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青藏高原的形成
青藏高原 云贵高原形成机理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形成机理详细的解释: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碰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
从而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并渐升渐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隆升起来。
这个过程持续6000多万年以后,到了距今大约240万年前,青藏高原已有2000多米高了。
地表形态的巨大变化直接改变了大气环流的格局。
在此之前,中国大陆的东边是太平洋,北边的西伯利亚地区和南边喜马拉雅地区分别被浅海占据着,西边的地中海在当时也远远伸入亚洲中部,所以平坦的中国大陆大部分都能得到充足的海洋暖湿气流的滋润,气候温暖而潮湿。
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内陆大部分为亚热带地区,并没有出现大范围的沙漠和戈壁。
然而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移动,久而久之,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越干旱,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
这里就是堆积起了黄土高原的那些沙尘的发源地。
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中,240万年以来,它的高度不断增长着。
青藏高原的宽度约占西风带的三分之一,把西风带的近地面层分为南北两支。
南支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向东流动,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开始向东流动,这支高空气流常年存在于3500—7000米的高空,成为搬运沙尘的主要动力。
与此同时,由于青藏高原隆起,东亚季风也被加强了,从西北吹向东南的冬季风与西风急流一起,在中国北方制造了一个黄土高原。
在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内陆的沙漠和戈壁上,由于气温的冷热剧变,这里的岩石比别处能更快地崩裂瓦解,成为碎屑,地质学家按直径大小依次把它们分成:砾(大于2毫米),沙(2—0.05毫米),粉沙(0.05—0.005毫米),黏土(小于0.005毫米)。
黏土和粉沙颗粒,能被带到3500米以上的高空,进入西风带,被西风急流向东南方向搬运,直至黄河中下游一带才逐渐飘落下来。
二三百万年以来,亚洲的这片地区从西北向东南搬运沙土的过程从来没有停止过,沙土大量下落的地区正好是黄土高原所在的地区,连五台山、太行山等华北许多山的顶上都有黄土堆积。
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
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沧海桑田:青藏高原是如何形成的?晋·葛洪《神仙传·麻姑》记载:“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讲述的是在汉孝桓帝时,麻姑受神仙王远之召,降于蔡经家中。
年十八,却自称“已见东海三次变桑田”。
“沧海桑田”这个成语就源自于此。
我们不禁想问,地球上真的发生过如此亦真亦幻的故事吗?答案是肯定的青藏高原的形成就是“沧海桑田”的版本之一。
说到青藏高原的形成,就不能不提及板块构造学说。
1912年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基于大西洋两岸海岸线的相似性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由于当时不能很好地解释漂移的机制问题,曾受到地球物理学家的普遍反对。
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古地磁与地震学、海底观测等学科的发展,一度沉寂的“大陆漂移说”逐渐演变成“板块构造学”获得了新生。
以“板块构造学”为理论基础,影响青藏高原的板块是哪些?它们是怎样运动的?青藏高原隆起之后,又对自然地理以及人类的进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影响青藏高原的板块是哪些?众所周知,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平均海拔高度约4500米,面积250万平方公里,有“世界屋脊”、“雪域高原”和“第三极”之称,南北延伸约1,000千米,东西延伸约2,500千米,占全中国面积的23%。
今天的青藏高原南北两侧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板块,北部为欧亚板块、南部为印度板块。
距今九千万年前的白垩纪,印度板块还位于南半球,和南极洲、澳大利亚、非洲以及马达加斯加连在一起,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横亘着广袤的特提斯洋,九千万年左右印度和马达加斯加分离,以每年15厘米的速度向北漂移。
距今9000万年印度和马达加斯加分离开始向北漂移随着印度板块不断向北推进,特提斯洋(Tethys Ocean)开始向北向欧亚板块俯冲,不断插入欧亚板块之下,由此引起昆仑山脉和可可西里的隆起。
同时,特提斯洋不断萎缩,印度洋逐渐形成打开,大约在5000万年左右印度和欧亚板块开始发生碰撞,青藏高原逐渐形成。
青藏高原的隆起过程
青藏高原的隆起过程
青藏高原的抬升过程不是匀速的运动,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
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进。
2.8亿年前(地质年代的早二叠世),现在的青藏高原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
2.4亿年前,印度板块开始向北向亚洲板块挤压,由此引起昆仑山脉和可可西里地区的隆起。
随着印度板块不断向北推进,并不断向亚洲板块下插入,青藏高原在对此上升阶段中形成。
距今8000万前的喜马拉雅运动是青藏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
一万年前高原抬升速度更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
