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课教案及作业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课教案及作业

总第课时第七课听听,秋的声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主备教师:李彬修改教师:教学目标:1.会认9个生字,朗读诗歌,边读边想,和同学交流读后的体会。

2.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点:读诗歌,一边读一边想,和同学交流对秋天美好的体会。

教学难点:仿照诗歌形成,续写诗文。

|教学准备:找一些鸟叫的音乐及图片.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展开想象1.游戏导入。

2.展开想象。

听着这些美妙的声音,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再次播放声响录音带,引导学生想象并交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配乐范读课文。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课件出示2)抖(dǒu) 蟋(xī) 蟀(shuài) 振(zhèn) 韵(yùn) 掠(lüè) 吟(yín) 辽(liáo) 阔(kuò)(1)读准字音:自由读,指名读。

(2)识记生字3.整体感知课文。

(课件出示3)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诗中讲了哪些事物的声音?4.指名让学生朗读,喜欢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

三品读想象,体会交流1.品读第一至第四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边读边展开想象,说说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指名让学生进行描述,把自己想象的画面描述得美一些。

3.感知内容: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学生回答4.你最喜欢的是哪种声音?(是否可以小组合作学习) 四仿写诗歌,积淀语言1.教师有感情地配乐朗读第四至第六节。

(课件出示8)2.读后引述:听听,秋的声音还有许多许多,让我们一起走近每一片叶、每一朵花……去听听它们的声音吧。

仿照课文第一、二节或第三节的样子,也来作一节诗,好吗?四人小组合作写诗,每人一段,合成一首。

展示:把小组合作写的诗,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要把自己的心情也展示出来。

3.播放声响录音带,说一说你听到的哪种声音最美。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 三年级上册 语文园地七 教学设计 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 三年级上册 语文园地七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习作学情分析:1、三年级的学生好幻想,爱读童话故事。

老师的责任就是为儿童插上一双想象的翅膀,引导儿童把想象变成文字。

2、三年级的学生处于作文的起始阶段,这是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阶段。

童话创作是小学生想像习作的主要内容,“说”和“写”密不可分,它们都是个人内部语言的表达。

因此,教学本次习作时,我引导学生先说故事,在“说”的基础上为“写”降低了难度,通过大胆而又合理的幻想,放飞儿童的心灵,体会童话创作的快乐。

教学目标:1、是让学生领悟童话故事的所具备的要素及特点,体会其写作手法。

2、发展学生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将故事内容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

3、培养学生创编童话故事的能力;提高学生习作兴趣。

教学重点:1、激发学生创编童话故事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提高习作水平。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将故事内容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

课前准备1、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自己喜爱的童话故事。

搜集自己喜爱的动物图片与资料。

2、教师准备有关小动物的资料制成课件、动物头饰。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出示课件:上课开始,多媒体大屏幕上出现《小狐狸过关》的画面。

)随着画面的出现,教师饱含深情的述说:同学们,画面上是老师最喜欢的童话故事。

想听听这个童话故事吗?2、听故事的方法和要求:①听出主人公是谁,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②边听边想象画面,让自己头脑中有一个鲜明的形象;③听出重点和故事说明的道理。

)(播放视频:《小狐狸过关》,师描述画面:看,聪明的小狐狸,如何找到了老狐狸要的三样东西,令老狐狸高兴地收下她这个徒弟呢?)3.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童话故事,课前我们请每位同学准备了一个童话故事。

今天就请同学们选出最有趣的故事在全班讲。

4.怎样讲得更动听呢?怎样编写童话故事呢?引出课题。

《编写童话故事》二、点拨角度,开阔思路1、复习《狮子和鹿》的内容和给我们的启示。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七单元大自然的声音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七单元大自然的声音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七单元大自然的声音人教(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大自然的声音,并能够通过听的方式辨认出其中的一些声音;2.通过描写形容词的使用,表达大自然的声音;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听力能力,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听辨大自然的声音,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听力能力;2.使用形容词描写大自然的声音,让学生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大自然的声音录音或视频(如雨声、风声等),让学生观看或听取,引出本单元的话题——大自然的声音。

