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实验报告(微生物形态观察、分布、灭菌消毒)
微生物实验微生物实验细菌形态观察细菌分布消毒灭菌细菌形态观察一、实验目的1.掌握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及日常维护2.掌握细菌的三种形态3.掌握临床常见细菌的形态及染色4.掌握细菌的特殊结构5.了解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及真菌的结构特点二、实验原理1. 普通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1. 在标本欲检部位滴一滴香柏油,然后转换油镜头2. 从侧面观察并慢慢转动粗调节器,使油镜头浸没在油滴内,当油镜头几乎接触玻片时停止转动,以免碰撞玻片,用双眼观察目镜,同时调节细调节器,直至细菌清晰3. 根据需要调节显微镜亮度2.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维护1.移动显微镜时,用右手持镜壁,左手托镜座,平端于胸前2.油镜用毕后,要立即用擦镜纸擦去香柏油;再用滴有二甲苯的擦镜纸擦油镜头;最后,用干净擦镜纸将镜头上的二甲苯擦去,以免损伤油镜头3.镜头擦净后,降低接物镜并将其转成八字形,罩好镜罩放入柜内4.做好使用记录3.微生物知识1.细菌按形态分类:球菌:球形(包括双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杆菌:杆状(包括单杆菌、双杆菌、链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等)螺旋菌:螺旋状(包括螺旋菌、弧菌等)2.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核蛋白体3.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如肺炎双球菌鞭毛:又分单毛菌、双毛菌、丛毛菌、周毛菌。
如:变形杆菌为周毛菌菌毛芽胞:如破伤风梭菌、炭疽芽胞杆菌、肉毒梭菌4.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原核类、真核类和非细胞类。
原核类:细菌、放线菌、蓝藻、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真核类:真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5.真菌单细胞:圆形、芽生孢子。
如:酵母菌多细胞:菌丝及孢子、孢子出芽。
如:霉菌6.白假私酵母菌(白念)生物学性状:G+单细胞真菌、芽生孢子、类酵母型菌落厚膜孢子、假菌丝有助于鉴定致病性:皮肤粘膜——鹅口疮、内脏感染、CNS感染微生物学检查:直接涂片、染色后镜检——菌体、芽生孢子、假菌丝7.新型隐球菌生物学性状:圆形酵母型菌、外周有厚荚膜(比菌体大1-3倍)致病性:吸入后侵犯皮肤、粘膜等——慢性炎症和脓肿;侵袭CNS——亚急性或慢性脑膜炎微生物学检查:脑脊液离心后取沉淀、痰和脓标本直接检查;墨汁负染见出芽菌体外围有宽厚荚膜为阳性三、实验材料记号笔:1支;大镊子:1支;火柴:1盒;蜡笔:1支;试管架:1个;酒精灯:1个;接种环:1支;Olympus显微镜:1台;显微镜使用记录本:1个四、实验内容1. 观察细菌三种形态1)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子弹形)、脑膜炎双球菌(蚕豆形)、四联菌2)杆菌破伤风杆菌、白喉杆菌(异染颗粒)、绿脓杆菌、伤寒杆菌、变形杆菌3)螺形菌弧菌——霍乱弧菌;螺菌;螺杆菌——幽门螺杆菌;弯曲菌2. 观察细菌的特殊结构芽胞、鞭毛、荚膜、异染颗粒、钩端螺旋体、幽门螺杆菌3. 绘图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肺炎双球菌(pneumo coccus);脑膜炎球菌(meningococcus);破伤风杆菌(Clostridium Tantenus);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芽胞(spore);鞭毛(flagellum);荚膜(capsule);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五、实验结果绘8幅细菌镜下图,已交。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引言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微生物的结构、生理功能、遗传特性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的学科。
在这次实验中,我们将探索微生物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技术,并观察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和活动。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观察和分析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情况,了解微生物的生态学特性和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同时,我们也将通过实验检验一些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假说。
实验方法1. 实验前准备:a. 准备好所需的实验室器材和培养基。
b. 消毒实验室台面和工具,确保实验环境清洁。
c. 确保个人卫生,戴好实验手套。
2. 样品采集:a. 在不同的环境中采集微生物样品,例如土壤、水体或室内表面等。
b. 将样品收集到干净的容器中,并及时封闭,避免污染。
3. 培养微生物:a. 准备好培养基,根据不同的培养要求设置不同的培养条件,例如温度、pH值等。
b. 将样品中的微生物转移到培养基中,然后在恰当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4. 观察和分析:a. 定期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记录每次观察的结果。
b. 分析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比较其生长速度和形态变化。
实验结果在我们的实验中,我们采集了来自不同环境的微生物样品,并将其培养在不同的培养基上。
我们观察到微生物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生长特性。
例如,在高温环境下,某些微生物的生长速度更快,而在酸性环境下,其他一些微生物的生长受到抑制。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一些微生物形态的变化,比如在暗条件下培养的微生物形成了更多的孢子。
讨论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微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具有不同的生态特性和适应能力。
这与微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有关。
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包括分解有机物质、氮循环、固氮和产生酶等,这些功能使得微生物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微生物的适应性也使其能够在各种极端环境中生存和繁衍,例如高温、高盐和酸性环境等。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并通过观察和分析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情况,加深了我们对微生物的生态学特性和适应能力的理解。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环境微生物学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环境中的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分布;2.掌握微生物的常规培养和计数方法;3.了解微生物的形态特征。
