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必修三 第二课 《祝福》 学案设计(含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第2课 祝福
第2课祝福学习目标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确定小说的主题和社会价值。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钝.响()②寒暄.() ③草窠.() ④窈.陷() ⑤瓦楞.() ⑥尘芥.() ⑦形骸.() ⑧歆.享() ⑨牲醴.() ⑩蹙.缩() ⑪桌帏.() ⑫讪.讪() ⑬俨.然() ⑭脸颊.()⑮渣滓..()[答案] ①dùn ②xuān ③kē ④yǎo ⑤lén ɡ ⑥jiè ⑦hái ⑧xīn ⑨lǐ ⑩cù ⑪wéi ⑫shàn ⑬yǎn ⑭jiá ⑮zhāzǐ (2)多音字①监⎩⎪⎨⎪⎧ 监.生( )监.护( )②更⎩⎪⎨⎪⎧少不更.事( )更.加( )③间⎩⎪⎨⎪⎧间.或( )中间.( )④折⎩⎪⎨⎪⎧折.罪( )折.本( )折.腾( )⑤薄⎩⎪⎨⎪⎧鄙薄.( )薄.荷( )薄.饼( )⑥嚼⎩⎪⎨⎪⎧咀嚼.( )咬文嚼.字( )倒嚼.( )[答案] ①jiàn /jiān ②ɡēn ɡ/ɡènɡ ③jiàn /jiān ④zhé/shé/zhē ⑤bó/bò/báo ⑥jué/jiáo/jiào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 霭( )蔼( ) (2)⎩⎪⎨⎪⎧ 谬( )缪( ) (3)⎩⎪⎨⎪⎧蹙( )蹩( ) (4)⎩⎪⎨⎪⎧暄( )喧( ) [答案] (1)暮霭/和蔼 (2)谬种/绸缪 (3)蹙缩/蹩脚 (4)寒暄/喧哗 二、词语积累 1.理解运用(1)不更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百无聊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沸反盈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宽洪大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精明强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经历世事不多,即缺乏社会经验,不懂世故人情。
高中语文 2 祝福(第2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祝福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2.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习过程】任务一有人说,鲁四老爷是杀死祥林嫂的刽子手,你怎么看,画出文中描写鲁四老爷的文字,并分析人物形象。
任务二通过查阅资料、工具书和小组讨论,画出出文中描写鲁四婶或者柳妈的文字,并分析其中的一个人物形象。
任务三你认为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有哪些?根本原因是什么?小组讨论,把结果写在下面。
任务四在课文中划出两处典型的社会环境描写,并小组讨论其作用。
任务五讨论课文题目为《祝福》的含义。
【课下作业】阅读全文,请认真思考文中的“我”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性格特点?【参考答案】第二课时任务一①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之后便大骂其新党,所骂的还是康有为。
②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③四叔皱了皱眉,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
④“可恶!然而……。
”四叔说。
⑤四叔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四叔是一个封建卫道士,顽固坚持封建礼教,反对一切变革。
因为祥林嫂是寡妇而嫌恶,对祥林嫂的婆家绑架祥林嫂非但不反对,反而表示理解。
对祥林嫂失去第二个丈夫毫无同情,反而剥夺她参加祭祀的权利。
对祥林嫂的祝福时悲惨死去竟然骂其是“谬种”。
他满口仁义道德,却毫无人性,正是他从精神上,进而从物质生活上把祥林嫂逼上了绝路。
他是杀害祥林嫂的主要凶手。
任务二①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
②“祥林嫂,你又来了。
”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
“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是撞坏的吗?”③“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④“你呀。
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
高二语文必修3《祝福》导学案及解析
特点
6.(1)自述阿毛之死,为什么作者不厌其烦地写?
(2)与柳妈的对话
4
(3)与“我”的对话
播种希望,收获美好。
7. 细节描写
8. 动作描写 文中同样用了很多的动作描写,试以“祥林嫂再到鲁镇”这部分为例,说说动作描写表现了祥 林嫂怎样的心理变化?
