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阶段练习题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区域发展与规划练习题

高考地理区域发展与规划练习题

高考地理区域发展与规划练习题1. 什么是区域发展?区域发展是指一个相对连续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各方面的发展过程和变化。

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含了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2. 为什么需要区域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是指在特定区域内,通过对区域资源、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出合理的发展目标和规划措施的过程。

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存在着差异,因此需要制定具体的规划来促进均衡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生活质量等。

3. 列举几个区域发展规划的目标。

- 经济发展目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强技术创新,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 社会发展目标:改善教育、医疗、文化和社会服务等公共资源,提升居民福利水平,增强社会稳定性。

- 环境发展目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降低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

4. 解释什么是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是在区域发展的基础上,对区域内的土地利用、产业布局、城市建设、交通规划等方面进行细化和具体化的规划。

它是对区域发展规划的进一步细分和落实,旨在实现区域内各项发展目标的有效实施。

5. 区域规划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协调性原则:保持区域内各项规划之间的协调一致,避免相互冲突。

- 可持续性原则: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公平性原则:将资源和利益合理分配,避免产生明显的区域差距和社会不公。

- 科学性原则:依据科学分析和专业知识,以数据为依据,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

- 参与性原则:充分考虑各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和意见,促进公众参与决策过程。

6. 请解释什么是给排水规划。

给排水规划是区域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对城市供水、排水、水处理等方面的规划。

给排水规划旨在保障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用水和排水,确保城市的卫生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

7. 解释什么是交通规划。

交通规划是区域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对交通网络、交通设施和交通运输方式等方面的规划。

《必修3 第五章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练习题.doc

《必修3 第五章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练习题.doc

《必修3 第五章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练习题一、选择题读我国“西气东输”主干管线工程示意图(图1),完成1~4题。

1.“西气东输”管道线路的走向所考虑的主要经济因素是()A.地形类型B.人口分布C.城市分布D.交通线路2.“西气东输”管道经过煤炭丰富的陕晋,其主要目的是()A.解决该地区供能不足的矛盾 B.调整该地区产业结构C.该地区煤气产量大,气源多D.改善该地区城市大气质量3.“西气东输”管道跨越黄河、长江的次数分别是()A.3次、1次B.2次、1次C.2次、2次D.1次、1次4.有关西气东输工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能积极地推动新疆及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B.加速改善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并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C.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的矛盾D.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沿管线各自然带大致呈垂直地带性分布5.关于西气东输工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能积极推动新疆及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B.加速优化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缓解能源紧张状况C.可有效改善我国东部城市的大气污染状况,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D.该管线东西跨度大,不会对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读某地区三大产业产值和就业结构变化图(图7),回答6~7题。

6.以下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产业结构变化以工业化拉动为主 B.第一产业产值迅速下降C.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变幅最大 D.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并得到优化7.以下对该地区就业结构情况得叙述,正确的是()A.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持续下降B.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最快C.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总最低且增长缓慢D.第二、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限根据典型产品在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可以把产业分为开发期(a)、增长期(b)、成熟期(c)和衰退期(d)四种发展阶段。

读图2和图3,回答8~10题。

8.根据图2所示规律,发达国家重点发展的是哪一阶段的产业()A.a B.c C.d D.b9.按图3所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是产品的哪一环节()A.设计B.加工C.营销D.设计+加工10.按照图2和图3所示规律,发展中国家将永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区域规划考试例题与参考答案

区域规划考试例题与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区域规划:在一定地域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空间布局的未来发展进行的总体部署。

(4分)2、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件。

(4分)3、主导产业:就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

(4分)4、增长极:在城市区配置不断增长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4分)5、技术城:平衡发展产、学、住而形成的新型城市。

(4分)二、简答题(4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1、主导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可分为前瞻影响、回顾影响和旁侧影响,试以石油工业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回顾影响指主导部门对向自己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的影响;(2分)前瞻影响指主导部门对新工业、新技术、新原料等的诱导作用;(2分)旁侧影响指主导部门对地区经济的普遍影响,如对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2分)对石油工业来说石油机械等行业的发展属回顾影响;石油化工,化学纤维等行业的发展属其前瞻影响;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区域服务行业的发展的带动作用属旁侧影响。

