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五单元走进法律第二节初识法律教学设计湘教版
2024年2017年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精彩教案湘教版全册
2024年2017年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精彩教案湘教版全册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法律的基本概念、作用、特征,提高法律意识。
2.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的良好习惯,增强法治观念。
3.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法律的特征、法治观念的培养。
教学重点:法律的基本概念、作用,遵守法律,运用法律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法律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章节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作用、特征。
3. 例题讲解: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法律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法律意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法律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法律的基本概念、作用、特征。
2. 法律的遵守、保护、规范。
3. 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法律与道德、法治观念。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法律的基本概念、作用、特征。
(2)举例说明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谈谈你对法治国家的理解。
2. 答案:(1)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具有普遍约束力,以规定当事人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规范。
法律的作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促进社会发展。
法律的特征:具有国家强制力、普遍约束力、规范性。
(2)略。
(3)法治国家是指国家政权的行使、社会秩序的维护、公民权益的保障,都以法律为依据,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国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较高,但仍有个别学生对法律知识掌握不足,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法律新闻,了解法律动态,提高法律意识。
最新湘教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全册)
最新湘教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全册)第一单元在公共生活中第一节走进公共生活本课的教学设计为湘师大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走进公共生活。
本课内容主要从感受公共生活和融入公共生活两大方面讲解的。
通过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知道公共生活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社区等,我们的公共生活还包括整个地球上的人类交往与生活。
【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公共生活的组成,懂得融人公共生活的重要性,了解克服自卑心理的方法;2、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公共生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从容地步入公共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和谐与人相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积极参与、融人公共生活,克服自卑与自傲。
【教学重点】如何融人公共生活。
【教学难点】公共生活的范围。
教师准备:准备好相关材料及课件。
学生准备:课下准备一些关于公共生活的事例,课上分享学习。
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师:大家都开始长大了,逐渐变得成熟了,开始有能力走进更广阔的空间与天地,感受丰富多彩的公共生活。
那么,大家有没有留意过公共生活的人和事呢?下面我们进行一个现场调查。
●生活调查多媒体显示调查表如下:表1学生生活调查表(学生填写调查表并相互交流。
)二、感受公共生活在成长的过程中,从与父母、老师、同学相处,到接触更广阔的公共生活,我们的生活空间不断扩展,我们同时也随着生活空间的扩展而逐渐走向成熟。
(1)你接触到的这些人中,有没有和他们打招呼?或他们有没有向你打招呼?和他们接触有什么感受?(2)你有没有留意那些工作的人?如清洁工、交警、上班的路人等等。
有没有尝试和他们打招呼?生:我在来学校的路上和同学、老师打招呼了,老师还表扬了我,我觉得上学是件愉快的事。
生:我不敢和陌生人打招呼。
生:我过马路时,向交警叔叔问好,他给了我一个微笑,我觉得他们很辛苦,这么早就出来维护交通秩序了。
师:通过与公共生活中的人的接触,你有什么感悟?生: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交往与合作,组成了丰富多彩的公共生活。
2024年2017年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湘教版全册
2024年2017年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湘教版全册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法治国家的基本概念,认识到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法治观念。
3. 使学生明确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法治观念的培养,法律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重点:理解法治国家的基本概念,掌握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提高法治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教学课件。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法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a. 展示案例:公共场所吸烟现象。
b. 提问:为什么要在公共场所禁烟?法律是如何规定的?2. 新课导入:法治国家a. 讲解法治国家的概念。
b. 分析我国法治建设的现状。
3. 法律与我们息息相关a. 讲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b. 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如何保护我们的权益。
4. 权利与义务a. 讲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b. 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认识到履行义务的重要性。
5. 法治与秩序a. 讲解法治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
b. 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法治在维护秩序方面的作用。
6. 法治与生活a. 讲解法治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b. 学生分享生活中的法治故事。
7.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环节,设计相应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2. 内容:a. 法治国家b. 法律与我们息息相关c. 权利与义务d. 法治与秩序e. 法治与生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法治国家的概念。
b. 请举例说明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
c. 请谈谈你对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理解。
2. 答案:a. 法治国家是指国家权力按照法律行使,国家治理依法进行,全体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国家。
