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香事用具:匙箸

合集下载

传统文化餐具(中国文化餐具)

传统文化餐具(中国文化餐具)

传统文化餐具(中国文化餐具)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传统文化餐具,以及中国文化餐具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筷子的来历2、中国人用的筷子是怎么演变而来的?3、筷子是中国传统文化吗4、请问,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筷子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5、中式风格餐厅如何选择餐具?6、筷子蕴含的传统文化筷子的来历“中国第一发明”——筷子及其哲学——兼论中华民族复兴统一伟大思想新武器当西方“四大发明”载人飞船、原子弹、克隆术、网络业风行于世时,史称拥有东方“四大发明”的那个国度没寂了。

这是由于率先发明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的先贤没能给炎黄子孙带来永久的殊荣。

曾几何时,西方的造纸与印刷术反超中国,指南针令尔等发现了新大陆和诸多殖民地,火药与洋枪洋炮最终轰开了自家的门户。

非但如此,中国四小发明陶瓷、纺车、景泰蓝、地动仪,与四件国粹丝绸、茶叶、中药、京剧也每况愈下,难怪不少国人作忧天状,嗟叹中国有几多当代发明就有几多遗憾。

难道没有一件中国古代大发明可以振奋当代同胞的自豪与自尊?天方日谈——第一发明面对这困扰人而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真不知道如何对孩子的孩子们加以诠释。

我只是凭着多年来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因而近乎偏执地自信,具有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必定有一种先于古代四大发明、优于异国异邦文明起源的造化物。

否则何以在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南部能出息繁衍全人类最庞大的一个族群。

物择天竞,适者生存。

适应这伟大族群生存与发展的力量和智慧以怎样的载体、作何等的传承呢?循着生命实体的第一生存需求,追溯这个崇尚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自华宗汉祖之先民自从懂得刀耕火种而改变茹毛饮血的原始陋习,转而在火中取栗和汤中取食时的某种需求。

由于火焰与热汤的高温不允许沿用伸手抓捏的习惯,于是出现了手指的替代物一支箭一柄矛或一根树枝。

显然,单枝独箭只具有扎和挑的功能,远不及两根手指拿捏之便捷。

先民们最质朴的思维已经懂得了灵巧的拇指可藉作两根树枝而延伸,更何况先民们狩猎和劳动的技能已将手指锻炼得运用自如,将两根小树枝捏在手中,竭尽插扎穿挑夹、捞扒拌搅拉之能事,还可供递喂播舀、煎卷烤炸,真乃十八般食艺可得心应手。

中华传统文化之箸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之箸文化
了解和友谊。
对未来的展望
创新发展
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可以对箸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例如开发新 型材质、设计符合现代审美的箸形等,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
普及教育
加强对青少年一代的箸文化教育,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 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箸文化。
国际化推广
将箸文化推向世界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这一独特的中华文化, 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中华传统文化之箸文化
目录
• 引言 • 箸的起源与历史 • 箸的文化内涵 • 箸的现代价值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简介
01
箸文化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主要与筷子有关的 文化现象。
02
箸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 代,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 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主题背景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华传统文化逐 渐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关注和喜爱。
箸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 ,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还与人 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02
箸的起源与历史
箸的起源
古代中国人最早使用两根较长的竹条或木条来夹取食物,这种工具被称为“箸”。
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已经开始使用各种工具来夹取食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箸逐渐演变成了一种重要的餐具,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重 要的地位。
箸的历史发展
在古代,箸主要用于夹取热食或烤肉等 食物,随着烹饪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 使用筷子来夹取更多种类的食物。
在中国历史上,箸还被用于祭祀、婚 嫁等场合,被视为一种吉祥物和祝福 的象征。
到了明清时期,箸已经成为中华文化 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被赋予了丰 富的文化内涵。
03

今日香文化小知识(2):古人香生活的雅器,炉瓶三事

今日香文化小知识(2):古人香生活的雅器,炉瓶三事

今日香文化小知识(2):古人香生活的雅器,炉瓶三事
上期香文化小知识我介绍了古人用香的目的和意义(今日香文化小知识——古人用香到底追求的是什么?),今天我们来谈谈古人日常用香的器具:炉瓶三事。

其实,我们今天所看到的7件套的香道用具(如上图所示)并非我们古代的传承,而是来自日本的改良产物。

日本的香道尽管传自中国,但用香的细节、仪轨,包括香道用具是根据本国的特点经过了改良。

我们古人用香用具没那么复杂,在香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这些焚香器具形成了特定的组合方式,被称为「炉瓶三事」。

所谓炉瓶三事,就是用香的器具由香炉、香盒、箸瓶组成,此三件为一套。

香炉用以燃香,香盒贮香丸、香饼、香木,箸瓶盛放香匙、香箸。

在明清时期「炉瓶三事」是香事中所用的风雅之物,文房清玩的典型设施。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三回有描写: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囯府元宵开夜宴。

厅上有席,席旁设几,几上有炉瓶三事,焚香,小盆景內有布满青苔的宣石。

元、明以前,炉、瓶、盒三件器物,还没有形成固定的组合方式。

宋代香事中,与香炉组合的是香盒。

香盒小巧精美,加上盒中香丸、香饼的淡雅气息,使人心灵感受到宁静平和,深受宋代文人所喜爱。

在宋代绘画中,常见香炉与香盒一起摆放在香几、书案上。

一炉香、一盏茶、一瓶花,构成了宋人士人幽趣、风雅的生活。

更多香文化知识及那些你不知道制香小故事~。

中国传统香道香具香器

中国传统香道香具香器

中国传统香道香具香器香具是使用香品时所需要的一些器皿用具,也称为香器(严格说来,制香时使用的工具称为“香器”,用香时的工具称为“香具”)。

除了最常见的香炉之外,还有手炉、香斗、香筒(即香笼)、卧炉、薰球(即香球)、香插、香盘、香盒、香夹、香箸、香铲、香匙、香囊等。

造型丰富的香具,既是为了便于使用不同类型的香品,同时也是一些美观的饰物。

【香炉】香炉是最常见的香具,其外形各式各样,如博山炉、筒式炉、莲花炉、鼎式炉等等。

材质多为陶瓷或铜、铝等金属,也有石、木等材料。

明清以来流行铜炉,铜炉不惧热,而且造型富于变化。

其他材质的香炉,常在炉底放置石英等隔热砂,以免炉壁过热而炸裂。

【手炉】手炉是可握在手中或随身提带(带有提樑)的小熏炉,用于取暖,也可薰香。

多为圆形、方形、六角形、花瓣形等;表面镂空,雕琢成花格、吉祥图案、山水人物等各式纹样;材质多为黄铜或白铜。

【香斗】香斗,又称长柄手炉,是带有长长的握柄的小香炉,多用于供佛。

柄头常雕饰莲花或瑞兽,常薰烧香粉或香丸。

唐代即已流行。

【香筒】香筒是竖直熏烧线香的香具,又称“香笼”(以区别于插香用的小筒)。

造型多为长而直的圆筒,上有平顶盖,下有扁平的承座,外壁镂空成各种花样,筒内设有小插管,以便于安插线香。

其质材多为竹、木或玉石,也有高档的象牙制品。

【卧炉】卧炉,用于横向点燃线香,也称横式香熏。

类似于香筒,但横竖方向不同。

【薰球】薰球又称香球,呈圆球状,带有长链,球体镂空并分成上下两半,两半球之间以卡榫连接。

内套数层小球,皆以承轴悬挂于外层,最内层设有焚香的小“杯”,无论薰球如何转动,小杯始终能保持水平,杯内香品也不会倾倒出来。

其设计精巧,即使把薰球放到被子里也不会倾覆熄灭,故也称“被中香炉”,其原理与现代的陀螺仪相似。

香插】香插是用于插放线香(或棒香)的带有插孔的基座。

基座高度、插孔大小、插孔数量有各种款式,以适用于不同规格的线香。

【香盘】香盘,是焚香用的扁平承盘,多以木料或金属制成。

中国古代餐具科普

中国古代餐具科普

中国古代餐具科普中国古代餐具科普科普知识是一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种种科学现象和理论的知识文字。

用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中国古代餐具科普,希望有所帮助!远古时代,人类的进食并无规范的方法,没有餐具,没有烹饪,单纯只为填饱肚子。

