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要素禀赋理论中想到
要素禀赋理论范文
要素禀赋理论范文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个体在市场上的供给行为是由其资源和能力禀赋的差异所决定的。
如果一个个体拥有较多的资源和能力,那么他会倾向于更多地供给该要素,因为他可以获得更多的回报。
相反,如果一个个体资源和能力较少,他会倾向于少供给该要素,因为他所能得到的回报相对较少。
要素禀赋理论对于理解个体的经济行为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要素禀赋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有些人更愿意从事一些职业或行业,而不愿意从事其他职业或行业。
例如,一个人如果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经验,那么他可能更愿意从事高技术的工作,因为这样可以获得更高的薪资和社会地位。
其次,要素禀赋理论可以帮助我们预测个体的经济行为。
通过研究个体的资源和能力禀赋,我们可以预测他们在市场上的供给行为。
例如,如果一个人拥有较多的金钱和资本,那么他可能会倾向于投资和创业,以获取更多的回报。
最后,要素禀赋理论也可以被用来解释不平等现象。
由于个体在资源和能力禀赋上的差异,导致了不同个体之间的经济地位差异。
一些人由于天赋和机遇的差异,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和能力,从而在经济活动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相反,一些人由于资源和能力的不足,可能在经济活动中处于不利地位。
在实际应用中,要素禀赋理论可以用来帮助政府制定经济政策。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教育和培训机会,来提高人民的资源和能力禀赋,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税收和财政政策来调整资源和能力之间的分配,以减少不平等现象。
总之,要素禀赋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学理论,用于解释个体在经济活动中的决策行为。
通过研究个体的资源和能力禀赋,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的经济行为,预测其供给行为,并解释不平等现象。
同时,要素禀赋理论也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了指导。
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
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
要素禀赋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革命科学家特拉霍夫所提出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
它又称为特拉霍夫要素禀赋理论或特拉霍夫赋能理论,关注的是社会成员在其社会中发挥影响力的能力得到来自社会环境的赋能,以及这种赋能对于个体个性、思维方式和行为的影响。
特拉霍夫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指以特拉霍夫的要素禀赋理论为基础,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赋能的概念及其对个体的影响原理,这些原理由特拉霍夫(1918a:19bb)提出。
要素禀赋理论的核心是概念赋能,即组织的行为、态度和价值,以及环境中的社会要素,对个体赋予某种形式的影响和力量,这种赋能是指单位在有利于他们目标实现的情况下,从社会环境中获得某种能量,因而促进个体行为。
特拉霍夫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受赋能的影响,但也受到环境的温和影响,因此提出了赋能的“双重动力”结构。
一方面,赋能为个体提供一种内在动力,以及自主表达自我的欲望;另一方面,环境也会影响着个体,因为环境中的某些因素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和价值观,使其更加容易接受环境的约束,甚至不能自主行动。
这种双重动力促使个体在社会中发挥作用,提供一种良性的机制,改善个体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和参与度。
综上所述,特拉霍夫的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是,社会环境中的某些社会要素与个体行为、态度和价值观之间存在联系,这种联系可以激发领导行为,培养良好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给予赋能,从而
有助于个体在社会中发挥影响力。
赋能不仅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且也受到环境的温和影响,形成了赋能的“双重动力”结构,这种结构有助于个体吸收良性的能量,从而构建一个更好的社会环境。
要素禀赋理论主要内容
要素禀赋理论主要内容要素禀赋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于1959年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主要用于解释人们对于不同需求的认知和满足。
该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两类,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
生理需要包括食物、水、睡眠等基本需求,而心理需要则包括尊重、成就感、认可等高级需求。
要素禀赋理论主要包括五个要素,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生理需要是指人们对于食物、水、睡眠等基本生存需求的追求,这是人们最基本的需求,也是人们生存的基础。
在没有满足这些生理需要的情况下,人们很难关注到其他更高级的需求。
安全需要是指人们对于安全、稳定、预测性的需求,包括对于身体的安全、健康的需求,以及对于经济、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安全需求。
社交需要是指人们对于社交交往、友谊、爱情等社会关系的需求,人们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系,获得归属感和爱的满足。
尊重需要是指人们对于尊重、认可、成就感的需求,人们需要被他人尊重和认可,同时也需要实现自己的成就。
自我实现需要是指人们对于个人成长、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需求,人们需要追求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这五个要素是人们内在的驱动力,驱使着人们不断地寻求满足。
当一个需求得到满足时,人们会转向下一个更高级的需求,这种需求层次的转变被称为“需求层次理论”。
这一理论指出,人们在满足更高级的需求时,会感到更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从而提高自我价值感和生活质量。
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了人们的需求层次和需求的驱动力。
通过了解这些需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行为和动机,为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指导。
同时,企业和组织也可以通过满足员工的需求,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生产效率,从而实现组织的发展目标。
总的来说,要素禀赋理论是一种解释人们需求和动机的重要理论,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行为和心理需求,为个人和组织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一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满足自己和他人的需求,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发展目标。
简述要素禀赋理论的三个主要结论
简述要素禀赋理论的三个主要结论一、二战以前,美国学者凯恩斯对当时流行的古典经济学理论提出了质疑。
他认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们提出的“看不见的手”不能解释人类经济活动的许多现象,这些现象必须用新的理论来解释。
于是,他写成《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提出“相互需求原理”和“有效需求不足”理论,用来说明失业的原因。
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之所以产生失业现象,是由于各种要素(工资、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等)只愿意供给不愿意需求,也就是资本的边际收益小于零。
因此,失业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无法消除的。
凯恩斯试图通过政府干预和财政、货币政策来刺激总需求,以便克服经济危机。
