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2019级第一次月考文科历史部分测试题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https://img.taocdn.com/s3/m/92137483360cba1aa811dabd.png)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Ι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第Ι卷(选择题共50分)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让“贞人”进行占卜,预测事情吉凶。
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A.具有民主色彩B.以血缘为纽带C.权力高度集中D.神权和王权相结合2、《孟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有关这段历史材料反映的制度表述不正确的是( )A.天子与诸侯的关系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世代诸侯需由中央任命,诸侯国拱卫中央C.东周时期这项制度随井田制的瓦解而崩溃D.这项制度下土地的所有者与使用者是分离的3、《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这说明了西周分封制具有浓重的( )A.宗教色彩B.宗族色彩C.神权色彩D.王权色彩4.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5、下列关于宗法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宗法制是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B.大宗和小宗既是宗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C.各级贵族均享受世卿世祿制度D.长子都被称为大宗6、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礼乐制的共同本质是( )A.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都体现大宗和小宗的关系C.都规定了地方服从中央D.都属于西周社会的上层建筑,维护周朝统治7.“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
[精品]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新版)新 人教版
![[精品]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新版)新 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c21d3d6fab069dc5022017e.png)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作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
”材料中这一“规范”是指( )A.分封制度 B.世袭制度C.中央集权制度 D.宗法制度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下列措施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汉武帝推行内外朝制 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C.宋朝增设参知政事等 D.元朝时设置了中书省3.在传统的民俗中,除夕夜要“迎家堂”,家中供奉祖先牌位或家谱。
与这一民俗有关的制度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九品中正制 D.三省六部制4.秦朝廷尉李斯在一次议政时说:“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为解决这一问题,秦始皇实施了()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国并行制 D.郡县制5.秦统一六国后,赢政自称“始皇帝”,他还规定,自己死后传位给子孙,“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刘邦做了皇帝之后,约定:“非刘氏而王,大下共击之。
”这表明()A.帝王借宗法血缘维护统治 B.宗法制决定帝王治国思想C.分封制的基础依然存在 D.君主专制得以不断强化6.“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
”这种情况产生的影响是()A.强化了皇权 B.限制了皇权C.被历代沿用 D.提高了行政效率7.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者, 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
其中的“国家政体”是指()A.王位世袭制 B.中央集权制 C.文官体制 D.监察体制8.史载:(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委派官员到各地署事,行使中书省职权……在距离省治较偏远的地区分道设宣慰司,边陲民族地区的宣慰司及其所辖机构,参用当地的士官任职。
[精品]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新版人教 版
![[精品]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新版人教 版](https://img.taocdn.com/s3/m/6a82413027d3240c8547ef48.png)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第I卷(共70分)一、选择題(本大題共35个小題,每小题2分,共70分。
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据史载,年幼的周成王与弟弟叔虞玩耍,削桐叶为圭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
”辅政的周公人贺,成王曰:“吾与之戏耳。
”周公曰:“天子不可戏。
”遂封叔虞于唐。
这反映出当时A. 周公权倾朝野天子成为傀儡B. 注重维护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C. 儒家诚实守信思想初露端倪D. 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礼乐秩序【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周公曰:‘天子不可戏。
’遂封叔虞于唐”可知注重维护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B项正确;周公权倾朝野天子成为傀儡与材料辅政的周公入贺,矛盾,排除A;材料体现周公维护分封制,而不是体现儒家诚实守信思想初露端倪,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礼乐秩序的相关信息,排除D。
所以选B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天子不可戏”,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注重维护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
2. 我国山东半岛地区被称为“齐鲁之邦”,其来源于西周的分封制,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
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说法合理的是A. 鲁国的历史要比齐国历史长B. 孔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C. 与宗法制的正统观念有密切的关系D. 取决于分封制形成的等级体系【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西周的时候,为了巩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实行了分封制,分封功臣、宗室子弟及先代贵族的后代到各地做诸侯,以达到“封邦建国,以藩屏周”的目的。
