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心理学第四章--学前儿童学习的概述

合集下载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论ppt课件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论ppt课件
世纪初创立的,它是西方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之一。行为主义理论可以从沃森、斯金纳和班杜 拉的观点中反映出来。
单元1 绪论
1.沃森的心理发展观 沃森,美国心理学家, 行为主义创始人,如图1-3 所示。其理论观点主要体现 为以下几点:否认遗传的作 用;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对儿童原始情绪(怕、怒、 爱)的研究。
单元1 绪论
(三) 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是皮亚杰创立,被公认为20 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认知发展是 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 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 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
单元1 绪论
主要 理论 观点
①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 学说,即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单元1 绪论
2.斯金纳的心理发展观 斯金纳,美国心理学
家,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奠 基者,如图1-4所示。斯金 纳斯金纳继承了沃森行为 主义的基本信条,认为行 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 性行为两类。
单元1 绪论
3.班杜拉的心理发展理论 班杜拉,美国心理学
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 人,如图1-5所示。班杜 拉理论是阐明人是怎样在 社会中学习,从而形成和 发展他的个性的理论。
2. 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学前儿童 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可能性
单元1 绪论
2.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 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生理成熟是指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和水平。 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在一定的生理成熟的基础 上实现的,生理成熟使心理活动的出现或发展处 于准备状态。
单元1 绪论
【资料卡】
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1929年,格塞尔选择双生子T和C作为实验对象,研究 动作发展与成熟的关系。格塞尔根据试验断定,儿童的学 习取决于生理的成熟。在儿童的生理成熟之前的早期训练 对最终的结果并没有显著作用,而一旦在生理达到准备状 态(即成熟)时,训练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前教育心理学》第四章考点手册

《学前教育心理学》第四章考点手册

《学前教育心理学》第四章学前儿童学习的概述考点30婴儿学习的基本方法(★三级考点,选择、简答)1.婴儿学习的主要方式(1)学习图式;(2)因果关系;(3)使用工具;(4)理解空间。

2.婴儿理解听音乐与舞蹈之间的关系,说再见与离开之间的关系,上床准备与睡觉之间的关系。

属于社会性图示。

3.搬一个椅子,站到椅子上去取玩具是将物体作为工具。

4.幼儿的学习方式是把刺激和反应直接联合的单纯学习方式。

5.幼儿学习划分为三种方式:自然学习、非正式学习、结构化学习。

6.【婴儿学习】是指婴儿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或由此引起个体倾向与能力变化的过程。

7.【习惯化】在刺激呈现一段时间以后,当婴儿的注视时间明显地少于开始时注视的时间,并下降至原来注视时间的50%时,则可认为对该刺激形成了习惯化。

8.【幼儿的学习方式】是由单纯的刺激一反应联合学习或机械学习想中介性的联合学习发展。

9.幼儿学习的基本方法:观察模仿学习;语言理解学习;操作尝试学习。

10.【去习惯化】呈现新的刺激,如果注视时间与前一时刻相比突然上升,且上升的幅度显著,则可认为此时去习惯化发生。

考点31幼儿学习的基本方法(★★二级考点,选择)1.幼儿学习方式主要有:观察模仿学习、语言理解学习、操作尝试学习。

2.操作活动是幼儿探索世界的主要方式。

3.【操作学习】是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对物体的研究与发现,对周围世界的探索都离不开幼儿的操作活动。

4.幼儿学习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是指向周围环境的及物活动,即在活动中学习;另一个是借助人际互动完成学习,即在关系中学习。

5.操作学习作为学习方式分为(1)手把手的操作;(2)常识错误的操作;(3)模仿示范的操作;(4)反复练习的操作。

考点32幼儿学习的途径(★三级考点,选择)1.与他人关系中的学习主要体现在:(1)同伴游戏中的学习;(2)交往学习;(3)合作学习;(4)冲突中的学习。

2.游戏是幼儿进行学习和发展社会性、情绪及认知能力的基本活动。

学前教育心理学核心考点

学前教育心理学核心考点

《学前教育心理学》核心考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的界定(一)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广义: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狭义:是指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具有基础性),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有实践指导性),强调它的“综合性”特点。

教育心理学应当既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又重视应用开发研究.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指向学习与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四大基本内容: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五种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三个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德育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和差异心理构成的“四板块”科学体系.另一种是以学习者的诸方面及影响学习的内外因素为主线,构建“学与教”一体两面的学科体系。

