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52土壤的形成课件(新湘教版2019)

合集下载

土壤的形成(教学课件)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

土壤的形成(教学课件)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


微生物
分解、转化有机残体,合成腐殖质
成土因素
2.成土因素 (4)地形
成土因素
2.成土因素 (5)时间
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 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在自然状态下,形成20厘米
厚的耕作土壤一般需要 100——1000年。
时间作为一个重要的成土因 素,反映的是土壤形成发育 的历史动态过程。在适宜的 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 长,土壤就越成熟。
黑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属于耕作性和生产性较好的一种土壤。下图为黑土形成过程 示意图。据此完成3~5小题。
3.下列不属于我国东北黑土形成条件的 是( )
A.冻土广布 B.冬季湿冷 C.夏季湿热 D.植被茂盛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冻土广布与东北黑土的形成关系不大 ,A符合题意;东北地区是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湿热),植 被茂盛,秋冬季节进入土壤的枯枝落叶多,且因纬度较高,冬季寒冷 ,枯枝落叶等有机物分解慢,积累了大量的腐殖质(有机质),形成黑 土,故夏季湿热、植被茂盛、冬季冷湿均是我国东北黑土的形成条件 ,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土壤剖面
2.土层的主要类型
腐殖质层
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 色土层,呈灰黑色或黑色。
土壤剖面
2.土层的主要类型
淋溶层
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 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 低,色泽较淡。
土壤剖面
2.土层的主要类型
淀积层
常与淋溶层相伴存在,是土 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
土壤剖面
2.土层的主要类型
母质层 母岩层
01 成 土 因 素
CONTENTS
02 土 壤 剖 面
03
我国主要的土壤类 型
成土因素

第二节土壤的形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第二节土壤的形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第二节土壤的形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
版)教案
一、引言
土壤是地球上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农业、林业、草业、畜牧业等都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土壤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因素,才能更好地利用土壤资源。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土壤的定义和形成过程;
2.掌握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3.理解不同类型土壤的形成过程和环境条件;
4.能够简单分析不同环境因素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不同类型土壤的形成过程;
2.掌握不同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
1. 土壤的定义和形成过程
土壤是地球上由固体颗粒、液态和气态氧、水、有机质和生物组成的,具有肥力和蓄水、保肥、调节气候等一系列生态作用的表层体系。

土壤的形成过程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1.岩石风化:岩石受到大气、水、微生物等的作用,逐渐分解成细小的颗粒。

2.粉化和淋溶:雨水将岩石颗粒冲刷到不同地点,被累积成一层。

3.淋溶成土:在这些岩石颗粒上携带的氧、碳等元素,被送到这些岩石颗粒上,使得它们发生氧化、水化等作用,形成。

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共37张ppt)

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共37张ppt)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第五章第一节
一、自然环境的组成
自然环境由以气体物质为主的 大气圈、液态水为主的水圈、 固体岩石为主的岩石圈、生物 有机体为主的生物圈组成。
地球内能、 太阳能等
自然地理要素:地形、气候、 水文、生物、土壤。
岩石(地貌)
大气 水(河流 )
土壤
生物(植物)
二、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一)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表现一:每一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 约和相互渗透,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在景观上具有一致性。
青藏高 原隆升
阻挡西伯利亚 南下气流
中亚、西亚粉尘东输 沉积形成黄土高原
黄土疏松易冲蚀, 黄河泥沙易淤积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阿特拉斯造山带位于阿尔及利亚北部,呈西南—东北走向,位于地
中海与撒哈拉地台之间,从北向南可以划分为5个构造带:内带、泰勒 隆起带、前渊带、大高原和撒哈拉阿特拉斯构造带。新生代时期构造带 的地质变化促使阿特拉斯山脉形成,隆起的阿特拉斯山脉像一道绿色的 屏障,使山脉东南和西北两侧形成截然不同的自然环境。下面两图分别 为阿尔及利亚北部阿特拉斯造山带构造分带图(图1)及沿AB线的阿特拉 斯造山带构造演化剖面图(图2)。
整体性表现在不同尺度的地理环境中,大到全球尺度的海陆对比, 小到地方性的森林系统。
P111活动 2. 据图5-3,绘制一幅地形、
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 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示意图,并以我国西北内陆 地区为例,阐明各要素间的 关系。
大尺度:西北内陆地区
温带大陆性气候
气候干旱,多风沙
气候
河流流量小、 主要为内流河
土壤湿 度降低
蒸发减少 大气变干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优质课件(888页)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优质课件(888页)

