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家 尤金.奈达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概述
转换阶段
语义分析:理解 原文的语义和语 境
语言转换:将原 文转化为目标语 言
表达调整:根据目 标语言的习惯和规 范进行表达调整
校对修改:检查译 文是否准确、流畅 并进行必要的修改
重构阶段
表达选择:根据目标语言的表 达习惯和风格选择适当的词汇、 语法和句式
文化转换:将原文的文化内涵 和背景转换为符合目标语言文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概述
目录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尤金奈达生平简介 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 翻译过程的解析 翻译策略与方法 奈达翻译理论的评价与影响
生平经历
尤金·奈达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 毕业于密歇根大学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 曾在耶鲁大学任教并担任美国翻译协会主席 提出了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对翻译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动态对等
定义:动态对等是指译文对目的语读者产生的效果应与原文对源语读者产生的效果尽可 能地接近。
重点:强调译文的自然流畅而不是刻板地忠实于原文的形式和语法。
意义:动态对等理论对于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处理不同语言和文化之 间的差异时。
应用:动态对等理论广泛应用于文学、商业和科技等领域的翻译工作。
化背景的表达方式
理解原文:深入理解原文的 语义、语境和文化背景
语言润色:对译文进行语言上 的润色和修饰使其更加流畅自
然
直译与意译
直译:保留原文形式和语法结构传达原文意义 意译: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和语法结构传达原文意义 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强调动态对等而非形式对等 直译与意译的选择应根据目标语言的特点和读者群体来决定
读者反应
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强调译文应以读者为中心关注读者的接受和理解。 要求译者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以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强调翻译过程中对原文信息的选择、调整和重构以使译文更易于读者理解。 读者反应理论对于提高翻译质量和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奈达翻译理论概述尤金·奈达
尤金·奈达和他的翻译理论1.奈达翻译理论概述尤金·奈达(Eugene A.Nida)1914年生于美国的俄克勒荷马州。
早年师从当代结构主义语言学大师布龙非尔德(Leonard Bloomfield)等语言学家。
毕业后供职于美国圣经协会,终生从事圣经翻译和翻译理论的研究,著作等身,是公认的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
他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这个名称的前身是“灵活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
后来为避免被人误解,改成功能对等。
简单讲,功能对等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的形式上对应。
要取得功能对等(奈达指的对等是大致的对等),就必须弄清何为功能对等。
他把功能分成九类①[在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中,奈达将语言的功能分成9类,即表现功能(expressive)、认识功能(cognitive)、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信息功能(informative)、祈使功能(imperative)、行为功能(performative)、情感功能(emotive)、审美功能(aesthetic)和自我解释功能(metalingual)。
见该书第25页。
]译文应在这些功能上与原作对等。
那么,怎样才算对等呢?奈达认为回答这个问题不能只局限在文字本身,他把判断对等与否的大权交给了读者的心理反应。
这就与在奈达之前大多数翻译研究者的观点相左。
传统上,人们总是将客观的语篇作为判断译文对错优劣的依据。
但奈达一下子把大权从语篇手中抢过来,交给了读者。
这一转手马上创出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为当时几乎陷入绝境的翻译研究者打开了眼界,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一下子柳暗花明。
奈达这一发展当然是和他本人对翻译的研究有关。
但奈达并非闭门造车,功能对等自有其源头活水。
这活水就是当时语言学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
尤金·A·奈达
具体步骤
原文
检验 译文
分析
转语
重组
实例剖析
他饮他癿花酒,我喝我癿清茶。人生需要一种境界:自我安定。 面对别人癿成功不荣耀,我喝我癿清茶,我明白那掌声已有所属。 匆匆忙忙赶过去,丌会有成功等着你。还是自己再创业绩吧。跟 着别人叧能永远跟着成功癿尾巳。
1. 分析 “饮花酒”实指追求功名丌惜蝇营狗苟,交际场上骄奢淫逸,声 色犬马。 “喝清茶”实指面对别人癿成功仍然坚守原则,安贫乐道,追求 一种简朴癿乐趣。比喻了知识分子癿高洁。 综合上下文,大概可以得出文章癿内容,文化背景,思想以及语 言风格。
三次译文 Human life,it seems tome,needs a placidity of mind.While others may be winning and dining,I`m content with plain tea.Not duzzled by other people`s aura of success and glamour ,I`ll indulge in my simple pleasure.Clearly aware where the credit goes.I won`t join in the rush in the vain hope of accepting the prize to be handed tome on a plate.The best a blind follower can do is tailing after the winners.The only alternative is to create wonders of one`s own.
