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族文化 积淀文化韵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作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一门艺术课程――小学美术,这门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小学美术课承载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本文结合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认为可以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将泉州非物质文化带入小学美术课堂,从四大方面进行论证:了解优秀文化,开拓艺术视野;运用信息技术,营建开放课堂;注重课外活动,支持文化交流;关注学生实践,践行文化传承。从这些方面进行努力,进一步让小学美术课堂流光溢彩。
【关键词】小学美术;泉州非物质文化;传承
新版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到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图像作为一种有效而生动的信息载体,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由此可见,小学美术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任。作为地处泉州地区的小学,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几年成为区域热点,而如何传承和发展这些民族文化,也成为了当今的一个疑问。笔者结合小学美术课堂,认为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契机,让泉州非物质文化走进小学美术课堂,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具体实施:
一、了解优秀文化,开拓艺术视野
泉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笔厚重的民族文化财富,其中有不少是民间美术项目。在教学中,我认真反思,新生代是未来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力军,所以应该利用教学的同时,带领学生不断走进、亲近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学生了解优秀文化,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
在本学期一开学,学生的学习任务还不是很重,我就利用周末课余时间带领学生来到泉州当地的博物馆,在那里学生看到了很多泉州各类废纸文化遗产名录,其中的一些美术项目也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在随行中我观察到不少学生还记录了一些美术项目,课后又利用便捷的网络资源实行搜索,比如对于惠安石雕,有很多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课后通过网上的一些视频、信息实现了补充,开拓了自身的文化视野。
二、运用信息技术,营建开放课堂
伴随着信息化产业的大力发展,新课改也在无形之中要求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日常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的融合,让教学变得更加快捷、具体、形象,通过信息技术的融合,有助于提升美术课堂的效率。传统的美术课堂基本是教师宣讲,学生相应完成一些作业的形式,而运用信息技术之后,美术课堂变得更具有开放性。
比如在美术课堂中,我将“泉州木偶头雕刻”放到教学中来,“泉州木偶头雕刻”也是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浓重一笔,通过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视频教程,学生观赏到了泉州木偶头雕刻的全过程,这比单纯的教师宣讲显然要精彩很多,随后通过视频上的雕刻细节,学生还将这样的体会写到了作文中,类似的这种开放型课堂的思路,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受益匪浅。
三、注重课外活动,支持文化交流
传统的小学美术课堂都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模式,教师显得比较主动,而学生显得较为被动,新课改要求实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那么怎样实现小学美术课堂的“以生为本”呢?美术与文化相联系,泉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应该不断走进校园,所以在引领泉州非物质文化走进小学美术课堂的过程中,我注重课外活动,支持文化交流,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受益颇多。
比如我曾经组织了一个课外美术交流小组,该小组交流以泉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
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们各抒己见,比如曾经针对安溪的蓝印花布、水密隔舱海船制造技术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他们在讨论过程中,主要是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如何传承为主,并且美术交流小组一起撰写了相关的方案,虽然可操作性不大,但是他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思考却给了我很大的欣慰。
四、关注学生实践,践行文化传承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可见,实践对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纵观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真正做到传承,那就应该开展实践。而实践方面的缺乏也正是近年来小学美术教学所呈现出的缺憾,小学美术教学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要,与此同时,也应该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等实践方面的能力。
在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我除了利用美术课堂开展介绍,还引导学生勇于实践,比如最普通的民俗的惠安女服饰、安溪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技艺,到了周末和课余时间,我带领学生走进这些当地的非物质文化,并且让学生亲手制作,在他们的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他们体验到了动手能力带来的无尽乐趣。此外,基于我着手研究的关于“妆糕人”的课题,主要以粮食为主要创作原料的民间传统艺术,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们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用了很多不同的原料进行制作,制作出各种形状,他们倍感收获和快乐。
总之,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小学美术课堂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项长期的迫切的历史性的任务,也具有较高的时代意义。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凭借自己敏锐的嗅觉、灵活的教学,让学生在流光溢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中收获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