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类型分布区及特征

合集下载

中国的土壤类型与分布

中国的土壤类型与分布

中国的土壤类型与分布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地理环境多样的国家,土壤类型丰富多样,分布广泛。

本文将对中国的土壤类型进行基本介绍,并探讨其分布特点。

一、黄土土壤黄土是中国土壤中最为广泛分布的一种类型。

中国黄土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等地区。

它的颜色呈黄褐色或暗棕色,质地疏松,富含粘土颗粒和砂粒,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黄土对农作物的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常常需要进行施肥和改良。

二、红壤红壤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如江南、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台湾等地。

红壤的颜色呈红褐色,质地较重,富含铁氧化物。

红壤属于酸性土壤,适宜种植酸性作物如茶叶、柑橘等。

然而,红壤同时也面临着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和土壤贫瘠等问题,需要适当的保护与管理。

三、盐渍土盐渍土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如新疆、甘肃等。

盐渍土的主要特点是含盐量较高,对植物生长不利。

这种土壤类型常常需要进行排盐和淋洗等处理措施,方便农作物的种植。

此外,盐渍土的形成与水分蒸发和排水不畅有关,因此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对改良盐渍土具有重要作用。

四、沼泽土沼泽土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等湿润地带,如黑龙江、云南等。

沼泽土是一种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湿润的环境有利于植物残酷物的分解和富集。

沼泽土常常被用作农田的有机肥料,同时也是某些特殊农作物(如水稻)的理想生长环境。

五、中性土中性土是中国土壤类型中的一种,广泛分布于中国的中部地区,如华中平原、华北平原等。

中性土的酸碱度适中,质地较好,富含养分,是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

中国的主要农业地区多数是中性土分布区,农业生产较为发达。

六、其他土壤类型除了上述提到的土壤类型之外,中国还有一些特殊的土壤类型,如砂壤、粘壤、石砾土等。

这些土壤类型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分布范围。

总结起来,中国的土壤类型丰富多样,分布广泛。

不同的土壤类型对不同的农作物生长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农业生产中需要根据土壤类型选择适宜的农作物和合理的耕作措施。

中国与世界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

中国与世界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

世界土壤类型及中国土壤类型分布一、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土壤名称分布地区形成条件一般特征砖红壤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

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的南部,的东南部,以及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

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盆地周围的山地。

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

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黄棕壤北起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

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亚热带季风区北缘。

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

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

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棕壤半岛和辽东半岛。

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

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

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

我国土壤资源的特点及农业区主要土壤类型

我国土壤资源的特点及农业区主要土壤类型
5 、水稻土
谢谢使用
随着土壤利用强度的提高,使土壤肥力减退, 土壤沙化、污染、侵蚀、盐渍化等问题越 来越严重,加之城镇化发展,耕地在不断减少,
我国土壤的主要类型
二.我国主要农业区土壤
1.南方红黄壤
• 红黄壤分布于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以土 色呈红、黄色而得名,约占国土面积的
21.5%,
• 其特点是质地粘重而耕性差,酸性强 pH≤5.5 ,由于易产生铝毒、氧化物矿物多而发生磷 的固定,降低了磷肥的效用,
•农业利用一般为种草种树,防止水土流失;种 植绿肥,合理轮作,采取旱耕技术;农、牧结合 ,适当种植耐旱作物,
•4.东北森林草原土壤 黑土和黑钙土是东北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
• 这类土壤的特点是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颜色油黑,疏松而富有团粒结构,极为肥沃,黑 土一把油汪汪是其真实写照,
• 该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农业利用一般 本着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农则农的原 则,在低山丘陵区发展林果业,山前 和坡地宜 种植农作物,在土质瘠薄山地则发展林牧业,
我国主要一 土壤类型多
• 1.我国土壤如何分类的
• 我国最新土壤分类系统 1995年 将我国土壤 分为14个土纲、39个亚纲、141个土类、 595个亚类,说明土壤类型多,
• 二 山地面积大 • 我国山地占国土面积66%, • 1.山地包括哪些地区 • 西南、西北高山;东部丘陵地区 • 2.山地多适合发展那种生态农业
• 干旱和缺水是这类地区农业生产存在的主 要问题,农业利用一般是种植牧草,植树造林, 防止水土流失,并种植耐旱作物,如谷子等,
• 3.干旱区土壤
•干旱区土壤的主要问题是缺水和由此产生的 土壤盐碱化,因此,盐碱土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的主要土壤类型,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总面积占国土总面 积的52.5%,占全国耕地的74%,

14种土壤类型及特点

14种土壤类型及特点

14种土壤类型及特点土壤是地壳表面形成的一种自然资源,根据其形成过程、物质组成和特点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介绍14种常见的土壤类型及其特点。

1. 红壤:红壤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呈红色或棕红色。

其富含铁氧化物,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和保水性,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2. 黄壤:黄壤呈黄色或棕黄色,常见于亚热带和温带地区。

