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的本质

合集下载

教学过程的本质 综合素质

教学过程的本质 综合素质

教学过程的本质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它涉及到教育活动的多个方面,包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感态度的形成以及价值观的塑造。

以下是对教学过程本质的一些核心理解:
1. 认识过程: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逐步认识和理解世界,掌握知识。

2. 发展过程: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学生个体发展的促进过程。

它关注学生的智力、情感、道德、身体等多方面的发展,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 交往过程:教学是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交往过程。

在这种交往中,学生不仅学习知识,还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和解决冲突。

4. 实践过程: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通过实践来巩固和深化理解。

5. 价值引导: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6. 创新与批判:教学鼓励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对现有知识进行质疑和创新。

7. 个性化教育:教学过程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个学生的最优发展。

8. 终身学习: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持续发展。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需要综合考虑这些本质特征,以实现教育的全面目标。

论述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发展说

论述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发展说

一、教学过程的定义教学过程是指教师和学生在特定条件下,通过一系列有序的教学活动,达到特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以教学目标为核心,以所选的教材为基础,由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组成的有机整体。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本质在于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和个性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参与和探究,从而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发展潜能。

三、教学过程的认识发展说认识发展说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强调了个体在认识上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感知、观察、想象、比较、归纳、推理等认知活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形成对世界的更加准确和深刻的认识。

四、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发展1. 感知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首先通过感官接受外界的信息,对外界事物进行简单的感知和认知。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描述、比较等活动,帮助他们对所学内容进行感知和理解。

2. 认知阶段在感知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思维活动对所感知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从而形成更为深刻和系统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组织实践等方式,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 思维方法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启发性讨论等活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帮助他们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中的个性发展1. 尊重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每个学生的独特性,注重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

通过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

2. 激发学习动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地进行学习。

六、教学过程中的方法与手段1.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习惯和个性特点,使教学内容更具吸引力和针对性。

请论述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

请论述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

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1. 教学过程是一种认知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来认识客观世界,获取知识和经验。

教师需要通过对教材的加工和呈现,帮助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

因此,认知过程是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之一。

2. 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需要不断地进行交流和互动。

教师通过提问、讲解、演示等方式传递知识,学生通过回答、作业、反馈等方式进行反馈和回应。

这种交往过程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教学过程是一种情感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获取知识和经验,还需要体验到教师的情感和关怀。

教师通过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方面,可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4. 教学过程是一种创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将教材进行加工和呈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学生也需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将知识进行转化和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教学过程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创造过程。

综上所述,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是一种认知过程、交往过程、情感过程和创造过程的综合体。

这些过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认识实践说教学过程本质(3篇)

认识实践说教学过程本质(3篇)

第1篇教学过程是教育活动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知识传递、技能培养和品德教育的过程。

长期以来,关于教学过程的本质存在多种观点,其中“实践说”教学过程观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实践说的角度出发,探讨教学过程的本质,并分析其实践意义。

一、实践说的内涵实践说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实践活动,是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

实践说的核心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主体,双方通过互动实现教学目标。

2. 教学过程是一种认知活动。

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对知识、技能和品德进行认知、理解和掌握。

3. 教学过程是一种实践活动。

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实践能力。

4. 教学过程是一种价值引导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品德。

二、实践说教学过程本质的体现1. 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实践说强调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即教学内容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选择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内容。

通过实践性教学内容,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实践说认为,教学方法应注重实践性。

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实践性教学方法中,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会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提高综合素质。

3. 教学评价的实践性实践说强调教学评价的实践性。

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知识、技能和品德的掌握程度。

实践性教学评价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其学习动力。

4. 教学环境的实践性实践说认为,教学环境应具有实践性。

教师应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实践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

实践性教学环境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实践能力。

教育学考研—论述题

教育学考研—论述题

20131.论述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特殊认识说)。

因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习、掌握人类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

实质上就是学生能动地认识世界、提高自我的过程。

教学过程作为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之处在于:①间接性。

教学过程主要以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介,使学生间接地认识现实世界。

②引导性。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活动需要在富有知识的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不能独立完成。

③简捷性。

教学过程走的是一条认识的捷径,是一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过程。

④制约性。

教学过程要受到人类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的制约。

(2)教学过程是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的活动过程(交往说)。

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教学是以交往为背景的过程,以师生交往、沟通、交流为重要手段和方法。

