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鉴赏专题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杜甫)(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杜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狂夫杜甫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①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②娟娟净,雨裛③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本诗作于客居成都时。
①百花潭:即浣花溪,杜甫草堂在其北。
②篠(xiǎo):通“筱”,指细小的竹子。
③裛(yì):通“浥”,沾湿、滋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即沧浪”三字,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的典故,暗示诗人的操守。
B.颔联使用对偶的手法,描绘明净悦目的翠竹轻摇,细雨中清香可闻的荷花格外娇艳。
C.颈联描述了现实生活中诗人故人书信断绝,家人饱受饥饿之苦,与前文景色形成对比。
D.尾联“欲填沟壑”写诗人饱经患难,行将就木的消极与无奈,尽显杜诗思想感情之“沉郁”。
2.杜甫此诗,自称“狂夫”,却与李白《将进酒》中的“狂”大相径庭,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两首诗中二人的“狂”有何不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马【注】杜甫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注】这首诗大约写于乾元二年(759),当时诗人流寓泰州(今甘肃天水,当时属唐朝边境地区)。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一首“咏物诗”,本诗表现了诗人的“爱物之心”;又以独特视角,用第二人称抒情达意,将马人格化,生动而有情味。
B.前两联语意紧密相承,“老”承“久”,“岁晚”承“天寒”。
交代了马与自己患难相依的关系,也写出了其老病的状态。
C.颈联写马的毛发、骨相等资质绝非平常之辈,但它在我面前却十分温顺驯服,对我非常忠诚,表达出对病马的浓浓深情。
D.曹操在《短歌行》中因思慕贤才而沉吟,杜甫因感动于此马为物虽微但对我情意深厚而沉吟。
同是“沉吟”却意味不同。
4.如同闻一多借“红烛”来写自己,杜甫所写的“病马”也实为诗人自己。
杜甫诗三首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展开想象,描绘画面
•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 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 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 髻插簪。
• 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 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
内容情感
• 不能,因为“独与老翁别”含蓄委婉地暗 示了“老妇”已经被差吏抓走。不仅突出 了战争给老百姓所带来的苦难,也含蓄流 露出诗人对人民的同情。
名句赏析:表达技巧+内容理解+情感表达 • 花因感时而溅泪,鸟因恨别而惊心。这两 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花、鸟人的 情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 沉重悲痛。 • 感伤时事看见花开就想流泪,怅恨离别听 到鸟鸣反而惊心。这两句移情于物,借景 抒情,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 沉重悲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词语赏析
• “破”指破败,它贴切传神地描绘出国都 被占,城池破败,满目断壁残垣的景象, 表达了诗人在国都沦陷之时的忧虑和悲痛。 • “深”原指草木茂盛,这里指杂草丛生, 荒败衰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在国都沦陷 之时的忧虑和悲痛。
名句赏析
• 这两句直抒胸臆,意蕴丰厚(表达技巧),原 意指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到那时,其余 的山峦就显得渺小不已了(内容理解),诗中 以此表达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 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情感表达)。 • 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 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 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杜甫诗三首》
鉴赏诗歌的语言
• • • • 常见考点:品味关键词语、句子等。 答题格式: 1.词语赏析:字的含义+内容理解+情感表达 2.名句赏析:表达技巧+内容理解+情感表达
陆游杜甫高考诗歌鉴赏试题
第一单元杜甫诗歌鉴赏练习【杜甫简介】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生于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
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白并称“大杜”,人称“诗圣”。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他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定居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白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诗歌高考题专题训练】1、(10年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岁暮①[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阆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今)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⑴.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答:⑵.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4分)答:附【解析】公元763年为唐代宗广德元年,这一年杜甫52岁。
这一年,他先是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喜悦之下便欲还都,不久又想东下吴楚。
其间曾经到阆州(今阆中)。
在这儿,他听到了吐蕃攻破松、维、保三州,告警。
作者那年在梓州,感于国防空虚,朝中无人,自己虽有壮志,不被重用,于是忧国家的杜甫写下了这首抒发感慨的《岁暮》诗。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遣兴》杜甫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遣
兴[注]
杜甫
干戈犹未定,弟妹各何之。
拭泪沾襟血,梳头满面丝。地来自荒野大,天远暮江迟。衰疾那能久,应无见汝时。
注本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时杜甫寄居成都。
前人评价此诗说:“结语尤为沉痛。”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评价。
参考答案 结语意为:我年老且病,哪能活得长久呢;应当没有机会见到你们 (弟妹们)了!这是诗人充满绝望的哀叹。这其中包含了战乱未平、亲人离 散的愁思,漂泊异乡、年老迟暮的伤感,体弱衰病、相见无期的悲伤,所以 说“尤为沉痛”。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前人 评价的意思,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
《杜甫诗歌鉴赏》PPT课件
对比手法
杜甫还善于运用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来突出诗歌的 主题和情感。
