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合集下载

1994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1994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1994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来源:国家海洋局更新时间:1994-11-26一、一九九四年海洋灾害概况(一)风暴潮灾害(二)海浪灾害(三)海冰灾害(四)海岸侵蚀(五)赤潮灾害(六)溢油灾害二、一九九四年海洋灾害特点三、一九九五年中国海洋灾害预测四、对策与建议一、一九九四年海洋灾害概况1994年是我国沿海风暴潮频发之年,先后发生11次风暴潮与近岸海浪相结合的灾害。

风暴潮主要发生在浙江省和福建省沿岸,其次是广东西部沿海,其中5次超过了当地警戒水位,1次还出现了6个测站破历史记录的高潮位。

渤海的温带风暴潮过程接近常年。

中国海及邻近洋区4米以上灾害性巨浪出现天数虽然比常年偏少,但由巨大海浪造成的灾害损失比常年重,恶性海难事故时有发生。

1993年11月至1994年3月渤、黄海的冰情较常年偏轻。

我国沿海发现赤潮12起;溢油2起;海岸侵蚀仍较严重。

(一)风暴潮灾害1.台风风暴潮灾害本年度6月至10月我国沿海先后发生11次风暴潮过程,是1949年以来影响次数最多的—年。

7月11日发生在福建省的风暴潮和8月21日发生在浙江省瑞安市梅头镇的风暴潮造成的灾害比较严重。

尤其后者造成浙江省的直接经济损失是有史以来绝无仅有的。

(1)浙江省沿海发生特大风暴潮灾害8月21日,正值农历七月十五日天文大潮期,大潮、巨浪、狂风并发,形成浙江省沿海百年不遇的罕见特大风暴潮灾害。

特大海潮伴随巨浪,以排山倒海之势突袭温州一带沿海,给浙江沿海带来了惨重灾难。

据温州市调查,由于潮高浪大,冲毁海塘、海堤,海水倒灌,温州市区沿瓯江一带平地潮水深达 1.5至 2.5米;龙湾区的省扶贫开发区进水深达2至3米;温州机场候机厅潮水深达1.5米,因进水停航半月余;温州电厂机房进水停产。

瑞安、永嘉、乐清县(市)的沿海一带进潮水深达 1.5至 3.0米。

位于瓯江口的七都岛、江心屿、灵昆岛均被潮水淹没,岛上水深2至3米。

海水淹没最严重的岸段是瑞安至乐清沿海一带,淹没范围一般为沿海1.0公里的地带,淹没范围最大的瑞安飞云江北岸进水达7.0公里。

国家海洋局关于定期发布《中国海洋环境年报》的通报

国家海洋局关于定期发布《中国海洋环境年报》的通报

国家海洋局关于定期发布《中国海洋环境年报》的通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海洋局•【公布日期】1990.04.20•【文号】国海管字[1990]196号•【施行日期】1990.04.2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新闻出版正文国家海洋局关于定期发布《中国海洋环境年报》的通报(1990年4月20日国海管字(1990)196号)国务院、军队有关部门,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各海洋产业部门:随着我国沿海经济建设、海上生产作业及国防建设事业的发展,海洋环境状况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特别是海洋灾害问题日益为各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所关心与重视。

为顺应客观需要,开拓更为广泛的海洋公益服务领域,我局根据多年及当年的近海污染监测、近海标准断面监测、船舶测报、海洋浮标监测、沿海海洋台站观测,以及各类专项调查所获资料,结合海洋环境的研究、预报和警报等综合分析结果,于每年第一季度末发布上一年度的“中国海洋环境年报”,以便各部门及时了解、掌握这些情况,并对当年可能出现的异常与灾害及早作准备,以保障沿海及海上生产、开发活动的安全、海洋环境的保护、预防和减轻海洋灾害等工作的正常开展,并为海上执法管理提供依据。

在此基础上,还将编制内容更详细、信息量更大的三份专项公报或年报,即“中国海洋灾害公报”、“中国海平面公报”及“中国近海海域环境质量年报”。

这三份材料社会更为关心,定于每年五月份发布。

鉴于“年报”的使用范围较大,为不断改进并完善此项工作,望各部门及时将“年报”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改进建议反馈我局,同时还望各部门将自行开展的海洋环境研究、调查所获成果通报我局,以期使“年报”内容更充实、服务效果更好。

来函或材料请寄:天津市七十五号信箱国家海洋信息中心邮政编码:300171。

海洋灾害之首是什么

海洋灾害之首是什么

海洋灾害之首是什么
答案:风暴潮。

风暴潮位居我国海洋灾害之首。

风暴潮又可称风暴增水、风暴海啸、气象海啸或风潮,一般台风、温带气旋、寒潮大风、气压骤变等都可以引起风暴潮。

其具有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等特点,根据《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显示,风暴潮一直占据中国海洋灾害之首。

我国海洋灾害还有哪些?
1、赤潮
赤潮是指海洋浮游生物在一定条件下暴发性繁殖引起海水变色的有害的生态现象。

赤潮可破坏海洋环境,造成大量海洋生物和海水养殖生物死亡,危害甚大。

2、海啸
海啸是由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所激起的具有强大破坏力的巨浪。

海啸发生频率虽然相对较小,但一旦发生就会引起毁灭性的灾害。

3、海冰
海冰指海洋上一切的冰,包括咸水冰、河冰和冰山等。

在冰情严重的区域或异常严寒的冬季往往出现严重的冰封现象,使沿海港口和航道封冻,给沿海经济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

