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合集下载

检验科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检验科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2017 年 XX 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总结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017 年上半年对检验科生物安全作风险评估,形成报告以下:一、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点评估我院检验科属于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主要接触三类病原微生物,在临床工作中,必定重申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发现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必定采用积极措施,及时报告。

1.病原:结核分枝杆菌、霍乱弧菌等;2.防控措施:马上对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培养物封存。

马上报告医院感染科、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消毒。

接触人员更换个人防范用品,并对用品进行消毒。

感控科收集病人相关信息资料,对病人推行隔断,协助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检查。

.对接触者进行严实的健康监护。

二、实验室设施、设施等相关的风险评估:1.漏水风险:空调设施偶有漏水现象,生化仪器出现过积水,可能影响仪器运行的湿度,以致仪器故障;防控措施:常年装备接水容器,并及时联系相关人员进行检修盒保护,以除掉隐患。

2.漏气风险:酒精检测试剂包含高危化学气体,需进行必然的隔离和监测防控措施:装备带锁气体安全柜及检测设施,严格依据《危化品推行管理方案》使用并做好登记。

3.虫害风险:实验室出现过一条近似蜈蚣样生物,可能对人员造成伤害;防控措施:注意观察,防范被虫害伤到,如期进行打扫、消毒。

三、实验室老例活动和特别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评估1.风险评估:实验室布局为干净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实验室进出人员可能存在污染和感染的风险。

详尽可能表现在:病原微生物的带入和带出,标本的污染,不测事件的发生(如跌倒、划伤等)2.防控措施:本科室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的本科工作人员,在缓冲间内衣着好工作服、工作帽、手套等个人防范用具后方能进行实验室工作,任何原因需要走开实验室,必定洗手(七步法),脱去个人防范用品,方能走开实验室。

结核分枝杆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方案报告

结核分枝杆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方案报告

第六节结核分枝杆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一、生物因子(一)一般特性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于1882年由德国微生物学家Koch发现并证实为结核病的病原菌。

1886年,Lehman和Neuman正式将其命名为结核分枝杆菌,又称结核菌。

1.形态与染色结核分枝杆菌细长略弯曲,端极钝圆,大小约(1~4)μm×(0.3~0.6)um ,呈单个或分枝状排列,有时呈V、Y、人字型排列,无鞭毛和芽孢。

多数学者认为结核分枝杆菌无荚膜。

结核分枝杆菌常用萋-尼氏(Ziehl- Neelsen)抗酸性染色法染色,染色后结核分枝杆菌呈现红色,其他非抗酸性细菌呈蓝色。

结核分枝杆菌除正常典型杆状形态外,在陈旧的病灶和培养物中,形态常不典型,可呈颗粒状,串球状,短棒状,长丝形等;或受物理因素、化学因素,以及药物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异常变化;另外,还有可通过在内在电镜下观察细菌滤膜的滤过型、细胞壁缺损或丧失的细胞壁缺陷L型,以及存在于结核病灶、浆液性渗出液等样品可看到的革兰染色阳性颗粒的球状微粒型。

2.生长特性和培养结核分枝杆菌为缓慢生长细菌,较普通细菌生长十分缓慢,在动物体内繁殖代时约为15h,在家兔角膜中约需要20~22h,在巨噬细胞内月需要15~20h。

体外生长时营养要求高,可在含有蛋黄、马铃薯、甘油和天门冬素或动物血清等的固体培养基上生长。

最适PH6.4~7.0,在35~40℃可生长,最适温度为35~37℃。

常用的培养基有罗氏培养基、小川培养基、油酸血清(白蛋白)琼脂培养基和苏通液体培养基等,在良好的培养条件下,生长代时约18~24h,培养2~4周才出现肉眼可见的菌落。

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呈颗粒、结节或花菜状,乳白色或米黄色,不透明;而在液体苏通培养基内呈粗糙皱纹状菌膜生长。

3.生化反应结核分枝杆菌能够产生硝酸盐还原酶,可使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在酸性条件下,亚硝酸盐与氨基苯磺胺、N-甲萘基乙烯二铵盐酸盐形成红色偶氮化合物。

2020检验科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总结

2020检验科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总结

2020检验科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总结一、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评估我院检验科属于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主要接触三类病原微生物,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强调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发现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报告。

1、病原:结核分枝杆菌、霍乱弧菌等;2、防控措施:2、1 立即对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培养物封存。

2、2 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科、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3 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消毒。

2、4 接触人员更换个人防护用品,并对用品进行消毒。

2、5 感控科收集病人相关信息资料,对病人实施隔离,协助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2、6、对接触者进行严密的健康监护。

二、实验室设施、设备等相关的风险评估:1、漏水风险:空调设备偶有漏水现象,生化仪器出现过积水,可能影响仪器运行的湿度,导致仪器故障;防控措施:常年配备接水容器,并及时联系相关人员进行检修盒维护,以消除隐患。

2、漏气风险:酒精检测试剂包含高危化学气体,需进行一定的隔离和监测防控措施:配备带锁气体安全柜及检测设备,严格按照《危化品实施管理方案》使用并做好登记。

3、虫害风险:实验室出现过一条类似蜈蚣样生物,可能对人员造成伤害;防控措施:注意观察,防止被虫害伤到,定期进行打扫、消毒。

三、实验室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评估1、风险评估:实验室布局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实验室进出人员可能存在污染和感染的风险。

具体可能体现在:病原微生物的带入和带出,标本的污染,意外事件的发生(如跌倒、划伤等)2、防控措施:2、1本科室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的本科工作人员,在缓冲间内穿戴好工作服、工作帽、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具后方能进行实验室工作,任何原因需要离开实验室,必须洗手(七步法),脱去个人防护用品,方能离开实验室。

2、2 其他医务人员:运送样本护工将样本送至标本接收处,核对验收后方可离开,不得在实验室中随意走动;其他工作人员、病人和家属尽量让其在实验室外等候,不得已时由本科室职工引导至指定位置,结束后建议手部清洁后离开;2、3患者:检验科门诊窗口直接面对患者和体检人员涉及标本:门急诊血液、尿、粪、白带等标本患者风险:拥挤、跌倒、吵闹等意外,标本溢洒,泼溅到脸上、身上、地板上。

结核分枝杆菌危害评估报告

结核分枝杆菌危害评估报告

结核分枝杆菌生物安全危害评估报告一.危害程度分类(一)分类等级在卫生部公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将其列为第二类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为Ⅲ级),属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二)不同实验操作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要求根据《名录》的规定,在实验操作涉及结核杆菌的大量培养、结核杆菌离心和冻干等易产生气溶胶的实验操作以及以结核杆菌活菌感染的动物实验,应在BSL-3或ABSL-3实验室进行。

临床样本的结核杆菌分离培养、药物敏感性实验、生化鉴定、免疫学实验、PCR核酸提取、涂片、显微观察等初步检测活动可在BSL-2实验室进行。

对经有效方法灭活后不含结核杆菌活菌材料的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实验可在BSL-1实验室进行。

