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类书籍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大跨度空间结构设计与分析-读书报告

大跨度空间结构设计与分析-读书报告

大跨度空间结构设计与分析读书报告Introduction本书名称:大跨度空间结构设计与分析出版社信息:2014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当前工程建设对大空间、大跨度的需求不断增加。

大跨度空间结构类型很多,国内具有代表性的有142m×212m的国家大剧院、114m×144m的国家体育场馆、跨度为122m的济南全国运动会体育馆、297.3mX332.3m的北京奥运会“鸟巢”体育馆等。

大跨度空间结构作为重要的公用建筑,该类型建筑的合理设计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广泛应用,关于大空间结构使用的合理设计和结构可靠度分析等方面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我国属于地震多发区域之一,要从根本上解决大跨度空间结构面临的抗震性能差、结构设计不合理、结构安装初始缺陷、结构体系损伤免疫力差等问题,就必须对大跨度空间结构进行科学的研究。

本书从结构分类、受力特点及建模方法入手,并从设计要点与分析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究。

大跨度空间结构设计与分析一书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总结概括了大跨度空间结构的设计要点和结构体系分析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大跨度空间结构体系的分类、大跨度空间结构的选型和高效设计建模、主要荷载及结构体系计算、主要节点和支座设计与计算、实际大跨度工程设计流程等内容。

此外,该书还介绍了大跨度网架结构体系的结构分析,如网架结构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各类初始性缺陷造成的整体性能影响以及大跨度网架结构体系的损伤免疫力设计和计算方法等内容。

该书的研究为空间结构设计及结构可靠度分析提供了可靠的指导。

关键字:大跨度空间结构设计;损伤免疫力设计;网格结构;有限元分析;荷载作用;Content Summary1.大跨度结构的分类、受力特点及建模(1)大跨度结构的分类本书介绍的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分类主要内容及其分类如下图1所示。

图1.大跨度空间结构分类及构成(2)大跨度结构的受力特点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受力特点不同于普通框架结构体系,其传力充分运用空间结构模型的的形态,发挥不同材料的力学性能,没有“主次”之分,主要依靠曲面进行传递。

宗白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宗白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宗⽩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宗⽩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读书报告本篇⽂章讲到中国园林建筑所表现的⼆个美学思想:第⼀,飞动之美,在古代雕刻常⽤龙,虎,鸟,蛇这⼀类⽣动的动物形象,汉代的舞蹈,杂技等艺术⼗分发达,绘画,雕刻,也呈现⼀种飞舞的状态。

图案画常常⽤云彩雷纹和翻腾的龙构成,雕刻也常常是雄壮的动物,还要加上两个能飞的翅膀。

充分反映了汉民族在当时前进的活⼒。

第⼆,空间之美,指出“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

还提到中西建筑之间最重要的不同之处是在于对空间的使⽤上。

西⽅建筑内部与外部不通透,⽽中国建筑每室⾃凿窗户,内外通光,⼀个字就是“通”。

中国古代园林布局上严格的结构对称要求⽽⼜摸拟接近⾃然的布局美,也就是本于⾃然,⾼于⾃然,它⽬的在于求得⼀个概括、精炼典型⽽⼜不是⾃然⽣态的⼭⽔环境。

侧重于表现主体对物像的审美感受和因之⽽引起的审美感情。

这样的创作⼜必须合乎⾃然之理,也就能获致天成之趣。

追求天趣是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基本精神,把⾃然美与⼈⼯美⾼度结合起来,将艺术境界与现实的⽣活事例为⼀体,形成了⼀种把社会⽣活、⾃然环境、⼈的情趣和美的理想都⽔乳交融在⼀起的,可居、可游、可观的现实的物质空间在⽂字可以感受到宗⽩华对虚⽆之美⽂化美学内涵的推崇,楼台亭阁的审美价值在于通过这些建筑本⾝,可以欣赏到外界⽆限空间中的⾃然景物,使⽣意盎然的⾃然美融于怡然⾃乐的⽣活美境界之中,建筑空间与园林风景互相渗透,⼈⾜不出户,就能与⾃然交流,悟宇宙盈虚,体四时变化,从⽽创造⼀个洋溢着⾃然美的园林“⽣境”。

园林建筑整体布局的⾼低错落、相互照应所体现出来的韵律美,⽂中的飞动之美,是否可以看作宗⽩华“⽓韵⽣动”的艺术境界,宗⽩华在中西对⽐中对中国艺术“⽓韵⽣动”的阐述,其最后着眼点落在“空间意识”上,也就是说“⽓韵⽣动”的精神最终要通过独特的空间建构体现出来。

中国⼈的空间意识不是⼏何式的,⽽是⽆往不复的流动空间,是⽣命的空间。

建筑十书读书报告

建筑十书读书报告
面柱廊上同样有柱子和人字顶。 4.围廊列柱型是在正面和背面有六根柱子,在侧面加上角柱
有十一根柱子的形式。 5.伪双重围廊列柱型布置成在前面和背面有八根柱子,在侧
面加上角柱有十五根柱子。 6.双重围廊列柱型无论正面柱廊和背面柱廊都有八根柱子,
在正殿的周围有双行列柱。 7.露天型在正面柱廊和背面柱廊都有十根柱子。在其他一切 方面和二列围廊列柱型相同,只是在内部有做成上下两层的
柱子,好似围廊列柱型的柱廊从围墙后退了一样。
第三书:神庙
2.神庙类型
第三书:神庙
3.神庙的种类
神庙的外貌有五种,其名称如下:密柱距型,这是柱子密集 的;窄柱距型,这是稍微离开而柱间宽度小的;宽柱距型, 这是净空充足的;疏柱距型,净空超出适度而柱子与柱子之
间离开的;正柱距型则是柱间正常布置的。
第三书:神庙
第四书:科林 斯型多里克型 与托斯卡纳型
神庙
1.均衡的发现
第四书:科林 斯型多里克型 与托斯卡纳型
神庙
2.建筑装饰
• 1.三种柱式相对应的建筑类型装饰是如何发现的,是根据 什么样的基本原理和起源发明出来的
• 一切建筑物中的木结构都是建立在圆柱之上的,有各种各 样的名称。
• 2.每一种构件都各有自己合适的部位、类型与次序。
沿着太阳轨迹生长的树木,因为其自身吸水筋脉不开放,因 为干燥后变得很结实。
因此生长于阳光充足地区的低地树木,比阴暗高地树木更好 些。
第三书:神庙
第三书:神庙
1.均衡的基本原理
2.神庙的类型 3.神庙的种类 4.神庙的建造 5.爱奥尼亚圆柱式的柱础柱头和柱上帽
第三书:神庙
1.均衡的基本原 理
神庙的布置有均衡决定。建筑师必须最精心地体会这一方法。 它是由比例得来的。比例是在一切建筑中细部和整体服从一 定的模量从而产生均衡的方法。实际上,没有均衡或比例, 就不可能有任何神庙的布置。即与姿态漂亮的人体相似,要

