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效应
斯塔诺维奇阅读马太效应
斯塔诺维奇阅读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的一种现象。
即两极分化现象。
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现象。
这一术语是由著名认知科学家斯坦诺维奇提出来的,来形容早期成功获取阅读能力的孩子,通常学习能力更强,也更容易成功的这一现象。
而没能在头三四年中获得阅读能力的孩子,将可能造成长期的、学习不同知识的困难。
儿童在阅读方面的落后,也将增加他们与同龄人之间的差距。
他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小时候喜欢读书的孩子,长大后会更喜欢读书,而且读书的能力也更强。
相反,如果孩子在最初的几年里,没有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那么以后会造成长期的阅读困难和学习问题。
也就是说,如果早期教育引导的好,孩子会越读越会读,越爱读;但是,如果错过了这样一个培养孩子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时机,孩子就会越来越不爱阅读,越来越不会阅读。
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有以下几点:阅读能力是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孩子的阅读量越大,理解能力就越强,思考能力就越好。
孩子的这些能力越强,就越喜欢阅读,而且越读越好。
孩子的阅读能力越好,就更容易理解有意义的信息,这又进一步促进了大脑的发育,阅读能力也就随之变得更强,这是一个互相促进的正循环。
而如果一开始,没有重视或者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那孩子的认知能力就会提升的慢一点,这会进一步增加他的阅读困难,而且由于孩子的词汇量和知识增长的慢,造成了环境对他的刺激就相对更少,结果就是孩子的阅读能力更难提升,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负循环。
因此,斯坦诺维奇指出,要重视孩子早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教育和培养,如果孩子一开始就有阅读困难,长此以往,他的学习能力会逐步下降,并进一步在学业上落后其他孩子,最后形成恶性循环。
马太效应二八法则
马太效应二八法则
马太效应又被称为二八法则,是指在某一领域中,20%的人获得了80%的结果,而另外80%的人只获得了20%的结果。
这个效应最早被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Vilfredo Pareto)在19世纪末提出,他发现在意大利,大约20%的人拥有80%的财富。
后来这个法则被应用到各种领域,如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等。
马太效应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几个方面。
首先,优秀的人往往更容易得到机会和资源,进而实现更大的成功。
其次,在某个领域中,成功的人会聚集更多的机会,因为他们已经建立了声誉和人脉。
此外,资源不均衡也会导致马太效应,富者更容易得到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马太效应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经济学中,二八法则可以解释为为什么少数人拥有大部分财富,而大多数人只能获得较少的财富。
在管理学中,这个法则可以指导组织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将重点放在最有价值的人或活动上,以获得最大的效益。
然而,马太效应也有一定的批评。
有人认为这个法则会导致资源和机会的不平等,使少数人更加富裕,而多数人陷入贫困。
此外,也有人质疑二八法则是否适用于所有领域,因为在一些情况下,资源和结果可能更加平等分布。
综上所述,马太效应即二八法则是描述资源和结果不均衡的现
象,可以应用于各种领域。
它提醒我们要关注那些相对成功的人或事物,以及如何合理分配有限的资源。
但同时,我们也需要考虑如何减少资源和机会的不平等,以实现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发展。
马太效应的名词解释,生物信息学
马太效应的名词解释1. 马太效应是指在某种不平等的规模增长中,较大的对象变得越来越大,而较小的对象则变得越来越小的现象。
这个名词来源于《新约》中的马太福音25章,其中有一句话是“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充足,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2. 马太效应最初是由社会学家罗伯特·K·马丁在1968年提出的概念,用来描述城市发展中经济不平等的现象。
后来,这个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经济学、生物学、教育学等。
3. 在经济学中,马太效应常常被用来描述财富不平等的现象。
富人愈富,穷人愈贫,贫富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这也被称为“富者愈富,穷者愈贫”的现象。
4. 在生物学中,马太效应被用来描述种裙中的个体数量不平等的现象。
常见的例子是种裙中的少数个体占据了大部分资源,而剩余的个体则只能得到有限的资源。
5. 马太效应还可以在教育领域找到应用。
在教育系统中,成绩优异的学生更容易获得奖学金、好的老师和良好的学习环境,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则更容易被忽视,导致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成绩进一步下滑。
生物信息学1.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等多个领域。
它主要应用于生物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和分析,以解决生物学研究中的复杂问题。
2. 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得益于生物学研究中大规模数据的产生和积累。
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转录组学等领域产生了大量的生物学数据,需要借助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加以分析和解释。
3. 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生物数据库的建立和管理、生物序列分析、蛋白质结构预测、基因组比较和生物信息学软件工具的开发等。