9. 概括祥林嫂的形象特点
二、自主探究(主题) 研讨祥林嫂的死因,并分析鲁四老爷等其他人物形象 讨论:A. 祥林嫂死了,死因是什么?自然死亡?自杀?他杀? B.哪些人与祥林嫂之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C. 这些人是如何将祥林嫂逼上死地的? 鲁四老爷: 柳妈: 鲁镇上的人们: “我”: A:祥林嫂对不幸的命运抗争过吗? B:你如何看待祥林嫂的抗争? 这种抗争的实质是什么?
2
播种希望,收获美好。
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是臣要绝对服从君,子要绝对服从父,妻要绝对服从夫,不能破坏尊卑秩
序。“五常”,也叫“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即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3)三从四德: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压迫尤为深重。妇女没有人身权利,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
1
播种希望,收获美好。
第 2 课 祝福 导学案
导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3.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预习案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 年 5 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 文学运动的基石。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朝花夕拾》,杂文集 《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 年 12 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 Q 正传》,是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从 1927 年到 1936 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 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 专集中。 2.背景介绍 《祝福》发表于 1924 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 村的黑暗现实。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而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农村的黑暗是 空前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赶跑了皇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 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 民,尤其是妇女,她们更是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压迫。五 四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 妇女解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 主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的小说《祝福》应运而生了。 3.相关知识 (1)贞节 :从宋代起,中国封建社会从唐朝的极盛逐渐走向衰落,封建思想趋于保守、僵化、 反动,反映这种趋势的理学出现了,代表人是程颐、朱熹。理学口号是“存天理,灭人欲”。夫权 自然是“天理”,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 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最后更残忍地 提出妇女要为死去的丈夫或未婚夫自杀殉死,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封建思想已经发展到灭绝人 性的地步。 (2)秩序: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提倡“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
(完整版)《祝福》导学案(带答案版)
《祝福》导学案带答案知识与技能: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
2. 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和典型意义。
3.体会社会环境对形象塑造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布置预习,先疏通字词,再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
2.然后局部分析比较祥林嫂外貌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找出这一变化的原因,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题。
3.师生、生生合作,探讨《祝福》文题的含义并品析本文描写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清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懂得反封建的必要性,认识鲁迅对封建文化的鞭挞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1.小说以“祝福”为题的含义。
2.认清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以及其内在因素。
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作者及作品: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和诗人,创作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2.文题知识:《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
1926年8月初版。
收入1924年至1925年所写的小说ll篇,《祝福》是第一篇,展示了当时旧中国农村以至整个社会复杂的阶级关系,发掘了农民悲惨生活的根源;不仅反映他们长期受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而造成的肉体上的痛苦,而且着重描绘了他们长期以来在封建制度和思想的束缚与毒害下的精神状态,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
3.写作背景:这篇课文写于1924年,所反映的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
辛亥革命只推翻了帝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依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政权还是掌握在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的手里。
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绳索,而农村的劳动妇女所受的压迫最深,痛苦最大。
《祝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祝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祝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祝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将学习的是高一必修三中的第十三单元《祝福》。
