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附答案

合集下载

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一、资料链接⒈作者简介:欧·亨利当过药房学徒、牧牛人、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新闻记者、银行出纳员。

他一生坎坷,长期生活在大都市的底层,对都市生活有着切身的体验。

因此他才能用他那支幽默风趣而又饱蘸真情的笔,写出小人物的痛苦与不幸,写出他们相濡以沫的道德光辉。

老舍熟悉北京,能写出《想北平》这样平实的文章;欧·亨利生活在美国底层,写出像《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最后的常春藤叶》也就不奇怪了。

欧·亨利是不幸的,他的一生有着太多的艰难与坎坷,但也是幸运的,因为命运之神在和他开了一个玩笑后,以入狱为代价把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职员变成了“曼哈顿桂冠诗人”,变成了一个享誉世界的短篇小说大师。

欧·亨利一生共创作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蜚声国际文坛。

1918年开始,美国设立了“欧·亨利纪念奖”,每年评比一次,专门奖励那些在短篇小说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作家。

欧·亨利就像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以他震撼人心的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展示着永恒的生命绿色。

⒉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美)(《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法)(《项链》、《羊脂球》)、契诃夫(俄)(《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二、文本研习(一)语音巷道()蹑手蹑脚()苔藓()()气喘吁吁()出殡()编辑()颤抖()打颤()舌苔()(二)整体感知:⒈请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将小说分成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答案:(1)开端:从开头到“从十分之一提高到五分之一”。

纽约的格林尼治区,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主人公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2)发展:从“医生走后”到“扮作隐居的矿工”。

尽管好友苏艾鼓励琼珊战胜病魔,可是她仍然心灰意冷,并把希望寄托在叶子上,深信当最后一片叶子落地时,她也该离开人世了。

(3)高潮:从“第二天早晨”到“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中语文 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中语文 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中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苏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1)学生能体会欧?亨利式结局的妙处。

(2)理解小说曲折的情节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 能力目标:(1)概括并复述小说的情节。

(2)理出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

(3)从多角度分析人物贝尔曼的形象。

3. 情感目标:(1)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2)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3)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重点难点】1. 理出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

2. 多角度分析人物贝尔曼的形象。

3. 理解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晨读积累踏莎行宋.吕本中雪似梅花,梅花似雪。

似和不似都奇绝。

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

记得去年,探梅时节。

老来旧事无人说。

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注释】①阿谁:谁,何人。

②去年:往年。

【赏析】此词写别恨,情从景生,天然浑成,两阕的末句尤为警策。

吕本中这首词借梅怀人,写得迷离恍惚,含意隽永。

词的上片以“似”与“不似”写梅与雪交相辉映的奇绝之景。

梅花与飞雪同时的情景之下,写梅往往说到雪,以雪作背景。

梅花和雪花形相似、色相近,而质相异,神相别,因而在本词中词人在写了“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之后,即拔起一笔:“似和不似都奇绝”。

“似”是言色,“不似”则言香。

在朦胧月色之中,雪白梅洁,暗香浮动,这确实是种奇妙的境界。

月下奇景,本应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可是词人认为是“恼人”的。

“恼人”即“撩人”,那么为什么会撩拨起人的心事?词人没有直接回答,只是含糊地说:“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

”词人在此处设下了悬念,令人揣想。

词的下片则点明词人心事的由来:“记得去年,探梅时节。

老来旧事无人说。

”原来是去年梅花开放时节,曾同情人共赏梅花,南楼之月可作见证,而今与情人离别了,风物依旧,人事已非,怎么能不触景生情!词到结句时才点明词人为什么别来频醉频醒,是为了“轻离别”的“恨”。

最后的常青藤叶(2)课文导学案

最后的常青藤叶(2)课文导学案

最后的常青藤叶(2)分值100分,用时40分钟课时2一、课文回眸(3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那一天总算熬了过去。

