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非选择题40题的分类及答题技巧

合集下载

2019高考历史答题模板

2019高考历史答题模板

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模板一、认真读题、审准题目(1)先读问题,找出问题的关键词,审清题意●提示语1:通常出现在设问的最前,“依据材料一或根据材料一或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告诉我们从哪个方向着手找答案●提示语2:规定用何种方式解答,常用语有/述/评/论/比较/分析/说明/列举●限定语:对主干语、答项语、提示语从时间/空间/范围/程度/角度加以限定●主干语:一般处于设问中间位置,由专业名词构成,设问的其余成分围绕它展开●答项语:往往位于设问的最后,具体规定应回答哪些内容(2)推敲关键词语提示语1,“依据材料一或根据材料一”完全从材料一找答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先找出材料中的知识点,再补充所学的知识点。

审题中最易于出错的是限定语。

对组成限定语的各词语的推敲,往往决定着考生能否按照命题者限定的范围答题。

如果把题审“小”,就会导致答案要点不全。

如果把题审“大”,就会多做许多无用功,浪费大量宝贵的考试时间,并且还会冲淡问题的主题,影响考试的得分。

在有多个问项的问答题中,审清每一问的主干语并非易事。

除第一问以外的各个问项的主干语大多是代词,如:"其"、"此"等等。

这些代词的含义都是由它前面的一句或几句话决定的,有些语句往往还相当复杂。

二、然后带着问题通读材料做到以下五点:●找出几则材料的中心或线索●画出与提问相关的关键词句●找出材料与教材内容的结合点●特别注意引言和材料的出处●注意图片上的信息及示意图下面的文字说明第一步:划分层次(结合问题,依据标点—句号、分号、省略号)第二步:划出关键词、词组、句子,获取有效信息第三步:分析概括有效信息(结合教材,充分运用知识迁移)三、最后主要精力转到答案总体规划上●设计好先答什么、后答什么、相关要点如何组合等●仔细推敲试题,从选定材料中精选出与题目关系最密切的部分,组成答案要点●研究试题分值分配,确定答题重点和内容多少主观题卷面规范应做到:第一,答案要点化。

高考历史40题解题技巧 (2)

高考历史40题解题技巧 (2)

高考历史40题解题技巧一、注意审清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读材料。

根据问题种类选择解题思路。

审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将问题的关键词用笔做好标记,以便在读材料时能准确定位答案。

其次,看清题目最前面的限定词,如是“根据材料”则只需在材料寻找答案,经过提炼转化为标准答案;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那么最终还需加上课本上的内容。

再次,注意问题的类型。

主要有以下几种:问背景(条件、原因)、问内容(特点、特征、观点等)、描述事件或其过程、问意义(作用、影响)、比较异同。

最后审分值,根据分值写要点。

二、根据材料后的问题对其进行解读,根据时间、空间、衔接词语、段落、分号等因素将材料分层,并用笔画出关键词语。

如段落较长,则可能一至三句话为一层,段落很短就一二句话甚至一段就是一层。

阅读材料时,除了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的解题切入点,还要特别注意用引号引用的词语或句子、数字、事物和现象的列举等,这【些皆可能是解题的关键部分。

三、根据问题结合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运用已经学过的课本知识,将课本与材料紧密结合后进行组织答案。

描述问题时一定要言简意赅,用词准确,话语完整,将最想说的话写在前面,书写答案时要有序号、有段落。

高考历史40题解题方法一、背景、原因类设问1.【题型特点】(1)限定性设问:如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原因是什么等。

(2)宽泛性设问:如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历史因素等。

2.【答题技巧】(1)根本原因: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

(2)主观和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等方面思考;客观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思考。

3.【典例分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王国维在提到龚自珍、魏源所代表的学术转型时,就精辟地概括说:“龚魏二氏实际上承乾嘉专门之学,而有清初诸老经世之志”,不过,从根本上说,他们……体现了一种新的学术追求。

