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不如养心] 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老中医传授:养生的最高境界,饮食、运动与思虑三而合一
老中医传授:养生的最高境界,饮食、运动与思虑三而合一
在中医看来,养心才是养生的最高境界,而养心贵在静心。
这里的养心,指的当然不仅仅是保护好心脏这个器官,还包括情志的调养。
在我们古人看来,养心重在养神,而养神,说到底就是净化我们的灵魂。
食物
一方面,大家要多吃养心安神的食物,比如茯苓、莲子、百合、小枣、藕粉、银耳、西瓜、鸭肉等。
另一方面我想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我们要多吃“真正的食物”,也就是最自然的食物。
运动
运动之后浑身那种畅快淋漓的感觉,对于净化身体和心灵都有非常出色的效果。
只是,我们一定要注意运动不能过量。
尤其是在夏天,为了养心,运动要慢、要静。
作为人体最累的器官,由于血液循环加速,心脏在夏天本来就负担比较重。
这时候如果再过量运动,很容易累心,损伤心气。
思虑
既然心灵最喜欢的状态是宁静,那么我们就要避免思虑过多,尽量保持一种欢畅愉悦的心情。
想要达到这一目的,一方面,我们要尽量摒弃贪念,做到清心寡欲。
另一方面,还要调节情绪,大喜大悲都容易伤及心脏。
但是,人有七情六欲,这也是在所难免的。
如果我们有了情绪,就要想办法排遣,不要把什么都藏在心里。
受过良好教育的我们,学会了克制情绪、强颜欢笑,可是,身体并不喜欢这样。
长期在体内郁积的情绪,就像是一种毒素,会给心灵和身体带来慢性伤害。
养心就是养生
养心就是养生
滕东海
【期刊名称】《共产党员:下半月》
【年(卷),期】2008(000)004
【摘要】有人说.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而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所以,就
养生而言,下士乔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
也就是说,在中医看来。
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生的核心和关键。
有专家预计:养心将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
【总页数】1页(P59)
【作者】滕东海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12
【相关文献】
1.养生先养心中医养生保健八字诀
2.养生的根本是“养心”——专访蒲志孝谈养
生3.服饰与养生服饰养生先养心(一)4.服饰与养生服饰养生先养心(二)5.中医"养
生先养心"的养生思想与方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
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
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本来就具足的;人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健康的根本在心。
一切法从心生。
心净则身净。
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
健康,从调节心性开始。
调节心性需要学习圣贤传给我们的大智慧。
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
因为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就会有正确的行为,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
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
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
与其相信药物,相信检查的数据,不如相信自己的感觉,相信自己所具足的自我调节能力。
但这需要在你得道(智慧开了)的前提之下,才能分辨这一切。
中庸,是养生的根本原则。
顺应自然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那么人如何才能发现自己是否顺其自然了呢?其实这太简单不过了,你有病了,你不舒服了,你不自在了,那你就是违背自然了。
要做到顺外面大自然的自然,还要顺自己内在命运的自然,这二者是不可或缺的。
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
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人生最忌是个乱字,心乱了,对外可以紊事,对内可以打扰血气,使之失正常。
凡恼怒恐怖喜忧昏疑,都是乱,为多病短寿的根源,不但养病时不应乱,即平居时亦忌心乱。
人违背了养生法则,虽不一定会立即得病,但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大大增加得病的机会。
这就和交通规则一样,你违背了交通规则,不一定会出事故,但其危险性是显而易见的。
“主发谓之机”,主管发射的那个部位就叫机。
养生的最高境界(精辟)
养生的最高境界(精辟)养生的方式有很多种,但真正的养生,其实在于养心。
俗话说:“百病生于气,养生先养心。
”人生在世,千万不能让心生病。
