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中国教育的一点看法
当今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今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5ed37e07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b4.png)
当今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在当今中国,教育资源的分配仍然存在严重的不平等现象。
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高质量教育资源相对集中,而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则面临着师资力量薄弱、设施落后等问题。
这种不均衡导致了城乡差距的逐渐扩大,进一步加剧了社会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
二、应试教育压力过重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更注重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应试压力。
从小学到高中,学生们需要频繁参加各类考试,每个年级都有重要的升学考试。
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没有足够时间去锻炼其他方面的能力和兴趣爱好,缺乏全面发展。
三、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一些教师在专业知识水平上存在明显差异,造成了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对教师培养和发展的支持力度,但还是难以满足不断提高的师资需求。
同时,一些学校对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待遇也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导致了教师队伍流失速度快。
四、课程内容缺乏实际价值中国的教育体系偏向于应试与理论知识,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许多学生在完成学业后,面临着与社会实际需要不符合的情况,缺乏实际应用能力。
因此,在推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将课程内容与实际价值相结合。
五、人文关怀不足过分追求高分数和升学率常常使孩子们背上沉重的负担。
在这个过程中,那些弱势群体往往被忽略或轻视。
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培养他们成为有品格、有社会责任感并具备全面素质的人才时提供必要的人文关怀。
六、教育改革难以落地教育改革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教育改革难以得到有效推进。
机制不健全、利益格局复杂、观念转变等方面都成为阻碍教育改革成功的因素。
政府部门和学校应共同努力,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并逐步落实到实际操作中。
七、缺少职业教育支持近年来,人才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然而,现行的教育体系还主要围绕升学模式展开,并没有足够关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加强职业教育,提供多元化的培训项目和机会,将有助于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并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岗位。
针对当代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几点看法
![针对当代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几点看法](https://img.taocdn.com/s3/m/588e8745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ef.png)
针对当代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几点看法当代的中国比较教育研究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挑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如何在中国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推进国际化的研究方法和视野。
以下是本人对当代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几点看法:一、前沿理论重视。
当前,比较教育研究已经成为了广受关注的学术领域,各种前沿理论和方法不断涌现,为推动比较教育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研究工具。
因此,中国比较教育研究者需要密切关注国际学术前沿,并且在日常研究中大力应用和推广新理论,提高研究质量和学术水平。
二、批判精神必要。
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对西方教育或中国传统教育的盲目崇拜或者过于简单的否定。
这种态度会对研究带来很大障碍,并且降低研究的可信度和学术价值。
因此,中国比较教育研究者需要具备批判精神,对文化和教育进行理性分析和评价,明确自己的研究立场,避免陷入简单的二元对立或者主观评价。
三、本土化探索重要。
与其单纯地照搬西方研究方法和理论,中国比较教育研究者更应该注重研究体系和方法的本土化探索。
这种探索可以通过文化和教育史的研究、中外教育文献的对比分析、深入采访和实地调研等方式来实现。
这样的研究方法可以更好地反映中国独特的文化和教育背景,为未来的比较教育研究提供更丰富和具体的案例和数据。
四、国际合作加强。
中国比较教育研究者应该加强与国际学术合作,与国外比较教育研究者共同推动研究成果的交流和推广。
这种国际合作不仅可以拓宽研究视野和思路,还可以促进中外学术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增进国际间的学术合作和交流。
总之,当代中国比较教育研究需要充分发挥学者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注重研究方法和理论的国际化和本土化相结合,推动国际合作和交流,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复杂的社会和文化环境,推进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体系的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体系的](https://img.taocdn.com/s3/m/61154660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1d.png)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体系的优缺点及改进我国现行学校教育体系深受广大群众的关注。
这个体系的优缺点在不断地被讨论和分析,而人们对于如何改进教育也在慢慢地达成一些共识。
在这篇文章中,我会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体系。
一、现行教育体系的优点(1)立足于基础教育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能够让广大民众接受基础教育。
这一点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它可以让更多的年轻人通过教育改变命运,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2)注重素质教育相对于过去重知识灌输的教育形式,现在的教育注重拓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不仅仅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一点的优势还在于培养了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而这些学生不仅仅对自己的未来更有希望,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现行教育体系的不足(1)一味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中国教育领域的一个普遍现象。
学生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背诵、记忆和理解考试科目的内容,而不是真正的深入探索、拓展自己领域的兴趣爱好。
这使得一些学生缺乏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应试教育的另一个问题是,它强调的是分数而不是学生的真实能力,这让很多学生迷失了追求真正能力提升的信念,而是成为了一些“应试机器”。
(2)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在我国现行教育体系中,一些贫困地区的孩子面临着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这一点可以表现在设施、教学设备、教员等方面。
这也使得他们在学习、就业和生活上面对的困难更多,后果影响到他们的一生。
三、如何改善现行教育体系(1)改变应试教育的倾向我们需要改变过分注重应试的倾向,给学生们更多探索和实践的机会。
加强艺术、体育、社会实践等非应试科目的教育,同时强调对于学生兴趣爱好的识别及培养,让学生能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
(2)拓展教育资源我们需要拓展教育资源,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投入更多的资源,创造比较均衡的教育环境,帮助孩子克服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让他们拥有更多的实现梦想的机会和平等的竞争环境。
我国的教育现状议论文
![我国的教育现状议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ef3f8ee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ba.png)
我国的教育现状议论文5篇我国的教育现状800字(一)二十一世纪悄然翻开行的篇章,中国将如何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党高瞻远瞩地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早在1977年9月,邓小平刚刚复出就深谋远虑地把教育问题突出地提到全国全党人民面前,语重心长地说:“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
1 到1985年5月,又提出:“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21世纪大业的生力军”。
2 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政治,明天的经济。
可以这么说,教育乃立国之本。
因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投入到国民建设的各行各业中去,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富强。
在21世纪这个号称信息,知识的时代,不重视教育民族只能等待的淘汰的命运。
然而今天的中国,高考已经俨然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仪式,每年的高考新闻总是饶有趣味地制造着新的舆论场。
家长孔庙烧香祈求孩子高分,高三女生喊楼“邀睡”减压,衡水二中“高考誓师大会”激情上演,为让迟到女儿进场考试母亲甘愿下跪……在现实环境下,这些新闻迫使人们去反思些什么,但似乎又有其合理的一部分,因为高考为大,一切逻辑为高考让路。
”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3 “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教育工作不仅要抓,并且要抓紧、抓好,严格要求,少讲空话,多干实事。
”4通过高考改变命运,这依然是绝大多数中国孩子的必经之路。
高考创设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特殊情景,因为那里安放着难以抹去的故事和细节,而且浓缩了“中国式奋斗”的全部精髓和灵魂。
十年磨一剑,只为在这个六月“一考定乾坤”。
在由“竞争”二字所诠释的逻辑体系中,高考是举起生命重托的最佳路径,“黑色六月”成为一种恒定而牢固的社会现象。
竞争,不单单是高三学生的血酬定律,更是被早早地推向了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
由高考卷起的这场竞争注定是深远的,是彻底的,是社会性的。
它悄无声息地接管了应试教育的全部逻辑,所有关于素质教育的美丽愿景被狠狠地打入冷宫,动弹不得。
浅谈中国高等教育之弊端及一点思考
![浅谈中国高等教育之弊端及一点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4034e2f9700abb68a982fb39.png)
(6)关于“以人为本”的思考 • 1、学生的考核 • 应严格、改善 知识掌握情况仅靠最终考试检验? 为什么不可以加入其它方式?如课上讨 论,随堂测试等
• 2、教学模式的改变 一些课程的学习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 3、措施当严格执行,不容姑息任何人,太 过严厉就不是“以人为本”吗? 谈“严出”问题 学生缺课三次取消考试资格,实行?
