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八封信之马克思致安年科夫
马克思致安年科夫
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 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马克思揭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 地位和作用。
无产阶级建立自己的专政并不是目 的,而是作为消灭阶级和进入无阶 级社会的根本手段。阶级的产生是 自发的,但阶级的消灭却不能自发 地实现,无产阶级要自觉地按照社 会发展的规律,通过无产阶级专政 为消灭阶级、过渡到无阶级社会创 造条件。
生产力也不是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的。 “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以 往活动的产物。”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在社 会发展过程中,当生产关系已不适合生 产力发展需要时,就要求对这种生产关 系进行变革,用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 生产关系。因此,一切社会形式都是暂 时的形式。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就是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
一、历史背景
1848年欧洲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得 到进一步的传播,特别是马克思主 义的阶级斗争学说越来越为无产阶 级所掌握,但也遭到了资产阶级的 攻击。
1852年初,流亡到美国的德国小资 产阶级政论家海因岑,宣传说现在 的阶级斗争是受马克思主义者的唆 使而兴起的,阶级的存在仅仅同政 治特权相联系,宣称阶级矛盾和阶 级对抗可以在“人性”面前消失。 海因岑的思想给革命造成很大危害。
第二部分是学习的重点:
(1)社会规律的客观性。针对蒲鲁 东的普遍理性创造历史的错误观点, 马克思在信中着重分析了人类活动 与历史规律的关系、个体发展与社 会历史的关系等问题,明确概括出 了“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 的个体发展的历史”的结论。马克 思的这些论述,从一个新的侧面阐 发了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观点:社 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批判,集中反 映在《哲学的贫困》(1847)中。 马克思的这封信,通过批判蒲鲁 东的唯心史观和小资产阶级的社 会改良主义思想,阐明了唯物史 观的一个基本原理,即生产力在 社会发展中的最终决定作用,从 而深刻论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 本动力和客观规律。
致瓦·博尔吉乌斯
11/28/2013
(四)正确理解历史必须注意经济史 从马克思主义的原著中学习历史唯物主义
• 在德国,达到正确理解的最大障碍,就是著作界对于经济史的不负责 任的忽视。不仅很难抛掉那些在学校里已被灌输的历史观,而且更难 搜集为此所必需的材料。例如,老古·冯·居利希在自己的枯燥的材 料汇集中的确收集了能够说明无数政治事实的大量材料,可是他的著 作又有谁读过呢!
11/28/2013
(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意志,根 据一个共同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 史。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 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 性而得到实现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
11/28/2013
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陈秭月、王琳、陈艳、刘洋
伟大人物的出现。杰出人物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即历史必然性而产生的, 即“时势造英雄”。具体的杰出人物的出现取决于偶然因素,即个人所处的 具体历史环境、主观条件、机遇。 冰心《去国》:“以我这样的少年,回到少年时代大有作为的中国,正合 了‘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那两句话。”
我们所研究的领域越是远离经济,越是接近于纯粹抽象的意识形态,我 们就越是发现它在自己的发展中表现为偶然现象,它的曲线就越是曲折。如 果您划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应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 广,这个轴线就越同经济发展的轴线接近于平行。(研究历史须注意从偶然 性中找出必然性)
• 此外,我认为马克思在《雾月十八日》一书中所作出的光辉范例,能 对您的问题给予颇为圆满的回答,正因为那是一个实际的例子。我还 认为,大多数问题都已经在《反杜林论》第一编第九至十一章、第二 编第二至四章和第三编第一章或导言里,后来又在《费尔巴哈》一书 最后一章里谈到了。
《马克思致巴·瓦·安年科夫的信》观后感
《马克思致巴·瓦·安年科夫的信》观后感马克思给帕•瓦•安年科夫的信(1846年12月28日),作为他“对蒲鲁东的著作的最初反应”33,构成马克思后来写的《哲学的贫困》一书的思想雏形,而这本书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所做的第一次公开发表的阐述”39。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曾回顾说:“我们见解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在我的1847年出版的为反对蒲鲁东而写的著作《哲学的贫困》中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虽然只是论战性的概述。
”34尤其值得重视的在于,“《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对经济学的综合论述,并且他建议将这本书与《共产党宣言》一起作为《资本论》的引论”[1]40。
马克思本人晚年承认:“在该书(指《哲学的贫困》——引者注)中还处于萌芽状态的东西,经过二十年的研究之后,变成了理论,在‘资本论’中得到了发挥”。
由此可见,这封信在马克思思想形成史上的地位和意义何等重要。
笔者重读该信的感受是它通过对蒲鲁东的批判所体现出来的“历史地思”的运思方式,这才是它的最要紧的价值所在。