4、海浪
海浪是海面由风引起的波动现象,主要包括风浪和涌浪。

通常灾害性海浪的波高可达6米以上,对海上运输和施工、渔业捕捞、海上军事活动等带来很大灾害。

5、海岸侵蚀
海岸侵蚀是指在自然力的作用下,海洋泥沙支出大于输入,沉积物净损失的过程,即海水动力的冲击造成海岸线的后退和海滩的下蚀。

海岸侵蚀现象普遍存在,中国70%左右的砂质海岸线以及几乎所有开阔的淤泥质岸线均存在海岸侵蚀现象。

总的来说,海洋灾害包括有风暴潮、海啸、赤潮等,其中风暴潮位居海洋灾害之首,影响广、危害大,要做好正确的应对和预防。

(完整word版)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完整word版)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1996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来源:国家海洋局更新时间: 1996-11—26一、一九九六年海洋灾害概况(一)风暴潮灾害(二)海浪灾害(三)海冰灾害(四)赤潮灾害(五)溢油灾害二、一九九六年海洋灾害特点三、一九九七年海洋灾害预测四、对策与建议一、一九九六年海洋灾害概况1996年7至9月,我国沿海先后发生6次;台风风暴潮,其中3次给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四省和广西自治区造成严重风暴潮灾害,是历年来遭受风暴潮灾害较为严重,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一年.温带风暴潮发生次数增多,天津市部分低洼地区有少量上水.中国海及邻近洋区4米以上灾害性巨浪出现天数比常年偏少,但由巨浪适成的灾害比常年严重,其它恶性事故时有发生。

1995年11月至1996年3月,渤、黄海的冰情较常年偏轻。

沿海发现赤潮4起,船舶溢油事故3起,海上石油平台油污染事件7起。

(一)风暴潮灾害l.台风风暴潮灾害本年度7至9月期间,我国沿海先后发生了6次台风风暴潮过程,是近几年台风风暴潮发生次数较少的年份。

其中,8月1日发生在福建和浙江省、8月18日发生在海南省海口市以及9月9日发生在“两广”的风暴潮都造成了严重的灾害。

(1)闽、浙沿海发生严重风暴潮灾害福建、浙江两省沿海在今年8号台风风暴潮影响期间(7月31日~8月1日),共有12个验潮站出现100厘米以上的增水,有3个站增水在200厘米以上,梅花站最大增水225厘米,以上验潮站最高潮位均超过当地警戒水位,有7个验潮站(坎门、沙埕、三沙、平潭、崇武、厦门、东山)的最高潮位破历史最高记录(详见附表2),其中,平潭验潮站出现了千年一遇的特高潮位。

又恰逢这一带沿海区域的天文大潮期,造成福建、浙江两省沿海严重的风暴潮灾害,上海市和江苏省沿海地区也程度不同地受灾.福建省沿海7月27日还受到7号台风风暴潮的袭击,在短短6天(7月27日~8月1日)时间里连续两次遭受灾害性风暴潮袭击,造成福建省沿海严重的风暴潮灾害.据统计,全省有52个县(市)、448个乡镇受灾,908万人不同程度受灾,死亡55人,损坏房屋25万间,倒塌房屋5万间,损坏海堤65公里,渠道决口296公里,受淹农田687万亩,养殖损失20.0万亩,损坏船只1353艘,损坏桥涵259座,毁坏公路573.7公里,直接经济损失46亿元。

2006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2006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2006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来源:国家海洋局更新时间:2007-01-262006年,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了海洋灾害的监测预警工作,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有效开展了防灾减灾工作。

在对2006年海洋灾害情况调查、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国家海洋局编制了《2006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现予以发布。

国家海洋局局长:2007年1月北京目录·1. 概况·2.风暴潮灾害·3.海浪灾害·4. 海冰灾害·5. 赤潮灾害·6. 海啸灾害1.概况2006年,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了海洋灾害的监测预警工作,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有效开展了防灾减灾工作。

在对2006年海洋灾害情况调查、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国家海洋局编制了《2006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现予以发布。

1. 概况2006年为我国海洋灾害的重灾年,风暴潮、海浪、海冰、赤潮和海啸等灾害性海洋过程共发生179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18.45亿元,死亡(含失踪)492人(见表1)。

风暴潮灾害(含近岸台风浪)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217.11亿元,死亡(含失踪)327人,为2006年的主要海洋灾害;海浪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34亿元,死亡(含失踪)165人;海啸事件未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表1 2006年主要灾害性海洋过程损失统计自1989年以来,历年海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死亡(含失踪)人数统计见图1和图2。

图1 1989~2006年海洋灾害经济损失图2 1989~2006年海洋灾害死亡(含失踪)人数2.风暴潮灾害2006年我国沿海共发生9次台风风暴潮过程,其中4次造成灾害。

本年度台风风暴潮灾害的特点是:发生时间早(5月),灾害时间集中(7、8月),受灾地段主要集中在福建省和广东省沿海,灾害损失严重(见表2)。

2006年我国沿海共发生19次温带风暴潮过程,其中1次造成灾害。

表2 2006年风暴潮灾害(含近岸浪灾害)损失统计2.1台风风暴潮灾害“珍珠”(Chanchu)、“碧利斯”(Bilis)、“派比安”(Prapiroon)、“桑美”(Saomai)等4次台风风暴潮过程给福建、浙江、广东、广西沿海省(自治区)造成严重损失。

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引用格式

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引用格式

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引用格式正文: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是反映我国海洋灾害状况的重要参考资料。

在引用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时,需要按照一定的格式进行引用,下面整理了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引用格式如下:一、中文引用格式作者.文章标题[J].期刊名,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二、英文引用格式(作者.文章标题[J].期刊名,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以2020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为例,中文引用格式为:中国海洋灾害监测预警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灾害公报(2020)[M].北京:海洋出版社,2020.英文引用格式为:(China's Ocean Disaster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Technology Laboratory. China's Ocean Disaster Report(2020)[M]. Beijing: China Ocean Press, 2020.)根据中国海洋灾害公报,2020年我国海洋灾害频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台风灾害2020年我国出现了多个强台风和超强台风,其中台风“海高斯”和“黄蜂”分别造成了福建和广东地区的重大损失。

二、海啸灾害2020年我国海啸发生频率较低,但仍然有地区发生了海啸。

例如2020年1月14日,我国海南省文昌市发生的5.1级地震引发海啸。

三、海洋环境污染2020年我国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层出不穷,主要包括废物排放、石化污染、船舶漏油等。

