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褶皱与褶曲
褶皱知识点总结

褶皱知识点总结一、褶皱的分类根据形成机制和特征,褶皱可以分为地质褶皱、生物褶皱和材料褶皱。
1.地质褶皱地质褶皱是指地球表面岩石层发生弯曲、折叠而形成的褶皱结构。
地质褶皱是构造地质学中的重要研究对象,主要用于解释地球内部构造、地壳演化和地震等地质现象。
根据形成机制和特征,地质褶皱可以分为对称褶皱、不对称褶皱、褶皱断裂等不同类型。
2.生物褶皱生物褶皱是指生物体表面或内部出现的皱纹、褶曲等形态结构。
生物褶皱在生物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如脑的皱褶结构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动植物皮肤的褶皱结构与功能等。
生物褶皱根据形态和功能可以分为脑褶皱、脊椎动物皮肤褶皱、植物叶片褶皱等不同类型。
3.材料褶皱材料褶皱是指材料表面或内部发生的皱纹、褶曲等形变结构。
在材料科学和工程应用中,材料褶皱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在纳米材料、聚合物材料、金属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材料褶皱根据形成机制和特征可以分为机械褶皱、热致褶皱、光致褶皱等不同类型。
二、褶皱的形成机制褶皱的形成机制是由于材料受到外部力或内部变形引起的局部压缩或拉伸而产生的。
根据不同的形成机制,褶皱可以分为压缩褶皱、拉伸褶皱和组合褶皱。
1.压缩褶皱压缩褶皱是指材料受到外部压缩力作用而形成的皱褶结构。
在地质学中,岩石层因地壳运动、构造变形等引起的挤压力而形成压缩褶皱;在材料科学中,纳米材料受到外部压缩力作用而发生压缩褶皱。
2.拉伸褶皱拉伸褶皱是指材料受到外部拉伸力作用而形成的皱褶结构。
在地质学中,地震作用、岩石层拉伸等引起的拉伸力而形成拉伸褶皱;在材料科学中,聚合物材料受到外部拉伸力作用而发生拉伸褶皱。
3.组合褶皱组合褶皱是指材料同时受到压缩和拉伸力作用而形成的复合褶皱结构。
在地质学中,地壳运动引起的复杂应力状态而形成组合褶皱;在材料科学中,复合材料受到复合应力作用而发生组合褶皱。
三、褶皱的应用领域褶皱作为一种常见的形变结构,在自然界和工程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主要包括地质学、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
地质学第九章第三节 褶皱构造

背斜在地面及地质图上的出露特征:由中心向两侧, 岩层由老依次对称变新.
一、褶皱的概念
4、向斜的概念及特点:
岩层向下弯曲,核部地层较新,两侧依次对称出 现较老地层;
向斜在地面及地质图上的出露特征:由中心向两 侧,岩层由新依次对称变老.
二、褶皱要素
绘制褶皱地区剖面图
一、读图及确定剖面位置
二、用铅笔在地质图中,标记剖面线切到的背斜(用 “^”)和向斜(用“ V”)的位置
三、按比例建立纵横坐标:
纵坐标起点应比区域最低点的投影点低两个厘米、
比最高点的投影点高两个厘米
四、绘制剖面地形起伏线
五、绘地质界线
先画不整合界线以上的地质界线,再画其下的地质
(一)横剖面上褶皱形态描述 3、根据褶曲曲面弯曲形态:
圆弧褶皱、尖棱褶皱、箱状褶皱、扇状褶皱、挠曲、构造阶 地
构造阶地
三、褶皱形态描述(褶皱形态类型)
(二)根据枢纽产状
水平褶皱:枢纽近于水平(枢纽倾伏角小于10°),两翼岩层 走向基本平行。 倾伏褶皱:枢纽倾伏,两翼走向不平行,同一高程的走向线向 枢纽倾伏方向汇合。 倾竖褶皱:枢纽近于直立,两翼岩层也近于直立。
复背斜和复向斜、隔挡式褶皱和隔槽式褶皱
七、如何在不同面上认识褶皱及其形态特征(绘制背 向斜的剖面图、地表出露图)
八、如何确定褶皱形成时代?
读褶皱地区地质图及绘制褶皱地区剖面图
读褶皱地区地质图
一、读图式及规格
二、读出地层层序
从地质图的图例或相应的柱状图中了解图区出露地层及层序、地层接触 关系;
从地质图中认识各个地层在地质图中的分布及延伸方向;
四、同沉积褶皱与底辟构造的概念 五、同沉积褶皱特点?
第四章 地质构造

