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考试重点
中医学基础考试重点
1.《黄帝内经》标志这中医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春秋。
《医经之祖》2.《难经》脉学,治疗学,针灸学,八十一难。
3.《伤寒杂病论》,医圣,张仲景,东汉。
万书之祖。
4.《神农本草经》365种药,是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5.中医学基本特点: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辨证论治。
6.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相互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阴阳转化。
7.正常的生命活动——阴阳平衡;病态——阴阳失衡。
8.四气:温、热——阳;寒、凉——阴。
五味:辛、甘、淡——阳;酸、苦、咸——阴。
9.五行的概念: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名词解释)10.五行的特征: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啬;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11.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12.相克——正常病理;相剩(...过度克制)——异常、病理。
(判断对错题)13.五脏:心、肝、脾、肺、肾。
14.心的生理功能:a.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b.心主神明——主藏神(心有主管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和主宰一切人体一切生理活动的功能。
狭义)。
15.心之象心在体合脉,开窍为舌,在液为汗,在志为喜——喜则气缓。
16.肺为华盖,娇脏。
肺的生理功能a.主气,司呼吸(主呼吸之气——宗气=自然之气+水谷之气,宗气的产生和脾胃肺有关;主一身之气——人体之气=先天之气+自然之清气+水谷精气)b.主通调水道——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c.主宣发、肃降d.肺朝百脉(辅心行血)17.脾(后天之本)的生理功能a主运化(运化水谷;运化水液)诸湿肿满,皆属于脾b脾气主升清(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布散全身;升举内脏)-c主统血——脾有统摄血液在脉道中运行而不溢于脉外的功能。
18.脾之象:在体和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液为涎;在志为思,思则气结。
中医内科考试重点
中医内科考试重点中医内科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医诊断、中医治疗和中医药的运用。
在中医内科考试中,考生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以便能够准确诊断和治疗各类内科疾病。
以下是中医内科考试的重点内容。
一、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的研究是建立在中医基础理论基础之上的。
考生需要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
此外,还需要熟悉中医的病因病机学说、辨证论治的方法和中医药的运用原则。
二、中医内科常见疾病中医内科考试中,常常会涉及到中医内科的常见疾病。
考生需要熟悉这些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论治等方面的知识。
常见疾病包括感冒、咳嗽、哮喘、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三、中医内科辨证论治中医内科的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核心内容。
考生需要掌握辨证的方法和技巧,能够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准确地辨证,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此外,考生还需要熟悉常用的中医内科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等。
四、中医内科常用方剂中医内科考试中,常常会涉及到中医内科的常用方剂。
考生需要掌握这些方剂的组成、功效、适应症、用法用量等方面的知识。
常用方剂包括小柴胡汤、四逆散、桂枝汤、加减汤、柴胡疏肝汤、理中丸等。
五、中医内科病案分析中医内科考试中,常常会出现病案分析的题目。
考生需要根据病案中的症状、体征、辨证情况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并给出相应的辨证论治意见。
通过病案分析,可以考察考生的临床思维和分析能力。
六、中医内科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中医内科考试中,还会涉及到中医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
考生需要了解中医相关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包括中医法、中医药管理法等。
此外,考生还需要了解中医内科临床实践中的伦理道德要求,包括医德、医术、医风、医德等。
以上是中医内科考试的重点内容。
考生在备考中应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临床实践的积累,提高辨证论治的能力,熟悉常用的中医内科方剂,掌握病案分析的方法,同时了解中医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要求。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
绪论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一)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二)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三)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四)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方法(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2)医药知识的积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
(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两种不同的观察方法,即直接观察法和整体观察法。
直接观察法,就是采用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
整体观察法,是把活着的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通过分析人体对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外界刺激的不同反应,结合已有的解剖知识,并运用精气、阴阳、五行学说进行类比推理,从而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一种方法。
(4)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1)理论框架的建立:《内经》不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中医学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继续发展的基石。
《难经》相传系秦越人(扁鹊)所作。
该书内容简要,辨析精微。
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涉及生理、病理、诊断、病证、治疗等各个方面,尤其对脉学有较详悉而精当的论述和创见,对经络学说以及藏象学说中命门、三焦的论述,则在《内经》的基础上有所阐扬和发展,与《内经》同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理论性著作。
中医学重点整理重点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中医学重点整理重点考试复习资料总结中医学第一章绪论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也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标志。