三.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一)教育心理学的创建 p351879年,实验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9世纪末20世纪初,掀起一场“实验教育学运动”。

成为教育心理学诞生的“催化剂”。

“实验教育学运动”提倡对儿童身心进行实验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理论家梅伊曼。

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1.初创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教育心理学通过日本传入我国3个途径1.留日学生翻译或编译教育心理学教材。

2.日籍教员来华讲授教育心理学课程,并把教材翻译或编译成中文。

3.日本学者直接在我国出版教育心理学著作。

2.发展期(20世纪20—50年代)廖世承编著的《教育心理学》(1924)是我国最早而且影响较大的一部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3.成熟期(20世纪60—70年代末) 1966“文化大革命"开始4.完善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取得成果,四个方面: p38(1)主动性研究(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4)社会文化研究(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p38—391.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2.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教育社会心理学兴起3.关注实际教育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4.关注年龄特点、个别差异与个别化教学研究第二节学前教育心理学概述一.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一)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创建1.教育心理学体系的结构性分化2.现代学期教育科学体系的结构性(二)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1. 学前教育心理思想研究卢梭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裴斯泰洛齐2.学前教育心理的实践研究(1)欧文与“幼儿学校”……被誉为“为未来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教育的萌芽”(2)福禄贝尔与“幼儿园”,德国著名的教育家,他创立了第一所现代幼儿园(1840)。

学前教育心理学ppt课件完整版

学前教育心理学ppt课件完整版

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中的物理因素(如噪音、光 照等)和化学因素(如污染物等)都 可能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不良 影响。
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社会交往等也 会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
教育因素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教育内容
符合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特点的教 育内容可以促进其心理发展,反
之则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调查法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要点一
调查法的定义及作用
调查法是通过各种途径,间接了解被 试心理活动的一种研究方法。在学前 教育中,调查法有助于收集大量、真 实的数据和信息,了解幼儿家庭背景 、教育经历、发展现状等,为制定个 性化的教育计划提供依据。
要点二
调查法的实施步骤
确定调查目标、设计调查问卷或访谈 提纲、选择调查对象、实施调查、整 理和分析调查数据、撰写调查报告。
个案研究法在学前教育 中的具体应用
个案研究法是对单一研究对象进行深 入具体研究的方法。在学前教育中, 个案研究法有助于深入了解个别幼儿 的发展特点和问题,为制定针对性的 教育措施提供支持。
确定研究对象、收集个案资料、分析 个案问题、制定个案教育计划、实施 个案教育措施、评估个案教育效果。
针对具有特殊发展需求或面临特定问 题的幼儿进行个案研究,深入了解其 发展特点和问题所在;结合个案研究 结果和相关专业知识,为幼儿制定个 性化的教育计划和发展目标;通过持 续的跟踪和评估,确保个案教育措施 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02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感知觉与运动能力的发展
感知觉的发展
学前儿童感知觉逐渐敏锐,能够辨别颜色、形状、大小等基本属性,同时听觉、触觉等感知能力也在不断发展 。
运动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运动能力逐渐增强,从最初的翻身、爬行到后来的走路、跑步,再到精细动作如握笔、搭积木等,不 断展现出新的运动技能。

学前教育心理学ppt课件

学前教育心理学ppt课件

游戏实施过程及评价
游戏介绍
向幼儿介绍游戏的名称、目标和规则,激 发他们的参与兴趣。
VS
游戏进行
引导幼儿按照规则进行游戏,关注他们的 表现和需求,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游戏实施过程及评价
• 游戏总结:在游戏结束后进行总结,回顾游戏的过 程和成果,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游戏实施过程及评价
过程性评价
音乐游戏
通过唱歌、跳舞等活动,激发幼儿的音乐天赋和节奏感。
体育游戏
进行户外或室内运动,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
游戏类型及其作用机制
促进认知发展
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 感知觉刺激,有助于他们 认识和理解周围世界。
情感表达与调节
游戏为幼儿提供了情感表 达的途径,有助于他们学 会识别、表达和管理自己 的情绪。
表达清晰 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应该表达清晰、准确、流畅, 避免使用模糊或晦涩的词汇和语句。
3
非语言沟通 教师还可以通过非语言沟通方式如面部表情、肢 体语言等与学生进行交流,增强沟通效果。
应对问题行为策略
保持冷静
了解原因
在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时,教师应该保持冷 静和理智,避免情绪化的反应。
教师应该尝试了解学生问题行为背后的原因 和动机,以便更好地应对和解决。
社会性发展
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与同伴 互动的机会,有助于他们 学会合作、分享和解决问 题。
游戏设计原则与方法
适龄性
游戏设计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 知水平,避免过于复杂或简单。
趣味性
游戏应具有趣味性,能吸引幼儿的兴 趣和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游戏设计原则与方法
• 教育性:游戏应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能促进幼儿认知、 情感、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发展。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前言(一)大纲的适用对象本大纲适用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ﻫ(二)总学时安排总学时72学时.(三)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是专业基础课.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掌握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必需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形成运用学前心理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在教育幼儿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热爱幼儿,对幼儿教育工作感兴趣,进而树立热爱幼教事业的专业思想。

