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讲课稿
体育与健康教育大纲 → 体育与健康教育纲要

体育与健康教育大纲→ 体育与健康教育
纲要
体育与健康教育纲要
简介
本纲要旨在指导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重点关注体育和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方法。
目标
-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乐趣,提高身体素质。
- 增进学生对健康的认识,培养良好的健康惯。
- 提供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做出明智的健康选择。
- 培养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促进个人发展。
内容
1. 体育教育
- 通过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爱。
- 开展体育训练,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
- 培养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领导潜力。
2. 健康教育
- 提供全面的健康知识,包括饮食、锻炼、心理健康等方面。
- 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方式和正确的健康价值观。
-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做出明智的健康选择。
3. 课程整合
- 通过跨学科的研究项目,将体育与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 创造研究机会,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评估方法
- 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体育表现和体能测试结果来评估体育教育的效果。
- 通过问卷调查和测试评估学生对健康知识的掌握和健康行为的改变。
- 通过项目作品评估学生在跨学科项目中的研究成果。
结论
体育与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本纲要提出的目标和内容,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意识,并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希望学校能够根据本纲要的指导,设计和实施有效的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
中小学德育指导纲要教案资料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推进中小学德育内容、方法和机制创新试验》研究专题之一北京市中小学德育指导纲要1(2011年9月22日讨论稿,内部资料,切勿外传)中小学德育是对中小学生进行价值观、道德和心理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和保障作用。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以建设“首善之区”、“学习化城市”和“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为目标。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和《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精神,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满足首都社会现代化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和学生健康成长幸福的需求,有效服务于世界城市建设和首都社会文明发展,以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为契机,有必要进一步整合北京市中小学德育资源,梳理和创新德育发展思路,制定《北京市中小学德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是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为落实全员育人、德育为首、育人为本任务提供有效指导。
《纲要》是中小学校实施德育的依据,是家庭和社会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依据,也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进行德育督导和评估的依据。
一、指导思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建设者和接班人,统一于素质教育全过程。
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指导原则1.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注重学生的实践参与和道1本稿是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全体老师参与撰写的《德育纲要》前六稿基础上形成,积极借鉴了市教委基础教育一处王蕤副处长、徐志芳老师及特级教师李烈、徐安德等意见,参考了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时龙院长的相关文章精神。
《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一、引言中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与稳定。
为了推动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国家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和生活技能,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心理态度。
二、指导思想指导纲要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本、全员参与、科学指导、多元发展。
它强调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共同参与学生健康教育,通过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命素养。
三、教育目标指导纲要明确了中小学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2.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预防和控制常见疾病;3.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自我保护意识;4.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5.加强学生的健康信息素养,提高健康科学素养。
四、内容框架指导纲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和需求,明确了中小学健康教育的内容框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生理健康教育生理健康教育包括学生的生长发育、营养与饮食、运动与锻炼、睡眠与休息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
其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发育特点,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运动习惯,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
2.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情绪管理、压力调适、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培养。
学生在中小学阶段面临着各种成长和发展的压力,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帮助他们积极应对压力,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3. 社会适应能力教育社会适应能力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让他们能够在社会中融洽地生活和工作。
这包括良好的人际交往、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保护意识等内容。
通过实践和训练,学生能够逐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4. 健康信息素养教育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面临着大量的信息,包括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素养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筛选、评估和利用健康信息的能力,让他们能够正确地获得健康知识和信息,做出明智的决策。
体育与健康指导纲要

体育与健康指导纲要
一、体育活动指导
1. 制定合理的体育活动计划,根据个人体质和兴趣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确保运动强度和时间适中。
2. 注重热身运动,避免运动损伤。
在运动过程中,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式,避免过度疲劳。
3. 定期进行体育活动,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提高身体素质和免疫力。
二、健康饮食指导
1. 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
2. 控制饮食量,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节食,保持健康的体重。
3. 多吃蔬菜水果,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保持肠道通畅。
三、心理健康指导
1. 培养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保持乐观和自信。
2. 学会调节情绪,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保持身心健康。
3. 积极参加社交活动,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交能力。
四、运动损伤预防与处理
1. 在运动前进行充分的热身,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2. 在运动过程中注意保护自己,避免受伤。
3. 一旦发生运动损伤,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康复。
五、体育活动安全教育
1. 遵守体育活动规则和安全要求,确保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2. 在进行高风险运动时,要有专业教练或指导人员的陪伴和指导。
3. 在运动过程中注意观察周围环境和其他参与者的动态,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总之,体育与健康指导纲要旨在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体育活动和饮食习惯,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通过遵循这些指导纲要,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享受运动的乐趣。
中小学德育大纲纲要