匆匆忙忙赶过去,丌会有成功等着你。 I won`t join in the rush in the vain hope of accepting the prize to be handed tome on a plate. 还是自己再创业绩吧。 The only alternative is to create wonders of one`s own. 跟着别人叧能永远跟着成功癿尾巳。 The best a blind follower can do is tailing after the winners.
尤金·奈达和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研究
尤金·奈达和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研究尤金·奈达和彼得·纽马克是西方两位杰出的翻译理论家。
将从他们的研究方法,对可译性的认识等六个方面梳理比较两人的翻译理论,以期对两住大师有个深刻的认识。
标签:翻译;动态对等;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尤金·奈达(Eugine A·Nida,1914-)是著名的美国翻译理论家,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翻译思想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介绍到中国大陆,在国内译界曾一度形成“言必称奈达”的局面。
可以说,“它是旗帜位置美国翻译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也是当代整个西方翻译理论界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彼得·纽马克(PeterNewmark,1916-)是英国当代翻译家,著名的翻译理论家。
他潜心研究西方翻译的过去和现在,坦诚各家之言,广泛论述翻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
八十年代初,王宗炎教授和刘重德教授分别把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和技巧》介绍到中国,其后二十多年,其翻译思想不断的被译介列国内。
同作为颇具影响的翻译理论家,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两人的翻译思想进行一番梳理与比较。
本文将从他们的研究方法,关于可译性的认识等六个方面进行探讨。
1关于研究方法无论是奈达还是纽马克,他们从事翻译研究的研究方法是一致的,即他们的研究都摆脱了评点式、印象式的传统翻译研究的束缚,本着对语言结构研究的科学态度,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来分析和解决翻译中的具体问题。
奈达认为,“最可靠的方法是语言学的方法,因为它可以描述分析不同语言的相应信息间的关系”。
他的翻译理论中创造性地运用了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所指意义与内涵意义理论。
同时他的动态对等和读者反映理论也使人感受到有文艺理论中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的影子。
而纽马克坚持认为翻译理论”源于比较语言学,在语言学的范畴内,主要涉及语义学。
所有语义学的问题都与翻译理论有关”。
因此他将格语法,文体论,话语分析以及符号学理论融入了翻译研究。
奈达及其翻译理论
动态对等翻译的局限
1.读者反应不能作为评价译文的标准。 2. 文学翻译中功能对等很难实现。 3. 违背了翻译的文化交流目的。
05 奈达的贡献与不足
奈达对翻译科学的贡献
1、在翻译史上第一个把社会效益(读者反应)原则纳人翻译标准 中,提出翻译重心转移的思想
2、把信息论与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理论,提出“功能对等”的翻 译原则
再现原文形式和内容。形式对等要求严格地再现原语的形式,其实也就是 “逐字翻译”或“死译”。奈达本人也不主张形式对等的翻译,他认为严 格遵守形式无疑会破坏内容。 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注重读者反映,以最贴近、最自然的 对等语再现原文信息,使译文读者能够达到和原文读者一样的理解和欣赏 原文的程度。
翻译信息论(Message of Translation)
译文读者理解原文的信息<原文读者理解的信息 译者就必须“拉长”信息的表达形式 译文读者理解原文的信息≈原文读者理解的信息
Son, lover, thinker, fighter, leader, Hamlet is the incarnation of all human potential defeated by some warp of human nature and destiny.