ﻫ课程的任务是要求学员比较全面地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ﻫ本课程主要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问题.课程涉及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及其表现的条件,原因和培养策略,会接触到学前教育专业其他有关课程如《学前教育学》等讨论的对象,但本课程是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进行讨论,其视点与有关的教育课程不同。

ﻫ二、基本要求(一)课程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学前儿童的认识,情感,个性和社会性等各个方面发展的规律和特征;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与学前儿童心理和教育有关的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知识.ﻫ(二)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课程的重点:一是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二是要注意把所学理论与生活和工作实践中所遇到的学前儿童心理表现及教育问题结合起来。

ﻫ课程的难点是对学前儿童心理研究方法的掌握及对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理解.三、本课程具体内容与要求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学概述习的目的和要求:初步了解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认识学习学前心理学的意义;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初步了解研究学前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激发学习学前心理学的兴趣和愿望.ﻫ课程内容:第一节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ﻫ学前心理学的对象;学前心理学的内容;学前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区别和联系。

学习学前心理学的意义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性ﻫ第三节研究学前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ﻫ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式;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ﻫ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概况ﻫ学习目的和要求:ﻫ初步了解国内外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课程内容:第一节国外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西方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前苏联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第二节我国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建国后的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

学前教育心理学概述

学前教育心理学概述

学前教育心理学概述一、什么是学前儿童的发展?学前儿童的发展是指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有规律的进行量变与质变的过程,即学前儿童生理成熟与个性心理品质形成与变化的复杂过程。

生理成熟即生理机构与生理机能的纯粹生物学演变过程。

个性心理品质形成与变化的复杂过程,是以生理成熟为基础,与生理机能混为一体,互为表里的过程。

1、学前教育心理学的概念:是研究儿童从初生到入学前心理发展规律及年龄特征,以及如何有效的利用这些规律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所以学前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学,又是教育学。

2、学前心理学: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及年龄特征的科学。

3、学前教育学:研究学前教育现象及教育规律的科学。

4、学前儿童心理:指学前儿童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它包括三个方面:(1)心理是脑的机能。

新生儿脑细胞已接近成人的140亿,脑重量接近成人的三分之一(成人脑重量1400克,三岁接近成人的三分之二,7岁接近成人的十分之九。

(2)儿童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3)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反映。

二、学前儿童发展的特征有哪些?1、方向性和顺序性: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固定顺序发展。

头尾规律:从头部开始向身体的下部延伸(头、颈部、躯干、下肢)遵循从上到下的原则,儿童动作的发展即抬头、翻身、坐、爬、站立、行走。

远近规律:从身体的中部向四周边缘部延伸(头躯干的发育早与四肢,手腿的发育先育手指脚趾)中心到边缘的原则:大肌肉向小肌肉的发展。

从粗动作像细动作发展;先正后反的动作发展。

2、连续性和阶段性:儿童思维的发展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行动思维—直观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3、不平衡性:表现为(1)不同年龄段心理发展的不均衡:儿童是心理发展的第一个加速期,青少年是心理发展的第二个加速期。

(2)不同方面心理发展的不均衡:即不同的心理过程,发展速度也不同,即心理过程有各自的高峰期、缓慢期和快速期。

有的早有的晚,在不同的时期儿童的某些心理表现得尤为突出。

关键期:儿童某些特征的形成或某种能力的发展,在有一个时期容易出现,错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产生。

学前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学前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四章学习迁移与学前教育指导名词术语1.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所获得的技能、知识、和理解或所形成的的态度对在另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和理解或形成的态度产生的影响。

