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专业科目(管理学)》辅导教材(计划与决策)【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2020年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专业科目(管理学)》辅导教材(法定公文写作)【圣才出品】

2020年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专业科目(管理学)》辅导教材(法定公文写作)【圣才出品】

第二章法定公文写作【知识框架】一、命令命令的适用范围;命令的特点和种类;命令的基本结构;撰写命令的要领。

二、决定决定的适用范围;决定的特点和种类;决定的基本结构;撰写决定的要领。

三、通知通知的适用范围;通知的特点和种类;通知的基本结构;撰写通知的要领。

四、报告报告的适用范围;报告的特点和种类;报告的基本结构;撰写报告的要领。

五、请示请示的适用范围;请示的特点和种类;请示的基本结构;撰写请示的要领。

六、批复批复的适用范围;批复的特点和种类;批复的基本结构;撰写批复的要领。

七、通报通报的适用范围;通报的特点和种类;通报的基本结构;撰写通报的要领。

八、公告公告的适用范围;公告的特点和种类;公告的基本结构;撰写公告的要领。

九、函函的适用范围;函的特点和种类;函的基本结构;撰写函的要领。

十、纪要纪要的适用范围;纪要的特点和种类;纪要的基本结构;撰写纪要的要领。

【核心内容】一、命令1.命令的适用范围根据《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的规定,命令这种公文适用于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措施;批准授予和晋升衔级;嘉奖有关单位及人员。

(1)属于发布行政法规性的命令,只限于国家高级党政机关使用。

(2)发布规章性命令,除国家高级党政机关及其所属部门有权以外,只限于地、市级以上人民政府使用。

(3)发布强制性行政措施的命令,除国家高级党政机关及其所属各部门有权使用以外,只限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使用。

一般企、事业单位,均不得使用这种公文。

2.命令的特点和种类(1)特点①法定的权威性。

②执行的强制性。

③内容的重要性。

(2)种类①从行文内容角度划分行文内容,是指公文的正文内容。

这个角度,是划分命令种类的最主要角度。

从这个角度划分,命令可分为以下四类。

a.发布性命令,指国家党政领导机关或领导人在发布重要的行政法规和规章时使用的公文。

这种命令一般有固定的格式,主要包括发文机关名称、序号、发布文件名称、发布根据、发布日期、生效日期和签署人等内容。

2020年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专业科目(管理学)》辅导教材(组织文化与组织变革发展)【圣才出品】

2020年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专业科目(管理学)》辅导教材(组织文化与组织变革发展)【圣才出品】

第四章组织文化与组织变革发展【知识框架】一、组织文化组织文化的概念;组织文化的功能;组织文化的建设与管理。

二、组织变革的动力与阻力组织变革的动力与阻力;克服组织变革的阻力。

三、组织变革的类型组织生命周期;当代组织变革趋势。

四、组织发展的特征与进程组织发展的动态系统;组织发展特征与组织发展进程;学习型组织的特点。

【核心内容】一、组织文化(一)组织文化的概念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组织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组织文化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1.观念层(内隐层次)(1)观念层指组织的领导和员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

①观念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和主体,是形成物质层和制度-行为层的基础和原因;②组织文化中有无观念层,是衡量该组织是否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的标志和标准。

2.制度—行为层(中间层次)制度是组织规定的行为规范,它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维持组织活动的正常秩序。

制度-行为层包括:(1)一般制度各组织存在的一些带有普遍意义的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以及各种责任制度,这些普遍采用的成文的制度,对员工的行为起着约束作用,保证组织有序运转。

(2)特殊制度本组织特有的一些非程序化的制度,与一般制度相比,特殊制度更能反映一个组织的管理特点和文化特色。

(3)组织风俗组织内部长期积淀、约定俗成的一些特殊典礼、仪式、风俗、节日、活动等属于特殊制度层范畴。

组织风俗与一般制度及特殊制度有所不同,不是表现为准确的文字条目形式,也不需要强制执行,而是完全依靠习惯、偏好的势力维持。

企业风俗由观念层主导,又反作用于观念层。

3.符号层(外显层次)(1)符号层又称为器物层。

是组织文化在物质层次上的体现,组织文化的表层部分,是群体价值观的物质载体。

(2)符号层包括组织名称、标志、标准字、标准色,厂旗、厂服、厂标、厂容厂貌,产品样式和包装、设备特色、建筑风格,纪念物、纪念建筑等。

2020年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专业科目(管理学)》辅导教材(群体行为与团队管理)【圣才出品】