中美高招差异
• 高考——一考定终身 • 全民关注甚切,武警 出动,规模罕见 • 每晚12点多睡觉,痛 苦,何来创新? • • • • • • 进入大学条件: SAT考试 中学满220学分 成绩平均为B 推荐信 面试
中美高招差异
• 严进宽出 • 按“需”办学 • 高校扩招,经费用于 买地、盖楼、大肆购 得硬件设施,一身欠 款,学生受苦 • 宽进严出 • 按需办学(学校之定 位) • 加州理工学院2000人, 精益求精
带来问题
• 教学质量降低
1、补习生、应届生同挤名校独木桥 2、高中生大都可以读大学,生源质量下降 3、教师力量的跟进 4、学生人数增加,片面追求人数,忽视思想品质
• 高校的高收费
仍然引起就业困难
• 扩招最初目的:减缓就业压力、增加消费等, • 新“读书无用论”抬头→许多大学生毕业就失 读书无用论”抬头 业 扩招引起中等职业技校生减少等,加上本科生、 研究生、博士生数量逐年增长,就业形势严峻, 大专生就业更是难上加难。
• 一些老师或辅导员只 是到了学生犯错出现 不良后果的时候才对 其进行“再教育” • 明知大学生的世界观、 人生观尚不成熟,却 放任大家
返回
理想、信念教育
• 应当说多数大学生在刚入学时胸中有着远 大的理想、抱负,然而,逐渐适应大学生 活之后,有多少人还记得自己当初的“鸿 鹄之志”呢? • 为什么呢?难道这只怪我们没能经受起诱 惑,自制力太差?这是借口
杨澜访谈郑强中国教育的观后感
![杨澜访谈郑强中国教育的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7bab92b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ee.png)
杨澜访谈郑强中国教育的观后感看了杨澜对郑强教授关于中国教育的访谈,那可真是让我心里五味杂陈,又感觉像被打了一针强心剂。
郑强教授一开口,就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他那种对教育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急切的想要改变现状的心情,就像熊熊烈火,隔着屏幕都能把我给点燃。
他讲的那些关于中国教育的事儿,就像是在揭开一层又一层的面纱,让我看到了以前没咋注意的真相。
你看啊,现在的教育有时候就像一条标准化的生产线。
学生们从小学开始就被塞进一个个固定的模子里,拼命地朝着考试成绩这个单一的目标奔跑。
郑强教授说的太对了,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可能知识学了不少,但是个性和创造力就像被禁锢在笼子里的小鸟,飞不起来。
我就想到自己小时候,那时候就是每天写作业、考试,感觉自己像个学习的机器,什么兴趣爱好,都得给学习让路。
可是呢,郑强教授又给我们带来了希望。
他说中国教育有深厚的底蕴,就像一座蕴藏着无数宝藏的大山。
我们不能光看到现在教育存在的问题,还得看到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那些教育智慧,像尊师重道之类的。
而且,他也强调教育者的责任重大。
就好比厨师做饭,食材再好,厨师不行那也做不出美味佳肴。
咱们的老师就像是厨师,得用心去雕琢每个学生,不能只看成绩。
杨澜的提问也特别到位,感觉就像拿着手术刀在精准地剖析问题。
她提出那些关于国外教育模式的借鉴之处,郑强教授的回答让我恍然大悟。
原来不是国外的月亮就一定圆,国外教育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但是咱们中国教育也有自己的独门秘籍。
咱们中国孩子在基础学科上的扎实程度那可是在世界上都数得着的。
从这个访谈里,我还感受到教育是整个社会的事儿,不能光靠学校和老师。
家长也得跟上节奏,别只知道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把孩子的童年塞得满满当当的,却没有一点让孩子自由呼吸、自由探索的空间。
社会也应该给那些有独特想法、不走寻常路的孩子更多的包容和支持,就像给小树苗一片能自由伸展枝丫的天地。
看完这个访谈,我就觉得中国教育像是一艘正在航行中的大船,虽然现在有点方向上的小偏差,但是有郑强教授这样的领航员在大声疾呼,有像杨澜这样的媒体人在不断探讨关注,再加上咱们所有关心教育的人的共同努力,这艘大船肯定能调整好方向,驶向充满希望的未来,培养出真正既博学又有创新精神、有情怀的下一代。
关于中国教育的反思
![关于中国教育的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1eec16931b765ce0408140a.png)
关于中国教育的反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在这响亮口号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事实真相?毫无疑问,中国大多数家庭的教育是有问题的。
我们经常看到教育的不公,而且可能是其主要的受害者。
根据所见所闻及体会,教育的错误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规划好孩子的未来,不因孩子的意愿而改变。
这种教育是最令人深恶痛绝的。
家长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让孩子完成他们年轻时未完成的愿望或梦想,让孩子去满足自己人生的遗憾。
由于这种想法并非出于恶意,他们经常会认为这是为孩子好,是为孩子着想。
但往往事与愿违,造成难以想象的结果甚至是灾难。
因为他们无法体会孩子的内心世界,无法了解孩子的想法。
而孩子的未来由他们自己去走,理应拥有权力去规划自己的未来,去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如此一来,双方冲突与矛盾在所难免。
第二种,不管不问,听天由命。
这种教育是对孩子的极其不负责任。
作为家长,采取无视孩子成长过程的态度,目的可能是为了减少自己工作与生活中的压力,或者是,积极一点,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让他们自己锻炼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但是,他们是否应该向孩子稍微说明一下,以免产生误会?在无形之中,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越来越陌生。
孩子不像孩子,家长不像家长,生活便缺少了那份特有的属于自家的温馨与幸福。
生活更加无味,更加单调,留下的恐怕只有家长们年老时的一声叹息了。
第三种,表面上不管不问,实则格外关切。
这种教育的普及程度与范围比前者要大得多。
也许是最为常见的一种。
这种教育方式的采用,对于家长来说,一般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主动原因。
家长不愿干涉孩子的成长过程,想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与自由。
在他们看来这是比较明智的。
二是被动原因。
家长非常原因帮助孩子,替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为他们提供科学的学习方法作为指导。
但由于个人知识水平有限,教育程度不高,因此只能是爱莫能助,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生活中,他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困境----对于某事,他们几乎是一点也不知道;但对于是否应该做某事,他们却坚决反对,且理由若干。
西方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西方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ff8fa491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1b.png)
西方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的启示西方教育理念和中国教育体系有着不同的特点,两者在教学方法、教育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西方教育理念中蕴含着许多值得中国教育借鉴的地方,这些启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展和改革教育体系,还可以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升。
本文将从西方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的启示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探索如何借鉴西方教育理念,促进中国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西方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西方国家的教育体系中,学生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师们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积极思考,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种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我们应当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不断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方式,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西方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在西方国家的教育体系中,不仅注重学生的学科成绩,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教育目标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健康体魄和社会责任感。
这一点对中国教育也有着深刻的启示,我们应当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不仅仅注重学生的学科成绩,更加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
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综合素质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艺术表演、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促进他们的全面成长。
