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复习题

合集下载

资本论复习题含答案

资本论复习题含答案

资本论复习题含答案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是什么?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即资本家通过雇佣劳动,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从而获得剩余价值。

2. 简述马克思关于商品的二重性。

答:马克思认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重性。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属性,而价值则是商品中所蕴含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交换的基础。

3. 什么是劳动力商品?答:劳动力商品是指劳动者出卖自己的劳动能力,以换取生活资料的过程。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在于它能够创造出比其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从而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

4. 马克思如何定义资本?答:马克思将资本定义为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即资本是自我增殖的价值。

资本的本质是通过对劳动力的剥削,实现价值的增殖。

5.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是什么?答:不变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量不变的资本,如机器、设备等;可变资本则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量可以变化的资本,主要指劳动力。

资本家通过可变资本的剥削,实现剩余价值的产生。

6. 简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答: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导致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最终引发经济危机。

7. 马克思如何描述资本主义积累过程?答:马克思描述资本主义积累过程为资本家不断扩大再生产的过程,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资本家积累越来越多的资本,而工人则陷入更加贫困的境地。

8. 什么是相对剩余价值?答: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提高剩余价值率的过程。

9. 马克思如何解释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答: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是维持工人及其家庭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工资的形式掩盖了工人被剥削的事实。

10. 简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趋势。

《资本论》复习题

《资本论》复习题

《资本论》复习题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第一,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划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而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两种形态,是同一劳动的两个不同方面,不是生产商品的两次劳动。

第二,抽象劳动内在的属性是生产商品过程中人类脑力或体力的支出(人类的一般劳动),其外在的属性则是生产商品创造价值的劳动,其抽象劳动创造的价值则是商品经济社会特有的经济特征。

马克思认为,在一切社会状态下,劳动产品都是使用物品,但只是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时代,也就是生产一个使用物品耗费的劳动表现为该物的“对象的”属性,即它的价值的时代,才使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

第三,抽象劳动内化为商品的价值,外化为商品的交换价值。

正如马克思所述:“我们实际上也是从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交换关系出发,才探索到隐藏在其中的商品价值。

”这种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平等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正是以抽象劳动为内核2、货币是怎样产生的?货币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的发展而发展的。

商品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必须通过与另一种商品的交换表现出来。

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的,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者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成为货币形式。

价值形式的这一发展过程,是适应商品交换的需要,不断克服价值形式的缺点和局限性而发展的。

最终一般等价物固定在具有优势的贵金属——金银身上,货币形式取代一般价值形式成为表现商品价值的最终形式。

总体而言,货币的发展经历了如下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货币产生。

3、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货币不是生来就是资本,当它能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

2)流通中的等价交换和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之所以能产生,是因为资本家在流通中买到一种特殊商品劳动力,劳动力不仅能创造自身价值,而且能创造超过自身价值以上部分的价值。

资本论复习题

资本论复习题

资本论复习题(答案提纲)1、怎样理解“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解释。

需举例说明。

2、《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对象:“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对马克苏的这句话中的生产方式,人们存在着不同理解:①指生产关系;②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③指劳动的组合方式和生产关系的统一;④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目的:《资本论》以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其最终目的是要“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揭示出这些规律,也就同时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3、怎样理解:法文版序言中“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要理解这里提到的三层意思:没有平坦的大道、不畏劳苦、有希望。

马克思开篇就陈述了法国人观。

他认为法国人有点急功近利,总是追求结论,只关心和他们有直接关系的问题,而马克思的方法论是紧密性和关联性很强的科学理论,法国人容易半途而废,坚持不下去。

科学探索的道路是曲折不平的,只有那些不怕难关、不畏惧危险,敢于拼博向上的人,才会最终战胜一切困难而最终成功。

4、为什么说:“商品拜物教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拜物教是把某种物当作神来崇拜的一种宗教迷信,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通过物与物即商品与商品的关系表现出来,于是就造成这样一种假象,商品似乎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它能够支配商品生产者的命运,从而被人们所崇拜。

这种把商品神秘化的观念,就是商品拜物教。

5、世界货币的职能主要有三种:(支付手段;购买手段;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第一,最主要的职能是作为支付手段来平衡国际贸易的差额。

