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与偃师景山
中原历史名人与新世纪的中原
![中原历史名人与新世纪的中原](https://img.taocdn.com/s3/m/c3388c2e4693daef5ff73d6a.png)
中原历史名人与新世纪的中原地处中原,位居“天下”之中的河南,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逐鹿中原”,“问鼎中原”,中原成为天下士人向往与交流的中心。
中原,长时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原文化,是中国乃至世界当时最先进文化的代表与象征。
中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也是历史上许多名人诞生与成长的地方。
中原历史名人的界定包含两重含义:一是籍于中原,根在中原的名人,他们可能有相当一段时间流寓在外,但在思想行为方面,仍然具有较多的中原特性;一是籍于中原以外地区,但长期在中原地区活动并在中原地区留下大量的活动遗迹,他们的思想行为已经与中原结下较多的文化情结,值得中原引以为豪。
中原地区厚重的文化积淀的表现之一,便是拥有丰厚的历史名人资源,这种有别于其他省区的独特的资源特点,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新世纪中原经济文化发展的桎梏。
认真、科学而又有序地挖掘中原历史名人资源,不能仅仅单纯理解为“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功利目的,而且应与“以德治国”的新思路相吻合,为新世纪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全面振兴开辟更加广阔的天地。
一、中原历史名人辈出。
据著名学者丁文江先生对“二十四史”中立有列传的历史人物的籍贯进行考证,共有5700余人。
其中西汉时期,河南籍名人39人,占19%,在各省中名列第二;东汉时期,河南籍名人170人,占37,名列第一;唐代,河南籍名人219人,占17%,名列第三;北宋时期,河南籍名人324人,占22%,名列第一;南宋时期,河南籍名人37人,占6%,名列第四;明朝,河南籍名人123人,占7%,名列第四;汉唐宋明,河南籍名人912人,占总数的15.8%,名列第一。
王天兴先生等主编的《河南历代名人辞典》,收录自传说时代至现代的名人3730人,其中清代及以前3057人,各代分别为:先120 ,秦汉时期422人,魏晋南北朝时期365人,隋唐五代时期548人,宋辽金元时期756人,明清时期846人。
范仲淹介绍200字
![范仲淹介绍2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735b9364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9f.png)
范仲淹介绍200字
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皇佑四年(1052 年)。
范仲淹,字希文。
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十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
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
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
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ce7d9833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92.png)
范仲淹的故事范仲淹的故事(范仲淹轶事典故)北宋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范仲淹回乡祭拜范氏宗祠。
在苏州祖宅住了几天后,范仲淹决定在苏州南园旁边买一块地,在此处盖一处房屋,待老迈时回乡居住。
按照家乡的风俗,在破土动工之前,范仲淹请了风水先生瞧一瞧,风水先生告诉范仲淹:“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如果在这里盖房子,将来的子子孙孙必定科举及第,世代将相,荣华不绝。
”如果换做旁人,必定喜出望外,没想到的是,范仲淹听完,立即打消了盖宅子的念头。
大家很不理解,范仲淹解释说:“吾家有其贵,敦若天下之士咸教育于此,贵将无已焉。
”范仲淹的意思是说:这块宝地,如果我自己盖私宅,只能富贵我一家而已。
如果盖成苏州的府学,苏州的学子都来此地读书,将来必定人才辈出。
一年后,范仲淹奏请朝廷,将南园之地建为“府学”。
此后数百年,苏州府学对苏州乃至全国的影响非常深远。
宋元明清四代,苏州一共出了43位状元,其中一半来自苏州府学。
除了状元外,其他进士多达上千人。
郑元祐在《学门记》评价:“天下郡学莫盛于宋,然其始衣于吴中,盖范文正公以宅建学,延胡安定为师,文教自此兴焉。
”意思是说,宋朝的地方官学之所以能兴盛起来,起始于范仲淹在苏州建立的府学。
苏州府学发展起来后,天下文教才兴盛!范仲淹作为中国历史上亿万读书人之一,他的一个决定,极度繁荣了中华文化。
他的格局和贡献,非常人能比。
今天,笔者饱含感动之泪,来带大家认识一位几乎“圣人”的范文正公!一、认祖归宗——游子未归春又老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
在范仲淹之前,苏州范氏并没有什么名气,而且,范仲淹是后期才认祖归宗的,在很长一段时间,范仲淹并不姓范,而是姓朱。
《宋史·范仲淹传》记载: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
用现在的话说,范仲淹的命并不好。
他两岁的时候,父亲范墉便去世了。
母亲谢氏带着他改嫁给了一个叫朱文瀚的读书人。
继父朱文瀚对他很好,给他取名为“朱说”。
在范仲淹中举之前,他一直认为自己是朱文瀚的儿子。
范仲淹苏州十咏简介
![范仲淹苏州十咏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1e084f5f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17.png)
范仲淹苏州十咏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号东篱,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
他的《苏州十咏》是描绘苏州风貌的一组诗歌,展现了苏州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间风情。
《苏州十咏》包括以下十首诗。
1.《吴门怀古》:描绘了苏州古城的历史变迁,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业绩的敬仰之情。
2.《虎丘山》:描绘了虎丘山的壮丽景色,以及苏州人民的生活乐趣。
3.《石湖夜泊》:描述了夜泊石湖的宁静美景,表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
4.《寒山寺》:以寒山寺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5.《苏州怀古》:通过对苏州古建筑的描绘,展现了苏州的历史底蕴。
6.《太湖秋思》:以太湖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7.《鹤舞九皋》:描绘了苏州人民欢庆丰收的场景,展现了民间风情。
8.《木渎古镇》:描述了木渎古镇的美丽景色,表现了古镇的宁静与古朴。