彗星
冰物质
绕太阳运行,质量小、云 雾状
拖着长尾
星际物 质
气体和尘埃
极其稀薄、密度小
不能用肉 眼观察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优质课件
3.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 (1)自然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及星际 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等。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2)人造天体:航天飞机、人造卫星、飞船、太空垃圾等。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优质课件
2 新知识·预习探索 学习目标
1.了解不同类型的天体及其特点。 2.分清不同天体系统的级别、层次,能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 置。
3.比较、归纳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资料,理解地球是宇宙中既
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优质课件
[新知预习]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1.可见宇宙:即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目前,可见宇 宙的半径约为 140 亿光年。 2.光年:天文学中的距离单位,即光在真空中一年所传播的 距离。1 光年约等于 9.4_608×1012 千米。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优质课件
(3)地月系:由地球与月球组成;月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与其公 转方向和周期完全一样。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优质课件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1.普通性 在太阳系行星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是一颗普通 的行星。 2.特殊性 (1)表现:目前所知道的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优质课件
2.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各类天体特点如下表所示:
天体
组成(或成员)
特点
形状
星云
气体和尘埃主要成分 是氢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五章 第二节土壤的形成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五章  第二节土壤的形成
栏目 导引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考点一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有关气候与土壤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少 B.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都较快 C.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多 D.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多呈碱性 答案:B
栏目 导引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1.土壤剖面: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由一些形态特 征各异的、大致与地面_平__行__展__布__的土层所构成。 2.土层
有机层: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 土层腐半 殖分 质解 层的 :土_有 _壤_机 _腐_质 _殖__质_为积主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
栏目 导引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2.人类活动 (1)积极影响:人类活动可以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 如_水__稻__土____。 (2)消极影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导致土壤__退__化_____,如 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
栏目 导引
三、土壤剖面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层
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
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 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栏目 导引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土壤层 淀积层 母质层 母岩层
特点 淋溶层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
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坚硬的岩石
栏目 导引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栏目 导引
栏目 导引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二、选择题

5.2土壤的形成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5.2土壤的形成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4.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通过设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积极探究。同时,我还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潜能。
此外,我还会创设多种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实验操作、实地考察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我会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学习,如比较法、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等,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
2.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土壤侵蚀、土壤污染等,并提出解决措施。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组织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的分类和土壤的功能。
2.设计小组合作活动,如共同完成土壤调查报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索土壤的奥秘。例如,我可以设计一个问题:“为什么这片农田会有不同的土壤类型?”引导学生思考土壤形成的原因。同时,我还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各种土壤类型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分类。
4.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学习任务。同时,我还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潜能。这种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土壤,让他们认识到土壤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同时,我还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状态下学习。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还能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Ⅰ5.2土壤的形成习题及答案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Ⅰ5.2土壤的形成习题及答案

湘教版(2020)高中地理课堂练习系列5.2 土壤的形成1. 下列各种气候类型下的土壤中,风化壳最深厚的是A.热带雨林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C.温带海洋性气候D.地中海气候2.下列土壤类型中,发育程度较好的是A.江南丘陵红壤B.青藏高原寒漠土C.西北地区的风沙土D.东北平原黑土3.下列成土因素中,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的是A.地形B.气候C.生物D.成土母质4. 地处赤道附近的亚马孙平原终年高温多雨,形成生物多样的热带雨林景观,发育成砖红壤。

在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环境下发育而成的砖红壤应该具有的特征是A.有机质含量高B.多为黑褐色C.多呈碱性D.土层厚度大图5-4是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

读图,回答5~7题。

图5-45.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土层厚度、水热条件B.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C.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矿物养分D.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特征、肥力特征6. 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A.是岩石的作用B.是气候的作用C.是生物的作用D.是地形的作用7. 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原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曾联合下文,投资10亿多元抢救三峡库区4000万米3沃土,这是国内迄今为止最大的土地搬迁项目。