今天的青藏高原中部以风化为主,而边缘仍在不断上升。
“青藏高原”资料汇整
“青藏高原”资料汇整目录一、青藏高原的形成与隆升二、青藏高原高寒灌丛草甸和草原化草甸CO2通量动态及其限制因子三、青藏高原沙漠化土地空间分布及区划四、—青藏高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其气候驱动作用五、青藏高原构造结构特点新重力异常成果的启示六、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七、青藏高原东缘中生代若尔盖古高原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八、青藏高原东北缘若尔盖盆地晚新近纪地质及其环境演化九、冈底斯地壳碰撞前增厚及隆升的地质证据岛弧拼贴对青藏高原隆升及扩展历史的制约青藏高原的形成与隆升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是亚洲大陆的“巨型山脉带”。
它拥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独特的文化传统。
然而,青藏高原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地质演变过程。
本文将深入探讨青藏高原的形成与隆升。
青藏高原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约4000万年前的始新世。
当时,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开始相互碰撞,引发了大规模的地壳运动和火山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板块不断向北挤压,使得青藏高原逐渐抬升。
这一过程持续了数千万年,形成了现今我们所见的高原面貌。
在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中,板块运动的机制和力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地壳运动、地层构造、岩石成分等多种手段,揭示了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和机制。
他们发现,青藏高原的隆升主要是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相互挤压所致,这种挤压力量造成了地壳的抬升和变形。
除了板块运动外,青藏高原的形成还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
例如,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地壳内部的热流动、以及地壳下方的岩石性质等都对其隆升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青藏高原的形态和高度。
值得一提的是,青藏高原的隆升不仅对中国的地理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大量冰川和积雪形成,对中国及周边地区的水资源产生了重要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升也改变了全球的气候格局,影响了亚洲季风的形成和流动。
青藏高原形成过程的探究
对青藏高原形成过程的探究关键词:青藏高原地质地貌地质过程摘要:青藏高原的形成,历经了复杂的地质运动,以远古海洋为起点,在漫长的地质年代内不断隆起,抬升,变化,历经了沧海桑田的演变,最终形成今日的“世界屋脊”。
本文从青藏高原的某些地质状况入手,通过简单的引证、分析,试图得出青藏高原地质变化的清晰过程,从而加深我对青藏高原地形地貌地质特征的理解。
一.青藏高原的地质状况1.青藏高原地形地貌基本特征(1)地形概观总览青藏高原的地形,它冰川广布,雪山连绵,山间高原面起伏和缓。
其势西北高,东南低,北部和南部是呈东西走向的山脉。
(2)地貌骨架在青藏高原之上,纵横延展着许多高耸山系,构成了高原地貌骨架。
近东西向山系从南而北有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昆仑山等。
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往东延伸发生转折变向,形成了藏东南近于南北向排列的横断山:从东向西分别有芒康山、他念他翁山和伯舒拉岭。
在这些平行的山脉之间,分别挟持着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的深切峡谷,构成世界上有名的平行岭谷地貌。
12.青藏高原地质构造基本特征根据专家对青藏高原的考察报告,青藏高原主要被分为三大构造区,包括早古生代祁昆构造区、晚古生代——三叠纪羌塘——三江构造区、晚古生代——中生代喜马拉雅——冈底斯构造区2,三大构造区在形成时期,地貌特点、风化状况上各有不同。
二.多岛弧盆系构造理论与青藏高原的地质演变(一)多岛弧盆系构造的概念多岛弧盆系构造,是青藏高原地质构造的重要特点。
多岛弧盆系构造是指“由大洋岩石圈俯冲形成的前锋弧及其陆缘一系列火山弧、岛弧、海山、地块和相应的弧后洋盆、弧间盆地及边缘海盆地组成,具有特定时空结构、组成和演化特征的构造系统称为多岛弧盆系构造”3青藏高原正符合这一构造特点。
它的形成“受控于不同时期大陆边缘多岛弧盆系构造演化,一系列弧后或弧间盆地消亡、弧-弧或弧-陆碰撞的岛弧造山作用实现大陆边缘增生”4(二)多岛弧盆系构造在青藏高原的佐证(1)青藏高原的岩石成分证实岛弧盆系构造:以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岩石成分为例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位于西藏中部,自西向东沿班公湖、改则、东巧、丁青和类乌齐一线分布,长约1500千米。
关于青藏高原的介绍或者资料
关于青藏高原的介绍或者资料青藏高原旧称青康藏高原(北纬25°~40°,东经74°~104°)是亚洲中部的一个高原地区,它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
它的边界,向东是横断山脉,向南和向西是喜马拉雅山脉,向北是昆仑山脉。
它包括中国西藏自治区全部、和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的部分,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
青藏高原的形成青藏高原有确切证据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纪,其后青藏地区各部分曾有过不同资料的地壳升降,或为海水淹没,或为陆地。