二、实验原理微生物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其数量和种类取决于环境条件的不同。
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环境中微生物的种类及数量分布情况,通过微生物培养和计数的方法获取相关数据。
常规培养法是将环境样品通过适当的培养基、培养条件进行培养,利用生物学方法检测微生物生长情况。
然后通过显微镜观察菌落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形态特征,结合计数结果判断微生物种类。
计数法主要有直接计数法和间接计数法。
直接计数法通过显微镜直接观察菌液中的微生物数量,通常使用带标度的计数室进行计数;间接计数法是通过培养方法将微生物增殖得到可计数范围。
三、实验步骤1.取得环境样品,如泥土、水样等;2.将样品分别取适量于含有富营养物的琼脂平板上进行接种;3.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所接种的细菌液,一定时间后进行观察;4.观察菌落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形态特征,并计数样品中的细菌数量;5.将菌落分离培养,制备单菌种;6.通过显微镜观察单菌种的形态特征。
四、实验结果1.根据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不同,样品中培养的细菌数量和种类可能不同;2.样品中可能存在不同形态和颜色的菌落,通过计数结果可以初步判断主要菌属;3.单菌种观察结果可以进一步判断细菌种类。
五、实验讨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了解了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同时也发现了环境样品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多样性。
由于实验时间较短,只观察了一部分微生物的形态特征,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分析才能确定微生物的种类。
此外,不同培养条件下微生物的生长情况也会有所差异,需要进一步优化培养条件。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我对环境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分布有了初步了解。
实验中掌握了微生物的常规培养和计数方法,并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特征进行初步鉴定。
但由于实验时间有限,只观察到了部分菌落的形态特征,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分析。
微生物学课程实习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课程实习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微生物学课程实习,了解和掌握微生物的基本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认识,提高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二、实验原理微生物学实验是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和技术,对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鉴定和培养。
本实验主要运用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技术,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对其进行分类和鉴定。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土壤、水、食物等自然样本;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各种培养基、试剂和染色剂。
2. 仪器: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培养箱、灭菌锅、天平、滴定管、移液器、试管、平板、接种针等。
四、实验步骤1. 样本的采集与处理:从不同环境中采集样本,如土壤、水、食物等,对其进行处理,提取微生物。
2. 微生物的分离:将处理后的样本接种到不同的培养基上,通过培养和观察,分离出不同的微生物。
3. 微生物的纯化:将分离出的微生物进行纯化,得到单一的微生物菌株。
4. 微生物的鉴定: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对其进行分类和鉴定。
5. 实验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将实验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得出结论。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微生物的分离:通过分离,从土壤样本中分离出多种细菌和真菌,如大肠杆菌、酵母菌等。
2. 微生物的纯化:通过纯化,得到单一的大肠杆菌和酵母菌菌株。
3. 微生物的鉴定:通过观察和分析,确定分离出的微生物为大肠杆菌和酵母菌。
4.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掌握了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技术,加深了对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认识,提高了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微生物学课程实习,掌握了微生物的基本实验技能,能够独立完成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和鉴定,为后续的微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七、实验体会本次实验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微生物学实验的重要性,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标题: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了解微生物的不同生长方式以及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
实验原理:微生物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能够进行繁殖和生长,而环境条件的变化则会对微生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微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环境因素包括温度、酸碱度以及营养物质的供给等。
本次实验将针对不同环境因素的变化,观察微生物生长的情况。
实验材料:1. 不同温度下的培养基2. 酸性、中性和碱性培养基3. 含有不同营养物质浓度的培养基4. 无菌培养皿5. 微生物菌落样本实验步骤:1. 准备不同温度下的培养基。
分别将培养基装入无菌培养皿中。
2. 用不同pH值的酸性、中性和碱性培养基分别装满无菌培养皿。
3. 杆菌样本接种在不同温度下的培养基中,利用无菌棉签在培养皿中划线。
4. 酵母菌样本接种在不同pH值的培养基中,同样利用无菌棉签在培养皿中划线。
5. 将不同浓度的营养物质添加到培养基中,用无菌棉签进行划线后接种微生物菌落样本。
6. 使用显微镜观察培养皿内微生物的生长情况,记录相关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1. 温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在较低温度下,微生物生长速度较慢,菌落数量较少。