(答对1种可得2分,总分为10分)2、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1)经济增长战略与经济发展战略的区别是:经济增长只强调经济总量的增长,注重GDP的增长速度指标,而经济发展既注重量的增长,又有质的规定,即除了经济增长外,还有经济结构的优化,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分配状况的改善等目标。

(2)两者的联系是:没有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经济增长不一定会带来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

(3)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

(答出(1)和(2)分别得4分;答出(3)得2分。

)3、什么是核心边缘理论?请画图并解释。

核心-边缘理论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

区域发展阶段、区域发展差异(四大地区)高考

区域发展阶段、区域发展差异(四大地区)高考

1、指标:(1)常用指标
常用 指标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人均国民收入( GNP) 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区域 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 类型 高收入、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地区
高收入地区 ≠ 发达地区
(2)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通过预期寿 命、教育程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来反映
3、区域的空间结构总体发展趋势 影响因素:地理条件、发展水平、经济区位、历史文化等
总体发展趋势: 平衡——不平衡——平衡……
二、区域发展阶段
(一)、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经济发 展水平
区域产 业结构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
传统农业占有较大的比重,工业以资源型工业和劳 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区域空 间结构
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小,缺少拥有雄厚实力 的大型中心城市,现代化交通线路数量少。区域 对外开放程度最低
水路、公路、铁路交通 便利,尤其是水运很发 达
对外开放相对较早,开放程 度较高,外向型经济成就突 出
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北方
南方
自然资源 优势
限制性因 素 面临问题
经济地位
森林、煤炭、石油、有色金属矿产、生 铁矿等资源丰富 物资源、水力资源
等相当丰富
旱涝灾害、环境污染、 水资源不足,黄土 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 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区域发 展状态
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阅读P9材料,回答问题
1、匹兹堡的地理位置特点是: 位于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区的东南部,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西北
部,附近煤炭资源丰富,通过运河与五大湖相通,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便利。 2、匹兹堡直到十九世纪中叶才发展成为大型钢铁基地的原因: 19世纪前由于区域发展水平低,附近丰富的煤炭资源得不到大 规模开发利用,区域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随着美国东北部工业 区的崛起,尤其是宾夕法尼亚运河的开通和铁路的修建,通过五 大湖和运河运进苏必利尔湖附近的铁矿,匹兹堡才成为逐渐发展 成为美国的钢铁工业中心。 3、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的变化:

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练习册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练习册新人教版必修3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域为例[基础自测]据报导,黑龙江三江平原灌区将成为我国最大的灌区,能发展水田87万公顷,其中新增水田万公顷,改善水田近43万公顷。

据此回答1~3题。

1.三江平原是我国发展潜力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其原因是( )A.这里夏日日照时间长B.纬度低,生长期长C.可耕荒地多D.浇灌水源充沛2.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谷物农业区,三江平原农业生产最大的特点是( )A.以水稻种植为主B.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C.水利设施完善D.科技水平高3.三江平原是世界上纬度最高的水稻种植区之一,这主如果因为本地( )A.地势平坦,地广人稀B.机械化程度高C.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D.黑土地的土壤肥沃按照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不同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域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据此完成4~6题。

4.下列关于东北三大农业生产区域的散布及组合,不正确的是( )A.耕耘农业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B.林业和特产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C.畜牧业区—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份林区草地D.舍饲养畜业—广大林区和农区5.东北地域的农作物散布和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减少的是( )A.玉米B.小麦和大豆C.春小麦D.甜菜6.下列不属于放牧畜牧业区的是( )A.松嫩平原西部B.呼伦贝尔草原C.三江平原D.林区草地7.据新华社报导,图L4­1­1中甲地大片湿地被偷偷开垦为耕地,转租暴利惊人。

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粮食价钱的上涨使土地收益增加。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图L4­1­1(1)分析甲处形成沼泽的主要原因。

(2)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较,乙处平原作为商品粮基地有哪些优势条件?(3)甲处湿地开垦后,可能对环境产生哪些影响?请提出对湿地合理开发的可行性建议。

[能力提升]虎林市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其得名于横穿境内的七虎林河,“七虎林”是满语的音译,意思是“沙鸥云集之所”。

地理一轮复习 单元阶段检测十五 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地理一轮复习 单元阶段检测十五 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单元检测十五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3.本次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4.请在密封线内作答,保持试卷清洁完整。