到2.8亿年前(地质年代的早二叠世),现在的青藏高原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
这片海域横贯现在欧亚大陆的南部地区,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沟通,称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当时特提斯海地区的气候温暖,成为海洋动、植物发育繁盛的地域。
其南北两侧是已被分裂开的原始古陆(也称泛大陆),南边称冈瓦纳大陆,包括现在的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南极洲和南次亚大陆;北边的大陆称为欧亚大陆,也称劳亚大陆,包括现在的欧洲、亚洲和北美洲。
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向北移动、挤压,其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生为陆地,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2.1亿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
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也脱离海洋成为陆地。
整个地势宽展舒缓,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其间有广阔的平原,气候湿润,丛林茂盛。
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
地质学知识:中国青藏高原的地壳演化与构造分析
地质学知识:中国青藏高原的地壳演化与构造分析中国青藏高原位于亚洲大陆的西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方之一。
青藏高原的地质演化历程长达数亿年,并经历了多次隆升和下沉,形成了奇特的地貌景观和多样化的地质构造,对于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青藏高原的地质演化历程可以追溯到4.5亿年前的古生代晚期,当时这里是一个被海洋覆盖的浅海区域。
在古生代晚期和中生代早期,青藏高原发生了多次弧-陆碰撞和洋-陆碰撞,形成了一系列的造山运动,抬升了高原地区的地壳,形成了横断山系、唐古拉山系和喜马拉雅山脉等山脉地形。
随着高原的抬升,高原内部的岩石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和变形,形成了众多的三角洲、双峰、褶皱和断层等地质构造。
在青藏高原的地质演化过程中,喜马拉雅期是一个重要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相撞,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高山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在喜马拉雅期间,青藏高原的地壳产生了剧烈的变形和破碎,地球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就位于这个时期的构造带上。
同时,受到地质力学和地球化学的影响,高原地区的地壳产生了复杂的演化过程,形成了大量的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除了地质构造上的变化,青藏高原还受到了气候环境的影响。
高原地区的气候条件非常恶劣,温差大、降水少、风大等特点使得高原地区常年覆盖着冰雪,形成了冰川地形。
同时,高原地区的气候条件也促成了该地区特有的植被类型,如高山草甸、亚高山草甸和高山漠地等。
这些气候条件和植被类型对于高原内部的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建设都具有很大的影响。
总而言之,中国青藏高原是一个地质演化历程非常复杂的区域,在其漫长的历史中经历了多次的变化和调整。
在高原内部的地理环境中,地质构造对高原的构成和风貌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气候环境和生态系统也对高原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对青藏高原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高山地区的地质构造和演化历史,也有助于探索如何保护高原生态环境和发掘高原地区的资源潜力。
青藏高原是怎么形成
青藏高原是怎么形成青藏高原,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
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
不过你知道青藏高原是怎么形成的吗?以下就是店铺给你做的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青藏高原的形成:青藏高原有确切证据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纪,其后青藏地区各部分曾有过不同资料的地壳升降,或为海水淹没,或为陆地。
到2.8亿年前(地质年代的早二叠世),现在的青藏高原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
这片海域横贯现在欧亚大陆的南部地区,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沟通,称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当时特提斯海地区的气候温暖,成为海洋动、植物发育繁盛的地域。
其南北两侧是已被分裂开的原始古陆(也称泛大陆),南边称冈瓦纳大陆,包括现在的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南极洲和南亚次大陆;北边的大陆称为欧亚大陆,也称劳亚大陆,包括现在的欧洲、亚洲和北美洲。
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向北移动、挤压,其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生为陆地,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2.1亿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
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也脱离海洋成为陆地。