黄昏时,她们看到墙上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仍旧依附在茎上。

随夜晚同来的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低屋檐上倾泻下来。

天色刚明的时候,狠心的琼珊又吩咐把窗帘拉上去。

那片常春藤叶仍在墙上。

琼珊躺着对它看了很久。

然后她喊喊苏艾,苏艾正在煤卸炉上搅动给琼珊喝的鸡汤。

“我真是一个坏姑娘,苏艾,”琼珊说,“冥冥中有什么使那最后的一片叶子不掉下来,启示了我过去是多么邪恶。

不想活下去是个罪恶。

现在请你拿些汤来,再弄一点掺葡萄酒的牛奶,再——等一下;先拿一面小镜子给我,用枕头替我垫垫高,我想坐起来看你煮东西。

”一小时后,她说:“苏艾,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

”下午,医生来,他离去时,苏艾找了个借口,跑到过道上。

“好的希望有了五成。

”医生抓住苏艾瘦小的、颤抖的手说,“只要好好护理,你会胜利。

现在我得去楼下看看另一个病人。

他姓贝尔曼——据我所知,也是搞艺术的。

也是肺炎。

他上了年纪,身体虚弱,病势来得很猛。

他可没有希望了,不过今天还是要把他送进医院,让他舒服些。

”第二天,医生对苏说:“她已经脱离危险,你成功了。

现在,你只需要好好护理,给她足够的营养就行了。

”那天下午,苏艾跑到床边,琼珊靠在那儿,心满意足地在织一条毫无用处的深蓝色户巾,苏艾连枕头把她一把抱住。

“我有些话要告诉你,小东西。

”她说,“贝尔曼在医院里去世了。

他害肺炎,只病了两天。

头天早上,看门人在楼下的房间里发现他难过得要命。

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

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了。

后来,他们找到了一盏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去散落的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和了绿色和黄色的颜料,末了——看看窗外,亲爱的,看看墙上最后的一片叶子。

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啊,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

必修二第一单元《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答案

必修二第一单元《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答案

必修二第一单元《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答案1.情节概括:女画家琼珊因身患肺炎而失去了信心,望着窗外的常春藤叶等死。

好友苏艾把这件事告诉了贝尔曼。

老贝尔曼为帮助琼珊,在风雨交加的夜晚把一片常春藤叶画到墙上,这片不落的叶子给予琼珊生命的希望。

最终琼珊恢复健康,但贝尔曼却病重去世。

开端(第1至11节):写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写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

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2.苏艾:穷困,依然细心地照料朋友,善意地撒谎、拉窗帘、一直陪伴她、宽慰她。

琼珊:穷困,体质差;脆弱,悲观,对生失去信心;重新获得信心;单纯、理想/现实的冲突使她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贝尔曼: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牢骚满腹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3.贝尔曼(文中几次写到贝尔曼?分别是怎样写的?体现贝尔曼是怎样一个人?)初见贝尔曼: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牢骚满腹一个穷困潦倒、失意消沉、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的老画家。

(外貌描写)又见贝尔曼: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语言描写)联系课文: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可怜的琼删”“可恶的叶子”“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都可以离开这里啦。

”运用外貌、语言描写,塑造贝尔曼是一个穷困潦倒,性格暴躁,酗酒成性,郁郁不得志而又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的老画家的形象。

(正面描写)重见贝尔曼(结局):平凡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心,金子一样的爱心(侧面描写)联系课文:医生:“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他可没有希望了”苏艾:“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

”4.提示:欧·亨利式的结尾。

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

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苏教版语文高一《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

苏教版语文高一《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第二专题之最后的常春藤叶高手支招之一——阅读方略△分析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找出人物内在和外在的鲜明对比,把握贝尔曼的形象特点。

△赏析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通过情节的分析理解最后的长春藤叶的意义,体味结尾的妙处,理解文章深刻的主题思想。

△体会并学习文章的语言艺术。

△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读前要热身欧·亨利笔名的由来欧·亨利最擅长的就是把美国社会真实地还原成一个资本家、强盗、骗子三位一体的豺狼世界。