该课的主要内容是讲述一位勇敢坚韧、顽强不屈的女孩——爱丽丝。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到外表虚幻、内心坚强的女孩爱丽丝的故事,感受到女性的坚韧与意志力,同时学会了如何敬重、理解和欣赏不同的人生。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小说《祝福》的背景及作者Thomas Hardy2.理解小说中爱丽丝和史蒂芬的性格特征和人生态度3.学习小说中使用的叙述技巧和写作手法能力目标:1.学会对小说进行分析、解读和评价2.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分析能力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敏感度和欣赏能力情感目标:1.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人生、人性2.懂得尊重与理解不同的人生选择3.培养学生对人生的积极态度与担当精神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小说的背景、故事情节以及主要角色的心理变化2.掌握小说的写作手法和叙述技巧难点:1.理解小说中爱丽丝和史蒂芬的性格特征和人生态度2.如何通过小说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和认识人生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授课、小组讨论、个人答题、情境教学等。
其中,情境教学为本次课的亮点。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角色扮演,领悟爱丽丝的感受和人生选择,进而思考自己的人生。
五、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PPT介绍小说的背景,培养学生对小说的兴趣。
2.阅读指导:分组阅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内心变化。
3.情境教学:以爱丽丝和史蒂芬的角色扮演为例,引导学生感受其情感、人生选择和梦想。
4.讨论答疑:就阅读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答疑,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含义和书写情感。
5.个人答题:针对小说中的重要语段进行阅读,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把握能力与鉴赏能力。
6.课堂总结:通过总结呈现学生所学知识点,提醒学生回归主题。
六、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方式,提醒学生认识自我、探究恐惧与勇气,引导学生深入地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和人生的多样性。
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2课 祝福 (含解析)
第2课祝福鲁迅先生曾在《灯下漫笔》中将中国封建社会概括为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在《狂人日记》中他说:“中国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在浸透了封建文化的环境当中生活着的中国百姓,不敢对生活有什么奢求,他们只求生能存命,死后安魂。
可就是如此可怜的要求,也被社会冷漠地拒绝。
这就是先生所说的“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在天地圣众歆享牲醴的爆竹声中,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怜女人,躺在了写着“吃人”二字的历史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
1.走近作者2.背景解读《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
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被彻底推翻,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因此,他在《祝福》里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妇女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封建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严重束缚着她们的身心,妇女解放问题成为鲁迅这一时期探索的主要问题。
《祝福》这篇小说,深刻揭露了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反映了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
3.相关知识送灶旧俗以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为灶神升天奏事的日子,人们于此日或前一日祭送灶神,叫“送灶”。
灶神系玉帝派来人间至各家监察善恶之神,故于其“上天奏事”之日,家家户户均须以酒食祀之。
四书“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
“祝福”习俗“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
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祝福》学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
《祝福》学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学习目标】1.梳理概括小说情节,体会倒叙写法。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4.总结鉴赏小说的方法,提高小说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1.了解课文的情节及结构。
2.通过分析典型环境与肖像把握体会人物。
3.理解祥林嫂的悲剧根源。
【学法指导】1.使用工具书,自主学习。
2.立足文本细节,思考交流。
3.由问题找信息,总结归纳。
【学时安排】三课时(注:如有条件,课前可安排观看电影《祝福》)【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要点: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阅读全文,把握结构特点。
一、预习导读1.作家作品,重点识记(结合《阳光课堂》p9相关内容)⑴《祝福》选自《》,作者是鲁迅,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和《》,散文集是《》,散文诗集是《》,还有杂文集17本。
⑵文中“四书”指《》《》《》《》,“五经”指《》《》《》《》《》五部经典著作。
自读“背景回放”“知识链接”“内容提要”部分2.相关链接:(感悟名句)①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②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自题小像》)③心事浩渺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鲁迅《无题》)悼鲁迅:④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尤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蔡元培)⑤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彷徨》。