基本概念
地表形态特征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 地壳各部分质点运动的综合表现。这种由地球 内部动力作用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与变位的运 动,称地壳运动。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产物。由于地壳 的长期运动,造成岩层的产状和岩层的弯曲、 断开或产生位移的变化,称为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在一定范围内的基本表现形式有 单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三种类型。
(三)褶曲的平面形态分类
在水平面上,根据褶曲延伸长度及同一岩 层界限的长宽比分为三类: 1. 线形褶曲:长度和宽度之比大于10:1 2. 短轴褶曲:延伸不远即倾伏消失,长 宽比为10:1至3:1之间。 3. 近等轴褶曲:长宽比小于3:1,其枢纽、 轴面、轴迹无定向,平面呈近圆形,近等轴 背斜又叫穹窿,近等轴向斜又叫构造盆地。 图见书P84页.
褶曲要素
不对称背斜
翼部
转折端
翼部
160°∠25°
345°∠65°
核部
轴面
褶皱构造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在由全型褶曲构成的褶皱山区,岩层强烈破碎,顺向坡岩体 极易沿层面或节理面产生滑动,发生顺层滑坡,破坏了周围 的村庄、道路,阻断河流。 在背斜、向斜的脊部,张性节理发育,加速了风化作用的进 行,造成岩体强度的降低,并最终发育成背斜谷、向斜谷或 背斜、向斜式冲沟,对公路、铁路建设造成很大困难。 背、向斜的核部往往构造应力很大,在工程中一旦遇到,应 加强应力和变形测试,减少构造应力对工程的危害。 采矿巷道及地下隧道宜布置在背斜的核部,而尽量避免布置 在向斜的轴部。因为布置在背斜的核部的巷道或其它地下洞 室能有效利用顶板岩体的自然成拱作用,增加洞室的稳定性。 而布置在向斜的核部的巷道或其它地下洞室,一旦两帮岩石 下滑,造成顶部岩石冒落事故,洞室顶部将很难进行进一步 维护。
地质学基础-第七章 褶皱构造

2、褶曲:褶皱构造中的单个弯曲。
背斜与向斜构造示意图
•地形 背斜山、向斜谷与地形倒置
第十一章 地壳变形与海陆变迁 三 褶皱构造
3、褶曲的基本形态:
背斜:岩层向上弯曲;核部层位老,两翼层位新;对同一
层面,中心数值高,四周数值低。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核部层位新,两翼层位老;对同一
弯滑作用、
弯流作用
纵弯褶皱的弯滑作用 a-变形前;b-变形后
又分为弯滑褶皱作用和弯流褶皱作用。 (1)弯滑褶皱作用
一系列岩层通过层间滑动而弯曲成为褶皱的过程。
中和面
单层弯滑褶皱作用中的应变分布型式
2、横弯褶皱作用——与岩层面相垂直的外力作用
横弯褶皱作用引起的弯流作用
注意层间小褶皱轴面产状正好与纵弯作用引起的层间小褶皱产状相反
形似树枝分叉、一端 收敛、一端撒开。
当延伸方向分成多枝、 形为帚状时称为帚状 组合。
由旋扭运动形成。
帚状褶皱:一系列相间排列的背斜和向斜,向一端收敛,
向另—端撒开,形如扫帚。由区域水平旋扭应力场所形成。
弧形褶皱:
排列成弯弧,不均匀的 水平挤压运动所造成。
四、褶皱的形成机制
1、纵弯褶皱作用——顺层或水平方向的挤压力。
圆弧褶皱: 尖棱褶皱: 箱状(屉状)褶皱: 扇状褶皱: 挠曲:
(二)地面(平面)上的褶皱形态
根据褶皱某一岩层在地面(平面)上出露的纵向长度和横向 宽度之比,分为:
线状褶皱:长宽比——>10∶1 长轴褶皱:长宽比——5∶1~10∶1 短轴褶皱:长宽比——3∶1~5∶1(A、B) 穹隆构造:长宽比近于1∶1的背斜构造(C) 构造盆地:长宽比近于1∶1的向斜构造(D)
褶皱构造

三,褶曲的形态分类
(三)褶曲的平面形态
上述短背 斜,短向斜, 穹窿,构造盆 地等,常常独 立存在.其中 短背斜,穹窿, 盐丘等是最理 想的储油构造 储油构造.
图 4-33 褶曲的平面形态 左为短轴背斜;右为穹隆构造;中下为短向斜; 右上为构造盆地;a~g 岩层从老到新
褶皱构造
一,褶皱的概念 二,褶曲要素 三,褶曲的形态分类 (一)褶曲横剖面形态 (二)褶曲的纵剖面形态 (三)褶曲的平面形态 四,褶曲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一)水平褶曲 (二)倾伏褶曲 五,褶皱的组合类型 (一)从横剖面看褶皱的 组合类型 (二)从平面上看褶皱的 组合类型 六,如何在野外认识褶 皱构造 七,研究褶皱构造的意义
褶皱构造
一,褶皱的概念 二,褶曲要素 三,褶曲的形态分类 (一)褶曲横剖面形态 (二)褶曲的纵剖面形态 (三)褶曲的平面形态 四,褶曲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一)水平褶曲 (二)倾伏褶曲 五,褶皱的组合类型 (一)从横剖面看褶皱的 组合类型 (二)从平面上看褶皱的 组合类型 六,如何在野外认识褶 皱构造 七,研究褶皱构造的意义
三,褶曲的形态分类 (二)褶曲的纵剖面形态
2.根据轴面产状和枢纽产状综合分类 把上述二者(轴面产状和枢纽产状)结合起来 进行分类,则可获得褶曲在三维空间的形态 褶曲在三维空间的形态.据此, 可把褶曲分为7种主要类型:
(1)直立水平褶曲 直立水平褶曲:轴面近于直立(倾角80~90), 而枢纽近于水平(倾伏角0~10). (2)直立倾伏褶曲 直立倾伏褶曲:轴面近于直立,而枢纽倾斜(倾 伏角10~80). (3)倾竖褶曲 倾竖褶曲:轴面和枢纽均近于直立(80~90). 倾斜水平褶曲:轴面倾斜(10~80),而枢纽 (4)倾斜水平褶曲 近于水平(0~10).
褶皱的释义