《绿色建筑》读书心得报告--资料

《绿色建筑》读书心得报告--资料
去追求灵感,去挖掘“地方风格“、 “乡土特色” 。 ● “生态建筑”:生态建筑思想脉动可以说是对机械文明提出严重控诉的环境设计理论,
萌芽于1960年代的生态学,受到生物链、生态共生思想的影响,对过分人工化、设备化环 境提出彻底的质疑。“生态建筑”强调使用当地自然建材,尽量不使用近代能源及电化设 备。
本书是作者绿色建筑研究的精华,作者希望的绿色建筑应该是更便宜、更自然、 更有效益、更无公害的生活智慧,让人类能享受更久的朝日夕阳,让子孙的明天
更有希望。本书是建筑设计人员、房地产开发商以及政府官员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本书适用于建筑设计人员、规划师、房地产商、政府官员以及相关专业师生。
作者自序 》》》》
本书简介 》》》》
绿色建筑是当今全球建筑界最流行的议题,但许多人对绿色建筑仍有很深的误解。 本书包含了大量亚洲和世界各国生态气候与耗能的案例分析,使内容更具地方特色与
国际视野。本书以古西洋神话Ouroboros神兽传说为序幕,展开生态 气候的绿色建筑理论,最后以当今许多绿色建筑政策追求高科技与 商业化的陷阱为隐忧,提出理想的绿色建筑发展远景。
林宪德,成功大学建筑系教授,1977成功大学建筑系毕
业,1984获日本东京大学建筑工学博士。 近来对于建筑 省能、绿色建筑的研究与推广不遗余力,目前则
将研究领域扩展至都市层面,致力于城乡生态的 研究。 其研究内容多已落实于建筑相关法令 ( ENVLOAD、
PACS、绿建筑九大指标等 ),同时,也将绿色建筑的理念落 实于建筑设计之中 (嘉义市228纪念馆、射日塔等),是兼具科 技及人文素养之建筑学者。
1986「非洲传统建筑」 1988「被历史遗忘的建筑」 1989「建筑秏能评估之研究」 1990「为您的住宅把脉」 1994「现代人类的居住环境(生活环境科学之一)」 1994「建筑节能设计规范的解说与实例」 1996「热湿气候的绿色建筑计画(生活环境科学之二)」 1997「建筑节能法规的解说与实例专辑」 1997「建筑风土与节能设计-亚热带气候的建筑节能计画(生活环境科学之三)」 1997「建筑空调系统节能设计-空调系统耗能系数PACS (生活环境科学之四)」 1999「城乡生态」 2000「绿建筑设计技术汇编」 2002「旧有建筑物屋顶隔热节能改善工程设计手册」 2002「旧有建筑物外遮阳节能改善工程设计手册」 2002「绿建筑解说与评估手册2003年版」 2002「建筑节能法规的解说与实例专辑2003年版」 2003「建筑节约能源设计规范与实例2003年版」 2003「热湿气候的绿色建筑」 2004「永续校园的生态与节能计画」

遨游建筑天地间读后感

遨游建筑天地间读后感

遨游建筑天地间读后感《遨游建筑天地间》读后感。

《遨游建筑天地间》是一本关于建筑设计的书籍,作者通过对建筑的深入探讨和分析,向读者展示了建筑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这本书让我对建筑有了全新的认识,让我明白了建筑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结构,更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和一种精神的表达。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世界各地不同风格建筑的介绍和解读,向读者展示了建筑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从古代的古希腊神殿到现代的摩天大楼,每一种建筑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它们不仅仅是一种物理结构,更是人类文明的见证和传承。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意识到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要,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人类的文化和精神。

除了建筑的多样性,书中还介绍了建筑设计的原则和技巧。

作者通过对建筑设计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向读者展示了建筑设计的复杂性和精妙之处。

从建筑的结构构造到空间布局,从材料选用到装饰风格,每一个细节都反映了建筑师对于建筑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对于人类生活的关怀。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建筑设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明白了建筑设计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活动,更是一种艺术创作,它需要建筑师对于美学、文化和社会的综合把握,才能创造出具有价值和意义的建筑作品。

在书中,作者还对建筑与环境、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他指出,建筑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要,更是为了与周围环境和社会相协调,为人们创造宜居的生活空间。

他强调了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建筑应该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创造出与周围环境和社会相融合的建筑作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明白了建筑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要,更是为了与周围环境和社会相协调,为人们创造宜居的生活空间。

只有建筑与环境和社会相协调,才能创造出具有价值和意义的建筑作品。

总的来说,读完《遨游建筑天地间》让我对建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中国建筑史》是一部关于中国建筑发展演变的著作,它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通过阅读这部书籍,我对中国建筑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中国建筑史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从古代的宫殿、寺庙,到民居、园林,每一种建筑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和人们的审美情趣。