中小学德育纲领小学德育即学校正小学生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它属于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系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奠定工程,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标记。
它贯串于学校教育教课工作的过程和学习平时生活的各个方面,浸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余各育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材培育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
一、培育目标培育学生初步拥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优异道德恪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优异的意志、品行和开朗爽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他人,为集体服务和辩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优异思想道德基础。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小学德育主假如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相关的社会知识教育(包含必需的生活知识、浅湿的政治知识以及同小学生相关的法律知识),侧重培育和训练学生优异的道德质量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
(一)热爱祖国的教育教育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敬爱国旗、国徽,认识祖国疆域,会唱国歌;初步认识家乡的物产、名胜遗迹、有名人物,祖国的壮丽河山,悠长历史、绚烂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培育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感情和民族自尊心、骄傲感;知道历史上中华民族曾遭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和进行的英勇抗争,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还有很大差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会碰到好多困难,逐渐建立长大为建设家乡、复兴中华做贡献的理想;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要相互尊敬,同等相待,达成祖国一致大业是各族人民的共齐愿望;逐渐懂得“祖国利益高于全部”爱惜国家财富,发奋捍卫祖国,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
(二)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教育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成立了新中国。
中小学学校德育工作指导纲要

中小学学校德育工作指导纲要(一)学校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全面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坚持对全体学生全面发展负责,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实行全员育人,整体育人。
学校的每一项工作,都包含着德育的意义。
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都是德育工作者。
(二)学校实施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道德、品质、心理教育为基础和以良好的行为规范为特征的健全人格教育,体现“教会做人、教会学习、教会生活、教会创造”的教育主张,为未来社会育人才。
(三)学校坚持“使全体学生具有全面和谐发展的优良的基本素质以及全面充分发展的优良个性;让学生学会关心,学会生活,学会劳动,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办学宗旨,重视学校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建设。
(四)校长在上级党委和教育主管部门领导下,紧紧依靠党组织,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全面领导。
德育部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职能部门,负责组织与管理。
班主任是班级德育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和领导者,对班级德育工作负全责。
(五)根据国家教委《德育大纲》精神,学校制订《各年级段德育系列化要求》,形成校内德育系列,以适应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职能部门,各年级班级,均按照系列要求,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开展活动,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并且要创造条件,从礼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着手,逐步编印学校教育教材,加强教育的系统性与针对性。
(六)学校强调教职工集体在德育工作中的表率作用,“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育人无小事,教师无小节”,教职工必须时时事事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教育学生。
学校倡导性价值观是:“以艰苦工作为荣,以努力创造为乐,以多作奉献为最大自尊,以献身事业、服务社会、尽心培养孩子为人生最重要的目标,”教师要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表现出良好的师德,以一流的创造性劳动,实现教师的价值与尊严。
(七)“学生的主体精神”、“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
要热情引导学生,发挥主体地位的作用,积极参与学校各项德育工作,使之既是受教育者,又是主动参与者,不断提高德育的效能。
中小学生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中小学生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生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生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为了帮助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生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教育进行全面系统的规范和要求。
《中小学生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分为八个方面,包括健康观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运动健康教育、营养健康教育、卫生保健教育、安全健康教育、传染病预防和传播控制、健康教育管理。
这些方面覆盖了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
在健康观念教育方面,指导纲要要求学校通过课程、活动和学校文化建设,引导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强调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干预。
运动健康教育方面,要求学校合理安排学生的体育课程和课外运动活动,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
营养健康教育方面,要求学校加强学生的营养知识教育,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卫生保健教育方面,要求学校进行卫生保健知识宣传和教育,提高学生自我保健和卫生习惯。
安全健康教育方面,要求学校开展各类安全知识宣传和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
传染病预防和传播控制方面,要求学校在学生中开展传染病预防知识宣传和教育,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健康教育管理方面,要求学校和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管理和指导,制定健康教育实施方案,加强健康教育监督和评估。
总的来说,《中小学生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通过全面系统的要求,为学校提供了开展中小学生健康教育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的健康素养。
希望各级学校和教育部门能够认真贯彻执行这一指导纲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帮助和保障。
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中小学

