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中国历史上的四次重大社会转型》优质课教案_5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必修课程(必修Ⅲ)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必修课程(必修Ⅲ)
历史(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了解中外历史上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专题七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教学内容】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夏商周三代早期国家的制度。
因为本课主要内容从元谋人一直讲到西周灭亡,时间跨度大,内容多,所以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应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
由于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部分内容了,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减少重复内容的教学时间。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在本课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通过表格了解中国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文化遗存发展状况,进一步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通过文献资料和表格掌握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石器时代中国境内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和三代政治制度。
难点: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的推动作用。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同学们,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知道我们都是什么吗?生:人类。
师:那你们知道人类是怎么来的?生:人类是从猿转变而成的。
师:人类是由猿转变而来。
在由猿转变为人的过程中,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有着决定性意义。
直立行走塑造了今天人类的体态,同时也解放了人类的双手。
而解放出来的双手可以制造出工具。
人类依靠工具可以获取更多的食物。
在此基础上,人类创造出各种文化、文明以及国家。
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那我们今天来学习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新课讲授: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与文化遗存首先我们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大致的了解。
高中历史课题53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教案
课题53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春秋战国的大变革:(1)背景。
①根本原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
②目的: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
(2)代表: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都主持了变法,其中以商鞅变法最为彻底。
(3)商鞅变法的措施:秦国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
(4)商鞅变法的作用: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一跃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
①两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
②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
③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了苦难,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2)措施及影响。
3.北宋中期的改革:(1)背景。
①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
②北部边境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
③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2)范仲淹改革。
(3)王安石变法。
4.明朝张居正改革:(1)背景。
①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②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
(2)措施: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3)作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1.维新变法:(1)背景。
①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
③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
(2)措施。
①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
②提倡西学,议论时政,认为“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③主张学习日本、俄国变革政治。
(3)评价。
①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4课中国历代的变法和改革(共24张ppt)
遏制了土地兼并,提高农 民积极性;
加快了北方民族的交融, 缓和了民族矛盾;
缩小南北差距,为隋唐统 一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适应了民族融合的时代潮流。
任务1-3:阅读教材P22-23, 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上P52 的知识,和阅读历史 史料,分析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
变法
时代背景
主要内容
时代影响
√ √ √
G
时间轴
古代 商鞅 孝文帝王安石 张居正 戊戌 变法 改革 变法 改革 变法
近代
清末 民国 新政 改革
当代
完成
社会主义 成就
革命
曲折
中国
特色 社会 主义 制度
建 促 挽危机
封汉 建化
学 披 探转 西 新 民变 法 衣 主制
度
曲完 折善 探制 索度
一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任务1-1:阅读教材P22和历史史料,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
任务1-4:阅读教材P23和阅读历史史料,分析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 影响
变法
时代背景
主要内容
时代影响
张居正改革 (明朝)
政治腐败、国库亏空、 土地兼并严重
整肃吏治、裁剪开支
清丈土地、改革税 制
财政收入增加; 封建统治危机缓和。
材料一:明中叶后,皇帝不临朝成为惯例.官衙无视法令,政多纷更,事 无统纪,主钱谷的不明出纳,言政治腐败 聿, 管监察的不行纠劾…… —— 刘志琴《张居正评语》
均输法:设立发运使,掌握东南六路生产情况和政府与宫廷的需要情况,按照“徙贵 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统一收购和运输。
保甲法: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丁为保丁,农闲 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PPT课件
•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康有为、梁 启超为首的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 的儒家思想文化相结合,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 纲领。他们要求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他 们通过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使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 治学说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一些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 束缚,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维新 变法运动的高涨。著名思想家严复以进化论为思想武器, 论证变法维新的迫切性和合理性,以便达到救亡图存,自 强保种的目的。虽然后来的戊戌变法只持续了103天就告 失败,但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产生了冲击,促进 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 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7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 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 的必然,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 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 合,在1922年中共二大上提出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探 索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 “工农武装 割据”道路。