精湛的语言艺术
炼字精准
杜甫诗歌语言精炼,每个字都经 过精心锤炼,力求准确表达诗歌
的意境和情感。
用典贴切
其诗歌中常常运用典故,贴切自然 ,既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又增加了 诗歌的艺术魅力。
对仗工整
杜甫诗歌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读 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04
清代诗人对杜甫的诗歌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注释,推动了杜甫诗歌在 清代的广泛传播和接受。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杜甫的诗歌深刻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特征。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唐诗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杜 甫作为唐代诗歌的集大成者,其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杜甫的成就与影响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
,内容深刻,形式多样。
杜甫的诗歌以深刻的思想、真 挚的情感、生动的形象和精湛
品鉴赏
《春望》鉴赏
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后,长安城破败不堪,杜甫身处其中, 感时伤怀,写下此诗。
主题思想
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艺术手法
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手法,将个人情感与 家国情怀融为一体。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鉴赏
写作背景
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茅屋为秋风所破,面对此景,诗人有感而 发。
04
杜甫诗歌的鉴赏方
法
了解诗人的其他作品及时代背景等元素
杜甫的生平经历
了解杜甫的生活背景、成长经历 以及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他的诗歌创作
。
杜甫的其他作品
文学鉴赏:杜甫诗歌的意象与表现手法分析
文学鉴赏:杜甫诗歌的意象与表现手法分析引言杜甫(712年-770年),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歌作品广泛涉及社会、政治、历史和个人感情等方面,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表达而闻名。
本文将重点分析杜甫诗歌中的意象与表现手法,揭示其中蕴含的美学价值。
意象在杜甫诗歌中的运用意象是指通过文字进行具体形象描绘,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杜甫巧妙地利用意象塑造自己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
1.自然意象:杜甫常常借助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对生活、人生和社会现实的感慨。
比如《春望》中描绘了春天的景色,表达了对战乱时期社会状况的关切;《秋兴八首·其七》通过描写秋天树木凋零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国家衰败的忧伤之情等。
2.社会意象:杜甫关注社会百姓的苦难和冷暖,他通过描写社会现实中的人物和场景,深刻地展现了社会动荡带来的痛苦和无奈。
比如《登高》中描述了边塞战争的残酷场面,唤起了读者对战乱中平民百姓哀叹之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所描绘的流亡者形象,则通过生动具体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局变迁下普通人艰难困苦生活状态的关注和同情。
3.动态意象:除了表现自然景物和社会现实外,杜甫诗歌中还充满了丰富多样的动态意象。
通过运用形容词、副词等修辞手法,他能够将静止对象赋予动态感,增强作品的生动性。
比如《兵车行》中描述战争车队行进时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冲击耳膜;《新婚别热剧初平侯脱帽观礼送》将新战胜的诸军官归队时的盛况描绘得热闹而庄重。
表现手法对意象的运用和加强除了使用意象来塑造情感,杜甫还通过多种表现手法使意象更加生动有力,进一步加深读者对诗歌的理解和共鸣。
1.对比与衬托:通过对比不同事物或情感的差异,增强意象的冲突感和张力。
例如《登高》中将自然景色和人类悲愁相互对照,使蕴含其中的苦旅之情更加鲜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通过流亡者和丰收景象之间的反差呈现冷暖之别,加深对时局变迁下普通百姓境遇的思考。
杜甫诗专题鉴赏ppt课件
李白多写山水、游仙、饮酒等题材,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 追求自由的精神;杜甫则多关心国家大事、人民疾苦,写 实性强。
表现手法
李白善于运用夸张、想象等手法,语言华丽;杜甫则注重 细节描写和刻画,语言朴实。
21
与杜牧诗歌比较
时代背景
杜牧生活在晚唐时期, 社会动荡不安;杜甫则 生活在盛唐时期,社会 相对稳定。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通过学习杜甫诗歌,可以培养学 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 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
杜甫诗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杜甫诗 歌,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
促进语文教育改革
将杜甫诗歌引入语文教育,可以 促进语文教育改革,推动语文教 育的发展和创新。
杜甫诗歌注重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人民疾苦,对现代文学创作具有深刻
的启示意义。
02
创新诗歌艺术形式
杜甫在诗歌艺术形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为现代诗歌创作提供了借鉴和
启示。
2024/1/25
03
追求诗歌审美价值
杜甫诗歌追求审美价值,注重意象的营造和语言的锤炼,对现代诗歌创
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5
在教育领域应用推广
2024/1/25
长安十年
曾应试不第,困居长安 ,后得官为右卫率府兵
曹参军。
安史之乱
西南漂泊
因上疏救房琯触怒唐肃 宗而遭贬,后弃官。
寓居四川近十年,创作 了大量现实主义诗歌。
4
时代背景分析
政治背景
唐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 不安。
经济背景
文化背景
唐朝文化繁荣,诗歌创作达到高峰。
战乱导致经济崩溃,人民生活困苦。
杜甫登高诗歌鉴赏
杜甫登高诗歌鉴赏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他的诗歌以其深沉的内涵、精湛的技巧和广泛的题材而著称,其中《登高》是其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登高远望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深沉感慨。
诗的开头,杜甫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两句,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象。
秋风急促,天高云淡,猿猴的哀鸣和鸟儿的飞翔,营造出一种凄凉而又壮阔的氛围。
这里的“风急”和“天高”不仅形容了自然景象,也隐喻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局势。
接着,诗人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秋天的萧瑟和长江的浩瀚。
落叶纷纷,长江滚滚,这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落木”和“长江”在这里成为了诗人情感的载体,表达了他对时光流逝和历史变迁的感慨。