褶皱的释义
褶皱是一个汉语词汇,可以指代不同的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1.在纸、布或其他材料上的皱褶:褶皱可以是由于折叠、挤压或摺叠而形成的线条或卷曲部分。
例如,衣物上的褶皱、纸张上的褶皱等。
2.在物体表面的皱纹或折叠:物体表面的褶皱可以是由于某种原因而形成的不规则凹凸或卷曲,比如皮肤的褶皱、水面的褶皱等。
3.在地质学中的褶皱:地球表面的地层由于地壳运动而形成的褶皱也被称为褶皱。
这在地质学中是指地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褶曲现象。
4.在数学中的褶皱:在数学的拓扑学中,褶皱是指在一个流形或拓扑空间上的某种局部收缩映射,与动力系统和混沌理论有关。
5.在衣服设计或装饰中的褶皱:时装设计中,设计师可能会在服装上加入褶皱,以增加装饰性或改变服装的质感和形状。
总的来说,褶皱是一个多义词,其具体含义取决于上下文。
这个词汇在日常用语中可以用来形容物体表面的皱褶,也可以在学科领域中具有更专业的含义。
地质学-名词解释

地质学名词解释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
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2、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3、克拉克值:国际上把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
4、变质作用:由内力地质作用致使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称变质作用。
变质岩:由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5、矿物: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1、自然产物2、固定和均一的化学成分3、一般不孤立存在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道德经》)矿物的四种形成方式:凝华(硫磺)、结晶(石英)、凝固(蛋白石)、重结晶(石棉)结晶习性:一向延伸、二向延伸、三向延伸类质同像:在结晶格架中,性质相近的离子可以互相顶替的现象。
如:(Mg, Fe)2[SiO4]同质多象: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可以形成2种或2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
矿物的物理性质:光学性质{颜色(自色、他色、假色)、条痕、光泽、透明度(界限0.03毫米)}、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韧性……)、其它性质(比重、磁性、电性、发光性……)硬度:是指矿物抵抗外力刻划、压入、研磨的能力摩氏硬度计: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滑石方萤磷; 长英黄刚金。
指甲为 2 — 2 . 5,小刀约 5 — 5 . 5七种主要造岩矿物(属于广义硅酸盐矿物):石英、钾长石、斜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矿物的分类:自然元素矿物、硫化物类矿物、氧化物及氢氧化物类矿物、含氧盐类矿物(自己看书p55)岩浆: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
简叙各褶曲要素。

简叙各褶曲要素。
褶曲是地壳运动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是指岩石和地层被压缩、弯曲和变形的过程。
褶曲的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叠加斜率:褶曲地层在水平方向上的总厚度与垂直方向上的长度的比值,用来描述地层的叠加程度。
2. 枕状褶皱:呈弧形的褶皱,岩层在褶皱轴线两侧向上升和向下降。
3. 构造褶皱:岩层沿着轴线对称折叠,最常见的是对称的弯曲,形成了称为褶皱肢的两个部分。
4. 褶皱轴线:褶皱的主要轴线,是指褶皱曲线的中间轴线。
5. 褶皱肢:构成褶皱的两个折叠部分,通常被称为臀部和背部。
6. 褶皱间距:指相邻褶皱轴线间的水平间隔。
褶曲现象的产生通常是因为地壳内产生了大力学应力,如板块的挤压、重力的作用、地震或地壳的冷却等。
这些要素的结合形成了各种形态和规模不同的褶曲构造,对于地质学研究和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章 褶皱、褶曲

