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修身之道 最终版

合集下载

国学论语老子中的治国思想和做人修身之道

国学论语老子中的治国思想和做人修身之道

国学论语老子中的治国思想和做人修身之道《论语》的治国思想和为人之道《论语》是一本语录体的书,记录了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及孔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

西汉时候有几个本子,都早已佚失了。

东汉的郑玄根据他还能看到的《鲁论》、《齐论》等本子,给《论语》做了一个注,这个注本成为后来《论语》流传本的基础。

《论语》是儒学和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一部经典。

汉后 2000多年, 儒学是中华文化的主干,而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儒学的基本思想都在《论语》中,所以《论语》也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

论语》的治国思想春秋末期,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力量衰落,各诸侯纷纷攻城略地,大小战争不断。

诸侯国内,父子兄弟之间篡位夺权的事层出不穷,礼崩乐坏。

各家各派都提出了恢复秩序的办法,孔子的全部思想和活动也都是为了恢复社会秩序的稳定,变天下无道为有道。

治国为政方面,孔子的核心思想是“政者正也”。

这个“正”有两方面的含义:正人和正名。

正人,是要使人走上正道,包括正人和正己。

不只是对百姓进行道德教育,当权者自身要正。

“正”的另外一个含义是“正名”。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即人人都安于其位,按他的身份做该做的事,享受该享受的权利,恢复原来的礼制秩序。

过去人们批判说,这是为了维护等级制度。

但我们要看到,任何一个社会要发展,都要求各阶层、各部分人能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守其道,各取其酬。

没有这一点,就会陷入混乱。

现在许多乱象,都来自这里。

怎样做到“正”呢?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法制刑政依靠的是强制,它的作用是惩罚犯罪,使人不敢做坏事 ;道德礼教依靠的是教育和自觉,它的作用是使人知耻,不愿做坏事。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基础。

孔子把政权巩固的基础放在百姓的富足和信任上。

正常情况下,先要使百姓富足,然后进行教化。

即使经济有困难,也一定要取信于民。

失去百姓的信任,尽管还有经济基础,政权也会垮台。

《论语》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的人生哲学

《论语》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的人生哲学

国际责任
孔子认为,一 个仁爱的人要 达到“仁”的境界, 就要有“平天下 之志”,即承担 起国际责任。
孔子认为,一个 国家要强大,必 须要有“平天下之 志”,即承担起国 际责任,为世界 和平与发展作出
贡献。
孔子认为,一个 君主要有“平天 下之志”,即承 担起国际责任, 才能成为一个真
正的仁君。
孔子认为,一个 国民要有“平天下 之志”,即承担起 国际责任,才能 成为一个有道德、 有文化、有责任
智之明
孔子强调修身 养性,认为智
是明理之道
孔子认为智者 能够洞察事物 的本质和规律, 从而更好地指 导自己的行为
孔子提倡学思 结合,认为只 有不断学习思 考才能获得真
正的智慧
孔子强调智者 应该具备宽容、
谦虚、谨慎等 品质,以更好 地发挥自己的
智慧
第三章
齐家之法
孝敬父母
孔子认为孝敬父母是家庭和睦的基础,是家庭道德的核心。 孔子提倡尊敬父母,强调子女应该尽心尽力地照顾和服侍父母。
治国之策
为政以德
孔子主张以德治国,认为君主应该 以道德教化为治国之本。
孔子提倡“仁爱”思想,认为君主应 该关爱百姓,以民为本,以人民的 利益为出发点来制定政策。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孔子认为,为政者应该具备高尚的 道德品质,通过自身的行为示范来 影响和教化百姓。
孔子强调“礼乐”的重要性,认为礼乐 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的重要手段, 应该通过礼乐教化来提高人民的道德 水平。
民族融合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应该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传统,促进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
孔子强调,一个国家的领导者应该具有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品德,以引领国家走向繁荣 和稳定。

论语核心思想归纳总结

论语核心思想归纳总结

论语核心思想归纳总结《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合,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之一。

其内容丰富,思想深邃,涉及政治、伦理、教育等多个领域。

以下将对《论语》的核心思想进行归纳总结。

一、仁爱之道《论语》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仁爱之道。

孔子认为仁是人之常德,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和修养。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张推己及人,以仁爱之心待人。

例如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味着不做自己不愿意受到的事情对待别人。

他还提倡为人正直,有责任心,对人宽容和善良。

孔子认为通过修养自身的德行,人们可以达到和谐相处、互相尊重的境界。

二、修身立命之道《论语》强调修身立命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修身是人类的首要任务,只有获得了内在的修养和道德修为,才能在社会中做出贡献。

他主张通过修身来立命,这包括追求知识和学习,端正态度和行为,坚守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准则。