- 在适宜温度下,微生物生长迅速,菌落数量明显增加。
- 在较高温度下,微生物生长受限,菌落数量明显减少。
2. 酸碱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在酸性环境中,微生物生长明显受到抑制,菌落数量较少。
- 在中性环境中,微生物生长适中,菌落数量较多。
- 在碱性环境中,微生物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菌落数量减少。
3. 营养物质浓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营养物质浓度较低时,微生物生长受到限制,菌落数量较少。
- 适宜的营养物质浓度下,微生物生长迅速,菌落数量明显增加。
- 高浓度的营养物质对微生物生长不利,菌落数量减少。
实验讨论与分析: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观察到不同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温度是微生物生长的一个关键因素,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观察和学习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和繁殖特性。
实验原理: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小型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土壤、水体和空气中。
微生物可以通过分裂、繁殖等方式进行增殖,并且受到温度、pH值、营养条件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实验材料:培养皿、琼脂、试管、移液器、细菌液等。
实验步骤:1. 准备好所需的培养皿,将琼脂均匀地倒入各个培养皿中。
2. 将培养皿放入高压锅中进行高压灭菌处理,以杀死培养皿中的病原体。
3. 等待琼脂冷却固化后,将培养皿倒置放置。
4. 使用无菌手术针,从微生物液体中获取一定量的微生物液体。
5. 将微生物液体均匀地涂抹在琼脂培养皿上。
6. 使用无菌眼刷将一部分涂抹的微生物液体划线,以便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
7. 将培养皿放入恒温箱中进行培养,并设置不同的温度、pH 值、营养条件等。
8. 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培养皿上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和分析:根据观察和记录的结果,我们发现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速度和繁殖能力是有差异的。
在适宜的温度、pH值和营养条件下,微生物的生长速度相对较快,生物量也相对较高。
而在不适宜的条件下,微生物的生长速度会减慢或停止,甚至会死亡。
实验结论: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特性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适宜的温度、pH值和营养条件可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而不适宜的条件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微生物的需求条件来选择合适的培养条件,以提高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能力。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和繁殖特性。
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受到温度、pH 值、营养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这是我们在环境控制和微生物培养中需要注意的因素。
掌握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特性,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应用微生物技术,并解决一些与微生物相关的问题。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引言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微小生物的科学,它涉及到微生物的分类、结构、生理、生态以及与人类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分析微生物的生长特性,了解微生物的繁殖规律和影响因素。
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准备我们选择了常见的细菌和酵母菌作为实验材料。
实验中使用的培养基包括富含营养的琼脂培养基和含有特定营养物质的选择性培养基。
实验器材包括培养皿、试管、移液管等。
2. 实验步骤首先,我们将培养皿分成不同的区域,分别涂抹不同的微生物样本。
然后,将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控制温度和湿度,观察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接下来,我们将微生物样本接种到含有特定营养物质的选择性培养基上,观察其生长情况,以了解微生物对不同营养物质的需求。
实验结果在琼脂培养基上,我们观察到细菌和酵母菌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迅速生长。
细菌呈现出白色或黄色的菌落,而酵母菌则呈现出乳白色的菌落。
在选择性培养基上,我们发现不同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有所不同。
例如,某些细菌只能在含有特定氨基酸的培养基上生长,而在其他培养基上则无法繁殖。
讨论与分析微生物的生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湿度、营养物质等。
在实验中,我们控制了温度和湿度,使其处于适宜的范围,从而促进微生物的生长。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微生物对不同营养物质的需求不同,这与微生物的代谢特性有关。
不同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和需求差异导致它们对不同营养物质的利用能力不同。
微生物的快速繁殖和适应性使其在自然界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它们参与了有机物质的分解和循环,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用于生物工程和医学领域。
例如,利用细菌进行基因工程,可以生产出许多重要的药物和化学物质。
然而,微生物也可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危害。
某些微生物会引起传染病,给人类的健康带来威胁。
此外,微生物还可能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和影响因素。
病原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病原微生物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 熟悉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特性。
2. 掌握病原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和鉴定方法。
