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宪:“有效教学设计”的思考
学吴正宪老师心得体会
学吴正宪老师心得体会第一篇:学吴正宪老师心得体会学习吴正宪老师心得体会吴正宪是一个重感情、充满人情味的老师。
课堂上,她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她对孩子的爱心真情来感染他们,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塑造他们。
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她的课,充满了童趣、乐趣。
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
40分钟的数学课,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时空有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一、让我领略了“自主学习”的魅力。
吴老师的课堂上自始至终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以学生为主体”在她的课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课堂上,我们见到的不是一位谆谆教导的长者,而是一位处处撒播火种使人泛起思想涟漪的老朋友。
在吴老师执教的《平移和旋转》一课中让课堂神采飞扬,她随时关注学生的发展,以独具匠心的设计、细腻灵活的诱导,将学生推上了自主学习的舞台,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吴老师与孩子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使学生们感受到鼓舞和激励。
抽象的数学课不再枯燥乏味,而变得妙趣横生。
二、让我对课堂有了新的领悟。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好课的标准,我不敢妄自定论。
通过听吴老师的课和报告,我感觉有以下三方面非常重要:1、真诚的教学感情吴老师以情激情,用智慧使课堂具有浓浓的人情味,用她的话来说便是:“课堂教学源于情!”她能够真正做到从心底欣赏学生、赞扬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真诚的赞赏与热情的鼓励,如:“好极了!我很欣赏这位同学,很会倾听,并会接纳别人的思想。
你又知道呀……”这些话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更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
除了语言的激励,吴老师还非常善于用体态语言来感悟童心世界,走入学生的心灵。
如:用眼神表达、扶扶肩膀、摸摸头、甚至蹲下来与学生交流,这一系列自然的行为,细腻地向学生传递着老师的信任,同时也体现了她对学生的那种深深的爱。
相信,老师如此的身体语言定会震撼每个学生的心灵,这种身体力行的做法将比任何干瘪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读吴正宪教学策略心得体会(共14篇)
读吴正宪教学策略心得体会(共14篇)第1篇:读吴正宪心得体会读《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2013年4月12日是一个值得高兴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我有幸被原平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选拔成为“吴正宪小学数学工作站原平分站”核心组成员。
按照工作站对核心组成员的要求,近三周来,我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认真研读《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一书,在书中,吴老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生动具体的事例,从“把教育作为人生幸福的源泉”、“真心与儿童做朋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课”四个部分,深入浅出地将她在教书育人道路上的点点滴滴娓娓道来。
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它让我明白了原来学生应该这样教。
读后我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也为自己过去的想法而惭愧。
吴老师四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历程,有很多经验想对我们说,特别是象我们这样的年经教师们,通过学习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热爱数学是智慧源泉做教师,要爱教育,爱孩子;做数学教师,要爱数学,爱数学教育。
只有热爱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的魅力深深吸引;只有热爱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的神奇深深打动。
吴老师通过多的的实践探索,总结出“为儿童提供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教育”的理念。
“有营养”有数学就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终身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想方法、科学的探究态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
一言之,“有营养”的数学一定是有后劲的,是可持续的。
“好吃”的数学就是马“有营养”的数学“烹调”成适合孩子口味的数学,即孩子们喜欢的数学、爱学的数学、乐学的数学、能学的数学,也就是能给孩子们良好数学感受的数学。
一言之,就是为孩子们创造适合他们需要的有数学味道的数学课堂。
2、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教学是生命与生命的交往,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情感与情感的呼应,智慧与智慧的交流。
对于课堂而言,生命、生态是爱的温暖下的“动态”过程,如果没有爱的驱动,教育之道就会缺乏孕育生命的温度。
最新《吴正宪课程设计策略》读书心得
最新《吴正宪课程设计策略》读书心得在阅读《吴正宪课程设计策略》这本书时,我收获颇丰。
这本书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系统地介绍了课程设计的重要性以及有效的策略。
以下是我对书中内容的个人心得体会:1. 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吴正宪课程设计策略》首先强调了课程设计对于教学的重要性。
一个好的课程设计能够为学生提供清晰的研究目标和有效的研究路径,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通过明确的课程设计,教师能够提升教学效果,提供更好的教学体验。
2. 课程设计的原则书中还介绍了几个课程设计的原则,这些原则对于设计一个成功的课程非常有帮助。
其中包括:- 学生中心:将学生的研究需求和兴趣放在课程设计的核心。
- 目标明确:设定明确的研究目标,让学生清楚知道他们正在研究什么。
- 灵活性与适应性: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灵活地调整课程设计。
- 反馈与评估: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评估机制,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研究进度和问题。
3. 有效的课程设计策略《吴正宪课程设计策略》给出了一些有效的课程设计策略,这些策略可以帮助教师设计出更具吸引力和效果的课程。
其中包括:- 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和案例,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实践等,以满足学生不同的研究需求。
