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选读第三节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资本论选读各章节要点

叙述方法。 3�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区分经济范畴的物质内容和社会形式的方法、分析与综
合、归纳和演绎、数学方法等。
第一卷 第一章 商品
1�商品价值的质和量。
1�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人类劳动。商品价值的质主要包括价值实体和 价值本质两方面。
第三�劳动二重性学说为解决政治经济学上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奠定了科学基础。如果 不懂得劳动二重性�就无法理解价值的实质�不可能对价值形式作科学分析�也就无法理解 货币的产生及其实质。不懂得劳动二重性�就无法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就不可能建立 资本有机构成学说�从而一系列理论�如资本积累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 价格理论、商业资本和生息资本理论、地租理论等等�也都失去其科学基础。
第四�在价格形式上�货币能与一切其它商品相交换�更使人们为物的幻觉所迷惑。货 币形式是价值表现的完成形式�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关系发展的结果。货币能直接与一切 商品相交换�好象金银本身就具有一般等价物的属性�这就更加掩盖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 会关系。
4�在非商品经济社会中�不存在商品拜物教。如在孤岛上生活的鲁滨逊�封建社会的 地主和农民之间�在自给自足的农村家长制生产中�在自由人联合体内等。
从商品价值量的决定角度看�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 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由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之分�因 此商品的价值量实际上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简单劳动时间决定。
从商品价值量的变动角度看�商品的价值量与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变 动�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变动。但是�由于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的生产率� 因此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影响同一劳动在相同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
《〈资本论〉选读》习题集和答案(完整版)

《〈资本论〉选读》参考资料第一部分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商品2.使用价值3.交换价值4.抽象劳动5.价值实体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7.价值形式8.相对价值形式9.等价形式 10.一般等价物 11.交换过程的矛盾12.价值尺度 13.商品的形态变化 14.货币流通量的规律 15.人格的物化 16.物的人格化 17.商品拜物教 18.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 19.劳动力商品 20.不变资本 21.可变资本 22.剩余价值率 23.绝对剩余价值24.超额剩余价值 25.相对剩余价值 26.大规模协作 27.生产劳动 28.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29.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30.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 31.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32.资本主义积累规律33.资本积累34.资本积聚 35.资本集中 36.资本的技术构成 37.资本的价值构成38.资本的有机构成 39.相对过剩人口 40.原始积累二、选择题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A.资本主义生产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B.一般社会生产关系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D.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2.《资本论》的目的是A.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B.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C.揭示市场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D.揭示物质资料生产的一般规律3.《资本论》科学抽象法的思维行程是A.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C.从具体上升到抽象D.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再由具体上升到抽象4.《资本论》体系的叙述方法是A.从具体到抽象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C.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D.从抽象到具体,再从具体上升到抽象5.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经济的细胞形式是A.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B.商品的资本形式C.商品的货币形式D.剩余劳动的价值形式6.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应当从A.分析劳动力的买卖开始B.分析商品开始C.分析劳动过程开始D.分析剩余价值开始7.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B.使用价值只有在使用或消费中才成为现实C.使用价值就是商品体本身,有质和量的规定D.使用价值是全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8.价值承担者指的是A.商品的使用价值 B货币 C抽象一般劳动 D价格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A.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B.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须的劳动时间C.补偿旧价值的劳动时间D.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10.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A.成正比B.成反比C.无关D.关系不确定11.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各种具体有用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B.各种性质不同的具体劳动表现着社会分工C.各种具体劳动与社会形式、社会制度的性质无关D.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12.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抽象劳动是撇开各种具体形态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B.作为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计量单位的C.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D.抽象劳动是一个永恒的范畴13.在相同的时间内,复杂劳动所以能创造更多的价值是因为A.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数B.复杂劳动有更高的生产率C.复杂劳动的需求大于简单劳动D.复杂劳动的耗费低于平均劳动耗费14.x量商品A=y量商品B是A.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C.一般价值形式D.货币形式15.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等价形式的发展程度是同相对价值形式的发展程度相适应的B.等价形式的发展只是相对价值形式发展的表现和结果C.价值形式发展到什么程度,它的两极即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之间的对立也就发展到什么程度D.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必须具有商品世界的统一的从而是一般的相对价值形式16.理解货币形式的困难,无非是理解A.一般等价形式的困难B.扩大的价值形式的困难C.简单的价值形式的困难D.一般相对价值形式的困难17.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指A.商品经济关系的颠倒反映B.一种宗教C.一种现实的经济关系D.一种社会意识18.法权关系的内容是由A.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B.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决定的C.交易双方共同的意志行为决定的D.契约形式决定的19.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货币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B.货币把商品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C.货币的出现才使商品可以通约D.货币没有价格20.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是A.货币B.劳动时间C.抽象一般劳动D.交换价值21.商品流通公式是A.B.C.D.22.商品价格由A.供求关系决定B.商品自身的效用决定C.商品价值决定D.商品价值决定但受供求关系的影响23.马克思用“一起抓住,一起绞死”来比喻如下哪种现象A.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社会为生产某类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超过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社会为生产某类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4.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是A.商品B.生产设备C.劳动力商品D.