二. 背景资料(一)一般生物学特性1.形态染色结核杆菌细长略弯曲,端极钝圆,呈单个或分枝状排列,无鞭毛和芽孢。

结核杆菌一般常用萎~钠氏抗酸性染色法染色,结核杆菌为红色,其他非抗酸性℃细菌呈蓝色。

2.培养特性结核杆菌为专性需氧菌。

最适PH6.4-7.0,在35-40℃可生长,最适温度为35-37℃,在2%-5%二氧化碳环境中可促进其生长,在无氧条件下则迅速死亡。

(二)在外界环境的稳定性结核分枝杆菌因细胞壁含大量类脂质,尤其是具有疏水性蜡样物质,对外界环境及理化因素的抵抗力比一般细菌繁殖体强,因而在外界环境中相当稳定,有利于结核菌的传播。

(三)致病性和感染数量1.致病性人型结核杆菌是人类结核病的病原菌2.感染数量在自然条件下极易造成人群的感染。

(四)传播途径及暴露后果1.传播途径结核杆菌有多种传播途径,以呼吸道吸入带菌的飞沫及带菌的尘埃为主要传播途径。

2.暴露后后果结核杆菌菌暴露后,在一定时间内暴露俞久,感染的机会愈大。

结核杆菌潜伏感染者一般无明显症状,发病者多为慢性过程。

可出现发热、盗汗、食欲减退、消瘦、疲乏无力等一般结核病症状。

如为肺结核还可出现咳嗽,咳痰、咳血及肺部X线改变等。

部分病人,特别是儿童可出现脑膜炎及全身播散型结核。

结核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结核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结核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结核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一、结核杆菌的传播与致病结核杆菌通常指结核分枝杆菌和牛分枝杆菌,其中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是引起人类结核病的主要病原体。

结核分枝杆菌的主要传染途径是经呼吸道传播,由排菌的肺结核病人在咳嗽、喷嚏或大声说话时随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到空气中,或排菌的肺结核病人随地吐痰通过再生气溶胶(尘埃),携带结核杆菌,飞扬在空气中,被健康的人吸入后发生感染和发病,因此排菌的肺结核患者(尤其是痰涂片阳性未经治疗者)是结核病的主要传染源。

一般结核病患者痰中结核杆菌越多,传播的危险性越大。

患者排出的飞沫在1-10微米者,在空气中漂浮时间长,传染性越大。

患者病变和症状越严重,传染性也越大。

周围人群与患者接触越密切者,受感染的机会越多。

与患者同处于空气不流通的室内的密切接触者,受感染的可能性增大。

未受结核感染的人是结核病易感人群,由于结核病是人畜共患病,哺乳类动物如牛、鹿、猴、猪、猫、狗等也都可以患结核病。

感染结核杆菌后,终身都有可能发病,发病时间因人而异,一般2个月~20年才发病。

典型肺结核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有低热、倦怠、食欲不振、咳嗽及少量咯血。

但多数患者病灶轻微,无显着症状。

(1)症状①全身症状表现为午后低热、乏力、食欲不振、消瘦、盗汗等。

②呼吸系统症状通常为干咳或带少量黏液痰;继发感染时,痰呈粘液脓性。

约1/3患者有不同程度咯血,咯血后常有低热。

大咯血时可发生失血性休克,偶因血块阻塞大气道引起窒息。

病灶炎症累及壁层胸膜时,相应胸壁有刺痛,一般多不剧烈,随呼吸及咳嗽而加重。

若并发气胸或大量胸腔积液,呼吸困难症状尤为严重。

(2)体征早期病灶小或位于肺组织深部,多无异常体征。

若病变范围较大,患侧肺部呼吸运动减弱,叩诊呈浊音,听诊时呼吸音减低,或为支气管肺泡呼吸音。

实验室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

实验室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

实验室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1 目的辨识及评估实验室的危险源,并评价其风险程度,从而对危险源进行有效控制。

2 范围对医学检验科所有实验活动及其涉及到的病原微生物,以及对化学、物理、电气、水灾、火灾、自然灾害和噪音等区域进行风险评估。

3 依据GB19489-2008《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CNAS-CL05:2009《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准则》CNAS-CL36:2007《医学实验室安全认可准则》CNAS-GL14《医学实验室安全应用指南》4 评估内容按照实验室的工作流程(从采样到发报告、样品保存)和工作性质,分解出不同环节,针对其所涉及到的风险及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并导出适当的防护措施及应急措施。

具体包括如下内容:4.1 临床实验室生物危害性评估。

4.2 实验室工作岗位的风险评估。

包括:标本运送岗位,样本检测岗位,微生物接种、鉴定和药敏岗位,报告审核发出岗位、库房管理等岗位。

4.3 设施、环境和设备因素的要求和措施。

4.4 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要求和措施。

4.5 标本、废物处置以及菌(毒)种和感染性样品的管理程序。

4.6 可疑高致病菌上报、消毒和感染物处理程序。

4.7 消防安全管理。

4.8 事件、伤害、事故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程序。

4.9 实验室几种重要生物因子危害的评估报告:结核分枝杆菌、HIV、HBV、金黄色葡萄球菌。

4.10 重要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

5 生物危害性评估5.1 生物源危害临床实验室生物源危害主要是由微生物,尤其是病源微生物引起的,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实验人员需要处理大量的病源微生物,很容易引起污染。

根据生物污染的对象,分为空气污染、水污染、人体污染、物体表面污染等种类。

5.1.1 对空气的污染根据污染空间,可分为实验室内环境空气污染、实验室外环境空气污染。

许多操作可产生气溶胶,是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粒子。

当气溶胶不能安全有效地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便导致实验室内空气污染。

下述操作可能产生气溶胶:使用涡旋震荡器、用力拍干反应板、超声波处理、菌种开封、开启冰箱和离心机及舍弃离心后的上清液等,另外清洗注射器、调整液量等也可产生。

结核分枝杆菌危害评估报告

结核分枝杆菌危害评估报告

结核分枝杆菌危害评估报告1. 简介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是一种引起结核病的病原体,它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结核病是一种慢性感染病,主要感染人类呼吸系统,可导致肺结核病和其他组织结核病。

为了评估结核分枝杆菌的危害性,本报告将介绍结核分枝杆菌的传播途径、病理学特征、世界范围内的流行程度以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2. 传播途径结核分枝杆菌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给人体。

当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携带结核分枝杆菌的飞沫会在空气中悬浮一段时间,进而被他人吸入。

此外,接触患者的唾液、气溶胶等也可能传播结核分枝杆菌。

3. 病理学特征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病理学特征主要表现为肺结核病。

感染后,结核分枝杆菌侵入肺部,引起肺组织的炎症反应。

久而久之,炎症反应会形成结核病变,包括干酪性坏死、纤维化和钙化等。

这些病变会导致肺功能下降,并可能扩散到其他器官,引发全身性结核病。

4. 全球范围内的流行情况结核病是全球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每年约有1000万人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其中100万人死于结核病。

尽管结核病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但是低收入国家的发病率最高。

此外,HIV/AIDS患者、老年人和儿童等易感人群更容易受到结核病的影响。

5.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结核分枝杆菌对人类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结核病患者的肺功能减退,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

