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地域文化与人口
1.4地域文化与人口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地理必修二导学案编号:NO.7 编制时间:2011年3月6日教案书写人:1.4《地域文化与人口》教学案【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阅读教材,了解教材相关内容;参考资料和地图册,结合多媒体信息,完成导学案。
2、用彩色笔,把重点、难点和问题标记出来,并做好研讨、展示准备,同时要认真思考,善于提问和总结【教学目标】1、了解的基础上区分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2、在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下,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3、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概念;中国文化与人口。
【预习案】1、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和的总和。
地域文化则是指在的特定文化现象。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都会形成具有和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能够对人口的发展持续地产生作用。
2、在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种族和民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这种差异对于人口发展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婚姻制度对于出生率有较大影响,例如、等。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人口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为了扩大势力,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一般都人口增殖。
3、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等方面。
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发生如下变化:(1)从到;(2)从到;(3)从“”到“”;(4)从安土重迁到“”。
【探究案】探究一:理解并掌握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概念,并辨析以下哪些属于文化范畴:黄山云海、布达拉宫、京剧、未成年人保护法。
探究二:从文化的概念当中可以知道,文化又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你能举例说一说哪些事物或现象表现的是物质文化,哪些事物或现象表现的是精神文化?探究三: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已经载入我国宪法。
从生育的角度来谈一谈从过去到现在,人们的初婚年龄、生育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课堂检测】1、有关地域文化与人口的说法,正确的是A 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区的民族文化。
了解各种地域文化和人口分布
了解各种地域文化和人口分布各种地域文化和人口分布的了解如今,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种地域文化和人口分布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话题。
了解各种地域文化和人口分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还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和人口分布情况。
一、亚洲地域文化与人口分布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拥有众多的国家和民族,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特点。
比如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独特的汉字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等艺术形式;印度的宗教文化深厚,佛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影响着印度人民的生活和价值观。
在亚洲,人口分布也非常不均衡,中国、印度等国人口众多,而一些中亚国家和东南亚国家人口相对较少。
二、欧洲地域文化与人口分布欧洲是一个文化多样性的大陆,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西方文化的影响在欧洲尤其明显,希腊和罗马的文明奠定了欧洲现代文化的基础。
同时,不同的欧洲国家也有各自的文化传统,比如英国的莎士比亚戏剧、法国的卢浮宫艺术等。
就人口分布来说,欧洲各国之间人口相对平均,但东南欧洲地区相对较少,而西欧国家人口较为集中。
三、非洲地域文化与人口分布非洲是一个拥有着丰富多样文化的大陆,每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都独具特色。
例如埃及的古代文明、南非的种族多样性、肯尼亚的马赛文化等。
非洲人口众多,人口分布相对较为分散,东部和西部人口较为集中,而北部和南部地区人口相对较少。
四、美洲地域文化与人口分布美洲包括南美洲、北美洲和中美洲,每个地区都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
南美洲的印加文明、中美洲的玛雅文明以及北美洲的美洲原住民文化等都在其各自地区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人口分布方面,北美地区人口相对较多,美国和墨西哥是人口最多的国家,而南美洲和中美洲一些国家人口相对较少。
五、大洋洲地域文化与人口分布大洋洲由数个群岛和岛国组成,每个地区的文化特点各不相同。
大洋洲岛国的文化以海洋为中心,包括太平洋岛国的传统舞蹈、木雕艺术和传说故事等。
2019优化方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学案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精品地理教辅资料2019.5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知识点一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含义[学生用书P19]1.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地域文化: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温馨提示]地域文化表现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建筑、生产工具、服饰、饮食、语言等,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深远。