2. 学习活动(45分钟)(1)第一组活动:听辨大自然的声音(20分钟)教师将多个大自然的声音录音文件分别编号,并写在黑板上,例如:1. 鸟鸣声,2. 海浪声等。

然后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按顺序听取教师播放的一段声音,尽可能地分辨出这是哪种声音。

每三分钟换一次学生。

最后,教师让学生自己说出听到的声音,并验证正确性。

同时,让学生复述一些他们最喜欢的声音,为下一步描写做铺垫。

(2)第二组活动:形容词描写大自然的声音(25分钟)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声音,然后写出对这种声音的描述。

学生可以互相讨论,搜集更多的形容词。

比如,学生可以说:“听起来像欢乐的小鸟在欢唱”, “像是狂怒的大海在咆哮”等。

之后,教师选择几个代表性的学生,让他们上门口描述自己喜欢的声音。

同时,教师可以提供些评价和点评。

3. 课后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记录自己在生活中听到的声音,并试图用形容词进行描述。

四、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观察、学生表现、评价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估。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次教学,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大自然的声音,同时也通过听、说的方式进行了语言表达的训练。

但是,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到几点:一是要注意教学活动的安排时间掌控,保证学生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二是需要更具体地指导学生使用形容词,以及如何准确表达大自然的声音,让学生更好地转化为语言;三是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如何记录声音并进行语言表达,以及如何给予评价和反思,让学生成长和进步。

2024年部编新改版语文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复习课教案

2024年部编新改版语文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复习课教案

2024年部编新改版语文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复习课教案【学习目标】1.复习课文内容,及其生字词语。

2.感受课文的生动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

3.学习写日记。

【核心素养】1.感受课文的生动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

2. 学习写日记。

【重难点】学习写日记。

【评价任务】掌握本单元生字词语。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二、复习本单元学习内容1.生字、词语。

学生认读,抽查学生听写。

2.课文复习学生浏览一下问题,回顾单元重点内容:(1)《古诗三首》A.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注意重点字词解释:①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②方:正③空蒙:迷茫缥缈的样子④亦:也⑤西子:西施⑥青螺:青绿色的螺,这里指的是洞庭湖中的君山B. 想象古诗描绘的景色:①欲把西湖比西子,把西湖比作西施;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③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大自然的声音》A易错音、易错词演奏(zòu)汇聚(huì)呢喃(ní)汹涌澎湃(pài)虫鸣(ming)美妙温柔演奏感受激动雨滴手风琴打击乐器敲敲打打B. 本文主题《大自然的声音》一文中,作者将大自然中的事物比作音乐家,把他们发出的声音描绘成各种美妙生动的乐曲,体现了大自然的美。

(3)《读不完的大书》A.大自然是一本看不完的大画册,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大书,里面有无穷的奥秘,有无尽的乐趣。

“看不完”“读不完”“无穷”“无尽”与题目“读不完的大书”遥相呼应,“无穷的奥秘”“无尽的乐趣”勾住我们脚步,也让我们心生到大自然中看一看的内心冲动。

把大自然比作“看不完的画册”“读不完的大书”,写出了大自然美不胜收,处处如诗如画,以及大自然蕴含丰富的知识,处处有学问,处处有未知。

B.课文主题:本文写作者小时候没有玩具,他在大自然中探索奥秘、获得乐趣的故事。

文章通过对野外与自家房前屋后自然环境的描绘,说明了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七单元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七单元教案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总序号:60-61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组教学主题:《矛和盾的集合》课时:共2课时,第1课时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设计者:姚瑞红古城小学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能运用字典自己解决文章中的疑难字词。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教材分析《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有矛和盾的长处想到发明坦克。

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都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这篇课文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

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

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道理。

3.学情分析本组教材的专题式科学的思想方法。

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三年级的学生大多数都不善于像课本中的主人公那样,能够善于思考,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所以在教学本课时,应该着重引导学生掌握这个思想方法。

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

会写“矛、盾”等12个字。

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通过学习,理清课文的思路,了解课文内容。

3、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评价任务评价任务一: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

会写“矛、盾”等12个字。

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评价任务二:理清课文的思路,了解课文内容。

评价任务三: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好的词语。

2、通过深入了解课文,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品质。

3、通过分析课文,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评价任务评价任务一:摘抄课文中你认为好的词语。