1省事之本,在于节欲《孟子》有言:“养心莫善于寡欲。
”世间之事,比不完争不尽。
梅花不与牡丹争艳,却有暗香浮动,每个人的生活都有精彩之处。
与其把目光放在别人身上,不如专注于生活本身。
虽然欲望是人的本能,但一味地攀比,只会让你背负更多、烦恼更多。
要知道:没有完美的人生,不完美才是人生。
内心的丰盈,源于欲望的减少,而非外物的增加。
面对欲望的纠缠,不必去攀比角逐,不争自会有属于自己的世界。
做人,不为外物所扰,不为得失所困。
节欲,才是养心善身之道。
2既往不恋,善忘是福人生中,比记忆更重要的是忘却。
有句话说得好:“人最大的优点,是记性太好;人最大的缺点,也是记性太好。
”生活中很多事情,明明过去了,却仍然耿耿于怀。
原因在于:抓的太紧,不愿放弃;想得太多,不愿忘记。
生活本是负重前行,如果沉浸于过往,只会额外增加不必要的烦恼。
慢慢会发现,烦恼也许成为了压垮你的最后一根稻草。
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想不开的事、心不快的事统统抛掉。
拿得起放得下,该忘的忘,心才能解脱。
人活着,善忘是福,看开是路。
正是:“烦恼本无根,不捡自然无;困惑本无源,不究自轻松。
”善忘是治愈内心的良药。
只有如此,才能腾出空间,迎接新生活。
3一念放下,万般自在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现:世界上90%的疾病都和情绪有关。
虽然人有七情六欲,但若任由情绪泛滥,久而久之,自己就会意志消沉、萎靡不振。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整日多愁善感、郁郁寡欢、情绪低落,最后抑郁而终。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可笑对人言的,不过一二。
小事想多了,身疲;大事想多了,心累。
大多数的烦忧,往往是因自己的胡思乱想所致,何不一念放下,避免精神内耗呢?《黄帝内经》有言:“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只有摆脱坏情绪,才会长期拥有欢愉。
4人生四然,顺其自然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国医大师孙光荣论“养生第一要养心”
国医大师孙光荣论“养生第一要养心”养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概念,而在养生之道中,心的养护更是至关重要的。
国医大师孙光荣先生在其医学著作中提出了“养生第一要养心”的观点,强调心的健康对整个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孙光荣大师的这一养生观念。
孙光荣大师所言“养生第一要养心”,表明了心脏健康对整个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心脏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人体的主宰,主宰着全身气血的循环,也是情绪和心理活动的主要载体。
保持心脏的健康对整个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而要想维持心脏的健康,首先要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
在孙光荣大师看来,情绪的波动对心脏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过度的愤怒、忧虑、悲伤等负面情绪会导致心脏受损,甚至引发各种心脏疾病。
孙光荣大师在养生观念中强调了心理养生的重要性。
现代医学已经证实,负面的情绪和心理压力对心脏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维护心脏健康的关键。
在临床实践中,孙光荣大师一直提倡通过调整心理状态来达到心脏养生的目的。
比如通过冥想、放松训练、情绪调节等心理干预手段来减轻心理压力,从而保持心脏健康。
孙光荣大师在养生观念中强调了环境对心脏健康的影响。
现代社会充斥着各种不良环境,例如噪音、空气污染、辐射等,这些环境因素对心脏健康会带来不良影响。
孙光荣大师提倡宜居环境的重要性,坚持呼吸新鲜空气,远离噪音干扰,减少接触辐射等不良环境,以维持心脏的健康。
孙光荣大师在养生观念中也提到了心脏疾病的预防。
他认为,心脏疾病的发生往往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而改善生活方式是预防心脏疾病的关键。
他提倡合理饮食,均衡营养,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生活方式的调整,以预防心脏疾病的发生。
他还推崇中医养生的传统方法,如针灸、推拿、气功等,以改善心脏健康。
孙光荣大师的“养生第一要养心”观念强调了心脏健康对整个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重视心脏健康。
通过调整心理状态,改善生活方式,维持宜居环境等多方面的途径,可以有效地保护心脏健康,从而实现全面的养生效果。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修心!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修心!关于长寿规律的问题,只得到了一个结论:女性平均比男性活得长一些。
为什么平常我们经常能学到一些健康长寿的窍门,而在严谨的情况下,我们反而找不到真正的健康长寿真正规律了呢?其实,只要较真起来就发现:这世上根本没有养生秘籍,更没有灵丹妙药。