其中,齐为功臣姜尚的封地,鲁为宗室的封地,受传统宗法制的影响,山东称鲁而不称齐。
所以C项正确。
其他说法均不正确。
3. “公”是祭祀神灵时做出的保证,“誓”是一种约束性语言。
春秋盟誓参与者由周天子而诸侯而大夫,甚至国人也有参与,某些诸侯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与夷狄结盟。
这实质上表明,春秋时期A. 诚信观念部分丧失B. 周朝分封制趋于衰落C. 夷夏之防不复存在D. 中央集权制开始出现【答案】B【解析】据材料“盟誓参与者由周天子而诸侯而大夫,甚至国人也有参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的等级秩序森严,春秋盟誓参与者有不同的等级,说明周朝分封制趋于衰落,故B选项正确;“誓”虽然是一种约束性语言,但材料无法体现诚信观念的丧失,故A选项错误;诸侯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与夷狄结盟也不能说明夷夏之防不复存在,故C选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开始出现于秦朝,故D选项错误。
2019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2019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9c5e4b98b9d528ea81c77934.png)
2019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1.本试卷共6页,全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须准确填写自己的姓名、学校、准考证号,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3.第Ⅰ卷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第Ⅱ卷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写,涂写要工整、清晰4.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一、单选题(60分)1.钱穆指出:“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
”古代中国“政制演进”反映了( )A.血缘关系对政制的影响日益减少B.地方由分裂割据走向国家统一C.商品经济日益占居社会主导地位D.专制集权逐步确立与不断加强2.公元前634年,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派使臣见齐君说,鲁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你打鲁国怎么能对得起先祖?于是,齐君下令退兵。
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是( )A.盟约对春秋各诸侯的政治约束B.荣辱与共、利益一体的宗族观念C.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休系D.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心理渊源3.战国有云:“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周初分封而建的宋国,曾诞生过大思想家墨子。
观察下图,宋国位于( )A.①B.②C.③D.④4.刘泽华先生所言:“秦始皇称皇帝,同时又称‘天子’,‘皇帝’观中有神性,但突出的是理性、创造性和社会的至上性;‘天子’称号无疑更多的是神性”对秦朝皇帝制度理解正确的是( )A.突出了君主专制的政治追求B.对西周政治观念的彻底舍弃C.皇帝家族垄断国家政治权力 D.强调了“君权神授”的合理性5.唐太宗要求乡贡要经过州县官和当地尊长,再由户部审阅,才送吏部考试,不是二百九十三姓的人,难得参加乡贡,更难得被录取及第。
下面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 A.此举强调科举制重视对身份的审查B.此举尽可能地扩大唐朝的统治基础C.此举发挥了察举制和科举制的优点D.此举严格地把控科举制的录取比例6.梭伦改革让贵族保留土地,并没有像平民所希望的那样,剥夺贵族的土地把它们重新分给无地的人,但是他取消了債务,禁止债务奴隶。
精品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人教版
![精品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4e32ad684868762caaed5fc.png)
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礼记》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文字:“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世袭)以为礼。
”这段文字中的“大道”是指①禅让制②世袭制③公有制④私有制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2.在商代,巫总管一切“神事”,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
这表明A.政权与神权结合紧密 B.权力尚未高度集中C.民本色彩较为浓厚 D.宗法制度雏形初具3.“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即周的宗盟,除了同姓之外还有异姓,异姓列在同姓之后,异姓纳入周的宗盟A.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建立 B.破坏了分封制的原则C.严重冲击姬姓诸侯地位财产 D.拱卫了周王室的统治4.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
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A.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B.推动诸侯国扩展疆域C.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D.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5.周灭商后,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实行统治,“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
形成这种政治风格的制度基础主要是A.礼乐制度B.分封制C.宗法制D.王位世袭制6.王国维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材料认为周代宗法政治的典型特征是A.礼乐丧葬制B.嫡长子继承制C.婚娶联姻制D.功臣分封制7.《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
”材料反映了A.财产继承的原则B.宗法制的基本法则C.任人唯才的要求D.兄终弟及的传统8.“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新目标版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新目标版](https://img.taocdn.com/s3/m/ee055ba44693daef5ff73d03.png)
学习资料专题2019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4分,共9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小明喜欢看历史剧《烽火戏诸侯》。
这个历史典故讲述了西周时期诸侯国因信守义务,蜂拥而至勤王的故事。
