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传统文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小学语文教学中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几点思考
![小学语文教学中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几点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039df911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8e.png)
小学语文教学中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几点思考小学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情感的重要阶段。
而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对小学语文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认识、热爱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进行探讨。
一、传统文化教学要贯穿全篇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全篇,融入到各个知识点和教学环节中,不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
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富有中国特色的经典诗词、故事、传说等材料,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写作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以优秀传统文化为题材进行创作,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只有将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二、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与感悟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道德规范和审美情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体验和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在课文学习中,可以选取一些蕴含着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文章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在诗词鉴赏中,可以通过讲解典故背景、感悟诗词情感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领略诗词中包含的传统文化情感;在文学作品欣赏中,可以通过导读、情感共鸣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对审美情感的熏陶。
只有通过体验和感悟,学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内化传统文化的精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也要注重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以现代的方式呈现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与解决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4a6220b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cf.png)
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与解决方案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深厚、最灿烂的文化宝库之一,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和文化根基。
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我们的传统文化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日益盛行的娱乐文化、低俗化与商业化等,这些问题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传统文化的基础思想受到挑战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思想是儒家思想,其核心是礼义文化和中庸之道。
这些思想强调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家庭、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并以道德规范为指导行为。
但是,在现代社会中,这些理念的受欢迎程度正在逐渐下降,特别是在一些城市和年轻人中,这些规范已经不再被重视。
解决方案:加强传统道德教育,让更多人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并将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例如,可以在教育体系中加强儒家思想的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这些思想。
同时,在现代娱乐产业中,也应该加强道德规范和良好的文化影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传统文化的形式受到破坏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民族特色,传承了几千年的历史,然而,现代生活方式和商业化趋势的出现导致许多文化传统被破坏和向商业化方向演变。
例如,中国传统戏曲、民乐等艺术形式的观众及参与者日益减少,甚至失去了传承的基础。
解决方案:保护传统艺术形式和文化遗产,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和欣赏这些文化遗产。
例如,可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探索新的表现形式,推出更多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型传统文化产品,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和传承。
三、文化创新不足导致传统文化面貌老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不仅是传承,更是创新,但是当前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新兴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仍存在巨大的挑战,也导致了传统文化呈现老化的面貌。
解决方案:鼓励和支持文化创新,培养新型文化创新人才,开展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现代产业等领域的有机融合,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同时,要加强对当代青年及中小学生的文化熏陶和传承意识培养,引导他们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思想,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人文理念相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问题及解决方案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问题及解决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e966a096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c4.png)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问题及解决方案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许多问题,例如传承困难、价值观念的淡化、外来文化冲击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传承困难。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许多传统文化技艺和传统价值观念在逐渐淡化。
一些古老的手工艺技术、民间传统艺术以及汉字、文言文的传承面临严重的困难。
2.价值观念的淡化。
在现代社会,一些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正在不断淡化,例如孝道、礼仪、廉耻等传统美德,这导致了一些不良的现象在社会中蔓延。
3.外来文化的冲击。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西方文化和一些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导致了一些人对传统文化的忽视和遗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以下一些措施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通过在学校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推广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念,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
