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烯酰胺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合集下载

丙烯酰胺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丙烯酰胺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LD50:150~180 mg/kg(大鼠经口)LCபைடு நூலகம்0:无资料
运输信息
包装方法: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镀锡薄钢板桶(罐)外满底板花格箱、纤维板箱或胶合板箱。
运输注意事项:铁路运输时应严格按照铁道部《危险货物运输规则》中的危险货物配装表进行配装。运输前应先检查包装容器是否完整、密封,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酸类、氧化剂、食品及食品添加剂混运。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
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头罩型电动送风过滤式防尘呼吸器,穿胶布防毒衣,戴橡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氧化剂、酸类、碱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丙烯酰胺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化学品名称
中文名称:丙烯酰胺英文名称:acrylamideCAS号:79-06-1
危规号:61740分子式:C3H5NO分子量:71.08危险性类别:6.1类毒害品。UN编号:2074
危险性概述
健康危害:本品是一种蓄积性的神经毒物,主要损害神经系统。轻度中毒以周围神经损害为主;重度可引起小脑病变。中毒多为慢性经过,初起为神经衰弱综合征。继之发生周围神经病。出现四肢麻木,感觉异常,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抽搐,瘫痪等。重度中毒出现以小脑病变为主的中毒性脑病。出现震颤、步态反紊乱、共济失调,甚至大小便失禁或小便潴留。皮肤接触本品,可发生粗糙、角化、脱屑。本品中毒主要因皮肤吸收引起。

丙烯酰胺的危害

丙烯酰胺的危害

损伤(Mojska, et al. 2010; Riboldi, et al. 2014)
二、丙烯酰胺的危害 3. 致癌:
体外实验表明暴露于高剂量丙烯酰胺下能激发潜在的
肿瘤基因 cMYC(Ehlers, et al. 2013);随着膳食丙烯酰胺摄入 量的增加,会提高子宫内膜、卵巢、肾脏癌症的风险(Rajeh and Al-Dhaheri 2017; Yass烯酰胺的危害 1. 神经毒性: 暴露量在0.2-10mg/kg 时可造成神经损伤。而日常摄入 量约为0.3-0.8μg/kg(Rajeh N et al. Kuwait Med J, 2014)。 2. 基因突变和基因损伤
丙烯酰胺可诱导自由基释放,使细胞产生氧化应激进而
对人体具有潜在的致癌性,这也可能导致基因突变和基因
自2002年以后,食品中的丙烯酰胺受到广泛关注。
二、食品中的丙烯酰胺
各类食品中的丙烯酰胺(EFSA, 2013;Elder et al. 2004) http://www.efsa.europa.eu/sites/default/files/event/documentset/coll oque080522-p11.pdf
一、丙烯酰胺简介
部分性质: 外观:白色晶体 分子量: 71.08kDa 分子式:C3H5NO 气味:无味 挥发性:不挥发 溶解性:溶于水,乙醇,乙醚,不溶于苯
一、丙烯酰胺简介
丙烯酰胺的用途: 实验室:SDS-PAGE, Western bolt 其他用途: 絮凝剂,增稠剂等等
二、食品中的丙烯酰胺 1994年,IARC将丙烯酰胺列为对人体具有潜在致癌性的 Ⅱ类危害物; 2002年,SNFA首次公布了食品中有丙烯酰胺;
二、丙烯酰胺的危害 4. 生殖毒性: 丙烯酰胺能破坏小鼠附睾精细胞膜的完整性,使精子 活力下降,并且对精子运动具有不利的影响(Cwikova 2014; Ma, et al. 2011)。 a

丙烯酰胺-MSDS(汇编)

丙烯酰胺-MSDS(汇编)
相对密度(水=1):
1.12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2.45
饱和蒸气压(kPa):
0.21(84.5℃)
燃烧热(kJ/mol):
无资料
临界温度(℃):
无资料
临界压力(MPa):
无资料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0.67
闪点(℃):
无意义
引燃温度(℃):
无资料
爆炸上限%(V/V):
无资料
爆炸下限%(V/V):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回目录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头罩型电动送风过滤式防尘呼吸器,穿胶布防毒衣,戴橡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氧化剂、酸类、碱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
穿胶布防毒衣。
手防护:
戴橡胶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彻底清洗。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回目录
主要成分:
纯品
外观与性状:
白色结晶固体,无气味。
pH:
熔点(℃):
84.5
沸点(℃):
125(3.33kPa)
第八部分
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awesome adj.使人敬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令人畏惧的第十六部分
part-time adj.兼职的其他信息

