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答案(哈工大第3版)
金属学及热处理习题参考答案(1-9章)
第一章金属及合金的晶体结构一、名词解释:1.晶体:原子(分子、离子或原子集团)在三维空间做有规则的周期性重复排列的物质。
2.非晶体:指原子呈不规则排列的固态物质。
3.晶格:一个能反映原子排列规律的空间格架。
4.晶胞:构成晶格的最基本单元。
5.单晶体:只有一个晶粒组成的晶体。
6.多晶体:由许多取向不同,形状和大小甚至成分不同的单晶体(晶粒)通过晶界结合在一起的聚合体。
7.晶界:晶粒和晶粒之间的界面。
8.合金:是以一种金属为基础,加入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经过熔合而获得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材料。
9.组元:组成合金最基本的、独立的物质称为组元。
10.相:金属中具有同一化学成分、同一晶格形式并以界面分开的各个均匀组成部分称为相。
11.组织:用肉眼观察到或借助于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到的相的形态及分布的图象统称为组织。
12.固溶体:合金组元通过溶解形成成分和性能均匀的、结构上与组元之一相同的固相。
二、填空题:1.晶体与非晶体的根本区别在于原子(分子、离子或原子集团)是否在三维空间做有规则的周期性重复排列。
2.常见金属的晶体结构有体心立方晶格、面心立方晶格、密排六方晶格三种。
3.实际金属的晶体缺陷有点缺陷、线缺陷、面缺陷、体缺陷。
4.根据溶质原子在溶剂晶格中占据的位置不同,固溶体可分为置换固溶体和间隙固溶体两种。
5.置换固溶体按照溶解度不同,又分为无限固溶体和有限固溶体。
6.合金相的种类繁多,根据相的晶体结构特点可将其分为固溶体和金属化合物两种。
7.同非金属相比,金属的主要特征是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良好的塑性,不透明,有光泽,正的电阻温度系数。
8.金属晶体中最主要的面缺陷是晶界和亚晶界。
9.位错两种基本类型是刃型位错和螺型位错,多余半原子面是刃型位错所特有的。
10.在立方晶系中,{120}晶面族包括(120)、(120)、(102)、(102)、(210)、 (210)、(201)、 (201)、(012)、(012)、(021)、(021)、等晶面。
第四章 金属学与热处理答案
第4章 习题4-1 分析w C =0.2%、w C =0.6%、w C =1.2%的铁碳合金从液态平衡冷却至室温的转变过程,用冷却曲线和组织示意图说明各阶段的组织,并分别计算室温下的相组成物和组织组成物的含量。
解:在室温下,铁碳合金的平衡相是α-Fe(碳的质量分数是0.008%)和Fe 3C(碳的质量分数是6.69%),故(1) w C =0.2%的合金在室温时平衡状态下α相和Fe 3C 相的相对量分别为3 6.690.2%100%97.13%6.690.008%197.13% 2.87%Fe C α-=⨯=-=-= w C =0.2%的合金在室温下平衡态下的组织是α-Fe 和P ,其组织可近似看做和共析转变完时一样,在共析温度下α-Fe 碳的成分是0.0218%,P 的碳的成分为0.77%,故w C =0.2%的合金在室温时组织中P 和α的相对量分别为0.20.0218%100%23.82%0.770.0218%123.82%76.18%P α-=⨯=-=-= (2) w C =0.6%的合金在室温时平衡状态下α相和Fe 3C 相的相对量分别为3 6.690.6%100%91.14%6.690.008%191.14%8.86%Fe C α-=⨯=-=-= w C =0.6%的合金在室温下平衡态下的组织是α-Fe 和P ,在室温时组织中P 和α的相对量为0.60.0218%100%77.28%0.770.0218%177.28%22.72%P α-=⨯=-=-= (3) w C =1.2%的合金在室温时平衡状态下α相和Fe 3C 相的相对量分别为3 6.69 1.2%100%82.16%6.690.008%182.16%17.84%Fe C α-=⨯=-=-= w C =1.2%的合金在室温下平衡态下的组织是P 和Fe 3C ,在室温时组织中P 的相对量为3 6.69 1.2%100%92.74%6.690.77%192.74%7.3%P Fe C -=⨯=-=-=4-2 分析w C =3.5%、w C =4.7%的铁碳合金从液态平衡冷却至室温的平衡结晶过程,画出冷却曲线和组织变化示意图,并计算室温下的组织组成物和相组成物的含量。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答案完整版.docx
第一章金属的晶体结构1-1作图表示出立方晶系( 1 2 3[-2 1 1]、[3 4 6]等晶向。
)、(0 -1 -2)、(4 2 1)等晶面和[-1 0 2]、答:1-2 立方晶系的 {1 1 1}晶面构成一个八面体,试作图画出该八面体,并注明各晶面的晶面指数。
答:{1 1 1} 晶面共包括(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四个晶面,在一个立方晶系中画出上述四个晶面。
1-3某晶体的原子位于正方晶格的节点上,其晶格常数为a=b≠ c,c=2/3a 。
今有一晶面在 X、Y、Z 坐标轴上的结局分别为 5 个原子间距、 2 个原子间距和 3个原子间距,求该晶面的晶面指数。
答:由题述可得: X 方向的截距为×2a/3=2a 。
取截距的倒数,分别为1/5a ,1/2a ,1/2a5a, Y 方向的截距为2a,Z 方向截距为3c=3化为最小简单整数分别为故该晶面的晶面指数为(2,5,5 255 )1-4 体心立方晶格的晶格常数为a,试求出( 1 0 0 )、( 1 1 0 )、(1 1 1 )晶面的面间距大小,并指出面间距最大的晶面。
答:H( 1 0 0) ==a/2 H( 1 1 0) ==√2a/2H)==√3a/6(111面间距最大的晶面为( 1 1 0 )1-5 面心立方晶格的晶格常数为a,试求出( 1 0 0 )、( 1 1 0 )、(1 1 1 )晶面的面间距大小,并指出面间距最大的晶面。
答:H( 1 0 0) ==a/2H( 1 1 0) ==√2a/4H( 1 1 1) ==√3a/3面间距最大的晶面为( 1 1 1 )注意:体心立方晶格和面心立方晶格晶面间距的计算方法是:1、体心立方晶格晶面间距:当指数和为奇数是H=,当指数和为偶数时 H=2、面心立方晶格晶面间距:当指数不全为奇数是H=,当指数全为奇数是H=。
1-6 试从面心立方晶格中绘出体心正方晶胞,并求出它的晶格常数。
金属学与热处理(哈工大版)第三版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