四、海岸线侵蚀2020年我国多个地区海岸线受到侵蚀,深圳市西涌、宁波市东钱湖等地区的海岸线长度明显缩短。

总之,海洋灾害是我国养育的重要资源,但也是我国面临的一项严峻的挑战。

引用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加强对海洋灾害的观察和提早预警至关重要,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保护海洋资源和维护海洋生态的平衡。

2020年度《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2020年度《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重点推介(H:EAN WORLD为使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全面了解我国海洋灾 害及海平面变化的影响情况,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保障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部海 洋预警监测司组织编制了2020年《中国海洋灾害公 报》和《中国海平面公报》,并于近日发布。

《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显示:2020年,我国 海洋灾害以风暴潮和海浪灾害为主,海冰、赤潮、 绿潮等灾害也有不同程度发生。

各类海洋灾害共造 成直接经济损失8.32亿元,死亡(含失踪)6人。

与 近十年(2011-2020年)相比,2020年海洋灾害直 接经济损失和死亡(含失踪)人数均为最低值,分 别为平均值的9 %和12%。

2020年,我国沿海共发生风暴潮过程14次 (统计范围为达到蓝色及以上预轚级别的风暴潮 过程),7次造成灾害,直接经济损失8.10亿元。

我国近海共发生有效波高4.0米(含)以上的灾害性海浪过程36次,其中台风浪18次,冷空气浪和气旋浪18次。

2019/2020年冬季,我国渤海和黄海北部海域受海冰影响较常年 偏轻,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共发现赤潮31次,累计面积1748 平方千米。

其中,有毒赤潮2次,累计面积81平方千米。

2020 年4-7月,绿潮灾害继续影响我国黄海海域,但与近十年相比, 2020年浒苔绿潮具有消亡时间早,分布面积和覆盖面积小等特 点。

浒苔绿潮消亡时间提前至7月下旬;最大分布面积和最大覆盖 面积均为最低值。

全年我国未发生海啸灾害。

《中国海平面公报》显示: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波动 上升趋势。

1980-2020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3.4毫米/ 年,高于同时段全球平均水平。

2020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较常年 高73毫米,为1980年以来第三高。

过去+年(2011-2020年)中 国沿海海平面均处于近四+年来高位。

2020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区域特征明显,与常年相 比,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沿海海平面分别高86毫米、60毫 米、79毫米和68毫米。

我国主要的海洋灾害

我国主要的海洋灾害

我国主要的海洋灾害我国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海洋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在各类自然灾害的总损失中占10%。

因此,研究和预防海洋灾害对我国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海洋灾害的种类有:风暴潮灾、海浪灾害、海啸、赤潮、海洋环境污染、海上溢油、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异常海况变动、海平面上升等,对我国危害较大的海洋灾害有:一、风暴潮灾风暴潮是由于海上风暴和气压变化而引起的一种海洋灾害,发生的地带主要在近岸,它的表现形态,主要是海水异常升高,漫溢于陆地,冲垮建筑物,淹没农田和人畜等。

国外学者曾经作过统计,全世界风暴潮灾所造成的人员生命损失高于任何其他自然灾害。

我国自汉代开始就有关于风暴潮灾的记载,死亡人数少则几百多则几万乃至十几万。

1922年8月2日我国汕头地区遭受到一次严重的风暴袭击,首先是台风的袭击,呼啸的狂风震撼山岳,很粗的大树被连根拔起,许多房屋的屋顶被吹得不知去向,接着台风又把海潮卷了进来,加上倾盆的暴风雨,使平地水深达到3米多,沿海的一些低洼地带,水深甚至达到数十米,许多村庄都被卷入海涛之中,这个地区的澄海县由于海水入侵,变为一片水乡泽国,全部生命财产几乎化为乌有。

80年代以来,随着台风的北移趋势,影响沿海地区的风暴潮已波及江、浙、沪乃至鲁、冀等省区。

1997年第11号台风造成的风暴潮,导致260亿元的经济损失创下了历史之最;1998年我国沿海的灾害性风暴潮比1997年偏多,从6月份至10月份在南海沿岸和东海沿岸频繁发生,主要影响段为广东、广西、海南,其次为福建、浙江、江苏和上海沿岸。

二、海洋环境污染近些年来,人类的多种活动加剧了海洋环境的恶化,特别是近岸海域污染加重,造成海洋污染的原因是:船舶排放的废油,海上石油开采造成的漏油,船舶事故的溢油和陆上城市的工业废水、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等。

海洋环境污染是一种完全由人类活动造成的海洋灾害。

我国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也日益严重,特别是与城市毗连的海域,海湾入海河口处污染比较严重而且日益恶化。

国家海洋局发布_2009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_

国家海洋局发布_2009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_

5、赤潮灾害:2009年我国海域共发生赤潮68次, 累计发生面积14102平方公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为 0.65亿元,其中,渤海4次,累计面积5279平方公里;黄 海13次,累计面积1878平方公里;东海43次,累计面积 6554平方公里;南海8次,累计面积391平方公里。 6、黄海浒苔灾害:3月24日,江苏省吕泗以东海 域首先发现零星漂浮浒苔,7月初浒苔的分布面积达到 最大,约58000平方公里,实际覆盖面积约2100平方公 里,分别比2008年增加132%和223%,主要影响为山 东省南部近岸海域。进入8月份以后,黄海浒苔逐渐减 少,至8月下旬,山东近岸海域浒苔消失。此次黄海浒 苔灾害对渔业、水产养殖、海洋环境、景观和生态服务 功能产生严重影响,山东省直接经济损失为6.41亿元。 7、海岸侵蚀:2009年我国沙质海岸侵蚀严重的地 区主要在辽宁省的营口鲅鱼圈海岸和葫芦岛绥中海岸、 河北省秦皇岛海岸、山东省龙口至烟台海岸、福建省 闽江口以东海岸和莆田海岸、海南省文昌和南渡江口海 岸。淤泥质海岸侵蚀严重的地区主要在江苏省连云港至 射阳河口沿岸。 8、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与2008年监测结果相 比,海水入侵范围增大的地区主要有辽宁省锦州和葫芦 岛、河北省秦皇岛和唐山、山东省滨州、福建省长乐市 和漳浦县的部分区域;土壤盐渍化较严重的区域主要分 布于辽宁、河北、天津和山东的滨海平原地区。 9、咸潮入侵:2009年珠江三角洲和长江口均多次遭 遇咸潮入侵。10月份以来,珠江三角洲遭遇了4次严重的 咸潮袭击,珠海、中山、澳门供水受到较大影响。长江 口区域共发生12次咸潮入侵事件。上半年冬春季咸潮入 侵发生在1月至4月,共7次,平均持续5.2天;下半年秋冬 季咸潮入侵出现在10月至12月,共5次,平均持续5天。
7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海洋危害