2.共同要素说:一种学习之所以能促进另一种学习,是因为两种学习具有完全相同共同要素。

3.图示:是指围绕某一主题组织起来的知识的表征和储存方式。

4.产生式迁移:前后两项学习任务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任务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

两项任务之间的迁移,是随其共有的产生式的多少而变化的。

5.心向与定式:心向与定式常常指同一现象,指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6.类比迁移:是指用熟悉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去解决新问题的一种解决策略。

问答1.如何理解学习迁移?答:1)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

2) 任何一种学习都要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的影响,只要有学习,就有迁移。

3) 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学习与迁移不可分割。

2. 如何理解学习迁移的概括化理论?答:1)知识总是具有使概括化成为可能的形式;2)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学习迁移的前提条件;3)产生迁移的关键是主体所获得的经验的类化;3. 影响学前儿童学习迁移有哪些主要因素?答:1)学习情境的相似性;2)学习材料的性质;3)学习活动的多样性;4)学习的熟练和理解程度;5)学习的心向与定式。

4. 如何在实践中应用学习迁移理论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指导?答:1)合理安排教育教学与活动的内容;2)幼儿园和家庭内外练习配合,提供应用机会;3)提高学前儿童的概括化能力,强调理解;4)培养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

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辑,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1 / 1。

《学前心理学》各章节重点

《学前心理学》各章节重点

【1】为什么说心理学史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答:人的心理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概念〗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器官。

动物没有人脑不能形成人的心理;脑功能不健全的孩子不能完全达到正常孩子的心理水平;孩子的心理是在大脑发育的基础上发展的。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各种心理现象都是人脑对现实事物反映的不同形式;客观环境不同人就产生不同的心理。

3.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它不是消极被动地、像镜子一样地反映现实,而是在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和反作用于现实。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一)个体心理的发生各种心理活动都在学前阶段开始发生。

儿童出生时只有最简单的感知活动,难以与生理活动区分;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包括知觉、记忆、表象和想象、思维和言语、情感和意志、以及个性心理特征,都是在出生后的早期阶段产生。

因此,研究个体心理的发生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存在个体差异,但其过程都是从简单、具体、被动、零乱,朝着较复杂、抽象、主动和成体系的方向发展,其发展趋势和顺序大致相同;2.相同年龄儿童的心理,一般具有大致相似的特征;3.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受遗传、教育、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是有规律的。

这一切说明,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受客观规律的制约,这些规律包括:(1)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过程本身的规律;(2)制约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作用的规律。

(三)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2】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的关系是什么?答: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表现为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及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每种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发展又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具体规律。

三、学前儿童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区别和关系1.发展心理学2.普通心理学3.学前教育学4.儿童解剖生理学5.辩证唯物主义哲学【3】学前儿童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有何关系?答:发展心理学又称年龄心理学,研究对象是个体从出生到衰老整个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又可分为儿童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

学前心理学第周第四章 学前儿童的记忆

学前心理学第周第四章 学前儿童的记忆

学前心理学第四周:学前儿童的记忆学前儿童的记忆可以描述为一种“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结合。

这种组合的记忆方式是学前年龄的孩子培养正常和健康心理发展非常重要的方面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学前儿童记忆的特点和如何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记忆。

学前儿童记忆的特点学前儿童的记忆是非常不同寻常的,因为他们的大脑和体验对他们的记忆方式开始形成影响。

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指由大脑处理的新的或短暂的信息。

短时记忆会很快被淘汰掉,而得不到充分的处理。

学前儿童的短时记忆相对较短,因为他们的大脑正在发育和学习如何处理大量的信息。

此外,他们需要短暂的记忆,因为他们在学习新技能方面需要更快地处理信息。

长时记忆与短时记忆相比,长时记忆是指对大脑处理的信息进行深入处理的持久和稳定的存储方式。

发生在学习新事物的过程中,这种记忆方式对于学前儿童在将所学内容或技能记录在长期记忆中至关重要。

本体感知和记忆本体感知和记忆是指对身体动作的感知和记忆力。

就像成年人需要通过实际体验来学会某些新的技能一样,学前儿童也需要通过身体感觉来加深他们的经验。

这种记忆方式可以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学习和发展。

缺乏自我控制学前儿童在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和行为方面通常会遇到一些挑战。

这意味着他们可能会很容易分心,或者在速度和准确性之间做出抉择,从而影响他们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建立。