第二,作为购买手段的职能,只是在国际贸易的平衡受到破坏时,货币作为但方面的购买手段而发挥作用。

资本论复习资料.doc

资本论复习资料.doc

《资本论》复习资料一、简答题:1.价值的特点主要有哪些?答案要点:(1)商品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客观存在,具有幽灵般的对像性。

(3)形成价值实体的人类抽象劳动是社会劳动。

(4)形成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是结晶状态的劳动。

2.技术更新对固定资本周转周期有什么影响?答案要点:周转周期是指固定资本价值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

技术更新对固定资本更新的影响呈现出两种相反趋势:一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新技术的不断采用,质量更高、性能更好的新机器不断被发明使用,新产品的应用将延长固定资本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由于新技术的采用,固定资本的精神磨损增加了,再加上竞争的威力,生产资料以更快的速度被更换,固定资本的周转周期变短。

但无论这个时间是否是固定不变的,但其总是存在,并有不断变短的趋势。

3.请说明转化过程中生产资料(Pm)和劳动力(A)的质与量的关系答案要点: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即购买阶段,此阶段,货币所购买的两种商品质和量区别:质的区别:它们是商品生产的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购买它们的支付形式不同,前者以工资的形式支付,后者以货币的形式支付;购买它们的市场不同:前者是劳动力市场;后者是商品市场;价值形成不同:前者是再重新创造出来,后者是转移到产品中去;结果不同:前者的价值会发生变化,后者不变量的区别: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数量上也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一比例关系取决于生产的资本技术构成。

4.在社会总资本运动过程中,货币资本在单个资本运动过程中的作用变化?货币资本在单个资本的运动过程中,它起到第一推动力的作用,决定了企业的规模;在资本运动过程中,它起到持续推动力的作用,它决定了生产资本的大小。

在社会资本运动过程中,由于制度、管理等因素的作用可以更充分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 这样即使货币资本量没有增加,也可以增加生产规模,所以货币资本不再是决定企业生产规模绝对界限在社会资本运动过程中,由于信用制度和联合经营,打破了单个资本家所拥有的货币资本量对于生产资本价值的限制因此,在社会资本运动过程中,货币资本在单个资本运动中的作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5.协作是怎样实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第一、协作可以抵消各个劳动者在劳动能力上的差别,使个人劳动取得社会平均劳动的性质。

资本论复习题及答案

资本论复习题及答案

1、“我决不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

不过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

”其意思是说A.评价资本家和地主不带有主观色彩B.地主和资本家是天生的剥削者C.地主和资本家的经济行为只是一定经济关系的体现D.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自然人参考答案:A C2、“可见,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

在这里,单个商品是当作该种商品的平均样品。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A.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B.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量决定C.个别劳动量等于社会必要量的单个商品是该种商品社会价值量大小的样品。

D.商品的社会价值量实际上也是该种商品的平均价值量参考答案:A C D引文解释:“在奴隶劳动下,所有权关系掩盖了奴隶为自己的劳动,而在雇佣劳动下,货币关系掩盖了雇佣工人的无偿劳动”。

(第1卷第17章)①在阶级社会中,任何剥削制度下的劳动者,他们的劳动都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两部分,但其表现形式却有所不同。

②在奴隶社会中,劳动者作为奴隶,是奴隶主的财产,因而其劳动在现象上全部表现为无偿劳动,但实际上,奴隶的全部劳动中也包括了维持其生存所必须的必要劳动。

因此,所有权关系掩盖了奴隶的必要劳动。

③在雇佣劳动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工资因支付方式、实际运动、习惯思维等原因,在现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工人劳动的全部报酬。

但实际上,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只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雇佣工人在劳动中创造的大于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却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因此,表面的等价交换关系掩盖了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说明下列概念的内涵和相互关系:商品流通资本流通(第1卷第3章)①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以获取使用价值为目的的流通;资本流通是以商品为媒介、以实现价值增殖为目的的流通。

②共同点:第一、都有买和卖两个对立的阶段;第二、都有商品和货币两个对立物;第三、都有买者和卖者两个人对立;第四、都有三个当事人。

资本论选读试题及其参考答案

资本论选读试题及其参考答案

资本论选读试题及其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对剩余价值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A.本质B.规律C.运行机制D.全部矛盾【参考答案】A2.资本是不断地在运动中的,它在运动中实现价值增值,这种价值增值规律是()。

A.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B.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C.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D.市场经济的根本规律【参考答案】B3.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与此相适应,资本分别采取三种不同的职能形式。