2.加大对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
通过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教育,培养更多的文化人才,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通过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将一些濒临失传的传统手工艺技艺、传统音乐以及古代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
4.加强国际合作。
通过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广中国传统文化,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和喜爱中国传统文化。
5.加强社会宣传推广。
通过加强社会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全民传承传统文化的氛围。
以上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中国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问题的几点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4a096aef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af.png)
中国矿业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课程考试试卷考试科目<文艺学>硕士学科专题讲座考试时间2013.1.5学生姓名单良学生学号ZS********所在院系文法学院任课教师王青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院培养管理处印制关于中国传统文化问题的几点思考闫续瑞老师在文艺学学科讲座上给我们讲的题目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问题的几点思考》,使我感触颇深。
下面就闫老师所讲的内容,列出一些我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有这样一句传世名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果说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犹如一条河流,川流不息,那么我们就不能塞其源,也不能断其流。
并且要使我们的文化生生不息,蓬勃发展,就要寻找我们民族的源头活水。
这个源头活水就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因此如何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成为我们必须严肃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期,主要指六千年前的中国古代文化到鸦片战争(1840年)时期的中国文化。
说到传统文化的内容,闫老师给我们概括为六个方面,即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
这六个方面,既是中国文化民族与国度的特色,又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上课时我所想的儒道思想仅仅是哲学上的冰山一角。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一)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价值,强调以民为本在中国古代就有“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等重视人民,以人为本的思想。
与重自然(如希腊)或超自然(如印度、希伯来)的文化类型,中国文化形成一种“敬鬼神而远之”的重人生、讲入世的人文传统。
民本思想也为中国的各种宗教也熏染上厚重的人文色彩。
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不仅仅尊重了个人价值和个人的自由发展,更是强调将个体融进群体,突出个人对集体、对国家的义务,构成一种宗法集体主义的人学,这与文艺复兴开始在西方勃兴的以个性解放为旗帜的人文主义,分属不同范畴。
中华传统文化的思考与感悟(通用17篇)
![中华传统文化的思考与感悟(通用17篇)](https://img.taocdn.com/s3/m/3441c9b5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29.png)
中华传统文化的思考与感悟(通用17篇)中华传统文化的思考与感悟篇1当今世界全球化已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当全球化给我们带来好处与便利时,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冲击也破坏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
面对各国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者的我们应对外来文化有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更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璀璨的奇葩。
但随着西方文化浪潮的侵入。
中国人心中的民族文化开始逐渐失去颜色。
节日文化的入侵深深的侵染了人们的思想。
我过的七夕节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但现在却被西方人称为情人节的节日所代替。
每当这时,商场中、大街上各种这样打折出售的广告牌上都是情人节这几个字。
可见七夕节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国民对待本国文化的态度冷漠,对别国的文化却充满了热情,这致使中国人民丧失了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
曾经散落到街头的传统小吃已成过往云烟,最热的肯德基、麦当劳这些“洋房”顶替了小吃原来的地位,国外的名牌服饰也成为年轻人争相攀比的目标,国产品牌几乎无人问津。
如潮水般涌来的文化,已经渗透到了中国的大街小巷,曾今对传统文化那种刻骨铭心的感觉正在渐行渐远,那种魂牵梦绕的情节正在烟消云散。
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如今却面临着破坏与毁灭,这是国人的不幸,但同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一个高速发展的大国如果丧失了民族文化那将是何等的可悲与可怕。
我们不能再重复历史,不能再像百年前那样成为一个任人宰割的肥羊,我们既要守住自己的文化,也要大力弘扬优秀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都开满中华文化之花,就像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开办一样,传播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用独特的中华文化去感染世界,让世界都了解中国,让中华文化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西方文化的浪潮能扑向我们,那中国文化的风暴必将刮向西方。
关于传统文化教育问题的思考
![关于传统文化教育问题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c1896603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8d.png)
关于传统文化教育问题的思考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逐渐失去了地位,难以被充分继承和发扬。
这些失落的教育资源对于我们的文化传承和人性修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切实有效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国教育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
传统文化应该被重视和传承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一定的重视和传承。
因为它既包括了古代的历史文化、科技技术,也包括了现代的文学艺术、道德伦理等等,这些都是一个文明国家软实力和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成为生活和教育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通过课程设施、教学方法、文化传承途径等方面,来实现其传承和发扬的目的。
传统文化教育应该融入学校教育在学校教育方面,应该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育中去。
例如,在语文课中应该多读一些古诗文、文言文,让学生增强阅读古代文献的兴趣;在历史课中应该反复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深入探究古代文化的细节和内涵,让学生具备更加丰富的文化传承素养;在美术课中应该通过教授国画、篆刻等艺术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所有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积累和文化传承素养。