货币25.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是A.B.C.D.26.就商品流通的物质内容而言,交换A.使双方都能获得利益B.使双方都不能获得利益C.使买方获得利益,而使卖方受到损失D.使卖方获得利益27.货币所以能够执行资本职能是因为A.货币是一般等价物B.生产资料是商品C.劳动力成为商品D.货币是资本的最初形态28.雇佣工人出卖的是A.劳动B.劳动时间C.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使用权D.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所有权29.劳动力的买者与卖者之间是一种A.自由、平等的法权关系B.以自己的自由意志为基础的交换关系C.实际上的强制关系D.互利、互惠关系30.必要劳动时间是A.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时间B.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劳动时间C.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D.补偿预付资本价值的劳动时31.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A.压低工人工资得到的B.提高劳动强度得到的C.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得到的D.延长工作日得到的32.商品生产过程是A.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C.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D.旧价值转移过程与新价值创造过程的统一3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A.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B.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C.旧价值的转移过程与新价值的创造过程D.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34.马克思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根据是A.资本周转的不同方式B.资本形态变化的特点C.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D.资本损耗的不同方式35.反映资本剥削程度的精确公式是A.B.C.D.36.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率A.无关B.不存在确定性关系C.成正比D.成反比37.生产商品的资本家所关心的是A.商品的绝对价值本身B.商品的社会使用价值C.生产商品所预付的价值的补偿D.商品所包含的、在出售时实现的剩余价值38.资本主义通过发展劳动生产力来节约劳动的目的A.只是为了缩短工作日B.是为了延长工作日C.只是为了延长生产一定量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D.只是为了缩短生产一定量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39.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B.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C.相对剩余价值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为前提,所以说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的D.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40.工资是A.劳动的价值B.劳动的价格C.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D.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的转化形式41.在劳动过程之外,工人的个人消费A.表明工人可以独立于资本而存在B.与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无关C.是满足工人个人需要的行为D.仍然是资本生产和再生产的一个要素42.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当作再生产过程来考察,它就是A.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C.三种职能形态的统一D.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43.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A.丝毫没有触犯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B.否定了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C.改变了与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D.违反了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44.资本主义占有方式A.违反了价值规律B.触犯了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C.没有触犯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D.否定了商品生产和一般规律45.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再生产A.违反了价值规律B.取消了价值规律存在的基础C.与价值规律相矛盾D.没有违反价值规律46.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A.已经被剩余价值规律所取代于B.仍然对生产和流通起调节作用C.不再对生产和流通起调节作用D.只对流通过程起调节作用47.资本积累的直接动机是A.剩余价值B.社会进步C.增加就业D.提高资本有机构成48.相对过剩人口是A.资本积累的产物B.工资提高的产物C.工资降低的产物D.工人人口绝对增长的产物49.“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中的“个人所有制”指的是A.劳动者个体所有制B.股份制C.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所有制D.个体私有制50.资本是A.一定量的货币B.各种机器设备C.一种社会生产关系D.各种投资品三、判断并说明理由1.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
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阅读感悟

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表现。
所以通过货币职能的研究,又可以进一步了解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各种职能是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没有商品流通,就不可能有货币的各种职能,同样,没有货币,也不可能有商品流通。
可见,货币和商品流通实际上是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
因而马克思以“货币或商品流通”作为这一章的标题。
货币价值尺度的职能价值尺度职能是通过价格形式来实现。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是把各种商品价值表现为价格。
价格就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现在,商品价值就不象扩大价值形式那样表现在一系列等价物上,而只是表现在一种货币商品上。
货币并没有价格,它把自己当作自己的等价物。
执行价值尺度的货币是观念的货币。
商品所有者在用金估量商品价值时,丝毫不需要实在的金。
虽然执行价值尺度的货币只是观念的货币,但是它要以现实的货币作为基础。
两种商品充当价值尺度与价值尺度职能的矛盾。
如果有两种商品例如金、银充当货币,同时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则一切商品就会有金价格和银价格。
当金银比价固定不变时,两种价格就可以安然并存。
当金银实际比价变化时,就会造成整个商品价格混乱。
价格形式商品价格变动的规律性。
商品价格是由商品价值和金价值共同决定的。
前面关于相对价值量的变动规律也适用于价格变化的规律。
第一,货币价值不变时,商品价值的提高或降低会使价格提高或降低。
第二,商品价值不变时,货币价值提高或降低会使商品价格降低或提高。
价格与价值量的矛盾。
价格形式包含了同价值量背离的可能性。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因此,价值量决定了价格水平。
但价格水平不一定反映价值量。
例如,市场的变化会使一种商品出现许多价格,有的价格就会高于或低于它的价值。
这些高于或低于价值的价格,仍然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只是表现得不够准确。
因为价格只是商品内在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由于受外在条件的影响,外在表现形式就不可能完全反映内在的价值量。
价格与价值的矛盾。
价格与价值不仅在量上不一致,而且在质上也不一致,即有的价格并不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资本论》原著解读

《资本论》原著解读内容大纲:《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文版(第一卷)(共七篇)资本的生产过程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1版(印数30多万册)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商品(P47-101)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三、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一)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1、价值表现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2、相对价值形式(1)相对价值形式的内容(2)相对价值形式的量的规定性 3、等价形式4、简单价值形式的总体(二)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1、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 2、特殊等价形式3、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缺点(三)一般价值形式1、价值形式的变化了的性质2、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发展关系3、从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的过渡(四)货币形式四、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具体内容如下: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1、首先,马克思交代了从分析商品开始的原因。