其中,购买阶段的资本职能是()。

A.生产职能B.货币职能C.流通职能D.支付职能【参考答案】B4.资本主义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表明()。

A.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必要条件B.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劳动力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C.资本主义工资在现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D.资本主义工资制度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参考答案】ABCD5.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分析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揭示了()。

A.价值增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资本主义生产规律D.资本主义再生产规律【参考答案】D二、简答题1.简述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

【参考答案】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剩余劳动时间则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2.如何理解资本循环是资本运动的一个阶段?【参考答案】资本循环是资本运动的一个阶段,这是因为:第一,资本循环是资本运动的一个特定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资本要经历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执行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第二,在资本循环中,资本要采取三种不同的职能形式,并分别采取三种不同的运动形式,即货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商品资本的循环;第三,资本循环顺利实现的条件,也就是资本周转顺利实现的条件。

资本论复习题完整版

资本论复习题完整版

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简单劳动:每个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人的机体平均具有的简单劳动力的耗费。

复杂劳动: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

一个商品可能是最复杂的劳动的产品,但是它的价值使它与简单劳动的产品相等,因而本身只表示一定量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区分是相对的。

在一定条件下的复杂劳动,在另外条件下可能就是简单劳动。

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 P121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其来源仍然是该企业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的直接动机,通过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相对剩余价值又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P270设备在使用或闲置过程中均会发生磨损,磨损有两种形式: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

有形磨损又称实物磨损,是指设备在使用或闲置的过程在所发生的实体上的磨损或损失。

无形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引起的价值损失,又叫精神损耗。

根据劳动生产率提高所造成的不同影响,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生产完全同类的劳动资料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造成了原有的固定资本价值的下降;另一种则是由于出现了更为低廉的替代品,从而引起了原有固定资本价值的贬损。

级差地租Ⅰ与级差地租Ⅱ:P510级差地租是等量资本投资于等面积的不同等级的土地上所产生的利润不相同,因而所支付地租也就不同,这样的差别地租就是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又可分为因土地肥力和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I和因投资的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Ⅱ。

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 P73商品流通是指商品或服务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 货币流通是指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在经济活动中所形成的连续不断的收支运动. 货币流通实质上商品流通的实现形式和表现形式,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和实质内容。

资本论总复习题含答案

资本论总复习题含答案

资本论总复习题含答案资本论复习题(简答部分)1、简述《资本论》的根本观点及其实践意义?答:《资本论》的根本观点:(1)经济的社会形态即社会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2)经济的社会形态发展变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是"自然史的过程"。

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可能从来就有和永世长存。

它是历史的产物,根本不是从来就有的,它还必然在历史过程中消亡,根本不会永世长存。

其实践意义在于:指导我们在社会实践中,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

正如近代封建社会必然被资本主主义社会代替那样,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仍然要继续发展。

因此,我们要从社会发展规律上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要坚信无论现代社会发展历程何等曲折,都逆转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

2、如何概括商品的含义?答:可以概括为:(1)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2)商品是其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3、什么是资本?研究资本有何实践意义?答: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研究它的实践意义:在于启发我们拓宽认识和具体操作资本。

资本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独有的。

资本原来是货币,货币投入生产经营实现增殖就变成资本了。

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就已存在资本。

事实表明,资本也存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

因为公有制经济同样需要投入货币实现增殖,因而,投资要作为资本来经营。

4、什么是资本循环?马克思是怎样阐述资本循环过程的?答:企业的投资,在生产经营中离开出发点,经历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就叫资本循环。

从货币形式出发的资本循环过程,经历三个阶段,采取三种形式,行使三种职能,从而体现购、产、销的统一。

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第一种形式是货币资本形式,第一种职能是购买职能。

在购买阶段上的企业投资,以货币资本的形式出现,其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企业提供生产要素。

资本论考研题目及答案

资本论考研题目及答案

资本论考研题目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商品的二重性”指的是什么?A. 使用价值和价值B. 交换价值和价值C.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D. 价值和剩余价值答案:A2.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什么?A. 资本与劳动的矛盾B. 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C. 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D. 资本主义生产与市场之间的矛盾答案:B3.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A. 通过延长工作日B. 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C. 通过增加资本投入D. 通过减少工资答案:B二、简答题1. 简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必需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决定。

