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
全等三角形教案(教学设计)
全等三角形【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1)了解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2)理解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3)能够准确辩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过程与方法:(1)在图形变换以用操作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几何直觉。
(2)在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全等形和实际操作中获得全等三角形的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和运用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1.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2.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师:同学们好。
十一单元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三角形,掌握三角形的边,角的关系,角平分线等。
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全等三角形。
出示学习目标。
新知介绍。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师:下列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1)(2)(3)生:这几个图形是两两完全重合的。
师:那同学们能举出现实生活中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的例子吗?生:同一张底片洗出的同大小照片是能够完全重合的。
移动或折叠后可以得到完全重合的图形。
板书:形状与大小都完全相同的两个图形就是全等形。
师:请观察下面两组图形,它们是不是全等图形有?为什么,与同伴进行交流。
(1)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
(2)大小相同,但形状不同。
生:全等图形的特征:全等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
师:全等形包括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全等。
二、获取概念。
学生自己动手(同桌两名同学配合):取一张纸,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三角板按在纸上,画下图形,照图形裁下来,纸样与三角板形状、大小完全一样。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对应顶点、对应角、对应边,以及有关的数学符号。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全等三角形。
(1)“全等”用符号“≌”来表示,读作“全等于”。
(2)记作:△ABC≌△DEF,读作:△ABC全等于△DEF。
(3)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
A D;B E;C F。
(4)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
AB与DE;BC与EF;AC与DF。
(5)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全等三角形》优秀教学设计
全等三角形》优秀教学设计本章的教学策略主要是探究式教学和合作研究。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从实践中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和判定方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采用合作研究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知识: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等方式,引出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和判定条件。
2.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通过实例分析和操作演示,让学生自主发现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并掌握“边边边”判定方法。
3.练与巩固:通过练题和小组合作探究,巩固学生对三角形全等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拓展与应用:通过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方法:本章的教学评价主要采用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应不断反思自己的研究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形成自我评价的意识。
同时,小组评价也是重要的评价方式,通过小组内部的互相评价,让学生认识到合作研究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是几何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性质与判定”的关系,猜测将性质中的条件选取部分能否更简捷方便地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
通过作图、剪图、放图、比较图、画图等活动,我们可以得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即三个基本事实的归纳。
然后,我们可以运用基本事实证明相等的线段或相等的角的应用。
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真正通过动手操作、相互比较、逐渐发现结论,概括结论,让学生在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发现内容的本质特征,书写严谨的证明格式,用精准的数学语言概括其特征,得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在课前准备阶段,我们可以通过提问学生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有什么关系,以及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准备新知识的研究。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情境创设,如庆祝国庆节制作三角形彩旗,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为新课的探究做最好的准备。
全等三角形数学教案
全等三角形数学教案标题:全等三角形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能够识别和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积极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2. 教学难点:准确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门框、窗户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形状为什么都是三角形。
然后提出问题:“如果有两个三角形,它们看起来完全一样,那它们就一定是一样的吗?”从而引入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二)讲解新课1. 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大小和形状都相同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2.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三)实践操作让学生用纸片或几何工具制作出一些三角形,然后尝试将它们拼接在一起,看哪些可以完全重合,哪些不能。
以此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四)巩固练习设计一些习题,让学生判断给出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或者找出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使两个三角形全等。
(五)总结提升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全等三角形的例子,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应用能力。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的反馈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改进,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全等三角形》是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及判定方法。
教材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索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并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判定方法理解不透彻,容易与相似三角形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2.学会用SSS、SAS、ASA、AAS四种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判定方法。
2.不同判定方法之间的联系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动手剪拼三角形,加深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3.推理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证明三角形全等。
4.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全等三角形的相关课件,便于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和理解全等三角形。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三角形图形,用于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练习。
3.教学视频:收集一些与全等三角形相关的实例视频,用于导入和新课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一段关于全等三角形的实例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全等三角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组全等的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