(孙伏园)3.语言积累⑴识记字音字形(也需在课本上标注读音)寒暄()朱拓()间()或悚()然监()生谬()种瘦削()新正()呜咽()驯()熟桌帏()讪讪()怔怔()瞥()见形骸()雪褥()尘芥()脸颊()咀嚼()蹙()缩窈()陷惴惴()歆()享牲醴()拗()不过不更()事荸荠()()炮烙()()蹒跚()()踌蹰()()渣滓()()⑵写出形近字寒暄(哗)烟霭(和)走投无路(出人地)形骸(惊弹)惴惴(测急)3.字义识记间或:讪讪:不更事:怨府:二、速读感知1.了解情节,把握小说结构小说的情节结构一般分为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祝福 Word版含答案
目标·重点1.梳理情节,研读环境,了解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2.分析人物,把握祥林嫂的性格特征,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
3.研究祥林嫂一步一步沦落致死的原因,确定小说的主题和社会价值。
1.读准字音 (1)单音字 ①钝.响( ) ②寒暄.( ) ③贺家墺.( ) ④瑟.瑟有声( ) ⑤悚.然( ) ⑥踌蹰..( ) ⑦谬.种( ) ⑧俨.然( ) ⑨雪褥.( ) ⑩尘芥.堆( ) ⑪形骸.( ) ⑫脸颊.( ) ⑬荸荠..( ) ⑭絮.絮( ) ⑮沸反盈.天( ) ⑯驯.熟( ) ⑰桌帏.( ) ⑱讪.讪( ) ⑲咀.嚼( ) ⑳渣滓..( ) ○21瞥.见( ) ○22蹙.缩( ) ○23门槛.( ) ○24窈.陷( ) ○25惴.惴( ) ○26歆享..( ) ○27牲醴..( ) ○28蹒跚..( ) (2)多音字①拓⎩⎪⎨⎪⎧朱拓.( )拓.展( )②槛⎩⎪⎨⎪⎧门槛.( )兽槛.( )③折⎩⎪⎨⎪⎧折.罪( )折.本( )折.腾( )④薄⎩⎪⎨⎪⎧ 鄙薄.( )薄.荷( )薄.饼( )⑤嚼⎩⎪⎨⎪⎧咀嚼.( )咬文嚼.字( )倒嚼.( ) ⑥拗⎩⎪⎨⎪⎧执拗.( )拗.断( )拗.口( )⑦正⎩⎪⎨⎪⎧ 新正.( )正.在( ) ⑧间⎩⎪⎨⎪⎧间.或( )中间.( )⑨模⎩⎪⎨⎪⎧模.样( )模.糊( )⑩落⎩⎪⎨⎪⎧丢三落.四( )落.落大方( )落.枕( )2.写对字形 (1)⎩⎪⎨⎪⎧寒xuān ( )xuān ( )哗xuàn ( )染(2)⎩⎪⎨⎪⎧chà( )异叱zhà( )chà( )紫嫣红(3)⎩⎪⎨⎪⎧miù( )种未雨绸móu ( ) (4)⎩⎪⎨⎪⎧xī xī( )攘攘yí( )养天年 (5)⎩⎪⎨⎪⎧放浪形hái ( )言简意ɡāi ( )惊世hài ( )俗(6)⎩⎪⎨⎪⎧zhuì zhuì( )不安chuǎi ( )测chuǎn ( )气3.理解词义(1)间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出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踌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歆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蹒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沸反盈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不更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百无聊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走投无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天有不测风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图表知全局1.速读课文,填写表格,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教学设计21:第2课 祝福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三、设疑自探
1.小说的情节结构怎样?
2.小说的记述顺序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情节 内容 时间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寂静死去
倒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镆 三个半月
叙 发展 祥林嫂被迫改嫁 两年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约两年
尾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2.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手法。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出倒叙转为顺叙。
思想:大骂新党(顽固守旧)
间接描写 对联:一边脱落(懒散)内容(虚伪)
书籍:内容(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凌乱残缺(不学无术,装点门面)
鲁四老爷是个迂腐保守,虚伪落后胸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顽固地维护封建旧制度旧思想,是没落的封建阶级的代表人物。(作者刻画人物用笔不多,却正面侧面相结合,虚实相映,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②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的态度是皱眉,讨厌她是寡妇。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其实,四婶的背后是鲁四老爷的话:“伤风败俗”,“祭祀的时候可削不着她帮手。”正是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祥林嫂受到打击后“眼睛凹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了”,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作者写出了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最后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
4.明确: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他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导学案及答案
2、教师讲解: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地位,死了丈夫还 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 反抗,并不是因为在读书人家里做过事, 而是她的自发反抗, 她要摆脱这任人宰 割的命运。 在当时的社会, 她的反抗不可能有结果。 这部分最后交代了祥林嫂嫁 了勤劳朴实的贺老六,并有了一个儿子。读者读到这里,往往会稍松一口气。但 祥林嫂的命运究竟如何呢?我们继续研读。 三、 1、明确:①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做女佣。②祥林嫂的痛苦悲伤成了人们咀嚼 品味和取笑的材料。 ③柳妈的恐吓和祥林嫂捐门槛。 ④祥林嫂捐门槛后仍得不到 解脱,最后被赶走沦为乞丐。
2、明确: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 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与前面第一次来 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 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3、讨论归纳:
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 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 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 同情。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 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 镇上的人们 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 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 这些, 说明在那个封建礼教封 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 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 要忍受巨大的精 神压力。 4、讨论归纳:柳妈是个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的小市民。她的话,本身没有 什么恶意,但却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祥林嫂花了 12 元鹰洋去捐门槛,是 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 她要顽强地活下去, 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 所 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 眼光也分外有神”, 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 运了。 5、讨论归纳: 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 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 可四 婶仍不让她沾手。其实,四婶的背后是鲁四老爷的话:“伤风败俗”,“祭祀的 时候可用不着她帮手。 ”正是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 阻断了祥林 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
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导学设计:第2课 祝 福
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导学设计:第2课祝福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导学设计:第2课祝福第2课祝福学习重点1.了解写作背景,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分析文中出现的人物形象,认识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2.学习并借鉴文中描写人物形象画眼睛的手法,写一个作文片段。
鲁迅的名句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自嘲》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题小像》3.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题三义塔》4.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无题》5.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答客诮》6.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无题》文本导学1.读准字音(1)单音字寒暄(xun) 朱拓(t) 烟霭(i)悚然(sn) 踌蹰(chu ch)诧异(ch)谬种(mi) 俨然(yn)形骸(hi)桌帏(wi) 讪讪(shn)唾弃(tu)执拗(ni) 蹙缩(c)炮烙(polu)惴惴(zhu) 牲醴(l)蹒跚(pnshn)(2)多音字间或(jin)空间(jin) 正月(zhn)正派(zhn)咀嚼(ju)味同嚼蜡(jio) 门槛(kn)槛车(jin)拗断(o)执拗(ni)拗口(o) 炮烙(po)炮火(po)2.辨形组词(1)暄(寒暄)喧(喧哗) (2)霭(烟霭)蔼(和蔼)(3)渎(渎职)赎(赎罪) (4)骸(形骸)骇(惊骇)劾(弹劾)(5)惴(惴惴)揣(揣摩)湍(湍急) (6)谬(谬种)缪(绸缪)3.理解词义(1)间或:副词,偶尔;有时候。
(2)出格:超越常规,与众不同。
(3)踌蹰:也作踌躇,犹豫;停留,徘徊不前;得意的样子。
(4)歆享:神灵享用供品。
(5)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也作盘跚。
(6)沸反盈天:形容人声喧嚣杂乱。
沸反,像沸水一样翻腾。
盈,满。
(7)不更事:经历世事不多,即缺乏社会经验,不懂世故人情。
更,经历。
(8)百无聊赖: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
4.选词填空(1)鉴于基于四叔虽然照例皱过眉,但鉴于向来雇用女工之难,也就并不大反对。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2课《祝福》导学案及答案
第2课 《祝福》 导学案 (第一课时)【课标定向】 学习目标:1.通读全文,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
2.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3.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提示与建议: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互动探究】 §背景知识扫瞄 1.文学文化常识《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
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
南宋光宗绍熙远年(1190年),当时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到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
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
2.作者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
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字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改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是周树人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1918年到1926年间,鲁迅陆续创作出版的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都有篇目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 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并记住字形监.( )生 寒暄.( ) 陈抟.( ) 朱拓.( ) 两颊.( ) 蹙.( )缩 惴.( )惴 形骸.( ) 悚.( )然 谬.( )种 负疚.( ) 俨.( )然 窥.( )探 窈.( )陷 草窠.( ) 渣滓.( ) 歆.( )享 间.( )或 钝.( )响 更.( )事 新正.( )醺 桌帏.( ) 炮烙.( ) 醉醺.( )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笼更 拗红 正 泊§文本精要探究1.快速阅读课文,将文章分为几个部分,概括各部分的主要2.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3. 阅读第1—2段有关鲁四老爷的部分,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鲁四老爷的?从中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4.文中共有三处写到祝福景象,除了1-2段外还有两处,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2课《祝福》导学案设计
