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要素禀赋理论中想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要素禀赋理论中想到

要素禀赋理论,是瑞典著名经济学家郝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因而又被称为“H-O”定理。后经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进一步强化,推导出了证明H-O模型的数学条件,并认为国际要素均等化是必然的。“H-O”定理无论在理论分析,还是实际应用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至于在20世纪前半叶到70年代末,“H-O”模型成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典范。虽然H-O定理在后来受到了挑战,尤其是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里昂惕夫发现的“里昂惕夫之谜”所带来的质疑,并且随着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H-O定理越来越不能解释各种的新的经济现象,但它作为一个基础的理论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而且依然发挥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是研究国际贸易理论的必经之路。本文将试述“H-O”定理与绝对利益说、相对利益说的关系,以及陈述对“H-O”定理的几点认识和感受。

一H-O定理与绝对利益说、相对利益说的关系

没有一个理论是凭空而来,总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H-O定理就是这样一个“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理论。H-O定理直接来源于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是在对其基本观点的深入研究和创新发展来的。而比较成本说又是脱胎于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换句话说,从绝对成本说,到相对成本说,再到H-O 定理,这三者是一脉相承的,而且本质上是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嬗变之路。

这可以从以下两点体现:

1.在看待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上,绝对成本说认为是各国地域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商品成本的绝对差异,揭示了国际贸易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相对成本说则认为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在于比较成本的差异,而比较成本的差异则是建立在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从而扩展了国际贸易的外延,揭示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必然性和普遍性;H-O定理则突破了前者的局限性,从多种生产要素,而不是单一要素的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问题,并假设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是相同的,成本的差异是由各国不同的要素禀赋所决定的。可以看出有亚当斯密表层原因,到李嘉图的浅层探究,到郝克歇尔和俄林深层揭示,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

尤其是H-O定理和比较成本在结论上是基本一致的,都是形成比较优势,但比较成本说只停留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上,而郝克歇尔和俄林却给予深究,终于提出要素禀赋差异之说。

2.第二点表现在对外贸易的政策上。绝对成本认为,一个国家只应该输出生产成本绝对低于其他国家的产品,输入生产成本绝对高于其他国家的产品。相对成本则将“绝对”换成“相对”,提出“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而H-O定理认为“各个国家都应该出口哪些含有本国较丰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含有本国缺失的要素的产品。”

从上面两点可以很清楚的看出,要素禀赋理论正是建立在前辈的研究成果上才取得了成功。虽然在H-O定理提出之前,也有相互需求理论和哈勃勒的机会成本理论,但他们都是另辟蹊径,而不是沿着前辈的道路走,所以影响就没有H-O定理那么大(限国际贸易学)。

二H-O定理的几点认识和感受

学习H-O定理对我而言,不是为了解决什么实际问题,作为外系的学生希望通过一门课程就能解决相关的经济问题或解释某种现象,似乎不太可能。真正的意义除了扩大知识面外,更重要的是学习这个学科特别的思维方式。H-O

定理是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是根植于西方文化思想沃土之上的产物。学习H-O 定理可以了解中西方的思维方式的差异,也算是了解文化差异的一扇窗吧。

在H-O定理中,最能体现其思维方式的,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一)有关H-O定理的假设

H-O定理是建立在一些列的假定条件上的,因而又被称为H-O模型。因为现实中是不纯在的,只能称之为模型。这里无意讨论假设的具体内容,而就“假设”本身而论。“假设”其实是西方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手段,特别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得到了确立,并影响到其他的研究领域,成为一个优秀的传统。它的特殊在于开创了以往只能凭实证来研究的手段,有利于人们认识的扩展。

同时,H-O定理的假设其实是对复杂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简化,这种简化也是受到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这个影响来源于有名的“奥卡姆剃刀”,是14世纪逻辑学家、圣方济各会修士奥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cam,约1285年至1349年)提出。他认为“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奥卡姆剃刀”的另外一种解释是“思维经济原则”,也就是当我们面临复杂的事物时,不如化繁为简,将复杂的事物变简单。这个原则原本是用于解决经院哲学和神学的斗争的,但经过几百年发展早已超越了原来狭窄的领域而具有广泛的、丰富的、深刻的意义。在H-O定理提出的年代,受制于人们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直接去研究复杂的社会现象是很困难的,所以建立一个简化的模型就使认识有了可能性和便利性。在H-O定理之前的绝对成本说和相对成本说也是对实际情况的简化,但是他们都没有H-O定理那样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模型。反观同时代的中国人的在认识事物上依然停留在“实证主义”或者基于经验的积累,比西方人的认识层次要低许多。

(二)H-O定理中的分析和定义手段

H-O定理认为商品的价格是依存于生产要素的价格,并且生产要素之间的比例是不一样的。这样,一件商品的要素丰裕度以及价格的差异最终导致了商品价格的差异(假设商品的生产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H-O定理已经不再把商品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是由多种生产要素之和(当然不是机械的累加,而是加工后的产物),H-O定理把商品还原到初始状态,就更容易看清商品的本质。

H-O定理已经把商品抽象化,这类似于马克思对“商品”所下的定义,商品是指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李嘉图也用劳动价值论对商品下了定义,但没有H-O 定理所分析的透彻和深刻。这点可以说明西方人擅长于分析事物,分解对象。分析作为一种科学方法是著名的哲学家笛卡尔引入的,直接来源于他的名著《方法论》。分析的能力直接决定了定义的准确,定义中常用的“二分法”、属加种差等方法就是一种分析。而中国人在下定义是则喜欢用形象描述的方式,如“梦,卧而以为然也”,与西方的重分析和抽象大相径庭。与分析相反的是综合,季羡林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书里谈到中西方文化的比较时特别的指出“西方人擅长分析,而中国人擅长综合”,所以西方有近代一系列的科学奇迹,而中国则是《四库全书》和经史子集之类的“集”。我们的历史是不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