小学三年级语文《千里跃进大别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千里跃进大别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千⾥跃进⼤别⼭》是⼀篇解放战争题材的⽂章,对于学⽣和我都⽐较遥远,⽐较抽象,所以我认为采⽤多媒体讲课,更有助于激发学⽣的兴趣,更有易于理解课⽂中刘邓⼤军的英勇,从⽽能更好地感受到刘邓⾸长英明果断的指挥风采和战⼠们英勇顽强的精神。

以下是整理的⼩学三年级语⽂《千⾥跃进⼤别⼭》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千⾥跃进⼤别⼭》原⽂ 1947年,遵照党中央的决定,刘邓⼤军向⼤别⼭挺进。

经过连续⼗⼏天的⾏军作战,8⽉23⽇晚上,先头部队⼗⼋旅到达汝河北岸。

国民党*集中兵⼒在刘邓⼤军后⾯紧紧追赶,还在汝河南岸布置了⼀条⼏⼗⾥长的防线。

当⼗⼋旅到达汝河北岸的时候,敌⼈早已把渡⼝两岸的船只统统拖⾛、砸毁了。

河⽔有⼀丈多深,⼈马趟不过去。

前有强敌,后有追兵,情况⼗分紧急。

肖旅长和李政委正站在河边商量着进军的办法,⼀个参谋跑来报告:“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平政委来了!”肖旅长和李政委赶紧迎上去,只见刘司令员和邓政委由纵队⾸长陪同,⼤步⾛了过来。

邓⼩平政委叫参谋长打开军⽤地图,和其他⼏位⾸长⼀起分析了形势。

情况确实很严重,⼤家不约⽽同地望着刘邓⾸长。

“我们要采取进攻的⼿段,从这⾥打开⼀条通路。

”刘司令员扶了扶眼镜,⽤⼿指在地图上⼀画,接着说,“不管敌⼈有多少飞机⼤炮,我们⼀定要迅速前进,⼀定要实现跃进⼤别⼭的战略计划!”他叮嘱肖旅长说:“要记住,现在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要勇,要猛!” “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很快在部队中传开了。

任务⼀级⼀级地往下传达:不管敌⼈的飞机⼤炮多么厉害,⼀定要杀出⼀条⾎路,跃进⼤别⼭。

每条步枪都插好刺⼑,每颗⼿榴弹都揭开后盖,遇见敌⼈就打,绝不留下敌⼈的⼀个据点,绝不留下⼀个顽抗的敌⼈。

漆⿊的夜空被战⽕照亮了。

冒着敌⼈冲天的炮⽕,我军在汝河上搭起了⼀座浮桥。

先头部队的战⼠如猛虎出⼭,杀向敌⼈。

他们攻占了⼀个村庄,⼜扑向另⼀个村庄;拿下⼀个据点,⼜进攻另⼀个据点。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习作7教案讲解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习作7教案讲解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习作7教案讲解一、教材分析本课笔顺字形教学,注重笔画练习,加强写字训练,提高学生的书写技能。

教材中包含了多个部首及常用的偏旁部首,可以让学生了解形体结构、构词规律等基础知识。

此外,本课还包括了多个生字和生词,帮助学生扩充词汇量,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能认读课文中的生字和生词;2、能正确书写所学字词;3、能了解汉字构成的基本规律,增强语文文化素养;4、能热爱写字,提高书写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读生字和生词,掌握所学字词的意思及用法,正确书写所学字词。

难点:掌握汉字构成的基本规律,了解常用部首及常用偏旁部首的意义及构形。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3分钟)1、出示生字和生词,让学生认读。

2、引导学生思考汉字的形体结构和构词规律。

Step 2 预习新课(10分钟)1、初步了解每一个字的结构及构成要素。

2、联想已学过的部首和偏旁部首。

3、重点记忆生字和生词及其用法。

Step 3 基础训练(15分钟)1、听音选择生字和生词。

2、单个字笔顺练习,要求学生画出每一个笔画。

3、完成填空作业,巩固生字和生词的认读。

Step 4 拓展训练(15分钟)1、分组进行拼音和笔画比赛。

2、完成小话题作文,要求使用所学生字和生词。

Step 5 教学反思(2分钟)教师点评学生表现,激励学生坚持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书写能力。