在教育评价方面,也可以适当增加对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的评价指标,不仅仅衡量学生的学术成绩,更加全面地评价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水平。
西方教育理念强调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和互动。
在西方国家的教育体系中,学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加注重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和互动。
学校会与社会各界建立合作关系,开展社会实践和职业体验,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
中国式教育发言稿
![中国式教育发言稿](https://img.taocdn.com/s3/m/09be2745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ee.png)
中国式教育发言稿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中国式教育。
中国式教育是指中国特色的教育方式,它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考试分数的重要性。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们也需要对中国式教育进行反思和改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首先,我们要承认中国式教育的一些优点。
中国式教育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基础知识是学习的基石,没有良好的基础,就无法进行高层次的学习和创新。
中国式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纪律和集体荣誉感,这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品德和个性。
中国式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严格,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勤奋和坚韧精神。
这些都是中国式教育的优点,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
然而,中国式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中国式教育过于注重高分数和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
许多学生为了追求好成绩而压抑了自己的兴趣和个性,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中国式教育过于依赖死记硬背和应试技巧,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培养创造力和创新思维,而不仅仅是机械地记忆和应付考试。
另外,中国式教育存在一些负面的竞争现象,导致学生之间的紧张关系和焦虑情绪增加。
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并不利。
因此,我们需要对中国式教育进行一些改进和修正。
那么,如何改进中国式教育呢?首先,我们应该建立更加全面和综合的评价体系,不仅仅看重分数,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
我们可以引入更多的学科选修课程,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权。
其次,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
这可以通过开展科学实验、社会调查和创造性的作业等方式来实现。
另外,我们要创建和谐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这可以通过课堂活动、团队项目和社会实践等方式来实现。
最后,我们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建立学生心理辅导机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式教育的转型和升级。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
中国式教育发言稿800
![中国式教育发言稿800](https://img.taocdn.com/s3/m/4c85d268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05.png)
中国式教育发言稿800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家长和同学们:
《中国式教育》一书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中国的教育体系一直备受争议,大家对于中国式教育也有各种各样的看法。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中国式教育的一些想法。
中国式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代表,注重对学生的功利性培养,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
这种教育模式长期以来导致了学生的压力过大,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同时,中国式教育也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造成了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然而,中国式教育也有它的好处。
它培养了学生的自律能力和学习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但是,我们也不能闭目塞听,忽视中国式教育的弊端。
我们需要改变目前的教育模式,让教育更加关注学生成长的全面性和个性发展。
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让学生能够自由发展,挖掘出他们的潜力。
同时,家长和老师也要转变观念,不要一味追求成绩,而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来引导他们。
学校也应该增加课外活动和兴趣班,给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
总之,中国式教育需要变革,我们要摒弃功利性的应试教育,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杰出的人才,推动国家的发展。
谢谢大家!。
浅谈当代中国的教育现状
![浅谈当代中国的教育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76daf6a7284ac850ad024221.png)
浅谈当代中国的教育现状每样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有好的一面,也有不足的一面。
中国的教育现状不是一两句就能评论的,我就拿中国当代教育现状其中的不好的一面来说说我的几点看法。
第一,我觉得中国的教育都是应试式教育,学校整个工作总是围绕着高考和各级统考、会考指挥棒转,管理目标相当普遍地带有急功近利倾向。
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是分数、升学率,全部教育就是为了考分,以考试、分数作为学生标准的应试教育模式扭曲了考试的功能,考试不是为了检测和反馈,服务于教学。
相反考试成了教学的目的,教学只是为了考试,是为了评分排列等,考试的功能和作用被严重局限了,这种本末倒置的状况,促使作弊风泛滥。
不仅中学存在,高考考场上存在,小学也存在。
个别教师为了获取本班考试成绩虚假的高分率,甚至暗示做弊方法,污染了学风,十分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在应试教育中,学校成分按一个模子改造人的“教育机器”。
人的个性发展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传统的应试教育极易助长学校教育中的管理主义和权利主义倾向,对培养和丰富学生的个性十分不利。
应试教育模式虽然把智育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智育的目标却是片面的、狭隘的。
智育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教育,其中发展智力是智育最重要的目标,但是,应试教育从应试这一角度出发,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大多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课堂以外的、各种对发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动,从而出现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的局面。
在应试模式中,教育竞争也被激发到不恰当的程度,竞争中的失败者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帮助,造成学生学习水平的分化和差生面扩大。
许多差生迫于竞争压力中途辍学,这些现象不但违背了义务教育法,同时也是一种人为的教育不平等现象。
由于升学率、平均分两根指挥棒自上而下被层层强化,教学中广泛采用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做法,造成学生作业量过大,中小学生必不可缺的游戏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没有保障,连正常的星期日和假期也被挤占,影响青少年学生身体的健康发育。
中国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中国教育存在哪些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177b5f69f121dd36a22d8233.png)
中国教育存在哪些问题1、注重应试教育,让学生产生的对学习是一种应付式的,注重理论知识,缺少实践2、缺乏素质教育,导致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不高。