2、节理的力学性质分类
:。
(一)节理的分类
⑤ 张节理往往呈开启张口状态, 可被岩脉、矿脉充填。
⑥张节理的尾端变化和连接形式: 多为不规则形态, 另有树枝状、多级分叉、杏仁状结
N65°W/25°SW
即岩层走向为北偏西65°, 倾角为25°, 岩层向南西倾斜
2、符号表示方法:
在地质图上, 岩层产状要素是用符号来表示的。
第三节 断裂构造
岩层受力后发生变形,当作用力达到或超过岩层的强度极限时,岩层的连续完整性受到破坏,在岩层的一定部位和一定方向上产生断裂。
一 节理
2. 向斜: 岩层变形向下弯曲, 其核心部位的岩层时代较新, 两侧岩层时代依次变老。
第二节 褶皱构造
:。
一、褶曲的基本形态
背斜和向斜在平面和剖面上的表现特征
第二节 褶皱构造
:。
褶皱的形态各种各样, 可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来观察和描述, 构造地质学中多采用褶皱剖面和平面的形态描述。
(一)横剖面上褶皱形态的描述:
(1)叠冲(瓦)式逆掩断层
由若干条产状基本一致的逆掩断层组成,各条断层的上盘依次向同一方向向上逆冲,平面上构成叠瓦式(状)。
逆断层组合型式
叠瓦状构造常常表现为前(上)陡后(下)缓,各条断层向下常汇集成一条主断层。
(2)对冲式逆掩断层
由两条倾向相背倾斜、相对逆冲的逆掩断层组成,两条断层有一共同的下(降)盘。小型的对冲式断层常与背斜伴生;而大型对冲式断层常控制断陷(前陆)盆地边界。
1. 正断层
2. 逆断层
3. 平移断层
普通地质学复习题(3)

《普通地质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褶皱——岩石受力后发生的连续弯曲称之。
2、断层和节理——岩石破裂,并且沿破裂面两侧的岩块有明显相对滑动者称为断层;没有明显位移的称为节理3、板块构造——刚性的岩石圈分裂成为许多巨大的块体—板块,它们驮在软流圈上作大规模水平运动,致使相邻板块相互作用,板块的边缘成为地壳活动性强烈的地带。
4、地体——又称构造地层地体。
它是由统一而连贯的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地质实体,相邻地体在成因上与演化上均无内在联系并恒以断层为界。
二、填空1、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
2、岩石变形和变位的产物称为地质构造;最基本的构造类型有褶皱和变形。
3、岩石受力后发生连续弯曲我们称为褶皱,单个弯曲称为褶曲。
4、褶曲的基本类型是当原始水平岩层受力后向上凸曲者称为背斜,向下凹曲者称为向斜。
5、褶曲存在的标志是在沿倾向方向上相同年代的岩层作对称式重复出现;就背斜而言,核部岩层较两侧岩层为老;就向斜而言,核部岩层较两侧岩层为新,据此可以区分出背斜与向斜。
6、岩石破裂,分隔两个岩块并使其发生相对滑动的面称为断层面;被其断开的两部分岩块各为一盘,其上的盘称为上盘,其下的盘称为下盘;7、大陆漂移说是1915年由德国魏格纳(Wegener)正式提出来的,他从地质上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后发现,相邻大陆在地质上有许多相似性和可拼合性,特别是古冰川活动遗迹的分布,对南半球各大陆曾发生分裂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英国学者霍尔姆斯(Holmes)认为,大陆漂移可以用地幔热对流来解释;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展了广泛的海底地质调查和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并在大量事实的推动下,美国地震地质学家迪茨(Dietz)于1961年正式提出了“海底扩张”的概念。
8、板块的边界是构造活动强烈的地带,如洋脊扩张带(大洋中脊)、消减作用带(俯冲带或毕鸟夫带)和转换断层都是这种构造活动强烈的地带,它们是板块划分的依据。
9、根据板块划分的依据,将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它们是南、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澳大利亚—印度板块、南极洲板块。
煤矿地质——褶皱构造

第二节褶皱构造一、褶皱的基本概念(一)褶皱的定义岩层或岩体在地应力长期作用下形成的波状弯曲称为褶皱,褶皱在地壳中分布广泛,形态各异,规模大小相差悬殊,大者延伸几十至几百公里,小者可在手标本上见到,甚至表现为显微构造。
褶皱岩层中的一个弯曲称为褶曲,它是褶皱构造的基本单位(图4-8)。
(二)褶曲的基本形式褶曲的基本形式可分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
1.背斜背斜是岩层向上弯拱的褶曲,核部是老岩层,两侧是新岩层,且对称重复出现,两翼岩层一般相反倾斜(图4-9a)。
2.向斜向斜是岩层向下弯拱的褶曲,核部是新岩层,两侧是老岩层,且对称重复出现,两翼岩层一般相对倾斜(图4-9b)。
(三)褶曲要素为了描述褶曲在空间的形态和特征,将它的各个部位分别规定了一个名称。
总起来称为褶曲要素。
或者说褶曲要素是褶曲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几何要素(图4-10)。
褶曲要素主要有下列几种:1.核部褶曲的中心部位为核部。
背斜核部是老岩层,向斜核部为新岩层。
2.翼部褶曲核部两侧的岩层为翼部。
背斜两翼较核部岩层新;向斜两翼较核部岩层老。
相邻背斜和向斜之间的一个翼为二者所共有。
3.翼角褶曲两翼岩层与水平面的夹角,即翼部岩层的倾角。
4.转折端褶曲从一翼过度到另一翼的转折部位称为转折端。
5.轴面通过褶曲核部,平分褶曲两翼的假想面称为轴面,轴面可以是平面或曲面,也可以是直立的、倾斜的、甚至是水平的。
6.轴线和轴迹褶曲轴面与水平面的交线,称为轴线。
轴线的方向表示褶曲的延伸方向。
轴线的长度表示褶曲的延伸长度。
轴面与地表面的交线称为轴迹。
只有在轴面直立和地面水平的情况下,轴迹和轴线重合为一条线。
7.枢纽枢纽指褶曲中同一岩层面与轴面的交线。
其产状可以是水平的、倾斜的,也可是波状起伏的,甚至是直立的,枢纽主要是用来表示褶曲在延伸方向上产状的变化。
8.高点及鞍部背斜隆起的最高部位称为高点。
有的背斜可以有几个高点,同一背斜相邻两高点之间的相对低洼部分称为鞍部(图4-11)。
地质名词解释答案