通过对建筑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中国建筑史中,我最为着迷的是古代宫殿和寺庙的建筑风格。

古代宫殿以其雄伟壮丽、气势恢宏而闻名,而古代寺庙则以其庄严肃穆、神秘祥和而著称。

这些建筑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

通过对这些建筑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人民对宗教信仰的态度,以及他们对宫廷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另外,中国建筑史中还介绍了中国古代园林的建筑特点。

古代园林以其精致细腻、富有诗意而著称,它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又一杰作。

古代园林不仅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人们情感交流的空间。

通过对古代园林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人民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追求。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中国建筑史》,我对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这不仅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更让我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有了更深的喜爱。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继续深入研究中国建筑史,努力传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为推动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地下工程施工读书报告总结

地下工程施工读书报告总结

地下工程施工读书报告总结一、读书感悟《地下工程施工》是一本系统介绍地下工程建设施工技术及工程管理的专业书籍。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地下工程施工不仅是一门技术活,更是一门工程管理的学问。

地下工程建设关乎公共安全和城市发展,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高度的规范和专业性。

通过学习本书,我对地下工程施工的流程、技术要点和管理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提高地下工程施工质量和效率有了更明确的思路。

二、学习要点总结1. 地下工程施工流程地下工程施工流程主要包括工程准备、基坑开挖、支护施工、结构施工和设备安装等环节。

在地下工程施工中,各个环节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互关联性,需要有序地展开工作,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严格按照施工标准和规范进行操作,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2. 地下支护技术地下支护技术是地下工程施工中的重要环节。

地下支护技术主要包括钻孔灌注桩、预制板桩、支撑结构等多种方法。

在选择合适的支护技术时,需要考虑工程的地质条件、土层稳定性和承载能力等因素,确保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地下工程质量管理地下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是保障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

在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制定严格的施工标准和规范,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对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和检测,及时发现和解决质量隐患,确保工程的质量达标。

4. 地下工程安全管理地下工程施工安全事故往往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地下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至关重要。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重视安全教育和培训,加强现场安全监管,规范作业流程,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

5. 地下工程施工管理地下工程施工管理是保障工程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做好进度计划和施工组织设计,合理配置施工人员和设备资源,加强沟通协调,确保施工工序的顺利进行,提高工程施工效率。

三、读后感通过研读《地下工程施工》,我对地下工程建设施工的技术要点和管理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地下工程施工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程建设活动,需要施工人员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中国建筑史读书报告

中国建筑史读书报告

中国建筑史读书报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中国建筑史》读书报告——土木三班读书组指导老师:黄晓晔组长:朱光耀组员:线洪鹤、郁文吉、盛柯、买热克﹒赛里克、王丰学号 1104010315 1104010322 1104010320 成员姓名朱光耀线洪鹤郁文吉任务分配、总结、展示序篇、隋唐、PPT 元明清及民国序篇上古、春秋、两汉五代、宋、辽、金1104010337 买热克﹒赛里克1104010316 1104010318一、选择理盛柯王丰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土木的学子理应对中国的建筑史有所了解,为了以后更好的发展,故以此次书作为契机向梁思成先生致敬,向更高的目标而奋斗。

二、作者简介梁思成,男,广东省新会人,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

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

三、书目简介《中国建筑史》是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梁思成于战火纷飞的1944年在四川宜宾的李庄完成的扛鼎之作,是第一本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建筑史。

当时对中国建筑的研究尚处于起步的阶段,对古建筑的实地调查也仅仅限于l932--1937年这短短的5年时间。

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要弄清中国建筑两千年来发展的历史源流,梳理清楚其发展脉络,自然只能先从主流建筑人手,这就是为什么此书内容侧重于宫殿庙宇(即重点在大木作)。

而对中国建筑中极富特色的园林,丰富多彩的民居基本没有论及。

此书完成后,先生深感建筑史尚需深入的课题还很多。

但当时正是抗战胜利,军兴以还,各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地城市摧毁已甚,失地收复之后,立即有复兴焦土的艰巨工作随之而至,所需人才当以万计,当务之急是为国家造就建设人才,首先是建筑师。

今后数十年,国家建设实有待于此辈人才之养成。

地下工程施工读书报告总结

地下工程施工读书报告总结

读书报告总结:《地下工程施工》首先,我要感谢学校提供这次读书报告的机会,让我能够深入学习和理解地下工程施工的相关知识。

在阅读《地下工程施工》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和启示。

《地下工程施工》是一本关于地下工程建设的专业书籍,详细介绍了地下工程的基本概念、施工技术、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地下工程的建设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地下工程的安全性、可行性、施工方法等方面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地下工程施工的危险性和复杂性。

地下工程施工环境恶劣,施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不可预测的风险,如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丰富、施工设备故障等。

因此,地下工程施工需要充分考虑安全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此外,地下工程施工需要考虑到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地下工程施工可能会对周围的建筑物、地下管线、地下水位等产生影响,因此需要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和环境影响评估,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了解到了地下工程施工的各种方法和技术。

地下工程施工方法包括明挖法、暗挖法、钻孔法等,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和优缺点。

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包括支护技术、降水技术、爆破技术等,这些技术对于保证施工安全和进度至关重要。

最后,这本书还介绍了地下工程施工管理的相关知识。

地下工程施工管理需要考虑到施工的组织、协调、监督等方面的工作,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同时,地下工程施工管理还需要注重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确保施工质量和成本在可控范围内。

通过阅读《地下工程施工》,我对地下工程施工的各个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相信这些知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和掌握地下工程施工的相关知识,为我国的地下工程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建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读书报告

建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读书报告

建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读书报告土木101班王子华1014012005序言:当前,我国建筑业持续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工程质量缺陷和工程事故时有发生,有些事故甚至很严重。

深入分析原因,如何从各类事故中吸取教训,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治理加固方法和策略,以防止同类事故再次发生?这就需要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全面系统的相关教育,本书就是为了满足这方面的要求而编写。