一、概述1、热处理:将钢在固态下加热到预定的温度,保温一定的时间,然后以预定的方式冷却到室温的一种热加工工艺(1)目的:细化晶粒、消除偏析、降低内应力,使组织和性能更加均匀(2)预备热处理:热加工后为随后冷拔、冷冲压和切削加工或最终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的热处理(3)热处理原理:钢的加热转变、P转变、M转变、B转变和回火转变2、钢的临界温度:A1、A3、A cm(过冷度和过热度)(1)A c1:加热时P向A转变的开始温度A r1:冷却时A向P转变的开始温度(2)A c3:加热时先共析F全部融入A的终了温度A r3:冷却时A开始析出先共析F的温度(3)A ccm:加热时Fe3C II全部溶入A的终了温度A rcm:冷却时A开始析出Fe3C II温度二、珠光体转变1、P转变:过冷A在临界温度A1以下比较高的温度范围内进行转变(1)实质:单相A分解为F和Fe3C两个新相的机械混合物的相变过程(2)扩散型相变:碳的重新分布和铁的晶格改组2、组织形态和机械性能(1)片状珠光体:由片层相间的F和Fe3C片组成P的片间距(S0):相邻两片F或Fe3C之间的距离→P形成时的过冷度(越大、越小)一般片状珠光体:在光学显微镜下能明显分辨出F和Fe3C层片状组织形态S(细片状P):只能在高倍光学显微镜下才能分辨出F和Fe3C层片状组织形态T(极细P):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分辨出F和Fe3C层片状组织形态机械性能:片间距和P团的直径片间距和直径越小,强度和硬度越高;片间距减小能提高塑性(2)粒状珠光体:F基体上分布着粒状Fe3C的组织球化退火或淬火后经过中、高温回火得到机械性能:Fe3C颗粒的大小、形态和分布Fe3C颗粒越细(相界面越多),强度和硬度越高碳化物接近等轴状、分布越均匀,韧性越好**成分相同,粒状P比片状P硬度稍低,但塑性较好;硬度相同,粒状P比片状P具有良好的拉伸性能;粒状P具有较好的切削加工性能、冷成型性能及淬火工艺性能3、珠光体形成过程:(1)片状P:形核(A晶界或相界面),长大(受碳的扩散控制)晶格重构是由Fe原子自扩散完成(2)粒状P:淬火组织回火、过冷A直接分解;冷却速度的大小和等温温度的高低三、马氏体转变1、M转变:钢从A状态快速冷却,抑制其扩散性分解,在低于Ms点下发生的转变(1)实质:低温转变,非扩散性相变(Fe的晶格改组通过切边方式完成)(2)M: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具有很高的硬度和强度2、M的组织形态(1)板条M(位错M):由许多成群、相互平行排列的板条所组成空间形态:扁条状,小角晶界相间低、中碳钢、M时效钢、不锈钢亚结构:高密度位错位错胞:位错分布不均相互缠结,形成胞状亚结构(2)片状M(针状M):大量显微裂纹(增加高碳钢脆性)空间形态:双凸透镜状,光学显微镜下呈针状或竹叶状最大尺寸:取决于原始A晶粒大小→隐晶M(光学显微镜无法分辨)亚结构:孪晶(孪晶M)细微孪晶区(3)影响M形态的因素:M的形成温度(A的化学成分,即碳和合金元素的含量)板条M:200℃以上;片状M:200℃以下碳浓度越高,板条M越少,片状M越多:降低Ms的合金元素促进片状M形成Ms以上不太高温度进行塑性变形,增加板条M的数量3、M的晶体结构:正方度(轴比c/a,表示碳的过饱和程度,取决于M的质量分数)4、M的性能:(1)M的硬度和强度:硬度取决于M的含碳质量分数;合金元素影响强度固溶强化、相变强化、时效强化、晶界强化(原始A晶粒大小及板条M束大小)(2)M的塑性和韧性:取决于含碳质量分数、组织形态和内部的亚结构片状M 硬而脆;板条M 具有较高的强度、硬度以及相当高的塑性、韧性(3)M 的物理性质:铁磁性,高的矫顽力,高电阻率等5、M 转变的特点:(1)热力学特点:)(e S V G G G G ∆+∆+∆=∆,相变驱动力与表面能和弹性应能之和(2)晶体学特点:无扩散性,切变性,共格性,严格的位向关系和惯习面(3)动力学特点:M 的降温转变,A 的稳定化(热稳定化和机械稳定化(两种))(4)M 转变的可逆性:A 可以在冷却时转变为M ,M 重新加热又能形成A四、贝氏体转变1、B 转变(中温转变):介于珠P 和M 转变之间的一种转变既具有P 转变又具有M 转变的某些特征2、B 的组织形态:(1)上B :成束分布、平行排列的F 和夹于其间的断续的条状Fe 3C 的混合物羽毛状,亚结构是位错(2)下B :由含碳过饱和的片状F 和其内部沉淀的碳化物组成的机械混合物空间形态呈双凸透镜状,光学显微镜下呈黑色针状或竹叶状,亚结构是位错(3)粒状B :形成于上B 转变区上限温度范围内,无论如何冷却都可有粒状B 的形成 分解为F 和碳化物形成P ;发生M 转变;富碳的A 全部保留亚结构是位错(密度不大)3、B 的机械性能:取决于B 的组织形态(1)上B :强度和硬度较低,冲击韧性较低(2)下B :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等温淬火工艺得到)(3)粒状B :良好的强韧性(复相强化作用)4、B 转变的特点:(1)B 转变的热力学特点:)(e S V G G G G ∆+∆+∆=∆(2)B 转变的晶体学特点:F 通过切变结构形成;一定的位向关系和惯习面(3)B 转变的动力学特点:F 的形成和碳化物的析出5、魏氏组织:从A 晶界上生长出来的F 或Fe 3C 近乎平行,呈羽毛状或三角形,其间存在着P 的组织,这种组织称为魏氏组织(1)形成:魏氏组织中的F 按B 切变共格机理形成,相当于无碳B (易出现在过热钢中)(2)影响:常伴随A 晶粒粗大,使钢的机械性能尤其是塑性、韧性显著降低(3)消除方法:细化晶粒的正火、退火以及锻造等,严重可采用二次正火五、钢在加热中的转变1、奥氏体化过程:钢加热获得A 的转变过程(1)热力学条件:)(e S V G G G G ∆+∆+∆=∆→A 的自由能低于P 的自由能(2)A 形成过程:形核、长大、剩余Fe 3C 溶解和A 均匀化形核:优先在F 和Fe 3C 的相界面上形成(浓度起伏、结构起伏、能量起伏) 长大:形核后便开始长大,F 向A 转变速度远大于Fe 3C 溶解速度剩余Fe 3C 溶解:趋于共析成分A 均匀化:均匀的单相A(3)A 形成速度:P 向A 转变开始、结束,剩余Fe 3C 溶解完毕,A 均匀化完成 孕育期:共析钢加热到A c1以上某一温度等温,A 并不是立即出现,而是需要保温一段时间才开始形成A 形核、长大阶段所需时间较短,剩余Fe 3C 溶解所需时间较长,A 均匀化更长(4)影响A 形成速度的因素:加热温度,原始组织,化学成分加热温度:加快扩散;增加自由能差原始组织:原始组织越细小,相界面积越大,A 形成越快化学成分影响:碳的质量分数,合金元素(扩散速度、临界温度、不均匀分布)2、A 的晶粒大小及其影响因素(1)A 的晶粒度:起始晶粒度,实际晶粒度,本质晶粒度起始晶粒度:A 转变刚刚完成,其晶粒边界刚刚相互接触时的A 晶粒大小(N/G ) 实际晶粒度:钢在某一具体的热处理或热加工条件下获得的A 的实际晶粒大小 本质晶粒度:根据标准试验方法,在(930±10)℃保温3~8 h 后测得的A 晶粒大小 本质晶粒度表示钢在一定条件下A 晶粒长大的倾向性(本质粗晶粒钢、本质细晶粒钢),与炼钢的脱氧方法和钢的化学成分有关(2)影响A 晶粒长大的因素:升温或保温过程中A 晶粒长大的倾向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加热速度,质量分数,合金元素影响3、过冷A(临界温度A1以下处于不稳定状态的A称为过冷A)等温转变:C曲线(1)过冷A等温转变曲线建立:膨胀法,磁性法,金相硬度法(2)过冷A等温转变曲线分析:A1以上是A稳定区;Ms至M