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复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选读》复习提要
一、填空题
1、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于摩塞尔河畔的(特利尔)市。
2、马克思1836年10月在( 柏林大学法律系)注册入学,同时加入(青年
黑格尔)俱乐部。
3、马克思(1841)年4月获得(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区别》
4、马克思1842年4月为( 《莱茵报》)撰稿,10月起担任( 主编)。
5、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年),生于莱茵省的纺织工业中心巴门。在一个笃信宗教的纺织(工厂主)的家庭长大。
6、马克思和恩格斯终生走在建党的征途上。( 1848年)共同发表(《共产党宣言》。)
7、1883年3月14日下午,马克思在他的安乐椅上静静地长眠了。他安葬在( 伦敦的海格特 )公墓,和(他的夫人)葬在一起。
8、1867年9月14日科学巨著(《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
9、《资本论》第四卷是在恩格斯去世以后,由( 考茨基编纂),于1905—1910年,以(《剩余价值理论》)为题,分三册先后出版的。
10、《资本论》的副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1872年,《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一个外文译本(俄文版),在马克思的亲自指导下于彼得堡正式出版;
11、《资本论》第二卷(1885 年),《资本论》第三卷(1894 年)由恩格斯编辑出版。
12、第一卷的卷名是(《资本的生产过程》)主要阐明在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是怎样被生产出来的。
13、第二卷的卷名是(《资本的流通过程》),主要阐述通过流通怎样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
14、第三卷的卷名是(《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通》)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运动的各种具体形式的分析,阐明了(剩余价值)怎样在资本主义各个剥削集团之间进行分配。
15、《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共七篇25章,可分作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篇1-3章,(劳动价值理论):第二部分即二到六篇4-20章,(剩余价值理论);第三部分即第七篇,包括21-25章,(资本积累理论)。
16、《资本论》第二卷共(三篇二十一章),可分作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一、二两篇,第一篇《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循环》包括第一至六章;第二篇《资本的周转》,包括第七至第十七章主要论述个别资本流通的形式和条件。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篇,即(《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包括第十八至二十一章。主要论述了社会资本流通的形式和条件。
二、名词解释(人物与事件)
1、波恩大学:马克思的母校,位于德国北部的波恩市,其前身为科隆选帝侯国学院。波恩大学法律学院是波恩大学最古老的四个学院,法律专业在德国排名前三,是波恩大学的王牌专业。马克思在这里读完大一。
2、柏林洪堡大学:马克思的母校。是德国首都柏林最古老的大学,于1809
年由普鲁士教育改革者洪堡兄弟创立,是第一所新制的大学,拥有十分辉煌的历史,对于欧洲乃至于全世界的影响都相当深远。
3、青年黑格尔派:19世纪30年代黑格尔哲学解体过程中产生的激进派,亦称黑格尔左派。旨在批判黑格尔哲学中的保守倾向,力图从其辩证方法中引申出革命和无神论。马克思在柏林大学读书期间,是青年黑格尔俱乐部的主要成员。
4.《莱茵报》:《莱茵政治、商业和工业日报》的简称。马克思从1842年4月为该报撰稿,并于同年10月15日开始担任主编。1843年1月,普鲁士国王威廉四世查封《莱茵报》。3月31日,《莱茵报》出版了最后一期。
6、巴黎手稿:1843年秋,马克思在巴黎开始系统地研究政治经济学。所写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等著作,包含了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初成果。为以后《资本论》的写作奠定了基础。因上述手稿在巴黎完成而被称为巴黎手稿。
7、伦敦手稿:1849—1858年。马克思1849年定居伦敦后,完成了篇幅巨大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又名《1857—1858政治经济学手稿》即伦敦手稿。这实际上是《资本论》的第一个手稿。
8【重点】、六册结构:马克思计划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一总题目下写六本书。(1)资本;(2)土地所有制;(3)雇佣劳动;(4)国家;(5)对外贸易;(6)世界市场。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上述计划中第一本书的第一部分,它是后来出版的《资本论》的初篇,而《资本论》则是它的续篇。
三、历史唯物主义经典文本(《“资本论”选读》第19-21页。)
【1,2】【 3,4】【1,3】
1、社会结构理论:马克思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这就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范畴的系统化出处。
2、社会基本矛盾理论。马克思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这段话就是马克思从动态角度来描述社会发展机制的思想和理论依据,也是“社会基础矛盾理论”的文献出处。
3、社会评价理论。马克思认为:在考察社会变革时,“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4、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借助社会基本矛盾理论运动规律对不同的社会形态进行划分的结果。马克思指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