第一章绪论1.建筑工程质量缺陷和事故的定义建筑工程质量缺陷是指建筑工程达不到技术标准要求的现象,是建筑工程中经常发生和普遍存在的一些工程质量问题。

“工程事故”定义为工程的“三个不正常,两个不满足”。

凡出现不正常设计、不正常施工、不正常使用的情况时,可以定义为工程事故。

工程不能满足承载力极限状态条件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条件时必然形成事故。

广义上的工程事故还应该包括那些对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造成严重损失、影响宏观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工程和那些不满足安全性与耐久性要求的工程。

2.建筑工程事故的分类及原因分类:一般分类和按事故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分类原因:建造阶段的事故原因、正常使用阶段的事故原因、老化阶段的事故原因3.建筑工程事故处理程序和分析原则程序:基本情况调查、结构及材料检测、复核分析、专家会商、调查报告原则:信息的客观性、原因的综合性、方法的科学性、过程的回忆性、判断的准确性、结论的教育性4.工程事故分析的发展历史本章小结:通过看书系统了解了建筑工程事故的定义,建筑工程事故的分类及原因,建筑工程事故处理的程序和基本原则,工程事故分析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章建筑工程检测与可靠性鉴定1.建筑工程检测事故检测内容:〔1〕常规的外观检测〔2〕强度检测〔3〕内部缺陷检测〔4〕材料成分的化学分析事故检测特点:〔1〕现场进行,条件差,环境干扰因素多〔2〕周详的计划〔3〕强度检测采用非破损或少破损方法〔4〕检测数据必须真实可信2.钢筋混凝土结构检测混凝土外观尺寸和变形检测:〔1〕混凝土构件外观质量缺陷检测〔2〕结构构件的外形尺寸检测〔3〕结构构件的变形检测混凝土内部缺陷检测〔1〕超声脉冲法〔2〕脉冲回波法〔3〕雷达法混凝土强度检测〔1〕非破损法〔2〕半破损法〔3〕综合法混凝土中的钢筋检测〔1〕电磁感应法〔2〕雷达法钢筋的锈蚀检测〔1〕直接观测法〔2〕自然电位法钢筋实际应力的检测测定步骤:〔1〕凿除保护层,粘贴应变片。

《现代建筑语言》读书报告

《现代建筑语言》读书报告

《现代建筑语言》读书报告【阅读书目】:国外著名建筑理论译丛《现代建筑语言》,布鲁诺·赛维编著,席云平、王虹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内容摘要】:本书是意大利著名建筑史教授布鲁诺·赛维的名著之一。

全书共分两部分。

在第一部分,作者在归纳现代建筑大师创造的现代建筑语言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新的语言体系,用来代替被学院派公式化了的古典主义建筑语言。

这个体系的七项基本原则是:不受约束地为内容和功能服务;强调变化和不协调性;动态的多维视觉效果;单元之间各具独立性的相互作用;工程要求和建筑要求之间的有机联系;设计生活空间要满足使用目的;每座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的协调组合。

第二部分通过对建筑历史的论述,证明现代建筑语言是一个同所有具有创造性的建筑进行交流的真正的方法。

【关键词】:建筑语言手法符号没有语言,我们不能交谈。

它是一种交流的工具。

没有语言我们就不可能表达思想。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进一步说,是语言决定了我们如何表达思想。

多少世纪以来,只有一种经典的建筑语言,即古典主义语言。

其它都未曾经典化,没有获得公认那种系统化的形式。

一切都被认为是古典规则的例外,它们虽具有生命力,但并不能代替古典规则。

《现代建筑语言》在反对新古典主义的斗争中出现,防止倒退到陈腐的学院派老一套的手法,其独特的见解引起我们去探讨,正如作者文中所说:“这本书像其他异端作品一样有着引起争议的目的,如果能够引起争论,则本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我们不是用普通语言无休止地侈谈建筑学问题,而是将最终开始用建筑学的现代语言来研究建筑学本身。

”在本书第一部分(反古典学说的准则)里,赛维提出了现代建筑语言的七个原则,(1)即功能原则;(2)非对称性和不协调性原则;(3)反古典的三维透视法;(4)思维分解法原则;(5)悬挑、薄壳和薄膜结构原则;(6)时空连续原则;(7)建筑、城市和自然景观的组合原则。

这七条原则是作者参考了一些特定的建筑,从威廉·莫里斯的红屋到赖特、勒·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密斯、阿尔托的代表作品,以及赛夫迪和约翰逊的成就。

建筑模式语言读后感

建筑模式语言读后感

《建筑模式语言》——读书报告在建筑设计方法的研究中,建筑模式语言(Architectural Pattern Language)是一支比较有影响的理论,创始人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教授,他曾为此著了一套丛书,共有三卷:第一卷《建筑的永恒之道》;第二卷《建筑模式语言》;第三卷《俄勒冈的实验》。

三卷形成一个整体,目的在于提倡用新的设计方法论代替现行的规划与建筑设计体系,从而使建筑师与规划师能跳出传统的思想来束缚而进行独立思考与大胆创新。

其中第一卷是为使用该模式语言提供理论基础;第二卷是描述城镇、邻里、住宅花园和房间的各种详尽的模式,提供解决各种模式的方法;第三卷是典型地区应用该模式的实验报告,以检验理论与方法的实效。

对模式的理性研究,是构成我们知识系统不可或却的组成部分,建筑布局与居住模式应用于现实同质同型的社会形态与人群聚集,为工业化系统性建造提供了可行的方向,但同时其复制的结果极其容易泯灭作为个体的人性的自由,这是工业化时代所带来的文化负效应。

在享用工业化所带来的文明成果的同时,我们同样必须尊重人性与文明发展的自然(或自由)生长,文化的多元状态是当今世界上最为可贵的精神遗产,它形成了社会进步的尺度与阶梯。