具有前提性的问题是:马克思“历史地思”的逻辑保障是如何获得的,亦即马克思是怎样使“历史地思”在哲学上成为一种必然诉求的,抑或“历史地思”的学理依据究竟何在?马克思在信中对蒲鲁东《贫困的哲学》所作的总体评价是否定性的,认为“它整个说来是一本坏书,是一本很坏的书”。
这是马克思对此书的基本判断。
他揭露了蒲鲁东错误的最深刻的根源:不是由于“可笑的哲学”,而是由于对“现代社会制度”的无知。
在马克思看来,这种无知又不能不取决于蒲鲁东在哲学上存在的前提性的颠倒,即思想与现实的倒置。
不能关注现实的历史,恰恰是蒲鲁东哲学的致命缺陷。
马克思发问:蒲鲁东为什么要在上帝和普遍理性那里发现真理?蒲鲁东为什么要利用黑格尔,而且把黑格尔哲学的弱点当成优点?梅林指出:“人们常责备蒲鲁东说,他有着一副德国人的头脑,甚至是德国人的混乱的头脑。
不管怎样,当蒲鲁东的精神自觉刚一觉醒,他就向往着德国哲学”。
马克思恩格斯书信解读
二、书信的特点和科学价值
书信的特点:
1、直接的思想交流。及时、灵活、不受外界条件限制。
2、阐述观点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书信的科学价值:
“这些通信的科学价值和政治价值是非常大的。不仅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些通信里使读者可以特别明显地 了解他们的全貌,而马克思主义的极其丰富的理论内 容也阐述得非常清楚,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通信中 一再地谈到他们学说的各个方面,强调并且说明了— —有时是共同讨论和互相说服——最新的(就对先前 的观点而说)、最重要的和最困难的问题。”
1、“我认为他整个说来是一本坏书,是一 本很坏的书。”
2、两个问题:“为什么要谈上帝,谈普遍 理性,谈人类的无人身的理性,认为它永无 谬误,认为它永远等于他自身,认为只要正 确地意识到它就可以获得真理呢?为什么他 要借助软弱的黑格尔主义来把自己装扮成坚 强的思想家呢?”
(二)生产力是全部历史的基础 (6-8)
一、书信的基本情况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一般包括八封:
1、马克思致巴·瓦·安年柯夫(1846年12月28日)
2、马克思致约·魏德迈(1852年3月5日) 3、马克思致路·库格曼 (1868年7月11日)
4、恩格斯致康·施米特(1890年8月5日)
5、恩格斯致约布洛赫(1890年9月21-22日)
(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批判普鲁 东的唯心史观
1、观念和范畴是“社会关系”的反映或表 现
2、揭露在范畴问题上的唯心主义错误。
(四)揭露了普鲁东唯心史观的理论实质和阶 级根源
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七封信》
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七封信》
高光
【期刊名称】《领导之友》
【年(卷),期】1990(000)005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的书信,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著作的重要补充。
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7卷到39卷,共约4000封书信,其中有些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
这次干部学习哲学,《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列著作选读》(以下简称《选读》)哲学部分节选了其中的七封书信。
本文拟就这七封信的历史背景、基本观点和理论意义谈点个人看法。
【总页数】7页(P35-41)
【作者】高光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教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33
【相关文献】
1.历史唯物主义学科特征问题的若干思考——兼论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科学二重性" [J], 李娟
2.拉萨尔的《弗朗莰·封·西金根》和马克思恩格斯对他的批判——学习马克思恩格斯致拉萨尔信的笔记 [J], 郝孚逸
3.马克思恩格斯怎样教导青年学习和研究历史——读马克思恩格斯给青年的信 [J], (马革土)驰
4.关于文学的倾向性——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几封信 [J], 朱恩彬
5.历史唯物主义与外国文学——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学习札记 [J], 王国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克思主义经典学习——马克思《致帕 瓦 安年科夫》
马克思主义经典学习马克思《致帕·瓦·安年科夫》读书笔记此封信马克思写于1846年12月28日,此时马克思28岁。
在此之前,马克思完成了《1844年的经济哲学稿》,1845-1846年间,马克思正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这封信是马克思回复帕·瓦·安年科夫(俄国作家)他对蒲鲁东《哲学的贫困》一书的看法。
蒲鲁东是法国人,他的《哲学的贫困》发表于1846年,书虽名“哲学”,内容却是经济学范畴。
马克思“花了两天的时间把这本书浏览了一遍”,在回信中他指出了蒲鲁东观点、论述的错误,并给出了自己在经济学上的观点。
回信可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中,马克思对《哲学的贫困》(以下称该书)给出了总体评价;第二部分针对该书的整体框架进行了评述;第三部分对书中对具体经济学现象的论述进行了分析批驳。
在第一部分中,马克思首先直言“这是一本很坏的书”。
马克思认为,蒲鲁东不了解“关系中的现代社会制度”,因此只得借上帝、无人身的理性来解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同时,蒲鲁东混淆了“思想和事物”,他没有关注历史的实在进程,却大谈他头脑中各观念的进化及历史。
第二部分主要对该书整体框架进行了分析评述。
马克思评价该书的框架是“经济范畴在他的头脑中的排列次序”:该书一开头论述价值,接着论述一系列经济进化的开始——分工。
马克思认为,蒲鲁东对分工的谈论,不过是“在他之前说过的东西的归纳,并且是很表面,很不完备的归纳”。
并且在对分工得论述中,蒲鲁东忽略了很多重要的分工实践,比如世界市场,殖民地等等。
因此蒲鲁东得出的关于分工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蒲鲁东接着谈第二个进化——“机器”,他提出机器是一般分工的结果,并将机器与分工、竞争、信贷等经济范畴并列起来。
马克思认为这种关于机器的观点“再可笑不过”,“极其荒谬”,因为机器并不属于经济范畴,自然也就不能与分工、竞争等并列。
蒲鲁东在结束机器的论述之后,分章节论述了竞争、垄断、税收或警察、贸易平衡、信贷和所有制。