3、很多老师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课堂上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也只是一种人坐在听的形式,并不能收到好的效果。
4、学习很枯燥,让学生有一种烦的情绪。
5、学生与教师、家长之间缺少沟通,导致一种封闭性的性格6、大多学识渊博的教师都往高处走,或者说在向更高一级深造,所以有些教师有其它方面的欠缺。
7、学习压力过大,学生的作业太多了,造成了学习被动。
8、学生们的爱好被束缚了,所以相对的创新也就没了。
9、现代化教育比较少,有些教学设备还不够。
10、贫困地区的孩子受教育少,应当适当的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11、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中国教育与美国教育的区别1.中国与美国教育的差异首先在于两国初等教育的教学目标不同:中国初等教育将开发孩子的智力,孩子好处高分看成首要目标;而在美国,初等教育的目的只有一个:培养孩子的创造力.2.对待成绩的态度不同对中国孩子来说,一份不好的成绩单会使他收到来自各方压力.然而在美国,每个学生年终的成绩单都时间私人的物品.家长方面也不会给孩子施加过多的压力.分数在大人心中比能力要差得远.而中国大部分学生的目的是"那高分".3. 两国在知识观是存在差异: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灌输,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和对知识的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美国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和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这两种教育表达了对待知识的不同态度:即中国教育的静态与美国之间的动态差异,这一动一静这反映两国知识观的差异.4.两国在提供该学生的环境上不同:美国的学校从小就鼓励孩子做研究,就培养孩子的研究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组织研究材料的运动研究方法的能力.而中国的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采取的是初级阶段打基础,高级阶段才能做学问的相互脱节的两阶段战略.5.两国课程设置不同比如关于外国语言的学习.在中国,学生在基础教育中只有英语一种(除专业外).这是教育系统为全体学生做的统一选择.而在美国,学生选择德育的就大得多,包括西班牙语,发育,拉丁语等.还有在美国不用教材的课是存在的,他们通常叫做"家庭生活"课,.课程内容包括缝纫,烹饪和增强自信心等等.他教给学生的是书本以外生活之中的事情,是作为一个人或者的必需.他教给学生如何生活6.教育模式和高考制度不同:中国的启发式教育存在着一个弊端,就是其实一直到某一个问题的答案通过诱导学生,使他们找到"唯一的答案".在美国学校的教学法,除了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掌握教师一致的正确答案外,还给与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去探索教师和学生都没未知但却客观存在着的潜在答案. 在中国,除了少数人才不用看"高考"分数外,其余的均以"高考"成绩为录取人学得最重要的,唯一标准.但在美国学生年年都参加各类考试中的至少一种考试,一次失手,情有可言;两次失手,也可以理解……因此,这些考试成绩就可作为非常重要的录取入学考量标准.7.学习负担不同:美国几乎每周都回放一天假.但在中国,周末可能被无情占有,就连绚丽多彩的假日也会因繁重的作业的充斥而黯然失色.8.家庭教育不同:1)美国教育小时管得严,美国父母会立下许多规矩,而孩子越大管得越松;中国父母恰恰相反,小时候百般溺爱,长大处处限制,甚至连大学专业,恋爱都横加干涉.2)美国教育注重孩子责任感的培养,这个教育差别使得美国孩子比中国更具自立性.建议中国的考试制度改革,教学改革与学生减负,是教育整体改革的三个方面,而考试制度是"牵一发而动身"的关键.只有应试教育改变了,素质教育才能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空间.美国是在创新有余而基础不足的前提下以抓基础来补不足.我国的情况却是恰恰相反,我们是基础有余而创新不足,因而我国教育的完善必须抓创新来补不足.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教育反应的是不同的文化内涵,适宜美国今日社会的教育方法或教育体制并不一定适应中国现在的社会.总之,我们需要的是本土化和国际化结合的现代化教育.中国现行在实行的新的教育体制,正逐步的改正教育的缺陷,趋向于多元化,国际化,这正是研究教育的成果所在.也是我们的本意.中国教育体系需解决三大问题问题一:学生素质问题第一是社会体制问题。
对当代教育的评论
![对当代教育的评论](https://img.taocdn.com/s3/m/57e3a87a02768e9951e738fd.png)
二.中国教育制度的利弊之所在与以上插曲类似的是我国现在的大学,多数人在进大学之前还是除高中几门课之外没有任何学问基础的,一经大学中数年修习,出校时已具一定的学问根基----这根基不仅是老师教的,其中大半要来自大学里的自学。
这种情况在前几年表现得尤为明显,其原因乃是早年大学生缺乏,一入大学门即前程光明,可安心读书。
现如今大学生分配不易,众学生兼职焉,打工焉,找工作焉,TOEFLE焉,GRE焉,“治艺者甚多而治学者少”。
北大清华之类名校学术风气较其余学校为优,师资基础固是一方面,而名校学生不必为前程过于担忧,可专心治学亦是一重要因素。
但无论如何应看到,明清两代的这项制度是建立在大制度缺陷上的,现行的大学教育也是建立在高考制度的缺陷上的----很有人替那些被大学拒之门外,失掉文凭同时失掉深造机会的人来喊冤。
因为高考大制度上的这项小制度为中国培养了大量人才,人们对高考制度的缺陷一再宽容。
现在,这项小制度也渐渐失掉了它的魔力,我们还不应该好好反省一下大制度吗?试看中国教育目前的两个重要问题。
(一)基础教育发展不足。
《义务教育法》已经颁布接近20年,然而在西部等贫困地区,仍然存在大量的失学儿童。
其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国家投入资金的不足。
以公共教育经费占GDP 的比例,发达国家在5%甚至7%以上,而中国2001年为3.19%,2002年为3.41%,均未达到国家制定的在2000年达到4%的目标。
再看人均公共教育经费就更惨,瑞典为2000美元以上,美、日、德、法等在1000~1500美元,中国仅为9.4美元(据《南方周末》2003年新年特刊)钱少尚不足惜,可叹的是这一点钱还没有用在政府理应承担责任的义务教育上,而是大多用在了本应依赖社会力量举办的高等教育上,中国的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生均公共教育经费之比为1:1:23,而美国为1:3:2。
目前,中国的公共教育经费92%花在了高教上。
用8%的资金去保证义务教育?笑话!如此错误的投资政策,教育行政部门的短视、无能和好大喜功要负主要责任!而在一些入学率尚可的地方,其入学率的实际意义让人感到怀疑。
中国式教育的利与弊
![中国式教育的利与弊](https://img.taocdn.com/s3/m/a0149790b9d528ea81c77976.png)
2.权衡中国教育的利与弊 不知从何时开始,这些观点被普遍认同:中国学生的数理化成绩比同龄的美国孩子好,中国的基础知识要扎 实得多,只是创新能力差一点。 然而在最近的《中国青年报》上,世界公认的近二三十年数学家丘成桐对这种观点毫不客气的泼了冷水: “这都是多少年可怕的自我麻醉!我不认为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学得有多好!美国学生的基础知识决不会逊 色于中国学生,相反要强得多。” 就像杨利伟从太空归来后,坦诚的告诉大家在太空没看到万里长城一样,丘成桐也以他在哈佛大学和亲身 经历和真切感受,“毫不客气”向我们道出了中外学生并无明显智愚之别的事实。这可真叫人惭愧:原来人 家并不比我们笨,我们也并没有特别聪明:原来我们中国学生念的功课,人家国外也都是要学的,而且要学 得灵活,绝不是像中国那样填鸭式的教;原来我们引以为骄傲的中国孩子之所以能在数学奥赛上,年年大丰 收,一个重要 的原因是这些选手是经过层层选拔的,并在赛前经过严格的强化训练,带有明显的应试教育痕 迹。而在国外,参加奥赛是自由的,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组织的这样好。
1
【2】观点碰撞。举个例子:药家鑫案我们大学要么避而不谈要么极力否认。如果在美国基本 上会形成大讨论。这种讨论是平等的学生对老师、老师对学生的,有些时候观点的碰撞和交 锋会使大家对问题更加深入认识。
【3】压抑人性。我们的高中生都是在情窦初开的年纪。要是在美国,这个年纪的学生都是 一边学习一边约会。不要认为美国人不重视学习。只是人家认为社交也是一种学习。
网友观点
1.中国教育的利与弊 当今社会都知道中国是实行应试教育,但是生活才是最大的考试,“减负等于加正“这句话也不无道理,教育局的作用, 也已只局限于学校的上空,却永远无法下来深入。 可是所谓的应试加素质教育,却难以将国民素质大副提高。这一点,从身边一个个头发金黄,到处乱逛的小混混可以看 出。 确实,有人说应试教育培养了一批人才,又埋没了一批人才,每年高考与中考有多少人因为一时失误抱憾终身,又有多 少人因为一时失误没有走进理想中的学府!但是这种应试教育又不得不让我们学习一些与以后专业无关的课题,但这些知 识却有时可以派上大用场。这一点,是我们不能否认的。但是整天的读书,写字,做功课让我们少了许多玩与想像的时间。 有时许多东西就是在玩乐中明白的。我不奢望中国废除应试教育,与国际教育方法接轨,因为这种应试教育是千百年来所 流传下来的体系,但我却希望能像美国一样多次高考的机会,多培养一些社会实践能力,这对以后走入社会都有很大的帮 助。这些就是中国当代教育的得与弊。 教育部门虽然是大张旗鼓地说素质教育,不可否认,有些地方是实行了那中教育方式,但是更多的地方依然走的应试教育的 老路子.真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没办法啊,因为教育部门注重考试的分数,家长看的也是孩子的分数,学校理所当然地也注 重分数.于是把大部分的担子压在了学生的身上.应试教育是好是坏我也不能发表什么意见,因为我不是权威人士,不是教育部 门的工作人员,但是学生对于目前这中教育是恨之入骨啊! 时间可以验证应试教育的利与弊,但是,真到那个时候,会不会为时已晚?我不希望再看到那些博士什么的虽学富五车却不会 煮饭,不会洗衣服,不会......痛心啊!不知道应试教育铸就了多少高分低能的“人才”!!不知道那些居高临下的教育部门的官 员看到后还会说"我们的教育是很成功的." 你们有压力,我们难道就没有吗?