未经治疗的结核病患者不仅使感染范围扩大到其他人,还增加了耐药菌株的风险。

耐药菌株使结核病治疗更加困难,同时也增加了人们死于结核病的风险。

6. 预防和控制措施为了预防和控制结核分枝杆菌的传播,采取以下措施是关键:•推广结核疫苗接种:结核疫苗(BCG疫苗)在预防儿童结核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早期诊断和治疗:及早发现结核病症状并进行有效治疗,可以减少病原体传播和病情恶化的风险。

•加强社区教育:通过提供相关知识和建议,增加人们对结核病的认识和防控意识。

重要微生物危险度评估报告

重要微生物危险度评估报告

重要微生物危险度评估报告1. 概述微生物是一类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且在生物、医学、工业等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部分微生物对人类和环境可能带来危险。

为了有效管理和防范潜在微生物危害,本报告将对几种重要微生物进行危险度评估,并给出相应的控制措施建议。

2. 微生物评估2.1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大肠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肠道菌,大部分属于无害菌群,但某些菌株会导致食物中毒或感染性腹泻。

该菌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粪便污染的食物或水源,并且在不适当的生活卫生条件下容易扩散。

由于食物中毒和感染性腹泻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大肠杆菌的危险度较高。

控制措施建议:- 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确保食品加工环节的卫生安全;-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煮熟食物等;- 加强饮用水源的管理和监测,确保水源卫生达标。

2.2 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甲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感染者可通过食物、水源或密切接触传播给他人。

甲型肝炎对肝脏造成损害,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尤其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甲型肝炎的流行易导致疫情的爆发。

控制措施建议:- 提供高质量的饮用水源,加强水源管理和处理;- 高风险人群接种甲型肝炎疫苗;- 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等;- 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确保食品加工环节的卫生安全。

2.3 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结核分枝杆菌是导致结核病(TB)的病原体。

结核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全球每年有数百万人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其中数十万人死于该疾病。

结核病对公共卫生和全球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控制措施建议:- 提高结核病预防知识的普及率,加强公众教育;- 推广结核分枝杆菌检测和筛查技术;- 加强结核病患者的隔离治疗;- 提供经济合理的抗结核治疗方案。

3. 总结与建议微生物的危险度评估对于预防和控制微生物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室风险评估

实验室风险评估

实验室风险评估和控制一、检验职业感染的现状经血、呼吸道、粘膜传播疾病直接危害着检验工作者身体健康。

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约有1.3亿人携带HBV,HBV 表面抗原(HBsAg)的携带率为8%-20%;自90年代以来HCV感染也呈上升趋势,其感染率为3%。

目前艾滋病感染在我国的流行已进入增长期。

在无偿献血人群中检出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病毒感染占有一定的比例。

经调查显示,针头和玻璃碎片是主要锐器致伤因子,经常接触针头者发生锐器伤的危险是不经常接触者的23倍。

多种传染病是通过血液传染的,而血液检验中的职业暴露大多数来自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实验操作和标本采集过程中,意外被带病原体的血液污染破损的皮肤或被病原体感染的针头、血常规采血针、采血玻璃管、吸头等锐器刺破皮肤,呼吸道吸入气溶胶也是传播方式之一。

因此,检验人员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

1.传播途径检验人员感染疾病的一般传染途径有:(1)皮肤破损:带有HIV、HBV、HCV、梅毒等病原体的血液,长时间接触小伤口、溃疡、擦伤等破损皮肤,将会造成机体的感染。

(2)穿刺:由于针头、刀片等对皮肤的意外损伤,使带有病毒的全血、血清或血浆进入皮下或循环系统,造成感染。

这种针头意外损伤是职业性HBV和HIV感染最重要的原因。

带有HIV的针头意外穿刺皮肤后,HIV感染的可能性在0--0.9%之间,平均为0.4%。

而对于HBV,这个可能性在6%-30%之间,平均为18%。

有学者进行了相应的统计推算,每1000个艾滋病病人,每年会产生1例由于针头意外造成的职业性HIV感染;而每1000个乙肝患者,每年会产生45例类似职业性HBV感染。

由于HBV在人群中的感染率比HIV高得多,在一定人群中,每年产生的因针头意外造成的职业性HBV感染比HIV多得多。

(3)粘膜:由于试管未封闭、离心意外等造成的血液飞溅,带有病原体的血液与口腔、鼻腔黏膜或眼结膜等接触,可以造成感染。

二级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性评估

二级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性评估
伤口
环境中稳定存在
使虚弱者感染(呼吸道,泌尿道,伤口,败血症,腹膜炎等)
可以预防和治疗
治疗:头孢类,亚胺培南,氨苄青霉素-舒巴坦等(需要做药敏)
19
葡萄球菌
第三类

条件致病菌
血液、粪口、伤口、泌尿
抵抗力较强

化脓性炎症,败血症,食物中毒,假膜性肠炎,烫伤样皮肤综合症等。
可以预防和治疗
治疗:青霉素类,头孢类等抗生素(根据药敏选择)
22
肠球菌属
第三类

条件致病菌
泌尿
环境广泛中稳定存在
人和动物
泌尿道感染,腹腔和盆腔感染,伤口感染,菌血症,心内膜炎,呼吸道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可以预防和治疗
治疗:抗生素敏感性不可预测(须做药敏)
23
马红球菌
第三类

条件致病菌
泌尿、伤口、血液
环境中稳定存在
人和动物
免疫力低下患者的各种感染。
可以预防和治疗
可以预防和治疗
预防:疫苗。治疗:庆大酶素,多粘菌素。
15
其他非发酵菌
第三类

条件致病菌
医院感染、插管
广泛分布,抵抗力强

局部化脓性炎症,心内膜炎,一岁以下小儿流行性严重腹泻。
可以预防和治疗
预防:疫苗。治疗:庆大酶素,多粘菌素。
16
鲁氏不动杆菌
第三类

条件致病菌
呼吸、泌尿道、伤口
环境中稳定存在

使虚弱者感染(呼吸道,泌尿道,伤口,败血症,腹膜炎等)
治疗: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
13
假单胞菌属
第三类

条件致病菌

重要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doc

重要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doc

重要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重要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序号病原菌名称危害程度分类实验活动所需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致病性传播途径稳定性病原微生物的宿主暴露后的潜在后果是否可以预防和治疗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1 大肠埃希菌第三类二致病菌呼吸、血液、泌尿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人腹泻,肠外化脓性炎症,败血症,脑膜炎。

可以预防和治疗预防疫苗。

治疗喹诺酮类,头孢类等抗生素。

2 沙门菌属第三类二致病菌粪口环境中生存能力较强人伤寒可以预防和治疗预防疫苗。

治疗喹诺酮类,氯霉素,磺胺类,头孢类等抗生素。

3 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第三类二致病菌粪口环境中稳定存在较长时间人肠道感染。

