 在不能打破的情况下,红军主力在作必要 的战略转移的同时,不要采取完全放弃根 据地的态度,要留下一部分红军部队在根 据地坚持斗争。应该说,这是一种正确的 主张。总体上看,埃韦特对中央红军主力 战略转移、建立新根据地的前景抱一种积 极的态度。 但在远东局内部,对于中 央 红 军 主 力 战略转移问题的意见是不一致的,远东局 委员赖安就不同意埃韦特的意见。关于中 央苏区的形势,赖安的看法同埃韦特差不 多,也认为,最近中央苏区红军蒙受一系 列惨重的挫折,根据地在缩小,如果其他 地区的军事政治形势以及国际因素不会导 致发生 “出人预料的”重大冲突,以后几 个月内在阶级力量对比和政治重新组合方 面也不会导致发生重要变化的话, “那么 在最近的将来,可能是秋天,中央苏区红 军的主要有生力量将不得不放弃江西” ,

2019年精选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5课 全民族抗战的开始课后练习[含答案解

2019年精选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5课 全民族抗战的开始课后练习[含答案解
材料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欧洲、亚洲太平洋等战场的巨大胜利,有力地支援了中国的抗战。苏、美、英等盟国给中国抗战以人力、物力的援助。世界许多国家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还以各种方式支援中国。所有这些,都成为鼓舞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直到最后胜利的重要因素。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
A、台儿庄
B、上海
C、长沙
D、延安
【答案】:
【解析】:
抗战相持阶段,湖南成为抗战的前哨阵地,中日双方在湖南进行了6次会战,其中取得胜利并在国际上产生积极影响的是( )
A、第三次长沙会战
B、武汉会战
C、湘西会战
D、徐州会战
【答案】:
【解析】:
为了发展生产,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采取的举措是( )
A、没收地主土地
材料二中为什么说中国人民在“这一天宣泄清洗”了“愤怒”和“屈辱”?你认为中国人民“清洗”了“五十年的屈辱”,有何重大意义?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的战役是什么?敌后战场中八路军在华北地区进行了一场以破坏敌人交通线为主要目标的战役是什么?
你认为材料四日本教科书里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材料三: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美国、苏联、英国的援华物资通过陆路、海路和航空运到中国,支援了中国的抗战。为此,美国的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中指出,国际的物资援助和供应是维持中国抗战的主要力量。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中国取得十四年抗战胜利的原因。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评论材料三中美国学者的观点。
【答案】:无
【解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4年1月,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形成。……孙中山拟定的最重要的措施,是在黄埔建立一个训练军官的军事学校,进行标准化的军事训练和向学生灌输共同的革命思想。……北伐军向全世界发表声明,说明了北伐的爱国目的:从军阀手中解放中国,赢得在各国中的正当的平等地位。

再现党在陕西历史的皇皇巨制——读《中国共产党陕西历史(第一卷)》

再现党在陕西历史的皇皇巨制——读《中国共产党陕西历史(第一卷)》

共党史上的“亮点”。与此同时,本书也做到了“要事 不漏”,对许多在陕西地域内及其边界地区发生的重 要史事,也作了比较详尽的述评,从而形成了一部完 整系统、史论结合的史著。另外,本书中对许多重大 史事,特别是陕西党史上有争议的史事,如三甲原缴 枪事件、陕北“肃反”、九间房事件、整风运动中的“审 干”等,都作了必要和重要的评析,使人读后具有厚重 感和新鲜感。应该说,这是一部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 陕西地方党史研究的拓荒之作。
营造力即全体党员在发挥核心作用时的吸引力。党 员环境的营造力有能动性,能够有意识地发挥党员的 模范作用,有灵活性,能够实事求是地发挥党员的引 导作用,有整体性,能够在整体、全局、系统的层面发 挥党员的核心作用,带动民众,推进社会民主。而社 会民主会影响党内民主,为党内民主提供良好的发展 空间。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首先,彰显了陕西地方党史的“亮点”。中国共 产党在陕西地区活动的历史,是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着特殊 的地位。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五四运动以来,陕西 作为北方革命运动的重要省份,乃至西北政治、军事、 经济、文化的中心,事件丛生,人物众多,团体林立,历 史场面壮阔而复杂。《中国共产党陕西历史(第一 卷)》在撰写中注重突出陕西党史上的大事和“亮 点”,如辛亥革命在陕西,五四运动在陕西,党团组织 在陕西的建立,国民革命在陕西,大革命失败后陕西 地区的武装起义和“交农”活动,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 根据地的建立,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陕甘宁边区 的建立和发展,党中央和毛泽东转战陕北等,使人读 后不仅了解到陕西地方党史的“亮点”,甚至了解了中
(作者为西北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教授) [责任编辑杨沛英】

