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建筑——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建筑

中国近代建筑
4. 建筑学科在中国近代大学教程中得到确立,并出版了以近
代科学为基础的建筑学著作;
5. 传统砖木结构建筑体系实现了近代化。
4· 衰落期(1937年——1949年)
这一时期,由于日本侵华战争和内战,建筑活动基本停 止。在日伪控制区有些临时性工程,采用了欧洲现代主义
建筑(特别是柯布西耶)
三·中国近代建筑的特点 1· 传统建筑与近现代建筑并存。 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本质上有代表封建 关系的传统建筑,和殖民地性质的西式建筑两类。
这两种建筑活动的互相作用(碰撞、交叉和融合),构
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线。
1.关于近代建筑史分期问题
2.关于近代建筑的生产关系--建筑系统的现代化过程
3.关于近代建筑教育 4.关于近代中外建筑家(近代建筑思想、重要建筑作品) 5.关于近代建筑类型与技术

仅就中国建筑近代化过程的宏观而言,三个重要时期:
被中国社会接受而推行的基督教中国化运动以及相应的对 中国建筑造型母题的使用; 以南京中山陵设计为例的中国风格新建筑的创作; 以营造学社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及其对中国风 格新建筑创作的推动。
中国营造学社
-- 近代中国唯一的古建筑研究的专门机构。事实上它不 仅主导了对于传统建筑的研究与保护,还主导了对于中国 建筑风格特征的阐释。
④新兴的中国资本主义商业城市,如南通、无锡、 石家 庄、蚌埠(津浦铁路与淮河交汇,有小渔村迅速发展 起来); ⑤政治文化中心,如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
3· 从建筑风格、思潮看,“共时”的特点,远超出 “历 时”的特征。 · 随着西风东渐,西方2千多年经历的各种建筑式样、风 格,以及正在发生的新建筑,几乎同时传入中国,如 希腊式、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文艺复兴式、 古典主义、巴洛克、折衷式等。 · 另一方面,传统建筑也因为西化洋化,出现了诸多变 体;

五大道特色文化解读

五大道特色文化解读

五大道特色文化解读
五大道位于中国天津市,是一条保存完好的历史街区,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

这里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反映了近代天津的历史变迁和多元文化交融,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首先,五大道的建筑风格展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

这里的建筑包括了中式的四合院、西式的别墅和公馆,以及具有异国风情的各式建筑。

这种多元文化的建筑风格,反映了近代天津作为开放城市的特点,也代表了中西文化在这里的交流与融合。

其次,五大道的建筑历史承载了天津的近代历史。

这里的建筑大多建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见证了天津在这一时期的繁荣与发展。

这些建筑曾经是外国领事馆、商业机构、名流豪宅等,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是天津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

此外,五大道也是文化名人的故居聚集地。

在这里曾居住过许多文化名人,如鲁迅、梁启超、严复等,他们的居所成为了文化遗产,也为五大道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最后,五大道也是当代文化艺术的聚集地。

如今,五大道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文化艺术街区,这里有许多艺术家工作室、画廊、文化创意产业等,成为了当代文化艺术的重要聚集地。

总之,五大道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当代文化艺术氛围,成为了一个具有丰富文化特色的地方,也是天津市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

中国建筑史近代建筑

中国建筑史近代建筑

中国建筑史近代建筑中国的建筑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经历了不同朝代的影响和演变。

在近代时期,中国建筑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近代建筑的特点、代表性建筑以及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近代中国建筑的特点之一是中西结合。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面临巨大的变革,西方的文化和思想开始传入中国。

这也对中国的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中国建筑形式与西方建筑元素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风格。

例如,西式的方形和拱券在中国传统的屋顶和梁柱上得到了运用。

这种中西结合的风格在中国近代建筑中十分常见。

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批代表性的近代建筑。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和故宫博物院。

天安门广场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广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之一。

广场以其庄严肃穆的建筑风格而闻名,其中最著名的是天安门城楼和人民英雄纪念碑。

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

故宫以其宏伟壮丽的建筑、精美的园林和珍贵的艺术品而享有盛誉。

此外,近代中国建筑还受到了社会和政治因素的影响。

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政治运动和革命,这对建筑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例如,创建于上海的中国共产党的根据地-中共一大会址是中国近代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这座建筑体现了当时革命浪潮和社会变革的精神。

同样,随着中国的经济崛起,一些高楼大厦的建设也成为近代中国建筑的标志。

北京的中国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和上海的环球金融中心等高层建筑都代表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迅猛步伐。

近代中国建筑不仅在本国产生了影响,也对世界建筑发展做出了贡献。

例如,中国建筑师贝聿铭设计了美国华盛顿特区的国家美术馆,展现了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相结合的独特风格。