这个典故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A. 分封制B. 宗法制C. 郡县制D. 礼乐制度【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分封的诸王享有治理诸侯国的权力,但是也应该有出兵勤王的义务。
周幽王昏庸,为博得褒姒一笑,居然乱用此制度,最终导致亡国,故A项正确。
宗法制是和分封制相连的西周时期实行的另一制度,嫡长子继承制是核心,强调血缘关系,与材料不符;郡县制是秦朝以后在国家范围内实行的制度;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
因此BCD均错。
故选A。
点睛:材料中关键信息“西周时期”“诸侯国因信守义务,蜂拥而至勤王的故事”可以得出这是西周的分封制,从四个选项找出即可。
2. 中国古籍中有些人名,如刘敬先,殷孝祖(《宋书》),杨延宗(《新庸:括》),汤显祖(《明史》)等。
你推测材料中这一现象主要受下列哪一因素的影响A. 程朱理学B. 宗法制度C. 王位世袭制D. 礼乐制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敬先、孝祖、延宗、显祖”均是和宗法制度密切相关的,而和程朱理学、王位世袭制、礼乐制度无关,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度【名师点睛】当今历史试题的选材很多是学生平时所从未接触过的,但无论怎样选材其实都可以在教材上找到它们的本来“身影”。
因此,做此类试题时可以采取回归教材法,即根据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以及其发生的时间、空间等因素准确定位所考查的点是做对此类试题的关键所在,例如本题可以回归到教材上的“敬先、孝祖、延宗、显祖”。
精品2019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精品2019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edd9f3ccc7931b765ce15d4.png)
2019高三文科8月考试历史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命题人:考试时间:2018.8.30一、选择题(本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 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C. 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D.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而断绝【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尚书》等成书年代比孔子更久远,这体现了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B项正确。
“五经”是经过孔子编订的,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A排除。
汉代儒学没有背离孔子的儒学思想,故C项排除。
儒学传统并未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特点2.《礼记》中说:“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
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
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入孝弟(孝悌)。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 孝悌以尊长为前提B. 孝是儒学核心内容C. 儒学强调三纲五常D. 儒学维护封建等级【答案】A【解析】材料“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入孝弟(孝悌)”的意思是人们要先懂得尊敬长辈,养济老人,然后才能做到在家孝敬父母,敬爱兄长,故A项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排除。
3.孔子曾周游列国10多年,但倍受冷落、狼狈不堪,你认为造成上述情况的最重要的原因是A. 孔子地位低下,B. 孔子主张不能满足统治者需要C. 受其它学派打击D. 其思想有较大的消极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说明了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倍受冷落、狼狈不堪的遭遇,其主要原因是儒家学说不符合当时列国争霸的需要,他的仁爱学说与当时各国君主试图争霸的意图背道而驰,所以不被各国君主采纳,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错误,C D两项不是主要原因。
2019高一年级历史月考试题
![2019高一年级历史月考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d6999f7afad6195f312ba6d3.png)
高一年级历史月考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亲情是缘,相聚是缘”,这是自古以来就深存于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情结。
追根溯源,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A、井田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2、秦朝统一后,实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轮。
”所带来的深远历史影响有①建立了秦朝君主*统治②巩固发展了国家的统一③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④便利了郡县制度的推行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
”这说明科举制度A.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B.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C.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D.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4、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5、在影视作品中,人们经常把皇帝称为“陛下”,“陛下”本来是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
“陛”的两侧有近臣持兵刃站列,以防不测,群臣不能直接对皇帝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转达。
“陛下”称谓的由来从本质上反映了A.*皇权不容逾越B.皇帝安危国之大事C.封建等级制度森严D.皇帝显示自己威风6、从明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反映了A.中央集权制度日趋完善B.君主*制度空前强化C.内阁掌握国家军政大权D.封建制度的基础开始瓦解7、希腊城邦公民享有比较充分的政治权利。
主要原因在于A.城邦政体形式多样B.国民都有公民身份C.城邦经济发达D.实行公民政治8、有的学者认为,《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古罗马平民阶层的胜利。
该学者的主要理由应该是A.法典的制定,奠定了罗马公民法的基础B.法典规定了债务法规,改善了奴隶的处境C.与习惯法相比,该法典内容有大量的扩充D.法典明文公示,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9、《权利法案》在英国政治影响深远,它最主要的作用是A、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B、成立了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专政C、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了国王大权D、维护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10、1787年宪法“采取了比人类迄今所建立的任何政府所采取的还要多的防范和其他难以逾越的措施,以防止走向*。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51d0415915f804d2a16c118.png)