《毛选》第一卷经典语录摘录(精选76条)

《毛选》第一卷经典语录摘录(精选76条)

《毛选》第一卷经典语录摘录(精选76条)1、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2、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3、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4、今天的暂时的妥协,即酝酿着明天的更大的战争。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5、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

红军像一个火炉,俘虏兵过来马上就熔化了。

——《井冈山的斗争》6、利用正确的战术,不战则已,战则必胜,必有俘获,如此可以逐渐扩大红军。

——《井冈山的斗争》7、红军的打仗,不是单纯地为了打仗而打仗,而是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并帮助群众建设革命政权才去打仗,离了对群众的宣传、组织、武装和建设革命政权等项目标,就是失去了打仗的意义,也就失去了红军存在的意义。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8、党内批评要防止主观武断和把批评庸俗化,说话要有证据,批评要注意政治。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9、“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0、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应该也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不应该也不可能机械地规定时日。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1、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

这不太野蛮了吗?一点也不野蛮。

你对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既然没有调查,不知底里,对于那个问题的发言便一定是瞎说一顿。

瞎说一顿之不能解决问题是大家明了的,那末,停止你的发言权有什么不公道呢?许多的同志都成天地闭着眼睛在那里瞎说,这是共产党员的耻辱,岂有共产党员而可以闭着眼睛瞎说一顿的吗?要不得!要不得!注重调查!反对瞎说!——《反对本本主义》12、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

党史

党史

抗日战争极大程度上考验和锻炼了中国共 产党,使中国共产党的威望空前提高。自 此,中国共产党已经能够比较正确地掌握 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恰当而纯熟地处理 各种复杂问题,在党的建设上积累了丰富 的经验,成为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 完全巩固的强大的马列主义政党。
共产党的发展---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是指1945年8月至1950年6月中国人民解 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 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期 间共歼灭国民党军800余万人,摧毁了国民党各级反 动政权,从根本上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 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 以30万大军围攻中共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国民党 败退台湾。
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是中国近代史 中第二次国共内战的 “三大战役”之一, 1948年9月12日开始, 同年11月2日结束,共 历时52天。中国共产党 称之为辽沈战役,中国 国民党称之为辽西会战, 又作"辽沈会战"。 战役结束后,中国人民 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 方面超越国民党军。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 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 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 (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 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主要事件: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发生时间(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28日—1842年8月 导火线:英国商人在中国广东海域走私鸦片二十多年不止日盛,林 则徐于1839年在广东强行销烟,中英矛盾逐次升级。 地点:中国东南沿海 伤亡情况:英国伤亡523人(阵亡69人) 、 中国伤亡22790人 结果:英军获胜,并与中国签订了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 京条约》。 《南京条约》的内容:中方割让香港岛;开放广州、厦门、福州、 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人在通商口岸设驻领事馆;中国 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军费,分24年付清);英国在中国的进出口 货物纳税,中国与英国共同议定;英国商人可以自由地与中国商人 交易,不受“公行”的限制;享有领事裁判权,英国人在中国犯罪 可不受中国法律制裁。 地位及影响: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政治上独立自主的中国, 战后由于领土主权遭到破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逐渐成为 世界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是近代史的开端。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读书笔记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读书笔记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读书笔记一、名句摘录1.“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2.“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真正的敌人。

”二、学习记录这一篇,主要分析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本质原因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而在分辨真正的敌友这方面,主要运用的是分类讨论的方法。

(把所研究的问题根据问题,分成若干类,转化成若干个小问题来逐一解决)下面是1925年左右,中国社会大致的阶级划分,以及分析后得出的与革命的关系,一目了然,非常清晰。

1.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

和中国革命的目的完全不相容。

2.中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对中国革命具有矛盾的态度。

3.小资产阶级。

对革命态度平时各不相同,战时参加革命。

4.半无产阶级。

对于革命极易接受。

5.无产阶级。

特别能战斗。

在分析各阶层的时候,主要的思路是:目前的经济地位/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他们的需求/目的/动机是什么?(动机理论)三、印象最深刻的部分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