2020年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专业科目(管理学)》辅导教材(群体行为与团队管理)【圣才出品】

第三章群体行为与团队管理【知识框架】一、群体的概念与特征群体的概念;群体的主要特征。

二、群体类型与团队管理群体的分类;群体的功能;群体动力理论;团队的概念与主要特征;团队的有效管理。

三、群体行为与群体结构群体的发展阶段;群体的人际关系与群际关系;群体冲突;群体凝聚力;群体士气;影响群体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四、组织中的权力政治与冲突管理组织中的权力政治与有效管理;组织内部与组织之间的冲突管理。

【核心内容】一、群体的概念与特征(一)群体的概念群体指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二)群体的特征1.拥有一定的行为规范,群体成员要遵守这些行为规范,他们在行为上相互制约。

2.群体成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直接接触,相互作用。

3.群体成员相互依赖,形成一个整体,具有群体意识和归属感,意识到自己是群体中的一员。

4.群体成员在群体内占有一定的地位,扮演一定的角色,为完成共同的目标而分工协作,具有组织性。

二、群体类型与团队管理(一)群体的分类1.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按照群体规模的大小来划分为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1)在大型群体中,群体成员之间是以间接的方式(通过群体的目标、各层组织机构等)联系在一起的;(2)在小型群体中,由于人们之间有直接的接触,心理因素的作用相对来说要大于大型群体中的作用。

反之,在大型群体中,社会因素比心理因素有更大的作用。

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根据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的不同,可以把群体划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1)正式群体是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的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2)非正式群体是组织中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其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他们可能是因为住得近、有共同的兴趣、能互相满足需要而结成伙伴。

3.开放群体和封闭群体根据群体的开放程度的原则,可以把群体划分为开放群体和封闭群体:(1)开放群体经常更换成员,成员的地位和权利不稳定,不适合长期的任务。

军队文职考试管理专业管理综合知识精讲:计划与决策

军队文职考试管理专业管理综合知识精讲:计划与决策

军队文职考试管理专业管理综合知识精讲:计划与决策【计划与决策】在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中。

计划与决策主要测查应试者对计划与决策基础知识的掌握及运用能力。

要求应试者掌握计划与决策概念,计划工作的性质和步骤,熟悉计划工作常用方法,了解古典决策模式和有限性决策模式。

一、计划与计划工作计划是对未来行动的规划,是为了实现决策所确定的目标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的过程。

它是人们的主观对客观的认知过程,是重要的管理职能。

计划工作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执行情况的工作过程。

狭义指制定计划,即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地预测、权衡客观需要和主管的可能,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目标及实现目标的途径。

计划工作的性质包括:目标性;基础性;普遍性和秩序性;经济性;强制性和弹性;创新性。

二、计划工作的程序广义的计划工作由三部分组成:编制计划——执行计划——检查计划其中,制定计划的方法有运筹学方法、目标—规划—预算方法、滚动计划法。

滚动计划法:是一种定期修订未来计划的方法,按照“近细远粗”的原则制定一定时期内的计划,然后按照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调整和修订未来的计划,并逐期向前移动,把短期计划和中期计划结合起来的一种计划方法。

三、决策的概念及分类所谓决策是指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在掌握充分的信息和对在有关情况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用科学的方法拟定并评估各种方案,从中选出合理方案的过程。

按决策范围分为战略决策、战术决策和业务决策;按决策性质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按决策主体分为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按决策问题的可控程度分为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和风险型决策。

(1)完全理性决策完全理性决策是最古典的决策理论。

基于“经济人”和“完全理性”假设,决策者追求在特定条件下的价值最大化。

主要内容:完全信息、充分了解备选方案、自上而下的组织体系、经济利益最大化。

完全理性决策的假设条件在现实中很难具备,因此也就无法实际地指导现实世界的决策活动,职能作为理论研究的一种极端理想状况。

2020年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专业科目(管理学)》辅导教材(公共事业分类管理)【圣才出品】

2020年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专业科目(管理学)》辅导教材(公共事业分类管理)【圣才出品】