他强调修身要以自律为基础,追求道德的高标准,并倡导正直诚实、谦逊谨慎、坚毅勇敢、恭顺尊敬的品质。

通过修身立命,人们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三、政治治国之道《论语》对于政治治国之道也有所论述。

孔子提倡贤能之政,强调领导者必须具备道德修养并具备管理才能。

他认为好的领导者应当以身作则,以德治国,并且要关心民众的利益。

他注重人才选拔,提倡择善而从,重视教育培养。

他主张政府要建立以德为基础的治理体系,通过按德行来分配权力和责任,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四、教育培养之道教育是《论语》重要的核心思想之一。

孔子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他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他说:“教学不严则乱,礼仪不肃则荡,事业不密则散。

”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学习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才能和素质。

他注重倡导教育者的道德修养和示范作用,提出了“以身作则”的原则。

《论语》中还有很多关于教育的智慧和方法,例如引导学生去感悟、去思考和去实践。

五、家庭伦理之道《论语》还强调了家庭伦理之道。

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论语中的君子之道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关于君子之道的论述更是占据了很大篇幅。

君子之道是指一种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准则,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类理想境界的追求。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探讨一下论语中君子之道的主要内容。

一、修身齐家孔子认为,一个人首先应该修身齐家,即使自己先做到了这些,才能够去教育别人。

在《论语》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说明一个人应该在学习上勤奋努力,在待人接物上友善待人,在遇到挫折时保持平静和从容。

二、以仁为本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以仁为本。

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具备仁慈、宽厚、谦虚等品质,尊重他人权利和尊严,并且愿意帮助别人。

在《论语》中,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表明了君子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

三、正直诚信君子之道还包括正直诚信。

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言必信,行必果”,这说明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具备高度的道德和伦理观念,不会为了个人私利而牺牲他人利益。

同时,在言行上也要保持一致性和真实性。

四、尊重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

孔子认为,“有礼则有容”,礼仪是一种对他人尊重和关注的表现。

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尊重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修养,并且在日常生活中遵守适当的礼仪规范。

五、谦虚谨慎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说明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谦虚谨慎,在学习上勤奋努力,在待人接物上友善待人,在遇到挫折时保持平静和从容。

综上所述,君子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体现了人类理想境界的追求。

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具备高度的道德和伦理观念,尊重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修养,并且在日常生活中遵守适当的礼仪规范。

只有这样,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

第十章:对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叹息, 说明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讲的是要坚守自己的志向。 第十二章:说明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 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探究哲理
《〈论语〉十二章》章章精粹,有教我们 修身的,有教我们治学的,在书上批注标 示,将文中的哲理句子分类归纳到“治 学”“修身”两类里。
在“修身篇”里,有孔子及 其弟子自述的修身进德之法。 我们来品析一下这几句话的 意思。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进德修业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十五到四十岁是学习领 会阶段,五十到六十岁是安心立命阶段; 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 一的阶段。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道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德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 修 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养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源自。品读“治学篇”,思考:在新知与旧知、 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 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 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迷惑; 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 问,不仅问知识比自己多、才能比自己高 的人,即使是知识比自己少、才能比自己 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 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
第四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 知识的重要性。
第五章: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赞扬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第八章:讲的是当“富”与“义”发生 矛盾时,宁愿贫贱而坚守“义”。

《论语》中的处世之道

《论语》中的处世之道

《论语》中的处世之道
《论语》是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中国智慧的晴雨表。

它汲取古今中外礼教言行
的精髓,以“孝”精神为主旨。

它提出了处世之道,通过礼让与谦和,维护了人际关系的
和谐。

首先,《论语》强调以孝为本,把孝字放在伦理中的最高位置,认为孝仁在伦理价值
体系中是第一位的。

它提出,子不可以不孝,且孝之心力量大;一旦违背了“孝”的教诲,便会失去亲人的爱,自然也无法获得生活的主动权。

其次,《论语》主张以谦虚谨慎为本,认为自尊自信是一种负能量,因而应该谨防骄
傲放纵之心。

它认为,谦虚谨慎不是把自己与别人放在同一水平线,而是在自己认清自
己特长与优势的基础上,充分评估自己,尊重他人,切忌夸夸其谈,做到理智观察,作出
正确评估。

再次,《论语》敦促排除异心,以礼让为本,认为必须彼此尊重,彼此尊重,使自己
避免占据别人的主导地位,不能仅仅因自己的境况特殊而拒绝同他人处历的道理,应格外
尊重他人的权利。

最后,《论语》认为修身养性是最重要的,修身养性是摆脱仇恨的有效方式,从而获
得人生的和谐。

它建议认识自己的缺点,不断提高能力,提升心态,坚持原则不偏离本心,始终如一,才能处世拙谨,获得真正的安宁。

总之,《论语》对处世之道提出了完整的指导思想,无论是感情还是礼让,都可以从
中获得有价值的启迪,并融会贯通以便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和谐、勤奋地生活。