海洋危害

风暴潮形成机制 台风风暴潮 温带风暴潮:
温带气旋是中高纬常见的天气系统,一年四季均可存在。一般在西风带上 形成,随西风气流自西向东移动,当温带气旋移至海洋时,由于下垫面光 滑,摩擦小,锋面气旋旋转运动可能加强,出现较强风暴潮。
初振阶段
主振阶段
余振阶段
灾害形成:如果风暴潮恰好与影响海区天文潮位高潮相重叠,就 会使水位暴涨,海水涌进内陆,造成巨大破坏
风暴潮
由于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 骤变导致海水异常升降,使受其影响 的海区的潮位大大地超过平常潮位的 现象,称为风暴潮。
台风风 暴潮 温带风 暴潮
• 由热带气旋所引起的风暴潮(或称热 带风暴风暴潮,北美称为飓风风暴潮, 在印度洋沿岸称为热带气旋风暴潮)
• 由温带气旋等温带天气系统所引起
的风暴潮
灾难性海浪
由强烈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台风、 飓风)、温带气旋和强冷空气大风等 引起的海浪,在海上常造成巨大灾害。 通常把这种海浪称为灾害性海浪。
台风浪
• 由沿海台风引起
寒潮大浪
• 由强冷空气大风引起
灾难性海浪形成机制
• 风浪是海水受到风力的作用而产生的波动,一般而言, 状态相同的风作用于海面时间越长,海域范围越大, 风浪就越强;当风浪达到充分成长状态时,便不再继 续增大。 • 一般来说,灾害性海浪是指海上波高达6米以上的海 浪,即国际波级表中“狂浪” 以上的海浪。通常,6 米以上波高的海浪对航行在海洋上的绝大多数船只已 构成威胁。 • 海啸通常由水下地震或火山爆发引起,并不是由大气 扰动引起,也属于灾难性海浪
预警系统及应急措施
预警系统 海洋监测 灾难预警 警报发布
• 近海水文要素监测:水深、水温、水 色、透明度、浪高、海平面高度等 • 近海气象要素监测:气温、气压、云、 风、湿度等

1989-2010年中国海洋灾害-江苏

1989-2010年中国海洋灾害-江苏

1989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无1990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北方海域遭受两次台风影响,局部出现高潮位:上海、江苏两地受北上的第5、15号台风影响,局部出现较大风暴潮增水,特别是第5号台风早在6月份就影响长江口以北,上海黄埔公园站和江苏省连云港站出现超过警戒水位的高潮位,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

受第15号台风影响,上海、江苏沿岸均出现1米以上较大增水,加上暴雨的作用,上海市区部分街道积水严重。

对重点开发区,加强防止海岸侵蚀的工作:随着风暴潮灾害的频繁发生,某些重点经济开发区海岸受到海水严重侵蚀,并有加剧的趋势,如:山东省羊角沟一带、江苏省北部、上海市、天津市塘沽等地区。

对这些地区的海岸防护工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应采取各种办法和手段对付这种侵蚀,逐步使防止海岸侵蚀的工作得到落实。

1991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一九九二年中国海洋灾害预测预计1992年海洋灾害将比1990年轻,与1991年持平或略偏重。

1992年台风风暴潮灾约3~4次。

影响严重岸段仍在广东、海南、广西,特别是粤东地区可能出现较大风暴潮灾,其次为福建、江浙、上海沿海。

1992年8、9月份江苏、上海、浙江、福建沿海的天文潮位较高,特别在大潮期,沿岸许多站的预报高潮位均接近或超过当地警戒水位,此时若受台风影响极易成灾。

1992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我国东部沿海发生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风暴潮灾害由天文大潮和第16号强热带风暴共同作用引起了92特大风暴潮,8月27日20时风暴中心位于22.0°N,125.5°E,距台湾省480公里,30日14时登陆台湾花莲,中心气压978百帕,近中心最大风速30米/秒,31日06时登陆福建长乐县(中心气压978百帕,最大风速25米/秒)。

该风暴从生成至登陆台湾、福建一直未达到台风强度,但是风暴的尺度特别大,6级以上大风影响范围南北纵跨近2000公里。

31日20时,风暴减弱为低气压后沿华东中部缓慢北上,9月1日14时其中心位于苏北,此时因受到高空位于我国东北到日本海的高压坝阻挡,使得黄海北部、渤海中南部出现8~9级,阵风10级的偏东大风。

海洋灾害公报

海洋灾害公报

海洋灾害公报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2013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2013年,各级政府进一步强化海洋防灾减灾工作,在海洋灾情总体偏重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对2013年海洋灾害情况调查、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国家海洋局编制了《2013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现予以发布。

2013年,各级政府进一步强化海洋防灾减灾工作,在海洋灾情总体偏重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对2013年海洋灾害情况调查、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国家海洋局编制了《2013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现予以发布。

一、概况2013年,我国海洋灾害以风暴潮、海浪、海冰和赤潮灾害为主,绿潮、海岸侵蚀、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咸潮入侵等灾害也均有不同程度发生。