从茹毛饮血到食用熟食,再到以陶器作为餐具,中国的饮食文化逐步萌发,格外是以陶器作为餐具运用,更标志着中国饮食用具的制作和运用风俗的发作。

中国古代餐具分为两种,即食具与炊具。

古代食具品种繁复,首要的有:簋(gui),形似大碗,大家从甗(yan)中盛出食物再放在簋中食用。

簠(fu),一种长方形的用于盛装食物的食具,用处等同于簋,古有“簠簋对举”的说法。

豆,现代高脚盘的.原型,本用于祭祀时盛黍稷所用,后来逐步开展成用于装盛肉酱与肉羹了。

皿,用于盛饭食用,等同于现代饭碗,两边有耳。

盂,盛饮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圆形之足。

盆盂,均为盛物之器。

案,有脚的托盘,用于摆放食物,即“举案齐眉”中的“案”。

匕,是长柄汤匙;俎,即现代砧板的前身,两头有足用于支地。

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置于俎上,然后用刀割着吃。

箸,夹食的用具,即“筷”。

这些餐具的原料有竹、木、陶、青铜乃至金银、象牙所制等。

当然,这是由不一样阶级所决议的。

中国古代炊具品种也不少,有鼎、镬(huo)、甑(zeng)、甗(yan)、鬲(li)等。

鼎,最早是陶制的,殷周今后弃陶而就青铜。

鼎腹通常呈圆形,下有三足,故有“鼎足之势”之说;鼎的上沿有两耳,可穿进棍棒看重。

鼎腹下面能够烧烤。

鼎的大小会因不一样用处而有不一样不同。

夏禹时的九鼎,经殷代传至周朝,标志国家最高权利,只要得到九鼎才干变成皇帝,可见它是传国之宝。

镬是无足的鼎,用处与形状与现代大锅相仿,用于烹煮鱼肉之类的食物;后来开展成统治者对犯人实施酷刑的东西,行将人投入镬中活活煮死。

甑,是蒸饭的用具,与现代蒸笼、笼屉类似,同样的,刚开始也是用陶所制,后改用青铜,其形直口立耳,底部有很多孔穴,置于鬲或釜上,甑里装上要蒸的食物,水煮开后,蒸气透过孔穴将食物蒸熟。

中国筷箸的文化阐释

中国筷箸的文化阐释

2 筷 箸与 传 统 礼 仪
筷箸 自产 生 以来 就与 中 国传统礼 仪 产生 了 紧 密联 系 , 学者 认 为筷 子 是 作 为 一 种 祭 祀 的礼 器 有 而产 生 的。 《 记》 礼 中规 定 “ 之有 菜 者用 棱 , 羹 其 无 菜 者不 用校 ” 郑 玄 注 日 : 校 , 箸 也 ” 因此 , , “ 犹 ,
老》 :昔者纣 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 云 “ 加 于土铡 , 将犀 玉之杯 。象 箸玉 杯必 不羹 菽藿 , 必 必旌 、 、 胎 。 商 周 时 期 , 然 仍 存 在 手 食 , 象 豹 ” 虽 但 并非 主要 进食 方 式 , 主要 进 食 方式 是 用 餐 匙 和筷 子 之类 , 因为 考古 资料证 实 当时人 们使 用餐 匙 、 餐 叉 和筷 子 已 十 分 普 及 了。 后 来 , 箸 ” 为 “ “ 变 快 子 ” 据 研 究 这 与 “ 讳 ” 俗 和 “ 音 ” 格 有 , 避 习 谐 辞 关 。] 菽 园杂 记》 : 民间 俗讳 , 1《 载 “ 各处 有 之 , 吴 而 中为甚 , 舟 行 讳 ‘ ’ 讳 ‘ ’ 以 ‘ ’ ‘ 如 住 、 翻 , 箸 为 陕 儿 ’ ‘ 布 ’ ‘ 布 ’ …” 推 篷 寤 语 》 载 : 、幡 为 抹 … 《 亦 “ 有误 恶字 而 呼为 美 字 者 , 世 如立 箸 讳 滞 , 呼为 快 子 , 因流传 之 久 , 有 士 大夫 间 , 呼箸 为 快 子 今 至 亦 者 , 其始 也 。 由于 “ ” 音 接 近 “ ” , 忘 ” 箸 字 住 字 因此 反 其 意而称 之 为“ ” 快 。后 因 “ 子 ” 为竹 制 , 快 多 又 加上 了“ ” , 快 子 ” 终 演 变 为 “ 子 ” 《 竹 头 “ 最 筷 , 红 楼梦》 中便有“ 镶金象牙筷 ” 的记载。 筷子 是 中 国历 史 文化 发 展 的 “ 活化 石 ” 不 仅 , 展示 了从 古 至今 饮 食 方 面 的 发展 演 变 , 且也 与 而 信仰 、 婚姻 、 礼仪 、 艺术等产生 了密切的联 系。

林黛玉进贾府

林黛玉进贾府
(2)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 便宜古今义义::方价便格。低廉。
(3)可.怜.辜负好韶光 可怜古今义义::可怜惜悯。。
(4)丫头老.婆.们不好了 老婆古 今义 义: :老 妻婆 子子 。,听使唤的老年妇女。 (5)不便自己夸.张.之意 夸张古 今义 义: :此 夸处 大指 其夸 词耀 ,张 是扬 一。 种修辞手法。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小说的主题和作者的创作意图都要通过 人物形象来表现。抓住人物形象有利于理解小说的内涵和艺术成 就。本单元的三篇小说,塑造人物形象都很成功,如林黛玉、祥 林嫂、桑地亚哥等,无不栩栩如生,各具典型意义。分析人物要 注意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入手,通过细致地分析,把 握人物性格和命运,感受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技艺。
第二,理清情节结构 故事情节是作品所描写的生活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是 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的。要善于把握故事的开端、发展、 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分析人物、 提炼主题做好准备。 第三,品味小说语言 小说从本质上来说是语言的艺术,阅读时要注意品味小说的 语言。它包括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如王熙凤的泼辣、圆滑、 世故;品味带有作家本人风格的叙述语言,如海明威的小说语言 简洁明快,言简意丰。

一 单
中外小说

小说是人类社会的“百科全书”,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 心,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人 物、情节、环境是它的三要素。小说拥有众多读者,因为它能引 领人们跨越时空感受,品味各色人生的悲欢离合,尽享阅读之乐。
小说,文学花园里盛开着的一支奇葩,其曲折的情节、精巧 的构思总会让你不由自主地沉入其中,欲罢不能,叹为观止。

香文化香器香趣香道

香文化香器香趣香道

香文化香器香趣香道香器精致,香云缭绕,香道幽微,闻香静坐,仿佛和古人隔着时空对话。

香器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各种香料开始层出不穷,香道也随之产生。

香从生活附属品一跃成为皇室贵族、文人雅士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香道产生之后,香器也随之进化,汉代开始出现专为焚香而制作的香器,此后历代出现各种式样的香炉、香熏、熏球、香盒等……形制繁多的各式香器,从“物道”的角度直观而精致地记载了我国源远流长的香文化。

香炉香道必备的器具,也是华人民俗、宗教、祭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供具,铜、陶瓷、金银、竹木器、珐琅及玉石等材质的都有,主要用途有熏衣﹑陈设﹑敬神供佛等。

比较特别的有卧式香炉和立香香炉。

卧式香炉专门焚烧横式线香,即卧香所用之香炉。

立香香炉专门焚烧有竹枝为柱脚的立香,大多以金属或石材为炉身材质,用于祭礼时上香之用,避免香身温度过高。

手炉即一般所说的柄香炉,以焚烧香丸、沉香木块为主,方便上堂时以手持之。

香筒亦称香笼,是一种燃点直式线香的专用之器,造型为长直筒,上有平顶盖,下有扁平的承座,盖和底的内壁中心均有一小孔,内插不含签芯的线香。

熏球为镂空圆球,内放香品焚烧,无论球如何转动,球内香品皆能保持水平不会倾倒。

香斗又称长柄手炉,是带有长长的握柄的小香炉,多用于供佛。

柄头常雕饰莲花或瑞兽。

香斗在唐代已经很流行,敦煌壁画中就经常出现香斗。

香斗所烧的多为颗粒状或丸状的香品。

香盘又称香台,是焚香用的扁平的承盘,多以木料或金属制成。

香篆一种专门用来燃点香粉的模具。

古时的佛堂书斋闺阁里,人们常把香粉用模子压印成固定的字型或花样,点燃后循序燃尽,这种用香的方式称之为“香篆”,也叫“香印”“香拓”。

香箸香箸即"香筷",多为铜制。

香铲常用来处置香灰,多为铜制。

香匙用于盛取粉末状或丸状香品。

香道好器配好香,香的历史源远流长。

在中国古时。

香可为药材,用以祛秽免疫,提神醒脑;宴会庆典中,人们会在庄重的仪式中焚香进贺,祈祝美好;祭祀典礼中的用香寄予了“借香烟之功,请神明下界”的殷殷期望,而古人考进士时的考场焚香则意味着一种极高的礼遇。

品东方美学香器

品东方美学香器

品东方美学香器作者:暂无来源:《收藏/拍卖》 2018年第11期焚香之道,不仅仅在于品受香调,清赏香云香雾以及把玩香皿器物同样是风雅之道。

中华几千年的香文化演化出不计其数的香道器物,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们构成了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史上的一个独特分支,它们融合了日常生活的美好想象、民间匠人们的机巧天工以及生生不息的传统智慧。