整个地势宽展舒缓,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其间有广阔的平原,气候湿润,丛林茂盛。
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
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
青藏高原的抬升过程不是匀速的运动,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
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进。
距今一万年前,高原抬升速度更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一个高原,2.4亿年前,印度板块开始向北向亚洲板块挤压,由此引起昆仑山脉和可可西里地区的隆起。
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什么?青藏高原的形成原因
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什么?青藏高原的形成原因导语:青藏高原,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
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
境内面积24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
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
青藏高原(Qinghai-Tibet Plateau,或Tibetan Plateau),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
大部在中国西南部,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的全部、四川省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以及甘肃、云南的一部分。
整个青藏高原还包括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
境内面积24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
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
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什么?青藏高原的形成原因青藏高原简介青藏高原,被喻为“世界屋脊”,一向以其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闻名于世,是科学探险、考察和生态旅游的胜地。
而位于青藏高原地区形形色色的自然保护区,又是世界屋脊上生态环境最奇特、生物资源最丰富的自然资源宝库,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青藏高原地域辽阔,面积24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1/4。
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的一大特色是面积大。
位于西藏北部高寒地区羌塘自然保护区,面积达24.7万平方公里,不仅冠居中国和亚洲,在全世界也是数一数二的特大面积自然保护区。
此外,西藏申扎、珠峰等保护区的面积也达到了3至4万平方公里。
这对于内地的自然保护区来说,是无法与之相比的。
在漫长的地质发育与自然演替过程中,青藏高原不仅形成了与世了迥异的高寒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还兼有沙漠、湿地及多种森林类型自然生态系统。
在这特殊的地理环境中保有许多蔚为奇观的地质遗迹和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蕴育了极其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因此,青藏高原的自然保护区的类型也极为丰富多彩。
在青藏高原,人们既可以看到以保护高原特有的综合性自然生态系统为目的的保护区,如拥有高山寒漠、草原与森林等山地垂直带的珠穆朗玛峰保护区;也可以见到以保护某一特殊植被类型或珍稀物种为目的的保护区,如以保护热带季雨林为主的墨脱保护区和专为保护林芝巴吉的古老巨柏林而设置的保护点。
青藏高原成因
青藏高原成因距今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
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
青藏高原的抬升过程不是匀速的运动,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
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进。
距今一万年前,高原抬升速度更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
简单说,就是板块相撞导致地质运动隆起。
真是如此么?1、塔里木盆地成因2、小行星轨道分析3、小行星撞击过程4、熔岩溢流形态5、行星、熔岩数据估算6、熔岩整体溢流痕迹7、沉积岩的问题8、青藏高原底层矿物塔里木盆地成因从塔里木盆地说起:塔里木盆地,呈一颗水滴形状,简单地显示出一颗小行星斜插入地壳。
小行星撞击前沿形成钝击弧面,背面形成尾锥压擦印痕。
这种钝击弧面与尾锥压擦印痕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
天山山脉东支与阿尔金山东支之间的凹谷形地质结构,就是小行星堕落时压擦所致。
按整个塔里木盆地的南北600公里左右宽度估算,这颗小行星的直径至少达到400公里。
塔里木盆地=小行星撞击坑这里略提一下科学界的塔里木盆地的考查结果与错误结论之处,这里并不一一引用与反驳,只选取关键语句来解析。
科学界关于塔里木盆地的主流观点,其“地质特点是:塔里木盆地是大型封闭性山间盆地,地质构造上是周围被许多深大断裂所限制的稳定地块,地块基底为古老结晶岩,基底上有厚约千米的古生代和元古代沉积覆盖层,上有较薄的中生代和新生代沉积层,第四纪沉积物的面积很大,构造上的塔里木盆地地块和地貌上的塔里木平原,范围并不一致。
拗陷内有巨厚的中生代和新生代陆相沉积,最大厚度达万米,是良好含水层。
盆地呈不规则菱形,四周为高山围绕。
”说“地块基底为古老结晶岩”,其实是火山口的熔浆喷发后冷凝后的地质结构,普通的地层断裂是不会形成结晶岩这种结构形态的,只有高温熔浆冷凝降温才可以。