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注重实践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应该更加注重实践。
现代社会的研究和发展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提出的挑战,需要我们通过实际的举措来进行解决。
例如,可以在学校内展开书法比赛、诗词比赛和京剧比赛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并从中寻找到传统文化的乐趣和精神。
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多读古代文献,并借助互联网等各种技术和渠道,让学生了解更多传统文化的深度和广度。
结语总之,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文化传承和人性修养的基础部分,其重要性不容小觑。
通过教育界、文化界和政府部门等多方面的努力,我们应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和交叉剖析,使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充满生机与活力,真正实现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的共同发展。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0e498174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6d.png)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五篇中国传统文化读后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1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兼容并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涵盖了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
根植于封建主义土壤,经过5000年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复兴国家、确保繁荣昌盛的文化根基,成为黄帝子孙安身立命之本,支撑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推动中华文化广泛、持续、永无止境发展的力量源泉。
中国有五千年和几千年的悠久历史。
经过几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和抛弃,凤凰涅槃重生。
时至今日,随着外来文化的泛滥,道德标准的缺失,浮躁和日益功利的趋势,它依然独树一帜,光彩夺目。
刚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就觉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花精力研究几千年封建文化的“古董”费时费力,跟不上时代潮流,是在重复封建思想的错误。
抱着互相挑毛病的心态,不屑于举起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眼睛像扫描仪一样机械地扫描,就这样持续了xx、两天、三天。
渐渐地,我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
当无聊的词和尴尬的句子慢慢被自己接受;做人的原则和对待生活的方式都是自己认可的。
说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所提倡的;道家崇尚教化,求道,体悟道,无为而治;佛教主张利己利人,功德圆满;《周易》崇尚田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正如地球的容量是可以容纳的一样,一个绅士也必须不断地在自己身上培养美德来肩负起这个世界。
想到这些,我的心灵更是神清气爽,感叹自己只知学问,只知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代先贤多花时间总结过去,思考未来,所以他们是明智的。
他们是真的用心生活,好好生活,真正让自己达到灵与肉的结合,诠释生活的内在意义。
当我们忙于生活在现代社会时,我们被太多世俗的东西所束缚。
“一叶障目,看不见泰山。
”我们目前的障碍远不止“一片叶子”。
物欲横流、认真攀比、奢求无度、功利心强的现代风气,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迷住了我们的心灵。
让我们把自己局限在自己的世界里。
梁漱溟老师认为人类面临三大问题,顺序不能错:一是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二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三是解决人与自己之间的问题。
关于研究传承传统文化的反思
![关于研究传承传统文化的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63b7e420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48.png)
关于研究传承传统文化的反思
1. 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传统文化是多元而丰富的,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在研究和传承传统文化时,我们应该尊重并包容各种文化的独特性,避免将某一种文化视为优于其他文化。
2. 去殖民化的视角:在过去的历史中,许多传统文化受到了殖民主义和外来文化的影响。
因此,在研究和传承传统文化时,我们需要采取去殖民化的视角,重新审视和解读被扭曲或掩盖的部分,以还原其真实的面貌和价值。
3.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传统文化并不是静态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变的。
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找到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的方式,使其能够与当代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相互融合,从而保持其生命力和适用性。
4. 社区参与和主体意识: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专家和学者的责任,更需要社区和民众的积极参与。
我们应该促进社区参与和主体意识的培养,让人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有更深的认识和自豪感,从而主动参与到传承和保护的过程中。
5. 可持续发展的考量:在研究和传承传统文化时,我们需要考虑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这包括保护文化遗产、培养文化传承人才、建立适当的管理和保护机制等,以确保传统文化能够在未来得以延续和发展。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和深入地理解研究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复杂性。
只有在尊重多样性、去除殖民化影响、结合现代需求、促进社区参与和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为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ae9cc468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6f.png)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标题: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一、引言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文化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我们的信仰、价值观、行为习惯、艺术和科学知识等各个方面。
其中,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记忆,是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
然而,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传统文化的价值
1. 文化认同: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根与魂,是人们建立自我认同的基础。
2. 人文价值: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对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重要意义。
3. 艺术价值: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绘画等艺术形式,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三、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1. 尊重与保护:我们要尊重每一种传统文化,因为它们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同时,我们也要尽力保护那些面临失传危险的传统技艺和文化现象。
2. 批判与继承:对传统文化,我们既要批判其糟粕,又要继承其精华。