4. 生物信息学的方法主要包括生物统计学、计算机程序设计、模式识别、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
这些方法在对生物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时发挥着重要作用。
5. 生物信息学在医学、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帮助科学家理解生物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设计新的药物和改良农作物品种,预测环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
马太效应
反“马太效应”要求政府作为义务教育的责任者,承担起在量和质两方面为公民提供平等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在基本实现“普九”之后,则应把重点放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质量相差不大的义务教育上。为此,就必须使义务教育的学校均衡发展,不能再厚此薄彼,人为加大他们间的差距。
反“马太效应”要求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应该从鼓励所有受教育者,调动和促使所有学生不断积极进取设立相应的奖项,如既要有优秀学生、优秀班干部等奖项,同时也应该设立年度进步奖等,为后进生并具有更广阔跃进空间的学生创造条件,这是由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用来培养人、教育人、改造人的,学校的教育经费很大程度是按照学生人数平均分配的,为此经费的使用也应该面对全体学生。
《圣经》中“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有这么几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新约全书》中马太福音第25章的寓言(和合本译文):天国又好比一个人要往外国去,就叫了仆人来,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按着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就往外国去了。那领五千的,随即拿去做买卖,另外赚了五千。那领二千的,也照样另赚了二千。但那领一千的,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埋藏了。
马太效应经济学解释
马太效应经济学解释
马太效应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K·马特夫斯(Robert K. Merton)提出的概念,描述了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现象。
在经济学中,马太效应可以解释为:“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马太效应在经济领域的解释主要有两个方面:
1.资源积累:富人相对贫困人口更容易获取和积累资源。
他们
有更多的资本、教育和机会,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实现财富增长。
与此同时,贫困人口由于缺乏这些资源,很难摆脱贫困状态。
2.社会网络效应:富人之间的社交网络更加密切并且具有更多
的机会。
他们可以通过这些社交网络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投资机会和经济资源。
相反,贫困人口往往没有这样的社交网络,无法获得类似的机会。
这种马太效应现象也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经济现象来解释,例如:
1.收入不平等:富人的收入往往远高于贫困人口的收入,而且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距只会增加。
2.财富传承:富人通常能够将财富通过遗产传给他们的子女,
从而使他们的财富持续增长。
贫困人口往往无法享受这种财富传承。
3.教育机会:富人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就处于有利位置。
而贫困人口由于教育机会有限,很难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贫富差距愈发扩大,从而形成了马太效应现象。
为了减少这种不平等,一些政策制度可以采取措施来提供平等的机会,以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并阻止富人财富的不断积累。
什么是马太效应
什么是马太效应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来自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
”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马太福音中的寓言新约全书中马太福音第25章的寓言:天国又好比一个人要往外国去,就叫了仆人来,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
按着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
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
就往外国去了。
那领五千的,随即拿去做买卖,另外赚了五千。
那领二千的,也照样另赚了二千。
但那领一千的,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埋藏了。
过了许久,那些仆人的主人来了,和他们算账。
那领五千银子的,又带着那另外的五千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五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五千。
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
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
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
那领二千的也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二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二千。
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
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