【历史唯物主义人学观点】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书信中阐述了哪些基本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人学观点】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书信中阐述了哪些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人学观点】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书信中阐述了哪些基本观点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书信中阐述了哪些基本观点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书信中阐述了哪些基本观点?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一般包括五封。
一、《恩格斯致康拉德·施米特》在这封信中,恩格斯驳斥了巴尔特的歪曲,阐明了社会物质条件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指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意识对物质生活条件起反作用。
恩格斯批评“青年派”在辩论分配问题时不考虑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把社会主义及其分配方式看作是一成不变的。
恩格斯指出唯物史观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并鼓励青年认真研究经济和历史。
这封信对唯物史观进行了全面、辩证的阐述和论证,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二、《恩格斯致约瑟夫·布洛赫》在这封信中,恩格斯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在历史发展中经济因素和上层建筑各种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论述这个问题时,恩格斯自始至终贯穿了唯物辩证法的思想,从经济因素和上层建筑各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以及客观规律和个人意志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科学分析,提出了著名的“合力论”思想。
这些论述,内容十分丰富,思想极为深刻,对于我们准确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特别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恩格斯在信中还对如何正确地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了宝贵指示。
三、《恩格斯致康拉德·施米特》在信中,恩格斯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前提下,着重强调了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
恩格斯的这封信,对于我们研究复杂的社会现象、研究历史,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我们才能深刻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克服唯心史观的干扰。
恩格斯的这些宝贵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认识国家权力、法,以及各种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恩格斯晚年书信中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特色与时代价值
恩格斯晚年书信中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特色与时代价值张 茂 钰提 要:自19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发展呈现出新的历史特征,历史唯物主义也遭到种种歪曲和误解,这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
为此,恩格斯在晚年写下了大量书信,尤其在代表性的“五封书信”中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难题展开分析与总结,对各种思潮展开争论与批判,进一步澄清、捍卫、丰富和完善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在现时代重温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论述,对我们面对新时代、新问题、新征程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恩格斯 恩格斯晚年书信 历史唯物主义 时代价值作者张茂钰,女,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博士(上海 200092)。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基础性前提。
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之一,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特别是在马克思逝世之后,作为“第二小提琴手”的恩格斯承担起理论的宣传和研究工作—— 一方面同各国工人运动领导人密切联系,探讨和指导共产主义运动的具体实践;另一方面不断深入理论问题,捍卫并发展完善历史唯物主义——在革命实践和理论论战的过程中创作了一系列著作和书信。
对此,列宁曾高度肯定了恩格斯的工作,指出“不了解恩格斯的全部著作,就不能了解马克思主义,就不能全面的阐述马克思主义”①。
可以说,学习和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就不能脱离对恩格斯著作的深入研读。
在恩格斯的全部著作中,其晚年的历史唯物主义著作特别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针对性。
② 恩格斯晚年所著的大量书信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由成仿吾先生所选的八封①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页。
② 恩格斯在世时便考虑到他和马克思书信的历史意义,嘱托倍倍尔和伯恩斯坦编辑了马恩通信集,收录书信1300余封并出版了四卷本。
篇十三: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性——《马克思致安年柯夫》?