可以预防和治疗预防疫苗。

治疗喹诺酮类,氯霉素,磺胺类,头孢类等抗生素。

4 鼠伤寒沙门菌第三类二致病菌肠道、粪口环境中稳定存在较长时间人肠道感染。

可以预防和治疗治疗喹诺酮类,氯霉素,磺胺类,头孢类等抗生素(须做药敏)。

5 亚利桑那沙门菌第三类二致病菌粪口环境中稳定存在较长时间人和动物肠道感染。

可以预防和治疗治疗环丙沙星等多种抗生素(须做药敏) 6 志贺菌属第三类二致病菌粪口环境中可存在10-20天人细菌性痢疾可以预防和治疗预防疫苗。

治疗喹诺酮类,头孢类等抗生素。

7 迟钝爱德华菌第三类二条件致病菌泌尿、生殖冷血动物体内稳定存在人和动物呼吸道,泌尿道,伤口感染,脑膜炎,败血症可以预防和治疗治疗抗生素敏感性不可预测(须做药敏)8 变形菌属第三类二条件致病菌泌尿、伤口、血液环境中稳定存在人呼吸道,泌尿道,伤口感染,脑膜炎,败血症。

可以预防和治疗治疗抗生素敏感性不可预测(须做药敏)9 其他肠杆菌第三类二条件致病菌泌尿、伤口、血液环境中稳定存在人呼吸道,泌尿道,伤口感染,脑膜炎,败血症。

可以预防和治疗治疗抗生素敏感性不可预测(须做药敏)10 多杀巴斯特菌第三类二条件致病菌伤口动物口腔稳定存在人和动物动物咬伤造成的局部感染,慢性肺病,全身系统性疾病。

可以预防和治疗治疗先锋霉素,,红霉素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11 霍乱弧菌第二类二条件致病菌粪口环境中可存在3周人可从无症状到致死性腹泻。

结核分枝杆菌与实验室生物安全

结核分枝杆菌与实验室生物安全

结核分枝杆菌与实验室生物安全广东省结核病防治研究所钟球钱明附件广东省结核病防治研究所钟球钱明§ 结核病的定义§ 结核病的疫情§ 结核病病原学§ 结核病的流行§ 结核病实验室生物安全§ 结核病实验室安全防护§ 结核病实验室废物处理§ 结核病职业暴露§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偶尔可由牛型或非洲型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疾病。

结核病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但以肺结核最为常见。

该病具有传染性强,散播面广,不分地域均可发生。

结核病可由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途径感染,但其主要传播途径是以空气为传播因子的呼吸道传染,而排菌的肺结核病人传染性更大,是传播感染的主要传染源。

结核病的疫情n 感染人数约为20亿n 新发活动性肺结核病人890万(141/10万)n 新发涂阳肺结核病人 390万n 结核病发病率每年增加1%n 估计患病人数为1550万例(患病率为246/10万)其中包括HIV+TB38万例n 死于结核病为180万例,结核病死亡率为29/10万,其中包括HIV+TB死亡27万例结核病病原学§ 结核分枝杆菌是引起人类结核病的主要病原体。

1882年由德国医生Koch发现。

在微生物分类中,结核分枝杆菌属于厚壁门、裂殖菌纲、放线菌目、分枝杆菌科、分枝杆菌属。

分枝杆菌复合群共包括人型、牛型、非洲型和田鼠型,而人型结核分枝杆菌是人类主要的致病菌。

结核分枝杆菌的形态§ 结核分枝杆菌菌体具有多形态特征,除正常典型形态外,受不良生长条件的影响。

如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特别是药物因素,而呈现异常变化,其各种形态可归纳为杆菌型(基本形态)、滤过型、颗粒型和球菌型(L型)4种类型。

§ 1. 杆菌型(基本形态)结核分枝杆菌正常典型的形态是直或稍弯曲、两端钝圆的杆菌。

菌体长1~4μm,宽0.3~0.6μm,无芽胞、无荚膜、无鞭毛,生长发育期间有分枝生长倾向。

医学实验室风险评估报告

医学实验室风险评估报告

医学实验室风险评估报告评估日期(Date):一、参加成员:为明确本医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等级,建立相应的防护机制,配备适当的防护用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实验室生物安全委员现对实验室活动情况进行风险评估:二、评估内容依据2006年1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对本实验室可能接触的生物因子进行评估:细菌部分:1.炭疽芽孢杆菌1.1生物学特性:炭疽杆菌菌体粗大,两端平截或凹陷,是致病菌中最大的细菌。

排列似竹节状,无鞭毛,无动力,革兰氏染色阳性,本菌在氧气充足,温度适宜(25~30℃)的条件下易形成芽胞;1.2分类:第二类;1.3来源:来自患者标本脓液、渗出物,吸入性炭疽的咯痰;1.4 传染性及传播途径:人类主要通过工农业生产而感染,本菌由体表破损处进入体内、吸入、食入引起感染;1.5 易感性: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接触污染物品可发生感染引起疾病;1.6 潜伏期:数小时至几十天;1.7 变异性:不详;1.8 对环境敏感性:繁殖体抵抗力不强,易被一般消毒剂杀灭,而芽胞抵抗力强,在干燥的室温环境中可存活20年以上,在皮毛中可存活数年。

牧场一旦被污染,芽胞可存活20~30年。

经直接日光曝晒100小时、煮沸40分钟、l40℃干热3小时、110℃高压蒸汽60分钟、以及浸泡于10%甲醛溶液15分钟、新配苯酚溶液(5%)和20%含氯石灰溶液数日以上,才能将芽胞杀灭。

炭疽芽胞对碘特别敏感,对青霉素、先锋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高度敏感。

1.9 与其他它生物的交互作用:无;1.10 流行病学资料:炭疽杆菌属于需氧芽孢杆菌属,能引起牛、羊、马等动物及人类的炭疽病,炭疽杆菌曾被帝国主义作为致死战剂之一,平时牧民、农民、皮毛和屠宰工作者易受感染,皮肤炭疽在我国各地还有散在的发生;1.11 致病性:1.11.1皮肤炭疽最常见,多发生于屠宰、制革或毛刷工人及饲养员。

本菌由体表破损处进入体内,开始在入侵处形成水疖、水疱、脓疱、中央部呈黑色坏死,周围有浸润水肿、如不及时治疗,细菌可进一步侵入局部淋巴结或侵入血流,引起败血症死亡;1.11.2纵隔障炭疽少见,由吸入病菌芽胞所致,多发生于皮毛工人,病死率高。

实验室危害评估报告

实验室危害评估报告

实验室风险评估报告(Evaluating Record for Biohazard of Laboratory)评估日期(Date):一、参加成员:为明确本医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等级,建立相应的防护机制,配备适当的防护用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实验室生物安全委员现对实验室活动情况进行风险评估:二、评估内容依据2006年1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对本实验室可能接触的生物因子进行评估:细菌部分:1.炭疽芽孢杆菌1.1生物学特性:炭疽杆菌菌体粗大,两端平截或凹陷,是致病菌中最大的细菌。

