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_一个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范文
关于我国农村劳动力迁移问题的研究文献综述班级:09经济一班学生:张梦学号:********一、选题背景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如何有效的配置劳动力资源,引导剩余劳动力有效迁移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二元经济是我国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我国要实现工业化、现代化,面临的一个基本任务是要把为数众多的农业剩余人口转变为非农人口、城市人口。
这个转变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乡城劳动力迁移。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事关中国现代化发展大局,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核心是解决好农民问题,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努力缩小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逐步消除二元经济制度进程中,其重点就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有序、平稳和持续的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建国以来尤其是近年来,虽然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农业就业比重仍然较高,城市化水平较滞后,农村劳动力迁移了之后也并未都得到妥善安置,迁移问题层出不穷。
2010年初,我国出现大规模民工回流现象,以浙江、广东等地为代表,我国大部分省市都出现了“民工荒”的现象。
一方面,农村剩余人口在城市未得到满意的就业,另一方面,企业对人才求而不得,陷入“用工荒”的窘境,这样的矛盾再次警醒了我们关注我国农村劳动力迁移的问题。
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影响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制度政策,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有效迁移,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资源优化配置和创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一向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很多学者都对此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其中国外研究较早,可追溯到古典经济学时期,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国内研究最早始于上个世纪40年代,但真正开展全面系统的研究是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现状_一个文献综述
[收稿日期]2006-12-04[作者简介]程名望(1975 ̄),男,汉族,山东省东明县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农村劳动力转移、企业管理。
史清华(1964-),男,汉族,山西省襄垣县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农户行为与农村经济政策。
赵永柯(1974-),女,汉族,河南省郑州市人,河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农村经济政策。
[资金项目]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173016)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3BJY061)的资助。
一、问题的提出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AdamSmith,1776)在《国富论》开篇中就说:“创造更多的财富,实现社会的富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根本目标”。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社会财富不断积累的过程。
图1①描绘了二千多年来世界经济增长率的变化总趋势。
从该图看出,从公元0年到公元1820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现状:一个文献综述□程名望1史清华1赵永柯2(1.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052;2.河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2)[摘要]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参考国内已有劳动力转移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针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既遵循经济规律、又有中国特色的劳动力转移政策,是我国政府的必然选择。
文章回顾了国内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的现状,并对众多零散的研究进行了归纳分析和评述。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框架[中图分类号]F24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806(2007)01-0001-06StudyontheRuralLaborEmigrationinChina:ALiteratureReviewCHENGMing-wang1SHIQing-hua1ZHAOYong-ke2(1.AetnaSchoolofEconomyandManagementofShanghaiJiaotongUniversity,Shanghai200052China;2.CollegeofEconomicsandManagement,He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Zhengzhou450002China)Abstract:Farmerlaboremigrationisanimportantquestionwehavetodealwithinourindustrialization.Itisalsoabasicwaytosolvethreequestionsconcernagriculture,ruralareaandfarmerinChina.CombiningexistedstudyharvestsandcharactersofrurallaboremigrationinChina,itisessentialforthegovernmenttoconstitutepolicieswhichnotonlyfolloweconomyrulesbutalsoadapttofactsofChina.ThearticlereviewsthestudyactualityofrurallaboremigrationinChina.Atthesametime,thearticlesumsupmanyscatteredstudiesandevaluatesit.Keywords:RuralLaborEmigration;Study;Frame.国民经济管理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Vol.19No.1Jan.2007学报年的一千多年里,世界经济增长几近停滞,社会财富积累乏力;而1820年以来,世界经济飞速增长,社会财富加速积累。
有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的文献综述
查阅并总结:蔡昉、温铁军等人关于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数据资料和观点有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的文献综述一、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情况、影响原因、特征及现状(一)基本情况1983年跨乡镇劳动力流动数只有200万,1989年增加到3000万,1993年高达6200万,200年为7550万(蔡昉,2007)。
2000年以后的转移情况,有下表的农民工数量反映:事实的重新考察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村大约有1/3的劳动力剩余,绝对数大约为1.5亿到2亿。
90年代人口大规模流动,1992年以后,开始出现了“打工潮”,当时4000多万农民工进城,1993-1994年增加到6000万,1995-1996年达到8000万(温铁军)。
2002年,刘建进估算2000年农村剩余劳动力比例为46.6%,绝对数超过1.7亿①。
在1995年11月1日至普查时点的2000年11月1日期间,在全部迁移人口中,县内迁移占43.7%,地级市和地区内迁移占57.3%,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内迁移占73.6%,如果按三类地区划分,地区内迁移占全部迁移的80%。
在跨省迁移中,74.9%流入东部省份。
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2000年以来农村外出劳动力数量大幅度提高,流动半径也相应扩大,2004年外出1个月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总数达到9831亿(蔡昉,2005)。
2004年农村劳动力中有近3亿人口没有实现转移,剩余劳动力人数为1.07①转引自蔡昉《破解农村剩余劳动力之谜亿。