四、名句体会1、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毛泽东对中国社会各阶级做了非常详细的分析,分析不是纸上谈兵,为了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毛泽东还花了大量时间亲自做了调研,层层分解,分析出对于不同阶级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办法。

2、“引而不发,跃如也。

”引自《孟子•尽心上》,大意是说善于教人射箭的人,引满了弓,却不射出去,只摆着跃跃欲试的姿势。

毛泽东借此比喻要善于教育和启发农民,使农民自觉破除封建迷信与不良风俗,而不是不顾农民的觉悟程度,靠发号施令代替农民去破除。

团队管理亦如是。

3、打仗和执行革命任务的区别。

毛泽东认为红军的任务绝不是单纯的打仗,而是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除了削弱敌人军事力量以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等重大任务。

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及意义一、原因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历史的必然。

(1)中国社会的环境和性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能够存在并且不断发展壮大。

(2)中国共产党是历史上最先进最革命的政党,这是新民主主义取得胜利的主要保证。

(3)国共产党有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卓越的领导集体和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

(4)中国共产党得到了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广泛拥护。

(5)共产党建立了新型的人民军队,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强大物质基础。

(6)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付出了很大的牺牲。

(魏一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历史的必然》,《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中国革命的胜利,有着极其伟大的历史意义。

首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数千年来,中国的历史是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近百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又凭借坚船利炮,把中国一步步拖入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但是却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中国人民为了自由、民主、独立和统一整整奋斗了一个世纪,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

从此,劳动人民成了新中国的主人。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时期。

其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它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使帝国主义殖民制度遭到一次致命的打击,从而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中国从帝国主义统治的后方基地变成了反帝斗争的前哨阵地,大大增强了世界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的力量。

中国革命的胜利,大大激励了许多类似中国这样遭到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剥削压迫的国家的人民,增强了他们斗争的信心和决心;它对国际局势的发展和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也具有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中考社会模拟试卷: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单元练习(建德)

中考社会模拟试卷: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单元练习(建德)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单元练习(满分为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50 分。

请选出各题中一个最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1.“一个极端残暴腐败透顶的帝国(奥匈帝国)为了在欧洲争夺霸权,就凭借武力奴役另一个弱小但倔强的民族,并驱使其成员参加一场由于分赃不均而引起的大屠杀。

”这表明了这场“大屠杀”是(▲)A.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B.地区性经济利益冲突C.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D.种族间矛盾激化的结果2.对联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对联“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镇南关起义B.武昌起义C.皖浙起义D.黄花岗起义3.《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

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

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

”这一时局应该出现在(▲)A.八国联军侵华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C.北洋军阀统治时期D.红军长征时期4.据某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②旧式婚姻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③大部分国人的思想观念仍有待改变④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里,希望花开早……”这是胡适1921年所写的《希望》。

这首诗直观反映了新文化运动(▲)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B.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C.提倡科学,反对迷信D.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6.某班同学利用假期组织重温“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研学旅行,下列路线中合适的安排是(▲)A.广州—武汉—上海B.瑞金—遵义—贵阳C.井冈山—延安—北京D.沈阳—北京—南京7.有不少历史学家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应由欧洲列强分摊责任,德国不是战争的唯一发动者。

以下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德国迅速发展B.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扩军备战8.历史事件发生之后,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党办:《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读后感]

[党办:《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读后感]

[党办:《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读后感][党办:《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读后感]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读后感《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以下简称《党史》一卷),是在1991年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1991年《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问世的同时,中央党史研究室还出版了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史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共计56万余字,总体上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党史史料状况和研究水平。

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内外大量历史档案资料的公布,党史界对很多问题产生了新的认识和研究成果。

1996年中央党史研究室开始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进行修订,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之际,篇幅为74万余字的《党史》一卷出版。

201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党史》一卷修订重印。

《党史》一卷分上下两册,记述的是1921年党成立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即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28年历史,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党在大革命时期”“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在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党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五编,共21章,结束语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和伟大意义”。

《党史》一卷视野宽广,档案史料征引丰富,对党史上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了更为恰当的表述和科学的评价。

一是把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从辛亥革命向前延伸到1840年鸦片战争,增加了“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一节,将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分析得更为深刻。