排列似竹节状,无鞭毛,无动力,革兰氏染色阳性,本菌在氧气充足,温度适宜(25~30℃)的条件下易形成芽胞;1.2分类:第二类;1.3来源:来自患者标本脓液、渗出物,吸入性炭疽的咯痰;1.4 传染性及传播途径:人类主要通过工农业生产而感染,本菌由体表破损处进入体内、吸入、食入引起感染;1.5 易感性: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接触污染物品可发生感染引起疾病;1.6 潜伏期:数小时至几十天;1.7 变异性:不详;1.8 对环境敏感性:繁殖体抵抗力不强,易被一般消毒剂杀灭,而芽胞抵抗力强,在干燥的室温环境中可存活20年以上,在皮毛中可存活数年。

牧场一旦被污染,芽胞可存活20~30年。

经直接日光曝晒100小时、煮沸40分钟、l40℃干热3小时、110℃高压蒸汽60分钟、以及浸泡于10%甲醛溶液15分钟、新配苯酚溶液(5%)和20%含氯石灰溶液数日以上,才能将芽胞杀灭。

炭疽芽胞对碘特别敏感,对青霉素、先锋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高度敏感。

1.9 与其他它生物的交互作用:无;1.10 流行病学资料:炭疽杆菌属于需氧芽孢杆菌属,能引起牛、羊、马等动物及人类的炭疽病,炭疽杆菌曾被帝国主义作为致死战剂之一,平时牧民、农民、皮毛和屠宰工作者易受感染,皮肤炭疽在我国各地还有散在的发生;1.11 致病性:1.11.1皮肤炭疽最常见,多发生于屠宰、制革或毛刷工人及饲养员。

重要病原微生物危险度评估报告

重要病原微生物危险度评估报告

重要病原微生物危险度评估报告梓潼县保健院二0 年月艾滋病病毒的危害评估报告一、危害程度分类艾滋病病毒于1983年从一例淋巴腺综合症患者的淋巴结中分离出,1986年正式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英文简写为HIV,是艾滋病的病原菌。

艾滋病在我国法定传染病归为乙类。

在卫生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目录》中,危害程度为第二类,运输包装为A类,UN编号为UN2814,未经培养的感染性材料操作要求在BLS-2中进行,灭活后材料可在BSL-1中操作。

二、一般生物学特性1、形态与结构: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亚科中人类慢病毒组,为单链RNA病毒,球型20面体,直径100~120nm,双层结构,外壳为脂蛋白包膜,有gp120、gp41两种病毒糖蛋白构成的刺突,核心呈圆柱形,内含两条相同的RNA、互补DNA、酶类等。

gp120为表面糖蛋白,与病毒吸附有关,有中和抗原位位点,能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易发生变异,有利于病毒逃避免疫清除。

gp41为跨膜蛋白,介导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的融合。

基因组全长9200bp,含6个调节基因和3个结构基因。

nef调节基因编码的Nef蛋白能提高HIV的复制能力和感染性,在AIDS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HIV是一种高变异病毒,分为HIV-1和HIV-2两型,HIV-1型为全球流行毒株,HIV-2型主要局限于西非和西欧。

病毒体的gp120与CD4T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进入CD4T 淋巴细胞,在细胞内繁殖,最后以出芽方式释放到细胞外。

2、培养特性:HIV感染的宿主和细胞范围较窄。

故实验室常用新鲜分离的正常人T细胞或病人自身分离的T细胞培养病毒,感染后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培养细胞中可检测到病毒抗原。

三、环境中的稳定性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

煮沸可迅速灭活,高压灭菌120℃20min,56℃、20分钟均可灭活。

室温下液体环境中存活15天,在37℃可存活10~15天,被污染的物品至少3天内有传染性;在冷冻血制品中须68℃加热72h才能保证灭活病毒。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第1版生效日期:2016年04月28日瑞昌市人民医院检验科目录第一章检验科实验活动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2)第二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8)第三章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11)第四章霍乱弧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15)第五章流感病毒的危害评估报告 (19)第六章梅毒螺旋体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21)第七章SARS冠状病毒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23)第八章脑炎病毒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25)第九章淋病奈瑟氏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30)第十章鼠疫耶尔森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33)第十一章伤寒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36)第十二章肝炎病毒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39)第十三章禽流感病毒危害评估报告 (43)第十四章肠道病毒71型危害评估报告 (46)第十五章汉坦病毒危害评估报告 (49)第十六章炭疽芽胞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52)第一章检验科实验活动生物危害评估报告为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不被危害性生物及物品所侵害,保证危害性物品不外泄,对实验室工作环境进行评估,以鉴定生物安全防护等级,保证生物安全。

一、危害程度分类及生物安全防护水平评估本检验科是为医院诊断、预防、治疗人体疾病或评估人体健康提供信息为目的,对来自人体的材料进行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微生物、临床免疫学、临床血液、细胞遗传学等检验的实验室。

生物源危害主要是由各种检验标本中的微生物,尤其是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具有潜在危险性,可能引起实验室感染;检验科微生物室还进行一定数量的各种条件致病性细菌及真菌的分离培养工作,工作过程存在病原微生物对实验人员、环境污染的风险;除之以外实验室还存在触电、火灾、化学品腐蚀、偷盗等危险。

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本检验科不涉及《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高致病性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及高致病性微生物的菌、毒种的保藏,实验室采用一定防护措施就能控制感染或防范灾害,或者对相应病原体存在有效的免疫方法。

新版3.1重要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pdf

新版3.1重要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pdf

重要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序号病原菌名称危害程度分类实验活动所需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致病性传播途径稳定性病原微生物的宿主暴露后的潜在后果是否可以预防和治疗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1 大肠埃希菌第三类二致病菌呼吸、血液、泌尿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人腹泻,肠外化脓性炎症,败血症,脑膜炎。

可以预防和治疗预防:疫苗。

治疗:喹诺酮类,头孢类等抗生素。

2 沙门菌属第三类二致病菌粪口环境中生存能力较强人伤寒可以预防和治疗预防:疫苗。

治疗:喹诺酮类,氯霉素,磺胺类,头孢类等抗生素。

3 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第三类二致病菌粪口环境中稳定存在较长时间人肠道感染。

可以预防和治疗预防:疫苗。

治疗:喹诺酮类,氯霉素,磺胺类,头孢类等抗生素。

4 鼠伤寒沙门菌第三类二致病菌肠道、粪口环境中稳定存在较长时间人肠道感染。

可以预防和治疗治疗:喹诺酮类,氯霉素,磺胺类,头孢类等抗生素(须做药敏)。

5 亚利桑那沙门菌第三类二致病菌粪口环境中稳定存在较长时间人和动物肠道感染。

可以预防和治疗治疗:环丙沙星等多种抗生素(须做药敏)6 志贺菌属第三类二致病菌粪口环境中可存在10-20天人细菌性痢疾可以预防和治疗预防:疫苗。

治疗:喹诺酮类,头孢类等抗生素。

7 迟钝爱德华菌第三类二条件致病菌泌尿、生殖冷血动物体内稳定存在人和动物呼吸道,泌尿道,伤口感染,脑膜炎,败血症可以预防和治疗治疗:抗生素敏感性不可预测(须做药敏)8 变形菌属第三类二条件致病菌泌尿、伤口、血液环境中稳定存在人呼吸道,泌尿道,伤口感染,脑膜炎,败血症。