香炉(炉瓶三事)“ 炉瓶三事” 出自《红楼梦》第五十三回:“贾母花厅上摆了十来席酒,每席旁边设一几,几上设炉瓶三事,焚着御赐百合宫香。

”“ 炉瓶三事”也称炉瓶三式、炉瓶三色,是古人熏香时所用的一套香具,由三件组成,分别为:香炉、香盒、匙箸瓶。

香炉用来焚香;香盒用来盛装香料;匙箸瓶包括瓶、香箸、香匙(铲),香箸用来夹取香料,香匙(铲)用来处理香灰,两者一同收纳于瓶中。

清廷用“三事”甚多,有瓷、玉、漆、木、牙、铜、珐琅等材料制作的。

好炉、美瓶、妙盒,加以紫檀家具、名人书画、谈笑鸿儒,此为中国传统文人生活的高雅追求。

香插、香筒因为对香道文化的推崇,又衍生出一类“ 香道文玩”,包括香插、香筒,如香插是民间流传最广的焚香之器,古人于琴棋书画或作诗吟赋之际,燃一炷清香于香插上,在青烟袅袅的升腾里,追求一种超乎物外的平常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展现了一种任性逍遥、豁达脱俗的精神的同时,也是中国香文化之纯粹而高雅的最佳体现。

而香筒的制作考究,工艺精湛,又是一种清雅的室内陈设品。

制作香筒的材料比较丰富,常见的是用黄杨木雕刻而成的香筒。

多镂雕或是浮雕成器,外表质感淡雅,年代越久,色泽愈加深沉光亮,一直深受收藏爱好者的青睐。

随身佩饰古代各类随身的佩饰,造型精巧,纹饰精美,包括香包、沉香佩饰等,它们材质多样,与衣物搭配,起到很好的点缀作用。

香篆篆香也叫印香,在焚香的香炉内铺上一层沙,将干燥的香粉压印成篆文形状,字形或图形绵延不断,一端点燃后循序燃尽,这种熏香方式称之为“篆香”。

印篆香的模子称为“香篆”。

中国的筷子文化

中国的筷子文化

龙源期刊网 中国的筷子文化作者:来源:《小天使·六年级语数英综合》2020年第02期中国很早以前就已经使用餐具了,其中用筷子的历史至少已有3000年,这期我们要说的就是平凡却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两根小棍——筷子,闲话不多说,咱们赶紧去看看吧!筷子的起源传说一(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竹筷)据说姜子牙隐居时,生活穷困潦倒。

他的老婆在他的食物中下毒,幸好一只神鸟救了姜子牙,神鸟栖在一枝丝竹上,告诉姜子牙不能用手吃饭,姜子牙听了神鸟的指点,逃过一劫。

从此姜子牙每餐都用两根絲竹进餐。

传说二(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玉簪作筷)妲己为纣王试菜,结果菜肴太烫已来不及调换,妲己急中生智,取下头上的玉簪将菜夹起来,吹了又吹,等菜凉了一些再送入纣王口中。

传说三(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大禹和洪水搏斗,不敢耽误一分一秒,连吃饭也是抓紧时间吃完好赶路。

但汤水沸滚无法下手,于是大禹就折树枝夹汤水中的食物吃,这就是筷子最初的雏形。

我国筷子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商代。

《韩非子》中有“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的说法,意思是箕子看到纣王用象牙做成筷子,感到很担心,认为这样奢侈的行为是亡国的先兆。

名称·功能筷子在先秦时代称为“梜(jiā)”,汉代时称为“箸”,明代开始称为“筷”。

早期筷子的功能比较局限,只能用来夹羹汤里的菜,吃饭则用“匕”,也就是勺子来完成。

《礼记·曲礼》有“羹之有菜着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的说法。

古代中国人的餐桌上,筷子和勺子曾长期并用,合称“匕箸”或“匙箸”。

筷子和勺子分工明确,筷子用来夹羹汤里的菜,勺子用来吃饭。

到了唐宋时期,这种用法依然保留,直到元代以后,筷子才逐渐取代勺子,成为正式的吃饭用具,而勺子则专门用来舀羹汤。

形状。

筷箸文化解读

筷箸文化解读

筷箸文化解读筷箸,这两根小小的木棍,在咱中国人的生活里,那可真是意义非凡。

咱中国人吃饭,要是没了筷箸,就像西方人没了刀叉一样别扭。

你想啊,一双筷子在手,就像有了两个贴心的小助手。

它们能轻松地夹起各种食物,不管是滑溜溜的粉条,还是圆滚滚的花生米。

这就好比孙悟空的金箍棒,可大可小,能应对各种妖魔鬼怪。

筷箸在餐桌上的灵活性,真是让人惊叹。

筷箸可不仅仅是个吃饭的工具。

这里面的文化内涵啊,深着呢。

咱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每一个细节都有讲究。

你看筷箸的长度,不长不短,就像做人一样,得有个度。

太长了不好掌控,太短了又够不着东西,这就跟咱在生活里做事一样,得恰到好处。

而且啊,筷箸是两根,两根就代表着一种平衡。

在咱中国人的哲学里,平衡可是个很重要的概念。

就像太极图里的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用筷箸的时候,两根筷子协同合作,才能顺利地把食物送到嘴里,这难道不像咱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吗?一个人单干可不行,得大家一起配合,才能把事情做好。

在咱中国的传统习俗里,筷箸也有很多规矩。

比如说,不能用筷子指人。

这就像你不能随便用手指着别人一样不礼貌。

你要是这么做了,别人肯定觉得你没教养。

还有啊,把筷子插在饭上,这可是大忌。

这在以前是祭祀的时候才有的做法,平常这么做就很不吉利。

这就好比你不能穿着丧服去参加婚礼一样,得遵循不同场合的规矩。

这些关于筷箸的习俗,其实就是咱中国人文明礼仪的一部分。

它时刻提醒着咱,在生活里要尊重传统,尊重他人。

咱再说说这筷箸的材质。

有竹筷、木筷、银筷、象牙筷等等。

竹筷和木筷那是最常见的,就像咱老百姓一样朴实无华。

它们取材方便,价格实惠,而且用起来也很顺手。

银筷呢,在古代还有试毒的功能。

你看那些古装剧里,有钱人家吃饭前先用银筷试试饭菜有没有毒。

这就像一个忠诚的小卫士,守护着主人的安全。

象牙筷就比较珍贵了,不过现在因为保护动物的原因,用得也少了。

不同材质的筷箸,就像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

每一种都有它的特点,每一种都在筷箸的大家庭里扮演着自己的角色。

【改】关于家居文化中“熏香”的小知识

【改】关于家居文化中“熏香”的小知识

关于熏香的一些小知识或许再往前一段时间,那个时候大家还在为生活奔波劳碌的时候,根本不懂得熏香这种东西是一种家居生活。

而今天在城市的深处,有一群人已经开始享受“品香”的风雅。

就像“茶道”、“花道”,他们把这叫作“香道”。

名字是日式的,但文化的根源却来自古老的中国,从那香炉中漫出的清雅的香烟贯穿中国悠久的历史。

熏香和香薰的区别今天我们讨论的是“熏香”,而不是“香薰”。

两个一样的字,颠倒不同的顺序,也就成了完全不一样的东西。

香薰是一切经由皮肤系统和呼吸系统传达精油功效的芳香疗法都可以称之为香薰。

通常广义香薰又包含所有的芳香疗法,因此香薰的方式种类繁多,如自然薰蒸、按摩、沐浴等等。

人们通过按摩、吸入、热敷、浸泡、蒸薰,使芳香精油(也称植物精油)快速融入人体血液及淋巴液中,可以加速体内新陈。

而熏香的习俗来源于宗教信仰,上古时期人们对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解释不了,感到神秘莫测,希望借助祖先或神明的力量驱邪避疫、丰衣足食。

产生上不同,使用手法上更是大相径庭。

现在,香薰大部分是制成精油,用于按摩和沐浴,而熏香还是以燃烧的方式,这种仪式感的大致还是来自于当时的宗教习惯吧。

熏香的历史熏香的习俗来源于宗教信仰,上古时期人们对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解释不了,感到神秘莫测,希望借助祖先或神明的力量驱邪避疫、丰衣足食。

于是找寻与神对话的工具。

由于人们觉得神和灵魂都是飘忽不定的、虚无飘渺的,自然界除了云、雾以外(云雾缭绕之外也成了人们心目中神仙居住之所)只有熏烟有此特征,于是古人们似乎找到了一种与神、祖先联络的办法,这就是熏香。