他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形式,表现为庞大商品的堆积,单个商品是这种财富的元素。
所以,我们的研究,从分析商品开始。
2、商品的定义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属性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
(马克思在这里阐明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属性),(1)并且他指出,需要的性质和物满足人们需要的方式,不是我们必须考虑的。
他的原话是:“这种需要的性质如何,例如,是由胃产生还是由幻想产生,是与问题无关的。
这里的问题,也不在于物怎样来满足人的需要,是作为生活资料,即消费品来直接满足,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来间接满足。
”(2)另外,马克思也指出,每一种有用物,都可以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考察。
有用物的质,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可以有多种有用性,并且物品的多种有用性,以及为有用物的量找到衡量标准,是在人们实践中发现的;商品量的衡量标准,之所以不同,“部分是由于被计量的物的性质不同,部分是由于约定俗成”。
《资本论》总序参考题(一)

《资本论选读》总序(参考题一)1.《资本论》出版时间和形成的时代背景《资本论》写作于19世纪中期,第一卷出版于1867年7月,1885年出版了第二卷,1894年出版了第三卷;《资本论》形成的时代背景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资本论》写作动因和考察资本主义制度顺序写作动因:19世纪40年代,资产阶级在欧洲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也正是工人运动向独立化发展的时期,工人阶级正在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走向政治舞台,他们迫切地需要有革命的理论给与指导。
考察资本主义制度顺序:马克思说:我考察资本主义制度是按照以下顺序: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段,规划本未选)4.《资本论》研究方法、结构、对象和目的。
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
具体方法是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结构:《资本论》“全面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生产总过程”(规划本教材第Ⅰ页1段2—3行)。
共三卷,I 资本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生产过程)II资本的流通过程(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III 资本生产的总过程(剩余价值的分配过程)研究对象:“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他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规划本1页5段);研究目的:“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规划本2页9段)5.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基本观点怎样;《资本论》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典型国家是哪国。
马克思说:“我的观点是: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历史的过程”。
(规划本2页10段)《资本论》创作时期“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规划本1页5段)6.《资本论》的现实意义《资本论》“实际上是对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自由市场的经验总结,揭示了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基本原理和经济规律。
”这些原理和规律抽象掉资本主义性质“关于市场经济的一般原理、特征和规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完全使用的”。
《资本论》选读第三节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的关系
▪ 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同一价值表现的两 极,一方面它们是互相依赖、互为条件、不可 分离的,缺少任何一极,商品的价值就无法表 现,商品价值也就没有了表现形式;另一方面 它们又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同一:个商 品在同广价值表现中,不能同时具有两种形式 即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而且在上述价值 关系中,处于两极的商品的位置是不能互换的 。
•13
相对价值形式量的规定性(续)
▪ 2.麻布的价值不变,上衣的价值起了变 化。在这种情况下,麻布的相对价值量随 上衣价值的涨落成反比例变化。 。
▪ 3.生产麻布和上衣的必要劳动量按照同 一方向和同一比例同时发生变化。在这种 情况下,麻布的相对价值量可以保持不变 。
▪ 4.生产麻布和上衣的必要劳动量按照同 一方向但以不同的程度同时发生变化,或 者按照相反的方向发生变化
•21
5.3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缺点
▪ 缺点:价值表现的无限性、杂乱性与不统一性 。
▪ 第一,商品的相对价值表现是未完成的,因为 它的表现系列永无止境。
▪ 第二,这条锁链形成一幅由互不关联的而且种 类不同的价值表现拼成的五光十色的镶嵌 画。
▪ 第三,人类劳动在这些特殊表现形式的总和中 ,获得自己的完全的或者总和的表现形式,但 是它还没有获得统一的表现形式。
▪ 我们实际上也是从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交换关系出发,才 探索到隐藏在其中的商品价值。现在我们必须回到价值 的这种表现形式。
•4
3.商品的价值为何需要一种表现形式?
▪ 商品的价值对象性不同于快嘴桂嫂,你不知道 对它怎么办。同商品体的可感觉的粗糙的对象 性正好相反,在商晶体的价值对象性中连一个 自然物质原子也没有。因此,每一个商品不管 你怎样颠来倒去,它作为价值物总是不可捉摸 的。
资本论概要

《资本论》第一篇:商品和劳动第一章:商品1.商品体本身的有用性,也就是使用价值,同人们取得这种性质所耗费劳动的多少是没有关系的。
因此,考察商品使用价值的时候,也就是在使用或消费中,总是以一定量为前提的。
2.交换价值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是不同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而且可以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
各种商品的交换价值需要化成一种共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共同的表现形式绝不是指商品的物体属性,而是从商品使用价值的角度来考虑。
在商品交换中,只要比例关系适当,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可以和其他任何一种的完全相等。
3.虽然商品有质的差别,但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却只有量的差别。
如果把商品使用价值撇开来看,也就是把劳动产品的物质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可以感觉到的商品属性都会消失掉,此时,作为劳动产品商品的性质已经发生变化。
随着劳动产品有用性质的消失,体现在劳动产品中劳动的有用性质也相继消失,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可以抽象为人类劳动。
当然,考察劳动产品剩下来的东西,也就是考察这些无差别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考察它们作为社会实体的价值,无须考虑人类劳动力的凝结形式。
4.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商品的交换价值可以表现为同使用价值完全无关的东西。
如果抽去使用价值的话,商品的交换关系或交换价值中表现出来的共同东西,就可以称为商品的价值,也就是商品本身单纯凝结人类劳动的度量。
由此可见,商品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而单个商品只不过是该种商品的平均样品而已。
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交换价值——商品的价值第二章:劳动1.劳动总是和它的有用效果紧密联系的,而每个商品的使用价值都包含着一定目的的生产活动。
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劳动尤其是有用劳动,不仅是人类和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变换的生存条件,而且是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必然选择,应该是不以社会形式为转移的。
2.人类的生产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完整word版)《资本论》选读_试题合集(附答案)_练习题