9.《赏梅》:描绘了苏州人民赏梅的习俗,展现了民间生活的乐趣。
10.《夜泊牛渚怀古》:以牛渚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业绩的敬仰之情。
《苏州十咏》是范仲淹晚年创作的一组重要作品,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展现了苏州的自然风光,又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
这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被誉为描绘苏州风貌的佳作。
范仲淹苦读的故事
![范仲淹苦读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33732fb7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3d.png)
范仲淹苦读的故事(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范仲淹苦读的故事范仲淹苦读的故事(4篇)范仲淹苦读的故事1【原文】范仲淹少贫,读书长白山僧舍(1)作粥一器,经宿遂凝(2)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两块,断齑数十茎啖之。
偃师历史故事4个_历史故事
![偃师历史故事4个_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32bffe3f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b3.png)
偃师历史故事4个偃师因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东征伐纣在此筑城"息偃戎师"而得名,先后有夏、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七个朝代在此建都。
所以这座古都流传着很多历史故事,下面就跟小编来看一下吧!偃师历史故事之薛瑄:刚正廉洁薛夫子在我市薛姓家谱中,记录有一位祖籍偃师的学者薛瑄。
薛瑄(1389-1464年),字德温,号敬轩,明代思想家,著名理学大师,河东学派创始人,曾任大理寺正卿、礼部侍郎、翰林院学士等职。
薛瑄自幼聪明,过目成诵。
十二岁作诗赋,后拜著名理学家魏希文、范汝舟为师,“尽焚所作诗赋”,潜心研究理学,造诣很深。
永乐十八年(1420xx年),薛瑄河南乡试第一,次年中进士,官拜御史。
薛瑄为官清廉,任监察御史5年,才在京城买了两间小屋。
东墙无窗,昏暗狭小。
儿子薛淳找来一辆破车,拆掉辕木,以中间方格为窗棂,在墙上掏洞,对付着装了一个窗户。
薛瑄很欣赏儿子的创造,挥笔写了文章《车窗记》:“吾之屋,可谓陋矣。
然安之而忘其陋,居虽小而心则大也。
”明宣德三年(1420xx年),薛瑄受命为湖广道监察御史并监督沅州银场之职,管辖湘西12县银矿。
当时各级官员贪污贿赂成风,薛瑄到沅州第二天,便在府门悬挂告示:“有雪松还劲,无鱼水自清。
沅州银似海,岂可忘清贫?”薛瑄明察暗访,黜罚贪官污吏,治银矿,减赋税,反腐清弊3年,卓有成效,当地百姓感恩戴德,家悬薛瑄画像,为他祈福。
薛瑄因在白鹿洞讲学,深受欢迎,人称“薛夫子”。
薛瑄任南京大理寺少卿时,太监袁诚拉拢薛瑄,送精致檀香木扇子。
薛瑄以唐德宗宰相陆贽拒收马鞭之类的故事正言拒绝。
明英宗时期,宦官王振弄权,满朝公卿讨好王振,唯独薛瑄不肯趋炎附势。
一个指挥使之妻被告毒害亲夫案,屈打成招。
薛瑄调查,指挥使的死与其妻无关,再三驳回。
因案涉王振侄子,王振找人诬告,将薛瑄下狱定死罪,后王振担心引起民愤,加上群臣求情,薛瑄免罪释放。
薛瑄被放归故里,闭门不出,设馆授徒。
后明代宗即位(1449年)又起用薛瑄任大理寺丞。
洛阳九县简介
![洛阳九县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3c948ef0941ea76e58fa0470.png)
洛阳九县简介1)偃师;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攻取朝歌,灭掉商朝。
武王回师镐时,认为天下已经太平,决定偃师息戎。
于是“放马华阳”,兵车入库,表示不再打仗。
历史上先后有夏、商、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七个朝代在此建都,是国内已知建都朝代最多的县级市。
著名的夏都斟鄩—二里头;商都西亳—尸乡沟就在偃师境内,陇海铁路和连霍、太澳高速公路穿境而过,310和207国道在此交汇贯通;偃师也是唐代高僧玄奘宋代命相吕蒙正的故乡,以及商汤王冢、伯夷、叔齐墓、吕不韦墓、齐田横墓、王铎墓、颜真卿墓、唐太子李弘冢、杜甫墓等;偃师市有各类企业1.6万家,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有影响的钢制家具、制鞋、针织、农用摩托车四大特色产业生产基地。
偃师的特产是银条,据《偃师县志》记载,明朝弘治年间,偃师银条曾为宫廷贡品。
目前,偃师银条产量占全国银条产量的95%以上。
产品远销泰国、越南、蒙古、俄罗斯等8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客商欢迎,被称为“世界奇菜”综合经济实力全省排序,由1992年的第八位跃居第四位,成为全省的“五虎上将”。
2)孟津;。
“孟津”一词由来已久,因夏朝为孟涂氏封国,谓“孟地”,其地置津、故称“孟津”,是河洛文化的发祥地,有“河图之源、人文之根”之说,龙马负图、伏羲画卦、八百诸侯会盟、伯夷叔齐扣马谏等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
有以汉光武帝陵、魏孝文帝陵,也是明朝宰相王铎的故乡。
陇海铁路纵贯全境,焦枝铁路在孟津设有3个车站;连霍高速公路,太澳高速、洛阳西南绕城高速、310国道、207国道、洛常公路等交通干线在境内纵横交叉。
北临著名的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和西霞院水库,孟津工业基础雄厚,形成了电力、钢铁、机械制造、冶金建材、化工化纤、农副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支撑的县域工业框架体系,特色产品有;生生乳业、优质孟津梨、常袋红提葡萄、会盟“荷花节”等。
3)伊川;相传神农时,伊川县地域即有一国之称,唐尧时称伊侯国,虞舜时称伊川。
夏代称豫州伊阙地,周襄王时名伊川,战国时称伊阙,后改新城。
范仲淹的故事简短
![范仲淹的故事简短](https://img.taocdn.com/s3/m/76dea5b5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00.png)
范仲淹的故事简短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北宋吴县(今属江苏)人,是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他自幼丧父,随母改嫁至长山朱家,后恢复原姓。
范仲淹少年时在醴泉寺苦读,生活清贫,以稀粥和咸菜为食。
他的学问和品行受到戚同文的赏识,进入南都学舍深造。
范仲淹的政治生涯充满波折,他曾因直言进谏而被贬。
在宋仁宗时,他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在面对西夏的威胁时,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经略陕西,改革军事制度,加强了边防,赢得了军中和民众的尊敬。