《论语》中的修身之道 最终版

《论语》中的修身之道 最终版

《论语》中的修身之道在“四书五经”之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论语》了。

当咱们还是学生时,语文课本里就有《论语》的节选。

在《论语》之中涵盖着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而“修齐治平”是儒家思想的精华。

这个“修齐治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从这个顺序来看,先“修身”,完善自己,使自己成熟。

然后再好好经营自己的小家庭,也就是“齐家”。

进而就要有改善社会,治理国家的平定天下的雄心壮志。

所以按照这个逻辑顺序,“金字塔”的基石就是“修身”。

可见“修身”的重要性。

所以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不是众所周知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些大道理,而是针对我们个人,看看《论语》中有哪些内容是能够帮助我们提升自己的。

我个人认为,论语中的十项原则就是帮助我们“修身”的法宝。

这十项原则就是“恭、敬、正、宽、忠、信、俭、惠、让、敏”。

恭,有貌思恭(《季氏》),居处恭(《子路》),其行已也恭(《公冶长》),恭已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恭则不侮(《阳货》)。

敬,有执事敬(《子路》),修己以敬(《宪问》),即是“修己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之意。

正,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正颜色,斯近信矣。

”(《泰伯》)宽,有宽则得众(《阳货》),居上不宽吾何以观之矣(《八佾》),人不知而不愠也是宽,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亦是宽。

忠,有事君“能致其身学而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与人忠子路为人谋而不忠”(《学而》)。

信,有“谨而言,敬事而信,言而有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学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民无信不立”(《颜渊》),“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子路》),“信而后谏,君子信而后劳其民”(《子张》),“信则民至焉”(《尧曰》)。

俭,有“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不改其乐。

儒家修身之道

儒家修身之道

儒家修身之道儒家修身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强调了人的修养和自律,建议人们要以道德行为为基础,以做好自己,做好他人,做好社会为目标,发挥着积极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修身之道是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的核心。

以下是对儒家修身之道的深入理解和阐述。

一、仁爱之心儒家修身之道的基石是“仁爱之心”,即“有爱心和同情心”。

在经典《孟子》中,孟子说:“仁者人也,愛人也,人之性善,是以得仁。

”意思是说,仁者是指有爱心和同情心的人,因为人天生就是善良的,所以也有了仁爱之心。

仁爱之心是一种美德和德行,同时也是一种能力。

儒家认为,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和世界的价值有爱心,不仅可以帮助自己成长,还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赢得更多的人心。

爱可以让人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责任,可以帮助人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和世界。

二、克己之心除了仁爱之心外,儒家修身之道还要求人们必须具备“克己之心”。

在《论语》中,孔子说:“知者不忧,仁者不怒,勇者不惧。

”孔子所说的“克己之心”就是指,在面对各种困难、挑战和诱惑时,要有自制力,要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克己之心体现了自律精神,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和优秀的素质。

只有通过自我认知和自我约束,人才可以保持平和、内敛、理智的状态,从而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和人格魅力。

克己之心可以帮助人们减少过度消费、过度自我表现、过度满足等不良行为,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和精神追求,发展自己的潜力。

三、学习之心学习之心是儒家修身之道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说:“朝闻道,夕死可以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些话意味着,学习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必须不断地在学习中成长和进步,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儒家修身之道强调学习是一种恒久不变的追求。

在学习的过程中,人们应该关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思考能力的培养,不断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向上的心态。

学习也是一种命运选择,只有不断为自己打开新的知识和技能的门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论语的修身之道

论语的修身之道

论语的修身之道论语中有很多关于修身之道的言论,这些言论都非常有价值,对我们的人生有着很大的启示和帮助。

下面,笔者将结合论语中的一些经典语录,探讨一下修身之道的重要性。

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修身之道。

修身之道,是指通过自我反省、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的一种行为方式。

修身之道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目标,因为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才能更好地面对人生中的挑战和困难。

孔子曾说过:“君子修身以立天下,小人修身以立身。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才能真正的为天下立功。

而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首先要从自身做起,通过修身之道来提高自己的品德和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为天下谋福利。

那么,如何才能通过修身之道来提高自己的品德和素质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注重学习孔子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的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学习,不断地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二、注重自律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做到宽容待人、严于律己。

只有自律,才能让我们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并且避免做出错误的决策。

三、注重修身孔子曾说:“君子修道以立身,小人修身以立名。

”这句话告诉我们,修身之道并不是为了追求名利,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品德和素质。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修身,通过自我反省、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