各类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亿元,死亡(含失踪)121人。

与近10年(2004—2013年)海洋灾害平均状况相比,2013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于平均值,死亡(含失踪)人数低于平均值(见图1)。

在近5年(2009—2013年,下同)中,2013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列第一位,死亡(含失踪)人数列第二位。

2013年各类海洋灾害中,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是风暴潮灾害,占全部直接经济损失的94%;人员死亡(含失踪)全部由海浪灾害造成。

单次过程中,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是1319“天兔”台风风暴潮灾害,为亿元;造成死亡(含失踪)人数最多的是1321“蝴蝶”台风浪灾害,为63人。

2013年海洋灾害分灾种损失统计见表1。

2013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是广东省,因灾直接经济损失亿元;较严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是福建省和浙江省,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为亿元和亿元。

2013年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海洋灾害损失统计见表2和图2。

二、风暴潮灾害(一)总体灾情2013年,我国沿海共发生风暴潮过程26次,其中台风风暴潮过程14次,11次造成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亿元,温带风暴潮过程12次,3次造成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亿元,均未造成人员死亡(含失踪)。

2006年中国海洋环境公报发布

2006年中国海洋环境公报发布
风 暴 潮 和 海 浪 灾 害 损 失 严 重 。风 暴 潮
灾害 ( 含近 岸 台风 浪 )造成 直 接经济 损失 为 2 71 亿元 。死亡 、失踪3 7 。是2 0 年主 1 .1 2人 06
要海洋 灾害 。全年共发生2 次风暴潮 ,较上年 8
增 加8 。 次
海浪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 亿元 ,死 .4
类引发或 协 同引发 的赤潮仍维 持在 较高水 平 , 赤潮 多发 区主要集 中在渤 海湾 、长江 1 : 3外和浙 江中南部海域。海洋外来物种入侵 现象严 重。
年我 国海域 共发 现赤潮 9 次 ,较 上年 增加 1 3 1
次 。其 中渤海1 次 ,黄海2 ,东海6 次 ,南 1 次 3
维普资讯
《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
《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 2 0 年 ,我 国 0 6 2 0 年 为我 国海洋灾 害的重 灾年 ,共 发 06 生风 暴 潮 、海浪 、海 冰 、赤潮 和 海啸 等灾 害 性海洋过 程 1 9 ,与上年基 本持平 ;造成 直 次 7 接经济 损失2 84 亿元 ,较上年减少约 1 4 1 .5 亿 1
的潜 在的地 震海啸源地 ( 两次近海地 震海啸均 属 于该 区域 ),一旦发 生强烈地 震引发海啸 , 我 国沿海将会 受到严重影 响。
■ 中国海洋学会组织专家研讨
《 中国海平面公报 》
“ 海水西送”工程
据 《中 国 海 洋报 》报 道 ,1 2 月 4 日 , 中 国 海 洋 学 会 组 织 国 内海 洋 、生 态 、环 境 、水 利 、工 程 等 多 领 域 的 2 0 多 名院 士 、专家 ,共 同就将 渤 海水 引入 西部 缺水 地 区的设想 进行 了研讨 。 多数 与会 专家认 为 。工程 本身就 是

申论辩词范文

申论辩词范文

一、怎么写申论发言提纲你好,申论发言型问题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首先,仔细审题。

新闻发言往往要求考生以某类特定的身份进行阐述,比如主管部门负责人,先要明确答题的立场和基调。

其次,注重层次。

提纲型问答考察的是考生的逻辑条理性,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能力要体现你的层次和条理是否清晰。

再次,切勿空谈。

提纲的要求就是主题明确,提纲挈领,突出问题所在,剖析问题根源,提出解决方法,在规范陈述的基础上,直接明了地阐述。

最后,有关公考申论的复习可以参考中政申论在线辅导平台,获得更专业的申论学习辅导和资源。

希望回答能帮你解决问题!二、申论范文举例.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对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去年,我国沿海海平面比常年平均海平面升高了51毫米。

除渤海基本于往年持平外,南海、台湾海峡海平面上升幅度较大。

去年,尽管各级主管部门对围海造田、密集养殖、海洋排污进行了严格控制,但到目前为止,上述因素带来的海洋灾害仍然干扰着我国海洋经济。

国家海洋局有关管理部门认为;问题已经形成,靠短时间治理效果不会明显。

专家认为,在未来若干年内,海洋环境质量方面的原因还将继续影响我国海洋经济。

一周前,国家海洋局向外界发布去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中国海洋灾害公报》、《中国海平面公报》。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表明:2000年我国海洋环境总体质量状况与上年基本一致,全国近岸和近海海域水质劣于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区域的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以上,其中,劣于四类水质的严重污染区面积达2.9万平方公里。

大中城市附近和河口海域污染仍最严重。

陆源排污仍然是近岸、近海海域污染的主要因素,主要污染物质是无机氮、磷酸盐、油类,以及有机物和重金属。

调查结果表明,劣于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达20。

6万平方公里,其中,二、三、四类和劣于四类水质区面积分别为10.2万、5.4万、2.1万和2.9万平方公里。

上海、浙江、辽宁、天津、江苏的近海海域、辽东湾、渤围海造田、密集养殖、海洋排污进行了严格控制海湾西部海域、莱州湾南部海域以及珠江口海域是污染较重的海域。

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引用格式

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引用格式

任务名称: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引用格式引言中国是一个沿海国家,拥有广阔的海洋领土。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天然灾害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海洋灾害时有发生。

为了及时了解和掌握海洋灾害的情况,中国相关部门每年发布海洋灾害公报。

本文将介绍中国海洋灾害公报的引用格式,并探讨其重要性和应用。

中国海洋灾害公报的引用格式中国海洋灾害公报的引用格式如下所示:1.机构全称:中国海洋灾害监测与预警中心(China Marine Disaster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Center)2.年份:公报发布的年份,例如2022年3.报告标题:中国海洋灾害公报(China Marine Disaster Bulletin)4.引用页码:公报中被引用内容所在的页码一个实际的引用示例:中国海洋灾害监测与预警中心(2022)。