3. 了解病原微生物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1. 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特性:病原微生物是一类能引起人类和动物传染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它们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特性,通过观察这些特征可以初步判断微生物的种类。
2. 病原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和鉴定:分离是将病原微生物从混合物中单独提取出来;纯化是通过一系列无菌操作将分离出的微生物纯化;鉴定是通过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微生物的种类。
3. 病原微生物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病原微生物侵入宿主后,可引起宿主免疫反应,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了解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病原微生物培养基、实验用菌株、实验动物、试剂盒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生物安全柜、离心机、PCR 仪、培养箱等。
四、实验步骤1. 病原微生物的分离:(1)取适量实验材料(如样本、病变组织等)加入无菌生理盐水,研磨均匀。
(2)将研磨液分别接种到不同培养基上,37℃培养24-48小时。
(3)观察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挑选可疑菌落进行纯化。
2. 病原微生物的纯化:(1)将分离出的可疑菌落分别接种到新的培养基上,37℃培养24-48小时。
(2)重复上述步骤,直至获得纯化的菌株。
3. 病原微生物的鉴定:(1)观察菌株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特性,记录观察结果。
(2)进行生理生化实验,如发酵试验、气体产生试验等,记录实验结果。
(3)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序列分析等,确定微生物的种类。
4. 病原微生物致病机制的研究:(1)观察菌株对实验动物的感染能力,观察感染后的病理变化。
(2)检测感染动物的免疫反应,如血清抗体水平等。
(3)分析病原微生物的毒力因子,如毒素、侵袭性酶等。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免费)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免费)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掌握微生物的培养和观察方法,提高对微生物的认识。
实验材料:
1. 实验室培养基
2. 微生物培养物
3. 显微镜
4. 微生物培养器具(如培养皿、试管等)
5. 显微镜玻片和盖玻片
6. 高温灭菌器
实验步骤:
1. 准备培养基和培养物:将培养基倒入培养器具中,加入微生物培养物。
根据需求,选择不同的培养基进行培养。
2. 培养微生物:将培养器具放入恒温箱或培养箱中,控制好温度和湿度等条件,让微生物得到适宜的生长环境。
3. 观察微生物:取适量的培养物涂抹在显微镜玻片上,加上盖玻片,放在显微镜上观察。
调节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和焦距,观察微生物的形态、数量和运动等特征。
4. 记录观察结果:根据实际观察情况,记录下微生物的性状,如形态、大小、颜色、数量等。
5. 清洁工作:实验结束后,清洁培养器具,将已使用过的玻片进行消毒处理,彻底清洁实验室设备和环境。
实验结果:
根据实际观察,记录下微生物的形态、大小、运动等特征。
可以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和鉴定。
实验结论:
通过本实验,加深了对微生物的认识和了解。
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观察和培养方法,为今后深入研究微生物打下了基础。
注意事项:
1. 实验操作时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外界细菌的污染。
2. 实验室要保持清洁,定期消毒,防止微生物的交叉感染。
3. 注意个人安全,避免操作时的误伤和化学品的误食等意外情况。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研究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和生态特性,加深对微生物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素养。
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琼脂培养基、试管、移液管、显微镜等。
2. 实验方法:a. 准备琼脂培养基,分装到试管中,加热至溶解后,冷却至50℃左右。
b. 取所需微生物样本接种于琼脂培养基上,摇匀后倒入培养皿中。
c. 将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控制好培养温度和时间。
d. 观察微生物在琼脂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1. 细菌在琼脂培养基上呈现不同的菌落形态,有的呈现圆形、光滑、有光泽的菌落,有的呈现不规则形状、粗糙的菌落。
2. 酵母菌在琼脂培养基上呈现乳白色、光滑的菌落,有的呈现凹陷的表面。
实验分析:1. 不同的微生物在琼脂培养基上呈现出不同的生长特性,这与它们的生态环境和代谢特点有关。
2. 细菌的菌落形态和生长速度受到培养条件的影响较大,不同的培养条件会导致不同的生长情况。
3. 酵母菌在琼脂培养基上的生长受到氧气和营养物质的影响明显,这与其代谢特点有关。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微生物在琼脂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不同的微生物呈现出不同的生长特性,这为我们研究微生物的生态和代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琼脂培养基对细菌和酵母菌进行了培养和观察,对微生物学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素养有了一定的提高。
同时,也增加了对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特性的了解,为今后的微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实验展望: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深入探讨微生物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长规律和代谢特性,为微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验支持。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在微生物学这个学科中,实验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通过实验可以探究微生物的结构、生物学特性、遗传变异和环境适应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我所做的微生物学实验及其结果,旨在探讨微生物在生物环境中的行为和特性。
实验一:细菌培养和实验设计在这个实验中,我所选的是常用的大肠杆菌(E. coli)。
首先,我需要配置LB(Luria-Bertani)培养基和无菌平板培养基。
然后,我从冷冻样品中取出大肠杆菌株并将其接种到一定比例的LB液体培养基中。
接着,我加入了抗生素以选择性地培养出无菌的大肠杆菌菌落。
接下来,我需要设计一些操纵控制的变量,比如控制温度和时间。
我在37℃下培养菌液。
过了一段时间,我开始观察菌液的颜色和浑浊度。
我发现,菌液的浑浊度在第三小时左右达到峰值,然后逐渐下降。