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这一理论揭示了商品交换的基础,即等量劳动时间的交换。

2. 马克思如何解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剥削”?答案: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并利用劳动力创造的剩余价值来实现利润。

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仅相当于工人劳动力的再生产成本,而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远超过其工资,这部分超出的价值即为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三、论述题1. 论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

答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和周期性。

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引起的,即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导致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进而引发经济危机。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特征,并且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危机的频率和强度会不断增加。

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积累”的论述是什么?答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

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不断扩大资本规模,从而实现资本的积累。

《〈资本论〉选读》习题集和答案(完整版)

《〈资本论〉选读》习题集和答案(完整版)
C.使用价值就是商品体本身,有质和量的规定D.使用价值是全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8.价值承担者指的是
A.商品的使用价值 B货币 C抽象一般劳动 D价格
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
A.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B.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须的劳动时间
C.补偿旧价值的劳动时间D.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
10.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C.实际上的强制关系 D.互利、互惠关系
30.必要劳动时间是
A.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时间 B.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C.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 D.补偿预付资本价值的劳动时
31.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
A.压低工人工资得到的 B.提高劳动强度得到的
C.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得到的 D.延长工作日得到的
32.商品生产过程是
A.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D.旧价值转移过程与新价值创造过程的统一
3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
A.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 B.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
C.旧价值的转移过程与新价值的创造过程 D.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
34.马克思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根据是
D.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必须具有商品世界的统一的从而是一般的相对价值形式
16.理解货币形式的困难,无非是理解
A.一般等价形式的困难 B.扩大的价值形式的困难
C.简单的价值形式的困难 D.一般相对价值形式的困难
17.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指
A.商品经济关系的颠倒反映B.一种宗教C.一种现实的经济关系D.一种社会意识
14.为什么说 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
15.《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的中心内容及理论结构。

资本论重点考试题及答案

资本论重点考试题及答案

资本论重点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

A. 资本与劳动的矛盾B.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C. 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D.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答案:B2. 马克思提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决定的。

A. 商品的交换价值B. 商品的使用价值C. 商品中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 商品的稀缺性答案:C3.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将资本分为()。

A.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B. 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C. 生产资本和流通资本D. 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答案:A4.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的来源是()。

A.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B. 工人的劳动C. 资本家的投资D. 工人的超额劳动答案:B5. 《资本论》中提到的“绝对剩余价值”是指()。

A. 通过延长工作日来增加剩余价值B. 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增加剩余价值C. 通过减少工人工资来增加剩余价值D. 通过增加资本投入来增加剩余价值答案:A6.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

A. 生产过剩B. 资本积累C. 资本的集中与垄断D.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答案:D7.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的工资是()。

A. 工人劳动的价值B. 工人劳动的价格C. 工人劳动的交换价值D. 工人劳动的使用价值答案:B8.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将资本的积累过程称为()。

A. 资本的扩张B. 资本的循环C. 资本的再生产D. 资本的积累答案:C9.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追求的是()。

A. 利润最大化B. 工资最大化C. 劳动生产率最大化D. 资本积累最大化答案:A10. 《资本论》中,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这种波动被称为()。

A. 商业周期B. 经济周期C. 工业周期D. 资本周期答案:B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题)1. 简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的描述。

资本论复习题(解析)

资本论复习题(解析)

资本论复习题(解析部分)1、为什么“贮藏货币的欲望按其本性是没有止境的”的?答:因为:货币具有二重性,(1)货币具有质的无限性。

即从货币的性质来说,它是一般等价物或商品价值的代表,可以购买任何商品,不受限制;(2)货币具有量的有限,即货币量少,不能购买更多的东西。

货币二重性的矛盾,促使人们不断地贮藏货币。

2、为什么商品转化为货币是“商品的惊险跳跃”?答:为交换而生产的商品,必须转化为货币,从而商品生产经营才能维持和发展。

但是,商品转化为货币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商品销售有困难有风险。

推销商品为什么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马克思就此做了精彩的论述。

从商品的使用价值方面看:(1)一种商品的生产一般不是独家生产独自经营的,同行会不断增加,因而它在竞争中售卖并不容易。

(2)即使生产新产品,投放到市场上也未必能立即引起消费者的需求而成为社会需要,因而也难以出卖。

(3)即便生产的商品是社会需要的,也不能保证全部售完。

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不断更新,可能被类似的、性能更好的商品所取代。

(4)社会对于商品的需要量是有限度的。

在竞争中,有些商品将成为多余。

从商品价值方面看:(1)生产技术改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如果使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将会降低商品的价值量,那么,在这之前生产的该种商品就不能实现原来的价值。