篇十三: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性——《马克思致安年柯夫》《马克思致帕维尔·瓦西里耶维奇·安年柯夫》1846年12月28日(《马恩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P476-488)篇十三: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性在“对社会主义温情厌恶上”,马克思是完全同意蒲鲁东的观点的。
“在他以前,我因嘲笑那种绵羊般的、温情的、空想的社会主义而招致许多敌视。
”这种温情的、空谈人性或人道主义的温情社会主义,后来转变成格律恩化的蒲鲁东主义——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后来在《共产党宣言》》中对“真正的社会主义”进行过批判。
“它必然表现为关于真正的社会、关于实现人的本质的无谓思辨。
……他们克服了'法国人的片面性’,他们不代表真实的要求,而代表真理的要求,不代表无产者的利益,而代表人的本质的利益,即一般人的利益,这种人不属于任何阶级,根本不存在于现实界,而只存在于云雾弥漫的哲学的哲学幻想中。
……。
德国的'社会主义者’给自己的那几天干瘪的'永恒真理’披上一件用思辨的蛛丝织成的、绣满华丽辞藻的花朵和浸透甜情蜜意的甘露的外衣,这件光彩夺目的外衣只是使他们的货物在这些顾客中间增加销路罢了。
”(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2018P56/57/58)蒲鲁东不是温情的社会主义者、人道主义者,“蒲鲁东先生彻头彻尾是个小资产阶级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
”他的学说的受众是那些小业主和手工业者(裁缝、木工等)等小资产者,故而他“竭力颂扬小资产阶级以及那种小气的爱情的和宗法的家庭幻想”。
“小资产者在已经发展了的社会中,由于本身所处的地位,必然是一方面成为社会主义者,另一方面又成为经济学家,就是说,他既迷恋于大资产阶级的豪华,又同情人民的苦难。
他同时既是资产者又是人民。
”小资产者由于自己的社会地位比上(大资产阶级)不足比下(无产阶级)有余,既憧憬着上升为大资产阶级,又恐惧着被抛落为无产阶级,是属于从社会夹缝中求生产的小资产阶级。
《马克思致巴瓦安年科夫的信》读后感
《马克思致巴瓦安年科夫的信》读后感《马克思致安年科夫的信》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形成时期的一篇重要文献,在马克思初期的系列著作中,它第一次较系统和完整地表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从最初的人本主义思想向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过渡和转变。
重新解读这封信,可以更好地梳理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和历史背景,更深刻地认同马克思唯物主义观点和对人类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揭示,更充分地理解生产关系的历史性暂时性以及变革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运动的必然性。
如何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内涵_庞卓恒
如何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内涵[编者按]今年1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重点学科主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内涵的小型座谈会,除重点学科的成员外,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高翔、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庞卓恒、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所所长张顺洪应邀出席。
与会学者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唯物史观的八封信①入手,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坚持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时俱进地发展唯物史观,自觉地用唯物史观指导世界史研究的若干问题。
这里发表六位学者的发言稿,希望引起学界更广泛的重视,共同开创唯物史观研究的新局面。
世界历史进程提出的新问题要求深入解读唯物史观的科学涵义庞卓恒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以旧殖民体系的崩溃和包括新中国在内的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建立为标志,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在这个新的时期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关系和阶级力量对比,在一系列国家的内部和全球性关系领域内,都发生了重大的、有些是根本性的变化。
如果说在20世纪中叶那些变化还只是初露端倪,很难看出它们的动向和趋势,到20世纪80—90年代时,人们就逐渐明显地感觉到那些历史性变迁的空前巨大的震撼力量了。
各个方面的变化起伏跌宕、纵横交错,令人眼花缭乱,难以“读懂”其来龙去脉和演进规律,以致产生了一系列的困惑。
例如,既然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为什么在前苏联和东欧地区社会主义反而被资本主义取代了呢?既然说资本主义早在19世纪末已经进入了腐朽、垂死的阶段,为什么一百多年以后它还在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领域占据优势地位,而且在思想、文化、价值观这些“软实力”领域还具有对社会主义进行西化、分化的力量呢?难道西方国家的社会历史进程真是代表着人类社会历史的普遍规律或“普世价值”吗?难道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真的被“证伪”了吗?①这八封信均在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中:马克思:《致巴·瓦·安年科夫》,第530页;《致约·魏德迈》,第547页;《致路·库格曼》,第578页。
历史唯物主义八封信之马克思致安年科夫共36页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历史唯物主义八封信之马克思致安年科 夫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马克思恩格斯书信解读
三、庸俗经济学家也不懂得劳动价值学说发 展的历史
四、庸俗经济学家错误的思想根源和阶级根 源
二、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三点新贡献
“我所加上的新内容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 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 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 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 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第三封信
马克思致路·库格曼
(1868年7月11日)
主要内容
一、庸俗经济学家不懂得马克思对实在的价 值关系的论证和说明
6、恩格斯致康·施米特(1890年10月27日) 7、恩格斯致弗·梅林(1893年7月14日) 8、恩格斯致符·博尔吉乌斯(1894年1月25日)
二、书信的特点和科学价值
书信的特点:
1、直接的思想交流。及时、灵活、不受外界条件限制。