【思考】1.荷兰风车、内蒙古那达慕大会、墨西哥玛雅古迹、瀑布是否属于文化现象?提示:荷兰风车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那达慕大会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墨西哥玛雅古迹在古代属于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现在侧重于精神财富,以上三项都属于文化现象。
瀑布不是人类创造的,不属于文化现象。
2.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在斋月日出之后,日落之前不能吃喝;有些佛教徒不吃荤;印度教徒不吃牛肉,而且以上宗教建筑风格不同。
这些习俗和建筑风格可以称为什么?提示:地域文化。
材料一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形成于一定的地域中,地理环境是文化的形成基础。
地理环境为人类活动提供场所空间、生产和生活资料,还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源泉。
材料二四合院结构示意图。
四合院是我国华北地区一种传统的住宅建筑形式。
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山东、山西、陕西等华北地区,其中以北京最为典型。
四合院是一种四面有房屋、中间有院子的住宅结构,其规模有大有小,小型四合院只有一进院子,大者有二三进和东西跨院,有的还有后花园。
四合院由围墙封闭成矩形,房屋建筑按南北轴线对称排列。
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上,门朝南开;有的大门前后有影壁,进门左转进入前院,院子南侧为倒座,旧时为佣人的住处。
经垂花门进入中心庭院,分布在中轴线上坐北朝南的正房,也叫上房,为主人起居室和卧室,一般为一明一暗。
中间为堂屋,是家庭住房的中枢,也是接待客人和家人相聚的地方,两边为卧室。
正房的前方左右两侧为厢房,也叫下房、配房,一般用作书房、餐室或晚辈住房。
正房与厢房之间有回廊相连。
结合材料探究:(1)某地域内的文化景观是当地________的指示物。
1.4_地域文化与人口yong
千里姻缘一线牵
Page 23
探究思考:
活动2: 分析”亲上加亲、女嫁不出村”对人口 的 影响。 ---不利于优生优育
活动3: 婚姻地域范围的扩大,为什么能够提高 人口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
遗传基因 生活环境
Page 24
血缘关系越远,基因(DNA)组成差异 越大, 互补作用越强,则后代的先天素质较 好。 双亲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利于孩子的 后天教育。
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
什么是
“文化”?
Page 2
定义:
•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 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Page 3
荷兰风车
那达慕大会(内蒙古)
1. 以上材料的内容是不是属于文化现象?
玛雅古迹(墨西哥)Page 4菲律宾梯田Page 5
南北差异——农业
小麦 花生
水稻 油菜
南方民居屋顶坡度大, 房檐较长,墙体高,多敞口
南北差异——交通运输
北方以陆路运输为主
南方还可以通过水路 来运输
※ 从以上地区的文化现象看,文化有 存在着地域差异,这种差异现象称为 什么?
地域文化:
一个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 文化现象。
Page 15
一、外国文化与人口
婚 姻
宗 教
文 化 差 异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总结
影响因素 三种模式 人口增长 地域 文化 概念分类 影响因素 人口迁移 合 理 容 量 人口 爆炸 环境的 限制性
地区 人口
5、下图中黑线代表人口死亡率,红线代表了人口出生率,则中间 人口自然增长率 阴影部分代表_______________。 高 高 6、(1)阶段,人口出生率____,人口死亡率_____,人口自然增 极低 长率_____, 这属于__________人口增长模式。 “高-高-低” 现代型 7、(5)阶段,人口增长模式为______,人口年龄结构呈现 缓慢增长 _________型,我国的上海就属于这种类型。 计划生育 8、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大力开展_________工作,目前已基本 过渡型 现代型 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_______向_______的转变。
地域文化与人口PPT演示文稿
观念
学而 优则 仕
社会时期
全民 皆商
形成原因 “士”“农”“工”“商”是人们 当时所推崇的职业选择顺序。“士” 中国传 是统治阶级,“农”被尊称为财富 统农业 (粮食)的制造者,“工商业者” 则被称为不造财富(粮食)而被贬 斥。 工业化、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从 事工商业的人口越来越多,形成了 现代农业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 “无 商不活”的新观念
爱尔兰:爱尔兰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Ireland ),简称爱尔兰,位于 欧洲西北部的爱尔兰岛上。面积7 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00 万,是欧盟中人口密 度最小的国家之一,绝大部分为爱尔兰人。主要宗教是罗马天主教,天主教徒占 全国人口的95%。爱尔兰语为第一国语,英语为第二国语。在爱尔兰,大部分人 讲英语,贸易合同和函电均用英语。政府文件同时用英语和爱尔兰语两种文字发 展。货币是爱尔兰镑Irish Pound ,辅币为便土Pence.首都,都柏林 (Dublin),主要商业区在南岸,主街奥康纳街宽达50米,为欧洲最宽大最宏伟 的街道之一。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力 “多子多福”“不 水平低下,家庭增殖财富 孝有三,无后为 的手段主要依靠扩大人口 大”,崇尚多子多 规模,尤其是增加男性劳 福,重男轻女 动力 当代中国社会经济 “只生一个好” 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男女都一样” 社会福利水平提高
3、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
增加职业选择
4、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定居是从事农业生 产活动的基本要求