- 引导学生自主研究: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
- 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善于利用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多媒体工具等,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阅读《吴正宪课程设计策略》让我深刻认识到课程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设计出高效的课程。
这些理念和策略对于我未来的教学工作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将继续研究和实践这些内容,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研究体验。
> 注意:以上为个人读书心得,仅供参考。
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心得体会
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心得体会
有幸接触到余老师推荐的《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我利用课余时间仔细拜读了吴正宪老师的这本书。
这本书就像黑夜中的一盏明灯,给小学数学教学阅历尚浅、在教学中迷茫的我指引了方向,它就像一本工具书,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给我提出建议和指导,其中调研学生现状的策略尤其让我印象深刻。
一、走进学生—调研学生的学习起点
学生永远是课堂的主体,对学情的了解决定了一节课的质量。
现在的学生,方方面面的信息丰富着他们的头脑,有的早已超出了教师的意料,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关注他们的学习现状,找到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对接点,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呈现出应有的精彩。
二、走进课堂—确定学生的学习难点教师作为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引导方向尤为重要,不同的学生学困点不同,教师的引导就要相应的要有所改变。
了解了学生的难点,自然可以让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道不多到知之较多,最后形成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三、走进自我—设计教学的整合点
对个别学生进行了充分的了解后,教师就要对整个课堂进行定位。
有时候的教学感觉课堂异常精彩,其实可以说是热闹,但是很多时候这样的课堂中有一部分同学是没有收获的,因此教师还要对整个课堂的学生进行充分整合,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满载而归。
吴老师的这本书,每个点都是以课例为载体,让我在读的过程中仿佛身临其境,充分的体会到每个教学策略的用武之地。
在今后我的教学过程中,吴老师的这本书就是我的引路人、指明灯,相信我的教学能力终会有质的飞跃。
读吴正宪的心得体会
读吴正宪的心得体会吴正宪老师,一位在教育领域备受尊崇的专家,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深深地触动了我。
通过阅读她的相关著作和研究她的教学案例,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吴正宪老师强调的“儿童数学教育”理念让我印象尤为深刻。
她认为,数学教育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关注儿童的发展需求,让数学变得有趣、有用、可亲。
这使我反思自己过去的教学,是否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孩子们对数学的感受和兴趣的培养。
在她的理念中,“尊重”二字尤为关键。
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思维,尊重他们的错误,把错误视为宝贵的教学资源。
过去,当学生犯错时,我可能会急于纠正,而没有深入思考错误背后所反映的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理解误区。
吴老师让我明白,错误是孩子们成长的阶梯,通过引导他们分析错误,能让他们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总是充满活力和生机。
她善于创设情境,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
比如,在讲解乘法运算时,她会通过一个有趣的购物场景,让孩子们在实际的买卖中理解乘法的意义。
这种情境教学法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更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了知识。
她还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孩子们积极思考、大胆提问。
在她的课堂上,孩子们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探索者。
这让我意识到,在我的课堂上,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思考空间,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吴正宪老师非常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她认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她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让我明白,在教学中,我应该多引入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另外,吴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和鼓励也让我深受感动。
她总是用温暖的语言和鼓励的眼神去激励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充满自信。
她坚信每个孩子都有学好数学的潜力,只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足够的支持。
在阅读吴正宪老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后,我开始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实践和探索。
读吴正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师生互动共同创建有效课堂》感想
读吴正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师生互动共同创建有效课堂》感想第一篇:读吴正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师生互动共同创建有效课堂》感想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师生互动共同创建有效课堂》感想吴正宪老师是我比较仰慕的一位老师,以前看过她的现场公开课、她的教育视频,也总是不断的从周围的教师特别是数学教师那里听到有关吴正宪老师的话题,总之一句话,几乎所有人的话语里都融合两个词“仰慕、钦佩”。
最近一段时间我读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师生互动共同创建有效课堂》一书,使我的眼前为之一亮。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很简单,在文中所涉及的内容紧紧围绕教学现场,使得在应对教学现象中得以有更为有效的方式与手段。