它富含有机质和矿物质,适合农作物种植,但排水性较差。

3. 赤壤:赤壤呈红褐色,常见于亚热带地区。

它富含铁氧化物和富集的黏粒矿物质,适合种植茶叶、竹子等作物。

4. 黑土:黑土色泽深黑,富含有机质,并富含氮、磷、钾等养分。

黑土蓄水性和保肥性良好,适宜粮食作物的种植。

5. 棕壤:棕壤呈棕色,常见于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

它富含有机质和矿物质,具有良好的保水性和排水性,适宜果树和作物的种植。

6. 硅质土:硅质土主要由含硅骨骼的植物遗骸和硅质矿物质组成。

它贫瘠但保水性好,通常用于盆栽和花卉种植。

7. 盐渍土:盐渍土富含盐分,常见于干旱地区和盐碱地。

它的含盐量高,对大多数作物不适宜,但适合盐生植物的生长。

8. 砂土:砂土颗粒较大,通常粘性较差。

砂土排水性良好,但肥力较低,不适合种植需肥沃土壤的作物。

9. 粘土:粘土颗粒较细,粘性强。

粘土富含养分,但排水性差,容易发生涝灾,需要进行土壤改良后才适宜农作物的种植。

10. 沼泽土:沼泽土主要由腐殖质和残体组成,多见于湿地和沼泽地区。

它富含有机质,但肥力较低,多被用于湿地保护和水生植物的栽培。

11. 塔顶土:塔顶土是在石炭期形成的一种特殊土壤类型。

它通常浅薄且富含矿物质和有机质,适宜苔藓和高山植物的生长。

12. 碱土:碱土富含碱性盐分,多见于盐碱地和干旱地区。

它对大多数作物不适宜,但适合耐盐碱植物的生长。

13. 砾石土:砾石土中含有较多的砾石颗粒,排水性良好但肥力较低,多用于建设和园林绿化。

14. 枯水土:枯水土是在干旱地区形成的一种土壤类型。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一)、砖红壤Ⅰ、分布地区→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Ⅱ、形成条件→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

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Ⅲ、一般特征→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二)、赤红壤Ⅰ、分布地区→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Ⅱ、形成条件→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Ⅲ、一般特征→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

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三)、红壤和黄壤Ⅰ、分布地区→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Ⅱ、形成条件→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Ⅲ、一般特征→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

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四)、黄棕壤Ⅰ、分布地区→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

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Ⅱ、形成条件→亚热带季风区北缘。

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

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Ⅲ、一般特征→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

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五)、棕壤Ⅰ、分布地区→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Ⅱ、形成条件→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我国主要土壤分布和剖面性状特征

我国主要土壤分布和剖面性状特征

1.赤红壤我国南亚热带季雨林下形成的强脱硅化土壤,主要分布在广东西部和东南部、福建东南部、台湾东南部、云南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

母质主要为花岗岩、流纹岩、砂页岩等风化物。

形成特点:富铝化作用和生物积累叫砖红壤弱,但比红壤强;土壤的淋溶强度介于红壤和砖红壤之间,表现明显的过渡性质。

在森林植被下,赤红壤的剖面形态是A-B-C;地表为一层布厚的凋落物层;腐殖质层呈灰棕色至灰色,厚度多为10-20厘米,具有良好的核状结构;其下沉积层呈不同程度的红色及棕色,核块状结构。

结构面上有时也剖光泽的胶膜,厚度30-120厘米不等;母质一般呈红色或红黄色。

土体中常见铁锰结核和红黄等杂色的网状斑纹。

2.红壤红壤是我国中南亚热带常落阔叶林下形成的中度脱硅富铝化的红色土壤,其分布范围广泛,东部以长江以南至南岭山地,包括江西、湖南的大部分,福建、广东、广西等省的背部和安徽、浙江等省的南部;西部包括云贵高原中、北部,即云南省北部和贵州省南部,以及四川的西部南部,大致在北纬25°-31°之间。

主要形成过程的脱硅富铝化合强烈的生物富集过程。

红壤剖面构型为A-B-C(Cp1),A层的厚度为20-30厘米或更薄,为核状结构;B层厚度一般为0.5-1米,个别达2米以上,呈均匀的红色、棕色或拮红色,粘重紧实,块状结构,结构面上多铁锰胶膜;一般在1米以下即过渡带C层。

在深厚的母质层出现黄、红、白色相间的网状层Cp1。

红壤风华程度深,一般较粘重。

红壤呈酸性至强酸性反应。

3.黄壤黄壤广泛分布于我国亚热带、热带的丘陵山地和高原,以川、黔两省最多,滇、湘、鄂桂浙赣闽以及台湾等省区也有分布,是南方主要的土壤类型之一。

黄壤主要成土过程为:脱硅富铝化、生物富集和黄化过程。

黄壤的剖面构型为Ao-A-B-C型。

在森林植被下,地表由厚薄不一地凋落物层(Ao),呈半分解状态。

腐殖质层(A)呈灰棕色至淡黑色,粒状或块状结构,厚度多为10-20厘米或更厚,沉积层(B)呈鲜艳的黄色或蜡黄色,质地稍粘重,块状结构,厚度为15-60厘米不等。

不同土壤类型的地理区划

不同土壤类型的地理区划

不同土壤类型的地理区划土壤是地球表层的一种自然物质,是植物生长的基础,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土壤类型的地理区划是根据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过程、土壤的性质和特点,将土壤分为不同类型,并进行地理区划的一项工作。