2现代人的一个荒唐的地方就在于:很多人总觉得自己这里有问题那里有问题,身体缺这缺那,为了追求全面健康和营养,这不能吃那不能吃,这不能做那不能做,刻意要求自己多吃什么什么……他们每天强迫自己吃很多莫名其妙的东西,还强迫自己做各种运动,处处有顾虑,天天想长寿,结果形成了一套强迫性的行为。
这样不断的压制和折磨自己,这本身就已经违背了生命的本质,身体怎么可能健康呢?很多人都认为自己在养生,其实是得了一种心理疾病。
健康最怕的是什么?是总是强迫吃自己各种莫名其妙的东西,一旦你在吃你自己都不了解的东西,这个东西吃下去一定是有害的。
养生最怕的是什么?是无时无刻提醒自己一定要怎么怎么做!一旦你在强迫自己做各种运动的时候,所有的运动对你身体都是有害的。
保健也好,养生也好,其最高境界是“无我”。
因为无我,所以不会跟任何外物发生冲突。
强迫自己做事,硬往身体里塞东西,那叫自虐。
3这个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没有拿来就可以通用的办法,更没有谁吃了都可以延年益寿的仙丹。
每个人的特征不一样,所处的环境也不一样,我们应该找出自己最适合的方式,在健康方面,应该是找出自己和生命最融洽的相处模式,而不是非得去吃什么,或者遵守某种行为。
就好比我平时经常写关于社会趋势的文章,有人却在后台留言说:不要跟我说那么多,你直接告诉我直接赚到钱的方法就行了!而我想说的是:别人最多能给你一个启示,所有外界的道理都必须结合自身特点,需要你自己去悟!无论养生,创业,还是社交,恋爱,婚姻,等等各方面,最好的方法就是没有固定方法;真正的规律,就是无规可循。
别人传授的经验和总结,你要是直接拿来就用,基本上都是失败的。
养生不如养心的经典句子
养生不如养心的经典句子
1. “健康的身体需要一个健康的心灵作为支撑。
”
2. “身体的健康来自于内心的平衡和和谐。
”
3. “养生不只是追求长寿,更是享受生命的美好。
”
4. “快乐和满足的心情是最好的护肤品。
”
5. “内心的安宁是最好的药物,可以治愈许多疾病。
”
6. “保持心态的美好,比追求外表的美貌更重要。
”
7. “让自己感到幸福和爱才是最好的保健方法。
”
8. “不要将健康和压力混为一谈,保持轻松自在是健康的秘诀。
”
9. “将心理平衡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可以让你拥有更加健康的生活。
”
10. “内心的充实感和意义是健康生命的根本。
”。
修心,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
修心,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修心为什么现代人越来越多,越来越早的患各种各样的病?按理来说,我们对健康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医疗条件越来越好,养生方式数不胜数,各种高科技,什么量子治疗,人工智能,核磁共振之类的等等,疾病应该越来越好对付才对,但为什么病越来越多?病人越来越多?很多人,要钱有钱,要背景有背景,完全可以吃世界上最贵的药,请世界上最好的医生,住世界上最贵的病床,但是为什么依然治不好自己的病呢?有时想想我们真的很可悲,我们熬着最深的夜,扛着最大的压力,面对着最复杂的环境,但不知道哪一天大病的厄运就降临了,而且让我们束手无策!我们上知天文下至地理,我们可以抵达太空和月球,却在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手无寸铁,只能坐以待毙。
现代文明难道是一种变相的枷锁?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其实,现在的病已经不再单纯只是我们的身体运转出了问题,而是心理状态/社会运转与阴阳结合不平衡等其它方面共同导致的结果,已经是深层次的问题。
很多身病往往就是心病。
先看西方的科学成果,2007年国内引进了美国的一本畅销书,叫《病由心生》。
这本书的作者是个内科医生,他根据自己几十年的行医经验总结出一个规律,说人将近80%的病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只有20%左右的病是因为细菌感染等外来因素所导致。
还有人做过一个实验:把猴子吊起来并不时给予电刺激,使猴子一直处于焦虑不安的情绪中,不久猴子便得了胃溃疡。
采用纤维胃镜、x光、脑电图及生化对胃病的病理机制进行研究,发现胃病的发生与大脑皮层的过度兴奋或抑制,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密切相关。
再看我们东方的智慧,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一切都是内心出了问题。
我们每一个心情、每一个念头都会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身体状态,日积月累,再通过外在的器官表现出来,最终形成病症。
因此,”修心“和”治病“应该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个人如果不懂的修心念与言行,即便服用灵丹琼浆,也无法延年益寿。
养生与养心
养生与养心1.养生与养心“养生”“养心”,字虽简单,意义深刻,养生的秘诀就是“养心”。
养心的最高程度就是悦心,悦: 就是愉悦,开心。
让自己的心快乐,给它放假。
身体是健康的,心情是美丽的,内心是快乐的。
而这些都是你不自然就能表露出来的,想要养心,就要想办法“养神”,精气神,古有言:神清才能气爽。
“神”掌控着人的七情六欲,万念都能集一身,思想、感情、心态,缓和遇到紧急事情的态度,释放生活当中所出现的压力,细心投入身边的工作与学习。
犹如,马克思提出的唯物主义,万物为心生,心由神来定。