第二章公共事业分类管理【知识框架】一、科技事业管理科技事业的分类;科技事业活动的公共产品属性;科技事业管理的概念;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成;科技发展政策的内容;科技发展的社会化与科技事业的社会化管理。

二、教育事业管理教育事业的概念;教育事业产品的准公共性;教育事业管理的内容;高等教育的特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

三、文化事业管理文化事业的概念;文化事业活动的类别与基本内容;文化事业产品的准公共性;文化事业管理的基本要素;文化事业宏观管理的内容;文化行政组织的概念;文化事业行政管理的内容;社区文化的概念与特征。

四、卫生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的基本内容与分类;卫生事业的公共产品属性;卫生事业管理的基本内容;城镇医疗保障制度的组成;社区卫生服务的特色。

五、体育事业管理体育事业管理的功能;体育事业管理的内容;体育赛事运营管理的内容。

【核心内容】一、科技事业管理1.科技事业的分类(1)按基本性质划分①基础科学研究指针对自然科学中的基本问题和基础理论的研究,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其特点是:a.研究成果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商品化;b.是社会生存与发展必需的。

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关注和解决人类自身的知识和文化发展,以及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问题。

其特点是:a.研究结果关系到整个公众的利益和全社会,价值巨大;b.通常难以量化其价值,不可能市场化。

③应用技术研究即技术发明活动,回答“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是在一定的基础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现实的需要综合利用知识,将科学研究提供的物化可能变为现实。

其特点是:a.直接针对现实的尤其是企业的需要;b.产品易商业化,并通过市场方式提供。

④公益性研究和技术推广a.公益性研究是指一些涉及公众整体利益,难以分割的技术研究和运用;b.技术推广是指涉及公众利益和社会整体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技术,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基础性需要。

由于涉及公众的共同利益和社会发展的这些基础性或长期的需求,难以实现或不能市场化。

2020年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专业科目(管理学)》辅导教材-公共事业管理(圣才出品)

2020年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专业科目(管理学)》辅导教材-公共事业管理(圣才出品)

第四篇公共事业管理主要测查应试者对公共事业管理相关基础知识的了解、掌握及运用能力。

要求应试者了解公共事业管理基础知识,具备运用公共事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篇内容包括公共事业管理基础、公共事业分类管理、公共危机管理。

第一章公共事业管理基础【知识框架】一、公共事业管理概述公共利益的概念;公共事业的概念;公共事业管理的内涵;公共事业管理范围的界定。

二、公共事业管理的体制公共事业组织的概念、分类及特征;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概念;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基本构成要素;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模式。

【核心内容】一、公共事业管理概述1.公共利益的概念公共利益是与私人利益相对的,指一定社会条件下或特定范围内不特定多数主体利益相一致的方面,它不同于国家利益和集团(体)利益,也不同于社会利益和共同利益,具有主体数量的不确定性、实体上的共享性等特征。

2.公共事业的概念公共事业是指面向社会,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为基本目标,直接或间接为国民经济提供服务或创造条件,关系到社会全体公众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并且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公共服务活动,即当代中国特定的公共服务。

具有以下特征:①公共性;②非营利性;③规模性;④服务性。

3.公共事业管理的内涵公共事业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中,作为公共事业管理基本主体的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凭借公共权力,为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发展,采取一定的方式对公共事业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服务管理过程。

具有以下特征:①公共性;②强制性;③非营利性;④服务性。

需遵循以下原则:①以公众为本原则;②服务原则;③社会效益优先原则;④法治原则。

4.公共事业管理范围的界定划分公共事业管理的范围应本着效率优先的原则,以满足部分共同需要为依据。

凡是满足社会共同需要、具有公共性的活动,应属于行政管理的范围。

而收益者主要是个人或企业本身的活动,不应由国家包办,但这些活动能促进公众利益,满足部分共同需要,国家应该通过多种形式提倡、鼓励和资助,应属于公共事业管理的范围。

2020年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专业科目(管理学)》辅导教材-管理学基础(圣才出品)

2020年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专业科目(管理学)》辅导教材-管理学基础(圣才出品)

第一篇管理学基础主要测查应试者对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对管理基本职能的理解、掌握及运用能力。

要求应试者能够运用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本篇内容包括管理概述、计划与决策、组织、领导与激励、沟通、控制。