《祝福》导学案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组别【学习目标】1.梳理概括小说情节,体会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2.品味语言,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3.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学习重难点】1.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等)。
2.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点拨【学时】3学时第一学时【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2、背景介绍《祝福》发表于1924年。
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
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而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农村的黑暗是空前的。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赶跑了皇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她们更是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
五四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解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2《祝福》学案设计含答案
《祝福》学案含答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小说阅读和鉴赏的基本方法。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体会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标题的深刻含义。
3.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学习重难点】: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倒叙的作用;体会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标题深刻含义。
二、文本探究1.梳理情节2.小说《祝福》在结构上采用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点拨:①把祥林嫂的悲剧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设置了一个悬念,能够引人入胜。
②突出典型环境,祥林嫂的悲剧主要发在鲁镇,鲁镇是典型环境。
卫家山的礼教气息就不够浓:山里人穷,所以祥林嫂的婆婆肯将守节的寡妇嫁到更穷的“里山”贺家坳去。
贺家坳贞节观念和礼教气息更淡,所以那里还流行“抢亲”的风俗,这在鲁镇大户人家的太太四婶听起来简直不可思议,祥林嫂的悲剧一定要在鲁镇才能发展和完成。
运用倒叙就突出了典型环境。
③把祥林嫂的死与祝福景象连在一起,突出了祥林嫂同鲁四老爷所代表的礼教与迷信之间的矛盾,突出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④利于剪裁。
叙述故事时可只选取与祥林嫂悲剧命运直接相关的“半生事迹的片断”,而不觉支离破碎。
3.鉴赏人物问:为什么说祥林嫂是最好的女人又是最苦的女人?(质疑引起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
)从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上分析(1)肖像描写•鲁迅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它的眼睛。
”找眼睛论特点初到鲁镇——顺着眼——善良、安分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再受打击,内心痛苦讲阿毛故事——直着眼,瞪着眼——精神有些麻木捐门槛——分外有神——又有希望不让祝福——失神——再受打击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2)语言描写找对话论特点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3)行动描写找行动论特点反对再嫁——逃、撞怕被分身——捐(门槛)怀疑灵魂——问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幸的女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祝福》学案(第2课时)
云南省宜良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2课祝福(第2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大成目标】 (目标解读,课堂组织2分钟)1、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重点)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难点)3、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使用说明】1、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2、课前学生自主预习,完成基础案部分的只是结构梳理3、课堂上利用5分钟时间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4、建议三课时一、分析祥林嫂形象:1、开端部分:祥林嫂初到鲁镇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明确:小说的一开始,祥林嫂就是封建的宗法制度的牺牲品。
因为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她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而丈夫又过早地丧了命。
祥林嫂因此陷入了“嫁而守寡”的悲惨的命运之中。
按理说,“年纪大约二十六七”的祥林嫂是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在农村生活下去的,可是“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于是祥林嫂才被迫逃到鲁四老爷家里。
②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正面描写)明确: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
(第34段)(年轻,勤劳,朴实,新寡)眼睛:顺着眼。
(善良温顺)行动: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
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
勤快耐劳)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从这里我们可看出:她的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
她希望凭借辛勤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
这就鲜明地揭示出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挣扎。
③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什么态度?(侧面描写)明确: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④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侧面描写)明确: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