诗的后半部分,杜甫转向了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诗人以自己的经历为线索,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他漂泊万里,常常感到秋天的悲凉,而自己又多病,孤独地登上高台,这种孤独和无奈的情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最后,诗人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两句结束了全诗。
这里的“艰难苦恨”和“潦倒新停”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晚年的困顿和无奈。
岁月的艰辛让诗人的鬓发如霜,而生活的困顿使他不得不停止饮酒,这两句诗深刻地反映了诗人晚年的凄凉和辛酸。
整首《登高》诗,杜甫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沉的情感,成功地将自然景象、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融为一体,展现了他作为“诗圣”的非凡才华。
这首诗不仅是杜甫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杜甫诗歌专题鉴赏训练
杜甫诗歌专题鉴赏训练-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杜甫诗歌专题鉴赏训练沂水一中魏继国编制 2019、11、26 【考情分析】一、实词积累1、济(10年6考)【教材梳理】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___________ (2)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___________ (3)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___________ (4)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___________ (5)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赤壁之战) ___________【高考链接】 (1)(2015·全国I )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宋史?孙傅传》) (2)(2014·湖南) 今又济.之以雪,岂亦表其高洁之志行也欤(《雪屋记》)___________ (3)(2014·四川)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
(《晋书·虞溥传》) (4)(2013·山东)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
(《看松庵记》)___________ (5)(2011·山东)若济.大水有舟楫也(《管子?桓公问政》)___________ (6)(2010·湖南)引军而济.,背水为垒。
(《陈亮?孔明传》)___________2、垂(10年1考)【教材梳理】(1)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
(曹植《白马篇》)___________(2)红罗复斗帐,四角~香囊。
(《孔雀东南飞》)成语有“垂帘听政”___________(3)士皆~泪涕泣。
(《荆轲刺秦王》)成语有“垂手可得” ___________(4)名~乎后世。
(《荀子·王霸》)成语有“永垂不朽。
”___________(5)以大杖击二十,~死。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高考真题——杜甫诗歌鉴赏专项+课件23张
8.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 要分析。(5分) 9.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 请简要分析。(6分)
2016上海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8分) 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 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 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
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 风格.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高考真题—杜甫 诗歌鉴赏专项
演讲人 王玉
2014年(北京卷)1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③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1】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
樽须尽日,白发好禁【2】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
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2】禁:消瘦。
①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 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 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 “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 “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杜甫《登楼》诗歌鉴赏课件
诗人通过《登楼》抒发自己壮志未酬 的苦闷,表达了自己空有报国之志却 无法实现的无奈和悲愤。
艺术手法
象征与隐喻
在《登楼》中,诗人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隐喻手法,如“锦江春色来天地,玉 垒浮云变古今”等,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对比与反衬
诗中通过对比和反衬手法,如“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等,强调 了国家统一的希望与现实中的分裂、动荡形成鲜明对比。
详细描述
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川的壮丽景色,如“锦江春色 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这些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 景,还寓言了诗人对国家大事的深沉感慨。
情感之真
总结词
杜甫在《登楼》中表达的情感真挚深沉,充满了对家国的忧思。
详细描述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百姓疾苦的深切关注,如“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 ,日暮聊为梁甫吟”。这种情感的真挚深沉,使得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热爱家国
杜甫在《登楼》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注与忧虑,启示人们要热爱家国, 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陷入困顿。
杜甫的诗歌多关注社会矛盾和人 民疾苦,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深
深的忧虑和关切。
杜甫的文学成就
杜甫是唐代诗歌的集 大成者,他的诗歌具 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杜甫的诗歌对后世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是 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
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 挫,语言精练,意境 深远,被誉为“诗史 ”。
02
《登楼》的创作背景
杜甫《登楼》诗歌鉴赏课件
目录
• 杜甫简介 • 《登楼》的创作背景 • 《登楼》的诗歌内容解析 • 《登楼》的诗歌鉴赏 • 《登楼》的影响与评价 • 《登楼》的实践应用
杜甫鉴赏诗歌题(高考真题)