第一章管理概述【知识框架】一、管理的内涵管理的概念;管理的性质;管理的职能。

二、管理思想的发展及其演变管理理论发展的历史演变;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三、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现代运用。

四、管理者的层次与基本技能管理者的层次分类;管理者的基本技能。

五、管理与环境管理环境的概念和构成;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管理的影响。

【核心内容】一、管理的内涵(一)管理的概念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二)管理的性质1.管理的二重性(1)管理二重性的具体内容管理的二重性包括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是管理的内在本质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类社会活动的自然需要,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是生产力,是一种客观的存在。

管理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具有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茶相关联的自然属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同生产制度和社会制度相联系。

(2)管理二重性之间的关系①管理的二重性相互联系:管理的自然属性不可能孤立存在,它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制度、生产关系中;管理的社会属性也不可能脱离管理的自然属性而存在,否则,管理的社会属性会成为没有内容的形式。

②管理的二重性互相制约:管理的自然属性要求具有一定社会属性的组织形式和生产关系与其相适应;管理的社会属性也必然对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产生影响。

2.现代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现代管理探索和遵循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研究和运用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并根据管理实践的具体情况,运用一般原理和基本方法,通过持续的尝试进行创造。

2020年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专业科目(管理学)》辅导教材(理论与方法)【圣才出品】

2020年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专业科目(管理学)》辅导教材(理论与方法)【圣才出品】

第一章理论与方法【知识框架】一、组织行为学概念与特征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特征。

二、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史组织行为学的发展脉络;组织行为学的代表人物及主要理论观点。

【核心内容】一、组织行为学概念与特征(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什么是组织行为学?这是任何一位初学者都要面对的问题。

在不同的书籍中对组织行为学的定义不同。

美国学者安德鲁·J. 杜布林(A. J. Dubrin)在他的著作《组织行为学原理》中写道:“组织行为学是系统研究组织环境中所有成员的行为,以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及其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作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该定义揭示了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本质,即研究对象是个人、群体和组织。

中国学者张德在其著作《组织行为学》(第六版)中认为: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该定义进一步表明,研究行为是为了揭示现象背后的规律,为管理活动服务。

学者关培兰的定义是,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是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它不是研究人的一般心理行为规律的,而是研究各种工作组织中人的工作行为规则的。

工作行为主要包括涉及影响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组织绩效的行为管理、差异管理、激励管理、团队管理和权力管理等。

该定义还解释了组织行为学是各种学科在管理领域的综合运用。

(二)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特征虽然组织行为学的定义非常多,但是组织行为学的三个特征是所有学者都认同的:1.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的学科,综合了主要有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有关人的行为的知识和理论,来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

2.组织行为学研究是三个层次(1)个人个体是组织的基石,个体行为是组织行为的核心。

研究组织行为学的规律性,必然要研究有关人性、需要、动机和激励等方面的理论用来说明单个组织成员的行为和绩效。

2020年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专业科目(管理学)》辅导教材(行政伦理学概述)【圣才出品】

2020年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专业科目(管理学)》辅导教材(行政伦理学概述)【圣才出品】

第一章行政伦理学概述【知识框架】一、行政伦理学基本理论行政伦理学的基本概念;行政伦理学的基本问题;行政伦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二、行政伦理学相关的道德理论功利论的道德理论;义务论的道德理论;美德论的道德理论;中国传统行政伦理的理据;中国传统行政伦理的主要规范。

【核心内容】一、行政伦理学基本理论(一)行政伦理学的基本概念1.行政伦理的概念与性质行政伦理是关于调整国家公务员与社会、与行政机构间,国家公务员间,以及行政机构间相互关系的行政行为规范的总和。

这一界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1)取决于现代民族—国家中政治—行政的紧密关联性,国家意志的执行(行政)和国家意念的表达(政治)有其内在的一致性,所以行政伦理在本质意义上也是一种政治伦理。

(2)就行政主体的有机构成讲,公共行政伦理由行政组织伦理和行政人员伦理构成。

(3)在行政伦理的规范表现形式上,行政伦理由主观伦理意识、习俗化的伦理规则和制度化伦理法则等构成。

2.行政伦理学的概念与性质行政伦理学是关于公共行政伦理的科学,是现代公共行政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