下列四幅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地点(均位于库区)土层深厚的是A.甲B.乙C.丙D.丁8.土壤的形成过程如图所示,读后填空.(1)其中A为________,①表示________,②表示________,③表示________穿插和________影响.(2)土壤的形成过程就是①矿物养分的积累过程②有机质的积累过程③保水性的形成过程④土壤颗粒的团聚过程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3)土壤的四种组成物质为[]A..岩石、矿物质、有机质、空气B.岩石、有机质、空气、水分C.岩石、矿物质、有机质、水D.矿物质、有机质、空气、水(4)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是[]A.矿物颗粒的大小B.透水能力的大小C.有机质含量的多少D.透气状况9.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回答问题。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课件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课件
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更为弯曲,河谷拓宽
成熟期
以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为主
河谷展宽,横断面呈宽而浅的槽形
虎跳峡
三峡
河谷呈“V”型峡谷窄而深(谷底几乎全部被河床占据)长且弯曲,河谷两侧险峻陡峭。
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
河床
河漫滩
河漫滩
阶地
枯水位
洪水位
河漫滩:河谷中枯水期出露、洪水期淹没的部分称为河漫滩;
江心洲系河流中的沙洲,由河流挟带的泥沙沉积而成,多位于河流中下游,或流速相对缓慢的宽谷段。
河心洲的雏形是水下淤积的浅滩。如果有某个浅滩逐渐稳定和堆高,就有可能在枯水期不被淹没,出露为心滩,将水流分向它的两侧,形成两股汊道。两股汊道逐步被拓宽,变弯,其中的环状流就会进一步将心滩加大加高。经过几次大洪水以后,心滩被堆高到超出乎滩水位,生长植物,进一步稳定,就成为河心洲。
地形陡峻地质结构不稳定,岩石易破碎,有软弱结构面降水多且强度大等防范措施:1)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对滑坡的诱发作用,如建排水沟,保护坡地植被等;(2)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坡岩,提高其抗滑力,如消坡减载,边坡人工加固等;(3)减少甚至消除不合理的人类活动;(4)建立灾害预警机制,提升人们防灾抗灾的能力等。
泥石流发生的条件:
(1)山区坡陡谷深。 (2)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 (3)植被覆盖率较差。 (4)多暴雨或冰雪融水。
自然原因可从地形地势、地貌物质、气候、植被等方面分析。
(1)弃土弃渣的堆砌,大量松散物质增加了泥石流发生的物质条件;(2)修建工程的不合理开挖,破坏山坡表层形成泥石流;(3)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滥砍乱垦使植被消失,加重水土流失,破坏山坡稳定性,滑坡、崩塌发育易发生泥石流.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5.2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共43张ppt)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5.2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共43张ppt)

温带 季风气候
亚热带 季风气候
热带 季风气候
60°
温带
温带
50° 落叶阔叶林带 荒漠带
温带
落叶阔叶林带
40°
亚热带
温带草原带
常绿硬叶林带
亚热带
30°
热带荒漠带
常绿阔叶林带
20°
热带草原带
热带 季雨林带
热带雨林气候
10°
热带雨林带
低纬度地区自然带
1、热带雨林
分布: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植被特点: 全年旺盛生长,呈深绿色,树种丰富,
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分布: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区 气候特征: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植被特点: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
植物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
2、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分布: 地中海气候区 气候特征: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植被特点: 常绿坚硬,叶小较厚,多蜡质层,
树干较粗壮,树皮厚。
3、温带落叶阔叶林
垂直地带性课堂练习:.(2020·全国Ⅲ卷,9~11)堪察加火山群位于环太平
洋火山带的北端,气候冷湿,火山锥各坡的降水差异小。近几十年来受全
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火山锥的林线(森林分布上限)升高,雪线(终年积雪下
限)有所降低。此外,其他干扰也影响林线和雪线高度。例如,火山喷发
彻底破坏原有景观,若干年内该火山锥的林线与雪线高度往往发生显著变
分布: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气候特征: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或全年温和湿润 植被特点: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也称夏绿林,结构简单
4、温带草原 分布区域: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域 气候特征: 冬冷夏热,温差大,降水少,气候干燥 植被特征: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低,分布少数矮小灌木

课件05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高一地理学考总复习(湘教版2019)