2.《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是东汉XXX所写的第一本治疗专著。
3.《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4.中医学基本理论体系有三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论治、XXX观念。
5.中医学科的优势包括医学模式的先进性、临床诊疗的优势、独具特色的养生保健体系以及中西医的比较。
6.“证”和“症”的不同在于,“症”指疾病的症状,如发热、头疼;而“证”是通过四诊合参——“望、闻、问、切”——通过辩证以后得出的“证型”,能反映出疾病的本质,因此比“病”更具体、更贴切。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阴阳之间有四种相互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3.五行学说是指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构成的,根据五行间的相互关系,并以这五种物质的特性为基础,对自然界的事物、现象加以抽象、归纳、推演,用以说明物质之间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不断运动变化,从而促进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的学说。
4.五行之间有四种生克乘侮关系:相生、相克、相乘、相侮。
其中,相生指的是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另一行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的作用,相克指的是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另一行事物具有抑制、约束、削弱等作用,相乘是指相克太过,超越了正常的制约关系,相侮则是正常制约关系遭到破坏而出现“反克”的异常现象。
肝心脾肺肾对应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正常生理制约关系,而相乘相侮则是异常现象。
根据五行生克治化理论确定的治疗原则和具体治法,我们可以采用“虚则补其母”和“实则泻其子”、“抑强扶弱”的方法进行治疗。
第三章中医学的生理观中,五脏包括心、肺、脾、肝、肾,这些多为实质性脏器,主要的生理功能是化生和储藏精气。
大临床的《中医学》考试重点
1整体观念: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与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为整体观念。
P152辩证:是通过四诊收集的病情资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比较、分析和综合,辨清病因、病性、病位及正邪盛衰,最后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P183、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病证,病因病机相同,用同一种方法治疗。
P139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证,病因病机不同,各用不同的方法治疗。
4、正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P137反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
5、急则治其标:在标病危机情况下,如不先治疗标病有可能危及患者生命或影响本病治疗时而采取的一种暂时的急救措施;P138缓则治其本:对于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复期者,虽见有其标证,亦应针对其本来加以治疗。
6、疠气:又称疫气、毒气、异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
7、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P139祛邪:即祛除病邪,减轻或消除邪气的毒害作用,使邪去正安。
8、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务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P309、阴阳偏盛(衰):是指阴或阳的一方偏于亢奋(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P3510、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递相资生、助长、促进的关系;P40五行相克: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和制约的关系;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生克协调配合关系;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其次序与相克同;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之间异常的反向克制。
10、气机:是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11、藏象:是指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P4512、肺主宣发肃降:肺主宣发是指肺具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肺主肃降是指肺具有向内向下清肃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清洁的作用。
P50肺朝百脉:是指全身血液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至全身。
肺主治节:是指肺具有治理调节全身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的作用。
中医学专业资格考试重点知识梳理
中医学专业资格考试重点知识梳理中医学专业资格考试是中医学领域的一项重要考试,对于中医学专业人员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顺利通过考试,考生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点和技巧。
本文将对中医学专业资格考试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医学专业资格考试的重点。
考生需要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
其中,包括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等基本概念,以及中医的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药物应用等知识点。
二、中医诊断学知识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专业资格考试的重点内容。
考生需要熟悉中医的四诊法和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了解中医的病因病机学说和病证分类等知识点。
此外,考生还需要了解中医的舌诊、脉诊和腹诊等特殊诊断方法。
三、中药学知识中药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也是中医学专业资格考试的重点内容。
考生需要熟悉中药的基本知识,包括中药的分类、性味归经、药物炮制和药物应用等方面。
此外,考生还需要了解中药的质量控制、药物毒理学和药物相互作用等相关知识。
四、针灸学知识针灸学是中医学的特色疗法之一,也是中医学专业资格考试的重点内容。
考生需要了解针灸的基本原理、操作技巧和治疗适应症等知识点。
此外,考生还需要了解针灸的穴位、经络和针灸治疗的常见疾病等相关知识。
五、中医药文化知识中医药文化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专业资格考试的重点内容。
考生需要了解中医药的历史渊源、学派流派和名家经典等知识点。
此外,考生还需要了解中医药的文化内涵、价值观念和国际传播等相关知识。
六、临床实践知识临床实践是中医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中医学专业资格考试的重点内容。
考生需要了解中医的临床实践方法和技巧,包括病历记录、病案分析和医案研究等方面。
此外,考生还需要了解中医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的诊治要点。