只有这样,才能使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3. 创新与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敢于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推动其向前发展。
四、结论
总的来说,我们应该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传统文化。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该珍视并保护好自己的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学会欣赏和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点。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文化的交流互鉴,推动全球文化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关于传统文化教育问题的思考
![关于传统文化教育问题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c16b6216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d1.png)
关于传统文化教育问题的思考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价值体系。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逐渐降低,甚至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和迫害。
因此,在当代社会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全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本文就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进行一些思考。
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国家之魂、人类之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基础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道德规范,有着科学的价值观、人文的精神、艺术的魅力和感性的思维模式。
它是植根于中华民族生活之中的一系列精神现象和文化现象,代表这整个民族的认知模式与价值观念。
在现代化的社会环境下,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不容忽视。
首先,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世界所固有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忽视和丢失它;其次,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利于增强人的文化意识和审美意识,提高整体文化素质;再者,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发扬民族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创新。
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途径在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针对不同年龄和人群进行分类培养,实践途径如下:幼儿园阶段幼儿园阶段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开端。
通过游戏、故事等方式,让孩子们了解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并通过简单的活动锻炼他们的身体素质。
小学阶段小学阶段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阶段。
除了加强汉语文化课程和历史课程中传统文化要素的教育外,还应该设置传统文化课,让学生们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道德观念,培养他们的人文素质。
初中及高中阶段初中及高中阶段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阶段。
在课程设置中,应强调对经典著作的传阅、理解和思考,并组织学生参加国学讲堂、经典篆刻等课外活动,使其更接近传统文化,更有感性认识和亲和力。
大学阶段大学阶段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化阶段。
制定相关的课程和项目,包括民间文化、地方文化、古代文化、传统艺术、文化物品鉴赏等课程。
关于传统文化教育问题的思考(精选多篇)
![关于传统文化教育问题的思考(精选多篇)](https://img.taocdn.com/s3/m/4573631f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b6.png)
关于传统文化教育问题的思考(精选多篇)第一篇:关于传统文化教育问题的思考关于传统文化教育问题的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即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政治教育中“教什么、怎么教”,政治工作条例力求根据部队教育训练任务和保卫国家安全使命特点,设计教育要点,使之相互衔接、层层深入,螺旋上升,形成一体。
在新兵入伍阶段,以培育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
在义务兵服役中期,以提高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引导官兵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在义务兵服役末期,以增强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官兵认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
在初级士官阶段,以增强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官兵感悟精神内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在志愿兵和初级军官阶段,以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文化创新意识,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时,在各学段的教学要点和教学任务中,力求做到三个“全覆盖”:一是学科课程全覆盖,将教育内容体现到德育、智育、文史、理化、体育、艺术等教育训练主要课程中去。
二是教学环节全覆盖,包括课堂教学、课堂外教学、军营教育和社会教育。
三是教育人群全覆盖,从士官一直到初级军官,再到中高级军官,整体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军委总政治部相关负责人指出,当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还不尽如人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些部队以教育训练为导向,偏重对官兵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单纯地让官兵记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相对缺少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挖掘和宣讲。
这是当前最为主要的问题之一。
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家国情怀的深入挖掘和宣讲让我认识到,“国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启蒙老师。
新时代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几点思考
![新时代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几点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616b3ab5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ce.png)
新时代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几点思考
1. 传承与发展的平衡: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过度依赖传统文化,而忽略现代社会的需要和发展。
因此,在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平衡两者的关系,既要保留文化的本质特征,又要符合时代的需求和转变。
2. 打通文化传承的渠道:要让更多人了解和了解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打通文化传承的渠道,通过教育、传媒、文化活动等多种途径,让文化精髓能够广泛传播和被传承。
3. 建立文化认同感: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民族精神和民族魂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良好的文化认同感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文化,形成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和信仰,构建文化自信体系。