范仲淹还是一位文学家,他的《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千古名句,体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他的作品富于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
范仲淹的一生,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文学上,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范仲淹文言文小故事
![范仲淹文言文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82579c6d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79.png)
范仲淹文言文小故事范仲淹文言文小故事范仲淹,中国北宋文学家。
1015年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1043年呈上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1046年创作了个人代表作《岳阳楼记》。
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范仲淹文言文小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
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
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
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
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
仲淹极言之,且日:“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寻通判河中府,徙陈州。
拜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还,判国子监,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
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日:“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
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夷简不悦。
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日:“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
当渐广储蓄,缮宫室。
”帝问夷简,夷简日:“此仲淹迂阔之论也。
”仲淹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政。
且日:“汉成帝信张禹,不疑舅家,故有新莽之祸。
臣恐今日亦有张禹,坏陛下家法。
”夷简怒诉日:“仲淹离间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党也。
”仲淹对益切,由是罢知饶州。
殿中侍御史韩渎希宰相旨,请书仲淹朋党,揭乏朝堂。
于是秘书丞余靖上言日:“仲淹以一言忤宰相,遽加贬窜,况前所言者在陛下母子夫妇之间乎?陛下既优容之矣,臣请追改前命。
”明年,夷简亦罢,自是朋党之论兴矣。
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
仲淹顿首谢日:“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范仲淹的名人故事精选
![范仲淹的名人故事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215a1885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89.png)
范仲淹的名人故事精选
摘要:
一、范仲淹的生平背景
二、范仲淹的名人故事
1.幼年经历
2.刻苦学习
3.为官生涯
4.后世影响
正文:
范仲淹,原名朱说,字希文,江苏吴县人,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他的生平充满了传奇色彩,幼年时期的艰苦经历、刻苦学习以及为官后的业绩都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
在范仲淹两岁时,父亲离世,母亲因家贫无力谋生,只好带着他改嫁。
及长,范仲淹得知此事后,为了追求自己的姓氏和人生目标,毅然决定离开继父家庭,寄居佛寺苦读。
在佛寺的日子里,范仲淹守持净戒,闻佛正法,刻苦自励,发愤精进。
范仲淹成年后,他的才华得到了广泛认可,逐渐步入政坛,成为北宋朝廷的杰出官员。
他提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以仁人志士的节操影响着后世。
在他为官期间,范仲淹积极推行新政,整顿官僚机构,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国家经济繁荣。
范仲淹不仅在政治上有杰出成就,还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
他的诗词作品
韵味独特,内涵丰富,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此外,他还是一位热心的教育家,创办了著名的“范文正公书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范仲淹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但他始终坚守信念,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范仲淹的故事不仅教会了我们如何面对人生的困境,还告诉我们要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的来说,范仲淹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但他始终坚定信念,努力拼搏,成为了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政治家、文学家和教育家。
【doc】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在“庆历新政”中推行失败的原因新解及其对当代改革的启迪