b. 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有很多,如保护我们的权益、维护社会秩序等。
七年级政治上册 第五单元走近法律第二节生活离不开法律教案
生活离不开法律一、设计依据(一)客观依据1、课标要求说明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讲述生活中需要法律,法律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从而让学生在了解法律的同时,增进对法律的认同感。
2、教材内容本节课是根据湘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节设计的。
本单元第二节“生活离不开法律”,选用“法律为生活制定规矩”、“通过法律解决纠纷、协调关系”、“通过法律制裁违法犯罪”三个主题,意在说明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讲述生活中需要法律。
3、教学手段学案。
(二)主观依据1、教学目标①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法律的作用,通过对法律作用的了解,加强对法律重要性的认识,树立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的观念。
②能力目标:培养找寻正确的解决纠纷、矛盾的方式的能力。
③知识目标:法律规定生活的规矩;法律是解决矛盾、纠纷的方式之一;法律通过制裁违法犯罪来达到保护合法利益的目的。
2、教学方法①教法:情境教学法、活动探究法。
②学法:讨论式学习法、情景式探究学习法3、教学模式激趣导学,激发活力——走进教材二、设计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强调学习的趣味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探究性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念,求得新的发现。
三、过程设计【激趣导学】情境一:帮帮小明学校开展普法宣传活动,义务宣传员小明第一次开普法讲座就遇上了三个棘手人物,爷爷:我都八十多了,快进棺材了,学法还有什么用?父亲:我一不违法,二不犯罪,法律跟我有什么关系?孙子:我还小呢。
没到14岁,不负法律责任,干嘛要学法?怎么说服这一家人呢?请你帮帮小明。
引导学生针对以上说法进行讨论,从而体会到法律伴随人生的整个历程,与人的生活紧密相关。
【走进教材】情境二:信息采集帮助学生理解法律,为生活制定规矩。
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制定法律就是要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们设立规矩,以此来保障生活的有序和谐。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五单元走进法律第一节法律在我身边教学设计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五单元走进法律第一节法律在我身边教学设计在我身边。
本课内容主要从法律进入我生活和法律引领我成长两大方面讲解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法律保护公民的正当权利,当公民权利受到侵犯时,应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知道我们随时随地都会跟法律打交道,在当今法治社会里,法律已融人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法律就在你我的身边。
【知识与能力目标】感受法律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学会依法维权。
【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需要国家法律特殊保护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知道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权利。
让学生认识法律保护公民的正当权利,当公民权利受到侵犯时,应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教学难点】理解法律保护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特别需要。
教师准备:准备好相关材料及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法律,课上和大家分享。
一、新课导入1、事例探究:两名初中生于某和果某在课间休息时互相追赶打闹,其间果某不慎摔倒,恰好压在了于某的腿上,导致于某左腿受伤骨折。
事发后,于某住院治疗20余天,共花费医疗费4.7万余元,至今仍不能下床行走。
据医院诊断,于某左腓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经司法鉴定,于某的伤势已构成十级伤残,而果某的家长支付给于某2.9万元医疗费后,不愿继续赔偿。
协商未果后,于某将果某和学校起诉到法院,要求两被告共同赔偿医疗费、二次手术费、伤残赔偿金以及休学损失等14万余元。
法院经审理认为,于某和果某作为初中学生,事发时均已年满14周岁,对自身行为后果及危险性应有相应的理解和认知能力,震方对损害结果的发生均存在过错,应承担同等责任。
而学校未及时发现并制止于某和果某的打闹行为,存在教育管理不力问题。
法院据此判决:于某自负50%责任,果某和学校赔偿于某各项损失近3万元。
2、有人认为,法律似乎和我们没有太大的关系,法律问题离自己很遥远。
其实,我们随时随地都会跟法律打交道,在当今法治社会里,法律已融人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五单元 走近法律 教案2(政治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走进法律教学案第一节法律是什么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教材分析(重点难点)重点: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难点:现行法律的特征创设情景,展开话题在中学里,我们能学到新知识,增长新的能力,获得新的进步,然而,我们身边也会发生许多不和谐的事情,遭遇一些麻烦。
有的同学会遭到抢劫,有的会被敲诈勒索,等等。
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呢?一、自主预习1、法律是什么?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2、我国法律的特征是什么?二、小组讨论1、分析教材霍强的案例?2、法院判定肖某等人胜诉的主要依据是什么?3、举例说明法律三大特征的案例?三、小组展示四、课堂巩固单项选择题:1、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这主要说明()A、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B、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C、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D、其他规则、制度不能与法律相抵触2、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下列选项中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有()①全国总工会和全国妇联发出“人人行动起来,营造绿色家园”的倡议②12月4日被定为全国法制宣传日③某人犯受贿罪被依法判刑④毒枭刘招华被依法判处死刑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3、近年来,我国司法机关查处的犯罪案件中,被绳之以法的有普通百姓、领导干部、社会名人。
这表明()①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②我国法律是全体公民共同意志的体现③我国法律是专门用来惩处违法犯罪的④我国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A、①④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4、人们将法律往往称之为“国法”,是因为它()A、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B、在全国范围内普遍适应C、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D、是治理国家的工具5、“诚实守信”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道德规范,后来,这一道德规范作为法律条款写进了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一章《总则》之中。
2017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五单元走进法律第二节《初识法律》课件湘教版
漫画1欣赏
漫画2欣赏
探究思考
漫画1中的骑车人和警察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吗?请查 阅相关资料,了解他们属于什么违法行为,会受到什么法 律制裁。
漫画2中的看车人需要赔偿吗?为什么?