单元检测十五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2018·安徽池州调研)读“我国马铃薯优势区域布局示意图",回答1~2题.1.图中各优势产区发展马铃薯种植的优势条件,正确的是()A.华北优势区降水丰沛,市场广阔B.东北优势区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C.西南优势区地势平坦,热量丰富,无霜期长D.西北地区气候凉爽,日照充足,水源丰富2.马铃薯种植优势区域的发展方向是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延长产业链,以提高马铃薯产业集群效应.这种做法的目的是()A.减少区域的能源消耗和节约水资源B.减少对生态的破坏C.扩大总体生产能力和提高竞争能力D.减少市场交易费用(2018·南宁三中模拟)江苏省东海县黄川镇十公里草莓观光带上的游客络绎不绝,“拖家带口"的游客走进温室大棚采摘无公害草莓,赏田园风光,体验农家之乐。

下图是“东海县黄川镇地理位置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黄川镇发展草莓观光农业的有利条件是()①全年温和湿润,适合草莓生长②种植规模大,草莓品质优良③紧邻沪宁杭地区,市场距离近④靠近公路,交通运输便利A.①④ B.②③C.①② D.②④4.该地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有( )①增施农药和化肥,提高草莓单产②丰富绿色农业内涵,提高观光农业品质③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④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大型机械化水平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2018·河北衡水中学模拟)流域型城市是指一个地区城市的人、财、物的流动,存在着类似河流一样的主流和支流,支流汇入主流,最终融入更广阔的市场。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认识区域第二节第1课时区域的发展阶段作业含解析湘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认识区域第二节第1课时区域的发展阶段作业含解析湘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第1课时区域的发展阶段下图为矿产资源需求生命周期变化示意图,矿产资源消费强度的变化反映了区域开发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消费强度以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产出所需的矿产资源投入为度量。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推断甲所处区域的发展阶段是( )A.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B.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C.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D.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答案:B解析:读图可知,甲阶段矿产资源消费强度明显升高,说明当时区域发展需要大量矿产资源,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不断上升,这与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特征相吻合。

2.在乙阶段,矿产资源消费强度呈迅速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有( )①技术进步②交通便利③现代服务业的发展④清洁生产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答案:C解析:读图可知,乙阶段矿产资源消费强度呈迅速下降趋势,应为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由于利用矿产资源技术水平提高,同样产值的产品需要的矿产资源投入减少,使矿产资源消费强度大大下降;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往往不需要较多的矿产资源投入,也导致矿产资源消费强度下降。

下图示意一个海岛国家经济发展导致的聚落空间变化过程。

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3.第一阶段中,岛内大部分居民从事的活动是( )A.渔业B.采矿业C.旅游业D.金融业答案:A解析:读图可知,图中第一阶段,岛内主要为落后地区和聚落,早期经济发展落后,城市多分布在沿海地区,说明岛内大部分居民最初以渔业为主。

4.第二阶段中,a与b两港口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商业化B.工业兴起C.腹地人口增加D.交通线路建设答案:D解析:读图可知,图中第二阶段,a与b港口城市发展速度较快,是由于交通线路的建设,使得港口的腹地更加广阔。

5.第四阶段中,f城市的发展超过a、b,并成为该国的首要大都市,其原因是( )A.f地理位置优越B.国家经济结构转型C.沿海港口因淤浅而没落D.f、b之间建成高等级交通线答案:B解析:读图可知,a、b为港口城市,相对于f城市有更加优越的地理位置;图中未显示沿海港口的淤积;f、b之间有高等级交通线连接,但这并非f城市成为该国首要大都市的原因;f城市的发展超过a、b,并成为该国的首要大都市,原因可能是该国经济结构转型。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测试题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测试题