中国海洋灾害公报,(p. 15)。

中国海洋灾害公报的重要性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是全面了解中国海洋灾害情况的重要参考资料。

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灾害评估: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提供了详细的海洋灾害数据和统计信息,包括灾害类型、发生地点、受灾人口和经济损失等。

这些数据是进行灾害评估和风险管理的基础,有助于制定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2.预警监测:中国海洋灾害公报不仅总结了过去一年的灾害情况,还展望了未来可能发生的灾害趋势。

这对于提前做好风险防范和灾害监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学术研究:中国海洋灾害公报的数据和信息对于海洋灾害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分析公报中的数据,探讨灾害发生的原因和机制,以及灾害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4.国际合作:中国海洋灾害公报的发布也为国际间的灾害管理和合作提供了参考。

其他国家和地区可以根据中国的经验,制定适合自身的海洋灾害公报,并进行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流。

中国海洋灾害公报的应用中国海洋灾害公报的引用不仅可以用于学术论文的参考文献,还可以在以下场景中应用:1.政策制定:政府部门可以根据中国海洋灾害公报的数据和分析结果,制定和调整相关的海洋灾害防控政策,提高对海洋灾害的应对能力。

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三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第二课时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维护海洋权益作业含解析第二

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三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第二课时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维护海洋权益作业含解析第二

第二课时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维护海洋权益探究一拓展蓝色经济空间考向1我国的海洋国情我国管辖的海域自北向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我国海域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海洋灾害频繁B.海洋资源种类少C.海域普遍不结冰D.岛屿总面积较大答案A解析我国海洋灾害种类多,海洋灾害频繁,A项正确;海洋资源丰富,海洋资源种类多,B项错误;渤海和黄海北部海域冬季结冰,C项错误;岛屿总面积较小,D项错误。

2.关于我国海洋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海洋生态系统种类较多B.受污染的海域面积较大C.海洋生态破坏较严重D.海洋污染与陆上活动无关答案D解析海洋污染受陆上活动影响较大。

考向2海洋的开发和保护读江苏省海岸示意图,完成3~4题。

3.关于连云港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春季多大风天气,蒸发旺盛,有利于晒盐②实施海水淡化工程是解决当前用水紧张的主要途径③海洋空间利用的主要方式是港口建设和海洋运输④适宜大规模开发利用潮汐能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答案C解析连云港降水集中在夏季,春季多大风天气,蒸发旺盛,有利于晒盐,①正确;海水淡化工程需要强大的资金及技术支持,目前不是解决当前用水紧张的主要途径,②错误;海洋空间利用的主要方式是港口建设和海洋运输,③正确;连云港不适合大规模开发潮汐能,④错误.4.近年来,江苏海域实施“伏季休渔”制度,主要目的是()A.便于检修渔船,发展生态渔业B.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C.防治赤潮、咸潮等污染问题D.推动近海水产养殖事业的发展答案B解析我国实施“伏季休渔”制度,主要目的是给鱼类的繁殖提供时间,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故B项正确。

探究二维护海洋权益考向1海洋权益的组成读海洋空间的划分图,完成5~6题。

5.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C海域为甲国的()A.领海B.毗连区C.专属经济区D.大陆架答案B解析读图可知,C海域为领海基线以外12~24海里的区域,为毗连区。

2014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和海平面公报发布

2014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和海平面公报发布

2014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和海平面公报发布2015年02月28日国家海洋局发布《2014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和《2014年中国海平面公报》公报显示:2014年,我国海洋灾害以风暴潮、海浪、海冰和赤潮灾害为主,绿潮、海岸侵蚀、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咸潮入侵等灾害也均有不同程度发生。

各类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6.14亿元,死亡(含失踪)24人。

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

1980年至2014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3.0毫米/年,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2015年2月28日,国家海洋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2014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和《2014年中国海平面公报》。

此次公布的《2014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对2014年海洋灾害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2014年,我国海洋灾害以风暴潮、海浪、海冰和赤潮灾害为主,绿潮、海岸侵蚀、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咸潮入侵等灾害也均有不同程度发生。

各类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6.14亿元,死亡(含失踪)24人。

与近10年(2005—2014年)海洋灾害平均状况相比,2014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和死亡(含失踪)人数均低于平均值。

1、风暴潮灾害2014年,我国沿海共发生风暴潮过程9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5.78亿元。

其中台风风暴潮过程5次,全部造成灾害,直接经济损失134.69亿元,死亡(含失踪)6人;温带风暴潮过程4次,2次造成灾害,直接经济损失1.09亿元,未造成人员死亡(含失踪)。

2014年,风暴潮总体灾情偏重,直接经济损失为前5年(2009—2013年,下同)平均值的1.41倍。

其中,1409“威马逊”台风风暴潮和1415“海鸥”台风风暴潮重创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区),为几十年来所罕见,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3.55亿元,死亡(含失踪)6人。

2、海浪灾害2014年,我国近海共出现有效波高4米以上的灾害性海浪过程35次,其中台风浪11次,冷空气浪和气旋浪24次。

中国海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死亡人数及主要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分布情况分析

中国海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死亡人数及主要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分布情况分析

中国海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死亡人数及主要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分布情况分析1、概况2019年,我国海洋灾害以风暴潮、海浪和赤潮等灾害为主,海冰、绿潮等灾害也有不同程度发生。

各类海洋灾害给我国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和海洋生态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7.03亿元,死亡(含失踪)22人。

其中,风暴潮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6.38亿元;海浪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0.34亿元,死亡(含失踪)22人;赤潮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0.31亿元。

与近十年(2010年—2019年,下同)平均状况相比,2019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于平均值,死亡(含失踪)人数低于平均值。

《2020-2026年中国海浪灾害防治产业运营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各类海洋灾害中,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是风暴潮灾害,占总直接经济损失的99%;人员死亡(含失踪)全部由海浪灾害造成。