![【doc】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在“庆历新政”中推行失败的原因新解及其对当代改革的启迪](https://img.taocdn.com/s3/m/e02aed5c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f3.png)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在“庆历新政”中推行失败的原因新解及其对当代改革的启迪范仲=奄《答手谄条陈十事》在"庆历新政"中推仟失败的原因新解及其对窗代改革的启迪郑志强摘要:以往的研究文献,对范仲淹的改革十策在"庆历新政"中推行失败原因的探讨上.泛泛地正面肯定范仲淹提出的改革计划,并把改革失败的原因一般归咎于既得利益集团所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反对.这种观点已成为对"庆历"改革失败原因的主流解读.本文认为.这种解读并不深刻."庆历新政"很快失败的原因主要有四点:(1)改革的观念只是仁宗皇帝一时的热血冲动,改革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包括仁宗本人在内的整个赵宋王室权势家族中形成共识.(2)改革的观念虽然在上层士大夫精英群体中有了思想火花,但在整个士大夫上层和中下层并没有在改革的目标以及所应遵循的原则,方法和步骤等方面达成思想和认识上的共鸣.(3)这次改革缺乏必要的组织力量准备.(4)缺乏对诸项改革事业从发动到完成的时间预期,先后顺序及具有可操作性的保证措施的规划与设计.关键词: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原因;当代启示中图分类号:K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0)02—0095—04以往的研究文献.对范仲淹的改革方略及在"庆历新政"失败原因的探讨上,泛泛地正面肯定范仲淹提出的改革计划,并把改革失败的原因一般归咎于既得利益集团所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反对.这种观点已成为对"庆历"改革失败原因的主流解读.如曾巩在《范仲淹传》中说:"(范仲淹)既欲改制,故忌者众,而侥幸者不便,因出宣抚,遂罢政事焉."①范成大在《范仲淹传略》中亦云:"(仲淹)退而条列时所宜先者十数事上之,侥幸之人皆不便,因相与腾口,而嫉之者亦幸外有言,喜为之佐佑.会边奏有警,即请行,乃以为河东,陕西宣抚使."嘲兑脱在《宋史?范仲淹传》中说:"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幸滥.考覆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论者以为不可行.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幸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明党之论浸闻上矣.会边陲有警,因与枢密副使富弼请行边."③在当今学者所着范仲淹研究论着中,亦多持此种观点.如方健在《范仲淹评传》中强调:"范仲淹的可贵,并不停留在坐而论道.经过长期思考,他规划了改革蓝图后,就起而救弊,付之实施,一下就把自己推向政治风浪的浪尖漩涡中去.守旧势力的强大,最高统治者的始从终弃,祖宗家法的掣肘限制,使他陷入功败垂成,激流勇退的两难境地."④为避免重复性研究,本文想另换一种视角,用当代政治改革的学理视角.对这些问题进行一次新的尝试性解读.以避免"庆历新政"研究的平面化和单一化,以增加分析研究的多面性和立体性,使这一次改革的失败对后人有更丰富的启迪意义分析一,《答手诏条陈十事》的核心内容在"庆历新政"推行过程中,范仲淹的《答手诏条陈十事》无疑是指导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因为它确实指导了"庆历新政",所以将这一"文件"与"庆历新政"的成败密切联系在一起,是适宜的.江汉论坛2010.2@范仲淹在王权制封建社会三t多年的历史会边奏有警,公即请行,乃以公为河中,堪称廉洁官员的典范,关于这一点,在几百东,陕西宣抚使.至则上书愿复守边.即拜年来的历史研究中已成定论,无庸置疑.我们在资政殿学士,知邻州,兼陕西四路安抚使此撇开他个人的廉政事迹不谈,专门分析总结他其知政事,才一岁而罢,有司悉奏罢公前所担任参知政事后,发起"庆历新政"的核心内容施行而复其故.言者遂以危事中之.赖上察及其失败的根本原其忠,不听我们认为,关于"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及从上述一致的记载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范仲淹失利原因,可以参考的最权威的历史记录,莫过的被快速提拔以及被迫上的新政"十策".是在于富弼和欧阳修的手笔.因为他们都是"庆历新仁宗皇帝多次催促下仓促出台,又在仁宗皇帝的政"的参与者.十分嘉许下"遽下二二府促行"的.就范仲淹的本富弼在《范文正公仲淹墓志铭》中是这样写意看,他并不认为通宜采取急躁的办法来推行快的:速的跨越式改革.l划为在他看来,"天下久安则明年春,召公为枢密副使,凡五让不从,政必有弊者,三J三所不能免."而要真正取得改乃拜之.舆议谓公有经纶之才,不宜局于兵革的成功,范仲淹认为"事大不可以忽致",应府,是秋改参知政事.上倚公右于诸臣,公亦该采取"靡IJ以岁月而人不之为.悠久之道也"务尽所蕴以图报.然天下久安则政必有弊者,也就是说,要反复考量方方面面的因素,以较长三王所不能免.公将剧以岁月而人不知为.的时间段,采取循序渐进之法,在大多数人根本悠久之道也.上方锐于求治,间数命公条当利益不受明显伤害,社会不受明显震荡这样一种世急务来..公始未奉诏,每辞以事大不可忽令人不知不觉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进行积极改良致.于是露薰降手诏者再,遣内臣就政事堂的改革"新政".他认为只有这种方式的"新督取.开龙图阁给纸札.令立疏者各一,臼政",jl三的才是"悠久之道也".面诘者不可数.退日:"吾君求治如此之切,然而,遗憾的是.此时的宋仁宗虽然十分赏其暇岁月待耶?"即以十策上之,盖取士,课识范仲淹的改革蓝图.但也许由于个人意气太吏,减任子,更卫兵,择守宰,谨敕令,厚重,也许是改革的心情过于急切,"上方锐于求农桑之类者.又先时别上法度之说甚多,皆治",所以把一一个本来很好的宏观改革规划,用所以抑邪佞,振纪纲,扶道经世,一一可一种十分不宜的简单操作程序和实施方式给搞砸行.上览奏褒纳.益信公忠耿.不为身谋恤了.身为皇帝,也许仁宗已痛切地认识到种种社也,遽下二府促行.论者渐龃龉不合,作谤会弊端在严重威胁着帝国的生存于是他似乎是害事公知之如不闻,持之益坚.显得坐不住了,"露薰降手诏者再.遣内臣就政明年秋,边奏疑若有警者,公虑帅臣恃事堂督取".在得到了范仲淹迫于无奈提出的和而懈,因恳表按边,即命为河东,陕西宣"十策"的改革规划后,即"遽下二府督行".也抚使⑤就是说,这个宏大的规划只是在范仲淹一人手中欧阳修在《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出炉,然后很快经过皇帝一人批准,并未经其他道碑铭并序》中是这样写的:必要的相关方面如中书门下诸中央机构的讨论,庆历三年春,召为枢密副使.五让不许,酝酿以达成朝廷乃至地方上,中层官吏集团思想乃就道.既至数月,以为参知政事,每进见认识的统一.亦未采取必要的组织,干部,宣传必以太平责之.公叹日:"上之用我者至矣,等系统性准备,就仓促付诸实施了.假如用当代然事有先后,而革弊于久安,非朝夕可也."政治科学理论如控制论,系统论以及多米诺骨牌既而.上再赐手诏,趣使条天下事,又开天效应等综合学理眼光来衡量,似乎这种改革的失章阁,召见赐坐,授以纸笔,使疏于前.公败是必然的惶恐避席,始退而条列时所宜先者十数事上现在需要先同过头来审视,范仲淹在《答手之.其诏天下兴学,取士先德行不专文辞,诏条陈十事》中提出的"十事"也就是改革的十革磨勘例迁以别能否,减任子之数而除滥官,大方略(以下简称"十策"),为什么会得到仁宗用农桑,考课,守宰等事.方施行,而磨勘,如此极端性的赞同以及如此急促的方式推行?其任子之法.侥幸之人皆不便,因相与腾口;实原因很简单.因为这"十策"果真能够落实,而嫉公者亦幸外有言,喜为之佐佑.那就完全符合了北宋王朝的根本利益.以今天的@JIANGHANLUNTAN2010.2眼光看,"十策"虽然包括了国政的许多方面.不去则小人得志.坏而不葺则王者失贤.不肖混但核心内容其实是两个旧而又新,新而又旧的老淆,请托侥幸,迁移不已,中外苟且,百事废大难问题,这就是澄清"吏治"的问题,是通过堕,生民久苦.群盗渐起.劳陛下旰昃之忧者,"精兵简政"和达到减轻宋王朝经济重负,提高岂非官失其正而致其危耶?"