探究新知
三、犯罪行为与法律制裁
刑事违法行为就是通常所说的犯罪。犯罪是 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直接违反刑法规定,要受 刑法处罚的行为。
看待。而一切犯罪行为,都已经违反了刑法的有关规定,根据不同
的犯罪构成触犯相应刑法条文,构成不同的犯罪。
探究新知
(3)应受刑法处罚性不同。犯罪行为一律应受到刑法的处罚,虽然某些 犯罪行为因其自身的一些原因和刑法的特别规定,刑法不进行刑罚处罚, 但其具有的应受刑法处罚的性质是没有改变的。而一般违法行为由于没有 触犯刑法规范,不将其作为犯罪来惩处,不具有应受刑法处罚性质。
一般违法与犯罪,都是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只是在危害程度 和处罚方法上有所不同。正因为一般违法和犯罪都是危害社会的行为,所 以它们之间就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如果不改正, 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犯罪。
课堂检测
选择题:
1、对待法律,正确的态度是( D ) A、只要遵守就够了 B、自己知法守法就可以了 C、学了法律知识就不会违法 D、知法守法还应护法
知识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第一条为了规范立法活动,健全国家立法制度,提高立法质量,完善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保障和发展社会王义民
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王义法治国家,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四条立法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维护社会
王义法制的统一和尊
课堂检测
2、下列有关法律的说法错误的是( B ) A、法律提醒每个人远离犯罪 B、法律的作用是可以替代的 C、法律通过国家强制力的保障协调人际关系 D、法律在各类规则组成的有机整体中处于非常关 键的地位
湘教版初中政治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节第1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教案湘教版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尊重法律,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自觉守法、护法。
2.能力目标: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
3.知识目标: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意义。
【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意义。
2.难点:能运用法律知识与社会生活中的不法现象做斗争。
【教学方法】活动、讨论、案例交流。
【学情分析】1.针对的问题:我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专制,形成了以人治为主导的法律思想文化传统,公民法律意识普遍淡薄,主要表现为唯权是上,漠视法律。
无论是社会管理者或是普通民众,都习惯把权力视为最高权威、最高追求。
以言代法,以言废法,以权乱法,严重践踏了法律的权威。
2.学生的需要:我们当前面临社会转型期、发展关键期,矛盾凸显期,人们价值取向多元化、思想观念多元化、各种利益多元化。
方方面面的问题,错综复杂的矛盾,形形色色的纠纷,使传统的伦理道德难以胜任社会调节的角色。
要使学生改变“靠法律不如靠关系”的思维习惯,要向学生强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至上的现代法治理念和制度,消除“刑不上大夫”、“权大于法”、“法不责众”、“不知者无罪”等陈旧观念。
树立法律权威,使法律至上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根植于学生的灵魂深处,因为真正的法律权威只能来自于人们自觉自愿的认同和推崇。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导入方法一:依法治国的Flash动画播放,感知法制化的社会带给我们安全的生存环境,稳定的生产生活,甚至给社会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导入方法二:阅读教材第77页的资料。
(人治与法治的区别)●活动:看一看。
说一说师:治理国家的两种方法分别是什么?生:略。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1)依法办事,依法治理的方法。
这是治理国家的上策。
(2)专横非法,为所欲为的方法。
在剥削阶级社会中,以人废法、以言代法的现象严重地存在着,不可能真正实行依法办事的制度。
Ⅱ.新课学习板书:第二节树立法律的权威一、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活动一:(课前布置)师:查一查,我们已有的现行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大约有多少?生:1982年通过了现行宪法,此后又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以及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先后对宪法部分内容作了四次修改。
最新精选湘教版政治思品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生活在法律的保护中第二节 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复习巩固六
最新精选湘教版政治思品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活在法律的保护中第二节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复习巩固六十六第1题【单选题】国家网信办于2015年6月30日发出通知,要求网站不得对涉及未成年人体罚、侮辱人格尊严行为、校园欺凌等暴力情节进行渲染报道,不得披露未成年人个人信息,避免对未成年人造成二次伤害.根据未成年保护法,这属于( )A、家庭保护B、学校保护C、社会保护D、司法保护【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2015年10月,佛山警方查处一起网上散布谣言事件。
两名网民因在网上散布谣言信息,上传虚假图片,分别被警方依法行政拘留和教育训诫。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要树立国家观念B、公民的某些权利与义务是一致的C、公民在行使权利时,必须采用合法的方式D、要树立民主意识【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做法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生命健康进行特殊保护的是( )①打击侵害学生的违法和犯罪行为,确保校园周边安全②在学校周边设置更多的零食销售点和小书摊.方便学生③加强学生防火、防震紧急疏散演习④对中小学校教学楼、活动场所进行安全检查,加固校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国家制定的专门保护我们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法律是( )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②《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缔约国确认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及自由参加文化生活和艺术活动。