如何帮助学前儿童建立良好的记忆理解学前儿童的记忆特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可以帮助家长和教师制定一个更好的教育计划。

接下来,我们将看到一些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记忆的有效方法。

关注注意力与集中帮助学前儿童增强注意力和集中的能力,是确保他们能够建立良好的记忆的关键。

其中一些方法包括:•与孩子互动:与孩子互动可以帮助他们保持注意力并通过交流进行学习。

•定期停顿:影响学前儿童的自我控制的一个因素是他们难以保持长时间的专注。

通过重复任务、学习或其他活动,可以帮助他们学习欣赏重复性的细节并在长时间内保持普遍的注意和注意力。

《学前教育学》章节习题答案(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

《学前教育学》章节习题答案(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

绪论1.略2.谈谈你对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理解。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流派,提出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

教育即生长,杜威认为儿童的心理内容基本上就是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习惯、情绪、冲动、智慧等天生心理机能的不断开展、生长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就是促进本能生长的过程。

教育即生活,儿童的本能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

教育即经验,教育主要不是教给儿童科学知识,而是通过儿童的主动活动不断地去取得个人的直接经验。

所以他提出“不断改造,从做中学”。

3.蒙台梭利和福禄贝尔为学前教育事业做出了哪些贡献?意大利著名的学前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著有《儿童的发现》《蒙台梭利法》《蒙台梭利手册》《童年的秘密》等,创办了儿童之家。

她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对世界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德国学前教育家福禄贝尔1837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

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的建立和发展,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另一方面又需要有系统的学前教育理论的指导,更有利于促进学前教育学的发展。

4.谈谈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对影响儿童的发展的遗传、环境和儿童主体的活动这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解释。

在遗传、环境和儿童主体的活动三者之间,唯有儿童的活动才是其发展的真正起因。

所以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主体的活动是第一性的,是发展的根本原因,遗传与环境因素只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一章学前教育概述一、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错)教育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传授知识经验、训练技能技巧、培养能力及良好习惯、塑造人格的一种社会活动。

分为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两种:从广义来说,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有制度保证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人学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学前心理学 第四章 幼儿的感知觉

学前心理学 第四章 幼儿的感知觉

第一节 幼儿感知觉概述
2、知觉的种类 根据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可以把 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 根据知觉对象不同,可以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物体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社会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关系的知觉和 自我知觉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知觉现象即错觉。 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不正确的知觉。
幼儿思维受感知觉制约第一节幼儿感知觉概述三幼儿感知觉发展的趋势一从无意性向有意性发展外部刺激自主选择二从冲动性向思考性发展图形配对测验三从笼统的未分化的向精细的方向发展四从整体与部分的分离向两者统一的方向发展第二节幼儿感觉的发展在婴儿的认知能力中感知觉是最先发展且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领域在婴儿认知活动中一直占主导地位
第一节 幼儿感知觉概述
二、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 其他心理现象产生的基础。 1、婴儿早期的无条件反射 2、感觉剥夺实验
第一节 幼儿感知觉概述
(二)感知觉是2岁以前儿童认识世界的基本 手段。 在语言、思维出现之前,儿童主要依赖于 感知觉获得各种信息,形成对客观世界的认 识。 (三)感知觉在幼儿(2岁以后)的认识活动 中仍占主导地位。 幼儿思维受感知觉制约
back
新生儿最初的无条件反射
吸吮反射(sucking
reflex) 接触儿童的嘴唇, 就引起吸吮动作。 吸吮反射是最强的 反射之一,当新生 儿开始吸吮时,其 他活动都会被抑制。
抓握反射(grasping
reflex)又叫达尔文 反射 物体接触手掌时 就握住不放,甚至 可以悬挂起来。大 约到第二个月时, 这个反射就消失了。
第二节 幼儿感觉的发展——视觉
3、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指视觉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 色力。 颜色视觉的发展 3个月时已能分辨出彩色和非彩色,并表现出对某 种颜色的偏爱。(颜色偏爱法) 4个月儿童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暖色更能引发 儿童兴奋。

学前儿童心理学概述

学前儿童心理学概述

2021/3/29 星期一
26
三、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一)心理发展的结构
1.图式: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方式,也即心理活 动的结构和组织。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2.同化:即把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中,使之成为自身的一 部分,从而加强和丰富原有图式。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如婴儿 用吸妈妈乳头的方式吸奶嘴,就是同化。
2021/3/29 星期一
7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遗传、环境
(二)学前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 年龄特征是指学前儿童在一定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 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三)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1 .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2. 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3. 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
E、家长会 F、亲子活动 G、与老师的交流
3、您认为幼儿园哪些方面让您满意?(