以前总是观吴老师的课,只是觉得她讲的真的很好,是非常好的数学课,让人由衷的钦佩,赞叹,却是无从学起,没有细节的感触。
现在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要想真正的上好课,真的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学习,太多的知识需要沉淀。
在一节好课开讲之前,是有很多很多的工作需要做的,并不是教师简单的进行备课、做好教学设计,比如说你需要对学情进行调研,知道学生到底是什么已经会了,什么还不会,什么知识学生能够接受,什么知识学生接受不了,而且学情调研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各有长短。
在书中,吴老师告诉我们,进行学情调研的真正目的是真正的关注学生,了解学生,把学生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研究。
有实效的数学课,一定会有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就像是课堂上的方向标,指引着教学的方向。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又有多少教师会认真的去设计教学目标,大多数的老师的教学目标是从网上或者是从参考书上的来的,很少人会去细心揣摩,只是让它去填补教案上的一方空白。
其中即是有人去自己制定了教学目标,也是缺乏全面性、针对性和长远观点。
所以说,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那就是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我们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
当我们做好了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并不能说我们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功课,我们还要去设计探究性的学习。
学习“吴正宪老师谈如何制定教学目标策略”后心得体会
学习“吴正宪老师谈如何制定教学目标策略”后心得体会自从我关注和学习吴正宪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以来,不断反思与总结自己的差距。
于是,我一有空,就会搜集吴老师数学相关的思想、策略,观摩其教学过程。
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吴老师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传授知识与培养思想相结合,最大限度激发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主动而高效的学习。
下面是我对吴老师谈的如何制定教学目标策略的感想:一、“把握一个前提—领会课标精神”我们都知道,有效的数学课,离不开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引领着教学方向,而我们《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目标,我们只注重了四基四能的目标,往往忽略了目标动词的使用。
如“了解、认识、掌握、体验、体会、运用”。
制定教学目标时,使用的目标动词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也就不同了。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切实理解好这些目标动词在所要求的程度,才能更加明确教学目标,利用科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避免教学目标混乱不清,学生努力了,成绩却总是不理想的情况发生。
因此,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制定教学计划是高效教学的必要条件。
同时,每一个领域的教学应把握最终的落脚点,比如: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承载着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任务,首先要理解空间观念是什么,其次要在“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各个内容的教学中,体现空间观念的培养与落实。
所以,我认为教学目标的设计既要关注近期目标,也要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
那如何才能把握呢,我觉得应该把我们一到六年级的教材都通读一下,找出“最终的落脚点”是什么,各个阶段的联系及区别是什么,这样能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之后我们才能不断制定并完成近期阶段性目标,进而实现教学的最终目标,这是一个从局部到整体、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二、“做到一个基本—-读懂教材”。
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其实做到并不容易。
并不是说把教材看了,就算读懂了,哪怕知识点再简单,也是对于我们来说,那对于学生们呢?所以我认为读懂教材,要真正领会编写的意图,读出教材里的数学知识、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学生学习知识的方式、数学知识承载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数学的文化和历史等。
最新《吴正宪教学资源策略》读书心得
最新《吴正宪教学资源策略》读书心得在阅读《吴正宪教学资源策略》这本书后,我对教学资源的运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这本书为我带来了许多新的启发,以下是我对书中内容的一些心得体会:教学资源的重要性通过阅读《吴正宪教学资源策略》,我意识到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资源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合理选择和运用教学资源,可以使学生更加主动参与研究,提高他们的研究成绩和能力。
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吴正宪教学资源策略》中提到了许多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软件、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
这些资源可以提供不同的研究方式和途径,满足不同学生的研究需求。
我意识到在选择和使用教学资源时,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研究风格来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充分准备教学资源阅读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提前充分准备好教学资源。
准备工作的充分性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在准备教学资源时,我们需要考虑到学生的研究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因素,以确保教学资源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创新的教学资源策略《吴正宪教学资源策略》提供了一些创新的教学资源策略,如游戏化教学、合作研究等。
这些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增强他们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在实际教学中,我将尝试运用这些策略,并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使用不同的教学资源,以提升教学效果。