此外,一些传统中国建筑元素也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被运用,为现代建筑增添了东方的魅力。

综上所述,中国建筑史近代建筑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

中西结合的风格、代表性建筑的兴起以及社会和政治因素的影响,都为近代中国建筑增添了独特而丰富的色彩。

近现代历史建筑适宜性保护修缮技术措施研究一一以天津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近现代历史建筑适宜性保护修缮技术措施研究一一以天津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792023.05 |使用功能,随意搭建,随意涂鸦、喷漆,选用不适宜的修缮技术和工艺等。

水泥基外墙粉刷病害有饰面脱落、空鼓、变色和墙体开裂等。

其主要原因是基层与面层强度不匹配,基层强度低,面层强度高。

另外,还存在特色粉刷被后期粉刷覆盖的现象。

石灰类粉刷病害有饰面脱落、粉化、变色等。

脱落和粉化主要与石灰早期细裂纹及石灰溶解、迁移、再结晶和化学风化的过程有关。

变色主要是老化后小H 值降低,吸水导致微生物附生,白色变为灰色、绿色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或蓝色等。

3.2砖木建筑病害在砖木建筑中,砖部位的病害与砖石建筑相同。

木构件病害有构件干缩开裂和木材疵病、老化、腐朽、蛀蚀、褪色等。

木材为有机材料,造成木材病害的原因主要有生物、物理和化学因素。

生物因素有微生物菌和虫害。

物理因素有温湿度变化导致开裂、微生物滋生;紫外线导致变色或成分分解。

化学因素主要有气体和水中的酸碱和盐类作用,腐朽木材。

4近现代历史建筑适宜性保护修缮技术措施4.1外部构造体系外部构造体系主要包括基础、墙体、门窗、檐口、屋面等整个建筑外观可见的部分。

在对近现代历史建筑外部构造体系进行修缮时,尽量采用原有构件修缮的技术措施,修复和更换构件确需选用新材料和新做法时,需要经过前期试验证明切实有效,并保证不改变建筑原有风貌特征。

为了保证近现代历史建筑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原汁原味的保护与更新,在价值评估基础上,挖掘价值信息,选择适宜性的保护修缮措施。

4.1.1基础加固根据基础承载力和历史建筑等级,可采用扩大基础宽度、穿墙梁加固原条形基础、局部掏砌砖基础、新做钢筋混凝土基础等措施。

历史建筑等级较高时,不建议采用新做钢筋混凝土基础的加固修缮措施,尽可能采用原有基础加固的修缮措施。

新增基础不得低于原基础垫层,新旧基础的结合面需要凿毛和清净,涂刷界面剂,并加拉钢筋使两者连为一个整体。

4.1.2外墙修缮外墙包括外墙构造和外墙面装饰。

天津五大道建筑

天津五大道建筑

天津五大道建筑天津五大道建筑是天津市的一处历史文化名片,集中展示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传承。

这些建筑承载着天津独特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也是中国现代城市发展的见证者之一。

在这片被誉为天津文化长廊的土地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之间的结合与碰撞,探寻历史与现代之间的交融。

天津五大道建筑位于市中心的和平区,是20世纪初天津滨海开埠时期遗留下来的珍贵建筑群。

这里的建筑风格各异,有西式宅邸、教堂、学校、商业街等,无论是罗马式、哥特式还是巴洛克式,这些建筑都以其独特的设计和鲜明的风格成为了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首先,五大道建筑展示了中国与西方建筑风格的完美结合。

在五大道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元素的融合。

这一特点体现在建筑的立面设计、建筑材料的选择以及建筑细节上。

例如,建筑立面常常采用中国的砖木结构,结合着西方的尖拱门和柱廊,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反映了天津作为开埠城市的历史背景和多元文化的交流,也体现了中国近代历史上对外开放的态度。

其次,五大道建筑诉说了历史的传承与变迁。

这些建筑见证了天津从滨海小镇到现代化大都市的发展过程。

在近两个世纪的时间里,天津经历了外国租界时期、民国时期、解放后的新中国时期等不同的历史阶段。

五大道建筑作为这一城市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天津从一个传统的中国城市逐渐走向现代的变化。

通过这些建筑,我们可以了解到天津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

此外,五大道建筑也承载了文化底蕴与社会记忆。

在这些建筑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天津独特的文化氛围和历史传统。

例如,在五大道建筑中有一座天津市历史博物馆,展示了天津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品。

同时,这里还有一些以前的名人故居,如梁启超、张伯苓等,他们的故居也成为天津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些建筑,我们可以感受到天津作为中国近代重要城市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

最后,五大道建筑也是当地居民生活和社交的场所。

简述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简述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一、传统建筑的延续
近代中国的建筑发展,始于清朝末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而建筑领域也在逐渐地发生变化。