剩余劳动力的比例是23.5%,不到农村全部劳动力的1/4(蔡昉,2007)。
(二)影响原因1.影响我过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造成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以及预期收入差距(李荐、张广文,2010)。
这是托达罗模型已经论述过的。
2.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通过回归分析,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第一位因素是地区间人均工资水平的差异,第二位的因素是私营企业户数(2002)。
关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国内文献综述
这种转变,需要经过相当长的准备时间,也需要经过社会、政府
多方面的努力才能达到。专家、学者为此提供了很多建议和意
见,总结一下,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展农民工培训:开展引导性素质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
加强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投入,提升其软实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车”
[3]
)束缚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发展,使
农村积存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村改革之
后,人们的束缚被减轻,新兴的产业部门对
劳动力也有大量需求。这样,农村和城市就
从两个方向对劳动力转移起着推力和拉力作
用[4]。
此外,我认为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那
就是转移者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转移
的劳动力一般都是他们农村中受教育程度相
会得到长足的发展。迁移者总生活在“不是家的地方”,没有归
属感,也不利于他们及其后代的发展。
三、劳动力转移中遇到的问题
第一,转移数量巨大,每年新增几百万,远远超过了生产企
业的需求。改革开放后,各大中城市的接纳空间很大,但进入90
年代后,城市工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接纳速度有所放缓。
第二,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不足,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且呈现
劳动力也有大量需求。这样,农村和城市就
从两个方向对劳动力转移起着推力和拉力作
用[4]。
此外,我认为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那
就是转移者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转移
的劳动力一般都是他们农村中受教育程度相
对较高的年轻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几
乎成了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活的代言词。他
们充满着激情和梦想,城市生活对他们有很
劳动力转移文献综述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原因的文献综述【摘要】劳动力转移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本文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根据中国复杂的国情变化,对影响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多角度有特色地进行归纳,再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简单地定性评价。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收入行政综述Abstract:Labor transfer is an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changes of China's complex national situatio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relevant theoretical knowledge, has drown the characteristic conclusions from the factors that are affecting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in China , and then evaluated the reasons simply and qualitativly.Keywords:labor transfer income administration policies literature review 中国的劳动力转移也是逐步形成的,实行工业化战略、户籍制度改革、人民公社制度和统购统销制度等体制解体后,打破了原有的劳动力结构模式,出现了劳动力初步转移的现象,起初劳动力转移主要是被乡镇企业吸纳,转移数量少,范围小,影响面也不大,逐渐随着经济增长,制度的不断深化改革,促使农业人口剩余的与日俱增;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的大量需要、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因素,又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就形成了大量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范文
《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篇一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日益凸显。
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问题及原因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为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在民族地区,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象普遍存在。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开始向城市、工业、服务业等领域转移。
这一现象在近年来呈现出加速趋势,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转移的劳动力往往缺乏技能和知识,难以适应城市和工业领域的高技能需求。
其次,部分农民在转移过程中面临着就业难、收入低等问题。
最后,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社会融入问题也不容忽视。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农村劳动力缺乏必要的技能和知识;二是产业结构调整滞后,难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三是政策支持不足,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扶持;四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农村劳动力难以实现平等就业。
四、解决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对策
针对。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限制因素分析文献综述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限制因素分析文献综述一、前言1.1 研究背景及意义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是所有国家经济发展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在发展中国家,就业的增长一位着收入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是摆脱贫困的必由之路。
在发达国家,扩大就业和减少失业也是维持社会稳定、使经济增长具有可持续性的重要保障。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就业是现代社会经济增长的目的所在。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经济学界普遍认为,劳动力就业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而且,中国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增长,以及在新的贸易格局下能否在国际竞争中发挥比较优势,也在相当打的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资源是否能够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具有其特殊性。
由于历史的原因,二元经济结构是中国农业经济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状态,农村经济停滞。
随着农村人口的增加、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耕地面积的减少,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日趋严重。