关于中国式教育对孩子的影响的高大上一点的标题
![关于中国式教育对孩子的影响的高大上一点的标题](https://img.taocdn.com/s3/m/79042182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17.png)
关于中国式教育对孩子的影响的高大上一点的标题
摘要:
1.中国式教育的概述
2.中国式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3.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
4.如何改进中国式教育
正文:
【中国式教育的概述】
中国式教育是一种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考试成绩的重视上。
这种教育模式源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长期以来一直在我国的教育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式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中国式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
一方面,这种教育模式可以培养出学生的坚韧不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使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去克服。
另一方面,中国式教育也可能导致孩子缺乏创造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过分依赖老师和家长的指导,缺乏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
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教育模式外,还包括家庭环境、社会文化、个体性格等。
这些因素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何改进中国式教育】
要改进中国式教育,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看重分数和成绩;二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
力和创新精神,让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能够在社会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式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复杂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https://img.taocdn.com/s3/m/87def228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49.png)
一、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1、上课的时候老师可以随便说话;学生却要举手申请发言权限才能够对老师进行提问和回答2、作业是负担;教师无法令学生爱上学习;却只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3、限制学生的种种自由;甚至出现在校必须购买校服等种种封建现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以从前的经济观念要求学生;本身就是违背国家政策;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一种愚蠢的行为..4、学生压力过大;学生真正毕业到社会上所需要的;并不是一纸文凭和儒雅的学生作风;老老实实做人的人;在客观事实上;是混不开的;即便是他有再高的学历和知识;面对社会的惊涛骇浪;也只会以一个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处理问题;让学生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处于劣势..5、学校不以学生的利益为第一利益;常以自己的利益为第一利益;学生必须服从学校;这违背的;是服务第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宗旨;昨天是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在学生和学校之间;学生本身应属于消费者;而学校作为服务方;必须以学生的利益为第一位;而客观实际上;有多少学校;真的做到让学生满意呢6、教育过于死板;通过一味添压式的传统学习方法;令广大学子苦不勘言;学习;已经不再是满足学生求知欲的一个合理的途径;而是令学生感到压力重重的一个包袱;试问各个学校;和各个教育主管部门;还有各位家长;如果让你们背着巨大的包袱去工作去发展;去赚钱;你们会开心吗你们会工作好;会发展好;会赚钱好吗所以如果不给学生减轻压力;就不要妄想学生学习好了7、遵守纪律的问题;纪律是维系一个社会环境稳定和井井有条的一个规范和规章制度;是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定的;并不是某某个学校领导或者教师;为了一己之快漠视学生感受而定的学生在走廊里不许说话;在课堂上保持肃静;这样死气沉沉的环境;学生还能够算得上是祖国的花朵吗凋谢了吧…………8、乱收费问题;这个问题是最敏感也是广大学生和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有些学校;用分数来为自己提高档次;用分数线来向学生压榨钱财;这本身就是一种不道德的敛财方式;合理的收费我们并不反对;但是动辄几千几万的所谓“借读费”这能算是合理吗学校需要建设;那是学校自己的发展;试问学校的建设壮大又为我们的学生带来了什么学生真的因为学校的扩建;学校的拼命敛财而获得成绩和知识的提高了吗9、补习班的问题;补习班的存在令广大家长头痛不已;某些教师为了在工资之外赚些外块;甚至上课的时候不把知识全部讲完;待到补习班再一一点明知识要点;这样的教师还怎么样为人师表;怎么样教好学生;学校要提高升学率;有这样的教师存在;请问;又有多少学生可以顺利地通过中高考试考进自己满意的学校呢知识是学校提供的;却被教师倒卖升值;叫学生们怎么相信他们的老师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老师呢10、早恋、性教育的问题;这是目前最敏感的话题;但是越是敏感;大家就越不敢提出;因为我们的学生在青春期的年龄;都是在读书;所以校内的性问题;成为了学校教育的重大责任;有些学生直到结婚都不清楚男女之事到底是怎么回事;有些人因为接触了不正确的性教育走上歧途;这有哪项不是学校的责任一味的隐瞒压制;就能让学生们明白真理吗所谓“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在花季的学生最困惑的时候;他们的老师他们的学校能够给他们的;并不是“受业解惑”而是一味的隐瞒压制;甚至蔽斥;这样的教育;怎么能让这些尚且懵懂的学生走上正途;成为一个由生理到心理完全健康向上的人呢11、叫家长;学生一旦犯了什么事情;就要叫家长;把责任一把推到家长这里;老师啊老师;家长让学生上学;是把自己的孩子;自己的血肉交给你们教育;你们没有能力把他们教育好;却把责任推回给家长;的确;在教育上;家长的确要比老师方便很多;但是;处在叛逆年龄的这些懵懂的学生;需要的并不是管教;他们需要的是引导和合理的教育;并不是一味的训斥;和推来推去;学校把责任推给家长;那么还要学校干什么学生还上学干什么还要你们这些老师干什么12、教学生做人;还是教学生做贼学生有哪个不欺骗自己的父母;不欺骗他们的老师往往学生幼稚的骗局被揭穿的时候;学校也好;家长也好;都会大动肝火;你们怎么不仔细想想学生为什么要骗你们;“人之初;性本善”;谁是生来就会骗人的;这责任到底在谁没有良好的沟通;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引导;本来就幼稚无知的年龄;面对学校和家庭的种种压力;他们唯一的办法就是隐瞒;让隐瞒把一切平息;没有了诚信的为人;在社会上怎么混啊这责任到底在谁到底在谁二、多视角看传统文化教育的德育价值和体现传统文化教育的德育价值;众说纷纭;许多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各抒己见..有些学者们论证了儒学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认为儒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等具有极为有益的作用..还认为新儒学伦理道德思想有助于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也有启示..改革开放以来和加入WTO以后;中国的人文精神及传统文化思想受到挑战..对学生进行儒学教育;坚定信仰教育有利重建精神家园;凸显人文精神;要求我们加强儒学伦理教育;倡导道德体验教育..〔1〕有学者从美育及传统美德的角度看其德育的促进作用..也认为当代德育的社会文化环境受以现代传媒为特征的大众文化影响;人的审美受到侵蚀、精神世界也被无情的挤压着..青少年的奋斗精神、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受到巨大影响;自我意识强全局意识差、竞争意识强合作意识差、好胜心强抗挫折能力差等不健全人格结构..