《〈资本论〉选读》题型及答案第一部分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商品2.使用价值3.交换价值4.抽象劳动5.价值实体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7.价值形式8.相对价值形式9.等价形式 10.一般等价物 11.交换过程的矛盾 12.价值尺度 13.商品的形态变化 14.货币流通量的规律 15.人格的物化 16.物的人格化 17.商品拜物教 18.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 19.劳动力商品 20.不变资本 21.可变资本 22.剩余价值率 23.绝对剩余价值24.超额剩余价值 25.相对剩余价值 26.大规模协作 27.生产劳动 28.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29.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30.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 31.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32.资本主义积累规律 33.资本积累34.资本积聚 35.资本集中 36.资本的技术构成 37.资本的价值构成 38.资本的有机构成 39.相对过剩人口 40.原始积累二、选择题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CA.资本主义生产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B.一般社会生产关系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D.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2.《资本论》的目的是AA.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B.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C.揭示市场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D.揭示物质资料生产的一般规律3.《资本论》科学抽象法的思维行程是AA.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C.从具体上升到抽象D.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再由具体上升到抽象4.《资本论》体系的叙述方法是BA.从具体到抽象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C.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D.从抽象到具体,再从具体上升到抽象5.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经济的细胞形式是AA.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B.商品的资本形式C.商品的货币形式D.剩余劳动的价值形式6.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应当从BA.分析劳动力的买卖开始B.分析商品开始C.分析劳动过程开始D.分析剩余价值开始7.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DA.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B.使用价值只有在使用或消费中才成为现实C.使用价值就是商品体本身,有质和量的规定D.使用价值是全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8.价值承担者指的是AA.商品的使用价值 B货币 C抽象一般劳动 D价格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AA.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B.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须的劳动时间C.补偿旧价值的劳动时间D.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10.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BA.成正比B.成反比C.无关D.关系不确定11.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DA.各种具体有用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B.各种性质不同的具体劳动表现着社会分工C.各种具体劳动与社会形式、社会制度的性质无关D.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12.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DA.抽象劳动是撇开各种具体形态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B.作为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计量单位的C.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D.抽象劳动是一个永恒的范畴13.在相同的时间内,复杂劳动所以能创造更多的价值是因为AA.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数B.复杂劳动有更高的生产率C.复杂劳动的需求大于简单劳动D.复杂劳动的耗费低于平均劳动耗费14.x量商品A=y量商品B是 AA.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C.一般价值形式D.货币形式15.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DA.等价形式的发展程度是同相对价值形式的发展程度相适应的B.等价形式的发展只是相对价值形式发展的表现和结果C.价值形式发展到什么程度,它的两极即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之间的对立也就发展到什么程度D.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必须具有商品世界的统一的从而是一般的相对价值形式16.理解货币形式的困难,无非是理解AA.一般等价形式的困难B.扩大的价值形式的困难C.简单的价值形式的困难D.一般相对价值形式的困难17.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指AA.商品经济关系的颠倒反映B.一种宗教C.一种现实的经济关系D.一种社会意识18.法权关系的内容是由AA.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B.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决定的C.交易双方共同的意志行为决定的D.契约形式决定的19.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CA.货币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B.货币把商品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C.货币的出现才使商品可以通约D.货币没有价格20.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是 BA.货币B.劳动时间C.抽象一般劳动D.交换价值21.商品流通公式是BA.GG'-- D.WG-W'-- C.GG-W- B.WWGW-22.商品价格由DA.供求关系决定B.商品自身的效用决定C.商品价值决定D.商品价值决定但受供求关系的影响23.马克思用“一起抓住,一起绞死”来比喻如下哪种现象A.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社会为生产某类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超过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社会为生产某类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4.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是A.商品B.生产设备C.劳动力商品D.货币25.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是A.G W G '--B.G G '-C.W G W --D.W G W ''--'26.就商品流通的物质内容而言,交换A.使双方都能获得利益B.使双方都不能获得利益C.使买方获得利益,而使卖方受到损失D.使卖方获得利益27.货币所以能够执行资本职能是因为A.货币是一般等价物B.生产资料是商品C.劳动力成为商品D.货币是资本的最初形态28.雇佣工人出卖的是A.劳动B.劳动时间C.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使用权D.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所有权29.劳动力的买者与卖者之间是一种A.自由、平等的法权关系B.以自己的自由意志为基础的交换关系C.实际上的强制关系D.互利、互惠关系30.必要劳动时间是A.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时间B.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劳动时间C.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D.补偿预付资本价值的劳动时31.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A.压低工人工资得到的B.提高劳动强度得到的C.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得到的D.延长工作日得到的32.商品生产过程是A.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C.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D.旧价值转移过程与新价值创造过程的统一3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A.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B.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C.旧价值的转移过程与新价值的创造过程D.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34.马克思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根据是A.资本周转的不同方式B.资本形态变化的特点C.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D.资本损耗的不同方式35.反映资本剥削程度的精确公式是 A. m v B.v m C.)v c m + D.()v v m +36.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率A.无关B.不存在确定性关系C.成正比D.成反比37.生产商品的资本家所关心的是A.商品的绝对价值本身B.商品的社会使用价值C.生产商品所预付的价值的补偿D.商品所包含的、在出售时实现的剩余价值38.资本主义通过发展劳动生产力来节约劳动的目的A.只是为了缩短工作日B.是为了延长工作日C.只是为了延长生产一定量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D.只是为了缩短生产一定量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39.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B.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C.相对剩余价值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为前提,所以说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的D.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40.工资是A.劳动的价值B.劳动的价格C.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D.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的转化形式41.在劳动过程之外,工人的个人消费A.表明工人可以独立于资本而存在B.与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无关C.