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推断综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复习():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习方法
经典范例
(一)【代入推断法】
答题时先确认判断该虚词在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
[范例展示]“①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和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2012年天津卷)
[即时应用]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管子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
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近者示之
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下面的两个“之”字用法是否相同?(1)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2)此亡秦之.续耳
(二)【语境推断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此法在日常学习和考试中常用。
[范例展示]“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句意“不是挟着泰山跨过北海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是连词,表修饰,不译。又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即时应用]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有易为而难成者,有难成而易败者。此四策者,圣人
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两个“而”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1)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2)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三)【标志推断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如用“见”“于”“为”“为所”表
被动,用“之”“是”表示宾语前置,如:何陋之.有。
[即时应用]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遣人遥尾其后,路其僻远,识其所而返。雪晴,往访焉,惟草屋一间,家徒壁立。忽米桶中有人,乃先生妻也。因天寒,故坐其中。试问徽之先生何.在,答曰:“在溪上捕鱼。”始知真为先生矣。
下面句子中的两个“何”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1)试问徽之先生何.在(2)君何.以知燕王
(四)【位置推断法】
一些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范例展示]“也”在句末一般表示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常用于主谓之间,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又如“乎”用在句末是语气词,用在句中且直接用在形容词后是助词,用在代词、名词之前则是介词。
[即时应用]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徙长沙,叔孙
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下面句子中的两个“也”字用法是否相同?(1)叔孙通者,薛人也.(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五)【语法推断法】
从语法结构角度切入也是理解文言虚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遣使约降于.燕”和“故内惑于.郑
袖”,结合文意可知,前句的主语是田单,是施动者;后句的主语应是楚怀王,是受动者。故第一句
中“于”译为“向”,第二句中“于”译为“被”。
[即时应用]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义兵起,悉取檀溪材竹,装为舰,葺之以茅,并立办。众军将发,诸将果争橹,僧珍乃.出先所
具者,每船付二张,争者乃息。
两个“乃”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1)僧珍乃.出先所具者,每船付二张(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六)【词性推断法】
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其词性和用法。词性不一样,
用法也不一样。如“将以.定志意也”和“必有以.也”,前一个“以”是介词,“用”;后一个是名词,
“原因”。
[即时应用]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尝闻一青衿,生性狡,能以谲计诳人。其学博持教甚严,诸生稍或犯规,必遣人执之,扑无赦。
一日,此生适.有犯,学博追执甚急,坐彝伦堂,盛怒待之。
已而生至,长跪地下,不言他事,但曰:“弟子偶得千金,方在处置,故来见迟耳。”
下面句子中的两个“适”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1)
...一日,此生适.有犯(2)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七)【结构推断法】
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
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
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也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
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①“其.皆出于此乎”,“其”,副词,表揣度语气,“大概”,作状语;②“其孰能讥之乎”,“其”,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作状语;③“其一犬坐于前”,“其”,指示代词,“其中的”,作定语;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其”,第一人称代词,“自己”,作兼语;⑤“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其”,语气助词,可不译;⑥“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表祈使语气,“应当、一定”。
[即时应用]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太祖与.袁绍方相持于官渡,绍遣人求助,刘表许之而不至,亦不佐太祖,欲保江汉间,观天下变。
下面句子中的两个“与”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1)太祖与.袁绍乃相持于官渡(2)失其所与.,不知
文言虚词推断7法
(一)代入筛选法
答题时先确认判断该虚词在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
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
如2012年天津卷中的“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和“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两句,
判断两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我们首先关注第二句,第二句话出自《廉颇蔺相
如列传》,句中的“于”和“见”搭配使用,表被动,把这个用法代入第一句中,句意不通,
可以判断两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结合语境判断,第一句中的“于”是介词,译为“在”。
[即时应用]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管子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
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
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
朝定令于百吏。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下面的两个“之”字用法是否相同?
(1)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
(2)此亡秦之.续耳
解析:第(2)句,我们学过,知道“之”意为“的”,结构助词。第(1)句中的“之”是
否也是结构助词,我们可将“的”代入句子中,发现讲不通,句子说的是“我听到仲父说的
这三点”,句子中的“之”处在“仲父”与“言此三者”之间,也就是主谓之间,舒缓语气
或取消句子独立性。虽然是助词,但不是结构助词。可见两句中的“之”字用法不同。
答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