2019高考历史答题技巧及必考大题汇总

2019高考历史答题技巧及必考大题汇总

2019高考历史答题技巧及必考大题汇总
很多人问小编历史的试卷要怎幺答,今天小编就来总结并分享一下答题技巧,以便于帮助同学们更好的掌握历史的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三看三思”的方法
 答高考历史选择题时审题干“三看”: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看关键词语,明确内涵外延。

特别要注意提取隐性时间信息,明确时限。

搞清历史现象的横向、纵向的历史空间和阶段特征,明确题目的时间范围和空间。

 答高考历史选择题时三思:思是否符合史实;思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思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特别要注意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诸如生产力观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观点、阶级斗争观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以这些理论观点为指导,再进行论证和分析。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解题的“五步法”
 1.答高考历史非选择题时要先仔细研究问题,准确把握问题的要求。

 2.带着每一个问题认真阅读题目所给的相关材料,正确、全面理解材料含义,边阅读材料,边把与该问题有关的关键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分值都勾画出来。

 3.分层,材料越长,越要处乱不惊,要一层一层来找层意,就是找段句号
的关联句,每个段句号就是一个意思,每个关联词的转折和并列就是另外一层意思或者两个意思的构成,这样就会清楚,有很大的得分效应。

 4.回忆所学过的有关史实,观点及方法,根据问题的要求,分析材料,提。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非选择题答题技巧:1、读――解答的前提“读”即阅读材料,具体应掌握以下原则:(1)先读设问,再结合设问阅读材料。

带着问题阅读材料,不但思路清晰明确,而且便于从材料中找寻有效信息。

(2)重视两头。

材料的首尾两头多为段落的中心语句,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等重要信息。

(3)看出处。

材料的出处常被同学们忽视,但是这些文字往往会给我们提供某种暗示或引导,有利于我们利用熟悉的课本知识去解读陌生的材料。

(4)划层次。

2、找――解答的关键“找”即找有效信息、找答案。

(1)根据标点符号判断段落结构,确定信息源。

“、”和“;”表示多个同类信息的并列。

“。

”表示一个完整信息的叙述完毕。

“……”在材料中多表示与解题无关文字的省略,也就是说“……”的前后有可能会隐藏着有效信息。

根据材料所包含的不同信息,用斜线划出相应的层次。

(2)根据设问要求找信息,确定答案****。

在设问中,常有如“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等类似文字。

解题时,须对这些限定词语予以关注。

①“根据材料……”:这种设问多表示答案主要通过材料来解答,甚至有可能就出现在材料中。

②“结合所学知识……”:这种设问大多表明材料只是抛砖引玉,真正的答案还得求助课本知识。

③“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这种设问表示仅仅依靠材料还不能提供完整的答案,需要通过课本知识来补充完整。

3、答――解答的体现“答”即答题,这一点往往是大家容易忽略的,但却是至关重要的最后一步。

(1)一题多问时,应对所答内容进行区分,先写出题目的中心语再进行答题。

(2)注意设问分值。

学会根据分值确定答案的多寡。

(3)规范作答答题格式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语言规范,语言学科化、简洁准确化。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一)审题必须把握的“一、二、三”“一”是指“一个前提”,即“读懂读透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标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二”是指“两个原则”,即“充分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立足材料,联系课本”。

首先是“充分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

所谓“有效信息”是指与设问相关的内容,往往是材料的中心或主旨。

如果有效信息没有被发现,就不能很好地完成问题的要求而影响得分。

其次是“立足材料,联系课本”。

材料所展示问题的角度不一定与课本完全相同,比如某一个历史事件,课本可能主要叙述其积极性的一面,而材料可能展示其局限性的一面,联系课本是必要的,应该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课本所学的相关知识挂上钩,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