交往说超越了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强调师生平等对话,倡导自由民主、相互理解和关爱的人际关系。

(3)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价值目标说)。

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进行交往、认识世界,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并追寻与实现价值增值目标的过程。

其中,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进行交往及认识世界是教学的基本与基础活动,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及其价值目标的实现则是在这个认识及交往活动过程中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4)教学过程是一种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全面发展说)。

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教学过程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学生的智能和品德的发展虽是在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认识过程并不能包括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发展过程是比认识过程更为根本的过程。

(5)教学过程是一种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双边活动说)。

尽管教学相长的本意并非指教与学双方的相互促进,而是仅指教这一方的以教为学,但是人们将其引申为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方的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3.论述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教学过程的本质观 综合素质

教学过程的本质观 综合素质

教学过程的本质观涉及对教学活动根本性质的理解,不同的教育理论和学者提出了多种观点。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观点:1. 认识发展说:教学过程被视为一种认识过程,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学习掌握知识、技能,并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2. 双边活动说: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强调教学相长,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得到成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

3. 多重本质说:教学过程具有多重本质,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同时具有教育性。

4. 交往本质说: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之间的交往活动,通过这种交往,学生不仅学习知识,还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5. 特殊认识说: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掌握前人已经认识的知识,技能,培养一定观点和道德品质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6. 发展说:教学过程的核心在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包括智力、情感、道德、身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7. 层次类型说:教学过程可以根据不同的层次和类型进行划分,如基础教学、专业教学等,每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目标和方法。

8. 传递说:教学过程是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从教师向学生传递的过程。

9. 学习说: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

10. 统一说: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统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11. 实践说:教学过程强调实践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和应用知识。

12. 认识实践说:教学过程是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同时,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这些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教学过程的不同方面,如认识、发展、交往、实践等,反映了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多维性。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这些观点来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律

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律

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律一、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基本要素构成的,是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1、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构成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

学是为了求知,教是为了帮助学生求知。

教和学的共同目的是为了解决学生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矛盾。

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有规律的过程。

从教和学的关系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完成教学任务。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性在于,教学内容的间接性、教学环境的潜隐性、教学中介的多样性、教学发展的高效性、教学主体的发展性。

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

其目的在于: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不仅使学生获得关于客观的映像即知识,也使学生个体获得发展。

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3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传授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在教学中,自始自终充满着多种多样的身心活动。

学生掌握知识、认识世界,不但需要发展智力,同时还要发展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品质。

而一切心理品质又都是与身体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身体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心理的发展。

教学最终应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其身体和心理达到最健全的发展水平。

二、教学过程的规律教学规律是指教育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必然、稳定、普遍的联系。

它对教学活动具有制约、指导作用。

教学过程内部的各种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些稳定的、必然的联系,这正是教学过程规律性的体现。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了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理论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

关于教学过程的本质观点

关于教学过程的本质观点

关于教学过程的本质观点教学过程的本质观点指的是关于教学活动的本质、目的和特点的理解和看法。

本文将从学习者中心、主动性和互动性、个性化学习、多元评价和终身学习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对于教学过程的本质的观点和看法。

其次,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主动性和互动性。

教学过程应该是一种互动的活动,既包括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包括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

通过互动,学生可以共同探讨问题、交流观点、分享经验,并由此获得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同时,教师也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化的教学设计和指导。

通过主动性和互动性,教学过程可以更加活跃、多样化和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再次,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个性化学习。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习惯和需求,因此教学过程应该是个性化的。

个性化教学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个性化教学包括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资源的选择,以及符合学生个体差异的评价和反馈机制。

通过个性化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来选择学习的内容、方式和时间,从而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和潜能。

另外,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多元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因此,教学过程应该注重多元评价,包括知识和技能的评价、过程和产品的评价,以及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

通过多元评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长历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和指导。

最后,教学过程的本质是终身学习。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提供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因此,教学过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综上所述,教学过程的本质观点主要包括学习者中心、主动性和互动性、个性化学习、多元评价和终身学习等方面。

这些观点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教师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以及个体差异和多元评价的重要性。

请论述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

请论述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

请论述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

教学过程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互动,共同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论述。

1. 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需要进行积极的互动和交流,以达成教育目标。

教师需要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学生则需要通过思考、回答、实践等方式,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这种互动和交流,能够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教学过程体现了知识传承和思维发展的双重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师需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教学过程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教学过程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都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 教学过程需要注重反思和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以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作业、测试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指导。