提高人口素质
安土重迁
“父母在、不远游”的 儒家孝道观念
改革开放
四海为家
商品经济
提高人口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
阅读卡片:陕西乾隆《雒南县志》说的“婚姻必择同 乡”,指的就是当地民间的婚姻关系。
《1.4 地域文化与人口》导学案
《1.4 地域文化与人口》导学案制定人:王欣审核人:何颖使用日期:2013年3月29日学习目标:1.说出地域文化的概念。
2.举例说明不同地域文化对人们生育观和人口观的影响。
3.根据材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自主学习一:一文化与地域文化1.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总和。
2.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内________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它会对人口的发展______地产生作用[讨论与判断] 下列地理事物哪些属于文化?哪些不是?【海南岛】【服装】【饮食】【房屋】【冲积平原】【火车】【梯田】【机床】【河流】【校园雕塑】【空气】【艺术】【宗教】【水库】【三个代表】【太阳光】【校规】【哲学】【尊老爱幼】二、外国文化与人口1.婚俗对出生率的影响:①初婚年龄的大小:发展中国家初婚年龄____,人口出生率____。
发达国家,晚婚乃至不婚、不育者司空见惯,人口出生率____。
②婚姻的稳定程度:西方发达国家婚姻关系不够稳定,离婚率____,出生率____。
2.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为了扩大势力,世界上主要宗教一般不反对人口增殖。
如________影响下的拉美地区,是世界上出生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自主学习二:阅读教材P23内容回答下列问题:中国文化与人口小结当堂检测:1.有关地域文化与人口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区的民族文化B.地域文化对一个地区的人口发展起决定作用C.地域文化能够对一个地区和国家人口的发展持续地产生作用D.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地域文化虽然有差异,但对人口发展的作用往往相同2.属于目前我国婚俗时尚的是①不孝有三,无后为大②男孩女孩都是后代③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④只生一个好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学而优则仕”中的“仕”是指A.商人B.农民C.工人D.官吏4.我国传统农业社会里,牧民的居住观点是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B.安土重迁C.逐水而迁D.四海为家5.世界上主要宗教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殖,主要原因是A.养儿防老B.扩大教派的势力C.发展农业生产D.促进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高二地理会考考试预习的知识点总结
高二地理会考考试预习的知识点总结高二地理会考考试预习的知识点总结1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_、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_、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四、地域文化与人口高二地理会考考试预习的知识点总结21、荒漠化指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荒漠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西北地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西北地区地形地貌: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必修2第1章第4节地域文化与人口学案
必修2第1章第4节地域文化与人口学案【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学习目标】1.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3.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学习重点】中外文化与对人口。
【学习难点】中外文化与对人口。
【学习过程】【基础知识梳理】一、文化与地域文化1、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的总和。
它包括思想观念、社会组织形式、工艺技术等。
因此,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界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2、地域文化:指在一定________长时期形成的________________。
如:有人称江南地区为“稻米文化”,称蒙古为“游牧文化”,称美洲印第安人创造的文化为“玛雅文化”等。
换句话说,地域文化就是在一定的地域内,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地域间的差异比较明显。
例如西方国家和我国传统文化差别较大,因而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也不同。
同时,它也能够对人类自身的发展持续地产生作用。
二、外国文化与人口1、婚俗(初婚年龄、________________)。
①在许多发展中国家,________之风盛行,初婚年龄________。
这意味着妇女生育年龄________,生育时间延长,亲子年龄差距________,从而加快了人口的增长。
②在许多西方国家,婚姻关系不够稳定,________婚率较高,再婚现象较多。
这种状况的长期存在,一般会________出生率。
2、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很大。
三、中国文化与人口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是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方面。
(1)生育——从早婚早育到________,从________到只生一个;(2)职业选择——从“学而优则仕”到“________________”;(3)人口流动——从________________到“四海为家”。
高一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13篇)
