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合集下载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福建专用)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福建专用)

过程:赤壁之战
魏、蜀、吴的建立
政权分立: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分 裂 中 孕 育 统 一 的 因 素
五胡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民族迁徙 北民南迁 江南经济的发展
民族融合
学习汉族文化的内容 北魏孝文帝改革 意义:促进北方经济的发展、加速北方 各族封建化的进程和民族的大 融合,并为最终的统一奠定基础
3、重要意义:
促进北方的民族融合。
居违 朝 俗 诏 ( 官者 廷 之 不 孝 。, , 语 得 文 免若言以帝 所有于北) 鲜卑语 在朝廷中必须使 用汉语,禁用鲜 1、北俗之语是指什么语言? 卑语。 2、这一段反映了北魏孝文帝 哪一项改革措施?
左图反映了北 魏孝文帝哪一 项改革措施?
官员及家属必须 穿戴汉族服饰。
步骤三:练习巩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 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按军功授予爵位 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特权。建立县 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和家属 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姓氏改为汉族姓氏;鼓励鲜卑贵 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 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三国鼎立的形成
政权名称 建国年代 创建者 都城(今名)
魏 蜀
220年 221年
曹丕
(pī)
洛阳
成都
刘备

222年
孙权 建业(南京)
江南地区的开发
1、原因: (1)自然地理原因: 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适合发展 农业生产。 (2)政治原因: 北方战乱较多,江南地区政局相对稳定;南方统治者 重视发展经济。 (3)经济原因(重要原因): 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和不同的 生活方式,补充那里的劳动力。 (4)人文原因: 南北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南方各民族之间的交往。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复习教学案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复习教学案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复习教学案【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

3、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4、知道《水经注》《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重要著作。

、列举魏晋时期书法、绘画、雕塑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过程与方法:在复习中采取以学生自主、合作为主,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串联记忆、因果记忆、想象归纳等,从整体把握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创造了历史、推动了历史。

在整个中华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统一,有分裂,但统一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愿望,我们要维护祖国的统一。

重点本单元基础知识难点理清本单元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的知识主线,学会引导学生分析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正确评价曹操等人,从而培养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环节教学问题设计问题最佳解决方案情境引入简述复习范围,直奔复习主题,明确这一历史时期的特点是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师:复习导入。

生:整体把握自主探究基础自查一、三国鼎立(完成知识结构)1主要战役表格主要战役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和影响官渡之战赤壁之战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表格主要国家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经济发展魏蜀吴二、江南经济的开发(完成重点知识的准确回答):1、三国灭亡的先后顺序?西晋统一全国是在哪年?2、西晋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耗竭了西晋国力的事是什么?它是被哪个少数民族所灭?3、西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开始于何时?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有何影响?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是在何时?4、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是什么?表现如何?有何影响?三、北方民族的融合1、北魏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何时统一北方?2、北魏迁都洛阳的目的是什么?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社会背景如何?简述其主要内容和影响。

四、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类别朝代代表人物著作贡献以及价值数学南朝祖冲之世界上第一次…领先世界年。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说课课件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说课课件

【要点提炼法】

①一个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
权 分
②二项内容: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③三国鼎立:鼎立基础、三国名称、

位置、都城;

④四个人物:曹操、孙权、刘备、孝文帝


⑤五项改革:说汉语;着汉服;用汉姓;
与汉联姻;用汉制。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大发 展,但改革中却遭遇种种的艰难险阻。 请查阅相关资料并联系我们今天的改 革开放,谈一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三国鼎立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材料一:《魏书》……洛阳……十分萧条,“野无 烟火”。另据史书记载……洛阳人崇尚礼仪,生活十分 富裕……
材料二:(鲜卑族)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 同中原高度发展的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
——米文平 材料一中反映孝文帝改革前后,洛阳有何不同?通过材 料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深圳市福永中学 白绪全
1
说 课2 流3 程4
5
教材与学情 教学目标
重点与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教学过程
分析教材与学情
教材阐述了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政权的更替, 北民南迁以及孝文帝改革的史实。本着线索清 晰,知识系统的原则,我将教材整合为两部分: 政权更替与民族融合。
八年级学生对三国的知识比较熟,而且很感 兴趣,同时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表演、自主 学习能力,但缺乏足够的理性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清朝代更替脉络,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掌握北
民南迁和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的影响,培养学生 分析材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地图、角色扮演、合作探究等过程,培 养学生辩证地观察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局面的形成;(2)掌握江南地区的开发和民族融合的趋势。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分析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局面;(2)运用比较法,探讨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和民族融合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国家统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形成及其特点;(2)江南地区的开发及其对国家统一的影响;(3)民族融合的趋势及其意义。

