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答案
必修三文言文知识梳理
必修三文言文知识梳理人教必修三文言文知识梳理(含答案)转自语文新高考蜀道难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所守或匪亲(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危乎高哉今义危险古义________________2.尔来四万八千岁今义你,如此古义________________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去连峰去天不盈尺(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去死肌,杀三虫(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 )汝可去应之( )2.但但见悲鸟号古木(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无他,但手熟尔(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问君西游何时还( )2.砯崖转石万壑雷( )3.使人听此凋朱颜(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3.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杜甫诗三首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画图省识春风面今义醒悟、探望、检查自己,或“节省、减去”古义________________2.万里悲秋常作客今义一万里的距离古义________________3.一去紫台连朔漠今义表示行为的趋向古义________________4.百年多病独登台今义指人的一生,也指多年或很长时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5.艰难苦恨繁霜鬓今义仇视、怨恨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语千载琵琶作胡语( )又闻此语重唧唧( )琵琶声停欲语迟( )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2.哀风急天高猿啸哀( )君将哀而生之乎( )秦人不暇自哀(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玉露凋伤枫树林( )2.无边落木萧萧下( )琵琶行并序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明年秋今义今年之后的第二年古义________________2.因为长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古义________________3.暮去朝来颜色故今义色彩古义________________4.老大嫁作商人妇今义兄弟排行第一古义________________5.凄凄不似向前声今义指方位古义________________6.曲终收拨当心画今义小心,留神古义______________7.整顿衣裳起敛容今义对混乱的局面进行治理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苏教版高考文言文考试指导: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知识梳理+Word版含答案.doc
一、文言文字词。
1、通假字(例)肇锡余以嘉名(同“赐”)扈江离与辟芷兮(同“僻”)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搢”,插。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独五人之(同“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同“矣”,语气词,了)共其乏困(同“供”,供给)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肉袒伏斧质(同“锧”,承斧的砧板)可予不(同“否”)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召有司案图(同“按”)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设九宾于廷(同“傧”)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请奏盆秦王(同“缶”)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要项伯(同“邀”,邀请)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令将军与臣有郤(同“隙”,隔阂,嫌隙)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拔剑切而啗之(同“啖”,吃)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泾流之大(同“径”,直)不辩牛马(同“辨”,分辨、辨别)其不仁兹甚(同“滋”,更加)故择先王之成法(同“释”,舍弃,抛弃)尝一肉(同“脔”,切成块状的肉)雍水暴益(同“溢”,涨水)溺死者千有余人(同“又”)2、一词多义(例)使:使北营(出使)会使辙交驰(使者)奉使往来(出使的人,使者)竟使遇哨(假使)使来者读之(让)使臣奉璧(派)求人可使报秦者(出使)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使臣,使者)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让)间:得间奔真州(机会)出没于长淮间(之间)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候)度:予自度不得脱(估计)付之度外(考虑)当: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在……时候)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掌管,主持)然五人之当刑也(在……时候)盛: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兴旺、旺盛)呜呼,亦盛矣哉!(盛大隆重的事)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把东西放入器物中)发: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拿出)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动)而又有减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头发)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抒发)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发送)徒: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指同一类人)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空,徒然)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卒: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士兵)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死)买五人之豆而函之,卒与尸合(终于)五万兵难卒合(通“猝”)私: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自己)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偏向)项伯乃夜驰至沛公军,私见张良(私下、偷偷)下:虑壅蔽则虚心以纳下(臣下)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伐:斯亦伐根以求木茂(砍伐)十年春,齐师伐我(攻伐,讨伐)载:载舟覆舟(乘载,装载)载歌载舞(又)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定)君安与项伯有故(怎么)盖: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盖在殷忧(因为)拜:拜为上卿(授予官职)拜送书于庭(叩拜)见:徒见欺(被)于是王召见(接见)我见相如(看见,遇见)不见水端(看见)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计:计未定(计策)窃计欲亡走燕(打算)臣从其计(主意)廉颇蔺相如计曰(商量,商议)故: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所以)故遣将守关者(特意)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如:不如因善遇之(及,比得上)沛公起如厕(往,去)意: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举: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杀人如不能举(尽)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谢罪)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乃令张良留谢(兼有道歉和