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建筑防火排烟.ppt

合集下载

《防烟排烟系统》PPT课件

《防烟排烟系统》PPT课件
34
35
防排烟系统中防火阀的设置与选用-3
机械排烟系统横向宜按防火分区设置, 每层水平风管不宜穿越防火分区,但一 些工程的某些楼层面积较大,按防火分 区设排烟系统有困难,必须穿越时,应 在穿越处设280℃时能自动关闭的排烟防 火阀(如图5所示)。
36
排烟防火阀设置常开或常闭,视 排烟口的形式而定。 (1)当设常闭的排烟口时,排烟支
防烟排烟系统
1
名词解释
防、排烟系统 建筑物内设置的用以防 止火灾烟气蔓延扩大的防烟系统和排烟 系统的总称。 防烟系统 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或自 然通风方式,防止烟气进入疏散通道等 区域的系统。 排烟系统 采用机械排烟方式或自然排 烟方式,将烟气排至建筑物外的系统。
2
名词解释
机械加压送风 对楼梯间、前室及其它 需要被保护区域采用机械送风,使该区 域形成正压,防止烟气进入。 机械排烟 采用排烟风机将烟气排至建 筑物外的方式。 自然排烟 利用火灾时产生的热烟气流 的浮力和外部风力作用,通过建筑物的 对外开口把烟气排至室外的排烟方式。
消防控制室应能显示防烟排烟系统风机电源的 工作状态。 消防控制室应能显示防烟排烟系统的手动、自 动工作状态及防烟排烟系统风机的正常工作状 态和动作状态。 消防控制室应能控制防烟排烟系统风机和电动 排烟防火阀、电控挡烟垂壁、电动防火阀、常 闭送风口、排烟阀(口)、电动排烟窗的动作, 并显示其反馈信号。
42
通风空调系统中防火阀的设置与选用-4
通风、空调系统横向应按每个防火分区 设置,竖向布置不宜超过5层;当管道设 有防止回流设施或设有防火阀,且各层 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其竖向连接 的层数可不受此限制。
15
正压送风阀口
16
正压送风阀口说明

消防防排烟规范培训ppt课件

消防防排烟规范培训ppt课件

3)对于建筑物内的敞开电梯厅以及一些大面积 的公共建筑(如商业楼的营业厅、展览楼的展览厅 等)、生产厂房,设置防火墙或防火门有困难时, 可设防火卷帘,但防火卷帘应符合防火墙耐火极限 的判定条件或在其两侧设闭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学习交流PPT
27
(五) 防火阀
远距离控制是将操作装置安装在距阀体6m以 内的任何部位,并通过控制缆绳来控制阀体, 其余操作装置均安装在阀体上,实行就地操作。
8)进入设有气体自动灭火系统房间的通风空调管 道上应设防火阀。
学习交流PPT
33
(六)排烟防火阀
排烟防火阀是安装在有排烟、防火要求的高层建筑、 地下建筑排烟系统管道上,在一定时间内能满足耐火 稳定性和耐火完整性要求,起隔烟阻火作用的阀门。
一般设置在排烟系统的风管上平时关闭,具有手动、 自动功能。发生火灾时,火灾探测器发出火警信号, 通过控制器给阀上的电磁铁通电,使阀门迅速打开或 人工手动开启进行排烟。当温度达到280℃时,阀门自 动关闭,人工复位。阀门可与其他设备联动,动作后 可输出电信号。
1)设置防火阀时,从防火墙至防火阀的管道 应采用厚度为1.5mm以上的钢板制作,以增加管 道的刚度;
2)防火阀应单独吊装;
学习交流PPT
36
3)对远距离控制的自动开启装置,控制缆绳的 总长度一般不超过6m,弯曲处不应超过三处,弯曲半 径为R≥300mm。缆绳采用Dg20的保护套管,套管不 应出现如下的弯头。
学习交流PPT
21
(3)当顶棚材料为非燃烧材料或难燃烧材料时,挡烟
垂壁的有效高度只按顶棚面起算即可,而挡烟垂壁或挡 烟隔墙也只紧贴顶棚面即可,不必完全隔断。
学习交流PPT
22
(二)挡烟隔墙