四、注重人际关系孔子曾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告诉我们,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注重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修身之道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品德和素质,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通过注重学习、注重自律、注重修身和注重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精选全文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精选全文
喜欢,爱好。
乐:
以… …为乐趣
课文探究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 顶真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饭疏食,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水:古代汉语中,“水”指冷水,“汤”指热水。 曲肱:肱,音gōng,胳膊。曲肱,即弯着胳膊。 于:对,对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3、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独立思考
有所发现
获取新的知识
将旧知识融会贯通
温习学过的知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重点字词:罔、殆
学习
辨正统一
停殆
迷惘
思考
课文探究
第四章谈学习方法
第五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 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三人行,必有我师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在河边说:“时光就像这流去的河水一样, 日夜不停呀。”
川:
河。
逝:
流逝。
斯:
这,指河水。
舍:
舍弃。
课文探究
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 比喻 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

论语中的修身与养性之道

论语中的修身与养性之道

论语中的修身与养性之道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被誉为儒家文化的重要遗产。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论语的研究让我深刻认识到其中蕴含的修身与养性之道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首先,论语中强调的修身之道是个人修养的基石。

在《学而篇》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

而在《为政篇》中,孔子提出了“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等观点,强调修身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这些观点都体现了修身与养性之道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其次,论语中的养性之道强调了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品德塑造。

在《为政篇》中,孔子提出了“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句话强调了领导者的正直和道德榜样的重要性。

同时,在《学而篇》中,孔子提出了“君子不器”、“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等观点,强调了君子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

这些观点都体现了养性之道对于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风气的塑造的重要性。

此外,论语中的修身与养性之道也强调了个人的自律和自省。

在《学而篇》中,孔子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过则勿惮改”等观点,强调了个人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及时纠正错误。

而在《为政篇》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病无能焉,小人病无道焉”等观点,强调了君子应该具备的自律和自省的品质。

这些观点都体现了修身与养性之道对于个人自律和自省的重要性。

最后,论语中的修身与养性之道对于社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为政篇》中,孔子提出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之有道也,惟政是从,充耳目以待,民之自道也,充耳目以待”等观点,强调了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给予人民自由发展的空间。

同时,在《学而篇》中,孔子提出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强调了个人应该具备的宽容和包容的品质。

这些观点都体现了修身与养性之道对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浅谈《论语》中的君子修身之道

浅谈《论语》中的君子修身之道

浅谈《论语》中的君子修身之道儒家学派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以“君子”和“小人”区分人的道德境界,以“圣人”为最终道德目标。

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仁”是儒家学说的精要,“仁”是一种人生境界。

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提倡个人注重自律、自强、自省的修身之道,这是接近“仁”的重要途径,是其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具体体现。

我将从为人之道、为己之道、修身之法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为人之道社会属性是人的重要特征,人无法脱离社会群体而地理村子啊啊,这种存在的具体形式具有不同的关系。

在人际交往的处世哲学中,既有因交往对象不同而存在的特殊性,也有人与人必然存在交往的普遍性。

(一)孝悌《论语》多次提及“孝弟”。

“孝”即孝顺父母,“弟”通“悌”,即敬爱兄长。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儒家学说将孝弟看做仁的基础把它当做维护社会制度与社会秩序的一种道德力量。

(二)友恭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孔子看来,交友是人生一大乐事。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选择接见他人的优点以提升自我,看出别人的缺点以提醒自己改正。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善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将阿谀奉承的人,当面称赞背后诽谤的人以及夸夸其谈的人都归为有害的朋友,提倡与正直、信实、见识广博的人交友,认为这三类朋友有益于个人自身的修养和成长。

总之如家提倡交友要善于选择对象,懂得向他人学习。

(三)诚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诚信亦为儒家学说所提倡。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小车无。

”形象地说明了诚信的重要。

子贡问“君子”,孔子认为应当先做后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但是儒家所讲的诚信并不是不问是非曲折所有的诺言都要兑现。

孔子曾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种适度原则正好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哲学思想。

《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
回龙镇中学
邓雷
复习旧知:《<论语>六则》
在七年级上册第21课《<论语>六则》中,我们学习了从《论语》中节选 有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的六则论语。请大家一起朗读。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 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 者而改之。”
(二)概括文章大意与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师徒对话或借题发 挥,着重阐释了儒家思想的修身 之道。对儒家的做人标准、理想 追求、道德行为以及人际关系、 人与自然关系,都有所涉及,这 些真知灼见,千百年来影响着我 们,是东方思想文化的精髓。
(三)成语溯源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任重道远
成人之美
你能用这些 成语造句吗?
意思是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 不促成别人的坏事。美,好 的。恶,坏的,不好的。
(八)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说:“君子应该成就别 人的好事的美德,不应该促成别人的坏事 的恶行。小人与此相反。”
既从正面提出君子应该怎样做, 又从反面指出不应该怎样做, 表达全面,观点鲜明,语气肯 定。先说君子,再说小人,形 成对比,从而强调“成人之美” 是一个人品德高尚的重要方面。
想一想
为别人谋划不诚心诚意吗?与朋 友交往不诚实吗?老师传授的知 识不去复习吗?
“三省”指哪三方面?请用现代汉语回答。