清朝末年,中国传统建筑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些建筑大多采用木质结构,有着精美的装饰和雕刻。

在这个时期,一些富有的家庭和朝廷官员开始建造规模更大、更华丽的建筑,比如颐和园、故宫等。

二、西式建筑的影响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西方列强入侵中国,西方文化也开始影响中国社会。

西式建筑开始在中国出现,这些建筑大多采用砖石结构,有着简洁明了的线条和几何形状。

在这个时期,一些中国建筑师开始受到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他们开始将西式建筑的特点融入到中国传统建筑中,创造出了许多新的建筑风格,比如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等。

三、中国现代建筑的崛起
20 世纪中叶,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现代建筑也在这个时期开始崛起。

中国现代建筑的特点是简洁、实用、经济,不再过分追求装饰和华丽。

在这个时期,许多建筑师开始尝试创造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建筑,比如北京的“十大建筑”、上海的“四大建筑”等。

四、近代中国建筑的代表性建筑
近代中国建筑有许多代表性建筑,比如北京的故宫、颐和园、天
坛等,这些建筑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风貌。

此外,西式建筑也对近代中国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上海的外滩建筑群、广州的白云楼等。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传统建筑到西式建筑的影响,再到中国现代建筑的崛起。

进入21世纪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

进入21世纪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

元文 化:中闰的建筑 ,在 中周整个环境总影响 之下 ,虽各个 时代有时代的特征 ,其基本的方
法及原则 即始终一 贯 一 历史进 入 l 世纪后 , 建主义的清王朝经 9 封 历 “ 康乾盛世 ”而 日渐衰落 ;欧美 资本主义各
历史环境 ,不能作为 当代 中周建筑 师进 行创作 的样板 去模仿
此 进 入 2 世 纪 之 际 ,回顾 迄 今 近 5 年 的 中 国 近 l 0
年 代中后期 ( l 年 ) 约 0 ;③ “ 动荡 ”时期—— 2 0
代建筑史研究历程 ,展望今后的发 展前景 ,当 是 具有现实意义的 =
世 纪 3 年代后期 、 0年代 ( 1 年 )2 1 0 4 约 0  ̄ T3 中国近代建筑作为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 ,
已成 为中国历史文化遗 产的重要内容 ,具有重
1 关于 中国近代 建筑 史的基本认识 要 的历史文化价值 .应 当注意对其保护 和再利
在 中同几千年的古代封 建社 会里 ,虽 然政 治 上有二 十余朝皇帝的更替 ,文化上有多次 的 对 外交流,但是 ,中闰文化基本上是连续的一 用 :同时 .它又是 中国建筑史中承上启下 的重 要组成部 分,已成 为中周城 市历 史风貌 的有机 组成部 分 ,应当注意汲取 精华 ,以供 当前设计 之参考 ;但 是 ,由于其形 态的生成具有特定 的
纪 初;落后 于世界 的中圉 ,其开始 于 l4 年 的 80 近代建筑的历 史没有直接加 入到世界 “ 新建筑” 潮流之中 , 而是走着一条畸形发 展的曲折道路 8
l4 9 9)所建造的建筑 ,此一百年 间中国近代建 筑 历史的发展似 可分为 个时期: “ ① 洋风 ” 时
f w ar t f ur of hi ear h i he 21 t or d o ut e t sr es c nt s cen ur . t y

简述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状况

简述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状况

简述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状况
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状况
中国近代建筑是从近代以后建筑界发生的一个新的革命性的发展阶段,它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髓与当代社会文化背景无缝衔接,以及中国与西方建筑文化交流的历史痕迹。

如今,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状况有以下几个特点:
1、传统建筑文化精髓传承发展。

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传统中国建筑文化精髓继续流传发展,将“简约、雅致、大气、和谐”这一传统文化取向,融入在现代建筑中,使我们现代的建筑更加抽象、更加高雅、更加现代。

2、注重建筑技术的发展。

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所注重的是建筑技术的提升,例如有关现代建筑材料、结构设计、给排水技术、建筑环境调控等方面的技术研究。

3、注重实用性与节能性。

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注重实用性,从普通住宅到大型公共建筑,都需要满足实用性的要求,节能性也是中国近代建筑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从建筑材料到设计细节,都需要进行把控和设计。

4、中西方建筑文化交流。

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也充分考虑到了中西方建筑文化的交流,从一些现代公共建筑中,可以看出中西方建筑文化的融合,这可以激发建筑师和设计师的灵感,提高中国建筑设计水平,也有助于推动和改善国内建筑发展。

总之,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进程,它包括传统
建筑文化的传承发展,建筑技术的发展,实用性及节能性,以及中西方建筑文化交流,都是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重要特征。