而美育与德育的终极价值取向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审美教育与价值观的培养及形成有密切的关系;这也是我国把美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当前可以通过艺术教育、经典导读、看经典戏剧电影、文学导读、注重课程教材改革、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等措施来实施美育..〔2〕对于美德作为知识可教性;有学者论证了其可教的限度和方式..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但美德作为知识被教师有限度的..原因是它主要通过理性去获得、美德本身的内涵在当代社会中的失落、合格的美德教育教师的失落..所以传授也有其特殊的方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3〕香港中文大学刘国强教授阐述了中华美德教育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指出儒家伦理教育之特点;尤其分析了仁的不同层面的含义和与诸德的关系;认为它们都是相互关联和融通的一个体系..他的关于中华美德的当代意义提醒了我们不要一味的追求现代的、西方的、流行的价值观;而忽略中华传统美德所蕴涵的价值..〔4〕至于道德榜样、榜样教育问题;部分学者论述了榜样的道德价值;道德榜样的类型、可能和功能..一般的榜样并不特指道德榜样;它们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只有具有正面价值的榜样都有道德的崇高性或崇高的道德价值..从道德主体的角度看;可分为个体道德榜样与群体道德榜样:从社会生活的实际来看;不可能人人都成为道德榜样;主要是:掌握和控制社会道德资源者、对社会负有重大责任和具有重要影响者以及成年人..道德榜样有几种产生的可能;即先验论、发现论、需要论、实践论..不管怎样;道德榜样产生的条件至少应该是理性主义和普遍主义的诉求..道德榜样的功能如下:传统优秀道德的典型承载者;现实主导价值的积极弘扬者;未来理想道德的开拓创新者..这三种内在功能决定了道德榜样具有示范和激励的外在功能..〔5〕现实教育中要积极发挥道德榜样的外在功能;使其转化为内在功能;以不断扩大的道德榜样的力量和影响力..但如何处理好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呢有学者指出要合理运用它们之间的耦合;来建设新时期的文化和进行学校道德..需正确认识偶像崇拜语境下的榜样教育..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和现代传播媒介产品的普及;新的文化形态和现象的出现冲击并改变着传统的文化模式和文化观念..时下榜样曲高和寡;偶像却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找出新时代文化背景下榜样与偶像的差异与共生;建构它们间的耦合机制..需要我们贯通理性思维与情感体验;协调价值目标与现实生活..〔6〕民族精神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和重要价值;当前有学者对学校如何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作了研究和思考..指出民族精神教育应具有生活性、综合性、发展性;体现民族性和全球性的统一;且要设置专门的民族精神教育课程..拟定民族精神教育目标;不同的学习阶段;目标层层深入..至于其教育方法;不能脱离学生实际;而要从学生生活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活动中开展教育;这样民族精神才可能真正被内化..〔7〕在崇尚个人自由的现代社会里和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市场化改革的影响下;当代学校民族精神教育面临着危机和价值困境;即如何处理好国家认同和个人自由的关系..学者认为;当代学校民族精神教育本身而言;强调个人自由与国家认同各有优缺点;因为他们反映人的精神需求中既渴求自由又希望有所归依的二重性;因此有学者要建立一种必要与可能的民族精神教育价值取向:基于个人自由的国家认同..根据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通过达致共识的对话教学来实施民族精神教育;用讨论、辩论、说服教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获得些道德规范和自己的价值观..〔8〕有学者指出负面道德经验也有其德育价值;负面道德经验是指在道德生活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具有假、恶、丑性质的道德事件或行为..但它在学校教育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人认为负面道德经验会对学生的道德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因而在实践中采取回避或拒斥的态度..他们认为负面道德经验一旦被课程化;就会对学生的道德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发展学生处理负面道德经验的意识和能力;适应真实的道德生活世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自主力、更好的理解正面道德经验和进行道德反省..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是矛盾的统一体;道德经验也不例外;学生不应该只知其一面;而不知另一面..那么负面道德经验在当前德育中缺位的原因是什么呢根本原因在于人们认识上的偏差..有些人认为呈现负面道德经验与学校教育的性质不相符合;有些人认为学生的德性很大程度上是环境熏陶的结果;因而在学校教育中呈现负面的道德经验不利于学生的德性成长;有些人认为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缺乏道德免疫力;因而不宜向学生传递负面的道德经验..但它们不应成为学校摈弃负面道德经验的理由..学校德育不只是教师和学生过道德生活的地方;更是学生学习如何在社会上过道德生活的地方..社会上永远存在着真、善、美与假、恶、丑..学生不可能完全封闭在学校内;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与社会打交道..既然和社会交往;学生就不可避免的遇到负面道德经验..如果学校不让学生掌握面对负面道德经验的智慧;那么他们在遇到负面道德经验时就会茫然不知所措..所以学校应该将负面道德经验课程化以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9〕中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显然先秦时期的礼就是道德规范的载体;也是传承主流社会伦理思想的符号;具有重要的道德功能;有学者说其功能主要表现在道德内化、示范和传承等方面..礼的践履使人们逐渐养成遵守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形成道德观念;培育道德情感;使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自觉..礼仪则以理想的模式向社会成员展示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供他们效仿的行为准则..礼仪还通过礼仪活动标准化的语言和动作;使社会道德规范成为可以习得的东西..先秦时期的礼具有传统礼仪的共性;另外;它的德育功能有其特殊性;第一;先秦礼教与乐较大配套进行;相辅相成;第二;先秦礼的道德教化与国家机器的推动密不可分..礼的法制化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礼的道德教化的作用;还有中国古代政教合一的机制是礼的道德教化的重要途径..〔10〕也有学者分析了人生礼仪的德育内涵;它是一种特殊的民俗事象;指围绕着人的生命历程的关键时刻或时段而形成的仪式活动;具有丰富的德育功能..因为人生礼仪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连接着寻常百姓的人生追求和需要;另一面连接着受儒家文化支配的传统价值观念;千百年来始终发挥着规范人生和统一教化的作用..当然人生礼仪德育功能的实现;要注意在开展礼仪活动时讲究实效性;要在庄重神圣的场合下;以富有象征和表现力的方式使受礼者完成道德教化过程..这对于今天的德育有借鉴意义..〔11〕和谐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机制和状态;它是发展着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有和谐的思想;如:“天人合一”、“整体和谐”、“和而不同”的思想都包含有和谐的意义..传统文化注重“修身”的价值追求;有助于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传统文化崇尚“和为贵”的思想;有助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传统文化“以民为本”的观念;有利于巩固社会和谐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提出;正是中国传统大同社会理想在现代的延续和升华..中国文化传统中追求和谐的思想由来已久;讲求和谐是往圣先贤们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文化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当把构建和谐社会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智慧和精神动力..