丙烯酰胺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丙烯酰胺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丙烯酰胺
标识
中文名:
丙烯酰胺英文名:Acrylamide
分子式:
C3H5NO分子量:71.08
CAS号:
79-06-1RTECS号:AS3325000
UN编号:
2074危险货物编号:61740IMDG规则页码:6054
理化性质
外观与性状:
白色结晶固体,无气味。
主要用途:
用于制造水溶性聚合物即聚丙烯酰胺。
美国TWA:ACGIH 0.03mg/m3[皮];美国STEL:未制定标准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毒性:
属中等毒类;
LD50:150~180mg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kg(大鼠经口)
健康危害:
本品具神经毒作用。可引起疲劳、嗜睡、手指麻木,位置性震颤,步态紊乱,肌肉萎缩,肌肉无力,手出汗脱屑以及接触性皮炎等。
急救
皮肤接触:
第6.1类毒害品危险货物包装标志:11包装类别:Ⅲ
储运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包装要求密封,不可与空气接触。·不宜大量或久存。应与氧化剂、酸类、碱类分开存放。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分装和搬运作业要注意个人防护。
毒性危害
接触限值:
中国MAC:0.3mg/m3;苏联MAC:未制定标准;
眼睛防护:
必要时戴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服:
穿相应的防护服。手防护:戴防化学品手套。
泄漏处置:
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告标志,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用洁清的铲子收集于干燥净洁有盖的容器中,运至废物处理场所。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丙烯酰胺

丙烯酰胺

丙烯酰胺丙烯酰胺是一种白色晶体化学物质,是生产聚丙烯酰胺的原料。

聚丙烯酰胺主要用于水的净化处理、纸浆的加工及管道的内涂层等。

淀粉类食品在高温(>120℃)烹调下容易产生丙烯酰胺。

研究表明,人体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黏膜等多种途径接触丙烯酰胺,饮水是其中的一条重要接触途径。

2002年4月瑞典国家食品管理局和斯德哥尔摩大学研究人员率先报道,在一些油炸和烧烤的淀粉类食品,如炸薯条、炸土豆片等中检出丙烯酰胺,而且含量超过饮水中允许最大限量的500多倍。

之后挪威、英国、瑞士和美国等国家也相继报道了类似结果。

此外,人体还可能通过吸烟等途径接触丙烯酰胺。

丙烯酰胺进入体内又可通过多种途径被人体吸收,其中经消化道吸收最快。

进入人体内的丙烯酰胺约90%被代谢,仅少量以原形经尿液排出。

丙烯酰胺进入体内后,会在体内与dna上的鸟嘌呤结合形成加合物,导致遗传物质损伤和基因突变。

对接触丙烯酰胺的职业人群和偶然暴露于丙烯酰胺人群的调查表明,丙烯酰胺具有神经毒性作用,但目前还没有充足的证据表明通过食物摄入丙烯酰胺与人类某种肿瘤的发生有明显关系。

★根据香港消费者委员会的研究,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在经油炸之后,都会产生丙烯酰胺。

研究已知丙烯酰胺可致癌。

但世界卫生组织表示,由于难以统计丙烯酰胺要到哪一个浓度才会致癌,所以难以订立安全标准。

英文名Acrylamide分子式CH2=CHCONH2分子量71.08丙烯酰胺是一种不饱和酰胺,别名AM,其单体为无色透明片状结晶,沸点125℃(3325Pa),熔点84~85℃,密度1.122g/cm3。

能溶于水、乙醇、乙醚、丙酮、氯仿,不溶于苯及庚烷中,在酸碱环境中可水解成丙烯酸。

丙烯酰胺单体在室温下很稳定,但当处于熔点或以上温度、氧化条件以及在紫外线的作用下很容易发生聚合反应。

当加热使其溶解时,丙烯酰胺释放出强烈的腐蚀性气体和氮的氧化物类化合物。

一、丙烯酰胺的合成:19世纪末,从丙烯酰氯与氨首次合成了丙烯酰胺。

丙烯酰胺理化特性表

丙烯酰胺理化特性表


①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②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③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④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小量泄漏:避免扬尘,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燃烧性:可燃
闪点/℃:/
聚合危害:聚合
爆炸极限/%:/
稳定性:稳定
禁配物:强氧化剂、酸类、碱类。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若遇高热,可发生聚合反应,放出大量热量而引起容器破裂和爆炸事故。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烟气。
灭火方法:采用雾状水、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灭火。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LD50:150~180mg/kg(大鼠经口)。
健康危害
本品是一种蓄积性的神经毒物,主要损害神经系统。轻度中毒以周围神经损害为主;重度可引起小脑病变。中毒多为慢性经过,初起为神经衰弱综合征。继之发生周围神经病。出现四肢麻木,感觉异常,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抽搐,瘫痪等。重度中毒出现以小脑病变为主的中毒性脑病。出现震颤、步态反紊乱、共济失调,甚至大小便失禁或小便潴留。皮肤接触本品,可发生粗糙、角化、脱屑。本品中毒主要因皮肤吸收引起。


中文名:丙烯酰胺
危规号:61740

丙烯酰胺MSDS

丙烯酰胺MSDS

丙烯酰胺MSDS第一部分:标识化学学品名称:丙烯酰胺英文名:acrylamide分子式:C3H5NO 分子量:71.08第二部分:主要组成与性状有害物成分:含量:CAS No.丙烯酰胺79-06-1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侵入途径:健康危害:本品是一种蓄积性的神经毒物。