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在中小学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质,还可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对于中小学教育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应该明确目标。
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身体发育和心理成长都处于关键时期,因此,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应该明确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目标。
同时,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习惯,使他们能够终身受益。
其次,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应该合理安排内容。
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体发育状况来确定。
对于小学生来说,可以注重基础体育运动技能的培养,如跑步、跳绳、游泳等;对于中学生来说,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竞技项目,如篮球、足球、排球等。
此外,健康教育也应该贯穿其中,包括饮食、睡眠、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再次,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应该注重方法与评价。
体育与健康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示范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游戏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此外,评价也是体育与健康教学的重要环节,应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考试、观察、实践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身体健康状况。
最后,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应该注重师资培养和资源保障。
体育与健康教学需要专业的师资力量来保证教学质量,因此,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体育与健康教师的培训和考核。
同时,还应该加大对体育与健康教学资源的投入,包括场地设施、器材设备等方面的保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总之,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在中小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质,还可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对于中小学教育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通过明确目标、合理安排内容、注重方法与评价、注重师资培养和资源保障,才能够更好地推动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

《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近年来,社会对健康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人们更加关注身体健康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作为教育的一部分,体育与健康教育也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需求。
本文就《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提出一些指导纲要,旨在推动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发展。
体育与健康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体育与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体育与健康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应在讲解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提出新的想法和方法,推动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创新发展。
体育与健康教学应注重与现实生活的结合。
教师应通过实际案例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习惯。
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的健康管理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作息习惯等,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体育与健康教学应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讲解、示范、实践、讨论、游戏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内容应生动有趣,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愉悦中获得知识的乐趣。
体育与健康教学应注重评价与反馈的重要性。
教师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全面评估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成果。
评价应注重发现学生的优点和潜力,鼓励学生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同时,教师还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制定改进计划,并指导他们进行有效的自我调整和改进。
《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包括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现实生活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及评价与反馈的重要性等方面。
德育工作讲话稿(精选)(一)2024

德育工作讲话稿(精选)(一)引言概述: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在德育工作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以提升他们的个人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从德育目标、德育方法、德育课程、德育评价和德育改革五个大点阐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具体实施方法。
正文:一、德育目标:1. 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修养。
2.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4.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5. 培养学生具有宽容、合作和公正的行为习惯。
二、德育方法:1. 倡导以身作则的榜样效应。
2. 通过教学课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认知能力。
3. 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
4. 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
5. 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开展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
三、德育课程:1. 设计德育教材,注重传授道德知识和培养道德情感。
2. 组织德育主题班会,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活动。
3. 开设德育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4. 融入德育教育元素,设计各学科的教学内容。
5. 注重学校家庭共育,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四、德育评价:1. 建立合理的德育评价体系,包括学生品德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
2. 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包括观察记录、个案分析和群体评议等。
3. 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4. 引导学生理解评价的目的,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
5.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德育评价指标。
五、德育改革:1. 推行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德育教育。
2. 加强师德建设,提升教师德育教育水平。
3. 鼓励学生参与德育活动,培养他们自主性和创造性。
4. 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
5. 制定德育改革的长期规划,确保德育工作的持续发展。
总结: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小学生体育锻炼指导纲要》体育部2023版

《小学生体育锻炼指导纲要》体育部2023版为了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小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我们特制定《小学生体育锻炼指导纲要》,旨在指导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小学生的体育锻炼,全面提升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一、指导思想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要求,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全面提高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基础。
二、目标与任务1. 增强小学生的体质,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2. 培养小学生形成体育锻炼的惯,树立终身锻炼的意识。
3. 提升小学生的健康素养,预防青少年时期出现的健康问题。
4. 营造全社会关注小学生体育锻炼的氛围,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作用。
三、体育锻炼内容与标准1. 基本运动技能- 跑步:能慢跑2000米,途中不疲劳,呼吸均匀。
- 跳绳:连续跳绳1分钟,每分钟不少于120次。
- 投掷:能投掷实心球,距离达到15米。
- 跳跃:能连续纵跳摸高,每次摸高高度不少于30厘米。
2. 专项运动技能- 篮球:学会基本的运球、传球、投篮和防守动作。
- 足球:学会基本的带球、传球、射门和防守动作。
- 乒乓球:学会基本的发球、接发球和正手推挡。
3. 体能训练- 力量:进行适当的抗阻训练,如深蹲、俯卧撑等。
- 速度:进行短距离冲刺和折返跑训练。
- 柔韧:进行全身拉伸训练,提高关节的柔韧性。
- 耐力:进行中长距离慢跑和间歇性训练。
四、组织实施与评价1. 学校要合理安排体育锻炼时间,确保小学生每天锻炼至少1小时。
2. 家庭要关注孩子的体育锻炼,鼓励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
3. 社会要为小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和设施,举办各类体育活动,提高小学生的运动兴趣。
五、附录- 体育锻炼计划模板- 体育锻炼记录表- 家庭体育锻炼指导手册六、修订说明本《小学生体育锻炼指导纲要》根据当前国家教育政策、体质健康标准和运动训练原理进行修订,旨在为小学生提供科学、系统的体育锻炼方案。
天津市中小学体育学科素质教育指导纲要