《论语》中的人生智慧与自我管理答案

《论语》中的人生智慧与自我管理答案

经典与人生(上):古今教育生态概论已完成1关于今天的教育生态现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官学独大•B、私学式微•C、家学没落•D、网教盛行我的答案:D2古代文化传承的途径不包括()。

•A、官学•B、私学•C、家学•D、国学我的答案:D3关于当前中小学人文教育的弊端,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选本教育取代经典教育•B、政治教育取代思想教育•C、应试教育取代人格教育•D、体验教育取代灌输教育我的答案:D4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态有物质文化层面、非物质文化层面和经典文化.()我的答案:√经典与人生(下):不读经十蔽已完成1文化的本质是()。

•A、人化•B、教化•C、入圣•D、得道我的答案:A2四书是中国人的圣经,四书指的是()。

•A、《大学》《中庸》《论语》《孟子》•B、《大学》《论语》《老子》《孟子》•C、《论语》《孟子》《老子》《庄子》•D、《春秋》《战国策》《论语》《史记》我的答案:A3关于不读经典的弊端,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只知有我,不知有人•B、只知有己,不知有群•C、只知有人,不知有天•D、只知有心,不只有物我的答案:4教育的功能是灌输知识。

()我的答案:×5国学的核心是人学。

()我的答案:√61912年1月19日,教育部公布《普遍教育暂行条例》,规定“小学读经科一律废除”.() 我的答案:√为学之道(上):学是为己,还是为人?已完成1()提出了知行合一之教。

•A、王阳明•B、王重阳•C、王夫之•D、王德威我的答案:A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下列选项中理解错误的是().•A、孔子之学,非仅仅求知,更在修身•B、孔子之学是为己之学•C、学而时习之,其实就是要知行合一•D、勤学以致用,古之学者为人我的答案:3孔子与弟子编纂了《论语》,构成了中华文化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坚实基础.()我的答案:×4“学而时习之”,孔子之学有“觉"的意思,先觉觉后觉.()我的答案:√为学之道(下):为学之态度及方法已完成1子曰:(),犹恐失之。

《论语》中的修身养性与品德教育

《论语》中的修身养性与品德教育

论语中的修身养性与品德教育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在《论语》中,修身养性和品德教育是重要主题之一。

本文将探讨《论语》中关于修身养性和品德教育的观点和教诲,并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修身养性1.仁爱•孔子强调仁爱之道,认为人应注重培养慈悲、宽容、关怀他人的品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提倡的互相尊重和关心他人的准则。

2.学习与自我反省•孔子强调学习过程中需持续努力并保持谦虚态度。

•同时,通过反省自己行为得以不断提升自我。

3.诚实正直•《论语》中多次强调忠诚、诚实和正直品质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只有具备这些美德才能建立起良好信任关系。

品德教育1.尊师重道•孔子将尊重师长和敬重道德准则视为品德教育的核心。

•他主张通过效仿先贤、学习古人,提高个人品位和道德修养。

2.家庭、社会与公共伦理•孔子强调家庭教育对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性。

•同时,他主张通过社会互动和参与公共事务来体现和实践道德准则。

3.谦虚与过责任•孔子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能让一个人保持谦逊态度并承担自己的责任。

•他教导人们要学会接受失败并从中吸取经验,不断进步。

现代启示1.价值观传承•《论语》中提倡的价值观念对于现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论语》中的思想来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2.社会互动与合作•修身养性和品德教育的核心是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价值观仍然适用于促进社会和谐和个人发展。

3.道德责任感•《论语》中对于个人责任感的强调以及修身养性与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对于现代社会中培养公民道德意识具有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牢记自己的责任,并秉持正直、诚实、尊重和善良的品质去面对每一个选择和行为。

结论《论语》中关于修身养性和品德教育的观点与教诲,展示了孔子对于个人修养、道德准则以及社会互动的独特见解。

这些观点不仅对古代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孔子论语之道

孔子论语之道

孔子论语之道孔子(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化名人之一。

他的思想体系被称为儒家学派,其中最为重要和知名的作品之一就是《论语》。

本文将从孔子论语中提取出的几个核心思想来探讨其道德伦理观和人生价值观。

一、仁爱之道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仁爱之道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应该以仁心对待他人,关心别人的快乐与痛苦,体恤他人的需要。

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不要做自己不愿意别人对待自己的事情。

这种仁爱之道的追求可以使社会更加和谐,人际关系更加融洽。

二、修身之道孔子强调了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个人的品德和修养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和社会地位。

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他教育人们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自我反省和自我培养来提高个人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

三、学习之道《论语》中强调了学习之道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学习是人生的一项重要任务,事业的基础。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他鼓励人们持续不断地学习,并教育人们要以学习为乐。