19世纪60-90年代,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旗帜 ,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培养了 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 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但是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进行道路选择 的前提,也就是说,他们把西方先进的军事、经济 技术 (即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强行嫁接到落后的社
•新文化运动后期,随着十月革命的发生,李大钊在中华大地 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布 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大力宣传俄国十月革命,歌颂 社会主义革命,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五四运动后,新文化 运动发展到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中国先进知识分 子例如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向警予、周恩来 等在对西方传入的思潮进行分析对比、激烈论战和与中国实 践经历进行比较后,坚定地放弃了资产阶级的思想主张,放 弃了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1920年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成立以后,有计划地宣传马克 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 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基础。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 三大改革教案
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一、新课标标准了解“三大改造”,理解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
二、内容分析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
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教学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了解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
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综合分析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对比三大改造方式的变化。
家国情怀:体会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探索和创造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贡献,激发为社会主义现代会建设贡献力量的热情。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讲授新课1.农业、手工业合作化(1)教师活动➢农业合作化的实施背景:材料1:土地改革以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
但是,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
当时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
材料2: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村生产力从封建制度束缚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了,但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正因如此,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材料3:“1951年9月,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制定《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并在12月15日,为印发决议草案写了通知,指示全党把农业互助合作当作一件大事去做。
”——《中国共产党大事记·1951年》(2)学生活动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优质教案 第0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教师版)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课标解读1.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变法的概况,让学生从时空观念的角度了解这一基础知识。
2.从史料实证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变法成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史料分析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3.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近现代改革的特点。
时空线索知识点1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内含知识拓展)背景大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
秦国 背景1.秦国比中原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后。
2.秦国的历史机遇:晋国分裂,士人、说客追求建功立业。
3.有利条件: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法家学说得到认同;当地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等 4.秦孝公求贤若渴。
商鞅来到秦国,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变法。
时间 公元前356年开始 指导思 想法家理论宗旨 富国强兵商鞅变法面临的时代特征及其改革必然性(1)经济领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
(变法的根本原因)(2)政治领域:分封制、宗法制遭破坏,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
(3)军事领域: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各国纷纷改革变法。
(变法的直接推动力)(4)思想文化领域: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变法的思想武器。
【图解历史】废井田、开阡陌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反映了秦国奴隶制经济基础的崩溃。
【即学即练1】商鞅变法规定“戮力(尽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婢)”。
下列对该政策评价正确的是①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的发展②有利于废除世卿世禄制度③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④明清时期该政策阻碍经济发展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D【详解】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重农抑商的政策。
鼓励农民努力耕织,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的发展故①正确;军功爵制有利于废除世卿世禄制度与材料无关,故②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国家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故③正确;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经济发展,故④正确,故选择D项,排除ABC。
高中历史复习中国社会转型期时代特征
高中历史复习中国社会转型期时代特征中国社会转型期,指的是20世纪中叶至21世纪初,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与转变,出现了许多显著的时代特征。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深入探讨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时代特征,帮助大家复习高中历史。
一、政治特征在中国社会转型期,政治上出现了明显的特征,包括:1. 政治体制变革:在社会转型期,中国政治经历了从封建专制到社会主义制度的转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 统一的领导核心:在社会转型期,中国的领导核心逐渐形成,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领导集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推动历史发展的引领作用。