这本书通过一种特别的记述方式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模式语言,在这里,每一模式都具有统一的格式。

第一,开头有一幅照片,表示该模式的原型实例。

第二,在照片之后有一段引言,说明该模式承上启下、前后连贯的内容,并解释它是如何去协助完善一些较大的模式的。

第三,就是问题的全部内容了。

在这一节描述该模式的经验性背景材料,为其可行性提供例证,并说明这一模式在建筑中可能被显示出来的各种途径,等等。

第四,是解决方案,这是该模式的核心部分。

说明为解决上文中提出问题所需要各种空间实体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

模式是有先后顺序的,从最大的模式如区域和城镇开始,接着便是邻里、住宅团组、住宅、房屋和凹室,最后是构造细部。

建筑结构读书报告

建筑结构读书报告

建筑结构读书报告
《建筑结构》是一本具有广泛实用价值的建筑学教材,作者是李军。

本书以建筑结构的概念、性质、实际设计、分析与计算为主线,着重讲述建筑结构设计原则,具有丰富的实例和图表。

本书受到许多结构工程师和建筑师的高度评价。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筑结构的基本概念、荷载、结构体系和节点、钢结构、混凝土结构、木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和斜撑结构。

本书首先讲了建筑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力学与建筑结构、结构的基本特点、结构中的力学体系和力学构件等内容。

接着详细介绍了荷载的分类、大小、计算和作用,以及各种荷载对于建筑结构的影响。

对于建筑结构的主要层面,本书讲述了设计结构体系和节点的原则和方法。

在讲述各种建筑结构实例之前,本书介绍了较多的理论知识,涉及了钢结构、混凝土结构、木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和斜撑结构。

对于不同类型的结构,本书讲述了各自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以及相关的设计和分析方法。

此外,本书还讲述了结构应变、回归能力和应变极限这些结构性能的重要特征。

整本书的重点在于各种建筑结构实例的讲解,通过具体建筑案例生动地体现了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颇具实用价值。

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在设计建筑时都要充分考虑到建筑的结构性能和可靠性,在这个过程中,本书提供了优质的指导与帮助。

总之,本书涵盖了建筑结构设计的主要原则和技术,并提供了丰富的实例、图表和问题解答,展现了结构设计本质的实用性和科学性,是一本值得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仔细阅读的综合性教材。

《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过镇海)》读书报告

《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过镇海)》读书报告

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基本理论——读书笔记一、概述《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主要介绍了钢筋和混凝土共同作用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受力性能。

钢材与混凝土在材料本质和力学性能上存在巨大差别,但是正是两者的差别,形成了性能上的互补,使得钢筋混凝土结构成为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建筑结构.二、钢筋的力学性能钢材是混凝土结构中主要承受拉力的材料。

建筑结构中,主要使用的有低碳钢以及低合金钢。

钢材根据使用类型的不同,又可分为钢筋、高强钢丝、型钢和钢丝网水泥等。

钢筋的截面一般为圆形,表面形状可根据结构具体要求进行加工,主要有光面、螺纹、人字纹、月牙纹、竹节形和扭转形.混凝土结构钢筋种类根据其轧制工艺、表面形状和强度等级进行分类,设计规范建议采取的钢种有:HPB235、HRB335、HRB400、RRB400、HRB400。

这些钢筋的应力-应变曲线都有铭心啊的屈服台阶,因此属于“软钢”。

碳素钢丝经过冷拔和热处理可以达到很高的抗拉强度,但是无明显屈服台阶,属于“硬钢”,主要应用于预应力结构。

角钢、槽钢、工字钢和钢板、钢管等钢构件统称为型钢,都可应用于混凝土结构,形成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钢丝网水泥主要用细钢丝编制成的网片作为配筋,浇筑水泥砂浆后成为薄板状。

钢筋的应力—应变关系,一般采用原钢筋试件进行拉伸试验加以测定。

根据应力-应变曲线上有无明显屈服台阶,可以将钢材分为软钢和硬钢。

软钢的典型拉伸曲线如下所示:软钢的应力-应变关系可以大致划分为弹性阶段、屈服台阶阶段、强化阶段和颈缩阶段。

其计算模型又可分为以下几类,数学复杂性和拟真度各有不同。

硬钢的拉伸曲线没有明显的屈服台阶,在进行结构设计时,要对这类钢材定义一个名义屈服强度作为设计值,这一值通常取残余应变为0。

2×10-2时的应力作为屈服点,经过折算得出.混凝土结构在承受重复荷载或反复荷载的多次作用时,其中所配设的钢筋相应地产生应力的多次加卸过程。

钢筋在屈服点以前卸载和再加载,完全卸载后不会产生残余应变;在进入屈服阶段后,完全卸载时会产生残余应变.钢材的冷加工强化性能主要有冷拉和冷拔。

《建筑设计》读书报告

《建筑设计》读书报告

《建筑设计》读书报告学校:辽宁工业大学系(院):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课题名称:建筑设计原理专业(方向):环境艺术设计班级:环艺0 9 1姓名:王兴盛指导教师:田波(本文仅供参考,请同学独立完成)《建筑设计》读书报告一、书名《建筑设计》/刘春香主编/东北大学出版社二、主编简介该老师所在辽宁工业大学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1962年10月出生,1984年于东北林学院林学系获学士学位,1995~1996年参加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详细规划设计专业证书班,系统的学习了该专业各门课程。

1996年~2005年,担任建筑学教研室主任八年。

获得过很多教学、学术研究的优秀表彰。

三、著作概要本书以建筑设计原理及理论分析为主,从建筑的基本组成、功能与流线、空间组织、平面布局的分析与构想,到建筑技术问题处理、建筑设计创意与建筑造型设计、建筑设计表现与制图等多方面展开。

并通过典型实例分析使学习者掌握建筑设计分析与借鉴的方法,提高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四、内容总结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建筑设计基础、独立式小住宅设计、餐饮建筑设计、幼儿园设计、中小学设计、商业建筑设计、展览建筑设计、住宅建筑设计与居住区规划设计等章节。