这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开端,也被称作凯恩斯革命。
1。
供求原理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美国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在工业产品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是,战争却把全世界的企业都拖入了长期停产状态,大批设备和厂房闲置下来,使美国不仅生产能力没有增加,反而从其他国家输入了许多物资,降低了对外国产品的依赖。
美国企业由于长期停产而损失惨重。
到1947年初,美国整个经济已经停滞,几乎处于瘫痪状态。
1947年3月,美国的失业率上升到了惊人的17。
9%。
凯恩斯的学生贝克尔提出“需求不足”理论,认为失业是由于资本边际收益小于零造成的。
凯恩斯反驳说,劳动力市场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条件下,劳动者只会从事最有利于自己的职业,任何一种生产要素都无法创造超额利润。
他说,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资本边际收益开始下降,但工资仍然处于上升阶段。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生产要素都不会愿意再投资于任何生产上。
正是这种生产要素的“双重扭曲”造成了失业。
这样,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下的失业与生产要素的闲置是并存的,是一种周期性失业。
2。
有效需求不足最后,凯恩斯的学生萨缪尔森又提出“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资本边际收益大于零引起的,但资本家不会主动增加工人的工资,因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告诉他们:一旦工资提高到某一限度,将会使利润减少,导致资本停止投资。
国际经济学 第四章 要素禀赋理论
第四章要素禀赋理论在完全竞争市场假设下,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相对价格差异体现了比较优势所在。
而供给方面的差异和需求方面的差异都会导致相对价格的差异。
本章的要素禀赋理论(Factor endowment theory)就是从供给方面要素禀赋差异的角度探讨国际贸易的成因和影响的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指出,在两国生产技术相同的条件下,两国要素禀赋方面的差异是产生比较优势的原因,从而扩展了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
这一扩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将比较优势的差异及这种差异的成因有效地归结为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从而进一步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基础;其次,深入分析了国际贸易对贸易双方要素投入及分配的影响。
要素禀赋理论由两位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和俄林(Bertil Ohlin)提出,因此也称为赫克歇尔—俄林定理(H—O定理)。
后经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等人不断加以完善。
要素禀赋理论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中的成功使这一理论在20世纪前半叶到70年代末这段时期内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典范,至今仍在国际贸易理论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第一节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本节将向大家介绍要素禀赋理论所涉及的基本概念以及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假设条件,为揭示该理论的基本内涵作好准备。
一、要素禀赋生产要素是指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通常指的是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三种要素,如果加上企业家才能则称之为四要素。
在要素禀赋理论当中,正确理解要素禀赋的含义是十分重要的。
要素禀赋指的是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这是相对的概念,而不是指生产要素的绝对数量。
在本章所论述的要素禀赋理论当中,我们假设生产中只有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投入,因而在本章中,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资本和劳动的相对比例,而不是指一国所拥有的资本和劳动的绝对数量。
同时我们必须清楚,这样的要素相对比例的分析也是可以在其他种类的要素之间进行的,如资本与土地之间或劳动与土地之间。
[经济学]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资料来源:W. Leontief(1954):“Domestic Production and Foreign Trade: The American Capital Position Reexamined”, Economia Lnternaionale.
昂惕夫之谜(The Leontief Paradox):美 国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 品,这一结果与H-O理论恰恰相反。
要素丰缺的判断方法
实物法 以各国所拥有的两种要素(K、L)的 实物数量的方式来解释要素的丰缺程 度
K K L 1 L 2
国家1的资本相对丰裕,国家2的劳动相对丰裕。
价格法 用资本和劳动的相对价格来决定两个 国家的要素丰缺程度
r r w 1 w 2
四、 H-O定理的思想基础和结论
(一)要素禀赋理论的思想基础是:国与国之 间互利贸易的基础在于要素禀赋的差异;由 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一国要素禀赋中某些要 素丰裕,另一些要素稀缺;国际贸易中一国 出口的应当是那些较多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生 产出来的商品,进口的则应是那些较多使用 本国稀缺要素的商品。
美国:2×3+5×4=26美元 结果:中国17美元<美国26美元,中国布的生产有价格优势
(四)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一般均衡框架
商品价格
要素价格
要素的派生需求
商品的最终需求
技术
要素供给
消费偏好
生产要素的分配
图3-8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一般均衡框架
(五)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从封闭到开放
Y 140 Y 140 PA`
第三节 要素禀赋理论的验证与补充
一、里昂惕夫之谜
表3-2 美国国内生产1百万美元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所需的资本与劳动 (1947年)
简述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要素禀赋理论是19世纪欧洲哲学家赫尔曼海德格尔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生活的目的是发现自己的本质,而本质就是要素禀赋。
要素禀赋是一种特定的价值,它像每个人身上的衣衫一样,是人的本质。
要素禀赋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把价值维护和发展作为追求生活目标的基本准则,以实现目标的方式来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
因此,要素禀赋理论是一种通过行动实现内在价值的理论。
首先,赫尔曼海德格尔认为,人们具有不同的要素禀赋。
不同的要素禀赋代表了不同的精神力量,它们是人体内部层次意义上的活动,它们帮助人们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
以善良为例,从一般角度来看,善良是价值的具体体现,而从海德格尔的观点来看,善良不仅仅表明一种价值,而且还代表着一种特定的要素禀赋,即善良的精神力量。
而要素禀赋就是能够实现其本质价值的内在的动力,它们能够帮助人们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从而达到自身追求的最终目标。
其次,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人们可以通过行动实现内在价值。
首先,人们根据自己的要素禀赋,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以便追求自己的价值。
然后,他们可以通过行动,发现自己的本质价值,从而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
例如,追求善良就是一种行动,它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善良,并且能够带来精神上的成功和幸福感。