二是把“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单独列为一章,全面详尽地介绍了遵义会议的来龙去脉,深刻阐述了遵义会议的历史地位——“这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三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档案部门等机构公布了有关共产国际的档案,推动了共产国际、联共(布)及其驻华代表与中国革命关系的研究,这在《党史》一卷中得到体现,从而使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细节得以完整呈现。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九二九年十二月)这是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写的决议的第一部分。

中国人民军队的建设,是经过了艰难的道路的。

中国红军(抗日时期是八路军、新四军,现在是人民解放军)从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南昌起义创始,到一九二九年十二月,经过了两年多的时间。

在这个时期内,红军中的共产党和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学到了许多东西,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毛泽东写的这个决议,就是这些经验的总结。

这个决议使红军肃清旧式军队的影响,完全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础上。

这个决议不但在红军第四军实行了,后来各部分红军都先后不等地照此做了,这样就使整个中国红军完全成为真正的人民军队。

中国人民军队中的党的工作和政治工作,以后有广大的发展和创造,现在的面貌和过去大不相同了,但是基本的路线还是继承了这个决议的路线。

红军第四军的共产党内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这对于执行党的正确路线,妨碍极大。

若不彻底纠正,则中国伟大革命斗争给予红军第四军的任务,是必然担负不起来的。

四军党内种种不正确思想的来源,自然是由于党的组织基础的最大部分是由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出身的成分所构成的;但是党的领导机关对于这些不正确的思想缺乏一致的坚决的斗争,缺乏对党员作正确路线的教育,也是使这些不正确思想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大会根据中央九月来信的精神,指出四军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表现、来源及其纠正的方法,号召同志们起来彻底地加以肃清。

关于单纯军事观点单纯军事观点在红军一部分同志中非常发展。

其表现如:(一)认为军事政治二者是对立的,不承认军事只是完成政治任务的工具之一。

甚至还有说“军事好,政治自然会好,军事不好,政治也不会好”的,则更进一步认为军事领导政治了。

(二)以为红军的任务也和白军相仿佛,只是单纯地打仗的。

不知道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

特别是现在,红军决不是单纯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

党史第二章读书笔记摘抄

党史第二章读书笔记摘抄

党史第二章读书笔记摘抄在阅读党史第二章的读书笔记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的艰辛历程。

以下是我从书中摘抄的一些重要内容,它们不仅记录了历史,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进行的一次伟大尝试。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党的成立,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指明了方向,也为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

在党的早期,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环境。

一方面,国内军阀割据,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日益加剧。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坚持武装斗争,领导了多次重要的起义和革命活动,如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这些起义虽然最终未能成功,但它们为后来的革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党的领导层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思想,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党领导的红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长征,成功地突破了敌人的重重包围,最终在陕北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苦的抗战,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胜利,而且在政治上也极大地提高了党的威信和影响力。

党在这一时期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有效地团结了各阶层人民,为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党的建设也是党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党员的素质和能力。

党的纪律严明,作风过硬,始终保持着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党的组织原则和工作方法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这些都为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通过学习党史第二章,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不断探索和实践的结果。

党的历史,是一部充满艰辛和曲折的历史,也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勇气的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由于国民党顽固派发动反共高潮和在思想文化战线上挑起关于三民主义的论争,国共两党对于抗日战争及中国发展前途的不同主张,更加成为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

国民党反共、反民主的本质进一步暴露。

共产党把坚持抗战与实现民主统一起来,使争取新民主主义前途的主张更加深入人心。

中共中央提出一套比较完整的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政策,使抗日民主根据地真正成为政治民主、民族团结、经济发展、政府廉洁的社会。

这与国民党统治区政治专制、官僚腐败的局面,形成了鲜明对照。

抗日民主根据地,是贯彻和实现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先进阵地。

各根据地建立的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政权,所实行的各项新民主主义政策,表明根据地已经开始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逐步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雏形。

人民群众在根据地内,真正过上了当家做主人的崭新生活。

人们精神振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为战胜日本侵略者和实现更美好的未来而奋斗。

政权建设政权建设是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的首要问题和根本问题。

继陕甘宁边区和晋察冀根据地之后,晋西北、山东、晋冀豫、冀鲁豫、皖东北、皖东、皖江、苏北、苏中、苏南、豫鄂边等根据地,相继建立了边区(省)或相当于省一级的政权,县、村(乡)政权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在东江和琼崖根据地,建立了县级政权。

但在1940年前,因抗日民主政权处于初创阶段,各根据地政权建设发展不平衡,法制建设才开始起步;在不少地区包括陕甘宁边区和华北根据地的一些地方,还存在着两种政权并存的局面。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对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原则和政策作了具体规定。