通过对中医学专业资格考试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考生可以更好地备考和应对考试。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一、绪论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
2、中医学论述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伤寒杂病论》。
3、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神农本草经》。
4、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
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二、阴阳五行1,、阴阳: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既可以标识自然界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又可以标识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阴阳的特性: 1)相关性 2)普遍性 3)相对性 4)属性的规定性3、阴阳的相互关系: 1)对立制约 2)互根互用 3)消长平衡 4)相互转化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3)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①、阴阳偏盛: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②、阴阳偏衰: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③、阴阳互损④、阴阳转化4)指导疾病的诊断5)知道疾病的防治6)归纳药物的性能5、五行:对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属性的概括。
6、五行的特性: 1)木曰曲直:指树木具有能曲能直的生长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为“木”。
2) 火曰炎上: “炎”,有焚烧、灼热之意;“上”,即向上。
“炎上”指火在燃烧时具有发光放热、蒸腾上升之象。
引申为凡是具有温热、向上、升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为“火”。
3)土爰稼穑:4)金曰从革:5)水曰润下:7、五行的生克关系:1) 相生: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的递资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相克: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关系。
五行的间递相制约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3)相乘:相克太过,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其顺序和方向与相克一致。
4)相侮:反向制约,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制约或克制,又叫“反克”,或者“反侮”,其顺序和方向与相克相反。
中医药学考试重点
中医药学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1、人体是有机的统一整体2、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二、辨证论治三、治未病中医理论体系奠基阶段的经典著作有哪四本?各有什么特点?《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总结了秦汉至东汉时期医家和民间的用药经验。
麻黄平喘、黄连止痢、人参补虚、半夏止呕。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
简述金元四大家的学术特点?刘完素为代表的“寒凉派”,认为病因以火热为多,治法强调降火;张子和为代表的“攻下派”,认为治病应着重祛邪,故主张汗、吐、下法;李东垣为代表的“补脾派”,认为补益脾胃是治病之要;朱丹溪为代表的“滋阴派”,认为病理变化基本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故提倡治疗上着重养阴西医院校的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中医学?论述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的相互关系有哪些?1阴阳的对立制约2阴阳的互根作用3阴阳的消长平衡4阴阳的相互转化什么事五行的生克乘侮?五行学说,主要是以五行相生、相克来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滋生和相互制约的协调平衡关系;以五行相乘、相侮来探索事物之间的协调平衡被破坏后的相互影响。
五行生克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正常规律,在自然界属于正常情况,在人体则属于生理现象;五行乘侮,实际上是反常情况下的相克现象,在自然界属于异常情况,在人体则属于病理现象。
五脏六腑的特点各是什么?见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共同功能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小肠主受盛化物、主泌别清浊大肠主传导糟粕、主津胆贮藏胆汁、排泄胆汁膀胱贮存尿液、排泄尿液三焦:为人体气机之通道、气化之场所;为水液运行之道路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形似腑,功同脏简述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什么?小肠:1、主要盛化物2、主泌别清浊大肠:1、主传导糟粕2、大肠主津胃:1、主受纳2、主通降胆:1、贮藏胆汁2、排泄胆汁膀胱:1、贮存尿液2、排泄尿液三焦:1、为人体气机通道、气化之场所2、为水液运行之道路何谓六淫?试述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
中医学考试知识点
中医学考试知识点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古典医籍;《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第一步药物学专著。
2.中医理论体系有三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
3.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对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
阴阳的相互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4.五行:五是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一是指行列次序,二是指运动变化,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与之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5.五行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木克土,圆得生克)6.相乘与相克次序相同,相悔与相克次序相反。
相乘和相悔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是相乘与相悔均为异常相克,且对某一行来说可同时出现,区别在于相乘是按相克次序克制过度,而相悔是相克相反次序。
7.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春夏长夏秋冬、东南中西北。
8.五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与自然的统一、解释生理现象、解释病理传变、指导诊断疾病和指导临床治疗。
9.相生关系的转变——母病及子(顺传):指病变由母脏累及子脏;子病犯母(逆传):又称“子盗母气”,即病变由子脏波及到母脏。
10.脏腑是内脏的总称,分为三类: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五脏(心肺脾肝肾)多为实质性脏器,共同的生理功能为化生和贮藏精气。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多为中空腔性脏器,共同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受盛、传化水谷糟粕。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多为中空有腔的脏器,行类似于腑,而不同于六腑,生理功能是“藏而不泻”,类似于脏。