单次海洋灾害过程中,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是1909“利奇马”台风风暴潮灾害,直接经济损失102.88亿元。

2019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是浙江省,直接经济损失87.35亿元;其次是山东省,直接经济损失21.63亿元。

2、风暴潮灾害(一)总体灾情2019年,我国沿海共发生风暴潮过程11次*,直接经济损失116.38亿元,为近十年平均值(86.59亿元)的1.34倍。

其中,台风风暴潮过程9次,5次造成灾害,直接经济损失116.38亿元,未造成人员死亡(含失踪);温带风暴潮过程2次,未造成灾害。

2019年,风暴潮灾害最严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是浙江省,直接经济损失87.26亿元,占风暴潮灾害总直接经济损失的75%。

3、海浪灾害(一)总体灾情2019年,我国近海共发生有效波高4.0米(含)以上的灾害性海浪过程39次,其中台风浪15次,冷空气浪和气旋浪24次。

因灾直接经济损失0.34亿元,死亡(含失踪)22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2013年,各级政府进一步强化海洋防灾减灾工作,在海洋灾情总体偏重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对2013年海洋灾害情况调查、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国家海洋局编制了《2013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现予以发布。

2013年,各级政府进一步强化海洋防灾减灾工作,在海洋灾情总体偏重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对2013年海洋灾害情况调查、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国家海洋局编制了《2013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现予以发布。

一、概况2013年,我国海洋灾害以风暴潮、海浪、海冰和赤潮灾害为主,绿潮、海岸侵蚀、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咸潮入侵等灾害也均有不同程度发生。

各类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3.48亿元,死亡(含失踪)121人。

与近10年(2004—2013年)海洋灾害平均状况相比,2013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于平均值,死亡(含失踪)人数低于平均值(见图1)。

在近5年(2009—2013年,下同)中,2013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列第一位,死亡(含失踪)人数列第二位。

2013年各类海洋灾害中,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是风暴潮灾害,占全部直接经济损失的94%;人员死亡(含失踪)全部由海浪灾害造成。

单次过程中,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是1319“天兔”台风风暴潮灾害,为64.93亿元;造成死亡(含失踪)人数最多的是1321“蝴蝶”台风浪灾害,为63人。

2013年海洋灾害分灾种损失统计见表1。

2013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是广东省,因灾直接经济损失74.41亿元;较严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是福建省和浙江省,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为45.08亿元和28.23亿元。

2013年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海洋灾害损失统计见表2和图2。

二、风暴潮灾害(一)总体灾情2013年,我国沿海共发生风暴潮过程26次,其中台风风暴潮过程14次,11次造成灾害,直接经济损失152.45亿元,温带风暴潮过程12次,3次造成灾害,直接经济损失1.51亿元,均未造成人员死亡(含失踪)。

2013年,发生3次达到红色预警级别的台风风暴潮过程,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同期最多,受其影响,风暴潮总体灾情偏重,直接经济损失为近5年平均值(95.96亿元)的1.60倍。

其中,广东省、福建省和浙江省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为74.20亿元、45.06亿元和28.17亿元,占风暴潮灾害全部直接经济损失的96%。

另外,9月下旬以后的灾害过程影响明显偏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占台风风暴潮全年直接经济损失的67%。

2013年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风暴潮灾害损失统计见表3。

(二)主要风暴潮灾害过程1. 1319“天兔”台风风暴潮9月22日19时40分前后,台风“天兔”在广东省汕尾市附近沿海登陆,受风暴潮和近岸浪的共同影响,福建和广东两省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合计64.93亿元。

沿海最大风暴增水201厘M,发生在广东省海门站。

增水超过100厘M的还有福建省东山站(103厘M)和厦门站(102厘M),广东省遮浪站(163厘M)、汕头站(160厘M)、汕尾站(150厘M)、惠州站(137厘M)和南澳站(125厘M)。

福建省东山站最高潮位超过当地红色警戒潮位14厘M。

广东省汕尾站和盐田站最高潮位分别超过当地警戒潮位39厘M和10厘M。

“天兔”台风风暴潮过程部分站位最大风暴增水见图3。

福建省受灾人口9.29万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14.46万人,水产养殖受灾面积3.03千公顷,毁坏渔船40艘,损坏渔船264艘,损毁码头1.26千M,损毁防波堤7.36千M,损毁海堤、护岸4.86千M,淹没农田0.50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6.36亿元。

广东省受灾人口579.32万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26.52万人,倒塌房屋785间,损坏房屋2 925间,水产养殖受灾面积23.64千公顷,毁坏渔船188艘,损坏渔船4 636艘,损毁码头0.28千M,损毁防波堤15.05千M,损毁海堤、护岸53.55千M,淹没农田10.56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8.57亿元。

2. 1323“菲特”台风风暴潮10月7日01时15分前后,台风“菲特”在福建省福鼎市沙埕镇沿海登陆,受风暴潮和近岸浪的共同影响,浙江和福建两省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合计34.92亿元。

沿海最大风暴增水375厘M,发生在浙江省鳌江站。

增水超过100厘M的还有浙江省坎门站(167厘M)、澉浦站(166厘M)、洞头站(121厘M)和健跳站(107厘M),福建省琯头站(142厘M)和沙埕站(133厘M)。

(风暴增水即“风暴潮”、也称“气象海啸”。

是一种由热带气旋(例如台风、飓风等)、温带气旋或冷锋强烈天气系统的强风作用和气压骤变所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

是一种海洋灾害.主要分热带风暴引起的风暴增水和温带气旋引起的风暴增水两类。

另外,于春秋过渡季节时在北方冷高压配合南方低压槽的天气形势影响下发生在中国北部海区的风暴增水属于特殊类型的风暴增水。

前一种风暴增水在其历经的沿海地区均可发生,常伴有急剧的水位变化,破坏力强,多见于夏秋季节。

其余两类风暴增水在中纬度沿海各地均可见到,多发生在春秋季节,并以潮位变化稳定和持续为其特点。

中国是世界上多风暴增水灾害的国家和地区之一,据记载最大风暴增水高度超过4.5M,居世界前位。

风暴增水是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灾害。

如果风暴增水正与天文潮高潮相叠,使水位超过“警戒线”,就会导致水位暴涨,海水冲垮堤岸,造成工业、农业、渔业、交通运输、港口建筑和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