作为行政学和伦理学的交叉学科,行政伦理在学科性质上,一方面体现伦理学的反思从单纯理论构造、规范、论证到关注行政管理实践的历史性转变;另一方面反映出公共行政领域从单纯注重技术和科学管理到关注伦理自主性的历史性转变。

因此,行政伦理学的产生是伦理学学科发展和公共行政管理实践发展相互回应的过程。

作为实践学科,它帮助公共行政人员认识行政权力的公共属性,自觉形成公权公用的伦理观念,努力提高公共服务的伦理品质。

(二)行政伦理学的基本问题行政伦理问题包含两个基本内容:一是政治体制、政府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中包含着什么样的伦理内涵;二是国家公务员个体的伦理状况。

(三)行政伦理学的形成与发展1.行政伦理学研究的萌芽阶段(19世纪80年代末至20世纪20年代末)1880年,英国著名学者伊顿在《英围公务员考试》一文中明确地把公务员改革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行为。

2020年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专业科目(管理学)》辅导教材(行政忠诚和行政责任)【圣才出品】

2020年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专业科目(管理学)》辅导教材(行政忠诚和行政责任)【圣才出品】

第四章行政忠诚和行政责任【知识框架】一、行政忠诚行政忠诚的界定;行政忠诚的对象;认同的含义;公共行政人员的组织认同;对宪法的行政忠诚。

二、行政责任行政责任的基本概念;行政责任的类型、功能;权利冲突的概念、类型;客观行政责任的概念;主观行政责任的概念。

【核心内容】一、行政忠诚(一)行政忠诚的界定行政忠诚是行政职业道德之一,是指行政主体在执行国家意志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真心实意、积极理性的行政情感,高尚的行政美德与执着的行政精神等相统一的道德心理。

行政忠诚是对于公共利益的忠诚,往往与对于国家的忠诚相提并论的。

其内涵包括:①行政忠诚是一种积极理性的道德情感;②行政忠诚是一种优秀高尚的行政美德;③行政忠诚是一种与时俱进的行政精神。

(二)行政忠诚的对象行政忠诚和一般意义的诚实不完全相同,忠诚在这里指的是忠于国家,严守机密。

公务人员必须忠诚地维护国家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需要,尽心尽力为国家工作。

对于公共行政人员而言,忠诚对象的确定就意味着需要承担责任和义务的范围,才能在公共行政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行政忠诚的价值。

行政忠诚的对象有:1.忠诚于公共利益根据主权在民的基本原则,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行政人员只是人民的雇员。

行政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权,所以忠诚于人民、忠诚于国家责无旁贷,具体表现为忠诚于公共利益。

公共利益至上的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

当行政人员将公共利益摆在第一位,成为自己的价值追求的目标后,行政忠诚才可以真正实现。

2.忠诚于国家法律尊重法律意味着尊重公众的意志,而不是长官的个人意志,这是行政忠诚的最高准则。

忠诚于国家法律有两个层面的向度:法制行政和法治行政。

3.忠诚于行政职责行政忠诚的核心是忠诚于行政职责,它由行政职能和行政责任两方面构成。

行政职能是一种制度性的安排,行政职能的履行以制度正义为前提;行政责任则是行政主体对其行政行为的动机和结果的自我承担。

4.忠诚于行政良知行政良知是行政人员之本体,它不是由外界所强加的,而是行政活动内生的、最本质的内容。

2020年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专业科目(管理学)》辅导教材(行政正义和行政自由裁量)【圣才出品】

2020年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专业科目(管理学)》辅导教材(行政正义和行政自由裁量)【圣才出品】

第三章行政正义和行政自由裁量【知识框架】一、行政正义行政正义的内涵;行政程序正义的价值和原则;行政实质正义的意义、标准和实现。

二、行政自由裁量行政自由裁量的概念、界定、发展、原则;行政自由裁量的法律边界、理性边界、道德边界;行政自由裁量的失范,行政自由裁量的程序控制和道德控制。

【核心内容】一、行政正义(一)行政正义的内涵行政正义体现为全体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实现,社会中合理地配置资源,惠及所有人的利益,体现社会的公平公正。