(2)即使单个商品是按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的,但在一定时期内,如果生产这一种商品的总量超过了社会必要总量,那末,在这种商品总量上所消费的、过多的劳动时间也就不能形成价值。

3、为什么说“货币天然不是金银,金银天然是货币”?答:之所以说“货币天然不是金银”,是因为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而之所以说“金银天然是货币”,是因为金和银是自然界早已存在的,他们具有便于携带、价值大、质地软且均匀、容易分割等特点,最适合充当一般等价物。

当一般等价物发展到金银的阶段,首选就是金银。

资本论考试题及答案

资本论考试题及答案

资本论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资本论》的作者是:A. 亚当·斯密B. 卡尔·马克思C. 大卫·李嘉图D.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答案:B2. 《资本论》中,马克思分析了哪种商品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A. 黄金B. 劳动力C. 石油D. 土地答案:B3.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产生于:A. 商品流通领域B. 生产领域C. 资本流通领域D. 消费领域答案:B4. 下列哪一项不是《资本论》中提到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A. 创造使用价值B. 实现价值增殖C. 创造交换价值D. 创造剩余价值答案:A5.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劳动过程”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工人的劳动B. 劳动对象C. 劳动资料D. 资本家的管理答案:D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资本论》中提到的“商品的二重性”是什么?答案: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到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二重性。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满足人类某种特定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物质内容,与商品的物质形态不可分割。

价值则是商品作为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的社会属性,它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是如何定义“剩余价值”的?答案: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定义剩余价值为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超过其劳动力价值(即工资)的那部分价值。

这部分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是资本家获得利润的来源。

3. 描述《资本论》中提到的“资本积累”的过程。

答案:资本积累是指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不断扩大资本规模的过程。

这一过程涉及到剩余价值的实现、资本的再投资以及生产规模的扩大。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和阶级矛盾加剧的根本原因。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的分析。

资本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资本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资本论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选题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B. 资本与劳动的矛盾C. 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D.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答案:D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剩余价值的来源是:A. 工人的劳动B. 资本家的投资C. 资本家的技术革新D.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答案:A3. 资本积累的过程是:A. 资本家不断增加资本的过程B. 工人工资不断提高的过程C. 资本家不断获取剩余价值的过程D. 资本家不断减少工人数量的过程答案:C二、多选题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资本的原始积累方式包括:A. 土地的掠夺B. 奴隶贸易C. 殖民掠夺D. 封建地租的积累答案:A、B、C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两种形式,它们是:A. 简单再生产B. 扩大再生产C. 资本积累D. 资本消耗答案:A、B三、判断题1.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历史上最进步的生产方式。

答案:正确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答案:正确四、简答题1. 简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的定义。

答案:资本是用于生产过程中,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它是一种生产关系,体现在货币、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上,通过购买劳动力并将其与生产资料结合,创造出超过其自身价值的新价值。

2. 描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

答案: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导致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进而引发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五、论述题1. 论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的看法。

答案: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性,它通过提高生产力和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取代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

《资本论》复习题

《资本论》复习题

《资本论》复习题目录《资本论》复习题 (1)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2、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3)3、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4)4、大机器生产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什么影响? (5)5、资本积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什么影响? (8)6、马克思通过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得出什么结论?97、简述从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化过程。

(10)8、简述利润趋向下降规律。

(13)9、简述马克思的地租理论。

(14)10、简述竞争对劳动力价值与价格的影响。

(16)11、简述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 1712、全体资本家是如何瓜分剩余价值的? (18)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价值----------------抽象劳动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货币的产生与发展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4)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逻辑线索和基础地位:(1)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比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是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2)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概括地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规律的基础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和政治主体地位的学说。

马克思从“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入手,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

资本论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资本论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资本论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资本论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商品的二重性”指的是:A. 使用价值和价值B. 价值和交换价值C. 交换价值和价格D. 价格和价值答案:A2.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A. 劳动与资本的矛盾B. 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C.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D. 资本的积累与消费的不足答案:C3.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剩余价值的来源是:A. 工人的劳动B. 资本家的投资C. 资本的积累D. 市场的扩大答案:A4.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A. 技术进步B. 资本的过度积累C. 工人阶级的贫困化D. 生产过剩答案:D5.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资本的有机构成”是指:A.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B. 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比例C. 资本的总价值与总产量的比例D. 资本的总产量与总价值的比例答案:B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6. 简述马克思关于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