他的名篇《黄雀在后》讲了一个强盗抢了钱,被骗子骗走,而金融家买空卖空,骗子的钱又落入金融家的腰包。

金融家没有亲自去抢、去骗,却是手法更高明的强盗和骗子。

欧·亨利之所以能把社会看得这么透彻,一是他老人家高瞻远瞩,二是他在从文之前,本人就是个通缉在逃的诈骗犯。

2—1欧·亨利的真名叫锡特内·波特。

1896年,得克萨斯大陪审团以侵吞一家银行存款的同谋罪对他进行控告,他一口气跑到了新奥尔良,然后坐船逃到了洪都拉斯。

在洪都拉斯那几年,波特混得相当差,这使他的想法又有了改变,觉得与其在外面流浪、挨饿、睡公园,不如回去蹲监狱单间,至少吃喝不用愁。

于是又跑回了新奥尔良,在没进监狱之前,在这里混了很长一段时间。

波特的文学生涯,就是从这时开始的,而他的笔名欧·亨利也是拜此所赠。

城里当时有一家人人皆知的酒吧,大家都叫它“烟厂酒吧”。

酒吧的老板名叫亨利,是个“包打听”,记者们常常光顾这个酒吧买消息,顺便喝上几杯。

一天早晨,波特跟两个记者在酒吧里聊天,聊到兴头上的波特转身对老板说:“欧,亨利!再照样来一份!”几个人等着,波特从口袋里掏出一篇稿子说:“弟兄们,我不想署上自己的名字(我可是个通缉犯),我用个什么名字才好呢?”一个记者平静地说:“你干吗不干脆署上‘欧·亨利’呢?你不是天天把这个名字挂在嘴上吗?”波特一想不错,拿起面前的稿子,在上面署上了——欧·亨利。

《最后的常春藤叶》预学导案及答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预学导案及答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预学导案制作人李霞【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思路。

2根据语境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

3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有关问题的研讨,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培养自己的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小说的内涵——弘扬人性美,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2 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学习过程】〖知识链接〗简介作者欧·亨利(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

欧·亨利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料。

又因描写了众多下层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

他一生共创作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分别收入《白菜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

一些名篇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麦琪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

美国于1918年开始设立“欧·亨利纪念奖”,专门奖励每年度的最佳短篇小说,并以此永远纪念这位对短篇小说的创作作出突出贡献的文学巨匠。

【模块一】基础积累:1、小说的三要素: ,,2、故事情节的结构:(序幕)-----(尾声)3、字词积累出殡.牛仔.转弯抹.角抹.黑一筹.莫展砖砌.暴躁.咆哮.掺.假颤.抖.【.模块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整体感知:4、按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分,文章可分为哪四个部分并请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5、画出文中描写“最后一片叶子”的句子,思考其多重涵义。

文段精读:6、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如何来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找出相关语段,并概括。

7、老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是不是“杰作”?为什么?8、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质疑问难【模块三】探究拓展(20XX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9-12题。

鲁教版-语文-高一-《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

鲁教版-语文-高一-《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

3.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1.理清文章脉络,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细细阅读文章结尾,体味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学法指导】1.阅读课文,从时间顺序理清文中人物行为脉络。

2.品读文章结尾,体会“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尾妙处。

【知识链接】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

原名威廉•悉尼•波特尔,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

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

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

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

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

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美)(《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法)(《项链》、《羊脂球》)、契诃夫(俄)(《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学习过程】一、基础过关1.注音苔藓(xiǎn)扶弱济困(jì ) 掺酒()出殡(bìn) 瞥见(piē )蹑手蹑脚()昵称(nì ) 狭窄(zhǎi) 窗槛(jiàn) 着想(zháo)整体感知阅读小说,首先要把握住它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理清思路,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鲁人版必修第三册《最后的常春藤叶》学案含答案