这表明菌群数量和代谢活性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实验二:抗生素敏感性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我选取了四种常见耐药菌。
首先,我以不同于实验一的方式种植这些菌株。
在每一个控制条件下,我测量了菌液在不同抗生素浓度下的最小抑制浓度(MIC)。
MIC越低,即表示菌株抗药性越强。
我用来源于大肠杆菌的产β-内酰胺酶菌株进行对照。
结果表明,这种菌株的MIC值很高。
而在另一个实验中,我发现之前选取的两种E. coli的抗药性都比大肠杆菌高。
这再一次表明了菌株在生物环境中的生存策略和特性。
实验三:微生物遗传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我选用的是一种转移质粒(pUC18)。
我内含了几个基因,能使细菌对抗抗生素。
我接种了E. coli和这个转移质粒,然后将它们在富含抗生素的培养基上培养。
结果表明,细胞克服了抗生素的抵抗力。
结论通过这些微生物学实验,我学到了微生物在生物环境中的行为和特性。
微生物的特性是由生长条件和遗传机制共同决定的。
微生物能够拥有高水平的耐药性,也能够表现出合适的社会性。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细菌在生物环境中的行为和特性,以及它们如何进化和適應新的环境。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引言:微生物是一类无法看见的微小生物体,它们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包括我们自己的身体内。
微生物在医学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既可以是疾病的致病因子,也可以是药物的生产者。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方法和观察结果,探索微生物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实验一:细菌培养和鉴定在实验室中,我们首先收集了一些样本,包括空气、水、土壤和人体表面的皮肤。
然后,我们将这些样本分别接种在不同的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结果。
结果显示,空气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其中细菌是最常见的。
而水中的微生物数量相对较少,主要是一些单细胞的微生物。
土壤样本中的微生物种类丰富,包括细菌、真菌和寄生虫。
人体表面的皮肤样本中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这些细菌通常是人体的正常微生物群落的一部分。
通过鉴定这些细菌,我们发现了一些常见的致病菌,如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这些细菌在人体中可能引发感染和疾病。
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有益的细菌,如乳酸菌和酵母菌。
这些细菌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和制药工业中。
实验二:药敏试验药敏试验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用于评估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
在本实验中,我们选择了几种常用的抗生素,并将它们分别加入到含有细菌的培养基中。
然后观察细菌在不同抗生素浓度下的生长情况。
结果显示,不同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有所不同。
有些细菌对某种抗生素高度敏感,而对另一种抗生素则不敏感。
这表明了不同抗生素对不同细菌的杀菌效果不同。
药敏试验的结果可以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感染病例,以提高治疗效果。
实验三:微生物的环境适应能力微生物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可以在各种极端条件下生存和繁殖。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细菌分别暴露在高温、低温、酸性和碱性环境中,观察其生长情况。
结果显示,有些细菌对高温和低温环境具有较高的耐受性,而对酸性和碱性环境则较为敏感。
这可能是因为细菌在不同环境下具有不同的生理和代谢特性。
了解细菌的环境适应能力有助于我们预测和控制细菌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和传播。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微生物的基本培养方法。
2. 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技巧,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
3. 了解微生物染色技术,观察微生物的细胞结构。
4. 掌握微生物纯化技术,获得纯种菌株。
二、实验原理微生物是一类具有微小体积的生物,其形态和结构各异。
通过显微镜观察,可以了解微生物的形态特征。
微生物染色技术可以进一步揭示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
纯化技术则是获得纯种菌株的重要手段。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1. 实验材料: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等。
2. 试剂:营养肉汤、营养琼脂、革兰氏染液、无菌水、酒精、盐酸、氢氧化钠等。
四、实验步骤1. 微生物培养- 将微生物接种于营养肉汤中,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过夜。
- 将培养好的菌液涂布于营养琼脂平板上,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2. 显微镜观察- 取培养好的菌落,制作临时装片。
- 使用显微镜观察菌落的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
- 使用革兰氏染色法观察细菌的细胞结构。
3. 微生物染色- 取培养好的菌液,制作临时装片。
- 使用革兰氏染色法观察细菌的细胞结构。
- 使用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菌的鞭毛、荚膜等特殊结构。
4. 微生物纯化- 将涂布于营养琼脂平板上的菌落挑取至新的平板上,重复数次,直至获得单菌落。
- 将单菌落接种于营养肉汤中,培养过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微生物培养- 在营养琼脂平板上观察到不同颜色的菌落,表明微生物已成功培养。
2. 显微镜观察- 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大肠杆菌为杆状,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球形,枯草芽孢杆菌为棒状。
- 革兰氏染色结果显示,大肠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革兰氏阳性菌。
3. 微生物染色- 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大肠杆菌具有鞭毛,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荚膜。
4. 微生物纯化- 通过纯化技术,成功获得纯种菌株。
六、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培养了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等微生物。
2. 通过显微镜观察和染色技术,成功观察了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特殊结构。
最新微生物学综合实验报告