⑧(2)自真宗皇帝行政效率的问题;换句话说,是一个通过廉政而始,"恩义渐广,大两省至知杂御史以上,每遇达到精兵简政,从而卸下皇朝身上背负的沉重经南郊并圣节,各奏一子充京官.省卿,监奏一子济政治包袱,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问题充试衔;其正郎,带职员外郎并诸路提点刑狱以我们说"十策"的核心内容是廉政.也许有上差遣者,每遇南郊,奏一子充斋郎.……既奏人会不同意,但事实就是如此.《周礼》明确指得子充京官,明异于庶僚,大示区别.复更每岁出,所谓"廉",并不仅是指行政官吏个人的不奏荐,积成冗官.假有任学士以上官经二十年贪不占,洁静精微的问题.它还包含有更广泛的者,则一家兄弟子孙出京官二十人,仍接次升内容.如《周礼?天官冢宰》:"小宰(注:相当朝,此滥进之极也.今百姓贫困.冗官至多,授于北宋的参知政事)之职:……以听官府之六任既轻,政事不举,傣禄既广,刻剥不暇.审官计,弊群吏之治:一日廉善,二日廉能.三日廉院常患充塞,无缺可补".⑨(3)今"国家乃专敬,四日廉正,五日廉法,六日廉辨."'就是以辞赋取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取小说,考察全国官吏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内容:品行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善与不善,行政能力强与不强,对上下左右和各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在乎教以经济之种行政事务敬与不敬,工作作风正派不正派,是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⑩(4)否遵守法律政令,依法办事有没有失误及辨别是"今之刺史,县令,即古之诸侯.一方舒惨.百非是清楚还是糊涂.而上述六大方面的考察均在姓休戚,实系其人.……今乃不问贤愚,不较能中心词前先加一个"廉"字,即在于强调六项内否,累以资考,升为方面.懦弱者不能检吏,得容均以是否廉洁为必要基础.而所谓"廉"者,以蠹民;强干者惟是近名,率多害物.邦国之"清也","自检也","不贪也","洁不滥浊本,由此凋残.朝廷虽至忧勤,天下何以苏息?"⑩也"(孔颖达语),是"有分辨,不苟取也"(5)"养贤之方.必先厚禄.厚禄然后可以责廉(朱熹语).当然,"廉"还包括有"俭",隅,安职业也.……当物价至贱之时,俸禄不"省","察"的意思.所以说,综合后代学者对辍,士大夫之家,无不自足","在天下物贵之《周礼》中"小宰"即"参执政事"政治职责之后,而俸禄不加,士人家鲜有不穷窘,男不得一的六条考核官吏的解读看,范仲淹为仁宗皇帝婚,女不得嫁,丧不得葬者,比比有之.复于守所上的"十策",原本并不是什么创新,这些内选,待缺之日,衣食不足,贷债以苟朝夕.到官容在《周礼》中对副宰相的职责中早已规定的十之后,必来见逼,至有冒法受赃赊举度日,或不分清楚的.范仲淹此时提出的"十策",原本是耻贩卖,与民争利.既为负罪之人,不守名节.忠于职守,于经典有据,于现实有指,是对"正吏有奸赃而不敢发,民有豪猾而不敢制.奸吏豪本清源首在吏治"观念的重申而已.以今天的眼民得以侵暴.于是贫弱百姓理不得直,冤不得诉光看,范仲淹向仁宗皇帝所提的"十策",说他……刑罚不正……无可奈何.由乎制禄之方有所忠于职守,抓住了皇上要推行"新政"的根本环未至".@(6)"养民之政,必先务农.……今节没错;若要说他是在急躁的皇帝面前搪塞他.国家不务农桑,粟帛常贵.江浙诸路岁氽米六百亦未尝不可;但唯独不能说他找出了在当时的历万石,其所氽之价与辇运之费,每岁共用钱三百史条件下切实可行的创新型的改革路子.下面试余万贯文.又贫弱之民,困于赋敛,岁伐桑枣,作深入分析.鬻而为薪.劝课之方,有名无实.故粟帛常贵,先说忠于职守这一方面.在《答手诏条陈十府库日虚,此而不谋,将何以济?"⑩(7)"我事》中,范仲淹对当时社会的严重问题的分析确祖宗以来,罢诸侯权,聚兵京师,衣粮实一针见血,切中时弊:(1)"我祖宗朝文武足,经八十年矣.虽已困生灵,虚靡库存而难于百官,皆无磨勘之例,惟政能可旌者擢以不次.改作者,所以重京师也.今西北强梗,边备未无所称者至老不迁.故人人自励,以求绩效.今足,京师卫兵多远戍,或有仓卒,辇毂无备.此文资三年一迁,武职五年一迁,谓之磨勘.不限大可忧也.远戍者防边陲之患,或缓急抽还.则内外,不问劳逸,贤不肖并进."结果是"弊而外御不严,戎狄进奔,便可直趋关辅.新招者聚江汉论坛2010.2◇市井之辈,而轻嚣易动,或财力一屈,请给不九曰覃恩信.为赦书内宣布恩泽未尝施行,充,则必散为群盗.今生民已困,无可诛求,或并请放先朝欠负,以感天下之心也.十日重连年凶饥,将何以济?赡军之策.可不预图?若命令.为制书忽而行违者.请重其法.以行因循过时,臣恐急难之际,宗社可忧."⑩(8)天子之命也.臣之所陈.盖欲周悉,故言辞"今河南府主客户七万五千九百余户,仍置一十之间有涉细碎.而于国体甚大.乞圣慈再加九县.主户五万七百,客户二万五千二百.巩县详览,一一行之,则天下之幸,非臣之幸七百户,偃师一千一百户;其余诸县三等而堪役也.⑩者,不过百家,而所供役人不下二百数.新IEt循反复研讨范仲淹留下的这些奏议,可知他提环,非鳏寡孤独,不能无役.西洛之民,最为穷出的十项改革,都是针对时弊的切实建议.此等困."@(9)"今大赦每降,天下欢呼.一两月建议.实可代表当时一般有抱负热心于救间,钱谷司存督责如旧,桎梏老幼,籍没家产.良政治家的普遍见解.据历史记载,在范仲淹之至于宽赋敛,减徭役,存恤孤贫,振举滞淹之前,已有人提出了改革建议.如宋太宗朝的王事,未尝施行,使天子爱民之意尽成空言,有负济,宋真宗朝的王禹傅就早已上过类似改革建圣心,损伤和气."⑩(10)"盖先王重其法令,议:与范仲淹同道的韩琦在进士及第以后,请求使无敢动摇,将以行天下之政也.今睹国家每降"停内降","抑挠幸",请求"明得失,正纪纲,宣敕条贯,烦而无信,轻而弗禀,上失其威,下亲忠直,远邪佞";在镇守西北的时候,又条陈受其弊.盖由朝廷采百官起请,率尔颁行,既昧请行七事:"一日清政本,二日念边计,三曰擢经常,即时更改,此烦而无信之验矣;又海行条才贤,四日备河北,五日固河东,六日收民心,贯.虽是故违,皆从失坐,全乖律意,致坏大七日营洛邑":又如在范仲淹前后富弼亦上书,法,此轻而弗禀之甚矣."⑥言当世之务十余条,亦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范仲淹对当时北宋国政这十个方面的严重弊去宿弊,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为言.都与范仲淹所端.分析得不可谓不确当,亦不可谓不深入.几举十事,大同而小异,这大概是当时上层有识之百年后我们再来考量,不能不说他的这种分析是士讨论时政的一致见解.这些一致的见解,终于仁宗朝圣贤大臣为皇帝发出的盛世危言.仁宗皇被宋仁宗所接受.而在庆历三年付诸实施;除第帝览后深受震动,并再次要他提出改革方案时,七项兵制有些认为不便而没有实行外,余皆着令他又上了《再进前所陈十事》的奏议.这个奏议以诏书颁下.这便是所谓的"庆历新政".然而,不太长,可照录如下:这次"新政"执行了不到一年,就无疾而终.臣前两次所上共十事.曾奉圣旨更进一本,今写录进纳.一曰明黜陟.为重定文武二,"庆历新政"失败的主要原因新百官磨勘.将以约滥进.责实效,使天下政探事无不举也.二曰抑侥幸.为重定文武百官奏荫及不得陈乞馆阁职事,将以革滥赏,省根据一般研究者的看法.认为当时所遭遇的冗官也.三日精贡举.为天下举人先取履行,最大阻力,就是既得利益的特权集团的反对.范次取艺业,将以正教化之本,育卿士之材也.仲淹十事疏里面影响特权阶级最大的,便是第一四日择官长.为举转运使,提点刑狱并州县项考绩法的改革和第二项恩荫法的废弃.这两个长吏.将以正纲纪,去疾苦,救生民也.五办法.已推行了近八十年.循着这两条路径而起日均公田为天下官吏不廉则曲法,曲法则家的大臣群体,已经厚结势力,成为阀阅,分布害民,请更赐均给公田,既使丰足,然后可于中央与地方.他们已对这两条路径形成了"路以责士大夫之廉节.庶天下政平,百姓受赐径依赖".所以这两条路径的革除和废弃,他们也.六日厚农桑.