鲁人版必修第三册《最后的常春藤叶》学案含答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目标】1.把握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2.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3.感受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友情,培养学生积极昂扬的生命态度。

【教学重难点】1.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2.刻画人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自学自测】1.知人论世:阅读《非常学案》“识作者”“探背景”“知常识“部分2朗读全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2)用自己的话翻译全文3..课前自测:完成《非常学案》知识梳理部分。

4.整体感知: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自研自悟】1.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为什么?2.为什么最后的常春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前文中有哪些铺垫?3.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自练自提】1.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用手中的笔将老贝尔曼顶着风雨画长春藤叶的过程描写出来(注:200字左右,开篇如下)。

已是深夜十二点了,老贝尔曼的屋里依然亮着灯,想着苏艾的话,看看窗外越来越猛的风雨,他再也第二课时【自学自测】判断一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有哪些依据?【自研自悟】1.作品集中写贝尔曼先生的地方只有两处,试分析他是个怎样的人?2.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自练自提】完成《非常学案》活页最后的常春藤叶答案第一课时【自学自测】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

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自研自悟】1.是小说的结局部分。

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迷: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终生追求的杰作,也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生的信念。

2.如果说贝尔曼是那堵松动残缺的砖墙,那么琼珊就像依附在上面的藤枝;如果说贝尔曼是那株极老极老的常春藤,那么琼珊就是那藤上的一片叶子。

最后的常春藤叶 学案(含答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 学案(含答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学案(含答案)文本文本2最后的常春藤叶最后的常春藤叶欧亨利核心素养目标1.思维阅读课文,理解小说内容。

2.审美1赏析小说的环境描写;2体会小说构思的巧妙;3赏析人物形象。

任务情境如果说一滴水能折射出整个太阳的光辉,那么,我相信,一片小小的叶子也能映射出人间的真情。

今天,这片最后的常春藤叶就为我们讲述了它与三个艺术家之间的感人故事。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

下面是本文的内容结构思维导图,读后思考后面的问题。

1小说以琼珊为线索展开情节,请根据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概述故事情节,在图中处填出相应的内容。

2小说采用了双线并行的结构模式,请在图中处明确填出哪处是明线,哪处是暗线。

答案1琼珊病重琼珊丧失生的信念琼珊重拾信念琼珊脱离危险2明线暗线微任务活动一赏析小说的环境描写1小说1.2段中描写的社会环境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答案1特点有许多小胡同,而且很贫穷。

2作用从小区的地貌特点以及苏艾.琼珊的住房条件,可以想见她们的生活状况之差。

2小说通过“苏艾关切地向窗外望去”的视角,描写了屋外的环境;后面又写到“寒雨夹着雪花下个不停”。

试分析这两处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一处烘托出琼珊内心的悲凉。

第二处为下文做了充分的铺垫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就是老贝尔曼在这寒冷的雨雪之夜画上去的,他还为之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3“墙上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依旧依附在茎上。

随着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屋檐上倾泻下来。

”这段环境描写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答案常春藤叶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依然高挂枝头而不掉落,叶子顽强的生命力给琼珊以启发,使她觉得自己原先悲观的想法是多么的不妥,所以她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景物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烘托了人物的性格;联系后文,这样的描写对谜底也有暗示作用。

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附答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附答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附答案ZX-YW-10-《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教师版编写人:孟凡翠审核人:穆君【学习目标】1.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2.理解常春藤叶内涵,感悟人性之美。

3.体味“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资料链接】欧·亨利(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

他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大部分反映了下层人物辛酸而又滑稽的生活。

这些作品以其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的微笑”的风格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

代表作《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

【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锡镴昵称苔藓气喘吁吁一幢楼窗槛瞥见一筹莫展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情节。

参考答案:女画家琼珊因为肺炎而失去了对生命的信心,把生命的希望寄托在窗外的一片常春藤叶上。

好朋友苏艾把这件事告诉了贝尔曼。

老贝尔曼为了帮助琼珊,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画了一片常春藤叶在墙上,这片不落的叶子给予了琼珊生命的希望。