A、师资队伍建设 B、办园的质量 C、育人水平 D、伙食 E、服务态度
F、生活护理
G、课程设置 H、孩子能力培养
4、幼儿园与家长的联系方式(

A、非常满意 B、还算满意 C、普通 D、不太满意 E、非常不满意
2021/3/29 星期一
13
福清市龙江幼儿家长问卷调查
幼儿班级:

月日
各位家长:你们好!
为了共同教育好您的孩子,培养好祖国的下一代,幼儿园特拟定此问卷, 了解您的心声和看法,请您认真、仔细、如实填写,以便我们更加完善管理, 提高办园质量。请在()内进行填写(现场填写,离园时交于保安处)。谢谢 您的支持和配合!
达尔文《一个婴儿的传略》

学前心理学学前心理学概述

学前心理学学前心理学概述
生理成熟是在遗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样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 然物质前提。如果在学前儿童的某种生理结构达到成熟时,给予适当的刺 激,就会激发儿童相应的心理活动的出现和发展。例如,当儿童发音器官 和言语中枢的生长发育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时,给予一定的刺激,他们就 能产生言语表象或进行言语活动;当儿童大脑皮层的生长发育达到成熟时, 给予适当的刺激,他们的思维活动就能正常进行。
学前心理学的基本规律
三、影响学前心理发展的因素
(二)社会因素
1.社会因素的分类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
学前心理学的基本规律
三、影响学前心理发展的因素
(二)社会因素
2.社会因素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作用
社会因素对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作用主要是指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对 儿童身心发展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认知过程
认识过程即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特征和 关系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想象、思维和记忆等。
心理过程是 指一个人心理变 化的动态过程, 是人们共有的心 理现象,包括认 识过程、情感过 程和意志过程。
2.情感过程 情感过程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情绪体验,如喜、怒、
学前儿童的各种心理活动在刚出生时并不齐全,而是在后来的发 展过程中先后形成的,各种心理过程出现和形成的次序,按照由简单 到复杂的规律进行。
2.从笼统到分化
学前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是笼统的、不分化的。无论是认知活动还 是情感态度,其发展趋势都是从混沌或暧昧到分化和明确,也可以说是 从最初的简单和单一发展到后来的复杂和多样。
学前心理学的基本规律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
(二)从具体到抽象
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刚开始是非常具体的, 在发展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抽象和概括。从认识 过程看,最先出现的是感觉,感觉是对物体的个 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出现在感觉之后,是对物体 的各种属性综合起来的整体反映。思维是对事物 的本质属性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与思维 相比,感觉和知觉只是低级的或最初的概括化。 例如,爸爸问女儿“4+3等于几”的时候,女儿 答不出来,爸爸再问“4个苹果加3个苹果是多少” 时,女儿很快就答出来是“7个”。由此可见, 学前期儿童的思维处于具体思维阶段,抽象逻辑 思维在学前末期也只是刚刚萌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童学习的外部因素
(一)学习情境对学前儿童学习的影响
1、学习情境的含义及其理论依据 学习情境是指都通过想象、手工、口述、图形等手段 高效学习的方式。 情境学习是由莱夫和温格提出来的一种学习方式,它 是指在要学习的知识、技能的应用情境中进行学习的方式。 情境学习强调两条学习原理:第一,在知识实际应用 的真实情境中呈现知识,把学与用结合起来,让学习者像 专家、“师傅”一样进行思考和实践;第二,通过社会性 互动和协作来进行学习。
(二)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
1、观察模仿学习。 2、语言理解学习:在成人讲解和指导下对行为与态度的学 习。包括倾听、提问、对话等。 3、操作尝试学习 (1)操作学习及其特点 操作活动是幼儿探索世界的主要方式;操作学习能够弥 补语言理解和表达的不足;操作学习可以提高幼儿运动技 能; 操作学习使幼儿获得成就感和自我价值 (2)操作学习的类型 手把手的操作; 尝试错误的操作;模仿示范的操作; 反复练习的操作
自我中心
指儿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整个世界,不 知道可以变换角度或者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 例:三山实验