改革开放,尤其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推广,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人民公社制度的接替使农民得以自由支配劳动时间,自由选择生产和经营方式。
在农业和非农产业比较利益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自发地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在没有城市户口的情况下自由地出入城市,并长期留住在城市。
问题是,这些长期居住在城市的农村人口是否真正享受了国民待遇;他们在农村的土地怎么办;如何有序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富饶。
我们正式基于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民市民化的北京,研究和探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效应、机制与对策。
1.2 相关概念界定(1)农村剩余劳动力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发达国家大批城市工人为避免失业而被迫积累了一些知识、技能和经验,但这些知识和技能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使工人的生产率远远低于潜在的生产率。
针对这一状况,1939年,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提出隐蔽的劳动潜力,即隐性失业(disguised or concealed unemployment)的概念。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文献综述一、引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一直是中国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综述,通过文献分析和案例研究,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现状、原因和影响,以及相关政策的有效性和挑战。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现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指农村地区因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结构变动而出现的就业岗位不足的状况。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日益突出。
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已超过2亿人。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原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形成有多重原因。
首先,农村发展不平衡导致非农产业发展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得到充分的就业机会。
其次,农田占有制度限制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大量农民无法通过合法途径进入城市就业市场。
此外,农村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不完善,也使农村劳动力流动面临一定的阻力。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存在给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能够缓解农村就业压力,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和农业现代化。
另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资源,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五、政府相关政策的效果和挑战为应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
例如,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提供农村就业技能培训,鼓励创业创新等。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促进了农村和城市的互动。
然而,仍然存在政策执行力度不足、农村公共服务不完善、就业市场需求不匹配等挑战,导致一些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顺利转移。
六、案例研究为了深入了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我们选择了湖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案例进行研究。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经济效应研究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经济效应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象及其产生的经济效应。
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重要驱动力,不仅改变了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劳动力布局,也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和区域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背景、现状、动因出发,分析其对农村经济、城市经济以及整体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政策建议。
本文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背景进行梳理,包括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数量、结构、分布等基本情况,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演变和现状特点。
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背景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本文将深入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因。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其动因涉及多个方面,如城乡收入差距、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因,揭示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接下来,本文将重点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效应。
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城市经济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就业状况等多个方面,全面评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效应。
本文将提出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政策建议。
在深入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背景、动因和经济效应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一系列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全面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象及其产生的经济效应,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各界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特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在近年来的政策推动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下,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一些新的现状与特点。
现状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持续扩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近十年来,我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数量稳步增长,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外出打工比例显著提高。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研究述评
三、文献综述
近年来,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引起了广泛。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 进行了深入研究,涵盖了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成因、规律、影响因素以及政策分 析等方面。