高一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第1篇一、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2)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3、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二、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2、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3、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4、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
三、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2019-2020学年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同步导练当堂巩固:1-4 地域文化与人口 Word版含解析
要点一文化背景与人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按照自己的习俗,举行各具特色的婚礼,具有各自独特、浓厚的民族风采。
婚俗不仅反映出各民族的文化特征,更会对人口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据此回答1-2题。
1.婚俗主要影响人口的()A.出生率B.死亡率C.文化水平D.年龄构成解析:婚俗决定初婚年龄,影响人口出生率。
答案:A2.婚俗中对人口发展影响最小的是()A.初婚年龄B.父母包办婚姻习俗C.婚姻稳定程度D.经济发展水平解析:婚俗主要包括初婚年龄的大小、婚姻关系稳定程度等,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较大;父母包办婚姻对人口发展的影响较小。
答案:B要点二中国文化与人口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地区人口文化的特点是()①早婚之风盛行②多育多子③人口出生率高④婚姻关系不够稳定⑤妇女的生育年龄小,生育时间延长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⑤C.②③④⑤D.①③④⑤4.图示地区人口增长模式是()A.“高—高—低”模式B.“高—低—高”模式C.“低—低—低”模式D.以上皆不是解析:该地区为非洲的农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生产力水平低,早婚之风盛行,妇女生育年龄小,生育时间长,多育多子;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人口增长模式为“高—低—高”模式。
答案:3.B 4.B综合题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小红随妈妈参加了29岁表哥表嫂的婚礼,婚礼主持人发言时祝贺新人“……相伴一生,早生贵子,多子多福”,单位上的证婚人发言时却说“……恩爱的同时,要注意计划生育啊”。
材料二:小红在上网时发现了两组有关我国婚姻状况的数据:甲:2010年上海平均结婚年龄全国最高,男性31.1岁,女性28.4岁。
乙:香港统计年刊载:1991年至2007年香港的离婚判令数与粗离婚率统计图(粗离婚率指一年内每1 000名15—64岁的离婚人数所占比重)(1)材料一反映了现阶段影响我国出生率大小的因素有(多选)()A.初婚年龄B.婚姻稳定关系C.国家政策D.经济发展水平(2)试分析近年来上海市人均结婚年龄推迟对人口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一、基本概念:1、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地域文化:是指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的特定文化产物或现象。
①地域文化的物质基础是地理环境。
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是一定地域内各种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②地域文化既有物质方面的差异,也有非物质方面的差异。
③“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
④地域文化是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时期内又是相对稳定的,。
举例:耕地:南水北旱;饮食:南甜北咸;民居:华北四合院、黄土高原窑洞,傣家竹楼、建筑间距由南向北扩大;服饰;交通;民歌。
3、地域文化知多少:(1)方言文化:中国的方言太多了,尤其是南方(因为地形不完整、交通不便利,所以方言多)。
方言能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部分意思只有方言才能表达清楚。
中国的文字虽然是统一的,但是方言一直是不统一的,这也是全国为什么要统一使用普通话交流的原因。
(2)饮食文化(特别是民间的日常饮食):山珍海味可以运输,而民间的日常饮食则不同。
如西藏的酥油茶,主要是取材于当地,或是运输到当地,是当地的老百姓吃得起、经常吃的。
有的地方饮食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如北方有些地方是坐在炕上吃的,朝鲜族是坐在地上吃的。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饮食餐具也很不一样。
(3)民间信仰文化:西方人宗教意识强,中国人的习惯是宗教意识比较淡薄,自古以来都是这样。
但是各地都有很强烈的民间信仰。
除了一般的大宗教外,一般人的信仰有很强的地域性。
北方有蝗虫,传说刘猛将军能治蝗,于是到处供奉;江西信许真君,传说他善于治蛟(蛟龙带来山洪);江南信蚕桑娘娘;闽台信妈祖娘娘等。
民间信仰有地方性,离开这个地方,就不再有存在的意义了。
(4)民间建筑文化:民居必须要符合当地的实际,善于利用当地的地理环境。
如:黄土高原的窑洞、云南傣家的竹楼,或是就地取材,或是适应当地地形和土质,或是适应当地气候,都是地理环境决定的。
《地域文化与人口》 讲义
《地域文化与人口》讲义一、什么是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简单来说,就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独特文化。
它涵盖了语言、宗教、风俗、习惯、艺术、建筑等多个方面。
不同的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发展、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比如,在中国,北方的文化通常被认为更加豪放粗犷,而南方的文化则相对细腻婉约;东部沿海地区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大,形成了较为开放多元的文化氛围,而西部地区则更多地保留了传统的民族文化特色。
二、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1、对人口生育观念的影响地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人们的生育观念。
在一些传统的农业地区,家族观念浓厚,多子多福的思想较为普遍,人们倾向于生育更多的子女,以增加劳动力和延续家族血脉。