2、阐述观点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书信的科学价值:
“这些通信的科学价值和政治价值是非常大的。不仅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些通信里使读者可以特别明显地 了解他们的全貌,而马克思主义的极其丰富的理论内 容也阐述得非常清楚,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通信中 一再地谈到他们学说的各个方面,强调并且说明了— —有时是共同讨论和互相说服——最新的(就对先前 的观点而说)、最重要的和最困难的问题。”
四、书信的基本内容解读
第一封信
马克思致巴·瓦·安年柯夫(节选)
(1846 年12月28日于布鲁塞尔)
主要内容
(一)《贫困的哲学》的要害是宣扬历史唯心主
义
(二)生产力是全部历史的基础
(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批判普鲁东
的唯心史观
(四)揭露了普鲁东唯心史观的阶级实质和认识
历史唯物主义八封信之马克思致安年科夫
写在前面:
马克思恩格斯一共总共写大约4千封书信, 目前已收入的有378封。这里的八封信,可以 分为两组:第一组是马克思的三封信,第二组 是恩格斯的五封信,这些书信,从马克思恩格 斯创立唯物史观的全过程来看,反映了他们前 期和后期的两个不同的重点,前期即创立时期 (1843-1847)侧重于阐发历史的唯物主义思 想,后期侧重于阐发历史的辩证法思想。
致巴·瓦·安年科夫意义:
这不是一封普通的回信,而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 献。它不仅是马克思批判蒲鲁东《贫困的哲学》的开端,从一 定意义上说,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
封信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后不久写的
。在信中,批判了蒲鲁东的唯心史观和经济理论;深刻地阐述 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特性及其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
总体简介:
它的任务就是为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提供历史观 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历史发展 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 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 发展。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总体简介: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现实的人无非是一定社会关 系的人格化,他们所有的性质和活动始终取决于自己 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比如我们常说的“屁股决定脑 袋”。只有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物 质生活条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动,才能站在现实历史的 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历史唯物主义考 察问题的方法明确规定,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 一般规律。和以社会生活某一局部领域、某一个别方 面为对象的各门具体社会科学不同,它着眼于从总体 上、全局上研究社会的一般的结构和一般的发展规律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库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库目录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1.马克思:《给卢格的信(三)》(1843年9月)2.马克思:《给恩格斯的信》(1869年3月5日)3.马克思: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1877年)4.马克思:《给斐·多·纽文胡斯的信》(1881年2月22日)恩格斯5.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1847年)6.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第二版序言的补充(1874年7月1日)7.恩格斯:《卡尔·马克思》(写于1877年6月中;载于1878年在不伦瑞克发行的《人民历书画刊》)8.恩格斯:《反杜林论》三版序言(1878年6月11日、1885年9月23日、1894年)9.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3月17日)10.恩格斯:《给弗·阿·左尔格的信》(1886年)11.恩格斯:《给弗·凯利——威士涅威茨基夫人的信》(1886年12月及1887年1月27日)12.恩格斯:《给康·施米特的信》(节选)(1890年8月5日)13.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92年德文第二版序言14.恩格斯:《卡尔·马克思<1848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写于1895年2月14日至1895年3月6日间)列宁15.列宁:《弗里德希·恩格斯》(1895年9月7日)16.列宁:《游击战争》(1906年9月30日)17.列宁:《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1908年4月3日)18.列宁:《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1910年12月23日)19.列宁:《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1913年3月1日)20.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1913年3月)21.列宁:《卡尔·马克思》(节选)(1914年11月)22.列宁:《在莫斯科省第七次党代表会议上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报告》(1921年10月29日)23.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下的国家资本主义》(1922年3月27日)斯大林24.斯大林:《列宁是俄国共产党的组织者和领袖》(1920年4月)25.斯大林:《论列宁主义基础》(1924年4月和5月的《真理报》上)26.斯大林:《季诺维也夫所理解的修正主义》(1926年12月13)27.斯大林:《和第一个美国工人代表团的谈话》(1927年9月9日)28.斯大林:《答阿·霍洛波夫同志》(节选)(1950年7月28日)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3-82.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1844.8-113.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4.9-1845.34.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春5.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6.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1845.9-1846.4(见《德意志意识形态》)7.马克思:《致帕·瓦·安年科夫》1846.128.马克思:《哲学的贫困》导读18479.