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
那领一千的,也来说,主阿,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
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银子埋藏在地里。
请看,你的原银在这里。
主人回答说,你这又恶又懒的仆人,你既知道我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
就当把我的银子放给兑换银钱的人,到我来的时候,可以连本带利收回。
夺过他这一千来,给那有一万的。
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馀。
马太效应_名词解释_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马太效应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马太效应是指在资源分配、社会交往、教育机会等方面存在的一种不平等现象。
这个概念最早来自于圣经中的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马太效应现象在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领域被广泛研究,并得到了不同角度的解释和探讨。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马太效应的名词解释开始,介绍马太效应的定义、起源和背景,以及相关概念解释。
然后,在概述说明部分,我们将探讨马太效应在社会领域的应用、其原理和机制分析,并提供实例来阐述其对个人或群体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将解释马太效应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包括社会博弈与资源分配不公平性导致马太效应存在,以及教育、经济、职业等因素对马太效应的影响。
最后,在结论与展望部分,我们将总结马太效应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展望未来可能出现的演变趋势,并提出对抑制马太效应的策略和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解释马太效应并分析其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
通过深入研究和论述,我们将加深对马太效应的理解,并为进一步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
同时,我们希望引起足够重视,鼓励更多人投身于减少资源分配不平等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与共享发展的努力中。
2. 马太效应名词解释:2.1 马太效应定义:马太效应是社会科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个体或实体获得一定资源或优势后,更容易累积更多的资源,进而扩大差距的现象。
马太效应起源于圣经中的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形象地描绘了这种累计性不平等现象。
2.2 起源和背景:马太效应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K·墨顿(Robert K. Merton)在1968年引入到社会科学领域。
他通过研究科学家之间合作及其影响力分布发现,在知名度、声望、成就等方面具有较高水平的科学家更容易获得额外的机会和资源支持,从而取得更大成功,进一步拉开与其他科学家之间的差距。
马太效应的生活例子
马太效应的生活例子
马太效应是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以下是一些马太效应的生活例子:
1. 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优秀的学生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机会,例如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参加更高级别的竞赛、获得更多的奖学金等。
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可能被忽视或被贴上负面标签,导致他们的学习动力下降,进一步加剧了成绩差距。
2. 就业市场:在就业市场上,有经验和技能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高薪和晋升机会,而缺乏经验和技能的人则可能面临就业困难和职业瓶颈。
这导致了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
3. 社交网络:在社交网络中,知名度高的人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例如拥有更多的粉丝、获得更多的点赞和评论等。
而普通人则可能被忽视或被边缘化,导致他们的社交影响力下降。
4. 健康领域:在健康领域,有钱人往往能够获得更好的医疗资源和健康管理服务,而贫困人群则可能面临医疗资源匮乏和健康问题的困扰。
这导致了社会健康差距的扩大。
5. 商业领域:在商业领域,知名品牌和大公司往往能够获得更多
的市场份额和利润,而小公司和新品牌则可能面临市场竞争的压力和
生存困难。
这导致了商业领域的贫富差距和市场垄断。
这些例子只是马太效应在生活中的一部分体现,马太效应的存在会加剧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平,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减少马太效应的影响,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例如,通过教育改革、就业政策、社会保障等措施来提高弱势群体的地位和机会,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同时,我们也需要个人积极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以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名词解释马太效应
名词解释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又称为“马太定律”,是指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购买消费品所花费的相对费用也会相应减少。
它是一种经济现象,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马太·埃文斯在1939年发表的文章中提出,被广泛应用于企业收入交叉学等领域。