2019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年级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
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A. 分封制B. 宗法制C. 郡县制D. 中央集权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分封制不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排除A。
其实是和皇帝制度密切相关的宗法制度才造成了不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这个奇特的政治现象,B正确。
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不会造成材料中所说的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的现象,排除C、D。
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2. 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穿越回到商周时期,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A. 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B. 乙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C. 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D. 丁同学做了西周的平民,才能、颜值、人品俱佳【答案】D【解析】西周时期被分封到地方上建立诸侯国的有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因此丁同学作为西周平民,可能性最小。
故答案为D项。
其他三项均有可能,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3. 《孟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甲师移之。
”该材料反映了A. 周王室对诸侯失控B. 周初的分封制C.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D. 战国时兼并战争【答案】B【解析】材料讲的是诸侯要向周天子述职,如果诸侯不述职的话,会受到惩罚,由此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周初的分封制,在这一制度下,周天子有权力约束各诸侯,所以答案选B,排除A;C、D时间不符合,排除。
4. 有人说,权力一旦失去了监督就会泛滥成灾。
在我国古代官僚机构中,也存在着对官僚的监督。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新版)人教版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新版)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b0bafd084868762caaed5ce.png)
2019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高一文科综合本卷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1. 商代统治者凡政治事务都要通过占卜进行决策,这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 神权与王权结合B.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C. 权力的高度集中D. 以宗族关系为基础【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商朝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各项事务,说明统治者欲通过神化王权加强统治,维护王权的绝对权威,A项正确。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系政治统治主要涉及到西周时期宗法制,与占卜无关,排除B。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对参加联盟的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C。
原始社会氏族成员共同管理的形式是以以宗族关系为基础,与迷信占卜有本质区别,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2. 有学者把文字的发明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作为史料,下列所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
A. 宗法制B. 分封制C. 郡县制D. 内外朝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图片中的甲骨文都是与分封制有关的字,如“戎”代表的是分封制下为保卫王室而进行战争所用的武器,“从”反映的是分封制下诸侯需要随从周天子作战,“王”、“国”、“侯”是指的分封制下的等级和诸侯国;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与血缘有关,故A不选;郡县制下没有王国,故C不选;内外朝制度是中央官职,故D不选。
故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关于分封制,可以考查分封的目的、对象、权利和义务以及作用: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治理诸侯国,保卫国家。
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
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
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3)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3)](https://img.taocdn.com/s3/m/ab417631964bcf84b9d57b33.png)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2019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三年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7小题54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评判的能力。
A. 宗法破坏,贵族内讧B. 王室衰微,诸侯兼并C. 礼崩乐坏,等级不存D. 封邦建国,众星拱月2、《汉书·晁错传》记载:汉文帝将自己在治理国家的实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提炼成试题,要各地的孝廉、贤良方正回答。
当时“对策者百余人,唯错为高第”。
这说明汉人才选拔A.施行实践检验的方式B.已经使用考试的办法C.出现重才轻德的现象D.将用人权收归到中央3、万历皇帝为了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与大臣们前后斗争了十几年,终因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而作罢,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明朝时常发生。