不同的土壤类型在自然、农业和生态环境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黄壤区:黄壤是我国主要的土壤类型之一,分布在辽宁、河北、陕西、山东、安徽、湖北、湖南、江苏、四川等省份。

黄壤是富含有机质、富集养分、透水性好的土壤,适宜发展农业,被广泛用于农田种植。

二、红壤区:红壤是另一种重要的土壤类型,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云南等南方地区。

红壤呈酸性,呈红色或棕红色,透水性较差,但是富含矿物质,适合发展果树种植。

红壤区的地形多丘陵和山地,水文条件复杂,对于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有较高的要求。

三、盐碱地区:盐碱地区是指由于高地下水位、排水不畅等原因,导致土壤中盐碱含量过高,不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区域。

我国盐碱地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辽宁等地。

盐碱地的改良和利用是一项重要任务,可以通过引水和改良土壤的方式,将其转换为可以农业利用的土地。

四、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我国独特的地理区域,分布在陕西、甘肃、宁夏、山西、河南等省份。

黄土是由风化作用形成的土壤,质地疏松,肥力较低,保水能力较弱。

黄土高原地区长期以来是一个重要的农牧交错区,牧业占据重要地位。

五、沿海河口湿地:沿海河口湿地是指沿海地区的河口、湖口和海湾等地形地貌对湿地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区域。

沿海河口湿地地处陆海相交汇处,受到陆地和海洋的双重影响,土壤类型多样,包括河口滩涂、河口沙洲、海滨沙地等。

沿海河口湿地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着重要作用。

六、湖泊滨岸带:滨岸带是指湖泊周围的区域,是湖泊与陆地相交的自然界面。

湖泊滨岸带地区土壤类型复杂,包括湖泊湿地、湖滩、湖沼等。

滨岸带土壤肥沃、土壤湿润,适宜发展农业。

但是湖泊滨岸带的生态环境脆弱,易受人类活动的干扰,需要引起注意。

南方土壤类型及种植作物

南方土壤类型及种植作物

3、桉树专用肥
(1)广西南宁市武鸣县红鹰肥业有限公司
25%桉树专用肥(基肥)
N-P2O5-K2O
N-P2O5-K2O 9-9-7 29%桉树专用肥(追肥)
15-8-10 35%桉树专用肥(追肥) N-P2O5-K2O
N-P2O5-K2O 15-6-8 31%桉树专用肥(追肥)
17-8-10 38%桉树专用肥(追肥) N-P2O5-K2O
3、甘蔗专用肥
(1)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产品: 硫酸钾型:45%(15-15-15) 使用方法:亩施40-50公斤 效果:提高产量、增加糖分。
(2)桂林正丰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三)桉树
1、桉树南方主产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等 2、桉树需肥特性:
桉树为世界著名的3大速生树种之一,根系发达, 吸收力强,生长量大。桉树吸收的主要营养元素 有:氮、磷、钾、钙、镁、锌、硼等。据研究, 每株桉树每年平均吸收氮36g、磷2.8g、钾20g、钙 31g、镁8.5g,吸收量大小依次是氮>钙>钾>镁> 磷,氮、磷、钾的吸收比例为13︰1︰8。
2、油菜需肥特性
➢ 对氮、磷、钾的需要量比水稻、小麦、大豆等作物多。甘蓝型油菜每
生产100kg菜籽需吸收N6-9kg,P2O52-2.5kg,K23-5kg。
➢ 各生育时期对氮磷钾的吸收 油菜各个生育阶段对氮、磷、钾的吸收
比例是不同的。氮:苗期42-44%,蕾薹期33-46%,开花结果期10- 25%。磷:苗期20-31%,蕾薹期22-65%,开花结果期4-58%。钾: 苗期24-25%,蕾薹期54-66%,开花结果期9-22%。
(四)黄褐土、黄棕壤
主要分布于安徽、江苏。 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 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呈弱酸性反应, 自然肥力比较高。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及特征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及特征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及特征中国主要土壤类型(一),砖红壤ⅰ、分布地区→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ⅱ、形成条件→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

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三、一般特征→ 强烈的风化和淋滤,可溶无机养分大量流失,土壤中残留铁和铝,呈红色。

土层较深,粘稠,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2),红土ⅰ、分布地区→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二、形成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温略低于红壤区,年平均气温21~22℃,年降水量1200~2000mm,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ⅲ、一般特征→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

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三)、红壤和黄壤一、分布区域→ 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和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区。

ⅱ、形成条件→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三、一般特征→ 有机质丰富,但分解速度快,流失量大,因此土壤中的腐殖质较少,土壤具有粘性。