3. 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在中国社会转型期,政府推动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包括土地改革、农村集体经济化、国有企业化、计划经济等,旨在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二、经济特征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经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社会转型期,政府推行了计划经济体制,对国民经济进行了全面的调控和规划。
政府通过五年计划,对经济、工业、农业等领域进行统一规划,以实现国家的快速发展。
2. 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在社会转型期,国有经济发挥着主导作用,国有企业在经济建设和发展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政府通过国有企业的发展和管理,推动着中国经济的进步。
3. 对外开放政策:中国社会转型期积极推行对外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进入中国,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
中国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在国际经济合作中发挥了重要的角色。
三、文化特征在中国社会转型期,文化领域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特征:1. 思想解放:中国社会转型期,思想解放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特征。
人们开始思考和讨论更多的问题,对传统思想观念进行了重新认识与反思。
2. 文化开放:文化开放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又一个显著特征。
历史教案中国近代的社会转型与冲突
历史教案中国近代的社会转型与冲突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与冲突。
2.理解近代社会转型与冲突的原因与影响。
3.归纳总结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冲突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4.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近代社会转型的背景与原因
2.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与冲突
3.重要事件: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4.重要人物:李鸿章、康有为、慈禧太后、孙中山等
教学重点:
1.掌握近代社会转型的背景与原因。
2.理解重要事件与人物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3.分析近代社会转型的各种冲突与解决方法。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与互动讨论相结合。
2.小组活动,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使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增加学生的视觉与听觉体验。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设备与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高中历史教案:现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高中历史教案:现代中国的社会转型现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一、社会转型的背景在20世纪初期,中国经历了剧烈的社会转型,这一转型过程受到了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和推动。
当时的中国社会陷入了动荡和危机之中,旧的封建王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挑战,时局紧张。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社会开始经历一系列的转型,为现代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转型的原因1. 外部压力:近代以来,中国面临了列强入侵和侵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社会遭受了巨大的痛苦。
这些外部压力促使了中国社会寻求新的出路,摆脱传统的束缚。
2. 内部矛盾:中国内部存在着封建主义的压迫和统治,社会阶层的分化加剧了社会不平等和不公。
农民和工人的贫困和剥削,知识分子的思想觉醒,都成为社会转型的导火索。
三、政治转型的呼声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政治转型。
在这一时期,社会上涌现出了众多政治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们将社会转变作为目标,并提出了各种政治改革的主张。
1.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政治转型,它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这次革命为中国社会的转型提供了政治基础和动力。
2. 革命思潮:在辛亥革命之后的几十年里,中国出现了众多的革命思潮,如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等。
这些思潮都呼吁改革中国社会的政治体制,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四、经济转型的探索除了政治转型,经济转型也是现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社会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
1. 宏观经济政策: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政策,如新经济政策和改革开放政策,以推动经济转型。
这些政策促进了农业工具的改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的发展。
2. 工业化进程: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也为社会转型提供了动力。
从建设重工业到加快城市化进程,中国逐渐意识到工业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开始将工业化作为重要政策目标。
五、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结构的变迁是社会转型的重要体现。
高中统编历史必修三教案
高中统编历史必修三教案
教案的核心是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吸收历史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
因此,本教案范本将围绕以下几个重点展开:
1. 课程主题的确立:以“明清时期的社会变迁”为例,通过对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转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 教学目标的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明清时期的基本历史线索,理解并分析该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 教学内容的安排:内容应包括明朝的建立与衰亡、清朝的兴起与统治、以及明清时期的社会结构、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等。
4. 教学方法的选择: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5. 课堂活动的设计: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历史场景模拟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6. 作业与评价:布置适量的课后阅读材料和思考题,通过作业和课堂表现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编写教案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资源。
- 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设计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 强化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和深层次分析历史事件。
- 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对传统观点提出质疑和自己的独到见解。
一份优秀的历史教案应当能够引导学生走进历史的长河,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历史责任感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现代公民。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优秀教学案例:第五单元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1.情境创设: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历史文献、图片等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背景和氛围。这种情境创设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和感受。