4.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元素都是积极的、正面的。
在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这些积极因素,用现代方式表达出来,使其更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
同时,也需要摒弃其中的陈旧观念和负面因素。
5. 探索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需要进行创新性的发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和艺术手段相结合,创作出更具有时代感和艺术
性的文化作品,使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发展,与时俱进。
关于传统文化教育问题的思考
![关于传统文化教育问题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2e467b1a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46.png)
关于传统文化教育问题的思考2000字传统文化教育是指将传统文化的价值,思想,知识等内容通过教育手段传递给后代,培养其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传统文化教育正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如何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并使其更加接地气、更有效的传递给后代,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
首先要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准确把握其价值观念。
传统文化是国家、民族和社会文化的重要资产,具有丰富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如哲学、文学、艺术等。
传统文化中体现了人类智慧和价值观念,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着误解和模糊的认识,需要通过教育弘扬正确的传统文化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弘扬传统文化精神需要结合当代的现实,注重实践性、时代性,将传统文化精髓引入当代文化,让其在当代文化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只有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才能让传统文化真正为人类所继承,产生深刻的影响。
其次,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传统文化涉及到的知识面较为广泛和深刻,容易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枯燥乏味,需要教育工作者积极寻求合适的方式和方法。
中小学生的学习教育是促进文化价值观树立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如国家尊重、家庭观念、道德情感等。
此外,要把传统文化中的智慧蕴含融入到教育中,以启迪学生思想,增强他们的文化修养。
最后,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建立多元化、创新性的教育体系。
传统文化教育涉及领域广泛,包括语文、历史、思想政治等多个学科。
建立以学科整合为基础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实现跨学科的合作,是发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必由之路。
同时,教育工作者还需注重教材的创新和个性化教育方式的探索和运用,让传统文化教育更加接地气。
总之,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需要从多方面入手,着力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建立多元化、创新性的教育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d7c6ecea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40.png)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思考中国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蕴藏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如何更好地继承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了当下亟需思考的问题。
首先,我们应该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独有价值。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标志,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我们要坚信自己的传统文化价值,不断地将其发扬光大,并推行到世界的舞台上,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性。
其次,我们应该从传承的角度,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要让传统文化成为我们生活与工作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多和传统文化亲近,学习和了解其内涵,发挥其在现代世界的价值。
例如,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文学、音乐、绘画、书法等方式,提高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在学校和社区等场合建立传统文化的教育课程和展示活动,同时倡导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使传统文化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此外,我们也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传统文化不是冷冻的历史遗物,更应是与时俱进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展现。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带来的文化冲击,也带来了更多改变传统文化的机遇,是传统文化展现现代思想的最好载体。
我们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去传承和传播传统文化,比如,将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在设计、建筑、家居、旅游、餐饮等方面,突出传统文化元素的魅力,将其带入现代生活中,成为现代文化的一部分,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互生共鸣,相得益彰。
最后,我们还需要注重传统文化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传统文化不仅仅是纸上谈兵的概念,更应该是落地实践的实质。
比如,在对待环境、健康、伦理等方面,可以借鉴传统文化的理念和方法,去实践这些价值观。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理念,将环保、健康等元素融入传统文化的体验和表现中,通过实践让文化内涵深入人心,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更好理解与传承。
总之,如何更好地继承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
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注重综合发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融合,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让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进而在现代社会中落地生根,得到更好的发挥和展现。
关于“国学热”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国学热”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几点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e8f73d28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99.png)
关于“国学热”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几点思考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国传统文化的话题逐渐被放在了一个比较突出的位置上。
尤其是随着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资讯等一系列的全面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特别是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一种更加有内涵和思想深度的文化礼仪。