古埃及人向太阳神祈祷时,口中念诵“借香烟之力,请神明下界”,这同中国人点香敬佛完全相同。

因此熏香是有神秘的宗教色彩的。

熏香的器具——“炉瓶三事”上图中那三件茶叶沫釉色的香具便是品香用的“炉瓶三事”:香瓶(内插香铲、香箸)、盛香粉的香盒和香炉(敞口,双耳)。

画面前方精巧的黑色烧炭盘以墨玉为盖,放着香炭块的炭盘上搁置着一柄香匙。

四大名著中的筷箸意象

四大名著中的筷箸意象

第9卷第6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吕梁学院学报2019年12月Vol.9No.6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JournalofLüliangUniversityDec.2019民俗文化研究收稿日期:2019 ̄09 ̄04作者简介:章㊀玉(1995-)ꎬ女ꎬ安徽太湖人ꎬ在读硕士ꎬ研究方向为民俗学ꎮ四大名著中的筷箸意象章㊀玉(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ꎬ上海200234)摘㊀要:筷子作为中国的一种进餐工具ꎬ将其置入文学作品中ꎬ赋予其文学意义便具有意象的功能ꎮ中国四大名著中所包含的筷箸意象ꎬ有的是作为小说中故事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ꎬ有的则是作为小说故事发生或展开的背景而存在ꎬ它们在小说的人物身份和性格㊁故事情节和主题上发挥独特的作用ꎮ通过这些文学作品ꎬ可以更充分了解筷箸文化的内涵及其意义ꎮ关键词:筷箸ꎻ意象ꎻ四大名著中图分类号:K892.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2095-185X(2019)06-0043-05㊀㊀筷子作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用餐工具而普遍存在ꎬ正是由于其普遍性和常态化而使人们常常忽视其所包含的特有文化意蕴ꎮ筷子有很多种名称ꎬ先秦时期称为 挟 ꎬ商纣时期称为 箸 ꎬ隋唐时期称为 箸 或 筯 ꎬ宋元明清皆称 箸 ꎮ从明代开始ꎬ由于 箸 与 住 谐音ꎬ船民和渔夫因忌讳而称 箸 为 筷儿 ꎬ以图吉利ꎮ [1]3中国人在给一些东西取名的时候喜欢用 子 这个字ꎬ如 椅子 桌子 梨子 等ꎬ这与中国人重视生育㊁渴望子孙满堂的生育观念有关ꎬ因此 筷儿 又逐渐称为 筷子 ꎬ一直传承至今ꎮ四大名著是中国文学史中的经典作品ꎬ是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ꎮ筷箸在四大名著中多次出现ꎬ据笔者初步统计ꎬ«红楼梦»中多达23处ꎬ«水浒传»中共8处ꎬ«西游记»中有4处ꎬ«三国演义»则为3处ꎮ本文基于上述作品的记载ꎬ结合相关史料ꎬ对四大名著中的筷箸意象略作考述ꎮ一㊁筷箸意象显示身份地位在四大名著中ꎬ«红楼梦»所描写的筷箸意象最多ꎬ作品中多处用筷箸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ꎬ衬托贾府富贵奢侈的生活ꎮ不同身份阶层的人群使用不同材质的筷箸ꎬ身份高贵的人多用镶金镶银或者象牙质的筷箸ꎬ身份卑微者则使用一般的竹木筷箸ꎮ在«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ꎬ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ꎬ黛玉去拜见王夫人:原来王夫人时常居坐宴息ꎬ亦不在这正室ꎬ只在这正室东边的三间耳房内ꎮ于是老嬷嬷引黛玉进东房门来ꎮ临窗大炕上铺着猩红洋罽ꎬ正面设着大红金钱蟒靠背ꎬ石青金钱蟒引枕ꎬ秋香色金钱蟒大条褥ꎮ两边设一对梅花式洋漆小几ꎮ左边几上文王鼎匙箸香盒ꎬ右边几上汝窑美人觚 觚内插着时鲜花卉ꎬ并茗碗痰盒等物ꎮ[2]36黛玉所见到的王夫人屋内陈设足以显示出王夫人的特殊身份ꎮ此处的 文王鼎匙箸香盒 ꎬ就是所谓的 瓶炉三事 ꎬ即焚香用具:文王鼎是焚香用的炉ꎬ匙箸是传统香事所用的用香工具ꎬ俗称筷子ꎬ用来拨灰ꎻ香盒用来放燃的香料ꎮ用匙箸等典雅设备对房间进行装饰是一种文人雅趣ꎬ如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写道: 几外炉一ꎬ花瓶一ꎬ匙箸瓶一ꎬ香盒一ꎬ四者等差远甚ꎬ惟博雅者择之ꎮ然而炉制惟汝炉㊁鼎炉㊁戟耳彝炉三者为佳ꎮ [3]307古代文人雅士以及身份地位高贵者ꎬ用这些装饰以示个人品味与身份ꎮ再如«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ꎬ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写道:34至十五日之夕ꎬ贾母便在大花厅上命摆几席酒ꎮ ꎮ因又命琥珀坐在榻上ꎬ拿着美人拳捶腿ꎮ榻下并不摆席面ꎬ只有一张高几ꎬ却设着璎珞花瓶香炉等物ꎮ外另设一精致小高桌ꎬ设着酒杯匙箸ꎬ将自己这一席设于榻旁ꎬ命宝琴㊁湘云㊁黛玉㊁宝玉四人坐着ꎮ[2]737此处将酒杯匙箸设置于小高桌上ꎬ这不仅是一种装饰ꎬ而且体现了贾母作为贾府最高辈分的人物ꎬ身份地位的无比尊贵ꎬ只有她这种辈分和身份才可专设筷箸ꎮ在«红楼梦»中ꎬ著者多次写到筷箸ꎬ筷箸是一种身份的象征ꎬ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的筷箸ꎬ为了显示财富㊁威严㊁身份㊁地位ꎬ金㊁银㊁钢㊁玉材质的筷箸ꎬ部分地取代了原先由竹子树木等植物材质的筷箸ꎮ«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ꎬ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ꎬ刘姥姥二进荣国府ꎬ贾母在大观园设宴款待ꎮ王熙凤为了逗乐贾母ꎬ事先和鸳鸯商量ꎬ给刘姥姥一双不常用的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ꎬ让她出丑逗乐贾母ꎮ文中写道:那刘姥姥入了坐ꎬ拿起箸来ꎬ沉甸甸的不伏手ꎮ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ꎬ单拿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ꎮ刘姥姥见了ꎬ说道: 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锨还沉ꎬ那里犟的过他ꎮ 说的众人都笑起来ꎮ刘姥姥拿起箸来ꎬ只觉不听使ꎬ又说道: 这里的鸡儿也俊ꎬ下的这蛋也小巧ꎬ怪俊的ꎮ我且攮一个ꎮ 众人方住了笑ꎬ听见这话又笑起来ꎮ贾母笑的眼泪出来ꎬ琥珀在后捶着ꎮ ꎮ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ꎬ哪里夹的起来ꎬ满碗里闹了一阵好的ꎬ好容易撮起一个来ꎬ才伸着脖子要吃ꎬ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ꎬ忙放下箸子要亲自去捡ꎬ早有地下的人捡了出去了ꎮ ꎮ贾母又说: 这会子又把那个筷子拿了出来ꎬ又不请客摆大筵席ꎮ都是凤丫头支使的ꎬ还不换了呢ꎮ 地下的人原不曾预备这牙箸ꎬ本是凤姐和鸳鸯拿了来的ꎬ听如此说ꎬ忙收了过去ꎬ也照样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ꎮ刘姥姥道: 