由于强淋溶,钾、钠、钙和镁的积累较少,而铁和铝的积累较多,土壤呈均匀的红色。

由于氧化铁在黄壤中的水合作用,土层呈黄色。

(4)黄棕壤ⅰ、分布地区→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

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二、形成条件→ 亚热带季风带的北缘。

夏天很热,冬天很冷。

年平均气温15~18℃,年降水量750~1000mm。

植被为落叶阔叶林,但常绿阔叶树混交。

ⅲ、一般特征→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

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五)、棕壤一、分布区域→ 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家乡的土壤类型及其分布(山西)

家乡的土壤类型及其分布(山西)

4、盐碱土
谢谢观看!
4、盐碱土
1、成土过程 盐(碱)土的主要成土过程是盐化过程和碱化过程。当土壤中的 中性盐大量积累达到一定浓度后,在毛管作用下,盐分随水上 升到地表,但表层土壤中的盐分达到一定含量后,使植物无法 生长,主要的盐分是氯化物和硫酸盐,土壤pH为中性,称为 盐土。碱土是在碱化作用形成的,土壤在碱性水溶液的作用下, 产生钠盐·使土壤胶体发生钠一钙交换,当土壤胶体上的钠离 子达到一定比例,土壤的pH大于9.0,使土壤呈强碱性,土壤 物理性质变坏,植物无法生长,就形成碱土。
3、褐土
2、成土条件 • 气候条件:地中海式气候或暖温带半干 旱季风型气候。 • 植被条件:森林草原 • 母质条件:以黄土母质为主 • 地形条件:棕壤以下,一级阶地以上均有可能有分布。 3、成土过程 • 腐殖化有机质累积过程 • 粘化过程 • 钙化过程
3、褐土
4、基本性质 • 土体构型:A---Bt---Bk----C • 主要性质:有机质含量较低,氮磷少,钾充足;盐基饱和度 高于90%;粘土矿物以水化云母为主,蛭石次之。 5、亚类划分 • 淋溶褐土 • 普通褐土 • 石灰性褐土 • 草甸褐土
1、栗钙土
3、主要性状。 • 土体构型Ah----Bk-----Ck; A层栗色,富含钙质,厚 15~35cm,有机质含量1~5%;B层灰白,紧实,白干层, 厚20~60cm,碳酸钙含量可达11~50% • 通体有石灰反应,pH7.5~9,盐基饱和度高于90% • 潜在养分变化较大,全氮全磷0.05~0.2%全钾2% • 土体下部有硫酸根和氯离子,有时有数量不等的石膏聚积. • 质地较粗,多为轻壤-----砂壤
3、褐土
图04-11 暖温带灌丛森林及中温带阔叶林地区的土壤 (据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7)

世界的土壤类型与分布

世界的土壤类型与分布

世界的土壤类型与分布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种自然资源,对于农业、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生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世界上的土壤类型和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等。

本文将以地理学的角度,介绍世界各地的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一、热带雨林地区土壤类型与分布热带雨林地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土壤类型多样,主要包括红壤、黄壤、沼泽和泥炭土等。

由于热带雨林地区气温高,降水充沛,有利于有机物的分解和土壤形成。

红壤分布广泛,主要位于南美亚马逊、非洲刚果盆地和东南亚地区。

黄壤常见于亚马逊流域和东南亚地区,其肥力较高,适宜农业发展。

沼泽和泥炭土则是热带雨林地区湿地特有的土壤类型,主要分布于南美亚马逊河流域和东南亚岛屿。

二、草原地区土壤类型与分布草原地区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洲,在土壤类型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北美大草原地区的土壤多为黑土,该地区气候干燥,降水量较少,黑土富含有机质,能够保持土壤湿润。

南美大草原地区的土壤主要分为棕壤和红壤,其中棕壤在农业生产中应用较广泛。

非洲草原地区的土壤多为红壤和风沙土,肥力较低,需要施加大量的肥料才能进行农业生产。

三、沙漠地区土壤类型与分布沙漠地区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土壤类型主要为沙质土壤和盐碱土。

沙质土壤的颗粒较大,通透性强,容易干燥。

盐碱土则是因为沙漠地区蒸发速度快、水分紧缺的原因导致土壤中的盐分堆积。

世界上较著名的沙漠地区有撒哈拉沙漠、蒙古戈壁等,这些地区的土壤类型主要为沙质土壤。

四、高山地区土壤类型与分布高山地区的土壤受到气候和地形的双重影响,土壤类型较为复杂。

高山地区土壤类型主要包括山地棕土、山地黄土以及山地湿地等。

山地棕土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地区,气候湿润,有利于有机物的分解和土壤形成。

山地黄土则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和阿尔卑斯山脉等地,气候干燥,有机物质贫乏,土壤肥力较低。

山地湿地包括高山湖泊周围的湿地和冰川沉积物,土壤类型多样,肥力较高。

综上所述,世界的土壤类型与分布受到地形、气候、植被和水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及特征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及特征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及特征中国的土壤类型多样,主要包括黄壤、红壤、赤壤、黑土、棕壤、灰化土、草甸土等。