这表明( )A.君主专制的观念越来越淡化B.明朝政治是一种集体领导体制C.官僚政治制度是明朝混乱根源D.君主专制权力受到一些约束4、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指《南京条约》内容)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
……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
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
”对《南京条约》内容中关于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轻看说明清朝统治者( )A.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B.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C.对西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D.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5、晚清某一时期,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区的地方志都有如下记载:“人口大减,土地荒芜,经界变形”,各省“客民争携耒耜来受塍廛(指房屋土地),而土著之流亡者一旦生还,反致无所归宿,乃不得已占别家之产以之自活。
辗转易主,遂至境内之田,皆非原户。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历史事件是()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 C.洋务运动 D.义和团运动6、民国三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的《中华时报》以显著的版位刊登了一则新闻:“华北铁路大遭破坏,保垣北境激战又起。
内蒙古201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内蒙古201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61d1a1eaaea998fcc220ef8.png)
内蒙古201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中国民间及官方均有“长兄如父冶”“小儿不及长孙冶”的说法。
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 家族和睦B. 等级秩序C. 贵族世袭D. 宗法观念2. “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
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
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
”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3. 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贯的理念,那就是 ( )A. 强化君主专制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B. 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目的C. 缓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D. 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地改革与创新4. 《一代风流人物的登场》一文指出, 1894 年,未来中国的主导者开始崛起,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等一大批政治新秀走上前台,他们因甲午战争改变了命运,更改变了人生态度和政治理念,中国历史则从此进入“ 快进” 模式。
他们主导的“ 快进” 模式以 ( )A. 西方学说代替传统儒学B. 实业救国为主要途径C. 美国的政治制度为蓝本D. 资产阶级代议制为目标5. 胡适认为:“五四运动”是一场不幸的政治干扰,它把一个文化运动转变成一个政治运动,使得中国人的“文艺复兴”半途而废。
对此解释最恰当的是A. 五四运动遭到了北洋军阀镇压B. 五四运动唤醒了中国社会各阶层C. 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D. 五四运动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精神6. 毛泽东与朱德于 1937年7月8日致电驻北平、天津、张家口、保定的国民党军,请他们策励全军,为保卫平津而战,为保卫华北而战!红军准备随时调动,追随国军,与日寇决一死战!对这一事件的解读,正确的是(_________ )A.全民族抗战局面已经形成B.中共表明抗日形式和立场C.抗日救亡运动向民间发展D.国共两党的抗战相互呼应7. “村子里开会,有分组讨论,也有全体大会,还有投票表决,和在人民大会堂的会差不多。
2019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9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56c5109627284b73f34250d2.png)
D.中西文化逐渐走向融合
8.罗马法虽然是与交换还不太发达的社会状态相适应的,但是它仍能阐明在进行交换过程中法人的各种规定,因而能成为工业社会的法的先声。这表明,罗马法( )
A.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B.脱离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
C.合乎世界各国的司法现状
D.体现商品经济的基本要求
10.近代英国国王财力不足,这在宫廷服饰上有明显的表现,1691年英国史学家盖伊·米吉这样写道:“英国宫廷内服饰朴素文雅,谦虚内敛,让人觉得之前的英国人那般模仿法国人的着装,是相当愚蠢的。”导致英国王室如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革命的展开
B.英国国教建立
C.君主立宪制确立
D.受到法国影响
11.在1921年至1927年间,苏联农业总产值每年以16.9%的速度递增,到1926-1927年,已经恢复或超过了战前水平,根本缓解了国家一度面临的粮食困难。苏联农业迅速恢复的主要原因,在于苏联政府( )
3.下表是1576—1602年由菲律宾运到中国某物品的估值统计表,该物品最可能是( )
时间
1576
1586
1596
1602
估值
30万比索
50万比索
100万比索
200万比索
(注:比索是一种主要在西班牙殖民地国家所使用的货币单位)
A.玉米
B.茶叶
C.鸦片
D.白银
4.山西票号,又称“汇兑庄”,是我国商品生产和流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从1853年至1863年,汉口、扬州、南京等地的票号相继撤庄。该现象反映( )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2.杜甫的地位在宋代得到极大提升,苏轼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人物,他曾说:“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这反映了宋代( )
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9f5125d1711cc7930b71602.png)
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历史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作答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作答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请把答案填写在后面的答题卡里一、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此“制”是指A.嫡长子继承B.分封制C.三公九卿制D.宗法制2、“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