“三”是指构思答题的“三个步骤”。

即“一看”,看有几个设问;“二找”,找出设问中的求答主题(或项目)和限制条件;“三答”,根据设问组织答案。

组织答案时,最好采用“序号化”,如:①②。

(二)根据设问做答的“五字诀”──述、论、析、比、评“述”,即叙述。

答题时一般按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表达,但要注意的是:(1)题目要求的知识点一定要涉及,不必展开,更不可遗漏。

(2)对于概括性较强、时间跨度较大的,要先划分历史阶段,再按阶段回答问题。

“论”,即论证。

论证首先应该判断观点和论题的正误,标准有两个:一是实践的标准,二是理论的标准。

论证要摆事实,讲道理,首先要用充分的事实证明观点和命题的正确或错误,然后要做出相应的说明、结论或总结。

答题强调列举史实要充分和全面,说服力强。

“析”,即分析。

一般先要回答“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回答“为什么”。

要求考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把历史现象、时间、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去分析其原因、背景,揭示事物的本质,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作用、影响和历史地位,从而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解题方法指导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解题方法指导

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4分)
• (2)影响:促进纸币流通;经济城镇兴起;城市商业
繁荣(市井生活繁荣);地域商人出现。
• (3)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
之新气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 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 (3分)
• (3)城市商业布局:打破市坊界限。 • 思想:出现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
心的观念系统(理学)。
• 文学:出现一种更易抒发感情,表现市井生
活的新体裁(宋词)。
提示
• 要想做好非选择题必须注意夯实基
础,注意训练阅读、运用、表达能 力,不断总结解题心得,提高解题 能力。
探究
例5(2019年全国课标卷第40题)(37分)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 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 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 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佣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 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 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年)缺机 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 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相依为命久矣。”
材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 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 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 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 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 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 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 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新高考历史非选择题(主观题)解题方法和技巧(实用,必备!)

新高考历史非选择题(主观题)解题方法和技巧(实用,必备!)

新高考历史非选择题(主观题)解题方法和技巧非选择题(主观题)一、分值分配:共4道大题/总分52(14+12+14+12),题2小问,常为8+6、8+4、6+6等分值(少数清况会有3问)。

二、时间分配:(考试共75mi n,选择题用时20~25mi n)非选择题用时SO~S Smi n,一道主观题的用时控制在10~12mi n内,最多不超lSmin(每小问可视分值分配时间)。

三、主要类型:(题目多为综合考察)概括归纳类、特点特征类、背景原因条件类、影响作用意义类、评价评析评述类、比较类、认识启示类、(新题型)史料价值类;开放性题目。

四、答题要求1用词科学学用转化语言,进行专业化表述,减少口语化用词!2书写表达(1)网上阅卷速度快,故规范答题是获得高分的关键(段落化、层次化、序号化、工整化)“把得分点作为队长排在队伍的最前面”(2)看分答题(如果答题没把握则宁滥勿缺、多多益善)。

(3)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来回答(指要点多,并非文字多,同一个方面不要用很多的语言来阐述,不要重复论述同一角度).五、解题方法和技巧1特点变化类问题答题角度主体人物或政府或民间-自匕巨牙旦政治经济思想、国际国内、主观客观等目的维护统治或具有多重目的过程顺利或曲折方式和平暴力、民主、妥协、平等协商自上而下等内容重点在哪里?体现某种思想空间地理范围领域、规模大小时间发生的时间早晚(如历史悠久),经历的时间长短影响政治经济思想等、现实深远等2背景原因、影响意义类问题解题角度:(1)经济.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政策、(国内)经济结构、(世界)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2)政治: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3)文化:从思想文化、科技、教育、历史传统等方面思考。