去了金的ꎬ又是银的ꎬ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ꎮ ꎮ刘姥姥道: 这个菜里若有毒ꎬ俺们那菜都成了砒霜了ꎮ那怕毒死了也要吃尽了ꎮ [2]544此处作者融合筷箸意象将小说中的人物描写得活灵活现ꎬ淋漓尽致ꎮ刘姥姥懂得察言观色ꎬ投其所好ꎬ见众人被她逗乐ꎬ她也愿意迎合接受逗弄ꎬ成为笑星 给她们带来乐趣ꎮ她的语言充满乡土气息ꎬ幽默风趣㊁生动活泼㊁惹人发笑ꎮ文中的 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 老年 是指筷子上刻有寿星等象征长寿和喜庆的图案ꎬ 四楞 是指筷子的四个棱角ꎬ 象牙镶金 是指在象牙筷子上镶有金子ꎮ象牙材质的筷子已经足够珍贵而且很重ꎬ再在此基础上镶上金子就体现筷子的重中之重ꎬ极其的贵重ꎬ只有贾府准备宴席的时候才使用ꎮ此处的筷箸意象衬托了贾府生活的富贵奢侈ꎮ没用过这种筷子的刘姥姥将其称为 叉爬子 ꎮ这 叉爬子 沉重且光亮ꎬ用来形容 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 也是非常形象的ꎮ后又将这金筷子换成了双乌木镶银的ꎬ乌木是极其珍贵的材料ꎬ被称为 东方神木 ꎬ古代常用于辟邪ꎬ在这名贵的乌木上还镶有银ꎬ镶银的筷子还有试毒的功能ꎬ而这却是贾府日常所用之物ꎬ彰显出贾府的繁华与富贵ꎮ刘姥姥作为下阶层的庄稼人ꎬ这种身份的人群日常使用的是些木筷㊁竹筷ꎬ如今见到这种镶金嵌银的㊁只有身份高贵的阶层所使用的筷子ꎬ也是大开眼界ꎮ«红楼梦»中多次提及王熙凤安箸㊁持箸ꎮ如四十六回«尴尬人难免尴尬事ꎬ鸳鸯女誓绝鸳鸯偶» 贾珠之妻李氏捧饭ꎬ熙凤安箸ꎬ王夫人进羹 [2]631ꎮ又如«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ꎬ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 一齐进入亭子ꎬ献过茶ꎬ凤姐忙着搭桌子ꎬ要杯箸 [2]498ꎮ再如三十五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ꎬ黄金莺巧结梅花络»中写道:少顷饭至ꎬ众人调放了桌子ꎮ凤姐儿用手巾裹着一把牙箸站在地下ꎬ笑道:老祖宗和姑妈不用让ꎬ还听我说就是了ꎮ 贾母笑向薛姨妈道: 我们就是这样ꎮ 薛姨妈笑着应了ꎮ于是凤姐放了四双:上面两双是贾母薛姨妈ꎬ两边是薛宝钗史湘云的ꎮ王夫人李宫裁等都站在地下看着放菜ꎮ于是ꎬ进入后房门ꎬ已有多人在此伺候ꎬ见王夫人来了ꎬ方安设桌椅[2]473ꎮ在贾府ꎬ就是安放筷箸之类的事务ꎬ也不一定轮得上丫鬟们去做ꎬ掌管安放筷箸的一般是家中有较高地位身份的人ꎮ在贾府的女人中ꎬ除了贾母㊁王夫人外ꎬ数王熙凤权利最大ꎬ她是一个管理者ꎬ偌大的贾府在她的管理下可谓是井井有条ꎬ具有相当大的权威ꎮ筷箸的摆放仪礼规矩甚严ꎬ贾府中44各色人物身份地位各异ꎬ日常饮食对筷子摆放要求井然有别ꎬ不容有错ꎬ这正体现出了封建大家庭的礼法森严之处ꎮ二、筷箸意象暗示人物性格四大名著中ꎬ人物性格使得人物形象丰富多样ꎬ不同的人物性格又造就出了不同的人物命运ꎮ四大名著中的筷箸意象从诸多方面暗示出了人物性格ꎮ黛玉的碗箸是其专属的ꎬ而且筷箸要用洋巾包着ꎬ如«红楼梦»第五十九回«柳叶渚边嗔莺咤燕ꎬ绛云轩里召将飞符»中写道:莺儿答应了出来ꎬ便到紫鹃房中找蕊官ꎬ只见藕官与蕊官二人正说得高兴ꎬ不能相舍ꎬ因说: 姑娘也去呢ꎬ藕官先同我们去等着岂不好? 紫鹃听如此说ꎬ便也说道: 这话倒是ꎬ他这里淘气的也可厌ꎮ 一面说ꎬ一面便将黛玉的匙箸用一块洋巾包了ꎬ交与藕官道: 你先带了这个去ꎬ也算一趟差了ꎮ [2]830又如«红楼梦»第八十七回«感秋深抚琴悲往事ꎬ坐禅祭走火入邪魔»中写道:雪雁将黛玉的碗箸安放在小几儿上ꎬ因问黛玉道: 还有咱们南来的五香大头菜ꎬ拌些麻油醋可好么? 黛玉道: 也使得ꎬ只不必累赘了ꎮ 一面盛上粥来ꎬ黛玉吃了半碗ꎬ用羹匙舀了两口汤喝ꎬ就搁下了[2]1243ꎮ再如«红楼梦»第八十九回«人亡物在公子填词ꎬ蛇影杯弓颦卿绝粒»中写道:宝玉道: 不妨ꎬ把火盆挪过去就是了ꎮ 袭人答应了ꎮ正说着ꎬ只见一个小丫头端了一个茶盘儿ꎬ一个碗ꎬ一双牙箸ꎬ递给麝月道: 这是刚才花姑娘要的ꎬ厨房里老婆子送了来了ꎮ [2]1269综上可见黛玉的挑剔ꎬ同时也表现出了黛玉体弱多病ꎬ她自称自己是 草木之人 ꎬ吃药跟家常便饭一样ꎮ黛玉早年丧母又寄人篱下ꎬ体弱多病且性格孤僻ꎮ病恹恹的黛玉有了专属的碗箸ꎬ还考虑精细ꎬ将筷箸用洋巾包着ꎮ在«三国演义»中ꎬ也不乏这样的筷箸意象ꎮ在«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ꎬ关公赚城斩车胄»中写道:操曰: 夫英雄者ꎬ胸怀大志ꎬ腹有良谋ꎬ有包藏宇宙之机ꎬ吞吐天地之志者也ꎮ 玄德曰: 谁能当之? 操以手指玄德ꎬ后自指ꎬ曰: 今天下英雄ꎬ惟使君与操耳! 玄德闻言ꎬ吃了一惊ꎬ手中所执匙箸ꎬ不觉落于地下ꎮ时正值天雨将至ꎬ雷声大作ꎮ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 一震之威ꎬ乃至于此ꎮ 操笑曰: 丈夫亦畏雷乎? 玄德曰: 圣人迅雷风烈必变ꎬ安得不畏? 将闻言失箸缘故ꎬ轻轻掩饰过了ꎮ操遂不疑玄德ꎮ后人有诗赞曰: 勉从虎穴暂趋身ꎬ说破英雄惊杀人ꎮ巧借闻雷来掩饰ꎬ随机应变信如神ꎮ 须臾席散ꎬ玄德辞操而归ꎮ云长曰: 险些惊杀我两个! 玄德以落箸事说与关㊁张ꎮ关㊁张问是何意ꎮ玄德曰:吾之学圃ꎬ正欲使操知我无大志ꎻ不意操竟指我为英雄ꎬ我故失惊落箸ꎮ又恐操生疑ꎬ故借惧雷以掩饰之耳ꎮ 关㊁张曰: 兄真高见! [4]19在曹操大权在握而刘备寄人篱下ꎬ曹操故意借赏梅饮酒之机ꎬ试探这个未来的对手是否有称霸之心ꎮ煮酒论英雄ꎬ表明出曹操诡诈阴鸷㊁骄横霸气的性格ꎮ刘备识别出了曹操的用心ꎬ故作木讷ꎬ急中生智ꎮ当听到曹操说 今天下英雄ꎬ惟使君与操耳 而失惊落箸ꎬ但又恐曹操生疑ꎬ故借助雷声以掩饰ꎬ俯首拾箸时说: 一震之威ꎬ乃至于此ꎮ 此处玄德落箸㊁拾箸ꎬ显现了刘备韬光养晦㊁机智从容㊁随机应变的性格ꎮ«三国演义»中ꎬ不仅有玄德落箸ꎬ还有百官失箸ꎮ«三国演义»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ꎬ董太师大闹凤仪亭»中写道: 卓即命于座前ꎬ或断其手足ꎬ或凿其眼睛ꎬ或割其舌ꎬ或以大锅煮之ꎮ哀号之声震天ꎬ百官战慄失箸ꎬ卓饮食谈笑自若ꎮ [4]63百官被董卓的残暴本质吓得失箸ꎮ董卓一生为人粗暴ꎬ满怀私欲和野心ꎮ为了达到目的ꎬ不择手段地玩弄权术㊁践踏法律㊁残害人民和百官ꎬ他的种种倒行逆施ꎬ同席之上ꎬ百官还惊恐无比ꎬ不敢安然去饮食ꎬ以至于战慄失箸ꎮ在神魔小说«西游记»中ꎬ唐僧和猪八戒性格完全不同ꎬ自然他们举箸的情形也就迥然有别ꎮ唐僧举箸用斋前都要恭恭敬敬地念经ꎮ如第十三回«陷虎穴金星解厄ꎬ双叉岭伯钦留僧»中写道:方坐下ꎬ心欲举箸ꎬ只见三藏合掌诵经ꎬ唬得个伯钦不敢动箸ꎬ急起身立在旁边ꎮ三藏念不数句ꎬ却教 请斋 ꎮ伯钦道: 你是个念短头经的和尚? 三藏道:此非是经ꎬ乃是一卷揭斋之咒ꎮ 伯钦道:54你们出家人ꎬ偏有许多计较ꎬ吃饭便也念诵念诵ꎮ [5]152唐僧吃饭前念经不辍ꎬ表现了他礼佛痴心不改ꎬ唐僧无论何时何地都坚守信仰ꎮ相比之下ꎬ猪八戒就见食忘形ꎬ«西游记»第四十七回«圣僧夜阻通天水ꎬ金木垂慈救小童»中写道:唐长老举起箸来ꎬ先念一卷«启斋经»ꎮ那呆子一则有些急吞ꎬ二来有些饿了ꎬ那里等唐僧经完ꎬ拿过红漆木碗来ꎬ把一碗白米饭ꎬ扑的丢下口去ꎬ就了了ꎮ ꎮ那唐僧一卷经还未完ꎬ他已五六碗过手了ꎬ然后却才同举箸ꎬ一齐吃斋ꎮ呆子不论米饭面饭ꎬ果品闲食ꎬ只情一捞乱噇ꎬ口里还嚷: 添饭!