最后琼山活了下来,贝尔曼病逝了。

3.找出文中描写常春藤叶的句子,并仔细体悟其作用。

参考答案:第一处:第18 段,“一株极老极老的常春藤”……“叶子差不多全吹落了”……“光秃秃的藤枝”……“依附在那堵松动残缺的砖墙上”。

心情:绝望。

第二处:第40 段,“仍然有一片叶子”……“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但是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傲然挂在……”。

心情:消沉第三处:第 46 段,“那片常春藤叶仍在墙上”心情:振作【文本研习】1.是谁挽救了琼珊,让她重新燃起生的希望参考答案:(1)苏艾无微不至地照顾琼珊,鼓励她,用她的友谊温暖琼珊。

(2)医生尽力医治琼珊的病。

(3)贝尔曼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墙上画了最后的常春藤叶,给琼珊带来生命的希望,鼓舞她活下去。

(4)琼珊自己在琼珊得肺炎病危的时刻,医生说“她的病只有一成希望”“那一成希望在于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

《最后的常春藤叶》问题整理及答案(3)

《最后的常春藤叶》问题整理及答案(3)

《最后的常春藤叶》问题整理及答案(3)篇一:《最后的常春藤叶》赛课教学《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领悟作品主题,感受欧亨利小说特点; 2、培养学生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研读文学作品能力。

3、引发学生关爱他人,热爱生命;寻找精神支点。

一、新课导入:请同学们听一首歌,然后试着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听后的感觉。

引导回答:忧伤凄凉悲伤哀婉导语:这首歌的歌名叫《叶子》,讲述的是叶子的凋零。

绿色的叶子往往是生命象征,叶子的凋零自然使人感到悲伤和凄凉。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走进一个“叶子与生命交织” 的故事,这就是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二:认识人物熟悉情节问题一: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简要介绍。

(板书:琼珊苏艾贝尔曼)问题二:本文的标题是“最后的常春藤叶”,小说主要所写的三个人与“藤叶”有联系吗?怎样的联系?,请用一个词语将他们同藤叶联系起来。

(板书:藤叶数,说,画)过渡语:课文主要所写的三个人同藤叶紧密相连,但我觉得课文对“琼珊数藤叶”“苏艾说藤叶”的内容写得比较零散,对“贝尔曼画藤叶”的具体内容就没有写。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特长,从三个话题中任选一个话题作一点探究。

如果你擅长内心独白,你就把自己当成琼珊,把她“数藤叶”有关内容组织一下;如果你擅长口语表达,那你就把自己当成苏艾,把她“说藤叶”的有关内容转述一下;如果你擅长想象,那你就以旁观者的身份,把贝尔曼“画藤叶”的情景描绘一下。

要求:要5分钟左右的的时间,把自己选择的一个方面的有关内容,组织成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活动一:前后左右相邻的四位同学组成小组,各人把各人准备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

活动二:学生自荐或推荐小组内比较出色的同学,把有关内容再向全班同学陈述。

学生每选择一个话题讲述后,针对选择话题进行方法指导。

选择“琼珊数藤叶”这一话题应突出琼珊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悟到什么。

选择“苏艾说藤叶”这一话题应突出医生的嘱咐,病中琼珊的玄想,“我”的担忧。

《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苏教版必修二)