建筑设计基础主要讲述了建筑设计的程序与方法、建筑平面设计及表达、设计图纸内容的正确表达与施工图设计、建筑表现图的绘制等。

独立式小住宅建筑设计主要讲述了小住宅总平面图设计、小住宅的功能与布局、单个房间的设计、独立式小住宅的形体设计与细部处理、小住宅方案设计过程中的表达方法等。

住宅建筑设计主要讲述了住宅建筑分类、功能分析、住宅性质与设计、套型内各功能的空间设计、公共部分的设计等。

居住区规划设计主要讲述了居住区规划的基础知识、规划布局、住宅群体规划设计、公共建筑规划设计、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绿地规划布置、技术经济指标等。

其他诸多章节的内容一样丰富实用,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总之,非常实用。

五、学习心得在了解学习建筑设计之前,对建筑设计的概念不是很清楚,不理解建筑设计的用途。

建筑美学读书报告

建筑美学读书报告

读宗白华先生《美学散步》有感《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作者没有建构什么美学理论体系,而是用他行云流水般的抒情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读者去体味来自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艺术美,待我散步归来,我发觉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升华与净化。

对于体味中国艺术至境,宗白华推崇的是从?错彩镂金?走向?芙蓉出水?,以他特有的方式将中国美学的各方特色熔铸出来并标举到了极致。

宗白华先生认为,美学的内容,不一定在于哲学的分析,逻辑的考察,也可以在于个人的行为所启示的美的体会和体验。

他的美学研究不重哲学的分析、逻辑的考察,而重趣谈、风度、艺术和审美的体验;不是从逻辑定义和概念辨析出发,而是从人的体会或体验出发;不是纠缠于本质、对象、特征等美学理论的空泛讨论,而是凭借自己深沉的心胸去充分领略、感受大自然、艺术中的生命美、境界美。

艺术作品的美决定于它所被灌注的生命力是否流畅,和生命力是否被观赏者所感受到而产生共鸣。

维纳斯雕像之所以会被人们认为是美丽的,是因为它身上的每一根线条都是顺滑流畅的,没有一丝的滞涩,给人的是一种自然的共鸣。

也就是维纳斯雕像创作者所赋予维纳斯雕像的是一股流畅的生命力,并且使这股生命力深深蕴藏在维纳斯雕像这一作品中,并且让观赏的人也感受到这股力量与情感的流动。

一段音乐之所以动听,也是因为创作者的灵感行云流水,以体会一种生命力的流畅感为动力,并没有加以任何的修饰,所寻求的是生命的协调。

我们在建筑设计中也应该注意建筑造型的选用,让人能从建筑中体会到一种流畅顺滑的美,感受到一种力量的存在,与使用者和观赏者产生共鸣。

宗白华的态度是超俗的,又是入世的。

他在书中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满了亲切感与家园感。

宗先生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

宗先生领悟到了美的神韵,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艺术欣赏就是对美的发现与感悟,那么美在哪里呢?美就在你自己心里。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读书报告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读书报告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读书报告一、作者简介:肖绪文, 陕西山阳县人。

现任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顾问总工。

肖绪文同志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专家,先后主持完成近百个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其中重大工程十余项。

坚持开展复杂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空间预应力结构施工技术、绿色施工技术的创新研究,较早启动并大力倡导绿色施工研究,为我国施工技术进步和绿色施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建筑绿色施工方面的专家。

二、内容简介:《建筑工程绿色施工》一书,从现代施工新模式的不断推出创新背景引出绿色施工这一全新的项目施工管理模式,介绍了绿色施工的概念、推进意义、项目绿色施工的策划和实施、绿色施工的标准及政策、绿色施工的评价等内容,分析了国内外推进情况及推进障碍,提出了我国推进绿色施工的思路和方法,并针对绿色施工推进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疑难问题提供了案例。

三、读后感:绿色施工是以保证建筑施工安全、质量为前提,将先进的施工技术与科学的管理方案相结合,尽可能地实现保护环境与节约资源的双重任务。

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绿色施工准则》的规范要求进行施工作业。

绿色施工需要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改变传统的施工操作,按照环保节约的原则规划整个施工过程。

绿色施工管理需要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合理的组织、规划,保证施工过程的正常进行和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负责整个施工过程的动态管理,对施工策划、材料选购、工程验收等工作进行评价管理。

绿色施工管理模式是一种将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现金的施工技术相结合的新式管理模式。

绿色施工管理模式是推动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所接受。

实施绿色施工方案是回应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号召的重要表现,新型模式的推广必然会存在管理方面的不足,需要在实行过程中及时解决。

本书是我国少有的关于绿色施工方面的一本系统化的书籍,众所周知,我国的绿色施工模式还处于探索的阶段,施工企业和社会各界由于多种原因,对绿色施工的施行并没有很高的热情,更很少有系统的研究者,所以,本书的内容对我国的绿色施工实践有着非常积极的指导意义。

遨游建筑天地间读后感

遨游建筑天地间读后感

遨游建筑天地间读后感
《遨游建筑天地间》是一本关于建筑设计的书籍,作者是知名
建筑师李小龙。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深受建筑界
人士的喜爱。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建筑设计有了更
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书中对建筑设计的历史和发展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从古
代的建筑到现代的建筑风格,作者对每一个时期的建筑特点和风格
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读。

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我对建筑设计的发
展历程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也更加欣赏不同时期建筑的独特魅力。

其次,书中还介绍了一些著名的建筑作品,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等。

作者通过对这些建筑的
解读和分析,让我对建筑设计的艺术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建筑不
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要,更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对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

另外,书中还介绍了一些现代建筑设计的案例,如迪拜的哈利
法塔、上海的东方明珠塔等。

这些现代建筑作品以其独特的设计和
壮丽的气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学习,我
对建筑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期待未来建筑的发展。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遨游建筑天地间》,我对建筑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实用的工程,更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对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为建筑设计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优秀建筑作品带来的美好体验。