通过不断学习,人们可以不断进步,增长智慧和知识。

四、中庸之道孔子提出了中庸之道的概念。

他认为,中庸是一种适度的状态,是理智和情感的平衡。

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之道使人能够在困境和挑战中保持冷静和淡定,从而作出准确和明智的决策。

五、政治伦理之道在《论语》中,孔子对政治伦理的重要性也进行了探讨。

他强调君主应该有道德和智慧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

孔子说:“政者,正道也。

”孔子还教育人们要推崇德行才能成为一位好的领导者,并强调君主要依靠德治国。

六、教育之道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教育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而不仅仅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

孔子说:“教诲不严,乱之所至也。

”他主张通过独立思考和实践经验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孔子论语中的思想体系涵盖了许多重要的道德伦理观和人生价值观。

《论语十二章》前六章:修行之道

《论语十二章》前六章:修行之道

《论语十二章》前六章:修行之道论语十二章前六章:修行之道第一章:为政孔子说:“先有志于公,才能成为好的领导者。

”在治理国家和领导人民时,领导者首先需要立下公正、公益的志向,并始终坚守这个目标。

同时,领导者需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和激励他人,以实现共同的利益。

第二章:克己孔子认为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克己以治人。

这意味着领导者首先要约束自己的欲望和冲动,以保持清醒和理性。

只有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领导者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人,做出正确的决策,为整个团体创造更大的价值。

第三章:言行孔子提醒我们,领导者的言行非常重要。

言行一致、信守承诺是领导者树立威信和信任的基础。

领导者应该言出必行,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成为他人的榜样。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的拥护和支持。

第四章:友爱孔子告诉我们,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先行以爱人。

领导者应该以真心和关爱对待身边的同事和下属,建立良好的团队关系。

只有通过友爱和信任,领导者才能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实现共同的目标。

第五章:修身孔子认为修身是领导者修行的关键。

领导者需要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品质提升,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

只有通过不断地修炼和自我完善,领导者才能更好地影响和引导他人,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

第六章:教育孔子认为教育是领导者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领导者需要有责任心和使命感,注重培养和教育下属,帮助他们成长和提升。

通过教育,领导者可以传承智慧和经验,培养出更多有能力和素质的继任者,为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以上是论语前六章对修行之道的阐述。

这些原则和理念对于现代社会的领导者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只有通过修行,领导者才能更好地影响他人,实现共同的目标,为社会和谐与进步作出贡献。

《论语》中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论语》中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世界和平
孔子认为,治 理天下应以仁 义为本,促进 世界和平是人 类共同的责任。
孔子强调君主的 道德修养,认为 君主的行为举止 对国家安定和世 界和平具有重要
影响。
孔子提倡天下 为公,主张各 国之间应该和 平共处,共同 维护世界和平。
孔子认为,只 有当人们具备 了道德和仁慈 之心,才能真 正实现世界和
齐 家 之 本
孝悌为本
孔子认为孝悌是 家庭和睦的基础, 也是齐家之本。
孝悌是儒家思想 的核心之一,强 调尊敬长辈、关 爱兄弟。
孔子认为孝悌是 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的基石,也 是个人品德的体 现。
孝悌对于家庭和 社会的重要性不 言而喻,是中华 民族的传统美德。
家庭和睦
家庭和睦是齐家之本,是孔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理念之一。 孔子认为,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信任和关爱是实现家庭和睦的关键。 孔子提倡孝顺、慈爱、友爱等家庭伦理道德,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纽带。 家庭和睦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和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修身以义
孔子认为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基础,而修身的核心在于坚守道义。
孔子强调“礼”的重要性,认为礼 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家庭和睦的必要 规范。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孔子提倡“仁爱”,认为仁爱是实 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要条件。
孔子提倡“忠恕”,认为忠诚和宽 恕是实现修身的重要途径。
修身以礼
感 谢 您 的

观报 人 :

XX
孔子认为修身是 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基础,而礼则 是修身的重要手 段。
孔子提倡以礼约 束自己的言行, 通过修养内心来 达到外在的和谐 与秩序。
孔子认为礼不仅 是规矩和仪式, 更是人类文明的 体现,通过礼可 以培养人的德行。

论语“修身”篇

论语“修身”篇

《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兼及部分弟子言行的一部典籍。

“论”是“论纂”,“语”指言论,“论语”即经过整理编辑的言论。

其编辑者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之一,是研究孔子思想和早期儒学的最为可靠的史料,在宋代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成为儒学同事也是中国文化的经典著作。

现摘录部分修身篇幅,以供阅读。

仁者爱人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而众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参考译文】孔子说:“做弟子的年轻人,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出外就要尊敬兄长,做事一丝不苟,说话言而有信,博爱民众,亲近仁人。

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文化典籍。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参考译文】孔子说:“参啊!我的学说用一个基本观念贯穿着。

”曾子说:“是。

”孔子出去以后,学生们问曾子说:“这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增资说:“先生的学说,不过是忠恕两个字罢了。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赐也,非尔所能及也。