在成因方面,部分学者认为农村劳动力流动主要受到城乡收入差距、农业现代 化进程加速以及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等因素影响。此外,随着“乡村振兴”战略 的提出,不少学者开始农村地区产业升级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谢谢观看
2、解决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法:一是加强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提高 农民收入水平,减少农民外出务工的需求;二是加强土地制度改革,实现土地 的合理流转和利用,避免土地闲置和浪费;三是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提高农 民工在城市的就业和生活保障水平;四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民 工的职业素质和竞争力,增加其在城市的就业机会。
一、引言
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对劳动力 的需求日益增加。在此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 然而,农村劳动力流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如农村劳动力短缺、土地闲置 等问题。因此,研究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对于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发展 以及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规律方面,研究者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流动具有明显的地域差 异和年龄差异。一般来说,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的劳动力较多,而东部地 区则以流入城市为主。此外,年轻劳动力流动意愿强烈,而中老年劳动力则更 倾向于留守农村。
在影响因素方面,学者们通过大量实证研究指出,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主要受到 家庭因素、社会网络因素、政策因素等影响。家庭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经济状况、 家庭成员构成等;社会网络因素主要指亲戚、朋友等社会关系网络;政策因素 则包括国家政策和地方政策等。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摘要:上个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国开始工业化进程,但是之后的二十多年间农村劳动力未能随着工业化进程转移。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演化。
本文在探讨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趋势以及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阻碍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解决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路。
本文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在于未能建立起实证模型进行规范分析,这是由于数据搜集存在一定的困难。
希望以后还能继续对此问题展开更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对策近年来,农民工问题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的热点问题。
农民工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向非农产业转移所形成的一个身份特殊的群体,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农村劳动力在向城市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而进一步考察会发现,农民工问题是在我国经济步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产生的新问题,并且随着经济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不断演化。
欧美先进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一国在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过程中,会出现劳动力源源不断由农业生产部门转向制造业及服务业的情况,社会就业结构因此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但是我国改革开放前工业化的发展却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而是呈现与这一普遍规律大相径庭的图景:在产出结构急剧变动的同时,社会就业结构呈现惊人的超稳态现象。
例如,1952-1978年,我国社会总产值中,农业所占份额由45.4%下降到20.4%,而同期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份额只由83.5%下降到73.8%,就业结构的变动异常滞后于产出结构的变动,表明在新中国建立后长达30年的时间内,我国农业劳动力向制造业及服务业部门的转移是很缓慢的①。
一方面,这和我国当时实行严格的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有关,农村人口的流动受到制度性的阻碍;另一方面,当时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农业生产力水平受到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阻碍,而且当时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的剩余劳动力有限。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日益凸显。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者从农村地区转移到城市地区或其他地方从事非农产业活动。
这一现象不仅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对农民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那么,如何看待和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呢?经济社会发展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动力。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得到了推动。
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使得农民更加愿意选择离开农村,到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中国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村劳动力转移虽然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但也给农村地区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首先,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加剧了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现象。
其次,农村留守人口增加,农村老龄化现象加剧。
再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了农村农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最后,农村劳动力转移还会加剧农村贫困问题的根源。
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
其次,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和素质。
再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老人的关爱,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留守人口的生活质量。
最后,要加强农村扶贫工作,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切实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