例如:传统文化注重“修身”的价值追求;有利于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修身”;强调个人道德人格的培养;对于提升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极其宝贵的启示;传统文化崇尚“和为贵”的思想;有利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儒家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就是主张人与人、人与社会要宽容和谐..儒家“和为贵”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对和谐理想的追求..〔12〕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为“和”的思想赋予崭新的时代内容;进一步倡导以和为贵的新型人际关系准则;无疑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减少人际摩擦和社会内耗;在全社会形成“贵和尚和”的价值取向;增强人际关系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是与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一脉相承的..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把天地万物视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只有处于和谐关系中;才能得到发展并生生不息..儒家认为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界基本上是和谐的;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虽然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但它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和感和相互依存关系;对于我们反思现代工业文明对自然的征服态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的时期;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最庞大的人口;也正在以最快的速度消耗着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资源;面临着最突出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因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还有;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有利于巩固社会和谐;“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精神资源;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先秦文献中提到“民”的地方很多..我们只有把构建和谐社会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善于汲取“民本”思想的精华并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容;才能夯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一个以民为本的社会;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论中国教育_高中作文
![论中国教育_高中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d5db8133581b6bd97f19ea69.png)
论中国教育本文是关于高中作文的论中国教育,感谢您的阅读!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条件,相信人人都知道这一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通过大力发展教育,成了世界上第二次的资本主义强国,欧洲各国通过加大教育的投入和培养人才,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世界各国都能意识到这点,那么中国呢?古代的中国是令人自豪的,经济军事力量的强大,使中国地位超然,四大发明更将古中国推上了巅峰!中国的教育亦是如此,科举制堪称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是中国社会的进步,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里程碑!从此,隋唐元明清出现了盛世。
不幸的是科举不断被皇帝的私欲所左右,进而导致中国教育的衰落,国家的停滞不前!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教育发展非常“快”的背后,有隐藏着什么呢?在当今的中国,教育越来越成为功名利禄的代名词,几乎每个学生,老师都非常低急功近利。
学生,为了自己日后的光明前途,没有选择,只能为了成绩而埋头苦干,学校为了升学率,没有办法,只能日夜督促老师,想尽千方百计提高学生成绩,家长,为了孩子能出人头地,为了自己那微不足道的虚荣心,没有犹豫,只能对孩子,老师施压。
像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而正是这些因素造成了中国教育的极大弊端!在这种教育体制下,人才往往是理论上的巨人,实践的矮子,是解题的高手,是操作的菜鸟。
是表面上的书生像,内在的患多种疾病的病人……。
中国的教育体制不仅让人才的质量大打折扣,就连数量也与日俱减了。
就在前几天,我在新闻联播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高中生大部分选择外国大学就读,造成了几十年来高考生首次减少,并且国外学校为方便中国的留学生就读,还特意简化了出境手续,看到这里时,,我不禁为之感到悲哀,难道中国的大学比国外的大学“稍逊风骚”吗?为什么国外的大学如此受欢迎呢?说到底,还是教育的问题。
因为中国的教育还没有让学生真正学会“爱国”!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这样一些话,国外某某品牌效果真好!我这可是进口的XX,你的国产货早就过时了!外国的环境就是好,到处鸟语花香……在这种大范围的渲染之下,学生们岂能对国外不充满向往呢?二是我国的高考制度“一考定终身”足以证明高考制度的严格弊端了,很多学生放弃高考,正是这个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对中国教育的一点看法(一)廖富春教育部长人事更替公布后,网上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吆喝,几乎都是在大揭教育系统存在的未能解决的问题;前段时间网上出现一篇文章署名《中国教育是天大的笑话》耶鲁大学前校长,虽然后来澄清可能是有人借名仿造,但是里面说的一些问题确实击中当今中国教育系统中存在的要害。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重视。
记得小平同志在1989年都说过,“中国改革最大的失误就是教育的失误”。
二十年过去了,历经几任从事教育的人士不懈努力但仍然不能让广大人士和社会满意。
诚然,中国教育事业沉疾太深又是受到各方面环境和条件非常大制约的一个系统性工程,非一般的人士可以扭转。
我本人也是出生在教师家庭,也是从新中国在恢复高考后新形式下成长起来的一名大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现在我就以我这个过来人来谈一点对中国的教育的看法,同时也给出些小小的建议。
中国教育存在着的问题为什么中国教育会受到如此的非议和攻击?我也是在红旗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从小就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党”、“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教导,并且也立志于这方面的人生抱负;我们的教育在社会人文方面主要是传统的孔儒之道(道德)以及一些只有几十年的新文化运动兴起后的白话文,还有就是正统的马列主义教育。
出了社会后,接触和认识了社会,感到社会的现实、残酷,课本上有的东西好像和社会是恰好相反。
另外,一部分人在正统的教育环境中立志要为人民、为国家服务,结果发现现实也并不是那么回事,要“为人民服务”的人你就是不能为人民服务,有理想、有才干的人反而进不了他那个应该去的系统,成怀璧其‘赘’、“抱才之困”。
其三学了的不能用。
我这里所说的“不能用”是两方面,一方面是学校教给我们有用的太少,如在社会学人文学科方面,都是一些非常抽象和干枯的马列主义类的哲学而对于一个人能够真正认识社会和在社会上运用的知识反而非常地少。
另一个方面就是在大学中教授的几乎都是基础知识,缺少真正的能一拿出来(在企业中)都能用的,这方面能用的不能仅限于一些技能领域。
学子出了学校要费很大的劲来重新学习和适应社会,感到以前在学校学的都是“垃圾”,以至于大家都认为被中国的教育误了,被骗了。
从表象看,中国教育第一社会、国家花了大量的钱特别我们普通的父母供孩子学习,但培养出来的人才德欠佳。
自从高校扩招以来,中国教育好像就和社会上的企业一样:心浮气噪,眼里看到“钱”,学校越来越缺乏敬业精神甚至职业道德,学生的质量和素质明显下降。
