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性论——人性本恶
摘要:人性是由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组成的,自然属性是无节制的本能和欲望,是人的天性,与生俱来;而社会属性则是通过社会生活、社会教化所获得的,它是后天属性。人的先天的本性就是关心自己的利益,这是恶的,是造成恶果的源头;而通过社会生活、社会教化习得了社会属性,有了道德和法律约束,才有了善。本论文通过对比各学派的人性论,逻辑推理得出人性本恶的结论。
关键词:人性、善、恶
一、各派观点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这是个讨论了上千年也探讨不完的话题,古今中外,各家各派均有自己的观点。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事荀子的性恶论和孟子的性善论,西方对于人性善恶的论述则有霍布斯、佛洛依德,黑格尔等。
1、人性本恶论
荀子性恶的观点,是中国思想史中,最早出现的性论。他的观点主要见于《性恶篇》,他在里面写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他说的性是自然的性,不用学习就得到,不可努力就能获得,是人自然的本性或天生本性是取事实义,与即人的动物性,如他认为人的本性生来就关心自己的利益,顺着这种人性就只有争夺而辞让之德就会灭亡,并非说人的本质。他的性恶论是说人只顺从自己的自然本性的时候,会引起坏的结果,而“善”是后天学习和努力而得来,他说要从人为的方法去改变恶的结果。可以看出荀子是一经验论者,是由后果论看人性恶的。他对善恶的定义是以后果界定善恶(治或乱),即实际经验观察到的结果决定是性恶还是性善,而非以人的动机界定。
哲学家霍布斯也支持“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人就像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野兽,人类的天性是反社会的、有破坏性的贪婪。若放任其不管,则最终必会以谋杀、强暴、抢劫等做结。“社会”则是拴住这个野兽的一个工具。
2、人性本善论
性善论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对人性本来是善的看法。孟子性善论的性是取本质义,即人与动物的分别,人内在的道德心,即四善端(四端:仁、义、礼、智,四端可比作人的四肢,比喻人性中的善如同四肢一样是与生俱来的),人有向善的本性,内在的价值根源。他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
“良知”“良能”。
朋友有信。孟子以上理论的出发点就是——性善论。
3、对比结果
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荀子是一经验论者,是由后果论看人性恶的。他对善恶的定义是以后果界定善恶(治或乱),即实际经验观察到的结果决定是性恶还是性善,并非以
人性还是本善的,而他的性善论并没有明白、直接地称人性本善,性善是点出(或强调)人性中有善性,以及具有向善的一面。而孟子也不反对人有自然之性,因为这明显在经验里观察到。性恶论是说:如果人顺从自然本性而行,则引起恶果;而善是后天学习和努力而得,内含含义是自然之性是引起恶果的源头。从荀子在性恶篇一开始给出的论证是可以看到,虽然荀子未能解释价值的根源何在,但是这个定义是可成立的,因为我们是可以修正他理论中价值根源问题,如价值根源是外在于人的,如宗教。此外,荀子在“性恶篇”还用了很多论证证明性恶论。如:有曲性的木,有待于扶植才能直;有钝性的金,有待于打磨才能利;“人的自然之性”也有待于“师法文化”、“礼仪之道”才能“善”。由此可见,荀子的人性本恶论比孟子的性善论更有说服力。
二、再证:人性本恶
放眼古今中外,支持“性恶论”观点的不在少数,荀子的性恶论与犹太教的原罪说便遥相呼应。而到近代,从马基雅维里到弗洛伊德,无一不主张人性本恶,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也说“人们以为当他们说人性本善时是说出了一种伟大的思想,但他们忘记了,当他们说人性本恶时,他们是说出了一种伟大的多的思想。”人性本恶是日常生活一再向我们显示的道理。从李尔王的不孝女儿们到《联合早报》上拳击妻子脸部的丈夫们,从倒卖血浆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到杀人不眨眼的拉美毒枭。回望过去,人类在诞生之初,就已经把本恶的人性充分地显示出来。人类学研究表明:周口店猿人就已经懂得用火来把同类的头骨烤着吃;而《人类的起源》一书中告诉我们:当一个土人的小孩不小心,把一筐海胆掉进海里的时候,土人竟把他活活地摔死在石崖上。恶人恶事真可谓横贯古今,不胜枚举,这些暴露出来的无疑都是人性最原始的本性。
三、结论
结合荀子和孟子二人的观点,再加以修正和完善,可以得知:人性是由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组成的,自然属性指的就是无节制的本能和欲望,这是人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而社
会属性则是通过社会生活、社会教化所获得的,它是后天属性。人性本恶指的是人性本来的、先天的就是恶的。由此得出结论:人性原本是恶的,即’人性本恶“。不涉及个人以外的其他外界因素,顺着人的本性,人就是以自己利益为中心,产生恶的后果;人成为社会人之后,自然之性受外界因素,如道德、教育、法律、环境等影响之后,加上后天努力和学习而习得了“善”的性。所以,“人性本恶,后性善”。
四、总结
虽然人性本恶,但是我们这个世界并没有在人欲横流中毁灭掉,人类前途依然一片光明。人之所以成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并不因为他白壁无瑕,完美无缺,而在于能有认识自己的勇气,承认人性本恶;因为人有理性,人性可以通过后天教化加以改造。人有判断是非的理性,能够扬善弃恶。为了矫治本恶的人性,人们不仅制定法律以平息暴力、规范道德以减少争斗、设立政府以处罚叛逆,而且倡导坚贞以反对意乱行迷、编写童话去诅咒忘恩负义。当人的自然倾向无限向外扩张的时候,如果社会属性按照同一方面推波助澜,那么人性就会更加堕落;相反,如果我们整个社会倡导扬善避恶,那么人性就有可能向善的方向发展。这一点正说明了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修齐、治平、内圣、外王是何等重要。
正是由于人性本恶的存在,所以,在人类社会沧海桑田的演进过程之中,教化才显得尤其重要,而且也相当艰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通过后天的教化和修养,人是可以对他的人性加以改变,甚至形成伟大的人格的。认识到人性本恶,其实并不是人类的羞耻。真正应该反省的,是面对着真理,却不敢去正视它。人类社会演进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也就是人的尊严这种虚假的虚荣被不断剥去的过程。我们看到在神学灵光笼罩之下,人类曾经是相当的夜郎自大。但是,哥白尼的日心说抹去了人在宇宙中的中心地位;达尔文的进化论揭示人与动物之间必然的内在联系;而弗洛伊德则披露了在理性的冰山尖之下,人的巨大的本能的冲动与欲望。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也只有真正地认识到人性本恶这一基础,才会努力提高自身修养,提高道德法律素质,真正做到抑恶扬善,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人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