3角度上升(材料:微观/具体一宏观/性质)(1)人物:从具体人物上升到其代表阶级;如孙中山一资产阶级革命派。

(2)事件:从具体事件上升为同一性质的事件;如鸦片战争一列强侵华战争。

2019-2020年高考备考:备战2019年高考《高考历史非选择题型解题技巧》

2019-2020年高考备考:备战2019年高考《高考历史非选择题型解题技巧》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型解题技巧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
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
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
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祖国保
持着密切联系,1862-一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
备战高考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型解题技巧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型解题技巧
解题步骤
1、看设问:明确设问中的限定语,把握好设问的 方向 2、读材料:依据设问的方向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 ,阅读过程中一般以句号,分号和省略号为界限 划分层次,进而定位每层中的与设问相关的信息 词句。 3、组织答案:以信息词句为依托组织答题要点, 相应地借助信息词句关联所学知识,灵活调取所 学知识作答。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型解题技巧
【参考答案】
(2)特点:
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
际移民;
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
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 原因: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 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原因:中国的改革开放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型解题技巧
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
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
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型解题技巧
【信息提取】 (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间 主要移 出地 主要移 入地 人口迁 移数量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发达国家 1500-1850方向:发展中国家 年1850-1945年 1945-2000 年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 丁美洲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 被迫移民 大洋洲 自愿移民 至1850年,黑1846-1924年欧 1960年迁移人口 奴约为1500 洲移出4800万, 为325万,1974年 万,为白人移 1834-1941年亚 为947.5万, 民的4-5倍 洲移出1200- 1985-1990年年 移民数量不断增加 3700万 增长率为2.59%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在历史考试中,非选择题的答题陷阱也是变化多样,那么我们在答题时面对出题老师的试题,我们该如何正确应对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材料三读速读:带着问题了解材料大意,明确主题。

细读:结合材料的关键要素(时间、国别、背景、会议、著作、人物等),完整准确地掌握题干的和考查意图,以界定考查的时空阶段,弄清楚考查的知识点。

精读:联系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可在相关文字下标注出关键词备用,并厘清材料之间的关系是独立还是互补,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分清材料中的史实和论点。

要点三找一找: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在“两头” ,材料的中心论点要么是材料第一句,要么是材料最后一句。

二找:材料的层次和要点(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读完后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联教材,列提纲,材料涉及的要点一个也不能丢。

三找:关联点,即寻找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联点、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联点和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

答案组织三界定一要:界定好答案的来源,设问一般有四种限制情况,即“根据材……”“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和没有对答题依据做出明确规定。

在阅读设问时,应注意有什么限制性条件,在审题时最好把限制条件用笔画上记号,以防答题时出现遗漏。

二要:界定好设问的限定语、中心语、提示语等,不要漏掉问题(如“是否”“变化”“有无”等)。

三要:界定好材料、设问和教材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而选取相关知识作答。

答题书写四注意一要注意: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

二要注意:语句通顺、语言准确。

三要注意:在形式上“三化”:段落化,一问一段,直观简明;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问题和要点应标上序号。

四要注意:观点是否正确,论点与材料是否一致,多采用教材中出现的规律性、结论性语句,使要点“少而全”“多而不杂” ,力争齐全少失分。

高中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高中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高中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高考中历史非选择题的比重很大,有哪些答题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拿分呢?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非选择题基本结构一般由材料和问题组成1.材料:涉及历史知识或热点知识的文字材料或图表材料2.问题:主要有五大类(1)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2)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4)对比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说明、指出异同点(或各自特点)……(5)简述……的启示高中历史非选择题答案类型:1.据答案来源分:(1)来源于材料的答案:指从指定材料中概括、归纳或摘录的答案。

(2)来源于课本的答案:指出自课本的原话、某种观点、认识或看法等。

(3)来源于自己组织的答案:多指根据相关历史知识自己归纳答案。

2.据答案内容分:(1)限定性或半限定性答案:指来源于课本或材料中的答案。

如: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和部分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2)开放性答案:指来源于自己组织的答案。

如:问启示题和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题。

3.据答案形式分:(1)列举型:如:从指定材料中概括、归纳或摘录的答案;写出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等。