《防烟排烟通风》课件

《防烟排烟通风》课件
《防烟排烟通风》PPT课 件
# 防烟排烟通风PPT课件
防烟排烟通风系统在建筑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课件将为您介绍防烟 排烟通风的概念、系统要求、通风系统分类以及设备选型和施工要求。
简介
什么是防烟排烟通风
防烟排烟通风是建筑设计中用于控制烟雾传 播和提供良好逃生环境的系统。
为什么需要防烟排烟通风系统
通风系统
空气质量要求
通风系统需要保证室内空气质量符合健康标准,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
通风系统分类
通风系统可以根据传送介质、供排风形式、供风方式等分类。
质量控制
通风系统需要进行空气流量控制、气密性测试等质量控制措施,以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设备选型
风机选型
根据建筑的尺寸、需求量以 及系统阻力等因素,选择适 合的排烟风机。
防烟排烟通风系统可以保障人员生命安全, 防止火灾蔓延,减少财产损失。
防烟排烟系统
1
防烟能力要求
防烟系统需要能够有效控制烟雾扩散,保证疏散通道的安全以及避免烟气对人体 的危害。
2
排烟能力要求
排烟系统需要能够迅速将烟雾排出建筑物,确保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畅通无阻。
3
传统系统和新技术
传统系统包括自然烟排和机械烟排,而新技术如排烟风机和排烟控制系统提供了 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束语
通过本课件您了解了防烟排烟通风的重要性以及系统的要求和选择。建议在建筑设计中充分考虑防烟排 烟通风系统,并定期检查和维护。
排风管道
确保排烟管道符合规范,能 够保持良好的烟气排放。
火灾防护设施
安装火灾防护设施,如防火 阀门和烟气排放控制装置, 以保障系统的安全性。
施工和运行
1

民用建筑防排烟设计-PPT课件

民用建筑防排烟设计-PPT课件


建筑火灾烟气的特性:危害性大

韩国汉城一饭店
火焰沿风道从2层烧到21层顶层,死伤224人;

美国亚特兰大一饭店
3楼走道着火,全部烧毁,死伤220人;
火 灾 实 例

杭州一宾馆
电焊烧着风道保温材料,从一层烧到顶层;

2019年4月11日下午,德国杜塞尔多夫机场
电焊作业引起大火,半小时内火焰沿空调管道扩 散到2/3面积,乘客与员工16人丧生,60多人受伤;
二、需设置防烟排烟的部位
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下列部位需 设置: 1、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和合用前室以及 封闭的避难层。
2、一类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32米的二类建筑的下列走道 或房间:
1) 长度超度20米的内走道; 2)面积超过100㎡,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房间 3)高层建筑的中庭和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 室。
( 2、 ) 利用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消防电梯前室或合
用前室直接对外开启的外窗进行排烟。 (图)
( 3、 ) 设竖井排烟
(图)
对于无窗房间,内走道或外墙无法开窗的前室可设排 烟竖井进行排烟。
自然排烟口的设置
1、排烟窗宜设置在上方,根据自然排烟设计条件 ,
需要对悱烟部位的有效可开启的外窗面积进行校核 计算
3、防烟分区
1. 2.
防烟分区是对防火分区的细分化
设置排烟设施的走道,净高不超过6.0米的 房间进行防烟
分区
3. 4. 5.
每层楼面作为一个垂直防烟分区
在水平防火分区中划分若干防烟分区
每个防烟分区最大允许面积:500m2, 6. 注:若防火分区内设有自动灭火设备,防烟分区面积可 增加一倍不应跨越防火分区 6、应采用挡烟垂壁、隔墙或从顶棚下突出不小于0.5米的 梁