心就像是万泉之源,身体就是泉眼,随着养心的程度不断加深,其他的问题就不复存在。
心属火,心烦则火大,燥热。
所有的病就积蓄在其中。
时间一长,五脏六腑相互压迫,问题就会随之出现。
降火,下火,就成为了主要措施与手段。
因此,养生固然重要,养心比养生更加重要。
养生先“养心”。
2.养心八字决在中医养生学的范畴之内,养生有八字“童心、蚁性、龟柔、猴行”,这就好比形意拳的论述。
利用动物生存的基本能力解释到人的行为上,遵循养生的基本原则,童心的含义就是要时常在生活,工作,学习中拥有一颗放松的心灵,像儿童一样无忧无虑;蚁性的含义就是做人要多与人沟通交流,不要封闭自己;龟柔的含义就是和人交流的过程中保持温柔,不要蛮横;猴行的含义则是指要把运动放入生活计划当中,不断坚持。
3.孟子“养心说”孟子的“养心说”,是一部关于养心的文献论述,心,在孟子的理解中,有多种含义,养心,在孟子的论述范围之内指的是广义上的“心”:主宰心和道德心,道德心是值得人的善心,良心。
是人最本能的心情表达,善心每个人都有,但是又容易受到外界的改变,养心,就是不让心“迷路”,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向。
孟子选择“养心”的方法就都在文章中有所体现,意义内涵都非常深刻。
养心的作用还有很多,能够让人的心智更加成熟,志向远大,目标准确。
养心最高的境界就是心与身自成一体。
心身相互结合。
孟子的“养心论”还阐述了人们最崇尚的一种主体精神,道德在乎于己,己受控于身,养心逐渐发展为这一方向上,习惯于“养心”,喜好于“养心”,知人、知身、则知心。
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
5. 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ﻫ 6.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ﻫ 7.与其相信药物,相信检查的数据,不如相信自己的感觉,相信自己所具足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需要在你得道(智慧开了)的前提之下,才能分辨这一切。ﻫ 8.健康,从调节心性开始。为了你的健康,你学佛吧。学佛得到的快乐是人生最高的享受。ﻫ 9.人为什么必须保持一定的饥渴才是对养生有利呢?其实这就是“虚”的妙用。道家讲,虚则灵。这和谦虚使人进步,自满使人落后一样,所以人必须经常保持“虚灵”的状态,才能时时保持清醒,保持健康。
11. 其实,许多真正的发现和发明,所需要的不是所谓系统的书本知识;恰恰相反,一个没有受过任何系统教育,但悟性极高的、具有开放思维的人,他往往真正悟到真相。
12. 人生最忌是个乱字,心乱了,对外可以紊事,对内可以打扰血气,使失正常。凡恼怒恐怖喜忧昏疑,都是乱,为多病短寿的根源,不但养病时不应乱,即平居时亦忌心乱。ﻫ 13. 多嗔伤肝,多淫伤肾,多食又伤脾胃。忧思伤脾,愤怒伤肝,劳虑伤神。ﻫ 14. 身病之起,无不由心虚弱,外邪乘入。而心虚气弱,每由心魂恼乱,真体不充,发现种种不安。贪食贪胜贪得贪乐逸,皆足以致病。以贪之不得,于是乎嗔。贪嗔可使心荡气促,胆惊肝旺,六脉震动,五脏沸腾,外邪同时乘入,此病之起因。ﻫ 15.凡人欲求长寿,应先除病。欲求除病,当明用气。欲明用气,当先养性。养性之法,当先调心。
罗大伦: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
罗大伦: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10月19日,全球通VIP凤凰大讲堂特邀中医学者罗大伦博士在山东东营做《舌尖上的健康》讲座。
以下是关于《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的文字实录肝气不舒那么我讲到这,大家会问我,如果是你讲的这些,我觉得我每一个都有怎么办呢?有这个问题吗?都说我觉得每一个都像,我告诉大家,你们的问题是由这个问题引起的——肝气不舒。
什么是肝气不舒,肝气不舒就是情绪不佳,情绪郁闷,焦虑等等,就叫肝气不舒,肝气郁结的症状。
那么这个多到什么程度,我告诉大家实话,是这样的,就你们现在我看各位的样子,在座各位女孩,你们血虚的还是什么的等等,80%是肝气不舒引起的。
找到我看病的女孩各种疾病,80%是肝气不舒引起的。
肝气不舒引起什么?会引起脾虚,会引起淤血等等都会引起,80%的其他因素,吃油腻多了,加上而已,但根本的还是肝气不舒引起的,找到我的人基本上占80%。
我之前读博士听说某某某中医一辈子替患者看病,人家就一个方法,梳理肝气,要对付所有人。
来一个可能加减,加一味药减一味药,对付一辈子,患者占便宜了,我不相信。
中医是讲辩证,怎么能一个办法对付所有人呢?不可能的,结果毕业以后发现某某某一天都在干什么,他用的是同样的方法,就在调理肝气,每一个找他,都用同样的方法。
这也是说明什么,大家的病太相似了,那么肝气不舒的舌象是什么样的呢?除了前面的那些,都很立体之外,最典型的肝气不舒是什么样子?是这样的,大家看舌头有什么特点,正常舌头伸出来应该是椭圆形的,这个舌头一伸出来是尖尖的,发现了吗?舌头一伸出来是尖尖的,正常舌头是椭圆形的。
那么如果一个舌头是尖尖的,我告诉你讲,这个肝气不舒。
这种肝气不舒不是几天形成的,往往是长期形成的是一种固定的体制了,那么现在这种肝气不舒的人越来越多,甚至向孩子发展。
好多孩子的舌头也是这种尖尖的舌象,为什么?孩子压力大,作业做不完,有中学生半夜写到凌晨两点钟,那么家长焦虑会把这个情绪传递给孩子,变成孩子的体制,母亲怀孕的时候肝气不舒,结果生的孩子往往体制也不遗传,就是体制遗传嘛。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作者:阮直来源:《人民周刊》2017年第10期老年人就像一部老旧的汽车,有些故障也属正常,只要不熄火就别怕。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是不怕死,不是微信朋友圈里关于养生保健的“金科玉律”。