2.问题导向: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中,思想解放的内涵和意义是什么?这两个运动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三)小组合作
本节课组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根据课程内容,设计相关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例如:
1.分组讨论维新变法运动中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思想特点及其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将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同时,我将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国家命运和社会发展的关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尊重和客观评价的态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培养学生对思想解放运动的理解和认同,认识到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对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意识,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和创造。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将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分享历史经验、展示历史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事件和人物。同时,我将组织课堂讨论、撰写心得体会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高中历史教案:探索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与影响
高中历史教案:探索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与影响一、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近代中国经历了许多重大的社会转型,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探索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1 封建制度的固化和内外因素的影响首先,封建制度的固化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主要原因之一。
封建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数千年,尤其是明清两代,封建体制的束缚和贫富差距的加大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人民的不满。
同时,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侵略也削弱了封建统治的合法性,使得中国社会更加需要进行转型。
1.2 丧权辱国的经历和国家危机的催化作用中国在近代经历了诸多丧权辱国的经历,如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这些经历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这些丧权辱国的经历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催化剂,使得国家面临了巨大的危机,迫使中国社会必须进行转型。
1.3 影响社会转型的诸多因素的交织另外,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还包括了诸多其他因素的交织。
例如,商品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传入、新儒家思想的兴起、西方文化的影响等都对中国社会的转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些因素的交织相互作用,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二、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不仅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探索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的几个方面。
2.1 政治制度的现代化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带来了政治制度的现代化。
封建帝制逐渐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宪政制度的探索和建立。
民主和自由的思想逐渐传入中国,人民对政治参与的要求也逐渐提高。
政治制度的现代化成为推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动力。
2.2 社会结构的变革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还影响了社会结构的变革。
封建社会的特点是等级森严、封建等级制度的确定。
在现代社会的转型中,社会结构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如商人、工人和知识分子等。
社会结构的变革使得社会变得更加复杂多样,不再完全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单一模式。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六单元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三位伟人历史活动和理论成果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学习,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使学生明确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学习者
分析
1.本节课我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我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贯彻落实我省提出的“金种子”工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系列活动的精神;
2.本节课我采用活动式、归纳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做到详略得当,由浅入深,重点突出;通过材料或学生对历史的感知得出结论,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学生阅读史料,通过史料、图片等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大屏幕展示视频《改革开放30年成就》;
4.学生先阅读教材,然后分组讨论归纳对邓小平的评价;
5.学生代表发言,学生互评,教师总评;
6.《小试牛刀》,巩固提高。
【设计意图】
1.注重发挥史料作用,注重“论从史出”;进益求精,多归纳、多总结;
2.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
3.我将这节课设计为通过伟人们的艰苦卓越的奋斗精神,感人肺腑的先进事迹、崇高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身体验伟人们的不易和伟大,从而感染学生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接受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实际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高中历史教案:现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高中历史教案:现代中国的社会转型现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一、背景介绍自19世纪末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深刻而复杂的社会转型。
在这个时期,中国遭受了来自国内外各种各样的挑战,并不断努力寻找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道路。
这些挑战不仅涉及到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也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文化传承和社会结构。
二、政治体制的变革1.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旧政权的崩溃,宣告着封建帝制时代的结束。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共和主义倾向的政府。
2.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共建党在1920年代初期,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并领导了全国范围内的武装起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内外反动势力对中国人民的压迫。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经过长时间的革命战争和社会运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成立。
这标志着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型为社会主义国家。