说“拗陷内有巨厚的中生代和新生代陆相沉积,最大厚度达万米”,可以知道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内凹形态的盆地,“拗陷”的原因是火山喷发后熔浆冷凝向内收缩所致。
揭秘青藏高原的形成
揭秘青藏高原的形成青藏高原的形成3惊天大揭秘,今天,如果有人说青藏高原形成于5000年左右,你可能认为他是不可理喻疯子,毕竟大陆漂移理论充斥着整个地理文化市场,这里提出了与大陆漂移完全相反的理论,向漫长的地壳运动提出了挑战。
本文奔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探索论证,以事实的证据为依据,揭秘青藏高原形成于约5000年以前。
当然,这是一种大胆的推测,实情有待进一步考证,同时,期待更多的读者参与,早日还原一个真实的地质历史真相。
青藏高原就是世界上最低的高原,坐落于我国西南部,存有“世界屋脊”之表示,面积约230万平方千米,就是以一系列东西纵向的矮小山脉为骨干的山地性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以上,其南部地区山坡林立,高耸入云。
知名的喜马拉雅山脉就矗立在这里,主峰珠穆朗玛峰就是世界最高峰。
大量的数据资料证明,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山脉,那么究竟年轻到什么程度?它是怎么形成的?下面就是我们要探讨的话题。
青藏高原的构成还没达成一致共识,目前对它的构成表述主要就是大陆漂移理论;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侵蚀,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运动相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填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其北部出现了猛烈的褶皱脱落和抬高,使得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生为陆地,随着印度板块稳步向北填入古洋壳下,并把后者顶托出来,并使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
o猜猜砝雅山已经开始构成并逐渐增高,g嗖馗咴也被印度板块的侵蚀促进作用隆升出来。
这个过程持续了6000多万年,至了距今大约240万年前,青藏高原尚无2000多米低了。
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兴起的构造运动称作喜马拉雅运动。
以上这些借用了现代理论有关青藏高原形成过程,以上这些年代数据资料似乎缺乏有力的证据,这些数据带有很强的随意性,根据是什么?比如;南极洲冰雪覆盖了多少年,一开始一些科学家认为不少于一百万年,但是,经过现代科学考察南极洲冰雪覆盖大约在六千至一万年左右,前后误差一百多倍,青藏高原的形成推测与实际很可能有很大的误差。
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的演变与影响
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的演变与影响青藏高原位于亚洲中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
它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其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和气候条件。
在长时间的演化过程中,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影响着高原地区的生态系统和气候,也对整个亚洲以及全球产生着重大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演变。
青藏高原形成于大约6000万年前,当时是海洋的一部分。
随着地壳运动以及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青藏高原逐渐隆起形成。
这种隆起过程导致了高原地区的地形和地貌的形成。
高原上山峦起伏,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
这种地理环境也为高原地区的生态系统提供了良好的原始条件,孕育了众多珍稀的植物和动物物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尤其在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过程中,高原地区的气候发生了巨大的波动。
在冰期时期,青藏高原周围的冰川扩展,使高原面积缩小,山峦更加突出,河流成为冰川融水的主要来源。
而在间冰期时期,冰川退去,高原面积扩大,河流变得更加平缓。
这种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不仅改变了高原地区的地貌,也对高原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了重要影响。
高原地区的地理环境演变还直接影响着地球上的气候。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冷暖气团交汇区之一。
季风气候在青藏高原的逐年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导致大气层厚度减小,使得辐射能量更容易通过高原上层大气进入太阳系外。
这一现象使得高原地区的辐射平衡受到影响,导致该地区的气温变化更加剧烈。
此外,青藏高原也是全球性季风气候的形成与演化的重要区域之一。
青藏高原的地形和气候变化直接影响着亚洲大陆季风的形成和演化。
高原地区的气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亚洲大陆季风的强弱和季节分布。
除了对气候的影响,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演变还对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高原地区的特殊地形、气候和土壤条件使得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高原生物多样性热点之一,许多特有的植物和动物物种仅存在于这个地区。
青藏高原的形成
青藏高原的形成姓名:马卓妮班级:015141 学号:20141003347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形成一个层层降低的阶梯状斜面,成为我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