《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
《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全等三角形概念及性质2、内容解析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12.1全等三角形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全等三角形概念及探索发现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探索并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三角形的概念及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三角形的全等是初中几何部分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是研究图形的重要工具,它既和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又为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做准备,同时也为今后研究学习其他图形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目标1、了解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能熟练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
2、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能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教学重点: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教学难点:掌握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的寻找规律,迅速正确的指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四、教学过程设计:1、整体感知,确立对象同学们,通过上一章的学习,我们对一个几何图形的研究路径及内容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一般从概念、性质、应用三方面来研究。
概念又要从它的组成元素、表示、读法去认识。
性质就是探究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和相关元素之间的稳定不变的规律,最后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本章开始研究两个图形间的关系。
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世界中,请欣赏几幅图片(幻灯片展示)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其中有形状不同的;有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还有形状相同、大小也相同的;这些形状相同、大小也相同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像这样,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小明将一块三角板按在纸板上,画下图形,照图形裁下来的纸板和三角尺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吗?把三角尺和裁得的纸板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吗?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小明的方法动手操作并回答问题。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是初中的重要知识点,主要让学生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及判定。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后续学习相似三角形、解三角形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于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判定方法,学生可能初次接触,需要通过实例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可能对实际问题中的全等三角形判断感到困惑,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能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三角板、剪刀、胶水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册、草稿纸、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两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两个三角形是什么关系?”学生可能回答“相等”、“一样”等,教师引导学生用“全等”这个词来描述。
教师总结:全等三角形是指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三角形。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总结。
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判定方法:SSS(三边判定)、SAS(两边及夹角判定)、ASA(两角及夹边判定)、AAS(两角及非夹边判定)。
《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
本节《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是学生在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在了解全等图形和全等三角形以后进行学习的,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又是后继学习探索相似形的条件的基础,并且是用以说明线段相等、两角相等、两线平行、两线垂直的重要依据。
因此,本节课的知识具有承上起下的作用。
1、教学对象:百分之三十学生有着很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数学学习基础较好,百分之五十的中等学生,百分之二十的学生数学学习基础较差。
学生对数学兴趣较浓,但基础差异较大,两极分化较大。
2、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了图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这为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
此外,学生也具备了利用已知条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图能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预本节课的操作、探索成为可能。
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味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3、在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及其运用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量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发展简单的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索精神。
本节课主要是“边边边”这一基本事实的发现,故我在课堂设计中将尽量为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时空,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做”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遵循“教是为了不教”的原则,让学生自得知识、自寻方法、自觅规律、自悟原理。
1、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特殊是创设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做出全面、正确的分析,并对各种情况进行讨论,对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2、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能力,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点拨、引导,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预到合作探讨中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并使个性思维得以发展。
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优秀4篇
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优秀4篇全等三角形教案篇一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四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一课时,本节课探索第一种判定方法—边边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为以后的证明打下基础。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前几节中,已经了解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内角、外角、中线、高、角平分线),以及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图形的全等,对本节课要学习的三角形全等条件中的“边边边”和三角形的稳定性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基础。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探索图形全等的活动,通过拼图、折纸等方式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获得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三、设计思想我们所在的学校处于市区,教学设备齐全,学生学习基础较好,在这之前他们已了解了图形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