三、经济结构的变化1. 计划经济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实行了计划经济制度,重点发展工业生产。
计划经济时期以农业集体化和国有企业为主要特征,并通过对外贸易来满足国内发展需求。
2. 经济改革开放政策1978年以来,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引入市场经济元素。
随着改革的推进,私营企业开始崛起,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并吸引大量外商投资。
这些变化使得中国快速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四、社会结构的演变1. 城乡差距的缩小在计划经济时期,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并伴随着严重的资源分配不均。
而在改革开放后,农村逐渐实现了农田承包制度,农民开始拥有土地经营权,农村收入得到提高。
2. 教育和医疗改革改革开放带来了对教育和医疗体制的变革。
中国政府大力投资发展教育事业,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政策。
同时,农村地区的卫生事业也得到了改善,人们的健康水平提高。
3.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改革开放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大量农民工涌向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城市人口规模快速增长。
5.2社会历史的发展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5.2社会历史的发展》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框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部分的重要内容,两目内容涵盖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 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
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 势和实现方式,分析了阶级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解决方式,人类通过各种实践 活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二、教学思路三、学情分析通过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知识积累,对生产力、生产关系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也有初步的了解,本框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理性 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缺乏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全面深刻的认识。
在理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等问题上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
四 、学习目标点亮科技创新,从何着力?问题链1.蔚来汽车的的生产活动有何意义 其创新举措对生产方式产生了哪 些变革性的影响?2.合肥为促进科技创新采取了一 系列措施,哪些属于或者会影响生 产关系?哪些属于上层建筑范畴 ?3.这些举措如何促进科技创新? 怎样体现社会基本矛盾运动?4.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会带来怎样的 社会变革?试用社会历史发展的趋 势说明。
5.为什么说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发展 命题,也是改革命题? ——如何理 解社会历史 发展的趋势 1.“实地”参观(观看视频)蔚来第二制造基地,概括其生产模式的特点。
2.绘制社会形态演进图,描述每一社会形态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的特点,探寻社会发展脉络。
3.查阅资料,收集整理关于合肥科技创新的政策文件、新闻报道等资料,分析合肥称为科创名城的因素。
4.查阅资料,了解新质生产力的含义,开展以“新质生产力引领下的未来社会”为主题的演讲。
1.科技创新 催开工业繁 花 ——怎样认 识生产方式2.科创之城 何以跑出“黑 马速度” ——如何理 解社会基本 矛盾运动?3.科技创新 为新质生产 力赋能 1. 生产 方式的含 义 2. 社会 基本矛盾 运动 3. 社会 历史发展 的总趋势 任务链议题链 知识链1.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能够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合肥深化改革促进科技创新的举措等相关措施,认同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
⼈教版⾼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第⼀单元中国传统⽂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程⽬标知道诸⼦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孟⼦和荀⼦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标1.知识与能⼒:知道诸⼦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孟⼦和荀⼦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过程与⽅法:适度引⼊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化⽅⾯的材料,启发学⽣思考百家争鸣局⾯形成的重要意义。
以情境材料的⽅式,指导学⽣归纳和理解孔⼦、孟⼦和荀⼦的主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的⼈⽂关怀精神;了解儒家⽂化是我国传统⽂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正确对待儒家传统⽂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三】重点和难点1.重点:“百家争鸣”局⾯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孟⼦、荀⼦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难点:学⽣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学⽣从时代背景出发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内涵以及与不同学派的⽐较;中国古代传统⽂化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借鉴意义。
【四】教学过程⼀、图⽚导⼊:课件展⽰:《孔⼦讲学图》⽼师:⼤家观察这幅图,孔⼦是坐着讲学还是站着讲学?学⽣:(回答)⽼师:孔⼦坐着讲学说明他以⼀种朴素温暖的⽅式⾔传⾝教,他坐着的这个地⽅⼜叫什么呢?学⽣:(思考、回答)⽼师:“杏坛”后来成为教师职业的代名词。
孔⼦⾸创私学,那么在春秋战国时期会有哪些社会问题?⼆、问题导学,构建⽹络1、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2、列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物及其主张。
(学⽣提前预习建构知识⽹络,⽼师上课检查并梳理)“百家争鸣”局⾯的出现(⼀)社会背景(社会经历重⼤变⾰、重⼤转型)1.经济:铁器、⽜耕的使⽤推⼴,井⽥制⽡解。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天津通商后”表明时代背景,“洋货成为必需品”说明社会 生活方式的西化。
关键词“国防绿”“海军蓝”表明服饰单一化,“色彩鲜艳、 款式时髦”表明服饰多元化。
深化拓展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社会影响和认识 (1)社会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①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的发展。 ②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 展。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 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A.传统生活方式完全被西方所取代 B.传统文化得到发扬 C.生活方式受西方思想观念的影响 D.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尝试解答] __C__ 题干强调的是通商口岸形成了一批穿西装,吃西餐的人群,根 据通商口岸的特殊性即可判断得出答案。
3.[2019·海南省合格考]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老百姓的家居用品
从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旧四大件”发展到彩电、冰箱、
生活的一部分
(2)注重_环__保_、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
会风尚逐步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变迁的阶段特征 ①20 世纪 50~70 年代:趋于统一化、封闭化、独立化。 ②改革开放后:日趋开放化和多样化,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 逐渐跟上国际潮流。