荥高文科第一章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北方有些居民没有后窗,这反映出当地( )CA.光照较强B.风沙大C.冬季寒冷D.雨水多2、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共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D①都位于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③都位于第三阶梯④雨热同期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3、长江三角洲的肥沃土壤是( )AA.水稻土B.黄土C.紫色土D.黑土4、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农业生产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A.水田为主B.作物有水稻、油菜、棉花等C.一年两熟至三熟D.西部降水较少,适宜发展畜牧业5、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对其它生产活动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BA.长江三角洲的轻工业发展依托于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B.长江三角洲发展重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C.松嫩平原发展重化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D.长江三角洲商业贸易发达依托于优势的地理位置6、下列关于南北方传统民居差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CA.南方民居墙体厚B.南方民居屋顶坡度小C.南方居居屋房檐宽D.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强7、下列关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A.由若干平原组成B.本区河流、湖泊较多,但无沼泽分布C.是中国最大的平原D.地势低平,土质疏松8、下列因素中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开发早期的限制因素转变为现在有利因素的是AA.稠密的水系B.黏重的土壤C.便利的交通D.平坦的地形9、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A.秦岭淮河作为自然分界线是明确的,无过渡性B.所划分的区可进一步划分C.线北的地区降水都在800mm以下D.秦岭——淮河与行政区边界重合10、下列关于长江下游平原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CA.生产规模大B.机械化程度高C.全国“粮仓”的地位下降D.粮食商品率极高11、下列关于区域发展阶段的划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CA.对于区域发展阶段划分的看法所有学者都认为划分为三个阶段B.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时期的人地关系已显现出不协调C.区域发展的后期阶段人地关系矛盾加剧D.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人地关系基本上是协调的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等现代化技术,不仅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而且也越来越走近普通人的生活。

区域协调发展课堂练习题

区域协调发展课堂练习题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测试题资源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资源的分布具有不平衡性。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下列解决“长三角”地区能源紧缺的措施中,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不可取的是A.西电东送 B.建核电站C.研究开发新能源 D.大力推广石油发电2.下列关于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举措中,能有效解决珠江三角洲能源紧缺的是①南水北调②南磷北运③西电东送南线工程④西气东输南线工程⑤北煤南运⑥北水南调A.①③ B.②⑤ C.④⑥ D.③⑤读图,完成3→5题。

3.国家重点建设的下列工程与该区域关联不大的是A.西电东送工程B.南水北调东线工程C.三峡水利工程D.西气东输工程4.在对该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可能引起A.土地荒漠化 B.滑坡、泥石流和水土流失C.次生盐渍化和地面沉降 D.水域面积减少5.北方地区局部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产生与下列因素有关的是①水资源总量少②土地和耕地面积大③人口少④水资源利用率高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2008年受缺煤停机和电厂检修等影响,山东遭遇了十年不遇的“电荒”。

除了山东省外,还有个别省份用电缺口亦创下新高。

读我国某年度东、中、西部发电量和用电量柱状图,完成6→7题。

6.图中显示我国不同区域电力生产与消费存在着地区差异,以下描述正确的是①东部地区发电量、用电量都大②东部地区用电量大于发电量③中、西部地区发电量大于用电量④中部地区用电量大于发电量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7.上述差异的存在为区域资源调配提供了条件。

我国东、西部之间能源调配对西部地区的有利影响是①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②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③缓解能源紧张状况④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质量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俄罗斯决定修建“泰纳线”输送石油。

中日双方就修建“安大线”(安加尔斯克至大庆)与“安纳线”(安加尔斯克至纳霍德卡)展开竞争。

同时俄承诺将修建至中国的输油管道支线。

第三节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 试题(二)1

第三节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   试题(二)1

【寄语: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

】第11 期作业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试题(二)地理竞技园试题第10期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试题(二)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工业区中,工业的发展建立在丰富的自然资源基础上的是()A.德国的慕尼黑B.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C.“硅谷”高技术工业区D.美国东北部地区2.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美国人口大量从“冷冻地带”迁向“阳光地带”的原因是()①“冷冻地带”的工业衰退,失业率升高②“阳光地带”建立了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③“阳光地带”发展了旅游业④“阳光地带”阳光充足,环境污染少⑤“阳光地带”离海洋近,水资源丰富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3.为促进区域经济复苏,匹兹堡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A.从重工业向高科技产业方向发展B.由钢铁工业向汽车工业方向发展C.由资源密集型工业向劳动密集型工业方向发展D.进一步突出钢铁工业的主导地位4.我国拥有丰富的煤、铁、石油、海盐等资源的工业基地的是()A.辽中南B.京津唐C.沪宁杭D.珠江三角洲5.有关区域发展的再生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①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解决大量工人失业问题②集中力量发展原有传统工业,突出主导产业的龙头地位③调整产业结构,促使区域经济复苏④人地关系逐渐由紧张走向协调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从工业化时期迅速崛起成为领导城市,到沦为二战后萎靡不振的老工业城市,后经过著名的"匹兹堡复兴"而成为面目一新、充满勃勃生机的后工业化白领城市,匹兹堡的成功转型令人瞩目,值得借鉴。