告辞之意)若: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北海若)以为莫己若者(比得上)闻:闻道百(听见)且夫吾尝闻(听见,听说)少仲尼之闻(见闻,学识)始: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才)始吾弗信(开始)法:凡先王之法(法律,法令)犹若不可法(效法,取法)时:有要于时也(当时)时不与法俱至(时代)幸:而君幸于赵王(宠幸)则幸得脱矣(侥幸)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不幸短命死矣(幸运)始皇帝幸梁山宫(特指皇帝到某处去)负: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负其强(倚仗)决负约不偿城(违背)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肉袒负荆(背负)引: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引车避匿(调转)秦军引而去(避开)引酒且饮(拿)所以:而法其所以为法(……的依据)此其所以败也(……的原因)以: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连词,表目的)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介词,表凭借)于是乘其厉声以呵(连词,表修饰)中丞匿于溷藩以免(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介词,用)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介词,因为)亦以明死生之大(连词,表目的)以其无礼于晋(连词,因为)敢以烦执事(介词,拿,用)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把)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焉用亡郑以陪邻(连词,表目的)斯亦伐根以求木茂(连词,相当于“而”,表转折)必竭诚以待下(连词,表修饰)纵情以傲物(连词,表并列)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连词,表承接)则思知足以自戒(连词,表目的,“用来”)则思三驱以为度(介词,把)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具告以事(介词,把)请以剑舞(介词,用)不然,籍何以至此(介词,凭)项王未有以应(连词,来)贵以近知远(介词,根据,按照)以益所见(连词,来)而:去今之墓而葬焉(连词,表承接)其疾病而死(连词,表修饰)死而湮没不足道者(连词,表承接)则噪而相逐(连词,表修饰)而仆之(连词,表承接)买五人之头而函之(连词,表承接)今急而求子(连词,表承接)夜縋而出(连词,表修饰)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表转折)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功成而德衰(连词,表因果)择善而从之(连词,表承接)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目的)劳苦而功高如此(连词,表并列)项王按剑而跽(连词,表修饰)拔剑切而啗之(连词,表承接)焉:激于义而死焉(兼词,于之,在这件事上)去今之墓而葬焉(代词,代五义士)吴之民方痛心焉(语气词,无实义)子亦有不利焉(语气助词,表陈述)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为什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之: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助词,的)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佯狂不知所之者(动词,去,往)人皆得以隶使之(代词,代他们)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前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个代词,指代石碑)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是寡人之过也(的)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因人之力而敝之(前一个助词,的;后一个代词,指代秦君)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词,代这件事)将焉取之(代词,代土地)岂取之易(天下)择善而从之(它)代百司之职(的)思国之安(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董之以严刑(人民)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野语有之曰(代词,代后面所说的俗语)我之谓也(宾语提前的标志)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的)其:以旌其所为(代词,指代五义士,作定语成分)敛赀财以送其行(代词,代周顺昌)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代词,代自己)发其志士之悲哉(代词,代他们)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指示代词,那)以其无礼于晋(代词,指代郑文公)君知其难也(代词,这)又欲肆其西封(代词,指代晋国)失其所与(代词,指代自己)吾其还也(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且: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连词,表并列,又)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连词,表递进,况且)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尚且)于:激于义而死焉(介词,表被动)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介词,向)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介词,在)不能容于远近(介词,表被动)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介词,在)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对)贪于财货(对于)长于臣(比)得复见将军于此(在)为:以旌其所为(做)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作为)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是)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是)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替,给)无亏为之大道哉(作为)则思三驱以为度(作为)为天下笑(被)相如为上大夫(当,做)……为赵宦者令谬贤舍人(是)赵王窃闻秦王善为奏者(演奏)为一击(替,给)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立下)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成为)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结成)军中无以为乐(作为)窃为大王不取也(认为)君为我呼入(替、给)为之奈何(对,对于)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问句末)因:不如因善遇之(趁机)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3、古今异义(例)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古:到;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古:党羽;今:指与公家相对的个人)吴之民方痛心焉(古:痛于心,痛恨;今:极端伤心)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古:非同寻常;今:程度副词,十分,极)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古:头颅,借指性命;今:借指某些集团的领导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别人的妻子)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使者,出使的人;今: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承天景命(古:大;今:景色)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古:虚;今:朝特定的方向或目标快速猛闯)简能而任之(古:选拔;今:用于形容词“结构简单”或动词“使繁变简”)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古:放纵情欲;今:尽情)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古:以之为;今:认为)