五、课后作业1、熟记所学生字和生词。

2、完成书写作业,提高书写能力。

3、积极参加笔画练习,提高汉字书写水平。

三年级上册语文写字教案第七课月字旁和舟字旁优秀教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写字教案第七课月字旁和舟字旁优秀教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写字教案第七课月字旁和舟字旁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月字旁和舟字旁的写法,理解其结构特点。

2.培养学生独立书写带有月字旁和舟字旁的生字。

3.提高学生对汉字书写的美感认识,增强书写兴趣。

二、教学重点1.月字旁和舟字旁的写法。

2.带有月字旁和舟字旁的生字书写。

三、教学难点1.月字旁和舟字旁的结构特点。

2.带有月字旁和舟字旁的生字书写顺序。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板书“月字旁”和“舟字旁”,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教师简要介绍月字旁和舟字旁的来源及演变过程。

2.讲解月字旁和舟字旁的写法(1)教师示范月字旁的写法,边写边讲解要点:先写撇,再写竖,写横。

(2)教师示范舟字旁的写法,边写边讲解要点:先写横,再写撇,写捺。

3.练习书写月字旁和舟字旁(1)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书写月字旁和舟字旁,教师巡回指导。

(2)教师选取几名学生展示书写成果,给予评价和鼓励。

4.学习带有月字旁和舟字旁的生字(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跟读并组内讨论字义。

(2)教师示范书写生字,边写边讲解要点。

(3)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书写生字,教师巡回指导。

5.游戏环节(1)教师设计“找不同”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月字旁和舟字旁的写法。

(2)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2)教师出示相关词语,让学生用月字旁和舟字旁的生字组词。

(3)学生分享自己的书写心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五、课后作业1.抄写月字旁和舟字旁的生字各5遍。

2.组内交流,用月字旁和舟字旁的生字造句。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练习、游戏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掌握了月字旁和舟字旁的写法,提高了书写能力。

在课后作业中,学生能够自觉完成抄写和造句任务,说明课堂教学效果较好。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辅导。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提高他们对汉字书写的美感认识。

重难点补充:1.月字旁和舟字旁的写法要点教师讲解:“同学们,月字旁的写法是先写一个撇,然后是一个竖,是一个横。

三年级语文《望庐山瀑布》要点、教材及教学深思

三年级语文《望庐山瀑布》要点、教材及教学深思

三年级语文《望庐山瀑布》要点、教材及教学深思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

语言和文章、语言常识和文化常识的简洁式统称等都不能离开它。

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常识,文化常识的统称。

也可以说,语文是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和言语的合称,是语言规律和运用语言规律所形成的言语作品的言语活动过程的总和。

以下是收拾的三年级语文《望庐山瀑布》要点、教材及教学深思有关资料,期望帮到您。

三年级语文《望庐山瀑布》要点望庐山瀑布(唐代: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香炉:指香炉峰。

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

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

”“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从远处看。

挂:悬挂。

前川:一作“长川”。

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直:笔直。

三千尺:形容山高。

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疑:怀疑。

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九天:一作“半天”。

古人觉得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层,九重天,即天空处。

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译文: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仿佛有几千尺,被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三年级语文《望庐山瀑布》教材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程语文3、册10、七课《古诗两首》之《望庐山瀑布》2、教程简析:这首诗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观秀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

3、学情简析:伴随市小语会“诵读经典”系列活动的拓展,株洲的小学二年级小学生均可以背诵二十首左右的古诗。

《望庐山瀑布》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可以背诵,但对诗意不可以完整把握,诗人的情感和诗中的意境学生更是知之甚少。

4、教学目的:1、通过查找资料初步知道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积累李白的古诗。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课文及知识点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课文及知识点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课文及知识点小学三年级语文《拉萨的天空》原文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

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

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一年四季中不管是深冬还是盛夏,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

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

在藏语中,拉萨是圣地的意思,那么,这湛蓝的天就是圣地的窗帘了。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知识点1、本文描写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表达了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

2、拉萨为什么被称为:“日光城”?答:因为拉萨全年无雾,阳光充足。

3、课文中赞美拉萨天空的词语有:湛蓝、透亮、纯净、明洁、蓝晶晶4、“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