(2)简述型:对答案要进行简单论述。

高中历史非选择题解题技巧1.解题过程应把握好五个环节:读(审题)、找(相关信息)、接(嫁接)、转(转换)、答(组答案)(1)读(审题):审题是解题的前提或解题的基础,审题一旦出错,则整个解题都毫无意义。

审题分两步:第一步是读材料,建议带着问题去读,可泛读或浏览,也可精读。

第二步是审问题,审问题要注意三个方面:首先要审中心词,即答什么;其次要审限定词,主要指时间和空间等限定词;再次要审分值,正如量体裁衣,我们答题也要根据分值写要点。

(2)找(相关信息):找相关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高三历史复习:高考历史非选择题41题的分类和答题模板

高三历史复习:高考历史非选择题41题的分类和答题模板

注:这一模板也适用于其他设问类的非选择题。

典例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伦敦脱险后,则暂留欧洲……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

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

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

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


——《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畜牧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

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

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三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过“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

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的答题方法(1)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的答题方法(1)

非选择题解题的基本方法一、非选择题解题的基本方法1、审题(1)审题干要做到“三读”“二标”,心中有数“三读”第一遍,泛读。

了解材料和题干的大意,明确主题,不纠缠于个别字词。

第二遍,细读。

结合材料的说明(时间、会议、著作、人物等),完整准确的掌握题干的内涵和考察的意图,以界定考察的时空阶段,弄清考察的知识点。

第三遍,精读。

带着设问有针对性的阅读材料,提取与设问有关的信息,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独立还是互补),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明确材料中的史实和论点。

“二标”“一标”:标出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重在“两头”(中心论点要么是材料的第一句,要么就是最后一句)。

“二标”:标出材料的层次和关键词(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

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读完后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进而连教材要点、列提纲,做到材料涉及要点一个也不丢。

(2)看设问:要做到“三界定”有的放矢。

一要对应设问,界定好设问的“限定语、中心语、提示语、答项语”,不要漏掉问题的关键词,如“是否”“变化”“有无”等。

二要对应题目和设问,界定好材料、设问和课本三者之间的联系和侧重点,进而灵活的选取相关知识进行作答。

三要界定好答案来源,设问一般有四种限制情况:“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和没有对答项依据作出明确规定。

在阅读设问时,要弄清设问要求,明确是否有限定性条件。

在审题时最好用笔八限制条件画上记号,以防答题时出现遗漏或疏忽。

2、非选择题的答题的基本方法(1)答题时“紧扣设问”做到“问什么答什么,量分答题”。

尽量将得分“关键词”写在前面。

(2)重组知识:在组织答案时要结合材料和设问的提示信息,对应好相应的历史阶段,进而回忆所学知识,重组知识要点。

(3)层次分明,面广点细。

组织答案要做到“简洁明了”:合理安排卷面空间,卷面清洁,字体工整,尽量不涂改,要段落话、要点化、序号话、不留空白。

2019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答题技巧及模板 PPT课件 图文

2019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答题技巧及模板 PPT课件 图文
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 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 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参考答案一:
• 总观点: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
生剧烈变化。本人认为该观点正确。 •
分观点一:西方的冲击使中国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鸦 片战争、洋务运动等。 • 分观点二:西方的冲击使中国政治发生了重大变化。百 日维新、辛亥革命等。 • 分观点三:西方的冲击使中国思想文化发生了重大变化。 维新思想、革命思想、新文化等。 •
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
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
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 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提取说明材料信息 修改说明材料信息
探讨论证材料观点
根据材料自拟论题 “开放”的空间、力度越来越大
历史学科素养要求越来越高
三.解题方法与技巧
(2012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
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 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 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内容 1.古今钟表名称变化和功能的扩展 2.科技进步促进钟表精确度的提高 3.钟表使用人群的扩大与工业革命 4.古今钟表演变的特点
示例
论题:古今钟表演变的特点
论证:钟表的名称不断变化,从古代中国的日晷,到中 世纪西欧的机械表、近代初期的怀表、工业革命时期的手表 和现代的原子钟及智能手表。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总复习:题型二 非选择题:规范答题应对网上阅卷,感受提分捷径 (共61张PPT)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总复习:题型二 非选择题:规范答题应对网上阅卷,感受提分捷径 (共61张PPT)