主要损害神经系统。

轻度中毒以周围神经损害为主;重试可引起小脑病变,中毒多为慢性经过,初起为神经衰弱综合症,继之发生周围神经病。

出现四肢麻木,感觉异常,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抽搐,瘫痪等。

重试中毒出现以小脑病变为主的中毒性脑病。

出现震颤、步态紊乱、共济失调,甚至大小便失禁或小便潴留。

皮肤接触本品,可发生粗糙、角化、脱屑。

本品中毒主要因皮肤吸收引起。

慢性影响:燃爆危险:本品可燃,有毒,为可疑致癌物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遇明炎、高热可燃。

若遇高热,可发生聚合反应,放出大量热量而引起容器破裂和爆炸事故。

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烟气。

有害燃烧产物:一卖化碳、二氧化碳灭火方法:采用雾状水、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

小量泄漏:避免扬尘,用洁净的镜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第七部分:操作注意事项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头罩型电动送风过滤式防尘呼吸器,穿胶布防毒衣,戴橡胶手套。

远离火种、热,工作场严禁吸烟。

丙烯酰胺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丙烯酰胺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性 燃烧(分解)产物:
聚合危害:
无资料
自燃温度(℃):无资料
无资料
爆炸上限(V%):无资料
遇高热、明火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的危险。若遇高热,可能发生聚合反应, 出现大量放热现象,引起容器破裂和爆炸事故。
一氧化碳、禁忌物:
灭火方法:
包 装
危险性类别:


运 储运注意事项:
接触限值: 毒 性 侵入途径: 危 害 毒性:
健康危害:
皮肤接触:
急 救
眼睛接触:
吸入:
强氧化剂、酸类、碱类。
二氧化碳、干粉、砂土。
第 6.1 类 毒害品 危险货物包装标志:11
包装类别:Ⅲ
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包装要求密封,不可与 空气接触。·不宜大量或久存。应与氧化剂、酸类、碱类分开存放。搬运时要轻装轻 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分装和搬运作业要注意个人防护。
丙烯酰胺
中文名:
标 识
分子式:
CAS 号:
UN 编号:
丙烯酰胺
英文名:Acrylamide
C3H5NO
分子量:71.08
79-06-1
RTECS 号:AS3325000
2074 危险货物编号:61740
IMDG 规则页码:6054
外观与性状:
白色结晶固体,无气味。
理 主要用途:
化 性
熔点(℃):
质 相对密度(水=1):
中国 MAC:0.3mg/m3;苏联 MAC:未制定标准; 美国 TWA:ACGIH 0.03mg/m3[皮];美国 STEL:未制定标准 吸入 食入 经皮吸收 属中等毒类; LD50:150~180mg/kg(大鼠经口) 本品具神经毒作用。可引起疲劳、嗜睡、手指麻木,位置性震颤,步态紊乱,肌肉萎 缩,肌肉无力,手出汗脱屑以及接触性皮炎等。

丙烯酰胺的危害

丙烯酰胺的危害

自2002年以后,食品中的丙烯酰胺受到广泛关注。
二、食品中的丙烯酰胺
各类食品中的丙烯酰胺(EFSA, 2013;Elder et al. 2004) http://www.efsa.europa.eu/sites/default/files/event/documentset/coll oque080522-p11.pdf
二、丙烯酰胺的危害 4. 生殖毒性: 丙烯酰胺能破坏小鼠附睾精细胞膜的完整性,使精子 活力下降,并且对精子运动具有不利的影响(Cwikova 2014; Ma, et al. 2011)。 a
b
二、丙烯酰胺的危害 1. 神经毒性: 暴露量在0.2-10mg/kg 时可造成神经损伤。而日常摄入 量约为0.3-0.8μg/kg(Rajeh N et al. Kuwait Med J, 2014)。 2. 基因突变和基因损伤
丙烯酰胺可诱导自由基释放,使细胞产生氧化应激进而
对人体具有潜在的致癌性,这也可能导致基因突变和基因
一丙烯酰胺简介
部分性质: 外观:白色晶体 分子量: 71.08kDa 分子式:C3H5NO 气味:无味 挥发性:不挥发 溶解性:溶于水,乙醇,乙醚,不溶于苯
一、丙烯酰胺简介
丙烯酰胺的用途: 实验室:SDS-PAGE, Western bolt 其他用途: 絮凝剂,增稠剂等等
二、食品中的丙烯酰胺 1994年,IARC将丙烯酰胺列为对人体具有潜在致癌性的 Ⅱ类危害物; 2002年,SNFA首次公布了食品中有丙烯酰胺;
损伤(Mojska, et al. 2010; Riboldi, et al. 2014)
二、丙烯酰胺的危害 3. 致癌:
体外实验表明暴露于高剂量丙烯酰胺下能激发潜在的