答案1一.工程地质学p1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地质问题的学科,发展至今工程地质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矿物和岩石1.矿物:矿物是天然生成的,具有一定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的物质,是组成地壳的基本物质单位。
2.岩石:矿物在地壳中按一定的规律共生组合在一起,形成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天然集合体。
3.层理:是指一个岩层中,大小,形状,成分和颜色不同的层交替时显示出来的纹理。
4.岩层:在地质特性上与相邻层不同的沉积层称为一个岩层。
岩层可以是一个单层,也可以是一个组层。
5.片理:岩石中矿物呈定向排列的构造称片理构造。
它是大多数变质岩区别于岩浆岩和沉积岩的重要特征。
三.地质构造1.地质构造:构造运动引起的地壳岩石变形和变位,这种变形、变位被保留下来的形态被称为地质构造。
常见的地质构造有三种类型:倾斜岩层,褶皱和断裂。
2.岩层产状:岩层的空间分布状态被称为岩层产状。
可分为水平岩层,倾斜岩层和直立岩层。
3.褶曲: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岩层产生的连续弯曲变形形态,被称为褶皱构造。
4.节理:节理是指岩层受力断开后,断裂面两侧岩层沿断裂面没有明显的相对位移的断裂的构造。
5.断层:断层是指岩层受力断开后,断裂面两侧岩层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的断裂的构造。
6.地层:地史学中,将各个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岩石,称为该时代的地层。
7.地质图:地质图是把一个地区的各种地质现象,如地层、地质构造等,按一定比例缩小,用规定的符号、颜色和各种花纹、线条表示在地形图上的一种图件。
8.岩石结构:岩石颗粒形态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四.水的地质作用1.河流(谷)阶地:河谷内河流侵蚀或沉积作用形成的阶梯状地形称阶地或台地。
2.隔水层:不能透水(或透水性很弱)且不能给重力水的岩土层。
3.含水层:能透水且含有重力水的岩土层。
4.残积层:经淋滤作用后,残留在原地的松散破碎物质称残积层。
5.地下水的硬度是指水中所含钙、镁离子的数量。
地质名词解释