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知识传承和思维发展、个性化需求和反思评价等方面的综合体现。

只有真正体现了这些特点,才能够实现教学过程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的本质、属

教学过程的本质、属

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规律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基本要素构成的,是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一)我国对教学过程本质的探讨到目前为止,对教学过程的本质尚处于莫衷一是、未有定论的阶段,概括起来主要有下列观点。

1.特殊认识说这种观点依据苏联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中的基本主张,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为指导,是数十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接受的观点。

该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首先,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和认识过程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只不过认识过程是主体直接作用于客体,而教学过程是主体学生通过教师间接地作用于客体,教学过程中师生同样是在传授、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去认识客观世界,并同时发展自身的各种能力和素质。

因此,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

其次,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间接性,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以此为中介间接地认识客观世界。

(2)引导性,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的。

(3)简捷性,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完全走的是一条捷径,许多知识是人类经过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才总结出来的,但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掌握。

(4)教育性,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认识的过程同时也是接受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教育的过程。

2.认识——发展说该学说认为,教学过程既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儿童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

认识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下,学生主动积极地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能、形成世界观和道德品质、全面发展个性的统一过程。

无疑,它是对“特殊认识过程说”的一种扩展,不仅看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活动的一面,而且也意识到了通过认识活动而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发展的一面。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什么?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什么?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什么?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水平的关系。

”师生的交往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

没有师生的交往互动,就不存有真正意义的教学。

教学中交往的属性决定了教学过程的本质规定性。

1、交往的本质属性——主体性交往是主体的生存状态与活动方式,有交往的主体,才有交往的行为,才能构成为交往活动。

处于教学交往中的师与生应该是教学过程共同的主体,他们之间不是施教与受教、改造与被改造的单一对象关系,而是一种“人与人”、“我与你”的意义存相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师与生人格上独立,关系上平等,活动上自主,教学上====。

有了师与生,特别是学生主体的定位,交往的双方才能相互尊重,敞开心扉,彼此接纳,互相作用,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朋友。

交往的主体性的发挥才能真正体现教学过程的====性。

2、交往的准则——相互理解理解是交往的“生态条件”,只有相互理解,才能相互沟通,相互倾听,相互信任,相互合作,没有理解,人的交往就会萎缩。

教学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或说教,而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实行交往的文化,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意义的创生离不开师与生的共同努力与相互配合。

相互理解才能清除长期统治教坛的“师道尊严”的无形屏障,使彼此走向对方的内心世界,使师与生情感共鸣、思维共振。

交往的相互理解属性决定了教学过程的合作性。

3、交往的运行机制——视界融合交往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体现了“主体间性”的存有,这种“主体间性”的实质是没有内外压力与制约的相互理解与沟通。

教与学的交往是双向的、互动的,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教材及其各种教学资源等,单方面的教与授不是无济于事就是索然无味。

而教学中的对话、沟通实现着参与者对现实和历史的各种视界的汇聚融合。

以相互碰撞的回应中,来自对方的信息持续为自己所吸收,对各自的理解偏差,持续地加以克服矫正,新的思想、新的视点持续产生。

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主要观点

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主要观点

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主要观点教学过程本质上说是一种有组织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知识的传递和掌握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

教学活动涉及的因素很多,包括个体认知、师生互动等,因此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教学过程首先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所制约,但它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的特殊性是学生个体的认识相对于人类总体的认识而言的,主要表现在:第一,间接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是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间接的认识现实世界;第二,引导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而不是学生独立完成的;第三,简捷性,走的是一条认识的捷径,是科学文化的再生产。

正如马克思所说:“再生产科学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同最初生产科学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是无法相比的,例如学生在一小时内就能学会二项式定理”。

同时,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学生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青少年,进行教学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认知、情感、个性、交往等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识活动,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志趣和情感,循序渐进地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促进学生智力、体力和社会主义品德、审美情趣的发展,并为学生奠定科学世界观的基础。

关于教学过程的本质,教育理论界众说纷纭,概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认识说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认识说是一种影响最大、认同者最多的教学本质观。

该观点最初起源于前苏联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在我国是在解放初期学习苏联教育学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该学说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认识能力,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基础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教学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有组织的认识过程”。