自从智能手机实现了“傻瓜化”之后,最大的受益群体就是像我这样的退休老人了。
老人们终于突破了“计算机”的障碍,驾驭互联网的本事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就“无师自通”了。
一点、一划拉,就完成了网页的转换。
这样的“一指禅”之功,让老人们眼界大开,世界原来风景这边独好。
当老人们看过了特朗普为墨西哥人砌的院墙,安倍首相送普京总统一条秋田犬,英国人与欧盟闹分家,中东那疙瘩总是冒烟咕咚之后,觉得网上也都没多大意思,事事不关我的事。
于是阅屏的视角开始往回收,自己的快乐,自己的健康更实际,最喜欢的事情转向了,老人们开始搜索养生之道,保健食品,再把这些信息转发到朋友圈里,一则表达善良,二则还可显摆阅读广泛。
有记者做过调查,500个老人中,仅7人未收到过养生保健之类的信息。
其实都是互转的交叉。
诸如“亲们注意了,这个东西千万不能喝!”“不是吓唬你,七点以后不要再吃它了!”“3个动作,多活3年”。
国务院食品安全办联合17个部门单位共同主办的2016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发布的数据显示,食品安全与保健品功效的信息,谣言已经占到了网络谣言传播量的45%,位居第一位。
不少谣言被反复传播,老年人推波助澜的力量大于年轻人。
当下,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大多数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老人的慢性疾病更是越来越多。
因此,重视保健与养生也属正常,但对待一些慢性病、常见病,不可视为洪水猛兽,非要把它治愈不可。
其实多数慢性病是无法根治的,得上就携带一生,只要不是发作期,都没什么大事。
比如本老汉,血压、血脂、尿酸都高,腰椎、颈椎,椎椎不舒服,十几年了,总是用这样。
人生最高的养生之道是养心,心情好,不是活在恐惧中,轻松快乐地活着就是中医养生保健的灵丹妙药。
如果总想着自己身上的这些毛病,时时刻刻在微信朋友圈中寻找保健品、养生药,就算累不死了,也要再多一个病——白内障。
国医大师孙光荣论“养生第一要养心”
国医大师孙光荣论“养生第一要养心”养生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概念,它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许多人常常强调身体养生,忽略了心态的调整,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
事实上,心态的调节是养生的关键之一,这也是国医大师孙光荣一直强调的观点——“养生第一要养心”。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心态调整。
心态调整包括心理和情感的调节,是指调整自己内心的情绪和信念,掌握情绪管理的技能,减少焦虑、压力和紧张等负面情绪,提高自我控制和抗挫折能力。
心态调节的目的在于让人们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和承受力。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环境非常复杂,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显著。
人们经常会因为一些琐事或是外界的压力而产生情绪上的波动,这些NEGATIVE的情绪会严重地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
因此,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对于身体健康和养生来说无疑至关重要。
国医大师孙光荣在他的医疗实践中发现,许多人的身体状况并不是因为身体的原因而出现了问题,而是因为心理上的原因导致身体失调。
养心并不是简单地让人们放松自己、舒缓情绪,它更重要的是让人们能够从心态上预防和治疗疾病。
孙光荣认为:“只有养好心,才能保证养好身体,让养生达到最佳效果。
”心态在人们的身体健康中所起的作用是及其巨大的。
几乎每一种疾病都有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心态的调节可以治愈病症,如失眠、心理障碍、神经衰弱等疾病,对于这类疾病来说,调节好自己的心态显得尤其重要。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养心呢?除了一个良好的心态,还需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科学的饮食习惯、适度的锻炼等。
这些都是维护身体健康和养生的重要因素。
另外,国医大师孙光荣还指出了一些有益于心态调节的方法,如针灸、汗蒸、拍打、推拿等中医疗法,它们都具有很好的舒缓压力的效果。
同时,孙光荣也建议大家学会“心理自我调节”的方法,比如可以进行放松训练、暴散思维、自我对话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人们自我管理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动静结合才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动静结合才是养生的最高境界篇一: 动静结合才是养生的最高境界有人说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养生的最好的办法。