课件05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高一地理学考总复习(湘教版2019)
2.土层的主要类型
名称
特点
有机层 是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层 是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 是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
淀积层 常与淋溶层相伴存在,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
母质层和 是土壤形成发育的原始物质基础,母质层为疏松的风化碎屑物 母岩层 质,母岩层,为坚硬的岩石
植被稀疏,地表大面积裸露,植物种类贫乏,群落结构简单 。植物叶面积缩小或退化,呈鳞片状或为刺,以减少蒸腾;
有的茎叶披白色茸毛,以抵抗灼热;有的具肉质茎叶,以储
温带荒漠
温带大陆 性气候
藏水分。大多有发达的根系,以便从很广很深的地下吸取水 分
知识梳理: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1)环境影响植物 ①必然性:植物在生活过程中,始终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 和能量的交换。 ②表现:环境影响植物的形态和生活机能,以及它们的分布 等。 (2)大尺度上 ①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条件,特别是其中的热量 和水分条件,以及两者的组合状况。 ②表现:
课标要求:
1.9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 素。
1.10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 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知识梳理:植被
1.概念:覆盖一个地区的各类植物群落的总称。 2.分类: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
[特别提醒](1)在一定区域内,同种植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同一时间内 生活在一定区域中各种植物种群的集合,构成植物群落。 (2)环境条件优越的地方,群落结构复杂,高等植物种类丰富;环境条件严 酷的地方,群落结构简单,只有少数高等植物。 (3)植物群落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高中地理优质课--课件---土壤的形成

高中地理优质课--课件---土壤的形成

破疑难、师生动、 提知能
材料一 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
自然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不同的土壤,可以反映 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 乃至人类活动。
1.结合材料一以及圈层联系图示,找出土壤在地理 环境中的作用并说出影响土壤的因素有哪些?
大气圈
影响大气组成
满足植物呼吸
4.结合教材81页图34-6、中国气候类型分 布示意图及相关内容 完成表格,探究不同 颜色土壤的成因。
4.结合教材81页图3-4-6、中国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及相关内容 完成表格,探究不同颜色土壤的成因。
类别
分布
成因
黑色土壤 我国东北到内蒙古东部 冬季寒冷,有机质分解慢,积累较多
红色土壤 黄色土壤
南方地区 黄土高原
圈层联系图示
水圈
化学元素 迁移
影响水分 分配
土壤
支持调节生 物过程
积累有机质 养分
生物圈
岩石圈
土壤形成的物 质基础
减缓岩石被侵蚀
1.结合材料一以及圈层联系图示, 探究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并 说出影响土壤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二 《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化学成分》
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在不同的成土母 质中,风化物颗粒大小不一。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 质地一般较细,含粉沙和黏粒较多,含沙粒较少;发育在颗 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沙量较多,含粉沙 和黏粒较少。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 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例如,基性岩(二氧化硅含量在 45%~52的岩浆岩)母质上的土壤,其铁、锰、镁、钙的含 量,要显著地高于酸性岩(二氧化硅含量在65%以上的岩浆 岩)母质上的土壤,其中钙的含量最高,而硅、钠、钾的含 量则低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

土壤的形成(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课件)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土壤的形成(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课件)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南方地区温度高,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速度快,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少;且降水较多,淋溶作用强,养分流失,土壤肥力低。
1. 有人认为,热带地区的土壤比温带和寒带地区的要深厚,土壤有机质含量也要丰富。这种说法有道理吗?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活动P132
提示:没有道理。土壤理化性质与温度、降水相关。热带雨林地区,化学与生物风化作用强,风化壳厚,因而土层厚度较大;但热带沙漠地区,风化壳薄,发育的土层也较薄。另外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跃,有机质分解速度快,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很低。
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版必修第一册 第五单元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课标内容要求
核心素养目标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掌握土壤的功能及成土因素。(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2.读土壤标本或土壤剖面图,说明各类型土壤的区别及主要形成因素。(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2020年12月17日凌晨1时32分至2时07分之间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着2公斤珍贵的月壤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思考:月壤是土壤吗?
动物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有些动物可搅动土体,改变土壤结构和孔隙度
微生物主要通过对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以及腐殖质的合成,来促进成土过程
讨论生物如何影响土壤有机质
【活动二】
东北黑土
南方红壤
为什么南北方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大?
插根筷子就发芽,抓把黑土攥出油
有机质含量少
温度高微生物分解 ,积累有机质 ,肥力 ;
土层厚、层次多或分层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高。
自然土壤中,森林土壤剖面构造最为复杂。
腐殖质层
有机层
有机层一般以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主要组成为枯枝落叶层和部分分解的有机碎屑层。