在总的来说,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多方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和措施落实,才能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有效解决,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这也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持续关注和努力。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在城市等非农领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劳动力逐渐从农业中解放出来,实现了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然而,农村劳动力转移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解决。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背景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必然结果。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和工厂中找到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背景是城乡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需要通过合理的政策引导和支持来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农业结构调整、城市就业需求、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等。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在农业中的就业机会逐渐减少,而城市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促使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趋势。
同时,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也更愿意选择向城市转移,以谋求更好的发展机遇。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和城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农村来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减轻了农村的人口压力,提高了农村的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对于城市来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为城市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推动了城市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另外,农村劳动力转移还有助于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实现农村城市协同发展。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挑战尽管农村劳动力转移给农村和城市带来了诸多好处,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了农业劳动力的流失,使得农村农业面临着新的发展难题。
其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城市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城市的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方面也需要更多的改善和支持。
另外,农村劳动力转移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农民工的权益保障、社会融合等方面的困难,都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和解决。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
一
、
我 国农 村 劳动 力转 移就业 的现状
高的 回报 ,在 整个 社会 进程 中 ,他们 很难准 确 的给 自己定
位 、从而认识 自己。 1 .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不断增大 2 . 出现 流向偏差和失衡 l 9 8 2 年至 1 9 8 5 年 中国从农村迁 出的人 口占当 时总 人口的 由农 村 向城 镇的 人 口流动 是推 动城 镇化 前进 的主要 动 比重 为6 7 . 9 9 9 6 。] 9 8 7 年至] g g o 年从农村迁 出的人口占当时总 力 。流动 人口的规模 、数量 、流 向都直接影响了城镇化 区域 人口 的比重分 别为和 6 2 . 5 9 9 6 。虽然 ] 9 9 0年至 2 0 0 0 年 农村 的 迁移 人 口占总迁 出人 口的比重有所 下降到 5 8 . 6 8 % ,但 其规模 的状况和 整体水平 。农 民工 面临的问题居多 ,首先表现在 规 却是 2 0 世纪 8 O年代 的三倍多 。2 0 1 4年底 ,我国城镇 人口 占 模庞大 ,数量多 、流动次数过于 频繁 ;其次 ,即是农 民工 的 比为 5 2 6 %,城镇人 口规模 已经超过 7 亿。
l 农 民闯题 l
农业经济 2 0 1 5 / 8
中国农树劳动 转移研究
◎游 德 升
摘 要 :转移农村 剩余 劳动是 中国面临的一 个重大难题 ,研究发现农村 劳动 力转移就 业规模 不断增 大、农村人 口非农化
的空间流动倾 向存在很 大差异。提 高人 员素养和技 能、健全社会保障体 系、不断优化产业格局和有 效地 改进我 国传统的户籍 制度 ,是 实现 劳动 力有 效转移 的对策 。
移 ,并且有一 部分农村 人 口开始进入城 市经商 ,成 为城市 中 导致 长期生活在城 市中的市民他们在心理上产生 无上的优越 向农民工因为没有安全 感和归属感在 的新 的一股 力量 。北 方城市的农村 人口迁入量逐 渐下降 ,南 感。但是工作在城 市中} 陌生人 ”的感觉 , 方城市的农村 人 口迁入 量却在继续 上升 和巩 固 ,并且与其相 城 市生活 中 ,他们 心理上 会存有 自卑的 “ 而落叶归根的 乡村社 会的归属意识使他们只 能成为城市 中来 邻的城市 浙江 、福建 等经济发达地 区也成为 了农 村人 口的 主
关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题目:关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沈阳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关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农村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当地乡镇企业以及异地转移。
这种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并成为许多学者研究和讨论的热门话题。
文章回顾了国内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针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对众多零散的研究进行了归纳分析和评述,以找到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进入城镇务工就业。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差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我国当前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一个大问题,并且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仍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突出任务。
本文试图对有关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进行系统的回顾,其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状况进行回顾;第二部分归纳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中所存在的问题;最后一部分探讨应该如何解决现存问题。
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工业化过程中必然面对的一个问题。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数量众多的国家,能否顺利地解决这一难题,更是关系到我国城市化、工业化战略成败的关键。
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十分巨大,赵武、蔡宏波(2007)根据6种当前流行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测算方法加权平均计算,2000年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已经达3.17亿。
刘小容、王海涛(2008)根据对全国农村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万多农户的调查,1998~2004年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380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4%;2005年全国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总数10824万人,比2004年增加564万人,增长5.5%。
浅析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毕业论文