同样,通过其他形式的行动,如追求智慧、自由或平等,也可以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实现自身追求的最终目标。
最后,要素禀赋理论认为,追求自身价值最大化的行动应该是一种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是指从接受自身要素禀赋价值的角度来看,发现自己的本质,达到自我存在的状态。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通过不断完善自身,来达到自我实现的状态,从而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这一共同目标。
综上所述,要素禀赋理论是一种以行动实现自身价值的理论,它的核心思想是将价值维护和发展作为追求生活目标的基本准则,以实现生活目标的方式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并通过行动实现内在价值的自我实现。
因此,要素禀赋理论是一种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体现人本质价值的理论,也是现代人类行为观察、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基础。
要素禀赋论分析中国为例子
要素禀赋论分析中国为例子一、要素禀赋理论新古典理论认为,一国从贸易中获利的条件是贸易条件与该国自给自足条件下国内相对价格水平有差异。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认为,贸易基础是商品相对价格不同,这种不同是由于两国拥有的生产要素相对数量不同。
这种理论就是H-0理论,该理论强调生产要素在不同国家总资源中所占比例与生产要素在不同商品生产投入中所占比例的相互作用,我们又称其为“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富裕度反映一国要素禀赋特征,是一个相对概念。
若A国可用劳动与可用资本绝对数量均少于B国,只要A国可用劳动和可用资本的比值大于B国,A 国就是资本富裕国。
如我国相对发国家,属劳动富裕国,相对贫困国家,属资本富裕国。
商品要素密集度可反映商品生产的要素投入特征,若只有两种商品(A 和B)和两种要素(L和K),生产A的资本和劳动之比(K/L)大于生产B的,则A是资本密集型产品,B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因此要素密集度也是一个相对概念。
至此,H-0理论得出结论:各国倾向于出口国内资源密集型产品。
二、中国对外贸易中与商品要素有笑的特征(1)进出口总额扩大,对外依存度增加。
外贸依存度指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总额占该国或地区GDP比重。
它反映该国或地区经济参与国际分工及对外依存度。
外贸增长体现经济竞争力,对推动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产业升级有利。
从外贸总额看,中国是外贸大国,进出口总额占(3P的比例接近70%,对宏观经济形势影响较大。
而外贸依存度过高意味着经济增长更多依赖外需,外需的不确定性会对经济安全埋下隐患。
另外,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我国出口一支独大,对经济贡献率远超消费和投资。
但消费才是国内经济发展的主力,我国消费处于弱势,也会给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2)外汇储备增加。
我国外汇储备逐年递增,这是常年贸易顺差的结果,而贸易顺差不利于中国经济长远发而现实是,我们出口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品换来的外汇储备往往还买不到欧美国家的先进技术或高科技产品,而仅是继续购买美国国债从而促进了美国国内消费。
H-O模型对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发展的启示
H-O模型对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发展的启示摘要: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新阶段——要素禀赋论将古典贸易理论中比较优势的产生是由于各国间劳动生产率差异这一解释修正为各国间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差异两者共同决定。
作为新古典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素禀赋论为我们得贸易政策提供了许多新思路,对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字:对外贸易持续要素禀赋一、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要素禀赋论国际贸易理论在百年间的时间里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其中的新理论层出不穷,而20世纪30年代被经济学家提出的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的要素禀赋理论无疑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重要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其在解释贸易产生原因的问题有新的见解,补充了之前人们认为的仅仅是由各国间劳动生产率不同引起的问题,认为其原因还有各国间的资源差异。
我国改革开放后,对外贸易经历了飞速发展,在对外贸易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新现象,但是也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和良好发展成为我国领导层和学界面临的主要课题,因此,利用国际贸易理论来指导实践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而要素禀赋论就进入了我们的视线。
20世纪30年代,赫可歇尔和俄林在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
其在2*2*2假定、自由贸易假定、要素流动性假定、完全竞争假定等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内容。
1、赫可歇尔-俄林定理。
这个定理可以简述为:一国出口的是密集使用本国丰富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的是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
从我国的对外贸易看,我国的劳动力相对丰裕,在于其他国家的比较中,我们拥有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优势,因此,我国对外贸易生产和出口较多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更多进口的是我国稀缺的国外有竞争和成本优势的资本密集型产品。
2、一般均衡性框架。
生产要素所有者得收入分配和社会消费偏好共同决定对最终产品的需求,要素价格和生产技术决定最终产品的价格,不同国家商品的相对价格差异决定比较优势和贸易模式。
要素禀赋理论
摘要要素禀赋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有数据实证分析说明,中国当前的贸易产品结构中显示出了与中国要素禀赋结构相一致的比较优势,从而验证了中国经济增长受益于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因此,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战略仍然应该建立在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理论基础之上。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不断调整贸易发展模式,是我国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产业结构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一、要素禀赋理论在中国对外贸易实践中的适应性(一)要素禀赋理论对调整我国产业结构的适用性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发以后,中国享有世界上最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中国人均GDP翻番所用的时间之少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
中国在1978-1987年期间,只用了九年,就实现了人均收入的翻番,紧接着又在1987-1996年期间的九年中再次翻番.中国因而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为什么能创造如此奇迹?由于改革开放之前的传统发展战略目标是政府采取人为扭曲资金价格的方式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从而就抑制了比较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而改革开放后的新的发展战略开始逐步尝试后,受压抑部门即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的大力发展,逼近更加符合市场的需要,从而达到矫正扭曲的产业结构的目的,而且更加符合中国的比较优势,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巨大增长。