一、马太效应的概念
马太效应又称希克斯-马太效应,它是指人们收入增加后,支付消费品相对于总收入的费用出现减少的现象。
它指出,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对价格的敏感性也会随之变化,支付消费品的比例会变得越来越低,从而减少费用。
二、马太效应的模型
马太效应的核心模型是以消费费用占家庭总费用的比例为主要参数,即每个家庭总费用=消费费用+其他费用。
其中,消费费用是指购买消费品所花费的费用,以钱的形式流向企业、政府以及非营利机构来交换商品和服务,是家庭支付最大的一项费用。
而其他费用包括住房费用,交通费用,税费等。
三、马太效应的影响
马太效应具有重要的经济影响,它可以反映消费者对价格变动的反应,进而有助于量化消费者对价格变动的敏感度,使企业可以实施合适的营销战略,例如定价策略、产品结构促销等。
该模型有助于政府实施有效的财务政策,如减税政策,支持家庭消费行为,促进经济增长。
马太效应
政策支持:政府 对创新产业的支 持为马太效应带 来新的动力
跨界合作:不同 领域的跨界合作 为马太效应带来 新的创新点和增 长点
应对策略的调整
关注弱势群体: 加大对弱势群体 的扶持和帮助, 促进社会公平
政策调整:制定 有利于缩小贫富 差距的政策,促 进社会和谐发展
教育改革:提高 教育质量,促进 社会阶层流动
THANK YOU
汇报时间:20XX/XX/XX
YOUR LOGO
资源集中:资 金、人才、技 术等资源向大 型科技公司集
中
创新优势:大 型科技公司拥 有更多的创新
资源和能力
市场支配:大 型科技公司在 市场中占据主 导地位,影响 行业发展趋势
马太效应的影响
积极影响
激励优秀者:马太效应鼓励优秀者更加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资源集中:马太效应使得资源向优秀者集中,有利于提高整体效率 促进竞争:马太效应加剧了竞争,促使人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推动社会发展:马太效应促使优秀者不断创新,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科技创新:鼓励 科技创新,推动 产业升级,创造 更多就业机会
社会公平的实现
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普及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收入分配公平: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机会公平:消除歧视,提供平等竞争机会,实现机会公平 社会保障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实现 社会保障公平
社会矛盾加剧: 马太效应可能导 致社会矛盾加剧 ,影响社会稳定 和和谐发展。
马太效应的应对策略
政策干预
税收政策:对高收入群体征收更高的税收,以缩小贫富差距 教育政策: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 社会保障政策: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减轻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压力 产业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创新创业,促进产业升级
马太效应
1、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
其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2、首因效应,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
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
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3、延时效应,或叫“延时满足”的东西。
就是说当一个人有了一种需求以后,不要立刻让他得到满足,而要让他先冷静一下,忍耐一下以后再满足他。
这样他便会有更大的满足感,而且这样的人长大以后,往往能够忍耐别人不能忍受的压力,也往往更容易成功。
4、蝴蝶效应( The 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这是一种混沌现象。
蝴蝶在热带轻轻扇动一下翅膀,遥远的国家就可能造成一场飓风。
5、从众效应(conformity),也称乐队花车效应,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
也就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
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
6、多看效应,对越熟悉的东西越喜欢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为“多看效应”。
多看效应不仅仅是在心理学实验中才出现,在生活多看效应中,我们也常常能发现这种现象。
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那些人缘好的人,往往将这种“多看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善于制造双方接触的机会,从而提高彼此间的熟悉度,互相产生更强的吸引力。
马太效应的典型案例
马太效应的典型案例马太效应,又称“富者愈富,穷者愈穷”,是指一个人或事物因某种原因而获得了一点优势,然后借此优势获得更多的优势,而其他人或事物却因某种原因而处于劣势,结果导致优势者越来越优势,劣势者越来越劣势的现象。
这一效应在社会、经济、教育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将介绍几个马太效应的典型案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
首先,我们来看教育领域。
在学校里,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会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和赞扬,他们也更容易获得各种奖学金和荣誉称号。
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往往被忽视,缺乏了解和支持。
这种情况下,成绩优秀的学生得到了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他们能够接触到更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成绩,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很难有机会改善自己的状况,导致了双方成绩的逐渐拉开差距。
其次,我们来看经济领域。