另外,学生也基本具备了利用已知条件拼出三角形的能力,具备探索的热情和愿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
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采用引探式教学方法。
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其运用的过程中,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全等三角形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全等三角形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 能够运用全等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教学内容:1. 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
2. 全等三角形的应用实例。
3. 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难点:如何运用全等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授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等基础知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全等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掌握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并引导学生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 新课讲授:讲授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全等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的解析,引导学生掌握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的全等三角形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理解。
5.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六、教学评价与反馈:1. 设计评价策略:通过课堂小测验、作业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了解。
2. 为学生提供反馈:根据评价结果,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指导他们如何改进。
全等三角形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全等三角形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1、学习方法: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步。
它是两个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
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根底,并且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线相互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据。
因此必须熟练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灵敏的应用。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局部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究、交流、发觉、思维,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
2 、学习任务分析: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舞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累积数学活动经验。
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并且在以直观操作的根底上,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注意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能运用自己的方法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为以后的证明打下根底。
3、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了图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打算。
其它,学生也具备了利用已知条件作三角形的根本作图能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成为可能。
4、教学目标:〔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开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累积数学活动经验。
5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究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重要得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累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案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设计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设计角形全等的判定教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设计篇一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已知三边画三角形的方法;(2)掌握边边边公理,能用边边边公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3)会添加较明显的辅助线。
2、能力目标:(1)通过尺规作图使学生得到技能的训练;(2)通过公理的初步应用,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1)在公理的形成过程中渗透:实验、观察、归纳;(2)通过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习惯。
重点:sss公理、灵活地应用学过的各种判定方法判定三角形全等。
难点:如何根据题目条件和求证的结论,灵活地选择四种判定方法中较适当的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用具:直尺,微机方法:自学辅导过程:1、新课引入投影显示问题:有一块三角形玻璃窗户破碎了,要去配一块新的,你较少要对窗框测量哪几个数据?如果你手头没有测量角度的仪器,只有尺子,你能保证新配的玻璃恰好不大不小吗?这个问题让学生议论后回答,他们的答案或许只是一种感觉。
于是要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三角形的三个元素――三条边。
2、公理的获得问:通过上面问题的分析,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让学生粗略地概括出边边边的公理。
然后和学生一起画图做实验,根据三角形全等定义对公理进行验证。
(这里用尺规画图法)公理: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应用格式:(略)强调说明:(1)、格式要求:先指出在哪两个三角形中证全等;再按公理顺序列出三个条件,并用括号把它们括在一起;写出结论。
(2)、在应用时,怎样寻找已知条件:已知条件包含两部分,一是已知中给出的,二时图形中隐含的(如公共边)(3)、此公理与前面学过的公理区别与联系(4)、三角形的稳定性:演示三角形的稳定性与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在演示中,其实可以去掉组成三角形的一根小木条,以显示三角形条件不可减少,这也为下面总结“三角形全等需要有3全独立的条件”做好了准备,进行了沟通。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14章《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14章《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全等三角形》是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14章的内容,本章主要让学生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以及会运用全等三角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全等三角形是几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性质,对图形的变换有一定的了解,但全等三角形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转换和拓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能够运用全等三角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判定方法。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3.运用全等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图形变换过程,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例,加深对全等三角形概念的理解。
4.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全等三角形的案例资料。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引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全等三角形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出几个全等的三角形,并说明判定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反馈。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判断题,让学生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答案正确的学生可以获得小奖品。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在平面几何中,如何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强调重点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第12章全等三角形》