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中,由于内外动力的地质作用而形成、发展并保存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
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为三大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
剥蚀作用:是指各种地质营力(如风,水,冰川等)在作用过程中对地表岩石产生破坏并将它们搬离原地的作用。
搬运作用:是指经过风化、剥蚀作用剥离下来的产物,经过介质从一个地方搬运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
岩石:即经地质作用形成的由矿物或岩屑组成的集合体称为岩石。
地层:是指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和非成层岩石的总称。
从岩性上讲,地层包括各种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从时代上讲,地层有老有新,具有时间的概念。
地质年代:是指通过综合岩性特征、地层关系、相对年龄和绝对年龄等,对地层进行划分和对比,建立起来的一个地区性甚至全球性的地层层序系统,每个地层代表着它形成时相应的地质年代。
北京猿人生活的时代及地点:生活的时代是新生代第四纪,地点是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猿人洞(第一地点)。
寒武纪:距今有5.43亿年。
新生代:距今有6500万年。
猛犸象生活的时代:距今13万年——1.1万年的晚更新世。
矿物:是地质作用形成的无机化合物或元素单质,其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是相对均一和固定的,一般为结晶质,极少数为胶体。
矿物具有哪些物理性质:有硬度、透明度、解理、比重、磁性。
岩浆岩: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称为岩浆岩或火成岩。
岩浆岩的构造:包括块状构造,流动构造,气孔构造。
常见的岩浆岩:有花岗岩、闪长岩、辉长岩、橄榄岩、正长岩,它可形成石林、花岗岩地貌等地质遗迹。
层理构造:是由于先后沉积下来的矿物或岩屑的颗粒大小、成分、颜色和形状的不同而显示的成层现象。
砂岩:是指由直径为2—0.06毫米的碎屑和胶结物被胶结而成的岩石,此种大小的碎屑含量要大于50%,碎屑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还有白云母、暗色矿物以及岩屑等,胶结物有硅质、钙质、铁质、泥质等。
石灰岩及其特征:石灰岩是沉积岩的一种,其矿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一般呈灰色或白色,如含杂质较多可呈深色。
地质学基础-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变形而形成的诸如褶皱、断层、节理、劈理及其它各种面状和线状的构造形迹。
地质构造的规模大小(构造尺度)十分悬殊。
大到数百、数千千米,乃至全球规模;小至一定范围的露头、手标本甚至需借助显微镜方能观察到。
地下水的赋存、活动及富集程度与其所处地质构造的性质、特征密切相关。
一、劈理、线理(一)劈理的类型与特征劈理、片理、片麻理等是指岩层在变形变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透入性的面状构造,统称作面理。
劈理是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岩石沿一定方向分裂成平行或大致平行的、密集的薄片或薄板的构造。
劈理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其发育状况与岩石中的所含的片状矿物的数量及其定向的程度有关。
按力学成因,可分为流劈理和破劈理两类;按结构形态连续劈理、不连续劈理;按劈理与岩层层理和构造的关系,分为层间劈理、轴面劈理、顺层劈理和断裂劈理、区域劈理。
其特征见表1-4-1。
(二)劈理的观察与研究在岩石强烈变形和变质的岩石出露区,对劈理除大量测量各种劈理的产状要素,并标绘于地质图或构造图上。
分析劈理与更大规模的褶皱、断层和韧性剪切带等构造的生成关系。
观测时应注意区分劈理和层理,查明两者之间的几何关系和空间展布规律,适当采集定向标本,为室内深入研究提供基本物质基础。
表1-4-1 劈理类型及其特征(三)线理线理是岩石中发育的次生平行、具有透入性的线状构造。
线理是岩石中发育的一般具有透入性的线状构造。
根据成因,线理可分为原生线理和次生线理。
前者是成岩过程中形成的线理,如岩浆岩中的流线;后者是指构造变形中形成的线理。
根据尺度,线理划分为小型线理和大型线理。
小型线理主要类型有拉伸线理、矿物生长线理、皱纹线理、交面线理;大型线理主要类型有石香肠构造、窗棂构造、铅笔构造及杆状构造、压力影构造等。
见表1-4-2。
表1-4-2 线理的主要类型与特征图1-4-1 线理的类型A. 矿物集合体定向排列显示的拉伸线理;B.柱状矿物平行排列而成的生长线理;C.面理揉褶形成的皱纹线理;D.交面线理图1-4-2 北京西山石香肠的各种形态图1-4-3 砂岩层和板岩层接触面上的窗棱构造图1-4-4 硅质片岩中的石英棒图1-4-5 铅笔构造图1-4-6 不同类型的压力影A.垂直核心矿物表面的石英纤维;B. 垂直核心矿物表面生长的四组石英纤维;C.单斜对称的石英纤维二、裂隙(节理)(一)裂隙的类型及其特征裂隙,系指岩石中的破裂但没有发生位移小型构造。
关于褶曲分类

关于褶曲分类褶曲是地质学中用来描述地壳上岩石的弯曲变形的术语。
褶曲有多种分类方式,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的分类:1. 根据横剖面形态分类:直立褶曲(upright fold):两翼岩层倾向相反,倾角大致相等,轴面直立。
倾斜褶曲(inclined fold):两翼岩层倾向相反,倾角明显不等,轴面倾斜。
倒转褶曲(overfold):两翼岩层倾向相同,一翼岩层层序正常,另一翼岩层发生倒转。
平卧褶曲(recumbent fold):两翼岩层产状近于水平,一翼岩层层序正常,另一翼岩层发生倒转(该翼老岩层覆盖于新岩层之上)。
翻卷褶曲(convolute fold):轴面翻转向下弯曲,此种褶曲在外观上是向(背)斜,实际上是背(向)斜,通常由平卧褶曲转折端部分翻卷而成。
倾竖褶曲:轴面和枢纽均近于直立(80°~90°)。
倾斜水平褶曲:轴面倾斜(10°~80°),而枢纽近于水平(0~10°)。
平卧褶曲:轴面近于水平(0~10°),枢纽也近于水平(0~10°)。
2. 根据形态分类:背斜(anticline):外形上通常表现为岩层向上的弯曲,核心部位的岩层时代较老,而外侧岩层时代较新。
向斜(syncline):常表现为岩层向下的弯曲,核心部位的岩层时代较新,外侧岩层时代较老。
3. 根据成因分类:水平挤压作用形成的褶皱:由地壳的水平挤压运动产生的褶皱构造,大量地分布于地壳表层的一定深度地带。
其主要特征是背向斜都很发育,连续分布,排列得很紧闭,等斜褶皱、倒转褶皱等较常见。
核部岩层有变厚现象,翼部常有牵引褶皱产生,轴面劈理往往很发育。
这样的褶皱和断裂带等构成挤压构造带,它们的规模一般较大。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地质学相关书籍或咨询地质学家。
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和重点