丙烯酰胺-MSDS

丙烯酰胺-MSDS
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
穿胶布防毒衣。
手防护:
戴橡胶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彻底清洗。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回目录
主要成分:
纯品
外观与性状:
白色结晶固体,无气味。
pH:
熔点(℃):
84.5
沸点(℃):
125(3.33kPa)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
回目录
废弃物性质:
废弃处置方法:
用焚烧法处置。焚烧炉排出的氮氧化物通过洗涤器除去。
废弃注意事项: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
回目录
危险货物编号:
61740
UN编号:
2074
包装标志:
包装类别:
O53
包装方法:
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镀锡薄钢板桶(罐)外满底板花格箱、纤维板箱或胶合板箱。
15
叔丁基过氧化氢
153
10
液体
16
丙烯酰胺
100
110
液体
依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从表1可知,原料苯乙烯临界量为500t;从表2可知,
①闪点<23℃的液体,临界量为1000t,甲基丙烯酸甲酯闪点为10℃;
②23℃≤闪点<61℃的液体,临界量为5000t,原料丙烯酸闪点50℃,丙烯酸丁酯闪点37℃;
③过硫酸铵属于5.1类氧化性物质,且包装为Ⅱ类,临界量为200t;
④叔丁基过氧化氢属于5.2类有机过氧化物,临界量为50t。因此,,有6种属于重大危险源辨识范围之内。具体数值见下表。

丙烯酰胺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丙烯酰胺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中国严格限制进出口的有毒化学品目录》,环保部2013年第85号公告
《高毒物品目录》,卫生部2003年第142号通知
第十六部分其它信息
参考文献
【1】国际化学品安全规划署:国际化学品安全卡(ICSCs)
【2】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3】OECD全球化学品信息平台
【4】美国CAMEO化学物质数据库
【5】美国医学图书馆:化学品标识数据库
环境保护措施:
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采取措施防止进一步的泄漏或溢出。避免排放到周围环境中。
泄漏化学品的收容、清除方法及处置材料:
少量泄漏时,可采用干砂或惰性吸附材料吸收泄漏物,大量泄漏时需筑堤控制。附着物或收集物应存放在合适的密闭容器中,并根据当地相关法律法规废弃处置。清除所有点火源,并采用防火花工具和防暴设备。
【6】美国环境保护署:综合危险性信息系统
【7】美国交通部:应急响应指南
【8】德国GESTIS-有害物质数据库
免责声明
本安全技术说明书格式符合我国GB/T16483和GB/T17519要求,数据来源于国际权威数据库和企业提交的数据,其它的信息是基于本人目前所掌握的知识。尽量保证其中所有信息的正确性,但由于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以及本人所掌握知识的局限性,本文件仅供使用者参考。安全技术说明书的使用者应根据使用目的,对相关信息的合理性做出判断。我们对该产品操作、存储、使用或处置等环节产生的任何损害,不承担任何责任。
固体。吞食后有毒。对皮肤有刺激性。跟皮肤接触可能会引起敏化作用。对眼睛有严重刺激性。可能有损伤胎儿或胚胎的危险。长期暴露有严重损伤健康的危险。
危险性类别:
易急毒性-口服,类别3;皮肤腐蚀/刺激,类别2;皮肤敏化作用,类别1;眼损伤/眼刺激,类别2A;生殖细胞致突变性,类别1B;致癌性,类别1B;生殖毒性,类别2;特定目标器官毒性-重复接触,类别1。

丙烯酰胺毒性

丙烯酰胺毒性

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危险性评估丙烯酰胺(CH2=CH-CONH2)是一种白色晶体物质,分子量为70.08,是1950年以来广泛用于生产化工产品聚丙烯酰胺的前体物质。

聚丙烯酰胺主要用于水的净化处理、纸浆的加工及管道的内涂层等。

在欧盟,丙烯酰胺年产量约为8-10万吨。

2002年4月瑞典国家食品管理局(National Food Administration,NFA)和斯德哥尔摩大学研究人员率先报道,在一些油炸和烧烤的淀粉类食品,如炸薯条、炸土豆片、谷物、面包等中检出丙烯酰胺;之后挪威、英国、瑞士和美国等国家也相继报道了类似结果。

由于丙烯酰胺具有潜在的神经毒性、遗传毒性和致癌性,因此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污染引起了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

为此,2002年6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联合紧急召开了食品中丙烯酰胺污染专家咨询会议,对食品中丙烯酰胺的食用安全性进行了探讨。

2005年2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第64次会议根据近两年来的新资料,对食品中的丙烯酰胺进行了系统的危险性评估。

1.人体接触途径人体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粘膜等多种途径接触丙烯酰胺,饮水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接触途径,为此WHO将水中丙烯酰胺的含量限定为1μg /L。