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第12章全等三角形》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第12章《全等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能运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并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但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需要通过对比、分析、归纳等方法,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同时,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提高运用全等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能运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对比、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比教学法:对比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的异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际操作得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4.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全等三角形的相关课件,包括图片、动画、例题等。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全等三角形的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3.练习题: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用于检验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从而引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
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识别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边、对应角。
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
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SSS、SAS、ASA、AAS、HL),能运用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经历探究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过程,体会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合作交流的精神。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2、教学难点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推导和应用。
灵活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进行证明。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如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的特点。
引出全等图形的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图形。
强调全等三角形是全等图形的一种特殊情况,从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全等三角形。
2、讲授新课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给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总结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强调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并通过图形让学生进行识别。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让学生将两个全等三角形重合,观察对应边和对应角的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通过例题巩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如已知两个全等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的长度,求其他边和角的长度。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提出问题:如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探究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内容分析与整合(一)教学内容分析《全等三角形》作为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的核心内容,不仅是几何学知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学生深化几何思维、培养逻辑推理能力的关键章节。
本章内容设计逻辑严密,层次分明,旨在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判定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为后续深入探索相似三角形、三角函数等更高级的数学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章首先从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切入,明确了两个三角形在完全重合时被称为全等三角形,这一基本概念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
教材详细展开了三角形全等的几种主要判定方法,即SSS(三边相等)、SAS(两边及夹角相等)、ASA(两角及夹边相等)和AAS(两角及非夹边相等),每一种判定方法都配以清晰的图形说明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如何根据给定的条件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本章还特别融入了“信息技术应用: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一环节,鼓励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或数学工具进行动态演示和实验操作,通过直观的视觉体验加深对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的理解。
这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本章末尾引入了“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这一内容,进一步拓展了全等三角形的应用范畴。
通过学习角的平分线如何影响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学生能够从更广阔的视角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本质,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其他几何概念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全等三角形》这一章节不仅是对几何学基础知识的深入探索,更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载体。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建立起全等三角形的完整知识体系,还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严谨之美,为后续的数学学习和个人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从而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数学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教案
数学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教案经过翻转、平移后,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而该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及三个角都对应相等。
全等三角形指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它们的三条边及三个角都对应相等。
全等三角形是几何中全等之一。
下面是整理的数学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教案【最新3篇】,倘若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忙,请共享给最好的伙伴。
数学全等三角形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把握三角形全等的“角角边”条件,会把“角边角”转化成“角角边”。
能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条件,解决简单的推理证明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过探究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归纳论证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严谨性,体验成功的欢乐。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角角边”三角形全等的探究。
【教学难点】将三角形“角边角”全等条件转化成“角角边”全等条件。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利用复习旧知三角形“角边角”全等判定定理:两角和它们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ASA”)(四)小结作业提问:今日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课后作业:书后相关练习题。
数学全等三角形教案篇二全等三角形课题:全等三角形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1)知道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3)能娴熟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
