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精选 诗歌鉴赏 练习题30篇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精选 诗歌鉴赏 练习题30篇带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d793f97a8956bec0875e353.png)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精选诗歌鉴赏练习题30篇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2题。
马诗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①。
何当金络脑②,快走踏清秋。
【注释】①〔钩〕一种弯刀。
②〔何当金络脑〕意谓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
(1)这是一首边塞诗,由哪些事物景象可看出?(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表达更为明显?2.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感受不一样的雨。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从这首诗的题目上看,这是一场________(季节)的雨。
(2)诗中描写“雨前”的诗句是“________”;描写“雨中”的诗句是“________”;描写“雨后”的诗句是“________”。
(3)①从全诗来看,诗人所描写的雨是(________)。
A.和风细雨 B.毛毛细雨 C.连绵阴雨 D.疾风骤雨②这样选择是因为诗中的“________” 四个字和“________ ”三个字给出了答案。
3.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①诗句中“潜”字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饱含诗人________的心情。
②用自己的话写写这两句诗的意思:________(2)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①这两句诗写出了________的美丽景象,“________”与“________”相互映衬,不但点明了云厚雨足的特点,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②诗人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________)A.触觉 B.听觉 C.视觉 D.嗅觉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练习。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节选)何其芳我的歌呵,你飞吧,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快乐或者好的思想,都变成声音飞到四方八面去吧,不管它像一阵微风或者一片阳光。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3d0c78558f5f61fb7366679.png)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问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 “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 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 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2)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龙标被贬之地的偏远?(4)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1)B,C(2)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3)“闻道龙标过五溪”、“随风直到夜郎西”。
(4)拟人。
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
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
B项“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有误;“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C项““过五溪”,五溪为湘黔交界处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
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有误。
(2)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句子的赏析。
要通过联系写作背景、作家风格,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意思。
杨花落尽,杨花,柳絮。
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甚至啼血。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景物是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459b0eedaef5ef7bb0d3c2d.png)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诗歌阅读湖口送友人李频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注释】①湖:指洞庭湖。
②中流:指江心。
③湘烟:指雾霭。
④楚田:指田野。
(1)诗歌前三句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离人独上洞庭湖”一句中的“独”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答案】(1)雾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
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
(2)“独”是独自的意思,这里是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第一、二联分析。
这几句写"湖口"所见:先是放眼湘江水岸,看到暮霭、芦苇、田野:接着远眺云梦,但见飞雪、去雁:最后注目孤舟离人。
一切景语皆成情语。
飞雪暮霭,迷漫着一种凄冷压抑的氛围;四野茫茫,更显出离人的伶仃;大雁孤飞,象征着友人旅途的寂寞艰辛。
据此可知这几个意象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
(2)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李频在湖口送别友人离去,结合诗歌前四句分析,傍晚时分,湘江水流在暮霭的笼罩之下更加浩渺,两岸漫无边际的芦苇连接着广袤的田野。
严冬快要过去了,大雁冲起云梦泽的积雪,准备往北飞去了。
在这样的日子里,友人来到洞庭湖边登上了北去的航船。
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没有人陪伴,一路上该是多么的寂寞孤独呀,这里的“独” 是独自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故答案为:⑴雾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
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