而在一些经济发达、文化开放的地区,人们更注重子女的教育质量和个人发展,生育观念相对较为理性,倾向于少生优生。
例如,在某些农村地区,传宗接代的观念根深蒂固,认为没有儿子就无法延续家族香火,这种观念导致一些家庭不惜违反计划生育政策也要生育男孩。
而在城市中,尤其是一些一线城市,年轻人面临着较大的生活压力和竞争,他们更注重自身的职业发展和生活品质,对于生育的意愿相对较低,或者会选择推迟生育。
2、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地域文化也会影响人口的迁移。
人们往往更愿意迁移到与自己地域文化相近或者能够接受和融入的地区。
比如,一些有着共同宗教信仰或者语言习惯的人群,会更容易聚集在特定的地区。
以中国的“闯关东”和“走西口”为例,大量的山东人之所以前往东北地区,除了经济因素外,东北地区与山东在语言、风俗等方面的相似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同样,山西人“走西口”到内蒙古地区,也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两地的文化有相通之处,使得迁移者能够更快地适应新的环境。
3、对人口职业选择的影响地域文化还会影响人们的职业选择。
在一些商业文化发达的地区,人们更倾向于从事经商活动;而在一些工业文化浓厚的地区,人们可能更多地选择进入工厂工作。
比如,浙江温州地区,商业氛围浓郁,从小就受到这种文化熏陶的人们,很多会选择自主创业或者从事商业活动。
“地域文化与人口”教学设计(湘教版)
影响人 口合理容量 的重要 因素 , 口迁移又为地域文化 人 的融合和冲突提供 了可能 , 而本节侧重探究地域文化对 人 口数量 、 口素质 、 口迁移 、 口观念等的影响 。通 人 人 人
过 学 习 , 学 生 懂 得 人 口与 环 境 相 互 制 约 、 互 影 响 的 让 相 关 系 。 因此 本 节 课 标 内容 探 究二 : 以 上地 区 文化 看 . 从 文化 存 在 着地 域 差 异 ,
这 种差 异 现 象称 为什 么?
外 国文化对人 口的影 响和中国文化对人 口的影响 ; 收集 资料 , 比较不同地 区人 口的文化差异。 过程 与方法: 通过举例说 明地域文化对人 口的影响 ,
通 过探 究 , 自然 过渡 到 地 域文 化 对 人 口的影 响 。
现象。如有人称江南地 区为“ 稻米文化 ”称蒙古为“ , 游牧 文化 ”称美洲印第安人创 造的文化为“ , 玛雅文化” 。 等
在 漫 长 的历 史发 展 过 程 中 , 个 国家 、 个 地 区 、 一 一 一
个民族都会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 民族特色 的文化传统 ,
这些 文 化 传统 对 人 臼的发 展 会 有 不 同 的影 响 。
从原 因人手提出对策是思维的起点。 一是可以降低初 婚的年龄, 二是降低离婚率。 这样政府可以用法律的手段 , 降低初婚的年龄 , 对离婚采取严厉的政策, 降低离婚率。
预 设 材 料 : 据 德 国法 律 , 婚 年 龄 女 性 为 l , 根 初 6岁 男 性 为 2 岁 ; 德 国 , 府 是 不 鼓 励 离 婚 的 , 旦 男 方 提 1 在 政 一
出现 人 口负 增 长 ; 材 料 二 中 , 以得 出 , 主 教 反 对 节 在 可 天
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
一、什么是地域文化? 什么是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 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 在自然 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创造的, 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创造的,是 人类活动的产物。 人类活动的产物。
地域文化特点 ? ⑴地域性 :范围可大可小 ⑵综合性 :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结果 相对稳定性:长期形成的, ⑶相对稳定性:长期形成的,不断发展变化的
1、概念 、 地域文化是某个地域的人们在特定范围内, 地域文化是某个地域的人们在特定范围内,在利用 自然条件的基础上, 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 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种文化形态。 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种文化形态。 2、表现形式 、 物质层面:建筑、饮食、服饰、器物、 物质层面:建筑、饮食、服饰、器物、艺术作品等 非物质层面:语言、风俗、礼仪、宗教、 非物质层面:语言、风俗、礼仪、宗教、价值观等 3、发展变化 、 不断发展变化, 不断发展变化,但在一定时期具有相对的 稳定性
误区3 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是短期的,暂时的。 误区3: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是短期的,暂时的。
例:下列各项城市事物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 是( ) A、城市道路 B、城市建筑 地域文化对建筑 C、城市交通工具 错,地域、餐具 D 文化对建筑 的影响是长期的。 的影响是长期的。例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例4: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如,在受洪涝威胁的 地区,人们学会了建 地区, A、欧洲城市中心多摩天大楼 造高地基房屋, 造高地基房屋,即使 B、围墙是中国建筑的主要景观 这些居民搬到不受洪 涝威胁的地方, 涝威胁的地方,还会 中国园林讲究含蓄, C、中国园林讲究含蓄,西方园林强调直率 继续兴建高地基房屋。 继续兴建高地基房屋。 D、教堂在西方城市建筑中占优势地位
1.4地域文化与人口
(2)婚姻的稳定程度
离婚率与人口出生率呈负相关的关系。离婚 率越高,人口出生率越低;离婚率越低,人口出 生率越高。
三、中国文化与人口
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主要
表现在婚姻观、生育观、择业观、迁
移观等方面。
【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选录
第六条 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 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晚婚晚育应 予鼓励。 第十六条 夫妻双方都有实行计划 生育的义务。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的婚俗与人口
结合材料,填写下表。
影响 文化 差异 现象 出生率
发展中 国家
婚育 年龄 早婚, 生育时 间延长 稳定
发达 国家
晚育, 甚至不 婚不育 不稳定, 离婚率高
发展中 国家
发达 国家
婚
出生率高 出生率低
俗 婚姻稳 定程度
出生率高 出生率低
• DCBDAB