答案: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7. 解释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答案:劳动力商品是指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能力。

其特点包括:(1)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创造新价值的源泉;(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工人生活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3)劳动力商品的使用可以创造出超过其自身价值的新价值,即剩余价值。

8. 马克思如何论述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关系?答案:马克思认为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也是其发展的动力。

资本积累意味着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不断扩大资本规模。

资本积累导致生产规模的扩大,进一步加剧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最终可能导致经济危机。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9. 论述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

资本论重点考试题及答案

资本论重点考试题及答案

资本论重点考试题及答案1. 资本论的作者是谁?答案:卡尔·马克思。

2. 资本论的全称是什么?答案:《资本论》全称为《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

3. 资本论首次出版于哪一年?答案:1867年。

4. 资本论主要分析了哪种社会形态?答案:资本主义社会形态。

5.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哪些基本理论?答案: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资本积累论等。

6. 资本论中“商品”的定义是什么?答案: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7. 马克思如何定义“劳动力”?答案:劳动力是能够创造新价值的劳动能力。

8. 在资本论中,什么是“剩余价值”?答案: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价值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部分。

9.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是什么?答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10. 资本论中提到的“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有什么区别?答案: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延长工作日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

11. 资本论中提到的“资本有机构成”是什么?答案:资本有机构成是指资本中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

1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如何解释“资本积累”?答案:资本积累是指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不断增加资本的过程。

13. 资本论中提到的“资本周转”是什么意思?答案:资本周转是指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循环和周转。

14.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如何分析“经济危机”?答案: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必然结果,周期性地爆发。

15. 资本论中提到的“无产阶级”是指什么?答案:无产阶级是指没有生产资料,只能出卖劳动力的工人阶级。

16.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哪些对未来社会的设想?答案: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一个没有阶级对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

17. 资本论中提到的“商品拜物教”是什么?答案:商品拜物教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将商品神秘化,赋予其超越其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属性。

资本论整理考试题

资本论整理考试题

资本论整理考试题一、选择题1、在以下四个选项中,哪一项最能准确地描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A.劳动决定价值,土地决定利润B.劳动创造价值,资本决定利润C.劳动创造价值,土地决定利润D.劳动决定价值,资本决定利润2、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他对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的描述是:A.扩大再生产B.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C.剩余价值的生产D.自然经济的瓦解3、下列哪一项不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观点?A.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统一B.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C.剩余价值产生于生产领域D.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二、简答题1、请简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2、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如何理解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3、请阐述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应用。

4、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三、论述题1、请结合马克思的《资本论》,阐述你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的理解。

2、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下,论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在解释现代资本主义经济问题中的重要性。

3、根据马克思的观点,论述如何理解和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论》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

《资本论》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第一卷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第二卷在资本生产过程的基础上研究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第三卷讲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分别研究了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这一卷讲述的内容达到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高度统一,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观。

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革命,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提供了锐利的武器。

资本论总复习题含答案

资本论总复习题含答案

资本论总复习题含答案资本论复习题(简答部分)1、简述《资本论》的根本观点及其实践意义?答:《资本论》的根本观点:(1)经济的社会形态即社会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2)经济的社会形态发展变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是"自然史的过程"。

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可能从来就有和永世长存。

它是历史的产物,根本不是从来就有的,它还必然在历史过程中消亡,根本不会永世长存。

其实践意义在于:指导我们在社会实践中,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

正如近代封建社会必然被资本主主义社会代替那样,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仍然要继续发展。

因此,我们要从社会发展规律上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要坚信无论现代社会发展历程何等曲折,都逆转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

2、如何概括商品的含义?答:可以概括为:(1)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2)商品是其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3、什么是资本?研究资本有何实践意义?答: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研究它的实践意义:在于启发我们拓宽认识和具体操作资本。

资本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独有的。

资本原来是货币,货币投入生产经营实现增殖就变成资本了。

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就已存在资本。

事实表明,资本也存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

因为公有制经济同样需要投入货币实现增殖,因而,投资要作为资本来经营。

4、什么是资本循环?马克思是怎样阐述资本循环过程的?答:企业的投资,在生产经营中离开出发点,经历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就叫资本循环。