最新微生物学综合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微生物样本的综合分析,加深对微生物多样性、生理特性及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行为的理解。
实验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分离、培养、鉴定以及对特定环境因素的响应研究。
二、实验材料1. 微生物样本:包括土壤、水体及空气样本。
2. 培养基:营养琼脂、选择性培养基等。
3. 实验仪器:显微镜、恒温培养箱、离心机、pH计、无菌操作台等。
4. 化学试剂:包括染色剂、消毒剂等。
三、实验方法1. 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 采用稀释涂布法和平板分离法对不同来源的微生物样本进行分离。
- 根据微生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培养基进行培养。
- 记录培养条件,包括温度、时间、pH值等。
2. 微生物的鉴定- 利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出的微生物进行鉴定。
- 对于未知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以确定其分类地位。
3.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设计实验,研究温度、pH、盐度等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 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生长情况,分析环境因素的具体作用。
四、实验结果1. 微生物分离与培养结果- 描述不同样本中分离出的微生物种类及其在特定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2. 微生物鉴定结果- 列出已鉴定的微生物种类及其特征。
- 对于新发现或难以鉴定的菌株,提供详细的鉴定过程和结果。
3. 环境因素影响分析- 展示实验数据,包括不同环境条件下微生物的生长曲线、生长速率等。
- 分析并讨论环境因素如何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
五、讨论与结论1. 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微生物特性及其环境适应性。
2. 分析实验结果对微生物生态学和应用微生物学的意义。
3. 提出实验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六、参考文献列出实验报告中引用的所有文献,按照学术规范进行格式化。
七、附录包括实验过程中的原始数据记录、实验操作的详细步骤、以及实验中使用的表格和图表等。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微生物生长曲线测定实验目的:通过测定微生物的生长曲线,了解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和生长速率。
实验步骤:1. 准备培养基: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如大肠杆菌的培养基为LB培养基。
按照要求加入适量的培养基粉末到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溶解均匀。
2. 灭菌处理:将培养基倒入试管中,用塞子盖紧试管口,放入高压锅中进行高压灭菌处理,时间和温度根据不同的菌种和培养基选择。
3. 填充试管:将灭菌好的试管取出,用火焰燃烧灭菌的酒精灯瓶口;将培养基倒入试管中,约填充1/3试管高度。
4. 接种菌液:将待测菌种培养物挑捞一部分,移入培养基中,以避免杂菌的污染。
5. 标记试管:在试管上标明菌种名称和接种时间。
6. 培养条件:将接种好的试管放入恒温摇床中,控制温度和摇床的摇动速率,以提供合适的培养条件。
7. 观察记录:每隔一定时间间隔,取出试管,观察并记录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如菌落的大小、菌液的浑浊度等。
8. 绘制生长曲线:根据实际观察记录,绘制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图。
实验结果和讨论:根据观察和实际测定,可以得到微生物的生长曲线。
典型的微生物生长曲线包括潜伏期、指数期、平稳期和衰退期。
在潜伏期,微生物适应环境,准备生长,菌落数量和菌液浑浊度变化不大。
潜伏期的长度取决于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和菌种类型。
在指数期,微生物开始快速增长,菌落数量呈指数增长,菌液浑浊度明显上升。
在平稳期,微生物的生长速率逐渐减缓,菌液浑浊度趋于稳定。
在衰退期,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减缓,菌落数量开始减少,菌液逐渐变清。
通过绘制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可以了解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和生长速率。
这对于微生物学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实验结论:通过测定微生物的生长曲线,我们可以得到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和生长速率。
不同微生物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生长曲线可能会有所差异,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可以为微生物学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格式标准)(生命科学专业)教师:黎勇目录索引实验一油镜的使用和细菌的简单染色法 3实验二细菌的革氏染色与芽孢染色 5实验三常用培养基的配制7实验四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观察及酵母死活细胞的鉴别8实验五、微生物大小的测定与显微计数10实验六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和分离纯化11实验七细菌鉴定中常用的生理生化反应12实验八(综合实验)化能异养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13课程名称:微生物学实验班级:化生系生命科学本科实验日期:指导教师:黎勇实验一油镜的使用和细菌的简单染色法〔目的要求〕学习并熟练掌握油镜的使用技术;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学习观察细菌的运动性的基本方法。
〔基本原理〕1. N²A=n²sinα2. D=λ/2N.A3. 目镜可提高放大倍数,但有效放大率取决于镜口率。
已经分辨的物体不放大看不清,未分辨物放得再大也看不清。
4. 用悬滴法或凹玻片法观察细菌的运动性时,可以通过真运动能定向地由一处快速运动来区别于颗粒的布朗运动。
〔器材用具〕显微镜、载玻片、凹玻片、盖玻片、接种环、香柏油、二甲苯、凡士林、吸水纸、擦镜纸;细菌、放线菌等固定装片;培养18小时左右的B.subtilis. S.arueus 菌斜面培养物;无菌水、生理盐水。
〔方法步骤〕:(一)油镜的使用镜检装片在中倍(或高倍镜)下找到目的物,并使位于视野正中聚光镜上升到最高位置,虹彩光圈开到最大,镜头转开成八字形在玻片的镜检部位(光斑处)滴一滴香柏油油镜转入正下方侧视小心上升载物台(缩短镜头与装片距离,镜头浸入油中,至油圈不扩大为止镜头几与装片接触)粗调器徐徐下降载物台(密切注视视野,当捕捉到物像时,立即用细调器校正)仔细观察并绘图取出装片,清洗油镜:擦镜纸拭去镜头上的香柏油擦镜纸沾少许二甲苯擦去残留(用手指辅助,迅速拭擦一、二次)用清洁擦镜纸仔细擦干二甲苯(2-3次)。