行政正义就是由于行政的公共性特质而产生的概念。

1.在行政正义的定义上,主要包括三种基本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行政正义是政治正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一种观点认为行政正义经历了从实质正义到形式正义再到实质正义内涵的变迁;另一种观点认为行政正义是行政行为中出观的正义问题。

2.从基本层面来理解,由于行政的公共性特质和正义的社会公正性,行政与正义的结合就体现出一种政府行为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从具体层面来理解,行政正义是政府在对公共事务的管理中体现出来的一种公正性和合理性。

这首先体现在政府的行政行为面向的是所有的公民和大众,其行为的本质是为群众服务,权力的分享也是对所有的人负责,所以,政府的管理行为必须要具有公性,这样才能符合行政正义的目的;其次是政府的行政行为要具有合理性,这体现在政府在行政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按照行政律令行事,应充分地尊重群众的意愿和实际的权利及利益诉求,使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体现合理性。

(二)行政程序正义的价值和原则行政程序正义是指在行政制度、规则的约束和考量下,任何人都不能僭越制度规范之上,成为特权阶层。

1.行政程序正义的价值(1)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实体正义的实现。

(2)可以有效地防止权力滥用和司法腐败。

(3)可以有力地保障人权。

(4)可以促使实体结果为人们所接受,消除不满情绪。

2.行政程序正义的原则(1)行政程序的设置与安排必须符合社会正义价值。

(2)行政程序必须具有现实操作性。

2020年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专业科目(管理学)》辅导教材-人力资源管理(圣才出品)

2020年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专业科目(管理学)》辅导教材-人力资源管理(圣才出品)

第三篇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测查应试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概念、理论、原理和方法的理解以及运用其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求应试者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人力资源招聘及测评的基本方法,掌握人力资源的配置、流动、培训、考核及薪酬的基本知识,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本篇内容包括人力资源的概述及招聘、人力资源的配置及流动、人力资源的培训、人力资源的考评及薪酬设计。

第一章人力资源管理概述与人力资源招聘【知识框架】一、人力资源管理概述人力资源的概念;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

二、人力资源招聘人力资源招聘的原则;人力资源招聘的策划;人力资源招聘的途径;影响人力资源招聘的因素。

三、人员素质测评人员素质测评的原理;人员素质测评的效度和信度;人员测评的方法;影响人员素质测评的因素。

【核心内容】一、人力资源管理概述1.人力资源的概念人力资源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并且能够被组织利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1)人力资源的本质是人所具有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可统称为劳动能力。

(2)这一能力要能对财富的创造起贡献作用,成为财富形成的来源。

(3)这一能力要能够被组织所利用,这里的“组织”可以大到一个国家、地区,也可以小到一个企业或作坊。

2.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政策、制度和管理实践,吸引、保留、激励和开发员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员工潜能,进而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管理活动。

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吸纳、维持、开发和激励。

3.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1)人力资源管理在西方的产生与发展①萌芽阶段(人事管理时代)人事管理是伴随着18世纪晚期工业革命而产生的。

这一阶段在工人的管理方面产生了各种朴素的管理思想,如: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界定每个工人的工作职责;实行具有激励性的工资制度;推行职工福利制度;考核工人的工作业绩等。

这些管理思想基本上以经验为主,没有形成科学的理论,但奠定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雏形。

2020年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专业科目(管理学)》辅导教材-组织行为学(圣才出品)

2020年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专业科目(管理学)》辅导教材-组织行为学(圣才出品)

第二篇组织行为学主要测查应试者对组织行为学知识的掌握及运用能力。

要求应试者熟悉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并掌握运用其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本篇内容包括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与方法、个体行为与组织激励、群体行为与团队管理、组织文化与组织变革发展。

第一章理论与方法【知识框架】一、组织行为学概念与特征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特征。

二、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史组织行为学的发展脉络;组织行为学的代表人物及主要理论观点。

【核心内容】一、组织行为学概念与特征(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什么是组织行为学?这是任何一位初学者都要面对的问题。

在不同的书籍中对组织行为学的定义不同。

美国学者安德鲁·J.杜布林(A.J.Dubrin)在他的著作《组织行为学原理》中写道:“组织行为学是系统研究组织环境中所有成员的行为,以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及其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作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该定义揭示了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本质,即研究对象是个人、群体和组织。