第一招
以“一个前提、两个原则”应对网上阅卷
为了有效应对高考网上阅卷,解答非选择题要注意“一个前提, 两个原则”。“一个前提”:答案要准确规范,书写要工整,要答在 规定的答题框内。每年高考中都会有一些试卷,因卷面字迹潦草,序 号乱置,模糊不清,答题空间安排不合理,使阅卷老师找不着要点。 “两个原则”:(1)答案“点要多、面要全、话要短”。回答非选择题 要注意答案要多角度,要点多而全,回答直接,尽量使用历史专用词 句,太简洁易漏知识点,影响得高分,可适当采取“多多益善”的办 法,但要注意“多”是答案的点多,是追求“广度”,而“深度”要 适可而止,解释“话要短”,不要重复、啰嗦。
1.(2017· 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 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 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 年, 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 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 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 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 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1960 年迁移人 1846~1924 年欧 口为 325 万, 至 1850 年, 黑奴约 洲移出 4 800 万, 人口迁移 1974 年为 947.5 为 1 500 万,为白 1834~1941 年亚 万,1985~1990 数量 人移民的 4~5 倍 洲移出 1 200~3 年年增长率为 700 万 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 大致从 1567~1840 年是一个 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 年中国海外移民数 达 32 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 1 500 万人左右,其中 90%移 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 年,华侨投资国 内企业有 25 510 家,投资总额约 63 271 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 区很少向外移民。70 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 2008 年, 移民人数达 1 000 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的基本趋势。(8 分) (2)根据材料一、 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 16 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 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 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17 分)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41-42-45解题方法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41-42-45解题方法

【高考历史】第41、42、45题解题方法法则一25分大题解题方法题型特点根据主观题的设问方式,我们可以将其主要分为以下五大类解题方法对材料解析题要从两个方面分层,一是对设问分层,二是对材料分层。

对于试题设问的分层分析主要从以下四个层面进行,即审四语。

解题方法对材料解析题要从两个方面分层,一是对设问分层,二是对材料分层。

对于试题设问的分层分析主要从以下四个层面进行,即审四语。

对于材料的分层,一要明确材料主旨,这一信息结合材料和设问内容或材料开头语和材料出处即可获取;二要明确材料内容,即材料包括或涉及材料主旨的哪几个方面。

划分材料内容层次的主要依据是:①内容的关联性。

②材料的断句构成、标点符号,主要是句号、分号、省略号等。

③一般情况下,一个要点2分,分值为6—8分,则要点为3—4个,即3—4个层次。

分层之后,最后返回问题,根据对设问和材料的分析,联系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法则二12分开放探究题解题方法题型特点(1)命题形式:一般是1个材料、1个设问,分值在12分。

(2)考查知识:以纵向或者横向命题为主,以当前社会热点及学术热点等切入,考查学生纵向综合及横向对比的能力。

(3)考查能力:以概括、比较等设问方式呈现,考查学生阅读材料信息、概括和归纳信息、对比分析的能力。

解题方法第一步:审设问:审清答题来源和答题语、答题提示语、时空限定语、答题限定语,明确答题方向。

第二步:读材料:首先读材料出处,图片、图表、表格信息,这些信息简明扼要,往往给出了材料的主题、时间、作者、史书文献、背景信息等。

其次,审读材料正文,找出材料的中心论点、要点关键词(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和关联点(材料与设问之间、材料与材料之间及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