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这里是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及意境的能力。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 训练30篇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 训练30篇带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a943f384afe04a1b171dea8.png)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训练30篇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与欣赏。
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我歌唱早晨,快乐或者好的思想,我歌唱希望,都变成声音飞到四方八面去吧,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不管它像一阵微风我歌唱正在生长的力量。
或者一片阳光。
我的歌呵,轻轻地从我琴弦上你飞吧,失掉了成年的忧伤,飞到年轻人的心中我重新变得年轻了,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我的血流得很快,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渴望。
(1)“歌唱”的意思是________,“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实则是________。
(2)诗歌中揭示主题的诗句是:________。
(3)最后一节中,“梦想”和“渴望”的含义是什么?(4)四节诗分别应怎样来朗读?请选填。
A.真挚炽热 B.舒缓欣慰 C.活泼明快 D.深情祝福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2.课内阅读。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作者是________代的________。
体裁是________,“卜算子”是________,“送鲍浩然之浙东”是________。
(2)“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抒写了词人________。
这句既写送________,又送________,表达了词人对________的留恋,对________的深情。
(3)“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这两句写出了词人________溢于言表,对友人鲍浩然的________也隐藏在词句中。
(4)“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几句中,词人把水比作________,把山比喻为________巧妙形象地描绘出眼前这幅________。
3.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①诗句中“潜”字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饱含诗人________的心情。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 训练20篇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 训练20篇带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0c5a60f6f1aff00bfd51eae.png)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训练20篇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老马臧克家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前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一九三二年四月【背景资料】《老马》写于1932年,是臧克家诗集《烙印》中的名篇之一。
作者曾说:“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我对蒋介石政权全盘否定,而对于革命的前途,觉得十分渺茫。
生活是苦痛的,心情是沉郁而悲愤的。
”作者亲眼看到了一匹命运悲惨令人同情的老马,不写出来,心里就有一种压力。
(1)“它有泪只往心里咽”一句中,“咽”字如何理解?(2)老马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却“横竖不说一句话”,对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老马十分温顺,完全忠于人类。
B.老马一向是逆来顺受,喜欢这种压力。
C.老马默默忍受着,是因为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能任人宰割。
(3)对《老马》这首诗,臧克家曾说:“写老马就是写老马本身,读者如何理解,那是读者的事,见仁见智,也不全相同。
”你认为“老马”的形象代表着什么?(4)评论家对于诗中“眼前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的理解向来有争议,有人认为表现了“老马”对未来充满向往和憧憬,有人认为表现了“老马”对前途的茫然。
你是如何认识这个问题的?谈谈你的看法。
2.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①诗句中“潜”字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饱含诗人________的心情。
②用自己的话写写这两句诗的意思:________(2)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①这两句诗写出了________的美丽景象,“________”与“________”相互映衬,不但点明了云厚雨足的特点,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②诗人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________)A.触觉 B.听觉 C.视觉 D.嗅觉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 训练40篇(精编版)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 训练40篇(精编版)带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4ea925502d276a201292ea8.png)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训练40篇(精编版)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_。
五岭逶迤腾细浪,____________。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____________,三军过后尽开颜。
(1)将诗歌补充完整。
(2)用自己的话说说“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意思。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前夕写下的一首旧体诗,为七言律诗B.从“只等闲”可以看出红军战士对敌人和困难的藐视及乐观的精神C.“逶迤”“磅礴”“细浪”“泥丸”突出了长征路上的艰难D.从“尽开颜”可以感受到红军因最后胜利即将到来而喜悦的心情(4)“腾细浪”和“走泥丸”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5)“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暖”和“寒”形成鲜明的对比,“暖”字表达了________,“寒”字让我们体会到________。
(6)本诗主要围绕“________”这个“面”,通过腾越五岭、疾跨________、巧渡________、飞夺________、喜踏________这五个具体的“点”,表现了红军________形象和________精神。