04 奈达动态对等翻译理论
“动态对等”理论(Dynamic Equivalence)
一)“动态对等”理论的提出背景 二)“动态对等”理论的内涵 三)“动态对等”理论局限性
一)“动态对等”理论(Dynamic Equivalence)的提出背景
1 9 6 4 年 , 尤 金 · 奈 达 在 《 翻 译 科 学 探 索 》 (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动态对等”的概念。后来,奈达用“功
英文介绍翻译家尤金奈达
Functional equivalence
奈达翻译理论综述
尤金· A· 奈达( Eugene A.Nida), 语言学家,翻译家, 翻译理论家。
奈达较之其他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在全世 界更有影响原因之一是,在自1946年起的 近60年里,他周游了世界,帮助译者解决了 《圣经》翻译中的实际问题,而其他语言学 家和翻译理论家缺乏这种机会。
1.There is certainly some historical possibility. 历史上的确有这种可能性。 从历史上看,这种可能的确存在。 2. The actor has a smaller circle of admirers. 那个演员没有那么叫座。 3. environmentally damaging waste 危害环境的废物。
Titles of papers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浅谈《民法通则》英译本 中法律术语的翻译 从“功能对等”理论浅析NBA赛事用语的汉 译 从功能对等角度浅析英汉习语翻译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水浒传》中粗话、脏话 的翻译
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看儿童文学的翻译
本文作者拟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对儿童文学翻译进行分析,尝试提 出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儿童文学翻译的儿童本位原则。 与传统的翻译理论不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从另一角度提供了一个 翻译批评的标准。要达到理想的翻译,就要找到与原文最自然且最贴 近的对等语,而不是拘泥于单纯的形式对等。换句话说,译文的读者 对译文的反应要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等值。以往的翻译理论重 视译文与原文的对照,单纯从语言转换的角度来研究翻译。与以往不 同的是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读者的主体作用,它指出翻译的目的是使译 文接受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信息的反应基本相 同。 本文尝试以这一理论为基础,根据儿童文学及其翻译的特点和要求, 通过对儿童文学《爱丽斯漫游奇境记》几个译本中的大量翻译实例, 从意义对等,形式对等,文化对等三个方面进行详尽的分析,研究儿童 文学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最后得出结论:功能对等理论可作为儿童文 学英汉翻译的原则,它对翻译中词句的选择、修辞的传达以及文化差 异的处理都具有指导意义,揭示本文的主题儿童文学翻译应在功能对 等理论的指导下以儿童为中心,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
奈达生平介绍
(三)社会符号学阶段(1970年起)
奈达对他的翻译理论进行一系列的修改和补充,把其 有用成分纳人了新的社会符号学的模式。1986年出版 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一书是第三发展阶段的代表作。这一著作 有以下四点改变和发展: 1.强调译文有关的一切都有意义,其中包括言语形式。 2.语言的修辞特征在语言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 以“功能对等”取代“动态对等”,使其含义更清 楚。 4.逐步采用社会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的方法来处理翻 译问题。
三、奈达的理论贡献
奈达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他帮助创造 了一种用新姿态对待不同语言和文化的 气氛,以增进人类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 和了解。
(一) 译者必须尊重接受语的特征,要尽可 能地挖掘接受语的表达潜力;先后提出“动 态对等”与“功能对等”.
"'Translating means communicating, and this process depends on what is received by persons hearing or reading a translation. Judging the validity of a translation can not stop with a comparison of corresponding lexical meanings, grammatical classes, and rhetorical devices. What is important is the extent to which receptors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the translated test. Accordingly, it is essential that functional equivalence be stated primarily in terms of a comparison of the way in which the original receptors understood and appreciated the text and the way in which receptors of the translated text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the translated text."
奈达翻译理论简介
奈达翻译理论简介(一)奈达其人尤金?奈达(EugeneA.Nida)1914年出生于美国俄克勒荷马州,当代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
也是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被誉为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之父”。
尤金是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其理论核心是功能对等。
尤金先后访问过90个国家和地区,并著书立说,单独或合作出版了40多部书,比较著名的有《翻译科学探索》、《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等,他还发表论文250余篇,是世界译坛的一位长青学者。
他还参与过《圣经》的翻译工作。
他与塔伯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对翻译界影响颇深。
此书说明了中国与西方译界人士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别:前者是静的,崇尚“信、达、雅”,讲究“神似”,追求“化境”;后者是动的,将语言学、符号学、交际理论运用到翻译研究当中,提倡“动态对等”,注重读者反应。
中国译论多概括,可操作性不强;西方译论较具体,往往从点出发。
他在该书中提到了动态对等,详细地描述了翻译过程的三个阶段:分析、转换和重组,对于翻译实践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二)奈达对翻译的定义按照奈达的定义:“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风格)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