f为M转变区(3)影响A等温转变曲线因素:含碳质量分数,合金元素,A状态,4、过冷A连续冷却转变:CCT图(1)过冷A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建立:膨胀法,金相法,热分析法(2)过冷A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分析:只有P和M转变区,没有B转变区共析钢和过共析钢没有B转变区(A的碳浓度高使B的孕育期长,连续冷却时来不及进行B转变便冷却至低温),亚共析钢由B转变区上临界冷却速度(临界淬火速度):过冷A连续冷却过程中不发生分解,全部冷至Ms点以下发生M转变的最小冷却速度,v c,P+残余A下临界冷却速度:过冷A全部得到P的最大冷却速度,P+M**过冷A等温转变曲线和连续冷却转变曲线比较:①连续冷却转变过程中过冷A的转变温度低于相应的等温转变时的温度,且孕育期长②等温转变产物为单一的组织;连续冷却转变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答案(哈工大第3版)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答案第一章填表:晶格类型原子数原子半径配位数致密度体心立方2a43868%面心立方4a421274%密排六方6a211274%5、作图表示出立方晶系(1 2 3)、(0 -1 -2)、(4 2 1)等晶面和[-1 0 2]、[-2 1 1]、[3 4 6] 等晶向10、已知面心立方晶格常数为a,分离计算(100)、(110)、和(111)晶面的晶面间距;并求出【100】、【110】和【111】晶向上的原子罗列密度(某晶向上的原子罗列密度是指该晶向上单位长度罗列原子的个数)第1 页/共18 页答:(100):(110):(111):14、何谓组元?何谓相?何谓固溶体?固溶体的晶体结构有何特点?何谓置换固溶体?影响其固溶度的因素有哪些?答: 组元:组成合金最基本的、自立的物质。
相:合金中结构相同、成分和性能均一并以界面互相分开的组成部分。
固溶体:合金组元之间以不同的比例互相混合形成的晶体结构与某一组元相同的固相。
固溶体的晶体结构特点:固溶体仍保持着溶剂的晶格类型,但结构发生了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有晶格畸变,2)有偏聚与有序,3)当低于某一温度时,可使具有短程有序的固溶体的溶质和溶剂原子在囫囵晶体中都按—定的顺序罗列起来,改变为长程有序,形成有序固溶体。
置换固溶体:溶质原子位于溶剂晶格的某些结点位置所形成的固溶体。
影响置换固溶体固溶度的因素:原子尺寸,电负性,电子浓度,晶体结构15、何谓固溶强化?置换固溶体和间隙固溶体的强化效果哪个大?为什么?答:固溶强化:在固溶体中,随着溶质浓度的增强,固溶体的强度、硬度提高,而塑性、韧性有所下降的现象。
间隙固溶体的强化效果大于置换固溶体的强化效果。
缘故:溶质原子与溶剂原子的尺寸差别越大,所引起的晶格畸变也越大,强化效果越好。
间隙固溶体晶格畸变大于置换固溶体的晶格畸变16、何谓间隙相?它与间隙固溶体及复杂晶格间隙化合物有何区别?答:间隙相:当非金属原子半径与金属原子半径的比值小于0.59时,形成的容易的晶体结构称为间隙相。
金属学与热处理(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 哈工大工业大学 崔忠圻主编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答案第一章填表:晶格类型原子数原子半径配位数致密度体心立方2a43868%面心立方4a421274%密排六方6a211274%5、作图表示出立方晶系(123)、(0-1-2)、(421)等晶面和[-102]、[-211]、[346]等晶向10、已知面心立方晶格常数为a,分别计算(100)、(110)、和(111)晶面的晶面间距;并求出【100】、【110】和【111】晶向上的原子排列密度(某晶向上的原子排列密度是指该晶向上单位长度排列原子的个数)答:(100):(110):(111):14、何谓组元?何谓相?何谓固溶体?固溶体的晶体结构有何特点?何谓置换固溶体?影响其固溶度的因素有哪些?答:组元:组成合金最基本的、独立的物质。
相:合金中结构相同、成分和性能均一并以界面相互分开的组成部分。
固溶体:合金组元之间以不同的比例相互混合形成的晶体结构与某一组元相同的固相。
固溶体的晶体结构特点:固溶体仍保持着溶剂的晶格类型,但结构发生了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有晶格畸变,2)有偏聚与有序,3)当低于某一温度时,可使具有短程有序的固溶体的溶质和溶剂原子在整个晶体中都按—定的顺序排列起来,转变为长程有序,形成有序固溶体。
置换固溶体:溶质原子位于溶剂晶格的某些结点位置所形成的固溶体。
影响置换固溶体固溶度的因素:原子尺寸,电负性,电子浓度,晶体结构15、何谓固溶强化?置换固溶体和间隙固溶体的强化效果哪个大?为什么?答:固溶强化:在固溶体中,随着溶质浓度的增加,固溶体的强度、硬度提高,而塑性、韧性有所下降的现象。
间隙固溶体的强化效果大于置换固溶体的强化效果。
原因:溶质原子与溶剂原子的尺寸差别越大,所引起的晶格畸变也越大,强化效果越好。
间隙固溶体晶格畸变大于置换固溶体的晶格畸变16、何谓间隙相?它与间隙固溶体及复杂晶格间隙化合物有何区别?答:间隙相:当非金属原子半径与金属原子半径的比值小于0.59时,形成的简单的晶体结构称为间隙相。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习题答案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习题答案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第七章金属及合金的回复和再结晶7-1 用冷拔铜丝线制作导线,冷拔之后应如何如理,为什么答:应采取回复退火(去应力退火)处理:即将冷变形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下某一温度,并保温足够时间,然后缓慢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原因:铜丝冷拔属于再结晶温度以下的冷变形加工,冷塑性变形会使铜丝产生加工硬化和残留内应力,该残留内应力的存在容易导致铜丝在使用过程中断裂。
因此,应当采用去应力退火使冷拔铜丝在基本上保持加工硬化的条件下降低其内应力(主要是第一类内应力),改善其塑性和韧性,提高其在使用过程的安全性。
7-2 一块厚纯金属板经冷弯并再结晶退火后,试画出截面上的显微组织示意图。
答:解答此题就是画出金属冷变形后晶粒回复、再结晶和晶粒长大过程示意图(可参考教材P195,图7-1)7-3 已知W、Fe、Cu的熔点分别为3399℃、1538℃和1083℃,试估算其再结晶温度。
答:再结晶温度:通常把经过严重冷变形(变形度在70%以上)的金属,在约1h的保温时间内能够完成超过95%再结晶转变量的温度作为再结晶温度。
≈δTm,对于工业纯1、金属的最低再结晶温度与其熔点之间存在一经验关系式:T再金属来说:δ值为,取计算。
2、应当指出,为了消除冷塑性变形加工硬化现象,再结晶退火温度通常要比其最低再结晶温度高出100-200℃。