总结通过阅读《吴正宪教学资源策略》,我深刻认识到教学资源的重要性,并学到了许多新的教学资源策略。
合理选择和运用教学资源能够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尽可能多地应用这些策略和资源,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以上就是我对《吴正宪教学资源策略》的读书心得。
我相信通过运用这些策略和资源,我将能够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吴正宪老师关于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吴正宪老师关于教学有效性的思考新课程改革以来,“创设情境”成为我们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些生动活泼、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有意义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教师们眼界大开,大家顿悟“原来学生可以在如此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中学习研究数学。
但是一些看似表面热闹,形式多变、牵强附会、毫无数学思考价值的学习情况真的令人不安和担忧。
大量的精力放在情境的设计上,大块的课堂时间在“非数学活动中”溜走。
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的学习情境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什么?我们不得不自问:•什么是有效的学习情境?•数学学习为什么要关注学习情境的创设?•数学学习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情境?•怎样创设数学学习情境?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很好思考和研究的。
为什么要关注学习情境的创设呢?情境创设的目的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
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数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
良好的学习情境就像一个“磁场”,它吸引着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研究的数学世界,创设学习情境是为了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研究数学,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的。
而不是为了创造情境而创造情境,创设情境一定是围绕着教学目标,紧贴教学内容,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学习环境呢?学生首先需要一个温馨和谐、平等安全的心理环境,需要一个有利于观察、思考、实践的自主探究环境,需要一个充满好奇疑问的问题环境,需要一个与伙伴教师互动合作的交流环境。
创设学习环境要遵循“实效性”的原则,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发展的良好学习环境。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创设学习环境,在课堂实践中教师们用智慧为学生创设了多种有利于促进学习的学习环境。
1、创设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2、创设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情境3、创设源于数学知识本身的问题情境4、创设思维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数学情境的创设切忌浮躁,表面化,要立足数学学科的本质,以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实现数学化,讲求数学思维的含量,促进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与把握。
吴正宪数学教研活动反思
为了提升我校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于近期组织了一次以“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由我校数学教研组长吴正宪老师主持,全体数学教师参与了此次活动。
通过此次活动,我对小学数学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以下是我对本次教研活动的反思。
二、活动过程1. 主题讲座吴正宪老师首先进行了主题讲座,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1)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吴老师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陈旧、课堂氛围沉闷、评价方式单一等。
(2)问题产生的原因吴老师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教师自身素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材编写等。
(3)应对策略针对上述问题,吴老师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如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加强评价改革等。
2. 分组讨论在吴老师讲座的基础上,全体数学教师分为若干小组,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深入讨论。
各小组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讨论:(1)如何更新教育观念(2)如何改进教学方法(3)如何加强评价改革3. 总结交流各小组代表分享了讨论成果,吴老师对各组发言进行了点评,并针对提出的问题给出了具体建议。
1. 教育观念的更新通过本次活动,我深刻认识到教育观念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教学方法的改进活动过程中,吴老师提出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例如,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游戏教学、情境教学等多种方式,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同时,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3. 评价改革的加强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吴正宪-有效教学设计的思考
《教师专业发展四要素及其互动关系》
幸福快乐地享受 高品味的教师职业生活
课本 知识
教学 设计
教学 方法
教学 技能
教师专业发展 得“道”
学“术” 悟“道”
树立做好教师的理想 正确的儿童观
正确的儿童数学教育观
正确的数学教育价值判断与追求 教师独特的人格和魅力
数论,是研究 整数的22 性质的一 门学问,以严格 、简洁、抽象著 称。数学一直被 认为是“科学的 皇后”,而数论 则更被誉为“数 学的皇后”。
初等数论 人教版
找一个数的因数 实际情境
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相互依存的关系
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
北师版 直观操作
正比例的意义
知识树
➢ 直面学生现实,用心读懂学生(用心地读) 学生怎样学数学? 学生遇到这个问题会怎么想?怎么做? 学生的经验基础是什么?
疑问
有了教案、还要教学设计? 有了教学设计、还要说课?
为什么?