2. 教学难点:(1)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转化;(2)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其与民族融合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上一单元内容,引导学生回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2)提问: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请大家回顾一下。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形成过程;(2)分组讨论: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特点是什么?3. 课堂讲解:(1)讲解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形成原因及其历史背景;(2)分析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和影响;(3)探讨民族融合的趋势及其意义。

4. 互动环节:(1)提问: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是什么?请大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思考;(2)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特点,以及江南地区开发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绘制一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示意图,并标注各个政权的地理位置;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第18课三国鼎立一、教材分析:1、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但同时促进了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三国鼎立在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教材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

3、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学生分析:1、经过学习新教材和新教法学生提出的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2、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读过《三国演义》作品,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学生在小学语文中学过《赤壁之战》为学习本课做了必要的知识准备。

3、初一学生在智力方面,抽象思维能力方面有较快发展,但认识能力方面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储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三国鼎立2、能力培养: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3、情感体验: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准备:1、教师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三国资料设计好具有引导性的历史问题,为学生的评价提供材料。

2、教师预计学习过程中可能出想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3、组织学生搜集有关三国时期的小故事,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喜欢他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三国知识问答:1、下面这些歇后语都出自三国故事,请补上后半句:周瑜打黄盖,____________________。

关公面前耍大刀,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知识点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8课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 200年袁绍与曹操以少胜多,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二、赤壁之战 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以少胜多,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三、三国鼎立的形成1、220年曹丕建立魏国,都:洛阳;水利工程2、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丝织业3、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造船业(加强了与台湾的联系)孙权230年派卫温到达夷洲(台湾)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1、266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民族内迁(1)时间:东汉末年(2)内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3)规模:西晋初,人数达几百万(4)影响: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3、西晋灭亡:内迁匈奴于316年灭西晋二、淝水之战1、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都:建康(今南京)2、前秦:氐族黄河流域3、淝水之战(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1)时间:383年(2)交战双方:东晋和前秦(3)结果:前秦失败以少胜多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牧野之战、城濮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这些战争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对现代战争是否有借鉴意义?为什么?4、从420年到589年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些朝代都在建康,总称“南朝”.三、江南地区的开发1、原因:(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1)自然条件优越;(2)北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3)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2、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1)农业: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水稻为主,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2)手工业3、作用: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公开课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课件

公开课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课件

2. 一位同学参加节目,有道题目是“三国时的
第一位皇帝是谁”,她应选择的正确答案是( C )
A、诸葛亮 B、曹操 C、曹丕 D.孙权
3. 标志着西晋实现南北统一的历史事件是(C ) A.灭蜀 B.西晋定都洛阳 C.灭吴 D.西晋迁都长安
4. 建立前秦、灭亡西晋的少数民族分别是( D ) A.匈奴、氐 B.鲜卑、羌 C.羌 、鲜卑 D.氐、匈奴
历史学习小妙招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由于内 容复杂,所以提倡多用表格的 形式来进行归纳、比较,便于 记忆与复习。
单元总结四
三国
三 国 两 晋 南 北 朝 时 期
政权分立 政治
两晋 南北朝
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经济—南方经济的发展
官渡之战
军事
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
1.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 C ) A、长安 B、许 C、洛阳 D、殷
教师寄语:
有志者事竟成 破釜沉舟 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 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 自勉联
清代著名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 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达到古代文言小说创作高峰。
意为:一个有志气的人,做事情是一定会成功的! 【鉴赏】上联用的是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兵的典故,说明做事要有 项羽那种拼搏到底、义无反顾的决心.下联用的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灭吴雪耻的典故,表示要学越王勾践刻苦自励、发愤图强的毅力.蒲松 龄撰下此联,就是激励自己在读书和创作上,象这两位人物有不达目的, 绝不罢休的精神.
材料一
司马迁在《史记》里是这样描述江南的:地域 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 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 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 人。 ——司马迁《史记》