本人主要从事的是企业管理,主要是和人打交道,不仅现在社会/企业很大部分人都感到现在的大学生怎么啦?既无学成又还心高气傲;本人也有同感,感到他们和我们那个时侯差得太远、是混过来的,许多大学生连本专业都非常地差,都不知他们是怎么毕业的?而且一部分大学生毫无学术气质,显得非常地市俗。
企业找不到自己所需的人才。
第二、现在学生找不到工作,毕业即失业。
自从高校扩招以来,又有“教育产业化”,中国大学的招生就走上非理智道路上了,并且是“卯吃辰粮”,把二十年的大学生使用需求量用十年时间来“生产”完成。
没有充分地考虑和衡量社会接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量,盲目招生现象严重,基本没有进行控制,造成大学生市场使用的“饱和”。
天下父母省吃简用节省下来的钱供自己的子女上完学后却到头来找不到工作,在家啃老待业,毕业即失业。
大学生对前途迷芒:“投了好多简历,基本没有回音。
我已经产生求职疲倦和恐惧感了,眼中的世界都是灰色的,看不到希望”。
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现在已有放弃大学就读的事件和现象发生(09年已经是多万高中生缺高考)。
到处都是大学生,大学生不值钱。
大学生就业难,以至于在一些企业,大学本科生都只能去做一些文员性质的工作,现在几乎没有人相信国家相关部门一定时期的大学生就业统计数据。
当然大学生就业难还有其他系统性的原因,如企业本身不足等。
从深层次上进,中国的教育受到的意识形成捆绑太重。
中国从来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民教育。
历来的统治阶级都把国民教育当作一个意识形态的阵地和工具在对待,这要从中国的历史传统说起——中国是个几千年的儒教和专制结合的国家。
封建统治是把教育当作维护自己统治的愚民工具,要整个国民承认、维护和巩固它的统治利益,强化王权、欺骗人民,教育成了为权势服务,培养和驯化奴才。
多尔衮刚一入关就祭拜孔庙,孔子的地位也达到‘集千圣、等百王’的前所未有的‘崇高地位’,清政府是利用理学这一太监学说奴役宰制汉民族的精神。
忽必烈入主中原之时就把理学做为官学,认为极有利于统治人口众多的汉民族,并以‘儒教大宗师’的名义号令天下。
‘学而优则仕’是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
历代的教育制度,用功名利禄来引诱人们皓首穷经、迷于仕途之争,统治者从此达到瓦解人民的意志、转移人民的注意力目的。
大家都知道洪秀全也是在科举考试失败后才揭竿而起的。
历代的统治者都把教育拿来作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地位的一个工具,这就让教育失去了它的本来意义,而且形成了对教育的一种“捆绑”。
这种“捆绑”不仅偏离了教育的本来属性、扭曲了国民行为,也严重地制约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甲午战败后,中国为变法流血第一人谭嗣同曾这样悲愤的写道:“地球上无论何国,但读宋明腐儒之书,而自命为礼仪之邦者,即是人间地狱”。
新中国成立后,又是在国际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存在,存在着尖锐的意识形态斗争,所以又把意识形成当作教育的核心在进行。
说得实在一点的话,表面上的口号是为社会主义培养接班人其实际成了在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官僚和奴才。
许多时侯感到从学校学到的东西带有明显的偏见、狭隘和激进。
第四、教育严重脱离社会实际。
在中国教育教授给学生的知识陈旧和太过理论化,缺乏实际的操案例。
第一,我们从事教育事业的人没有下去深入社会、了解社会,从而开发有实际意义的教学课程。
我们现在许多大学都开设了企业管理这门课,我看到的企业管理方面的课本或我们在讲解企业管理时基本都是空洞的理论说教,比如说在科学管理时期,一个是泰罗的科学管理,一个是法约尔的组织管理,一个是讲生产力(作业)的科学管理,一个是讲生产关系(组织)的科学管理。
生产力的科学管理主要是要求我们要研究作业的科学性和效率问题,如某个具体的作业过程如何标准化和文件化,它的作业时间和效率怎样,而我们的课本及教授人员在教学时没有看到这方面的好的案例说明;讲组织管理时,大学里也没有找到一个像样的、好的企业内部组织管理科学的作模本进行讲解,更不可能讲解它为什么科学,科学在哪里,这样的组织管理为企业带来怎样的发展和进步等。
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我看到我们课本在讲管理要素“控制”这一大章,几乎是把技术领域的控制学照搬到管理方面来讲的,根本就还没有涉及到真正的要对组织(整个系统)进行控制这一点上。
一个在企业中懂得管控的管理人员一眼就可以看出它的错漏与浅显,他完全可以把这部分讲课和讲解给你推翻。
另一个方面我们教育“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没有研究社会,和社会脱节。
好像这些问题都是该由“领导”/政府去管一样。
学生只管读书——傻读书、读傻书。
中国的教育成王成圣(内圣外王),为领导服务(上级、当权者)。
既然是为统治阶级服务,还不得有半点负面和渣刺,要教要说上面喜欢听的,不能教不能说让上面过不去的事和问题。
许多时侯特别是人文教育,是为了说教而说教,理论上都是苍白的,更不可能教育在某个方面理论和实践上有什么重大的突破。
第五、教育追求绝对的纯洁和理想化。
我们教授给学生的一切都是绝对是正面的、好的方面,“天下形势一片大好,外面纯洁一片”。
不能说社会的另一面,为了说明这个“好”还拼命地加形容词和副词,还美其名曰“不要把把孩子教坏了”。
如我们讲的企业管理都是理论上、完美的模式;企业的行为,定义的企业中上级领导都是传统意义的儒家思想模式:“热爱员工、纵观全局、公正无私、诚实可信、坚决果断、机智周到、雄心勃勃、激励众心、为人之师”,等等。
为了讲解和说透一个“德”字,可以说是对人类一切华丽和完美的词澡都搜列謦尽。
完美的东西、理想化的东西、绝对的东西它其实就是无用的东西。
所以很多人、很多时侯大家都觉得我们学的一些东西许多都没有用,不是真知识(垃圾、被误导),特别是社会阅历越丰富的人看法越严重。
第六、从事教育工作的一些人士不当行为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和有效的制止和纠正。
前段时间央视暴光了我们现在学校存在着的八类问题,其实还是说得比较含蓄的,教育系统存的问题,不仅学校有、老师也有,中学有、大学也有,有教育的、也有学术方面的,一些人员不正当的手段、缺乏师德,甚至腐化和丑恶现象不时见光。
但是这些都没有看到受到应有的惩罚,而且没有制止和纠正措施。
在这些系统领域,没有看到明确的方案和有效的整顿,让广大人民非常失望。
其他方面,中国教育培养的人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
无论是造大飞机还是造航母,以及运作大型的组织如跨国企业,都日趋精细和复杂,它都需要非常系统和丰富的专业及理论知识,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教育的短板,我们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就是在经过多年的工作经历都无法具有这样的系统的知识和能力。
这一点在企业中表现非常明显,在中国企业中一些所谓的高管,只要企业稍大一点、层次稍高一些或让他去管系统稍微大一些单位,他就无法有效地管理和驾驭那个他那个领域了,包括国家政府部门的一些高管。
不具备运作和管理那个系统的知识和能力,绝大多数都只是一个技术官僚,只能从事一些事务性领域的事项,靠行政命令、权力和经验行事,缺乏系统的组织管理知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许多的企业一直上不去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一因素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我们本身在这方面的积累和准备不足,中国是个行政体制的国家,管理还没有越过科学管理的阶段,许多时侯可能都还没有这方面的意识。
另一方面,我们的教育太泛政治化了,占用了基础人文和管理学教学内容。
中国教育问题的根源分析中国教育几乎都成了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
要怎么来解决?教育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个人、民族、国家乃至人类有一个什么样的前景,能否持有一种视界开阔、对个人、国家和人类负责任的教育理念这对于教育来说是带根本性的问题。
它不仅关系到个人潜力开发和精神丰满,也关系到人民沟通和理解以及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和平、民主、发展和持续进步。
教育它有其自身的特性和规律。
搞教育的理念首先要正确,然后才有后面的教育体制及教育内容的客观性和适用性。
本人认为,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受国家意识形态捆绑太重。
如果不把这一点拿开,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对教育事业有真正意义的改革和创新。
长期以来,教育被视为政治工具和意识形态阵地,这一观念从封建时期至到目前支配我国教育系统,导致了教育功能全面萎缩和极端扭曲,甚至教育成了政治功利主义和实利主义直接附属品。
中国的教育目的一直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就是要让老百姓循规蹈矩、居于现状、甘愿为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