建筑通风与排烟 ppt课件

建筑通风与排烟  ppt课件

ppt课件
23
2.烟气的扩散机理
热压或烟囱效应是由室内外空气的密度
差和空气柱高度产生的作用力所造成。 热压作用随着室内外温差和竖井高度的 增加而增大。
火灾发生时,高层建筑物内温度远远高
于室外温度,加上高层建筑竖井高度较 大的影响,热压明显增大,烟气将沿着 建筑物的竖井向上扩散,而且失火楼层 越低,烟囱效应越明显。
丁橡胶垫,其一面带胶,使用这种垫料 操作方便,密封效果较好。
ppt课件
14
二、通风管道
2.风管的断面形状
风管的断面形状有圆形和矩形两种。
在断面积相同时,圆形风管的阻力小,
材料省,强度大;
在通风除尘工程中常采用圆形风管,在
民用建筑空调工程中常采用矩形风管。
矩形风管的宽高比尽可能控制在4∶1以
47
三、防火、防排烟设备及部件
3.排烟风机
ppt课件
48
三、防火、防排烟设备及部件
3.排烟管道
ppt课件
49
三、防火、防排烟设备及部件
3.排烟管道
ppt课件
50
三、防火、防排烟设备及部件
3.排烟管道
ppt课件
51
ppt课件
52
ppt课件
53
避难层为全封闭式避难层时,应设加压送风设
施。
ppt课件
30
二、高层建筑防火排烟的形式
3.机械排烟
机械排烟是采取机械排风方式,以风机
所产生的气体流动和压力差,利用排烟 管道将烟气排出或稀释烟气的浓度。
机械排烟方式适用于不具备自然排烟条
件或较难进行自然排烟的内走道、房间、 中庭及地下室。
ppt课件
ppt课件
24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规范解读ppt课件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规范解读ppt课件
烟气分布特点 烟气在向上部升腾堆积的过程中,不断卷吸周围 的空气,总的质量流逐渐增加,体积也不断增加, 平均温度和浓度则逐渐降低。当在大空间建筑物 内产生的火灾烟气会在空中由于降到一定温度 (不超过环境温度的15度)时,而失去它的浮力, 停留在半空中,烟气具有层化分29
3.3 机械加压送风设施(1)
建筑高度小于等于50m的建筑,当楼梯间设置加压送风井(管)道确有 困难时,楼梯间可采用直灌式加压送风系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建筑高度大于32m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楼梯间两点部位送风的方式, 送风口之间距离不宜小于建筑高度的1/2; 直灌式加压送风系统的送风量应按计算值或本规范第5.1.1条表中 的送风量增加20%; 加压送风口不宜设在影响人员疏散的部位。
烟气蔓延特点 实验过程中,烟气沿大空间建筑顶棚移动水平速 度约1-2米/秒。在具有中庭的大空间建筑内一旦 发生火灾,由于中庭内没有分隔物,烟气在十几 到几十秒内就升到20多米高的顶部,并进一步形 成烟气层。在建筑高度不高的建筑里,烟气层的 下降速度很快,在中型功率火强度条件下约10分 钟就到了对人构成危害的高度。
建筑的地下部分不能采用自然通风的防烟楼梯间的楼梯间、前室、合 用前室及消防电梯前室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不能满足自然通风条件的封闭楼梯间,应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当
地下、半地下建筑(室)的封闭楼梯间不与地上楼梯间共用,且首层
设置不小于1.2m2的可开启外窗或直通室外的疏散门时,可不设置机械
敞开的阳台或凹廊作为前室或合用前室;
设有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的前室或合用前室,且前室两个不同
朝向的可开启外窗面积分别不小于2.0m2,合用前室分别不小于
3.0m2。
24
3.1 系统设置(2)

高层建筑防、排烟设计概述(ppt 43页)

高层建筑防、排烟设计概述(ppt 43页)
3.长度不超过60m的内走道,可开启外窗面积不 应小于走道面积的2%;
4.净空高度小于12m的中庭,可开启的天窗或高 侧窗的面积不应小于该中庭地面积的5%。
Page 24
机械排烟
设置机械排烟的条件及部位
一类高层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32m的二类高层建 筑的下列部位,应设置机械排烟设施: 1、无直接自然通风,且长度超过20m的内走道或虽 有直接自然通风,但长度超过60m的内走道; 2、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或净空高度超过12m的中庭; 3、面积超过10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 的地上无窗房间或设固定窗的房间; 4、除利用窗井等开窗进行自然排烟的房间外,各房 间总面积超过200m2或一个房间面积超过50m2,且 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室。
Page 26
走道的排烟计算面积,包括走道本身的面积和连通走道 的无窗房间或设有固定窗房间面积之和,不包括有可 开启外窗的面积,选择风机时,单台风机排风量不应 小于7200 m3/h。
中庭机械排烟风量
中庭体积(m3)
≤17000 >17000
排烟量(次/h)
备注
6 4
体积大于1700m3时, 排烟量不应小于
Page 17
消防电梯间前室的加压送风量
系统负担层数
加压送风量(m3/h)
<20层
15000~20000
20层~32层
22000~27000
Page 18
防烟楼梯间采用自然排烟,前室或合用前室不具备自然 排烟条件时的送风量
系统负担层数
加压送风量(m3/h)
<20层
22000~27000
20层~32层
Page 35
9.7 常见防、排烟设备与部件
1、加压送风机