第三步:扣教材:答题时一般都要适当联系教材。

审完设问和读完材料后,应回顾与所学知识的连接点,再列出提纲要点。

第四步:组答案:解答非选择题要注意“一个前提,两个原则”。

(1)一个前提:即答案要准确规范,书写要工整,要在规定区域内答题。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高考历史作为一门以文献史料为基础的学科,非选择题的答题技巧至关重要。

下面我将从选题方向、答题结构、分值分配、分析方法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希望能够对广大历史学子有所帮助。

一、选题方向历史的非选择题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种是“思考题”,另一种是“综合性应用题”。

思考题一般要求考生在学好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探究其内在的道理,并进行一定的阐述,因此选择的题目应该是深入浅出的。

而综合性应用题则要求考生将多个历史时期的知识进行整合与比较、联系,尤其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史料,从而有一定的思维拓展。

选题时,考生需要从自身的长处出发,选择适合自己深入探究、思考和解答的问题。

二、答题结构答题结构对考试成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般而言,在述论型问题中,答案的结构可以采取古今对比、同类比较、多方面分析等形式,解释型问题则可以采取按时间顺序、按事件顺序、按历史对象等形式。

同时,无论是哪种形式,必须强调答案的层次、素质和科学性。

建议考生在平时的备考中养成逐步减少“积极答题”、增加“思考答题”的好习惯。

三、分值分配历史非选择题的分值分配通常在35-40分左右,作为整张试卷中的重要部分,必须花费相应的时间和精力。

因此,在考试期间,需要合理分配时间,根据不同的题目认真答题,争取每一个分数。

建议考生在答题时遵循自己的节奏,充分利用试卷和答题纸空间,尤其是多利用草稿纸列出要点,方便回忆和整理思路。

四、分析方法历史非选择题的分析方法有很多,根据考题的不同性质,可适用不同的思路。

比如,在看到“如何评价……”这类题目时,考生应当掌握相关的史料材料、知识背景,贯穿整个论述过程,将史实和结论有机融合,从而使答案更加严谨客观。

又比如,在看到“注意……细节……”这类题目时,考生应重视细节,用心品味文史资料中的要点,发掘其中深意,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史料或某一历史事件。

其实,在细节处理的能力上,一个人的历史修养和史料理解能力是密切相关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40题的分类及答题技巧(一)文字材料型非选择题1. 题型特征文字材料解析题基本结构一般是由文字材料和问题组成,是一种富有历史学科特色的非客观性试题。

它具有材料来源广、信息容量大、能力层次高、考查功能强等特点。

旨在考查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从未见过的文字材料中解读、汲取、整理出具有史学价值的信息,考查学生最大限度的获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客观描述和阐释历史实物的规律、特征,分析、比较、归纳、评价论证历史问题,独立的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认识等学科能力。

2. 解题技法(1)一个前提: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

尤其是古文史料,必须明确其中的主题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文字史料体现的历史主题。

(2)两个原则:一是立足材料,二是联系课本。

首先是立足材料,材料所展示问题的角度不一定与课本完全相同;联系课本是必要的,应该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课本所学的相关知识挂钩,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

(3)两个充分:一是充分获取有效信息,二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

所谓有效信息是指回答问题、解析材料利用的信息,这是答好文字材料题的关键。

因此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去解答问题,同样是得分的保证。

(4)四个步骤:读(审题)→找(关键信息)→接(嫁接相关知识)→转(转换文字材料信息和知识)→答(组织答案,要做到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提示化)具体方法:(1)拿到试题首先关注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之前是否有句子,如果有,不管句子长短,首先关注它,因为这段话往往是下列几段材料的中心思想或命题立意,也是联系教材知识的切入点。

如高考例析中的“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这句话就指明了我们答题的方向,就联系必修一政治文明中的知识点即可,而且提示了“政治文明的演进”这个关键词,使我们想到必修一政治文明的演进趋势就是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