2002年4月斯德哥尔摩大学研究报道,炸薯条中丙烯酰胺含量较WHO推荐的饮水中允许的最大限量要高出500多倍。

因此,认为食物为人类丙烯酰胺的主要来源。

此外,人体还可能通过吸烟等途径接触丙烯酰胺。

2. 吸收、分布及代谢丙烯酰胺可通过多种途径被人体吸收,其中经消化道吸收最快,在体内各组织广泛分布,包括母乳。

经口给予大鼠 0.1 mg/kg bw 的丙烯酰胺,其绝对生物利用率为23-48%。

进入人体内的丙烯酰胺约90%被代谢,仅少量以原型经尿液排出。

丙烯酰胺进入体内后,在细胞色素P4502E1的作用下,生成活性环氧丙酰胺(glycidamide)。

丙烯酰胺——一种致癌物质

丙烯酰胺——一种致癌物质

名师集思广益相关链接丙烯酰胺——一种致癌物质一、问题的提出食品安全是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大事,近几年我国乃至全世界接连出现食品安全事件,仅2005年就出现了多起。

这些事件中,有的是固有观念、生活习惯造成的,例如近期内出现的“丙烯酰胺”事件;有的是因科学技术发展条件限制而造成的,例如轰动世界的“特氟龙”事件;有的是人为(或商家故意隐瞒)造成的,例如“苏丹红”事件等。

这里具有最大潜在危害的应该说是固有观念、生活习惯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这就是中国人爱吃的各类油炸食品,特别是炸薯条、炸土豆片等,它已经成了严重威胁我们生命的物质。

2005年9月1日卫生部公布的《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危险性报告》中指出,丙烯酰胺具有潜在的神经毒性、遗传毒性和致癌性。

报告称,大量的动物试验研究表明,丙烯酰胺的危害主要是引起神经中毒,同时还引起生殖、发育中毒。

神经毒性作用表现为周围神经退化性变化和大脑中涉及学习、记忆和其他认知功能部分的退化性变化;生殖毒性作用表现为雄性大鼠精子数目和活力下降及形态改变和生育能力下降。

丙烯酰胺在体内和体外的试验还表明其有致突变作用,有遗传毒性,可引起哺乳动物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

试验还证明丙烯酰胺的代谢产物环氧丙酰胺是其致突变的主要活性物质。

此外,试验还显示丙烯酰胺是一种可能致癌物,可致大鼠多种器官产生肿瘤,包括乳腺、甲状腺等。

2002年4月瑞典国家食品管理局和斯德哥尔摩大学研究人员率先报道,在一些油炸和烧烤的淀粉类食品,如炸薯条、炸土豆片等中检测出丙烯酰胺,而且含量超过饮水中允许最大限量的500多倍。

因此,了解和认识丙烯酰胺的性质、用途、产生方式、出现在什么地方、怎样预防等知识是必须的,也是重要的。

本文就此进行比较全面的介绍,供大家参考。

二、丙烯酰胺的结构及性质丙烯酰胺的分子式为C3H5NO,结构简式为:,是一种不饱和酰胺。

丙烯酰胺主要的物理性质有: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片状晶体,熔点84.5 ℃,易溶于水(216 g·100 mL-1);还易溶于甲醇、乙醇、丙酮、乙酸乙酯,微溶于氯仿,不溶于苯和庚烷;见光(紫外线)聚合,在熔融时见光更易聚合,在室温、黑暗处稳定。

丙烯酰胺

丙烯酰胺
抑制AM诱导的细胞凋亡
AM诱导的线粒体依赖性细胞凋亡可能会激活炎症或癌症通路,对肌体造成严重损伤。有学者将鱼油添加至 AM饮食,可显著降低Bax蛋白及Bcl2相关死亡启动子的水平,从而调控诱导细胞凋亡的表达。
减少AM向GA转化
GA比AM更容易攻击DNA和蛋白,且具有更强的致癌性。GA在细胞色素P450酶作用下生成,抑制酶的活性在某 种程度上可降低GA的毒性。
2011年FAO/WHO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oint FAO/WHO Expert Committee on Food Additives, JECFA)对除非洲以外世界范围内8个代表国家中丙烯酰胺膳食摄入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普通人群的日摄入量平 均约为1μg/(kg bw·d),最高摄入量约为4μg/(kg bw·d)。由于不同国家烹饪、饮食习惯的不同,各国的 摄入量有所差异。英国最新公布的日摄入量为0.61μg/(kg bw·d),法国为0.43μg/(kg bw·d),而中国在最 新膳食研究中得出的摄入量为0.319 μg/(kg bw·d),仍显著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这与我国传统的食品加工工 艺(低于100 ℃的蒸煮加工)和近年来饮食习惯略有改变有很大关系。
另外,AM还会引起生殖细胞的基因损害。有学者发现长期暴露于低剂量AM,虽没有显著影响睾丸的质量和形 态,但会造成雄性小鼠早期生殖细胞DNA损伤且具有剂量依赖性,然而这种基因性的损害可能会传递到下一代而 引起遗传毒性。
丙烯酰胺也会损伤胸腺和脾脏等免疫器官,从而抑制细胞免疫功能。研究发现在雌性Blb/c小鼠中AM会导致 大鼠的体重、脾脏、胸腺及肠系膜淋巴结质量显著下降,淋巴细胞数减少,脾细胞增殖受到抑制,且淋巴结、胸 腺、脾脏等组织病理学也发生改变。有学者在美国人群中观察到AM和GA会诱导如哮喘、发烧、打喷嚏、哮喘和湿 疹等过敏类似反应,猜测这也可能与AM导致的免疫缺陷相关。AM造成免疫毒性可能是因为其破坏了T细胞膜表面 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受体,使得IL-2活性降低,从而影响免疫应答过程细胞 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免疫系统的调节受到破坏,因此导致机体出现免疫功能障碍。