回答6—7题。

6.匹兹堡成为美国钢铁工业中心的有利条件是()①地形平坦,水能丰富②历史上是人口稠密的地区,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③自然资源种类多、数量大,地区组合好,工业接近原料、燃料地④利用五大湖和运河,水运条件十分便利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7.为实现区域经济复苏,“匹兹堡复兴”时可以采取的措施有()①积极整治环境②扩大工业规模③加快产业结构调整④大力发展传统产业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8.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人地关系的变化是()A.不协调→协调→不协调 B.不协调→协调 C.协调→不协调→协调 D 协调→不协调20世纪90年代初,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的东北三省在体制转轨和市场化过程中,工业出现了严重的不适应症——企业步履艰难、经济效益严重下滑、转制困难等。

第三节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 试题(一)

第三节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   试题(一)

【寄语: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

】 第 7 期 作业 第二节 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试题(一)地理竞技园试题第9期第三节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 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1.有关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因素多B.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大C.区域内城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复杂D.区域内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2.关于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产业结构日趋复杂,产业由扩散走向集聚 B.区域内部人地关系仍然基本协调C.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有些区域形成城市群或工业带D.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微弱3.下列工业区中,工业的发展建立在丰富的自然资源基础上的是( ) A.德国的慕尼黑 B.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 C.“硅谷”高技术工业区 D.美国东北部地区从工业化时期迅速崛起成为领导城市,到沦为二战后萎靡不振的老工业城市,后经过著名的"匹兹堡复兴"而成为面目一新、充满勃勃生机的后工业化白领城市,匹兹堡的成功转型令人瞩目,值得借鉴。

回答4—5题。

4.匹兹堡成为美国钢铁工业中心的有利条件是( )①地形平坦,水能丰富②历史上是人口稠密的地区,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③自然资源种类多、数量大,地区组合好,工业接近原料、燃料地 ④利用五大湖和运河,水运条件十分便利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5.下列关于区域主要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区域都具有明确的界线B .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C .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D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相关的地区 6.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 )①冬小麦与春小麦主要产区的分界线 ②农区畜牧业与牧区畜牧业分布的界线 ③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④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界线 A.①② B.③④ C .①③ D.②④读甲、乙表示的两个不同的区域图,完成7~8题。

区域发展阶段重点考点练习

区域发展阶段重点考点练习
D.这种变化是发达国家向外转移产业的结果
7、下列关于产业结构变化对区域发展 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C)
A.较发达地区向欠发达转移产业,加大了区域 间的经济差异
B.一定会出现严重的生态问题 C.资源密集型产业的移入,可能会对当地的生 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D.产业的升级有利于解决本地区劳动密集型产 业的就业压力
1. 说出匹兹堡的地理位置特点。
2.结合所给材料, 分析匹兹堡成为 美国钢铁工业中 心的区位条件?
3.在匹兹堡由毛 皮贸易场所发展 成为钢铁中心的 过程中,当地居 民的生产生活方 式会发生什么样 的变化?
2.结合所给材料,分析匹兹堡成为美国钢铁工 业中心的区位条件?
煤炭丰富;水陆交通方便,铁矿运输便 利;靠近伊利湖,水源充足;人口稠密。
高效益的综 合发展阶段
社会经济

水平
较高

产业 结构
交通
第一产业为主 较少,稀疏
第二产业迅 第二、三产
速上升
业为主
加快建设
运输与信息网 络形成
对Hale Waihona Puke 开放 程度较低逐步提高

整体 发展状态
低水平 均衡状况
不平衡加速 高水平 发展状况 均衡状况
理解提升
1.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我国为什么 仍属于发展中国家?
问题: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和人地 关系紧张等。
影响:人口增多→就业困难 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人们生活质量 资源短缺、从外地输入→加重交通运输压力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美国东北部由于 受资源衰减、设备老化、运输成本增加和环境严 重污染等因素的不利影响,匹兹堡及其附近地区 的工业地位降低,钢铁产量锐减(美国全国的钢 铁产量最高峰时达到1亿多吨,1989年已减少到 8839万吨),而美国的南方和西部沿海出现了诸如 “硅谷”、休斯敦等新的工业中心,致使美国东 北部工业区经济增长速度衰退。