可以预防和治疗治疗:抗生素敏感性不可预测(须做药敏)9 其他肠杆菌第三类二条件致病菌泌尿、伤口、血液环境中稳定存在人呼吸道,泌尿道,伤口感染,脑膜炎,败血症。

可以预防和治疗治疗:抗生素敏感性不可预测(须做药敏)序号病原菌名称危害程度分类实验活动所需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致病性传播途径稳定性病原微生物的宿主暴露后的潜在后果是否可以预防和治疗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10 多杀巴斯特菌第三类二条件致病菌伤口动物口腔稳定存在人和动物动物咬伤造成的局部感染,慢性肺病,全身系统性疾病。

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015年3月,按照检验科制定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程序YX-BS-011,由医院生物安全委员会主持,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小组参与,对检验科生物安全作风险评估,形成报告如下:一、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评估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其中一类和二类统称高致病病原微生物;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不得从事致病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工作,但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将强调高致病病原微生物的监测,发现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报告;1、我院潜在的一类和二类病原微生物评估:炭疽芽孢杆菌、布鲁氏菌、鼻疽伯克菌、结核分枝杆菌、霍乱弧菌、鼠疫耶尔森菌等;对上述高致病性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致病性包括急性与远期效应、变异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关实验数据、流行病学资料、预防和治疗方案,做全面的了解,引领全科职工共同学习掌握;2、防控措施:立即对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培养物封存;立即分别报告医院感控科、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消毒,包括工作台面、地面、仪器表面、空气等;接触人员更换个人防护用品,并对用品进行消毒;感控科收集病人相关信息资料,对病人实施隔离,协助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接触者进行严密的健康监护;二、实验室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包括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和可能涉及的人员的活动1、风险评估: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实验室布局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由于三区划分不是太明显,实验室进出人员存在污染和感染的风险;具体可能体现在:病原微生物的带入和带出,标本的污染,意外事件的发生如跌倒、划伤等;2 防控措施:本科室工作人员2.1.1 进入实验室的本科工作人员,在缓冲间内穿戴好工作服、工作冒、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具后方能进行实验室工作;2.1.2 任何原因需要离开实验室,必须洗手七步法脱去个人防护用品,在此洗手方能离开实验室;其他医务人员2.2.1 运送样本护工将样本送至各班组的样本接收处,核对验收后方可离开,不得在实验室中随意行走;2.2.2 医护人员到实验室查询结果、业务咨询等,本科工作人员引导至相应的位置,结束后建议手部清洁后离开实验室;病人或病人家属尽量让其在实验室外等候,不得已时由本科职工引导致指定位置,结束后建议手部清洁后离开;特殊人群孕妇、儿童及免疫缺陷等人群不得进入实验室;除实验室工作人员外的任何人员需进入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告知实验室内具有潜在的生物危害因素,请遵守实验室的规定和工作人员的指导;三、实验室设施、设备等相关的风险评估:1 风险评估:安全保卫风险, 实验室“五防”防火、防爆、防盗、防事故、防泄漏风险,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使用安全风险,高致病性微生物泄漏风险、普通样本泄漏或损毁风险等;2、防控措施: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牢固树立安全保卫意识,做好“五防”防火、防爆、防盗、防事故、防泄漏工作,保证实验室安全和检验工作顺利进行;凡进入实验室者,必须遵守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及其他管理制度;科主任是科室安全第一责任人,班组长是本班组第一责任人,负责安全管理,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对不安全的隐患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同时上报医院保卫科; 实验用仪器设备按照“操作规程”,操作,以免发生意外;对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任何人都有权制止;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设置责任人,负责仪器的维护保养,仪器使用者如实记录使用情况;垃圾废物严格按照实验室垃圾废物处理执行,所有实验室产生的垃圾废物不能作为可利用废物处理或变卖;实验室不得使用电路或取暖设备,未配置空调实验室,当冬天室温达不到仪器设置温度是,可采用取暖器升温,但要严防过热过载,人员一旦离开必须关闭电源;实验室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有消防器材;工作人员应掌握基本消防知识;一旦发生灾情,及时扑救、报警,同时上报医院保卫科;门窗、玻璃、锁子,应保证完好无损;实验完毕,工作人员要认真检查实验室的环境和实验用器具,及时断水断电,清除不安全因素,注意关窗锁门;. 如有重大事故,及时科主任、医院总值班和保卫处联系;四、实验室工作人员相关的风险评估1、风险评估:传染性物品致皮肤粘膜损伤风险、腐蚀、刺激、剧毒化学品泄漏所致风险,物理因素风险如紫外灯照射风险、实验室感染风险等;2、防控措施:严格遵守科室生物安全规章制度,遵照生物安全手册,规范实验室行为;严格执行实验室个人防护YX-BS-005;遵照锐器物品的使用与处理YX-BS-006,进行锐器处理;科室做好职工健康监护和监护档案;落实实验室感染事件应急预案YX-BS-0018;执行实验室伤害事件报告制度YX-BS-0015五、医疗废弃物处理的风险评估1、风险评估:检验科涉及到的垃圾主要有感染性垃圾、损伤性垃圾、生活垃圾、化学性垃圾;主要风险为:人员感染、环境污染等;2、防控措施:各类垃圾的处理废弃大便的处理:试验余下的大便样本,连同样本盒置于套有黄色垃圾袋的污物桶内,密封送医院感染性垃圾收集站统一处理;废弃小便、各种体液的处理:试验余下的小便、体液应倾倒入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中,处理6小时后按医院废水处理,样本管置于套有黄色垃圾袋的污物桶内,密封送医院感染性垃圾收集站统一处理;废弃的反应液体,不含氰化物血球分析仪废液,按5000mg/L的有效氯,密封24小时后按医院废水处理,含氰化物的血液分析仪废液,按4%的84消毒处理24小时后按医院废水处理;废弃血液标本的处理:血液标本检测完毕,生化、免疫除HIV标本标本应置冷藏柜中冷藏3天后方可处理,其他样本于检测当日由清洁员统一收集,戴双层手套,移入黄色垃圾袋中,密闭送医院感染性垃圾收集站统一处理;一次性吸管、滴头、样品杯、子弹头的处理:用完后应置于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中浸泡24小时后移入黄色垃圾袋中,密闭送医院感染性垃圾收集站统一处理; HIV标本的处理:HIV标本检测后应留取足够血清冰冻保存1年以上,一年以后由市疾控中心抽样复查结果无误,清点样本例数无误后,在疾控中心人员监督下送医院感染性垃圾收集站,按感染性垃圾统一处理;留取血清后剩余标本按“废弃血液标本的处理”方法处理;口痰及分泌物的处理:口痰及分泌物连同样本盒置于黄色感染性垃圾袋中,密封送医院感染性垃圾收集站统一处理;培养基、基因扩增产物的处理:使用过的培养基无论有无细菌生长,基因扩增产物无论阴阳,均需高压灭菌后,黄色感染性垃圾袋收集,密封送医院感染性垃圾收集站统一处理;损伤性垃圾的处理: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破损的玻璃制品、采血针等锐器,应统一放置于一次性锐器盒内,容器不能装得太满,不能超过容量的3/4,密封送医院感染性垃圾收集站统一处理;使用后的酶标板,应先置于5000mg/L的含氯消毒剂中,浸泡6小时以上,按感染性垃圾密闭送医院感染性垃圾收集站统一处理;其他接触过血液或体液的物品如:金标反应板、一次性试管的盖子等应置于黄色感染性垃圾袋中,密封送医院感染性垃圾收集站统一处理;六、实验室应急措施及预期效果评估1、风险评估:评估实验室应急预案预期效果和存在风险,包括:实验室感染事件判定和预案的启动、实验室感染事件的解除、实验室感染的应急响应、实验室感染的现场调查控制、实验室感染监测与报告、实验室感染的预防、督察和责任追究等;2、防控措施:实验室感染事件判定和预案的启动医院院生物安全负责人接到报告,应立即召集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成员,对所发生的实验室差错或事故的严重程度与可能产生的危害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实验室差错或事故性质和后果,并对受暴露的实验人员采取医学观察或隔离治疗等措施,最后根据所造成的后果的危害大小和严重程度进行感染事件等级认定;发生实验室感染后由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及时上报市卫生局;实验室感染事件的解除实验室感染警报的降级或解除,由市医疗中心医院提出,上报市卫生局,经市卫生局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进行判定,由市相关领导小组批准,宣布实验室感染事件的降级或解除警报;实验室感染的应急响应①生物安全领导小组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全面了解感染发生的情况,督促各有关部门履行各自的职责,落实各项防控措施;②发生感染的实验室停止与感染发生病原微生物的实验活动;③立即组织专家组进入实验室进行调查;④感染人员送定点医院检查,对密切接触者和同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检查;2.3.2 严重的实验室感染在一般实验室感染措施的基础上,应该做好以下工作:①停止发生感染的实验室所有工作,组织专家进行调查;②感染人员立即送定点医院隔离治疗;③对发生感染事件的实验室的所有实验室人员进行隔离检查;④事件判定后的2小时内报市卫生局;2.3.3 重大实验室感染在严重实验室感染措施的基础上,应该做好以下工作:①对发生感染的实验室进行封锁,组织专家进入进行调查;②事件判定后立即报市卫生局;实验室感染的现场调查控制2.4.1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2.4.2 实验室隔离消毒措施2.5.3 病例的救治与隔离治疗实验室感染监测与报告实验室感染的预防2.7.1 一般预防2.7.2 紧急预防措施督察和责任追究本次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按照相应法律法规和我院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程序,对我院检验科上述六方面做了全面的风险分析,落实了防控措施和整改措施,但可能存在评估不全面、风险分析不到位、防控措施待改进等缺点,风险评估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我们将在以后的评估中不断完善;特报医院生物安全委员会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小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偶尔可由牛型或非洲型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疾病。