《华夏绝房小报》读后感

《华夏绝房小报》读后感

《华夏绝房小报》读后感
《华夏绝房小报》是一本让人读后感慨万千的书籍。

这本小报以其独特的视角
和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华夏大地上各种各样的绝妙房屋,让读者领略到了中国传统建筑之美。

在阅读《华夏绝房小报》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博大精深。

每一座房屋都有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建造工艺,体现了古代建筑师对自然和人文的深刻理解。

从皇宫到民居,从寺庙到园林,每一处建筑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让人感叹古人智慧的伟大。

除了建筑本身,《华夏绝房小报》还通过对建筑背后的故事和传说的揭示,让
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

每一座房屋都有其独特的传说和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增加了建筑的神秘感和历史感,也让人感受到了中国人对于家园和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
建筑面临着被拆除和改建的命运。

《华夏绝房小报》通过对传统建筑的呈现和赞美,呼吁人们保护和传承传统建筑文化,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下去。

总的来说,阅读《华夏绝房小报》让我对中国传统建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尊重这些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人关注和研究传统建筑,让这些美丽的建筑继续闪耀光芒,传承下去。

愿我们的家园永远充满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

《工程汉明》读后感

《工程汉明》读后感

《工程汉明》读后感《工程汉明》是一本让人感慨万分的书籍。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对人类工程史上的伟大成就进行深入探讨,揭示了人类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所展现出的无限智慧和创造力。

通过对工程领域的重要里程碑进行详细介绍,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到这些工程成就背后的故事,更能够感受到人类对于技术和科学的不懈追求。

在读完《工程汉明》之后,我深深被书中所描绘的那些伟大工程所震撼。

从古代的金字塔、长城,到现代的高楼大厦、桥梁,每一个工程都是人类智慧和勇气的结晶。

作者通过对这些工程的历史背景、设计原理和建造过程进行详细描述,让读者对这些工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工程领域的先驱人物,他们在技术创新和实践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除了对工程成就的赞美,作者还在书中探讨了一些工程领域的难题和挑战。

从自然灾害对工程设施的影响,到人类对资源的过度开发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这些挑战让人不得不思考人类在工程领域的发展应该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读者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工程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进而反思人类在工程发展中应该如何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

在读完《工程汉明》之后,我对工程领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我意识到工程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活动,更是一种文明的象征,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驾驭。

同时,我也意识到工程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希望人类能够在工程发展中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总的来说,读完《工程汉明》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工程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让我对人类智慧和勇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希望在未来的工程发展中,人类能够继续发扬工程精神,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更加重要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识中西古代建筑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建筑史,了解中国传统的建筑特色。

在对比现代的建筑
究竟是进行发扬继承还是干脆摒弃一味的现代建筑风格。

再通过学习西方的建
筑历史,只是单纯的欣赏旧时的西方建筑与现代有多大的改变。

在学习梁思成
先生所著的中国建筑史时,由于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所著的书籍,书中的语言
阅读起来不免有些吃力,最终靠一点的想象力将书籍看下去,通过阅读我了解
到了一些事实不免让人感到一些遗憾,中国古代在建筑方面的发展绝对也是世
界领先水平的,同时还具有个性十足的中国特色,但由于中国古代的社会原因,如今的建筑师当时的建筑工匠们所接受的文化水平有限,当时的社会条件所限,历史上许多优秀的“建筑师”仅留下流传千古的建筑物却并没有能够将他们一
生的所学与丰富的经验传给后世人,仅仅通过口头传授教教所学所知传给下一代。

甚至在封建社会这些“建筑师”只能被称为匠人。

在社会上的地位并不甚高。

中国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区别极大,首先在选材方面,古代匠人的建筑
材料多以木材为主,以石营建者较少,虽然古代也不乏有善用石材建造的大师,但石材多用于各地的石碑石勾栏等物件。

由于不明石性之强点与弱点。

最终对于石材使用的建筑多以崩坏者为多。

反观古希腊罗马工师则深明石材的强点弱点,并将石材更进而用为混凝土。

建筑材料的使用从某些方面造成了东西方建
筑的鲜明对比。

中国古代建筑从上古时期开始,人民便建造宫室以用于居住使用,当然这
时期的所谓宫室还是十分简陋的,但也开始渐渐有了后世中国特色建筑的雏形。

当时的建筑只重其用而不在乎其型,在一个只为了温饱而奋斗的时代又有多少
人会去在意所住的地方是否美观呢?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不断的进步,
人民的生活愈发富足,各个阶级也渐渐出现了。

对于所谓的居所也更多要求。

每朝的统治者阶级都为自己建造了精美的宫殿以供使用,可惜每逢朝代更替这
样的建筑常常也会随着上一代的荒淫无道的统治者一同逝去。

殷周交替之时纣
王所建的宫殿多在革命之后毁坏。

虽然许多建筑的传承比那些所谓的盛世皇朝
存在的更加久远,但毫无疑问,古代建筑的发展很大程度受制于那些统治者。

,一朝定都何处何处就意味着繁华,宋太祖受周禅,仍以开封为东京,也正因为
这样北宋政治经济文化集中于东京建设百数十年,都城的宫室坊市繁复增盛之
状,乃最代表北宋建筑发展之趋势。

除了统治者居住祭祀所用的建筑,寻常百姓的居所就显得单调许多,有所谓的高度限制,也欠缺精美的花纹装饰。

一个城市的建成并繁荣最终需要的不仅是政府的支持,对于城市的发展而言合理的规划布局同样重要,学习了不少西方建筑师的出名城市规划让我不禁想看看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比之那些西方规划大师的作品有什么不足或超出之处。

早在殷商时期人民就已经有意识的将各个不同功能进行分区,在西周时就已经根据城池的大小制定了一定的规划体制,之后各个朝代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或需求对城市的规划进行了一定的整改。