教学设计的意义
教案主要是记录教学流程(先做什么? 再做什么?)教学设计则是要比较理 性、系统地阐述自己的教学设想与主 张,要回应教案中“我为什么要这样设 计”,这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 有效实践,是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的 重要途径。
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4个班同学参加国庆活动,如果要排成4路 1 纵队,每队人数相等,进行分班训练,可以怎
样站队呢?(18,20,24,28)
2
用合适的方式描述你拼摆画图的结果。
3
20
24
28
4×5=20 20÷4=5 20÷5=4
4×6=24 24÷4=6 24÷6=4
4×7=28 28÷4=7 28÷7=4
18
1.教学背景分析(教材与学生) 2.教学目标 3.教学重点、难点 4.教学流程 5.特色(课前) 反思(课后)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
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有感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今天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读书心得,我既害怕又激动。
害怕是因为我深切感受到知识的不足。
激动是因为我终于又多读了一本专业书籍。
(出示)经典语录:1.在育人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更重要。
2.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更重要。
3.在交往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尊重个性、真诚交流更重要。
4.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养成良好的习惯更重要。
以上四句正是数学领航人吴正宪老师的经典语录!吴正宪,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协委员。
现任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小学数学室主任,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
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数学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多年来,致力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从“小学数学归纳组合法”到“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创新精神的四步曲”,吴正宪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她的数学教学被称作“爱与美的旋律”。
有幸读了由吴老师主编的《课堂教学策略》一书,内容非常贴近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用浅显的语言告诉我们如何去挖掘教学课堂技术和艺术来提高教学执教的能力。
读过之后对于我来说收获真的特别多,书中的每一种策略都能对我的课堂教学起到指导的作用。
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吴老师的课堂是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
下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充满魅力的数学灵动课堂:一、机智的捕捉火花----预设灵动的学习资源叶兰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相互动态的过程。
走进吴正宪老师的数学课堂,你就会发现有这样一种现象,好像吴老师随时都能够洞察学生的学习进程,知道学生在看什么,想什么,知道学生的困惑点是什么,也能捕捉到学生思维上的火花,把它们放大和渲染,引领着学生不断地学会知识,而且增长了智慧,完善了人格,那么吴老师究竟有什么样的法宝能够让学生的课堂充满了灵动性呢?1、一起出发(预设问题是学生想研究的)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必备的教学预设是不可少的,这也是我们今天要遇到的问题,那么怎样给孩子预设灵动的学习资源呢?下面以吴老师《估算》一课来具体地谈谈这个问题。
吴正宪听课反思
听课反思本周末,我有幸参加了市教科院主办的开展有效教学,创建高效课堂活动,让我真正与众名师近距离接触了一把,真正感受到名师就是名师,无论是他们的教学报告还是他们的现场教学,无不让我受益匪浅.活动一开始,特级教师吴正宪就展示一个专题报告“有效教学设计”的思考,用贴近平时教学的案例向我们介绍教学设计有效性的各种方法.接着吴老师又上了三年级《重叠》一课,吴老师的课堂简约自然,没有华丽的课件演示,用最传统的黑板加笔,最简单的教具数字卡片演绎了一堂不普通的课,让所有在座的孩子的老师们都意犹未尽。
吴老师曾说:“教师工作是我生命中的重要经历,我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付出、奉献,我也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收获。
我收获了孩子们的那份真诚与渴望;收获了老师们的那份热情与期待;收获了社会的认可与尊重。
同时,我也收获了自身成长道路上的成功和快乐;实现了个人生命价值与教师职业生命价值的和谐统一。
”一堂堂精彩的数学课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故事?为什么同样的一个教学内容,在大师们的手中却能演绎得如此精彩?而当我们去驾驭的时候,往往却不尽如人意,产生很多遗憾,甚至失败!吴老师告诉我们,要上好一堂课,就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简单地讲就是我们原来所讲的“要精心准备”。
我们做到精心准备了吗?反正我在这一点上是很惭愧!教了近十年的书,却越来越觉得力不从心,好像从来没上过课一样,面对几十双天真的眼睛,有时真的感到很惶恐,不知能不能无愧于学生喊出的“老师”这个称呼?其实,批评孩子的同时自己心里也在琢磨:怎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也许真的是自己的失误造成的,没有好好安排教学内容,没有好好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学习方式,没有更进一步去了解教学内容背后更深层次的数学文化,让自己的课堂苍白无力,没有生命力,没有吸引力,也就谈不上让学生得到长足的发展了。
吴老师以“重叠”这一内容为例,给我们讲了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1、整体把握教材。
要了解教材之间的联系,这一知识点的发展方向,也就是说它是从哪来的,要到哪去?它在整个小学教材中处于什么地位,在本单元有什么作用,教材是如何安排这一概念的展示的,关于这一数论知识,各种版本的教材是怎样编排的?要专业地去读教材,读出不同,比较借鉴,纵向横向都要进行把握,要教授有根的数学。
走进名师吴正宪:“有效教学设计”的思考
走进名师吴正宪:“有效教学设计”的思考爱山小学教育集团六年级数学备课教研组吴正宪老师说:好课不是靠说出来的,好招不是靠模仿出来的,好老师不是靠教出来的,而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爬滚打历练出来的!接下来我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是吴正宪老师的讲座《“有效教学设计”的思考》,吴老师提出了一些教师的困惑:有了教案,为什么还要教学设计?刚开始听讲报告时,我也有点纳闷:我们精心设计的教案不就是教学设计吗?吴老师对这两者是这样加以区分的。