此后,根据地政权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即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

它既与地主资产阶级专政相区别,也与工农民主专政不同。

它是经过民主选举和按照严格的民主集中制建立起来的。

抗日民主政权的政权结构包括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

边区(省)、县的参议会既是民意机关,也是最高的权力机关。

政府机关设边区(省)、县、乡三级,另有边区政府的派出机关专员公署和县政府的派出机关区公署。

司法机关在边区设高等法院,专区设高等法院的分院,县一级设县法院。

在人员组成上,实行“三三制”的原则。

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实验区,对敌后各根据地的政权建设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

1939年1月17日至2月4日,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在延安召开。

到会的参议员有145人。

会议通过林伯渠所作的边区政府工作报告,通过《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以及边区政府组织条例、选举条例、边区各级参议会组织条例、边区高等法院组织条例、土地条例等文件。

会议选举高岗为边区参议会议长,张邦英为副议长;选举林伯渠为边区政府主席,高自立为副主席;选举雷经天为边区高等法院院长。

4月4日,公布了《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

根据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施政纲领规定:要巩固与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动员一切力量保卫边区,保卫中国,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抗日;发扬政治民主,实行普选,保障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确立私人财产所有权,发展工农业生产,保护自由经营,废除高利贷;发扬艰苦作风,提倡生产节约,励行廉洁政治,等等。

这个施政纲领,明确规定了陕甘宁边区和其他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性质、特点和基本政治、经济政策,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主根据地所实行的是真正的民主主义制度。

根据陕甘宁边区的经验和“三三制”的原则,华北、华中各根据地加强政权建设,相继召开参议会,制定施政纲领,并颁布各种法规和条例。

如各级参议会组织条例、各级政府组织条例、选举条例、减租减息条例、改善工人生活条例、婚姻条例、保障人权财权条例、惩治贪污条例,等等。

这些法规和条例的制定,使抗日根据地的法制建设初具规模。

人权问题在抗日根据地受到普遍重视。

许多根据地除在施政纲领中写有保障人权的条款外,还专门颁发具体的保障人权财权条例。

如1940年11月;山东省临时参议会通过的《人权保障条例》、1941年11月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通过的《陕甘宁边区保障人权财权条例》。

这些施政纲领和条例明确规定:一切抗日人民,不分种族、阶级、党派、性别、职业与宗教,在政治法律上一律平等;一切抗日人民都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居住、迁移、信仰及抗日自卫之自由;一切抗日人民都有人身不受侵犯之权利。

有些条例还明文规定:“禁止乱打乱杀”。

除司法系统及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其职务外,任何机关、部队、团体、个人均无逮捕、审讯、处理及侵犯他人之一切权利;而人民则有用任何方式控告任何公务人员非法行为之权利。

这些条例的颁布和实施,对于提高干部和群众的人权观念,保障人民的人权、财权,加强各抗日阶层的团结,起了积极的作用。

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民主根据地军民,大力进行经济建设工作,以解决战争和生活的需要。

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主要是发展农业生产,同时注意发展工业生产和对内对外贸易,并建立银行,发行货币。

在保障工农群众基本利益的前提下,调节各抗日阶层的利益,实行劳资两利、公私兼顾、合理负担的原则。

在农村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一方面地主要减租减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另一方面,农民要交租交息,以照顾地主、富农的利益。

减租的办法是“二五减租”(即把原租额减少25%)。

减息的办法规定年利率一般为一分(即10%),最高不得超过一分半(15%)。

正租以外的杂租、劳役和各种形式的高利贷一律取缔。

经过减租减息,农民得到经济实惠,提高了他们参加生产和抗日斗争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工业生产方面,主要是发展食品、日用品生产,小型服装加工和军械维修等。