(二) 要素禀赋理论的比较优势理论对改善我国农村经济现状的适用性自1978年至今,中国农业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改革,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不到世界总面积7%的耕地,基本满足了占世界人口2%的中国人民的温饱。
因而,了解中国农业的比较优势所在,不仅有助于理解和评价不同农业政策的可能效果,而且也有助于把握中国农业应该遵循的发展模式。
首先,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中国人均耕地占有量处于较低的水平,人均耕地也不过0。
1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其次,中国后备耕地资源也很有限。
要素禀赋理论主要内容
要素禀赋理论主要内容要素禀赋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该理论主要探讨了人们对于幸福感的追求和满足。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人们对于幸福感的追求并不是简单地通过满足基本需求来实现的,而是需要考虑到个体的内在特质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该理论主要包括了三个要素,基本需求、内在特质和外部环境。
首先,基本需求是要素禀赋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基本需求包括了人类对于食物、水、睡眠等生理需求,以及对于安全、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等心理需求。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这些基本需求是人们追求幸福感的基础,只有在满足了这些基本需求之后,个体才能够进一步追求更高层次的幸福感。
其次,内在特质是指个体固有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素质。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每个人在出生时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内在特质,这些特质会对个体的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乐观、开朗的人更容易获得幸福感,而悲观、消极的人则更难体验到幸福。
因此,要素禀赋理论强调了个体内在特质对于幸福感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通过培养积极心态和乐观情绪来提高幸福感的建议。
最后,外部环境是指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外部环境对于个体的幸福感同样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良好的家庭关系、友好的社交环境、稳定的经济收入等都会对个体的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
因此,要素禀赋理论提出了通过改善外部环境来提高幸福感的建议,包括了加强社交关系、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等方面。
综上所述,要素禀赋理论主要包括了基本需求、内在特质和外部环境三个要素,这些要素共同影响着个体的幸福感。
通过满足基本需求、培养积极心态和改善外部环境,个体可以提高自己的幸福感。
要素禀赋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面理解幸福感的视角,对于促进个体幸福感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对你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另一种观点。
在其提出者赫克歇尔和伯蒂尔•奥林看来,现实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不只是一种—劳动力,而是多种,而投入两种生产要素则是生产过程中的基本条件。
根据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在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来自于产品的成本差别,这种成本差别来自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决定于该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
基本概况由于各种产品生产所要求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不同,一国在生产密集使用本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时,成本就较低,而生产密集使要素禀赋理论产品周期用别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时,成本就比较高,从而形成各国生产和交换产品的价格优势。
进而形成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
此时本国专门生产自己有成本优势的产品,而换得外国有成本优势的产品。
在国际贸易理论中,这种理论观点也被称为狭义的生产要素禀赋论。
广义的生产要素禀赋论指出,当国际贸易使参加贸易的国家在商品的市场价格、生产商品的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的情况下,以及在生产要素价格均等的前提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等(或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密集度相同)的情况下,国际贸易决定于各国生产要素的禀赋,各国的生产结构表现为,每个国家专门生产密集使用本国比较丰裕生产要素的商品。
生产要素禀赋论假定,生产要素在各部门转移时,增加生产的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保持不变。
要素禀赋论是瑞典的两位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伯蒂尔•奥林提出的,奥林在他的老师赫克歇尔提出观点的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要素禀赋理论。
这一理论突破了单纯从技术差异的角度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结构和结果的局限,而是从比较接近现实的要素禀赋来说明国际贸易的原因、结构和结果。
技术差异论和要素禀赋论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以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或成本差别作为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动力的。
因此尽管两种理论在产生的时间上相距约150年的时间,但是其理论渊源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要素禀赋理论的三个主要结论
要素禀赋理论的三个主要结论
源自教育心理学的要素禀赋理论:智力、内在动机与学习的考虑
在探讨高等教育的教学有效性方面,源自教育心理学的要素禀赋理论是其中重
要的理论基础。
要素禀赋理论,首先提出了智力;其次,它提出了内在动机;第三,它指出了学习的考虑。
以下是有关要素禀赋理论的三个主要结论:
一是智力的重要性。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学习者的智力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这被称为智力禀赋。
智力禀赋既包括了认知能力,也包括了一系列的测量指标,如智力水平、学习技能、思维能力和注意力等。
这些智力禀赋可以生动地影响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成效。
在高等教育中,内在动机是极其重要的。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因学者的学习者在学习中的表现取决于他们内在动机的水平,这称为内在动机禀赋。
内在动机禀赋不仅指的是学习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还包括了他们勤奋的意愿。
当学习者具备足够的内在动机时,他们往往有更深刻的学习体验,他们能够更加勤奋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第三,学习的考虑因素是学习者表现中重要的组成要素。
源于教育心理学的要
素禀赋理论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学习理解、任务等级、评价形式、兴趣、自信等,可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这一禀赋被称为学习考虑禀赋。
因此,高等教育需要考虑多种学习考虑禀赋,从而建立起鼓舞人心的课堂环境,激发学习者害怕和承担学习任务.