添饭! 渐渐不见来了![5]570这里叙写了唐僧和猪八戒共食的情景ꎬ两人一道举箸前ꎬ猪八戒 已五六碗过手了 ꎬ猪八戒食色并重的性格由此揭示得淋漓尽致ꎮ三、筷箸意象推动故事情节四大名著中ꎬ筷箸意象与人物身份地位的不同和人物性格的变化以及故事情节的发展紧密结合㊁环环相扣ꎬ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ꎮ随着一次又一次的筷箸描写ꎬ故事情节生动莫测㊁曲折起伏㊁趣味横生ꎮ在«水浒传»第二十四回«王婆贪贿说风情ꎬ郓哥不忿闹茶肆»中写道:那时ꎬ我不管你ꎬ先假做把袖子在桌上拂落一双箸去ꎮ你只做去地下拾箸ꎬ将手去他脚上捏一捏ꎮ他若闹将起来ꎬ我自来搭救ꎬ此事也便休了ꎮ再也难得成ꎮ若是他不做声时ꎬ此是十分光了ꎮ他必然有意ꎬꎬ妇人缝到日中ꎬ王婆便安排些酒食请他ꎬ下了一箸面与那妇人吃了ꎮ ꎮ却说那妇人接酒在手ꎬ那西门庆拿起箸来ꎬ道: 干娘替我劝娘子请些个ꎮ 那婆子拣好的递将过来与那妇人吃ꎮ一连斟了三巡酒ꎮ ꎮ且说西门庆自在房里ꎬ便斟酒来劝那妇人ꎬ却把袖子在桌上拂ꎬ把那双箸拂落在地下ꎮ也是缘法凑巧ꎬ那双箸正落在妇人脚边ꎮ西门庆连忙蹲身下去拾[6]300ꎮ这些语句中的 拂落一双箸 地下拾箸 拿起箸来 双箸拂落在地下 那双箸正落在妇人脚边 ꎬ关于筷箸的一系列动作贯穿整个王婆与西门庆设计勾引试探潘金莲的故事中ꎬ一个个定格镜头强有力地推动了情节进一步发展变化ꎮ此处值得一提的是 一箸面 ꎬ 一箸 就是少许的意思ꎬ也就是一筷子面ꎮ这一筷子面ꎬ吃得风情万种ꎬ吃得声色俱全ꎮ在«红楼梦»第九十九回«守官箴恶奴同破例ꎬ阅邸报老舅自担惊»中写道:据京营节度使咨称:缘薛蟠籍隶金陵ꎬ行过太平县ꎬ在李家店歇宿ꎬ与店内当槽之张三素不相认ꎬ于某年月日薛蟠令店主备酒邀请太平县民吴良同饮ꎬ令当槽张三取酒ꎮ因酒不甘ꎬ薛蟠令换好酒ꎮ张三因称酒已沽定难换ꎮ薛蟠因伊倔强ꎬ将酒照脸泼去ꎬ不期去势甚猛ꎬ恰值张三低头拾箸ꎬ一时失手ꎬ将酒碗掷在张三囟门ꎬ皮破血出ꎬ逾时殒命ꎮ李店主趋救不及ꎬ随向张三之母告知ꎮ伊母张王氏往看ꎬ见已身死ꎬ随喊禀地保赴县呈报ꎮ前署县诣验ꎬ仵作将骨破一寸三分及腰眼一伤ꎬ漏报填格ꎬ详府审转ꎮ看得薛蟠实系泼酒失手ꎬ掷碗误伤张三身死ꎬ将薛蟠照过失杀人ꎬ准斗杀罪收赎等因前来ꎮ[2]1389薛蟠用酒碗砸死了正好低头拾箸的张三而由此惹出一宗人命官司ꎬ引出后来薛姨妈请贾政帮忙救薛蟠ꎮ再看«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ꎬ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中写道:香菱近日学了诗ꎬ又天天学写字ꎬ见了笔砚便图不得ꎬ连忙起座说: 我写 ꎮ大家想了一回ꎬ共得了十来个ꎬ念着ꎬ香菱一一的写了ꎬ搓成阄儿ꎬ掷在一个瓶中间ꎮ探春便命平儿拣ꎬ平儿向内搅了一搅ꎬ用箸拈了一个出来ꎬ打开看ꎬ上写着射覆 二字ꎮ宝钗笑道: 把个酒令的祖宗拈出来ꎮ ꎮ射覆从古有的ꎬ如今失了传ꎬ这是后人纂的ꎬ比一切的令都难ꎮ这里头倒有一半是不会的ꎬ不如毁了ꎬ另拈一个雅俗共赏的ꎮ [2]864在饮酒行令中ꎬ筷箸成为一种重要的道具ꎬ将瓶中的阄拿起来的时候只能用箸而不能用手ꎬ这正是为了避免舞弊以示郑重ꎮ后文的筷箸又推波助澜引出下一个情节:见香菱射不着ꎬ众人击鼓又催ꎬ便悄悄的拉香菱ꎬ教他说 药 字ꎮ黛玉偏看见64了ꎬ说: 快罚他ꎬ又在那里私相传递呢ꎮ哄的众人都知道了ꎬ忙又罚了一杯ꎬ恨的湘云拿筷子敲黛玉的手ꎮ于是罚了香菱一杯ꎮ ꎮ湘云吃了酒ꎬ拣了一块鸭肉呷口ꎬ忽见碗内有半个鸭头ꎬ遂拣了出来吃脑子ꎮ众人催他 别只顾吃ꎬ到底快说了ꎮ湘云便用箸子举着说道: 这鸭头不是那丫头ꎬ头上那讨桂花油ꎮ 众人越发笑起来ꎬ引的晴雯㊁小螺㊁莺儿等一干人都走过来说: 云姑娘会开心儿ꎬ拿着我们取笑儿ꎬ快罚一杯才罢ꎮ [2]864这时的筷子又成了惩罚的工具ꎬ湘云举箸说的 这鸭头不是那丫头ꎬ头上那讨桂花油 ꎬ引得众人捧腹大笑ꎬ气氛愉悦ꎬ牵扯出丫头讨头油和偷油打卦误官司等一系列情节ꎮ再如第五十回中有 湘云听了ꎬ便拿了一支铜火箸击着手炉 的描述ꎬ充满着吟诗作赋的雅趣ꎮ四㊁结语四大名著以其精深的思想文化和高超的艺术造诣获得持久的声誉和人们长期的探索ꎮ四大名著中的民俗意象数不胜数ꎬ其中生活中的筷箸意象在作品的构筑和情感的表达等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ꎮ四大名著妙笔生花ꎬ箸掀波澜ꎮ筷箸不仅作为一种工具而出现在作品中ꎬ而且它成为暗示人物身份地位的一种生活用品ꎬ演绎人物性格的一种法宝ꎬ推动故事情节的一种活道具ꎮ筷箸作为一种隐喻符号ꎬ成为四大名著中的重要民俗意象ꎬ使作品更充满生活气息ꎮ筷箸意象还突破了饮食民俗的意义ꎬ揭橥出筷箸文化的意义ꎬ吃什么㊁怎么吃㊁为什么吃ꎬ小小的一双筷箸竟然活化出了生活百态ꎬ折射出了人情世态ꎬ成为历史文化中流光溢彩而生动有趣的影子ꎮ参考文献:[1]徐华龙.筷子文化概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ꎬ2019.[2]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ꎬ1932. [3]高濂.遵生八笺[M].成都:巴蜀书社ꎬ1992. [4]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ꎬ2005. [5]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ꎬ1980. [6]施耐庵.水浒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ꎬ2005.TheImageofChopsticksinChina sFourGreatClassicalNovelsZHANGYu(SchoolofPhilosophyandLawꎬShanghaiNormalUniversityꎬShanghai200234ꎬChina)Abstract:ChopsticksꎬasadiningtoolinChinaꎬhavethefunctionofimagewhentheyareputintoliteraryworksandendowedwithliterarysignificance.Theimageofchopsticksinthefourgreatclassicalnovelsꎬsomeasanimportantpartofthestoryꎬsomeasthebackgroundoftheoccurrenceordevelopmentofthestoryꎬplaysanuniqueroleintheidentityandpersonalityofthecharactersꎬthestoryandthetheme.Throughtheseliteraryworksꎬtheconnotationandsignificanceofchopsticksculturecanbefullyunderstood.Keywords:chopsticksꎻimageꎻChina sfourgreatclassicalnovels74。