“教案主要是记录教学流程(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教学设计则是要比较理性、系统地阐述自己的教学设想与主张,要回应教案中“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有效实践,是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
严格意义上说:教学设计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
教学设计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解决教与学问题的一套系统化程序。
”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一般是:1.教学背景分析(教材与学生)2.教学目标3.教学重点、难点4.教学流程5.特色(课前)反思(课后)。
对于怎样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吴正宪老师亮出自己的基本观点是:真正读懂——学生,真正读懂——教材,真正读懂——课堂。
这“三读懂”是有效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
其中真正读懂学生和真正读懂教材也就是我们刚刚所说的教学背景分析。
在进行教学背景分析的时候,我们又要分为三步走:整体把握教材(专业地读),直面学生现实(用心地读),动态生成的课堂(智慧地读)。
比如,这是一个知识点,首先你必须知道它是从哪里儿的?到哪儿去?换句话说就是学生已经学了什么,以后还要学什么,这都是在小学数学教材中。
不但如此,我们还要知道这个知识点在整个大数学背景下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纵向对比寻找的是知识点间的前后联系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进行横向的对比,即国内各不同版本教材(老教材、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大版)之间的对于这个知识是怎么处理的,有条件的还可以对比国外教材对于这个知识的处理。
吴正宪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吴正宪比的认识教学设计吴正宪比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他对教学设计有着独特的认识和见解。
在他的观点中,教学设计是教师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而进行的有意识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组织和安排教育活动的过程。
吴正宪比强调教学设计的目的性。
他认为,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是明确教育目标,也就是明确教师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的能力和素养。
这样一来,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就能够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吴正宪比注重教学设计的系统性。
他认为,教学设计应该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进行等多个方面。
这些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只有将这些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形成一个有效的教学设计。
吴正宪比强调教学设计的灵活性。
他认为,教学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的特点进行灵活调整和变化的。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随时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和改进,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吴正宪比还强调教学设计的启发性。
他认为,教学设计不应该仅仅是一种机械的安排和组织,而是应该具有启发性和创造性。
教师应该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和发现知识,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吴正宪比的认识教学设计强调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教学设计的系统性、教学设计的灵活性和教学设计的启发性。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教学活动更加有效和有意义。
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
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有感
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有感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有感大家好,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一本书是《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
作为一名新入职教师,好多有关教学方面的知识和经验都尚且不足,而这本书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借此机会谈一下我读完这本书的收获。
这本书涵盖了制定教学目标的策略、调研学生现状的策略和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等二十余种教学策略。
其中制定教学目标的策略,调研学生现状的策略、设计有效提问的策略、利用错误资源的策略和课堂机敏应变的策略让我受益匪浅。
下面我就制定教学目标的策略谈谈我的体会。
有效的数学课,离不开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
就好比一盘棋中不能没有了主帅,如果没有了主帅,再精彩的招式也会变得黯淡无光。
那么如何制定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呢?首先要把握教学方向,也就是这节课是要帮助学生获得什么,是要发展学生的运算推理能力,还是要增强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课堂要有准确的定位。
如果定的太高,学生达不到就很难完成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如果定的太低了,缺乏挑战性,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就好比我在讲万以内数的认识的第一课时——1000以内数的认识时,就是因为没有把握好教学方向,没有进行准确的定位,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从而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
其次是深入解读文本,我们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教材进行。