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古:从这里到那里,指地点;今:表示时间,从前,过去)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古:盟约;今:限制)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古:离开;今: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去)不如因而厚遇之(古:趁此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于是相如前进缶(古:走上去奉献;今:向前行动或发展)位在廉颇之右(古:上;今:方位名词,与“左”相对)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古:扬言;今:表示政见的公告)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特殊指示代词“所”和介词“以”的连用;内亲外戚;今:……的原因;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成员)相如奉璧奏秦王(古:呈现,进献;今:演奏或取得成效)传以示美人左右(古:妃嫔;今:美貌女子)璧有瑕,请指示王(古:指出来给……看;今:上级给下级的指令)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古:尊重;今:严密、严厉、严格)故臣复取璧(古:再;今:往复,重复)拜为上卿(古:授予官职;今:指一种表示敬意的礼节)窃计欲亡走燕(古:逃跑;今:行)王必无人(古:果真,如果;今:一定,必然)臣请完璧归赵(古:请你允许我……;今:请求你……)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今:指山东省)约为婚姻(古: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今: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不同一般的事;今:副词,很、非常)百川灌河(古:黄河;今:泛指河流)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古:到;北方的大海,指东海的北部;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我国一部分海域)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古:脸向东;今:东边)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古:在这种情况下;脸;今:表示后一段紧接着前一段;面貌)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古: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今: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4、词类活用(例)予分当引决(名词作状语,按名分)诡踪迹(形容词作动词,诡秘,隐蔽)草行露宿(名词作状语,在草丛里,在露天)道海安、如皋(名词作动词,取道)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词作动词,为……作序)去今之墓而葬焉(名词作动词,修墓)其疾病而死(名词作动词,患疾病)缇骑按剑而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名词作动词,抚慰)众不能堪,而仆之(动词使动用法,使……倒地)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名词作动词,用盒子装)不敢复有株治(动词作名词,株连治罪的事情)不能容于远近(形容词作名词,远近的百姓)则尽其天年(形容词作动词,享尽)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奴仆那样)安能屈豪杰之流(动词使动用法,使……屈身)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名词作动词,作记)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在函陵)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削弱)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使动用法,使……亡)越国以鄙远(名词意动用法,以……为鄙,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阙秦以利晋(动词使动用法,使……损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益)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名词作状语,在东方、在西方;名词使动用法,使……为边境)乐盘游(意动用法,以……为乐)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将有作(动词作名词,兴建,指兴建宫室一类事情)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使动用法,使神劳,使思苦)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名词作状语,向西)间至赵矣(名词作状语,从小路)卒廷见相如(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名词作动词,走上前)怒发上冲冠(名词作动词,向上,竖起)臣乃敢上璧(名词作动词,献上)舍相如广为传(名词作动词,安置住宿)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名词作动词,穿,怀里藏着)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名词作动词,发出苦笑声)赵王鼓瑟(名词作动词,弹)秦御史前书曰(名词作动词,走上前)左右欲刃相如(名词作动词,用刀杀)臣舍人相如止臣曰(使动用法,使……止,阻止)宁许以负秦曲(使动用法,使……承担)归璧于赵(使动用法,使……归)臣请完璧归赵(使动用法,使……完整)大王必欲急臣(使动用法,使……急,逼迫)秦王恐其破璧(使动用法,使……破)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使动用法,使……坚明,坚守,恪守)毕礼而归之(使动用法,使……完毕)且庸人尚羞之(意动用法,以……为羞)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道芷阳间行(名词作动词,取道)籍吏民(名词作动词,登记)范增数目项王(名词作动词,用眼示意)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作动词,与……友善)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沛公今事有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豪毛不敢有所近(形容词作动词,接触,沾染)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臣活之(动词使动用法,使……活)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动词使动用法,使……随从)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动词使动用法,使……纳入)拔剑撞而破之(动词使动用法,使……破)秋水时至(名词作状语,按时)顺流而东行(名词作状语,向东)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名词作状语,朝东,向东)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众闻则非之(形容词作动词,指责、非难)上为政者得则罚之(名词作状语,在上)以亏人自利也(使动用法,使人亏)从而誉之(名词作动词,称赞)5、文言句式(例)1)判断句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是寡人之过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含答案)
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含答案)----30576276-6eb2-11ec-a7e9-7cb59b590d7d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班级________________一、通假字(写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画上了没有头发的饥饿(交流)2。
没有浪费时间(通过,通过)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____,________)4.约从离衡(通____,________)5.合从缔交(通______,__________)6.心不在焉或心不在焉(一般)。
陈立冰和谁(佟)8。
固执地在稻田里(穿过__________________。
赢取谷物,跟随风景(传球,传球)。
一百多年。
那些虽然憔悴而暴力却不站起来的人,绅士的生活也没什么不同(通、通、通、通),然后就清楚地知道并没有做错任何事(通、通、通、通、通)1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________,_______)二、重点实词、虚词(解释加点字)不要错过农耕季节。
1.1河内*(2)国王好战,请与战争作战(3),不要反对农业。