在国学热的背景下,针对如何更好地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有以下几点思考: 1. 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多样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很丰富,包括了哲学、文字、诗歌、音乐、绘画、书法等多个方面。
要想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就需要全面的了解和认知,更加注重其内在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性,进而使其更加容易融入现代生活和文化中。
2. 打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壁垒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界限,是社会文化发展中的必然问题。
如何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完美融合,是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重要思考内容,必须积极的打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壁垒,使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3. 引导年轻人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当前,年轻人普遍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这是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应该引导年轻人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从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与现代化的融合。
4. 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化目前,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存在许多机遇和问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应该积极的走向世界,加强海外传播,传播更加正面、健康和积极的文化特色和价值。
这不仅可以推动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也可以为世界文化做出更多的贡献。
5. 优化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模式随着社会的逐渐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模式也需要不断的进行优化。
传承与发扬既是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重要环节,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不断完善传承和发扬的政策体系和机制,特别是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认识,推动中国传统文化顺应时代变化,走向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问题及解决方案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问题及解决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fe4230c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65.png)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问题及解决方案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形成的宝贵财富,但在当今社会,随着快速的现代化进程和全球化的影响,传统文化面临着许多难题和困境。
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我们需要认真思考传承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问题1.社会环境的变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来自社会环境的挑战。
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娱乐方式都在不断变化,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了冲击。
2.缺乏传统文化的传承机构当前,社会上缺乏专门的传统文化传承机构,这导致传统文化传承的渠道不畅,传承传统文化的人才也面临缺乏培养和传承的问题。
3.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生活的融合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显得越来越陌生,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关注度也在逐渐下降。
二、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解决方案1.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从儿童时期开始,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多方面的途径,加强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
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从根源上解决传承问题。
2.建立传统文化传承机构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共同合作,建立专门的传统文化传承机构,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平台。
通过这些机构,开展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等一系列工作。
3.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弘扬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现代科技手段可以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更多的帮助。
例如,通过互联网、手机软件等渠道,传播传统文化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
4.加强传统文化的实践与推广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更需要通过实践和推广来实现。
组织传统文化的展览、表演、体验等活动,让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
三、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实践1.加强传统文化在学校的教育学校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应该通过课程设置、文化活动等一系列措施,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
可以利用历史课程、语文课程、音乐课程等多种途径,让学生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足和建议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足和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f8376120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32.png)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足和建议一、引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千年文明的积淀。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传承面临诸多挑战。
本文将分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不足1.传统文化知识普及不够当前,许多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仅限于课本和课堂,缺乏深入的了解和体验。
这主要是由于传统文化知识普及不够,导致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
2.传统手艺传承断层许多传统手艺面临失传的风险,主要是由于年轻人对传统手艺的兴趣不高,以及缺乏传承人。
这导致许多传统手艺无法得到有效的传承,给传统文化带来巨大的损失。
3.传统文化活动缺乏创新传统文化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缺乏创新,导致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降低。
一些传统文化活动与时代脱节,无法吸引年轻人的关注。
三、建议1.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除了在中小学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外,还可以通过举办传统文化讲座、展览等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2.保护和传承传统手艺加强对传统手艺的保护和传承,可以通过政府扶持、传承人培养等方式,提高传统手艺的传承水平。