(2)其次,关注材料出处。

材料出处往往会提示我们很多信息,如时间、人物、该人物的派别立场等。

如高考例析中材料二顾炎武使我们联想到他是明清时期启蒙思想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主要观点: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再回答如何评价时就可以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来思考。

再如高考例析中材料三出处中的1939年这一重要信息,如果同学没有注意到这一点,那就无法理解“新的变化”是指什么;相反,如果注意到这一重要信息,再回答这一问题相对就变得简单很多。

(3)再次,如何获取有效信息?首先根据开头结尾法,找到并概括出这段材料的中心思想。

然后再先分层(常以句号、分号、省略号为单位),依次归纳各层的中心意思(依据关键词)。

针对较长的句子甚至可采取语文中的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先分解该词、句,逐一解释(进行理解)后再综合。

(4)第四,关注问题的设问:①审提示语,确定答题思路:“依据或根据材料”,答案就在材料中;“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答案为材料加教材知识;“结合所学知识或直接问问题”答案在教材中。

在组织答案时,将教材中关于该知识点的关键表述写入答案,如高考例析中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

②审限定词:注意时间、空间、角度、程度等限定。

③审中心词:指出、概述、简述、列举等要求答案不需要太多;分析、说明、论述、评价等要求答案相对较多。

④审求答词:找出要求回答的具体方面,并注意固定思维模式(原因背景类注意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考虑;评价、影响类注意从积极、消极方面考虑;比较类题注意从相同点、不同点方面考虑)。

⑤审设问内部的关系,如并列、递进、因果等。

提示:①高考阅卷是不倒扣分的,换句话说是阅卷老师从错误中找正确答案,所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多角度、更全面把与该知识点相关的知识答上,即注意答案的覆盖面要广,但每个要点不必过于深入分析(除非题目要求)。

②关注问题赋分,高考评分标准一个得分点要么是1分,要么是2分,这样我们可以根据分值确定有几个要点。

③把你认为最重要的得分点(你认为最有可能的得分点)写在第一个!高考阅卷工作量很大,在阅卷老师疲惫的时候如何吸引他的眼球?那就是让他第一眼就看到你的得分点!3.应用体验41.(2016年全国新课标I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

清朝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

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

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

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

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

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

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13分)【答案】(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

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

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

(二)图文混合型材料解析题1. 题型特征图文材料型材料解析题是高考命题的主要题型之一,分为纯文字材料和图文结合两种类型。

所谓图文材料型材料解析题就是指以历史文字材料、图片、表格作为题目材料主体的非选择题。

这种试题引用古今中外的历史史料或当今的历史评论、丰富多彩的历史图片、表格等,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解读历史图片、表格,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

解答图文材料型解析题关键在于对文字材料、历史图片、表格的有效解读。

所谓有效解读,就是能够准确地把握文字、图片、表格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从文字材料、历史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可以参照文字材料型选择题、图片型选择题、表格数据型选择题的方法。

所不同的是,图文型非选择题要求把所获得的信息转化成文字答案,因此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

2. 解题技法解题步骤:第一,最基本的前提是读懂题意,在审明题意的基础上阅读文字材料或图表材料体现的历史主题。

第二,审读设问的前提条件、求答的限定语、回答的目标等。

第三,在对材料和设问明确的基础上,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思考。

第四,根据设问表述成文,注意史论结合、言简意赅。

提示:数据表格题一般会问变化及变化的原因或影响,答变化时,要对表格横看纵比再综合,不要只看数字,要弄清其变化的趋势(上升、下降、持平、曲折发展{尤其在表述时要表述清楚在哪个时间段什么变化});答原因时,关注表格时间,联系在这一时间段中发生过的重大事件、政策等历史要素;答影响时,也要注意表格的时间(更关注这个时间之后发生了什么)分积极消极两方面回答影响。

3.应用体验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表2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材料二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

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

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

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

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17分)【答案】(25 分)(1)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

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8分)(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6分)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

(4分)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

(7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