”其中,“对等”是核心,“最切近”和“最自然”都是为寻找对等语服务的。
奈达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的观点出发,认为必须以读者的反应作为衡量译作是否正确的重要标准。
翻译要想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必须使译文从信息内容、说话方式、文章风格、语言文化到社会因素等方面尽可能多地反映出原文的面貌。
他试图运用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建立起一套新的研究方法。
他根据转换生成语法,特别是其中有关核心句的原理,提出在语言的深层结构里进行传译的设想。
奈达提出了词的4种语义单位的概念,即词具有表述事物、事件、抽象概念和关系等功能。
这4种语义单位是“核心”,语言的表层结构就是以“核心”为基础构建的,如果能将语法结构归纳到核心层次,翻译过程就可最大限度地避免对源语的曲解。
奈达翻译理论
社会符号学阶段(1970年起) 奈达对他的翻译理论进行一系列的修改和补充,把 其有用成分纳人了新的社会符号学的模式。
强调译文有关的一切都有意义,其中包括言语形式。 语言的修辞特征在语言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功能对等”取代“动态对等”,使其含义更清楚。 逐步采用社会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的方法来处理翻译 问题。
— Eugene A. Nida
奈达在其核心理论——“功能对等”方面做了精辟的论述。 其核心就是,找出目的语的各种有效表达手段以最接近、最 自然的方式表达出原文的对等信息。首先是在思想内容方 面,其次是在形式风格方面。力求译文与原文在效果上达到 对等,即译文读者的理解与感受与原文读者的理解与感受基 本一致。
描写语言学阶段(1943年到1959年)
在这一阶段, 在这一阶段,他的研究重点是语言的句法 现象和词法现象。他不是把语言差异当作 现象和词法现象。 语言之间不可逾越的障碍, 语言之间不可逾越的障碍,而是当作相同 本质的不同现象来加以描写。 本质的不同现象来加以描写。
奈达翻译思想的三个阶段
交际理论阶段(1959年到1968年) 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还是一门科学。 把通讯论和信息论用于翻译研究,认为翻译就是 交际。这是奈达翻译思想第二阶段的主要标志, 也是他整个思想体系中一个最大的特点。 动态对等翻译观的提出。 就翻译过程而言,奈达提倡四步式,即: 分析、 转换、重组和检验。
奈达翻译理论简述
尤金·A·奈达( Eugene A.Nida )
尤金·奈达(1914--2011), 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 家。曾长期在美国圣经学会主 持翻译部的工作,并提出了自 己独特的翻译理论。
奈达特色翻译理论 (1)语言共性论(language universality) (2)翻译信息论(message of translation)。 (3)读者反映论(theory of readers' response) (4)动态对等论(dynamic equivalence)
尤金奈达
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 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形式很可 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 交流。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 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 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过程提倡四步式,即:分析( analysis)、转换(transfer)、重组( restructuring)和检验(test).
篇章对等
篇章对等又叫语篇对等。语篇是一中 语言使用单位。因此,我们在进行语 篇分析时不能只分析语言本身,而要 看语言是怎样在特定的语境中体现意 义和功能。语篇对等包含三个层面: 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
文体对等
不同文体的翻译作品有着各自独特的语言特 征。只有在同时掌握源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 的特征,并且熟练运用,译者才能创造出真 实体现源语风格的翻译作品。作品语言风格 的不同就意味着所蕴涵的文化因素也各不相 同。相反,在文学体裁的作品中,文化就成 为翻译中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忽略 了文化因素。译作就成了只是由词汇和句子 堆积起来的躯壳。因此,优秀的译者在文学 翻译实践中应充分考虑如何处理不同体裁作 品中的文化差异。
Eugene A. Nida 尤金· 奈达
组员:付 强 陈 丹 赵清霜
Contents
Brief Introduction Translation theory Influence of His Translation Theory
Brief Introduction
1914年11月11日 出生于美国俄克拉荷马市 1936年 进入洛杉矶加州大学专修外语,主攻希 腊语、德语和法语,阅读了大量古希腊和罗马的文 学典籍。 1939年 通过研究希腊语《圣经· 新约》获学士学 位。 1941年 进入密执安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主修描 写语言学、人类文化学、古英语等。 1943年 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 奈达进入美国圣 经工会工作,后被正式聘为该工会的专职语言专家。 1946年 担任《圣经》翻译部的执行秘书。
奈达
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 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 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 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 A· 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 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 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 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 息”(郭建中,2000 , P65)。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 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 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 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 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
他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都围绕《圣经》翻译展开。在 《圣经》翻译的过程中,奈达从实际出发,发展出了 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奈达著作等身,他单独或合作出版著作40多部,发表 论文250馀篇,另外,还有13本专供《圣经》译者使 用的参考书。奈达的第一本专著是1946年出版的《< 圣经>翻译》(Bible Translating),最有影响的是 1964出版的《翻译的科学探索》(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其次要数《翻译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系与查尔斯· 泰伯 合著(1969)。