天津市中小学体育学科素质教育指导纲要体育学科是九年义务学段的必修课程,体育课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对学生体能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
体育素质是人的素质构成和发展的基础,对人的成长、发育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中小学体育对于学生身体机能、素质和基本运动能力的发展,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奠定终身体育基础,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义务教育阶段体育学科素质教育总体目标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教育,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全面发展,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㈠体育知识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教育,使学生了解和初步掌握简要的科学锻炼身体的理论与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提高体育与保健意识。
㈡实践操作能力掌握体育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为独立从事身体锻炼打好基础,初步养成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初步学习和掌握一般的体育娱乐与健身方法;学习并能掌握简单的体育比赛的组织方法,使学生体育特长和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增强学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㈢思想品德教育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树立群体意识,建立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与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与习惯;发展学生个性,锻炼意志,培养勇敢、顽强、开拓、进取、创新、向上的精神;培养学生文明行为,陶冶美的情操。
二、中小学体育学科实施素质教育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体育学科实施素质教育应遵循以育人为宗旨基本原则,还应遵循素质教育的全面性、主体性、发展性、实效性等一般性原则,同时根据本学科的特点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㈠适应学生身心特点的原则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要适应学生兴趣广泛、乐于参与竞争,希望不断进取、创新的心理要求,从小加强对自我设计、自我锻炼,自我监测、自我调控、自我保健及自我评价能力的指导,从认知规律和动作技能形成规律上结合体育教学,贯彻区别对待、循序渐进、分层推进、发展特长、全面提高的基本原则,以适应时代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2024年德育教育活动讲稿范本(3篇)

2024年德育教育活动讲稿范本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2024年的德育教育活动,是我们学校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
作为一所注重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学校,我们要倡导健康、积极、阳光的德育理念,提供良好的德育环境,全面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在活动中,我们将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德育教育中获得全面发展。
首先,我们将加强德育教育的宣传力度。
通过宣传栏、宣传栏目、宣传视频等形式,向全校师生传达德育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我们将组织德育主题的讲座、讲故事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身边优秀人物的榜样力量,激发学生的向上向善之心。
其次,我们将注重德育教育的实践性。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将引导学生以德修身、以俭养德,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们将开展社区服务活动、义卖活动等,让学生亲身参与,积极为社会贡献力量,培养学生热爱他人、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
再次,我们将重视德育教育的系统性。
在教学计划中,我们将增加德育内容的设置,开设德育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社交和道德能力。
在家长会上,我们将加强家校合作,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共同呵护孩子的成长。
同时,我们还将加强与社会资源的合作,邀请社会各界人士来校进行德育教育讲座,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教育资源。
最后,我们将强调德育教育的个性化。
我们将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注重挖掘并培养学生的特长,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
同时,我们还将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和责任感,让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真正做到内外兼修,做一个有道德、有才华、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亲爱的同学们,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我们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在德育教育中得到启迪和成长。
让我们在2024年的德育教育活动中,共同努力,共同进步,成为有德、有才、有品的新时代人!谢谢大家!2024年德育教育活动讲稿范本(二)尊敬的领导、亲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2024年的德育教育活动即将开始,我感到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为大家带来本次活动的讲稿。
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备课讲稿