丙烯酰胺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丙烯酰胺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产品名称: 丙烯酰胺按照GB/T 16483、GB/T 17519 编制修订日期: 最初编制日期:版本:第1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丙烯酰胺化学品英文名:acrylamide企业名称:企业地址:传真:联系电话:企业应急电话:产品推荐及限制用途:For industry use only.。

第2部分危险性概述紧急情况概述:吞咽会中毒。

皮肤接触有害。

造成皮肤刺激。

造成严重眼刺激。

可能导致皮肤过敏反应。

吸入有害。

可能导致遗传性缺陷。

可能致癌。

长期或反复接触会对器官造成伤害。

f。

GHS危险性类别:急性经口毒性类别 3急性经皮肤毒性类别 4皮肤腐蚀/ 刺激类别 2严重眼损伤/ 眼刺激类别 2皮肤致敏物类别 1急性吸入毒性类别 4生殖细胞致突变性类别1B致癌性类别1B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反复接触类别 1生殖毒性类别2标签要素:象形图:警示词:危险危险性说明:H301 吞咽会中毒。

H312 皮肤接触有害。

H315 造成皮肤刺激。

H319 造成严重眼刺激。

H317 可能导致皮肤过敏反应。

H332 吸入有害。

H340 可能导致遗传性缺陷。

H350 可能致癌。

H372 长期或反复接触会对器官造成伤害。

H361f 。

防范说明:•预防措施:•P264 作业后彻底清洗。

•P270 使用本产品时不要进食、饮水或吸烟。

•P280 戴防护手套/穿防护服/戴防护眼罩/戴防护面具。

•P261 避免吸入粉尘/烟/气体/烟雾/蒸气/喷雾。

•P272 受沾染的工作服不得带出工作场地。

•P271 只能在室外或通风良好处使用。

•P201 使用前取得专用说明。

•P202 在阅读并明了所有安全措施前切勿搬动。

•P260 不要吸入粉尘/烟/气体/烟雾/蒸气/喷雾。

•事故响应:•P301+P310 如误吞咽:立即呼叫解毒中心/医生•P321 具体治疗 ( 见本标签上的…… )。

•P330 漱口。

•P302+P352 如皮肤沾染:用水充分清洗。

丙烯酰胺中毒

丙烯酰胺中毒

丙烯酰胺中毒丙烯酰胺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工、医学、食品等领域的化学品,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影响。

然而,随着其用量的增加和应用范围的扩大,由于其毒性较大,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环境污染物和生态毒物。

本文将从丙烯酰胺的概述、毒性机理、中毒表现、预防控制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和阐述。

一、概述丙烯酰胺,又称为丙烯酰胺基、丙烯酰胺酸,分子式为H2NC(CH)=CH2,是一种无色或淡黄色透明液体,味苦涩,有挥发性,易燃,有很强的刺激性气味。

丙烯酰胺具有广泛的用途,是制造聚丙烯酰胺、丙烯酰胺纤维、合成水、纸张、橡胶、染料和医药等的原料之一,还广泛应用于制造工业粘合剂和聚合物材料等。

但是,丙烯酰胺分子中含有高度活性的甲酰氨基,对人体和环境有一定的危害性。

二、毒性机理丙烯酰胺的毒性机理与其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密切相关。

丙烯酰胺在体内被代谢成为高毒性的丙烯酰胺酸,这种物质通过体内代谢进入细胞,与DNA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引起细胞的氧化损伤和氧化应激反应,导致肝、肾、心、脑等多个器官受损,促进细胞凋亡和癌变。

此外,丙烯酰胺对血液和神经系统也有一定的影响。

长期接触丙烯酰胺不仅会影响人体的健康,还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和影响。

三、中毒表现1. 急性中毒:急性丙烯酰胺中毒的主要症状为皮肤和眼睛的刺激感、嗽咳、呼吸困难、头痛、恶心、呕吐、腹泻、胸口痛、心悸等。

轻度中毒症状会减弱或消失,重度中毒的人可能会死亡。

2. 慢性中毒:慢性接触丙烯酰胺的人可能会引起肝脏、肾脏等器官的损害,并在中期和晚期可能会出现心血管、血液系统和神经系统的病变。

这些病症包括头痛、头晕、眩晕、心悸、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耳鸣、味觉异常、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等。