这是一种夸张的写法,拉萨由于地势与天空更近,更能让人感觉到天空的蓝,仿佛拉萨的一切都被蓝所浸润、包容,更能让人感受到触手可及的境地。

“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则进一步描绘了蓝天如水的美妙境地。

6、“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句子用“白云和蓝天”“草地和蓝天”对比的手法,更突出了天空的“蓝”。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生字妙:妙计美妙奥妙惟妙惟肖妙笔生花纯:纯洁纯朴纯真纯熟炉火纯青线:线段光线线头飞针走线穿针引线忍:忍耐残忍忍受忍气吞声惨不忍睹晶:晶莹晶体结晶亮晶晶晶莹剔透建:建议建设修建建造建功立业圣:圣洁神圣圣城超凡入圣假传圣旨窗:窗户窗口同窗窗帘窗明几净帘:帘子门帘眼帘卷帘门垂帘听政小学三年级语文《拉萨的天空》教案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7、听听秋的声音 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7、听听秋的声音 教案

读中感悟,体会美好——《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听听,秋的声音》是义务教育教科书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课。

这是一首现代诗,也是一篇略读课文。

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具体可感的声响,以及可心领神会而不可闻的无声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多姿多彩、硕果累累的秋天。

透过秋天所特有的声音,我们可以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

教学时,不必要太注重文章的内容,把每句、每段都搞清楚,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运用精读课文获得的方法,把课文读懂;着重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领悟到词句表达的精妙,体会诗声浓浓的秋情;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

二、学情分析(一)在学习内容方面,学生由二年级刚刚升入三年级,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依然以感性思维为主,却有丰富的想象能力。

因此,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另外,这个阶段的学生,阅读方面虽然有了一定的方法和速度,也掌握了基本的理解词语的方法,但阅读理解和感悟能力还不够,他们对秋天声音的直观感受不强,另外,秋天对广东的孩子来说是不太明显的,所以更要激发学生收集相关资料的积极性。

在文体方面,本篇文章是一首现代诗,诗歌运用了大量的拟人、比喻、反复等手法,描绘了秋的声音,蕴含着浓浓的秋意。

诗歌的意境是需要透过文字的想象产生共鸣获得的,在教学中,通过声音、图片的直观画面引导孩子多层面的感受,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想象中创新,在朗读中悟情,在感悟中积累。

(二)课利用畅言平台评对学生进行生字和课文的语音测评。

科大讯飞的语音测评系统是业界唯一通过国家语委鉴定并达到实用水平的成果,信度高。

情况分析如下:在生字方面,9个生字的读音,全班47个同学的平均分达到90分以上(见图1),几乎全班同学的生字字音准确,只有一个同学数据显示(见图2)“抖”“蟋”这两个字音待合格,经常回听,确实是发音不准确。

全文朗读方面,全班朗读平均分为89分其中只有第二小节分数略低,只有84分。

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望天门山》(第七课时)

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望天门山》(第七课时)

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望天门山》(第七课时)《望天门山》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时)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目标1.1.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望天门山》。

1.1.2 理解诗句的意思,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如“断”“楚”“孤”“帆”等。

1.1.3 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1.2.1 通过朗读感悟、想象画面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1.2.2 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李白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3.1 感受天门山雄伟壮观的景色,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神奇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1.3.2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 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意境。

2.1.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2 教学难点2.2.1 体会诗人“望”天门山时的情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意境。

2.2.2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将文字转化为生动的景象,感受天门山的雄伟壮丽。

3. 教学方法3.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在朗读中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如在教学开始时,教师先范读全诗,让学生注意字音、节奏,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之后再进行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

3.2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资料或者生动的语言描述,创设天门山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景色。

例如,在讲解“天门中断楚江开”时,可以播放长江奔腾流过天门山的视频片段,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江水汹涌澎湃,冲开天门山的雄伟景象。