总之,要素禀赋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在高等教育中教学有效性的宝贵指导,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它的理论,培养学生智力能力、提高内在动机,并注重学习的考虑因素,以此为教育工作指明方向,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成果的目的。
第3章要素禀赋理论
第 3 章要素禀赋理论第 3 章要素禀赋理论【本章关键术语】1. 要素禀赋2. 要素密集度3.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4.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5. 要素价格均等化6.雷布钦斯基定理7. 列昂惕夫悖论在完全竞争的假设前提下,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相对价格决定着比较优势。
国家供给和需求方面的差异是造成相对价格差异的根源。
本章主要从供给的角度——要素禀赋理论(FactorEndowment Theory )来探讨国际贸易的成因和影响。
要素禀赋理论最早由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 )和俄林( Bertil Ohlin )提出,经萨缪尔森( Paul Samuelson)等人加以完善。
要素禀赋理论在理论和实际运用中的成功使其在 20 世纪前半叶—— 70 年代末这段时期内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典范,至今仍在国际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
赫克歇尔和俄林所运用的分析工具是由新古典经济学所建立起来的等产量线、无差异曲线、生产可能性边界等,该理论也被称之为新古典贸易理论。
新古典贸易理论与古典贸易理论相比,不仅在于它承认比较利益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基本原因,更重要的是它找到了比较利益形成的源泉,即贸易双方要素禀赋的差异。
3.1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简称H— O 模型,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
1919 年赫克歇尔发表题为“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一文,文中运用不同于一般均衡理论的分析方法,第一次用生产要素密集的分析来解释国际贸易。
但是,这在当时没有引起很大反响。
1933 年俄林出版《地区间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才使该理论方法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就是著名的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该理论模型对于古典模型,尤其是李嘉图单一要素模型做出了修正和完善,从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的成因,奠定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
[ 专栏 3— 1]赫克歇尔小传赫克歇尔( EliFilip.Heckscher , 1879-1952)瑞典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史学家,乌普萨拉大学哲学博士。
国贸-从生产要素禀赋论的角度浅谈中国经济发展规律和未来走势1
2、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浅析
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纺织业、玩具业的萎缩是最典型的 表现,蔬菜、住宅价格失调为主因的生活成本上涨使得中国 劳动力的廉价优势不断丧失,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中国向南亚、 东南亚转移的步伐加快。 房地产的长期繁荣以及国家投资偏向于基础设施建设,挤占 大量社会资本,间接导致金融业、高科技制造业得不到充分 的发展,配套的技术人才和科研能力得不到提升。 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出口受限,世界各国针对中国的贸易 壁垒有增无减,中国传统制造业出口受阻,新兴产业出口被 打压。 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减缓,与其说是“社会转型期引起的震 荡”,不如说是“传统优势产业萎缩,新兴产业得不到有力 发展,无物可出”。
三、生产要素禀赋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 2、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浅析 3、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势取决于生产要素的内 部优化
1、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以大规模引进外 资、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主导一切的时期,劳动力、 资源要素禀赋占有极大优势。 第二阶段,90年代末至2008年前后,这一时期劳动 力依然较为廉价,资源优势则出现了较大的丧失, 资本、技术要素有所发展。 第三阶段,2008年前后至今,以致今后较长一段时 期 ,传统产业的优势不断丧失,新兴产业发展不力。
劳动力和技术方面供求失衡
1、粮食的价格偏低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青壮年不愿从事 粮食生产,虽然粮食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但是农村劳动力需求得不 到满足,总产量很有可能下降,这必然导致粮食供给不足,城乡劳 动力供求失衡,这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安全性和主动权也十分不利。 2、低水平劳动力的廉价优势随着生活成本上涨而不断丧失,但是这部分劳 动力的技术水平和素质并没有得到相应提升,一方面基础加工业萎 缩,廉价劳动力过剩,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高技术劳 动力供给不足,这形成了产业之间劳动力的供求失衡。 3、高等教育空心化。目前的高等教育,特别是技术型学院和职业学校,对 学生专业技能不够重视,实际操作能力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劳动 力培养和经济发展需求失衡。这对于人口的整体素质提升十分不利, 而且这一现象是连锁和连续的,长久的恶性循环会加剧劳动力的供 求失衡状况。
简述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结论
简述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结论要素禀赋理论是一种经济理论,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了解收入分配的来源、原因和结果。
它认为,收入分配不是社会随意分配,而是由投资、产出、雇佣和生产率决定的,也就是说,社会收入分配的构成要素一定要符合经济学家推导出的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结论是,收入分配是投资、产出、雇佣和生产率的结果。
投资是收入分配的基础,它决定了各种要素能够参与分配的数量,产出决定了这些要素将如何被分配。
雇佣和生产率则决定了具体被分配的要素权益多寡。
因此,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结论是:收入分配的组成要素是投资、产出、雇佣和生产率的结果。
要素禀赋理论所确立的经济知识极为重要,它为影响社会收入分配的因素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基础。