(7)“金沙水拍云崖暖”中的“云崖”原是“悬崖”,后才改为“云崖”。
你觉得这样修改好吗?为什么?2.课内阅读。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展示的画面。
(2)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3.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含答案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d601733fe4733687e21aaf9.png)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含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暮春【宋】黄庚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________斜阳叫子规。
(1)从诗中落花、________、________等词中可见暮春之景。
(2)诗歌最后一联空缺处有人填“树”,有人填“道”,你赞成哪个词语?请结合诗歌内容说明理由。
【答案】(1)柳绵飘白;东风老(子规叫)(2)选“树”好。
一“道”侧重于描写斜阳在天空中的余晖,是静态的昏黄之景;而一“树”则是体现斜阳落在树木上投下斑驳的树影,光影交错,具有动态的画面感。
同时,一“树”斜阳又与后文“叫子规”相呼应,在影影绰绰的树木、斜阳中,子规声声啼叫“归去”。
【解析】【分析】(1)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惜春伤感之情;(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遣词炼句。
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绘景象,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注意看看这个字词有没有构成特殊的语法现象,或有没有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表达技巧。
故答案为:(1)① 柳绵飘白;② 东风老(子规叫)。
(2)选“树”好。
一“道”侧重于描写斜阳在天空中的余晖,是静态的昏黄之景;而一“树”则是体现斜阳落在树木上投下斑驳的树影,光影交错,具有动态的画面感。
同时,一“树”斜阳又与后文“叫子规”相呼应,在影影绰绰的树木、斜阳中,子规声声啼叫“归去”。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意象。
答题时应注意,花瓣飘落。
柳絮飘飞,春风将尽,子规啼叫,这些景物体现诗歌描写暮春的景物特征。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遣词炼句。
答题时应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可以从字的词性或运用的修辞或其他方法入手,然后根据运用的方法来分析该词表达的效果,最后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a2fc80700abb68a882fb18.png)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野池(唐)王建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________,植物________的景象。
(2)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满溢(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加以归纳,“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的意思是:野外的池塘水满的已经连到秋天的河堤,菱花结了果实草木很茂盛.前一句写出了池水满的特点,因为有丰富的池水的滋养,菱花结了果实蒲叶长得非常茂盛.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满溢(满)、丰盛(茂盛、果实丰硕、生机勃)。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诗句描绘了野池蜻蜓随意飞舞,鱼儿任意游玩的悠闲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故答案为:(1)① 满溢(满);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概括要点作答。
池水:满溢(满);植物:丰茂(茂盛、果实丰硕)。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2.阅读选段,按要求做题。
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阅读诗歌,分析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b2972fb8762caaedc33d41a.png)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横塘(宋)范成大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1)诗以“石桥”“朱塔”等物的“________”(用诗中的词语填写)反衬出人、事的变化。
(2)诗末句寓情于景,颇具情韵。
试分析诗人的情感与景物是怎样巧妙融合的。
【答案】(1)依然(2)写横塘的景中,如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与离情别绪直接相连;结尾以景物作结,烘托离别之情。
【解析】【分析】(1)春到横塘,绿满平川,石桥依旧横卧,朱塔依然屹立,可是诗人却要与友人分别了。
“依然”一词,以景物的不变反衬出人事的变化,流露出依依难舍、留恋难分的情味。
(2)末句以景结情(寄情于景、拟人等),写横塘景中与离情别绪相连的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烘托离别之情。
末句并未用任何离恨相思之词,只是用雨丝风片、垂柳轻舟,象征依依惜别之情,与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融为一体,以抒情之笔写景,颇具情韵。
【点评】此题考查诗歌赏析。
(1)此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做此类题,要注意理解全诗的意思,重点理解“ 石桥朱塔两依然”的诗的意思。
(2)此题考查诗句表现手法。
主要围绕情景交融的写法来展开,要注意围绕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来分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本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的情感。
(2)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你能从炼字上说说它妙在哪里吗?【答案】(1)思乡(2)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二字使之拟人化。
【解析】【分析】(1)这首诗最后一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含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a351f58ccbff121dc368315.png)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含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曲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2)“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3)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案】(1)深秋晚景图(2)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3)断肠人在天涯。