(二)细菌的简单染色法:涂片干燥火焰固定染色水洗干燥油镜观察(三)细菌运动性的观察取洁净盖玻片,四周涂上凡士林滴加一小滴菌悬液凹玻片的凹窝向下盖于盖玻片上翻转观察〔结果分析〕1、画一圆圈表示视野,选取所观察的微生物绘图,注意特殊结构、形状和排列。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对微生物的观察和鉴定,了解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培养学习医学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活菌培养基•微生物培养物(包括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显微镜和玻片•消毒液和消毒棉球•培养皿和接种环2. 实验方法步骤一:准备工作1.每个实验者佩戴好实验室服装,戴上口罩和手套,保证实验操作的无菌环境。
2.准备洁净的实验台面和所需实验器具。
步骤二:微生物培养1.取一块洁净的玻璃钢笔杆,在一盖玻片上滴一滴细菌液体培养物。
2.将滴有细菌液体的玻片倒置在洁净的培养皿内,并将盖玻片放在培养皿内,避免细菌液体外溢。
3.用接种环将细菌液体均匀地涂抹在活菌培养基上。
4.将培养皿盖好,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在适当的温度下培养。
步骤三:观察和鉴定1.取出培养好的菌落,放在显微镜的载玻片上。
2.用显微镜先进行低倍观察,调整镜头至清晰度适中,观察菌落的整体形态和颜色特征。
3.然后切换到高倍观察,观察菌落的细胞形态、大小和排列方式。
4.若有需要,还可以进行染色等特定试验,以进一步鉴定菌落的类型。
步骤四:记录和总结1.将观察到的菌落形态特征和鉴定结果记录在实验笔记上,包括颜色、形状、大小和排列等。
2.根据观察和鉴定的结果,总结各种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3.进行实验结果的讨论和思考,与其他实验者交流经验和观点。
实验结果与讨论经过实验观察和鉴定,我们成功培养并观察到了不同种类的微生物菌落。
通过低倍和高倍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不同菌落之间存在明显的形态差异。
有些菌落呈现出圆形,有些呈现出不规则的形状。
菌落颜色也有所不同,有的呈现出乳白色,有的呈现出黄色或粉红色。
在菌落的细胞形态观察中,我们发现一些细菌呈现出链状排列,而另一些呈现出聚集在一起的形态。
细菌的大小也存在差异,有些较为粗大,有些较为纤细。
根据我们的观察和鉴定结果,我们可以初步确定观察到的菌落为不同种类的细菌。
这些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可能与它们的菌属和菌种有关。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对微生物的观察和研究,了解微生物的特性和其在自然界以及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实验结果: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取了几个常见的微生物进行观察和研究,包括大肠杆菌、酵母菌和青霉菌。
通过以下几个实验,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实验一:微生物的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大肠杆菌呈现为短杆状,酵母菌为单细胞球形,青霉菌则形成了长丝状结构。
通过这些观察,我们可以初步认识不同微生物在形态上的差异。
实验二:微生物的培养我们使用了琼脂平板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分别进行微生物的培养。
在琼脂平板上,我们观察到了大肠杆菌、酵母菌和青霉菌的菌落。
菌落的形状和颜色不同,说明了它们在生长环境以及营养需求上的差异。
实验三: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我们将大肠杆菌、酵母菌和青霉菌分别接种到含有葡萄糖的培养基中,观察其产生气体、酸碱性变化以及产生的其他物质。
在大肠杆菌的培养液中,观察到了产气现象,同时液体呈现酸性。
这说明大肠杆菌通过代谢葡萄糖产生了气体和酸性物质。
而在酵母菌的培养液中,我们观察到了二氧化碳的产生,同时液体呈现酸性。
这说明酵母菌通过发酵过程代谢葡萄糖,产生了二氧化碳和酸性物质。
而在青霉菌的培养液中,我们观察到液体呈现碱性,说明了青霉菌通过代谢过程产生了碱性物质。
实验四: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我们选取了酵母菌来进行面包制作实验。
将酵母菌接种到面团中,观察到发酵过程中面团的体积膨胀了许多。
面包烘烤后,得到了松软、蓬松的面包。
这说明了酵母菌在面包制作中的重要性,其通过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使面团膨胀,从而使面包具有松软的口感。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微生物的特性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起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土壤的氮循环和有机物降解的关键微生物,还在食品加工、药物生产以及环境改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不同微生物在形态、代谢和对环境的影响上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使得不同微生物在各自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格式标准)(生命科学专业)教师:黎勇目录索引实验一油镜的使用与细菌的简单染色法 3实验二细菌的革氏染色与芽孢染色 5实验三常用培养基的配制7实验四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观察及酵母死活细胞的鉴别8实验五、微生物大小的测定与显微计数10实验六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与分离纯化11实验七细菌鉴定中常用的生理生化反应12实验八(综合实验)化能异养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13课程名称: 微生物学实验班级:化生系生命科学本科实验日期: 指导教师:黎勇实验一油镜的使用与细菌的简单染色法〔目的要求〕学习并熟练掌握油镜的使用技术;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学习观察细菌的运动性的基本方法。
〔基本原理〕1、 N·A=n·sinα2、 D=λ/2N、A3、目镜可提高放大倍数,但有效放大率取决于镜口率。
已经分辨的物体不放大瞧不清,未分辨物放得再大也瞧不清。
4、用悬滴法或凹玻片法观察细菌的运动性时,可以通过真运动能定向地由一处快速运动来区别于颗粒的布朗运动。
〔器材用具〕显微镜、载玻片、凹玻片、盖玻片、接种环、香柏油、二甲苯、凡士林、吸水纸、擦镜纸;细菌、放线菌等固定装片;培养18小时左右的B、subtilis、 S、arueus 菌斜面培养物;无菌水、生理盐水。
〔方法步骤〕:(一) 油镜的使用镜检装片在中倍(或高倍镜)下找到目的物,并使位于视野正中聚光镜上升到最高位置,虹彩光圈开到最大,镜头转开成八字形在玻片的镜检部位(光斑处)滴一滴香柏油油镜转入正下方侧视小心上升载物台(缩短镜头与装片距离,镜头浸入油中,至油圈不扩大为止镜头几与装片接触) 粗调器徐徐下降载物台(密切注视视野,当捕捉到物像时,立即用细调器校正) 仔细观察并绘图取出装片,清洗油镜:擦镜纸拭去镜头上的香柏油擦镜纸沾少许二甲苯擦去残留(用手指辅助,迅速拭擦一、二次) 用清洁擦镜纸仔细擦干二甲苯(2-3次)。
(二) 细菌的简单染色法:涂片干燥火焰固定染色水洗干燥油镜观察(三) 细菌运动性的观察取洁净盖玻片,四周涂上凡士林滴加一小滴菌悬液凹玻片的凹窝向下盖于盖玻片上翻转观察〔结果分析〕1、画一圆圈表示视野,选取所观察的微生物绘图,注意特殊结构、形状与排列。
(描绘时按视野实际大小5-10倍绘制)菌名:大肠杆菌菌名:金黄色葡萄球菌放大倍数:100×10(×5) 放大倍数:100×10(×5)特殊结构:无特殊结构:无视野观察下微生物的形态2、油镜使用时为什么必须干燥装片?防止水油分层,光受到折射而影响油镜性能的发挥〔实验讨论〕首次实验中有几个要点:一就是按无菌操作取用菌;二就是涂片技术的掌握;三就是油镜使用技术。
凡实验中学生的所思所想,如无菌操作技术要点、自行处理实验材料、失败与思考等均可进行讨论(如涂片时蒸馏水不宜过多、取用菌时防止菌被灼烫变形、取菌宜少不宜多等均就是可以讨论的内容)。