从货币形式出发的资本循环过程,经历三个阶段,采取三种形式,行使三种职能,从而体现购、产、销的统一。

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第一种形式是货币资本形式,第一种职能是购买职能。

在购买阶段上的企业投资,以货币资本的形式出现,其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企业提供生产要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选读》复习提要一、填空题1、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于摩塞尔河畔的(特利尔)市。

2、马克思1836年10月在( 柏林大学法律系)注册入学,同时加入(青年黑格尔)俱乐部。

3、马克思(1841)年4月获得(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区别》4、马克思1842年4月为( 《莱茵报》)撰稿,10月起担任( 主编)。

5、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年),生于莱茵省的纺织工业中心巴门。

在一个笃信宗教的纺织(工厂主)的家庭长大。

6、马克思和恩格斯终生走在建党的征途上。

( 1848年)共同发表(《共产党宣言》。

)7、1883年3月14日下午,马克思在他的安乐椅上静静地长眠了。

他安葬在( 伦敦的海格特 )公墓,和(他的夫人)葬在一起。

8、1867年9月14日科学巨著(《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

9、《资本论》第四卷是在恩格斯去世以后,由( 考茨基编纂),于1905—1910年,以(《剩余价值理论》)为题,分三册先后出版的。

10、《资本论》的副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

1872年,《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一个外文译本(俄文版),在马克思的亲自指导下于彼得堡正式出版;11、《资本论》第二卷(1885 年),《资本论》第三卷(1894 年)由恩格斯编辑出版。

12、第一卷的卷名是(《资本的生产过程》)主要阐明在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是怎样被生产出来的。

13、第二卷的卷名是(《资本的流通过程》),主要阐述通过流通怎样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

14、第三卷的卷名是(《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通》)马克思通过对资本运动的各种具体形式的分析,阐明了(剩余价值)怎样在资本主义各个剥削集团之间进行分配。

15、《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共七篇25章,可分作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篇1-3章,(劳动价值理论):第二部分即二到六篇4-20章,(剩余价值理论);第三部分即第七篇,包括21-25章,(资本积累理论)。

16、《资本论》第二卷共(三篇二十一章),可分作两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一、二两篇,第一篇《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循环》包括第一至六章;第二篇《资本的周转》,包括第七至第十七章主要论述个别资本流通的形式和条件。

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篇,即(《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包括第十八至二十一章。

主要论述了社会资本流通的形式和条件。

二、名词解释(人物与事件)1、波恩大学:马克思的母校,位于德国北部的波恩市,其前身为科隆选帝侯国学院。

波恩大学法律学院是波恩大学最古老的四个学院,法律专业在德国排名前三,是波恩大学的王牌专业。

马克思在这里读完大一。

2、柏林洪堡大学:马克思的母校。

是德国首都柏林最古老的大学,于1809年由普鲁士教育改革者洪堡兄弟创立,是第一所新制的大学,拥有十分辉煌的历史,对于欧洲乃至于全世界的影响都相当深远。

3、青年黑格尔派:19世纪30年代黑格尔哲学解体过程中产生的激进派,亦称黑格尔左派。

旨在批判黑格尔哲学中的保守倾向,力图从其辩证方法中引申出革命和无神论。

马克思在柏林大学读书期间,是青年黑格尔俱乐部的主要成员。

4.《莱茵报》:《莱茵政治、商业和工业日报》的简称。

马克思从1842年4月为该报撰稿,并于同年10月15日开始担任主编。

1843年1月,普鲁士国王威廉四世查封《莱茵报》。

3月31日,《莱茵报》出版了最后一期。

6、巴黎手稿:1843年秋,马克思在巴黎开始系统地研究政治经济学。

所写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等著作,包含了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初成果。

为以后《资本论》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因上述手稿在巴黎完成而被称为巴黎手稿。

7、伦敦手稿:1849—1858年。

马克思1849年定居伦敦后,完成了篇幅巨大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又名《1857—1858政治经济学手稿》即伦敦手稿。

这实际上是《资本论》的第一个手稿。

8【重点】、六册结构:马克思计划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一总题目下写六本书。

(1)资本;(2)土地所有制;(3)雇佣劳动;(4)国家;(5)对外贸易;(6)世界市场。

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上述计划中第一本书的第一部分,它是后来出版的《资本论》的初篇,而《资本论》则是它的续篇。