抒写游子的孤苦寂寞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解析】【分析】(1)根据“枯藤”“夕阳”“西风”可知是深秋的傍晚写照。
(2)“枯藤老树昏鸦”属于悲凉景象,“小桥流水人家”属于喜景,二者形成对比,衬托出作者的思乡情深。
(3)直接抒情,可以映照在重点词语上。
断肠,就是一种内心苦楚的倾诉。
(4)“小桥流水人家”是一种他乡的乐景描写,这反而加重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属于以乐景写哀情。
故答案为:(1)深秋晚景图;(2)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3)断肠人在天涯。
抒写游子的孤苦寂寞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意象、意境的赏析能力。
一系列深秋的荒凉意象,表达了一种深秋的凄清和孤寂景象。
(2)本题考查对古诗写作技巧的理解。
作者有时以乐写乐,以悲写悲,但也能以乐衬悲,悲则更悲,本诗就是这样的情形。
(3)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作者写尽人间的悲欢离合,结尾用“断肠人”三个字倾诉了内心的思乡苦痛。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4413bdd1a37f111f1855b94.png)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描写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请从修辞的角度对诗歌的后两句进行赏析。
【答案】(1)首句描绘了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
诗人通过描绘这种暮春景象,渲染了一种哀伤愁苦的气氛。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把离别的愁绪托付给明月;希望明月尽快带去诗人对朋友的问候。
【解析】【分析】(1)首句描绘“杨花落尽”、“子规啼”,是一句自然环境描写,可从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来分析:表明的时间季节,渲染了凄凉冷落的气氛,烘托了离别忧伤的心情。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您一直到夜郎以西。
这句诗将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拟人化,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同情、关切和慰藉。
故答案为:⑴首句描绘了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
诗人通过描绘这种暮春景象,渲染了一种哀伤愁苦的气氛。
⑵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把离别的愁绪托付给明月;希望明月尽快带去诗人对朋友的问候。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诗歌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题干的要求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
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诗歌,注意作者的人生经历、所处环境,结合诗句的意思和表现手法进行赏析。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颔联主要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100.docx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100.docx](https://img.taocdn.com/s3/m/0eebe571da38376bae1fae4d.png)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100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寒夜【宋】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① 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② 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① 竹炉: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
② 才:仅。
(1)“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能让人产生哪些联想?(2)试从“梅花”这个意象来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
(2)“梅花”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
【解析】【分析】( 1)这首诗被《千家诗》选入,所以流传很广,几乎稍读过些古诗的人都能背诵,“寒夜客来茶当酒”,几被当作口头话来运用。
常在口头的话,说的时候往往用不着思考,脱口而出,可是细细品味,总是有多层转折,“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就可以让人产生很多联想。
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可以“倚杖无时夜敲门”,主人不必专门备酒,也不必因为没有酒而觉得怠慢客人。
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所以能与主人寒夜煮茗,围炉清谈,不在乎有酒没酒。
“(2)本题考查根据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后两句以写景融入说理。
夜深了,明月照在窗前,窗外透进了阵阵寒梅的清香。
这两句写主客在窗前交谈得很投机,却有意无意地牵入梅花,于是心里觉得这见惯了的月色也较平常不一样了。
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在内,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
寻常一样窗前月,来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月光下啜茗清谈,这气氛可就与平常大不一样了。
故答案为:( 1)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291c2674b35eefdc8d33387.png)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含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横塘(宋)范成大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1)诗以“石桥”“朱塔”等物的“________”(用诗中的词语填写)反衬出人、事的变化。
(2)诗末句寓情于景,颇具情韵。
试分析诗人的情感与景物是怎样巧妙融合的。
【答案】(1)依然(2)写横塘的景中,如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与离情别绪直接相连;结尾以景物作结,烘托离别之情。
【解析】【分析】(1)春到横塘,绿满平川,石桥依旧横卧,朱塔依然屹立,可是诗人却要与友人分别了。
“依然”一词,以景物的不变反衬出人事的变化,流露出依依难舍、留恋难分的情味。
(2)末句以景结情(寄情于景、拟人等),写横塘景中与离情别绪相连的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烘托离别之情。