山谷不允许获胜,4只鸡、狗和狗都输了。
(5)他们饿了,但他们不知道。
其中616个单词(7个低眉字母(续)(8个装满鼓(9公斤)并进入山林(10公斤)。
狗吃人类食物但不知道*(11。
)国王是无辜的(12岁),但他看到了悲伤鸟的古木()连峰去了天步瀛池()心悸去了井里,提出了休息的威胁()15抚摸着鹰,长叹一声坐着()16去了河口守卫空船()17就像听仙乐的耳朵听了一会儿。
(18)莫志庚作曲(19)序八国同线(20)武耕织布(21)秦有余力控制其劣势(22)西引巴蜀()23非抗于九国之师也()24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25开关延敌()26斩木为兵()27度长e大()28蒙()故业,因遗策29瓮牖()绳枢30赢()粮而景从31以致()天下之士3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一33声非加疾()也34木直中()绳一匹慢马开十次车,优点在于放弃。
必修三文言基础知识梳理
必修三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寡人之于国也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释义: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释义: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释义:4.直不百步耳通“”,释义: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通“”,释义:二、一词多义1、数①数.罟不入洿池数: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数: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数: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数:⑤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数:2、直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直:③系向牛头充炭直.直:⑤理直.气壮直:3、发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②主人忘归客不发.发:③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发: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发:⑤百发.百中发:4、兵①非我也,兵.也兵:②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兵: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兵:④穷兵.黩武兵:5、胜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②驴不胜.怒,蹄之胜: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胜: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胜:6、加①邻国之民不加.少加:②臂非加.长也加:③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加:④樊哙负其盾于地,加.彘肩上加:⑤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加:7、食①鱼鳖不可胜食.食: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③谨食.之食:8、于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②寡人之于.国也于: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④则移其民于.河东于:9、之①王道之.始也之:②寡人之.于国也之:③填然鼓之.之:④申之.以孝悌之义之:10、以①请以.战喻以:②以.时入山林以:③申之以.孝悌之义以:④以.五十步笑百步以: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三、古今异义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河:古义:;今义:泛指河流。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古义:;今义: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
3.弃甲曳兵而走.。
走:古义:;今义:行走。
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可以:古义:;今义:常连用,表示同意。
鲁教版必修三文言基础知识梳理答案
必修三文言基础知识梳理答案一. 通假字,找出通假字,写出本字,解释1、同“悯”,怜悯2、“零丁“同“伶仃”,孤独的样子3、“有“通“又”4、“而“通“尔”5、“离”通“罹”,遭遇6、“反”通“返”,返回7、“见”通“现”,表现,表达8、“指”通“旨”9、“濯”通“浊”泥浆10、“泥”同“涅”,名作动,染黑 11、“绌”通“黜”,罢免官职12、“从”通“纵”,合纵13、“质”通“贽”,见面礼14、“反”通“返”,返回15、“内”同“纳”,接纳,收留 16、“被“通“披”,披17、“父”同“甫”,古代对男子的称呼。
18、“趣”通“趋”,进取19、“由”通“犹”,犹如20、“固”通“故”,所以,因此21、“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22、“说”通“脱”,解脱23、“泮”通“畔”,岸边。
二、古今异义,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1、古义:不能走路2、至于:古义,到了;古义:成人自立3、古义:优秀人才,今义: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4、古义:报答5、古义:赶快前往6、古义:申诉,诉说7、古义:尚书部的属官8、古义:拳拳,形容感情恳切今义:形容数量少或不重要9、古义:辛酸苦楚,苦衷 10、古义:一丈见方11、古义:到处12、古义:第二年13、古义:执政,掌权14、古义:骗人的话15、古义:脸色16、古义:形体容貌17古义:言语举止适度得体18、古义:政治清明的国家19、古义:嫉妒20、古义:其,代词,指曲水。
次,旁边、水边。
21、古:这些文章22、古:胸怀抱负。
23、古义:把……作为。
24、古义:①表凭借,用来。
②……的原因。
25、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26、古义:物品,物类。
指天地万物。
三、词类活用,找出活用的词,作出解释1.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2、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
3、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笃: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重。
4、闵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5、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身份。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答案
《蜀道难》知识点归纳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
猿猱欲度愁攀援。
愁,为动用法,“为……发愁”。
使人听此凋朱颜。
凋:使动用法,译为“使……凋谢”。
砯崖转石万壑雷。
转:使动用法,译为“使……滚动”。
侧身西望长咨嗟。
西:名词作状语,译为“向西”。
《琵琶行》知识点归纳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
歌以赠之。
歌:名词作动词,作诗。
浔阳江头夜送客。
夜: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商人重利轻别离。
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看重;轻:意动用法,以…为轻,看轻。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遂命酒。
酒:名词作动词,摆酒席。
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
送客(于)湓浦口。
省略介词。
转徒于江湖间。
“于江湖间转徙”,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句。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句。
感斯人言。
被动句。
歌以赠之。
状语后置句。
本(是)长安倡女。
省略谓语。
送客(于)湓浦口。
省略介词。
使(之)快弹数曲。
省略宾语。
沉吟放拔插(于)弦中。
省略介词。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归纳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
填然鼓之。
鼓:打鼓,名词活用作动词。
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名词活用作动词。
然而不王者。
王:为王、称王、统一天下,名词活用作动。