同时,可以通过传统手艺与现代设计的结合,让传统手艺焕发新的生命力。
3.创新传统文化活动形式创新传统文化活动形式,让传统文化活动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
例如,可以通过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的结合;通过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丰富现代设计的内容和形式。
4.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广传统文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
可以通过制作传统文化相关的视频、文章等方式,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和兴趣;同时,也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结合,举办各类传统文化活动,让更多人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体验中来。
四、结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针对当前存在的不足,我们应当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保护和传承传统手艺、创新传统文化活动形式以及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广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工作。
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
![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b59a0b61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09.png)
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以下是一些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1. 教育传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从幼儿园到大学,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同时,鼓励民间艺术社团、传统文化传承人走进学校,开展讲座、工作坊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学习传统文化。
2. 文化创新: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焕发新的活力。
鼓励艺术家、设计师、科技工作者等发挥创意,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科技等领域,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
3. 文化旅游: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通过旅游,让更多人了解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支持。
4. 媒体传播:借助现代媒体的力量,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
制作高质量的文化节目、纪录片、电影等,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时,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传播传统文化知识,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
5. 国际交流: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举办文化展览、艺术表演、学术研讨等活动,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共同努力。
只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才能增强民族自信,实现文化自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关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几点思考
![关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几点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fb549ec85022aaea998f0ffd.pn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中国矿业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课程考试试卷考试科目<文艺学>硕士学科专题讲座考试时间2013.1.5学生姓名单良学生学号ZS所在院系文法学院任课教师王青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院培养管理处印制关于中国传统文化问题的几点思考闫续瑞老师在文艺学学科讲座上给我们讲的题目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问题的几点思考》,使我感触颇深。
下面就闫老师所讲的内容,列出一些我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有这样一句传世名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果说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犹如一条河流,川流不息,那么我们就不能塞其源,也不能断其流。
并且要使我们的文化生生不息,蓬勃发展,就要寻找我们民族的源头活水。
这个源头活水就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因此如何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成为我们必须严肃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期,主要指六千年前的中国古代文化到鸦片战争(1840年)时期的中国文化。
说到传统文化的内容,闫老师给我们概括为六个方面,即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
这六个方面,既是中国文化民族与国度的特色,又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上课时我所想的儒道思想仅仅是哲学上的冰山一角。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一)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价值,强调以民为本在中国古代就有“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等重视人民,以人为本的思想。
与重自然(如希腊)或超自然(如印度、希伯来)的文化类型,中国文化形成一种“敬鬼神而远之”的重人生、讲入世的人文传统。
民本思想也为中国的各种宗教也熏染上厚重的人文色彩。
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不仅仅尊重了个人价值和个人的自由发展,更是强调将个体融进群体,突出个人对集体、对国家的义务,构成一种宗法集体主义的人学,这与文艺复兴开始在西方勃兴的以个性解放为旗帜的人文主义,分属不同范畴。
(二)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坚韧刚毅,强调自强不息《易·乾卦·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坤卦·象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使中国文化的认同力和适应力双强。
“认同”使中国文化具有内聚力,保持自身传统;“适应”使中国文化顺应时势变迁,不断调节发展轨迹,并汲取、吸纳异域精华,所以中国文化才具备无与伦比的吸收力和延续性。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历经坎坷而没有被历史湮没,并且在21世纪迸发出新的生机活力,靠的就是这样一种奋发图强、坚韧不拔的精神。
(三)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而不同”,强调社会和谐中国人早就提出了“以和为贵”、“和合”的思想,追求人际和谐、身心协调、天人合一的境界。
天人合一来源于农耕文明,人民对大自然的依赖。
同样,中国人在这样的劳作环境中也会生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美好人格。
中华民族历来推崇十大传统美德,即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
而当今社会出现的很多问题恰恰是由于对传统美德的抛弃,为了逐利,不惜丧失做人的原则。
中国在对外关系中亦始终坚持“强不欺弱”、“富不侮贫”的精神,提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
这些都表现了中国人传统而古老的智慧。