长春近代吉长铁路站区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长春近代吉长铁路站区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长春近代吉长铁路站区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长春近代吉长铁路站区建筑是长春市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其建造历经了百年风雨,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事件和变革。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长春市及整个东北地区的历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将对长春近代吉长铁路站区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进行分析。

一、历史价值长春近代吉长铁路站区建筑的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吉长铁路站区建筑建于20世纪初,是由日本侵华时期的日本人修建的,它们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重要事件和变革。

吉长铁路站被认为是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长春城市发展的标志性建筑,铁路的建立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东北地区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2.反映了日本殖民统治的历史痕迹吉长铁路站区建筑的修建与长春的日本侵华时期相关,这些建筑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具有反映日本殖民统治的历史痕迹。

这些建筑对于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具有重要的价值。

3.体现建筑风格与技术的历史演变吉长铁路站区建筑包括了多种建筑类型,如车站、办公楼、车间等,它们的建筑风格和结构都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建筑技术和审美观念。

通过这些建筑,可以探究建筑风格与技术的历史演变,了解不同时期的建筑特点和发展趋势。

二、文化价值1.反映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影响吉长铁路站区建筑的建造过程中受到了中国和日本两种文化的影响,使得这些建筑不仅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还融入了日本建筑的元素,呈现出独特的多元文化融合之美。

这对于研究两国文化之间的交融与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2.具有当地历史文化的代表性3.具有艺术价值吉长铁路站区建筑的设计、结构和装饰等方面体现了当时的艺术水平与审美观念,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这些建筑在建造时注重形式美与功能美的兼顾,所以不仅有实用性,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对于研究当时的建筑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三、价值保护与利用鉴于长春近代吉长铁路站区建筑的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和利用。

徐家汇源:续写上海百年记忆

徐家汇源:续写上海百年记忆

徐家汇源:续写上海百年记忆作者:何尧来源:《中国报道》2014年第10期徐家汇源打破了过往“围起来的才叫景区”的传统观念,实现了存量型旅游资源的要素提升和集约型开发,为上海未来都市旅游发展树立了样板。

循着海派文化的根脉寻找一个“生活着的百年上海”形象,“徐家汇源”跃然纸上。

徐汇中学朗朗的书声、藏书楼的宁谧隽永、徐家汇天主堂的哥特风格、光启公园的鸟语花香、土山湾博物馆的古老遗迹……犹如一串珠链,编织起上海的优雅繁丽,沉淀着百年文化的风华精妙。

在这里,看得见历史,也看得见未来。

徐家汇源的百年印象400年前,徐光启首先把眼光投向深邃的星空和外部辽阔的世界。

几百年来,多元的文化在这里发生碰撞,徐家汇源成为闻名遐迩的海派文化发源地,犹如一本“上海的记忆相册”,将历史定格。

在上海徐家汇源少见高楼的逼迫,也没有高架桥的压抑。

浓郁的树荫装点着宽阔的马路,时不时渗露出的红瓦白墙,让人忍不住停下脚步,去追寻关于它们的故事。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1910年落成的有“远东第一大教堂”之称的徐家汇天主教堂就用它浑厚音调向人们演奏着特有的静谧和神圣。

教堂采用典型哥特式双尖顶建筑,金山石为柱,可容3000余人。

教堂作为中国近代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百年来即便现实的阳光抚摩,被历史的枝叶覆盖,也难掩教堂的恢宏气势。

徐家汇源的性格、底蕴、喜悦和忧伤,都深深地烙印在这建筑的肌体之上,娓娓吟出让今人感动的曼妙旋律。

除了徐家汇天主教堂、光启公园、土山湾博物馆等地标式建筑,建于1847年的藏书楼也让人低回留恋。

作为上海现存最早的近代图书馆,这里典藏了许多珍贵的外文书籍,以收藏1949年以前出版的中外文图书、报刊而遐迩闻名。

优雅的小白楼,外观尽显历史的沧桑。

走进藏书楼阅览室,宁静的气氛伴着书香扑鼻而来。

杯形的吊灯款款垂下,红褐色的木质书架和桌椅安静地伫立,珍贵的藏书整齐地排列在古老的书架上,怀旧的台灯散发着柔和的光,吸引着人们去细细品读书中的文字,静心审读悠长流淌的文化脉动。

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随着西方建筑风格和技术的引进,中国的建筑开始逐渐进入现代化时代。

在20世纪初期,中国的建筑师开始在国内推广现代建筑风格,如欧洲的新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等。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逐渐步入民主化和现代化的轨道,建筑业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政权开始重视城市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如广场、公园、学校、医院、图书馆等。

这些公共设施的建设采用了现代化建筑风格,如北京图书馆、南京大学的红楼、复旦大学的图书馆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更加注重建筑业的发展,建筑师开始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道路。