树之以桑。
树:种植,名词活用作动词。
王无罪岁。
罪:归罪、归咎,名词活用作动词。
请以战喻。
战争,动词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生:活着的人。
死:死去的人,动词作名词。
谨庠序之教。
谨:认真从事,形容词作动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丧,为……办丧事,为动用法。
王无罪岁。
罪,以……为罪,意动用法。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移,使……迁移,使动用法。
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
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句。
是亦走也。
判断句。
非我也,兵也。
判断句。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判断句。
申之以孝悌之义。
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
树之以桑。
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文言文复习(必修三答案版)
文言文复习(必修三)第二单元文言常识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所守或匪亲。
(匪:通“非”,不是。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义1.以手抚膺坐长叹(古义:徒,空。
今义:作动词。
)2.丛菊两开他日泪(古义:往日,过去。
今义:以后,将来的某一天或某一时期。
)3.无边落木萧萧下(古义:树叶。
今义:树木。
)4.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5.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古义:因此写了。
今义:表原因。
)6.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年纪大了。
今义:长子,长兄等。
)7.朝来暮去颜色故。
(古义:容貌。
今义:色彩。
)8.又闻此语重唧唧。
(古义:叹息声。
今义:一般指虫鸣。
)9.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义:刚才。
今义:朝着前面。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1.言:感斯人言(话语)凡六百一十六言(字)自言本是京城女(说)2.为:因为长句(写)初为《霓裳》后《六么》(弹奏)为君翻作《琵琶行》(为,替)3.命:遂命酒(吩咐)命曰《琵琶行》(取名)4.语: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今夜闻君琵琶语(曲)5.幽:别有幽愁暗恨生(深沉)幽咽泉流冰下难(形容隐晦,不畅达)野芳发而幽香(清幽幽的)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昏暗)6.可:畏途巉岩不可攀(可以)此情可待成追忆(难道,哪能)7.暂:凝觉不通声暂歇(短暂)如听仙乐耳暂明(顿时,忽然)8.转:砯崖转石万壑雷(使转动)却坐促弦弦转急(更,越)转轴拨弦三两声(转动)9.暗:寻声暗问弹者谁(轻声地)别有幽愁暗恨生(隐藏的)偏听则暗(糊涂,愚昧)四、指出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并解释1.使人听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使……凋谢。
)、2.猿猱欲度愁攀援(愁:为动用法,为……发愁)3.侧身西望长咨嗟(西:名词作状语,向西)4.砯崖转石万壑雷(砯:名词用作动词,冲击。
转:使动用法,使……滚动。
)5.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使动用法,使……凋落衰败。
)6.闻舟中夜弹琵琶声 (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里。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知识梳理·解析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知识梳理·解析版一、《寡人之于国也》A.解释加点的词语。
1.寡人之于.(对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2.河.(黄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则移其民于.(到)河东。
3.河东凶亦然..(也是这样)。
4.无如..(没有像……)寡人之用心者。
5.寡人之.(结构助词,的)民不加.(更)多,何也?”6.王好战,请.(请允许我)以.(介词,用)战喻。
7.填然鼓之.(助词,不译),兵.(兵器)刃既.(已经)接.(接触),弃.(抛弃)甲曳.(拖着)兵而走.(跑,逃跑)。
8.王如知此,则无.(通“毋”,不要)望民之多于.(比)邻国也。
9.不违.(违背,违反,耽误)农时,谷不可胜.(尽)食也。
10.数.(密)罟.(网)不入洿.(深)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11.斧斤以.(介词,按照)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12.五亩之宅,树.(种植)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穿)帛矣。
13.王无罪.(归咎,归罪)岁.(年成),斯.(则,那么)天下之民至焉。
”B.翻译下列句子。
1.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译:考察邻国的治理,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3.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只不过没有跑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译:(诸侯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东西却不知道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译:(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7.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这样却还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从未有过。
人教版高考语文文言知识整合【必修三】劝学(含答案解析)
劝学一、通假字1.以为轮,其曲中规(“”通“”,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通“”)3.君子生非异也(“”通“”, )二、古今异义1.蚓无爪牙..之利古义:今义:指坏人的党羽2.以为..轮古义:今义:认为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今义:①托付;②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4.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古义:今义:泛指一切河流三、一词多义1.绝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以为妙绝(《口技》)()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博闻强志()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4.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5.过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项脊轩志》)()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名词作状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二)动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 以为轮( )(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1)其曲.中规(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3)积善.成德( )2.形容词作动词故木受绳则直.(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四)数词作形容词用心一.也(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 )翻译:2.用心一也。
( )翻译:3.用心躁也。
( )翻译: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翻译: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翻译: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翻译:7.蟹六跪而二螯。
高考语文(人教版)总复习文言知识整合:必修三 过秦论(附答案解析)