2)发展说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该观点认识到了“认识说”的局限性,认识到了教学过程除了传授知识技能外的其它任务,尤其是发展的任务,强调“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受教育者在教师的引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积极主动发展自己,使自身的发展水平逐步达到培养目标要求的过程。

教学过程本质的几种观点

教学过程本质的几种观点

教学过程本质的几种观点在深入探讨教学过程的本质这一复杂而多维的议题时,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既古老又常新的课题,它伴随着教育实践的深化与教育理论的演进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与理解。

教学过程的本质,作为教育学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不仅关乎教育目的的实现,也直接影响到教学方法的选择、师生关系的构建以及教育评价的实施。

以下是对该议题更为详尽且深入的剖析,特别是针对凯洛夫的认识过程说进行扩展与补充。

一、教学过程本质的多维视角1. 认识和发展过程说这一观点强调教学过程的双重性:既是对知识的认知过程,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它认为,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与引导下,学生不仅能够系统地掌握知识与技能,还能在智力、体力、世界观、道德品质及个性发展等方面实现全面提升。

这一理论深刻揭示了教育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强调了教育目标的多维性。

2. 实践说实践说则进一步拓宽了教学过程的视野,将其视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它不仅仅关注学生的认知活动,还强调教师的角色与行为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启发者、引导者和支持者,通过教科书等媒介,促进学生主动探索、认识世界,并在此过程中实现身心的全面发展。

这一观点突出了教学的实践性、互动性和社会性,强调了教育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3. 多本质说多本质说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多层次、多类型的复杂结构。

它反对将教学过程简单归结为单一的本质属性,而是主张从多个维度、多个层面去理解和把握。

这一观点体现了对教学过程复杂性的深刻认识,也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更为灵活多样的理论指导。

4. 交往说交往说则将教学过程视为师生之间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它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相互尊重与自由交往,认为这种交往不仅有助于知识的传递与理解,更能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与心灵的契合。

这一观点突出了教学的人文关怀与情感价值,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二、凯洛夫的认识过程说及其深化在上述诸多观点中,凯洛夫的认识过程说因其独特的理论贡献与广泛的实践影响而备受关注。

论教学过程的本质

论教学过程的本质

论教学过程的本质张圣华教学过程即内化过程,或者说,教学过程就是内化与外化统一的过程。

把外部的客体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主体的东西,叫作内化,教学效果的好环,由知识内化与智力内化的水平决定。

1.知识内化。

即外部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主体头脑内的认知结构。

对知识内化问题,皮亚杰认为,内化有两种方式:一是同化,即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同将要接纳的认识结构基本一致时,便直接把它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

一是顺应,即当认知结构与将要接纳的认知结构不一致时,那就要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再去接纳新的知识结构。

这种内化,实质上就是通常所讲的新旧知识的联系。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了保证有效内化的两个必要条件:(1)学生要具有内化的心向,即把新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联起来的意向。

(2)学习的材料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学习材料可以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可利用的有关旧知识相联系。

2.智力内化。

即外部的实际操作转化为学生主体头脑内的智力操作。

前苏联学者加里培林认为智力内化的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1)活动的定向阶段。

就是确定活动的目的和进行步骤,并在头脑中构成活动课题的一定映象。

(2)掌握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这个阶段是要通过手的操作以获得物体的直观印象。

(3)形成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即以出声的外部言语的形式来完成实际的活动。

(4)转化不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即由朗读转为默读,在言语机制上要进行很大的改造,必须对儿童加以训练才能使其掌握。

(5)形成内部言语活动阶段,内部言语是“为自己所利用的语言”,它的功能主要是为固定智力过程的个别因素与调节智力过程的开展而服务的。

有内化必有外化,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内部的主体的东西转化为外部的客体的东西称为外化。

学生把获得知识应用于实际活动,或是按照智力操作的规律去进行实际操作,以解决实际问题,便是外化。

没有内化便没有外化,内化是外化的基础,没有外化也不会有优质内化,外化可以使内化成果得到巩固与加深。

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主要观点

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主要观点

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主要观点教学过程本质是教育的核心,它直接关系到学习者的发展和成长。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和教育活动的基本特征和内在本质。

下面将从互动性、探究性、多样性和个性化等几个方面来探讨教学过程的本质。

首先,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互动性。

教学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完成的。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互动。