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1847(见《哲学的贫困》)10.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185011.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51.12-1852.312.马克思:《致约·魏德迈》导读1852.31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导读1857.8-914.马克思:《论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1857(见《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5.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116.恩格斯:《卡尔·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节选)185917.恩格斯:《论历史和逻辑的统一》1859(见《卡尔·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18.马克思:《致路·库格曼》1868年7月11日19.恩格斯:《论权威》导读1872.10-1873.320.恩格斯:《自然辩证法》1873.5-1876.5;1878-1883.321.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1876.622.恩格斯:《反杜林论》(引论、哲学编) 1876.5-1878.72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24.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6年初25.恩格斯:《致康·施米特》1890年8月5日26.恩格斯:《致约·布洛赫》1890.927.恩格斯:《致康·施米特》1890年10月27日28.恩格斯:《致弗·梅林》1893.729.恩格斯:《致瓦·博尔吉乌斯》1894.130.恩格斯:《法德农民问题》1894.1131.恩格斯:《致国际社会主义者大学生代表大会》32.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邓小平江泽民:关于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部分论述33.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34.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35.列宁:《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36.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37.列宁:《辩证法的要素》38.列宁:《论欧洲联邦口号》39.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40.列宁:《哲学笔记》中关于认识论思想部分论述41.列宁:《论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的错误》42.列宁:《论民族自决权》43.列宁:《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任务》44.列宁:《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45.列宁:《关于用自由平等口号欺骗人民》46.列宁:《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47.列宁:《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48.列宁:《在全俄省、县国民教育局政治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49.列宁:《论辩证逻辑的基本要求》50.列宁:《青年团的任务》51.列宁:《论粮食税》52.列宁:《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53.列宁:《论我国革命》54.斯大林:《致苏联无产阶级大学生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信)》55.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56.斯大林:《在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关于联共(布)中央工作的总结报告》(节选)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节选) 导读1、《资本论》写作的历史背景2、《资本论》的体系结构和内容3、第一篇第一章商品4、第一篇第二章交换过程5、第一篇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6、第二篇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7、第三篇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8、第三篇第六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9、第三篇第七章剩余价值率10、第三篇第八章工作日11、第四篇第十章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12、第四篇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13、第五篇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14、第六篇第十七章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15、第六篇第二十章工资的国民差异16、第七篇第二十一章简单再生产17、第七篇第二十二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18、第七篇第二十三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19、第七篇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节选) 导读1、恩格斯写的1885年版序言(节选)2、第一篇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3、第一篇第二章生产资本的循环4、第一篇第三章商品资本的循环5、第一篇第四章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6、第一篇第五章流通时间7、第一篇第六章流通费用8、第二篇第七章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9、第二篇第八章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10、第二篇第九章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马克思致帕瓦安年科夫
马克思致帕·瓦·安年科夫[1846年]12月28日于布鲁塞尔亲爱的安年科夫先生:如果不是我的书商拖到上星期才把蒲鲁东先生的著作《贫困的哲学》给我寄来,那您早就接到我对您11月1日来信的回信了。
为了能够立即把我的意见告诉您,我用了两天的时间把这本书浏览了一遍。
由于读得很仓促,我不能深入细节,而只能对您谈谈这本书给我的一般印象。
假如您需要的话,我可以在下一封信里来谈谈细节。
我必须坦白地对您说,我认为它整个说来是一本坏书,是一本很坏的书。
您自己在来信里对蒲鲁东先生在这一杂乱无章而妄自尊大的著作中所炫耀的“德国哲学的一个角落”曾经取笑了一番,但是您认为哲学之毒并没有感染他的经济学论述。
我也丝毫不把蒲鲁东先生在经济学论述中的错误归咎于他的哲学。