”【参考译文】子贡说:“我不愿意别人把什么东西强加给我,我也愿意不强加给别人。

”孔子说:“赐啊,这不是你能做到的。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参考译文】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泛地给老百姓以好处,并且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说是仁了吗?”孔子说:“何止于仁呢!那一定是达到了圣的境界了吧!尧舜对此恐怕都感到为难呢!所谓仁,是说自己想站得住,于是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于是也使别人行得通。

能以自身作比方去类推别人,可以说是实践仁的方法了。

”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的修身之道在“四书五经”之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论语》了。

当咱们还是学生时,语文课本里就有《论语》的节选。

在《论语》之中涵盖着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而“修齐治平”是儒家思想的精华。

这个“修齐治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从这个顺序来看,先“修身”,完善自己,使自己成熟。

然后再好好经营自己的小家庭,也就是“齐家”。

进而就要有改善社会,治理国家的平定天下的雄心壮志。

所以按照这个逻辑顺序,“金字塔”的基石就是“修身”。

可见“修身”的重要性。

所以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不是众所周知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些大道理,而是针对我们个人,看看《论语》中有哪些内容是能够帮助我们提升自己的。

我个人认为,论语中的十项原则就是帮助我们“修身”的法宝。

这十项原则就是“恭、敬、正、宽、忠、信、俭、惠、让、敏”。

恭,有貌思恭(《季氏》),居处恭(《子路》),其行已也恭(《公冶长》),恭已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恭则不侮(《阳货》)。

敬,有执事敬(《子路》),修己以敬(《宪问》),即是“修己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之意。

正,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正颜色,斯近信矣。

”(《泰伯》)宽,有宽则得众(《阳货》),居上不宽吾何以观之矣(《八佾》),人不知而不愠也是宽,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亦是宽。

忠,有事君“能致其身学而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与人忠子路为人谋而不忠”(《学而》)。

信,有“谨而言,敬事而信,言而有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学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民无信不立”(《颜渊》),“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子路》),“信而后谏,君子信而后劳其民”(《子张》),“信则民至焉”(《尧曰》)。

俭,有“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不改其乐。

”(《雍也》)惠,有“其养民也惠”(《公冶长》),“君子惠而不费”(《尧曰》),“惠则足以使人”(《阳货》)。

让,是谦让、谦逊,多问阙疑,慎言其余,多见阙殆,慎行其余,为政,这就是一种让。

敏,有“敏则有功”(《阳货》),“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敏于事而慎于言,学而好古,敏以求之。

”(《述而》)这十项原则阐述的就是“修身”的最高境界。

并且它们之间还有着相互的联系。

其中恭与敬是并列关系,有恭则必敬,有敬则必恭;正与宽是内外关系,以正律己,以宽待人;忠与信是先后关系,只有待人以忠,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俭与惠是内外关系,俭是要求自己,惠是对待别人;让与敏是前后关系,对非“仁”的事尽量让,对“仁爱”的事才能尽力敏。

如此则孔子的修身达人成为了一个由内而外的经纬互织的伦理系统。

现在知道了这十项原则,那么我们具体应该怎样做呢?首先请大家看一段视频。

这是春晚的一个小品,麻花团队讽刺的就是一个社会现象——扶不起的老太太。

本来是好心做好事,然而却被无赖为撞人的人。

不但受委屈而且面临赔偿。

归根结底这是没有“信”。

我们要将道德修养提高到一定水平,便一定要使道德品质“主忠信”。

一切言行举止都要以忠、信为宗旨,这样才能培养出品德高尚的人。

《论语》中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论语·述而》)孔子的教学内容其中两点便是忠、信,可见忠信在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中占据十分崇高的地位。

所谓“忠”,是指对人对事尽心尽力,从另一个方面讲,也就是要真心诚意、全心全意地对待他人。

孔子反对虚情假意的交友行为,他说:“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也耻之。

”(《论语·公冶长》)。

此外,孔子还认为,真正的朋友不是以取悦方为目的,而是要敢于向朋友提意见,孔子称之为“忠告”。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常有一些人以正直自居,他们喜欢向朋友提意见,但目的并不是为了帮助朋友改正错误,而是带有揭他人之短以掩自己之不足的味道,这是有悖于“忠”的思想的。

而所谓“信”,就是诚实不欺,言行一致。

虽然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然而当今社会巧言令色的人却比比皆是,欺诈盗窃的新闻也常常见诸报刊杂志,人们不再相信身边还有“活雷锋”,人们也不再愿意去当“活雷锋”,不仅如此,人们对于为数不多的、仍然小心翼翼地当着“活雷锋”的人还嗤之以鼻。

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这种局面长期存在不仅仅会影响我们的社会关系,而且对社会安定也起着负面的作用。