香道工具七件套基本用法

香道工具七件套基本用法

香道工具七件套基本用法
香道工具七件套包括三柱香炉、香板、熏斗、香梗、香匙、点烟筒和
香草。

三柱香炉是香道的主要器具,是点香和熏香的基本设备,用来点烟或
把香料放入内,再在上层加盖,以慢慢熏出香气。

香板是香道中的一把传统工具,一般由竹木制成,上面刻有一些图案,熏香时,可以把香料放在图案上,把图案放在香炉上,熏出香味。

熏斗,即大口熏斗,一般用竹制成,有大小口的,有的加上烟口,用
来装火柴、点柴燃烧,将香香料熏出香气。

香梗,原本是比较长的竹竿,但是现在也有很多其他材料,用来熏香,把香料放在香梗上,然后放在香炉上,再在上面盖上盖子,慢慢熏出香气。

香匙是用来把熏好的香料放入香炉的工具,一般以竹制成,中间挖有
一个洞,用来把香料放入香炉,或者把香料从熏斗、香梗里放入香炉内。

点烟筒,一般以竹料制作,上面有小孔,可以放入烟料,用来点燃烟料,用火柴点燃,熏出香气。

香草,也称熏草,是用于香道熏香中,有开垦、保养、熏香、发香等
多种用途,一般把香草放在熏斗、香梗、点烟筒里熏出香气。

文化明代文人书房陈设室雅翰墨香

文化明代文人书房陈设室雅翰墨香

【文化】明代文人书房陈设:室雅翰墨香明代文人笔记里对于书房家具的陈设有着具体的记载,对住宅的要求是:“市声不入耳,俗轨不至门。

客至共坐,青山当户,流水在左,辄谈世事,便当以大白浮之。

” 中国古代文人无不重视书房的设置,尽管各自经济状况迥异,但皆讲究书房的高雅别致,营造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

特别是到了明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开始形成,其中文人士大夫成为主流群体,他们崇尚高雅,讲究品味,不仅长于绘事,而且对于书房的陈设布置格外重视,皆讲究书房的高雅别致,布局格调独具匠心,充满着闲情雅趣,营造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

文人雅士们在这样的静室雅斋里读书评史、下棋对弈、吟诗作画、抚琴待友、烹茶款客……使精神得到超脱,陶然心醉。

陈洪绶吟梅图内外清雅的文人书房环境沈津为《长物志》写序说:“几榻有变,器具有式,位置有定,贵其精而便,简而裁,巧而自然也。

”这是对文人居室陈设的评价,也表达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

那么,明代的文人书房里究竟具有哪些陈设呢?据传世于今的大量的明代刻本的绘画插图及明代文人绘画中,可以看到当时文人书室雅斋内部的陈设,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为我们了解明代文人的生活提供了详实直观的资料。

明代文人笔记里对于书房家具的陈设有着具体的记载。

首先,书斋外的环境要极富有诗情画意,雅气十足,令人洗尽俗肠。

古人对住宅的要求是:“市声不入耳,俗轨不至门。

客至共坐,青山当户,流水在左,辄谈世事,便当以大白浮之「然后,进入宅门内,则给人一种幽静雅趣的感觉:“门内有径,径欲曲;径转有屏,屏欲小;屏进有阶,阶欲平;阶畔有花,花欲鲜;花外有墙,墙欲低;墙内有松,松欲古; 松底有石,石欲怪;石后有亭,亭欲朴;亭后有竹,竹欲疏; 竹尽有室,室欲幽。

”最后,到了文人的书斋的内环境,高濂在《遵生八笺•起居安乐笺》里这样描述他的书斋环境,“书斋宜明静,不可太敞。

明净可爽心神,宏敞则伤目力。

窗外四壁,薜萝满墙,中列松桧盆景,或建兰一二,绕砌种以翠芸草令遍,茂则青葱郁然。

筷子使用 典籍

筷子使用 典籍

筷子使用典籍
筷子古称箸,早在中国的战国时期,就有关于筷子使用的记载,出自韩非子的《韩非子·喻老》:“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铏,必将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

”司马迁在《史记·宋微子世家》中也有“纣始为象箸”的记载。

在中国的古籍中,筷子的使用很有讲究。

宋代朱熹的《童蒙须知》中有言:“凡饮食,举匙必置箸,举箸必置匙。

食已,则置匙箸于案。

”筷子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一头圆、一头方,圆象征天,方象征地,是中国人对自然最朴素的理解。

在中国,筷子不只是一种餐具,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双筷子代表着中国人天圆地方的自然观、朴素的生活观和家庭团圆的美好期望。

高中历史热门阅读中国传统餐具筷子是什么时候由谁发明的?素材

高中历史热门阅读中国传统餐具筷子是什么时候由谁发明的?素材

中国传统餐具筷子是什么时候由谁发明的?我们现在用的筷子古称箸,是中国、韩国、日本、缅甸等东亚国家普遍使用的饮食工具。

据史料记载,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以筷进餐少说已有3000年历史,是世界上以筷进食的地区。

对于筷子是由谁发明的,民间有不同的传说。

大禹在我国民间,相传大禹在治理水患时三过家门而不入,都在野外进餐,有时时间紧迫,等兽肉刚烧开锅就急欲进食,然后开拔赶路。

但汤水沸滚无法下手,就折树枝夹肉或粉粢(米饭)食之,这就是筷箸最初的雏形。

传说虽非正史,但因熟食烫手,筷箸因运而生,这是合乎人类生活发展规律的。

《礼记》郑注云"以土涂生物,炮而食之"。

这是把谷子以树叶包好,糊泥置火中烤熟。

有专家认为这种烤食法也推动了箸之形成。

当先民把包好涂泥的谷粒置火灰中烤时,为使其受熟均匀,不断用树枝拨动,我们聪明祖先也就是在拨动原始爆米花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天长日久,筷箸的雏形也渐渐地在先民手中出现。

这当然是推测,因为新石器时代末期进入到夏禹时代还没有文字,当时无法记录箸之发明过程,但饮食专家的这些推测是不无科学道理的。

姜子牙在焦作市的孟州等地流传这样一传说,《怀庆府志》卷23《人物?流寓》引《史记》载:"吕望(注:姜子牙也称姜太公,本名叫姜尚,从其封姓也叫吕尚,号为太公望,因此史籍中又称其为吕望)尝屠牛于朝歌,卖饭于孟津。

昔之孟津,今之孟县。

"由此可知,姜子牙在出山之前,主要就是在淇县至孟县这一带隐居。

传说姜子牙只会直钩钓鱼,其他事一件也不会干,所以十分穷困。

他老婆实在无法跟他过苦日子,就想将他害死另嫁他人。

这天姜子牙钓鱼又两手空空回到家中,老婆说:"你饿了吧?我给你烧好了肉,你快吃吧!"姜子牙确实饿了,就伸手去抓肉。

窗外突然飞来一只鸟,啄了他一口。

他疼得"阿呀"一声,肉没吃成,忙去赶鸟。

当他第二次去拿肉时,鸟又啄他的手背。

姜子牙犯疑了,鸟为什么两次啄我,难道这肉我吃不得?为了试鸟,他第三次去抓肉,这时鸟又来啄他。

筷子的资料

筷子的资料

筷子的资料筷子(箸)是指中国常用的饮食工具,用于将食物夹起并送入口中,通常由竹、木、金属等材料制成,是中华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

筷子发明于中国,后传至朝鲜、日本、越南等汉字文化圈。

它除了用来吃饭,在民间的婚礼等礼俗也有广泛运用。

简介持放在手指中夹取食物或其他东西的细长条棍,可由竹、木、骨、瓷、象牙、金属、塑料等材料制作,形状或方或圆各异,多用作餐具。

出现中国很早就已经使用餐具,用勺子的历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历史约4000年,用筷子的时间上限还不确定,但至少已有3000年历史,餐叉直到战国时仍在用,河南洛阳的战国墓葬曾出土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

战国以后,餐叉可能被淘汰了,记载和实物较少出现。

勺子和筷子在先秦时的分工很明确,勺子用来吃饭,筷子用来吃羹里头的菜。

[5]筷子在先秦时代称为“梜”,汉代时已称“箸”,明代开始称“筷”。

《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急救篇》说:“箸,一名梜,所以夹食也“,《礼记》郑玄注“梜,犹箸也”。

《云仙杂记》载:“向范待侍,有漆花盘,科斗箸,鱼尾匙。

”《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走堂的拿了一双筷子两个小菜碟又是一碟腊猪头肉。

”沈从文《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边街又有小饭铺门前有个大竹筒插满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

”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也不少,一说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一说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用玉簪作筷,还有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的传说。

[6]普通筷子的长度约为22-24厘米左右。

筷子有很多工艺品,在设计方面融入了更多的传统工艺,从而也成为人们收藏的选择,并且也深受外籍人士的喜爱。

明陆容《菽园杂记》云:吴俗舟人讳说,“住”与“箸”谐音,故改“箸为快儿”。

因为吴中船民和渔民特别忌讳“箸”,他们最怕船“住”,船停住了,行船者也就没生意,他们更怕船“蛀”,木船“蛀”了漏水如何捕鱼。

在这种迷信谐音的思想指导下,故见了“箸”反其道叫“快子”,以图吉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传统香事用具:匙箸
作者:吴清
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6年第10期
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中,传统的香文化也有着三千年以上的历史。