有关几首杜甫律诗的高考题型设计之五兆芳芳创作一.《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1.首句即写出了住处的秀丽景色,还透露出的特点,为下文诗人见到客人的心情作了铺垫.2.“但见”的弦外之音是.3. 最能表达客至情景的一联是,.4.杜诗的气概历来被称为沉郁顿拙,而该诗的风格却是.5..全诗表示了诗人与朋友、邻居的一种什么样的关系?6.全诗表示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场景?“舍南舍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扩写成有意境的现代汉语.二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4.一、二联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一联和二联的意象有什么不合?试阐发这样写的艺术效果.5.“天地一沙鸥”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豪情?6.《客至》的“群鸥”和《旅夜书怀》的“沙鸥”同是写鸟,其寄义有什么不合?三.咏怀奇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傍晚.绘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清楚怨恨曲中论.1. 首句一“赴”字传神,极有艺术特色,试写出你的品味赏析2. 历来对昭君出塞评价不一,该诗塑造了王昭君怎样的形象并作如何评价?3. 阅读下面有关杜甫身世与豪情的资料,结合全诗内容具体阐发诗人如何借古抒写以下三组身世或豪情的.1)天宝十三载,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甫)且言:“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甫上书,帝怒……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新唐书·杜甫传》2)大历元年,自云安至夔州,居之.(该诗创作这一时期)——《杜甫年谱》漂泊西南天地间——杜甫《咏怀奇迹(其一)》3)每依斗极望京华——杜甫《秋兴》4. 明人胡震亨的杜诗通评论该诗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协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诗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联系前三题的阐发,你是否同意,有何看法?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寥寂.1.诗人在这个岁暮的夜晚,听到了“”、“”“”.看到了“”、“”想到了“”“”(用原诗句答复)“催”字有何表达效果?“天涯”,联系全诗内容阐发该词还有什么寄义.4.全诗有几联对仗?6. “卧龙跃马终黄土”寄予了诗人怎样的感伤?五. 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1. 清人仇兆鳌评价首联:“‘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杜诗详注》)他认为是写登临的喜悦,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并写出你的理由2. 试赏析颔联的意境美.3. 这首诗是如何表示诗人忧国忧民思想豪情的?参考答案3.花径不曾缘客扫,篷门今始为君开.4.清新明快5.亲密、融洽、不和、真诚 6.终于等来朋友来访,喜悦欢畅,朴实地设酒款待客人的生活场景7.春天来了,春水遍地,溪面初平,只见鸥鸟飞来,或翔于水面,或集于溪边,热闹是它们的,我总不见有客人来,也就只好日日与鸥鸟为伍了.二.1. 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 2.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3.(后两联)4.一联:细草、微风、危墙、独舟.二联:星、平野、月、大江.第一联的意象显的渺小脆弱,第二联的意象显得雄浑浩荡.产生强烈的反差与对比,使人加倍感到危墙独舟的渺小脆弱,意在表示独舟上的诗人加倍渺小伶丁.5. 是自己处境飘泊伶丁的写照,对自己命运的难以掌控的叹息,对自己生命渺小孤傲的喜剧之感.6.(1)《客至》中的“群鸥”:群鸥自由往来,点出情况偏僻,少有人来往,着一“群”字反衬自己的孤傲和没有朋友相伴的处境.风格清新. (2)《旅诗》的“沙鸥”:一沙鸥在苍茫天地中,突出其渺小可怜,借以象征自己的身世处境,抒发对生命的感慨.风格悲苦.三1.诗人采取想象夸张的手法,用一赴字写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陡峭与生动,把静止的群山写活了.2.首句正面衬托、颔联直接表示她的刚强性格和对故乡的纪念.诗人即赞扬她的美好品格,又同情她的不幸.3.1)昭君入宫见妒,不被皇上宠幸重用,杜甫入朝并没有真正得到皇上的赏识和重用.2)借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远离故乡抒写自己远离京师,飘泊西南.3.)借王昭君的思乡:环佩空归月夜魂来抒写他对长安的思念.4)不合意,诗中杜甫对王昭君的评价是很是高的,他身行万里,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并且又借她来暗示自己的遭遇,,所以要把他写的惊天动地,借平地大川的雄伟气象来衬托她.四.1. 五更鼓角声悲壮、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天涯霜雪霁寒宵、三峡星河影动摇,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寥寂.2. 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岁序逼人,流露出时光易逝的凄凉之感.3. 天涯点出所在地的偏远,有自伤漂泊之意.4. 四联5.该联写出了夜中所见所闻,诗人用“鼓角”、“五更”、“声悲壮”等词把兵革未息、战室频繁的气氛自然地传达出来;下句写了三峡伟丽的景色.诗人把对时局的深切关切和对三峡深夜美景的欣赏有声有色的表示出来,营造了凄凉恢弘的意境,与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相融合.6.诗人写历史英雄人物的消逝,表示了诗人极端的忧愤和感伤,英雄不再,感慨自己更不克不及像他们那样改动这战乱的世道,也将终归尘埃,一种落寞与无奈涵蓄地表达出来.五.1.不合意.这一今一昔可理解为过来曾听说过洞庭水,哪里想到迟暮之年却登上,万般感伤,昔日的向往与理想,今日全成了泡影.这样与前面感慨漂泊天涯,北望长安太平盛世,“凭轩涕泗流”声泪俱下相一致.2.颔联创设了极其雄浑阔大的意境.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所断裂,一分为二.日月星辰恍如漂浮在水面上,慢慢行进,开天辟地、负载日月,多么澎湃、多么大气.3.作者先写洞庭景不雅,再转到团体景况,然后与题目照应,写登楼远眺关山之北想到吐蕃犯边,国运的艰巨,忧国忧民,为之流涕.。
杜甫诗歌鉴赏题及答案
杜甫诗歌鉴赏题及答案
1.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舟一系故园心系:牵挂
B.一去紫台连朔漠去:离开
B.画图省识春风面省:曾经D.滔清沙白鸟飞回回:回旋
答案A 解析:“系”诗中指系舟上岸。
2.下列联句没有使用对仗的一项是()
A.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答案C 解析:C项前后句对应的,字词在词性和字音平仄上不符合对仗的要求。
3.下面是杜甫一首名为“宿江边阁”的小诗,中间两联语序已乱,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1孤月浪中翻2鹤鹤追飞静3材狼得食喧4薄云岩际宿
A.1432
B.4123
C.2413
D.2341
答案 B 解析:这是一首律诗,中间两联要对仗,最后一字要押韵,还要注意整首诗的起承转合问题。
综起来看,B项最恰当。
瞟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杜甫诗歌鉴赏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天地一沙鸥。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写了“名著”“官休”二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 写了“名著”“官休”二事, ”“官休 生活,那么在诗中“名著” 官休” 生活,那么在诗中“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 么呢? 么呢 名声”不是因为”文章” 不做” “名声”不是因为”文章”而”著”的,不做”官”是 因为”老病”而休的。 因为”老病”而休的。
诗歌前两联描绘了什么景象, 诗歌前两联描绘了什么景象,表达了诗人什 么情感? 么情感?