富人往往有更多的投资和理财机会,他们可以通过投资获得更多的财富,而贫穷的人则很难有机会进行投资,只能依靠辛勤劳动来维持生计。
这样一来,富人的财富会不断增加,而贫穷的人则很难有机会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导致了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再者,我们来看社会资源分配领域。
在社会资源分配中,往往会出现“越有钱的越有钱花,越穷的越没钱花”的情况。
富人可以通过支付更多的费用获得更好的医疗资源、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而贫穷的人则很难享受到同样的资源。
这样一来,富人能够获得更好的服务和资源,从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而贫穷的人则很难有机会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导致了社会资源的不公平分配。
综上所述,马太效应在各个领域都有着明显的存在。
一旦某个人或事物获得了一点优势,往往会因此获得更多的优势,而其他人或事物则很难有机会改善自己的状况。
因此,我们需要重视这一现象,采取措施来减少不公平现象的发生,使社会资源更加公平地分配,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更好的发展。
只有这样,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稳定,每个人都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马太效应
在60年代,20个最发达国家财富总值是不发达国家的30倍! 而到上个世纪末差距已经达到74倍 世界上12%的人拥有全球84%的财富 全球前12个大富翁财富超过49个最不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6亿人)
三、马太效应的应用:
奖励制度
树立竞争意识, 引入竞争机制 量才施用
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
马太效应,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 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所谓强者越强,弱者愈弱, 一个人如果获得了成功,什么好事都会找到他头上。
二、马太效应的影响:
积极影响
固化优势 竞争意识
消极影响
马太效应
恶性循环 差距拉大
众星捧月
破罐子破摔
பைடு நூலகம்
“马太效应”揭示“赢家通吃”的社会现象,赢家在游戏中占有主导地位。 微软在互联网时代的垄断地位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从DOS到Windows系统,微软 一直掌握着个人电脑操作系统90%以上的市场份额,这为它积累了巨大的信誉。全世界网民 每天几乎都在与微软打交道。全球绝大多数网民打开电脑第一眼看到的便是Microsoft Windows操作系统。绝大多数网民每天都使用Microsoft Office办公软件。微软的强大无 法比拟,除了采用《垄断法》威胁微软,人们几乎对他束手无策。2010《财富》全球500强 企业中,微软以584.37亿美元名列115位,这似乎并不算太显眼。但是,其创始人比尔〃盖 茨(William Henry "Bill" Gates III)自1995年后连续13次蝉联《福布斯》评选的全球 富豪榜首富,14次登顶,可谓前后三百年都无人能企及,足以笑傲江湖。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
• 一、何为马太效应???
一个国王远行前,主人根据每个人的才干,给了第一个仆人三锭银子,给第二个仆
马太效应案例
马太效应案例1.马太效应马太效应什么是"马太效应"及它的出处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简介】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名字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
”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社会心理学上也经常借用这一名词。
它的名字来自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圣经》中“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由这么几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用这句话概括了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
”莫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新约全书中马太福音第25章的寓言(和合本译文):“天国又好比一个人要往外国去,就叫了仆人来,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
按着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
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
就往外国去了。
那领五千的,随即拿去做买卖,另外赚了五千。
那领二千的,也照样另赚了二千。
但那领一千的,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埋藏了。
过了许久,那些仆人的主人来了,和他们算账。
那领五千银子的,又带着那另外的五千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五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五千。
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
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
马太效应定律
马太效应定律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即两极分化现象。
1968年,美国科学史学者罗伯特·莫顿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宏观社会意义上的马太定律,明显地表现为那些导致科学资源和天才集中化的社会选择过程之中。
经济学马太效应为强者愈强弱者越弱之现象,即是贫者愈贫富者愈富。
现实中是指,只要获得了每一点的成功,就会产生累积优势,使之拥有更大的机会获得更卓越的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马太效应的概述1. 马太效应的提出马太效应是指好的越好,坏的越坏;多的越多,少得越少的一种现象。