建筑防排烟人防工程PPT课件

建筑防排烟人防工程PPT课件
㎡或一个房间面积超过50㎡,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 下室。
第8页/共14页
多层建筑下列场所应设置排烟设施
1. 丙类厂房中建筑面积大于300㎡的地上房间;人员、可燃物 较多的丙类厂房或高度大于32m的高层厂房中长度大于 20m的内走道;任一层建筑面积大于5000㎡的丁类厂房。
2. 占地面积大于1000㎡的丙类仓库。 3. 公共建筑中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且建筑面积大于
第4页/共14页
防烟风道的大小如何确定
A—风道截面积,m2 ; Q—正压风量,m3/h; V—风道风速,m/s; 3600 —小时换算为秒。
风道风速取值: 建筑风道不应大于15m/s 金属风道不应大于20m/s
第5页/共14页
防烟风口布置注意事项 1. 楼梯间宜每隔两至三层设一个加压送风口;前室的加压送风口应每层设
一个。
2. 前室的加压送风口为常闭风口,着火时开启;20层及其以下的建筑着 火时打开着火层及其上层的送风口;20层以上的建筑着火时,打开着 火层及其相邻层的送风口;
3. 地上地下两个楼梯间共用风道风口宜采用常闭风口,其余为自垂百叶风 口。
第6页/共14页
排烟
1. 建筑在什么情况下要设排烟设施? 2. 排烟量如何计算? 3. 排烟风管的大小如何确定? 4. 排烟口布置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第7页/共14页
高层建筑的那些部位要设机械排烟
1. 无直接自然通风,且长度超过20m的内走道或虽有直接自然通风, 但长度超过60m的内走道。
2. 面积超过100㎡,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上无窗房间或 设固定窗的房间。
3. 不具备自然条件或净空高度超过12m的中庭。 4. 除利用窗井等开窗进行自然排烟的房间外,各房间总面积超过200

第3章防、排烟系统PPT课件

第3章防、排烟系统PPT课件
第15页/共28页
防火分区:用防火墙楼板防火门或防火卷帘分隔的区域,将火灾限制在一定区域内。 防烟分区:在设置排烟措施的过道、房间中用隔墙或者其他措施分割的区域。 • 设置自然防、排烟设施,利用烟气的热浮力特性采用自然排烟和防烟。 • 设置机械送风、机械排烟系统,对保护区域的实行正压送风防烟和机械排烟。 自然排烟的优点: 构造简单不需要专门的排烟设备及动力设施,运行维护费用低,排烟口可以兼作平 时通风换气用。 缺点: 排烟效果不稳定,对建筑设计有一定的制约,存在火灾通过排烟口向上层蔓延的危 险性。
• 每个防区面积按500m2划分;
• 防区内任何地点到排烟口水平距离小于3挡0烟m垂壁,如图所排烟口 示。
L 3 L 2 L1
L1 L
L<30m L1+L2+L3<30m
内隔墙或顶棚下 突出50cm以上的 挡烟垂壁、挡烟梁
L1
L
L
L
L<30m L1+L2<30m
第26页/共28页
2.机械排烟系统的组成
2 控制烟气的蔓延 根据消防技术规范要求,在建筑物的水平方向应设置防烟分区,防烟分区不得跨越防火分区,面积不超过
500m2,采用梁、防烟垂壁(高度不小于500mm)、隔墙等围护设施将烟气临时控制在一定区域内,阻挡烟 气在水平迅速蔓延;
在每层对管道井、电缆井、玻璃幕墙与外墙之间的空隙应采用防火堵料进行封堵,使烟气不能自下而上自 然流动;
对电梯井、楼梯间,应采用设置前室、封闭楼梯间,入口设置向疏散方向开启的防火门,阻隔空气流动路径, 以减少“烟囱效应”,防止烟气迅速进入。
第13页/共28页
3 及时消除烟气 在房间、内走道、楼梯间的外墙上设置可开启窗户,窗户面积不应小于房间面积的5%、走道的2%,靠外