探究点一 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 材料一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 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 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 了”。——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A.20 世纪初中国的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 B.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标准 C.辛亥革命促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 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3篇】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3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为了历史课题的教学质量,需要精心准备编写历史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新中国初期——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1949~1956年)的变革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确立。
社会转型的主要表现
1.政治上:1949年召开新政协会议、颁布《共同纲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三大政治制度;颁布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2.经济上: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工业化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确立;逐渐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
3.文化上:教育上重视劳动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文艺学术上提出“双百”方针。
1.地方单位:封国—郡县。2.地方基础:血缘—地域。3.行政特点:分权—集权。
4.官员身份:贵族—官僚。5.产生方式:世袭—任命。6.选官标准:血缘—才能。
7.任职时间:终身—任期。8.经济来源:封邑—俸禄。9.高度集权:没有—实现。
10.历史影响:造成割据—巩固统一。
◆二、明清民国时期——向资本主义过渡
2.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大量民族企业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社会迈进。
3.思想上,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成为主流思想,洋务派教育改革、立宪共和思潮、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
4.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中外联系加强,中国被迫带入世界发展潮流中,对外关系逐步近代化。
3.深远影响
明清的文化形态、经济模式虽然可以造就出繁荣的景象,但却无法克服自身固有的历史局限,无法应付充满竞争的世界浪潮。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已成定局。
【思考】明清时期影响社会转型的四大因素
1.政治上,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压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统治者通过各种政治、经济措施限制手工业规模,征收重税,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推动因素、表现与影响
1.推动因素
(1)根本原因: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是该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变革的根本动力。
(2)直接原因:争霸战争和各国改革变法加速了社会的转型。
2.转型的主要表现
(1)政治上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制、分封制崩溃;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
4.思想上,封建传统理学占统治地位。儒学的轻利思想压抑人们的思想,使人们思想观念落后陈旧;社会上抑商和歧视商人的思想根深蒂固,“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经商思想,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综上,中国明清两朝对外执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内加强君主专制、固守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丧失了走向近代化的机遇。
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混乱,人际关系紧张。
3.深远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处在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其社会转型客观上促进了封建因素的增长,推进了新旧体制的更替,为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强调“仁政”的儒家思想、主张辩证思维的道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哲学的基础。
(二)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周秦之际政治10大变化
A.明清时期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从世界范围看,资本主义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中国也出现了近代化的曙光,面临着走向近代化的机遇。
(一)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的动因、表现与影响
1.推动因素
(1)商品经济的繁荣。
(2)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和缓慢发展。
(3)市民阶层壮大,传统的“四民”等级秩序受到冲击。
2.表现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社会转型:
一、春秋战国时期——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明清民国时期——向资本主义过渡
三、新中国初期——向社会主义过渡
四、改革开放时期——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渡
◆一、春秋战国时期——向封建社会过渡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转型期。这一时期,发端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思想文化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西周成型的我国古代早期文明被以小农经济、中央集权为特点的我国古代文明所取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政治上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2)经济上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3)文化上
出现批判传统儒学的早期民主思潮,反映市民阶层文化需要的文学、绘画和书法作品涌现,具有一定的反传统、反封建色彩,西学东渐的开端。
2.经济上,明清时期,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其封闭性、保守性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政策上,封建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农业生产力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水平上;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受到严格限制,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外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
(2)经济上
铁犁牛耕出现和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3)文化上
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儒、道、墨、法成为主要流派。
(4)阶级上
贵族阶层逐渐失去政治特权,经济上日趋衰落;“士”阶层活跃;拥有大量土地的新兴地主和自耕农的兴起。
(5)社会关系上
B.鸦片战争后——民国
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半殖转型的表现:
1.政治上,一方面,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另一方面,中国人民不断抗争探索:戊戌变法追求君主立宪、清朝新政立宪、辛亥革命建立民国,颁布约法。
“互联网+三达估学”
课题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重大社会转型
课时
1课时
课型
复习课
科目
历史
班级
姓名
流程
具体内容
笔记栏
考纲
要求
重点:掌握中国历史上四次转型时期的阶段特征及表现。
难点:明清时期阻碍社会转型的因素;新中国三次大的经济体制转型
【课前导入】
“社会转型”的基本内涵就是指社会的整体性变动。
具体来说,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它不是指社会某个领域的变化,更不是指社会某项制度的变化,而是指社会生活具体结构形式和发展形式的整体性变迁。