名字来自于《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所说的:“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来。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用马太效应这个术语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归纳为:任何个人、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方面(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进步或成功,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功。
马太效应一个普遍的现象,并不是哪一个时代的特定产物,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人们的这种心理现象表现的强度不一样。
在人类产生之初或者是在原始社会这种现象表现得并不突出,因为马太效应这种现象所指向的对象是对资源的占有,而在原始社会那种生产力极端落后的条件下,人们所能占有的社会总资源是相当少的,即使少数的人占有了资源也无法依靠自身的能力去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因此人们对资源独自占有的欲望并不强烈,他们更多的是希望实现资源的共享,这时的马太效应只是一种观念性的或者只是少数人渴求的,并没有成为一种明显的社会现象。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在私有制出现以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成为人们在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了使自己的利益得以实现或扩大,人们便想方设法扩充自己的私人占有,而且对于那些已经占有的相对较多的社会资源的人来说,他们会更容易去占有更多的资源,在一定的社会时期或一定生产力水平下,社会总资源不会发生太大的量的变化,一部分人占有的资源多,必然会导致其他人所占的社会资源相对减少,这样,马太效应便浮现为一种社会现象。
在不同的社会,体现出的马太效应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总体上来说,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生产力越发达,社会资源越丰富,资源占有的差距就会越大,马太效应这种现象表现的就会越突出,当然这段很长时期的前提是社会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
2、马太效应无处不在的几种原因分析(1)规模效应在关于马太效应之所以产生的原因分析中,规模效应的解释最为大多数人所认同。
在经过大致分析概括之后我们很容易发现,社会中的大多数领域的巨头都会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体积大、规模大,尤其在经济领域,这种规模优势表现的尤为突出,规模化经营会给带来巨额利润、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特别是在信息化产品不断进入市场之后,这种传统经济规模化优势体现的则更加明显。
规模优势导致竞争优势,市场竞争博弈的结果是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弱者甚至没有生存空间,从而在这个领域就会很容易产生垄断,这种垄断就是在马太效应这种现象下所产生的结果,如果没有外界的制约,这还将会导致马太效应的进一步领域扩展。
(2)齿轮效应了解钟表构造的人都会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大齿轮转一圈时,小齿轮要转许多圈;时针走一圈,分针要走六十圈;分针走一圈,秒针要走六十圈。
齿轮效应就是基于此种现象而提出的,也就是说,一个拥有社会资源较多的人要比一个拥有社会资源较少的更容易获得利益,而且,在相同付出的条件下,具有资源优势的人会获得更大的利益含量。
换言之,要获得同质同量的利益,弱者要付出比强者多几倍、几十倍甚至更多的努力,这种状况不断被持续下去便会产生这种弱者越来越弱、强者越来越强的马太现象。
(3)领先效应在大家都刚刚进入某一个新的领域的时,而且大家所具备的条件基本一样的时候,日后在这个领域也会产生马太效应,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在一开始,客观条件对每个人都比较平等的情况下,由于其中的一个人或一部分人主观方面的优势先迈出了第一步,之后这些人便“一步领先,步步领先”,并且在这种领先过程中,有利的客观条件会逐渐向领先者倾斜,那些落后者要想追赶上这些人就相当困难。
随着差距的不断扩大,这种马太现象就会越来越突出。
(4)资源效应这里所要讲的资源是指为做某件事情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包括一个人所拥有的和所能控制的。
在上面已经提到,马太效应主要表现在对资源的占有方面,因此,可以说资源是马太效应的核心。
优势的形成的过程就是对资源占有以及加以利用的过程,占有的资源越多,利用的越充分,优势就会明显上升,从而也就会导致资源进一步向自己手中集聚,在某一区域资源一定的情况下,这种单方向的资源集聚必然会导致其他人所占资源的减少,资源占有的差距也就成为了推动马太效应内在驱动力。
以上是笔者认为比较典型的原因分析,也是马太效应产生的具有一般性的几种原因,除此之外,还有集聚效应、锁定效应、光环效应等一些其他原因的分析,但是无论从哪种角度进行分析,都应该遵循一种共性,就是这些原因能够产生差距,并且在不受外在因素影响的情况下能够导致这种差距不断拉大。
3.马太效应在不同领域的表现在一开始笔者就已经提到,马太效应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不是哪一个时期所特有的,既然把这种现象定为一种普遍性,那它也就不会是哪一个领域所特有现象,但是它在不同的领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以下主要论述经济和政治两个比较具有代表性领域中的马太效应。
(1)经济领域的马太效应这里所要谈到的经济领域主要是指在私有制产生之后的经济发展阶段,尤其是自商品经济兴盛以来,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自由贸易、自由竞争这些因素成为经济领域马太效应进一步普遍的主导。