抗日民主政府规定一系列改善工人待遇、保护工人权利和调整劳资关系的办法,既有利于调动工人的积极性,也照顾到雇主、资本家的合法利益。

在金融方面,各根据地建立后的一段时间,流通的货币很乱,除国民党政府发行的法币外,原来的各省和地方也发行各种钞票。

此外,还有日本侵略军和傀儡政权发行的“军用票”、“蒙疆券”、“联银券”等。

日、伪军用这些伪钞强行抢购和掠夺根据地的物资,扰乱金融,破坏经济。

为了改变这种混乱状况,各根据地政府先后建立银行。

如1938年3月成立的晋察冀边区银行,8月在山东成立的北海银行,1939年10月建立的冀南银行。

这些银行都发行自己的货币。

其中,晋察冀边区银行的钞票流通较广,后来遍及华北。

各根据地银行在边区政府领导下,与经济、贸易部门相配合,积极打击日钞、伪钞,逐步取缔杂钞,不断扩大根据地发行的货币的流通范围,逐步建立起统一的本币市场。

这对稳定金融,保护和推进各根据地的生产建设事业,改善人民生活,支持敌后抗战,起了积极的作用。

各抗日根据地还大力开展文化教育建设。

为适应抗日战争的迫切需要,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力广泛地争取知识分子参加民族解放战争,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和部队大量吸收知识分子。

193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专门作出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指出:在长期和残酷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在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党必须善于吸收知识分子,才能组织伟大的抗战力量,组织千百万农民群众,发展革命的文化运动和发展革命的统一战线。

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中央批评一些地区和部门在执行知识分子政策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要求全党同志注意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参加党领导的军队、学校和政府的工作,并把具备共产党员条件的人吸收入党。

大批爱国青年和知识分子的到来和他们的努力工作,使抗日根据地的文化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

抗战开始后,党在延安陆续创办了大批学校,积极发展干部教育。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培养训练出一大批军政干部,派往各地。

为了便于同斗争实际相结合,也为了减轻延安的负担,1939年7月,中共中央决定抗大总校迁往晋察冀根据地;1940年2月又移至晋东南。

此后,随着各抗日根据地的发展,抗大陆续办起14所分校、5所陆军中学、1所附设中学。

抗大在抗日战争期间共培养了10余万名军政干部,对党领导的抗日军队的发展壮大和军政素质的提高,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其他干部院校在这期间也得到很大发展。

这些学校的领导人大多是久经锻炼的老干部,许多教师是来自全国的名流学者,学生多是来自各地的爱国进步青年,其中有很多人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

这些学校办得生机勃勃,为人民军队和抗日根据地的各项事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骨干。

各级党组织还普遍建立起干部在职学习的制度,对提高干部的文化、政治素质起了重大作用。

由于日军的入侵,大批学校被毁或被占用,教职员纷纷离校,使许多地方的国民文化教育陷于停顿。

在偏僻的农村几乎没有学校,只有为数不多的私塾,农民子女大多无条件入学读书。

抗日根据地建立后,国民教育事业的面貌发生重大变化。

各抗日根据地组织大批知识分子参加国民教育工作。

他们克服困难,因陋就简,办起大批中、小学。

到1940年,陕甘宁边区已有小学1341所和中等学校7所,其中小学生达4.36万余人。

晋察冀根据地有小学7697所。

各抗日根据地普及文化知识的社会教育,如夜校、冬学、识字班(组)、读报组和剧团等也有很大发展。

一些世代不识字的农民开始学习文化知识,关心国家大事,思想上和文化上得到启蒙和提高。

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内,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科学也得到发展。

为了提高全党的理论水平,中共中央有领导、有计划地组织翻译、出版了一批马列著作。

1938年5月在延安成立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院(简称马列学院)时,专门抽调精通外语、又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同志,在院内成立了党的历史上第一个编译马列著作的专门机构——编译部。

这个机构编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著作共32种,达几百万字。

1941年编译部撤销后,又于1942年成立中共中央编译局。

这些著作的翻译和出版,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愈益广泛深入的传播。

马列学院是一所专门从事马列主义的学习、研究和宣传的干部学校。

许多中央领导人到校作过报告,不少著名学者担任兼职教员。

学院设有马列主义、中国问题、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等研究室。

1941年7月,马列学院改组为马列研究院,9月改名为中央研究院,主要任务是以研究中国实际问题为中心,调查研究敌、我、友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

经过全院的共同努力,在不长的时间内涌现出一批可喜的研究成果。

如历史研究室范文澜主持编写的《中国通史简编》(上册)、文化思想研究室和中央政治研究室合作编辑的《马恩列斯思想方法论》,教育研究室对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晏阳初的平民教育促进会、黄炎培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等的研究和论述,文艺研究室的《中国新文学史提纲》,等等。

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延安,社会科学的学术性团体还有抗日战争研究会、中国现代史研究会、民族问题研究会、历史研究会、延安新哲学会、延安时事问题研究会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