1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心主血脉、心主神志(心者,君主之官)。
12.肺称为华盖,又称“娇脏”,生理功能: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13.脾的生理功能——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助脾胃运化及胆汁分泌排泄、调达情志、调节生殖功能;肝藏血。
14.肾生理功能——肾藏精(肾阳主一身之阳,为“命门之火”;肾阴主全身之阴,属“水”,故肾有“水火之脏”之称)、肾主水、肾主纳气。
中医学考试知识点
中医学考试知识点中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考试是测试学生对中医理论、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等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考试。
以下是中医学考试的主要知识点:一、中医基础理论1. 中医的起源和发展2. 中医的基本理论: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脏腑经络学说等3. 中医的病因学说:外感病、内伤病、其他特殊病因学说等4. 中医的病机学说:六经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经络辨证等二、中医诊断学1. 中医四诊合参:望诊、闻诊、问诊、切诊2. 中医辨证论治:八纲辨证、病位辨证、病因辨证、病机辨证等3. 中医常用的诊断方法:脉诊、舌诊、面部诊断等4. 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扶正祛邪、辨证施治等三、中医养生保健1. 中医养生理论:四季养生、平衡饮食、适当运动等2. 中医养生方法:食疗、草药调养、气功锻炼等四、中医药学1. 中药的起源、发展和分类2. 中药的性味归经:寒热温凉、苦甘酸辛、归肝心脾肺肾经等3. 常用中药的功效和适应症:人参、黄芪、丹参等4. 中药的配伍禁忌和常用配方:四逆散、解表剂等五、中医针灸学1. 针灸的起源、发展和原理2. 针灸的经络学说和穴位学说3. 针灸的常用技法和治疗原则4. 针灸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六、中医外治疗法1. 中医推拿按摩:经络推拿、穴位按摩等2. 中医外敷疗法:艾灸、拔罐等3. 中医气功疗法:太极拳、气功调理等七、中医的临床实践1. 中医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感冒、消化系统疾病、呼吸道疾病等2. 中医针灸治疗的常见疾病:头痛、失眠、颈椎病等3. 中医外治疗法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学考试的知识点很广泛,每个知识点都有相应的分支和细节内容。
在复习和准备考试时,要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并且多进行实际操作和模拟练习,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应试水平。
中医考试题及答案大全
中医考试题及答案大全第一题:中医基础理论知识1. 请简要描述七情六欲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提供相关防治措施。
答案: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六欲指食、色、财、睡、行、汇。
长期过度或不充分地满足七情六欲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过度的愤怒可能导致气机不畅,影响心脏功能;过度的忧愁和思虑可能导致气血不足,引发脾胃功能紊乱。
为了保持人体健康,应注意情绪调节,保持心情舒畅;合理饮食,避免过度食用油腻食物;适度锻炼,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避免过度疲劳。
第二题:中医诊断与辨证2. 阐述伤寒概念及其主要症状,提供治疗方法。
答案:伤寒是一种由外邪入侵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症状包括寒热往来发作、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四肢无力、口渴、舌苔等。
根据脉象判断,伤寒可分为实证型和虚证型。
针对实证型伤寒,可使用清热解毒的中药进行治疗,如黄连、连翘等;对于虚证型伤寒,应采用补益气血的中药进行治疗,如人参、黄耆等。
同时,适当饮食调理和注意休息也是治疗伤寒的重要方面。
第三题:中医药治疗方案3. 以感冒为例,列举中医药治疗方案及其疗效。
答案:中医药治疗感冒的方案包括中药治疗和针灸治疗。
中药治疗方案通常包括麻黄汤、桂枝汤等。
麻黄汤具有温中发汗的作用,适用于表寒内盛的感冒症状;桂枝汤具有温阳解表的作用,适用于表寒内寒的感冒症状。
针灸治疗方案主要针对经络系统进行调理,通过刺激特定穴位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抗感染能力。
综合运用中药治疗和针灸治疗,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第四题:中医养生保健方法4. 请列举中医养生保健方法,简要介绍其作用及适用人群。
答案: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包括食疗、气功、按摩、药膳等。
食疗是通过调理饮食,达到预防疾病和保持健康的目的。
常见的食疗方法包括粥品调理、水果蔬菜补充、药膳煲汤等。
气功是通过调节呼吸和身体姿势,引导气息流通,增强体质和抵抗力。
按摩可以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和阴阳,提高免疫力。
中医学考试重点仅供参考汇总
第一章1、四大医学典籍:《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2、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典医籍:《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3、《本草纲目》作者是明代的李时珍。
4、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有3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和辨证论治。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倡导火热而主寒凉,成为“寒凉派”的代表。
张子和代表力主攻邪,善用汗、吐、下三法,被誉为“攻下派”。
李东垣,为补土派代表。
朱丹溪称“滋阴派”5、中医儿科第一部专著《颅囟经》。
6、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的特点:司外揣内、注重整体研究、援物比类阴阳五行学说: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和阳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都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第三章脏腑:五脏:化生和储藏精气,包括心、肝、脾、肺、肾。
六腑:受盛传化水谷和糟粕,包括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多具有藏的功能,包括胆、脉、脑、髓、骨、女子胞。
⑴心的主要生理功能:①心主血脉;②心主神志。
系统连属:①心在志为喜;②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③心在窍为舌;④心在液为汗。
⑵肺的主要生理功能:①肺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和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
系统连属:①肺在志为悲忧;②肺在液为涕;③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④肺在窍为鼻。
⑶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①脾主运化;②脾气主升;③脾主统血。
系统连属:①脾在志为思;②脾在体合肌肉;③脾在液为涎;④脾在窍为口。
⑷肝的主要生理功能:①肝主疏泄;②肝藏血。
系统连属:①肝在志为怒;②肝在体合筋;③肝在液为泪;④肝在窍为目。
⑸肾的主要生理功能:①肾藏精;②肾主水;③肾主纳气。