1.先分层讨论,后组内合作探究。组长调控好,控制讨论 节奏,及时安排展示与点评以及检查小组落实情况。 2.组内形成统一认识,做到要点化、序号化。 3.提高效率,全部解决疑难问题,达成目标。 A层(120%),B层(100%),C层(85%)。
合作探究(高效8分钟)
探究一: 四组展示 探究二: 五、八组展示
高中地理必修Ⅱ
第一章 之
1.了解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概念。 2.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 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3.对比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
课前预习成果巩固(5分钟)
要求:1、认真查找导学案课前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分 析原因并熟练掌握,用红笔纠错。 2、记录自己的疑惑和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为 下步讨论做好准备 预习答案:
学而 优则 仕
中国传 统农业
1.4地域文化与人口
二、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中国过去婚龄一向较低,早婚成俗。这首先是由当 时生产力水平低、人的寿命短所决定的,它要求下 一代人尽早进入生育周期,以增加人手,并确保宗 祀延续。此外,它与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也是分 不开的。早在春秋时代,越王勾践就规定凡男20、 女17岁不婚者,罪及父母。汉惠帝规定女15岁以上 不嫁者,“五算”,即按5倍收取人头税,这已形 同逼嫁了。北周武帝曾诏示天下:男年15,女年13 以上,所在军民以时嫁娶。这大概是中国历代最低 的法定婚龄了。明、清两代的法定婚龄是男16岁, 女14岁。国民党政府则规定为男18岁,女16岁。
资料:
《孔雀东南飞》中的一段 “十三能织素, 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 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 心中常苦悲。”
思考: 1、从这段文字里,大家能够读出当时婚姻具 有什么特点吗?
2、为什么那个时候,结婚的年龄这么早呢?
这么早对人口又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婚姻观
在人口相对不足的古代农业社会,早 婚早育有利于劳动力的增殖; 在当代,人口压力十分沉重,适当晚 婚有利于降低生育率
资料:
传统农业社会的观念:“多子多福”,“不孝 有三,无后为大。”
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 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 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 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 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 是第三种不孝。
生育观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 “多子多福” , “不孝有三,无后 为大”。 改革开放以后: “只生一个好” “男女都一样”
一、文化背景与人口
(1)初婚年龄: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早婚之风盛 行,初婚年龄偏低。这意味着妇女生育年龄提前, 生育时间延长,亲子年龄差距缩短,从而加快了 人口的增长。在许多发达国家,晚婚乃至不婚、 不育者司空见惯,这显然可以降低人口的出生率。 (2)婚姻稳定程度:在许多西方国家,婚姻关系 不够稳定,离婚率较高,再婚现象较多。这种状 况的长期存在,一般会降低出生率。 (3)宗教:对人口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一般宗教 不反对人口增殖,导致高出生率。
2017-2018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第1章 第
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1.了解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概念。
2.举例说明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3.理解不同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重、难点)教材整理1 文化背景与人口 阅读教材P 22,完成下列问题。
1.文化与地域文化(1)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2.文化背景与人口 (1)婚俗对出生率的影响①初婚年龄⎩⎪⎨⎪⎧发展中国家:偏低→加快人口增长发达国家:晚婚乃至不婚不育→降低人口出生率②婚姻稳定程度:西方国家婚姻关系不稳定,离婚率较高,再婚现象较多,会导致出生率降低。
(2)宗教对出生率的影响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殖,因此形成较高的出生率。
正误判断:(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及“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说明地域间文化特征相同。
( )(2)晚婚的习俗会导致人口的低自然增长。
( )【提示】 (1)× 材料说明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
(2)√ 晚婚必然造成晚育,还会缩短育龄妇女的生育时间,亲子年龄差距拉大。
妇女的晚婚习俗,会大大降低人口的出生率,导致人口的低自然增长。
教材整理2 中国文化与人口阅读教材P 23~P 24,完成下列问题。
正误判断:(1)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是我国人口发展的新变化。
( )(2)从“多子多福”到“只生一个好”再到“全面推行二孩”的政策,是生产力进步的表现。
( )【提示】 (1)√(2)√ 人口生育观念、人口生育政策都是由当时社会生产力决定的。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作探讨]《孔雀东南飞》中有这样一段:“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1.4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一. 概念
文化: 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出 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
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
[讨论与判断] 下列地理事物哪些属于文化? 哪些不是?