但是也没有一味的运动的人,总是需要休息的。
如何让动静最完美的结合,打造最健康的养生方法。
下面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生命在于运动?还是生命在于静止?爱动的,爱静的,都有长寿的。
那么,究竟是爱动好,还是爱静好?怎么样对健康更有利呢?其实,仔细阅读古代中医经典,中医历来不是片面强调某一方面因素的,而是强调动静结合,我总结中医关于动和静的结合的具体方式,精髓应该是外动内静,身动心静。
与外动相比,我们更要强调的是内静。
中医养生历来强调心态的淡泊平静,《黄帝内经》就明确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大家看看,精神内守,病心安理得,悠闲自在,对于疾病的预防都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样的人不容易得病,不容易得病当然就易于长寿。
相反,如果情绪不好,对健康就起不到好的作用,还容易诱发各种疾病。
生活中常见、小说里面常写的急火攻心、忧郁而死、相思成疾、大喜过望的范进中举而发癫狂等,都是情绪不佳带来的恶果。
外动内静。
身动心静,做到动静结合,才是养生的高境界。
《吕氏春秋·尽数篇》记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唐代中医养生大家孙恩邈就体会到运动能够使“百病除行,补益延年,眼明轻健,不复疲乏”。
18世纪法国哲学家伏尔泰说“生命在于运动”,这句名言充分强调了运动对保持人体健康、祛病延年所起的积极作用。
看来,无论古今中外,观点应该是一致的,就是正确的运动对健康肯定是有利的。
外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传统的运动方式有的有浓厚的中医特色,比如有练气功、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放风筝、钓鱼等;还有被动的运动,如按跷,即不是锻烁看自己运动,而是借助他人之力,使自己的肌肉关节等发生运动,眼下比较流行的推拿按摩、足底按摩、韩式松骨、泰式按摩等均属于此类。
现代人的运动更是丰富多彩,爬山、跑步、敞步、各种球类、武术、游泳、蹦迪、蹦极等,各种新鲜的国外传来的娱乐和运动融为一体的也是层出不穷,各人可根据自己的年龄、体质、兴趣、锻炼基础和其他条件来选择。
[养生不如养心] 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养生不如养心] 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养生,首先应当养心。
养心贵在静心,静心的至高境界是乐心。
现在就告诉你养生如何养心,快来看看这篇文章了解详情吧。
养生不如养心:养心的养生之道俗话说:“养生不如养心”。
何谓“养心”《黄帝内经》认为是“恬淡虚无”,即平淡宁静、乐观豁达、凝神自娱的心境。
按字义讲,“养”在这里指供给、培植、培养、休养。
其含义一是指个人某方面达到的水平;二是指某个人后天逐步形成的待人处事的态度;三是指修身养性,陶冶精神,锻炼思想,培养情操。
养心是养生之道的“道中之道”。
先看一看先秦诸子是怎么说的。
孔子说:“德润身,仁出寿”、“大德必得其寿”(《中庸》)。
他告诉我们,养生是和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紧密相关的,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人才能获得长寿。
至于今日,“养生重养德,德高寿自长”的理论已被医学实践所证实。
因为,善于养生的人一般都会有一颗善良、高尚的心灵,善良者能获得内心的温暖,缓解内心的焦虑,故而少疾;恶意者终日在算计与被算计之中,气机逆乱,阴阳失衡,故而多病而短寿。
明朝李诩《戒庵老人漫笔》记载:“一士取科第不以正,然与正人相来往,外貌虽轩昂,而心中实绥,竟不一载而死”。
庄子说:“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庄子·刻意》)有修养的人性情温和宁静,不热衷于名利,就不会有患难的烦恼,也不会受到不正之气的侵蚀。
这样的人,就可以保全他的道德操守,心力、精神也不会受损害。
管子言:“人能正静,皮肤裕宽,耳目聪明,筋信而骨强,乃能戴大圆而履大方。
”(《管子·内业》)这里的“正静”是指心的中正和清静,心能正静,既可以濡养身体,又可以开发智慧。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传》:“乐善不疲,有德则乐,乐则能久。
”再看专业人士的说法。
《黄帝内经》强调“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明确提出养身养心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和品德修养,“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景阳居士:能养心的人还怕改变不了命运吗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景阳居士:能养心的人还怕改变不了命运吗01大家在生活当中都比较关心养生的问题,因为随着我们生活条件的提高,很多人都特别注重自己的身体。
先开始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再提高自己的健康指数,这也是需求层次论。