而且,建筑师们也积极参与国家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的建设,如长江大桥、武汉长江隧道、北京大学医学部等。

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进入了高峰期。

建筑师们在设计和施工中,大力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加强了对自然环境、文化传承和人文关怀的重视。

一些标志性建筑如北京鸟巢、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广州塔等,成为了中国现代建筑的代表作品。

总之,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史,是一个逐步向现代化进化的过程。

建筑师们在拓宽视野、提高技术、强化文化自信等方面,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中国的建筑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于中国近现代民族形式建筑的几点思考_以四川大学行政楼为例_喻琰

关于中国近现代民族形式建筑的几点思考_以四川大学行政楼为例_喻琰

大 众 文 艺大62摘要:庄严古朴的四川大学望江校区行政楼是被誉为是“全国十大丽景校园”之一的四川大学的标志性建筑。

其楼体主视如宫阙、俯视似航机。

那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意象大屋顶及结构构件,如柱、垂柱、柱础、雀替等构件,大胆地运用在了西方体量之上。

独特的中西合壁艺术造型,使她闻名遐迩于上世纪中后期至今。

通过对她的测绘及进一步的研究,也引发了我对中国近现代民族形式建筑传统与民族性表现方式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民族形式建筑;大屋顶;传统与民族表现方式20世初期开始,以大屋顶和传统装饰细部为主要特征的民族复兴样式成为中国主流的建筑样式。

从清末民初、民国南京建设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大建筑”。

虽各时期政治社会背景大不相同,但民族主义思想不绝如缕贯穿其间,民族性与国家观念也反映在了那一时期的建筑之上。

一、中国民族形式建筑产生的历史背景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一直处于长期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当中,建筑形式是以成熟的木构架体系为主的多民族建筑体系,中国建筑一直处在与西方建筑领域隔离的状态。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入侵带来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与此同时中国封建经济结构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发展。

于是,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续,一方面是西方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二者交融、碰撞,形成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中新旧建筑体系并存,中西建筑风格交汇并且相互渗透、融合的多元状态。

伴随着侵略引入中国的西方建筑样式是新观念、新技术,中国近代建筑传统风格形式受到了新的挑战。

然而,此时旧形式尚未消退,新形式却迫不及待地诞生了,跳跃了一个正常的新旧交融过程。

但人们心中顽强的民族审美观念依然存在,情系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早已在坊间产生了“民族形式”这一概念。

二、中国近代民族形式建筑的探索及发展历程概述早在19世纪中叶,在上海通过民间传播渠道已经产生了中西交融的石库门里弄民居,是早期非建筑师对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无意识探索,即近代民族形式建筑的雏型。

19世纪末,西方建筑师已经开始了教会大学校舍建筑中国化的探索,这是建筑师探索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最早尝试。

北京近代建筑的研究与保护_张复合

北京近代建筑的研究与保护_张复合

北京近代建筑的研究与保护张复合 我们所说的北京近代建筑,基本上是指北京在近代社会发展历史时期(1840~1949年)所建造的建筑。

近代北京处于政治风云急剧变幻之中,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外来建筑文化碰撞、融合,使北京的近代建筑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样式。

北京近代建筑是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是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是北京城市历史风貌的有机组成部分。

北京近代建筑的样式,可归纳为“西洋楼式”、“洋风”、“传统复兴式”和“传统主义新建筑”四种。

“西洋楼式”专指中国工匠和营造者对圆明园西洋楼建筑进行模仿和发挥、并搀杂进北京古代传统建筑装饰的样式。

“洋风”指移植到北京的西方古代建筑样式,“传统复兴式”指在北京古代建筑基础上进行新探索的样式;“洋风”和“传统复兴式”都属于折衷主义样式,主要为外国人所创作。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年,“洋风”建筑是北京近代建筑史中的主流,但在20年代则让位于北京的“传统复兴式”建筑。

“传统复兴式”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历史中20世纪30年代传统复兴运动的先导;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传统复兴运动没有成为30年代北京近代建筑历史的主流,而较多地表现出世界现代主义建筑潮流的影响——是为北京“传统主义新建筑”出现,在学校里正规培养出来的中国建筑师开始主导北京的建筑舞台。

“西洋楼式”建筑以三贝子花园畅观楼(1898年)、前门大栅栏商业店铺店面(1902年前后)、六国饭店(1902年)、中海海晏堂(1904年)、清陆军部衙署(1906年)为代表。

“洋风”建筑以东交民巷使馆区建筑为滥觞,在20世纪初年的官厅建筑(资政院、大理院、外务部迎宾馆)、公共建筑(北京饭店、劝业场、大陆银行)、学校建筑(陆军贵胄学堂、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清华学校)、工业交通(财政部印刷局、京师自来水公司、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北京水准原点)等建筑中均有所表现。