高中语文必修3学案3:第2课 祝福
祝福一、初步感知1.速读课文,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概括主要内容。
二、深层探究(一)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分析祥林嫂的形象2.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3.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4.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5.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是怎样的?(结合课文内容,概括回答)A.鲁四老爷的态度:B.鲁四婶的态度:C.人们的态度:D.柳妈说鬼:6.阅读“冬至的祭祖时节……那我可不知道”。
思考:使祥林嫂受到致命打击的是什么?接着祥林嫂发生了哪些变化?(二)总结祥林嫂形象的社会意义及其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7.综合上述分析,归纳祥林嫂悲剧的原因及社会意义各是什么?8.“我”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三)分析讨论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9.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具有怎样的作用?——★参考答案★——1.2.小说的一开始,媒妁之言”,迫使她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而丈夫又过早地丧了命。
祥林嫂因此陷入了“嫁而守寡”的悲惨的命运之中。
按理说,“年纪大约二十六七”的祥林嫂是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在农村生活下去的,可是“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于是祥林嫂才被迫逃到鲁四老爷家里。
3.逃到鲁家做工,在被捆绑时挣扎与反抗。
小结: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想通过加倍的劳动来摆脱悲惨的命运的愿望,很快破灭了。
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是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和权利的。
有四大绳索(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加在她们的头上。
稍有触犯,则赐死、沉塘。
一旦嫁了人,就成为夫家的奴隶。
夫家要卖掉祥林嫂,给小叔子准备结婚的钱。
这在现在是违法和不可思议的事,在封建社会中,却是天经地义的事。
她在鲁家做工只三个半月,最后还是被她婆婆像捆牲口一样,“捆了躺在船板上”,抢了回去。
当然这其中还有鲁四老爷的支持(“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可说呢”)。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2课祝福(第3课时)导学案
祝愿第三课时前【自】1、以下中加点字的解,有的一是(A、可是(只)服 (听从 )更事(更 )...B.幽微 (小 )响(沉 )或(偶 )...C.惊 (惊 )漠然(冷淡 )牲醴(甜酒 )...D.寒暄 (暖和 )歆享(享受 )周正 (正直 )...2、与例句修辞手法同样的一是())形骸.聊 (依赖 ).折罪(抵消 ).朱拓. (印 )例句:我很悚然,一她的眼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
A. 他比先前并无什么大改,一面就寒暄,寒暄以后我“胖了”,我“胖了”以后即大其新党。
B.“祥林嫂 ?怎么了 ?”我又赶的。
“老了。
”C.我在繁响的抱中,也散并且舒坦。
D.( 祥林嫂 )并且很胆寒,不独怕暗夜,怕黑暗,即便看人,是自己的主人,也惴惴的,犹如在白日出穴游行的小鼠。
【我的疑】【知接】一、境描绘可分:社会境、自然境。
自然境描绘包含:人物活的、地址、季、天气以及光景等。
自然境描绘的作用有:1、交代事情生的地址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性比如:“ 窗外是茫茫的大沙漠,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白》首段便交代了地址:令人初步感觉到大沙漠的荒芜与瘠,下文爸爸的深思做了。
此外如《孔乙己》中开酒店的格局的描绘也是这样,确立了故事的背景。
2、衬着氛围比如“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了男女老小。
”《十里街送理》一文中的境描绘,衬着了悲痛的氛围,托出人哀悼周理的极其沉痛的心情。
此外如《故》中故情形的描绘,衬着了一种悲凉的氛围。
而迅《》一文尾一段:令已经是清明,但是天气仍“格外严寒”,“歪倾斜斜”的路旁是“ 叠叠”的冢;里没有活力,只有“支支直立”的枯草出“一抖的声音”;里没有啼的黄,只有兆不祥的,并且“ 着,一般站着” 。
里借助境描绘衬着出了阴冷、悲凉的氛围。
衬托人物的心情 :比如《愿望》一文,在点明“我”在一个假日去巴黎的一座街道公园看以后,交代了“我”周的境以及“我”由花想到北京一事,表达了作者想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祝福(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相关常识;感受文本塑造的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2.学习课文塑造人物的方法;
3.通过对女性命运的观照,学会关注人生和社会。
一、介绍《彷徨》:
《彷徨》是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结集,收录了鲁迅在1924~1925年间所写的短篇小说十一篇。
它的短篇小说包括《祝福》《在酒楼上》《肥皂》《幸福大家庭》《高老夫子》《兄弟》《伤逝》等。
《彷徨》写作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
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象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彷徨”。
《彷徨》表现了他在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
后来在《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这便是题名《彷徨》的来由。
他在《彷徨》书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二、解题: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
祝福原意是指一种旧俗,即除夕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
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
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因此他在作品《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
妇女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
鲁迅就选取了妇女题材,写作了《祝福》这篇小说。
目的也就在于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三、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故事情节:
四、小说的情节结构式怎样的?
序幕:
结局:
开端:
发展:
高潮:
尾声:
五、由故事情节可以看出本文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六、小说有几条线索?