是满足工人个人需要的行为D.仍然是资本生产和再生产的一个要素42.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当作再生产过程来考察,它就是A.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C.三种职能形态的统一D.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43.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A.丝毫没有触犯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B.否定了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C.改变了与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D.违反了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44.资本主义占有方式A.违反了价值规律B.触犯了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C.没有触犯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D.否定了商品生产和一般规律45.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再生产A.违反了价值规律B.取消了价值规律存在的基础C.与价值规律相矛盾D.没有违反价值规律46.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A.已经被剩余价值规律所取代于B.仍然对生产和流通起调节作用C.不再对生产和流通起调节作用D.只对流通过程起调节作用47.资本积累的直接动机是A.剩余价值B.社会进步C.增加就业D.提高资本有机构成48.相对过剩人口是A.资本积累的产物B.工资提高的产物C.工资降低的产物D.工人人口绝对增长的产物49.“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中的“个人所有制”指的是A.劳动者个体所有制B.股份制C.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所有制D.个体私有制50.资本是A.一定量的货币B.各种机器设备C.一种社会生产关系D.各种投资品四、简述1.如何理解《资本论》的方法?2.举例说明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在《资本论》中的运用。
资本论选读最新

第一部分(第一篇)商品和货币
• 三、体系结构(本篇三章,全部作了节选)。 • 第一章着重分析商品价值的质和量及其表现形式, 说明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 • 第二章说明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必然结果,揭示货 币的本质。 • 第三章,分析货币的各种职能。 • 四、研究方法:矛盾分析法;历史和逻辑相统一 的方法;分析到综合的方法。
第
一
版
序
言
• 3、《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 研究对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 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这里的生产方式是指 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 • 研究目的: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 4、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具有很强的阶级性。 资产阶级阻碍科学的研究。 • 5、预告《资本论》分卷出版计划及其内容。
《资本论》简介
一、《资本论》的写作过程
1、马克思为什么要研究政治经济学? 2、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过程。 《政治经济学批评》与《资本论》的关系。 3、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二、《资本论》的传播
1、《资本论》在全世界的传播。140多种版本,千年风 云人物、千年伟人。 2、《资本论》在中国的传播。蔡尔康、梁启超、马君武、 朱执信、李大钊、陈启修、王慎明、潘东舟、吴半农、 郭大力、王亚南等。
第三节 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 • • • (2)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发展关系 ①相对价值形式决定等价形式。 ②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对立发展。 (3)从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的过渡
《资本论》第一章概述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基本内容概述【摘要】本文从资本主义社会最基本的元素--商品开始,围绕商品的价值及其相关内容进行叙述,其中包含价值的基本概念,价值量的确定,价值形式及价值的本质,因为商品价值由劳动所决定,故而还讲到了劳动的相关内容及劳动两重性,同时还包括货币的由来、发展及其相关部分。
【关键词】商品劳动货币价值两重性第一章商品马克思指出“对资产阶级社会来说,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经济的细胞形式。
”而商品生产的出现,要比资本主义早得多。
但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它才成为普遍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形式,由此,只有运用从商品入手的逻辑方法,才能争取的阐述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及其发展规律。
而在历史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在简单商品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佐证了马克思研究开始的巧妙之处。
第一节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商品首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能够满足人类的某种需要的有用物品,它可以是精神的,物质的,直接的,间接的,商品的有用性使得它存在使用价值。
①商品使用价值及其特点商品从质的方面(是什么?有什么用?)看,每一样物在不同的方面都有用,即有不同的用途和使用方法;从量的方面(是多少?)看,为有用的物找到社会尺度,是历史的事情。
使用价值的特点:1、有用性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故而商品体本身就是使用价值,或财物;2、商品体的使用价值这一性质与人们为取得它所耗费的劳动多少没有关系;3、考虑使用价值时以它们有一定的量为前提;4、使用价值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5、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6、在商品形式中,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这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其他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的区别。
②商品的价值(价值实体和价值量)价值是通过交换价值表现出的,价值是本质内容,交换价值是“表现形式”,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时间和地点而改变。
(完整word版)《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商品

《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一、《资本论》第一卷的研究对象:资本的生产过程1、是指产业资本。
2、分析的是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
3、实质是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4、包括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产过程。
二、《资本论》第一卷体系结构七篇25章,可划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篇,以一般商品生产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阐述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第二部分:第二至六篇,以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为研究对象,阐述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第三部分:第七篇,分析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阐述资本积累理论。
第一卷三大部分之间的关系: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商品第一节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一、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从分析商品开始第一、是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要求。
第二、是资本论研究方法的要求。
第三、是资本自身实际运动的要求。
二、商品使用价值的属性和特点1、商品使用价值的涵义:物品能够满足人某种需要的有用性。
2、商品使用价值的质和量①质:由物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的物的用途。
包括:一物一质;一物多质。
②量:指使用价值的计量。
使用价值的计量尺度是一种社会尺度。
3、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①-⑥P.2、P6三、商品价值的质和量1、交换价值2、价值的质第一、看不见,摸不着,但客观存在;第二、价值的实体是凝结状态的抽象劳动;第三、要通过交换价值来表现。
劳动的各种形态与价值决定的关系:(撇开供求关系)潜在劳动流动劳动物化劳动(劳动过程前)(劳动过程中)(劳动过程后)↓↓↓劳动力劳动发挥作用凝结为产品的劳动↓↓↓价值形成的基础形成价值价值3、价值的量①价值量的涵义②价值量的决定③价值量变动的一般规律四、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1、决定商品的要素第一、是否是劳动产品;第二、是否是社会的使用价值;第三、是否通过交换;第四、价值是决定性要素。
2、统一性:3、对立性:第一、质和量的对立;第二、人和物的对立;第三、买者和卖者的对立;第四、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的对立;第五、源泉上的对立。
《资本论》选读_试题合集(附答案)_练习题