每种土壤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分布区域。

黄壤是中国最主要的土壤类型之一,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区。

黄壤色泽黄褐,肥沃且排水良好。

这种土壤富含养分,适合农作物种植,是中国的“粮仓”。

红壤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平原、云贵高原等地。

红壤呈红色,贫瘠且排水性差。

由于长期风化和水蚀,红壤对养分的流失严重,因此不太适合耕种,但适宜用于茶叶、橡胶、桑蚕等经济作物的种植。

赤壤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平原、鄱阳湖平原等地区。

赤壤呈红褐色,肥力较差,含有较高的氧化铝和铁,适合种植柑橘、蔬菜和茶叶等农作物。

黑土是中国的特色土壤之一,多分布于东北地区,如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份。

黑土呈黑色,贫瘠但肥力极高。

这种土壤富含有机质和养分,适合种植大豆、小麦和玉米等作物,被誉为“中国的谷物仓库”。

棕壤主要分布于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地区。

棕壤呈棕色,肥沃但含水量较高,通透性良好。

这种土壤适合农作物的种植,尤其是水稻和小麦。

灰化土广泛分布于北方地区,尤其是草原地区。

灰化土呈灰色,含有较高的石灰和盐类,肥力较差。

这种土壤适宜用于畜牧业和草坪的建设。

草甸土分布于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等地区。

草甸土呈灰褐色,肥沃且通透性良好。

这种土壤适合牧场的建设,是养殖业的重要基础。

除了上述主要土壤类型,中国还有其他一些土壤类型,如褐土、钙土、沙土等。

这些土壤类型各有特点,分布于不同的地理环境,为中国的农业和生态环境提供了多样性和丰富性。

初中地理课程:土壤类型和植被分布

初中地理课程:土壤类型和植被分布

初中地理课程:土壤类型和植被分布1. 土壤类型1.1 概述土壤是地球表面上的一种天然资源,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组成。

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和特征各异,对于植被的分布和生长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1.2 主要土壤类型在初中地理课程中,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几种土壤类型:1.2.1 红壤•特征:颜色较红,适合农业生产,具有较好的保水保肥能力。

•分布范围: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如江南、华南等。

1.2.2 黄土•特征:颜色呈黄色或棕黄色,贫瘠但富含养分。

•分布范围: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地区,如黄河中游、陕西关中平原等。

1.2.3 森林土•特征:富含腐殖质,具有良好的肥力和透水性。

•分布范围:主要分布在森林覆盖较多的地区,如亚马逊雨林、东南亚等。

1.2.4 沙质土•特征:颗粒粗大,排水性好但保水能力差。

•分布范围:主要分布在沙漠和沿海地区,如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等。

2. 植被分布2.1 概述植被是指地表覆盖的各种植物群落,在地理学中起到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作用。

不同土壤类型对植被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2.2 主要植被类型初中地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以下几种主要的植被类型:2.2.1 高山草甸和苔原•特征:位于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气候寒冷,植物以苔藓和一些耐寒的矮小草本为主。

•分布范围: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北极圈等地。

2.2.2 温带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混交林•特征:气候温和湿润,植物主要为针叶树和落叶阔叶树。

•分布范围: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东亚等地。

2.2.3 热带雨林•特征:位于热带地区,气候湿润,植被丰富多样,包括高大的乔木、藤本植物、草本植物等。

•分布范围:主要分布在亚马逊盆地、刚果盆地等地。

2.2.4 荒漠植被•特征:由于干旱和缺水条件限制,植物稀疏,以耐旱性强的灌木和多肉植物为主。

•分布范围:主要分布在撒哈拉沙漠、蒙古戈壁等地。

以上是初中地理课程中关于土壤类型和植被分布的一些基本知识。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土壤类型对于植被的影响,并进一步认识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国15种主要土壤类型和具体分布地区

中国15种主要土壤类型和具体分布地区

中国15种主要土壤类型和具体分布地区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土地上,大约有15种主要的土壤类型,分别是:砖红壤、赤红壤、红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寒棕壤、褐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黑垆土、荒漠土、高山草甸和高山漠土。

这些土壤具体分布区域如下:1、砖红壤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

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2、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

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3、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

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4、黄棕壤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

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亚热带季风区北缘。

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

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

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5、棕壤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中国土壤类型

中国土壤类型

中国土壤类型我国由南向北土壤分布状况: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漂灰土我国由东向西土壤分布状况:黑土——灰褐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1.砖红壤:形成条件: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云南和台湾南部,是我国热带雨林或季雨林地区的地带性土壤,能发育于任何母质上。

基本特征:土层深厚,质地粘重,盐基高度不饱和,呈强酸性。

2.赤红壤:形成条件:分布于南亚热带,是砖红壤和红壤的过渡性土壤。

基本特征: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土层深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3 红壤、黄壤:形成条件: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的广阔低山丘陵地区,形成于中亚热带条件下,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强烈的脱硅富铁铝作用下形成的。