《土壤的形成》课件-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全

《土壤的形成》课件-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全
棕壤发育在温带落叶阔叶林下,剖面 具有鲜棕色的淀积层,土层较厚,质地 黏重,表层有机质含量高,自然肥力较 高。
森林土壤是指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森林土壤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从亚寒带到 热带均有广泛分布。在森林植被下,有机质主要以地表枯枝落叶的形式进入土壤,因而腐殖质明显 地集中在土壤表层,向下突然减少。
成土母质决定土壤的理化性质
影响土壤质地: ①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石灰岩等)的土壤质地一 般较细,含粉砂、黏粒较多,含砂粒较少; ②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花岗岩等)的土壤质地一 般较粗,含砂粒较多,含粉砂、黏粒较少。
影响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①基性岩母质发育的土壤中钙、铁、 锰、镁含量高; ②酸性岩母质发育的土壤中硅、钠、 钾含量高
黑钙土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和草原植被下
发育的暗黑色土壤。剖面上部具有深厚
的腐殖质层,自然肥力较高,结构良好。
活动:1. 砖红壤发育在热带雨林或季雨林环境下;燥红土是在热带干热地区稀树草原环境下形成的;赤红 壤又称为砖红壤性红壤,发育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环境下,具有红壤与砖红壤的过渡性质;黄壤发育于亚 热带常绿阔叶林环境下,与红壤属同一纬度带,但黄壤分布在多云雾、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区。读图 5-23、 图 5-24,完成相关任务。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右图为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1—2 题。 1 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是 ( ) A. 气候 B. 地形C. 生物 D. 成土母质 2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成土母质主要影响土壤的土层厚度、水热条件 B. 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发育程度 C. 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矿物养分 D. 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特征、肥力特性
1.想一想,吸引人们选择在寻乌的群山之中定居 的原因有哪些?

土壤的形成教学课件 湘教版高中地理(2019)必修一

土壤的形成教学课件 湘教版高中地理(2019)必修一

慎思
土壤的形成
1.观看土壤的形成视频,结合土壤的形成过程示意图,描述土壤的形成过程 。
慎思
土壤的形成
1.观看土壤的形成视频,结合土壤的形成过程示意图,描述土壤的形成过程 。
有机质层
有机质层
岩石 风化 成土母质 低等生物 原始土壤 高等植物 成熟土壤
慎思
成 熟 的 土 壤 剖 面
土壤的形成
有机层 腐殖质层
板书设计
淋溶层 淀积层 母质层
母岩层
慎思
土壤的形成
2.根据土壤的形成过程总结土壤的形成因素。
明辨
差异的原因
1.观察五种土壤标本,推测它们分别是哪类土壤?你是如何判断的?
明辨
差异的原因
2.材料1:红壤多发育于红色砂岩和第四纪红土。黑土分布区自然植被为草原化草甸植物,暖季植物生长繁茂,
冬季土壤微生物活动很弱,大量枯枝落叶和植物残体难以迅速腐化分解,历经千百年形成了厚厚的腐殖质层。 材料2:我国不同颜色土壤分布示意图 材料3:红壤和黑土构成示意图
审问
为什么土壤颜色有差异?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高一年级 必修I
2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土壤标本,了解土壤的基本特点。(地理实践力) 2.通过观看土壤的形成视频,了解土壤的形成因素,并分
析不同地区土壤的差异的原因。(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通过对黑土和红壤的利用,培养合理利用和改良土壤的
意识,增强人地协调Βιβλιοθήκη 展的观念。(人地协调观)明辨
差异的原因
(2)针对两种土壤不同特点,在农业生产中如何实现土壤的 可持续利用?
合理开发利用
改良后利用
笃行
保护土壤,从我做起
土壤就像大地母亲的皮肤,珍贵又脆弱,需要我们给予特别的护理。 保护土壤,就是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土母质
1
2 生物
4 其他
3 气候
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成土因素-地形
(1)在山区,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
成土因素-地形
在山区有些植物的根会出现在 地表盘错的现象。你知道这是 问什么吗。
(2)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率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表层。
为植物光合作用提 供并协调水分、养 分、温度、空气等 营养条 件,是人类 生存的物质基础
由矿物质、有机质、 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
组成
成土因素
土壤是在地球表面各 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 下产生的,土壤形成 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 成土母质、气候、生 物、地形和时间等, 人类 活动在土壤形 成过程中也起着重要 作用。
区别
成土母质是风化产物, 没有肥力;土壤具有肥