在处理教材时要在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个是宏观上要整体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某个知识点会因为学生所处的年级不同而有所不同,就像平移和旋转,在低段时只要求会判断什么是平移现象什么是旋转现象,到了中段则要求学生会画平移后得到的图形,而到了高段则是通过平移旋转能得到长方体和圆柱体,实现了从平面到空间的不断延伸。
另一个就是在微观上要深入解读教材。
要解读教材的重难点是什么,而这些知识和重难点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呈现的,他们之间的联系又是怎样的。
还要解读教材上的每一幅图片、每一个对话、每一行字都告诉我们什么,以及一个知识内容的背后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是什么。
吴正宪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吴正宪课堂教学心得体会吴正宪课堂教学心得体会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吴正宪课堂教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吴正宪课堂教学心得体会1有幸聆听了小学数学教育专家吴正宪老师的讲座,再一次感受了她那温柔、清新的语言,感受了她非凡的教学魅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吴老师不仅仅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更可贵的是作为一个老师来说,对于学生的热爱与生命的尊重。
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做好授业解惑的同时,更注重将启迪学生智慧、完善学生人格作为我们教师的工作重心来对待。
优质的数学课堂不光注重学术的严谨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还应该能够让数学课体现出“数学味”来。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该选取合适的具体事例,贴近学生生活,巧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俯下身子备课,钻进孩子脑子里想问题,读懂学生的学习需求,理解学生的学习障碍,退到学生的思维水平去想问题。
争取打造有效的、合理的、生动课堂。
课堂上还要注重把握智慧的生成、关注学生思维的碰撞,巧妙利用课堂上生成的意外作为教学资源,及时组织学生在讨论中质疑,在操作中获得,在实验中感悟,在交流中学习,使学生最大程度地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掌握所学知识。
优秀的数学教师还应该是知识丰富,人格高尚的人。
我们都应该力求做到教会知识、培养技能,同时能教出品位、教出境界。
数学是一门科学,必须求真与踏实,让“真实、踏实、诚实”的教育思想伴随着我们的每一堂课,让科学的严谨性和教育的艺术性蕴藏在我们的每一堂课,让知识巩固和思想教育贯穿在我们的每一堂课。
吴正宪课堂教学心得体会2过学习吴正宪老师的教育理念,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尤其是吴正宪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精湛的教学理论是我的教学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一名老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的道理。
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有感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
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有感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终于结束了培训和教学任务两头重的一年,这才又闲暇时间静下心来,每天拜读一下《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这本书,回想这一年多的浅短的教学经验,确实能从书中得到一些启示和想法。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学理念、教材编排等都发生了变化,虽然对于我这个刚刚开始从事教育事业的新手来说,这些变化都没有经历过,但如何面对学生的实际来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实施以学定教还是有些难度的。
本书中吴老师就支了三招,即把握一个前提领会课标精神;做到一个基本读懂教材;树立一个意识研究学生。
回想我那前前后后三个学期的教学,感受颇深。
一、把握一个前提领会课标精神课程标准是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有助于我们制定教学目标和开展教学活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总体目标与10个核心概念是课堂教学的大方向,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积累活动经验,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中对结果目标和过程使用的行为动词不一样,教学目标的定位也不一样。
准确把握每一个目标行为动词的准确内涵,是制定课时目标的前提。
回想过去一年的培训中,也有这样的内容。
培训时老师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讲解,并详细到每个行为动词上,至今还是受益良多。
但在平时自己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还是不能准确的运用恰当的动词,果然要学习、要钻研的还有很多。
二、做到一个基本读懂教材在备课制定教学目标前首要做到的就是读懂教材,读出教材里的数学知识、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学生学习知识的方式、教学知识承载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等。
不仅如此,还需纵向把握知识脉络,横向沟通知识联系,系统梳理知识网络和数学思想网络,全面了解知识体系,明确所教的知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确定好教学的起点和方向。
如此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进而教学有术。
(.9_wang.)而这正是没有经验的我的缺陷:不能很好的将学过的和未学过的知识做迁移,从旧知自然地过渡到新知的学习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情分析
出好题目 准确诊断
学情分析
试着选择有因数和倍数关系的式子
(1) 12÷0.4=30 (2) 28÷7=4 (3) 32÷5=6……2 (4) 1.8÷0.9=2 (5) 0.5×24=12
选⑸, 35.90%
前测数据图
全正确, 69.23%
选⑶, 10.26%
初等数论 人教版
找一个数的因数 实际情境
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相互依存的关系
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
北师版 直观操作
正比例的意义
知识树
➢ 直面学生现实,用心读懂学生(用心地读) 学生怎样学数学? 学生遇到这个问题会怎么想?怎么做? 学生的经验基础是什么?