除石灰岩外,其他岩石均可发育。

基本特征:粘粒多,品质差,养分贫乏,酸度高,土层厚而耕层浅。

4.黄棕壤:形成条件: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丘陵地区,形成于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在温度较高、雨量较多的常绿阔叶或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

基本特征:含粘粒量较多的粘化层;土体内有铁锰结核。

5.棕壤形成条件:分布于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形成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基本特征: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6.暗棕壤形成条件:分布于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形成于弱酸性淋溶过程和温带湿润森林下腐殖质积累基本特征:表层有较丰富的有机质,腐殖质的积累量多,是比较肥沃的森林土壤7.漂灰土形成条件: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北段山地的垂直带上部,形成于寒温带湿润地区明亮针叶林或暗针叶林的条件下基本特征:土壤酸性强和有效养分少8.黑土形成条件:分布于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中东部广大平原上,形成于寒冷气候条件下,地表植被经过长时间的腐蚀,形成腐殖质后演化;基本特征:养分含量丰富,肥力水平高灰褐土形成条件:分布在山西的五台山、吕梁山,内蒙古的大青山等,形成于温带山地旱生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基本特征:土层薄,坡度大,石块多栗钙土形成条件:主要分布于西北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形成于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所造成的水热条件有利于矿物风化及粘粒的形成基本特征:殖质含量比黑土少,是比较肥沃的土壤棕钙土形成条件:分布在内蒙古高原中西部、新疆准噶尔盆地北部,形成于腐殖质积累过程和石灰质、石膏和易溶盐类的淋溶与淀积基本特征:旱化,生物量低,有机质含量低;钙积作用强灰漠土形成条件:分布于内蒙古河套平原、宁夏银川平原的西北角基本特征:土壤的砾质化程度很弱。

中国土壤的分类和分布规律

中国土壤的分类和分布规律
栗钙土 :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干 草原植被下发育而成旳土壤,具有 较薄(20~30cm)腐殖质层,1m内 有钙积层。
上图为栗钙土剖面
上图为栗钙土景观
土地利用:植被干草原;属于农牧兼宜 型土壤。建设口粮田和人工草场育肥基 地;主要发展畜牧业,防超载过牧,草 场退化;秸杆还田,少耕免耕,等高耕 作,保持水土;防风蚀,防护林体系。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黑土: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形 成旳淋溶土壤。 微酸性土壤,具有深 厚旳腐殖质层,有机质含量很高,土 壤肥沃。
上图为黑土剖面
上图为黑土景观
土地利用:自然植被为森林草甸或 草原化草甸。黑土区是我国主要旳 商品粮基地,主要种植大豆、高粮、 玉米、小麦。易发展畜牧,进行大 农业生产。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黄壤:暖热阴湿气候下,氧化铁高度 水化形成针铁矿,使土壤产生“黄化过 程”,同步生物积累过程和富铁铝化过 程明显。土壤鲜黄色,强酸性,有机 质含量高,开垦后迅速下降。
上图为黄壤剖面
上图为黄壤景观
土地利用:天然植被是亚热带湿润常绿阔 叶林与湿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林内苔 藓类和和水竹类生长繁茂;次生植被为马 尾松、杉木、栓皮栎和麻栎等;农业利用 以旱作粮食作物为主,以及茶叶和蚕桑。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红壤: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生物 富集和脱硅富铁铝化作用下形成旳地 带性铁铝土 。土壤红色或棕红色, 酸性,有机质含量较高,核块状构造。
上图为红壤剖面
上图为红壤景观
土地利用:代表性天然植被是常绿阔叶林; 农业利用以稻麦棉为主,一年两熟或一年三 熟,并广泛栽培有毛竹、油茶、油桐、柑桔 等人工林,是主要旳粮、棉、油、茶、柑枯 和蚕丝旳生产基地。

土壤类型及分布特征

土壤类型及分布特征

土壤类型及分布特征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种自然资源,它是由岩石经过长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形成的。

土壤类型及其分布特征是研究土壤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土壤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一、黄棕壤黄棕壤是我国最常见的土壤类型之一,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南方的亚热带地区。

黄棕壤呈黄褐色或棕色,质地疏松,肥力较高。

它的形成主要受气候和植被的影响,通常形成于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

黄棕壤富含有机质和养分,适宜农作物的生长,是我国重要的农田土壤类型之一。

二、红壤红壤是我国南方地区常见的土壤类型之一,分布于亚热带地区。

红壤呈红色或红褐色,质地疏松,水分渗透性较好。

红壤的形成主要受气候和地质条件的影响,通常形成于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和酸性岩石地区。

红壤富含铁和铝氧化物,但贫乏有机质和养分,不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但通过施加适量的有机肥料和矿物质肥料,可以改善红壤的肥力,使其适宜农作物的种植。

三、盐碱土盐碱土是指土壤中盐分和碱分含量过高的土壤类型。

它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

盐碱土的形成主要受气候和地下水位的影响,通常形成于干旱地区和地下水位高的地区。

盐碱土的盐分和碱分含量较高,对植物生长有害。

为了利用盐碱土进行农业生产,可以采取排盐、化盐和改良土壤等措施,使土壤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四、黑土黑土是我国北方地区常见的土壤类型之一,分布于东北地区和华北平原。