)浙江省鳌江站、坎门站、澉浦站、镇海站、洞头站和健跳站6个潮(水)位站的最高潮位超过当地警戒潮位,其中,鳌江站超过当地警戒潮位148厘M。

福建省三沙站和平潭站的最高潮位超过当地橙色警戒潮位,崇武站、厦门站和东山站的最高潮位超过当地黄色警戒潮位,其中,三沙站超过当地橙色警戒潮位10厘M。

“菲特”台风风暴潮过程部分站位最大风暴增水见图6。

浙江省受灾人口666.06万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99.97万人,损坏房屋38间,水产养殖受灾面积32.56千公顷,毁坏渔船811艘,损坏渔船572艘,损毁码头3.06千M,损毁防波堤4.01千M,损毁海堤、护岸5.87千M,直接经济损失23.38亿元。

福建省受灾人口17.62万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13.63万人,倒塌房屋116间,损坏房屋351间,水产养殖受灾面积13.87千公顷,毁坏渔船406艘,损坏渔船1 820艘,损毁码头3.31千M,损毁防波提9.29千M,损毁海堤、护岸9.88千M,直接经济损失11.54亿元。

3.“130526”温带风暴潮5月26—28日,受黄海气旋的影响,渤海和黄海沿海出现了一次较强的温带风暴潮过程,山东省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44亿元。

沿海最大风暴增水138厘M,发生在山东省潍坊站。

辽宁省东港站、小长山站、老虎滩站、鲅鱼圈站、葫芦岛站和芷锚湾站,河北省秦皇岛站,山东省潍坊站、蓬莱站、石岛站和日照站11个潮(水)位站的最高潮位超过当地警戒潮位,其中,鲅鱼圈站超过当地警戒潮位29厘M。

“130526”温带风暴潮过程部分站位最大风暴增水见图9。

山东省倒塌房屋5间,损坏房屋406间,水产养殖受灾面积7.24千公顷,毁坏渔船64艘,损坏渔船45艘,损毁码头4.00千M,损毁防波提1.58千M,损毁海堤、护岸5.23千M,直接经济损失1.44亿元。

三、海浪灾害(一)总体灾情2013年,我国近海共出现43次有效波高4M以上的灾害性海浪过程,其中台风浪20次,冷空气浪和气旋浪23次。

因灾直接经济损失6.30亿元,死亡(含失踪)121人。

2013年,海浪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偏重,为近5年平均值(5.49亿元)的1.15倍;死亡(含失踪)人数为近5年平均值(84人)的1.44倍。

海浪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最重的是海南省,为5.89亿元,占海浪灾害全部直接经济损失的93%。

2013年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浪灾害损失统计见表5。

(二)主要海浪灾害过程1. 1321“蝴蝶”台风浪9月28—30日,受今年第21号强台风“蝴蝶”影响,中沙群岛、西沙群岛、海南岛以南海域出现了6~9M 的狂浪到狂涛,受其影响,广东、海南两省4艘渔船沉没,死亡(含失踪)63人,直接经济损失合计0.66亿元。

2.1330“海燕”台风浪11月9—11日,受今年第30号超强台风“海燕”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我国南海海域出现了6~9M的狂浪到狂涛,受其影响,海南省毁坏渔船152艘,损坏渔船326艘,死亡(含失踪)2人,直接经济损失4.60亿元。

3. 131124冷空气浪11月24—25日,受冷空气影响,浙江外海出现了3~4M的大浪到巨浪,受其影响,浙江省3艘渔船沉没,死亡(含失踪)14人,直接经济损失0.05亿元。

(波高是指相邻的波峰和波谷间的垂直距离。

通常以H表示。

波高的表示法很多,通常使用几种有代表性的波高,如平均波高、均方根波高、最大波高、有效波高等等。

使用何种波高,决定于使用的目的,利用波高的分布函数,可求出各种波高间的关系,能够对各种波高进行换算。

平均波高为所有波高的平均状态,并且用它作为各种波高换算的媒介,理论工作及某些海洋水文台站工作中使用这种波高;由于波浪的能量比例于波高的平方,故均方根波高能反映出海浪能量的平均状态,在某些理论工作中应用这种波高;最大波高有时指观测中出现的最大的一个波高,有时指推算出的在某种条件下出现的最大的波高,有时又规定其它种波高的若干倍为最大波高,通常以Hmax 表示;如将观测的波高按大小顺序排列,并把最高的一部分波的波高计算出平均值,称部分大波的平均波高,例如对最高的1/10、1/3的波,其平均波高分别以符号H1/10、H1/3表示,如观测了100个波,它们分别代表最高的10、33个波的平均波高。

习惯上将H1/3称为有效波高,具备这种波高的波称为有效波。

)四、海冰灾害(一)总体灾情2012/13年冬季,渤海和黄海北部海域受海冰灾害影响,直接经济损失3.22亿元,是2011/12年的2.08倍,主要为水产养殖损失。

2012/13年冬季海冰灾害损失统计见表7。

(二)冰情特征2012/13年冬季,渤海和黄海北部的冰情等级为常年略偏重(3.5级),最大浮冰范围出现在2013年2月8日,覆盖面积 34 824平方千M。

辽东湾最大浮冰范围出现在2月8日,浮冰离岸最大距离89海里,覆盖面积23 041平方千M;渤海湾最大浮冰范围出现在1月10日,浮冰离岸最大距离22海里,覆盖面积6 490平方千M;莱州湾最大浮冰范围出现在1月10日,浮冰离岸最大距离28海里,覆盖面积4 102平方千M;黄海北部最大浮冰范围出现在1月29日,浮冰离岸最大距离24海里,覆盖面积6 821平方千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