浅析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毕业论文第一篇:浅析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毕业论文浅析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摘要农劳动力的转移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自然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它对城市的建设、农村的发展、社会的总体进步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国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存在很多的阻碍因素,如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城市化进程缓慢、劳动力市场不完善、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政府作用发挥不充分、劳动力主体质量不高等等问题。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变得十分困难,这就导致了城市发展的不协调、农村发展的滞后、社会的不和谐等一些问题。
这就需要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来铲除这些阻碍因素,使农村劳动力能够高效地转移,才能满足城市的高速发展的需求,才能为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阻碍因素有效措施目录摘要................................................................1 引言................................................................3 1.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作用.. (3)1.1现阶段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分析.......................3 1.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社会经济的积极作用...................4 2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阻碍因素. (4)2.1制度因素....................................错误!未定义书签。
2.2社会经济因素................................错误!未定义书签。
2.3其他因素....................................错误!未定义书签。
3促进中国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对策分析 (5)3.1制度方面 (5)3.1.1加快土地制度改革.......................................5 3.1.2促进户籍制度的进一步改革...............................6 3.1.3建立健全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7 3.2社会经济方面. (8)3.2.1加快城市化进程.........................................8 3.2.2健全劳动力市场.........................................9 3.2.3完善经济产业结构调整...................................9 3.3其他方面. (10)3.3.1充分有效发挥政府职能..................................10 3.3.2开展对劳动力主体的教育培训工作........................11 4结束语...........................................................12 参考文献.. (14)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各个方面都进入高速发展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第1期N o.1,2007浙 江 社 会 科 学Z H E J I A N G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2007年1月J a n.,2007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胡 枫 内容提要 在实行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曾经是一个人口流动率极低的国家。
而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农村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当地乡镇企业以及异地转移。
这种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并成为许多学者研究和讨论的热门话题。
关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已经非常丰富,本文试图从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背景、转移状况、影响转移的因素以及转移所带来的影响等角度,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进行系统的全面回顾,并指出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 文献综述作者胡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生。
(北京 100871)一、引言在建国之初,为了尽快启动工业化进程,加速提高综合国力,同时也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国际背景,中国选择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核心的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
为了保证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国家做出了一系列的相应制度安排: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人民公社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
这样,一方面通过户籍和就业双重管制把大量农村劳动力堵截在农业中,另一方面通过产业压制减少了除重工业外的非农产业的劳动力需求。
(杜鹰等, 1997;蔡等,2001a;Z h a o,1999a)而改革开放之前的户籍制度,就像国内“护照”系统一样(C h a n和Z h a n g,1999),城市的工作机会、生活必需品以及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的获得都与户籍直接挂钩。
在当时的户籍管理制度之下,农村居民要想向城市转移,获得城市户口,只能通过以下三种途径:(1)通过配偶、父母或者被收养等关系;(2)通过城市招工;(3)通过升学和参军。
但这其中任何一种对于一个典型的农村居民来说,希望都是相当渺茫的(Z h a o,2001a)。
因此,这种以改变户籍所在地为必要条件的永久性转移数量相当少,这种状况虽然近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①80年代初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不仅解决了中国的粮食短缺问题,使得没有城市户口的农民在城市生活再也不需要吃“供应粮”,而且使农民获得了自由支配劳动力的权利(Z h a o,2001a;Z h u,2002)。
而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放弃了对农民选择职业的限制,使滞留在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能够转化为廉价劳动力供给;同时,政府赋予企业(包括国有企业)支配部分经济增量的权利和用工自主权,使原先受压抑产业的就业机会释放出来,形成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
另外,最近二十年来非农产业的快速增长和资源配置向劳动密集型产业倾斜,产生了快速扩大劳动力需求的效应。
巨大的推力和拉力结合在一起,引发了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
(蔡等,2001a)不过,虽然关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已经非常丰富,但很少有文章对此进行总结。
本文试图对有关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进行系统的回顾,其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状况进行回顾;第三部分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纳总结;第四部分介绍农村劳动力转移所带来的影响;最后一部分探讨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状况1.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阶段划分自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由于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产业结构变化和制度约束的减少,中国农村出现207胡 枫: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一个文献综述了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现象(C a i和W a n g,2003)。
这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象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②(1)恢复性转移的起始阶段(1978~1984年),农村主题是土地承包、发展农业,农民外出打工尚属个别零散状态。