为责诸道沟河并修江南野是一定要竭力设法阻挠的.大概恩荫法和年资考田及诸路陂塘.仍行劝课之法,将以救水旱,绩法之下所造成的阀阅,北宋皇室已经对之感到丰稼穑,强国力也.七日修武备.为四方无不堪重负,范仲淹十事改革之说得以全被接受,事,京师少备,因循过目,天下可忧,请密把这几方面的弊端痛快淋漓地指陈出来恐怕是一定规制,相时而行,以卫宗社,以宁邦国也.个重要的因素.但是,后来既得利益的特权阶级八曰减徭役.为天下徭役至繁,请依汉光武来反对他,倾陷他,也还是利用了宋王室已怀戒故事.并合县邑,以省徭役,庶宽民力也.心的"朋党"之说.上述这些观点不能说没有一@JIANGHANLUNTAN2010.2定道理.但对于这次"新政"很快半途而废的全云亦云,朝令夕改而发的.但仁宗在推行"庆历部主要原因,分析得并不全面和深刻.本文认新政"过程中到底还是旧习不改.当范仲淹等推为."庆历新政"很快失败的主要原因不是一个行改革政策遇到阻力时.用"求去"的方法检验而是四个:(1)改革的观念只是仁宗皇帝一时-f2宗支持改革的决心.但遗憾的是,仁宗没有经的热血冲动,改革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包括仁宗本,N-起这种考验,很快就批准了范仲淹等人的辞人在内的整个赵宋王室权势家族中形成共识.职,轻率地放弃了"新政".对于宋仁宗在内心(2)改革的观念虽然在上层士大夫精英群体中有深处是否真正支持范仲淹倡议的改革.产生于同了思想火花,但在整个士大夫上层和中下层并没时代的历史着作上是有不同记载的.如《碧云有在改革的目标以及所应遵循的原则,方法和步暇》就记载说,仁宗"密试以策,……策进,果骤等方面达成思想和认识上的共鸣.(3)这次无所有.上笑日:老生常谈耳,因喻令求出".⑩改革缺乏必要的组织力量准备.(4)缺乏对诸《东轩笔录》亦有类似记载.这些记载虽不可尽项改革事业从发动到完成的时间预期,先后JJ顷序信,但作为北宋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统治经验及具有可操作性的保证措施的规划与设计.改革最为丰富的这样一个君主,其对范仲淹的改革在操作上犯了急性病.现具体分析如下:"十策"前后仅一年时间的态度所发生的180度第一,纵观古代中国历次的改革.其成功者转变,事实上也印证了他对范仲淹所提方案并无有若干例,例如战国时代的齐桓公与管仲推行的定见,对"新政"是否必须推行并无定见这一事改革,秦孝公与商鞅推行的"农战"变法等.这实.综观古今中外,任何社会的重大改革.均需些改革能够在数十年乃至上百年间坚定不移,持要一个观念一致,坚定不移的领袖集团才能顺利续推进,终于取得成果,既需一个乃至数个有远完成."庆历新政"缺少这样一个包括皇帝在内见卓识的圣君和一大批圣臣,更需要一个思想认的目标一致,团结合作的领袖集团,其失败是必识统一一致的王室权势集团的支持.一个君王,然的.可见,对一项关乎国运的重大改革,过分正常在位十几年乃至几十年.一任君王能认准一注重一两个精英人物的规划设计,是远远不够也项改革事业并坚定不移地将这项事业进行到底,是极不适宜的,它需要大批精英人物的合力创造胜利完成,就实属不易;较为广泛的改革,既使方可期于成功.一个帝王不在了,另一个帝王还会沿着改革的路第二,综观中国古代的多次改革,只有那些子走.这种局面的形成,是要有前提的,需要通将改革的目标制定得准确,遵循的原则正确.方过尽可能透明的方式,使领导集团内部的绝大多法周密,步骤有轻重缓急,采取了先易后难的渐数人从内心深处认同改革目标和手段的理所当然进之法者,方能取得成功.我们从《管子》一书性和光明正大性;坚决不能把国家大事当作个人中,看到齐桓公和管仲的改革,主要放在了发展或少数人成就功名的事业来办,否则必将半途而经济和处理x,-J#t-~系上.特别在开辟新财源方废.这是一条规律.而北宋庆历时期尚没有这个面,找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新路子.可见管仲学必要的前提,发动改革的精英人物亦未有这种明派在发展经济上研究得很透彻,方法步骤很周密确认识.据现有史料看,由仁宗发起的改革既没而不"疏阔",所以取得了成功;从《商君书》有在王族势力集团内部进行反复讨论,酝酿并在中,我们看到秦孝公和商鞅把主要精力放在制定思想认识上基本达成一致,更没有在中书,门下"农垦特区政策"以吸引三晋人民到秦国垦荒务这样的核心机构领导层中反复酝酿,讨论.并基农和在军队中推行以"上首功"为核心的人人平本达成集体共识,甚至象首相吕夷简,章得象,等的20级军功拜爵制度,最终实现了富国强兵.枢密使贾昌朝与夏竦等一大批要害人物.事实上考查北宋庆历时期的历史,"新政"的首要目标。
范仲淹的成名故事
![范仲淹的成名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2289beaf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f8.png)
范仲淹的成名故事导语:宋仁宗曾经派范仲淹去西北抗击西夏。
范仲淹确实是一个合适的人选。
以下为大家介绍范仲淹的成名故事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范仲淹的成名故事范仲淹的家族已经八百多年不衰,孔老夫子两千多年不衰,因为他们都是用真诚来对社会付出。
宋朝范仲淹,江苏吴县人,二岁时父亡,母亲因家贫无力谋生,只好带着他改嫁。
及长,知此事后,即泣别母亲,寄居佛寺苦读。
也因此善缘,范公从小就闻佛正法,守持净戒,并刻苦自励、发愤精进。
长大为官后,非常笃信佛法,且乐善好施、广修众福。
凡是他为官时所莅守之处,必定修建寺院、尊敬僧众,带动地方百姓信奉三宝,于兴崇佛法上不遗余力。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但范公后世家族却兴旺了八百年!范公的四个儿子不但贵为官卿、道德极高,且能遵父舍财济世之风;其后代子孙在朝为官者亦屡出不绝,这都是得自范公的庇荫。
世人若想后代子孙昌绵久远,当学范公积善造福之方。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范仲淹未入学,母亲和继父就对他进行了良好的启蒙教育,讲述了许多古圣先贤如何立志、如何读书、如何成就大事业的故事。
每次他都仔细聆听,默记在心。
听后,他又总爱宁静地独立思考。
商周时代,有国学、乡学。
秦汉以后,只重国学,乡学多由民间自办。
州县普遍兴学,还是仁宗朝由范仲淹等先贤提倡的。
范仲淹青少年时代,长山没有官办的县学,有的只是富贵人家自办的塾学,或民间筹办的学宫。
宋太宗至道年间(995-997年),母亲便送范仲淹到长山城东南隅一所民办学宫读书。
后人怀念他,金代泰和年间在范仲淹当年读书之处创建怀范楼,元元贞元年(1295年)县尹安惟洪修葺。
这是后话。
范仲淹进长山学宫读书后的一天中午,学宫旁边一座庙宇前,涌满了男女老幼许多人,说某某神显灵了,人们虔诚地前来烧香磕头,求签问卦,神可以断吉凶祸福,可以问前程未来。
少年学子出于好奇,随人流也进了庙宇。
看到都在争先恐后地求签问卜,范仲淹郑重地走到一个相士面前,抽出一签,询问道:“我将来能当宰相吗?”相士回答说“不能”。
与范仲淹有关的景点
![与范仲淹有关的景点](https://img.taocdn.com/s3/m/872c51ff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60.png)
与范仲淹有关的景点
以下是 6 条关于与范仲淹有关的景点的文案:
1. 嘿,你可知道那岳阳楼啊!那可是范仲淹曾留下千古名篇的地方。
站在那楼上,俯瞰着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仿佛能听到范仲淹当年的感慨,哎呀呀,真能让人思绪万千啊!就像登上泰山,你会感受到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一样。
2. 苏州的天平山也和范仲淹紧密相关呢!漫步在山间小道,那郁郁葱葱的树林,你不觉得仿佛是范仲淹精神的延续吗?这地方,可不比杭州西湖逊色啊,难道不是吗?