《尚书·酒诰》曰:“弗惟德馨香,祀登闻于天”,宋代丁晋公《天香传》曰:“香之为用,从上古矣。

所以奉神明,可以达蠲洁。

三代禋享,首惟馨之荐。

”香的使用与上古的祭祀有着密切的关系。

香事用具之滥觞
《尚书·酒诰》曰:“弗惟德馨香,祀登闻于天”。

上古祭天之礼为“禋、柴、燎”《礼纪·郊特牲第十一》载:“天子适四方,先柴”。

许慎《说文》释曰:“柴,以供郊庙及百祀之薪燎”。

段玉裁注云:“燎柴祭天”。

故上古之禋祭礼以焚烧带有香味之草木为之。

上古之柴、禋、燎祭皆在空地或祭台上燔焚带有香味的草木类,一般焚烧量较大,以堆置焚烧为主,故用香工具可能比较粗放随意,先秦的典籍中并无明确记载,目前考古发掘亦未发现上古的香工具。

上海市青浦福泉山高台于距今5300~4200年的良渚文化墓地出土了目前为止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陶质竹节带盖熏炉。

此类炉具开启了后世炉具样式的先河,在使用中可能存在有与之配套的用香工具,但在考古发掘中并未发现。

西汉汉武帝拓南疆通西域后,大量的域外香料进入中土。

沉香、檀香、熏陆、安息香、龙脑、丁香、苏合香等东南亚、阿拉伯半岛的香料渐渐成为汉代香事用香料的主体。

印度及阿拉伯地区的和合香料制成末香、香丸、香饼等,以炉中埋炭烧香的方式取代了西汉早期以前的直接将草木类香料切碎置于炉中焚烧的散烧方式。

炉具亦由战国至西汉初期,炉体较浅、扁平状、出烟孔较大的豆式炉,演变为炉体较深、岀烟孔较细小的博山炉。

由于焚香方式的改变,此一时期焚香必须使用夹炭火的香箸及铲灰压灰的香匙,故早期的香事用具应当是直接将食具中的筷箸汤匙用于香事中,在使用中再逐渐改善,将汤匙的凹形匙改变为扁平的铲形等,而名称亦延续了食具的原名。

因此西汉中后期至东汉初年当为后世传统香事工具之滥觞。

中华传统的香事用香工具为香匙与香筯(筯即箸,俗称筷子,在香事工具中亦称为香火筯)因须夹烧红的炭团故皆以耐火的金属材质制作。

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行路难二首》中有:“博山炉暖百和香,郁金苏合及都梁……金炉香炭变成灰。

”之句,诗中描写了南朝香事中使用的香材为多种香料和合的“百和香”,并且使用专门的香炭来熏焚。

可知南北朝时用香方式已与唐宋以来几乎是一样的,故香事工具最晚于东汉晚期至南北朝时期已经定型普及了。

因焚烧树脂类和香,则必须用香箸和香匙这两件香工具来夹炭理灰。

宋代陈敬《陈氏香谱》卷三香品器条谓:“香匙,平灰置火则必用圆者,分香抄末则必用锐者。

香筯,和香取香总宜用筯。

”而存放香匙箸的器物为香瓶,又称香壶或匙箸瓶。

通常为铜或陶瓷质地,器形以小口细颈大腹、下重不扑之小瓶为主。

《陈氏香谱》云:“香壶,或范金,或埏为之,用盛匙箸。


现今能见到的较早的香事用香匙香箸工具为:
洛阳龙门唐永泰元年神会墓出土的铜香匙箸;
陕西法门寺唐代咸通十年佛塔地宫出土的,唐代纯银鎏金香匙香箸;
陕西蓝田北宋熙宁七年至政和七年吕氏家族墓出土的铜鎏金香匙香箸;
沈阳新民辽滨塔塔宫出土的铜香匙香箸;
福州茶园山南宋晚期许峻墓出土的银香匙香箸;
韩国新安郡海域元代沉船出水錾花铜香匙香箸。

香箸香匙之工艺、材质
明清两代的香事工具在外形上与唐宋以来的香具相差不大,皆为筷子状香箸,及长柄香匙二件一套,因为香炉以圆形居多,故香匙铲部的形状大都为圆形,亦有少量方形及多边形、花形或倭角形的,香匙压灰面以平素无纹居多,另一面部分有凿刻各类纹饰或鎏金、错金银、金银镶嵌等工艺,长度通常比成套香箸略短一些。

香箸以铜质为多,明洪武帝十七子宁献王朱权在其所著《焚香七要》中谓:“匙箸惟南都白铜制者适用制佳”。

又晚明做过青浦令的屠隆《考槃余事》卷三香笺篇匙筯条云:“匙筯,云间胡文明制者佳,南都白铜者亦适用,金玉者似不堪用。

”则明代香事用匙箸除了以南京所产白銅材质的为好外,松江府金铜艺匠胡文明则为制作香事匙箸的名家,明代万历年间《云间杂志》卷中载:“郡西有胡文明者,按古式制彝鼎尊卣之类,极精,价亦甚高,誓不传他姓,时礼帖称胡炉,后亦珍之。

”同条亦见于《娄县志》中。

可知胡文明是晚明时期非常有名的制作金铜礼器及香炉具的专家,其所制作的金铜艺术品受到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喜爱,亦成为松江府的名物。

但在晚明时期对香事中匙箸材质及工艺的
喜好也有不同的见解,明代晚期官武英殿中书舍人苏州名士文震亨《长物志》卷七器具条谓:
“匙筯,紫铜者佳,云间胡文明及南都白铜者亦可用;忌用金银,及长大填花诸式。

”这种对器物材质及式样工艺的偏好反应了一些晩明江南文人阶层的返朴归真的艺术取向。

从目前所见的传世及出土明代香事匙箸来看香匙与香箸的材质及工艺亦是非常丰富的,有金、银、铜、铁、锡、铜鎏金、银鎏金、错金银、玉镶金银、金属雕刻、掐丝珐琅、金属胎画珐琅、金属髹漆彩绘、竹木镶金属、象牙镶金属等多种工艺,香箸基本上皆以上粗下渐细的圆柱体为主,亦有如常见筷子中的上方下圆的以及上椭圆下圆、上棱形下圆、通体椭圆、通体方形等,亦有在香箸顶端或箸身雕刻几何形状及各种花纹的。

香箸的长度与炉子的大小必须相适应,绝大部分古代香箸长度在15厘米左右至25厘米左右之间。

近现代考古发掘中明代墓葬出土香匙、香箸较多,如湖北钟祥市明初梁庄王墓出土了两套铜香匙、香箸及放置工具的香瓶,北京十三陵明代万历皇帝墓出土了一套纯金香匙、香箸和香瓶。

上海宝山明代成化年间李氏墓出土锡香匙箸、香瓶。

宫廷香事档案
明清两代存世的香事工具尚多,北京故宫博物院及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均有数量较多的宫廷旧藏,数量应该在数百套以上,材质及工艺种类亦多。

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编号为:留平58279、留平58321、留平58246等皆是炉瓶盒、香箸、香匙成套的。

平时展览的亦有乾隆年制各种材质的成套炉瓶三事,香瓶中插放着掐丝珐琅、铜鎏金、纯银的香匙香箸。

这些宫廷中的香事用具既有前朝留下的古物又有许多由清宫养心殿造办处制作的。

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相关档案中可以查到许多与制作香事器具相关的记载。

清代养心殿造办处雍正乾隆朝部分香匙香箸档案辑铜镀金匙箸一份。

传旨:交造办处有用处用。

传世的古代绘画中亦能看许多香具的样式及使用方法。

散见于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大型文博机构及海内外公私收藏的历代绘画中。

中华香事文化中的用香器具发端于两汉,自唐宋以来至明清以及解放初期,传统的香事工具一直是香匙、香箸两件一套的,现今国内流行的多件套香事用具已经不见香箸了,而多出了所谓香夹、香押、香勺、香铲、顶花等,此当是受日本近现代香道器具的影响。

其实在日本近代明治时期(1868年至1912年)文人阶层还是秉承上千年中华香事用具的法度,香道具为香匙香箸两件。

(参见日本明治十三年出版的《青湾茗醼图誌》等日本明治时期的文人雅集图录)。

《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可见饮食之用具匙箸殷商时已经非常完备奢华了,故匙箸之用至少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而香事用具之香匙、香箸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传统香事用匙箸是华夏香事文化发展中一道风雅的景致,传承了中华文明中优雅睿智的生活哲学。

秉承中华香事千年的用香法度,以香匙香箸来焚香品香才是中华香事之正统。

(作者简介:吴清,当代香学宗师刘良佑教授入室弟子、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华夏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沉香研究会顾问、人民网特聘香文化顾问。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