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请你为这一时期的某一重要人物设计名片:
人物选择正确;主要事迹史事准确,表达清晰;评价恰当
样例: 人物:诸葛亮 主要事迹: 联合孙权,抗击曹操; 辅佐刘备,建立蜀国; 治理蜀国,成就突出。 示范: 人物:曹操
主要事迹:
官渡之战,统一北方; 兴修水利,恢复生产; 精于兵法,善于谋虑。 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思考 1 诗中的“三顾”“两朝”各指什么? (“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两朝”指刘备、刘禅两朝) 2 他在辅佐“两朝”期间做了哪些努力? (任人唯贤、发展生产、改善周边关系) 3 学习他什么品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孙吴开发江南
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 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230年,吴国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今台湾岛),加强了台湾地区和内地的 联系。
2、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
①三国时期,是中国从东汉末年的割据状态走向统一的 过渡阶段。形成局部性统一。 ②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后来全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③三国鼎立和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相比,是历史的进步,符合人民渴望社会安定的发展。
有用之才。
第三单元
考点4 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知识点1: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1.北魏建立:鲜卑族拓拔部建立了北魏政权,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2..统一: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知识点2:北魏孝文帝改革 1、孝文帝改革背景:①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②北方民族交融趋势出现。 2、改革的目的:①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②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加强对 中原的统治。)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孝文帝祖母和孝文帝进行的改革) ①政治上: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 ②经济上:恢复发展生产,实行均田制; ③迁都:由(平城)迁到(洛阳); ④改革鲜卑旧俗(禁胡服、学汉语、改用汉姓、 与汉族人通婚、用汉制、学汉礼)。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江南地区的开发)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新课件教用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江南地区的开发)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新课件教用

南朝 江南地区的开发 东晋
1、建立 317年、司马睿、建康
2、灭亡 420年、刘裕建立宋朝
东晋
江南地区的开发
南朝
1、时间 420年————589年
2、朝代 宋、齐、梁、陈
3、都城: 建康
东晋 南朝 江南地区的开发
2、表现
《原创》P53之三第二问
①农业 ②手工业
东晋 南朝 ①农业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江南地区的开发
本课主要内容
1、魏晋南北朝政权的更迭情况 2、少数民族的内迁 3、淝水之战 4、江南地区的开发
魏晋南北朝政权的更迭情况
魏灭蜀汉 (263年)
魏的大臣司马懿控制魏 政权,266年,司马炎 夺魏政权,建立晋朝, 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316年,匈奴 灭西晋
北方混乱,出 现十六国局面
• 18.流动趋向: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迁 往中原地区,中原的部分汉族人民迁往 江南地区。
• 重要意义: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和 江南地区的开发。
• 拓展与探究
• 思考一:气候变迁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 移,所似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 恰好与三个寒冷期的时间段基本吻合。
• 思考二:气候变迁不是人类历史发展变 化的决定因素。政治、经济因素都会影 响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
1、经济发展的原因? 2、经济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课本111页倒数第二段第三行: “修建了许多……推广到江南。”)
3、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什 么影响?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1、自然条件: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 温润,土地肥沃。 2、劳动力技术: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 区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江南地区的开发
修建水利工程,开垦良田 种植水稻为主,开始用绿肥,产量增加 小麦推广到江南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知识点整理提高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知识点整理提高
②北方战乱,而南方社会比较安定。
③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2、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1)农业:①开垦荒地,兴修水利;②犁耕施肥,广种水稻小麦;③种桑养蚕、培植
果木、种植药材,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2)工业:手工艺快速进步。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建康(南京)成为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3、结果(影响):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四、战争
2/7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知识点整理提高
南朝:420——589年,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定都于建康,历史上称为“南朝”。
三、经济:
(一)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魏国:发展农业,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吴国: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
三国鼎立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很注重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三国鼎立还消灭东汉末年的
一些割据势力,为以后再次全国统一奠定基础。
(二)江南地区的开发
秦汉时期,北方(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江南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
魏晋时期,江南(长江流域)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发展。
★1、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北方人大量南迁,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知识点整理提高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一、魏晋南北朝阶段特征
(1)政治:国家大分裂,政权更迭频繁,各种矛盾交织。
(2)经济: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南北趋向平衡。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主题线索知识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主题线索知识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主题线索知识1、国家由分裂到逐步统一。