通过互动,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支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互动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会,提高自己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因此,互动性是教学过程的核心特征,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基础。

其次,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探究性。

教学应该是一种探索与发现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和机会,引导他们主动探索知识,并通过实践和应用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积极思考问题、实验探索、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性教学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和概念形成,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因此,探究性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特征,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

此外,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多样性。

学生是一个多样化的群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能力、背景和学习风格。

因此,教学过程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活动方式,满足学生个体差异的需要。

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创设不同的学习情景和任务,让学生有机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策略。

多样性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满意度。

因此,多样性是教学过程的必要条件,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保障。

最后,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个性化。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需求和发展潜能。

教学过程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个体为中心,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挖掘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健康全面发展。

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的本质1.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与人类认识过程的一致性表现为:(1)认识主体具有一致性,认识的主体都是人。

(2)认识的检验标准具有一致性,都要在实践中被检验。

(3)认识过程的顺序具有一致性,都是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复杂过程。

(感性-理性-实践)(4)认识结果具有一致性,都是通过认识客观世界,掌握科学真理,最终达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目的。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的认识过程既与人类一般认识活动过程具有一致性,又有其特殊性。

其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特点:(1)间接性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已知的间接知识,以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介,间接地认识现实世界。

(2)引导性学生具有不成熟性,学生的认识活动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才能有效地达到认识的目的。

(3)简捷性通过学习间接知识,可以减少探索的时间,避免探索的弯路,尽快地掌握人类的文化精华,走的是一条认识的捷径,是一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是一种经过专门设计的、简化的、缩短的认识过程。

(4)概括性学习的知识是经过概括提炼的认识成果。

(5)高效性可以减少探索的过程和时间,短时高效地掌握人类积累的优秀文化。

(6)交往性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7)实践性都是在学生与教师的交往中进行的,具有实践的性质。

(8)教育性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同时也是手段。

教学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

(9)发展性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10)认识的有领导性一般的个体认识活动只存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二元结构,而教学认识由于教师的介入形成了独特的教师领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三体结构。

学生的认识活动是通过教师有领导、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

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律

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律

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律教学过程是教育活动中最核心的环节,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和交流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种有目的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学习来实现教学目标。

1.教学是有目的的活动。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实现教学目标,通过教师的目标设定和学生的学习来达到教育的目标。

教师需要清楚地定义教学目标,并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2.教学是有组织的活动。

教学过程需要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包括课堂教学的组织结构和教学活动的组织结构。

教师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和层次,以及课堂上学生和教师的角色与互动。

3.教学是相互作用的活动。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的过程。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和交流。

4.教学是社会化的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之间都存在着社会化的关系和交往。

学生通过与教师和其他同学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构建知识和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规律1.教学过程具有连续性和渐进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知识和技能。

教师需要合理设置教学的阶段和步骤,以及不同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

2.教学过程具有循环性和循序渐进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需要不断巩固和回顾已学的知识,同时逐步引入更深入的学习内容和思维方式。

教师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循环的周期和内容,确保学生的学习得以循序渐进。

3.教学过程具有个体化和差异化。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是不同的,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体化和差异化的教学。

教师需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及时调整和指导。

4.教学过程具有互动性和合作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都需要进行有效的互动和合作。

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鼓励学生表达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论教学过程的本质

论教学过程的本质

论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指一个双方互动的互动学习过程,教师和学生,一方提供知识,一方学习知识,以达到某种目的。

教学过程是信息技术运用,知识技能运用,和任务输出合力作用的结果,它是一个多方互动的过程,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发展。

教学过程并不是唯一一种教育个体,他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双边互动模式,有可能建立起多边的、跨学习者的互动关系。

在这种互动关系中,不仅教师的知识和技能有作用,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也能发挥重要作用甚至成为主导作用。

有时被动的学习也可以变得不那么被动,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活跃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者主动接受信息,记忆新知识,并把信息转化为自己可以理解的东西,这是正常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骤。

在此基础上,学生建立起新的知识框架,细分知识点,通过练习,应用,分析,验证和推理,运用它们解决新问题,提出解决新问题的新方法,从而提升自身的技能和能力。

教学过程最终的目的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传播知识和技能的层面,应该致力于建立和训练一个高素质的人才库,让学生能够有效地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情况,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身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更多地发掘自身的潜力,并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教学过程的本质应该是一个双方交互的学习过程,培养一个高素质的人才库,通过一系列的交互过程,令学生能够在自身的基础上更深入的理解和应用新的知识和能力。