蒲鲁东先生之所以给我们提供了对政治经济学的谬误批判,并不是因为他有一种可笑的哲学;而他之所以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可笑的哲学,却是因为他不了解处于现代社会制度联结[engrènement]——如果用蒲鲁东先生像借用其他许多东西那样从傅立叶那里借用的这个名词来表示的话——关系中的现代社会制度。
为什么蒲鲁东先生要谈上帝,谈普遍理性,谈人类的无人身的理性,认为它永无谬误,认为它永远等于它自身,认为只要正确地意识到它就可以获得真理呢?为什么他要借软弱的黑格尔主义来把自己装扮成坚强的思想家呢?他自己给了我们一把解开这个哑谜的钥匙。
蒲鲁东先生在历史中看到了一系列的社会发展。
他发现进步是在历史中实现的。
最后,他发现,人们作为个人并不知道他们在做些什么,他们误解了自身的运动,就是说,他们的社会发展初看起来似乎是和他们的个人发展不同、分离和毫不相干的。
他无法解释这些事实,于是就作出假设,说是一种普遍理性在自我表现。
发明一些神秘的原因即不合常理的空话,那是最容易不过的了。
但是,蒲鲁东先生既然承认自己完全不理解人类的历史发展——他在使用普遍理性、上帝等等响亮的字眼时就承认了这一点——,岂不是含蓄地和必然地承认他不能理解经济发展吗?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体简介: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现实的人无非是一定社会关 系的人格化,他们所有的性质和活动始终取决于自己 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比如我们常说的“屁股决定脑 袋”。只有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物 质生活条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动,才能站在现实历史的 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历史唯物主义考 察问题的方法明确规定,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 一般规律。和以社会生活某一局部领域、某一个别方 面为对象的各门具体社会科学不同,它着眼于从总体 上、全局上研究社会的一般的结构和一般的发展规律 。
知识框架:
1、 现代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批判蒲鲁东的普遍理性 社会形态的 发展是一个 历史过程 进而批判黑格尔的唯心史观 人们是不能自由主观的选择社会形式。 2、 人们不能自由的选择自己的生产力。 社会形式是可以改变 的,但是需要条件的。
3、 批判蒲鲁东所谓的经济范畴
机器 分工 垄断
4、 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实质、认识根源
总体简介:
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其中之一就是唯物史观,另 一个就是剩余劳动价值论。这两大发现构成了马克思 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础,从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 科学。唯物主义历史观充分肯定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 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从而揭示了历史发展的 一般规律。历史唯物主义用以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与 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 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但历史唯 物主义所说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和离群 索居状态的抽象的人,而是处于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 的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的活生生的相互联系的人。
系并归根到底决定一切社会关系、决定整个社会的发展,社会
革命的客观基础等一系列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特别是提出了 人民不能自由的选择社会形式,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等科学论
断,具有重要的理论的和实践的意义。
蒲鲁东简介:
蒲鲁东(1809~1865) 法国政论家,经济学家。 小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 主义者,无政府主义创始 人之一。著有《贫困的哲 学》,《什么是财产?或 关于法和权力的原理的研 究》,《一个革命家的自 白》和《十九世纪革命的 总观念》。等著作。
批判蒲鲁东把范畴看作是 “永恒真理”唯心史观
•揭露和批判蒲鲁东把人类社会的历史看作是观念的历
史 、唯心的历史。“在他看来,人不过是观念
或永恒理性为了自身的发展而使用的工具, 他所说的进化,即历史的发展是在绝对观 念的神秘怀抱中发生的进化,是经济范畴 在他的头脑中的排列次序,而且是一个非 常没有秩序的头脑中的秩序。 蒲鲁东把 历史的过程看成是黑格尔的观念的历史。 因此他也无法探索出历史的实在过程 。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八封信
——马克思致安年科夫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
陈炀
八封信:
马克思致巴· 安年科夫(1846年12月28日) 瓦· 马克思致约· 魏德迈(1852年3月5日) 马克思致路· 库格曼(1868年7月11日) 恩格斯致康· 施米特(1890年8月5日)
八封信:
恩格斯致约· 布洛赫(1890年9月21日-22日) 恩格斯致康· 施米特(1890年10月27日) 恩格斯致弗· 梅林(1898年7月14日) 恩格斯致瓦· 博尔吉乌斯(1894年过程
马克思由此就得出了一个结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 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 一点。他们的物质关系形成他们的一切关系的基础,这些 物质关系不过是他们的物质的和个体的活动所借以实现的 必然形式罢了。”这意思是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世代相传 的劳动者的历史,这样的历史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是由社会经济的发展来决定的。人们在一定生产力 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定的物质关系(生产关系),这种物质 关系构成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这些物质关系(生产关系 )是生产者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形式。
社会形式随生产力发展而发展
社会形式(生产形式)是可以改变的,但是需要条 件的。“人们永远不会放弃他们已经获得的东西,然而 这并不是说,他们永远不会放弃他们在其中获得一定生 产力的那种社会形式。恰恰相反。为了不致丧失已经取 得的成果,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 往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 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随着新的生产力的获得, 人们便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而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 他们便改变所有不过是这一特定生产方式的必然关系的 经济关系”。