(1)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表:(略)认识:分裂是暂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2)以少胜多的战役。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3)统一北方的政权。

曹魏前秦北魏北周2、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1)民族融合的定义。

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是民族隔阂和民族差异消除的过程,是民族间经济、文化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

最高级形式是形成新的民族。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2)民族融合的特点。

在中国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中心。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从游牧经济转向定居农耕经济的过程。

从社会形态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从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3)民族融合的基本途径:①民族战争的影响:春秋时期,由于争霸战争普遍进行,华夏族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如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齐、秦、楚、燕等国成为所在地区民族融合的核心。

宋元时期,民族政权长期并存,战争连绵。

尽管这些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但客观上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

这突出表现在战后的议和活动上,例如北宋和辽订立的“擅渊之盟”,有利于满足各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增进了各族人民的友谊,加强了边疆地区同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因此和平共处仍是本阶段民族关系的主流。

②民族迁徙:当时指从东汉以来周边各族的内迁,这也是民族融合的必要前提;自东汉末年以来,北部和西部的游牧民族匈奴、鲜卑、渴、氏、羌等陆续内欠,到西晋初年,人数达到几百万。

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③友好交往:当时北方各族逐渐改变以往的游牧生活,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成为农业居民,而汉族也学到了各少数民族丰富的畜牧业经验。

④联合斗争:指在反抗各族统治者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了联系、了解和友谊。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1.前言政权分立在历史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概念于西方哲学和政治学中已经被深入研究。

随着现代民主制度的发展,政权分立更加成为重要的议题之一。

本文将从政权分立的角度出发,探讨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之间的关系。

2.政权分立的概念政权分立是指国家把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交给不同机关(即“三权分立”),以避免某一权力机构滥用权力、建立权势专制的现象出现。

在实际操作中,政权分立可以具体体现在一国的立法机构、执行机构和司法机构间的平衡。

一般情况下,各个机构都是由不同的人担任,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相互制约,以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从而有效避免权力被滥用、权力膨胀等问题。

3.民族融合及其意义民族融合是指各个民族之间通过文化、语言、思想等各种因素融合在一起,使各民族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在现代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融合不仅可以带来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更可以促进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与交流,以实现各民族的全面发展。

此外,民族融合还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今天,全球化的进程中,民族关系的和谐与稳定成为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4.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关系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是两个不同的议题,但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文化、语言、思想等方面的交流,需要双方平等、公正的交流平台,而政权分立则提供了这样的平台。

政权分立通过将权力分散,使各个民族都能够有自己的空间和机会,从而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相互交流,并最终实现民族融合。

此外,政权分立还可以保障各民族的权益,避免某一民族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对其他民族产生损害和影响。

在高度多元化的民族国家中,各个民族之间存在着不同的需求和利益,政权分立可以有效保障各民族基本权益,避免矛盾的发生。

5.民族融合和政权分立都是现代民主制度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政权分立可以为不同民族提供公正、平等的政治环境和平台,从而进一步增进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保障民族权益的保护。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课标要求1、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

3、概括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特点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

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为后来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公元280年,西晋统一全国。

但是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纷争,加之内迁各族的反抗斗争,西晋灭亡,东晋在南方建立,中国陷入南北分裂状态,淝水之战使这一局面持续。

3、四世纪后期,北魏政权建立,统一黄河流域,顺应民族融合的大趋势,孝文帝在政治、经济、社会习俗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为隋唐的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尚未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而且初一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知识体系松散但是求知欲强,在教学中应着眼于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培养。

本单元线索清晰但内容抽象,利用大量的图片和材料,使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认识和理解问题,让学生通过对材料、图片的阅读与分析,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哦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

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3、比较系统的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十六国以来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过程与方法利用历史教学插图,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