2、本领目标:(1)通过全等三角形角有关概念的学习,提高同学数学概念的辨析本领;(2)通过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培育同学的识图本领。
3、情感目标:(1)通过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美激发同学酷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2)通过自主学习的进展体验取得数学学问的感受,培育同学勇于创新,多方位端详问题的制造技巧。
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教学用具:直尺、微机教学方法:自学辅导式教学过程:1、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概念的引入(1)动画(几何画板)显示:问题:你能发觉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巧妙的关系吗?一般同学都能发觉这两个三角形是完全重合的。
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
《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海兴县张会亭中学苏成杰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1)、理解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全等三角形表示方法;2)、会寻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和对应顶点;3)、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能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的学习,提高学生数学概念的辨析能力;2)、通过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3.情感和价值目标:1)、通过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美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2)、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创设情景,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反思,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学情分析新课改的精神在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觉实现知识的建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已掌握三角形的基本知识,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并不是难以掌握的知识,因此本节课应以自主学习为主,通过“完全重合”来促进对全等的理解。
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其性质.2.教学难点三角形全等的表示方法与对应部分的关系四、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1)、理解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全等三角形表示方法;2)、会寻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和对应顶点;3)、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能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的学习,提高学生数学概念的辨析能力;2)、通过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3.情感和价值目标:1)、通过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美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2)、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创设情景,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反思,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1.2学时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其性质.4.1.3学时难点三角形全等的表示方法与对应部分的关系.4.1.4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全等形的概念(1)观察教材的几组图形,看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2)你能再举出生活中的这样的例子吗(3)观察,利用多媒体演示(4)直接给出全等形的定义(5)用同样的方法给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活动2【讲授】全等三角形的表示(1)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任意摆放时并不一定完全重合,只有把相同的角摆放到一起时才能完全重合,我们把能重合到一起的角,边,顶点叫做对应角对应边对应顶点。
初中数学人教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数学八上1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教学设计
《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全等三角形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全等三角形”的开篇,是全等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其它图形的基础之一。
本章是在学过了线段、角、相交线、平行线以及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以及一些简单的说理内容之后来学习,为学习全等三角形奠定了基础。
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丰富和加深学生对已学图形的认识,为学习其它图形知识打好基础。
同时,三角形全等是两个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为下节课《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做好知识的铺垫。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平移、翻折、旋转是考察两三角形全等的主要方法。
(2)能准确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3)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运用已学知识来认识全等三角形,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感受全等三角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美,激发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通过文字阅读与图形阅读,构建数学知识,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
三、考情分析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察三角形全等的基本条件和性质,分值大概是2-3分。
四、重点、难点突破重点:(1)能准确地在图形中识别出对应边、对应角;(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利用其基本性质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难点:能在全等变换中准确找到对应边、对应角。
五、教学策略根据教学内容以“概念、性质、应用”为侧重点,结合学生所具备的逻辑思维能力,本节课采用以启发式、实验法为主,讨论法、阅读法为辅的教学方法。
有机融合各种教法于一体,做到步步有序,环环相扣,不断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是“情境导入—探索新知—合作交流—拓展提高—达标测试”的教学模式,并采用“变式练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2章《全等三角形》-----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解析:中学阶段重点研究的两个平面图形的关系是全等和相似。
本章以三角形为例研究全等。
对全等三角形研究的问题和研究方法将为后面相似的学习提供思路。
而且全等是一种特殊的相似。
全等三角形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相似三角形的重要基础。
本章还借助全等三角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主要包括用分析法--分析条件与结论的关系,用综合法书写证明格式。
以及掌握几何证明题的一般过程。
由于利用全等三角形可以证明线段、角等基本几何元素相等,所以本章内容也是后面将学习的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内容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设置:【学习目标】: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判定的方法;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在探索过程中,培养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学习重点】: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会用“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学习难点】: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判定方法的应用三、学生学情分析:在七年级的几何学习中,学生学习了线段、角等基本几何元素,研究了相交线与平行线、三角形等基本几何图形,积累了一些几何研究的经验。
在七年级学习的“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关系有利于学生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对于研究几何图形的思想和方法形成了一定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研究几何图形的思想方法,用几何思想贯穿教学,从而通过本章的学习进一步强化这些经验。