经济领域的马太效应的集中体现就是贫富差距的产生与拉大,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当然就是私有制的产生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除此之外,产生贫富分化的还有它的一般性原因:第一、收入差距的存在和扩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于效率和利益获得的考虑,按生产要素分配成为参与经济的各方所认可,这样不同的生产要素由于其发挥的作用不同而产生不同层次的收入,当然这种一开始的合理的收入差距是允许的,也可以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但是由于市场分配的缺陷性以及社会分配制度的不完善,没有能够把握好公平和效率的平衡度,从而导致富人的收入越来越多,穷人收入则越来越来少,收入便产生了两极分化。
收入分配的不公导致的收入差距是产生贫富分化的主要原因。
第二、由于地域和行域差异产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不同的地区之间以及不同的行业之间,由于存在着不同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以及资源占有,因此在经济发展的一开始,他们之间的差距就被大致确定了。
随着发展不平衡的出现和加剧,更多的资源会从这些不发达的领域流向发达的领域,从而出现资源集聚的想象,这也就在宏观上产生区域间的贫富差距。
第三、不公平的竞争以及非合理的权力参与。
不公平竞争的表现很多,最突出的是一些部门、行业或一些个别社会成员,能够通过垄断经营获得高额利润和垄断利益,而其他群体或个人则不能,最终形成了非常不合理的收入差距。
另外,由于权力的不合理参与,特别是权力分配的不合理,造成不平等的发展境遇,由于权力的被滥用以及由此产生的腐败现象,是大量的是国家集中起来的资源,流向少数的手中。
(2)政治领域的马太效应政治领域中的马太效应主要表现在权利的分配方面,同经济一样,在政治领域也允许合理的权力分配差距,因为一个国家或政治机构基本上所有的活动都要依靠一定的强制性政令来保证实施,没有层次上的差距很难保证政治活动的效率性和权力的强制性。
但是这种权利的分配一定要具有合理、适度,否则,一种畸形的权利分布会导致政治权力或政治资源向少数集团或少数人手中聚集,一小部分人专权独大,而多数人因权利被剥夺而受到控制,进而产生许多很严重问题,譬如各种腐败、不民主、不平等等一些政治后果,而且这些后果的影响会很容易向其他领域侵蚀,最终会导致在社会各个领域产生连锁反应。
政治方面的民主改革之所以进程缓慢和艰难在很大程度要归因于政治中这种超过限度的马太效应。
(3)其他领域的马太效应除经济和政治领域外,其他领域,也有各自相应的马太效应,如教育的不公平、文化的垄断等现象,但是这些领域的马太现象基本上是因为受到经济和政治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因此从基本的经济和政治领域,我们都会推演出其他各领域之所以产生马太效应的原因所在。
4.马太效应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马太效应是一个既有消极作用又有积极作用的社会心理现象,其消极作用主要表现为,如果社会资源优势一旦被少数人所掌握,其他人要想也获得或者去共享这些资源就会很难,甚至他们手中仅存的资源也要面临被剥夺的危险,从而就很有可能导致社会在很多方面发生不良的两极分化。
马太效应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为一种激励作用,它使人们之间产生差距,形成一定的发展势能,吸引和促进处于劣势的人并不断去奋斗、去创新,有利于人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二、在中国的贫富分化中看马太效应现在在中国社会出现一种二八现象,即中国二成的富人掌握了全中国八成的财富,这种财富分配的不公,导致了经济发展的非均衡化和贫富差距的扩大化。
根据现在一个为国际所公认的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贫富分化程度的标准就是通行的基尼系数,基尼系数在0.3以下的为平均状态,0.3——0.4为合理状态,超过0.4被认为是收入差距过大,而根据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的贫富分化已经达到0.47左右,远超过了目前发达国家的最高水平,而且还在迅速扩大。
这只是整体上的数据统计,如果具体到中国的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贫富分化的程度会更大。
由此可见,我国目前的贫富分化现象及矛盾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如果说还没有完全为社会所不能承受,至少已经到了不可承受的边缘。
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分析,造成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社会经济的转型。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朝着市场化的方向迈进的,因而在这个阶段市场经济规律在经济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种市场化效应本身就具有是收入差距扩大的作用,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人们所认同的按生产要素分配,使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更加明显。
(二)区域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个地区的经济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也相应提高。
但是由于提高和增长的幅度和速度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据统计数字,人均收入最高的广州市,2001年月人均收入为1247元,人均收入最低的兰州市,同年人均月收入是430元,两者相差近3倍,这只是我国东、中、西差距的一个缩影,在其他方面,这种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是相当普遍的,早在1995年统计数据就曾经显示区域收入差距对基尼系数差距的贡献率为33.7%。
(三)权利参与分配导致的不平等。
掌握国家公权力的一些政府官员为了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利益,进行贪污受贿、权钱交易,从而导致无论是在国家资源的分配方面,还是居民的收入分配方面出现一系列不平等现象,少数人掠夺了社会和群众本应得到的一部分财富,在这种权力行使不公正的情况下,很容易致使社会群体向贫富两极进行分化。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
在这方面主要体现在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有限,应保未保的情况还较为严重;保障标准偏低,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尚不足以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