该实验的设计时,在桌子上放置三座 山的模型,在高低、大小、位置上, 三座山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实验时, 先让一个三岁的幼儿坐在A边,然后 将一个布偶娃娃放置在对面C边。此 A 时实验要幼童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 问题是:你看到的三座上是什么样子? 第二个问题是:娃娃看到的三座山是 什么样子?
二、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
(一)幼儿学习方式的发展 1、换位:换位反应指选择“较大图形”;绝对反应是选出 和训练中的正刺激图形同样大小的图形。 2、辨别换位学习; 3、概念学习; 4、解决问题的学习; 5、偶发学习:幼儿有时也会得到一些和所给课题并无直接 关系的其他反应和信息。
有人从发展过程考察儿童学习,把幼儿学习划 分为三种方式:自然学习、非正式学习、结构化学 习。 自然学习主要是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自主萌发出来的 非正式学习是成人在儿童进行自然学习的过程中逐 渐引发而进行的学习。 结构化学习即是成人进行正规的教学活动。
象征性游戏
前运算阶段是玩象征性游戏的高峰期。 在游戏中,幼儿既能表现出延迟模仿的能力, 也显示他们已懂得使用具体象征物,即以物 代物。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 象概念,能从多维对事物归类,具有了思维的 可逆性和去自我中心 (loss of egocentrism) , 具备了守恒的概念,并掌握了一定的逻辑运 算能力,但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
(一)脑的发育对学前儿童学习的影响
1、脑的神经系统发育 2、关键期与敏感期 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最容易学习和 获得某种心理与行为反应并且一旦错过就难以弥 补的特定阶段,这就是儿童行为学习的“关键 期”。是指由生物学因素决定的、个体做好最充 分准备来获得新的行为模式的发展时期。儿童行 为学习的关键期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方面。 已有研究表明,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 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 言的关键期。
(三)动机发展对学前儿童学习的影响
所谓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该活动 朝着某一目标进行,以满足个体需要的内部动力。 1、学习动机及其种类 (1)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2)主导动机与非主导动机 (3)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
2、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
耶基斯-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动机水平 与学习效果之间是倒“U”形曲线关系。即 并不是动机水平越高,学习效果越高,中 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也就 是说,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 率高,一旦动机强度超过了这个水平,对 行为反而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
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研究尚不能证明除语言和感 知觉以外的其他方面是否存在关键期,而且事实 上,儿童心理发展的有些方面在错过特定时期后, 并非不能弥补,因此关键期的概念不能普遍适应, 后采用“敏感期”一词。是指个体比其他时候更 容易获得新行为模式的发展阶段(指儿童学习某 种知识或行为比较容易,心理某方面发展最为迅 速的时期)。错过了敏感期,则学习起来较为困 难,发展比较缓慢。一般来说,2-4岁幼儿语音学 习的敏感期,在掌握数概念方面,敏感期在5岁-5 岁半,4岁前是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格塞尔的经典实验“双生子爬梯”
其次,学习必须依赖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已有水平。 (二)学习对发展的促进作用 个体身心发展的已有水平为学习提供必要的生 理与心理基础和可能;而学习又使个体身心发展 的可能变成现实,从而促进个体身心的发展。
格塞尔的经典实验“双生子爬梯”
二、影响学前儿童学习的内部因素
学习准备,又称学习的准备状态或学习的准备 性,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 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程度。 这里的适合性包括三个因素:一是个体生理因 素的发展,特别是脑神经系统的发育与成熟,这是 学习准备的物质基础;二是个体智力因素的发展, 包括智力与技能两方面,这是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 三是个体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如学习动机、学习态 度以及兴趣等。
(二)家庭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学习的影响
1、家庭教养方式及其类型