”这条规定是出自( )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C、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中学生陈某在父母离异后, 被法院判为由其母抚养,其父每月付给陈某300元的生活费,直至18周岁。
【八年级】八年级政治上册树立法律的权威教案湘教版
【关键字】八年级第五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二节树立法律的权威(二课时)课程标准依据:3.1 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树立宪法意识。
3.2 知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树立法制观念。
3.3 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意义,能够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
3.4 了解健全的监督和制约机制是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的保障,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监督权利。
第一课时教学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尊重法律,有自觉维护法律权威的意识。
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自觉守法、护法。
能力: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
能运用法律知识与社会生活中的不法现象做斗争。
知识: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意义。
认识依法行政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初步树立现代法治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运用法律知识与社会生活中的不法现象做斗争。
(一)导入:法制化的社会带给我们安全的生存环境,稳定的生产生活,甚至给社会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日(农历腊月27),河北保定李启铭交通肇事案一审宣判,法院以交通肇事罪判处李启铭有期徒刑六年。
[6][7] 法院认定李启铭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1人死亡1人受伤,负事故全部责任。
经鉴定,李启铭当时车速达45到59公里每小时,远超校园内每小时限速5公里的规定,血液中酒精含量每百毫升达151毫克,系醉酒驾驶,并且肇事后逃逸。
法院认为,李启铭犯罪情节恶劣,后果严重,但是鉴于案发后,李启铭的父亲李刚积极赔偿死者家属46万元,伤者9.1万元,取得了被害方谅解,并且李启铭当庭表示认罪,悔罪态度较好,因此法院酌情采纳了辩护人对李启铭从轻处罚的意见。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八年级政治上册 生活中的法律保护教案 湘教版 教案
课题:生活中的法律保护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法治社会,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正当权利过程与方法:课堂讨论,教师讲授,小组竞赛的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增进学生对法律的认同,切实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2、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法律保护公民的正当权利,当公利受到侵犯时,应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理解法律保护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特别需要。
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以难兄难弟的故事贯穿本堂课,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探讨故事中提出的问题,通过课堂讨论与小组竞赛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知识;4、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今天由我带领大家进入一个法律的世界,去认识一对“难兄难弟”,看一看他们俩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能不能通过学习的知识帮助他俩解决问题。
同时我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竞赛。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对“难兄难弟”的故事。
【视频】难兄难弟的故事前篇讨论:如果你是小明小刚,你会怎么办?(通过讨论引出法律保护公民的权利的内容)讲解:法律保护公民的权利:(1)在法治社会里,法律保护每一个公民的正当权利,任何侵害公民正当权利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惩处;小组竞赛:说说我们公民在生活中享有哪些权利?(2)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当公民的权利受到侵犯时,应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转承:经过第一段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到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法律保护我们所有正当的权利,当我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要敢于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