另外经过一年的师生相处,师生彼此相当熟悉,配合默契,对于一些问题的处理和教学活动的安排已然形成了一定的做法,对于一些固有的规则和要求学生也心里很明确,也为教学活动的开展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策略分析: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是全等三角形中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中主要通过分析“性质与判定”的关系,猜测将性质中的条件选取部分能否更简捷方便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入手。
通过作图,剪图、放图、比较图、画图等活动得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三个基本事实的归纳,然后能运用基本事实证明相等的线段或相等的角的应用。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真正通过动手操作、相互比较、逐渐发现结论,概括结论,让学生在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发现内容的本质特征,书写严谨的证明格式,用精准的数学语言概括其特征,得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四、教学过程分析:【课前准备】:1、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有什么关系?试着通过举例说明。
2、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三角形全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已知△ABC ≌△DEF,找出其中相等的边与角一、情境创设:为了庆祝国庆节,老师要求同学们每人回家制作一面三角形彩旗,那么,老师应提供多少个数据,才能保证同学们制作出来的三角形彩旗全等呢?一定要知道所有的边长和所有的角度吗?【教学设计说明】:“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学生熟悉的折纸---剪纸问题入手,让学生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为新课的探究做最好的准备。
同时抓住即将到来的“国庆节”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与爱国情怀的培养。
二、新知探究:【思考】:全等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对应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必然全等,那么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如果只满足上述六个条件中的一部分,是否也能更简捷地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呢?你打算怎样探究呢?【教学设计说明】: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大胆猜想,从简单“一个条件”、“两个条件”、“三个条件”通过作图---剪图----放图----比较图或通过举反例等方式逐步验证猜想,得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的归纳。
【探究一】:小组合作探究并展示(为节省时间分组分任务进行)1、只给一个条件:你认为有哪几种情况呢?你是如何判断的呢?2、若给两个条件:你认为有哪几种情况呢?你是如何判断的呢?【法一】:画出三角形纸片进行直观展示【法二】:通过举反例来说明这个假命题3、若给三个条件:你认为有哪几种情况呢?【教学设计说明】:学生试着回答并相互补充。
从而培养学生有条理的、全面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思维经验的积累。
该问题需要分四种情况进行研究,即:“三边、三角、两边角、两角一边”然后教师可以试着引导学生问“你认为哪一种情形最好研究呢?”学生可能觉得:“三角”“三边”最容易一些,然后师生共同探究。
【探究二】:师生合作探究1、动手画一画:请每位同学在纸上画一个三边分别是5cm、6cm、3cm的三角形和你的同伴交流一下有什么发现?【教学设计说明】:该设计有三个目的:其一:让学生通过画图切身感受已知三边如何画出三角形,另外有些学生可能会因为画不出三角形而去猜测“三边”可能也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其三也有部分学生可能根据经验意识到“用三根木棒的确能拼出三角形”从而让学生更想学会如何利用“尺规作图”作一个三角形。
2、尺规作图:任意画一个△ABC,求作一个三角形,使得该三角形地三边与△ABC的三边分别对应相等(要求:将所求作的三角形画在纸片上)。
【观察与思考】:观察并猜测你所作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有什么关系?你是如何验证你的猜想的?【教学设计说明】:“任意”画一个三角形,体现的是“一般性”通过将三角形纸片与尺规作图做出的三角形叠图--比较图从而得到一个基本事实“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同时也可以给学生解释“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原理”,体现了“SSS”判定方法的应用价值。
【知识归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图:在△ABC与△DEF中∴△ABC≌△DEF()【教学设计说明】:对于“SSS”定理的归纳既有文字语言,又从几何图形及符号语言概括,让学生学会彼此的相互转换,同时也向学生展示证明全等三角形的规范的推理格式。
三、仿例学习:自学课本P36 页的例1(温馨提示:要特别注意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步骤与格式)然后试着完成下面的练习。
【教学设计说明】:通过学生让自学及自学后的相互学习心得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及善于反思总结形成良好学习方法和经验。
【跟踪训练】:1、已知:如图,点D是BC的中点,且AB=AC求证:△ABD≌△ACD【变式训练】已知:如图,AB=AC,DB=DC,请说明∠B =∠C成立的理由.【教学设计说明】:通过变式训练让学生直接地感受到“连接公共边构造辅助线”的优越性,另外也让学生明白“全等三角形”也是证明“相等的角”“相等的线段”的重要方式。
2.如图,D、F是线段BC上的两点,AB=DE,AC=DF,请你添加一个条件:____________使△ABC≌△DEF【变式训练】当△ABC≌△DEF 时,你还能得到哪些成立的结论吗?并简单说明理由【教学设计说明】:通过变式训练加强“全等”与“平行线”等综合知识的相互链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另外还想让学生进一步运用“等量加(减)等量和(差)还是等量”的几何基本思想的贯穿。
【课后自测】:分层作业【A 组】:已知:如图,AD =BC,AC =BD.求证:∠C =∠D .【B 组】如图,AB=AE ,A C=AD ,BD=CE ,求证:△ABC ≌△AED.【C 组】如图,已知AC =FE ,BC=DE ,点A ,D ,B ,F 在一条直线上,AD=FB ,证明△ABC ≌△ FDE.【学后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设计说明】:该环节的设计一般在下课前2--5分钟让学生的独立完成相当于对自我的一个检测,老师可以随时给学生批改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的同时也保证不同水平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学习收获与训练,课后作业采取分层布置,让学生各有所得,积极去完成自己的必要任务,如还学有余力也可以自我挑战更高的作业要求。
从而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谈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吗?或者与同学们分享一下你的学习心得或者对同学们说说有什么“温馨提示”。
【教学设计说明】: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D C OA B用,适当的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课堂小结能帮助学生理顺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掌握内在联系,对促进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有很大的帮助。
课堂小结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升华学生思维,当教师讲授完新课后,随着下课时间的临近,学生的注意力由高度集中到逐渐分散,渐渐变得心不在焉,为此教师适时运用课堂小结组织好教学过程的第二次“飞跃”,通过巧设疑问、营造氛围,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并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就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的过程,更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思维能力也逐步得以升华。
【课例点评】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本节课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做”的过程中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对各种情况逐一进行思考探究,潜移默化地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
根据《标准》提出的“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的基本理念。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活动,不仅能完成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形成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感悟隐含在基础知识中的数学基本思想,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还能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习惯。
学生在对三角形全等方法的探究过程中,重注对学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与训练发展。
这都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变式训练和分层练习的设计更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通过多问、多思、多用等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深刻性。
同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的统一。
总之,整节课贯穿了“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能力为主攻”的原则。
积极开展数学探究活动,对于实现《标准》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核心理念。
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教育教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