鲍德温: 情感温暖-敌意和依恋-干涉 希尔斯: 温暖与控制 鲍姆林德 : 要求和反应性 白燕: 启发诱导型、溺爱娇纵型、放任自流型和专制型 刘金华: 拒绝型、严厉型、溺爱型、期待型、矛盾型和分歧型
2、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影响 学习品质是指幼儿具有的那些用于支持其取 得学习成功的因素,包括学习的倾向、态度、行 为习惯、方法、活动方式等。 • 首先倡导启发诱导型教养方式,这种教养方式符 合孩子的心理特征。 • 其次,父母要转变自己对孩子的教养类型,尽量 减少溺爱娇纵型教养方式,既要爱孩子,又要适 当对孩子放手。 • 最后,我们要遏止放任自流型和专制权威型,放 任自流型和专制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比较极端,教 养方式不足取。
无逻辑性的转换推理
前运算阶段的幼儿往往凭着直觉去考 虑事物之间的关系,不能正确地区分出事 物之间存在着的本质联系和偶然联系。当 两件事连续发生时,幼儿就会以为第一件 事是引起第二件事的原因。
延迟模仿
接近两岁的婴儿,他不仅能当场模仿人 或动物的动作,而且还能在事后凭记忆去 模仿这些动作。这种仅凭事后记忆就能模 仿出来的能力,称为延迟模仿。
第四章 学前儿童学习的概述
第一节 学前儿童学习的基本方式
一、婴儿学习的基本方式
婴儿学习是指婴儿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经 验或由此引起个体倾向与能力变化的过程。 (一)婴儿学习方式的发展 1、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习惯化:是一种由于重复或不断受到某种能导致个体选择 性定向反应的刺激,而引起个体对该刺激反应减少的现象。 习惯化表明婴儿已经习得了这种刺激,如果这时有新异刺 激的出现,婴儿的注意就会转向它。对新异刺激的反应的 增加就是去习惯化。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的适当运用是促进 婴儿学习的有效手段。
第二节 幼儿学习的途径与类型
一、幼儿学习的途径 (一)活动中的学习 (二)关系中的学习 1、同伴游戏中的学习; 2、交往学习; 3、合作学习; 4、冲突中的学习
二、幼儿学习的种类 (一)按学习内容可分为: 1、知识学习 2、 技能学习 3、 社会性学习 4、 创造性学习 (二)按学习方法可分为: 1、发现学习 2、接受学习
(二)认知发展对学前儿童学习的影响
1、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特点
感知运动阶段(0~2 岁) 前运算阶段(2~7 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5 岁)
前运算阶段(2~7 岁)
认知特点:1、自我中心 2、只能片面地看事物 3、不理解事物的可逆性 4、无逻辑性的转换推理 5、能通过语言认识事物 6、能做出延迟模仿 7、能进行象征性游戏
启示: (1)单调的、不断作用的刺激引起婴儿厌烦,失去兴趣, 不利于学习经验的及时增长。 (2)单调的、不断作用的刺激不利于婴儿提高对外界刺激 的选择性和接受上的灵活性。 (3)习惯化与新异反应性的适当运用是促进婴儿学习的有 效手段。
2、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
(二)婴儿学习的主要方式
1、学习图式:简单图式;混合图式;社会性图式 图式:按皮亚杰的解释,婴儿出生不久,就开始运用 他与生俱来的一些基本行为模式来对环境中的事物做出反 应,从而获取知识。这里个体用以了解周围世界的原有的 认知结构就可称为图式。 2、因果关系 3、使用工具:(1)将自己的身体作为工具; (2)将养育 者作为工具;(3)将物体作为工具,年龄大一些的婴儿 开始自己使用物体作为工具。 4、理解空间:距离、运动、视角也是早期学习的重要方面。
B
C
D
守 恒
所谓守恒是指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 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研究表 明,儿童掌握数量守恒的平均年龄为6-7 岁;掌握长度、物质守恒的平均年龄为7- 8岁;掌握面积、重量守恒的平均年龄在9 -10岁;掌握体积守恒的平均年龄为12- 13岁。
不可逆性
所谓可逆性,是指思考问题时可以从正面去想, 也可以从反面去想;可以从原因去看结果,也可以 从结果去分析原因。这一时期的儿童,在思维时他 的图式功能表现不可逆性。
2、学习情境与学前儿童学习的关系
(1)学习情境能把学科知识和学前儿童的经验、自然 和生活的现实距离拉近,以形象直观展现抽象的科学概念, 使呆板的科学知识转化为鲜活的现实场景,使知识活化, 引导儿童主动、愉快地进行学习。 (2)学习情境能把学前儿童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 合起来,可以解决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难以协调发展的问 题,提高思维品质。 (3)学习情境能把学前儿童要学习的学科知识和现实 问题联系起来,可以解决学科知识原理与生产生活实际脱 节的问题,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式运算阶段(11~15 岁)
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尽管能借具体形象 的支持进行逻辑推理,但还不能进行抽象的 辩证逻辑推理。而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儿 童形成了解决各类问题的推理逻辑,他们不 仅能从逻辑上考虑现实的情境,而且考虑可 能的情境 (假设的情境) ,即可通过假设推 理来解决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