建筑设备课件:高层建筑的防火排烟-

建筑设备课件:高层建筑的防火排烟-
(1)阻擋煙氣直接進入防煙樓梯間或消防電梯間; (2)作為疏散人員的臨時避難場所; (3)降低建築物豎向通道產生的煙囪效應,以減小在 垂直方向的蔓延速度; (4)作為消防人員到達著火層開展撲救工作的起始點 和安全區。
三.高層 建築的 自然排 煙
(a) (b)靠外牆的防煙樓梯間及其前室; (c) 帶凹廊的防煙樓梯間; (d) 帶陽臺的防煙樓梯間
四.高層建築的機械防煙
機械加壓送風方式 (a)僅對防煙樓梯間加壓送風、前室不加壓送風; (b)是僅對消防電梯前室加壓送風; (c)是對防煙樓梯間及其前室分別加壓送風
四.高層建築的機械防煙
機械加壓送風方式 (d)對防煙樓梯間及有消防電梯的合用前室分別加壓送風; (e)當防煙樓梯間具有自然排煙條件時僅對前室或合用前室 加壓送風的情形。
這是由於火災產生的毒性煙氣,直接危及人身,對疏散和 撲救也造成很大的威脅。所以建築物防止火災危害,很大程 度是解決火災發生時的防、排煙問題。
一.概述
根據《高層民用建築設計防火規範》的規定,對於高層民 用建築及與其相連的裙房,都應進行防火設計。需要設置防 煙排煙設施的部位有:
⑴一類高層建築和建築高度超過32m的二類高層建築的 下列部位:①長度超過20m的內走道;②面積超過100m2, 且經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較多的房間;③高層建築的中庭和 經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較多的地下室。
二.防火分區和防煙分區
安全分區之間的牆壁, 應採用氣密性高的防火 牆或防煙牆,牆上的門 應採用防火門。
二.防火分區和防煙分區
防煙安全設計的實例
二.防火分區和防煙分區
2.防火分區 在建築設計中進行防火分區的目的是防止火災的擴大,
可根據房間用途和性質的不同對建築物進行防火分區,分 區內應該設置防火牆、防火門、防火卷簾等設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靠烟感器控制动作,电讯号开启,也可手动(或远距离缆绳)开启;可设280℃ 温度熔断器重新关闭装置,输出动作电讯号;联动送风机开启。 防止防烟超压,起卸压作用 电讯号开启或手动开启;输出开启电讯号联动排烟机开启。用于排烟系统风管上 电讯号开启,手动开启。280℃温度熔断器重新关闭,输出动作电讯号,用于排 烟机吸入口处管道上
图3-2 防火防烟分区
图3-3 楼层防火分区实例 a)旅馆 b)办公大楼
§3.2 火灾烟气的控制措施 二、加压送风防烟
1.加压送风防烟的定义及适用场合
定义:就是用风机把一定量的室外空气送入房间或通道内,使 室内保持一定压力或在门洞处造成一定流速,以避免烟气侵 入。
适用场合:主要用于不符合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 室、消防电梯前室及合用前室的防烟。另外在高层建筑的避 难层也需设置机械加压送风。
电讯号开启,也可用动(或远距离缆绳)开启;输出电讯号联动排烟机,用于排 烟房间的顶棚和墙壁上,可设280℃温度熔断器重新关闭装置
靠烟感器控制动作,电讯号开启,也可缆绳手动开启,用于自然排烟处的外墙上
划分防火分区,用于不能设置防火墙处,水幕保护 划分防烟区域,手动或自动控制
展,且一旦发生火灾后会对下风向的其他建筑造成威胁。 (4)高层建筑往往功能繁多,设备装饰、陈设多,存在大量火
源和可燃物,其中很多材料燃烧会产生大量有毒气体。 (5)高层建筑中有大量的公共厅堂,人员密度大,一旦发生火
警,就会引起恐慌,可能造成大量伤亡。
§3.1 火灾烟气及其流动规律
一、火灾烟气的成分和危害
1.烟气的成分 火灾烟气是指火灾时各种物质在热分解和燃烧的作用下
生成的产物与剩余空气的混合物,是悬浮的固态粒子、液态 粒子和气体的混合物。 2、烟气的危害
毒害性 遮光作用 高温危害
§3.1 火灾烟气及其流动规律
二、火灾烟气的流动规律 1.“烟囱效应”
“烟囱效应”指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 度时,在热压的作用下,空气沿建筑 物的竖井(如电梯井、楼梯间等)向 上流动的现象。
(7)加压送风道宜采用金属风道,风速不应大于20 m/s。当采 用内表面光滑的非金属风道时,风速不应大于15 m/s,漏风 量应小于10%左右。
(8)加压送风机可采用轴流风机或中、低压离心风机,风机位 置应有利于风量分配均衡,新风入口不受火、烟等因素威胁。
类别 防火类 防烟类
排烟类 分隔类
名称 防火调节阀FVD
2.浮力作用
图3-1 烟气流动示意图
火灾发生后温度升高,产生向上的浮力,烟气会沿天棚向
四周扩散。
3.热膨胀
着火房间的空气受热,体积膨胀而产生压力变化。
4.风力作用