“传统复兴式”建筑以北京协和医学院新校舍(1925年)、燕京大学“燕园建筑”(1926年)、国立北平图书馆新馆(1931年)为典型。

中国近代建筑史

中国近代建筑史

区内大批建造各种新型建筑,如领事馆、
工部局、洋行、银行、住宅、饭店等,
在内地也零星地出现了教堂建筑。这些
建筑绝大多数是当时西方流行的砖木混
合结构房屋,外观多呈欧洲古典式,也
有一部分是券廊式;后者是西方建筑传
入印度、东南亚一带,适应当地炎热气
候而加上一圈拱券回廊,当时称为“殖
民式建筑”。另一方面是洋务派和民族
返回目录
马尾船政学堂,中国第一所鸦近代片海战军学争校,到虞在氏甲船旧政午宅大是战臣中沈国争葆近(代1建84筑0中~西合18璧9的5成)功
祯的主持下于1866年在福• 州设立。
范例。其中西合璧的布局结构与建筑风格,
汇(号1文 )8书88院年钟今楼中山路19阶方6 段面这。是是主帝西要国典在出方有主型建当近两义形筑时代方者象审生地美活建在面表心时筑中的现态尚开国新了上、近的思始通建代嬗想传商筑中变观入口活国过念上程的中岸动层,历国租。资同史的界一产时缩阶反影层映。
筑风格都曾先后地或交错地在中国近代建筑中反映出来。在
某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独占租借地的城市,建筑风格较为单一;
典在格型几纷的个然殖帝杂民国陈式主的建义局筑国 面家。共同占领租借地的城市,则出现建筑风

从建筑风格的演变来看,近代中国首先传播的外来形式
是西方各国的古典式和“殖民式”。19世纪下半叶建造的
外国使领馆、洋行、银行、饭店、俱乐部以及20世纪初外
度 和、技复术杂设的备工上程已接达近到当很时高国的外施的工先质(1进量92水。9年平一今。部孝分陵卫建大旧南筑华址京大在体戏育设院学计院上)
• 1927年成立了中国建筑师学会和上海市建筑协会(1。935年
今中山南路
• 1929年成立了中国营造学社,建筑学家梁 67号)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修订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修订

《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通用型)修改稿欢迎继续讨论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系建筑学、城市规划、艺术设计等学科的专业理论课。

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建筑的历史,建筑文脉的内涵,传统建筑观念和符号机制,建筑抽象的概括模式,建筑形态形成的原因及制约建筑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环境结构、科学技术结构、文化心理结构等等背景及其制约机制,把中国建筑体系放到中国社会大系统中,放在世界建筑历史的广阔背景上,进行宏观的比较和考察,获得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收益,建立鉴往知来的历史意识和历史眼光。

二、教学基本要求教材选用由东南大学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建筑史》(第四版)。

以多媒体授课为主,安排1~2个绘图作业,以加深对古建筑形象和做法的记忆。

课后安排1~2周的古建筑认识实习,有条件的可以安排3~4周的古建筑测绘实习,选择典型传统建筑,通过实习亲眼观察或亲手测绘成图,进一步增强和巩固对传统建筑的认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加深对中国古建筑的理解。

建议以古建筑认识实习或测绘实习的调研报告作为结课方式。

三、教学内容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1、中国古代建筑史学科的创建,中国营造学社及主要学者的贡献2、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基本特征和若干基本概念(1)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为什么木构架承重的建筑会成为主流;(2)功能、结构和艺术形象的统一:常见木构架的种类,单体建筑的特点,斗栱的作用,常见屋顶式样;(3)以群体组合见长的平面布局:建筑群的组合及扩展方式,特点,艺术成就;(4)注重与自然环境的有机协调,风水理论的主要流派和评价(选讲);(5)崇尚自然山水与自由式布局的园林,古典园林创作的解释学传统;(6)宏观、系统的城市规划;(7)推进标准化的工官制度:工官制度的内容,主要官员及匠师。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原始社会(1)旧石器时期的天然岩洞;(2)穴居、巢居及其发展序列;(3)新石器时期的文化和建筑现象,半坡遗址的木骨泥墙房屋,河姆渡文化的干阑建筑,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

南京总统府近代历史见证的中西建筑

南京总统府近代历史见证的中西建筑

南京总统府近代历史见证的中西建筑南京总统府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东路292号,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建筑之一,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与变迁。

总统府建筑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展现了中国近代史的独特魅力。

一、建筑风格与布局总统府建筑既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韵,又加入了西方建筑元素。

整体建筑呈现出中轴对称的布局,主要由南北两座建筑群组成。

南建筑群是典型的中式建筑,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

北建筑群则是采用了西式建筑风格,融入了哥特式的尖顶和欧洲宫殿的雕塑。

在总统府的布局中,中轴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主要建筑呈南北走向,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大门、正厅、内庭、后庭等重要建筑和空间。