末句并未用任何离恨相思之词,只是用雨丝风片、垂柳轻舟,象征依依惜别之情,与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融为一体,以抒情之笔写景,颇具情韵。
【点评】此题考查诗歌赏析。
(1)此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做此类题,要注意理解全诗的意思,重点理解“ 石桥朱塔两依然”的诗的意思。
(2)此题考查诗句表现手法。
主要围绕情景交融的写法来展开,要注意围绕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来分析。
2.品味诗歌语言,完成下列人物对话。
赏牡丹唐代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①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裴给事宅白牡丹唐代卢纶长安豪贵惜春残,争玩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②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注释】①芙蕖:荷花的别名。
②玉盘:诗中指白牡丹。
(1)这两首写牡丹的诗。
都运用了衬托手法,比如《赏牡丹》中,刘禹锡用________衬托牡丹的特点;《裴给啊宅白牡丹》中,卢纶用________衬托白牡丹的品质。
(2)是的,这两首诗运用的手法一致,但是表现出牡丹不同的特点,你能结合内容说说它们的不同之处吗?【答案】(1)芍药、芙蕖;紫牡丹(2)《赏牡丹》中,作者通过芍药的妖无格、芙蕖的净少情,表现出作者眼中牡丹花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裴给事宅白牡丹》中,作者通过写长安城里的年轻人争相着去亲近、观赏紫牡丹,来表现出无人欣赏的白牡丹具有孤傲、高洁、素雅的特点。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精选附答案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精选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442d962482fb4daa58d4b5c.png)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附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野池(唐)王建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________,植物________的景象。
(2)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满溢(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加以归纳,“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的意思是:野外的池塘水满的已经连到秋天的河堤,菱花结了果实草木很茂盛.前一句写出了池水满的特点,因为有丰富的池水的滋养,菱花结了果实蒲叶长得非常茂盛.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满溢(满)、丰盛(茂盛、果实丰硕、生机勃)。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诗句描绘了野池蜻蜓随意飞舞,鱼儿任意游玩的悠闲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故答案为:(1)① 满溢(满);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概括要点作答。
池水:满溢(满);植物:丰茂(茂盛、果实丰硕)。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①,侧坐莓苔②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①纶,钓丝,“垂纶”即垂钓。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618440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d4.png)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咨询题野池(唐)王建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________,植物________的景象。
(2)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么样的情感?【答案】(1)满溢(满);丰茂(茂密、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日子的憧憬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要在明白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加以归纳,“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的意思是:野外的池塘水满的差不多连到秋天的河堤,菱花结了果实草木非常茂密.前一句写出了池水满的特点,因为有丰富的池水的滋养,菱花结了果实蒲叶长得很茂密.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满溢(满)、丰盛(茂密、果实丰硕、生机勃)。
(2)本题考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明白,抓住诗中的要紧景物,用自个儿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个儿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制造,语言力求优美。
诗句描绘了野池蜻蜓随意飞舞,鱼儿任意游览的悠闲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日子的憧憬之情。
故答案为:(1)① 满溢(满);②丰茂(茂密、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日子的憧憬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主要扣“情”或“景”,认真体会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普通答题办法是抓住诗中要紧景物再现画面,概括要点作答。
池水:满溢(满);植物:丰茂(茂密、果实丰硕)。
(2)本题考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味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日子的憧憬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田园乐(唐)王维萋萋芳草春绿,降降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别识衣冠。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cdd56baaa00b52acfc7ca95.png)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含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曲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2)“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3)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案】(1)深秋晚景图(2)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3)断肠人在天涯。