《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苏教版必修二)
无常有着相似之处。
《变色龙》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通过描写一个警官对一只小狗态度的多次变化,展现了社会现象的 荒诞和人性的虚伪,与欧·亨利的作品在讽刺手法上有所相似。
当代社会中“常春藤叶”精神传承和践行
要点一
奉献精神
在当代社会,仍有许多人秉持着奉献 精神,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例如 ,医护人员在疫情期间舍小家为大家 ,奋战在抗疫一线;教师默默无闻地 奉献在教育岗位上,培养出一批批优 秀的人才。
贝尔曼
一位老画家,琼珊和苏艾的邻居。他酗酒成性、牢骚满腹,但内心深处却充满了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生命 的珍视。在琼珊生命垂危之际,他用自己的生命创作出了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拯救了琼珊的生命。
语言风格与独特表达
语言风格
小说语言朴实自然,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和修辞手法。作者通过简洁明快的叙述和生动的人物描绘,将读者带入 了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世界。
社会现实的反映
小说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描绘 ,展现了社会现实中的种种不公 与黑暗面,如贫富差距、道德沦
丧等。
批判精神的体现
作品在揭示社会问题的同时,也 体现了强烈的批判精神,对资本 主义社会的弊端进行深刻的揭露
和批判。
社会改良的呼声
小说在批判社会现实的同时,也 表达了对社会改良的呼声,呼吁 人们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寻求解 决方案,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公正
、和谐的社会。
04
艺术手法鉴赏与创作启示
巧妙运用悬念和转折,增强故事吸引力
悬念的设置
故事开篇即设置悬念,让读者对琼珊的命运和“最后的常春藤叶”的含义产生 浓厚兴趣。随着情节的发展,悬念逐渐升级,直到高潮部分才揭晓答案,使读 者在紧张而充满期待的氛围中阅读。
转折的运用
故事中多次出现意料之外的转折,如琼珊病情的好转与恶化、贝尔曼的牺牲与 画的完成等。这些转折打破了读者的阅读预期,使故事情节更加跌宕起伏、引 人入胜。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_《最后的常春藤叶》优教导学案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_《最后的常春藤叶》优教导学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优教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通过对小说的研习,使学生对生命有新的感触和认识:坚强信念、珍爱生命。

重点: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难点: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预习检测检测——基础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逛.()来逛去矮墩墩..()砖砌.()昵.()称蹑.()手蹑脚苔藓(..)气吁吁..()殡.()仪馆一筹.()莫展一幢.()楼撒.()手咆哮..()窗槛.()瞥.()见掺.()假整体感知听课文朗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合作探究1.小说的题目有何深刻含义?请谈谈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

2.贝尔曼老说自己要创作一幅杰作,但始终没有动手,只是偶尔涂抹一些商业画或广告甚至替人当模特,以此维持生计。

他最终画出杰作了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3.贝尔曼冒死为琼珊画叶子是小说中的重要情节,但作者却只在结尾处向读者简单透露了贝尔曼画藤叶而死的事实,对他是如何在凄风苦雨之夜画常春藤叶子的情节却不着一笔,给人留下了许多悬念。

作者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我的质疑参考答案:合作探究答案:1.提示:这篇小说中出现的叶子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自然界中的叶子,一种是画出来的叶子。

自然界中的叶子随风飘落,由此,琼珊联想到“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

从这个角度说,自然界中的叶子是琼珊生命的寄托。

画出的叶子,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其内涵。

第一,对于琼珊来说,这片叶子是支撑她活下去的精神力量;第二,对于贝尔曼来说,是绝笔和杰作;第三,从这片叶子中,我们能看到穷苦朋友之间的宝贵友情和普通人的美好心灵,看到贝尔曼高尚的人格和善良的品德,从这片叶子中,我们看到的是人间的真情,人性之美的光辉。

2.提示:贝尔曼最终完成了自己定下的任务,画出了杰作。

这杰作就是他所画的那片叶子。

这一片叶子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艺术作品,而是他用生命换来的给予琼珊生的希望的画。

这幅画代表着一颗金子般的心,代表着无私的奉献,代表着人与人之间超乎寻常的友谊和相互帮助,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优品课件之高一语文上册《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苏教版

优品课件之高一语文上册《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苏教版

高一语文上册《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苏教版高一语文上册《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苏教版教学课题:《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材分析:本文为苏教版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第一板块“精神支柱”所选文章。