四、预防控制为防止丙烯酰胺中毒的发生,应加强对丙烯酰胺的监管和管理,减少其产生的过程中的废气排放,尽量降低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对于接触丙烯酰胺的工人,要加强防护意识,戴好防护设备,尽可能选择完全装备,进行及时有效的紧急处理,保证身体健康和安全。

【VIP专享】丙烯酰胺-MSDS

【VIP专享】丙烯酰胺-MSDS

判别该公司是否构成重大危险源序号名称消耗量(t/a)最大储存量(t)物料状态1丙烯酸丁酯300001500液体2丙烯酸异辛酯30000700液体3苯乙烯850001500液体4丙烯酸800150液体5甲基丙烯酸甲酯9000150液体6过硫酸铵150060固体7甲基丙烯酸4000160液体8聚甲基丙烯酸钠5000240液体9碳酸氢钠50070固体10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10)6300300液体11邻苯二甲酸二甲酯3400160液体12乙二醇3400160液体13醇脂-123400160液体14氨水3400160液体15叔丁基过氧化氢15310液体16丙烯酰胺100110液体依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从表1可知,原料苯乙烯临界量为500t;从表2可知,①闪点<23℃的液体,临界量为1000t,甲基丙烯酸甲酯闪点为10℃;②23℃≤闪点<61℃的液体,临界量为5000t,原料丙烯酸闪点50℃,丙烯酸丁酯闪点37℃;③过硫酸铵属于5.1类氧化性物质,且包装为Ⅱ类,临界量为200t;④叔丁基过氧化氢属于5.2类有机过氧化物,临界量为50t。

因此,,有6种属于重大危险源辨识范围之内。

具体数值见下表。

表3-1 重大危险源实际储存量和临界量一览表序号名称最大储存量(t)临界量(t)1苯乙烯15005002甲基丙烯酸甲酯15010004丙烯酸15050003丙烯酸丁酯150050005过硫酸铵602006叔丁基过氧化氢1050由公式(1)进行计算:1500/500 +150/1000 + 150/5000 + 1500/5000 + 60/200+10/50=3.98。

上海易恩化学技术有限公司丙烯酰胺安全技术说明书

上海易恩化学技术有限公司丙烯酰胺安全技术说明书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公司地址:上海化学工业区奉贤分区银工路28号E栋楼客服热线:400-133-2688 1 化学品及企业标识1.1 产品标识符化学品俗名或商品名:丙烯酰胺CAS No.:79-06-1别名:丙烯酸酰胺;2-丙烯酰胺;1.2 鉴别的其他方法无数据资料1.3 有关的确定了的物质或混合物的用途和建议不适合的用途无数据资料2 危险性概述2.1 GHS分类健康危害急性毒性(经口):AcuteTox.3急性毒性(经皮):AcuteTox.4严重损伤/刺激眼睛:EyeIrrit.2皮肤腐蚀/刺激:SkinIrrit.2生殖细胞敏感性:Muta.1B致癌性:Carc.1B生殖毒性:Repr.2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反复接触):STOTRE1环境危害急性水生毒性:AquaticAcute12.2 GHS 标记要素,包括预防性的陈述危害类型GHS06:急毒性物质; GHS08:健康危害;信号词 【危险】危险申明H301 如果吞食将中毒。

H312 皮肤接触有害健康。

H315 引起皮肤过敏。

H317 可能会导致皮肤过敏反应。

H319 造成了严重的眼睛发炎。

H332 吸入有害健康。

H340 可能会导致遗传缺陷。

H350 可能会导致癌症。

H361 也许可能会损坏生育能力或损坏胎儿。

H372 长期或反复接触可能危害人体器官。

警告申明P201 使用前获得特别指示说明。

P280 戴防护手套/防护服/护眼/防护面具。

P301+P310 如误吞咽:立即呼叫解毒中心/医生。

P305+P351+P338 如进入眼睛:用水小心清洗几分钟。

如果可以做到,摘掉隐形眼镜,继续冲洗。

P308+P313 如接触到或相关暴露:求医/就诊。

RSHazard symbol(s) TR-phrase(s) R25;R43;R45;R46;R62;R21;R38;R45S-phrase(s) S45;S532.3 其它危害物-无3 成分/组成信息3.1 物质分子式 - C3H5NO分子量 - 71.084 急救措施4.1 必要的急救措施描述一般的建议请教医生。