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引自《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 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3、康熙在1711年亲自给一位巡抚下达的一段旨意:“今天下太平无事,以不生事为贵,兴一利则生一弊。
古人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职此事也。
”康熙的本质用意是要求他A.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B.恪尽职守,以民为本C.墨守成规,拒绝改革 D.维护皇权,稳定统治4、美国人石约翰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一书中写道:“无论如何,起义虽只是象征性、鲁莽的行动,但却是政府和人民联合行动的例证,由此能使西方从中吸取教训。
”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B. 反割台斗争C.义和团运动D.新文化运动5、“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
材料中所说的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A.国民革命的兴起 B.土地革命的开展C.抗日战争的胜利 D.战略反攻的开始6、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96bcf55af1ffc4ffe47ac97.png)
2019学年度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1.在商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这说明商朝时( )A.祭祀是唯一的政治活动 B.对外战争是唯一的政治活动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负责祭祀占卜的官员政治地位最高2.姓名是人的符号,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名字之后。
中国人重视姓氏的现象体现了( )A.男尊女卑思想B.专制王权的影响C.个人主义心理D.家族宗法观念3.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B.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D.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4.西周实行系统完整的宗法制度。
依据当时的宗法制,下列对“士”这一阶层叙述正确的是( )A.相对于卿大夫是大宗B.士不再实行宗法制C.士实行嫡长子继承制D.士一定与周王室同姓5、公元前4世纪中叶,秦国颁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即分家)者,倍其赋”。
也就是说“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实行“诸子有份”。
此规定( )A.是分封制影响的产物B.是宗法制影响的产物C.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制D.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6.周制同姓百世不通婚,这样,各国间同姓多是兄弟,异姓多是甥舅,彼此都有血缘关系,可以增加相互间的联系。
如周天子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
这说明西周实行同姓不婚的实质是( ) A.加强周天子同诸侯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合作 B.保持周王室血统的纯正性C.通过血缘宗法关系加强对诸侯国的控制 D.确立长幼有序的宗法理念7.“周代分封制的实质则是周天子作为国家元首委派诸侯去各地建立地方政府,推行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
”这说明分封制( )A.加强了皇权专制统治B.开创了地方分权体制C.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D.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8.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充咼中咼2019级第一次月考
第I 卷(选择题,共 1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4分,共140分)
12 •按因果关系排列下列各项的先后顺序
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采用
②私田数量急剧增加
A. 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③④
D.①③②④
13 •有一首题为《古井咸泉》的诗中写道“不须煮海自流岩,煎出清泉味便咸;大地阳春应
有脚,故教富庶在民岩。
”这首诗符合春秋战国时期哪一地区的煮盐业生产情况
A. 山西
B.山东
C.四川 D .陕西
14.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把“尚农除末,黔首是富”定为基本国策,刻在琅琊台石壁上,并 为中国历代封建
王朝所继承。
”这一政策指的是
A.
休养生息政策 B.无为而治政策 C.划疆分治政策 D.重农抑
商政策
15. 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竹简《语书》中,凡是“正”字都写成“端” 字(如:以矫
端民心;毋公端之心),这一现象与我国封建社会的避讳制度有关。
据此 判断,这批竹简应属于下列哪一朝代
A .西周 B.秦朝 C.西汉 D.明朝
16.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尽管“农夫早出暮入, 耕稼树艺”,“妇女夙兴夜寐,纺绩积纤维”, 但农业生
产始终没有大的突破,温饱问题得不到解决。
这种现象根源于
A .重农抑商政策的阻碍 B.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C.农民赋役负担的沉重
D.人口过快增长的压力
17. 在电视剧《天仙配》中,董永以秀才的形象出现,并被封为“献宝状元”,后官升宰相。
句中常用“奉
天承运皇帝诏曰” 一语。
“奉天承运”的理论依据是
A. “以法为本”
B. “民贵君轻”
C. “天人感应”
D. “工商皆本”
18. 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中对解决王国问题起决定作用的是
19. 西汉时期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其最大的特点是 A .实行以人丁为主的赋税标准 C .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严密
20. “丝绸之路”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
A .中国铜镜、漆器、铁制工具输入朝鲜 C. 中国的养蚕缫丝技术、造纸术西传 21 .山西恒山悬空寺是国内现存的唯一的 佛、道、儒
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它 修建在悬崖峭壁间,迄今已有1400多 年的历史。
儒、道、佛三教合一的
趋 A .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王的王位 B. 非嫡长子分割王国的部分领地 C .藩王不能招结宾客,参与政事
D.列侯归郡统辖,听命于中央
B.实行赋税与行政管理一体化 D.赋税征收简明易行