1、名词解释:工程地质学:是介于地学与工程学之间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它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学科。
土: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的大小悬殊的颗粒,在原地或经过不同的搬运方式,在各种地质环境中形成的堆积物。
地质构造:构造变动在岩层和岩体中遗留下来的各种构造形迹。
褶曲:褶皱构造中的一个弯曲,称为褶曲。
岩体:由一定岩石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赋存于一定的地质和物理环境中等地质体。
岩石: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矿物:自然产出并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构造的物质。
造岩矿物:构成岩石的主要矿物称为造岩矿物。
水平岩层:倾角小于5度的岩层。
倾斜岩层:沉积岩层由于水平运动的影响,改变了原始状态,形成倾角大于5度的岩层。
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质量百分数,又称地壳的丰度。
土的单粒结构:又称散粒结构,是卵石(碎石)、砾石类土及砂土等无粘性土的基本结构形式。
土的集合体结构:又称海绵状结构,是由于细粒土的颗粒细小、具胶体性质,其在水中不能以单个颗粒沉积,凝聚成较复杂的集合体进行沉积而形成的细粒土特有的结构.塑限:土由半固态转到可塑状态的界限含水量(ωP)缩限:土由半固态不断蒸发而体积减小,直到体积不再缩小时土的界限含水量(ωS)土的压缩指数:压缩曲线半对数坐标系(e–log p)中,后段直线部分的斜率.结构体:岩体中被结构面切割围限的岩石块体。
结构面:岩体中分割固相组分的地质界面的统称。
软土:在第四纪后期于沿海地区的滨海相、泻湖相、三角洲和溺谷相;内陆平原或山区的湖相或沼泽相等静水或缓慢的流水条件下沉积,并经生物化学作用形成的饱和软粘性土。
红粘土:亚热带湿热气候条件下,碳酸盐类岩石及其间夹的其他岩石,经红土化作用形成的高塑性粘土.岩体结构:是指岩体中结构面与结构体的组合方式。
含水层:指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隔水层:不能透过水,或是透过和给出的水的数量微不足道的岩层降落漏斗:在井附近饿不同地点,降深s不同,井中心最大,离井越远,降深越小,总体上形成的漏斗状水头下降区,被称为降落漏斗。
工程地质学改错

改错1.硬度是指矿物受力变形的极限值. 硬度是矿物抵抗外力作用(如压入、研磨)的能力2.某一岩浆其侵入岩到喷出岩将发生成份,结构,构造上的变化某一岩浆其侵入岩到喷出岩将发生结构,构造上的变化.3.矿物颗粒之间靠结晶联接的肯定都是岩浆岩. 矿物颗粒间靠结晶联接是大部分岩浆岩、变质岩及一部分沉积岩。
4.碎屑颗粒直径在0.5-0.05mm之间,并且含量大于50%的岩石叫粗砂岩. 碎屑颗粒直径在0.5-2mm之间,并且含量大于50%的岩石叫粗砂岩5.变质作用是指地壳内力引起岩石力学性发生改变的地质作用. 变质作用是指地壳内力引起岩石结构、构造及成分发生改变的地质作用6.页岩是因为岩层厚度小于0.001m,所以才叫页岩. 页岩是具有页理的粘土岩,页岩单层厚度小于0.005mm1.褶曲是指岩层受力变形后产生的连续弯曲现象. 褶曲是指褶皱构造中任何一个单独的弯曲。
2.走向节理是指节理面沿走向延伸很长走向节理是指节理走向与岩层走向平行。
3.岩层倾向与断层倾向一致时,既是走向断层,又是倾向断层. 岩层倾向与断层倾向一致时,是倾向断层。
4.相对地质年代是根据各个地质时期的地层的相对生成时间,按先后顺序排列的.5.沉积接触是指沉积岩间的接触关系. 沉积接触是指后期沉积岩覆盖在早期岩浆岩上的沉积接触关系。
6.假整合接触是指地层间看起来不整合,实际上是整合的. 假整合接触是指上、下两套地层间有沉积间断,但岩层产状仍彼此平行的接触关系。
1.坡积层物质主要是堆积处基岩风化的物质. 坡积层物质主要是大气降水沿地表流动的部分,在汇入洼地或沟谷以前,往往沿整个山坡坡面漫流,把覆盖在坡面上的风化破碎物质洗刷到山坡坡脚处而沉积形成的物质。
2.河流具有搬运能力因为水具有浮力. 河流具有搬运能力主要是因为河水里面有细小颗粒从而产生浮托力以及河床高差所致。
3.岩层不透水是因为岩石颗粒间的空隙被水充满了. 岩层不透水是因为孔隙微小,多被分子水和毛细水占据,地下水穿过这些微小孔隙非常困难。
褶皱2