七、分析人物形象:
祥林嫂:
鲁四老爷:
柳妈:
四婶:
“我”
八、对一个人的来说,哪方面的伤害最大?
九、为塑造“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课文运用了那些描写手法?
十、塑造“鲁四老爷”时课文使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十一、谁杀害了祥林嫂?
十二、环境描写的作用。
十三、作者以“祝福”为题目的意义。
【参考答案】
三、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故事情节
明确:本文是以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为主线安排的,先是祥林嫂逃出婆家在鲁四老爷家做工(满足、有笑影、白胖了),后被婆家卖掉,拼死反抗。
再婚后丈夫有力气,有自己的房子,生了儿子,祥林嫂胖了。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丈夫死了,儿子被狼吃了,她又流落到鲁四老爷家做工,被鲁镇的人歧视,被鲁四老爷鄙视,对地狱充满了恐惧。
柳妈教她捐门槛赎罪,捐门槛后她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
可回来后参加祭祖仪式仍被拒绝,惴惴的,头发也花白了,最终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带着疑问和恐惧贫困在祝福的夜中如草芥一般死去。
四、小说的情节结构式怎样的?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五、由故事情节可以看出本文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明确:倒叙式。
这样安排有利于吸引读者,抓住读者的心,对读者的心灵造成了强大的震撼,促使读者去思考,便于取得读者的认同,可以帮助读者根据情节去认识封建礼教人吃人的本质。
六、小说有几条线索?
明确:有三条。
以“我”的见闻为线索;
以“祝福”为线索;
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线索。
七、感受人物形象(学生找出相关语句)。
(1)祥林嫂
明确: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
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2)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
他迂腐,保守,顽固,坚决捍卫封建思想,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在精神上迫害祥林嫂,才让她生存信心彻底毁灭,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主要人物。
(3)柳妈
柳妈是个吃斋念佛的善女人,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很深,同情祥林嫂,又把她视为不贞的人加以奚落。
出于善意,她想给祥林嫂寻求解脱的药方,结果反而给祥林嫂造成难以支持的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悲惨的深渊之中。
柳妈自身的被害与她不经意的害人,从另一角度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
(4)四婶:四婶只是看祥林嫂能干,把她当工具一样使用,并没有把她当人看。
(5)“我”
“我”并不是鲁迅,而是鲁迅虚构的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但又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
在结构上,“我”起着线索作用,是祥林嫂悲剧的见证人。
八、对一个人的来说,哪方面的伤害最大?
(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并换位感受祥林嫂的痛苦,引导学生关注女性现状,热爱新生活。
)
明确:精神。
九、为塑造“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课文运用了那些描写手法?
明确:肖像描写──“画眼睛”;
动作描写──被绑时,逼嫁时,祭祀时,祭祖时。
语言描写──讲儿子的故事,与柳妈的对话,与其他人的对话。
(结合重点语段分析。
)
十、塑造“鲁四老爷”时课文使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1)间接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2)直接描写:重点分析人物的语言。
十一、谁杀害了祥林嫂?
明确:大家都不是凶手,有都是凶手。
迫害祥林嫂的人们,他们的行为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封建思想的驱使。
祥林嫂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鲁镇上的人包括鲁四老爷也都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
如果非要找一位凶手,那就是当时的“封建礼教思想”。
丁铃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
十二、环境描写的作用。
(1)第一次“祝福”时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情景,有何作用?
明确:富人享受,穷人艰辛,通过环境描写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命运性。
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
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
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
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2)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明确:鲁镇──封闭,突出了封建礼教的气氛;
祝福景象──迷信,男拜,突出了封建礼教思想;
(3)“冬日雪短……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这段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从“寂静”,“沉寂”等词中可以看出。
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
最后一句的“轻松”实际上可理解为愤激和沉痛。
(4)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
明确:这一段景物描写是由回想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照应,这一段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
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限的痛苦和悲哀。
这个结尾,以“我”的感受来写景,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善。
十三、作者以“祝福”为题目的意义。
明确:(1)小说起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2)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鲜明地摆到读者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就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