《〈资本论〉选读》题型及答案第一部分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商品2.使用价值3.交换价值4.抽象劳动5.价值实体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7.价值形式8.相对价值形式9.等价形式10.一般等价物11.交换过程的矛盾12.价值尺度13.商品的形态变化14.货币流通量的规律15.人格的物化16.物的人格化17.商品拜物教18.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19.劳动力商品20.不变资本21.可变资本22.剩余价值率23.绝对剩余价值24.超额剩余价值25.相对剩余价值26.大规模协作27.生产劳动28.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29.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30.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31.资本主义占有规律32.资本主义积累规律33.资本积累34.资本积聚35.资本集中36.资本的技术构成37.资本的价值构成38.资本的有机构成39.相对过剩人口40.原始积累二、选择题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CA.资本主义生产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B.一般社会生产关系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D.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2.《资本论》的目的是AA.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B.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C.揭示市场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D.揭示物质资料生产的一般规律3.《资本论》科学抽象法的思维行程是AA.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C.从具体上升到抽象D.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再由具体上升到抽象4.《资本论》体系的叙述方法是BA.从具体到抽象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C.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D.从抽象到具体,再从具体上升到抽象5.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经济的细胞形式是AA.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B.商品的资本形式C.商品的货币形式D.剩余劳动的价值形式6.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应当从BA.分析劳动力的买卖开始B.分析商品开始C.分析劳动过程开始D.分析剩余价值开始7.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DA.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B.使用价值只有在使用或消费中才成为现实C.使用价值就是商品体本身,有质和量的规定D.使用价值是全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8.价值承担者指的是AA.商品的使用价值B货币C抽象一般劳动D价格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AA.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B.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须的劳动时间C.补偿旧价值的劳动时间D.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10.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BA.成正比B.成反比C.无关D.关系不确定11.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DA.各种具体有用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B.各种性质不同的具体劳动表现着社会分工C.各种具体劳动与社会形式、社会制度的性质无关D.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12.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DA.抽象劳动是撇开各种具体形态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B.作为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计量单位的C.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D.抽象劳动是一个永恒的范畴13.在相同的时间内,复杂劳动所以能创造更多的价值是因为AA.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数B.复杂劳动有更高的生产率C.复杂劳动的需求大于简单劳动D.复杂劳动的耗费低于平均劳动耗费14.x量商品A=y量商品B是 AA.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C.一般价值形式D.货币形式15.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DA.等价形式的发展程度是同相对价值形式的发展程度相适应的B.等价形式的发展只是相对价值形式发展的表现和结果C.价值形式发展到什么程度,它的两极即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之间的对立也就发展到什么程度D.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必须具有商品世界的统一的从而是一般的相对价值形式16.理解货币形式的困难,无非是理解AA.一般等价形式的困难B.扩大的价值形式的困难C.简单的价值形式的困难D.一般相对价值形式的困难17.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指AA.商品经济关系的颠倒反映B.一种宗教C.一种现实的经济关系D.一种社会意识18.法权关系的内容是由AA.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B.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决定的C.交易双方共同的意志行为决定的D.契约形式决定的19.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CA.货币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B.货币把商品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C.货币的出现才使商品可以通约D.货币没有价格20.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是BA.货币B.劳动时间C.抽象一般劳动D.交换价值21.商品流通公式是BA.G- D.W-GW'--G'GWW- B.WG-- C.GW-22.商品价格由DA.供求关系决定B.商品自身的效用决定C.商品价值决定D.商品价值决定但受供求关系的影响23.马克思用“一起抓住,一起绞死”来比喻如下哪种现象A.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社会为生产某类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超过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社会为生产某类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4.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是A.商品B.生产设备C.劳动力商品D.货币25.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是A.G W G '--B.G G '-C.W G W --D.W G W ''--'26.就商品流通的物质内容而言,交换A.使双方都能获得利益B.使双方都不能获得利益C.使买方获得利益,而使卖方受到损失D.使卖方获得利益27.货币所以能够执行资本职能是因为A.货币是一般等价物B.生产资料是商品C.劳动力成为商品D.货币是资本的最初形态28.雇佣工人出卖的是A.劳动B.劳动时间C.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使用权D.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所有权29.劳动力的买者与卖者之间是一种A.自由、平等的法权关系B.以自己的自由意志为基础的交换关系C.实际上的强制关系D.互利、互惠关系30.必要劳动时间是A.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时间B.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劳动时间C.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D.补偿预付资本价值的劳动时31.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A.压低工人工资得到的B.提高劳动强度得到的C.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得到的D.延长工作日得到的32.商品生产过程是A.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C.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D.旧价值转移过程与新价值创造过程的统一3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A.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B.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C.旧价值的转移过程与新价值的创造过程D.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34.马克思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根据是A.资本周转的不同方式B.资本形态变化的特点C.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D.资本损耗的不同方式35.反映资本剥削程度的精确公式是 A. m v B.v m C.()v c m + D.()v m +36.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率A.无关B.不存在确定性关系C.成正比D.成反比37.生产商品的资本家所关心的是A.商品的绝对价值本身B.商品的社会使用价值C.生产商品所预付的价值的补偿D.商品所包含的、在出售时实现的剩余价值38.