第一组: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 第一组: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 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的长夜。 凄冷) 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的长夜。(凄冷) 第二组: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 第二组: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 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雄浑阔大) 汹涌澎湃奔流不息。 雄浑阔大)
概括各联内容
第一联描绘冬景,有萧瑟之感 第二联所闻悲壮之声 第三联写夜哭、夷歌之凄惨 第四联思及先贤功业,以自己的寂寥作结果
此诗颔联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上句透露出悲惨的战争现实, 上句透露出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 的三峡夜景,诗人将二者巧妙地放在一起, 的三峡夜景,诗人将二者巧妙地放在一起, 创造了一种悲壮雄浑的发萧瑟悲 凉,星河波澜壮阔的动荡也仿佛是应和鼓 角之声,二者所传达的动荡感是一致的, 角之声,二者所传达的动荡感是一致的, 鼓角之声传播的空间更加广阔了, 鼓角之声传播的空间更加广阔了,星河的 摇动也具有了一种深邃的情致。 摇动也具有了一种深邃的情致。这两句所 描绘的意境浑然融合在一起, 描绘的意境浑然融合在一起,表达出诗人 深沉悲壮的情怀。 深沉悲壮的情怀。
杜甫古诗鉴赏大全
杜甫古诗鉴赏大全杜甫古诗鉴赏大全杜甫《月》赏析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
①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②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③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④背景诗为大历二年(767)六月初旬所作。
安史之乱后,杜甫一直在西南一带漂泊。
此时正困居夔州。
注译①万里:言月运行万里而来,又暗喻漂泊万里的诗人。
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春来:今春以来。
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这两句意为:运行万里而来的瞿塘峡的月亮,今春以来已经是第六次出现上弦月了。
首联既交代了时间(六月初旬)和地点(瞿塘峡),又寄寓了万里漂泊、羁留难归之感。
②时时:常常。
与“故故”变文同义。
开:指照亮。
满:指月光洒满。
青天:蓝天。
这两句意为:月光常常照亮我幽暗的居室,洒满无垠的蓝天。
“时时”二字既写出月的殷勤关切,又见出诗人饱经丧乱,常常夜不成寐,望月思归。
③爽:清爽,凉爽。
合:环绕,充满。
风襟:衣襟。
宋玉《风赋》:“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
”当:对着。
悬:悬挂天空。
这两句意为:月光静静洒下,凉爽透过衣襟,格外宜人;月亮高高地悬挂天空,空自对着我挂满泪痕的脸,竟无动于衷。
颔、颈两联,3、5句相接,写出月的殷勤多情;4、6句相接,写出月的清冷疏远。
王嗣奭《杜臆》云:“中四,有一喜一恨意。
时开暗室,则喜之而爽合风襟;故满青天,则恨之而空当泪脸。
一月而分作两般,景随情转故也。
”④乌鹊:乌鸦。
夜久:夜深。
这两句意为:有一只南飞的乌鹊,在月下盘旋良久,无枝可依,只好落在江边。
此联化用曹操《短歌行》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暗喻自己到处漂泊,无处栖身。
赏析:以“月”为题,让我们联系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名句。
月有一个特定的内涵:望月就易思乡。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万里”,作者先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大的背景,然后现一轮孤月。
登楼杜甫古诗文鉴赏
登楼杜甫古诗文鉴赏
登楼杜甫古诗文鉴赏
杜甫的《登楼》诗,描写了一位普普通通的官员,在众人的中间看到美景,想到人生的无常,于是产生了深刻的思考,表达了人们在人世间行走的深沉感受。
一、诗歌外景
登高远望,此乃诗人登高望远感受到美景,而欣喜若狂。
可以想象到天空晴朗,大地广阔,山峰起伏,风景秀丽。
二、诗歌情感
登楼时,诗人发现自己周围的人都是来自四面八方的旅客,烈日下站着等待,十分辛苦。
这个景象让诗人深感人生的无常,应该珍惜眼前的一刹那美好。
正是这些感悟,促成了这首《登楼》之作。
三、诗歌思想
诗人在登楼,一方面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触,是因为眼前景色的美好,而另一方面则是身边的旅客。
无论是出门旅游,还是赶路行走,人们
都时时刻刻抱有一种“去往”的想法。
即使是在拥挤的人流中,也会有这种渴求。
可这种渴求,在生活的苦难中,又为何会消失?难道生活不是一次次的长途跋涉么?人应该向往远方,努力前行,无论是风景也好,脚下的路也好,都是值得珍视的。
杜甫古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专项练习
杜甫古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专项练习月夜忆舍弟杜甫戍人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_________。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______诗。