过秦论一、通假字1.外连衡而斗诸侯(“”通“”)2.合从缔交(“”通“”)3.赢粮而景从(“”通“”)二、古今异义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古义:今义:认为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义:今义:山东省4.以致..天下之士古义: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三、一词多义1.制秦有余力而制其弊()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张衡传》)()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2.亡吞二周而亡诸侯()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追亡逐北,伏尸百万()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3.利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两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商人重利轻别离(《琵琶行并序》)()4.遗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1)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外连衡..而斗诸侯( )(3)履.至尊而制六合( )(4)将.数百之众( )(5)序.八州而朝同列( )(6)会盟.而谋弱秦( )2.名词作状语(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4)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 )(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 )2.动词的使动用法(1)外连衡而斗.诸侯( )(2)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3)吞二周而亡.诸侯( )(4)序八州而朝.同列( )(5)却.匈奴七百余里( )(6)约从离.衡( )(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1)崤函之固.(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2.形容词作动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2)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3)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答案)寡人之于国也一、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
4、涂有饿殍:涂,同“途”,道路。
二、古今异义词1、河内凶。
河:古指黄河;今指河流2、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可以:古指“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指表示同意,认可3、弃甲曳兵而走。
走:古指逃跑;今指行走4、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养生:古指供养活着的人;今指保养身体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然而:古指这样,却;今指转折连词三、指出并解释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1、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
敲起鼓。
2、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
种植。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上。
4、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名词作动词,为王。
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名词作动词,归咎。
7、养生丧死无憾:生、死,动词作名词。
活着的人。
死了的人。
丧,名词作动词。
丧,为……办丧事。
四、判断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1、非我也,岁也:……也,表判断。
句意是,不是我,是年成啊。
2、是亦走也:亦……也,表示判断。
句意是:这样也是逃跑啊。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状语后置)4、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状语后置)5、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状语后置)6、申之[以孝悌之义] (状语后置)7、树之[以桑] (状语后置)8、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状语后置)9、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否定句,宾语前置,应“未有之也”。
)1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以”后省略宾语“之”。
句意是,可以凭借它没有饥饿了。
劝学一、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再一次;“暴”通“曝”,晒。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整理(答案版)
学考复习之必修三文言文知识整理班级姓名号次一、通假字(例)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通“搢”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通“凌”层见错出通“现”臣死有余僇通“戮”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通“只”“又”独五人之皦皦通“皎”敛赀财以送其行通“资”亦曷故哉通“何”无能为也已通“矣”共其乏困通“供”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失其所与,不知通“智”肉袒伏斧质通“锧”,腰斩犯人的刑具可予不通“否”拜送书于庭通“廷”召有司案图通“按”以诈详为予通“佯”设九宾于廷通“傧”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通“穆”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熟”,仔细请奏盆缻秦王“缶”,盛酒浆的瓦器距关,毋内诸侯通“拒”“纳”要项伯通“邀”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因击沛公于坐通“座”拔剑切而啗之通“啖”秋豪不敢有所近通“毫”沛公不胜桮杓通“杯勺”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通“骖”其不仁兹甚通“滋”泾流之大(同“径”,直)不辩牛马(同“辨”,分辨、辨别)二、古今异义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古:可以凭借今:表示可能或能够。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古:出使一次。
今:一群人初至北营,抗辞慷慨古:十分激烈。
今:大方。
不复顾利害古:个人的安危;今:利处和害处,两个方面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古:没有依托。
今:单调,没有价值。
以至于永嘉古:到达。
今:表示退一步的副词。
为巡船所物色古:搜寻。
今: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
几彷徨死古:走投无路。
今:犹豫不定,不知往哪里去好。
以父母之遗体行殆古:赐予自己的身体。
今:死者的尸体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古:到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慷慨得志之徒古:意气激昂今:大方。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古:品行成为今义为: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古:党羽今:指与公家相对的个人吴之民方痛心焉古:痛于心,痛恨今:极端伤心意气扬扬古:神情今:意志、气概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