3.3 讨论法针对诗中的难点问题,如“孤帆一片日边来”中诗人为何用“孤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3.4 讲授法对于诗中的生字词、典故等知识,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讲授。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教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第七单元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精读课文《矛和盾的集合》、《科利亚的木匣》《陶罐和铁罐》略读课文《狮子和鹿》及语文园地七教材简析:本组以思考方法为专题,安排了4篇课文,《矛和盾的集合》讲述了将古代兵器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而发明了坦克的经过;《科利亚的木匣》记叙了外国的一位小朋友,小时侯从家门口数了十步埋下的木匣,五年后只数了五步就挖出了木匣的故事,悟出了周围的一切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的道理;《陶罐和铁罐》《狮子和鹿》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告诉人们不要自以为是,人各有所长,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奚落别人的短处,看问题要全面,物有长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

这4篇课文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要学会善于动脑筋,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

教学目标:1. 教学本组课文,引导学生要边读边想,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2. 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继续培养积累语言的习惯。

3. 学会并牢固掌握本组课文的生字新词。

4. 抄写优秀词句,继续培养积累语言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边读边想,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大一方面的作用;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继续培养积累语言的习惯课时安排:25 矛和盾的集合2课时26 科利亚的木匣2课时27 陶罐和铁罐2课时28 狮子和鹿1课时语文园地七4课时合计11课时134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教案: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三年级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口语交际教学目标:1、在交际中能就自己的真实想法发表自己的建议。

2、学会听别人说,边听边思考。

3、从中受到新的启示,培养创造精神。

教学过程1、想一想。

生活中很多很不方便的地方。

比如,夜里要开灯,摸来摸去找不到开关;擦高楼上的玻璃又麻烦又不安全__想一想,你有过吗?2、读一读读本次口语交际提示,明确交际的内容和要求。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教案(通用3篇)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教案(通用3篇)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教案(通用3篇)三班级上册语文第七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连续学习默读课文。

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阅历理解“谁擅长把别人的特长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成功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同学了解创造家是怎样创造坦克的,即把盾的防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创造引发的道理。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课前预备老师:多媒体。

同学:阅读有关创造家的创造故事。

课时支配: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播放故事:《自相冲突》。

2、播放文中的插图,请同学们仔细观看这幅图,图上创造家手持矛和盾,正在与伴侣竞赛,从图上看,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说说“矛”和“盾”的样子和作用。

老师依据同学回答板书:(范写“矛”与“盾”)矛进攻盾防卫3、同学相互提示:“矛”不要少一撇写成“予”字,这一撇就像锐利的矛,少了“矛”就无法进攻了,“盾”的外侧是两笔,其次笔是竖撇。

4、师:假如我们把矛和盾的这两种相对峙的兵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5、板书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呢?依据同学反馈板书问题要点。

如:矛和盾为什么要集合?怎么集合的?结果怎么样?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师:矛和盾这两种兵器怎么集合?集合结果会怎样?请同学们认真读读故事吧。

留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学自由读课文。

3、小组沟通(1)相互提示简单读错认错的字词。

(2) 想方法记一记要求会写的生字。

(3)组长支配组员分段朗读,读通课文,老师巡察指导。

(4)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订正发音。

(5)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能自行解决黑板上的哪些问题,先在小组里争论,还不懂的留着全班争论。

同学默读课文,小组争论问题。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1、师:同学们,通过预习课文,你能自行解决哪些问题?同学回答,解决一个,擦去黑板上的有关问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天南地北》的意思,能够流畅朗读课文。

2.能够理解和使用生字词“依偎”、“崩溃”、“爪子”、“残疾人”、“耳环”、“冰凉”等。

3.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友情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快速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3.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的友情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2.让学生明白:不论南北,友情都是最珍贵的财富。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为《天南地北》。

2.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阅读、讲解、演示、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

三、课程内容及流程时间内容方法5分钟引入演示15分钟朗读课文讲解20分钟理解生字词讲解15分钟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讲解、讨论10分钟小组汇报讨论5分钟总结演示1.引入(5分钟)教师可以播放关于南北交流的视频,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朗读课文(15分钟)教师带着学生齐读课文《天南地北》,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意思。

3.理解生字词(20分钟)教师通过列举生字词,让学生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和用法,并可以通过造句、读词等方式让学生掌握生字词。

4.小组讨论(15分钟)教师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自主讨论问题:南北文化的异同点,讨论友情对人的影响等等。