黑土呈黑色或暗褐色,质地肥沃,富含有机质和养分。

黑土的形成主要受气候和植被的影响,通常形成于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下,以及草原植被区域。

黑土是我国重要的农田土壤类型之一,适宜农作物的生长,是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

五、沙质土壤沙质土壤是指土壤中颗粒粗大、质地疏松的土壤类型。

它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

沙质土壤的颗粒粗大,水分保持能力较差,肥力较低。

为了利用沙质土壤进行农业生产,可以采取灌溉、施肥和种植适合的作物等措施,改善土壤的水分和养分状况,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土壤的种类

土壤的种类

土壤的种类土壤是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 决定了植物生长的条件。

因此, 了解不同类型的土壤对于了解如何最好地利用土壤资源及其用途非常关键。

下面是有关不同种类土壤的详细介绍。

1. 棕壤:棕壤是亚热带地区最常见的土壤类型及最为肥沃的类型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中南地区。

它是一种酸性土,其矿物质含量及有机质含量都很高,具有良好的通气性能。

这种土壤能够有效保水和保肥,适合种植谷物、棉花、茶叶、油料等农作物和水果、木材等经济作物。

2. 黑土:黑土分布范围广泛,包括我国北方的东北、内蒙古、陕西等地区。

黑土是肥力很高的土壤,含有大量的有机质,通透性也很好,保水能力强。

这种土壤适合于种植高产、高质的农作物,如小麦、玉米、豆类等,在这种土上种植出的农作物品质都很高。

3. 中性土:中性土又称为灰土,是一种中等肥力的土壤。

它分布广泛,具有通透性好的特点。

中性土适合于种植长势缓慢、对肥料要求不高的农作物和水果,如芒果、椰子、花生等。

4. 沙壤土:沙壤土中石英含量较多,肥力低,透气性和保水能力好。

这种土壤适合于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因为水分能够在土中快速流动,同时不用担心土地发霉。

沙壤土不适合种植农作物,但却非常适合种植许多树木和草本植物。

5. 红黄壤:红黄壤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是肥力比较高的土壤类型之一。

这种土壤有较好的保水性能,适合种植光照充足、要求土壤松软、肥力比较高的农作物,如稻米、甘蔗、枸杞等。

6. 盐碱土:盐碱土的特点是土壤中含有过多的盐分和碱性离子,使土壤中的植物生长条件非常差。

盐碱土是我国西北等干旱地区最为普遍的土壤类型之一。

这种土壤不适宜种植大多数农作物,但是适宜种植一些抗旱、抗盐碱的灌木或草本植物。

总的来说,种类繁多的土壤对于不同的植被和经济作物具有不同的适应性。

因此,我们必须了解不同类型的土壤,根据土地的性质制定种植方案,从而在不同的土地上获取最佳产出。

同时,正确地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也是我们在对土壤资源进行可持续利用中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自然地理学14个土壤类型总结

自然地理学14个土壤类型总结

土壤圈第四节土壤类型特征(提要)一、有机土定义:是在地面积水或长期土壤水分饱和,生长水生植物的条件下,以泥炭化成土过程为主,富含有机质的土壤。

(土壤发生分类中:有机水成土)特点:地形低洼、地表潴水。

分布:全球地势低洼地区都有分布,只要有潮湿潴水低地。

我国集中分布于东北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青藏高原的江河源区,川西北的若尔盖及祁连山山地和巴颜喀拉山地。

注:泥炭积累过程、潜育化过程二、人为土定义:是人为耕作灌溉、施肥培育活动下创造的具有新性质的土壤。

(土壤发生分类中:水稻土、灌淤土、菜园土)特点:具有不同种类可资鉴定的人为表层,厚度>50cm,土壤肥力比起源土壤高,多土壤入侵体。

分布:世界各大河流沿岸平原及三角洲地带,我国秦岭—淮河以南水耕土,以北多旱耕人为土。

三、灰土定义:是具有铁铝螯合淋溶作用、土表至60cm范围内有灰化层的土壤。

(土壤发生分类中:灰化土、漂灰土)特点:气候寒冷湿润,植被为寒温性湿润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

(灰化作用)分布:主要分布于俄罗斯、北欧和加拿大等地,我国仅见于大兴安岭北端及长白山北坡。

四、火山灰土定义:指发育在火山喷发物和火山碎屑物上的土壤。

(土壤发生分类中:火山灰土)特点:发育程度低,属初育土范畴,属于原始发育阶段。

火山灰母质具有很高的表面积,导致了火山灰土形成过程十分迅速。

分布:主要分布于活火山和休眠火山外围。

我国主要分布面积不大,多见于东北大连池、长白山及云南腾冲等地。

五、铁铝土定义:是表土至150cm范围内具有高度富铁铝化作用的铁铝层的土壤。

(土壤发生分类中:砖红壤、赤红壤、红壤和黄壤)特点:土体厚,多在2~3m以上,通体红色,发生层分化明显。

分布: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

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

六、变性土定义:是一种富含蒙皂石等膨胀性黏土矿物,具有高胀缩性的黏质开裂土壤。

(土壤发生分类中:砂姜黑土,玄武岩、页岩以及泥岩上发育的赤红壤)特点:地形为河湖平原、河流阶地和坡麓洼地;自吞作用分布: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季节性干旱区,如印度的德干高原、非洲的苏丹等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类型分布区及特征
A. 砖红壤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