=,可得:如上所述取T再W=3399×=℃再=1538×=℃Fe再Cu=1083×=℃再7-4 说明以下概念的本质区别:1、一次再结晶和二次在结晶。
2、再结晶时晶核长大和再结晶后的晶粒长大。
答:1、一次再结晶和二次在结晶。
定义一次再结晶:冷变形后的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足够时间后,在原来的变形组织中产生了无畸变的新的等轴晶粒,位错密度显着下降,性能发生显着变化恢复到冷变形前的水平,称为(一次)再结晶。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pptx
3
此薄层金属液体中产生大量的晶核,并同时向各个方向生长。由于晶核数目多, 相邻的晶粒很快彼此相遇,相互阻碍,不能继续生长,这样便在靠近型壁处形成 一层很薄的细小等轴晶区,又称激冷等轴晶区。
晶区特点: 1、生长方向相同的柱状晶晶粒彼此间的界面比较平直,组织比较致密。 2、柱状晶存在明显的弱面。当沿不同方向生长的柱状晶相遇时,会形成柱状晶
界,此处杂质、气泡、缩孔聚集,力学性能较弱。 3、力学性能呈方向性。 三、中心等轴晶
形成原因: 随着柱状晶的发展,经过散热,铸型中心部位的液态金属的温度全部降到熔点以 下,再加上液态金属中杂质等因素的作用,满足了形核对过冷度的要求,于是在 整个液态金属中同时形核。由于此时散热已经失去方向性,晶核在液体中可以自 由生长,且在各个方向上的长大速度相近,当晶体长大至彼此相遇时,全部液态 金属凝固完毕,即形成明显的中心等轴区。
第二章 纯金属的结晶
2-1 a)试证明均匀形核时,形成临界晶粒的△Gk 与其体积 V 之间关系式为△ Gk=V△Gv/2
b)当非均匀形核形成球冠状晶核时,其△Gk 与 V 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
2-2 如果临界晶核是边长为 a 的正方体,试求出△Gk 和 a 之间的关系。为什么 形成立方体晶核的△Gk 比球形晶核要大。
晶区特点: 该晶区晶粒十分细小,组织致密,力学性能好,但厚度较薄,只有几个毫米厚。 二、柱状晶区
形成原因: 在表层细晶区形成的同时,一方面型壁的温度被高温金属液体和细晶区所释放的 结晶潜热加热而迅速升高,另一方面由于金属凝固后的收缩,使细晶区和型壁脱 离,形成一层空气层,以上都给液体金属的散热造成困难,使液体金属冷却减慢, 温度梯度变得平缓。此时,固液界面前沿过冷度减小,无法满足形核的条件,不 能形成新的晶核,结晶只能依靠靠近液相的某些小晶粒继续长大来进行,由于垂 直于型壁的方向散热最快,因此晶体沿其反方向择优生长,晶体在向液体中生长 的同时,侧面受到彼此的限制而不能生长,因此只能沿散热方向的反方向生长, 从而形成柱状晶区。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习题第十一章-参考答案
第十一章参考答案11-1试述影响材料强度的因素及提高强度的方法答:(1)影响材料强度的因素:化学成分、组织织构、加工工艺、形变温度、应变速率等。
以钢为例,合金元素的加入可能产生固溶强化、沉淀强化、细晶强化,对提高钢材的强度有利。
对于同一化学成分的合金而言,组织结构不同,其力学性能也不相同。
为了提高其强度,可通过改变热处理工艺或加工工艺来实现。
一般情况下,降低形变温度或提高应变速率,合金的强度会增大。
(2)提高材料强度的途径:加工硬化/形变强化、固溶强化、第二相强化(沉淀强化和弥散强化)、细晶强化/晶界强度(较低温度)。
11-2试述影响材料塑性的因素及提高塑性的方法答:(1)影响材料塑性的因素:化学成分、组织织构、加工工艺、形变温度、应变速率等。
杂质元素通常对塑性不利,合金元素的加入一般对提高材料的强度有贡献,在等强温度下,只有晶界强化可以提高强度的同时,提高其韧性,使材料获得细晶组织结构可提高其塑性。
一般而言,形变温度的降低或应变速率的提高对强度有利,而对提高塑性不利。
(2)提高材料塑性的途径:降低材料中杂质的含量、细化晶粒、加入韧化元素、加入细化晶粒元素、提高变形温度、降低应变速率。
11-4试就合金元素与碳的相互作用进行分类,指出1)哪些元素不形成碳化物2)哪些元素为弱碳化物形成元素,性能特点如何3)哪些元素为强碳化物形成元素,性能特点如何4)何谓合金渗碳体,与渗碳体相比,其性能如何答:1)非碳化物形成元素:Ni、Si、Co、Al、Cu等。
2)Mn为弱碳化物形成元素,除少量可溶于渗碳体中形成合金渗碳体外,几乎都溶于铁素体和奥氏体中。
3)Zr、Nb、V、Ti为强碳化物形成元素,与碳具有极强的亲和力,只要有足够的碳,就形成碳化物,仅在缺少碳的情况下,才以原子状态融入固溶体中。
4)合金元素溶入渗碳体中即为合金渗碳体,它是合金元素溶入渗碳体中并置换部分铁原子而形成的碳化物,合金渗碳体比一般渗碳体稳定,硬度高,可以提高耐磨性。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十一章参考答案11-1试述影响材料强度的因素及提高强度的方法答:(1)影响材料强度的因素:化学成分、组织织构、加工工艺、形变温度、应变速率等。
以钢为例,合金元素的加入可能产生固溶强化、沉淀强化、细品强化,对提高钢材的强度有利。
对于同一化学成分的合金而言,组织结构不同,其力学性能也不相同。
为了提高其强度,可通过改变热处理工艺或加工工艺来实现。
一般情况下,降低形变温度或提高应变速率,合金的强度会增大。
(2)提高材料强度的途径:加工硬化/形变强化、固溶强化、第二相强化(沉淀强化和弥散强化)、细晶强化/晶界强度(较低温度)。
11-2试述影响材料塑性的因素及提高塑性的方法答:(1)影响材料塑性的因素:化学成分、组织织构、加工工艺、形变温度、应变速率等。
杂质元素通常对塑性不利,合金元素的加入一般对提高材料的强度有贡献,在等强温度下,只有晶界强化可以提高强度的同时,提高其韧性,使材料获得细品组织结构可提高其塑性。
一般而言,形变温度的降低或应变速率的提高对强度有利,而对提高塑性不利。
(2)提高材料塑性的途径:降低材料中杂质的含量、细化晶粒、加入韧化元素、加入细化晶粒元素、提高变形温度、降低应变速率。
11-4试就合金元素与碳的相互作用进行分类,指出1)哪些元素不形成碳化物?2)哪些元素为弱碳化物形成元素,性能特点如何?3)哪些元素为强碳化物形成元素,性能特点如何?4)何谓合金渗碳体,与渗碳体相比,其性能如何?答:1)非碳化物形成元素:Ni、Si、Co、Al、Cu等。
2)Mn为弱碳化物形成元素,除少量可溶于渗碳体中形成合金渗碳体外,几乎都溶于铁素体和奥氏体中。
3)Zr、Nb、V、Ti为强碳化物形成元素,与碳具有极强的亲和力,只要有足够的碳,就形成碳化物,仅在缺少碳的情况下,才以原子状态融入固溶体中。
4)合金元素溶入渗碳体中即为合金渗碳体,它是合金元素溶入渗碳体中并置换部分铁原子而形成的碳化物,合金渗碳体比一般渗碳体稳定,硬度高,可以提高耐磨性。
崔忠圻《金属学与热处理原理》(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崔忠圻《金属学与热处理原理》(第3版)复习笔记第1章金属与合金的晶体结构1.1 复习笔记一、金属原子间的结合1.金属原子的结构特点(1)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的电子数很少,一般为一两个,不超过3个。