结核病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但以肺结核最为常见。

该病具有传染性强,散播面广,不分地域均可发生。

结核病可由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途径感染,但其主要传播途径是以空气为传播因子的呼吸道传染,而排菌的肺结核病人传染性更大,是传播感染的主要传染源。

1. 传播途径呼吸道感染(respirator tract infection)是肺结核的主要传染途径(routes of infection),飞沬传染(droplet infection)为最常见的方式。

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尤其是痰涂片阳性未经治疗者)。

飞沬核(droplet nuclei), 10μm时可被吸人呼吸道,健康人可因吸入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喷出的带菌飞沫而受感染。

2. 危害程度分级微生物按其是否致病、致病力强弱、危害人体的严重性、传染性的大小、临近人群的抵抗力、有无免疫制剂和特效治疗药物等综合评价,可分为四个不同的危害等级。

结核分枝杆菌属于3级危险。

3级危险(对个体具有极大危害,对群体具有较大的危害性):指有特殊危险的致病菌。

感染后症状较重,并可能危及生命,或者缺乏有效的预防方法、发病后不易治疗的微生物。

3. 实验室感染的原因及预防(一)技术操作可能导致的感染及其预防措施。

1. 接种:应使用无弹力的铂丝接种环,结核菌接种后接种环火焰灭菌易崩散,酒精灯烧灼时要特别注意。

2. 混匀:吸管吸吹菌液时不要产生气泡,应沿容器壁排出。

3. 研磨:最好使用组织研磨器,乳钵易产生气溶胶。

4. 移液:吸管上端的棉花松紧要适度,吸液时要从管底吸取,吹出时要轻缓,不要全部吹净,以免产生气泡,形成气溶胶。

5. 开封:要避免压力和气流的急剧变化。

6. 离心:离心管套底垫要完好,使用匹配的管、套、离心头,加盖。

7. 注射:做好个人防护,正确使用注射器。

8. 搬运:室内移动要避免滑落,移出室外要有坚实密闭的外包装。

(二)技术保障1. 双人原则,不允许单人操作1、2类病原。

2. 入口处应有危险警示标识,并标明所操作的微生物的种类。

3. 培训考核上岗,掌握相关技术操作要领,熟悉规章制度,适应工作环境。

4. 完备的管理措施,技术操作规范。

5. 良好的工作行为可降低生物危害风险。

4. 实验室中的分枝杆菌及分枝杆菌气溶胶结核病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分枝杆菌检验过程中,会接触到各种潜在感染源标本和各种危险物,特别是许多操作易产生分枝杆菌气溶胶。

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微滴核(1-5微米)通过呼吸进入人体肺泡,可以黏附在肺泡内生长繁殖。

因此,首先要对实验室中生物危险物产生的途径和存在的地点有充分的认识,以便明确生物安全防护的环节。

(一) 分枝杆菌存在的地点1、各种临床标本,通常是痰,胃或支气管灌洗液、脑脊液、尿液等。

2、被污染的操作台、器械、仪器、试剂等。

3、收集的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菌株等。

4、细菌学实验室的部分区域。

(二) 产生分枝杆菌气溶胶1、实验室内可疑肺结核患者痰标本的采集。

2、样本的制备和涂片的火焰固定。

3、分离培养或接种培养物。

4、用火焰烧灼接种环。

5、使用移液器混合培养物。

6、培养管或培养瓶中含有培养物的滴落物。

7、溢出的分枝杆菌悬浮液。

8、高速混合含有分枝杆菌的液体。

9、转移液态培养物和上清液,或培养液、上清液的倾倒。

10、离心过程中离心管的破碎。

11、用做原代培养所需的组织匀浆。

5. 安全防护(一) 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任何时侯都要警惕分枝杆菌气溶胶的产生。