学习从各种途径收集史料的方法,收集讲述有关三国历史的小故事。

层层设疑,分组讨论。

情境教学与问题探究式教学相结合。

阅读课文,找出关于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有关因素,提高从课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七上历史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知识点

七上历史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知识点

称 谓 人物
朝 代
主要成就
著作
数学 祖冲之 南 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较外
家、天
朝 国早近千年。著有《缀术》
文学家
农学 贾思 北 著有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家 勰 朝 《齐民要术》,总结了北方(黄河中下游地
区)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
地理 郦道 北写出综合性地理学专著《水经注》,以水道系
(2)灭亡: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3)灭亡原因: A、统治集团腐朽;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 B、西晋皇族起兵争夺皇位,混战十年,耗竭了西晋国力。 C、内迁各族起兵反晋 2.内迁的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 3.东晋的兴亡: 建立:317年,司马睿建立,定都建康(今南京)。北方陷入严重的战 乱。 灭亡:420年,刘裕建宋,结束了东晋的统治。 4.淝水之战(以少胜多) (1)背景:4世纪后期,氐族人苻坚建立前秦,任用王猛为相,统一黄 河流域。 (2)作战双方:东晋(少、胜)——前秦政权(多、败) (3)影响: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东晋 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5.南朝建立:420年,刘裕建宋。之后,南方又相继经历了齐、梁、 陈,历史上把这四个王朝总称“南朝”。 6.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1)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 条件。 (2) 许多人为躲避北方的战乱逃往江南地区,南迁的人给江南地区带 去了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最主要的原 因) (3)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经过人民的辛勤 努力,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7.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意义、作用):对我国经济发生了深远影 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三、北方民族大融合 1.北魏的建立和统一:4世纪后期,鲜卑族的一支建立北魏,定都平城 (后来被孝文帝迁到洛阳)。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2.北魏孝文帝迁都 (1)原因: A.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 的需要。

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东汉建立及光武中兴
西汉末年,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公元8年,外戚王莽 乘机夺取政权,改国号为“新”,王莽统治期间, 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公 元23年,绿林军8000多人在昆阳(今河南)大胜10 多万王莽军队,攻克长安,刘秀即绿林军中的西汉 皇族,其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
3、三国鼎立




刘 备
三顾茅庐
隆中对
曹操大军南下,目标直指刘备与孙权,那孙、刘的实 力如何呢?他们怎么办?
联合起来,组成孙刘联军,与曹操对峙于赤壁,著名的赤 壁之战就此展开。
(1)赤壁之战
时间:
208年
交战双方: 曹操与孙刘联军
水军力量不如孙刘联军 结果 : 曹操败 原因: 北方士兵水土不服
北魏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为 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促进北方民族的大融 合,不顾群臣以撞死在祖宗灵前相威胁,毅然 进行了改革。在485年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政 府把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在494年巧迁都洛阳 城,并下令鲜卑人改用汉姓,改穿汉服,学说 汉话,提倡同汉族人通婚。北魏政府还采用了 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
从大规模分裂与局部统一的角度看 :
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这是因为从东汉末年开始,大小数 十个军阀割据势力的存在使东汉实际上已是一个分裂的国家, 而三国鼎立无论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如曹 魏实际上是在消灭了北方割据势力,实现了北方地区统一的 基础上建立的),而这种局部的统一既是大一统的前夜,又 为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公元9年,王莽建“新”,西汉灭亡。
(2)公元23年,绿林好汉攻入长安,新朝灭亡。 (3)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 秀就是光武帝。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一、政治方面:政权分立。

这一时期国家由统一走向了分裂,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年,在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狼狈逃回河北;曹操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消灭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2)年,在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经过之战,曹操退守一带,不敢轻易南下;孙权在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3)年,废掉称帝,国号,定都,东汉结束;年,在称帝,国号(),史称蜀;年,称王,国号(),后定都。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2、三国鼎立局面的结束(1)魏灭蜀:死后,大臣掌握了魏国的大权,三国中国力最弱的最先被魏国灭亡;(2)西晋代魏:年,篡夺了皇位,建立了()朝,定都,史称“西晋”;(3)西晋灭吴:年,西晋灭掉,结束了分裂的局面。