①正电性元素金属原子的外层电子很容易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变成自由电子,此时的原子变为正离子,故金属元素又称正电性元素。
②负电性元素非金属元素的外层电子数较多,易于获得电子变为负离子,故非金属元素又称负电性元素。
(2)元素的化学特性决定于最外层的电子(价电子)数,而与内壳层的结构无关。
(3)过渡族金属的特性①过渡族金属化合价可变;②过渡族金属的原子彼此相互结合时,最外层电子和次外层电子均参与结合;③过渡族金属的原子间结合力特别强,熔点高、强度高;④价电子决定其主要性能。
2.金属键(1)电子云(电子气)处于聚集状态的金属原子,全部或大部分将它们的价电子贡献出来为整个原子集体所共有,称为电子云或电子气。
(2)金属键贡献出价电子的金属原子变成正离子沉浸在电子云中,它们依靠运动于其间的公有化的自由电子的静电作用而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方式称为金属键。
它没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3)金属键模型金属键模型如图1-1-1所示。
在固态金属中,绝大部分原子处于正离子状态,少数原子处于中性原子状态。
图1-1-1 金属键模型3.结合力与结合能(资料来源https:///BoVJDuXm)(1)结合力的特性如图1-1-2(a)所示,则:①两原子的结合力为吸引力和排斥力的代数和;②吸引力为长程力,排斥力是短程力;③当两原子间距较大时,吸引力大于排斥力,两原子自动靠近。
在两原子靠近过程中,排斥力急剧增长;④两原子距离为d0时,吸引力与排斥力相等,原子间结合力为零,d0即相当于原子的平衡位置;⑤任何对平衡位置的偏离,都将会受到一个力的作用,促使其回到平衡位置;⑥原子间的最大结合力出现在d c位置处;⑦在点d0附近,结合力与距离的关系接近直线关系。
(完整版)金属学及热处理习题参考答案(1-9章)
第一章金属及合金的晶体结构一、名词解释:1 •晶体:原子(分子、离子或原子集团)在三维空间做有规则的周期性重复排列的物质。
2•非晶体:指原子呈不规则排列的固态物质。
3 •晶格:一个能反映原子排列规律的空间格架。
4•晶胞:构成晶格的最基本单元。
5. 单晶体:只有一个晶粒组成的晶体。
6•多晶体:由许多取向不同,形状和大小甚至成分不同的单晶体(晶粒)通过晶界结合在一起的聚合体。
7•晶界:晶粒和晶粒之间的界面。
8. 合金:是以一种金属为基础,加入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经过熔合而获得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材料。
9. 组元:组成合金最基本的、独立的物质称为组元。
10. 相:金属中具有同一化学成分、同一晶格形式并以界面分开的各个均匀组成部分称为相。
11. 组织:用肉眼观察到或借助于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到的相的形态及分布的图象统称为组织。
12. 固溶体:合金组元通过溶解形成成分和性能均匀的、结构上与组元之一相同的固相二、填空题:1 .晶体与非晶体的根本区别在于原子(分子、离子或原子集团)是否在三维空间做有规则的周期性重复排列。
2•常见金属的晶体结构有体心立方晶格、面心立方晶格、密排六方晶格三种。
3•实际金属的晶体缺陷有点缺陷、线缺陷、面缺陷、体缺陷。
4•根据溶质原子在溶剂晶格中占据的位置不同,固溶体可分为置换固溶体和间隙固溶体两种。
5•置换固溶体按照溶解度不同,又分为无限固溶体和有限固溶体。
6 •合金相的种类繁多,根据相的晶体结构特点可将其分为固溶体和金属化合物两种。
7. 同非金属相比,金属的主要特征是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良好的塑性,不透明,有光—泽,正的电阻温度系数。
8. 金属晶体中最主要的面缺陷是晶界和亚晶界。
9. 位错两种基本类型是刃型位错和螺型位错,多余半原子面是刃型位错所特有的。
10. 在立方晶系中,{120}晶面族包括(120)、(120)、(102)、(102)、(210)、(210)> (201)、(201)、(012)、(012)、(021)、(021)、等晶面。
金属学与热处理(哈工大版)第3版 “四把火”
一、退火1、退火:将组织偏离平衡状态的钢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缓慢冷却,以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1)相变重结晶退火:临界温度(A C1或A C3)以上(2)再结晶退火:临界温度以下(3)连续退火和等温退火(4)正火2、完全退火:将钢加热到A C3以上,保温足够长时间,使组织完全奥氏体化后缓慢冷却,以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1)目的:细化晶粒、均匀组织、消除内应力和热加工缺陷,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和冷塑性变形性能。
(2)加热温度:A C3以上20~30℃退火保温时间:工件透烧时间、组织转变所需时间(钢材化学成分、工件形状和尺寸、加热设备类型、装炉量以及装炉方式)冷却速度:缓慢,保证奥氏体在A r1温度以下不大的过冷条件下进行P转变(避免硬度过高)(3)等温退火:奥氏体化后很快降至稍低于A r1温度等温一段时间,可缩短退火时间3、不完全退火:将钢加热至A C1~A C3或A C1~A ccm之间,保温后缓慢冷却,以获得接近平衡组织的热处理工艺(1)组织:仅是P发生相变重结晶转变为A,基本上不改变先共析F或Fe3C形态和分布(2)优点:加热温度低,工艺周期短,消耗热量少,成本低,生产率高4、球化退火:使钢中的碳化物球化,获得粒状珠光体的一种热处理工艺(不完全退火)(1)目的: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获得均匀组织,改善热处理工艺性能(为淬火作组织准备)(2)加熱溫度:A C1以上20~30℃,随炉加热保温时间:不能太长(2~4 h)冷却方式:炉冷,或在A r1以下20℃左右进行长时间等温处理(3)关键:使A中保留大量未溶碳化物质点,造成A中碳浓度分布不均匀性(4)一次球化退火等温球化退火(广泛应用)往复球化退火5、扩散退火(均匀化退火):将钢锭、铸件或锻坯加热至略低于固相线的温度,长时间保温,然后随炉缓慢冷却(1)目的:消除晶内偏析,使成分均匀化(2)实质:使钢中各元素的原子在A中充分扩散——温度高时间长(3)退火加热温度:A C3或A ccm以上150~300℃保温时间:根据钢件最大截面积厚度计算(4)组织:A晶粒十分粗大→进行一次完全退火或正火细化晶粒、消除过热缺陷(5)缺点:生产周期长,热能消耗大,设备寿命短,生产成本高,工件烧损严重6、去应力退火:(精加工或淬火之前)将工件加热至A