√ √ √ 【火车】 √ 【梯田】 【机床】 【河流】 【建筑技术】 √ √ √ 【空气】 【艺术】 【宗教】 【水库】 【三个代表】 √ √ √ √ 【太阳光】 【校规】 【哲学】 【尊老爱幼】 √ √ √
【海南岛】 【服装】 【饮食】 【房屋】 【冲积平原】
通俗地说,世界上凡是由人类创造的事物或经过 人类活动改造的自然物都属于广义文化的范畴。 区分的关键在于是否人类创造。
荷兰风车
那达慕大会(内蒙古)
1. 以上材料的内容是不是属于文化现象? 2. 从以上四个地区的文化现象看,文化有存 在着地域差异,这种差异现象称为什么?
“只生一个好” “生男生女都一样” “要致富,先修路, 少生孩子多种树”
职业观
学而优则仕 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生产 要求定居,因而形成“父母 在,不远游”的儒家孝道 观念。
改革开放,个地区之间的 交流日益频繁,婚姻地域 范围空前广阔,人口的身 体素质、文化素质也大为 提高。
思考:为什么婚姻地域范围扩大, 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研究表明,血缘关系越远,基因 (DNA)组成差异越大,互补作用 越强,则后代的先天素质较好。同 时双亲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利于小 孩的后天教育。
提高出生率
三.中国文化与人口
婚姻观
早婚早育
《孔雀东南飞》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晚婚晚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第六条 结婚年龄, 男不得早于22周岁, 女不得早于20周岁。 晚婚晚育应予鼓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 尔 兰 人 口 约 374.4 万 , 是 欧 盟 中 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之一
因为有了这条规定,所以爱尔兰人对婚姻大事考虑得极为周密,
生怕爱“尔一兰失信足仰成千天古主恨教”,。禁久止而离久之婚,。晚在婚爱成尔为兰爱尔的兰各人个的风 俗.市早政在机192关6年办,公爱大尔厅兰,妇女都的有平液均晶婚屏龄显便示高达结2婚9.须1岁知,:超过 了 岁女当本性代处从提只未倡办结晚理过婚婚结的的婚其占他登同所记龄有手女国续性家,的。2而根6%不据,1办在95爱理1年尔离的兰婚人,登口由记普于。查女,性5晚0
晚婚晚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人口压力十分沉重
2、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降低人口出生率。
生育现象
生育观念
形成观念的原因
多育 多子
“多子多福”“不 孝有三,无后为 大”,崇尚多子 多福,重男轻女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 力水平低下,家庭增殖 财富的手段主要依靠扩 大人口规模,尤其是增 加男性劳动力
只生 一个
“只生一个好” “男女都一样”
婚而少生的孩子,在数量上超过因避孕而少生的孩子。
④宗教
⑴信仰基督教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和加拿大),人口 增长速度比较慢。
⑵天主教盛行的地区(如拉丁美洲),其人口增长率明 显较高。天主教是反对包括堕胎在内的现代人为控制 生育,他们认为孩子是上帝赐予的,实行控制就是对 神的意旨的违反。例如约85%以上的菲律宾居民信仰天 主教,他们认为避孕为不道德的行为,反对节育和堕胎。 近年来菲律宾人口快速增长,自然增长率为2.36%,每 年约有170万婴儿出生,按这种速度,菲律宾在未来的 30年内人口将增至1.7亿左右,比现在翻一番。
一、文化背景与人口
①离婚
在美国,离婚率快速上升。在20世纪50年代,90% 以上的已婚夫妇能将他们的婚姻维持到10年以上, 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一比例下降到不足50%。 法国短命的婚姻,据统计1991年到2001年的10年间, 婚姻维持不到3年的离婚数字上升了45%,占到了 2001年结婚夫妇的10.5%。
目前,为何我国农村出现了未婚女孩大量的“东南飞”?