此外,教学过程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更好地把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

这就是我对教学过程本质的理解,也是我认为教学本质应该包含的内容。

从本质上讲,它并不仅仅是教师传道授业的过程,而是一个双边的、多边的互动学习过程,双方都能从中受益,获得积极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含义——指教学要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传 授和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并引导学生从理论 与实际的联系中去理解知识,并运用知识去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
基本要求 ●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并联系实际进行讲授 ●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三、直观性原则
含义——指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 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他们的 感性知识,形成所学事物的清晰表象,从而 使他们比较深刻地理解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局限——不利于照顾个别差异、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潜 力;容易脱离实际。
二、其它教学形式
个别教学 小组教学 现场教学
第二节 教学方法概述
一、讲授法 概念 种类——讲述、讲解、讲演 特点 技能技巧 ●从语言的内部组织结构看,讲授要条理清楚,简炼
准确,善于启迪;要求:中肯、含蓄、诱发、鼓动 ●从语言的表现形态看,讲授要通俗浅白,形象生动,
基本要求 ●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组织各种作业,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七、因材施教原则
目标——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 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 行教学,使每个学生的个性、才能获得最佳 发展
基本要求 ●深入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针对学生的个别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
法与学法的统一 □新的教学方法:“八字”教学法、学导式教
学法、六课型单元教学法等
第三节 备课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含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 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 德教育
基本要求 ●确保教学的科学性 ●发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性,结合知识教学进行教
育 ●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需要有一定的直接经验 为基础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互作用
三、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辩证统一的规律
知识与智力相互促进,具有联系性 知识与智力又有差异性 知识与智力的统一
四、教书与育人相统一的规律
教书育人相统一是一条教学客观规律 正确处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 结合教材的特点,发挥教学的教育性 针对学生的实际,发挥教学的教育性
性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发扬教学民主
五、循序渐进原则
目标——要求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 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的知识、 技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基本要求 ●按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体系进行教学 ●抓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六、巩固性原则
目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 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持久地保持在记忆中, 能根据需要再现出来,加以运用。
●善于发现和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并加强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工作
第六章 教学的形式与方法
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采用一定的组织形式以 及一定的教学方法进行
合理科学的组织形式与方法,可以保证顺利 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节 教学形式概述
一、班级上课
概念——是将学生按相同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根据 规定的课程内容和固定的教学时间表面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 一种组织形式。
三、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和发展过程
教学过程是学生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要遵循人类认识的普遍规律 ●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具有间接性、引导性和简
捷性 ●基本阶段:引起学习动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
巩固知识、运用知识 教学过程又是学生的发展过程 ●以认识为中心的多种多样心理活动的过程 ●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第三节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辩证统一规律 ●教为主体 ●学为主体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 △教育史上出现过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
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派”的对立, 都具有片面性。 △调动教师“教”的积极性和学生“学”的积 极性
二、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规律
学生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要求:善于例证、运用比喻、引用 ●从声音的控制看,讲授要清晰悦耳,流利畅达,抑
扬顿挫
二、其他教学方法
谈话法 读书指导法 演示法 实验法 实习作业法 练习法 参观法 讨论法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改革趋势 ● 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贯彻
启发教学思想 ●以发展学生智能为中心 ●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重视个中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特别是注意教
第四节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整个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 导原理,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制 订的,也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
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关系 教学原则也有自身发展的历史 我国社会主义学校的教学原则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教学经验的总结,同时也是在批判继承历史遗产和 吸收外国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二节 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教学从开始到结束的实施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学生掌 握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智能、个性、体 力,并形成一定的思想点
认识说 发展说 认识发展说 多质说 一般我们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的认识和
发展过程
特点——以“班”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学生的年龄和程度大 致相同;教师按统一固定时间进行教学;有相对固定的教学场 所教室
历史——古代是个别教学;16世纪开始出现;夸美纽斯最早 进行研究和概括;我国始于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
意义——扩大了教育对象;按年龄和程度编班;有统一固定时 间进度和教学场所。
基本要求 ●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直观手段的运用必须与讲解密切配合 ●研究和运用电化教学手段
四、启发性原则
含义——指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 动性,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启迪他们 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本要求 ●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