必修三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必修三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寡人之于国也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释义: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释义: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释义:4.直不百步耳通“”,释义: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通“”,释义:二、一词多义1、数①数.罟不入洿池数: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数: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数: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数:⑤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数:2、直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直:③系向牛头充炭直.直:⑤理直.气壮直:3、发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②主人忘归客不发.发:③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发: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发:⑤百发.百中发:4、兵①非我也,兵.也兵:②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兵: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兵:④穷兵.黩武兵:5、胜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②驴不胜.怒,蹄之胜: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胜: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胜:6、加①邻国之民不加.少加:②臂非加.长也加:③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加:④樊哙负其盾于地,加.彘肩上加:⑤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加:7、食①鱼鳖不可胜食.食: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③谨食.之食:8、于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②寡人之于.国也于: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④则移其民于.河东于:9、之①王道之.始也之:②寡人之.于国也之:③填然鼓之.之:④申之.以孝悌之义之:10、以①请以.战喻以:②以.时入山林以:③申之以.孝悌之义以:④以.五十步笑百步以: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三、古今异义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河:古义:;今义:泛指河流。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古义:;今义: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
3.弃甲曳兵而走.。
走:古义:;今义:行走。
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可以:古义:;今义:常连用,表示同意。
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梳理123
【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解释加点字)1.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__ __,________)2. 无.失其时(通__ __,________)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__ __,________) 4. 约从离衡.(通__ __,________)5. 合从.缔交(通__ __,_______ _)6. 或师焉,或不.焉(通_ ___,_______ _)7. 陈利兵而谁何.(通_ ___,_____ ___) 8. 倔.起阡陌之中(通__ __,________)9. 赢粮而景.从(通_ ___,_______ _) 10. 百有.余年(通_ ___,________)11.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通_ ___,_______ _)12君子生.非异也(通_ ___,_______ _)1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_ ___,_______ _) 14所守或匪.亲(通_ ___,_______ _)1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_ ___,____ _)二、重点实词、虚词(解释加点字)1. 1河内凶.() 2王好战,请以战喻.()3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4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5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6. 凡六百一十六言.()7. 低眉信.手续续弹() 8. 填然鼓之.()9斧斤.以时入山林() 10.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11. 王无罪岁.() 12但.见悲鸟号古木()13连峰去.天不盈尺() 14 扪.参历井仰胁息()15以手抚膺.坐长叹() 16去来.江口守空船()17如听仙乐耳暂.明。
() 18莫辞.更坐弹一曲()19序.八州而朝同列() 20务.耕织()2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22西举.巴蜀()23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24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25开关延.敌() 26斩木为兵.()27度长絜.大() 28蒙故业,因.遗策()29瓮牖.绳枢() 30 赢.粮而景从()31以致.天下之士() 3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33声非加疾.也() 34木直中.绳()35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36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37假.舆马者() 38用.心一也()39煣.以为轮() 40孰.能无惑()4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42术业有专攻.()4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44余嘉.其能行古道()45作《师说》以贻.之()三、词类活用(指出活用情况并解释加点字)1树.之以桑() 2. 可以衣.帛()3. 然而不王.者() 4王无罪.岁()5. 填然鼓.之()6. 谨.庠序之教()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8履.至尊而制六合()9然陈涉陈胜瓮.牖绳.枢之子() 10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11且夫天下非小弱..() 12吾师.道也()1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1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5有囊.括四海之意() 16内.立法度()17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18追亡.逐北.,流血漂橹()19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20小.学而大.遗()21会盟而谋弱.秦。
必修3文言知识归纳答案
必修3文言知识归纳答案一、通假字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斑白。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4.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使……弯曲)5.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6.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7.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8.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突出,举起)9.非抗于九国之师(抗,通“亢”,高,引申为强大)10.孝公既没(没,通“殁”,死)11.合从缔交(从,通“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的策略)12.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13.百有余年矣(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14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大声呵斥)15.约从离衡(衡,通“横”,连横,战国时期秦国离间六国,各个击破的的策略)16.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弱点,毛病)1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18、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二、古今异义词1、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