一般来说,投资的大小、产出的总量、每个要素的雇佣数量以及每小时的生产率,都是直接影响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
如果要改变社会收入分配,就必须先调整这些要素中的任何一个,从而改变收入分配的结果。
但要素禀赋理论不是完美的,它存在一些缺陷。
虽然它提供了改变收入分配的基础,但是它无法解释为什么投资、产出、雇佣和生产率会发生变化。
此外,它也无法描述政府政策对社会收入分配的影响。
因此,要素禀赋理论尚不能完全解释社会收入分配的变化,仍需要更多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结论是:收入分配的组成要素是投资、产出、雇佣和生产率的结果,而这些要素的变化将对收入分配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影响社会收入分配。
如果要改变社会收入分配,就必须调整投资、产出、雇佣和生产率这些问题。
此外,要素禀赋理论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它无法解释为什么投资、产出、雇佣和生产率会发生变化,也无法描述政府政策对社会收入分配的影响。
因此,还需要更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以进一步改善要素禀赋理论,使它能够更彻底地解释社会收入分配的各种变化。
总之,要素禀赋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理论,它对于更加深入了解收入分配的来源、原因和结果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从要素禀赋理论看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从要素禀赋理论看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摘要:要素禀赋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不但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和指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国际贸易的方向,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经济理论之一。
在环境规则影响日益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其对外贸易不可避免的受到来自发达国家的种种限制,我国所受到的损失逐年递增,同时对外贸易额高速增长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因此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急需解决。
关键词: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产业结构全球一体化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是一个相对概念,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
如果某种要素供给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那么该种要素相对价格就应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
根据要素禀赋论,一国的比较优势产品是应出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
简言之,劳动丰富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相反,资本丰富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我国资源禀赋的特点是人均资源缺乏而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
劳动力就业压力形成了以消耗资源为基础的低层次、低盈利的产业竞争,形成粗放式高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从而造成越来越严重的物质资源要素制约。
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要素禀赋丰裕程度的差异性决定了该要素市场价格的高低。
相对稀缺的要素其价格则相对高昂,相对丰裕的要素其价格则相对低廉。
要素禀赋的丰裕程度会在其使用过程中发生质与量的变化,导致其市场价格的相应变化,从而影响着经济体中要素禀赋的结构变动。
如果一个经济体相对于其它经济体而言使用了自身禀赋相对丰裕的要素,无疑可以实现低成本的增长,反之则相反。
因此,要素禀赋理论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对我国贸易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依托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初级产品的巨大优势,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使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大大增加,同时也解决了大量就业问题。
4第三章 要素禀赋理论
Paul A. Samuelson, 1915
要素禀赋理论的贡献
要素禀赋理论从两个方面扩展了比较优势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从两个方面扩展了比较优势理论: 将比较优势的差异的原因归结为各国生产要素 禀赋的差异,从而重新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基础; 禀赋的差异,从而重新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基础; 比较优势理论只给人们一种乐观的利益共享的 贸易前景,但并没有确切地讲这种贸易利益究竟 贸易前景, 会对贸易双方的收入分配产生什么影响, 会对贸易双方的收入分配产生什么影响,要素禀 赋理论则深入分析了国际贸易对贸易双方要素收 赋理论则深入分析了国际贸易对贸易双方要素收 入分配的影响 的影响。 入分配的影响。
图 3-1
土地面积 (万km2) 中国 美国 960 915.89
人口 (亿) 13 3
中国:土地/人口=960/13=74 中国:土地/人口=960/13=74 人口相对丰裕的国家 美国:土地/人口= 915.89/3=305 美国:土地/人口= 915.89/3=305 土地相对丰裕的国家
注意:若比较对象(国家)不同,结论便不同。 注意:若比较对象(国家)不同,结论便不同。 要素禀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要素禀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相对的概念 资本劳动比率通常用人均资本存量来估算。 资本劳动比率通常用人均资本存量来估算。
结 论
A、B两国在贸易前由于要素禀赋的不 、 两国在贸易前由于要素禀赋的不 同,导致供给能力的差异,进而引起商品 导致供给能力的差异, 相对价格的不同。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一 相对价格的不同。根据比较优势原则, 国出口密集地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 国出口密集地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 口密集地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口密集地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1) 要素禀赋的物质定义法 )
要素禀赋理论的读书笔记
要素禀赋理论的读书笔记篇一:要素禀赋理论的内容一、要素禀赋理论的内容。