青藏高原雄踞我国西部,海拔平均达4000—5000米,是我国最高的一级地形阶梯。
高原周围耸立着一系列高大的山脉,南侧是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海拔平均在6000米以上,超过8000米的高峰有7座,以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著称。
北侧有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分布,东边有岷山和横断山等排列,地势以巨大落差降低与第二级地形阶梯相接。
高原内部分布着一系列近东西走向或北西-南东走向的山脉,海拔均在5000—6000米以上,主要有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
在这些山脉之间,分布着地表起伏平缓、面积广阔的高原和盆地,并有星罗棋布的湖泊,高原边缘地带为长江、黄河等亚洲著名的大河发源地。
山巅白雪皑皑,高原上牧草如茵,湖光山色,交相辉映。
这么样一个独特的地方向来受到地质学家们的青睐,因此有很多学者在这里做了不同的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知识的精进,对于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的了解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青藏高原(青海-西藏高原)由几个大陆碎片组成,其中有一些属于东特提斯海域,是检查理解板块构造学说和造山带演化学说的关键部位之一。
早期地质学家们一致认为青藏高原是一个被夹持在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被挤扁了的地块。
在古生代,高原的大部分地区位于南北两大陆(冈瓦纳大陆和劳亚大陆)之间的特提斯海的一部分,由于相继发生的地壳运动,特提斯海由北向南逐渐后退,每次运动后留下一条山脉,山脉间为稳定地壳段落,表现为现在的山间盆地和广阔的高原面。
之后板块学说的解释兴起,认为印度板块在喜马拉雅山南麓以低角度的逆断层俯冲到山底下去的事实是众所周知的,而且是主动北进,印度板块的北进首先在青藏高原南部造成以喜山为主的压缩带,高原内部表现为东西向拉伸,地壳的这种大规模水平运动和形变必然伴随软流圈物质的流动和重新分布,软流圈的物质流动作业于不平的岩石圈底面,一方面促进基底部分局部重熔,活化以增厚地壳而整体上升,并且使拥有较厚地壳历来比较活跃的各造山带作想对更剧烈的上升,这就是青藏高原在第四纪期间做大面积隆升,隆升又显示波形的根本原因。
青海高原是怎么形成的地质形成过程
青海高原是怎么形成的地质形成过程青海高原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北部,是中国最著名的三大江河——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发源地。
青海高原也是我国海拔较高的地区之一。
亲爱的小伙伴们,青海高原是怎么形成的呢?想要了解具体过程可以看以下内容。
青海高原地质形成过程青海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一个高原,2.4亿年前,印度板块开始向北向亚洲板块挤压,由此引起昆仑山脉和可可西里地区的隆起。
随着印度板块不断向北推进,并不断向亚洲板块下插入,青海高原在对此上升阶段中形成。
青海高原的形成并不是一次就完成的,其上升速度曾几度达到停止,但有时也非常迅速。
一万年前其上升速度曾达到每年7厘米。
今天的青海高原中部以风化为主,而边缘仍在不断上升。
青海高原气候特点由于其高度,青海高原的空气比较干燥,稀薄,太阳辐射比较强,气温比较低。
由于其地形的复杂和多变,青海高原上气候本身也随地区的不同而变化很大。
总的来说高原上降雨比较少。
青海高原本身也是影响地球气候的一个重要因素。
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的考察表面,青海高原的隆起使全球的气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作为一个高大的阻风屏,它有效地将北方大陆的寒冷空气阻挡住了,使它们不能进入南亚。
同时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南方温暖潮湿的空气北进,是造成南亚雨季的一个重要因素。
青海高原文化特点青海高原上人烟稀少,但虽然如此,这里有可能在两万年前就已经有旧石器文化的人类生存了。
青海高原上的文化受到其周围文化(汉文化、西域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影响,但同时它也保存了它的独有性。
青海高原面积240万平方公里,海拔大多在3500米以上,包括西藏和青海的全部、四川西部、新疆南部及甘肃、云南的一部分。
高原周围大山环绕,南有喜玛拉雅山,北有阿尔金山、昆仑山和祁连山,西为喀喇昆仑山,东为横断山脉。
高原内还有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
这些山脉大多超过5500米,其中喜玛拉雅山有16座山峰超过8000米。
高原被山脉分隔成许多盆地、宽谷。
青藏高原的地貌演化与地理环境变化
青藏高原的地貌演化与地理环境变化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其独特的地貌演化和地理环境变化对整个亚洲乃至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地貌演化和地理环境变化两个方面来探讨青藏高原的独特之处。
首先,青藏高原的地貌演化是持续了几千万年的过程。
该高原开始形成于6500万年前的晚白垩纪至古新世时期,地壳的隆起使得高原逐渐形成。
随着地壳的隆起,一系列地质现象和作用发生。
例如,断裂和地震活动加剧了地壳的变动,形成了许多河谷和山脉。
另外,冰川运动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冰川的侵蚀下,青藏高原的地表被冰川削减和改造,形成了大量的冰碛和冰川湖泊。
这些冰碛在冰川融化之后形成了广袤而肥沃的冰碛平原,为人类的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土地资源。
其次,地理环境变化是青藏高原的另一个显著特征。
由于位于高海拔地区,青藏高原的气候条件非常恶劣,这导致了其地理环境的快速变化。
气候变化是最直接的表现之一。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也受到了明显的影响。
温度的上升导致冰川和雪峰消融,山间的冰川湖泊不断增多,这给地区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此外,由于高原地区的缺氧和低气温等极端条件,青藏高原的动植物生物多样性也非常丰富。