三、历史唯物主义经典文本(《“资本论”选读》第19-21页。

)【1,2】【 3,4】【1,3】1、社会结构理论:马克思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这就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范畴的系统化出处。

2、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马克思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这段话就是马克思从动态角度来描述社会发展机制的思想和理论依据,也是“社会基础矛盾理论”的文献出处。

3、社会评价理论。

马克思认为:在考察社会变革时,“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

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4、社会形态理论。

是马克思主义借助社会基本矛盾理论运动规律对不同的社会形态进行划分的结果。

马克思指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从最为简约的意义上说,经济组织方式、劳动生产方式、技术发展水平是我们衡量不同社会形态的主要依据,它们最具有“经济”性质和特征。

四、难句注释1、b“不仅活人使我们受苦,而且死人也使我们受苦。

死人抓住活人!”(《〈资本论〉选读》第23页)这是一个比喻,“活人”指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死人”指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腐朽的落后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这里是说在西欧大陆国家“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除了现代的灾难而外,压迫着我们的还有许多遗留下来的灾难。

”当然,在更深的意义上,,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看,这里的“死人”是指“资本”,“活人”是指劳动者。

按照固化在过去已死亡的、被对象化的劳动上的资本的价值,劳动者被牢牢束缚,并被榨取剩余劳动,也就是资本家无偿获得剩余价值。

随着《资本论》学习的深入,“死人抓住活人”会作为阐述资本的一个表现形式出现。

这既是资本本来面目的真实写照,也是资本本质的生动再现。

2、a“我决不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不过这里涉及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

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

同其他任何观点比起来,我的观点是更不能要个人对这些关系负责的。

”(《〈资本论〉选读》第23页)同其他所有学派和学说相比,《资本论》的立场是个人对社会制度不负任何责任,相反的可以说“社会地位造人”。

正是因为这种唯物史观的立场,我们才能理解社会各阶层的人。

不管一个人的人格多么优秀或多么龌龊,一旦进入这种经济关系之中,就立刻变成“魔鬼”。

在资本主义商品货币经济中,它的组织结构将人变成了资本家。

所谓“经济范畴的人格化”就是这个意思。

”3、“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第1卷,第8页)这里所说的“生产方式”,并不是斯大林后来所揭示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体,而是指生产力的表现方式,也就是指生产的社会形式即生产关系。

前面所讲的“生产方式”是指广义的生产关系,后面所讲的与这种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是指狭义的生产关系,即直接生产过程中的人和人的关系,后面的与这种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交换关系”,是指产品的交换关系。

这种交换关系也是广义的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马克思认为“一定的分配关系只是历史规定的生产关系的表现”(第3卷,第997页),所以不能认为马克思的上述有关《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论述中不包括分配关系,而只能看作当马克思提到生产关系时,同时也就把分配关系包括在内了。

综上,《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五、经典解析A卷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教材第43页)这是《资本论》开篇第一句话。

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第一,历史的维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从商品经济发展而来的。

马克思说过:“一定范围的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从而商业的一定发展程度,是资本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起点。

”这就是说,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在小商品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

从历史上看,先有商品,而后产生货币,然后货币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才转化为资本。

所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须从分析商品开始。

第二、在现实的维度,资本主义社会不仅一切劳动产品成了商品,,而且连人的劳动力也成了商品,商品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

所以,要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就必须从这个最基本的客观事实出发。

第三,从商品开始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唯物辩证法在《资本论》中的具体运用。

正是因为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经济的普遍存在出发,才能抓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

从解剖商品开始,首先分析商品的二重性,进而分析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构筑了《资本论》的理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剩余价值的伟大发现及理论的全面阐发,最终构筑并完成了庞大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大厦。

C卷2.“只有了解了资本的内在本性,才能对竞争进行科学的分析”。

(教材第91页)这个问题是马克思在第十章中分析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时提出来的。

如果我们对相对剩余价值形成有一个概括地理解,这个问题就不言而喻了。

(1)马克思说:“我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作相对剩余价值。

”在这里,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价值。

而劳动力价值是由工人及其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构成的,要降低这些生活资料价值,就必须提高生产这些生活资料以及和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有关部门的劳动生产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