C1以下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1)目的:消除铸件、锻件、焊接件、冷冲压件以及机械加工工件中的残余内应力,提高工件的尺寸稳定性,防止变形和开裂(2)退火加热温度:宽泛,根据具体情况而定(500~650℃)保温时间:根据工件的截面尺寸或装炉量冷却速度:保温后缓慢冷却,200~300℃后出炉空冷至室温7、再结晶退火(中间退火):将冷变形后的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保温适当时间后,使变形晶粒重新转变为新的等轴晶粒,同时消除加工硬化和残余内应力的热处理工艺(1)退火温度:高于再结晶温度(与金属化学成分和冷变形量有关)(2)一般钢材650~700℃,1~3 h,空冷(3)临界变形度→正火或完全退火代替再结晶退火二、正火1、正火:将钢加热到A C3或A ccm以上适当的温度,保温一定时间,使之完全奥氏体化,然后在空气中冷却,得到P类型组织的热处理工艺(1)加热温度与时间:与完全退火相同(A C3或A ccm以上30~50℃)冷却速度:较快亚共析钢正火组织析出的F较少,P较多且间距小转变温度:较低过共析钢正火可抑制先共析网状渗碳体的析出冷却方式:工件从炉中取出后空冷,大件可采用鼓风或喷雾等方式(2)实质:完全奥氏体化加伪共析转变(3)适用对象:碳素钢及低、中合金钢(4)应用:改善低碳钢的切削加工性能;消除中碳钢热加工缺陷;消除过共析钢的网状碳化物(增加材料脆性,降低强度,降低零件疲劳寿命);提高普通结构件的机械性能三、淬火1、淬火:将钢加热到临界点A C3或A ccm以上一定的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以大于临界淬火速度的速度冷却,使过冷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1)实质:奥氏体化后进行马氏体转变(或贝氏体转变)(2)组织:马氏体(或下贝氏体),少量残余A及未溶的第二相(3)特点:提高工件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结构钢:淬火和高温回火(调制),获得较好的强度和塑性、韧性配合弹簧钢:淬火和中温回火,获得很好的弹性极限工具钢、轴承钢:淬火和低温回火,获得高硬度和高耐磨性2、淬火应力:热应力和组织应力(1)热应力:工件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由于不同部位的温度差异,导致热胀冷缩的不一致而产生的应力→快速冷却时工件截面上温差造成的快速冷却,表层先冷中心后冷,表层冷却快中心冷却慢冷却初期,表层冷却快、温度低、收缩量大,表层产生拉应力、心部产生压应力冷却后期,心部体积继续收缩,表层产生压应力、心部产生压应力(2)组织应力:工件在冷却过程中,由于温差造成的不同部位组织转变不同时性而引起的内应力→与钢在M转变温度范围的冷却速度、工件尺寸、钢的导热性、A的屈服强度,钢的含碳质量分数、M的比热容及钢的淬透性有关淬火初期,表层发生M转变体积膨胀,表层产生压应力、心部产生拉应力继续冷却,心部发生M转变体积膨胀,表层产生拉应力、心部产生压应力组织应力引起的残余应力与热应力恰好相反3、淬火加热: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加热方式、选择介质(1)加热温度:根据钢的临界点确定,以得到均匀细小的A晶粒为原则、以便淬火后获得细小M组织亚共析钢:A C3+(30~50℃)共析钢和过共析钢:A C1+(30~50℃)低合金钢:根据临界点A C1或A C3、合金元素的作用确定,A C1或A C3+(50~100℃)(2)过热:工件在淬火加热时。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习题答案第六章
第六章金属及合金的塑性变形和断裂2)求出屈服载荷下的取向因子,作出取向因子和屈服应力的关系曲线,说明取向因子对屈服应力的影响。
答:1)需临界临界分切应力的计算公式:τk=σs cosφcosλ,σs为屈服强度=屈服载荷/截面积需要注意的是:在拉伸试验时,滑移面受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一对轴向力的作用。
当载荷与法线夹角φ为钝角时,则按φ的补角做余弦计算。
2)c osφcosλ称作取向因子,由表中σs和cosφcosλ的数值可以看出,随着取向因子的增大,屈服应力逐渐减小。
cosφcosλ的最大值是φ、λ均为45度时,数值为0.5,此时σs为最小值,金属最易发生滑移,这种取向称为软取向。
当外力与滑移面平行(φ=90°)或垂直(λ=90°)时,cosφcosλ为0,则无论τk数值如何,σs均为无穷大,表示晶体在此情况下根本无法滑移,这种取向称为硬取向。
6-2 画出铜晶体的一个晶胞,在晶胞上指出:1)发生滑移的一个滑移面2)在这一晶面上发生滑移的一个方向3)滑移面上的原子密度与{001}等其他晶面相比有何差别4)沿滑移方向的原子间距与其他方向有何差别。
答:解答此题首先要知道铜在室温时的晶体结构是面心立方。
1)发生滑移的滑移面通常是晶体的密排面,也就是原子密度最大的晶面。
在面心立方晶格中的密排面是{111}晶面。
2)发生滑移的滑移方向通常是晶体的密排方向,也就是原子密度最大的晶向,在{111}晶面中的密排方向<110>晶向。
3){111}晶面的原子密度为原子密度最大的晶面,其值为2,{001}晶面的原子密度为1.5/a24)滑移方向通常是晶体的密排方向,也就是原子密度高于其他晶向,原子排列紧密,原子间距小于其他晶向,其值为1.414/a。
6-3 假定有一铜单晶体,其表面恰好平行于晶体的(001)晶面,若在[001]晶向施加应力,使该晶体在所有可能的滑移面上滑移,并在上述晶面上产生相应的滑移线,试预计在表面上可能看到的滑移线形貌。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答案
思考题与习题3-1铸造生产具有哪些优点和缺点?答:由于铸造成形是由液态凝结成固态的过程,故铸造生产具有以下特点。
1)成形方便铸造成形方法对工件的尺寸形状几乎没有任何限制,铸件的尺寸可大可小,可获得形状复杂的机械零件。
因此,形状复杂或大型机械零件一般采用铸造方法初步成形。
在各种批量的生产中,铸造都是重要的成形方法。
2)适应性强铸件的材料可以是各种金属材料,也可以是高分子材料和陶瓷材料。
3)成本较低由于铸造成形方便,铸件毛坯与零件形状相近,能节省金属材料和切削加工工时;铸造原材料来源广泛,可以利用废料、废件等,节约国家资源;铸造设备通常比较简单,价格低廉。
因此,铸件的成本较低。
4)铸件的组织性能较差一般条件下,铸件晶粒粗大(铸态组织),化学成分不均,因此,受力不大或承受静载荷的机械零件,如箱体、床身、支架等常用铸件毛坯。
3-2金属的铸造性能包括哪些方面?答:金属在铸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能统称为金属的铸造性能,主要是指流动性、收缩性、偏析和吸气性等。
3-3试述砂型铸造的工艺过程。
答:根据零件图的形状和尺寸,设计制造模样和芯盒;制备型砂和芯砂;用模样制造砂型;用芯盒制造型芯;把烘干的型芯装入砂型并合型;熔炼合金并将金属液浇入铸型;凝固后落砂、清理;检验合格便获得铸件。
3-4为了保证铸件质量,在设计和制造模样及芯盒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答:1)选择分型面:分型面是铸型组之间的接合面,一般情况下,也就是模样的分模面。