系统连属:①肾在志为恐;②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③肾在液为唾;④肾开窍于耳和二阴。
中医医考知识点总结
中医医考知识点总结一、中医基础理论1.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经典著作之一,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其中《素问》主要论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等;《灵枢》主要讲述了经络、奇经八脉等内容。
2. 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事万物都存在着阴阳两种相互对立又统一的概念,而五行学说则是以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来解释自然界和人体脏腑的变化规律。
3. 气血津液中医理论认为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气为人体的重要能量源,血、津液则是构成人体的重要液体。
4. 经络穴位中医经络是人体经络系统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指导,通过调节经络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身体健康。
其中穴位为经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可以调节经络的流动。
二、中医诊断方法1. 四诊法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即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通过四诊法可以综合分析病情,找出病因病机。
2. 脉诊中医脉诊是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判断病情,了解病人的脏腑功能状态和病变情况,包括脉象、脉率、脉力等。
3. 舌诊中医舌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舌头颜色、形态、苔白等情况来判断病情,了解病人的脏腑功能状态。
4. 诊断方法总结中医的诊断方法注重综合分析,通过多种方法结合分析,找出病因病机,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
三、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医治疗主要采用中药,中药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手段。
中药以草本药为主,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通过药物的配伍、煎煮、服用等方式来治疗疾病。
2. 针灸治疗中医针灸是一种通过刺激经络来调节人体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方法,主要包括针刺、灸疗、拔罐等。
3. 推拿治疗中医推拿是通过按摩、揉捏,推拿等手法来调节人体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 食疗中医食疗是通过调节饮食来治疗疾病,包括药膳、药酒等,通过食物中的药用价值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中医基本药物知识1. 中药药性中药药性是中药的基本特性,包括寒热、温凉、苦甘、辛酸等,是中医用药的重要依据。
中医学期末考试必背重点
中医学期末考试必背重点中医学重点1、《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至秦汉阶段,分为《素咨询》和《灵枢》,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典医籍,奠定了独特的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2、《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张仲景,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3、《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4、《脉经》,晋,王叔和,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5、《针灸甲乙经》,西晋,皇莆溢,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6、《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我国第一部探讨病因病机和症候学的专著;7、宋金元阶段百家争鸣:(1)南宋-陈无择《三因方》,提出“三因学讲”,是对宋代往常病因理论的总结,对其后病因学的进展妨碍极为深远;(2)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我国现存第一部验舌的专著;(3)宋-宋慈《洗冤录》,世界上最早的法医著作。
金元四大伙儿:(1)刘完素:“寒凉派”,倡导火热论,为后世温病学派开创了先河;(2)张从正:“攻下派”,主张治病以攻邪为要;(3)李杲:“补土派”,治疗善用补益脾胃之法;(4)朱震亨:“滋阴派”,治病以滋阴落火为主。
8、温病学派的崛起:明清阶段;9、整体观念:中医学理论以为,人体是一具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并且还受社会、生存环境的妨碍,这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10、辨证论治:答:包括辩证和论治两慷慨面,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办法,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
辨证,是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经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缘故、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概括成某种性质证的过程;论治,是依照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办法,实施治疗的过程,要紧包括三个步骤:因证立法、随法选方和据方施治。
辨证论治的过程,算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是理、法、方、药理论体系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2023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重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旳重要特点——整体观、辨证论治整体观——人体是一种有机旳整体: 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人与社会环境旳统一性均为外环境1、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种以心为主宰, 五脏为中心旳有机整体辨证论治——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旳基本原则(强调辨证论治, 也讲究辨病与辩证结合)病: 疾病, 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 人体正气与之抗争引起旳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旳一种完整旳异常生命过程。
——反应某一疾病全过程旳总体属性、特性、规律证: 证候, 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旳病理概括——反应病机症:症状和体征旳总称, 是疾病过程中体现出旳个别、孤立旳现象——病人自我描述和医生体格检查发现旳现象(可以是假象)同病异治——同一种病, 发病旳时间、地区不一样, 或所处旳疾病旳阶段或类型不一样, 或病人体质差异, 反应出不一样旳证候, 治疗则不一样异病同治——不一样旳疾病, 在其发展变化旳过程中出现了大体相似旳病机, 大体相似旳证, 故采用大体相似旳治法方药证同则治同, 证异则治异——辨证论治旳精神实质精气学说1.精: 构成宇宙旳极其细微旳物质, 概念首见《道德经》, 源于“水地说”气:存在于宇宙中旳不停运动且无形旳极其细微旳物质, 源于“云气说”精、气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旳最基本旳物质2.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旳本原精气在不停运动和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互相联络旳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精气是人生命旳本原)精气旳运动形式——气机阴阳学说1、阴阳含义——对自然界互相关联旳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旳概括基本内容(理解, 必考, 留心举例)阴阳旳一体观——1)阴阳在一种统一体中协调共济、2)阴阳互相依存、3)阴阳互藏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相制约、互相斗争、互相排斥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 阴阳互相依存, 互为主线, 每一方都将相对旳一方旳存在作为自己存在旳前提和条件。