第十三章 国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与政策(new)第十三章 基础练习题综合练习与答案

第十三章 国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与政策(new)第十三章 基础练习题综合练习与答案

第十三章国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与政策(new)第十三章基础练习题综合练习与答案一、单选题1、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空间布局是()A.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B.一核.双轴.三城.四区.多节点C.一核.两区.三轴.四城.多节点D.一核.双城.三轴.四区.五节点【参考答案】:A【试题解析】: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空间布局是“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

2、下列有关“西部大开发战略”到2020年总体指导思想的表述错误的是()。

A.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B.进一步加大投入.强化支持C.使“三基地.一枢纽”地位更加巩固D.更加注重优化区域布局,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西部大开发战略。

选项C错误,使“三基地、一枢纽”地位更加巩固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目标。

参见教材P312。

3、在西部大开发总体规划的三个阶段中,增强部分率先发展地区的实力,普遍提高西部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全面缩小差距的阶段是()。

A.奠定基础阶段B.加速发展阶段C.冲刺发展阶段D.全面推进现代化阶段【参考答案】:D【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西部大开发战略。

全面推进现代化阶段。

从2031年到2050年,在一部分率先发展地区增强实力,融入国内国际现代化经济体系自我发展的基础上,着力加快边远山区.落后农牧区开发,普遍提高西部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全面缩小差距。

参见教材P301。

4、关于西部大开发总体规划的阶段划分的说法,错误的是()。

A.思想准备阶段,从1991年到2000年B.奠定基础阶段,从2001年到2010年C.加速发展阶段,从2010年到2030年D.全面推进现代化阶段,从2031年到2050年【参考答案】:A【试题解析】:西部大开发总体规划可按50年划分为三个阶段:(1)奠定基础阶段。

从2001年到2010年。

(2)加速发展阶段。

从2010年到2030年。

(3)全面推进现代化阶段。

从2031年到2050年。

高二地理区域发展练习题

高二地理区域发展练习题

高二地理区域发展练习题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地域发展的因素,哪个不属于经济因素?A. 自然资源B. 人口C. 资本D. 技术2. "资源禀赋决定经济发展"是哪个学派的观点?A. 地理唯物主义学派B. 地理唯心主义学派C. 经济地理学派D. 区位理论学派3. 哪个因素最重要地决定了产业发展的区域选择?A. 交通运输条件B. 土地成本C. 劳动力成本D. 政治稳定性4. 下列哪个国际组织主要负责推动地理区域发展?A. 联合国B. 世界银行C.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 亚洲开发银行5. 哪个国家最早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A. 中国B. 美国C. 俄罗斯D. 印度6. 下列哪个不属于亚洲区域一体化组织?A. 东盟B. APECC. 歐盟D. 上海合作组织7. 哪种因素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最大?A. 经济因素B. 政治因素C. 社会因素D. 文化因素8. 下列哪个城市因其区位和交通优势而成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A. 伦敦B. 巴黎C. 东京D. 新加坡二、简答题1. 请简要解释什么是区域发展?区域发展指的是某一地理范围内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它与国家发展的整体进程不同,更加注重区域内各地的特点和差异,以及各地之间的合作与竞争。

2. 请列举并解释影响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政治因素。

经济因素主要指资源禀赋、市场需求、资本和技术等;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地资源、水资源等;社会因素涉及人口、教育水平、文化传统等;政治因素则包括政治稳定性、政府政策等。

3. 请解释一带一路倡议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提出的倡导亚洲、欧洲和非洲之间加强合作的倡议。

这一倡议将促进各国之间的贸易、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推动了区域发展。

4. 请解释亚洲区域一体化组织的作用和意义。

亚洲区域一体化组织的作用在于促进亚洲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共同发展。

《推荐》第1-1讲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押题专练)-2018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资料(必修Ⅲ)Word

《推荐》第1-1讲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押题专练)-2018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资料(必修Ⅲ)Word

第1.1讲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读我国西北某地区新垦区位置图,回答1~2题。

1.该流域新垦区()A.区域的界线与行政边界一致B.区域内部农业生产无相似性C.区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水源D.与非农垦区相互独立2.图中行政中心与新垦区的区域空间结构分别表现为()A.面状与点状B.线状与岛状C.点状与岛状D.点状与面状答案:1.C 2.D下图反映了我国东部某区域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