丙烯酰胺(皮)-高毒物品信息卡

丙烯酰胺(皮)-高毒物品信息卡
可能引起的职业病:慢性丙烯酰胺中毒。
急救和治疗
抢救人员穿戴防护用具;速将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处,去除污染衣物;注意保暖、安静;皮肤或溅入眼内时用流动清水冲洗至少20min;呼吸困难给氧,必要时用合适的呼吸器进行人工呼吸;立即与医疗急救单位联系抢救。
采用对症与支持疗法,同内科。
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严加密闭,提供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禁止明火,火花、高热,使用防尘、防爆电器与照明设备。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橡胶手套,穿长筒胶鞋。提供淋浴和洗眼设施。属于粉尘。工作场所禁止饮食,吸烟。及时换洗工作服。浓度超标时,佩戴过滤式防尘口罩或呼吸器。应急救援时,佩戴空气呼吸器。
工作场所警示标识:
体检项目:
上岗前:常规项目,皮肤检查,握力,肌张力,腱反射,末梢感觉检查。
在岗期间:内科常规检查,皮肤检查,握力,肌张力,腱反射,三颤,指鼻试验,神经肌电图,心电图,尿常规,血常规*,肝功能*,肝脾B超*。
体检周期:1年;在作业工人中,有多人同时出现异常表现应及时检查。
职业禁忌: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器质性病变;糖源自病;过敏性皮肤病及其他严重皮肤病。
名称:丙烯酰胺(皮)高毒物品信息卡:006
中文名称:丙烯酰胺(皮)CAS号:79-06-1
英文名称:Acrylamide(skin)分子式:C3H5NO
理化性质:无气味的白色结晶。相对分子质量71,熔点84.5℃,沸点125℃(3.33kPa)。易溶于水、乙醇、丙酮、氯仿、不溶于苯。相对密度1.12(30℃),相对蒸气密度2.45,饱和蒸气压0.2kPa(84.5℃),自燃点424℃,受热或光照下可发生聚合。遇高热分解产生有毒气体(氮氧化物),遇氧化剂发生剧烈反应。
慢性中毒:可致周围神经病,表现为四肢远端麻木,刺痛,肢端感觉迟钝,手指无力,精细动作困难、下肢乏力、双侧腓肠肌疼痛痉挛,四肢远端感觉减退或异常。重者小脑功能障碍,四肢远端肌肉萎缩并影响运动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头罩型电动送风过滤式防尘呼吸器,穿胶布防毒衣,戴橡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氧化剂、酸类、碱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LD50:150~180 mg/kg(大鼠经口)LC50:无资料
运输信息
包装方法: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镀锡薄钢板桶(罐)外满底板花格箱、纤维板箱或胶合板箱。
运输注意事项:铁路运输时应严格按照铁道部《危险货物运输规则》中的危险货物配装表进行配装。运输前应先检查包装容器是否完整、密封,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酸类、氧化剂、食品及食品添加剂混运。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彻底清洗。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
理化特性
主要成分:纯品外观与性状:白色结晶固体,无气味。
熔点(℃):84.5沸点(℃):125(3.33kPa)相对密度(水=1):1.12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2.45饱和蒸气压(kPa):0.21(84.5℃)
丙烯酰胺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化学品名称
中文名称:丙烯酰胺英文名称:acrylamideCAS号:79-06-1
危规号:61740分子式:C3H5NO分子量:71.08危险性类别:6.1类毒害品。UN编号:2074
危险性概述
健康危害:本品是一种蓄积性的神经毒物,主要损害神经系统。轻度中毒以周围神经损害为主;重度可引起小脑病变。中毒多为慢性经过,初起为神经衰弱综合征。继之发生周围神经病。出现四肢麻木,感觉异常,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抽搐,瘫痪等。重度中毒出现以小脑病变为主的中毒性脑病。出现震颤、步态反紊乱、共济失调,甚至大小便失禁或小便潴留。皮肤接触本品,可发生粗糙、角化、脱屑。本品中毒主要因皮肤吸收引起。
TLVTN:ACGIH 0.03mg/m3[皮]TLVWN:未制定标准
工程控制: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粉尘浓度超标时,应该佩戴头罩型电动送风过滤式防尘呼吸器。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身体防护:穿胶布防毒衣。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若遇高热,可发生聚合反应,放出大量热量而引起容器破裂和爆氧化碳。灭火方法:采用雾状水、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灭火。
泄漏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小量泄漏:避免扬尘,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燃烧热(kJ/mol):无资料临界温度(℃):无资料临界压力(MPa):无资料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0.67闪点(℃):无意义引燃温度(℃):无资料
爆炸极限%(V/V):无资料溶解性:溶于水、乙醇、乙醚、丙酮,不溶于苯。
主要用途:用于制造水溶性聚合物即聚丙烯酰胺。
禁配物:强氧化剂、酸类、碱类避免接触的条件:受热、光照
环境危害:
燃爆危险:本品可燃,有毒,为可疑致癌物。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消防措施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包装要求密封,不可与空气接触。应与氧化剂、酸类、碱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不宜大量储存或久存。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接触控制及个体防护
中国MAC(mg/m3):0.3[皮]前苏联MAC(mg/m3):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