看来如果我们是小明小刚的话,问题已经解决了,不知道他们有没有解决问题呢?【视频】难兄难弟的故事后篇思考故事中兄弟俩提出的问题,你们知道我国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规定吗?你们知道哪些法律中有保护未成年人的规定呢?(学生讨论)讲解:《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婚姻法》《刑法》等法律对于未成年人作出的特殊规定课堂讨论:法律保护每一个公民的权利,也就是在保护我们广大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那么为什么对未成年人要进行特殊保护呢?案例引导:(通过两个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我国法律为什么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 案例一 十名未成年人持刀抢劫四名小学生案例二 31名乙肝病毒携带学生被校方劝退总结:(1)作为未成年人,我们处于长身体 长知识的重要时期,社会经验相对缺乏,辨别是非能力不强,易受到不良诱惑;(2)作为未成年人,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自身的合法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往往还意识不到,需要国家法律的特殊保护你说我说:你认为应如何防止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事情发生?课堂回顾:教师总结宣布小组竞赛结果(课堂升华:以尺子作为奖品,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法律就像一把尺,严格衡量着每一个公民的行为。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五单元 走进法律 第二节 初识法律教学设计 湘教版-湘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政治
《初识法律》法律。
本课内容主要从特殊的行为规X 、某某行为与法律责任和犯罪行为与法律制裁三大方面讲解的,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知道不同的某某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和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
一般某某与犯罪,都是某某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只是在危害程度和处罚方法上有所不同。
正因为一般某某和犯罪都是危害社会的行为,所以它们之间就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有一般某某行为的人,如果不改正,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犯罪。
【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法律在现实生活中是一种行为规X ,它明确地规定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允许做,以此来发挥作用和功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知道法律是同国家紧密相联的,其他规则、纪律的制定都必须以法律为基本依据,而不能与法律相抵触。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明白任何公民,不论民族、种族、性别、职业、某某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社会地位等有何差异,法律对他们都具有同等的约束力。
【教学重点】我们的某某行为一般涉及民事某某行为、行政某某行为、刑事某某行为。
【教学难点】犯罪是严重某某行为,要承担刑事责任,受到刑事制裁。
教师准备:准备好相关材料及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一些法律知识,课上和同学分享探究。
一、情景导入1、事例导入:霍强生活在一个贫穷、偏远的小山村,家境不好。
小学毕业后,父亲就打算不再让他读书,要他外出打工赚点钱补贴家用。
经过老师反复上门做工作,父亲终于默许霍强继续读书了。
可是,当霍强升入中学刚读完一个学期,才与老师和同学熟悉起来时,父亲就坚决要霍强辍学,跟着同村的大人到沿海城市去打工。
老师再次上门做工作,并且告诉霍强的父亲,阻止子女接受教育是违犯法律的。
霍强的父亲听后十分恼怒,他厉声说:“什么法律不法律的,在我的家里,我的话就是法律!我的儿子听我的话,就是遵守法律!”在霍强所在的村子里,像霍强一样被家长逼迫辍学而外出打工的中学生还有几个。
而许多村里人也都没有感到这有什么不对,更不会想到这是违犯法律的事情。
八年级政治上册第五单元生活中的法律保护第2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特别需要课件湘教版
关闭
C
答案
1
2
3
4
5
6
3.我们国家法律对未成年人予以特殊保护,所以( A.未成年人犯罪不用承担法律责任 B.成年人不能对未成年人进行批评教育 C.未成年人只享受权利不需要履行义务 D.危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行为要受法律制裁
)
关闭
D
答案
1
2
3
4
5
6
4.为了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有效地制止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 益的 行为,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我国先后颁布了( ) ①《未成年人保护法》 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第2课时
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特别需要
课标要求
知识梳理
课标要求: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课标要求
知识梳理
1.原因:作为未成年人,我们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社 会生活经验相对缺乏 ,辨别是非能力不强 ,自我保护能力较弱 ,自身的 合法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往往还意识不到,需要国家法律的特殊 保 护。 2.措施:为了保障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家庭 、 学校 和社会必须对他们予以特殊保护。国家制定了 《中华人民共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和 来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正当权利。 名师指导教材中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成以下两点: 1.未成年人需要国家法律的特殊保护的原因。 2.国家制定了专门的法律保护未成年人的正当权利。
关闭
A
答案
1
2
3
4
5
6
5.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 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各方面都很不成熟,自我 保护能力很弱,因此需要( ) A.着重加强自我保护 B.纪律给予特殊保护 C.法律给予特殊保护 D.舆论给予特殊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识法律》法律。