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有关图中从阶段Ⅰ到阶段Ⅲ的叙述,正确的有()①图中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②图中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乡村人口比重减少③图示区域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④图中河流夏季流量减少,冬季流量增大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4.从阶段Ⅲ到阶段Ⅳ的发展过程中,影响图中农业生产空间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政策B.交通运输C.劳动力D.市场答案:3.A 4.D下面是环渤海三省二市2016年产业结构表。

据表回答5~6题。

5.A.城市职能B.交通运输条件C.劳动力素质D.矿产资源条件6.该地区的第二产业以钢铁和石油工业为主。

其主导因素是()A.水陆交通便利B.矿产资源丰富C.有大量廉价劳动力D.技术力量雄厚解析:第5题,北京是我国政治、文化中心,第三产业必然发达,故城市职能决定其产业结构不同于其他省市。

第6题,环渤海区域铁矿、石油、煤炭等资源丰富,所以第二产业主要以钢铁和石油工业为主。

答案:5.A 6.B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及其郊区工业布局变化图。

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A地早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基地,中期当地改种蔬菜、瓜果、花卉,现在成为市区。

导致A地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①早期到中期:农业科技的发展②早期到中期:市场需求的增加③中期到现在:城市化的发展④中期到现在:传统工业的发展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8.该城市传统工业区规模的变化与原因正确的是()①规模:先增大后缩小②规模:先缩小后增大③原因:早期到中期——交通的发展④原因:中期到现在——产业的升级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7.B8.C读上海第一产业有关数据与三大产业产值比例变化图,完成9~10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发展阶段练习题1.下图是“某城市处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示意图”,其中表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的是()2.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农业社会的自然基础有()①平坦的地形②丰富的矿产资源③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丰富④肥沃的土壤⑤适宜的温度⑥充足的日照⑦便利的水陆交通⑧便利的河水灌溉A.①②④⑤⑥⑧B.①④⑤⑥⑧C.①④⑤⑥⑦⑧D.①②③⑤⑥⑧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重新分配。

回答3~4题。

3.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是()A.第一产业将逐渐增多B.第二产业先增后降C.第三产业将稳步减少D.第二、三产业将稳步增加4.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A.第一产业比重较大B.第二产业比重较大C.第三产业比重较大D.第一、二、三产业比重相当高新技术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尤其是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回答5~6题。

5.下列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区的是()A.日本的九州B.美国东北部工业区C.中国东北工业基地D.德国的鲁尔工业区6.某一地区环境优美,交通便利,高等院校云集,则该地区应优先发展()A.资源密集型工业B.劳动密集型工业C.资金密集型工业D.技术密集型工业下图反映了我国东部某区域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读图完成7~8题。

7.有关图中从阶段Ⅰ到阶段Ⅲ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图中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②图中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乡村人口比重减少③图示区域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④图中河流夏季流量减小,冬季流量增大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8.从阶段Ⅲ到阶段Ⅳ的发展过程中,影响图中农业生产空间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政策B.交通运输C.劳动力D.市场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完成9~10题。

9.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C.后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10.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读“下列国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按购买力评价法计算得出)统计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反映的城市化与人均GDP的关系是()A.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B.某阶段人均GDP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呈负相关C.城市化发展是提高人均GDP水平的主要动力D.人均GDP水平越高,城市化发展速度越快12.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图中四个国家在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平均增长速度方面最快的是()A.印度B.中国C.日本D.德国13.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A.发展水平较高B.应加快发展C.发展速度最快D.应限制发展14.阅读下列材料和图,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1%,人口约占全国5.8%,目前被列入“长三角”城市群的共有16座城市,成为中国第一大城市群和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港)、沪—崇(明)—苏大通道三大工程的相继启动,“长三角”城市群经济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1)“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分布形式是__________,交通线路表现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长三角”城市群形成的社会经济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大工程的启动和完成会引起“长三角”空间结构怎样的变化?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在美国建国初期,匹兹堡只是一个普通的毛皮贸易场所。

尽管附近有优质大煤田,但几乎无工业可言。

19世纪中叶,随着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崛起,尤其是宾夕法尼亚运河的开通和铁路的修建,通过五大湖和运河运进苏必利尔湖附近出产的铁矿石,匹兹堡才逐渐发展成为美国的钢铁工业中心。