虽然有些许的不同但这些城市规划布局有着几个共同的特点:大型建筑多采用周线对称的布局,中国大到城市,小到宫殿、衙署、庙宇、民居多采用这种布局。

对了突出城市中的主体建筑,匠人常利用高台地势或人工台基来烘托。

除此之外,我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布局还有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等特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城市规划布局传统的艺术魅力。

清末时期,清政府软弱无能,欧洲列强各方面入侵中国,以中国民族特色为主的中国建筑开始发生转变,书中如此写道“民气沮丧,国人鄙视国粹,万事以洋式为尚,其影响遂立即反映于建筑。

”那时候的建筑无论官方还是私人所有莫不趋于洋式。

也正这时期开始许多中国留学生留学欧美学习后回国从事建筑行业。

然而这些海龟学子在海外学成却对中国的传统建筑缺乏了解。

新建的建筑有些虽欲表现中西结合的新式建筑。

最终却只是在洋房上冠以中式屋顶而已。

但这时期也涌现了许多优秀的建筑师。

此后的建筑师终于能以建筑师为名,不再是那所谓的匠人。

看过中国古代建筑的这些内容让我渐渐明白了,所谓建筑与时代与那时统治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那些流传千百年的古建筑恰是一部最好的史书,记录着那个时代的种种,细细品味能从中获益良多,那些古建筑使我们更加贴近古人的生活,更加了解那个时代。

稍微了解了中国古代建筑让我不禁思考,西方的各式建筑是否也是受制于统治阶层的制约。

还是自由的任建筑师们天马行空充分展示自己的奇思妙想。

不出意外虽然建筑的建造受时代大流与统治者的制约较大,但西方的建筑师们地位比起中国古代的匠人更高,对于他们而言建筑不仅仅是生活祭祀所需的木
材石材构成的屋子。

更是一种艺术形式,一种造型艺术。

各个派别的建筑师彼
此较量,不断完善着自己的建筑理念。

但时代大流不会因小部分人的坚持而有
所改变,就算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过渡到了现代社会,占有社会大量资源的人
群依然对建筑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奥尔布里奇、霍夫曼所创造的含有
神奇色彩和颓废氛围的新艺术运动是对新兴资本主义社会反抗的表现,他们不
愿意看到金钱左右一切的现象在建筑艺术领域产生,他们企图用新的艺术手法
来表达新的希望。

新艺术运动曾经在一些建筑中产生了影响,但是他们的这种
努力并没有得到资产阶级的支持。

大量的新资产阶级不赞成他们的主张,而新
兴的工业化方法才对他们有吸引力。

虽然新艺术运动未达到想要的效果,但他
们中的一些代表人物所做的贡献无疑成为了世界建筑史上的里程碑。

现代建筑
的发展正是在现有不成熟的基础上继续前进。

西方的建筑理论自然是从无到有,通过学习西方的建筑理论史,其中便有
着这样的记述:西方的建筑理论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过程,从古罗马的维特
鲁伟到中世纪,中世纪到文艺复兴,通过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者的努力到启蒙运动,第一个建筑学的理论体系才在古典主义的基础上萌生出来。

建筑学理论的
发展是无数位前贤一点一点发现、创新最后才有如今完备的建筑理论体系。


想而知一位合格的建筑师身上所需要具备的素质之高绝对会让绝大多数人望而
却步。

在西方建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的阿尔博蒂心目中,建筑师应该是一
位天赋极佳之人,是一位实践能力极强之人,是一位受过最好教育的人,是一
位久经历练之人,尤其是要有敏锐的感觉与明智的判断力之人。

在这位大师看来,只有这样的人才有资格被称为建筑师。

看到这样一段内容,作为一个普通
人来看我是深以为然,只有这样各方面都优秀的建筑师才能真正让民众放心交
建筑交给他来设计建造。

但作为一个建筑系的学子而言,这样的一段话却不免
让人心中愤愤不平,难道资质平庸的人就无法成为一名真正的建筑师,甚至无
法真正进入建筑这一行业吗?静下心来认真想想,一个人资质高低与否并不直
接决定了他所能达到的高度,现在的教育完全可以让多数人都拥有良好的教育,多参加各类的实践活动锻炼自身的能力增长见识同样可以慢慢培养起建筑师敏
锐的感觉和明智的判断力。

不免想起了自学成才的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的事迹,
从未经过正统的科班学习,从零开始自己一点一点的学习积累,游历世界各地
只为欣赏当地的特色建筑。

最终成为一代建筑大师,并获得了代表着建筑学最
高荣誉的普利策奖。

无独有偶四大现代建筑大师之一的勒·柯布西耶同样从来
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

以上两位与阿尔博蒂所认为建筑师基本素质比较都有所欠缺,但他们最终都成为了一代建筑大师。

或许我们现在不具备阿尔博蒂大师所说那几点建筑师基本素质,如果你真的热爱着建筑这门科学亦或艺术,欠缺天赋绝不是你放弃的借口。

在我看来学习建筑更需要的学习积累,多去走走看看各个地域不同的建筑风格。

通过几本书籍的初次浏览,我粗略的对比了中国的古代建筑的发展与欧洲古代的建筑发展,当然还有城市规划的发展。

我喜欢中国古代那方正对齐的城市规划,以中轴对称严谨细致的规划建造。

西方网状似的城市平面同样给人清新规整的感觉。

我喜欢中国古代以木材为主的中式建筑,同样震撼于西方巨型石柱所带给人的典雅严肃之感。

原谅我的语言贫乏无法描绘出中西方建筑带给人的奇异之感。

这是我第一次打开古代建筑的书籍,但绝对不是最后一次,初次的阅读带着太多的似懂非懂。

日后一定要再将这几本书籍拾起,相信即便再读上多次,每次都能给我带来全新的感受。

UBP16045 魏鸿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