资本主义通过发展劳动生产力来节约劳动的目的A.只是为了缩短工作日B.是为了延长工作日C.只是为了延长生产一定量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D.只是为了缩短生产一定量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39.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B.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C.相对剩余价值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为前提,所以说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的D.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40.工资是A.劳动的价值B.劳动的价格C.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D.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的转化形式41.在劳动过程之外,工人的个人消费A.表明工人可以独立于资本而存在B.与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无关C.是满足工人个人需要的行为D.仍然是资本生产和再生产的一个要素42.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当作再生产过程来考察,它就是A.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C.三种职能形态的统一D.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43.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A.丝毫没有触犯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B.否定了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C.改变了与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D.违反了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44.资本主义占有方式A.违反了价值规律B.触犯了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C.没有触犯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D.否定了商品生产和一般规律45.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再生产A.违反了价值规律B.取消了价值规律存在的基础C.与价值规律相矛盾D.没有违反价值规律46.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A.已经被剩余价值规律所取代于B.仍然对生产和流通起调节作用C.不再对生产和流通起调节作用D.只对流通过程起调节作用47.资本积累的直接动机是A.剩余价值B.社会进步C.增加就业D.提高资本有机构成48.相对过剩人口是A.资本积累的产物B.工资提高的产物C.工资降低的产物D.工人人口绝对增长的产物49.“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中的“个人所有制”指的是A.劳动者个体所有制B.股份制C.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所有制D.个体私有制50.资本是A.一定量的货币B.各种机器设备C.一种社会生产关系D.各种投资品四、简述1.如何理解《资本论》的方法?2.举例说明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在《资本论》中的运用。
《资本论》导读 第一章 商品和货币(马工程教材PPT)

第一节 商品
(二)抽象劳动 各种不同形式的具体劳动又都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商
品价值体现的就是这种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 “它是每个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人的有机体平均具有
的简单劳动力的耗费。简单平均劳动本身虽然在不同的 国家和不同的文化时代具有不同的性质,但在一定的社 会里是一定的。”
请自行阅读以上节选,总结其中要点,说明商品的价值和使用 价值的关系。
第一节 商品
• 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一)具体劳动
不同的具体劳动总是与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有关。 “由自己产品的使用价值或者由自己产品是使用价值来表 示自己的有用性的劳动,我们简称为有用劳动。”
“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 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 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
目录
第一节
商品
第三节
货币或商品流通
第二节
交换过程
壹 第一节 商品
第一节 商品
• 一、商品的两个因素 (一)使用价值
商品对人的有用性使之具有使用价值,使用价值离开 商品本身不可能独立存在。它反映的是人与物的关系, 即人的需要与物的客观属性之间的关系。 (二)价值
“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 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凝结在不同商品中的这 种抽象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1只绵羊=2把斧子 “前一个商品起主动作用,后一个商品起被动作用。 前一个商品的价值表现为相对价值,或者说,处于相对 价值形式。后一个商品起等价物的作用,或者说,处于 等价形式。
第一节 商品
《资本论(选谈)》教学大纲

《资本论(选读)》教学大纲说明部分:1、课程的性质、任务:《资本论》选读是经济类各专业必修的共同基础理论课,同时也是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的理论课.通过谈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一个系统全面的理解;认真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前提,并针对当前经济发展的现实,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有关理论。
2、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通过《资本论》原著的学习,进一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有关理论的说明,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方法,自觉运用有关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3、适用专业与学时数:谈课程适用于经济类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学习之用,总学时数为72.由于学时有限只能选择《资本论》1—3卷中的有关章节进行讲解。
4、《资本论》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该课程是财会、统计、工商企业管理、财政学、金融学、国际贸易等专业课程的基础理论课。
5、使用教材及推荐参考书目:使用教材: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资本论》选读。
主编:汪泽、李萍推荐参考书:(1)陈征《资本论》解说,福建人民出版社。
(2)《资本论》介绍:中央党校出版社。
6、主要教学方法与设备要求:讲授法、讨论法相结合。
正文部分:第一卷:(节选)教学重点:《资本论》写作的历史背景教学难点:《资本论》研究对象和目的学时数:4学时考核要点:《资本论》体系结构《资本论》第一卷的七篇序、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1、《资本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写作情况(了解)2、《资本论》研究的对象和目的(了解)3、《资本论》的体系和结构(了解)4、《资本论》的影响以及学习《资本论》的现实意义(了解)第一章商品教学重点:商品使用价值、价值和交换价值教学难点:商品拜物教学时数:8学时考核要点:1、具体劳动的特殊性2、劳动二重性的重要意义3、等价形式的特征第一节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本节应了解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1、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起点2、商品的使用价值3、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价值4、商品的价值量5、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第二节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本节应了解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1、研究劳动二重性的重要意义2、生产使用价值的有用劳动—-具体劳动3、形成价值实体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4、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第三节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本节应了解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1、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3、一般价值形式4、货币形式第四节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本节应了解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1、商品神秘性的产生2、商品拜物教的性质3、商品拜物教的性质产生的根源4、在非商品生产社会里不存在拜物教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4学时)教学重点: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小结

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小结第一篇: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小结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一共三节。
第一节“价值尺度”,第二节“流通手段”,第三节“货币”。
在作为本书初篇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本章还有第四节“贵金属”,本书中已经略去。