本课内容主要从特殊的行为规范、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和犯罪行为与法律制裁三大方面讲解的,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知道不同的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和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
一般违法与犯罪,都是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只是在危害程度和处罚方法上有所不同。
正因为一般违法和犯罪都是危害社会的行为,所以它们之间就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如果不改正,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犯罪。
【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法律在现实生活中是一种行为规范,它明确地规定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允许做,以此来发挥作用和功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知道法律是同国家紧密相联的,其他规则、纪律的制定都必须以法律为基本依据,而不能与法律相抵触。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明白任何公民,不论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社会地位等有何差异,法律对他们都具有同等的约束力。
我们的违法行为一般涉及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教学难点】犯罪是严重违法行为,要承担刑事责任,受到刑事制裁。
教师准备:准备好相关材料及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一些法律知识,课上和同学分享探究。
一、情景导入1、事例导入:霍强生活在一个贫穷、偏远的小山村,家境不好。
小学毕业后,父亲就打算不再让他读书,要他外出打工赚点钱补贴家用。
经过老师反复上门做工作,父亲终于默许霍强继续读书了。
可是,当霍强升入中学刚读完一个学期,才与老师和同学熟悉起来时,父亲就坚决要霍强辍学,跟着同村的大人到沿海城市去打工。
老师再次上门做工作,并且告诉霍强的父亲,阻止子女接受教育是违犯法律的。
霍强的父亲听后十分恼怒,他厉声说:“什么法律不法律的,在我的家里,我的话就是法律!我的儿子听我的话,就是遵守法律!”在霍强所在的村子里,像霍强一样被家长逼迫辍学而外出打工的中学生还有几个。
而许多村里人也都没有感到这有什么不对,更不会想到这是违犯法律的事情。
因为少年外出打工在这里早就习以为常,甚至还能博得许多人的同情和赞扬,认为这样的孩子懂事早、孝顺,能替家长分忧。
(1)霍强父亲的话能被当成法律吗?(2)习以为常或被风俗、道德所认同的事情就一定是合法的吗?2、法律在现实生活中是一种行为规范,它明确地规定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允许做,以此来发挥作用和功能。
当然,生活中的行为规范除了法律以外还有很多,如道德原则、宗教戒律、团体纪律等,相对于这些行为规范,法律规范具有明显的特殊性。
二、特殊的行为规范1、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特殊行为规范。
除国家外,任何公民个人或其他社会组织,都无权制定法律。
法律是同国家紧密相联的,其他规则、纪律的制定都必须以法律为基本依据,而不能与法律相抵触。
通常我们讲“国法”,就是这个意思。
2、知识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一条为了规范立法活动,健全国家立法制度,提高立法质量,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保障和发展社会王义民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王义法治国家,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四条立法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维护社会王义法制的统一和尊第五条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坚持立法公开,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
第六条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
3、看一看114页的两幅情景图,你有什么看法?4、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体现国家意志的法律对所有人都具有同样的约束力,这就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话语所表达的含义,也是法律的特殊性的体现。
在我国,任何公民,不论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社会地位等有何差异,法律对他们都具有同等的约束力。
5、虽然法律在通常意义上体现了国家的意志,但是由于国家性质、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国家的法律也有着明显的差别。
如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就明确规定,奴隶主有权任意处置奴隶,或杀死,或交换,或买卖,或赠予他人,等等,这样的法律很明显体现的是奴隶制国家的本质特点。
而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也都体现了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法律特色,特别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我国现行法律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要求,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任何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都会受到法律的追究。
6、知识链接:老百姓吃得放心才能舒心。
为7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垒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针对食品安奎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自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
这次修订,突出预防为主、风险防范,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和安全标准等基础性制度,实施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垒过程监管,强化对违法生产经营、监管失职渎职等行为的法律责任追究,建立包括有奖举报、信息发布、责任保险等在内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动员全社会力量依法严守“舌尖上的安全”,体现了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坚决维护。