大门以雄伟壮观的三层牌坊形式呈现,正厅则是总统办公及接待外宾的地方,内庭和后庭则是宴会和休闲的场所。

二、历史见证与文化价值南京总统府作为中国现代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首先,它曾是中国民国政府的行政中心,见证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以及中国民主革命的兴起。

在这里,孙中山先生曾多次办公和接见外国使节,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其次,南京总统府还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和珍贵文献资料。

其中包括古籍、字画、书法作品等,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这些文物不仅具有珍贵的历史意义,还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三、对中西建筑的影响与启示南京总统府作为中西建筑风格的典范,对中国的建筑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启示。

首先,它融合了中西建筑的元素,使得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展现出独特魅力。

这对于当代建筑设计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其次,南京总统府的布局和空间组织精致而合理,充分尊重了人们的行为习惯和审美需求。

在今天的建筑设计中,也需要更注重人文关怀,让建筑更好地符合人们的实际需求。

总的来说,南京总统府作为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者,以其中西建筑风格的独特魅力,成为了中国建筑史上的瑰宝。

它的建筑风格与布局展示了中西文化交融的美妙,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对中国的建筑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与启示。

中国近代建筑

中国近代建筑
青岛德国总督府 5
• 沿海城市的洋式建筑以上海外滩(又称“黄浦 滩”)和南京路、天津九国租界、广州“十三行” 和沙面、厦门鼓浪屿、青岛胶澳租界“青岛区” 的建筑为代表。
6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博览
外滩是上海的象征,而外滩最为引人注目之 处在于其一幢幢精美古雅的建筑。外滩的建筑决 不是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也绝非建于同一时期, 然而它们的建筑色调却基本统一,整体廓线处理 惊人的协调。
奥尼克立柱,其中2排为双柱,贴墙石块则为细缝砌置。5层上面的圆
形穹顶是铜框架结构,成为该幢大楼的标志。
10
外滩13号海关大楼:属于希腊式新古典主义建筑
海关大楼最著名的是大楼顶部 设计有3层高的钟楼。钟楼依次分为 钟坠、钟面、主机、鸣钟几部分, 是一组调音谐和的鸣钟装置。这座 大钟是亚洲第一大钟,也是世界著 名大钟之一。由于该楼与汇丰银行 大楼在设计上和谐地处理了高与低、 长与狭的协调关系,建筑风格也相 对统一,因而,被人们称为外滩的 “姐妹楼”。
28
2、天津:九国租界
3、广州:“十三行”和沙面
4、厦门:鼓浪屿
5、青岛:胶澳租界“青岛区” 1897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侵 占青岛;次年 3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借 条约》,强租青岛99年。1898年 9月,德国开放 青岛为自由港,整个青岛地区作为德国殖民地又 称“胶澳租界”。
23
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一方面是 西方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这两种建筑活动的互相 作用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线。
代表性城市:上海、天津、广州、厦门、营口、
青岛、南京、武汉以及哈尔滨、昆明等
24
(一)、 沿海城市
1、上海:外滩和南京路
外滩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视角述评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视角述评
第 2 2卷 第 3期
2 0 1 3年 5月
河 南 城 建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He n a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Ur b a n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Vol | 2 2 No . 3 Ma v. 2 01 3
术、 美学和旅 游 等视 角 亦有所 涉及 。 另 外 , 尽 管该 领域 的研 究 已经取 得 了长足
的进 步 , 但 是仍 有一 些不 足之 处 : 研 究 中的地 域性 差别 和不 平衡 性较 为 突 出, 宏
观 研 究 明显不足 , 跨 学科 、 多视 角研 究有 待加 强等 。
关 键词 : 中国 ; 近代 建 筑史 ; 研 究视 角
张雷 则分 析 了多元文 化影 响下 的我 国的 近代
建筑 。作 者首先 谈 到 1 9世纪末 2 O世 纪初 受西 方 文化 、 思 想 及 观念 的影 响 , 我 国沿 海 、 沿 江城 市 先 后 出现 了一些 西式 建筑 , 但 是 我 国内 陆地 区仍 然
建 筑研 究上 , 而 特色 文化 则包 括儒 商文 化 、 海 洋文
中图分 类号 : T u一 0 9 2
文献标 识 码 : A 不被 异化 , 共交 往 而共化 , 是 潮人 的一种 海洋 文化 生存 方式 ” , 而这 种 潮 人 海 洋 文 化 在其 近 代 建 筑
近年来 , 学 界 有 关 中 国 近代 建 筑 史 的 研究 取 得 了长足进 步 , 成果 迭 出 。但 不可 否认 , 该 领域 的 研 究仍 有 一些 方 面需 要 加 强 , 也 有 诸 多 不 足 需要 重 视 。 因此 , 就 很 有 必要 对 中 国近 代 建 筑 史研 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建筑——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
提到中国古代建筑,你可能马上会想到北京的故宫、颐和园,或者是苏州的园林、安徽的民居;提到中国现代建筑,你可能马上会想到深圳、上海这几年拔地而起的豪华宾馆、高级写字楼。