关于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与货币的历史部分自然也已略去。
除此之外,主要内容、结构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相同,只不过在本书中,有些地方叙述得较为简略。
但是,在本章的注中,增加了许多关于货币理论的新材料。
第一节“价值尺度”。
这一节与第一章第三节“价值形态或交换价值”论述的角度相同,都是从理论的、观念的角度展开论述。
这一点与第二章“交换过程”不同。
第二章是从实际的、人们重复过亿万次的交换事实、交换行为展开论述。
“价值尺度”这一节可以看做是第一章第三节“货币形式”这部分内容的继续和补充。
在“货币形式”中,作者论述得相当简略,只是开来一个头。
因为货币形式的谜无非就是一般价值形式的谜。
关于货币的进一步的形式规定在“价值尺度”这一节中得到了详细的论述。
这一节要解决的也就是价格问题。
价格就是商品的价值用金或银来表现,也就是金或银作为一般等价物。
至于贵金属是怎样取得这个“王位”,作者在第一章第三节通过两极的对立运动作了详细的论述。
金已经是货币。
过程已经看不见了。
我原来说过,作者对价值形式的分析是最富创意的,是作者的理论创新,是前无古人的。
在这里我们可以学得作者的很多新的思想方法。
“等于”、“值”是观念上的、理论上的关系。
价值关系并不等于实际上的交换或易手。
尽管这种关系源于实际的运动。
价格也是这样。
一台电脑值五千元,并不等于电脑的价值已经实现。
它只是观念上的等同。
它实际的存在仍然是作为使用价值的物的存在。
电脑要从具体物、私人物变为一般物、抽象物只能在流通中实现。
价格只是实际流通的理论表现或准备。
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劳动量成正比。
这是在生产者的背后,不为他所愿地由社会决定的。
表面的物的运动由价值规律所决定。
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第一章商 品3、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商品是以铁、麻布、小麦等等使用价值或商品体的形式出现的。
这是它们的日常的自然形式。
但它们所以是商品,只因为它们是二重物,既是使用物品又是价值承担者。
因此,它们表现为商品或具有商品的形式,只是由于它们具有二重的形式,即自然形式和价值形式。
商品的价值对象性不同于快嘴桂嫂,你不知道对它怎么办。
同商品体的可感觉的粗糙的对象性正好相反,在商品体的价值对象性中连一个自然物质原子也没有。
因此,每一个商品不管你怎样颠来倒去,它作为价值物总是不可捉摸的。
但是如果我们记住,商品只有作为同一的社会单位即人类劳动的表现才具有价值对象性,因而它们的价值对象性纯粹是社会的,那末不用说,价值对象性只能在商品同商品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
我们实际上也是从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交换关系出发,才探索到隐藏在其中的商品价值。
现在我们必须回到价值的这种表现形式。
因此,“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不能脱离商品经济,因为按劳分配实际上是按抽象劳动所形成的价值量来分配,而价值对象性只能在商品同商品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
谁都知道——即使他别的什么都不知道,——商品具有同它们使用价值的五光十色的自然形式成鲜明对照的、共同的价值形式,即货币形式。
但是在这里,我们要做资产阶级经济学从来没有打算做的事情:指明这种货币形式的起源,就是说,探讨商品价值关系中包含的价值表现,怎样从最简单的最不显眼的样子一直发展到炫目的货币形式。
这样,货币的谜就会随着消失。
显然,最简单的价值关系就是一个商品同另一个不同种的商品(不管是哪一种商品都一样)的价值关系。
因此,两个商品的价值关系为一个商品提供了最简单的价值表现。
A、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x量商品A=y量商品B,或x量商品A值y量商品B。
(20码麻布=1件上衣,或20码麻布值1件上衣。
)(1)价值表现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 一切价值形式的秘密都隐藏在这个简单的价值形式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最终:“指明这种货币形式的起源,就是说,探讨 商品价值关系中包含的价值表现,怎样从最简单的 最不明显的样子一直发展到炫目的货币形式。这样, 货币的迷就会随之消失”。
PPT文档演模板
《资本论》选读第三节价值形式或交 换价值
2.研究商品价值形式的必要性或者重要意义
§ 对资产阶级社会说来,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 的价值形式,就是经济的细胞形式。在浅薄的人看来, 分析这种形式好像是斤斤于一些琐事,这的确是琐事, 但这是显微解剖学所要做的那种琐事。
§ 实例:20码麻布=1件上衣 或20码麻布“值”一件上衣, 就是一种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 简单的在于其单纯与不复杂;个别的在于其不具有一般 性,是用一件个别的商品表现另一件个别的商品的价值; 偶然的就是不经常的,不具有必然性。
§ 但是,“一切价值形式的秘密都隐藏在这个简单的价值 形式中”。
§ 其次,麻布的价值是通过和上衣相交换,将上 衣作为其等价物,或者它“能交换的东西”, 而得以表现的。
PPT文档演模板
《资本论》选读第三节价பைடு நூலகம்形式或交 换价值
相对价值形式的内容(续)
§ 由此得出结论:
§ (1)一个商品的价值性质是通过该商品与另一 个商品相交换而显露出来的;(这是由价值是 “人类抽象劳动”特性所决定的);
《资本论》选读第三节 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6
《资本论》选读第三节价值形式或交 换价值
本节所讲主要内容
•1
•价值形式的含义
•2
•研究价值形式的重要性
•3
•简单价值形式
•4 •价值形式的发展及其根源
PPT文档演模板
《资本论》选读第三节价值形式或交 换价值
1.价值形式的含义
§ (2)一个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了另一个商品的使 用价值上。(这首由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 凝结”特性所决定);
§ (3)一个商品的价值通过另一个不同商品的使 用价值来表现,就使得这种价值表现,具有了 相对价值形式的特性。
PPT文档演模板
《资本论》选读第三节价值形式或交 换价值
价值: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
§ 马克思认为,关于价值形式的发展“对全书来说是太有 决定意义了”。因为“20码麻布=1件上衣这一……最 简单的商品形式……就包含着货币形式的全部秘密,因 此也就包含着萌芽状态的劳动产品的一切资产阶级形式 的全部秘密”。这就是通过价值形式的分析,既可以揭 示货币的起源,又可以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部秘密。
§ 然而,只把构成麻布价值的劳动的特殊性表现 出来,是不够的。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 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它在 凝固的状态中,在对象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 要使麻布的价值表现为人类劳动的凝结,就必 须使它表现为一种“对象性”,这种对象性与 麻布本身的物体不同,同时又是麻布与其他商 品所共有的。
PPT文档演模板
《资本论》选读第三节价值形式或交 换价值
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的关系
§ 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同一价值表现的两 极,一方面它们是互相依赖、互为条件、不可 分离的,缺少任何一极,商品的价值就无法表 现,商品价值也就没有了表现形式;另一方面 它们又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同一:个商 品在同广价值表现中,不能同时具有两种形式 即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而且在上述价值 关系中,处于两极的商品的位置是不能互换的。
§ 价值形式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使用价值 和价值的统一体,因此,商品具有二重形式,即自 然形式(使用价值形式)和价值形式。
§ 本部分所包含的主要问题: § (1)研究商品价值形式的必要性或者重要意义? § (2)商品的价值为何需要一种表现形式? § (3)商品的价值形式是如何从简单的价值形式发
§ 前一个商品的价值表现为相对价值,或者说处 于相对价值形式。
§ 后一个商品起等价物的作用,或者说,处于等 价形式。
PPT文档演模板
《资本论》选读第三节价值形式或交 换价值
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的含义
§ 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价值形式的两级。 § 相对价值形式:一个商品的相对价值形式就是
它的价值要由与之相交换的另一个商品来相对 表现的形式; § 等价形式:“一个商品的等价形式就是它能够 与另一个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麻布表现 出它自身的价值存在,实际上是通过上衣能与 它直接交换。因此,……】。
§ 但是如果我们记得,商品只有作为同一的社会 单位即人类劳动的表现才具有价值对象性,因 而它们的价值对象性纯粹是社会的,那么不言 而喻,价值对象性只能在商品同商品的社会关 系中表现出来。
PPT文档演模板
《资本论》选读第三节价值形式或交 换价值
4.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 含义:一个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另一个不同商品上(不管 是哪一种商品),就是简单的价值形式,或者简单的价 值表现形式。
§ 我们实际上也是从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交换关系出发,才 探索到隐藏在其中的商品价值。现在我们必须回到价值 的这种表现形式。
PPT文档演模板
《资本论》选读第三节价值形式或交 换价值
3.商品的价值为何需要一种表现形式?
§ 商品的价值对象性不同于快嘴桂嫂,你不知道 对它怎么办。同商品体的可感觉的粗糙的对象 性正好相反,在商晶体的价值对象性中连一个 自然物质原子也没有。因此,每一个商品不管 你怎样颠来倒去,它作为价值物总是不可捉摸 的。
PPT文档演模板
《资本论》选读第三节价值形式或交 换价值
4.2 相对价值形式 4.2.1相对价值形式的内容
§ 本部分所要分析的实际上就是,处于相对价值 形式的商品,其价值是如何得以表现的?
§ 实例分析:在20码麻布=1件上衣 或20码麻布 “值”一件上衣实例中,麻布的价值是如何得 以表现的?
§ 首先,在这一价值关系式中,麻布和上衣都包 含着共同的东西——价值。但是,在这其中, 只有麻布的价值得到了表现。
PPT文档演模板
《资本论》选读第三节价值形式或交 换价值
4.1价值表现的两级: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
§ 价值表现:20码麻布=1件上衣 或20码麻布 “值”一件上衣
§ 两级: 20码麻布与1件上衣
§ 麻布通过上衣表现了自己的价值,上衣则成为 这种价值表现的材料。前一个商品其主动作用, 后一个商品起被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