(一)、H-O定理的几个重要断言非常重要及意义。
(二)、H-O定理的内容、推导过程。
(三)、H-O定理均衡的模型。
二、从贸易中看H-O定理的局限性的具体表现。
(一)、中美之间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贸易。
1.中美之间关于高新技术彼此之间产业贸易现状统计分析。
2.局限性分析。
(二)、亚太工业带相互之间相似工业产品的贸易。
1.亚太工业带之间相似工业产品的贸易现状。
2.局限性分析。
(三)、一些特殊需求偏好的国家之间的贸易。
1.需求一些具有特殊需求偏好的国家之间的贸易现状。
2.局限性分析。
三、H-O模型实际意义对于当代国际贸易实践的意义。
(一)、对H-O理论的验证分析。
(二)、H-O模型对于现代国际贸易实践的意义。
1.优化对优化全球资源配置的实际意义。
2.对一国支出分配的意义。
3.对国际要素价格的意义。
篇二:国际贸易读书笔记国际贸易读书笔记11级市场营销(一)班冯肖肖在姚老师的带领下,这学年我们学习了《国际贸易》这门课程,姚老师上课生动,研读内容丰富我们学习到不少关于国际贸易的知识,与此同时我们在课余时间也了有关国际贸易的书籍。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
国际贸易是各国经济生活的重要,国际贸易是国家(地区)之间的互换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国际贸易作为一门学科,它的所研究对象是不同国家或地区和的货物之间服务的交换活动,通过研究这些货物和服务交换活动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贸易利益的产生和分配,解释这种交换竞赛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国际贸易研究的主要历程类容包括国际贸易产业发展历程、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国际贸易相关理论和现实问题等。
国际贸易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属于一个现代史范畴。
要常规产生国际贸易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二是国家的形成。
国际贸易产生于原始社会初期,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要素禀赋理论分析
• 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中国应该生产并出口劳 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比如出口丝织 品,家居,服装,进口高科技电子产品。美国应该生 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比 如出口高科技产品,进口服装鞋帽等日常消费品。在 过去的几十年中,中美的这种贸易模式确实为双方带 来了利益。
精品课件
• 组员:梁灼娴、陈雅琪、黄尚梅、蔡泽冬
卓建愿、潘东怡、吴婉君、梁芷丹
精品课件
The end, thank you~
精品课件
内容:
一是假定前提条件 二是分析过程 三是结论
精品课件
要素禀赋理论的分析过程
商品价格的差 异
成本的绝对差异
成本的比较差异
技术水平的差异 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
精品课件
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
要素供给差异
要素需求的差异
要素禀赋的差异
最终产品需求差异
消费偏好差异 收入分配差异
精品课件
对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分析
贸易结果:在各国生产要素存量一定的条件下,一国将生产
和出口较密集使用其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使用 其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最终以国际商品贸易可代替要素流动 ,解决要素国际间分配不均,导致商品、要素价格(包括工资) 趋于均等化。
精品课件
要素禀赋理论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归结为: 两国生产要素禀赋的比例不同和不同产品生产 过程中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
精品课件
•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丰富,长期以来坚持奉行以低劳动力成 本为基础的战略,这一战略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 美国是一个资本丰富,劳动力相对缺乏的国家,在高新技术开发 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
•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要素禀赋理论中想到
要素禀赋理论,是瑞典著名经济学家郝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因而又被称为“H-O”定理。
后经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进一步强化,推导出了证明H-O模型的数学条件,并认为国际要素均等化是必然的。
“H-O”定理无论在理论分析,还是实际应用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以至于在20世纪前半叶到70年代末,“H-O”模型成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典范。
虽然H-O定理在后来受到了挑战,尤其是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
里昂惕夫发现的“里昂惕夫之谜”所带来的质疑,并且随着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H-O定理越来越不能解释各种的新的经济现象,但它作为一个基础的理论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而且依然发挥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是研究国际贸易理论的必经之路。
本文将试述“H-O”定理与绝对利益说、相对利益说的关系,以及陈述对“H-O”定理的几点认识和感受。
一H-O定理与绝对利益说、相对利益说的关系
没有一个理论是凭空而来,总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H-O定理就是这样一个“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理论。
H-O定理直接来源于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是在对其基本观点的深入研究和创新发展来的。
而比较成本说又是脱胎于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
换句话说,从绝对成本说,到相对成本说,再到H-O 定理,这三者是一脉相承的,而且本质上是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嬗变之路。
这可以从以下两点体现:
1.在看待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上,绝对成本说认为是各国地域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商品成本的绝对差异,揭示了国际贸易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相对成本说则认为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在于比较成本的差异,而比较成本的差异则是建立在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从而扩展了国际贸易的外延,揭示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必然性和普遍性;H-O定理则突破了前者的局限性,从多种生产要素,而不是单一要素的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问题,并假设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是相同的,成本的差异是由各国不同的要素禀赋所决定的。