实验室的技术人员必须经过生物安全培训后方可上岗。

(二) 实验室应严格限制非实验人员进入,减少实验室内外交叉生物污染。

完成实验工作离开实验室,要关好门窗。

(三) 进入实验室应避免携带非必需物品。

(四) 进入实验室,工作人员应穿着工作服,操作时应穿戴防护隔离衣、口罩、帽子和手套,长发者应将头发装束在帽子内。

(五) 实验过程中绝对禁止吸烟、饮食等,不要以手抚头面部等。

(六) 试验前须开启紫外线灯对实验室和操作区域进行照射消毒1小时以上;试验结束后,立即开启紫外灯进行照射消毒2小时以上。

(七) 任何试验的开始和结束后,操作人员要用70%酒精浸泡双手或仔细擦后,用清洁剂或清水洗净。

(八) 每次试验结束后,必须清理好实验台,并用70%酒精液或3-5%石炭酸擦洗实验台面。

(九) 实验室中的生物危险品要根据检查项目和性质不同,局限在相应的试验区间,不得随意将其带到其它的实验室。

(十) 实验室内任何微生物的样本,废弃物都必须经高温高压灭菌后,方可按一般垃圾处理。

综合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文件6. 安全保障(一) 首先各级实验室应按等级要求完善实验设施,如简易安全柜内的抽气排风功能、紫外灯消毒功能,生物安全柜维护与除菌滤膜定期更换等。

(二) 实验室采集病人痰标本时应在户外进行,避免因病人咳漱造成室内气溶胶污染。

(三) 普通实验室应注意气流方向,实验过程中尽量避免强气流变化而产生气溶胶(如:涂片、染色过程中)。

(四) 细菌的分离培养、菌种开封、转种、研磨、稀释等操作,各级实验室均应在简易安全柜或生物安全柜中进行。

(五) 使用接种环进行操作时,接种环应在工作灯的内焰中燃烧,以避免菌液或菌块飞溅。

(六) 稀释菌液时,吸管、针管要缓慢插入试管或烧瓶底部,小心操作避免产生气泡或气溶胶。

(七) 使用注射器加样时,用过的针头切勿再重新入套或拔开注射器与针头,应直接放入锐器收集器,以免划破皮肤造成接种感染。

(八) 菌株库要设专人管理,并按照国家微生物菌毒种管理办法执行。

(九) 进行毒菌操作过程中,不要穿戴巳经污染的防护性手套触摸门柄、仪器或毒菌区以外区域,避免由于粗心扩大污染范围。

(十) 试验结束后,操作过程中所有可能与生物危险物接触或被污染的试验器械和物品,能够高压消毒的必须高压消毒,不能进行高压消毒的设备、仪器,应使用有效的消毒剂擦洗后再以紫外灯近距离长时间消毒。

(十一) 实验中发生意外污染情况,应立即通知主管人员并做好处理污染物和相应区域的准备,不得擅自采用其它禁止的方法进行消毒处理。

(十二) 实验室主任应制定规章和程序,只有告知潜在风险并符合进入实验室特殊要求(如,经过免疫接种)的人,才能进入实验室。

(十三) 操作致病性微生物时,实验室入口处应贴有生物危险标志,并显示以下信息:有关病原、生物安全级别、免疫接种要求、研究人员姓名、电话号码、在实验室中必须佩带的个人防护设施、出实验室所要求的程序。

(十四) 实验室主任为实验室人员特别制定的标准操作程序或生物安全手册中,应包括生物安全程序。

对于有特殊风险的人员,要求阅读并在工作及程序上遵照执行。

(十五) 实验室主任保证实验及其辅助人员接受适当的培训,包括和工作有关的可能存在的风险、防止暴露的必要措施和暴露评估程序。

(十六) 实验室所用任何个人防护装备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

实验室应确保具备足够的有适当防护水平的清洁防护服供使用。

还应穿戴其它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防护镜、面具、头部面部保护罩等。

(十七) 处理样本的过程中易产生高危害气溶胶时,要求同时使用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生物安全柜和/或其它物理防护设备。

如可产生含生物因子的气溶胶,应在适当的生物安全柜中操作。

(十八) 实验用鞋应舒适,鞋底防滑。

应用皮制或合成材料的不渗液体的鞋类。

在从事可能出现漏出的工作时可穿一次性防水鞋套。

在实验室的特殊区域(例如有防静电要求的区域)或BSL-3和BSL-4实验室要求使用专用鞋(例如一次性或橡胶靴子)。

7. 结核病实验室废物处理一、实验室废弃物处理的目的:(一) 将操作、收集、运输、处理及处置废弃物的危险减至最小;(二) 将实验室废弃物对环境的有害作用减至最小。

二、实验室污物处理及消毒(一) 实验室含有生物危险物的临床标本及被污染的一次性用品,试验完成后,应在操作台或实验区域内以紫外灯近距离照射消毒 2小时以上,再经高压消毒后方可丢弃或焚烧。

(二) 可重复使用的实验用品及器材,完成实验后,应在操作台或实验区域内经紫外灯近距离照射消毒2小时以上后,再交有关人员进行高压消毒和煮沸洗刷。

(三) 实验用的试管、吸管、注射器,须装在加盖不漏的容器内,经高压灭菌后取出。

(四) 培养物或实验室垃圾,在丢弃前必须经高压消毒和紫外灯近距离长时间照射处理。

不允许积存垃圾和实验室废弃物。

已装满的容器应定期运走。

在去污染或最终处置之前,应存放在指定的安全地方,通常在实验室区内。

(五) 实验室废弃物应置于适当的密封且防漏容器中安全运出实验室。

有害气体、气溶胶、污水、废液应经适当的无害化处理后排放,应符合国家相关的要求。

(六)实验过程中,如标本或含标本的前消化处理液被打翻污染了操作台或地面,应以吸满70%酒精的卫生纸覆盖污染区,15分钟以后卫生纸方可移去。

(七) 实验室内未经消毒的污水,禁止直接排入公共排水系统,更不允许混入居民生活垃圾。

8. 意外事故的处理(一) 如果发生意外,必须立即通知实验室主管人员,并在有关人员的指导监督下对出事现场进行处理,绝对禁止未经报告而私自对出事现场给予非规范的处理。

(二) 实验过程中,如污染物溅落到身体表面,或有割伤、刺伤、烧伤、烫伤等情况发生,应立即停止实验工作进行紧急处理,更换被污染的实验服,皮肤表面用消毒液清洗,伤口以碘酒或酒精消毒,眼睛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

(三) 如果发生菌液溢出,含菌种的培养管破碎等,造成中、小面积污染,可用比污染面积大25%以上的纱布覆盖污染区域,边缘用脱脂棉围住,向纱布倾倒5%苯酚溶液或70%的酒精,浸泡2小时以上(其间适量加溶液防止干燥),再经紫外灯近距离(1米内)照射2小时以上;被污染的器械、容器等立即浸泡于70%酒精中2小时以上,实验完成后再进行高压消毒处理。

(四) 如果发生气溶胶污染或大面积污染,应立即停止实验并关闭实验室,对污染区域进行紫外灯照射消毒过夜;第二天对污染区进行24小时封闭空气熏蒸消毒(乙醛消毒法:5ml乙醛,2g高锰酸钾/m3空间)。

(五) 绝对禁止使用的事故处理方法:1. 任何有可能造成污染面积扩大的去污方法,如使用70%乙醇或甲酚皂液擦洗被污染的区域。

2. 直接用火焰对未经任何处理的污染地面、操作台、器械等进行烧灼处理。

3. 使用消毒效果未经证实的消毒剂进行消毒。

4. 使用低浓度的消毒剂和紫外灯进行短时间、长距离的照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