实验二细菌的革氏染色与芽孢染色〔目的要求〕观察细菌菌落的特征;掌握简单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操作步骤;在油镜下观察细菌个体形态;学习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查方法,并加深对微生物分布广泛性的认识〔器材用具〕E、coli\B、subtilis\S、aureus、的斜面培养物(18-24小时)以及菌落平板各一个;染液:草酸铵结晶紫、划兰氏染液、卢戈氏碘、95%的乙醇、蕃红;无菌水、显微镜、载片、滤纸、液体石蜡就是、、擦镜纸、接种环。
〔方法内容〕:(一)实验室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查(二)革兰氏染色法涂片固定冷却结晶紫染色1min 水洗碘媒染1min 95%乙醇30-60s 水洗番红复染2-3min 水洗干燥油镜镜检(三)芽孢染色涂片固定孔雀绿加热染色(勿干)5min 水洗番红复染1min水洗镜检〔结果分析〕实验结果被染成紫色者即为革兰氏阳性,被染成红色者为革兰氏阴性;菌体染成红色,芽孢被染成绿色。
菌名:大肠杆菌菌名:金黄色葡萄球菌放大倍数:100×10(×5) 放大倍数:100×10(×5)染色反应:红色(阴性) 染色反应:紫色(阳性) 菌名:枯草芽孢杆菌放大倍数:100×10(×5)染色反应:紫色(阳性)图1 视野观察下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反应图2 枯草芽孢杆菌芽孢形态图〔实验讨论〕严格掌握脱色程度,就是成败的关键。
若脱色时间过度,则阳性菌初时之紫色脱出,复染成红色,误成阴性,反之脱色时间不足,阴性菌在初染时的紫色未能脱出,复染时不能染成红色,误以为阳性菌;涂片不能厚;卢弋氏碘即用即配。
作业1、绘出所观察到到细菌的视野图,并说明染色反应。
2、哪些因素会影响到革兰氏染色结果的正确?其中就是关键的一步就是什么?菌龄及培养条件与染色技术就是最主要的,关键就是脱色。
3、怎样对未知菌进行革兰氏染色,以证明您的结果的正确?与已知菌混合涂片比较。
实验三常用培养基的配制〔目的要求〕了解培养基的配制原理;了解培养基常规配制程序;了解培养基过程各环节的要求与注意事项。
了解半合成培养基的配制原理,学习掌握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马铃薯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器材用具〕等配各种培养基的组成成分,琼脂、1N NaoH溶液 1N HCl天平或台秤高压蒸汽灭菌锅、移液管、试管、烧杯、量筒、锥形瓶、培养皿、玻璃漏斗等。
药匙、称量纸、pH试纸、记号笔、棉花、纱布、线绳、塑料试管盖、牛皮纸报纸等。
〔方法步骤〕(一) 玻璃器皿的洗涤与包装以小组为单位清洗、控水,按9个为一组,分别用报纸包好并放入烘箱中等待灭菌。
(二) 液体及固体培养基的配制过程原料称量(按配方次序) 溶解调节pH 过滤澄清分装塞棉塞与包札灭菌分别按教材配方配制牛肉膏蛋白胨、马铃薯液体及固体培养基。
(三) 培养基的分装用玻璃漏斗,橡皮管,小玻璃管及弹簧夹制作分装装置选用15×150平口试管或150mL锥形瓶贴上标签分装(至试管高度1/4-1/3,斜面制作用1/5,半固体用1/3)要求:每人制作斜面3支。
其余分装至锥形瓶中。
(四) 棉塞的制作及试管、锥形瓶的包扎分别制作试管及锥形瓶棉塞并塞好好以牛皮纸包装头部。
(五) 培养基的灭菌培养基用湿热法灭菌;皿用干热法分别灭菌。
(六) 斜面与平板的制作(下次试验完成)(七) 培养基的无菌检查(下次实验完成)(八) 无菌水的制备同时制作无菌生理盐水,置锥形瓶中备用。
〔结果分析〕以斜面接种培养验证培养基配制效果;以平板制作及接种24小时培养验证灭菌效果;简述移液管包装的注意事项。
〔实验讨论〕灭菌器的灭菌效果必须间隔一段时间,加以验证,主要方法除无菌检查外,还通过压力试纸同时灭菌来验证其压力与温度;培养基通常成批制作备用。
但制作后,其贮藏时间有一定限制,一般室温条件下不超过三周;冰箱4℃条件下可贮藏半年,过期不能用。
作业:1、记录培养基的成分与名称2、分析所配制培养基的碳源、氮源、能源及无机盐、维生素的来源。
所配制均为天然培养基,各成分主要来自有机质,微量元素可以由自来水提供。
3、什么就是天然培养基?什么就是半合成、合成培养基?实验四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观察及酵母死活细胞的鉴别〔目的要求〕观察并掌握酵母菌霉菌的菌落特征、个体形态、生长及繁殖方式。
学习酵母死活细胞的鉴别方法。
〔材料用具〕酿酒酵母、红酵母、假丝酵母;(酿酒酵母与红酵母菌落平板各一个。
酿酒酵母豆芽汁斜面及酿酒酵母醋酸钠斜面各一支,假丝酵母加盖片培养的平板);7、6%孔雀绿染液,0、5%蕃红染液,苏丹黑染液,二甲苯,中性红染液,碘液;目镜测微尺、镜台测微尺;载片及盖片。
〔方法步骤〕(一) 菌落特征的观察(二) 个体形态与出芽(三) 子囊孢子的观察(四) 酵母死活细胞的观察。
〔结果分析〕描述酿酒酵母霉菌的菌落形态特征;绘图酿酒酵母的菌体、出芽方式及细胞细节;(一)酵母的菌落湿润,大而隆起,颜色多样,正反面颜色一致,不透明,边缘整齐;菌名:酿酒酵母放大倍数:100×10(×5)特殊结构:芽(出芽繁殖)(二)霉菌菌落特征:干燥,正反面及中央与边缘不一致;大而疏松。
(如右图)菌名:青霉(Penicillium) 菌名:毛霉(Circinella)放大倍数:100×10(×5) 放大倍数:100×10(×5)特殊结构:分生孢子梗(帚状分枝) 特殊结构:孢子囊菌名:曲霉(Aspergillus) 菌名:根霉(Rhizopus)放大倍数:模式图放大倍数:100×10(×5)特殊结构:足细胞特殊结构:假根〔实验讨论〕作业:1、绘图说明所观察到的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特征。
实验五、微生物大小的测定与显微计数〔目的要求〕学习并掌握用测微尺测定微生物细胞大小的方法;了解血细胞计数板的构造及计数原理,掌握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微生物计数的方法。
〔材料用具〕啤酒酵母;显微镜、目镜测微尺、镜台测微尺;血球计数板;盖玻片,载玻片,滴管,试管,无菌水,〔方法步骤〕(一)酵母细胞大小测定(1) 目镜测微尺的校正 (2) 细胞大小的测定(二) 显微计数法(1) 镜检计数室(2) 菌悬液制备及加样(3) 计数(4) 清洗计数板〔结果分析〕结果记录入表中。
1、目镜测微尺的标定结果(精确到零点几小格)物镜倍数(目镜均为10倍)目镜测微尺的格数(小格)镜台测微尺的格数(小格)目镜测微尺的每格的长度(μm) 40倍2、酵母菌大小测定结果菌号12345678910目镜测微尺的格数(小格)长轴短轴酵母大小平均值=±(保留小数点后2位)长轴=短轴=3、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悬液计数结果实验次数各中格中菌数总菌数稀释倍数平均值菌数(个/mL)12345 6 7 89〔实验讨论〕作业:1、什么更换不同放大倍数的目镜与物镜时,必须用镜台测微尺重新对目镜测微尺校正。
2、、根据实验体会说明血细胞计数法的误差主要来自哪些方面?如何减少误差?3、、在滴加菌液时,为什么要先置盖玻片然后滴加菌液?能否先加菌液再置盖玻片?4、、用血球计数板测定微生物数量时,哪些步骤易造成误差?如何预防?计算细胞数目时此法就是否可以适用?实验六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与分离纯化〔目的要求〕1、学习并掌握各种无菌操作技术,并用此技术进行微生物的划线分离接种2、学习掌握平板菌落计数法〔基本原理〕土壤就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就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也就是发扬微生物资源的重要基地,可以从中分离纯化得到许多的菌株。
划线法就是常用的分离与纯化方法,通过无菌操作条件下,"渐划渐稀"的效应而得到菌落纯的菌株。
平板菌落计数法就是将待测样品经过适当稀释,使其中的微生物充分分散形成单个细胞,取一定量的稀释样液接种到平板上,经过培养,由每个单细胞生长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即一个单菌落应代表原样品中的一个单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