抒写游子的孤苦寂寞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解析】【分析】(1)根据“枯藤”“夕阳”“西风”可知是深秋的傍晚写照。
(2)“枯藤老树昏鸦”属于悲凉景象,“小桥流水人家”属于喜景,二者形成对比,衬托出作者的思乡情深。
(3)直接抒情,可以映照在重点词语上。
断肠,就是一种内心苦楚的倾诉。
(4)“小桥流水人家”是一种他乡的乐景描写,这反而加重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属于以乐景写哀情。
故答案为:(1)深秋晚景图;(2)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3)断肠人在天涯。
抒写游子的孤苦寂寞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意象、意境的赏析能力。
一系列深秋的荒凉意象,表达了一种深秋的凄清和孤寂景象。
(2)本题考查对古诗写作技巧的理解。
作者有时以乐写乐,以悲写悲,但也能以乐衬悲,悲则更悲,本诗就是这样的情形。
(3)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作者写尽人间的悲欢离合,结尾用“断肠人”三个字倾诉了内心的思乡苦痛。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a9f13dbe1e650e53ea992c.png)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曲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2)“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3)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案】(1)深秋晚景图(2)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3)断肠人在天涯。
抒写游子的孤苦寂寞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解析】【分析】(1)根据“枯藤”“夕阳”“西风”可知是深秋的傍晚写照。
(2)“枯藤老树昏鸦”属于悲凉景象,“小桥流水人家”属于喜景,二者形成对比,衬托出作者的思乡情深。
(3)直接抒情,可以映照在重点词语上。
断肠,就是一种内心苦楚的倾诉。
(4)“小桥流水人家”是一种他乡的乐景描写,这反而加重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属于以乐景写哀情。
故答案为:(1)深秋晚景图;(2)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3)断肠人在天涯。
抒写游子的孤苦寂寞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意象、意境的赏析能力。
一系列深秋的荒凉意象,表达了一种深秋的凄清和孤寂景象。
(2)本题考查对古诗写作技巧的理解。
作者有时以乐写乐,以悲写悲,但也能以乐衬悲,悲则更悲,本诗就是这样的情形。
(3)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作者写尽人间的悲欢离合,结尾用“断肠人”三个字倾诉了内心的思乡苦痛。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含答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4b8d404168884868662d61a.png)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含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选文,回答问题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从诗中的“ ________”、“ ________”、“ 昼梦”、“南风”等意象可知,这首诗写的是夏季的生活场景。
(2)本诗中“偷”字用得好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答案】(1)青苔;绿树(2)“偷”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南风这个旧相识的顽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解析】【分析】(1)根据夏季景物的特点答题。
“新苔”满地说明是夏天,“绿树”也说明是夏天。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夏季的中午,诗人午睡醒来,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南风把房门吹开,正不停地掀起桌上的书页。
因此这里的“偷”是“偷偷的,在人不知不觉时”的意思,它把南风拟人化,写出了南风这个旧相识的顽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青苔;绿树⑵“偷”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南风这个旧相识的顽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所写季节、时间的能力。
每个季节,甚至每个季节每个时段都有其代表性的事或物,答题时只要结合诗中有关信息分析即可。
⑵该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分析,考查的是炼字的艺术。
分析“炼字”的妙处,先看诗句写什么内容,然后看所“炼”之字在诗句景物描写或情感的表达方面富有怎样的表现力,起到什么作用。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汉①上晚步(宋)赵长卿何处一声鸣橹,惊起满川寒鹭。
一著画难成,雪霁②乱山无数。
且住,且住,数遍溪南烟树。
【注】①汉:汉江。
②霁:雪后转晴。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A. 忆江南B. 如梦令C. 浣溪沙D. 沁园春(2)“且住,且住,数遍溪南烟树”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1)B(2)表达了词人无限的留恋之情。
“一声鸣橹”后的满川寒鹭、雪霁乱山,都给人无数惊喜,平添不少江山生趣,使得词人流连忘返。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附答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6944b9619e8b8f67c1cb995.png)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附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横塘(宋)范成大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1)诗以“石桥”“朱塔”等物的“________”(用诗中的词语填写)反衬出人、事的变化。
(2)诗末句寓情于景,颇具情韵。
试分析诗人的情感与景物是怎样巧妙融合的。
【答案】(1)依然(2)写横塘的景中,如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与离情别绪直接相连;结尾以景物作结,烘托离别之情。
【解析】【分析】(1)春到横塘,绿满平川,石桥依旧横卧,朱塔依然屹立,可是诗人却要与友人分别了。
“依然”一词,以景物的不变反衬出人事的变化,流露出依依难舍、留恋难分的情味。
(2)末句以景结情(寄情于景、拟人等),写横塘景中与离情别绪相连的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烘托离别之情。
末句并未用任何离恨相思之词,只是用雨丝风片、垂柳轻舟,象征依依惜别之情,与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融为一体,以抒情之笔写景,颇具情韵。
【点评】此题考查诗歌赏析。
(1)此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做此类题,要注意理解全诗的意思,重点理解“ 石桥朱塔两依然”的诗的意思。