材料二美国东北部工业区(1)结合材料分析匹兹堡成为美国钢铁工业中心的区位条件。

(2)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在工业化阶段,该地区的空间结构演化趋势是___________。

(3)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该区出现了人口大量外迁,试分析原因。

(4)经过综合治理,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产生了新的增长活力,成为目前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目前该区发展特点有哪些?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8年5月,中国商用大飞机公司成立,总部设于上海,预示20年后中国将与波音公司、空中客车公司竞争国际航空市场。

材料二恒河三角洲和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图(1)中国大飞机公司总部落户上海的区位因素有哪些?(2)上海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属于______________。

为什么?(3)根椐图中信息,比较两个地区区位因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针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发展中的主要制约因素,近年来采取了哪些措施?区域发展阶段答案1.答案 C解析在区域发展初期,区域内城镇较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

对比四幅图可以看出,C图表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2.答案 B解析影响农业发展的自然因素有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因素。

答案 3.D 4.C解析第3题,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

第4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第三产业比重较大。

答案 5.A 6.D解析第5题,九州岛是日本的“硅岛”,属高新技术产业区。

第6题,该地区的区位条件是知识和技术、便利的交通、优美的环境,该地区应优先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

答案7.A8.D解析第7题,从阶段Ⅰ到阶段Ⅲ,林地面积减少,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变差,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聚落由小城镇发展为中等城市,说明城市人口增加。

第8题,从阶段Ⅲ到阶段Ⅳ,靠近城市的农业用地由耕地变为花卉、蔬菜用地,是城市人口增加、市场扩大的结果。

答案9.B10.D解析第9题,城市化水平低于30%,城镇人口比重增长缓慢为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30%,城镇人口比重迅速增长为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70%,城镇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为后期阶段,后期阶段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第10题,“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从事二、三产业(非农产业)的人口增加。

答案11A12C13B解析本组题目重在考查读图、析图能力。

第11题,从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曲线的变化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两者相互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

总的来说,人均GDP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相应越高,不存在某阶段的负相关问题。

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加快经济发展,提高人均GDP水平,是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

发达国家二战以来,随着人均GDP的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相对缓慢;发展中国家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市化进程很快。

就是在同一个国家,不同的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的相互影响也是不同的。

如日本,随着人均GDP的增长,二战以来到20世纪70年代前后,城市化进程很快;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市化进程趋缓了。

所以只有A选项是正确的。

第12题,此题直接读图判断,从图上曲线的变化可以看出,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在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方面,日本是增长最快的。

第13题,考查关于中国的城市化发展。

运用排除法,A、C显然不对。

应该是加快发展还是限制发展,这关键要看经济发展速度、人均GDP的增长情况。

现阶段,我们国家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状态,人均GDP增长很快,这与我们国家目前的低城市化水平是不相适应的,所以我们应该加快城市化进程。

从图中曲线还可以看出,四个国家明显分为两组,分别代表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14.答案(1)南京杭州上海(2)岛状线状网络状(3)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水陆交通便利,城市发展历史悠久,文化繁荣,人民生活水平高(4)城市特别是小城镇的规模扩大,中心城市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度加强,交通网络更加完善。

15.答案(1)煤铁资源丰富,水源充足,水陆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开发较早。

(2)不平衡加速发展状态(3)环境污染加剧,地价上涨,传统产业衰落,大量工人失业。

(4)城市化、工业化达到较高水平;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明显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兴起等。

16.答案(1)先进的科技知识,制造业水平高,设备先进,劳动力素质高,协作条件好,工业基础好,信息交通快捷。

(2)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升级,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超过第二产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络,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较高水平,开放程度高,对外联系密切。

(3)相同点:有发达的铁路系统和优良的海港,交通运输十分便利;地势平坦,水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

不同点:恒河三角洲地区有丰富的煤炭、铁矿资源;长江三角洲地区矿产资源和能源短缺。

(4)通过建设西气东输工程、扩建核电站、从国外大量进口铁矿石等措施,缓解沪宁杭工业区能源、矿产资源短缺的问题。

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等);提高能源利用率。

解析大飞机是高新技术产业,对知识、技术及工业制造水平要求高;两工业区的相同点可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来分析;两工业区的不同点主要从矿产、能源方面分析;由于沪宁杭工业区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因此采取的措施可从能源和矿产的输入、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能源利用率等方面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