“(不)学则不固”是讲所学的知识和美好的品德需要巩固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水平。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便说明了道德素质的培养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道德修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长年累月的学习和实践。

我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在心里撒下道德的种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让道德的习惯成为指导我们行为的风向标。

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一方面要将已有的美好品质得以发挥,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取人之长,让自己的德行趋于完备。

巩固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水平需要持之以恒,这样,我们美好的德行才能得到巩固,展现其应有的光辉。

道德素质的提升还需要良好的环境,那就是“无友不如己者”。

人作为社会大家庭的一分子,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

那么,外界环境对道德的培养就必定会有多多少少的影响。

孔子所提倡的结交朋友的原则是: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交朋友,一定要结交比自己优秀的人,哪怕只是某一方面的优秀。

交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

有人说,你的水平,就是与你最亲近的5个朋友的平均水平。

结交良友,聚拢人脉,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在经营自己,走向完美的人生。

从某种意义上说,你有什么样的朋友,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

有一次,一个号称很优秀的学生要转学到学校的特长班。

老校长并没有问这个学生以往的成绩以及表现,而是要他写下他在原来学校所结交的朋友的名字,并让这个学生注明他的这些朋友在班里的学习名次和表现。

后来,老校长并没有同意这个学生的转学请求,因为他所结交的朋友,没有一个是优秀的。

记得一位教育专家对家长说过,你的孩子从学校回来后,你没必要去问他们的学习成绩,你问他们结交了谁为朋友,你就知道他们在学校的表现了。

我认识一个老实巴交的孩子,由于交友不慎,结交了一些坏朋友。

有一次,这帮人去干违法的事情,这个孩子并没有去。

但事发后,他还是与那帮人一起被抓了进去,原因是,他曾经帮助那些人联络过消息。

有道是:“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这就是环境的影响所产生的最终结果。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就是说明了外界环境对人生活发展的影响。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这样,我们的德行才能有上升的空间,使自己的道德素质得到提高。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不改其乐”,在这句话中体现出来的就是一个“俭”字。

古往今来,节俭是我们现在最为倡导的,正所谓“节约型社会”嘛。

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好处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

”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

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从古至今昏君往往不节俭,比如商纣的酒肉池林,隋炀帝大肆修建行宫。

按我们的话说,这样奢靡往往没有好下场。

以上二位不就亡了国嘛。

就小人物而言,也是会跌跟头的。

《儒林外史》中有这样一则:石崇的厕所修建得华美绝伦,准备了各种的香水、香膏给客人洗手、抹脸。

经常得有十多个女仆恭立侍候,一律穿着锦绣,打扮得艳丽夺目,列队侍候客人上厕所。

客人上过了厕所,这些婢女要客人把身上原来穿的衣服脱下,侍候他们换上了新衣才让他们出去。

凡上过厕所,衣服就不能再穿了,以致客人大多不好意思如厕。

官员刘寔年轻时很贫穷,无论是骑马还是徒步外出,每到一处歇息,从不劳累主人,砍柴挑水都亲自动手。

后来官当大了,仍是保持勤俭朴素的美德。

有一次,他去石崇家拜访,上厕所时,见厕所里有绛色蚊帐、垫子、褥子等极讲究的陈设,还有婢女捧着香袋侍候,忙退出来,笑对石崇说:“我错进了你的内室。

”石崇说:“那是厕所!”刘寔说:“我享受不了这个。

”遂改进了别处的厕所。

“过,则无惮改。

”知错就改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够真正提高我们的道德素质。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

”有了过错就要勇于改正。

《负荆请罪》中廉颇将军就是知错就改的典型。

渑池会结束以后,由于蔺相如劳苦功高,为赵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说:“我是赵国将军,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相如本来是个平民,我感到羞耻,在他下面我难以忍受。

”并且扬言说:“我遇见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相如听到后,不肯和他相会。

相如每到上朝时,常常推说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

没过多久,相如外出,在邯郸城回车巷远远看到廉颇,他命车夫把车驾到路中,丝毫不给蔺相如空隙,蔺相如却掉转车子回避。

于是蔺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直言进谏地说:“我们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就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

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老先生口出恶言,而您却害怕躲避他,您怕得也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耻,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出息,请让我们告辞吧!”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厉害?”回答说:“廉将军比不了秦王。

”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却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邯郸城,就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在呀,如今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

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为了要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

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

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府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论语·子罕》),我们只有不断在实际行动中修正自己的行为,最终才能够使自己学习和巩固的美好的道德品质更加尽善尽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就是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于别人身上。

比方说,有一个烂苹果自己都不想吃,千万不要把它送给别人吃。

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习惯,就是总喜欢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介绍给另一个人。

有一个同学,很喜欢周杰伦歌曲,于是就把周杰伦的海报贴满了整个宿舍,又不厌其烦的给人们讲述他的经历,终于找来了周围同学对他的反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