(2)此题考查诗句表现手法。
主要围绕情景交融的写法来展开,要注意围绕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来分析。
2.诗歌阅读湖口送友人李频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注释】①湖:指洞庭湖。
②中流:指江心。
③湘烟:指雾霭。
④楚田:指田野。
(1)诗歌前三句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离人独上洞庭湖”一句中的“独”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答案】(1)雾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
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
(2)“独”是独自的意思,这里是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第一、二联分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d8fb5f5901020207409c9c.png)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宿牛群头①(元)胡助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拙②蘑菇。
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③供晚厨。
【注】①牛群头:地名。
②拙:同“茁”。
③行人: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
本诗和《天净沙·秋思》都写到了干枯的树木,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两首诗歌的内容简要回答。
【附】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答案】《天净沙·秋思》中写“枯藤老树”,突出旅途的凄苦,表达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乡愁的浓重、内心的悲哀;《宿牛群头》中写草木枯萎,为的是衬托出雨后蘑菇的旺盛,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解析】【分析】考查两首诗歌中所描写的干枯树木对抒发感情的不同意义。
读懂诗句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以景托景,景中生情,在苍凉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飘泊不定而又忧愁的情怀。
而《宿牛群头》“草木枯”是为了反衬“拙蘑菇”,突出蘑菇长得旺盛和多。
从而表现出大自然的生机,表达了作者的旅途中的自然景物的喜爱和安逸闲适之情。
故答案为:《天净沙·秋思》中写“枯藤老树”,突出旅途的凄苦,表达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乡愁的浓重、内心的悲哀;《宿牛群头》中写草木枯萎,为的是衬托出雨后蘑菇的旺盛,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点评】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古诗的能力。
根据题目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比较,找出两首古诗的共同点和主要差异即可。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宿牛群头》是诗人描写在羁旅途中见到的美丽的自然之景与人的活动,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及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①,侧坐莓苔②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①纶,钓丝,“垂纶”即垂钓。
②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
这里是写小儿选取了一个僻静、利于垂钓的地方。
(1)诗歌前两句中“学垂纶”“侧坐莓苔”的两个动作描绘出一个________的小儿。
(2)诗歌三,四两句可见小儿是什么心态?结合具体字词简要分析。
【答案】(1)一本正经、认真、机灵、聪敏(2)谨慎或者害怕被打扰(害怕鱼儿被吓跑)的心态。
从“遥招手”“不应人”可以看出来,他害怕钓鱼被打扰(鱼儿受惊吓),远远就向路人招手示意,不回应路人的询问,从而看出小儿谨慎。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的。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从“学垂纶”“侧坐莓苔”的两个动作可以看出“小儿”认真聪明、一本正经的形象。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三四句诗的意思是: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从“遥招手”“不应人”可以看出小儿生怕鱼儿被惊吓的小心谨慎心情。
故答案为:(1)一本正经、认真、机灵、聪敏;(2)谨慎或者害怕被打扰(害怕鱼儿被吓跑)的心态。
从“遥招手”“不应人”可以看出来,他害怕钓鱼被打扰(鱼儿受惊吓),远远就向路人招手示意,不回应路人的询问,从而看出小儿谨慎。
【点评】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的。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颔联主要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2)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注意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江潮、江岸、船帆,注意形容词和动词“平”“阔”“正”“悬”,既然题目要求描绘画面,就要在头脑中把这些意象想象成画面,并用恰当、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如: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2)结合诗歌最后两句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⑵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
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⑵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春兴(唐)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释】作者的家乡在洛阳附近。
(1)诗中“________”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________”一字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2)在“又逐春风到洛城”—句里,“逐”字运用得高妙,试简要分析。
【答案】(1)阴阴;又(2)“逐”字,化虚为实,将无形的乡梦、春风化作了有形可感之物,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杨柳阴阴细雨晴”的意思是在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变得苍翠浓郁,经过细雨的洗浴后,柳色变得更加深暗。
其中的“阴阴”一词表现了杨柳的枝繁叶茂。
“又逐春风到洛城”的意思是在梦中我再一次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
“又”表示这是梦境的再次出现。
据此可作答。