3. 瞧瞧,范仲淹的故居!走进去,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好似在诉说着范仲淹的故事,怎能不让人着迷呢?就跟走进了时光隧道,可以和古人近距离“交流”一样神奇啊!
4. 范公祠,那可是纪念范仲淹的神圣之地呀!站在祠中,你不觉得自己也变得庄重起来了吗?就如同站在教堂里一般,心中涌起一股敬仰之情。
这里难道不是让人心灵得到洗礼的好去处吗?
5. 青州的范公亭公园景色真美啊!湖水倒映着亭台楼阁,多美啊!想想当年范仲淹在这里是不是也被这美景所打动呢?简直就像是进入了一幅绝美的画卷之中啊!
6. 延安的范仲淹祠也值得一去呢!在那里,你能感受到范仲淹在边关的豪情壮志。
这和你去长城感受那种雄伟壮观有得一拼呀,都是让人热血沸腾的地方啊!
我的观点结论:这些与范仲淹有关的景点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非常值得大家去游览和感受。
范仲淹一生的四个重要事件是什么?
![范仲淹一生的四个重要事件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3e7d3c1c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86.png)
范仲淹一生的四个重要事件是什么?小小雪花老师2021-11-25 · TA范仲淹一生的四个重要事件是:苦读及第、泰州治堰、戍边西北、庆历新政。
1、苦读及第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范仲淹得知家世后,伤感不已,毅然辞别母亲,前往南都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投师戚同文门下。
数年寒窗生涯后,范仲淹已博通儒家经典的要义,有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登蔡齐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寒儒”成为进士,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案件事宜,官居九品。
鉴于已有朝廷俸禄,范仲淹便把母亲接来奉养。
2、泰州治堰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负责监督淮盐贮运及转销。
西溪濒临黄海之滨,唐时李承修筑的旧海堤因年久失修,多处溃决。
于是范仲淹上书江淮漕运张纶,痛陈海堤利害,建议沿海筑堤,重修捍海堰。
3、戍边西北宝元元年(1038年),原称臣于宋的西北党项首领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与宋朝的外交关系正式破裂。
次年(1039年),为逼迫宋朝承认西夏的地位,李元昊率兵进犯宋境,于三川口大败宋兵(三川口之战),集兵于延州城下,准备攻城。
消息传至京师,朝野震惊。
4、庆历新政庆历三年(1043年),李元昊请求议和,西方边事稍宁,仁宗召范仲淹回京,授枢密副使,又擢拔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为谏官(俗称“四谏”),锐意进取。
六月,谏官上言范仲淹有宰相之才,仁宗欲拜为参知政事,范仲淹推辞不就;八月,仁宗罢免副相王举正,再拜范仲淹为参知政事。
人物背景:范仲淹先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世居邠州。
范仲淹高祖范隋,唐懿宗时渡江南下,任丽水县丞,时逢中原兵乱,遂定居吴县(今苏州市)。
五代时,曾祖和祖父均仕吴越,父亲范墉早年亦在吴越为官。
宋朝建国后,范墉追随吴越王钱俶归降大宋,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丁丑日(10月1日),范仲淹生于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
2021年偃师市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年偃师市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e27d931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5f.png)
2021年偃师市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都的秋(节选)郁达夫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祝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嘶叫的秋蝉,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
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仲淹与偃师景山的渊源
——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曾把偃师做改革试点
作者:都正亮
提起范仲淹,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千古名句。
北宋著名统帅、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范仲淹所著《岳阳楼记》中的这个名句脍炙人口,中小学生写作文常会引用,字里行间流露的那种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情怀,为后世景仰,代代传颂。
说起景山,人们自然会想起北京的景山,但很少有人知道,北京的景山竟是源自于洛阳偃师的景山?讲提范仲淹与洛阳偃师景山的故事,很多洛阳人和偃师人更不知晓,更别提“范仲淹《庆历新政》与偃师的渊源”了。
今天向大家叙说解读“范仲淹”和“洛阳偃师景山”两者之间的渊源,增加一下大家的古都市民自豪感和茶余饭后的美谈。
北京景山原名青山,又称煤山、万岁山,由于它的位置正好在京城的中轴线上,又是皇宫北边的一道屏障,所以,风水术士称它为"镇山"。
占地32.3公顷,原为元、明、清三代的皇家御苑。
景山高耸峻拔,树木蓊郁,风光壮丽,为北京城内登高远眺,观览全城景致的最佳之处;明清帝王常来此赏花,习箭、饮宴,登山观景,是一座优美的皇家花园。
清顺治十二年(1655),清廷改名为景山。
景山名称含意有三:首先是高大的意思。
《诗经·殷武》中有"陟彼景山,松柏丸丸"之句,说的是三千年前,商朝西亳的都城内有一座景山;其次,因为这里是帝后们"御景"之地;再次,有景仰之意。
康熙十九年(1680年)春,康熙帝登景山眺望京师,见晨雾缭绕,霞光流云,一派春色,即作诗一首,其中有“云霄千尺倚丹丘,辇下山河一望收”之句。
丹丘乃神仙居所,此处以其比喻景山。
乾隆十四年(1749年),移建寿皇殿至景山正北面。
乾隆帝在其《御制白塔山总记》中写道:“宫殿屏扆则曰景山。
”说明神都洛阳、西亳偃师实乃宝地,不仅夏、商、周等多个王朝在此建都,就连北京紫禁城的山水,都仿照洛阳偃师景山的风水而建。
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在《洛神赋》的开头说:“余从京城,言归东藩。