(诗圣律诗)(2)从诗中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任意写出其中两句即可)(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问题】(2004广东卷)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考题原貌]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题解]有人认为此诗作于夔州,有人认为作于江陵,当以后者为是。
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峡,秋天,流寓湖北江陵、公安等地,诗即作于此间。
诗题作《江汉》,近乎无题,大概漂泊流徙中,已无心拟题。
杜甫这时已五十六岁,长期飘零,历尽艰辛,北归无望,生计日困,至老仍如浮云行止无定,心中自然颇多感慨。
尽管如此,诗人忠魂仍存,壮心犹在,并未因处境困顿和年老多病而悲观消沉,此诗就集中地表现了这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
[句解][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漂泊江汉,我这思归故乡的天涯游子,在茫茫天地之间,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
“江汉”,长江、汉水之间。
首联表达出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有自嘲意。
“思归客”是杜甫自谓,因为身在江汉,时刻思归故乡,但思归而不得,饱含天涯沦落的无限辛酸。
“乾坤”,即天地。
“腐儒”,迂腐的读书人,这里实际是诗人自指不会迎合世俗。
杜甫古诗鉴赏
【篇⼀】《空囊》翠柏苦犹⾷⑴,晨霞⾼可餐⑵。
世⼈共卤莽⑶,吾道属艰难⑷。
不爨井晨冻⑸,⽆⾐床夜寒。
囊空恐羞涩⑹,留得⼀钱看⑺。
【注释】⑴翠柏:原产中国的⼀种松科乔⽊。
⑵晨:⼀作“明”。
⾼:⼀作“朝”。
⑶卤(lǔ)莽:通“鲁莽”,苟且偷安。
⑷吾道:我的忠君报国之道。
⑸爨(cuàn):烧⽕做饭。
⑹囊空:谓袋中⽆钱。
⑺⼀钱:⼀⽂钱,指极少的钱。
【⽩话译⽂】纵然翠柏味苦,朝霞⾼⾼,也还可以当作饭餐。
世⼈⼤多苟且偷⽣,我持节守道显得异常艰难。
早晨开不了⽕,井⽔也冻了,夜来⽆⾐难御寒。
太贫穷了怕⼈笑话,袋中还是应该留下⼀⽂钱。
【创作背景】此诗当作于唐肃宗乾元⼆年(759年),当时杜甫弃官由华州寄居秦州同⾕(治今⽢肃成县)。
这时战乱动荡仍未平息,诗⼈⽣活极其艰难。
【赏析】⾸联“翠柏苦犹⾷,明霞⾼可餐”,诗⼈紧扣诗题,意在⾔外,写出两层意思,⼀层是说穷困潦倒,只得餐霞⾷柏,权且充饥,这是明意。
除此之外,还有另⼀层⾔外之意,在古⼈看来,明霞翠柏均⾮凡俗之物,杜甫此语出⾃《列仙传》“⾚松⼦好⾷柏实”和司马相如《⼤⼈赋》“呼吸沆瀣餐朝霞”。
表现杜甫虽⽣当乱世,饥寒交迫,但仍不同流俗,品节⾼尚。
颔联“世⼈共卤莽,吾道属艰难”,揭⽰囊空的根本原因。
所谓“世⼈共卤(鲁)莽”,指⼈多苟且偷安。
战乱爆发后,诗⼈弃家鄜州,奔赴灵武,中途陷于叛军之⼿,后⼜因两次直⾔上奏,受贬去职,但他“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及⾄贫寒如此,仍然持道守节。
这⾥,杜甫所说的“吾道”,是不愿苟得之直道,忠勇报国之达道。
颔联两句,通过对⽐的⼿法,将杜甫⾼尚不俗的品格鲜明地凸现出来了。
颈联“不爨井晨冻,⽆⾐床夜寒”,进⽽具体写贫状。
作者皆从“寒”字来⼊笔。
上句说“不爨”,并⾮因为“井晨冻”,⽽是因为⽆⾷。
严冬季节,却晨炊⽆⽶,夜寒难御,可见⼀贫如洗。
尾联“囊空恐羞涩,留得⼀钱看”,点明“空囊”题旨。
在写法上,此联出之以幽默诙谐之笔。
诗⼈已是⾝⽆分⽂,贫不⾃救,却还要强留⼀钱在空囊之中,以免他⼈笑话,这举动本⾝就是⼀种反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这首七律,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深秋,其时杜甫在成都。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史朝义逆势正炽。
江东(长江下游)一带虽未遭受兵祸,但九月间江淮大饥,再加上统治者严加盘剥,于是暴动四起,饿殍塞途。
此诗是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在深沉的别情中流露出蒿目时艰、忧心国难的浩茫心事。
诗发端即自不凡,苍劲中蕴有一股郁抑之气。
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这样的美谈,在干戈遍地的今天,已经很难找到。
这就从侧面扣住题意“觐省”,并且点示出背景。
第二句,诗的脉络继续沿着深沉的感慨向前发展,突破“不见老莱衣”这种天伦之情的范围,而着眼于整个时代。
安史之乱使社会遭到极大破坏,开元盛世一去不复返了。
诗人深感人间万事都已颠倒,到处是动乱、破坏和灾难,不由发出了声声叹息。
“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多么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多少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何等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四两句,紧承“万事非”而来,进一步点明题意。
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自己骨肉同胞的怀念。
在动乱中,诗人与弟妹长期离散,生死未卜,岂非有家等于“无家”!这也正是“万事非”中的一例。
相形之下,韩十四似乎幸运得多了。
可是韩十四与父母分手年久,现在江东一带又不太平,“访庭闱”恐怕也还有一番周折。
所以诗人用了一个摇曳生姿的探问句,表示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