(三)社会符号学阶段(1970年起)
奈达对他的翻译理论进行一系列的修改和补充,把其有用成 分纳人了新的社会符号学的模式。1986年出版的《从一种语 言到另一种语言》(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一书是第三 发展阶段的代表作。这一著作有以下四点改变和发展: 1.强调译文有关的一切都有意义,其中包括言语形式。 2.语言的修辞特征在语言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 以“功能对等”取代“动态对等”,使其含义更清楚。 4.逐步采用社会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的方法来处理翻译问题。
尤金奈达文化负载词分类
尤金奈达文化负载词分类尤金奈达文化负载词分类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各种文化负载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常见。
而针对这些词汇的分类也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是一个著名的翻译学家,他提出了对文化负载词的分类方法,这对于翻译工作者和跨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尤金奈达将文化负载词分为两类:情境依存型和文化依存型。
情境依存型指的是那些与特定语境有关的词汇。
比如,英语中的“kick the bucket”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有不同的意思,如果不了解这个词汇的背景知识,就很难正确翻译。
文化依存型则是指那些与特定文化有关的词汇。
比如,汉语中的“年夜饭”和“中秋节”就是文化依存型的词汇,如果没有对这些文化有足够的了解,就难以准确传达意思。
除了这两类词汇之外,尤金奈达还提出了一个“弱文化依存”(weakly culture-bound)的概念。
这类词汇并不强烈依赖特定的文化,但是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可能存在一些微小的差异。
比如,汉语中的“绿色”在西方文化中代表着环保和健康,而在东方文化中则具有充满生命力和幸福的含义。
尤金奈达的文化负载词分类对于翻译工作者和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文化负载词进行分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词汇的使用背景、意义和文化蕴含。
这有助于我们在翻译或交流中做到准确表达,避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误解和困惑。
总之,尤金奈达的文化负载词分类方法帮助我们认识文化的多样性,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了解并尊重其他文化已成为不可或缺的能力。
我们需要建立全球化视野,跨越不同文化的障碍,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去交流和合作。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 ppt课件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
Different stylistic works have different language features.Achieving stylistic equivalence needs good mastery of both sourc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Different language styles represent different culture elements.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
◆尤金·奈达在中国翻译界如雷贯耳,它的响亮程度不亚于严 复。他是世界著名的语言学家兼翻译家。究其原因,是他 的“等值”、“等效”翻译原则在我国产生了轰动效应。奈达 的翻译原则是求似翻译原则。他要求在意义上和风格上都 贴近原作。这相当于中国翻译论中的既“达意”又“传神”, 与我国的“神似”说不谋而合。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
◆他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都围绕《圣经》翻译 展开。在《圣经》翻译的过程中,奈达从实际 出发,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最终成 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 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 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为使源语(source language)和目的语(target language)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 异,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 质,提出了著名“功能对等”的翻译理论。在这 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 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Translation Theory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
1. Lexical Equivalence词汇对等 2. Sentence Equivalence句法对等 3. Passage Equivalence篇章对等 4. Stylistic Equivalence文体对等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
His Major Works
◆Bible Translating(《<圣经>翻译》)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翻译的科学探索》)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翻译理论与实践》 ◆Contexts in Translating(《翻译中的语境》) ◆Religion Across Cultures (《跨文化宗教》)
Translation Theory
Functional Equivalence 功能对等理论
1. Lexical Equivalence词汇对等 2. Sentence Equivalence句法对等 3. Passage Equivalence篇章对等 4. Stylistic Equivalence文体对等
谢谢观赏!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功能对等理论是尤金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在二十世纪六 七十年代翻译理论界产生过巨大影响,是我国较早被引进 的翻译理论之一,因此在中国翻译界的影响也较大,也是 国内翻译界评价较多较好的翻译理论。功能对等理论在此 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影响深远。伴随着翻译学影响的扩大, 翻译学研究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但是功能对等理论在指 导翻译实践中的作用及影响不容忽视。
1.Lexical Equivalence 词汇对等
The meaning of a word lies in its usage in language. In translation practice,what confuse us is how to find the corresponding meaning in target language.