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体艺〔2008〕12号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对健康教育提出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与公共卫生意识,掌握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依据《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及新时期学校健康教育的需求,特制定本纲要。
指导思想、目标和基本原则1.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健康素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健康教育是以促进健康为核心的教育。
通过有计划地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与公共卫生意识,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自觉地采纳和保持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为一生的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
3.学校健康教育要把培养青少年的健康意识,提高学生的健康素质作为根本的出发点,注重实用性和实效性。
坚持健康知识传授与健康技能传授并重原则;健康知识和技能传授呈螺旋式递进原则;健康知识传授、健康意识与健康行为形成相统一原则;总体要求与地方实际相结合原则;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原则。
做到突出重点、循序渐进,不断强化和促进健康知识的掌握、健康技能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形成、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建立。
健康教育具体目标和基本内容中小学健康教育内容包括五个领域: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
根据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依照小学低年级、小学中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年级、高中年级五级水平,把五个领域的内容合理分配到五级水平中,分别为水平一(小学1—2年级)、水平二(小学3—4年级)、水平三(小学5—6年级)、水平四(初中7—9年级)、水平五(高中10—12年级)。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试行)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根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结合教学实际,制定本纲要。
一、德育特点体育与健康学科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自主体育锻炼和合作运动体验为基础,以提高运动能力和生存能力为主要趋向的生活类指导课程。
体育与健康学科实施德育主要通过课程教学与校内的各种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完美人格,陶冶学生性情,引导树立正确的社会人生价值。
(一)健美理念在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过程中,激发学生积极地情绪体验和心理感受,通过塑造完美形态,改善自身体能和体格,凸显个体的生命健康意识,唤醒学生对健美的向往与追求。
(二)拼搏精神在自觉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运动能力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确目标、不懈追求。
指导学生在成功与失败中学会调控情绪,提高抵御挫折的能力,磨练勇敢果断、吃苦耐劳、顽强拼搏、持之以恒等优秀品质。
(三)公平性学校的体育教学行为大多以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呈现,学生根据活动需要担任角色,承担责任,并按照体育道德与规则,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形式展开,从而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遵纪守法的观念,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化成长。
(四)竞争性竞争性是体育的本质属性之一。
竞争性不仅在一般意义上构成体育的内涵,而且渗透辐射于体育的外延,同时也提供着体育异化的可能性。
体育与健康学科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发挥竞争的积极作用,践行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和道德风尚。
(五)合作性体育与健康学科有相当一部分课程是需要分工合作、配合完成的,可以由此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互助、合作的环境,增加学生沟通、交流、互助、合作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二、德育范畴(一)珍爱生命生命只有一次。
珍爱生命,应以健康为根基。
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者的完好状态。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勇于接受挑战,学会调控情绪,保持心理平衡,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又要帮助学生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懂得预防各种疾病,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
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为了提高中小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生活素养,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该纲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体育运动与生活习惯:教育部强调学生要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和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健康。
2. 性教育:性教育是中小学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指导纲要要求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特点,科学地开展性教育工作,培养学生正确的性观念和价值观。
3. 饮食与营养:教育部要求学校应当开展营养健康教育,指导学生了解不同食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推广健康的饮食习惯。
4. 心理健康:《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学校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正面的心态和心理素质,提高应对各种压力和困难的能力。
5. 安全教育:安全教育是中小学健康教育的重点,学校需要提供安全教育课程,让学生了解各种安全常识和技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通过《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健康知识,形成正确的生活方式和健康观念,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教
育部也希望全社会能够共同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共同努力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如何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建设新教师教学营造一个轻松愉快、气氛活跃的环境,培养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育家赞科夫指出:“扎实地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的重复,不如说是靠理解,靠内部的原因,靠学生的情感状态来达到的。
”二是关心学生,这是爱学生的主要内容。
在学生接受教育过程中,老师是学生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人,也是学生最信任的人,因此,老师要从生活、思想和学习等多方面为学生着想。
师德的本质内容是爱学生,人们常说爱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
师爱要求全面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做人的素质,关心学生德、智、体等各方面的发展,促进各方面发展的和谐性,具有各方面的潜能。
三是尊重、信任学生。
这是沟通老师与学生情感的桥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无私的师生关系,是老师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人格、个性的很重要体现,也是对老师最起码的要求。
尊重学生就是容许学生在思想上、感情上和行为上表现出独立性,为他们提供更大的独立生活的余地,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
信任学生,就是理解学生,宽容学生,才能填平师生之间的鸿沟,这是人性的光辉,更是教育的秘诀,学生或多或少地有缺点,多采取善意的态度、委婉的方式去帮助,更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加上老师在态度上表现出来的信任感,更是激发学生上进的巨大精神力量,有助于他们自觉地克服缺点,进行自我教育。
四是严格要求学生,这是爱学生的尺度。
严格要求学生,应遵循“严而有格,严而有度,严而有恒,严而有方,严而有理。
”老师爱学生不等于迁就放任学生,严出于爱,爱寓于严,严爱相济,才能教育学生。
二、掌握爱的特点老师爱学生是一种自觉的爱,并且有着明确的目的性,就是要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四有”的新世纪的接班人。
为了这一目的,老师必须正确调整自己的行动,无论什么场合,都把培养学生的职责放在个人利益之上。
老师的言行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教育者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其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渗透着教育,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要无私地付出自己全部的心血和精力。
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印刷稿)