中生代一新 生代的累计位移量被认为达9 0 0 k m ( 李海兵等, 2 0 0 7 ) 。对 阿尔金断裂带发育的时间还 存在争议 认为新生代阿尔金断裂活动开始于渐新世, 因为 阿尔金断裂明显切割柴达木盆地北缘路乐河组和下干柴沟组地 层, 并且阿尔金山隆起明 显控制了上干柴沟组和其以上地层的沉积。新生代柴达木盆地 经历了强烈的构造沉降和接受了巨厚的沉积物充填。已有的盆 地模型没能很好地解释柴达木盆地的一些重要地质特征,如沉 降一沉积中心位于盆地中 部、柴达木盆地与周缘山问盆地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现今盆 地构造格架形成的时间和 过程等。本次研究认为地壳在水平挤压应力作用下发生褶皱是 柴达木盆地形成的主要 原因之一。
深墨西哥湾密西西比冲积扇褶皱带 的构造
• 墨西哥湾北部新生代地层中以生长断层和盐变形形式出现 的张性构造是地质文献中的常 • 见主题。但是, 深墨西哥湾的北部和西部则以三个大的新 生代褶皱带为特征, 其水深都大于 • 1 5 0o m ( 图1 , 2 o) 从东到西, 它们分别为密西西比冲积扇 褶皱带, 佩尔迪多褶皱带和墨西 • 哥海脊褶皱带 • 。这三个褶皱带代表了在墨西哥湾北部和西部整个张性领 域中发育的局部下倾收缩构造,他们形成于不同的年代, 并且具有不同的构造类型,局部受变形地层差异性的控制 。
或不整合面,受力后也可能变形而形成褶皱。因此,褶皱是 地壳上一种常见的地质构造。 [1]它在层状岩石中表现得最明显。有些褶皱的形成就像用双 手从两边向中央挤一张平铺着的报纸。报纸会隆起,隆起得过 高以后,顶部又全弯曲塌陷。这就说明了两种力对褶皱形成的 作用。一是水平的压缩力,一是其自身的重力。另外,褶皱也 并不都是向上隆起,褶皱面向上弯曲的称为背斜;褶皱面向下 弯曲的称为向斜。一般褶皱很少由一种力量而形成,往往是多 种力量造成的。有些褶皱并不明显,有些褶皱很显著。它们的 大小也相差悬殊,大的绵延几公里甚至数百公里,小的却只有 几厘米甚至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很多大的褶皱顶部因为 表面被风化侵蚀掉而露出岩石的剖面,这样就可以清晰地看到 褶皱的样子。[2]
褶皱介绍

褶皱构造
1.什么是褶皱?
在地质学上,褶皱是指岩层受力变形而产生的一系列连续弯曲而岩层连续性未受破坏的现象。
2.褶皱是怎样形成的呢?
岩层在构造运动作用下,或者说在地应力作用下,它可能是升降运动使岩层向上拱起和向下拗曲,但大多数是在水平运动下受到挤压,岩层的水平距离缩短,岩石的原始产状改变,岩层发生倾斜而形成褶皱。
3.褶皱的基本形式是什么?
褶皱的基本形式分为背斜与向斜。
背斜是岩层向上突出的弯曲,两翼岩层从中心向外倾斜,即倾向相背;向斜是岩层向下凹陷的弯曲,两翼岩层从两侧向中心倾斜,即倾向相向。
其中,判别背斜与向斜的依据是褶曲核部和两翼岩层的新老关系,核部岩层老,两翼岩层新,就是背斜;核部岩层新,两翼岩层老,就是向斜。
4.褶皱的类型有哪些?
(1)根据轴面的产状,褶皱可分为:直立褶皱、倾斜褶皱、倒转褶皱、平卧褶皱。
(2)根据横剖面的形态特点,褶皱可分为:扇形褶皱、箱型褶皱、单斜。
(3)根据枢纽的产状,褶皱可分为:水平褶皱、倾伏褶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平面上看
{
平行状褶皱 分支状褶皱 帚状褶皱 弧形褶皱 雁行式褶皱
复背斜
复 向 斜
隔档式褶皱
隔槽式褶皱
• 等斜褶皱
• 同 斜 褶 皱
总结:
1褶皱主要发生在构造运动强烈的褶皱地区,由于受力不均
或水平旋扭等原因形成不同的平面形态
2确定褶曲形态——三看法: (一)看核部和两翼岩层新老关系判背向斜。 (二)看两翼倾角和倾向判褶曲类型。 (三)
看地形与岩层关系得结论。
思考题:
1
推测构造运动微弱的相对稳定 地区的褶曲组合有何特点?
3 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自行阅读六七部分,又不理解 的可以与同学讨论或请教老师。
第三节:褶曲与 褶皱
——翁光亚
褶曲辨别
辨别步骤: 1.
首先按地层对称重复关系确定褶曲基本类型
背斜:中间老,两边新。向斜:中间新,两边老 2. 再按两翼岩层产状确定褶曲横剖面分类 直立:产状相反,倾角相等。 倒转:产状相同,一翼产状为倒转 倾斜:产状相反,倾角不等。 3. 最后按地层界线确定褶曲纵剖面分类 水平:地层界线平行延伸。 倾伏:地层界线一端弯曲封闭。
水平褶曲块状图:
倾伏褶曲块状图:
水平褶曲
{
直立褶曲:倾角大致相同,倾向相反。 倾斜褶曲:倾角不等,轴面倾向与缓的一翼一致 倒转褶曲:倾角不等,倾向不同
T R A V E L
N O T E S
July 10, 2015
对照学习
褶皱的组合类型
从横剖面看
{
复背斜和复向斜 隔挡式:背斜窄,向斜宽(梳状褶皱) 隔槽式:向斜窄,背斜宽(箱状背斜) 同斜褶皱:倾斜方向相同,倾角不等。 等斜褶皱:倾斜方向相同,倾角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