(2)“又逐春风到洛城”这句诗的意思是在梦中我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
作者把无形的乡梦写成有形可感之物,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阴阴;又;⑵“逐”字,化虚为实,将无形的乡梦、春风化作了有形可感之物,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认真阅读,正确理解指定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即可作答;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这句诗的意思是在梦中我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
这句诗把无形的乡梦写成有形可感之物,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思吴江歌张翰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1)请结合全诗赏析“秋风起兮木叶飞”一句。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回答。
【答案】(1)该句通过对秋风、落叶的描写,交代了写作的时节,勾勒出一幅凄冷、萧条的画面,诗人触景生情,引出下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奠定了全诗伤感与落寞的感情基调。
(2)表达了作者思乡而不能归乡的遗憾与悲伤之情。
【解析】【分析】(1)“秋风起兮木叶飞”,即见其思情的发动。
悲凉的秋风最易触动人们的节序之感和念远之情。
从时间上说,“秋”通常意味着岁暮的到来,使人觉着时光的流逝、流年的虚度。
从空间看,秋高气清,万木萧萧,视野一下空阔起来,不自觉中自有人在何方、家在何方之叹。
(2)诗的后两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明白地点出了故乡千里未能归去的“恨”与“悲”,强化了前两句中蕴涵的情感,却远没有前两句含蓄深厚,滋味深远。
与上两句的眼见秋风又起了,秋风吹落了树上的黄叶,家乡鲈鱼肥美,可自己却在这遥远的北方,远隔数千里,想回又回不去,做着与自己的期望相背的工作,怎么不令人伤悲。
可悲的是这种伤悲还无人可以诉说,只能压抑在胸中。
故答案为:⑴该句通过对秋风、落叶的描写,交代了写作的时节,勾勒出一幅凄冷、萧条的画面,诗人触景生情,引出下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奠定了全诗伤感与落寞的感情基调。
⑵表达了作者思乡而不能归乡的遗憾与悲伤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全诗的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对诗句的内容、蕴含的情感、运用的手法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诗人的情感,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意,结合重点语句进行分析。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秋斋独宿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1)“夜半鸟惊栖”与《鸟鸣涧》中的“月出惊山鸟”营造的意境相同,请体会其妙处。
(2)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说说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以动衬静,更加突出了环境的幽静。
(2)全诗借“山月”“霜风”“竹”“鸟”等意象,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中的孤独、寂寞的情感。
【解析】【分析】(1)“夜半鸟惊栖”意思是被惊动的鸟儿不时鸣叫一声。
“月出惊山鸟”中的一“惊”,打破了夜的静谧,都是通过写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
运用的是以动衬静的写法。
(2)山中明月皎皎如白日,夜风寒凉夹霜吹动静寂的竹叶。
深夜的鸟突然自树上惊起栖落,窗台前的人独自入眠。
借“山月”“霜风”“竹”“鸟”等意象,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中的孤独、寂寞的情感。
故答案为:⑴以动衬静,更加突出了环境的幽静。
⑵全诗借“山月”“霜风”“竹”“鸟”等意象,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中的孤独、寂寞的情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句创造的意境,结合语艳的特点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诗人的思想情感的理解。
解答时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句的含义,结合相关的资料如诗人的写作背景、人生经历、写作风格等进行理解。
6.诗词阅读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________,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截,歌以咏志。
(1)诗中“竦峙”的意思是________(2)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 全诗借大海雄伟壮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积极进取精神。
B. 东临石”两句以“观”字总领全篇,点名了观沧海的地点。
C. “水何澹滄”两句,动静相村,写出了大海的全景。
D. “日月之行”四句具体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星汉的真实景象。
【答案】(1)高高耸立(2)D【解析】【分析】(1)考查对诗句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
一定要把词语放入诗句或语境中解读。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竦峙:高高耸立。
竦:通“耸”,高。
(2)“‘日月之行’四句具体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星汉的真实景象”错。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所以“真实景象”错。
故选D。
故答案为:⑴高高耸立;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词句;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7.古诗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什么感情?【答案】(1)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拟人。
抒发了诗人对远方的友人的关心和同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杨花”比喻漂泊无定所;“子规”,即杜鹃,又称布谷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这两种景物的选择契合诗歌的氛围,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重点语句的赏析能力。
赏析格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浅层含义),表达了(深层含义)。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对远方的友人的关心和同情。
故答案为:⑴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⑵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