3、西晋灭亡(1)西晋统一以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

第二代皇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2)内部混战,“”耗竭了西晋的国力;(3)内迁各族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

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4、东晋与前秦(1)东晋建立:年,重建晋朝,都城在,历史上称为“”。

(2)4世纪后期,人建立了前秦政权。

前秦王重用汉人这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

(3)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以后,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4)南朝:年,大将自立为帝,国号“”,结束了东晋的统治。

此后南方经历了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5)北魏: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

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6)北朝: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四个王朝。

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为北朝。

5、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6、三次战役战役背景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影响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二、经济方面: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国家由统一走向了分裂,但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的经济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江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开发。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课件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课件
2、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性 3、孙刘联军的正确战术
• 材料: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 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 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 )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主是指谁?本诏令提 出了什么具体改革措施?魏主的改革有何影响?
原因
孝文帝 迁都洛阳
②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 统治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
影响
为孝文帝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 了条件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
1.改革的内容
汉化政策
①说汉语 ②穿汉服 ③改汉姓 ④通汉婚 ⑤用汉制 ⑥学汉礼
2.改革的作用
(1)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封 建化的进程
(2)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 济产生了什么影响?
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我国经济 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 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 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
北方的统一 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影响: 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生产技术、生活习俗)
平城 洛阳
①北魏定都平城,那里出产的粮 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A.曹操建立魏国 B.刘邦在成都称帝建蜀汉 C.孙刘联军战曹军于赤壁 D.诸葛亮派船到达夷洲
2.公元208年左右,东汉天下 的军事集团主要是
A.刘、袁、曹集团 B.曹、刘、孙集团 C.刘、孙、袁集团 D.孙、袁、曹集团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诸葛亮治 蜀的内容
A.重视水利 B.减轻赋税 C.联络台湾 D.开发西南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说课 课件(21张PPT)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说课 课件(21张PPT)

3
教学预设(新课教学)
2.视频引导,角色扮演,学生概述
播放视频,学生简单讲叙东汉建立及末期的情况。让学 生分别从农民、皇室和地方豪强三个角度扮演角色说说 假如你身处在那个时代,你会怎么做?
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曹操这个人物,我国古代著名的军 事家和政治家,他的壮心是什么?将遇到的对手是谁?
隆 中 对
秦汉一统
隋唐一统
南北朝
说课的内容
1 2 3 4
课程资源 学教方法 教学预设 板书设计
-4 讲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 交融的事例,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 同缔造的。 解读:首先,表述更加准确。与原课标相比(原课标 2-6-2利用
多种资料,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人民共同缔造的),课标 表述更加科学(中国改为中华),内容指向明确(民族交往的故 事),层次清晰(讲述、说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教 学核心与目标明确。教学的主题内涵不再是具体的史实,而是通过 史实——讲述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的故事,实现 对历史的理解(认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再次,体现了历史意识开放式培养的要求。课标对教学主题——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并没有予以结论性 的规范,而是通过对具体历史事件的感悟与学习(感性认识阶段), 经过充分理解、生成、建构,上升到价值判断(理性认识阶段)。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 国号汉,史称蜀。
222年,孙权称王, 国号吴,定都建业。
东 汉 疆 域
东 汉
三 国 鼎 立 形 势 从统一和分裂的角度 看,三国鼎立是一种倒 退; 从大规模的分裂和局 部统一的角度看三国鼎 立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东 汉 末 年 军 阀 割 据 形 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439年)
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局面

北魏孝文帝改革
从图中,我们可概括出孝文帝改革政策包含哪些措施?
返回
3、作用
•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鲜卑族人积极学习和吸收中原汉族 地区先进文化, •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联系实际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你 还知道哪些事物是汉族和少数 民族相互影响的结果?
国名
建国年代
都城
建国皇帝

蜀汉 吴
220年
221年 222年
洛阳
成都 建业
曹丕
刘备 孙权
三国鼎立形势图
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 袁绍
曹军以少胜多, 大败袁军,奠定了 统一北方的基础。
此后不久, 魏、蜀、吴相继建立,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小 结
赤壁之战 208年
孙、刘联军
曹操
曹丕