首先是农村女孩观念的解放,农村女孩到大城市或沿海地 区打工,在打工期间,他们通过对比,感受到收入低,地 位低,便逐渐摆脱了传统的“男耕女织”观念; 其次是异地文化(主要是城市文化)的吸引;
此外,目前农村业余文化生活十分匮乏,在城市打工的农 村女孩常常能感受到8小时之外丰富的文化生活,比如逛 街购物,上网聊天,休闲娱乐等; 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也是导致农村女子外嫁的主要原因。
⑤法律法规
匈牙利的法律规定:对独身者收独身税,对结 婚不养子女者要收税,税率高达收入的5%至 10%。
一、外国文化与人口
影响 文化差异
初婚 婚 年龄
大小
俗 婚姻 稳定 程度
宗教
Page 18
现
象
出生率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早婚, 晚育,甚 提高出 生育时 至不婚不 生率 间延长 育
千里姻缘一线牵
地域,不再是择偶的重要因素 “现在地域不但不是限制,有时甚至是一种优势。”在媒
体工作的朱小姐说,“这样可以带着下一代了解不同地域的民 俗风情。”不仅如此,有关专家还表示,择偶半径的扩大有利 于推动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
思考:为什么婚姻地域范围扩大,有利 于提高人口素质?
研究表明,血缘关系越远,基因(DNA)组成 差异越大,互补作用越强,则后代的先天素质 较好。同时双亲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利于小孩 的后天教育。
降低出 生率
稳定
不稳定, 提高出 离婚率 生率 高
降低出 生率
为扩大势力,一般不 反对人口增长
提高出生率
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材料一:我国封建时代有早婚的习俗,唐 朝男十五、女十三听婚嫁;宋明清时期男 十六、女十四可以嫁娶;
材料二: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 自《孟子·离娄上》。
4、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提高人口素质
定居是从事农业生 产活动的基本要求
“父母在、不远游”的
安土重迁
儒家孝道观念
改革开放
四海为家
商品经济
提高人口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
阅读卡片:陕西乾隆《雒南县志》说的“婚姻必择同 乡”,指的就是当地民间的婚姻关系。
“嫁娶不越境”
阅读卡片:“小时候妈妈就嫌我筷子拿得太高,会嫁得远。” 文兰说,但远到近千公里却超出了她和她父母的想像。这个曾 经认为自己走不出县城的江西姑娘,如今却过长江、跨黄河地 嫁到了河北。
材料三:永嘉学派,强调功利,注重事功。 反对“重本轻末”、重农抑商思想,主张 “通商惠工”、“扶持商贾”。
材料四:《汉书》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 相附,人情所愿也
五世同堂
安土重迁
中国文化与人口
1、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
降低人口出生率。
15~20岁 早婚早育 利于劳动力增殖
妇女初
原因
婚年龄
不早于20岁
第第一四之单节元 地域文化与人口
刺绣
木雕图
什么是文化?文化可分为哪两大类型?
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1.文化: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 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 总和.
文化包涵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
①
②
③
④
⑤
泰国
日本
印度
朝鲜 沙特
地域文化:像这种不同地区的不同的文
化现象,也是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 定文化现象,称为地域文化。
②非婚同居
2004年,法国每千人结婚率为4.3%、英国 5.1%、美国7.8%、比利时4.1%和斯洛文尼 亚(3.3%)。2005年法国有59%的头胎婴儿来 自同居伴侣。婚姻的不稳定性导致出生率 大为降低
③初婚年龄
目前,非洲平均每个 妇女生6.9个孩子,居 世界之冠,其中肯尼 亚妇女平均每人生8个 孩子。非洲国家的妇 女平均结婚年龄在 20—22岁之间。
当代中国社会经济 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福利水平提高
3、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
增加职业选择
观念 社会时期
形成原因
学而 优则
仕
全民 皆商
中国传 统农业
现代农业
“士”“农”“工”“商”是人们 当时所推崇的职业选择顺序。 “士”是统治阶级,“农”被尊 称为财富(粮食)的制造者, “工商业者”则被称为不造财富 工(业粮化食、)城而镇被化贬步斥伐。不断加快,从 事工商业的人口越来越多,形成了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 “无 商不活”的新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