选择分型面时,应考虑铸件上的主要工作面、大平面、整个铸件的加工基准面等的合理安置。
例如铸件的主要工作面应放在下型或朝下、朝侧面。
因为铸造时,铸件上表面容易产生气孔、夹渣等缺陷,而铸件下面的质量较好。
2)起模斜度:为了使模样容易从铸型中取出或型芯自芯盒脱出,在平行于起模方向的模样上或芯盒壁上应有一定的斜度,一般模样斜度为1°~3°,金属模样斜度为0.5°~1°。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习题答案
10-1 何谓钢的退火?退火种类及用途如何?答:钢的退火:退火是将钢加热至临界点AC1以上或以下温度,保温一定时间以后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退火种类:根据加热温度可以分为在临界温度AC1以上或以下的退火,前者包括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均匀化退火,后者包括再结晶退火、去应力退火,根据冷却方式可以分为等温退火和连续冷却退火。
退火用途:1、完全退火:完全退火是将钢加热至AC3以上20-30℃,保温足够长时间,使组织完全奥氏体化后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其主要应用于亚共析钢,其目的是细化晶粒、消除内应力和加工硬化、提高塑韧性、均匀钢的化学成分和组织、改善钢的切削加工性能,消除中碳结构钢中的魏氏组织、带状组织等缺陷。
2、不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是将钢加热至AC1- AC3(亚共析钢)或AC1-ACcm(过共析钢)之间,保温一定时间以后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对于亚共析钢,如果钢的原始组织分布合适,则可采用不完全退火代替完全退火达到消除内应力、降低硬度的目的。
对于过共析钢,不完全退火主要是为了获得球状珠光体组织,以消除内应力、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3、球化退火:球化退火是使钢中碳化物球化,获得粒状珠光体的热处理工艺。
主要用于共析钢、过共析钢和合金工具钢。
其目的是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均匀组织、为淬火做组织准备。
4、均匀化退火:又称扩散退火,它是将钢锭、铸件或锻轧坯加热至略低于固相线的温度下长时间保温,然后缓慢冷却至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其目的是消除铸锭或铸件在凝固过程中产生的枝晶偏析及区域偏析,使成分和组织均匀化。
5、再结晶退火:将冷变形后的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保持适当时间,然后缓慢冷却至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其目的是使变形晶粒重新转变为均匀等轴晶粒,同时消除加工硬化和残留内应力,使钢的组织和性能恢复到冷变形前的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答案第一章填表:晶格类型原子数原子半径配位数致密度体心立方2a438 68%面心立方4a4212 74%密排六方6a2112 74%5、作图表示出立方晶系(1 2 3)、(0 -1 -2)、(4 2 1)等晶面和[-1 0 2]、[-2 1 1]、[3 4 6] 等晶向10、已知面心立方晶格常数为a,分别计算(100)、(110)、和(111)晶面的晶面间距;并求出【100】、【110】和【111】晶向上的原子排列密度(某晶向上的原子排列密度是指该晶向上单位长度排列原子的个数)答:(100):(110):(111):14、何谓组元?何谓相?何谓固溶体?固溶体的晶体结构有何特点?何谓置换固溶体?影响其固溶度的因素有哪些?答: 组元:组成合金最基本的、独立的物质。
相:合金中结构相同、成分和性能均一并以界面相互分开的组成部分。
固溶体:合金组元之间以不同的比例相互混合形成的晶体结构与某一组元相同的固相。
固溶体的晶体结构特点:固溶体仍保持着溶剂的晶格类型,但结构发生了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有晶格畸变,2)有偏聚与有序,3)当低于某一温度时,可使具有短程有序的固溶体的溶质和溶剂原子在整个晶体中都按—定的顺序排列起来,转变为长程有序,形成有序固溶体。
置换固溶体:溶质原子位于溶剂晶格的某些结点位置所形成的固溶体。
影响置换固溶体固溶度的因素:原子尺寸,电负性,电子浓度,晶体结构15、何谓固溶强化?置换固溶体和间隙固溶体的强化效果哪个大?为什么?答:固溶强化:在固溶体中,随着溶质浓度的增加,固溶体的强度、硬度提高,而塑性、韧性有所下降的现象。
间隙固溶体的强化效果大于置换固溶体的强化效果。
原因:溶质原子与溶剂原子的尺寸差别越大,所引起的晶格畸变也越大,强化效果越好。
间隙固溶体晶格畸变大于置换固溶体的晶格畸变16、何谓间隙相?它与间隙固溶体及复杂晶格间隙化合物有何区别?答:间隙相:当非金属原子半径与金属原子半径的比值小于0.59时,形成的简单的晶体结构称为间隙相。
间隙相与间隙固溶体有本质的区别,间隙相是一种化合物,它具有与其组元完全不同的晶格结构,而间隙固溶体则任保持着溶剂组元的晶格类型。
间隙相与间隙化合物相比具有比较简单的晶体结构,间隙相一般比间隙化合物硬度更高,更稳定。
21、何谓刃型位错和螺型位错?定性说明刃型位错的弹性应力场与异类原子的相互作用,对金属力学性能有何影响?答:刃型位错:设有一简单立方晶体,某一原子面在晶体内部中断,这个原子平面中断处的边缘就是一个刃型位错,犹如一把锋利的钢刀将晶体上半部分切开,沿切口硬入一额外半原子面一样,将刃口处的原子列为刃型位错线。
螺型位错:一个晶体的某一部分相对于其余部分发生滑移,原子平面沿着一根轴线盘旋上升,每绕轴线一周,原子面上升一个晶面间距。
在中央轴线处即为一螺型位错。
刃型位错的应力场可以与间隙原子核置换原子发生弹性交互作用,各种间隙及尺寸较大的置换原子,聚集于正刃型位错的下半部分,或者负刃型位错的上半部分;对于较小的置换原子来说,则易于聚集于刃型位错的另一半受压应力的地反。
所以刃型位错往往携带大量的溶质原子,形成所谓的“柯氏气团”。
这样一来,就会使位错的晶格畸变降低,同时使位错难于运动,从而造成金属的强化。
23何谓柏氏矢量?用柏氏矢量判断图中所示的位错环中A、B、C、D、E五段位错各属于哪一类位错?答:柏氏矢量:不但可以表示位错的性质,而且可以表示晶格畸变的大小和方向,从而使人们在研究位错时能够摆脱位错区域内原子排列具体细节的约束。
A是右螺旋型位错、B左螺旋型位错、C是负刃型位错、D正刃型位错、E是混合型位错第二章1、名词解释:过冷现象:结晶时,实际结晶温度低于理论结晶温度的现象。
在一定压力下,当液体的温度已低于该压力下液体的凝固点,而液体仍不凝固的现象叫液体的过冷现象结构起伏液态金属中近程有序的原子集团处于瞬间出现、瞬间消失、此起彼伏、变化不定的状态之中,仿佛在液态金属中不断涌现出一些极微小的固态结构一样。