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掌握小说文体的基本知识,把握解读小说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主人公身上的亮点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拥有坚强信念的意识。

教学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常春藤叶内涵,感受作品主旨。

��2、学会珍爱生命,拥有坚强的信念。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思路:课前发下《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学生自主预习,课堂上学生讨论探究师点评共同完成导学案上的学习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利用“情景创设法”,多媒体播放韦唯的歌曲《爱的奉献》,教师导入:小小的一片常春藤叶,竟然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

这究竟是怎样神奇的一片叶子呢?是什么力量使它奇迹般的永不凋落?今天让我们带着好奇一起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三、检查预习(第1、2题师提问,生抢答,第3题一学生读答案,其他学生纠正,多媒体展示正确答案,学生齐读两遍并识记。

第4题生回答,师点评。

) 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哪几种? 2、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及其代表作品是什么? 3、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逛(guàng)来逛去矮墩墩(dūn)砖砌(qì)昵(nì )称蹑(niè)手蹑脚苔藓(xiăn)气吁吁(xū)殡(bìn)仪馆一筹(chóu)莫展一幢(zhuàng)楼撒(sā)手咆哮(páoxiào)窗槛(jiàn)瞥(piē)见掺(chān)假唠唠叨叨(láodao) 4、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确: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学生能体会欧·亨利式结局的妙处。

(2)理解小说曲折的情节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3)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二.【资料链接】欧·亨利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大部分反映了下层人物辛酸而又滑稽的生活。

这些作品以其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微笑”的风格。

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他的作品往往有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出人意料的结局,故事奇特又耐人寻味,情节动人而笔触细腻。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俄)《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莫泊桑(法)《项链》《羊脂球》欧•亨利(美)《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四.【自主学习】1、本文是一篇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环境、人物、情节。

试着归纳本文的环境、人物、情节。

2、请学生速读课文,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六、【合作探究】1、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2、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3、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写贝尔曼先生的地方只有两处,试分析他是个怎样的人?4、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七、【巩固练习】A. 数落(shǔ)挪动(nuó)蔓菁(jīng)气喘吁吁(xū)B. 砖砌(qì)咆哮(xiào)怒号(háo)散落(sǎn)C. 昵称(nì)窗槛(kǎn)颤抖(zhàn)瞥见(piē)D. 瞅见(chǒu)唠叨(láo)殡仪馆(bìn)闲逛(guòng)2、下列句子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班级的一些规章制度都应该固定下来,不能翻云覆雨,叫人难以琢磨。

当然也不是说一切都要墨守成规,一成不变。

[试卷+试卷]高中语文 第1专题《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2

[试卷+试卷]高中语文 第1专题《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2

《最后的常春藤叶》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评价________【学习目标】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体味小说的语言特色和“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3.学习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帮助他人”的精神,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和面临逆境勇于自救的精神。

【重点难点】1.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常春藤叶内涵,感受作品的主旨。

2.学会珍爱生命,拥有坚强的信念。

【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课时一、自学质疑(一)结合注释了解作品、作者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

他与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泊桑一起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白菜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其中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初读课文,辨清字音、疏通文意。

1、给加点的字注音昵nì称苔藓xiǎn 气吁吁xū殡bìn仪馆唠láo叨咆páo哮瞥piē见一筹chóu 莫展邋lā遢2、解释重点词语蓬荜生辉: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

秋后算账:比喻等事情发展到最后阶段再判断谁是谁非,也比喻事后等待时机进行报复。

开门揖盗:开了门请强盗进来,比喻引进坏人来危害自己。

一筹莫展:一点儿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儿办法也想不出。

3、文本感知按照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段,并概括每个层次的大意。

开端(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病情很重。

发展(12至36节)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尾(51至55节)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病逝,揭示了叶子不落的谜底。

二、互动研讨、合作探究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小说最撼动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并说说自己的看法。