可以看出有亚当斯密表层原因,到李嘉图的浅层探究,到郝克歇尔和俄林深层揭示,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
尤其是H-O定理和比较成本在结论上是基本一致的,都是形成比较优势,但比较成本说只停留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上,而郝克歇尔和俄林却给予深究,终于提出要素禀赋差异之说。
2.第二点表现在对外贸易的政策上。
绝对成本认为,一个国家只应该输出生产成本绝对低于其他国家的产品,输入生产成本绝对高于其他国家的产品。
相对成本则将“绝对”换成“相对”,提出“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而H-O定理认为“各个国家都应该出口哪些含有本国较丰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含有本国缺失的要素的产品。
”
从上面两点可以很清楚的看出,要素禀赋理论正是建立在前辈的研究成果上才取得了成功。
虽然在H-O定理提出之前,也有相互需求理论和哈勃勒的机会成本理论,但他们都是另辟蹊径,而不是沿着前辈的道路走,所以影响就没有H-O定理那么大(限国际贸易学)。
二H-O定理的几点认识和感受
学习H-O定理对我而言,不是为了解决什么实际问题,作为外系的学生希望通过一门课程就能解决相关的经济问题或解释某种现象,似乎不太可能。
真正的意义除了扩大知识面外,更重要的是学习这个学科特别的思维方式。
H-O
定理是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是根植于西方文化思想沃土之上的产物。
学习H-O 定理可以了解中西方的思维方式的差异,也算是了解文化差异的一扇窗吧。
在H-O定理中,最能体现其思维方式的,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一)有关H-O定理的假设
H-O定理是建立在一些列的假定条件上的,因而又被称为H-O模型。
因为现实中是不纯在的,只能称之为模型。
这里无意讨论假设的具体内容,而就“假设”本身而论。
“假设”其实是西方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手段,特别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得到了确立,并影响到其他的研究领域,成为一个优秀的传统。
它的特殊在于开创了以往只能凭实证来研究的手段,有利于人们认识的扩展。
同时,H-O定理的假设其实是对复杂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简化,这种简化也是受到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
这个影响来源于有名的“奥卡姆剃刀”,是14世纪逻辑学家、圣方济各会修士奥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cam,约1285年至1349年)提出。
他认为“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
”“奥卡姆剃刀”的另外一种解释是“思维经济原则”,也就是当我们面临复杂的事物时,不如化繁为简,将复杂的事物变简单。
这个原则原本是用于解决经院哲学和神学的斗争的,但经过几百年发展早已超越了原来狭窄的领域而具有广泛的、丰富的、深刻的意义。
在H-O定理提出的年代,受制于人们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直接去研究复杂的社会现象是很困难的,所以建立一个简化的模型就使认识有了可能性和便利性。
在H-O定理之前的绝对成本说和相对成本说也是对实际情况的简化,但是他们都没有H-O定理那样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模型。
反观同时代的中国人的在认识事物上依然停留在“实证主义”或者基于经验的积累,比西方人的认识层次要低许多。
(二)H-O定理中的分析和定义手段
H-O定理认为商品的价格是依存于生产要素的价格,并且生产要素之间的比例是不一样的。
这样,一件商品的要素丰裕度以及价格的差异最终导致了商品价格的差异(假设商品的生产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
H-O定理已经不再把商品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是由多种生产要素之和(当然不是机械的累加,而是加工后的产物),H-O定理把商品还原到初始状态,就更容易看清商品的本质。
H-O定理已经把商品抽象化,这类似于马克思对“商品”所下的定义,商品是指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李嘉图也用劳动价值论对商品下了定义,但没有H-O 定理所分析的透彻和深刻。
这点可以说明西方人擅长于分析事物,分解对象。
分析作为一种科学方法是著名的哲学家笛卡尔引入的,直接来源于他的名著《方法论》。
分析的能力直接决定了定义的准确,定义中常用的“二分法”、属加种差等方法就是一种分析。
而中国人在下定义是则喜欢用形象描述的方式,如“梦,卧而以为然也”,与西方的重分析和抽象大相径庭。
与分析相反的是综合,季羡林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书里谈到中西方文化的比较时特别的指出“西方人擅长分析,而中国人擅长综合”,所以西方有近代一系列的科学奇迹,而中国则是《四库全书》和经史子集之类的“集”。
我们的历史是不断
重复上演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却缺少几个科学家、理论家、思想家的“点缀”。
西方人为打开世界市场,发展世界贸易而寻找一系列的理论做支撑,相反中国的统治者们最后“综合”总结出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三)要素均等化的启示
H-O定理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它不仅提出了生产要素供给理论,还提出了要素价格均等论,一个解析现在,剖析国际贸易的原因,另一个预言未来,推测国际贸易的结果。
虽然要素均等化同样受到人们的质疑,正确性要待验证,但它的提出本身就是对传统的突破。
绝对成本说和相对成本说都是对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进行研究,而对贸易的结果都是以“各国都获利”泛泛而谈。
而H-O定理没有在分析原因后止步,而是进一步对贸易的结果进行推理并形成一个新的理论。
如果说生产要素供给理论是建立在假设上的话,那么要素价格均等论就是建立在假设上的假设。
一方面体现了对知识的追求,另一方也表现出对未来的追求和预见。
大凡近代的西方思想家、理论家都有过对未来的预见,或者构筑一个未来的世界。
与之相比,中国更像是一个生活在过去的民族,崇拜祖先,沉湎于过去的历史而怡然自得。
以上三点不是贬中扬外,更不是崇洋媚外,只是从H-O定理出发得出的一点认识和感受,一些可以借鉴的地方。
受个人的认识水平所限,所谓的“认识和感受”可能过于主观,甚至牵强。
三结论
以上就是我对H-O定理学习的一些感想,当然,我觉得仅仅在课堂学习和理解一个理论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实践,把它与国际贸易实务相结合,了解它在实际中如何应用等。
不过对我而言“实践”的意义不大,但并不代表学习H-O定理就毫无用处。
H-O定理虽然是国际贸易领域的理论,但它的思想在其他的领域或范畴也可以找到,如人们常说的扬长避短、“木桶原理”等,其实质就是每个个体(人或组织)都有自己的相对优势,和H-O定理的要素丰度说有异曲同工之处。
只是H-O定理给我们提供了更深刻和严密的论证,因而认识也更深刻些。
参考书目:
①.xx《国际贸易》高等教育出版社
②.xx《国际贸易学》机械工业出版社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