如: “孤阴不生, 独阳不长”、“阴阳离决, 精气乃绝”阴阳互用: 阴阳互相滋生、增进和助长旳关系。
中医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重点资料
中医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重点1.《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柩》两部分。
2.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伤寒论》《金匮要略》。
3.阴阳是什么,阴阳最初含义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阴阳,是指对自然界中两种既相关又相对的事物、现象及其属性或运动趋势的概括。
4.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轻清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功能的、或起推动、温煦、兴奋作用的属阳;凡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重浊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物质的、或起凝聚、滋润、抑制作用的属阴。
5.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要素及其所构成的五大类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
6.主色:个体一生基本不变的色泽称为主色,属于个体素质。
7.客色:随着生活条件、外界环境和气候等因素的变化,面部色泽也相对应地出现改变。
8.畏寒:自觉怕冷,加衣取暖可以缓解。
(内寒,实寒)9.恶寒:自觉怕冷,加衣取暖不可以缓解。
(外感,表邪)10.四气: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药性,又称四性。
11.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味道,其义有二,一是真实滋味,药物实际不止五种味道,还有淡、涩二味,古代医家认为涩为酸之变,淡为甘之余,分别附于其后,乃称五味,与五行、五脏等相应。
二是赋味,即人为加上的,用以标识药物性能,即味辛辣的药物,多能发散、行气活血,为标明药物功效,其他具有发散、行气活血功效的药物,不论其实际滋味如何,一律标记为味辛。
12.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13.自汗:患者白天并非因运动、日晒、厚衣等原因而常自汗出。
伴见畏寒、神疲乏力,属气虚或阳虚。
自汗是腠理疏松,外卫不固,或气虚失于固摄所致。
14.五行的生克制化:相生、相克、制化。
1)相生(母子):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2)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3)制化:生中有克,克中有生15.五行的生克异常1)相乘(过度克制):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2)相侮(反克):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16.五脏“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六腑“泻而不藏”“实而不满”17.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血脉是精神物质的基础)2)心主神志18.脾的功能:一脾主运化:运化水谷,运化水液,二脾主升清,三脾主统血。
中医学考试重点
中医学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气: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极精微物质。
2.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3.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
4.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
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通路5.归经:指药物对机体的选择性作用6.汗法:是运用发汗解表的方药,解除表征的一种治疗方法。
7.热因热用:用温热的方药治疗具有假热现象的病症。
8.藏象:指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现象。
9.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
五种基本属性。
10.疠气:是指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邪。
二.简答题1.金元四大家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朱震亨2.肾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藏精,主水,主纳气3.肾藏精与脑的关系如何理解;肾藏精,精生髓,髓分为骨髓,脑髓,脊髓。
三者均为肾中精气所化生。
肾中精气充。
盈,则髓海得养,脑的发育就健全,这就充分发挥其精明之府的生理功能。
反之,肾中精气不足,则髓海失养,就形成了髓海不足的病理变化,可见脑的功能是否健全与肾中精气的关系十分密切。
4.胃的生理功能: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
5.肺与肾的关系: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相互滋生三个方面。
●水液代谢方面:肺主行水,为水之上源,肾主水液代谢,为主水之脏。
肺宣发肃降而行水的功能,有赖于肾气及肾阴肾阳的促进。
肾气所气化及升降的水液有赖于肺气的肃降作用而下归于肾或膀胱。
●呼吸运动方面:肺主气司呼吸,肾藏精主纳气。
人体的呼吸运动虽为肾所主,但也需肾的纳气功能协助。
只有肾精和肾气充沛,封藏功能正常,肺吸入的清气才能经过其肃降下纳于肾以维持呼吸的深度。
●阴阳相互滋生:金为水之母,肺阴充足下至于肾,使肾阴充盈,肾阴为诸阴之本,肾阴充盈,上至于肺,使肺阴充足,肺阴不足和肾阴不足可互为并鉴,互为因果,最终导致肺肾阴虚,内热症候。
肾阳为诸阳之根,以资助肺阳共同温暖,肺阳及肺精推动津液输布。
中医学考试必备知识点
1.中医学理论体系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和辨证论治.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辨证: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实施治疗的过程。
2.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3.刘完素倡导火热而主寒凉,成为“寒凉派”的代表。
张子和代表力主攻邪,善用汗、吐、下三法,被誉为“攻下派”。
李东垣论内伤脾胃,百病尤生,重脾胃调理,为补土派代表。
朱丹溪认为在疾病过程中,常阳有余,阴常不足,主张重视滋阴调理,后世称“滋阴派”。
4.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整体观念主要内容: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a.人体结构的整体性b.人体物质的整体性 c.人体物质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d.人体功能的整体性2)人与外环境之间的关系密:切a.人与自然的统一性b.人与社会的统一性5.“症”、“病”、“证”的区别联系:1)症:指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单个的独立的具体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