中国学者张德在其著作《组织行为学》(第六版)中认为: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该定义进一步表明,研究行为是为了揭示现象背后的规律,为管理活动服务。

学者关培兰的定义是,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是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它不是研究人的一般心理行为规律的,而是研究各种工作组织中人的工作行为规则的。

工作行为主要包括涉及影响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组织绩效的行为管理、差异管理、激励管理、团队管理和权力管理等。

该定义还解释了组织行为学是各种学科在管理领域的综合运用。

(二)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特征虽然组织行为学的定义非常多,但是组织行为学的三个特征是所有学者都认同的:1.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的学科,综合了主要有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有关人的行为的知识和理论,来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计划与决策
【知识框架】
一、计划的基础知识
计划的概念;计划的内容;计划工作的性质、目的和意义。

二、计划工作的程序与方法
计划工作的步骤;计划的方法;现代计划技术。

三、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的内涵;目标管理的过程。

四、决策的内涵和模式
决策的概念;决策的类型;决策的模式。

【核心内容】
一、计划的基础知识
(一)计划的概念
从名词意义上看,计划是指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所表述的,组织以及组织内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安排的管理文件;从动词意义上看,计划是指为了实现决策所确定的目标,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

计划清楚地确定和描述了一下内容:what、why、who、where、when、how。

(二)计划的内容
1.计划的层次
哈罗德·孔茨和海因·韦里克从抽象到具体地把计划划分为八个层次:
(1)目的(或使命),是指一定的组织机构在社会上所起的作用、所处的地位,决定组织的性质以及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标志。

(2)目标,是组织的目的或使命的具体化,组织各个时期的目标和各部门的目标是围绕组织存在的使命所制定的。

(3)战略,是指为了达到组织总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和利用资源的总计划。

(4)政策,是指指导或沟通决策思想的全面的陈述书或理解书。

(5)程序,是指制订处理未来活动的一种必需方法的计划。

它详细列出必须完成某类活动的切实方式,并按时间顺序对必要的活动进行排列。

(6)规则,是指详细地阐明必需的行动或非必需的行动,其本质是反映一种必须或无须采取某种行动的管理决策。

规则通常是最简单形式的计划。

(7)方案(或规划),是指一个综合性的计划。

(8)预算,是指一份用数字表示预期结果的报表。

2.计划的类型
根据分类标准的不同,计划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战略计划、战术计划和作业计划
按计划的层次划分,计划可分为战略计划、战术计划和作业计划。

战略计划是指为了实现组织战略目标而制定的计划,是由高层管理者提出,具有方向性的一次性计划,作用在于确立组织的全局目标,以决定组织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战术计划是指具体规定如何实现全局目标的细节的计划,由组织的中层管理员提出,是具有具体性和持续性的计划;作业计
划是指如何实施战术计划以及完成作业目标,由基层管理人员制定,时间跨度很短,范围相对集中,处理的活动数量相对较少。

(2)长期计划、短期计划和中期计划
按计划的时期界限划分,计划可分为长期计划、短期计划以及中期计划。

长期计划是指超过五年的计划,描述了组织在较长时期的发展方向、从事某种活动应达到的目标和要求,以及组织长期发展的蓝图;短期计划是指一年以一年以内的计划,规定了较短时期内应该从事的活动、达到的要求,为各组织成员在近期内的行动提供了依据;中期计划是指计划时间介于短期与长期之间的计划。

(3)方向性计划和具体性计划
按计划的内容划分,计划可分为方向性计划和具体性计划。

方向性计划设立了达到目标的指导原则,但并没有详细规定达到目标的具体活动和行动步骤、进展速度等,因而,方向性计划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易于应对不可预见的环境中的变化;具体性计划是清晰定义的、没有任何解释余地的计划,具体地陈述了目标,不存在模糊性和理解上的歧义。

(4)经常性计划和一次性计划
按计划的重复性维度划分,计划可以分为经常性计划和一次性计划。

经常性计划主要用于处理经常性发生的重复事件,包括政策、程序以及规则等;一次性计划用于特定的目的,例如为处理非重复事件而作出的规划和预算。

(三)计划工作的性质、目的和意义
1.计划工作的性质
计划工作是决策的逻辑延续,为决策所选择的目标活动的实施提供组织实施保证;同时,计划工作是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管理活动的基础,是组织内不同部门、不同成员行动
的依据。