真正读懂学生、读懂属于学生自 己的课堂。了解孩子的学习需求, 是改善教学行为、设计课堂教学的 重要出发点。
➢ 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捕捉巧用教学资源 ——预设与生成
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 生命体,它又该是充满活力的生成的过 程。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在课堂 中“动态生成”的过程。
➢ 精心预设——准确把握教材 全面了解学生 有效开发资源 适时准确评价
➢ 关注生成——宽容地接纳生成 理智地认识生成 机智地筛选生成 巧妙地运用生成
1.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及相互依存关系。 2.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四、教学流程
课堂总结,梳理知识,提升认识
反馈巩固,体会数学的美妙与神奇 自主探索尝试,对话中体会方法
依托原有认知,操作中建构概念
依托原有认知,操作中建构概念
解决排队
中的问题, 操作活动中 认识因数和 倍数。
澄清原
有认识,进 一步清晰因 数和倍数的 概念——“以 例规例”。
充满智慧的数学、有魅力的数学一 定是伴随着孩子千奇百怪的问题开始 的,学生会在亲自发现问题、提出问 题并亲自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 数学知识的力量与价值,并从中体验 探究的快乐。
➢ 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 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 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 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
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和理解因数和倍 数,发现并掌握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1 的方法,及个数特征,体会一个数的倍数 与因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2
经历“活动建构”和“自主探索”的过程
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3
体会数学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
的好奇心。
三、确定教学重、难点
是重点的不一定是难点 是难点的不一定是重点 既是难点又是重点 重点是对教材而言 难点是对学生认知而言
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1.教学背景分析(教材与学生) 2.教学目标 3.教学重点、难点 4.教学流程 5.特色(课前) 反思(课后)
什么是有效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 标,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环境条 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 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
教学设计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为 了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解决教 与学问题的一套系统化程序。
18
3 试着说一说20、24和28与4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4 为什么都不选18人? 5 18是谁的倍数呢?画一画,18人可以怎样站队?
选⑵, 76.92%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1 “因数和倍数”的名称并不陌生
2 乘法和除法是两种孤立的运算 3 前认知干扰——此倍数非彼倍数
结论:学生对于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是模糊的, 甚至是混乱的。
a a a a× a a 2a 4a √
➢ 读懂动态生成的课堂(智慧地读)
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交流 心与心的碰撞 人格与人格的相互影响
• 本节课在教材单元和整体教材中 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前后联系是 什么?
• 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确定的 依据是什么?
• 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是什么?
深
二、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有效的教学设计首先取决于课堂教学目 标制定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目标制约着 课堂教学的进程与发展,直接影响着教 学质量。
有效教学目标的确定来自于对教材、 学生、课堂的读懂。
怎样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我的基本观点:
“三读懂”是有效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
一、教学背景分析
➢ 整体把握教材(专业地读) ➢ 直面学生现实(用心地读) ➢ 动态生成的课堂(智慧地读)
……
➢ 整体把握教材
到哪儿去
国内 ? ? ?
大数
小学
学知
知识点
数学
识背
教材
景
国外 ? ? ?
从哪儿来
横向 (读出不同、比较借鉴)
“有效教学设计”的思考
北京教科院 吴正宪
疑问
有了教案、还要教学设计? 有了教学设计、还要说课?
为什么?
教学设计的意义
教案主要是记录教学流程(先做什么? 再做什么?)教学设计则是要比较理 性、系统地阐述自己的教学设想与主 张,要回应教案中“我为什么要这样设 计”,这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 有效实践,是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的 重要途径。
…
纵向(前后联系、之间关系)
教材分析
人教版教材 不再以整除概念 为基础引出因数
与倍数,在直 观的基础上, 借助整除的模 式na=b直接 引出因数和倍 数的概念。
本单元是 数论知识的初 步 , “因数 和倍数”是本 单元的起始课, 具有非常重要 的作用 。
数论,是研究 整数的22 性质的一 门学问,以严格 、简洁、抽象著 称。数学一直被 认为是“科学的 皇后”,而数论 则更被誉为“数 学的皇后”。
生命的对话
➢ 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 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产生 对新知探究的需要。
➢ 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 注重学生亲历数学化的过程
应采用多种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 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学会 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创造性 地解决问题。并在亲历数学化过程中尝 试多种体验,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 “数学化”。
22
巩固认 识,体会 相互依存 的关系。
4个班同学参加国庆活动,如果要排成4路 1 纵队,每队人数相等,进行分班训练,可以怎
样站队呢?(18,20,24,28)
2
用合适的方式描述你拼摆画图的结果。
3
20
24
28
4×5=20 20÷4=5 20÷5=4
4×6=24 24÷4=6 24÷6=4
4×7=28 28÷4=7 2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