写在前面:
但是,从本质上说,二者又是一致的,历史的唯 物论也就是历史的辩证法。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书信 的特殊科学价值曾经作过精辟的论述。他说,不仅马 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些通信里使读者可以特别明显地了 解他们的全貌。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通信中一再地谈 到他们学说的各个方面,强调并且说明了——有时是 共同讨论和互相说服——最新的(就是先前的观点来 看)、最重要的和最困难的问题。
写在前面:
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历史唯物主义的八封书信, 写作时间拉得很长,从1846年12月28日马克思给巴 ·瓦·安年柯夫的第一封信,到1894年1月25日给符 ·博尔吉乌斯的最后一封信,前后经历了四十八年, 将近半个世纪,因此,这些书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了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史观形成和发展的整 个历史过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发展史上占有 极为重要的地位。是我们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唯 物史观的重要文献。
所有制
唯物史观
《贫困的哲学》
1846年出版,全称是《经济矛盾的体系,或贫困的哲 学》。在这本书中,蒲鲁东站在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用唯 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作了反科 学的解释,宣扬通过改良的办法来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该书根据庸俗化的辩证法,把社会经济的发展顺序划分为十 个阶段:分工、机器、竞争、垄断、国家或税收、贸易平衡、 信贷、私有、共产主义、人口。每一阶段都有好、坏两个方 面,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矛盾的综合,克服坏的一面保留好 的一面。在蒲鲁东看来,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强调现存社会的 好的方面,而社会主义者则指责其坏的方面,只有他的综合 公式可以超于二者,优于二者。他用这种主观臆造的矛盾代 替资本主义社会客观的现实的矛盾运动,为他的改良主义主 张提供理论依据。
致巴·瓦·安年科夫意义:
这不是一封普通的回信,而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 献。它不仅是马克思批判蒲鲁东《贫困的哲学》的开端,从一 定意义上说,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
封信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后不久写的
。在信中,批判了蒲鲁东的唯心史观和经济理论;深刻地阐述 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特性及其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
批判蒲鲁东没有真正了解现代社 会制度 :
从这几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蒲鲁东无法解释社会 发展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更无法解释个人发展、 社会发展和历史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蒲鲁东看到了一系列的社会发展, 发现了实现于历史中的进步,但他却认为人们作为个 人来说并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事情,他们误解了自身 的运动社会发展初看起来似乎是和他们的个人发展不 同,分离和毫不相干的,说是一种普遍理性在自我表 现。蒲鲁东把普遍理性看作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基础。
马克思致巴· 安年科夫 瓦·
1846年12月28日
致巴·瓦·安年科夫背景:
巴·瓦·安年科夫(1812-1887),俄国自 由派著作家,曾向俄国读者介绍过蒲鲁东等法国小资产 阶级改良主义代表人物。他同马克思有密切的联系, 1864年4月游历欧洲途经布鲁塞尔时曾与马克思会面。 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出版后,安年科夫于1864年11 月写信给马克思谈他对这本书的看法。马克思从书商那 里得到这本书比较迟,但为了及时把自己的意见告诉安 年科夫,仅用了两天的时间把全书浏览了一遍,并于同 年12月28日写了回信。
社会制度联结:
现代社会制度”指资本主义制度,它同任何 社会一样,也是一个活动着和发展着的有机体, 存在着互相作用、互相联系的各种社会关系,其 中最基本的就是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 系,只有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具体了解 这个社会各种复杂社会关系的内在联系,才能认 识资本主义的面目及其发展规律。因为不能从现 代社会制度的联结上去了解现代社会制度,因此, 蒲鲁东把社会历史的发展归结为“普遍理性”的 自我表现。
蒲鲁东的社会评价:
蒲鲁东被称为无政府主义之父 ,他首先使用安 那其(Anarchy)一词表述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他 否认一切国家和权威,认为它们维护剥削,扼杀自 由。他反对政党,反对工人阶级从事政治斗争,认 为其主要的任务是进行社会改革。他的无政府主义 与改良主义合成一体,提出一个所谓“互助主义” 的救世良方。主张生产者根据自愿原则,通过订立 契约进行互助合作,彼此“等价交换”各自的产品。 这种空想的互助主义方案建立在小生产者的小私有 制基础之上,其目的是形成生产者之间“永恒的公 平”,防止他们遭受破产的厄运,使小私有制永世 长存。
总体简介:
它的任务就是为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提供历史观 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历史发展 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 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 发展。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写在前面:
马克思恩格斯一共总共写大约4千封书信, 目前已收入的有378封。这里的八封信,可以 分为两组:第一组是马克思的三封信,第二组 是恩格斯的五封信,这些书信,从马克思恩格 斯创立唯物史观的全过程来看,反映了他们前 期和后期的两个不同的重点,前期即创立时期 (1843-1847)侧重于阐发历史的唯物主义思 想,后期侧重于阐发历史的辩证法思想。
批判蒲鲁东没有真正了解现代社 会制度 :
把社会历史的发展归结为“普遍理性”的自我表现。 对于蒲鲁东谈普遍理性的原因马克思指出:“他自己给了 我们一把解答这个哑谜的钥匙。”蒲鲁东无法解释社会的 发展:“他发现进步是在历史中实现的。”“他发现,人 们作为个人并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他们误解了自身的运 动,就是说,他们的社会发展初看起来似乎是和他们的个 人发展不同、分离和毫不相干的。”(P531)“他不懂得 一定时代中各种生产形式的历史的和暂时的性质。蒲鲁东 先生看不到现代种种社会制度是历史的产物,既不懂得它 们的起源,也不懂得它们的发展,所以他只能对它们做教 条式的批判。”(P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