由于风力作用,建筑物表面的压力是不同的,通常迎风面 为正压。
§3.2 火灾烟气的控制措施
一、建筑设计的防火分区和防烟分区
问:为什么要进行防火分区?如何进行防火分区? 答:为了防止火灾的扩大,可对建筑物进行防火分区,分区内
应该设置防火墙、防火门、防火卷帘等设备。通常规定:楼 梯间、通风竖井、风道空间、电梯、自动扶梯升降通路等形 成竖井的部分要作为防火分区。
问:为什么要进行防烟分区?如何进行防烟分区? 答:防烟分区则是对防火分区的细分化,防烟分区内不能防止
火灾的扩大。首先要在有发生火灾危险的房间和用作疏散通 路的走廊间加设防烟隔断,在楼梯间设置前室,并设自动关 闭门,作为防火、防烟的分界。此外还应注意竖井分区。
35000~40000 20000~25000
18000~22000
3
仅对消防电梯间前室加压
15000~20000 22000~27000
4
仅用前室及合用前室加压(楼梯 间自然排烟)
22000~27000
28000~32000
5
对全封闭避难层(间)加压
按避难层净面积每m2不小于30 m3 /h
二、加压送风防烟
图3-4 加压送风防烟 a)门关闭时 b)门开启时
§3.2 火灾烟气的控制措施 二、加压送风防烟
2.加压送风量的计算 (1)压差法:即当疏散通道门关闭时,加压部位保持
一定的正压值所需送风量。
Ly 0.287 FP1/ N 1.25 3600
(2)风速法:开启着火层疏散门时需要相对保持门洞 处一定风速所需送风量。
区之间设密闭门,隔断“烟囱效应”。
二、加压送风防烟
3.加压送风系统的设计要点
(5)剪刀楼梯间可合用一个风道,其风量应按两个楼梯间风量 计算,送风口应分别设置。
(6)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楼梯间及合用前室,宜分别独立设置 送风系统,当必须共用一个系统时,应在通向合用前室的支 风管上设置压差自动调节装置。
防火阀FD 防烟防火阀SFD
加压送风口 余压阀 排烟阀
排烟防火阀
排烟口
排烟窗 防火卷帘 挡烟垂壁
二、加压送风防烟
4.防火排烟装置
性能和用途
70℃温度熔断器自动关闭(防火),可输出联动讯号,用于通风空调系统风管内, 防止火焰沿风管蔓延
靠烟感器控制动作,用电讯号通过电磁铁关闭(防烟);还可用70℃温度熔断器 自动关闭(防火),用于通风空调系统风管内,防止火焰沿风管蔓延
Ly

3600nFv1 b a
二、加压送风防烟
表3-1 加压送风量 (单位:m3/h)
序 号
机械加压送风部分
系统负担层数
<20
1 仅对防烟楼梯间加压(前室不送) 25000~30000
楼梯间
16000~20000
2 对防烟楼梯间及其
合用前室分别加压 合用前室 12000~16000
系统负担层数 20~32
3.加压送风系统的设计要点
(1)加压送风系统的全压,除计算系统风道压力损失外,尚有 下列余压值:防烟楼梯间为50 Pa,前室或合用前室、封闭避 难层为25 Pa。
(2)防烟楼梯间的加压送风口宜每隔2~3层设计一个。 (3)前室的送风口应在每层设置,且为常开风口,每个风口的
有效面积按系统总风量的1/3确定。 (4)对于超高层建筑,其送风系统及送风量应分段设计,在两
第三章 建筑防火排烟
第三章 建筑防火排烟
1 火灾烟气及其流动规律 2 火灾烟气的控制措施 3 地下建筑的通风与防排烟
高层建筑的不利因素
(1)建筑高度大,人员众多,发生火灾时人员疏散、灭火、救 援均受到限制。
(2)高层建筑的火灾扩散蔓延的速度非常快。 (3)高层建筑承受风力大,热压作用明显,加剧火灾扩散、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