同时透露出际此乱世,韩十四的前途也不免有渺茫之感。
这一联是前后相生的流水对,从自己的“无家寻弟妹”,引出对方的“何处访庭闱”,宾主分明,寄慨遥深,有一气流贯之妙。
韩十四终于走了。
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
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他还在凝想入神。
韩十四走的主要是长江水路,宜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乘地。
这时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
水声回响不绝,韩十四坐的船也就越走越远,诗人的离情别绪,也被曲曲弯弯牵引得没完没了。
一个“静”字,越发突出了滩声汩汩,如在目前。
所谓以静衬动,写得实在传神。
等到把离思从幻觉中拉回来,才发现自己依然站在二人分袂之地。
只是江上的暮霭渐浓,一阵阵寒风吹来,砭人肌骨。
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秋意更深了。
一种孤独感蓦然向诗人袭来。
此二句一纵一收,堪称大家手笔。
别绪随船而去,道出绵绵情意;突然收回,景象更觉怅然。
此情此景,简直催人泪下。
尾联更是余音袅袅,耐人咀嚼。
出句是说,分手不宜过多伤感,我们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
“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又双绾行者、留者,也起到收束全诗的作用。
对句意为,虽说如此,只怕不能实现同返故乡的愿望。
韩十四与杜甫可能是同乡,诗人盼望有一天能和他在故乡重逢。
但是,世事茫茫难卜,这年头谁能说得准呢?诗就在这样欲尽不尽的诚挚情意中结束。
“犹恐”二字,用得很好,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耽忧,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倍觉意味深长。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不落专写凄凄戚戚之情的窠臼。
诗人笔力苍劲,伸缩自如,包容国难民忧,个人遭际,离情别绪深沉委婉,可谓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诗歌鉴赏杜甫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杜甫定居草堂后,经过他的一番经营,草堂园亩扩展了,树木栽多了。
水亭旁,还添了专供垂钓、眺望的水槛。
诗人经过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后,现在得到了安身的处所,面对着绮丽的风光,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些歌咏自然景物的小诗。
《水槛遣心》二首,大约作于公元七六一年。
此为第一首,写出了诗人离开尘嚣的闲适心情。
轩,长廊;楹,柱子。
赊,远。
首联先写草堂的环境:这儿离城郭很远,庭园开阔宽敞,旁无村落,因而诗人能够极目远眺。
中间四句紧接着写眺望到的景色。
“澄江平少岸”,诗人凭槛远望,碧澄清澈的江水,浩浩荡荡,似乎和江岸齐平了。
这是写远景;“幽树晚多花”则写近景,草堂四周郁郁葱葱的树木,在春日的黄昏里,盛开着姹紫嫣红的花朵,散发出迷人的清香。
五、六两句刻画细腻,描写极为生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你看,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喷吐着水泡儿,欢欣地游到水面来了。
燕子呢,轻柔的躯体,在微风的吹拂下,倾斜着掠过水蒙蒙的天空……这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
叶梦得《石林诗话》云:“诗语忌过巧。
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如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
细雨着水面为沤,鱼常上浮而淰。
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矣。
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胜,惟微风乃受以为势,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句。
”唯其雨细,鱼儿才欢腾地游到上面;如果雨猛浪翻,鱼儿就潜入水底了。
唯其风微,燕子才轻捷地掠过天空;如果风大雨急,燕子就会禁受不住了。
诗人遣词用意精微至此,为人叹服。
“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极其自然;“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逼肖生动。
诗人细致地描绘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其意在托物寄兴。
从这二句诗中,我们不是可以感到诗人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吗?这就是所谓“缘情体物”之工。
尾联呼应起首两句。
以“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对比,更显得这儿非常闲适幽静。
全诗八句都是对仗,而且描写中,远近交错,精细自然,“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划之痕”。
它句句写景,句句有“遣心”之意。
黄宾虹先生曾经说过:“山水画乃写自然之性,亦写吾人之心。
”(《黄宾虹画语录》)高明的绘画如此,感人的诗歌更是如此。
此诗描绘的是草堂环境,然而字里行间含蕴的,却是诗人优游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春天的热爱。