2)病:是机体发生病变时,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及规律所作的概括。
3)证:指证候,是对疾病过程中某一特定病理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邪正盛衰)的高度概括,反映了病变本质。
“症”、“病”、“证”三者有着密切的关系:症是证的依据,证的本质即是由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反映出来的。
证是病的某一特定阶段病理变化的实质,中医学尤注重对证的辨识。
2.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
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都属于阳。
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 自然界:阳无日天昼火热温夏春干气清……阴有月地夜水寒凉冬秋湿味浊…人体:阳:男背腑气卫外表上实督……阴:女腹脏血营内里下虚任).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1.对立制约:阴阳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斗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导论1.《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四大医学典籍可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其中《黄帝内经》和《难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
2.《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3.《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4.两晋隋唐时期:《雷公炮炙论》最早制药学专著。
《新修本草》政府颁行第一部药典。
宋金元时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方)》宋代以前病因理论总结。
《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验舌专著。
5.《洗冤录》是世界上较早的法医著作。
6.《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之大成,由[明]李时珍所著。
7.中医理论体系主要有三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密切相连,同时还受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
这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
8.中医学的认知和思维方法:司外揣内,注重整体研究,援物比类。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阴阳学说1.阴阳学说是指运用阴阳对立统一关系来研究解释物质世界中的一切实物和现象中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及其消长变化规律的学说。
2.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
(基本概念)3.阴阳的基本特征: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都属于阳。
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
4.阴阳属性的特点: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
5.阴阳相互关系:交感相错,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6.六腑为阳,五脏为阴。
7.用阴阳来指导疾病的治疗:(1)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
阴或阳的一方偏胜、亢奋,尚未损及对方时,此为实证,当损其有余。
如“阳盛则热”,用“热者寒之”。
“阴胜则寒”,用“寒者热之”。
(2)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
阴或阳的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此即虚证。
第二节五行学说1.基本概念:“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行列,次序,二是指运动变化。
2.五行的生克乘侮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金克木,木克土,水克火,火克金,土克水。
五行相生:指五行中某一事物对于另一事物具有滋生,促进和助长的作用。
五行相克:指五行中某一事物对于另一事物具有抑制,约束,消弱等作用。
五行制化:五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生克协调配合关系。
相乘相侮:相乘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一种异常变化。
相侮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第三章藏象学说脏腑是内脏的总称。
按其生理功能的特点可分为三类: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五脏,多为实质性脏器,其共同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多为中空管腔性脏器,其共同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受盛、传化水谷糟粕。
奇恒之腑,作用是"藏而不泻".藏,是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
象,一指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二指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现象。
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应于外的征象。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系统连属:一.心:心,位于胸腔之内,隔膜之上,两肺之间,脊柱之前,形似倒垂未开之莲花,外有心包护卫,和小肠相表里1.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有推动和调节血液循环于脉中,周流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心主血脉包括心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2.心主神志: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或称心藏神。
广义是指心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
狭义是指心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系统连属:(1)心在志为喜:(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3)心在窍为舌:(4)心在液为汗:二.肝:肝胆互为表里1.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调畅气机②助脾胃运化及胆汁分泌排泄;③通达情志;④调节生殖功能。
2.肝藏血: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部分血液就回流到肝脏并贮藏起来;处于活动状态时,肝内的血液又被动员起来,运送到全身。
这说明肝脏有贮藏血液和调节循环血量的作用。
系统连属:1.肝在志为怒;2.肝在液为泪;3.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4.肝开窍于目三.脾:1.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以维持其生理功能。
2.脾气主升:是指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具体表现为升清和升举内脏两方面。
3.脾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