这种不断变化的近程有序原子集团成为结构起伏。
能量起伏液态金属中处于热运动的原子能量有高有低,同一原子的能量也在随时间不停地变化,时高时低的现象。
2、根据结晶的热力学条件解释。
为什么金属结晶时一定要有过冷度?冷却速度与过冷度有什么关系?答:由热力学第二定律知道,在等温等压条件下,一切自发过程都朝着使系统自由能降低的方向进行。
液态金属要结晶,其结晶温度一定要低于理论结晶温度Tm,此时的固态金属自由能低于液态金属的自由能,两相自由能之差构成了金属结晶的驱动力。
要获得结晶过程所必须的驱动力,一定要使实际结晶温度低于理论结晶温度,这样才能满足结晶的热力学条件。
过冷度越大,液、固两相自由能的差值越大,即相变驱动力越大,结晶速度越快,所以金属结晶必须有过冷度。
冷却速度越大,过冷度越大;反之,冷却速度越小,则过冷度越小.(4)、均匀形核的条件是什么?答:①要有结构起伏与能量起伏;②液态金属要过冷,且过冷度必须大于临界过冷度;③结晶必须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5)、过冷度对形核率N有何影响?答:开始时,形核率随过冷度的增加而增大,当超过极大值之后,形核率又随过冷度的增加而减小,当过冷度非常大时,形核率接近于零。
6、何谓非均匀形核?叙述非均匀形核的必要条件.答:非均匀形核:新相优先出现于液相中的某些区域的形核方式。
必要条件:(1)液体必须过冷,提供形核的热力学条件,△G<0;(2)有结构起伏;(3)有能量起伏△G‵<△G但所需的能量起伏小。
8、影响接触角θ的因素?选择什么样的异相质点可以促进非均匀形核?答:θ角的大小取决于液体、晶核及固态杂质三者之间表面能的相对大小;选择结构相似、尺寸相当的异相质点!9、试比较均匀形核与非均匀形核的异同点。
说明非均匀形核为何往往比均匀形核容易。
答:相同点:均匀形核与非均匀形核具有相同的临界晶核半径,非均匀形核的临界形核功也等于三分之一表面能。
不同点:非均匀形核的临界形核功小于等于均匀形核的临界形核功,即非均匀形核的过冷度小于等于均匀形核的过冷度。
10、设晶核为一立方体,推导临界晶核半径边长和临界形核功。
同上12、常温下晶粒大小对金属性能有何影响?根据凝固理论,试述细化晶粒的方法有哪些?答:金属的晶粒越细小,强度和硬度则越高,同时塑性韧性也越好。
细化晶粒的方法:1)控制过冷度,在一般金属结晶时的过冷度范围内,过冷度越大,晶粒越细小;2)变质处理,在浇注前往液态金属中加入形核剂,促进形成大量的非均匀晶核来细化晶粒;3)振动、搅动,对即将凝固的金属进行振动或搅动,一方面是依靠从外面输入能量促使晶核提前形成,另一方面是使成长中的枝晶破碎,使晶核数目增加。
第三章3、何谓枝晶偏析?是如何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对金属性能有何影响,如何消除?答:枝晶偏析:在一个晶粒内部化学成分不均匀的现象称为晶内偏析,由于固溶体晶体通常是树枝状,枝干,枝间的化学成分不同,所以之为枝晶偏析。
形成原因:固溶体合金平衡结晶的结果,使前后从液相中结晶出的固相成分不同,再加上冷却较快,不能使成分扩散均匀,结果就使每个晶粒内部的化学成分很不均匀,先结晶的含高熔点组元多,后结晶的含低熔点组元多,再结晶内部存在浓度差别。
影响因素:分配系数;溶质原子的扩散能力;冷却速度。
金属性能影响:严重的晶内偏析会使合金机械性能下降,特别是使塑性和韧性显著降低,甚至使合金不容易压力加工,也使合金的抗腐蚀性能下降。
消除方法:扩散退火,均匀化退火。
4、什么是伪共晶?说明它的形成条件、组织形态及对材料力学的影响。
答:伪共晶:在不平衡结晶条件下,成分再结晶点附近的亚共晶或过共晶合金也可能得到全部共晶组织,这种共晶组织叫伪共晶。
形成原因:不平衡结晶;成分位于共晶点附近。
5、什么是离异共晶?举例说明离异共晶产生的原因及对合金性能的影响。
答:离异共晶:在共晶反应的合金中,如果成分离共晶点较远,由于初晶相数量较多,共晶相数量很少,共晶中与初晶相同的那一相会很依附初晶长大,另外一个相单独分布于晶界处,使得共晶组织的特征消失,这种两相分离的共晶称离异共晶。
形成条件:在先共晶相数量较多,共晶组织甚少的情况下。
6、什么是共晶反应和包晶反应?写出反应式。
试用相律说明相图上三相共存的条件。
答:共晶反应:在一定温度下,由一定成分的液相同时结晶出两个成分一定的固相的转变过程,反应式:NM t EEL βα+⇔包晶反应:由一定成分的固相与一定成分的液相作用,形成一个一定成分的固相的转变过程,称之为包晶反应。
反应式:D DP C t L βα⇔+根据相律可知,如果三相共存,其自由度为零,此时发生的转变则是三相平衡转变,转变必在恒温下进行,三相的成分应为恒定值,在相图上只有共晶点、包晶点位于水平线上,转变才能满足以上要求,才能三相共存。
8、什么是成分过冷?画图说明其如何形成。
9、试叙述纯金属与固溶体合金结晶过程中形核、长大的条件及方式有何异同?答:相同点是都需要⊿T>0、能量起伏、结构起伏,而固溶体合金结晶过程还需要成分起伏;固溶体是结晶出的晶体与液相成分不同的结晶,纯金属是结晶出的晶体成分与液相相同的结晶10、何谓相组成物和组织组成物?画出冷却曲线答:组织组成物:按组织形貌特征划分合金的基本单元;相组成物:仅从组织成分、晶体结构划分合金组织的基本单元。
相组成物冷却曲线11、为什么利用包晶转变可以细化晶粒?举例说明之。
什么是包晶偏析?如何消除?答:在包晶转变前形成大量细小化合物,起非均匀形核作用,从而具有良好细化晶粒作用。
例如:在铝及铝合金中添加少量钛,可获得显著细化晶粒效果。
包晶偏析:由于包晶转变不能充分进行而产生的化学成分不均匀现象。
可采用长时间的扩散退货来减少或消除第四章1、何谓铁素体、奥氏体和渗碳体?他们的晶体结构如何?性能如何?版本一:铁素体:碳溶于α-Fe中的间隙固溶体,用符号F或α表示;为体心立方结构;强度硬度低,塑性韧性高。
奥氏体:碳溶于γ-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以符号A表示;为面心立方结构;强度硬度低,塑性韧性高。
渗碳体:铁与碳形成的间隙化合物Fe3C,含碳量为ωC=6.69%,可用C m表示;属正交晶系,结构复杂;硬度高、塑性差,低温下具有一定的铁磁性。
版本二:2、标注出图上的点、线和相区,说明有几个恒温反应,单相区——5个相图中有5个基本的相,相应的有5个相区:液相区(L)——ABCD以上区域δ固溶体区——AHNA奥氏体区(γ)——NJESGN铁素体区(α)——GPQ(Fe3C)——DFK直线以左渗碳体区两相区——7个7个两相区分别存在于两个相应的单相区之间:L+δ——AHJBAL+γ——BJECBL+Fe3C——DCFDδ+γ——HNJHγ+α——GPSGγ+ Fe3C——ESKFCEα+ Fe3C——PQLKSP+ Fe3C+三相区——3个包晶线——水平线HJB(Lδ+γ)共晶线——水平线ECF(Lγ+Fe3C)共析线——水平线PSK(γ+α+ Fe3C)包晶转变发生在1495℃(水平线HJB),反应式为:L B+δHγJ式中L0.53——含碳量为0.53%的液相;δ0.09——含碳量为0.09%的δ固溶体;γ0.17——含碳量为0.17%的γ固溶体,即奥氏体,是包晶转变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