在这片区域,有许多独特的物种,如藏羚羊、藏狐和青藏高原野驴等。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些物种面临着生存的威胁,这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带来了挑战。
最后,青藏高原的地貌演化和地理环境变化对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由于其高海拔、大面积的特点,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上的水塔”。
高原上的冰川和冰雪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资源储量之一,对全球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青藏高原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变化也对全球气候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亚洲地区的降水和季风系统有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青藏高原的地貌演化和地理环境变化不仅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对人类社会和全球环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藏高原的形成 3惊天大揭秘,今天,如果有人说青藏高原形成于5000年左右,你可能认为他是不可理喻疯子,毕竟大陆漂移理论充斥着整个地理文化市场,这里提出了与大陆漂移完全相反的理论,向漫长的地壳运动提出了挑战。
本文奔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探索论证,以事实的证据为依据,揭秘青藏高原形成于约5000年以前。
当然,这是一种大胆的推测,实情有待进一步考证,同时,期待更多的读者参与,早日还原一个真实的地质历史真相。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有“世界屋脊”之称,面积约230万平方千米,是以一系列东西横向的高大山脉为骨干的山地性高原,平均海拔达4000米以上,其南部地区山坡林立,高耸入云。
著名的喜马拉雅山脉就耸立在这里,主峰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
大量的数据资料证明,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山脉,那么究竟年轻到什么程度?它是怎么形成的?下面就是我们要探讨的话题。
青藏高原的形成还没有达成共识,目前对它的形成解释主要是大陆漂移理论;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向北移动、挤压,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运动碰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其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生为陆地,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使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
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并逐渐升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隆升起来。
这个过程持续了6000多万年,到了距今大约240万年前,青藏高原已有2000多米高了。
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
以上这些借用了现代理论有关青藏高原形成过程,以上这些年代数据资料似乎缺乏有力的证据,这些数据带有很强的随意性,根据是什么?比如;南极洲冰雪覆盖了多少年,一开始一些科学家认为不少于一百万年,但是,经过现代科学考察南极洲冰雪覆盖大约在六千至一万年左右,前后误差一百多倍,青藏高原的形成推测与实际很可能有很大的误差。
这套理论源于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他于1912年相对完整地提出了这套假说。
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大陆漂移学说得到了更多的支持。
大陆漂移设想最初提出是为了解释大西洋两岸明显的对应性。
直到1915年,德国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的《大陆与海洋的形成》问世,才引起地质界的震动。
魏格纳根据拟合大陆的外形、古气候学、古生物学、地质学、古地极迁移等大量证据,提出中生代地球表面存在一个泛大陆,这个超极大陆后来分裂,经过二亿多年的漂移形成现在的海洋和陆地。
板块理论被公认是20世纪自然科学领域的五大成就之一,它的提出是一次重大的地质学革命。
但是板块理论遇到很大的困难,就是版块分裂运动的强大动力来源问题。
80年代末,以美国科学家为首提出的大陆动力学计划旨在解决“板块”没有解决的大陆地质难题,如何发展板块理论,使这一学科陷入僵持中。
大陆漂移的致命错误就是力源问题,然而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探索,在现代强大的科学侦测技术,面对一个强大的、漫长的持续了数亿年的力都找不到,至今未形成科学的令人信服的依据。
大陆漂移与地球地壳结构存在一定的矛盾,从青藏高原地形结构来分析,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相对零海拔存在每平方米一万吨以上的力量。
高原对低洼地带有一个由高向低的能量趋势,这个趋势压力超过了100Mpa,这种力是每时每刻都存在的,也就是说在未来的时间里,青藏高原的高度应该呈下降趋势。
高原的地壳厚度为70-80千米,是普通地壳厚度的2.5倍,高原是地球上最高的地方,同时也是地球上地壳最厚的地方,其边缘地区地壳厚度均在40千米以下,很难想象,薄地壳推动厚地壳做加厚运动,实在是很难形成的理论。
因此,这里大胆断定,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高度应该成下降趋势,也就是说在未来的岁月里它的高度将有所降低。
在自然界,万物变化有始有终,有终有始,一种变化的结束同时又是另一种状态的开始。
青藏高原的形成也不例外,它也遵循自然规律。