可是,关于中国近代建筑,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
1840——
历史进入十九世纪后,封建主义的清王朝经历“康乾盛世”而日趋衰落;欧美资本主义各国却因工业革命而迅猛发展。

中西文化交流从明末清初开始,就不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鸦片战争以后,则完全以侵略和被侵略的方式进行了。

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步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社会,以此为开端的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进程,也由此被动地在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激发与推动之下展开了。

其间,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续,一方面是西方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这两种建筑活动的互相作用(碰撞、交叉和融合),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线。

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外国文化的大规模侵入,在中国国土上除了传统的古代建筑仍在延续、演变之外,外来的欧洲建筑样式逐渐多起来,在中国近代的建筑历史上形成以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筑为特征的一股潮流;二十世纪二十年
沿海城市的洋式建筑以上海外滩(BundofShanghai,又称“黄浦滩”)和南京路、天津九国租界、广州“十三行”和沙面、厦门鼓浪屿、青岛胶澳租界“青岛区”的建筑为代表。

长江沿岸城市的洋式建筑以南京下关、武汉汉口租界的建筑为代表。

内陆地区沿边城市哈尔滨早期的建筑主要通过中东铁路的修建和开通,受
俄罗斯传统建筑和十九世纪末欧洲流行的“新艺术运动”样式影响,在中东铁路系统的建筑和东正教堂中表现为多。

滇越铁路(1903——1910年)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第一条铁路,它的建成加速了云南的近代化。

越南人在参与了滇越铁路的修建和昆明商埠的开发过程中,间接地把其所受法国建筑文化的影响带到滇越铁路沿线的城市和昆明。

表。

国近代建筑史上的地位。

1926年他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是中国近代跨度最大的会堂建筑。

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定都南京后于1929年所作“首都计划”,则是中国进行的较早、规模较大的城市规划设计。

“首都计划”的详细方案中,全部政府办公建筑均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造型,极力提倡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意为发扬光大本
国传统的文化。

这在二十年代是一种开创性的设想。

在北京,传统式建筑以二十年代所建北京协和医学院(PekingUnionMedicalCollege,简称PUMC)新校舍建筑群体、燕京大学校园建筑、辅仁大学、国立北平图书馆为典型。

令人深思的是,较早出现的传统式建筑的设计者主要是外国来华的建筑事
国近代极为重要的建筑设计力量,在上海、天津、北平、南京、重庆、成都、无锡、桂林、贵阳、昆明等地主持设计了许多建筑项目。

梁思成(1901——1972年)是中国近代建筑教育事业的开拓者,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研究工作的创始人。

建筑设计创作不是他一生建筑活动中的主要部分,但他对建筑设计创作问题多有著述,为数不多的作品表现了世界现代建筑潮流的影
响,这以他1932年所作北京仁立公司铺面改造设计为代表。

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代中国建筑师设计创作的许多重要建筑物,都是今日中国的宝贵财富,成为当地城市的重要景观,给中华大地增添风采。

中国近代建筑是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但不能成为当代中国建筑师创作的样板

我们对中国近代建筑认识的另一个方面是:
中国近代建筑作为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历史时期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保护巍然屹立的历史建筑,作为先辈辛苦耕耘的历史见证,是我辈的光荣,也是对后代所应尽的责任。

只要我们努力,前景也不一定完全灰暗;问题是我们一定要正视这个课题,仔细想想我们是否能付出失去所有宝贵历史文物
的代价。

”《活的历史棗保护香港的历史建筑》(1982年)一书中的这一段话,写得是何等地好啊!
关于近代建筑的保护,有两方面的工作:
1、对具体建筑物调查、实测,进行建筑历史研究。

这项工作主要由民间学术团体开展。

月,由
门、重庆、昆明以及庐山16个城市(地区)的近代建筑调查,填制调查表2612份,出版《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十六个分册。

上述工作对于推动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开展和深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第二时期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正处在深入发展的阶段。

定于1996年9月在江西庐山举行的“第五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将是一次承上启下
的盛会。

2、对有价值的近代建筑保护、再利用。

这项工作主要由政府机构推进。

1988年11月10日,建设部、文化部联合发出《关于重点调查、保护优秀近代建筑物的通知》,体现了在新的形势下,国家主管部门对近代建筑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并开始重视其保存与再利用问题。

《通知》ingUnionMedicalCollege,简称PUM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