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B. 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
在北纬22°至25°之间。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

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C. 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

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D. 黄棕壤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
地带。

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亚热带季风区北缘。

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

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

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
E. 棕壤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
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

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

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

土层较厚,质地比较粘重,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呈微酸性反应。

F. 暗棕壤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

中温带湿润气候。

年平均气温-1~5℃,冬季寒冷而漫长,年降水量600~1100毫米。

是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

土壤呈酸性反应,它与棕壤比较,表层有较丰富的有机质,腐殖质的积累量多,是比较肥沃的森林土壤,
G. 寒棕壤(漂灰土)大兴安岭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宽南面窄。

寒温带湿润气候。

年平均
气温为-5℃,年降水量450~550毫米。

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

土壤经漂灰作用(氧化铁被还原随水流失的漂洗作用和铁、铝氧化物与腐殖酸形成螯合物向下淋溶并淀积的灰化作用)。

土壤酸性大,土层薄,有机质分解慢,有效养分少。

H. 褐土山西、河北、辽宁三省连接的丘陵低山地区,陕西关中平原。

暖温带半湿润、半
干旱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1~14℃,年降水量500~700毫米,一半以上都集中在夏季,冬季干旱。

植被以中生和旱生森林灌木为主。

淋溶程度不很强烈,有少量碳酸钙淀积。

土壤呈中性、微碱性反应,矿物质、有机质积累较多,腐殖质层较厚,肥力较高。

I. 黑钙土大兴安岭中南段山地的东西两侧,东北松嫩平原的中部和松花江、辽河的分水
岭地区。

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3~3℃,年降水量350~500毫米。

植被为产草量最高的温带草原和草甸草原。

腐殖质含量最为丰富,腐殖质层厚度大,土
壤颜色以黑色为主,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钙、镁、钾、钠等无机养分也较多,土壤肥力高。

J. 栗钙土内蒙古高原东部和中部的广大草原地区,是钙层土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类。

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2~6℃,年降水量250~350毫米。

草场为典型的干草原,生长不如黑钙土区茂密。

腐殖质积累程度比黑钙土弱些,但也相当丰富,厚度也较大,土壤颜色为栗色。

土层呈弱碱性反应,局部地区有碱化现象。

土壤质地以细沙和粉沙为主,区内沙化现象比较严重,
K. 棕钙土内蒙古高原的中西部,鄂尔多斯高原,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北部,塔里木盆地的外缘,是钙层土中最干旱并向荒漠地带过渡的一种土壤。

气候比栗钙土地区更干,大陆性更强。

年平均气温2~7℃,年降水量150~250毫米,没有灌溉就不能种植庄稼。

植被为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

腐殖质的积累和腐殖质层厚度是钙层土中最少的,土壤颜色以棕色为主,土壤呈碱性反应,地面普遍多砾石和沙,并逐渐向荒漠土过渡。

L. 黑垆土陕西北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等黄土高原上土壤侵蚀较轻,地形较平坦的黄土源区。

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

年平均气温8~10℃,年降水量300~500毫米,与黑钙土地区差不多,但由于气温较高,相对湿度较小。

由黄土母质形成。

植被与栗钙土地区相似。

绝大部分都已被开垦为农田。

腐殖质的积累和有机质含量不高,腐殖质层的颜色上下差别比较大,上半段为黄棕灰色,下半段为灰带褐色,好像黑垆土是被埋在下边的古土壤。

M. 荒漠土内蒙古、甘肃的西部,新疆的大部,青海的柴达木盆地等地区,面积很大,差不多要占全国总面积的1/5。

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

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不到100毫米。

植被稀少,以非常耐旱的肉汁半灌木为主。

土壤基本上没有明显的腐殖质层,土质疏松,缺少水分,土壤剖面几乎全是砂砾,碳酸钙表聚、石膏和盐分聚积多,土壤发育程度差。

N. 高山草甸土青藏高原东部和东南部,在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以西山地和天山山脉。

气候温凉而较湿润,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

高山草甸植被。

剖面由草皮层、腐殖质层、过渡层和母质层组成。

土层薄,土壤冻结期长,通气不良,土壤呈中性反应,
O.高山漠土藏北高原的西北部,昆仑山脉和帕米尔高原。

气候干燥而寒冷,年平均气温-10℃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可达-40℃,年降水低于100毫米。

植被的覆盖度不足10%。

土层薄,石砾多,细土少,有机质含量很低,土壤发育程度差,碱性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