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醇厚中和、刚健有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风范,为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历史基础,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学习、研究中国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获取广博的知识,汲取古人的思想智慧,“鉴诸往而知来者”;可以提高个人修养,培养高尚的品格;阅读大量优秀的古代文学、艺术作品还可以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提升文化素养。
对于我们民族来说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我们认清我们民族的自身,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一)有助于更加准确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每一个民族都不应该割断自己的历史,尤其是在今天世界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实行文化霸权主义的危机时刻存在。
强权所害怕的,正是我们有着悠久而浓厚的历史。
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说,我们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因此我们不能、更不应该丢失自己的文化。
我们看清当前世界局势的前提,就是要先认清自己,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有助于认清我们民族的自身。
(二)有助于更加准确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当今世界是一个竞争的世界,不仅仅比的是政治、经济、军事、资源等等硬实力,还要比软实力,即文化实力。
这才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
同时,中国今天的文化是传统文化发展的结果,很多现实问题都可以从历史中找到答案。
中华传统美德可以成为今天精神文明建设的财富。
中国当代的文化建设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获取资源,提升文化软实力会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自觉追求。
(三)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中国未来文化应该是怎样的,怎样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都需要从梳理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逐步明确,不应该再有上个世纪初那样“中体西用”、“西体中用”甚至“全盘西化”的无谓争论。
因此,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应当看到,作为历史产物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其历史局限性,它既包含有许多优秀成分,也不可避免地对当今社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比如官僚主义、等级观念、特权思想、家长制作风等依然存在。
(一)过于看重血缘的负面影响儒家重视血缘关系,师道关系,父子、君臣的关系。
但当今社会却存在过于看重亲情与血缘关系而导致对陌生人之间的不信任甚至仇视,即“欺生”现象。
因为顾及人情而导致的用人制度的不公平,“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
“人不能尽其才,才不能尽其用”。
过于看重血缘关系,自然会导致法治社会的建设步履维艰,也会使社会丧失公平。
现在我们社会上有一小部分人是“富二代”、“官二代”,这些人完全可以不用自己的努力,靠着爹妈就能轻轻松松照顾到好工作,占尽多数的社会资源,在有些高中为了高考甚至挂出了“不通过高考,你怎么拼得过富二代”这样的条幅。
可见血缘关系对中国人的思想影响之深,令人叹为观止。
(二)中国的礼文化的负面影响中国人重礼,这个礼不仅仅是指礼仪礼节,还是指过年过节时送礼、送红包等现象。
不是说送礼有错,而是现如今送礼送得太过。
有人觉得送礼给的少,显得没本事,因此送礼时出手都相当大方。
当前媒体频频爆出山西煤老板儿子、女儿结婚时,一掷千金的手段,实在令人咂舌。
那么如何在保持中国的人情味的同时,避免铺张浪费,这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三)过于重视个人、家庭利益而导致的社会公德问题重视小家庭而损公肥私的行为屡见不鲜,这也成为当今社会公德的问题。
因此当代中国人需要社会责任感,需要全局意识,需要大智慧。
五、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一)开放的心态、民族的情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热爱中华民族,弘扬与传承祖国悠久的文化,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传统文化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历经大浪淘沙,留下的堪称精品,屹立在世界文化之林,自是卓然不群。
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在国际关系中地位的提高,使社会大众增强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当今的世界,开放是必然的趋势。
21世纪的中国人,更需要“睁开眼睛看世界”,也更要提倡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
一方面要一如既往地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不断深入地学习其精华;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地了解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学其所长,以开放的心态汲纳异域文化。
中西合璧或者是学贯中西应是求学的努力方向,李开复就是一个典型。
(二)中西比较的视野和发展的眼光中国传统特征,就是中西文化的差异,所以要想明确把握中国传统的基本特征,就必然要涉及到中西文化的比较问题。
通过对中西思维方式、文化观念的比较,可以在一个较为广阔的学术视野下把握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
全球化的时代,作为人文学科的师生,我们要用世界的眼光和胸怀来研究中国文化,要有比较文化的精神和知识素养。
比较的视野可以使我们站在一个开阔的思想空间来思考文化问题,与此同时,发展的眼光也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当代人更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
因为对于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来说,过去、现在与未来是息息相关的,只有总结过去,正视现在,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
(三)结合现实思考文化问题,进行理论创新联系社会现实,思考相关文化问题,不仅仅有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学习和了解,更有助于我们思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只有思想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思想才不会落后,只有思想不断地创新,理论不断地创新,我们的文化才不会落后。
结语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就需要从传统文化的内容入手,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即以民为本、自强不息、社会和谐。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更加准确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有助于更加准确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当然,传统文化不全是好的,我们也要剔除糟粕。
传统文化中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过于看重血缘,礼文化,过于重视个人、家庭利益而导致的社会公德问题等等。
那么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就应该吸取精华,去除糟粕,以开放的心态、包容的情怀,用中西比较的视野和发展的眼光,结合现实思考文化问题,进行理论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1]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3] 郭绍虞,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4] 张志平,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樊树志.国史概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6]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7] 季羡林.谈国学[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8[8] 东方夫子.国学与人生[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