奈达
(三 )形式与内容之争 所谓形式与内容之争,是由奈达的一句 话引来的。奈达曾说:“形式附属于内 容。”他要求对翻译的确切性的研究完 全摆脱了表层结构的困扰,而把重点转 移在以传译内容为主,使译文语言达到 内容上与原文最贴近的自当代美国翻译理论》(郭建中)中介绍了许多美国 翻译大家,并指出:阿诺德认为,只有精通源语和目标 语的学者,才能有资格作出评判。而纽曼则认为,一 般的读者就应该是做评判的人。 “衡量译文的成功与否,不仅要分析译文为之服务而 又不懂原文的听众或读者在理解和欣赏译文时对译文 质量的看法,而且还要了解专家的评价……这些专业 人员懂原文,也有搞创造性翻译的经验,而且,他们 非常了解形式和内容这两方面的交际的目的。这样按 照读者的类型和翻译的目的来进行衡量和评价,在特 定的时代下,原文和译文的效果应该是大致可以比较 的。” (《语际交际的社会语言学》)
他认为形式对应是指代表源语词或句在目的语 中最切近的具有对等功能的词或句,在语言对 之间并不总存在着形式对应,要根据原文语体 来决定使用形式对应还是动态等值。他根据乔 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而提出翻译的“功能对 等”说,将翻译的过程归纳为三步:分析-转换 一重构,以达到理解原文语义与基本结构,在 此基础上转达语义, 最终获得与原文语义和语 体上的对等。
CHINA IN WORLD ECONOMY
China’s vast size and resources, her extraordinary economic progress over recent years, have made her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player in the modern international economy. Because of this, because of Britain’s own huge stake in the world economy, we need to take a real interest in China. Since economic reform began in 1978, an average growth rate of almost 10% a year has seen China’s GNP nearly quadruple. The rewards for the people of China are clear, most visible in the dynamism and prosperity of Peking and the coastal cities.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 most striking consequence of these changes is that China has grown to be the world’s eleventh largest economy, and is set to grow further. China’s rapid emergence as a major world actor is a tribute to the drive and entrepreneurial spirit of her people, and more particularly to the fundamental economic reforms she has pursued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It is a clear testimony to the success of the open-door policy led by Mr.Deng Xiaoping. I warmly welcome those reforms and that success. I would draw a further conclusion, which I believe is central to assessing China’s future place in the world economy. In my view China’s growing international engagement has been vital to her progress. The key to sustaining and building on early economic success was China’s move into world markets. Consider a couple of statistics. Since 1979 foreign trade as a share of China’s GNP has risen from 10% to 45%. Integration in world markets became a basic fact of Chinese economic life. With that came integration into the world investment system. Foreign funds flowed into China in a spectacular way. The stock of foreign investment grew from under $5 billion in 1989 to nearly $90 billion by 1994. So China has built new and increasingly strong links, in both directions, with world markets. These links have contributed to creation of new jobs, new prosperity for China. What next? I believe it is China’s interest to build on this foundation, to consolidate her place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That is the way to maximize her share of world markets; and — as the UK knows from direct experience — to attract the stimulus, the technology and the funding that inward investment can offer.
翻译家 尤金.奈达
■ The Bible Translator - (Journal founded and edited by Dr. Nida (retired), 1949- ) ■ Morphology: The Descriptive Analysis of Words - (Univ. of Michigan Press, 1949) ■ Message and Mission - (Harper, 1960) ■ Customs, Culture and Christianity – (Tyndale Press, 1963) ■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 (Brill, 1964) ■ Religion Across Cultures - (Harper, 1968)
篇章对等又叫语篇对等。语篇是 一种语言使用单位。因此,我们 在进行语篇分析时不能只分析语 言本身,而要看语言是怎样在 特定的语境中体现意义和功能。 语篇对等包含三个层面: 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 和文化语境
文化语境
I was not Pygmalion; I was Frankenstein. 此处翻译难点是Pygmalion和Frankenstein所 涉及的文化语境。Pygmalion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 路斯国王。他雕了一个绝美的女像,并不由自主爱 上了她。他的爱发自内心,无比忠诚,就连爱神阿 芙罗狄特(Aphrodite)也为之动情,便赋予那女像 以生命,二人得以终成眷属。Frankenstein是英国 作家谢利(Mary W.Shelley)小说Frankenstein中 的主人公,他是个年轻的医学研究者,创造了一个 怪物却最终被其毁灭。可见,Pygmalion在此比喻 “创造美和享受美”,而Frankenstein则比喻“自作 自受, 自食其果”。
尤金奈达翻译步骤
尤金奈达翻译步骤
摘要:
尤金奈达翻译步骤
1.了解尤金奈达翻译理论背景
2.分析尤金奈达翻译步骤
3.总结尤金奈达翻译理论的贡献与不足
正文:
尤金奈达翻译步骤
尤金奈达(Eugene A.Nida)是一位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他的翻译理论以功能翻译为方向,强调翻译过程中信息的传递和功能的实现。
他的翻译步骤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原文:在翻译开始之前,译者需要对原文进行深入的分析,包括了解原文的文体、语言风格、作者立场和写作目的等,以便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文的功能和风格。