《琴台》诗歌鉴赏杜甫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
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
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
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
此诗是杜甫晚年在成都凭吊司马相如遗迹琴台时所作。
“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起首凌空而下,从相如与文君的晚年生活着墨,写他俩始终不渝的真挚爱情。
司马相如晚年退居茂陵,这里以地名指代相如。
这两句是说,司马相如虽已年老多病,而对文君仍然怀着热烈的爱,一如当初,丝毫没有衰减。
短短二句,如仇兆鳌说:“病后犹爱,言钟情之至。
”(《杜诗详注》)还有人评论说:“言茂陵多病后,尚爱文君,其文采风流,固足以传闻后世矣。
”(《杜诗直解》)诗的起笔不同寻常,用相如、文君晚年的相爱弥深,暗点他们当年琴心相结的爱情的美好。
“酒肆人间世”一句,笔锋陡转,从相如、文君的晚年生活,回溯到他俩的年轻时代。
司马相如因爱慕蜀地富人卓王孙孀居的女儿文君,在琴台上弹《凤求凰》的琴曲以通意,文君为琴音所动,夜奔相如。
这事遭到卓王孙的竭力反对,不给他们任何嫁妆和财礼,但两人决不屈服。
相如家徒四壁,生活困窘,夫妻俩便开了个酒店,以卖酒营生。
“文君当垆,相如身自著犊鼻褌(即围裙,形如犊鼻),与庸保杂作,涤器于市中”(《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一个文弱书生,一个富户千金,竟以“酒肆”来蔑视世俗礼法,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是要有很大的勇气的。
诗人对此情不自禁地表示了赞赏。
“琴台日暮云”句,则又回到诗人远眺之所见,景中有情,耐人寻味。
我们可以想象,诗人默默徘徊于琴台之上,眺望暮霭碧云,心中自有多少追怀歆羡之情!“日暮云”用江淹诗“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语,感慨今日空见琴台,文君安在?引出下联对“野花”、“蔓草”的联翩浮想。
这一联,诗人有针对性地选择了“酒肆”、“琴台”这两个富有代表性的事物,既体现了相如那种倜傥慢世的性格,又表现出他与文君爱情的执着。
前四句诗,在大开大阖、陡起陡转的叙写中,从晚年回溯到年轻时代,从追怀古迹到心中思慕,纵横驰骋,而又紧相钩连,情景俱出,而又神思邈邈。
“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两句,再现文君光彩照人的形象。
相如的神彩则伴随文君的出现而不写自见。
两句是从“琴台日暮云”的抬头仰观而回到眼前之景:看到琴台旁一丛丛美丽的野花,使作者联想到它仿佛是文君当年脸颊上的笑靥;一丛丛嫩绿的蔓草,仿佛是文君昔日所着的碧罗裙。
这一联是写由眼前景引起的,出现在诗人眼中的幻象。
这种联想,既有真实感,又富有浪漫气息,宛似文君满面花般笑靥,身着碧草色罗裙已经飘然悄临。
结句“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明快有力地点出全诗主题。
这两句是说,相如、文君反抗世俗礼法,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后来几乎是无人继起了。
诗人在凭吊琴台时,其思想感情也是和相如的《琴歌》紧紧相连的。
《琴歌》中唱道:“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颉颉颃颃兮共翱翔。
”正因为诗人深深地了解相如与文君,才能发出这种千古知音的慨叹。
这里,一则是说琴声已不可再得而闻;一则是说后世知音之少。
因此,《琴歌》中所含之意,在诗人眼中决不是一般后世轻薄之士慕羡风流,而是“颉颉颃颃兮共翱翔”的那种值得千古传诵的真情至爱。
《江亭》诗歌鉴赏杜甫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
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761),那时杜甫居于成都草堂,生活暂时比较安定,有时也到郊外走走。
表面看上去,“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和那些山林隐士的感情没有很大的不同;然而一读三、四两句,区别却是明显的。
从表面看,“水流心不竞”,是说江水如此滔滔,好象为了什么事情,争着向前奔跑;而我此时却心情平静,无意与流水相争。
“云在意俱迟”,是说白云在天上移动,那种舒缓悠闲,与我此时的闲适心情全没两样。
仇兆鳌说它“有淡然物外、优游观化意”(《杜诗详注》)是从这方面理解的,可惜只是一种表面的看法。
不妨拿王维的“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归嵩山作》)来对比一下。
王维是自己本来心中宁静,从静中看出了流水、暮禽都有如向自己表示欢迎、依恋之意;而杜甫这一联则从静中得出相反的感想。
“水流心不竞”,本来心里是“竞”的,看了流水之后,才忽然觉得平日如此栖栖遑遑,毕竟无谓,心中陡然冒出“何须去竞”的一种念头来。
“云在意俱迟”也一样,本来满腔抱负,要有所作为,而客观情势却处处和自己为难。
在平时,本是极不愿意“迟迟”的,如今看见白云悠悠,于是也突然觉得一向的做法未免是自讨苦吃,应该同白云“俱迟”才对了。
王诗“流水如有意”,“有意”显出诗人的“无意”;杜诗“水流心不竞”,“不竞”泄露了诗人平日的“竞”。
真是“正言若反”,在作者却是不自觉的。
下面第三联,更是进一步揭出诗人杜甫的本色。
“寂寂春将晚”,带出心头的寂寞;“欣欣物自私”,透露了众荣独瘁的悲凉。
这是一种融景入情的手法。
晚春本来并不寂寞,诗人此时处境闲寂,移情入景,自然觉得景色也是寂寞无聊的了;眼前百草千花争奇斗艳,欣欣向荣,然而都与己无关,引不起自己心情的欣悦,所以就嗔怪春物的“自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