人的欲望是无穷大的,不知不觉的就在扩大自己欲望。
满足一个欲望,就会去追求另一个欲望。
我们通俗的讲,这是一种需求,是一种生活品质,但是往本质上去讲,是我们的执着。
但是在养生这问题上,我有几点忠告想给大家讲讲,我们首先要了解为什么要养生?我相信很多人对待养生这个问题的时候,是为了延年益寿,把自己的身体健康当成第一要素。
我认为不能这么想,或者说我们把养生当成这么简单的问题去对待,你也没有养生的动机了,也没有养生的必要。
养生,网上还有一个词叫养心,我们也可以叫说叫养性。
养生,养心,养性,那这都是不同的境界。
养生养的是身体,但是养性那不光是在养身体,也是在养自己的心。
养生是表,养心是内,这是一个阴阳的状态。
我们无论是学习、学技术、去修行,无不都是这个状态。
首先,你在学习的初期都要付出辛苦和代价,付出很多汗水,泪水,为了达到想要的目标期望值。
你看出家人,那些在寺院或者道观里,都有清规戒律,为什么这么慈悲的宗教体系,还是会用清规戒律来帮助他们修行,这就好比就是养生了。
养生养的是表,是通过养生的手段,来养心、养性。
所以说大家千万不光要执着于养生,养生只不过是通过一些物理手段让自己的身体更好一些。
我们喝更好的水,呼吸更好的空气,吃有机的食物,只是让自己的五脏六腑工作上容易一些。
但是大家忽略的一个问题是,五脏六腑是么来运行的,是通过谁的指令来运行的?五脏六腑看起来是独立的系统,但是他们协调的工作后面是有一套操作、指挥系统的,而那个指挥系统就来源于我们的大脑。
也可以说来源于我们的心性。
你生气或者高兴的时候,内分泌是完全不一样的,单纯养五脏六腑根本就起不到关键性的作用,吃的东西再好,你呼吸的空气再好,你喝的水再好,但是整天生气,心情不好,郁闷,身体能好到哪里去呢?02很多人都看过一个视频《水知道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养生不如养心] 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
界
养生,首先应当养心。
养心贵在静心,静心的至高境界是乐心。
小编现在就告诉你养生如何养心,快来看看这篇文章了解详情吧。
养生不如养心:养心的养生之道
俗话说:“养生不如养心”。
何谓“养心”?《黄帝内经》认为是“恬淡虚无”,即平淡宁静、乐观豁达、凝神自娱的心境。
按字义讲,“养”在这里指供给、培植、培养、休养。
其含义一是指个人某方面达到的水平;二是指某个人后天逐步形成的待人处事的态度;三是指修身养性,陶冶精神,锻炼思想,培养情操。
养心是养生之道的“道中之道”。
先看一看先秦诸子是怎么说的。
孔子说:“德润身,仁出寿”、“大德必得其寿”
(《中庸》)。
他告诉我们,养生是和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紧密相关的,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人才能获得长寿。
至于今日,“养生重养德,德高寿自长”的理论已被医学实践所证实。
因为,善于养生的人一般都会有一颗善良、高尚的心灵,善良者能获得内心的温暖,缓解内心的焦虑,故而少疾;恶意者终日在算计与被算计之中,气机逆乱,阴阳失衡,故而多病而短寿。
明朝李诩《戒庵老人漫笔》记载:“一士取科第
不以正,然与正人相来往,外貌虽轩昂,而心中实绥,竟不一载而死”。
庄子说:“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庄子·刻意》)有修养的人性情温和宁静,不热衷于名利,就不会有患难的烦恼,也不会受到不正之气的侵蚀。
这样的人,就可以保全他的道德操守,心力、精神也不会受损害。
管子言:“人能正静,皮肤裕宽,耳目聪明,筋信而骨强,乃能戴大圆而履大方。
”(《管子·内业》)这里的“正静”是指心的中正和清静,心能正静,既可以濡养身体,又可以开发智慧。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传》:“乐善不疲,有德则乐,乐则能久。
”
再看专业人士的说法。
《黄帝内经》强调“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明确提出养身养心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和品德修养,“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
盖四者,仁者之端也,故曰仁者寿”。
仁就是要做到温和、善良、宽宏、幽默。
仁心仁德、养心立德,是一个人身心健康十分重要的内在要素。
昔日华佗有言:“善医者,必先医其心,然后医其身。
”
唐代大医孙思邈认为“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年”,“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
相反,德劣者往往病多寿短。
美国密歇根大学调查研究中心,曾就健康和长寿问题对2700多人进行了14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善恶会影响一个人寿命的长短。
助人为乐、与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寿命显著延长;而心怀恶意、损人利己、与他人相处不融洽的人,死亡率是正常人的1.5倍。
美国心血管病专家威廉斯博士从1958年开始对225名医科大学学
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因心脏病而死亡者,恶人是好人的5倍。
巴西一位学者经三十年研究发现,有贪污受贿罪行的人,癌症、心脏病、脑出血发病率远远高于正常人群。
可见,道德修养不仅是品质的要求,而且是养生的手段。
那么如何养心呢?