5.小组汇报(10分钟)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反馈小组讨论的结果。

6.总结(5分钟)教师通过总结,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程内容和意义。

四、作业和评估方式1.作业让学生在家举行友谊日,拍摄照片,写下自己对友情的理解。

第二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自己分享话题和自己的照片。

2.评估方式评估学生的表现包括:朗读表现、生字词理解和运用表现、小组讨论表现、作业表现等。

通过以上评估方式,既可以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又可以鼓励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增强他们的积极性。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听听,秋的声音》仿写+知识点,重点归纳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听听,秋的声音》仿写+知识点,重点归纳

第7 课《听听,秋的声音》仿写例文一听听,秋的声音,金桔点点头,“哗哗”,是我吃金桔的甜蜜。

听听,秋的声音,枫树甩甩头,“唰唰”,看我一头红色的秀发。

例文二听听,秋的声音,麦子弯弯腰,“沙沙”,是麦子丰收的季节。

听听,秋的声音,菊花仙子飞来了,“哗哗”,菊花穿上美丽的衣裳。

例文三听听,秋的声音,豆荚张开笑脸,“啪啪”,是大豆道别的声音。

听听,秋的声音,知了振动翅膀,“吱吱”,是和大树告别的歌韵。

例文四听听,秋的声音,天空发发脾气,“哗哗”,是雨水对天空告别的声音。

听听,秋的声音,池塘哈哈大笑,“叮咚”,是池塘对夏天告别的声音。

例文五听听,秋的声音,荷叶晃晃身子,“沙沙”,是荷叶对青蛙告别的声音。

听听,秋的声音,蜜蜂哭哭鼻子,“嗡嗡”,是蜜蜂对花儿告别的呢喃。

例文六听听,秋的声音,树叶纷纷地飘落,“哗哗”,是秋姑娘到来的脚步声。

听听,秋的声音,大雁扇动着翅膀,“噗噗”,是和蓝天白云问候的声音。

例文七听听,秋的声音,桂花吐露出香气,“嘶嘶”,是花儿尽情舞蹈的话音。

听听,秋的声音,青蛙愉快地唱着歌曲,“呱呱”,是和夏天告别的声音。

例文八听听,秋的声音,燕子飞向南方,“呼呼”,这是向风娃娃告别的话音。

听听,秋的声音,露珠调皮地眨眨眼睛,“嘀嗒”,这是秋姑娘在弹琴。

第7 课《听听,秋的声音》知识点我会认抖dǒu(抖动、发抖、精神抖擞)蟋xī(蟋蟀)蟀shuài(斗蟀、小蟋蟀)振zhèn(振作、振动、振奋)韵yùn(韵味、歌韵、风韵犹存)掠lüè(掠过、掠取、掠夺)吟yín(歌吟、吟唱、呻吟)辽liáo(辽阔、辽远、辽东半岛)阔kuò(广阔、宽阔、开阔眼界)多音字别bié(别人)biè(别扭)“别”表示改变别人坚持的意见或习性时读biè,如“别扭、别嘴”等;表示其他意思(如分离、区分、差别等)时都读bié,如“久别重逢、分门别类”等。

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搭船的鸟》(第七课时)

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搭船的鸟》(第七课时)

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搭船的鸟》(第七课时)《搭船的鸟》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时)1. 教材分析1.1《搭船的鸟》是一篇内容浅显而富有童趣的文章。

课文以一个孩子的口气写了他在大自然中认识翠鸟的过程。

在旅途中,一只翠鸟搭上了船,孩子通过仔细观察,描写了翠鸟的外形和捕鱼时的动作,展现了翠鸟的美丽与机灵。

1.2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主题是“观察与发现”,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搭船的鸟》为达成这一单元目标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通过作者对翠鸟细致的观察描写,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细致的观察。

2. 学情分析2.1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对于如何细致观察事物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

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有较强的求知欲。

2.2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描写动物的课文,但在描写方法的运用上还不够熟练。

这篇课文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描写动物的能力,尤其是通过对翠鸟外形和动作的描写来展现翠鸟的特点。

3. 教学目标3.1 知识与技能目标3.1.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1.2认识文中的生字词,理解“搭船、船舱、蓑衣、橹”等词语的意思。