地球是圆的,它为什么是圆的?是因为地球引力平衡的缘故,水往低处流,使地球拥有一个圆滑标准的海平面。
世界上所有的高原陆地都违背了地球这个规律,陆地是固体,不具备流动性,才有了地球上高低不平的高山大川。
但是,高山或高原始终对低洼地带存在一个向下运动的能量趋势。
一块石头从高山上滚落下来,伴随着的是石头滚落能量释放,这块石头再也不会回到山上,滑坡、泥石流也是如此,它们都是从高处滑向低处,这种现象不会逆转,除非有其它能量支持。
要了解青藏高原的形成,首先了解地球的形成史。
科学的推测地球诞生于46亿年,它不可能一诞生就是现在这般大小,它有一个从小到大的过程。
从物质不灭定律角度考虑,地球上的物质不会凭空增长,也就是说地球不会像万物生长那样自己慢慢长大,万物生长对于地球来说物质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
那么地球的成长是靠什么呢?是无数的天体物质被吸收到地球上来,这个过程就是无数的小天体或陨石与它结合,这个过程增加了地球的体积与质量。
当这个过程出现时,伴随着另一个过程-----天体撞击。
今天我们所看到地球上的一切地形地貌,都是遭到天体撞击后经过风吹雨水冲刷形成的结果。
地球现在有如此大的质量,正是因为吸收了大量的太空物质。
在扎达盆地、吉隆盆地等发现了趾马动物群化石,进而确定其时代为2-7 百万年,这个发现意味着这个时期该地区水草茂盛,生存过大批动植物。
而高原地区众多湖泊是已咸水为主,说明该地区是由海相变为陆相,咸水尚未退却。
这说明青藏地区经过了陆海-海陆的沧海变化,而且确定2百万年以前该地区为陆地状态,2百万年以后是海洋状态,在以后又变成陆地状态。
这些大陆漂移理论无法解释。
以下是从网络得到几张古代地图,这几张古代地图与现代地形图存在巨大的差异,如果不是现代人搞的恶作剧,可以断定这是史前文明的作品,在告诉我们史前的地理形状,请大家仔细观察,也许可以解开地球近代史所发生的重大秘密。
现代地形图恒河上游断流部分古代地图是遥远的古人类遗留下来的作品,与现在版的地图出入巨大,在中国大陆上几乎找不到任何相似之处,它的真伪自然受到怀疑。
为了探明真伪,笔者仔细研究了这几张古代地图,虽然这几张地图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标出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河,即恒河的延伸部分,这是在现在地理环境下绝不可能的。
中国青藏高原地区海拔4500米以上,而这条河的上游地区海拔在3500米以下,严重违反了自然规律。
因此,证明这几张古代地图的真伪关键所在是这条古河道是否存在。
于是,笔者利用现代卫星技术,在青藏高原到塔里木盆地地带,反复寻找着南北流向的河流痕迹,经过几天的搜索,毫无所获。
直到有一天,笔者将搜索目标转移到塔里木盆地西侧偏远山区时,才有了惊人的发现。
这个山区处于印度和巴基斯坦与中国的交汇处,中国境内的阿克塞钦西南,即帕米尔高原地区,此处山岭重叠,存在大量的雪原冰山,在这群山峻岭当中,终于找到了无名河存在的痕迹。
这段古河道可以辨别的全长约700公里,有500公里是通过依稀分辨古河道遗址形式辨认的,包括堰塞湖班公错,班公错其实就是古河道遗留下来的一部分,由于巨大的地质变化,河道堵塞,形成堰塞湖。
由于地质变化大,下游河道很难在通过卫星观测分辨出来。
可以清楚分辨出来的有200公里,位于印度的克什米尔东北,它的上游有两条较大的分支,分别是50公里和130公里。
这条古河道痕迹保存的非常良好,轮廓清晰可见,从轮廓上分析河流的原始流向正是由北向南,符合古代地图标出的无名河的特性。
下面是河道测量数据;河道南端,即A点,河床海拔3610米,宽1600米。
B点,河道交汇处,河床海拔3120米,由于这里是交汇处,宽6000米。
C点,古河道上游,河床海拔5200米,冰河宽度2000米。
D点,古河道分支末梢,河床海拔2980米,河床宽度200米一下。
根据自然常识,河道形成河床必须具备的条件就是,河水要有一定的宽度及坡度缓和,水流速度迟缓,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泥沙沉积,否则形不成河床。
因此可以判断,A点所处的位置曾经处于河道的下游低洼地带,才形成了河床。
就现在的地形结构,A点比B点高将近500米,比D点高600多米,就现在这种地理形状情况下,A点无论如何是形不成河床的,相反,河床要被这种地质结构形成的流水侵蚀、破坏。
按照古地图所画,这条古河道,原来地质结构北高南低,是南北流向恒河的一部分。
由于地质大规模变动,恒河上游被切断,只留下上游今天看到得部分,下游则地质结构大逆转,形成了南高北低的地理形式,恒河上游断流,流向逆转,现在已成了印度河的发源地。
这条古河道的发现,圆满解决了古地图的真伪问题,它描绘了史前地理情况,这个时期没有喜马拉雅山脉,没有青藏高原,没有长江与黄河……这几张古代地图是古代史前文明的产物,描绘的是史前地理情况确凿无疑。
要知道,我们本次文明史绘制一幅完整的世界地图,也不过是最近五六百年的事情。
古地图真伪得到了证实,下一步就是确定古代地图的年限问题,我查阅了一些资料,一些学者认为这些地图是描绘的是几十万年甚至几百万年地球上的地理情况,这些说法只是一种毫无根据的猜测,理由大约只是呼应青藏高原的形成史,和青藏高原的形成历史保持严格的一至,青藏高原是漫长大陆漂移的产物,古地图描绘的是史前地理形状,自然也就是几十万上百万年前的事情。
但是,这种假说却忽略了另一个重要问题,这些古代地图在这几十万年中是如何保存下来的?首先确定,它不会保存在民间,民间对地图来说毫无意义,人们不会对这个东西感兴趣,用不了三年五载就会遗失掉。
它只能保存在皇权贵族手里,这东西对他们来说有现实意义。
地图是文明的产物,只有拥有一定的社会文明地图才有意义。
问题又出现了,这几十万年的其它人类文明活动痕迹为何成为真空状态?只有这几张地图得以侥幸保存?无法解释。
试问,在我国二千年前春秋战国时期文物以视为珍宝,上万年的地图得以保存,它的成功保存率几乎断定是不可能的,而且几个版本同时得以保存,简直不可思议。
如果按几率来分析,超过十万年前的概率微乎其微,一万年前的概率小于10﹪,只有5-6千年的概率大于90﹪,因为在这个时期伴随着许多世界文明遗迹,况且,一连出现几个相似版本,简直可以说是板上钉钉的事。
它是史前文明的产物,这个可以确凿无疑。
埃及的金字塔,玛雅文明曾经造就了一个时代的辉煌,那个时代的文明技术就现代发达社会都自叹不如,因此这几张古代地图应该是这一个时代的产物,即五千年以前,六千年以后。
当然,这只是推测而已。
古地图的出现,在告诉我们一个惊愕的事实,我国的地形结构形成于5-6千年左右,青藏高原,是这一时期的产物,这个结果连本人也不敢相信,毕竟形成时间离现在太近了,而现在社会上又没有这方面的任何信息。
于是,笔者奔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仔细甄别探索关于中国地形形成的蛛丝马迹,结合近五千年左右地质、历史上发生的一些变化,还原一个真实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