三、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1、作为公民,我们的违法行为一般涉及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2、知识链接: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
如欠债不还、拾获他人遗失的钱物不还、损害别人的名誉等,都属于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
如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违反交通法,阻及违反城市管理法规等行为,都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
如殴打他人致其重伤甚至死亡、抢劫、绑架、贪污受贿数额巨大等行为,都属于刑事违法行为。
3、知识链接:民事制裁是由人民法院对民事违法行为进行判定并实施强制性惩罚措施。
其制裁方式有排除妨碍、停止侵害、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数十种之多。
行政制裁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对行政违法者所实施的法律制裁。
行政制裁分为行政处分、行政处罚。
行政处分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对所属的国家工作人员违法失职行为尚不构成犯罪,依据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权限而给予的一种惩戒,主要有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六种形式。
行政处罚是指由特定的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法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所实施的行政制裁。
行政处罚的种类有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等。
4、不同的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和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
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的情节比较轻微,对社会的危害性相对较小,没有触犯刑法,只是违犯了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规,因而称为一般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违法行为要受到行政制裁。
5、看一看教材118页的两幅漫画,然后回答问题:(1)漫画1中的骑车人和警察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吗?请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他们属于什么违法行为,会受到什么法律制裁。
(2)漫画2中的看车人需要赔偿吗?为什么?五、犯罪行为与法律制裁1、刑事违法行为就是通常所说的犯罪。
犯罪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直接违反刑法规定,要受刑法处罚的行为。
它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惩罚性三大特征。
犯罪是严重违法行为,要承担刑事责任,受到刑事制裁。
2、刑事制裁也称刑罚,是人民法院对刑事违法犯罪行为实施的惩罚措施。
刑罚有主刑和附加刑两类:主刑分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分罚金、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和驱逐出境(针对外国人犯罪)。
主刑只能独立适用,不可以附加适用。
一个罪只能有一个主刑。
附加刑可以作为主刑的补充附加适用,也可以对犯罪人独立适用,对同一犯罪或者同一犯罪人可以判处一个附加刑,也可以根据法律的规定,同时判处两个以上的附加刑。
3、刑事制裁也称刑罚,是人民法院对刑事违法犯罪行为实施的惩罚措施。
刑罚有主刑和附加刑两类:主刑分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分罚金、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和驱逐出境(针对外国人犯罪)。
主刑只能独立适用,不可以附加适用。
一个罪只能有一个主刑。
附加刑可以作为主刑的补充附加适用,也可以对犯罪人独立适用,对同一犯罪或者同一犯罪人可以判处一个附加刑,也可以根据法律的规定,同时判处两个以上的附加刑。
4、事例分享:某日凌晨,被告人王小明与阿坤(另案处理)驾驶两轮摩托车在某小学路口旁,趁受害人黄小丽(化名)不备,将其背在胸前的挎包抢走。
包内有一装有人民币200元的钱包,一部手机,一把雨伞,一个优盘。
经物价部门评估,被抢手机价值人民币935元,挎包价值5元,钱包价值20元,雨伞价值8元,优盘价值10元。
案发后,被盗直板手机已由公安机关追回并退还失主。
裁判要点:法院审理后认为,被告人王小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他人财物,抢夺他人财物,数额较大,其行为巳构成抢夺罪。
被告人王小明作案时未满18周岁,依法应当从轻处罚。
案发后,被盗手机已由公安机关追回并退还失主,减少了失主的经济损失,且被告人王小明当庭自愿认罪,可酌情从轻处罚。
辩护人提出的被告人是初犯,认罪态度好,且系末成年人,请求对其从轻处罚的意见,与查明的事实相符,予以采纳。
辩护人另提出对被告人适用缓刑的意见,由于法庭了解到被告人平时有小偷小摸的不良行为,村民反映强烈,因其父亲常年在外务工,若判处缓刑,没有监护及帮教条件,不利于对被告人的感化教育,因此,对该辩护意见不予采纳。
法院遵作出如下判决:被告人王小明犯抢夺罪,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两千元。
5、事例探究:某县一个小山村内有两个年纪相仿的少年,一个名叫曾胜,还不到17岁,另一个名叫苏苗,也才17岁多一点。
他俩一个读到八年级,一个念完小学就在家里无所事事。
这两个一起长大的孩子有着共同的“爱好”,那就是常做些“偷鸡摸狗”的勾当。
当地村民对他们睫之入骨。
他们的父母多次对他们进行教育,都无济于事。
后来,有一次,这两个少年效仿录像中的情节,将一名小学生绑架,但未等敲诈成功,就很快落入法网。
曾胜、苏苗要为他们的行为承担什么责任?他们的行为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6、知识链接:我国《刑法》第十三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这是我国《刑法》对犯罪概念十分明确具体的规定。
7、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比较明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区分:(1)社会危害性不同。
一般违法行为虽然也具有社会危害性,但与犯罪相比其社会危害性的严重程度远不及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