背伊阙,越轘辕、陵景山。
”讲的是他从当时的京城洛阳返回他东方封地,走的是绕过伊阙关、经过轘辕关这条通向京城东南方地区的交通干道。
他先过通谷,再登景山(偃师顾县镇曲家寨村),这时太阳已经偏西,实在车困马乏。
这才在芳草河边解马驻车,让马儿在灵芝地里吃草。
他到杨树林从容漫步,对洛水纵目四望。
于是,在景山这里,发生了《洛神赋》的故事。
而范仲淹与偃师的故事,也要围绕偃师景山开启。
近日,由我市民间工艺美术师都正亮修复的范仲淹手书“景山”石碑和“天庭紫府”漆金匾额,在偃师市顾县镇曲家寨村景山风情博物馆内(玉皇庙)一经亮相,就观者如潮,传为美谈,令人心驰神往、合影留念、浮想联翩。
谁能想到,974年前由范仲淹主导的一场体制改革--《庆历新政》,竟与洛阳、偃师、缑氏密切相关。
以此地试点,扩展到河南全省乃至全国,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体制变革。
而据史料考证,范仲淹不仅在偃师顾县镇曲家寨村(宋代为“范家寨”)留宿居住过,并且还亲自督导促成了偃师、缑氏等县级政府部门的合并精简,继而向朝廷提议启动了《庆历新政》改革方案。
据曲家寨村范仲淹后裔范丁旺先生提供的《范氏家谱》中记载:顾县镇在宋代为缑氏县衙所在地,曲家寨村在宋代时称范家寨,范仲淹的四伏兄长时任范仲钧担任缑氏县尉,范氏家族定居于此而得名“范家寨”。
范仲淹在赴西北戍边往返期间,曾路过并留宿偃师顾县镇曲家寨村(范家寨)。
儒林房始祖范仲钧,字君佐,居河内偃师县,庆历六年(1046年)贾黯榜第六十四名
进士,及第后任儒林郎,后任苏州府长州县知县,其子孙遂为儒林房。
(范仲钧,以儒林郎任长州县令,生二子,长子范纯诚九岁时被文正公收为养子。
)
范纯诚(1026~1084),字子明。
原籍江苏吴县(今苏州市),生于宋仁宗天圣丙寅三月初三日子时,范仲淹之侄。
宋元丰六年(1083)举进士,历官至婺州保宁节度使,曾有题名碑记在金华大司澄清堂,并郡志可证。
居于河南府偃师县。
九岁丧父,未冠母又丧,从叔父希文(范仲淹),文正公范仲淹爱其如亲子而教养之。
子明勤奋好学,学业长进,经奏补太庙齐郎,期间学而不辍,转升朝请大夫、婺州保宁节度使。
在任时出访金华就日乡,见清江北滨,山明水秀,土地美沃,俨然为一农垦区,于是带领眷属结庐以备定居。
实为清江(今塘雅镇溪干村)范氏始祖。
子明为官清廉,在任时为加阔婺州城墙竭尽其力,元丰甲子(1084)十二月二十日病逝于任,享年59岁,深受百姓爱戴。
中吴尧夫曾撰赞语云:“忠于上国,泽及下民。
婺以大治,军护保宁。
德隆朝野,名著缙绅。
贻厥嘉猷,麟趾振振。
”赞语多属褒表,但可佐证其为人为官之光明。
范子明死后,因时势不能护法北归,卜葬婺东四十里许金华就日乡清江(婺江)之北,冢名东墓,其山形号为长蛇奔江之势。
子明生前常以叔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训以教育下代,坚信齐其家必先修其身,修其身必先正其心之理,因而子孙名贤辈出。
资料显示:庆历三年(1043年),元昊请求议和,西方边事稍宁,仁宗召范仲淹回京,授枢密副使,又擢拔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为谏官(俗称“四谏”),锐意进取。
六月,谏官上言范仲淹有宰辅之才,仁宗欲拜为参知政事,范仲淹推辞不就;八月,仁宗罢免副宰相王举正,再拜范仲淹为参知政事。
宋仁宗调整辅臣结构后,多次召见富弼、范仲淹等人,征询天下大事。
范仲淹虽感谢皇恩,却认为事有先后,朝廷陈弊积久,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
仁宗遂亲笔诏书,开天章阁、陈设笔砚、赐坐以待。
1043年(庆历三年)九月,在宋仁宗连日催促下,范仲淹惶恐不安,退朝后作《答手诏条陈十事》,认真总结其从政28年来酝酿已久的改革思想,呈上的新政纲领,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等十件事,上疏仁宗。
除第七项兵制有些认为不便而没有实行外,其余事宜仁宗皆为采纳,诏书统一颁布,以示天下。
偃师市顾县镇曲家寨村景山风情博物馆展存的范仲淹书体“景山”二字,落款是“庆历三年冬十月范仲淹书”,恰是范仲淹的新政纲领十条主张得到朝廷认可后所书写。
北京博物院所藏的范仲淹书信,明确些有“景山学士四哥”字迹,表明该信是写给其偃师景山的兄长范仲钧的亲笔信。
范仲淹在地方任职时的政治实践与思考,成为他后来实行庆历新政方案的蓝本。
我们来看一下范仲淹的庆历新政改革方案《答手诏条陈十事》。
其中的第八项《减徭役》这样写道:“臣闻汉光武建武六年六月诏曰:“夫张官置吏,所以为人也。
今户口耗少,而县官吏职所置尚繁。
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
”二府于是条奏,并省四百余县,天下至治。
臣又观西京图经,唐会昌中,河南府有户一十九万四千七百余户,置二十县。
今河南府主客户七万五千九百余户,仍置一十九县。
主户五万七百,客户二万五千二百。
巩县七百户,偃师一千一百户,逐县三等而堪役者,不过百家,而所供役人,不下二百数。
新旧循环,非鳏寡孤独,不能无役。
西洛之民,最为穷困。
臣请依后汉故事,遣使先往西京,并省诸邑为十县。
其所废之邑,并改为镇,令本路举文资一员,董榷酤关征之利,兼人烟公事。
所废公人,除归农外,有愿居公门者,送所存之邑。
其所在邑中役人,却可减省归农,则两不失所。
候西京并省稍成伦序,则行于大名府。
然后遣使诸道,依此施行。
仍先指挥诸道防团州已下,有使、州两院者,皆为一院。
公人愿去者,各放归农,职官厅可给本城兵士七人至十人,替人力归农。
其乡村耆保地里近者,亦
令并合。
能并一耆保管,亦减役十余户。
但少徭役,人自耕作,可期富庶。
”
在范仲淹的主持下,几个月后,偃师、缑氏等地作为试点,上述建议得到实行。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6庆历四年五月载:“己丑,省河南府颍阳、寿安、偃师、缑氏、河清五县,并为镇。
逐镇令转运司举幕职州县官使臣两员,监酒税,仍管勾烟火公事。
又析王屋县隶河南府。
始用参知政事范仲淹议也。
”南宋王应麟在《玉海》卷18将这项改革归纳称作“庆历省县邑”。
这些改革措施中,除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三项外,其余都为改革吏治的措施,这也确是给内外交困的宋王朝对症下药、正本清源。
但“择官长”、“明黜陟”、“抑侥幸”等措施施行后,影响了许多官员的既得利益,改革受到了多方面的攻击,加上守旧势力的顽固阻挠,使十项改革措施只实行了六项就半途夭折,“庆历新政”以失败告终。
可惜的是,人去政废,当范仲淹被迫离开朝廷,庆历新政失败后,原本打算由河南试点,从此推向全国的地方行政区划的改革被中止,省并之县又被恢复旧置。
一废一复,劳民伤财。
不过,范仲淹的思考初衷以及具体实践值得肯定,政治智慧也值得借鉴。
范仲淹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已成为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而屹立在洛阳偃师市顾县镇曲家寨村景山风情博物馆的范仲淹书法“景山”和“天庭紫府”碑刻匾额,也会给更多的后世学人以鼓舞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