2.确立翻译策略:根据原文分析的结果,译者需要确立相应的翻译策略。
这些策略包括: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等,以实现翻译的目的。
3.进行翻译:在确立了翻译策略之后,译者可以开始进行实际的翻译工作。
这一阶段需要注意词汇、语法、句子结构等方面的转换,使译文在目标语言中表达清晰、通顺。
4.审校与修改:完成初稿翻译后,译者需要对译文进行审校和修改,确保译文在目标语言和文化背景下忠实于原文,并符合翻译的目的。
5.反馈与调整:在审校过程中,如果发现译文存在问题,译者需要根据反馈进行相应的调整,直至达到满意的翻译效果。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的贡献在于,它强调了翻译过程中的功能性和信息传递,使得翻译活动更加注重实现翻译的目的。
然而,这一理论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界定“功能”和“信息”的具体内涵,以及如何在保持原文功能和风格的同时,确保译文的忠实性和通顺性等。
尤金·奈达--功能对等 (原创)
Functional Equivalence (功能对等)Eugene A. Nida一、奈达与“功能对等”•奈达(Eugene A.Nida)1914年出生于美国俄克勒荷马州,当代著名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
尤金是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其理论核心是功能对等。
•尤金1943年获语言学博士学位,后长期担任美国圣经协会翻译部的执行秘书,主持翻译部工作,并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会长。
•最早的•Bible Translationg•《(圣经)翻译》•最有影响的•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翻译的科学探索》1964奈达翻译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一、描写语言学阶段(1943-1959)•二、交际理论阶段(1959-1969)••三、社会符号学阶段(1970以后) 1.翻译是一门科学2.翻译就是交际,通信论和信息论3.动态对等翻译观4.翻译过程四步式:分析、转语、重组和检验•what is functional equivalence?•A minimal, realistic defination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could be stated as "The readers of a translated text should be able to comprehend it to the point that they can conceive of how the original readers of the text must have understood and appreciated it."•by Eugene A. Nid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语言、文化、翻译》•功能对等理论的意义?(通过什么来指导实践?)•一. 传达信息•presidential historian整体•二. 传达原作的精神和风格•来吧,朋友!•三. 语言通顺,符合译语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车来了!•四. 读者反映相似•to grow like mushroomIllustration•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
01
总之,尤金·奈 达的翻译理论是 一种以交际功能 和读者反应为核 心的理论
动态对等
02
他强调了翻译过 程中对等的重要 性,并提出了"最 贴近的自然对等" 的概念
03
这种理论对于指 导翻译实践具有 重要的意义
-
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THESIS DEFENSE POWERPOINT
XXXXXXXXXX
-
1 功能对等 2 动态对等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
1
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 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 理论家,他的翻译理论在西方
翻译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2
奈达的翻译理论主要 包括"功能对等"和" 动态对等"两个方面
1
功能对等
功能对等是指翻译的文本应该在语言和语义上与原文本保持一致,从而能够达到与原文本 相同的功能和效果。这种理论强调翻译的交际功能,即翻译应该使读者能够理解和欣赏原 文本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指导老师:XXX
答 辩 人 :XXX
奈达认为,翻译过程中的对等包括词汇对等、语法对等、语义对等和风格对等。词汇对等 是指翻译文本中的词汇应该与原文本中的词汇保持一致,从而避免歧义和误解。语法对等 是指翻译文本中的语法结构应该与原文本的语法结构保持一致,从而保持原文本的流畅性 和准确性。语义对等是指翻译文本应该与原文本在语义上保持一致,从而避免误解和歧义 。风格对等是指翻译文本应该与原文本在风格上保持一致,从而保持原文本的个性和特点
为了实现功能对等,奈达提出了"最贴近的自然对等"的概念。他认为,翻译应该追求自然 、流畅的效果,而不是刻意的模仿或生硬的翻译。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理解原文本的 文化背景、语言特点、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因素,从而在目标语言中找到最贴近的表达方式
尤金奈达
词汇对等
• 一个词的意义在于它在语言中的用法。而 一个词的意义在于它在语言中的用法。 在实际翻译中, 在实际翻译中,让人困惑的是怎样在目的 语里找到对应的意义。 语里找到对应的意义。尽管在两种语言之 没有哪两个词的意义是完全相同的, 间,没有哪两个词的意义是完全相同的, 但语言可以使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相同的 意义。例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 意义。例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 之间的音位和拼写差异是很明显的, 之间的音位和拼写差异是很明显的,但却 指向同一事物。 指向同一事物
• 它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 生成语法对 它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法对 语言结构所作的严密分析为基础, 语言结构所作的严密分析为基础,研究原 语和译语之间在词法与句法上的一系列对 应和转换规则, 应和转换规则,追求原文和译文的等值 。
西方翻译语言学派缺陷
• 对于初习翻译者来说,语言学的翻译理论 对于初习翻译者来说, 最能够对他们提供启发与帮助。 最能够对他们提供启发与帮助。但是正如 人们深刻地认识到的那样, 人们深刻地认识到的那样,翻译活动决不 仅是一种语言文字的转换操作, 仅是一种语言文字的转换操作,在本质上 是一种特殊的语际交流活动, 是一种特殊的语际交流活动,涉及到一系 列的超语言范畴, 列的超语言范畴,涉及到语言外其他的文 化系统。 语言学派的弱点就在于过于注重 化系统。 语言学派的弱点就在于过于注重 原文文本的分析,忽视了审美及文化因素, 原文文本的分析,忽视了审美及文化因素, 这些研究的不足阻碍了翻译学的全面发展。 这些研究的不足阻碍了翻译学的全面发展。
功能对等