220 洛阳
刘备

•公元六世纪的《宋书》记 载,南朝前期江南是繁荣 昌盛的地方,民户越来越 多,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 土地辽阔,物产丰富,百 姓勤劳,努力耕种。如果 一个郡获大丰收,就可以 解决好几个郡的粮食问题。
江南地区发生哪些变化?原因是什么?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社会背景 2、主要内容 3、历史作用
1、背景
B.刘备
C.老子
D.孙权
(C )
2.造成三国鼎立关键的战役是 A.官渡之战 B.牧野之战
C.赤壁之战 D.长平之战 (D ) D.222年
3.三国鼎立局面的完全形成是在 A.220年 B.208年 C.221年
4、北魏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C )
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
二. 活动与探究
找一找: 右边的地 图上有错 吗?如果 有,看谁 能把错误 误找出来。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么? (4)说明材料二“北语”、“正音”各指什 么? (5)材料反映的措施起了什么作用? 三、简答题 1.东汉末年到两晋时期著名的以少胜多的 战例有哪些?各有什么影响。你对这些战役 的成败有何感想?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 以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
淝水之战 西晋的兴忘和内 迁的各族 江南地区的开发 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的形成
政 权 分 立 与 民 族 融 合
江南地区的开 发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三国鼎 立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孝文帝改革
官渡之战
魏晋南北朝文化 宗教
数学
农 学
地 理 学
石 窟 艺
书画艺 术
1.阅读下列材料: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 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也,抑亦人谋也,今 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 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 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请回答: (1)这是什么朝代谁对当时形势的分析? (2)“跨州连郡者”指的是什么? (3)“然操遂能克绍”是指哪一年的什么战役? (4)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什么样的谋略?产生了什 么历史作用?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所谓天下大势 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
知识巩固:
• 1、将相关的内容连线 • 魏 刘备 “挟天子以令诸侯” • 蜀 孙权 “三顾茅庐隆中对” • 吴 曹操 “经营江东”
课堂练习
一. 选择题 1、下列人物中哪一位不是三国时期的? (C )
A.曹操
221 成都
222 建业

孙权
说一说:
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 进步还是倒退?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或从当时特 定的历史条件分析)
三.南北朝
1. 政权的频繁更迭
北朝
东魏 十六国 北魏
西晋
北齐
西魏
北周
东晋
宋 齐 梁 陈
南朝
2.江南的开发
•公元前一世纪的《史记》 记载,汉中期以前的江南 地域辽阔,人烟稀少,老 百姓以鱼米为食。那时的 生产技术比较落后,百姓 没有什么积蓄,但少有挨 饿受冻之人。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 富 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 风 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 光宅中原”。──引自《魏书》 材料二: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 年 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 朝 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 宜深戒”。 ──引自《资治通鉴》 请回答: (1)两材料各自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2)材料中的“平城”是今天哪个城市?“魏主”
“千里无人烟”“白骨蔽平原”。
是谁最后统一了北方?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出自谁的诗句? 你觉得他的 “壮心”是什 么?他将遇到 的对手是谁?
曹操
为什么刘备是他的对手?
刘 备
孙 权
三顾茅庐
隆中对
曹操 刘备 孙权
孙、刘 联军
• 赤壁 • 大战
赤 壁 之 战
赤壁之战是历史上一场著名 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赤壁之 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学习目标
• 1、知道自东汉末年至南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在 东汉末背景与三国事例学习的基础上,理解三国鼎立 局面形成的历史原因。 • 2、从东汉以来少数民族向内地迁徙与江南经济的开发、 孝文帝改革等事例中,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与高度繁 荣是在各民族不断交往、融合中实现的。 • 3、在学生讨论、对比、观察过程中,使他们初步学会 运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看待历史现象。 • 4、战争带来动荡,我们要维护一切的和平。 • 5、中华大家庭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我们要共同创 造好家园。
220年,曹丕自 221年,曹操自 称帝,国号魏, 定都洛阳。 定都长安。 221年, 220年, 刘备在成 诸葛亮在 成都称帝, 都称帝, 国号汉, 史称蜀汉。
222年,孙权 称王,国号 吴,定都建 业。
课后习题
◆ 自已动手
找一找古人描写赤壁的诗词歌赋。
念奴骄·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宋· 苏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