以下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B.中国的铁器、丝绸等西传 D.佛教传入中国
A. 西汉
B. 东汉
C. 南北朝
D. 隋
22. 下表是《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科学技
类别数学天文、历法、气象地学化学农学机械水利轻工兵器
项目2225259257788
①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②主要是研究者的理论创新
③为近代自然科学奠基④主要成果在应用技术领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3. 西方学者称科举制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拔人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
这主
要是因为科举制度
A. 有利于扩大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 将读书与做官联系起来,可以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C. 营造了尊师重教、勤奋学习的社会氛围
D. 利用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各级官吏,有利于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
第n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二、非选择题(160分)
材料
38.(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
诸侯国与王室关系(分封原因)
晋同姓
卫同姓
鲁同姓
材料三:宜侯矢铜簋,铸有铭文,记述了周王封宜侯并赏赐祭祀器皿、土地和奴隶之事。
材料四:下面是秦统一之初,朝廷关于采用何种体制统治辽阔边疆的争论。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为填(同镇)之。
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延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候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廷尉议是。
”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五:下面是古人关于秦朝灭亡原因和郡县制功过的不同看法。
有人质问:“夏、商、周、汉封建(分封)而延,秦郡邑而促。
”柳宗元回答道:“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型,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县之制失也。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
——柳宗元《封建论》“郡县之制,垂二千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
岂非理而能
然哉?……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
——王夫之《读通鉴论》(1)依据一、二、三则材料,描述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9 分)
(2)材料四表明秦统一之初在采用何种体制治国的问题上有哪两种意见?秦始皇
采纳了谁的建议?对后世有何影响?(7分)
3)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汉初设置的地方制度与秦朝的主要区别是什么?(6 分)
4)材料四对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进行了评价,概括其主要观点。
( 6分)
(5)结合材料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应如何正确看待制度创新与王朝兴衰的关系?
4分)
39.( 20 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制……凡民始生为 “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 六十为
“老”。
授田之制,丁及男十八以上者人一顷,其八十亩为口分,二十亩为永业。
老 及笃疾废疾者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当户者 (户主 )增二十亩,皆以二十亩为永业,其余为 口分。
——《旧唐书》
材料二 :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
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绣各二丈,布加五分 之一……凡
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旧唐书》
材料三:(杨)炎疾其敝,乃请为两税法,以一其制。
……户无主客,以见
(现)居为簿;
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夏秋两入之。
2)材料一所记述的制度有何作用 ?(2 分)
3)材料二中的“若不役,则收其庸”是什么意思 ?有什么作用 ? (6 分)
回答:
1)三则材料各记述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制度 ——《新唐书》
?(6 分)
4)由材料二制度转变为材料三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 4 分)
(6
5)材料三中“以贫富为差”是什么意思 ?(2 分)
2011 级第一次月考历史答案
12A 13C 14D 15B 16B 17C 18B 19B 20A 21C 22D 23D
38. ( 1)特点:从分封制的对象看,同姓亲族是分封主体,其他被分封的有功臣、前 朝贵族等;
( 3 分)
从封地分布看,同姓亲族封地富庶,战略位置重要;( 3 分)
从分封内容看,除土地外,有些受封者还得到大量物资和人口等。
(
3 分)
( 2)丞相绾等主张实行分封制,李斯主张实行郡县制( 4分)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 1分) 影响 郡县制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为巩固国家统一提供了条
件,有利于封建经 济得发展。
( 2分) (3)秦朝废分封、行郡县,管理地方。
( 3 分) 西汉则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行,使地方郡国参半。
( 3 分)
( 4)有人认为秦亡与实行郡县制有关;(
2分)
柳宗元认为秦亡于暴政引起人民反抗,而非郡县制的过失;( 2 分)
王夫之认为郡县制的推行是历史的必然。
(
2 分)
(5)制度创新能促进社会进步,王朝兴衰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2 分)
采用何种制度必须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 2 分)
39.(1) 材料一是唐初的均田制, 材料二是唐初的租庸调制, 材料三是唐后期的两税法。
(2) 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士地,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 分 )
(3) 农民可以“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生产劳动的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分) (4)
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的收入减少。
(4 分)
(5) 是按土地和财产多少收税。
(2 分)
(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