3.1.3学习作者观察的方法,能够仿照课文描写翠鸟外形和动作的句子,描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3.2 过程与方法目标3.2.1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翠鸟的美丽与机灵。

3.2.2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翠鸟外形和动作的语句,分析作者的观察方法。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3.1 感受大自然中动物的可爱,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3.2 激发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4. 教学重难点4.1 教学重点4.1.1学习作者观察翠鸟的外形和动作的方法,体会翠鸟的美丽与机灵。

例如,文中描写翠鸟的外形“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有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

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作者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抓住翠鸟羽毛、翅膀和嘴的颜色进行描写,非常细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总结鼓励:
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大价值。愿我们小朋友们也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六、拓展延伸
1、有多少在工作上做出一番成就的人,他们从小就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探索,最后为他们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回去找这方面材料。
a)李四光思考这个问题想了二十多年;
b)长大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c)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弄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B、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
五、交流读后感想
1、完整地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大家都会有一些感想,请你和大家交流一下。
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从距今250万年前至今。此时高纬度地区广泛地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面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教学难点: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图片展示法、启发谈话法等。
教学准备:1、发动学习收集李四光的生平资料、图片、童年故事。
2、课前布置预习本课字词,熟读课文。
3、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画激趣,谈话导入
你见过大石头吗?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教师板画一块大石头)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板书课题)。
b)李四光和伙伴们是怎样围着石头捉迷藏的?
如果使用电脑多媒体课件的话,继续演示李四光围着大石头躲闪,大石头遮住了李四光,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找不到他的情形,引导学生根据内容描述。
C、小伙伴们转来转去找不到李四光,咦,这是为什么?(石头大,便于躲藏这也是原因之一)
三、感受好问精神
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有了疑问。他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李四光会怎么问?老师怎么答的?李四光又会怎么想?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演一演。
同桌读、演后挑选学生上台表演。
表演结束后教师问李四光扮演者:“听了老师的回答,你的疑问解决了吗?为什么?”
四、解开巨石之谜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后来这个疑团有没有解开,怎么解开的,请大家读最后两自然段。(读后讨论)
A、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孤零零的巨石之来历这一谜团的?引导学生认识以下要点:
“旅”字,注意左下部分的笔顺。
3、各自抄写。
四、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各两行。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五、板书设计
7奇怪的大石头
李四光发现疑问善于思考
批注
教学(后记)反思:
课时教案
课题:7奇怪的大石头第2课时主备课人:文革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李四光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图片展示法、启发谈话法等。
教学准备:1、发动学习收集李四光的生平资料、图片、童年故事。
2、课前布置预习本课字词,熟读课文。
3、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新词
指名读生字、新词,进一步巩固生字和词语。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著名、藏在后面、孤零零、悄悄、躲闪、陨(yǔn)石、大坑(kēng)、
卧进、突兀(wù)、旅行、考察、秦(qín)岭、流域(yù)、遗(yí)迹、研究、震(zhèn)惊
三、检查预习,质疑解难
二、感知巨石形象
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的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一块巨石捉迷藏。让我们到现场去,去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巨石,他们是怎样围着巨石捉迷藏的。
A、请大家各自轻声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B、教师板画石头(或实物投影仪显示课文插图,或电脑多媒体课件显示巨石),讨论:
a)这是块怎样的石头?(注意文中的“巨石”、“孤零零”)
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褶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解线。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
C、完整地齐读课文。
指导写字,完成作业。
1、认读要写的字。
2、争做写字小老师:那几个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请你想一想,然后提醒大家。
“藏”字17画,第六笔为“┖”。
“卧”字,左“臣”,右“卜”,注意“臣”的笔顺,第三笔为“┐”。
2、朗读课文。
七、板书设计
奇怪的大石头←李四光
↓勤于思考
产生疑问→善于动脑
↓执著追求寻找答案,再生疑↓地质学家↓多年研究,实地考察震惊世界
批注
教学(后记)反思: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李四光。
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A、对预习认真,能主动、正确解疑的同学给予表扬。
B、主要解决以下疑难:
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突兀:高耸。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课备课
课时教案
课题:7奇怪的大石头第1课时主备课人:文革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童年的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