应该是小说的结尾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身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ZX-YW-10-
《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教师版
编写人:孟凡翠审核人:穆君
【学习目标】
1.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2.理解常春藤叶内涵,感悟人性之美。

3.体味“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资料链接】
欧·亨利(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

他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大部分反映了下层人物辛酸而又滑稽的生活。

这些作品以其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的微笑”的风格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

代表作《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

【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锡镴昵称苔藓气喘吁吁
一幢楼窗槛瞥见一筹莫展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情节。

参考答案:
女画家琼珊因为肺炎而失去了对生命的信心,把生命的希望寄托在窗外的一片常春藤叶上。

好朋友苏艾把这件事告诉了贝尔曼。

老贝尔曼为了帮助琼珊,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画了一片常春藤叶在墙上,这片不落的叶子给予了琼珊生命的希望。

最后琼山活了下来,贝尔曼病逝了。

3.找出文中描写常春藤叶的句子,并仔细体悟其作用。

参考答案:
第一处:第 18 段,“一株极老极老的常春藤”……“叶子差不多全吹落了”……“光秃秃的藤枝”……“依附在那堵松动残缺的砖墙上”。

心情:绝望。

第二处:第 40 段,“仍然有一片叶子”……“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但是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傲然挂在……”。

心情:消沉
第三处:第 46 段,“那片常春藤叶仍在墙上”
心情:振作
【文本研习】
1.是谁挽救了琼珊,让她重新燃起生的希望
参考答案:
(1)苏艾
无微不至地照顾琼珊,鼓励她,用她的友谊温暖琼珊。

(2)医生尽力医治琼珊的病。

(3)贝尔曼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墙上画了最后的常春藤叶,给琼珊带来生命的希望,鼓舞她活下去。

(4)琼珊自己
在琼珊得肺炎病危的时刻,医生说“她的病只有一成希望”“那一成希望在于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

虽然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作用很大,但是琼珊再见如果真的不想活下去的话,即使有这片叶子也无济于事。

琼珊的康复仅有最后一片叶子是不够的,还需要琼珊自己的力量来战胜病魔。

因为在生与死、抗争与屈服之间,需要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胜。

小结:
最后的常春藤叶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给了她生命的勇气。

而这片叶子正是贝尔曼以生命为代价画上去的。

可见,贝尔曼在挽救琼珊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文章着力表现的人物也是贝尔曼。

2.结合文本,请分析老贝尔曼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
第一处:第30节。

相貌丑陋、酗酒成性、性格暴躁。

第二处:32-35节。

(跟苏艾的对话)关爱他人、善良、富有同情心
第三处:通过苏艾之口转述。

牺牲自我的,平凡而有伟大。

【合作探究】
1.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
参考答案:
(1)逼真,连两个画家都没有看出那是假的;
(2)这片叶子给予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情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2.小说的结局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出乎意料之外(叶子是假的,是老贝尔曼画的),又在情理之中(前文有伏笔:“怒号的北风,倾泄的雨水,风雨中一动不动”“自己认为是保护楼上两个艺术家的看家的凶狗”“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大家都离开这里了 )。

这样的结尾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带来更加深远思索与回味。

3.小说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题,有的版本翻译成“最后的叶子”,你认为那个题目更好,请探究。

参考答案: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题更好。

(1)“常春藤叶”比“树叶”更具体且蕴含了深意,象征顽强的生命力。

(2)常春藤依附在墙上,为老贝尔曼在墙上作画提供了可能,为故事情节展开埋下伏笔。

(3)老贝尔曼用画笔留下了最后的常春藤叶,实现了藤的“常春”,这给了琼珊希望,挽救了她的生命,给作品带了脉脉温情,给生活带了无限希望,暗示了作品的主旨。

(4)“最后一片叶子”不能表达出这样的效果。

【能力提升】
片段描写:发挥想象,描写贝尔曼画最后一片藤叶的情景。

要求:1.符合人物性格,合情合理。

2.有适当情境描写,150字左右。

【我的疑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