孟子曾说:“养心莫善于寡欲。
”(《孟子·尽心》)。
通过减少不健康的欲望,可以达到涵养心灵的作用。
故宫里有一个“养心殿”,这是帝王养心的地方。
可见孟子的养心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影响很大。
孟子还强调,“养心”
一定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不能“一曝十寒”。
“专心致志”和“一曝十寒”这两个今天无人不晓的成语,就是孟子针对养心专门发明出来的。
虽然孟子所提出的“存心”和“养心”,都是针对“心”而发,但含义略有不同。
“存心”是就具体的心理活动而言,强调抓住良心不放;“养心”则强调培养健全的心灵需要时间和耐性,不可能一蹴而就。
“存心”从短期行为着眼,“养心”从长远效果着眼;“存心”需要毅力和决心,“养心”需要细
心和体验。
实际上,“养心”就是拥有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
凡事不过分追求、不过分祈盼、不过分喜怒哀乐,顺其自然,但求心安。
心安就是“心理平衡”。
“心理平衡”是健康长寿的基石。
常保持心理平衡的人五脏淳厚,气血匀和,阴平阳秘。
对于现代人来说,谁拥有了心理平衡谁就拥有了健康和长寿。
20XX年初,国家卫生部疾病控制中心统计,中国有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人口比例达到7%,总人数超过一亿。
据保守估计,目前我国每年大约有25万人自杀,约100万人自杀未遂,约2600万人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
预防抑郁症的主要办法就是要缓解压力,消除和“转化”不良心理。
专家指出,威胁人类最大的疾病,19世纪是肺病,20世纪是癌症,21世纪是精神疾病,这种说法值得深思。
养生不如养心:养心经
注意劳逸的调节。
所谓劳,这里指多做体育运动,在运动中放松身心,调节情绪;所谓逸,学会放松身体,如听音乐,就是一种很好的放松情绪的治疗方法。
还有就是通过放松肌肉,达到调节情绪的目的。
根据自己平时的兴趣爱好,自找乐趣,寻找一种精神寄托。
譬如看书、钓鱼等活动都是有益于调理身心的事。
要多接触人,找一群知己好友聊聊天,尤其是多接触性格开朗、乐观之人,与他们交往也能使自己心胸开阔。
深居简出、性格孤僻、精神忧郁对身体健康有害无益。
中医认为,“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七情中,无论喜怒、悲哀、愁思、忧虑等情绪均能让人“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喜伤心———喜极则损心,乏力、出汗、胸闷、心悸、失眠,重则神志错乱,语无伦次,举止异常等。
古有范进中举,喜极而疯。
怒伤肝———大怒则气盛,气盛则肝举叶张,气血逆乱,头晕头痛,面赤耳鸣。
思伤脾———思虑过度会影响脾之运化,易消化不良,特别容易出现脘腹胀满、大便溏稀,甚至消瘦等。
长此以往,心血暗耗,神失所养,心悸、失眠、健忘、多梦等都来了。
悲伤肺———过度悲哀,令人肺气运行阻滞,悲则气消,心神沮丧,面色惨淡,萎靡不振。
恐伤肾———长期恐惧或突然意外惊恐,肾脏的气机受损,心神不安,夜不能寐,大小便失禁等。
由此可见,喜怒哀乐悲思恐,七情六欲变着花样折磨人,所以,养生保健首在养心,欲知身病,先治心病。
养生不如养心
最后,小编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请多谅解,更多相关的文章正在创作中,希望您定期关注。
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