(2)流动缓慢的发展阶段(1985~1992年),城市国有企业改革逐步推进,地区差距逐步拉大,沿海等发达地区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农村劳动力转移稳步上升。
(3)转移规模的迅猛扩张阶段(1993~1996年),乡镇企业发展趋缓,各种限制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逐渐开放,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迅猛扩张。
(4)稳定发展阶段(1997年至今),国有企业改革导致大量工人的下岗,城乡就业态势趋紧,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持续进行。
(C a i,P a r k和Z h a o,2004;崔传义,2004;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社区处,2002)2.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具体规模,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估计,这主要是由于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定义不一致所造成。
劳动力转移的定义可以由于以下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转移的地域范围(乡内、县内、省内、省外等),劳动力在外地居住的时间长度(十天以上、一个月以上、三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上等),以及是否伴随户口的迁移。
(C a i,P a r k和Z h a o,2004;C a i,2003)比如,R o z e l l e等(1999)估计,199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人数大约为5400万,其转移劳动力的定义为除了在节日和农忙或者工厂倒闭期间回家外的外出务工人员。
如果将这个定义进一步扩大,包括那些每日上下班和自我雇佣的劳动力,那么这个数字将达到1亿左右。
通过对1990年人口普查、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和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胡英(2003)认为,在20世纪90年代外出半年以上的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人口接近1亿3千万。
在所有这些对转移劳动力的估计中,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专项抽样调查具有相当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基本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状况。
3.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地域特征一般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存在以下三种方式:(1)向当地非农产业(主要为乡镇企业)转移;(2)向省内城镇转移;(3)省际跨区域转移。
(蔡等,2000;农业部课题组,2000;王光栋、李余华,2004)对于省际跨区域流动的农村劳动力,一般呈现以下两种流向:一是往临近的省份转移;二是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往发达的东南沿海省份转移,而且中部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对于西部地区来说更加活跃。
③利用2000年人口普查抽样数据,何英华(2004)发现:在省际非户口农村移民的流向上,东南沿海(江浙沪闽粤,特别是粤)是最主要的输入地,其次是北京和新疆。
而从迁出地来看,上述沿海省市的内陆邻省和四川则是最主要的移民来源地。
4.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行业和职业分布虽然城市的正规部门就业所提供的工资高于其它部表1 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的历年农村转移劳动力数据(1997~2004)定义年份规模转移出乡外就业6个月以上的劳动力(包括到乡外仍然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或劳动力未发生地域性转移,但在本乡内到非农产业就业6个月以上的劳动力19978315万19989547万199910107万200011300万20018961万200210470万200311390万200411823万 数据来源: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0,2001,2002),范小玉、且淑芬(2002, 2003),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2004,2005)。
门,而且还提供相应的其它福利以及工作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但农村劳动力所面临的二元劳动力市场结构使得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能享受到这种待遇。
因此,除了少数农村劳动力外,大部分转移到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必须从事那些“险、难、脏”的非正规部门工作。
④根据作者的调研数据,按照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数的多少分别依次为:建筑业、制造业、采矿业、饮食服务业、商业等。
(H a r e,1999)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和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2000)的劳动力专项调查也表明,工业(包括制造业和采矿业)、建筑业、商业饮食业、交通运输业和其它服务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占全部转移劳动力数量的80%以上。
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抽样数据,各类非户口移民主要从事的职业为:商业、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及有关人员,建筑材料生产、加工人员及其它———这三类职业就业总计超过75%。
(何英华,2004)三、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具有发展中国家从落后的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的一般特征,还具有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特殊性。
(蔡、王德文,2003)就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殊动力是长期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而导致的扭曲的产业结构和人口分布格局,而改革开放以来扩大了的城乡和地区收入差距则为这种转移提供了追加的动力。
(蔡,1995)林毅夫等(2004)以各地区以及城乡的实际人均收入为指标,利用1990年和200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研究发现,从1985年到2000年城乡之间和沿海内陆地区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
Z h a o(1999a)研究发现,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从1978年到1984年城乡收入差距呈逐年下降态势,在1984年达到最低点,然后又被持续拉大。
如果将城市208 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居民包括住房、医疗、食品等方面的隐性收入考虑进去,城乡人均收入比例在1980年为3.09,在1984年为2.26,而到1993年则达到3.27。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除了城乡收入差异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宏观因素外,还包括个人特征、家庭特征、输出地和输入地的特征、迁移成本以及制度因素等许多经济和非经济因素。
(Z h a o ,1999a ;Z h u ,2002;R o l a n d -H o l s t ,2004)1.关于个人特征的因素:受教育程度、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等。
年龄较小者(16-35岁)更倾向于外出打工;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外出打工,这不仅表现为男性劳动力的迁移数量要大大高于女性劳动力,还体现为数量的增长也更快;未婚者更倾向于外出打工(H a r e ,1999;Z h a o ,1999a ;都阳、朴之水,2003;张晓辉等,1999;朱农,2002)。
而受教育程度是否显著影响外出打工的决定,由于所利用的调查数据不一致,学者们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大部分研究认为受教育程度越高则越倾向于外出打工⑤(P a r i s h ,Z h e 和L i ,1995;D u ,P a r k 和W a n g ,2004;张晓辉等,1999)。
都阳、朴之水(2003)通过农户调查发现受过初中教育的农村劳动力迁移比例最高。
Z h a o (1999a )发现那些受教育程度较高者反而更倾向于留在农村从事非农工作,而不愿意外出打工。
朱农(2002)通过对迁移者与非迁移者的比较发现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