系统连属:1.在体合肌肉,主四肢;2.在志为思;3.在液为涎;4.在窍为口四.肺:鼻为肺之外窍,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故称肺为华盖。
因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脏。
1.肺主气、司呼吸。
2.主宣发和肃降:宣发,是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肃降,是指肺气有向内向下清肃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肺主宣发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肺的气化作用,将体内的浊气排出体外;二是肺气的扩散运动将水谷精微布散与全身;三是通过肺气向外布散的功能,将卫气散至全身体表。
肺主肃降亦有三个方面:一是吸入自然界之清气;二是将代谢产物和多余的水液下输与肾和膀胱,变为尿液排出体外;三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
3.通调水道:又称主行水。
肺为水之上源,肺气行则水行。
4.朝百脉、主治节: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再输送至全身,肺朝百脉的作用,是助心行血。
肺主治节,是指肺具有治理调节全身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的作用。
肺的治节作用有四个方面:一是肺司呼吸,调节气体交换;二是调节气机,调节气的升降出入;三是助心行血,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四是调节水液代谢系统连属:1.肺在志为悲忧;2.肺在液为涕;3.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4肺在窍为鼻五.肾:1.肾藏精:是指肾有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
2.肾主水:是指肾脏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生理功能,故肾又有水脏之称。
3.肾主纳气:是指肾具有摄纳肺吸入自然界之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以保证机体内外气体正常交换的作用。
系统连属:1.肾在志为恐;2.肾在液为唾;3.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4.肾开窍于耳和二阴。
六腑的主要功能:一.胆:胆为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
1.贮存和排泄胆汁 2.主决断二.胃:1.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气血之海 2.主通降,以降为和三.小肠:1.主受盛和化物 2.泌别清浊四.大肠:传化糟粕五.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六.三焦:1.通行原气 2.运行水液。
三焦者,决渎之官。
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一.脑:脑由髓汇集而成,故又称髓海1.主宰生命及精神活动2.主感觉与运动二.女子胞:又称胞宫、子宫1.主月经:月经的来潮与周期也与心、肝、脾三脏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2.主孕育胎儿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脏腑生理活动的产物。
一.精:精,是禀受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精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之分。
二.气:气的功能:1.推动作用:2.温煦作用:3.防御作用4.固摄作用5.气化作用气的生成:来源于父母先天之精气,饮食物中的水谷之精气,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而生成。
气的运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气的运动形式:以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来说明气的运动规律。
气的分类:1.元气: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主要生理功能:一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二是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2.宗气: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为气海,又名为膻中。
宗气的生成与分布:宗气是以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相互结合化生而成。
肺的呼吸功能和脾胃之运化功能的强弱,直接与宗气的盛衰密切相关。
宗气的主要生理功能:一是走息道以司呼吸;二是贯注与心脉之中,促进心脏推动血液运行。
3.营气:是具有营养作用之气,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化生,充盈于血脉之中。
营气的生理功能:一是化生血液,营气经肺注入脉中,成为血液的组成成分之一;二是营养全身,营气循脉流注全身。
4.卫气:卫气是具有防御作用而行于脉外之气。
卫气的生成与分布:卫气主要由水谷精气所化生,它的特性是剽疾滑利,也就是说它的活动力强劲,流动迅速。
卫气的生理功能表现在防御、温煦和调节三个方面:一是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二是具有温煦全身作用;三是调节控制肌腠的开合,使汗液有节制的排泄,以维持人体体温的恒定和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协调平衡。
三.血:血,是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
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血液在脉中循环于全身,所以又将脉称为血府。
如因某些原因致血液不在脉中运行而逸出脉外,则为出血,又称为离经之血。
血,主要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
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
精血相互滋生和转化。
血的功能:1.营养滋润全身;2.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血的运行:血液正常运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脉管系统的完整性和保持通畅;2.全身各脏腑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特别是心、肝、脾、肺四脏的功能尤为重要。
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脾主统血,肝主藏血。
四.津液: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津液是津和液的总称。
津和液虽同属于水液,但二者之间的性状、分布和功能上有所不同,所以从概念上应将二者加以区别。
津: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
液: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润作用。
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病理过程中相互影响,故津和液常同时并称。
津液本为同类,然亦有阴阳之分,津为汗走腠理,故属阳;液注骨而补脑髓,故属阴。
津液的功能:1.滋润濡养作用;2.化生血液;3.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4.排泄代谢产物。
精与气、血的关系:精能化气,气能生精。
肾精化生元气,水谷精微化生宗气营气卫气,气不仅能生精,又能固精。
精血同源。
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精与血相互滋生、相互转化,称为精血同源。
血虚可致精亏,精亏也可致血虚,均形成精血亏损。
气与血的关系:1.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2.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能养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