• 他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都围绕《圣经》翻 他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都围绕《圣经》 译展开。 圣经》翻译的过程中, 译展开。在《圣经》翻译的过程中,奈达 从实际出发, 从实际出发,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 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论,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奈达 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 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 功能对等” “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 面的死板对应, 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转换生成语法对语言结构所作的严密分析为基础研究原语和译语之间在词法与句法上的一系列对应和转换规则追求原文和译文的等值对于初习翻译者来说语言学的翻译理论最能够对他们提供启发与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The Bible Translator - (Journal founded and edited by Dr. Nida (retired), 1949- ) ■ Morphology: The Descriptive Analysis of Words - (Univ. of Michigan Press, 1949) ■ Message and Mission - (Harper, 1960) ■ Customs, Culture and Christianity – (Tyndale Press, 1963) ■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 (Brill, 1964) ■ Religion Across Cultures - (Harper, 1968)
■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 (Brill, 1969, with C.R. Taber) ■ Language Structure and Translation: Essays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 (Nelson, 1986, with Jan de Waard) ■ The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Based on Semantic Domains - (UBS, 1988, with Louw) ■ Contexts in Translating -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Amterdam, 2002) ■ Fascinated by Languages -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Amsterdam, 2003)
Nida then sets forth the differences in translation, as he would account for it, within three basic factors: (1)The nature of the message: in some messages the content is of primary consideration, and in others the form must be given a higher priority. (2) The type of audience: prospective audiences differ both in decoding ability and in potential interest.
◆ In 1993, Althea Sprague died. In 1997, married Dr. Marí Elena a Fernandez-Miranda ◆ In the early 1980s, retired, lived in Madrid, Spain and Brussels, Belgium. ◆ died in Madrid on August 25, 2011 aged 96.
语Hale Waihona Puke 学家 翻译家 翻译理论家1. His life 2. His translation theory 3. His works 4. Example
◆born in Oklahoma City, on November 11, 1914 ◆ graduated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n 1936 ◆ attended Camp Wycliffe, where Bible translation theory was taught ◆ became a founding charter member of Wycliffe Bible Translators, a sister organization of the Summer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 In 1937, undertook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where he obtained a Master’s Degree in New Testament Greek in 1939. ◆ In 1939, became interim pastor of Calvary Church of Santa Ana, California ◆ In 1943, received his Ph.D. in Linguistic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 was ordained as a Baptist minister ◆ 1943, married Althea Lucille Sprague
篇章对等又叫语篇对等。语篇是 一种语言使用单位。因此,我们 在进行语篇分析时不能只分析语 言本身,而要看语言是怎样在 特定的语境中体现意义和功能。 语篇对等包含三个层面: 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 和文化语境
文化语境
I was not Pygmalion; I was Frankenstein. 此处翻译难点是Pygmalion和Frankenstein所 涉及的文化语境。Pygmalion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 路斯国王。他雕了一个绝美的女像,并不由自主爱 上了她。他的爱发自内心,无比忠诚,就连爱神阿 芙罗狄特(Aphrodite)也为之动情,便赋予那女像 以生命,二人得以终成眷属。Frankenstein是英国 作家谢利(Mary W.Shelley)小说Frankenstein中 的主人公,他是个年轻的医学研究者,创造了一个 怪物却最终被其毁灭。可见,Pygmalion在此比喻 “创造美和享受美”,而Frankenstein则比喻“自作 自受, 自食其果”。
功能对等理论
Dynamic Equivalence or Functional Equivalence
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 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 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 ,2000 , P65) 。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 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 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 的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 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 文体对等。 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 其次”(郭建中,2000 , P67) 。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 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根据奈达的理 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 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3) The purpose of the author and of the translator: to give information on both form and content; to aim at full intelligibility of the reader so he/she may understand the full implications of the message; for imperative purposes that aim at not just understanding the translation but also at ensuring no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trans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