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山东省教育厅二〇一六年四月目录一、关于《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编制情况的说明 1 二、《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 5(一)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指导纲要 5 (二)中小学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88 中小学语文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88 中小学数学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109 中小学英语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134 中学历史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146 中学地理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163 中学物理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178 中学化学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201 中学生物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214 小学科学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226 中小学音乐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244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266 中小学美术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279 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290 高中通用技术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301 (三)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320 (四)中小学实践活动德育实施指导纲要334关于《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编制情况的说明一、编制《指导纲要》的必要性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统筹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是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我省各级教育部门以及广大中小学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学生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呈现出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精神风貌。
但是,还存在不少影响德育成效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目标碎片化,各学段德育目标交叉错位、层次不清,缺乏有序性和完整性,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二是内容抽象化,德育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存在口号化、概念化现象,缺乏针对性和感染力。
三是课程实施片面化,重视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德育学科的主渠道作用,忽视和淡化了其它学科的德育功能;重视了德育理论与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
(试行)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根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结合教学实际,制定本纲要。
一、德育特点
体育与健康学科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自主体育锻炼和合作运动体验为基础,以提高运动能力和生存能力为主要趋向的生活类指导课程。
体育与健康学科实施德育主要通过课程教学与校内的各种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完美人格,陶冶学生性情,引导树立正确的社会人生价值。
(一)健美理念
在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过程中,激发学生积极地情绪体验和心理感受,通过塑造完美形态,改善自身体能和体格,凸显个体的生命健康意识,唤醒学生对健美的向往与追求。
(二)拼搏精神
在自觉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运动能力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确目标、不懈追求。
指导学生在成功与失败中学会调控情绪,提高抵御挫折的能力,磨练勇敢果断、吃苦耐劳、顽强拼搏、持之以恒等优秀品质。
(三)公平性
学校的体育教学行为大多以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呈现,学生根据活动需要担任角色,承担责任,并按照体育道德与规则,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形式展开,从而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遵纪守法的观念,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化成长。
(四)竞争性
竞争性是体育的本质属性之一。
竞争性不仅在一般意义上构成体育的内涵,而且渗透辐射于体育的外延,同时也提供着体育异化的可能性。
体育与健康学科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发挥竞争的积极作用,践行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和道德风尚。
(五)合作性
体育与健康学科有相当一部分课程是需要分工合作、配合完成的,可以由此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互助、合作的环境,增加学生沟通、交流、互助、合作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二、德育范畴
(一)珍爱生命
生命只有一次。
珍爱生命,应以健康为根基。
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者的完好状态。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勇于接受挑战,学会调控情绪,保持心理平衡,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又要帮助学生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懂得预防各种疾病,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
(二)规则意识
体育规则是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行为准则。
通过参与竞技运动和体育游戏等体育运动,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让学生学会主动遵守规则,不断强化规则约束下的良好体育行为,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竞争意识
竞争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永葆活力的源泉,也是体育教育核心价值的组成部分。
在体育教学中既要注重培养学生诚信参赛的意识,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公平竞争,又要培养学生奋力拼搏、勇往直前、不甘落后的竞争精神,让体育竞争激励学生昂扬的斗志,催发旺盛、顽强的生命力。
(四)团队精神
体育教学多在户外进行,很多项目由集体、团队共同完成,团结合作尤为重要。
体育教学中,多运用合作类体育竞赛和游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中,体验团队合作过程中的得与失,感受集体的温暖,乐于为集体服务;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责,承担起自己的任务,在完成集体目标的过程中培养责任意识与担当能力;逐渐学会处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不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五)意志品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让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克服生理惰性、挑战运动极限,培养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
倡导、鼓励、教育学生能够承受激烈的对抗和竞争,敢于面对失败与成功,培养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优秀心理品质,逐步树立自信心,最终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六)爱国情怀
体育教学要让学生产生民族文化认同感,传承文化使命感,报效祖国责任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
弘扬中国健儿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
观看五星红旗在国际赛场上冉冉升起的画面,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通过对武术等民族体育内容的学习,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璀璨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