计划的性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计划工作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

计划工作是对决策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的进一步展开和细化,组织的各种计划及其各项计划工作必须有助于完成组织的目标。

(2)计划工作是管理活动的基础。

计划工作是组织、领导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工作的基础,计划工作的目的就是使所有行动保持同一方向,促使组织目标实现。

(3)计划工作具有普遍性和秩序性。

一方面,计划工作是全体管理人员的一项职能,所有的管理人员都需要制定计划;另一方面,计划工作需要有一定的秩序,这包括计划工作的纵向层次和横向协作性,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的计划工作不同,计划工作的完成需要多样的活动相互协作和相互补充。

(4)计划工作要追求效率。

可以通过计划对组织目标的贡献来衡量一个计划的效率,即在计划所要完成的目标确定情况下,用制订和实施计划的成本来衡量效率。

2.计划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计划工作的目的在于有效使用组织的资源,掌握未来的发展,提高组织的绩效。

计划工作的目的主要包括:明确方向、降低风险、减少浪费以及设立控制的标准。

(1)明确方向,指导组织成员的工作
计划给出了组织所要达到的目标,明确了组织其成员努力的方向,帮助组织这个复杂系统,明确组织的方向和行动的目标,以保持组织行动的协调。

(2)减少环境变化的冲击,降低风险
科学的计划有助于帮助组织更早的预见未来的变化,以降低不确定性。

(3)减少浪费和重复,提高效率
计划工作,组织可以帮助组织找到尽可能好或者最合适的方法,以降低时间和资源的浪费及冗余;并且计划强调各部门或子系统之间的协调,以减少或降低无效或低效的活动,提
高组织效率。

(4)设立控制的标准,保障目标的实现
控制就是保障组织的活动按照计划进行,通过控制,可以比较实际的绩效和计划所设立的目标,发现存在的差异,并采取必要的行动来进行纠正。

总之,计划有助于组织绩效的提高,尤其是正式计划;计划工作的质量以及实现计划的适当措施对绩效有较强影响;外部环境和时间因素会影响计划工作的效果。

二、计划工作的程序与方法
(一)计划工作的步骤(见图2-1)
图2-1 计划工作的步骤
计划的编制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管理人员在编制计划工作时,实质上都要遵循相同的逻辑和步骤,具体包括:
(1)确定目标。

计划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将决策所确立的目标进行分解,以便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活动环节,并将长期目标分解为各个阶段的目标。

(2)认清现在。

其目的在于寻求合理有效的实现目标的途径。

(3)研究过去。

一方面,从过去发生的事件中得到启示和借鉴;另一方面,探讨过去通向现在的一些规律。

其基本方法有两种:①演绎法;②归纳法。

(4)预测并有效地确定计划的重要前提条件。

其中,最常见的对重要前提条件预测的方法是德尔菲法。

(5)拟订和选择可行性行动计划。

具体包括拟订可行性行动计划、评估计划和选定计划。

拟订可行性行动计划要求拟订尽可能多的计划;评价行动计划,要注意考虑以下几点:①认真考察每一个计划的制约因素和隐患;②要用总体的效益观点来衡量计划;③既要考虑每一计划的许多有形的可以用数量表示出来的因素,又要考虑到许多无形的不能用数量表示出来的因素;④要动态地考察计划的效果,不仅要考虑计划执行所带来的利益,还要考虑计划执行所带来的损失;⑤按一定原则选择出一个或几个较优计划。

(6)制订主要计划。

计划的拟定要清楚地确定和描述5W1H的内容。

(7)制订派生计划。

基本计划需要派生计划的支持。

(8)制订预算,用预算使计划数字化。

为了使计划的指标体系更加明确,并使企业更易于对计划执行进行控制,所以需要制定预算。

(二)计划的方法
计划的方法包括定性计划方法和定量计划方法。

1.定性计划方法
定性的计划方法主要包括专家会议法、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

(1)专家会议法
专家会议法是指通过某个领域的专家的创造性思维来研究问题或者进行预测的一种定性预测方法。

采用专家会议法要注意两点:①专家的选择要根据目标和所要解决的问题来确定,并同时考虑能力的组合;②会议的主持者要有较高水平和有诱发性的发言,以启发专家们的创造性思维,并起到引导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