凶,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
)2、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
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3、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
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5、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6. 疾古义:强。
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7. 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
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银。
8. 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
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9. 用心古义:思想意识活动。
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10.寄托古义:容身,托身;今义: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答案】
一、①涂同“途”,道路。
②无通“毋”,不要。
③颁同“斑”,花白。
4.通“横”5通“纵”6不,通“否”,表示否定7通“呵8通“崛”9通“影10通又11有通又暴通曝12生通性 13知通智 14匪:同非15受,通“授”,教授
二、1凶:荒年。
2喻:说明。
3胜:尽。
4失:错过。
5发:打开(粮仓)。
6字7随意,8音节助词 9斧头 10 约束制止11年成12 但:只13去:离。
14扪,摸。
15膺,胸口。
16 来,不译,去来偏义复词,偏去17忽然一下子18推辞 19序:统治20致力,从事21 弱点毛病22攻取23匹敌相当24吝惜 25迎接26兵器27衡量,比较。
28沿袭29窗户30担负31招纳32趁着 33 强 34符合35 停止 36横渡 37利用38因为 39使……弯曲40谁 41竟42学习,研究43却44赞许45赠送
三、1树名词作动词,种植。
2衣名词作动词,穿上。
3(王名词作动词,成就王业)
4罪名词作动词归罪5鼓名词作动词,敲鼓6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7名词作动词水:游泳 8.名词作动词履:登上 9名词作动词瓮:用破瓮作绳:用草绳系10名词作动词帝王:称帝称王11形容词作动词小,弱: 变小,变弱12名词作动词师,学习13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在地上、在地下14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15名词作状语(象卷席子)(像用包子)(象用囊袋)16名词作状语对内17名词作状语向南18亡,北,动词用作名词,败逃的人19固: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坚固的地势20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21使动用法使......弱,削弱22..使动用法使……退却23使动用法离:使……离散24使动用法朝:使……朝拜25..使动用法斗:使……争斗26使动用法使……灭亡27使动用法,使……弱,削弱28使动用法使……愚蠢29意动用法以……为师30耻.意动用法以……为耻31云.,响.,景.名词作状语像云聚集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32使动用法,使……凋谢33回: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
四、古今异义 1河,黄河。
今泛指河流。
2 “可”是“可以”,“以”是凭借。
3走,跑,这里指逃跑。
4或,有的人,不定代词。
5第二年 6突然出击7因此作8 神态,脸色9整理10年龄大11金属制品,黄金12蟹腿,13帮凶、走狗14刚才15居住存身16指函谷关、崤山之东。
17一般人18金属19求学的人20用来……的21小的方面学习;22 一般的人23 不一定 24无论
五、一词多义
1.凶—— 1庄稼收成不好2不吉利的事3凶恶,残暴4 不幸,多指丧事 5杀人的人
2. 加——1更加2施加3放上4增加5. 夸大
3.直——1只不过2与“曲”相对3正确4同“值”5径直
4是——1正确,认为正确2这个,这样, 3表示肯定判断4是故,是以:因此
5行——1行走2去,离开;前往3实行;做4行为,品行5 古诗的一种体裁
6——于1比 2和3 对于4到 5 在
7——数1数目、数量 2几、若干 3命运 4 屡次 5密、细密 6 shǔ计算
8——发1发射2征发、派遣 3打开 4花开 5出发
9——度1尺码、尺度2程度、限度3规章、制度4风度、常态5回、量词6、创制7考虑、思虑8量、计算9推测、猜测10通“渡”,过
10——亡—— 1逃跑、逃脱2丢失、失去3灭亡、消亡4死亡5逃兵、逃亡的人6通“无”,没有7使动用法,使……灭亡
11固——1固执、顽固2巩固3坚持、坚决4 固然、本来5牢固、坚固的地势)6 既、已
12而1连词,表转折关系2连词,表递进关系3连词,表修饰关系4连词,表顺接关系5连词,表并列关系
13修1长、高:2学习,效法3修建4整治:
14制1制作 2统率指挥 3控制制服 4规模5规定、制定
15师——1老师;2有专门技艺的人3学习4以……为师5从师
16其——1那些(指示代词2他们(人称代词3大概、也许(语气副词,表揣测)4难道(语气副词,表反问)
六、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1这就是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2生养死葬没什么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3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4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5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给业务知识和技能、解释疑难问题的。
(二)倒装句——1这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2把桑树种植在宅园3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4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5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6不知句读就向老师请教,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7如今的一般人,他们比圣人差多了,反而感到向老师学习是羞耻。
8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在路上背负或顶着重物行走了。
9李蟠.不受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拘束,向我学习。
10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11出生在我之前,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12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13所以学生不一定样样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高明
(三)省略句补充省略出的内容(1蟹六(条)跪而二(只)螯2(“出”后省略“于”)3(“以”后省略“之”)4(“之”后省略“于”)5 (“足”,“起”后省略“于”)6(“振”后省略“于”)
(四)被动句——一个戍卒发难就毁掉了天子七庙,自己也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
备考必修三文言文句子翻译
一、选择题答案。
1、《寡人之于国也》D.孟子用对比和比喻的手法批评统治者不顾人民的死活。
2、《劝学》A.本文的中心论题是“学不可以已”,中心论题与各部分之间有总领和分述的关系。
3、《过秦论》B.是为了与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作对比。
4、《师说》C.把“传道”视为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
“受业”“解惑”,都与此有关:“业”即“道之文”,指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而“解惑”也是为了“明道”。
由此可见,“师道”是贯穿全文的主线,“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