VS
联系
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 始状态;成土母质在气 候和生物作用下形成
土壤
成土母质
1
2 气候
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2 气候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温度:温度提高会导致土壤内的生物对土壤有机物分解速率增加 降水:水分充足有助于土壤内的微生物对有机物进行分解,水分对土壤也有淋溶作用 风:其他条件一定时,风力增强,可加速岩石的物理风化
影响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①基性岩母质发育的土壤中钙、铁、锰、镁含 量高; ②酸性岩母质发育的土壤中硅、钠、钾含量高
土壤质地
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 可分为石砾、砂粒、粉砾、黏粒等, 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 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
从土壤质地看,土壤一般分为: 砂土 壤土 黏土
思考: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区别和联系?
2. 比较黄河三角洲冲积土、青藏高原寒漠土和江南丘陵红壤,说明 哪一类土壤的发育程度较好。
提示:黄河三角洲冲积土好于江南丘陵红壤和青藏高原寒漠土。黄河三 角洲冲积土是黄河携带来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堆积,黄河三角洲地形 平坦,土层深厚、肥沃,发育程度较好。江南丘陵地区地形坡度较大, 流水作用强烈,地表物质迁移速度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青藏 高原形成时间短,地势高,气温低,形成发育程度较差的寒漠土。
成土因素-地形
(3)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成土母质能在较稳定的 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成土母质
12 生物时间 53 气候4 地形
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5 时间
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 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在自然状态下,形成20厘米厚 可耕作的土壤,一般需要100 至1000年。
成土母质
1
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21 成土母质
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 石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称为风化 作用。 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这些风化物逐步发育成土壤,故称风化物为成土 母质。
成土母质决定土壤的理化性质
影响土壤质地: ①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石灰岩等)的土壤 质地一般较细,含粉砂、黏粒较多,含砂粒较 少; ②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花岗岩等)的土壤 质地一般较粗,含砂粒较多,含粉砂、黏粒较 少。
成土母质
1
2 气候
3 生物
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3 生物
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 来源,也是最活跃的因素。
影响:
1.促进岩石的化学、生物风化

2.是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包

括动植物残体和腐殖质)


营养物质促 进植物生长
枯枝落叶 掉落地面
矿物质和营养 物质渗入土壤
分解有机质
岩石风化
生物循环示意图
成土因素-植物与土壤有机质的关系
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 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再归还地表
成土因素-动物与土壤有机质的关系
动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外,有些动物如蚯蚓、白蚁等,还可通过对 土体的搅动,改变土壤结构和孔隙度等。微生物则主要通过对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以及腐殖质的合 成,来促进成土过程。
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学习目标
1 运用材料,分析自然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2 理解土壤的形成因素。 3 了解土壤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关注土壤利用过程中
出现的问题,树立人地协调观
新课导入
寻乌位于赣东南边陲,地处武夷山与九连山余脉相 交处,这里群山拱卫,古代交通闭塞,人烟稀少。原 来,在寻乌的山脉中,分布着富含硒元素的岩石,山 中溪流将硒元素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山间盆地,最终形 成了富硒土壤。这种独特的土壤,再加上良好的气候 资源,使得当地出产的农产品不仅产量较高,而且品 质优良。适宜耕种的自然条件,在农耕时代吸引了一 批批山外的百姓,他们纷纷迁移至此。
阅读课本122页探究题——寻乌的古民居
1.想一想,吸引人们选择在寻乌的群山之 中定居的原因有哪些?
土壤富硒,在此种植农产品产量高, 且品质优良
新课导入
2.寻乌富硒土壤是怎样形 成的?
山中溪流将硒元素源源 不断地运送到山间盆地, 最终形成了富硒土壤
那么,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概念
作用
组成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 具有一定肥力,能 够生长植物的疏松
人类活动 6
成土母质
1
2 生物
时间 5
3 气候
4 地貌
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6 人类活动
除自然原因外,人类活动对土 壤的影响极为深刻。自然土壤在人 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有 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土壤。
阅读P126:人类活动与土壤的关系
积极方面: 水稻土(水稻土是在长期栽培水稻, 灌溉浸 淹条件下发育而成的肥沃、 高产的耕作土壤。
消极方面:土壤退化,如肥力下 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 土壤污染等。
1. 有人认为,热带地区的土壤比温带和寒带地区的要深厚,土壤有机 质含量也要丰富。这种说法有道理吗?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提示:没有道理。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既与温度有关, 又与降水有关。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化学与生物风化作用强,风 化壳厚,因而土壤层厚度较大;但少雨干旱的热带地区,风化壳薄,发 育的土壤层也较薄。另外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 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这将降低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